TWI552041B -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 Google Patents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2041B
TWI552041B TW103124778A TW103124778A TWI552041B TW I552041 B TWI552041 B TW I552041B TW 103124778 A TW103124778 A TW 103124778A TW 103124778 A TW103124778 A TW 103124778A TW I552041 B TWI552041 B TW I55204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nsing
region
control unit
area
electrod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47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33624A (zh
Inventor
洪哲逸
李健儒
陳恒殷
Original Assignee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filed Critical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
Priority to US14/527,776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US10168732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336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336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20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2041B/zh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Description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本揭露內容是有關於一種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摺疊的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近年來,隨著觸控技術發展日益成熟,由於其具有操作方便且不佔空間等特點,因此逐漸廣泛的應用於各種電子產品中。然而,在一般軟性觸控面板的應用下,觸控面板有可能因為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而導致觸控面板中配置於摺疊部份的電極結構受到破壞,造成觸控面板整體感測到的電阻值增加。並且,若觸控面板的電極結構的電阻值上升達到一定數值的情況下,更嚴重的會導致觸控訊號無法順利傳遞,而造成觸控面板的功能失效。因此,如何使軟性觸控面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提高其耐用度,實為亟待解決的課題之一。
本揭露內容提供一種可摺疊的觸控面板,其在長時間的 彎曲或摺疊使用下具有較佳的耐用度。
本揭露內容多個實施範例其中之一,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基板、多條第一感測電極、多條第二感測電極、多條第三感測電極、多條第四感測電極、一第一控制單元以及一第二控制單元。基板具有一第一感測區、一第二感測區以及一中間軸,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中間軸設置於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多條第一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二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第一感測區中,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第一感測電極沿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多條第三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四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第二感測區中,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第三感測電極沿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第一控制單元與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與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本揭露內容多個實施範例其中之一,提供一種觸控面板,其包括一基板、多條第一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二感測電極、多條第三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四感測電極以及一第一控制單元。基板具有一第一感測區、一第二感測區以及一中間軸,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中間軸設置於第一感測區與 第二感測區之間。多條第一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二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第一感測區中,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第一感測電極沿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多條第三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四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第二感測區中,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第三感測電極沿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且其中相鄰於第一感測區的第三感測電極可分割成多個子第三感測電極,子第三感測電極彼此獨立。第一控制單元與第一感測電極以及第二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本揭露內容多個實施範例其中之一,提供一種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其包括:提供一觸控面板並感測在該觸控面板上的觸控動作,以及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發生在一第一感測區時,由第一感測區的一第一感測電極與一第二感測電極共同定位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當觸控動作發生在一第二感測區時,由第二感測區的一第三感測電極與一第四感測電極共同定位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當觸控動作發生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時,由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三感測電極共同定位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
基於上述,由於本揭露內容多個實施範例中,將觸控面板分為第一感測區以及第二感測區,其中第一感測區以及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沿中間軸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摺疊軸位於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如此一來,觸控 面板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再者,本揭露內容多個實施範例中,更提出適於應用在前述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可有效的感測第一感測區、第二感測區以及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的觸控動作的座標。
為讓本揭露內容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A1‧‧‧中間軸
A2‧‧‧摺疊軸
G‧‧‧間距
10、20、30、40、50、60、70、80、90‧‧‧觸控面板
100‧‧‧基板
110‧‧‧第一感測區
111‧‧‧第一感測電極
112‧‧‧第二感測電極
120‧‧‧第二感測區
121‧‧‧第三感測電極
121a‧‧‧子第三感測電極
122‧‧‧第四感測電極
130‧‧‧第一控制單元
131‧‧‧第一開關
140‧‧‧第二控制單元
141‧‧‧第二開關
150‧‧‧邊界電極
151‧‧‧第三開關
圖1是本揭露內容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2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1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
圖3是本揭露內容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4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3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
圖5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6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5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
圖7是本揭露內容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8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9是本揭露內容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10是本揭露內容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11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10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
圖12A、12B是依據本揭露內容圖10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模擬 結果。
圖13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14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
圖1是本揭露內容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本實施例之觸控面板10,其包括一基板100、多條第一感測電極111、多條第二感測電極112、多條第三感測電極121、多條第四感測電極122、一第一控制單元130以及一第二控制單元140。
詳細來說,基板100具有一第一感測區110、一第二感測區120以及一中間軸A1,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彼此相隔一間距G,且中間軸A1設置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多條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多條第二感測電極112延伸配置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而可稱為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彼此相交,且第一感測電極111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配置。多條第三感測電極121以及多條第四感測電極122延伸配置於第二感測區120中而可稱為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彼此相交,且第三感測電極121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配置。並且,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A2,摺疊軸A2位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需說明的是,以下為方便描述,將皆以中 間軸A1重合於摺疊軸A2之方式圖示說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中間軸A1與摺疊軸A2可彼此不重合。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該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與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該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
需說明的是,如圖1中所示的感測電極111、112、121、122之形狀與數目,以及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所佔面板的比例大小,僅作為說明用途,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以下為方面描述,將以感測電極111、112、121、122皆為長條狀,且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大小相同、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三感測電極121數目相同、以及二感測電極112與第四感測電極122數目相同之示意圖來舉例說明。
詳細來說,圖2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1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請參照圖1以及圖2,一般而言,當未發生觸控動作時,如步驟S100,第一控制單元130與所有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二感測電極112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與所有的第三感測電極121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電性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分別提供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三感測電極121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分 別提供第二感測電極112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一掃描訊號。
當觸控動作發生於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中時,如步驟S102,例如,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或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的電容值會因為觸控動作而改變。第一控制單元130以及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電容值的改變,而計算取得對應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的觸控面板10,更可包括至少一第一開關131與至少一第二開關141,其中第一控制單元130經由第一開關131可選擇性地與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經由第二開關141可選擇性地與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特別是,當第一控制單元130選擇性地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選擇性地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則可有效的感測第一感測區110、第二感測區120,以及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的觸控動作的座標。
舉例而言,如步驟S104,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再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 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以及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再者,如步驟S106,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中間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開關141再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在本實施例中,當觸控面板10的第一感測區110以及第二感測區120彼此相隔一間距G,且觸控面板10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A2,摺疊軸A2位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如此一來,觸控面板10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再者,本實施例更提出適於應用在觸控面板10的感測方法: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以及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 電極112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中間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開關141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由此,可有效的感測第一感測區、第二感測區以及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的觸控動作的座標。
接著,圖3是本揭露內容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3,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20與觸控面板1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20與觸控面板1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20更包括一邊界(border)電極150以及一第三開關151,其中邊界電極150以平行於中間軸A1延伸方向配置,且位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邊界電極150經由第三開關151選擇性地與第一控制單元130或第二控制單元140相連。
圖4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3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請參照圖3以及圖4,一般而言,當未發生觸控動作時,如步驟S200,第一控制單元130與所有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二感測電極112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與所有的第三感測電極121以及 第四感測電極122電性相連,邊界電極150可受控與第一控制單元130或第二控制單元14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分別提供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三感測電極121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分別提供第二感測電極112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一掃描訊號。
當觸控動作發生於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中時,如步驟S202,例如,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或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的電容值會因為觸控動作而改變。第一控制單元130以及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電容值的改變,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如步驟S204,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再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再者,如步驟S206,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中間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 開關141再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在本實施例中,當觸控面板20的第一感測區110以及第二感測區120彼此相隔一間距G,且觸控面板20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A2,摺疊軸A2位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設置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如此一來,觸控面板20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再者,本實施例更提出適於應用在觸控面板20的感測方法: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再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中間 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開關141再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由此,可有效的感測第一感測區、第二感測區以及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的觸控動作的座標。
圖5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5,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30與觸控面板2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30與觸控面板2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30的邊界電極150以及第三開關151的數目分別為兩個,且邊界電極150與中間軸A1為彼此錯開。
需說明的是,如圖5中所示的邊界電極150以及第三開關151的數目分別為兩個,僅作為方面說明用途,並不用以限定本揭露內容。邊界電極150以及第三開關151的數目可以為三個、四個或多個。
圖6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5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請參照圖5以及圖6,一般而言,當未發生觸控動作時,如步驟S300,第一控制單元130與所有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二感測電極 112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與所有的第三感測電極121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電性相連,邊界電極150可受控與第一控制單元130或第二控制單元14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分別提供第一感測電極111或第二感測電極112、以及第三感測電極121或第四感測電極122一掃描訊號。
當觸控動作發生於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中時,如步驟S302,例如,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或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的電容值會因為觸控動作而改變。第一控制單元130以及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電容值的改變,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如步驟S304,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再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再者,如步驟S306,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 中間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開關141再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在本實施例中,當觸控面板30的第一感測區110以及第二感測區120彼此相隔一間距G,且觸控面板30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A2,摺疊軸A2以及邊界電極150設置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且邊界電極150與摺疊軸A2為彼此錯開。如此一來,觸控面板30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再者,本實施例更提出適於應用在觸控面板30的感測方法: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110中與第二感測區120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111時,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一開關131再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部分的第三感測電極121電性相連,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邊界電極150、以及邊界電極150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 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跨過中間軸A1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二開關141再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部分的第一感測電極111電性相連,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第三開關151與邊界電極150相連,且第二控制單元140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以及邊界電極150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由此,可有效的感測第一感測區、第二感測區以及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的觸控動作的座標。
除此之外,依據上述本揭露內容之圖1、圖3以及圖5之實施例,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二控制單元140更可分別與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MCU)(未繪示)相連,其中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可整合於不同的或相同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中。特別是,當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整合於相同的集成電路中,則可使集成電路與及其週邊電子元件使用數量減少,電路板使用面積縮小。
具體而言,圖7是本揭露內容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考圖7,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40與觸控面板1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 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40與觸控面板1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40中的第一開關131、第二開關141、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未繪示)整合於相同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中。
再者,圖8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考圖8,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50與觸控面板2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50與觸控面板2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50中的第一開關131、第二開關141、第三開關151、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未繪示)整合於相同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中。
並且,圖9是本揭露內容另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考圖9,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60與觸控面板3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60與觸控面板3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60中的第一開關131、第二開關141、第三開關151、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未繪示)整合於相同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中。
進一步而言,依據上述本揭露內容之圖1、圖3、圖5、圖7至圖9中彼此相對應之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三感測電極121可連接至第一控制單元130之同一腳位,由此可使集成電路之腳 位使用量減少一半。
圖10是本揭露內容再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0,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70與觸控面板1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70與觸控面板10的主要差別在於,其中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第三感測電極121可分割成多個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彼此獨立,且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一感測電極111以及第二感測電極112電性相連。特別是,第一控制單元130與第三感測電極121、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電性相連。
圖11為適於本揭露內容圖10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請參照圖10以及圖11,一般而言,當未發生觸控動作時,如步驟S400,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第一感測電極111、第三感測電極121以及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第二感測電極112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一掃描訊號,且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依序交替接收一掃描訊號以及一感測訊號。
當觸控動作發生於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中時,如步驟S402,例如,當使用者的手指接近第一感測區110或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自身的電容會 因為觸控動作而改變。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電容值的改變,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換句話說,本實施例的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自容式或互容式之感測方法,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進一步而言,在本實施例中,如步驟S404,當一觸控動作位於第二感測區120中與第一感測區110相鄰的部份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時,第一控制單元130依序交替提供一掃描訊號以及一感測訊號於所有的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第三感測電極121、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自身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換句話說,本實施例的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自容式或互容式之感測方法,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再者,如步驟S406,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感測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掃描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感測訊號。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 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自身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換句話說,本實施例的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自容式或互容式之感測方法,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在本實施例中,當觸控面板70的第一感測區110以及第二感測區120彼此相隔一間距G,且觸控面板70沿中間軸A1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A2,摺疊軸A2位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之間,且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110的第三感測電極121可分割成多個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如此一來,觸控面板70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再者,本實施例更提出適於應用在觸控面板70的感測方法:當一觸控動作位於第二感測區120中與第一感測區110相鄰的部份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時,第一控制單元130依序交替提供掃描訊號以及感測訊號於所有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第三感測電極121、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自身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 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進入第二感測區120時,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感測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掃描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感測訊號。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自身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舉例來說,圖12A、12B是依據本揭露內容圖10的觸控面板70的感測模擬結果,圖12A表示為同時三點觸碰於觸控面板70,且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進入第二感測區120的情況;而圖12B表示為單一點觸碰於觸控面板70,且觸控動作執行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間的情況。其中垂直軸代表以互容方式感測到的電容值的大小,水平軸代表觸控動作移動的距離,而不同線條分別代表不同觸控感測點。請參考圖10、圖12A以及圖12B,在此模擬結果中,藉由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的設置以及感測訊號的搭配,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感測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掃描訊號,或第一控制單元130提供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一掃描訊號、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一感測訊號; 則無論是多點或單點觸控的情況下、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110進入第二感測區120的情況下、或觸控動作執行於第一感測區110與第二感測區120間的情況下,第一控制單元130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之間、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120的第一感測電極111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可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圖13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照圖13,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80與觸控面板7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80與觸控面板70的主要差別在於,其中的第一感測電極111、第二感測電極112由相同的第一控制單元130所控制;另一方面,第三感測電極121、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以及第四感測電極122由另一控制單元140所控制。當第一感測電極111與第二感測電極112由相同的第一控制單元130所控制,且第三感測電極121與第四感測電極122由第二控制單元140所控制,則可使集成電路與及其週邊電子元件使用數量減少,電路板使用面積縮小。
除此之外,圖14是本揭露內容又一實施例的觸控面板的示意圖。請參考圖14,在本實施例中,觸控面板90與觸控面板80相似,其類似的構件以相同的標號表示,且具有類似的功能, 並省略描述。而觸控面板90與觸控面板80的主要差別在於,觸控面板90中的第一控制單元130、第二控制單元140以及微控制器(未繪示)整合於相同的集成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中。
進一步而言,依據上述本揭露內容之圖10、圖13、圖14之實施例,其中彼此相對應之第一電極111與第三電極121可連接至第一控制單元130之同一腳位,第二電極112與第四電極122可連接至第一控制單元130之同一腳位,由此可使集成電路之腳位使用量減少一半。
綜上所述,本揭露內容之觸控面板的第一感測區以及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沿中間軸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摺疊軸位於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如此一來,觸控面板即使在長時間的彎曲或摺疊使用下,仍可維持電極結構的完整不受破壞,進而使其具有較佳的耐用度。並且,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中與第二感測區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時,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以及第三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跨過中間軸進入第二感測區時,第二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以及第一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除此之外,當觸控面板更包括一邊界電極以平行於中間軸延伸方向 延伸配置於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則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中與第二感測區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時,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第三開關與邊界電極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第三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以及邊界電極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跨過中間軸進入第二感測區時,第二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第一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以及邊界電極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又,當觸控面板更包括多個邊界電極以平行於中間軸延伸方向延伸配置於第一感測區與第二感測區之間,且邊界電極與中間軸為彼此錯開,則當觸控動作起始於第一感測區中與第二感測區相鄰的部份第一感測電極時,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第三開關與邊界電極相連,且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第三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以及邊界電極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跨過中間軸進入第二感測區時,第二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第一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以及邊界電極彼此之間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並且,當觸控面板將相鄰於第一感測區的第三感測電極 分割成多個子第三感測電極,則當一觸控動作位於第二感測區120中與第一感測區110相鄰的部份子第三感測電極121a時,子第三感測電極依序交替接收一掃描訊號以及一感測訊號。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與第三感測電極、子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的電容值、或子第三感測電極自身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當觸控動作從第一感測區進入第二感測區時,子第三感測電極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的第一感測電極分別接收感測訊號或掃描訊號。第一控制單元可藉由檢測第一感測電極與第二感測電極之間、第三感測電極與第四感測電極之間、子第三感測電極與第一感測電極之間、或子第三感測電極自身的電容值的改變,進而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准。
A1‧‧‧中間軸
A2‧‧‧摺疊軸
G‧‧‧間距
10‧‧‧觸控面板
100‧‧‧基板
110‧‧‧第一感測區
111‧‧‧第一感測電極
112‧‧‧第二感測電極
120‧‧‧第二感測區
121‧‧‧第三感測電極
122‧‧‧第四感測電極
130‧‧‧第一控制單元
131‧‧‧第一開關
140‧‧‧第二控制單元
141‧‧‧第二開關

Claims (17)

  1. 一種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包括一第一感測區、一第二感測區以及一中間軸,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該中間軸設置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多條第一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二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該第一感測區中,該些第一感測電極與該些第二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該些第一感測電極沿該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多條第三感測電極以及多條第四感測電極,延伸配置於該第二感測區中,該些第三感測電極與該些第四感測電極彼此相交,且該些第三感測電極沿該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一第一控制單元,與該些第一感測電極與該些第二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該第一感測區的部分的該些第三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以及一第二控制單元,與該些第三感測電極與該些第四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相鄰於該第二感測區的部分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沿該中間軸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該摺疊軸位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至少一第一開關與至少一第二開關,其中該第一控制單元經由該第一開關 選擇性地與部分的該些第三感測電極電性相連,該第二控制單元經由該第二開關選擇性地與部分的該些第一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更包括至少一邊界電極以及至少一第三開關,其中該邊界電極以平行於該中間軸延伸方向配置,且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該邊界電極經由該第三開關選擇性地與該第一控制單元或該第二控制單元相連。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邊界電極與該中間軸錯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相鄰於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三感測電極可分割成多個子第三感測電極,該些子第三感測電極彼此獨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該觸控面板沿該中間軸延伸方向摺疊而形成一摺疊軸,該摺疊軸位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一控制單元更與該些子第三感測電極、該些第三感測電極以及該些第四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觸控面板,其中該第二控制單元與該些子第三感測電極、該些第三感測電極以及該些第四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10. 一種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包括:提供一觸控面板;感測在該觸控面板上的觸控動作;以及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其中,當觸控動作發生在一第一感測區時,由該第一感測區的一第一區感測電極群所得到的電容值改變來定位該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當該觸控動作發生在一第二感測區時,由該第二感測區的一第二區感測電極群所得到的電容值改變來定位該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以及當該觸控動作發生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時,由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中相鄰於該第二感測區的一部分感測電極與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中相鄰於該第一感測區的一部分感測電極所得到的電容值改變來定位該觸控動作的發生位置,其中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鄰近於該第二感測區,且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鄰近於該第一感測區。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更包括將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電性連接至一第一控制單元且該第一控制單元選擇性地與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中相鄰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連接,並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更包括將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電性連接至一第二控制單元且該第二控制單元選擇性地與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中相鄰於該第二感測區 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連接,並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更包括該觸控動作位在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時,將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依序交替接收一掃描訊號以及一感測訊號,並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更包括在該觸控動作從該第一感測區進入該第二感測區時,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與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中的該部分感測電極分別接收一感測訊號或一掃描訊號,並計算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其中該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控制單元、一第二控制單元,該基板包括該第一感測區、該第二感測區以及一中間軸,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該中間軸設置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該第一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之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該第二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些第二區感測電極群電性相連,且選擇性地與位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之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並且在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的步驟中, 當該觸控動作為從該第一感測區進入到該第二感測區時,該第一控制單元藉由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以及與該第一控制單元電性連接之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彼此間的電容值變化來計算該觸控動作的該觸控軌跡,當該觸控動作為從該第二感測區進入到該第一感測區時,該第二控制單元藉由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以及與該第二控制單元電性連接之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彼此間的電容值變化來計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該觸控軌跡。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更包括:選擇性地切換該第一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以及選擇性地切換該第二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其中,當該觸控動作為從該第一感測區進入到該第二感測區時,選擇性地切換該第一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當該觸控動作為從該第二感測區進入到該第一感測區時,選擇性地切換該第二控制單元電性與位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電性相連。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觸控面板的感測方法,其 中該觸控面板包括一基板、一第一控制單元,該基板包括該第一感測區、該第二感測區以及一中間軸,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彼此相隔一間距,且該中間軸設置於該第一感測區與該第二感測區之間,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包括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多個子感測電極,該第一控制單元與位於該第一感測區的該些第一區感測電極群、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以及與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些子感測電極電性相連,並且在感測在該觸控面板上的觸控動作的步驟中,更包括切換該第一控制單元提供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些子感測電極之訊號,當該觸控動作位於該第二感測區中與該第一感測區相鄰的該些子感測電極時,該第一控制單元提供該些子感測電極依序交替的一感測訊號以及一掃描訊號,當該觸控動作為從該第一感測區進入該第二感測區時,該第一控制單元分別提供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些子感測電極與相鄰於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的該部分感測電極一感測訊號或一掃描訊號,並且在取得對應該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的步驟中,該第一控制單元藉由該第一感測區的該第一區感測電極群、該第二感測區的該第二區感測電極群以及位於該第二感測區的該些子感測電極彼此間的特性變化來計算對應觸控動作的觸控軌跡。
TW103124778A 2014-02-27 2014-07-18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TWI5520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4/527,776 US10168732B2 (en) 2014-02-27 2014-10-30 Touch panel and sensing method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461945141P 2014-02-27 2014-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3624A TW201533624A (zh) 2015-09-01
TWI552041B true TWI552041B (zh) 2016-10-01

Family

ID=546948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4778A TWI552041B (zh) 2014-02-27 2014-07-18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520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76739B (zh) * 2015-11-05 2017-04-01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觸控顯示裝置及其製作方法
CN106886322A (zh) * 2015-12-16 2017-06-23 宏碁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06502466B (zh) * 2016-10-28 2020-04-14 上海天马有机发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制作方法
JP2020187382A (ja) * 2017-08-08 2020-11-19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入力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013486A (en) * 2008-06-30 2010-04-01 Intel Corp Touch input across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s
CN101369207B (zh) * 2007-03-30 2012-08-2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
CN102880338A (zh) * 2011-07-13 2013-01-16 矽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US20140028597A1 (en) * 2012-07-30 2014-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exible device for providing bending interaction guid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69207B (zh) * 2007-03-30 2012-08-22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触摸面板
TW201013486A (en) * 2008-06-30 2010-04-01 Intel Corp Touch input across touch-sensitive display devices
CN102880338A (zh) * 2011-07-13 2013-01-16 矽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设备
US20140028597A1 (en) * 2012-07-30 2014-01-3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lexible device for providing bending interaction guid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33624A (zh) 2015-09-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168732B2 (en) Touch panel and sensing method thereof
CN105637458B (zh) 单层传感器图案
TWI421742B (zh) 觸摸式感測器裝置
US10402022B2 (en) Sensor array with edge pattern
CN105531655B (zh) 翻转的单元传感器图案
JP5345336B2 (ja) 入力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表示装置
US9658726B2 (en) Single layer sensor pattern
US8436627B1 (en) Serpentine touch sensor pattern
US9405408B2 (en) Trace pattern for touch-sensing application
US9391610B2 (en) Single layer touchscreen with ground insertion
US9829523B1 (en) Offset sensor pattern
JP2014503888A (ja) 線形投影型単層容量センサ
US10534487B2 (en) Touch sensor
TW201044051A (en) Micro-matrix electrode and the touch panel thereof
TWI552041B (zh) 觸控面板及其感測方法
WO2013059838A1 (en) A system for a single-layer sensor having reduced number of interconnect pads for the interconnect periphery of the sensor panel
EP2904479B1 (en) Touch sensors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s
US8654089B2 (en) Touch sensing circuit and touch sensing method
KR101472080B1 (ko) 터치 센싱 장치 및 방법
TWI550481B (zh) 自容式觸控面板
TWI536231B (zh) 多點觸碰偵測方法及其裝置
CN102855043A (zh) 一种单导电层多点识别电容屏
KR100924259B1 (ko) 터치 패널 센서
TWI467456B (zh) 觸控面板
KR101649230B1 (ko) 터치패널 및 그의 구동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