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2350B - 光收發裝置 - Google Patents

光收發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2350B
TWI512350B TW102133827A TW102133827A TWI512350B TW I512350 B TWI512350 B TW I512350B TW 102133827 A TW102133827 A TW 102133827A TW 102133827 A TW102133827 A TW 102133827A TW I512350 B TWI512350 B TW I5123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tical
module
photoelectric conversion
optical path
path switc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338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12726A (zh
Inventor
Sean Jiang
Original Assignee
Jiang Roger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 Roger filed Critical Jiang Roger
Priority to TW1021338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2350B/zh
Priority to US14/187,739 priority patent/US9473243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5127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1272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123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2350B/zh
Priority to US15/268,901 priority patent/US9838132B2/en

Links

Landscapes

  • Optic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REA)

Description

光收發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收發裝置,尤指一種體積較小且結構簡單之光收發裝置。
隨著網路技術的快速發展,光纖通訊技術因具有傳輸速度快,傳輸距離長,可抗電磁干擾,以及安全性高等諸多優點,業已成為現代主要發展的通訊技術。
習知光收發裝置主要係由光電轉換器、光路切換開關、以及光收發組件所構成。
就該光電轉換器而言,其主要負責光訊號與電訊號之相互轉換處理,習知光電轉換器大都是以零部件的形式獨立組設於光收發裝置中,由於單個光電轉換器所提供的訊號傳遞通道數量有限,因此,當光收發裝置同時連接多個光纖網路設備時,即需組設多個光電轉換器於其中,從而導致光電轉換模塊的大型化,造成習知光收發裝置的體積較大。
此外,光收發裝置中的光路切換開關與光收發組件間的光訊號傳遞是藉由光纖纜線而達成,由於光訊號在光纖纜線中是利用光的折射以及全反射而傳遞,故用於傳遞光訊號的光纖纜線就必須有一定程度的彎曲半徑(Bending Radius:依EAI/TIA 568規範,多模光纜佈線彎曲半徑不得低於25mm),以使得光訊號在不衰減的情形下持續於光纖纜線中傳遞。如此,光收發裝置的內部就需要預留空間容納光纖纜線導致體積無法被縮小,而無法達成光收發裝置小型化的發展趨勢。
有鑑於此,如何縮小習知光收發裝置的體積,即為本發明待解決的技術課題。
鑒於上述先前技術之種種問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體積更小的光收發裝置。
為達到上述目的以及其它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光收發裝置,係用於分別連接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在線設備,以建構光纖網路而為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提供網路通訊之服務。本發明的光收發裝置包括有光電轉換模組、光電轉換控制模組、光導波器、光路切換模組以及切換控制模組。光電轉換模組係由整合複數光電轉換單元之集成晶片所構成,所述集成晶片中係整合有多條全雙工傳輸之並行通道,用於並行接收光訊號,並將所接收之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且將所轉換的電訊號傳遞給該在線設備;或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的電訊號,並將所接收之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係電性連接在線設備,用於接收在線設備輸出的光電轉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光電轉換模組集成晶片之各光電轉換單元執行相應之光電轉換操作。光導波器係用於改變載有光訊號之光線行進的方向。光路切換模組係具有光開關用於執行光路通道之切換操作,乃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以收發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的光訊號,並藉由光導波器光學耦接光電轉換模組,以與光電轉換模組進行光訊號的傳遞。切換控制模組係電性連接在線設備以及光路切換模組。切換控制模組係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路切換模組執行相應之光路通道切換操作。
較佳地,本發明的光收發裝置更包括光纖耦合器,光纖耦合器係分別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光路切換模組,以對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該光路切換模組間傳遞的光訊號進行耦合處理。在線設備係可透過I2C總線分別連接光電轉換模組以及切換控制模組。在線設備復包括控制訊號輸出單元,係可藉由I2C總線分別連接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以及切換控制模組,用於輸出光電轉換控制訊號至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以及輸出光路切換控制訊號至切換控制模組。然,在線設備亦可透過GPIO接口連接切換控制模組,以輸出光路切換控制訊號至切換控制模組。
較佳地,該切換控制模組係透過控制該光路切換模組切換光路通道,以改變該光路切換模組之運行模式,該運行模式係包括一般模式(Normal Mode)、旁路模式(Bypass Mode)以及旁路禁能模式(Bypass Disabled Mode)。其中,旁路禁能模式又可稱為故障開啟模式(Failure Open Mode)、鏈路斷開模式(Link Drop Mode)或阻斷模式(Block Mode)。
較佳地,該光路切換模組復包括:光輸入端;光輸出端;用於提供光路通道之光路空間;用於切換該光路空間內之光路通道之光學元件;以及連接該光學元件,以及電性連接該切換控制模組之驅動單元,用於接收該切換控制模組所輸出之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學元件移入或移離該光路空間之驅動單元。其中,該光輸入端與該光輸出端係位於該光路切換模組之同側,並當該驅動單元控制該光學元件移入該光路空間時,該光輸入端之射入光經該光學元件反射後形成的切換光路係與該光輸出端耦合。其中,該光學元件係呈V型或W型之全反射鏡,該光輸入端之光路通道係與該光輸出端之光路通道相互平行。
本發明還提供一種光收發裝置,其中的光電轉換模組至少由分波多工器以及整合複數光電轉換單元之集成晶片所構成。
本發明另提供一種光收發裝置,其中的分波多工器係單獨設置而非屬於光電轉換模組晶片中的一部份。
相較於先前技術,本發明所提供的光收發裝置,透過將複數光電轉換單元整合於一集成晶片上以形成一體化的光電轉換模組,藉以縮小習知光電轉換模組的體積。此外,本發明所提供之光路切換模組係可利用鏡面全反射原理切換光路通道,而使光路切換模組的光輸出入端可設於靠近光收發模組的一側,故光輸出入端的光纖可在無繞的情況下接上光收發模組。如此光收發裝置就毋須預留空間供光纖繞線,如此可進一步縮小光收發裝置的整體體積。
以下內容將搭配圖式,藉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明之技術內容,熟悉此技術之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示之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明之其他優點與功效。本發明亦可藉由其他不同的具體實施例加以施行或應用。本說明書中的各項細節亦可基於不同觀點與應用,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下,進行各種修飾與變更。
請參閱圖1至圖4,係為本發明光收發裝置各實施例之系統架構圖,其中,各實施例中相同或近似之元件係以相同或近似之元件符號表示,並省略詳細之敍述,以使本案之技術說明更為清楚易懂。如圖1所示,本發明之光收發裝置1係分別連接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以及在線設備4,用於構建一光纖網路,為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提供網路通訊等之服務功能。光收發裝置1至少包括光電轉換模組11、光導波器12、光路切換模組13、切換控制模組14、光收發模組15以及光電轉換控制模組16。光電轉換模組11與光電轉換控制模組16可整合為一單體或分開設置。同理,光路切換模組13與切換控制模組14可整合為一單體或分開設置。請一併參閱圖13,如圖13所示的光收發裝置1係設置有光路切換暨光電轉換晶片19,光路切換暨光電轉換晶片19就具有光電轉換模組191及光路切換模組192,而可以取代上述光電轉換模組11及光路切換模組13,如此將使光收發裝置1的體積更為縮小,且也可避免光電轉換模組11與光路切換模組13之間繁複的光纖繞線過程。光路切換暨光電轉換晶片19可例如使用平面波導電路(Planar Lightwave Circuit,可縮寫為PLC)跟微機電(Micro Electro Mechanical System,可縮寫為MEMS)所構成,而不應以此為限。
光收發模組15係分別連接該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以及光路切換模組13,以進行光訊號的收發處理。如圖2所示的實施例,光收發裝置1更可包括光訊號耦合器17,係分別光學耦接光收發模組15與光路切換模組13,以對光收發模組15與光路切換模組13間傳遞的光訊號進行耦合處理,將傳遞的光訊號以等比例或非等比例的方式進行分歧,而提供外部的監控設備5判斷光收發模組15輸出入的光訊號有無異常,亦即執行光訊號分歧模式(Split Mode)或統合模式(Aggregation Mode)的檢測。要說明的是,光訊號耦合器17與光收發模組15及光路切換模組13的光學耦接可藉由熔接或套管(Ferrule Sleeve)的方式接續的光纖而達成。
本發明所提供之光電轉換模組11係由至少一整合有多個光電轉換單元之集成晶片111所構成,光電轉換模組11係可並行接收來自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的光訊號,並將所接收之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且將所轉換的電訊號傳遞給在線設備4,以供在線設備4接收並處理。此外,在線設備4亦可提供電訊號給光電轉換模組11接收,光電轉換模組11可將所接收的電訊號轉換成光訊號,並分別傳遞給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於本發明中,所述光電轉換模組11中的集成晶片111係可為整合有4條全雙工傳輸(full duplex transmitting)之並行通道以及4組光電轉換單元的四通道SFP+ 介面(QSFP+ )的晶片。需要說明的是,本發明光電轉換模組中的集成晶片之並行通道以及光電轉換單元的數量並不以上述為限,亦可依據實際需求進行增減的設計改良。
光電轉換控制模組16係可藉由I2C總線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4,以接收在線設備4輸出的光電轉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集成晶片111中的各該光電轉換單元執行光電轉換之處理。所述的光電轉換處理即將所接收到的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或將所接收到的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
於上所述的光路切換模組13係包含至少一具有旁路功能(Bypass Function)或全路功能(Full Function)的光開關,用於執行光路通道之切換操作,其中,光路切換模組13係可藉由光導波器12光學耦接光電轉換模組11,以達成光訊號的傳遞。所述的光導波器12係為可用於改變載有光訊號之光線行進方向的器件。光路切換模組13係可藉由MPO連接器光學耦接光導波器12。光路切換模組13透過切換光路通道以切換其運行模式,至少包括一般模式(Normal Mode)及旁路模式(Bypass Mode)(請容後詳述)。
切換控制模組14係電性連接在線設備4以及光路切換模組13,用於接收在線設備4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透過通用型輸出入(General Purpose I/O, GPIO)接腳411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光路切換模組13執行相應之光路切換操作。切換控制模組14可為外露出光收發裝置1的接腳、控制邏輯電路或微處理器。
如圖3的實施例所示,在線設備4光路切換控制訊號的輸出可透過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的I2C總線達成,具體而言,在線設備4之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可透過I2C總線連接切換控制模組14,俾藉由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傳送光路切換控制訊號至切換控制模組14。同理,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亦可藉由I2C總線傳送光電轉換控制訊號至光電轉換控制模組16。
此外,如圖4的實施例所示,本發明光收發裝置1的光電轉換模組11與光路切換模組13間還可設置分波多工器(WDM,Wavelength Division Mutiplexer)18,以將多種不同波長的光訊號匯合在一起,進而利用同一條光纖線路中進行傳輸,如此,可減少光電轉換模組11與光路切換模組13光學耦接的光纖數量,以達成節約光路切換模組13中光開關設置數量的目的,進而更縮減本發明光收發裝置1所佔體積。再者,亦可選擇將分波多工器18設置於光電轉換模組11內,亦可達成體積縮小的目的。
請配合參閱圖5A及圖5C,其係本發明光路切換模組之光開關於不同切換狀態的示意圖。如圖所示,本發明光路切換模組13的光開關131復包括光輸入端1311,光輸出端1312,光路空間1313、光學元件1314,以及驅動單元1315,其中,光輸入端1311係供輸入由光收發模組15所傳來載有光訊號之光線,光輸出端1312係用於輸出載有光訊號之光線以供光收發模組15接收,光輸入端1311與光輸出端1312係位於該光路切換模組13靠近光收發模組15之同側,而可減少光學耦接光路切換模組13與光收發模組15之光纖的繞線機會,進而大幅減少光收發裝置1所需佔用的體積。光路空間1313係為一無阻礙空間,用於提供光線行進的光路通道。光學元件1314用於提供光線反射,以切換光線於光路空間1313內行進的光路通道。驅動單元1315則連接光學元件1314,並電性連接切換控制模組14,用於接收切換控制模組14所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光學元件1314移入或移離光路空間1313。
請參閱圖5A,當驅動單元1315控制光學元件1314移離光路空間1313時,光路切換模組13之光開關131係運行一般模式(Normal Mode),於此運行模式下,光輸入端1311的輸入光線能夠依序通過光路空間133、光導波器12傳遞至光電轉換模組11;光電轉換模組11所提供的光線能夠依序通過光導波器12、光路空間133傳遞到光輸出端1312。
請繼續參閱圖5B,當驅動單元1315控制光學元件1314移入光路空間1313時,係使光路切換模組13運行旁路模式(Bypass Mode),於此運行模式下,由光輸入端1311所輸入載有光訊號之光線在經過光學元件1314的全反射後,光線行進的通道會由光輸入端1311之光路通道切換到光輸出端1312之光路通道,如此光線可在不經由在線設備4的情況下,直接由光輸出端1312輸出。亦即,可在不經由在線設備4的情況下,令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能通過光路切換模組13相互傳遞光訊號,從而實現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之間無間斷的光訊號傳遞。
此外,如圖5C所示,於光路切換模組13之各光路通道中復可設置一光切換開關。當該光切換開關處於斷開狀態時,係使光路切換模組13運行旁路禁能之模式(Bypass Disabled Mode),具體而言,管理者可透過控制訊號輸出單元411(請參照圖1)輸入光路切換控制訊號,並經由切換控制模組14控制光路切換模組13執行相應之光路切換操作,以藉由各該光路通道中的光切換開關斷開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間的光訊號傳遞。換言之,上述光切換開關可控制光路切換模組13中各光路通道之啟閉狀態,以針對網路突發事件(如病毒或駭客入侵網路系統等)提供有效之應對機制,例如禁能光路切換模組13旁路模式之運行,從而提高網路傳輸之安全性。
如圖6A及圖6B所示,本申請之光學元件1314係例如為至少一邊具有V型或W型反射鏡面之全反射鏡,該光輸入端1311之光路通道係與該光輸出端1312之光路通道相互平行。較佳地,光學元件1314亦可兼具有V型或W型反射鏡面,可視實際需求選擇V型或W型反射鏡面接受由光輸入端1311輸入之光線,以使本發明光路切換模組13之光路切換狀態更為多元。應說明的是,光學元件1314仍可使用稜鏡(Prism)跟平面鏡(Mirror)構成,而不應以上述者為限。
還請參閱圖7,光學元件1314面向光收發模組15與光導波器12的兩邊可分別具有V型或W型反射鏡面,以使光路切換模組13構成全路反射光開關(Full OSW),使得在線設備4可於光路切換模組13運行旁路模式時,通過光學元件1314面向光導波器12一邊的反射鏡面,反射光訊號執行自我檢測(Loop back檢測),以自主判斷是否異常。
本發明光收發裝置可應用於跟10G光纖網路設或40G光纖網路設備連接,對此,請一併參照圖8、圖9、圖10。於圖8所示的實施例中,光收發模組15係提供有MPO連接器151,而光路切換模組13係提供有光開關131、132,所述MPO連接器151係提供端口,以提供插接1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2'"與10G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3'",而完成上述10G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2"、3"、2'"、3'"分別與光開關131、132的光學耦接。上述光開關131、132可運行旁路模式,以在不經由在線設備4的情況下,令1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2'"的光訊號直接傳遞到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3'"。再者,光開關131、132亦可運行一般模式,以將1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2'"的光訊號傳遞到光電轉換模組11的集成晶片111進行光電轉換,並將轉換後得到的電訊號傳遞給在線設備4。此外,應說明的是,光電轉換模組11亦可將在線設備4的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並分別傳遞給上述10G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2"、3"、2'"、3'"。
於圖9之實施方塊圖所示,光收發裝置1係供插接4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40G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以進行該兩部40G光纖網路設備2'、3'光訊號的收發。對此,光收發模組15係提供有兩個MPO連接器151、152;而光路切換模組13提供有光開關131、132、133、134,所述的兩個MPO連接器151均提供有插接端口,以供分別插接4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40G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而完成上述40G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2'、3'分別與光開關131、132、133、134的光學耦接。上述光開關131、132、133、134可同時運行旁路模式,以在不經由在線設備4的情況下,令4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的光訊號直接傳遞到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光開關131、132、133、134亦可運行一般模式,以將4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的光訊號傳遞到光電轉換模組11的集成晶片111、112進行光電轉換,並將轉換後得到的電訊號傳遞給在線設備4。
此外,應說明的是,光電轉換模組11亦可透過集成晶片111、112將在線設備4的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並分別傳遞給40G第一光纖網路設備2'與40G第二光纖網路設備3'。復請參照圖10,本發明所提供的光收發裝置1亦可同時插接多部光纖網路設備21"、31"、22"、32"、23"、33"、24"、34",以建構光纖網路而為該些光纖網路設備21"、31"、22"、32"、23"、33"、24"、34"提供網路通訊之服務。應說明的是,圖9、圖10所示的光路切換模組13係相同,據此可瞭解,本發明光收發裝置的各種實施態樣可選用同一種硬體規格的光路切換模組,如此以節約光路切換模組的備料成本。
本發明的光收發裝置與光纖網路設備的連接亦可透過非MPO連接器的方式達成,請參照圖11及圖12,如所參照的圖式所示,光收發裝置1係可透過自光路切換模組13延伸出的帶狀光纜6(Ribbon Fiber)外接分線設備5(如圖11所示),或直接令光路切換模組13外接分線設備5(如圖12所示),俾完成與多部光纖網路設備2"、3"、2"'、3"'的連接,如此,光收發裝置可省略光收發模組的設置,俾大幅減少光收發裝置所佔體積。另外,圖11及圖12所示的光電轉換模組11可選擇為QSFP+的晶片,而使光收發裝置可直接插接於在線設備上,俾增加使用的便捷性。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光收發裝置至少具有以下的優點與特色:
1)將多個光電轉換單元整合至一集成晶片上,以令光電轉換模組趨向小型化,進而縮小光收發裝置的體積。
2)光路切換模組係可利用鏡面全反射原理切換光路通道,而使光路切換模組的光輸出入端可設於光收發模組的一側,故光輸出入端的光纖可在減少繞線的情況下接上光收發模組,從而達到縮小光收發裝置之整體體積的目的。
3)光路切換模組所提供之光學元件係可視實際需求而切換成具有V型或W型反射鏡面之反射鏡,以變換光路切換通道,從而使光路切換操作更為靈活。
4)與光纖網路設備的連接可透過外接分線設備而完成,而省略光收發模組的設置,俾縮小光收發裝置整體的體積。
5)可製成主動式光旁路線纜(Active Optical Bypass Cable, 或可稱為Active Optical Cable with Bypass Function) 。
上述實施例僅例示性說明本發明之原理及功效,而非用於限制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術之人士均可在不違背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下,對上述實施例進行修飾與改變。因此,本發明之權利保護範圍,應如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列。
1‧‧‧光收發裝置
11‧‧‧光電轉換模組
111‧‧‧集成晶片
112‧‧‧集成晶片
12‧‧‧光導波器
13‧‧‧光路切換模組
131、132、133、134‧‧‧光開關
1311‧‧‧光輸入端
1312‧‧‧光輸出端
1313‧‧‧光路空間
1314‧‧‧光學元件
1315‧‧‧驅動單元
14‧‧‧切換控制模組
15‧‧‧光收發模組
151、152MPO‧‧‧連接器
16‧‧‧光電轉換控制模組
17‧‧‧光訊號耦合器
18‧‧‧分波多工器
19‧‧‧光路切換暨光電轉換晶片
191‧‧‧光電轉換模組
192‧‧‧光路切換模組
2、2'、2''、2'''、21"、22"、23"、24"‧‧‧第一光纖網路設備
3、3'、3''、3'''、31"、32"、33"、34"‧‧‧第二光纖網路設備
4‧‧‧在線設備
41‧‧‧控制訊號輸出單元
411‧‧‧GPIO接口
5‧‧‧分線設備
6‧‧‧帶狀光纜
圖1係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光收發裝置之系統架構圖。 圖2係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光收發裝置之系統架構圖。 圖3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光收發裝置之系統架構圖。 圖4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光收發裝置之系統架構圖。 圖5A至圖5C係本發明之光路切換模組之不同切換狀態示意圖。 圖6A及圖6B係本發明之光學元件之不同實施例態樣圖。 圖7係本發明構成全路反射光開關之光路切換模組之狀態示圖。 圖8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與四部10G光纖網路設備連接的方塊圖。 圖9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與兩部40G光纖網路設備連接的方塊圖。 圖10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與多部10G光纖網路設備連接的方塊圖。 圖11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透過分線設備與多部光纖網路設備連接的一實施態樣示圖。 圖12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透過分線設備與多部光纖網路設備連接的另一實施態樣示圖。 圖13係本發明光收發裝置中的光電轉換模組與光路切換模組設置於單一晶片的實施態樣示圖。
1‧‧‧光收發裝置
11‧‧‧光電轉換模組
111‧‧‧集成晶片
12‧‧‧光導波器
13‧‧‧光路切換模組
14‧‧‧切換控制模組
15‧‧‧光收發模組
16‧‧‧光電轉換控制模組
17‧‧‧光訊號耦合器
2‧‧‧第一光纖網路設備
3‧‧‧第二光纖網路設備
4‧‧‧在線設備
41‧‧‧控制訊號輸出單元
411‧‧‧GPIO接口

Claims (9)

  1. 一種光收發裝置,係用於分別連接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在線設備,以建構光纖網路而為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提供網路通訊之服務,該裝置包括:光電轉換模組,其由整合複數光電轉換單元之集成晶片所構成,該集成晶片中係整合有多條全雙工傳輸之並行通道,用於並行接收光訊號,並將所接收之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且將所轉換的電訊號傳遞給該在線設備;或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的電訊號,並將所接收之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電轉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電轉換模組集成晶片之各該光電轉換單元執行相應之光電轉換操作;光導波器,係用於改變載有光訊號之光線行進的方向;光路切換模組,係具有光開關用於執行光路通道之切換操作,乃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以收發該兩設備的光訊號,並藉由該光導波器光學耦接該光電轉換模組,以與該光電轉換模組進行光訊號的傳遞,該光路切換模組係由一端延伸形成該光導波器、或者藉由MPO連接器光學耦接該光導波器;以及切換控制模組,其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以及該光路切換模組,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路切換模組執行相應之光路通道切換操作。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更包括光纖耦合器,係分別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該光路切換模組,以對設備與模組間傳遞的光訊號進行耦合處理。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光電轉換模組與光路切換模組間設置分波多工器。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在線設備復包括控制訊號輸出單元,係藉由I2C總線分別連接該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以及該切換控制模組,用於輸出該光電轉換控制訊號至該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以及輸出該光路切換控制訊號至該切換控制模組。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在線設備係透過GPIO接口連接該切換控制模組,以輸出該光路切換控制訊號至該切換控制模組。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光路切換模組之光開關包括:光輸入端,係輸入該光收發模組所發出載有光訊號之光線;光輸出端,係輸出載有光訊號之光線以供該光收發模組接收;光路空間,其提供該光輸入端與該光輸出端的光線行進之光路通道;光學元件,其用於切換光線於該光路空間內行進的光路通道;以及 驅動單元,係連接該光學元件,並電性連接該切換控制模組,用於接收該切換控制模組所輸出之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學元件移入或移離該光路空間;其中,該光輸入端與該光輸出端係位於該光路切換模組之同側,並當該驅動單元控制該光學元件移入該光路空間時,該光輸入端輸入之光線會受到該光學元件的影響而反射,光線行進的通道會由該光輸入端之光路通道切換到該光輸出端之光路通道。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光收發裝置,其中,該光學元件係為至少一邊具有V型或W型反射鏡面之全反射鏡;該光輸入端之光路通道係與該光輸出端之光路通道相互平行。
  8. 一種光收發裝置,係用於分別連接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在線設備,以建構光纖網路而為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提供網路通訊之服務,該裝置包括:光電轉換模組,其由集成晶片所構成,該集成晶片中係整合有複數光電轉換單元、分波多工器以及多條全雙工傳輸之並行通道,用於並行接收光訊號,並將所接收之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且將所轉換的電訊號傳遞給該在線設備;或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的電訊號,並將所接收之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電轉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電轉換模組集成晶片之各該光電轉換單元執行相應之光電轉換操作; 光路切換模組,係具有光開關用於執行光路通道之切換操作,乃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以收發該兩設備的光訊號,並通過該分波多工器連上該光電轉換模組,以與該光電轉換模組進行光訊號的傳遞;以及切換控制模組,其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以及該光路切換模組,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路切換模組執行相應之光路通道切換操作。
  9. 一種光收發裝置,係用於分別連接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與在線設備,以建構光纖網路而為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提供網路通訊之服務,該裝置包括:光電轉換模組,其至少由整合複數光電轉換單元之集成晶片所構成,該集成晶片中係整合有多條全雙工傳輸之並行通道,用於並行接收光訊號,並將所接收之光訊號轉換為電訊號,且將所轉換的電訊號傳遞給該在線設備;或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的電訊號,並將所接收之電訊號轉換為光訊號;光電轉換控制模組,係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電轉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電轉換模組集成晶片之各該光電轉換單元執行相應之光電轉換操作;分波多工器,一端係與該光電轉換模組光學耦接;光路切換模組,係具有光開關用於執行光路通道之切換操作,乃光學耦接該第一、第二光纖網路設備,以收發該兩設備的光訊號,並通過該分波多工器連上該光電轉換模組,以與該光電轉換模組進行光訊號的傳遞;以及 切換控制模組,其電性連接該在線設備以及該光路切換模組,用於接收該在線設備輸出的光路切換控制訊號,據以控制該光路切換模組執行相應之光路通道切換操作。
TW102133827A 2013-02-25 2013-09-18 光收發裝置 TWI5123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3827A TWI512350B (zh) 2013-09-18 2013-09-18 光收發裝置
US14/187,739 US9473243B2 (en) 2013-02-25 2014-02-24 Optical transceiver device
US15/268,901 US9838132B2 (en) 2013-02-25 2016-09-19 Optical transceiver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33827A TWI512350B (zh) 2013-09-18 2013-09-18 光收發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726A TW201512726A (zh) 2015-04-01
TWI512350B true TWI512350B (zh) 2015-12-11

Family

ID=534371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33827A TWI512350B (zh) 2013-02-25 2013-09-18 光收發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235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28924B (zh) * 2015-08-05 2018-07-01 傳承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收發設備
TWI584604B (zh) * 2015-08-05 2017-05-21 傳承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收發裝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610A (zh) * 2008-03-05 2009-09-09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具有1:n波长备份功能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TW201024996A (en) * 2008-12-17 2010-07-01 Moxa Inc Device for enabling quick response of monitored equipment when connection status changes and method thereof
CN202094900U (zh) * 2011-05-25 2011-12-28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fp+型光通讯模块
US20120023276A1 (en) * 2010-06-11 2012-01-2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witch-state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CN202837626U (zh) * 2012-09-05 2013-03-27 德信东源电力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多路光纤分接装置
CN202978954U (zh) * 2012-12-18 2013-06-05 深圳市华佳慧科技有限公司 光信号收发器
TWM474147U (zh) * 2013-09-18 2014-03-11 Jiang Roger 光收發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27610A (zh) * 2008-03-05 2009-09-09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具有1:n波长备份功能的波分复用无源光网络系统
TW201024996A (en) * 2008-12-17 2010-07-01 Moxa Inc Device for enabling quick response of monitored equipment when connection status changes and method thereof
US20120023276A1 (en) * 2010-06-11 2012-01-26 Adc Telecommunications, Inc. Switch-state information aggregation
CN202094900U (zh) * 2011-05-25 2011-12-28 利尔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sfp+型光通讯模块
CN202837626U (zh) * 2012-09-05 2013-03-27 德信东源电力技术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多路光纤分接装置
CN202978954U (zh) * 2012-12-18 2013-06-05 深圳市华佳慧科技有限公司 光信号收发器
TWM474147U (zh) * 2013-09-18 2014-03-11 Jiang Roger 光收發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12726A (zh) 2015-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473243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device
US9209901B2 (en) Configurable single-fiber or dual-fiber optical transceiver
JP6489815B2 (ja) 光経路切替装置及びマルチコアファイバ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
WO2018157767A1 (zh) 一种多波长共存光模块
CN104518830B (zh) 光收发装置
WO2024060818A1 (zh) 多通道有源光缆光子集成芯片及有源光缆
US11675133B2 (en) Optical add/drop device and assembly, and communications network node
TWI512350B (zh) 光收發裝置
US9838132B2 (en) Optical transceiver device
WO2004075422A2 (en) Module having two bi-directional optical transceivers
TWM474147U (zh) 光收發裝置
CN203617998U (zh) 光收发装置
WO2020244302A1 (zh) 光源切换方法和装置
CN210835348U (zh) 一种单纤双向传输光模块
US20200186274A1 (en) Optical duplexer and optical transceiving system
JP7476986B2 (ja) 光クロスコネクト装置
US10707956B1 (en) Active fiber tap
WO2023104198A1 (zh) 合分波装置、光电合封交换机系统
TWM599511U (zh) 光學雙向器
JP4050661B2 (ja) 光クロスコネクト装置
CN102053309B (zh) 一种光波长选择耦合器
Klaus et al. Network Technologies for SDM
CN116243433A (zh) 一种偏振无关光波分复用发射芯片
JP3858663B2 (ja) 光一芯二芯兼用伝送装置
CN113406755A (zh) 用于光学收发器的光学插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