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11639B - 可攜式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可攜式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11639B
TWI511639B TW103119018A TW103119018A TWI511639B TW I511639 B TWI511639 B TW I511639B TW 103119018 A TW103119018 A TW 103119018A TW 103119018 A TW103119018 A TW 103119018A TW I511639 B TWI511639 B TW I51163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ing
guiding surface
electronic device
portable electronic
mov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9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45627A (zh
Inventor
Kai Chi Yao
Yi Ting Cheng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TW103119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511639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2015456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45627A/zh
Publication of TWI5116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11639B/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Description

可攜式電子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電子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
近年來隨著行動通訊科技的蓬勃發展,許多相關的科技產品不斷推陳出新,由於行動電話(cell phone)、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平板電腦(tablet PC)、筆記型電腦(notebook)或智慧型手錶(smart watch)等等可攜式電子裝置具備著即時收發與更新資訊的功能,因此該等電子產品業已成為目前市場上的消費主流。
以智慧型手錶為例,其通常是由機體與座體所組成,其中座體可包括基座與錶帶,機體固定於基座上,且錶帶固定於基座的兩側。因此,使用者可藉由錶帶將智慧型手錶穿戴於手腕上,以便於觀看與操作。一般而言,固定於基座上的機體並不易於使用者拆卸下來,通常需藉由拆卸工具方能將機體與基座分離。另一方面,智慧型手錶通常配設有I/O連接埠(I/O port),其中I/O連接埠可用以傳輸電源、音源、資料或其他訊號。因此,機體上 需配設有相應的開孔,供外部連接設備插入其中以進行電源、音源或訊號等傳輸動作。由於前述開孔暴露於外界,因此對於智慧型手錶的整體外型來說相當不美觀,並且水氣與灰塵也極易經由前述開孔進入到機體的內部,使得機體內部的電子元件的功能受到影響,甚而產生故障或損壞等問題。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不僅具有較佳的使用靈活度以及簡潔美觀的外型,且能防止水氣或灰塵進入機體的內部以提升使用壽命與可靠度。
本發明提出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基座、定位件、機體、卡合件、彈性件以及連桿。基座具有容置槽。定位件設置於容置槽內。定位件具有定位孔以及位於定位孔之一內表面的導引結構。機體可拆卸地組裝於基座。卡合件設置於機體上,且可移入地對準於定位孔。彈性件的一端設置於定位孔內,且彈性件的另一端設置於卡合件內。連桿具有相對的樞設部與移動部。樞設部樞設於卡合件。移動部抵接於導引結構,並可沿導引結構位移,而自起始位置移動至卡合位置。當移動部在起始位置,則按壓機體以使機體沿著收合方向移動時,卡合件移入定位孔內並壓縮彈性件,且該卡合件帶動該連桿,使移動部自起始位置移動至卡合位置,其中移動部在卡合位置受到導引結構的抵制以固定機體於容置槽內。當移動部在卡合位置,則按壓機體以使機體沿著收合方向移 動時,移動部自卡合位置移動至過渡位置,使移動部離開導引結構的抵制,而彈性件的彈性恢復力驅使機體沿著收合方向的反向移動,使移動部通過過渡位置而移動至起始位置,以使機體移出容置槽。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機體具有至少一連接埠。在機體固定於容置槽內時,連接埠隱藏於容置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機體包括殼體以及顯示單元。殼體具有底部以及連接底部的側壁部,其中連接埠位於側壁部,且卡合件設置於底部。顯示單元設置於殼體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殼體還具有位於底部的插槽。卡合件可拆卸地固定於插槽內。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定位件具有凸柱。凸柱凸出於定位孔的底面並穿過彈性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卡合件具有對位孔。對位孔適於在卡合件與連桿移入該定位孔內的過程中容納彈性件。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導引結構具有主導引部、第一子導引部以及第二子導引部,分別位於定位孔的側壁面。第一子導引部與第二子導引部分別連接定位孔的一底面,並與主導引部維持間距。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主導引部具有依序相連接的第一導引面、第二導引面、第三導引面以及第四導引面。第一子導引部具有第五導引面以及與第五導引面連接的第六導引 面,且第二子導引部具有第七導引面。第一導引面朝向定位孔的開口。第二導引面與第五導引面彼此相對。第三導引面與第六導引面彼此相對,第四導引面與第七導引面彼此相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連桿還具有連接樞設部與移動部的主體部。在移動部位於起始位置時,移動部抵接於第一導引面,且主體部與收合方向夾有一角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移動部位於卡合位置時,移動部被抵制於第二導引面與第三導引面所形成的凹陷,且位於主導引部與第一子導引部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移動部通過過渡位置時,移動部位於第六導引面與第七導引面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移動部通過過渡位置後,移動部沿著第四導引面持續移動以通過第四導引面與第一導引面之間的轉角而回復至初始位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的卡合件具有樞設孔。樞設部樞設於樞設孔內。樞設孔具有第一平坦部與連接第一平坦部的第一圓弧部。樞設部具有第二平坦部與連接第二平坦部的第二圓弧部第二平坦部。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在移動部位於初始位置時,第二平坦部與第一平坦部夾有第一傾角。在移動部位於卡合位置時,第二平坦部與第一平坦部夾有第二傾角。而在移動部通過過渡位置時,第二平坦部平行於第一平坦部。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機體為可拆卸地組裝於基座上,其中使用者可透過按壓機體的方式,即能將機體固定或拆卸於基座,故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具有較佳的使用靈活度。另一方面,在機體固定於基座後,機體上的開孔(例如連接埠)可隱藏於基座內,使得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不僅可具有簡潔美觀的外型,且能避免水氣或灰塵經由前述開孔進入到機體的內部,進而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壽命與可靠度。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基座
111‧‧‧容置槽
112‧‧‧上緣
120‧‧‧定位件
121‧‧‧定位孔
121a‧‧‧底面
121b‧‧‧內表面
122‧‧‧導引結構
123‧‧‧凸柱
124‧‧‧主導引部
124a‧‧‧第一導引面
124b‧‧‧第二導引面
124c‧‧‧第三導引面
124d‧‧‧第四導引面
125‧‧‧第一子導引部
125a‧‧‧第五導引面
125b‧‧‧第六導引面
126‧‧‧第二子導引部
126a‧‧‧第七導引面
130‧‧‧彈性件
140‧‧‧機體
141‧‧‧連接埠
142‧‧‧殼體
142a‧‧‧底部
142b‧‧‧側壁部
142c‧‧‧插槽
143‧‧‧顯示單元
143a‧‧‧顯示螢幕
150‧‧‧卡合件
151‧‧‧樞設孔
151a‧‧‧第一平坦部
151b‧‧‧第一圓弧部
152‧‧‧對位孔
160‧‧‧連桿
161‧‧‧主體部
162‧‧‧樞設部
162a‧‧‧第二平坦部
162b‧‧‧第二圓弧部
163‧‧‧移動部
170‧‧‧螺鎖件
A‧‧‧角度
A1‧‧‧第一傾角
A2‧‧‧第二傾角
D1‧‧‧收合方向
D2‧‧‧彈出方向
P1‧‧‧起始位置
P2‧‧‧卡合位置
P3‧‧‧過渡位置
R‧‧‧轉角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
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爆炸示意圖。
圖3A至圖3E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組裝流程的剖面示意圖。
圖4A至圖4E分別是對應於圖3A至圖3E的組裝流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1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立體示意圖。圖2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爆炸示意圖。請參考圖1與 圖2,在本實施例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例如是智慧型手錶或其他類似的電子總成,其包括基座110、定位件120、彈性件130、機體140、卡合件150以及連桿160。以智慧型手錶為例,錶帶(未繪示)可配設於基座110的兩對側,以供使用者將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穿戴於手腕上而便於觀看與操作。其中,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整體外型簡潔美觀,並未設置有任何開孔,因此能有效阻止水氣或灰塵進入機體140的內部,以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使用壽命與可靠度。
基座110可以是由塑膠、壓克力、金屬或複合材料等材質所構成,其中基座110具有容置槽111,以作為容納定位件120、彈性件130、機體140、卡合件150以及連桿160等構件所用。定位件120設置於容置槽111內,且實質上位於容置槽111的中央處。此處,定位件120例如是一體成型於基座110,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定位件120亦可藉由螺鎖件固定於基座110上,或者是定位件120與基座110分別設置有對應的卡扣結構以彼此卡合。
定位件120具有定位孔121以及位於定位孔121之內表面121b的導引結構122(繪示於圖3A),其中彈性件130例如是壓縮彈簧,彈性件130的一端設置於定位孔121內,且彈性件130的另一端設置於卡合件150內。具體而言,定位件121還具有凸柱123,其中凸柱123凸出於定位孔121的底面121a(繪示於圖4A)並穿過彈性件130,以抵制彈性件130沿著凸柱123的長度 方向來回移動。
在此,機體140為可拆卸地組裝於基座110,其中基座110與機體140可構成智慧型手錶的錶體。通常而言,機體140上配設有至少一連接埠141(圖2示意地繪示出一個),以供傳輸電源、音源、資料或其他訊號等所用,其中在機體140固定於容置槽111內時,連接埠141可隱藏於容置槽111內。如此為之,不僅可使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具有簡潔美觀的外型,且能有效阻止水氣或灰塵進入機體140的內部,以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使用壽命與可靠度。
另一方面,機體140可包括殼體142以及顯示單元143,其中殼體142具有底部142a以及連接底部142a的側壁部142b,連接埠141位於側壁部142b,且卡合件150設置於底部142a。此處,卡合件150設置於機體140,且例如是透過螺鎖件170(繪示於圖3A)固定於底部142a,以可移入地對準於定位孔121,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其他實施例中,卡合件150與殼體142可分別設置有對應的卡扣結構以彼此卡合。具體而言,殼體142還具有位於底部142a的插槽142c(繪示於圖3A),因此卡合件150可透過前述組裝方式以可拆卸地固定於插槽142c(繪示於圖3A)內。
顯示單元143(例如是觸控顯示器)設置於殼體142內,其中殼體142暴露出顯示單元143的顯示螢幕143a,以供使用者觀看與操作。此外,卡合件150具有樞設孔151,而連桿160具有主體部161、樞設部162與移動部163,其中主體部161分別連接 樞設部162與移動部163,且連桿160可藉由樞設部162樞設於卡合件150的樞設孔151,以相對於卡合件150轉動。另一方面,移動部163可抵接於導引結構122(繪示於圖3A),並可沿導引結構122(繪示於圖3A)位移,而自起始位置P1(繪示於圖3A)移動至卡合位置P2(繪示於圖3B)。
在此,樞設孔151具有第一平坦部151a與連接第一平坦部151a的第一圓弧部151b以構成其輪廓,而樞設部162具有第二平坦部162a與連接第二平坦部162a的第二圓弧部162b以構成其輪廓,其中第一平坦部151a與第一圓弧部151b所構成之輪廓實質上呈半圓形,且第二平坦部162a與第二圓弧部162b所構成之輪廓實質上呈半圓形(繪示於圖3A)。因此,在樞設部162樞設於樞設孔151後,第一平坦部151a實質上平行於第二平坦部162a,且第二圓弧部162b抵接於第一圓弧部151b。由於前述樞設孔151與樞設部162之間的連接關係,因此在連桿160相對於卡合件150轉動的過程中,樞設部162的轉動範圍大致上係由第一圓弧部151b所決定。
具體而言,本實施例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可透過按壓機體140的方式來將機體140固定或拆卸於基座110,故以下將針對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組裝及拆卸流程作進一步的說明。圖3A至圖3E是圖1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組裝流程的剖面示意圖。圖4A至圖4E分別是對應於圖3A至圖3E的組裝流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考圖3A與圖4A,當移動部163在起始位置P1, 則按壓機體140(例如施力於顯示單元143的顯示螢幕143a上)以使機體140沿著收合方向D1移動時,部分卡合件150與部分連桿160會先移入定位孔121內。
詳言之,卡合件150可具有對位孔152,前述彈性件130的另一端即設置對位孔152內,並與樞設部162相抵接。。另一方面,導引結構122具有主導引部124、第一子導引部125以及第二子導引部126,分別位於定位孔121的內表面121b,其中第一子導引部125與第二子導引部126分別連接定位孔121的底面121a,並與主導引部124維持間距,而第一子導引部125與第二子導引部126亦彼此分離。如此一來,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00後續的組裝過程中,可使得移動部163順利地通過主導引部124、第一子導引部125以及第二子導引部126所構成的導引路徑。
如圖3A所示,主導引部124具有依序相連接的第一導引面124a、第二導引面124b、第三導引面124c以及第四導引面124d,第一子導引部125具有第五導引面125a以及與第五導引面125a連接的第六導引面125b,且第二子導引部126具有第七導引面126a。第一導引面124a朝向定位孔121的開口121c,第二導引面124b與第五導引面125a彼此相對,第三導引面124c與第六導引面125b彼此相對,第四導引面124d與第七導引面126a彼此相對。經由前述配置關係,可構成前述供移動部163通過的導引路徑。另一方面,在移動部163位於起始位置P1時,移動部163抵接第一導引面124a,其中主體部161與收合方向D1夾有角度 A,且第二平坦部162a與第一平坦部151a夾有第一傾角A1。
請同時參考圖3B與圖4B,當移動部163在起始位置P1(如圖3A與圖4A),持續按壓機體140以使機體140沿著收合方向D1,以使移動部163可依序沿著第一導引面124a與第二導引面124b移動,直至移動部163在卡合位置P2受到導引結構122的抵制以固定機體140於容置槽111內。此時,顯示螢幕143a與基座110中環繞容置槽111的上緣112為共平面,以維持可攜式電子裝置100的外觀的整體性。詳細而言,此時的移動部163被抵制於第二導引面124b與第三導引面124c所構成的凹陷,且位於主導引部124與第一子導引部125之間。而連桿160的整體皆移入定位孔121內,並以樞設部162與彈性件130相抵接,使得彈性件130在此組裝過程中被壓縮,其中凸柱123與被壓縮的彈性件130可容納於對位孔152內。此外,在移動部163位於卡合位置P2時,第二平坦部162a與第一平坦部151a夾有第二傾角A2。
由於移動部163被抵制於第二導引面124b與第三導引面124c所構成的凹陷內,因此當使用者釋放其施加於機體140上的按壓力時,機體140並不會自基座110脫離且可牢固地設置於容置槽111內,並將連接埠141隱藏於容置槽111內而不會顯露於外。
當移動部163在卡合位置P2(如圖3B與圖4B),且使用者欲使機體140相對於基座110抬升一高度時,可再次沿著收合 方向D1施加一按壓力於機體140。請同時參考圖3C與圖4C,在按壓機體140以使機體140沿著收合方向向D1移動時,移動部163可受到第三導引面124c與第六導引面125b的導引,而移動至過渡位置P3以使移動部163離開導引結構122的主導引部124的抵制,且樞設部162持續壓縮彈性件130。其中,在移動部163通過過渡位置P3時,移動部163例如是位於第六導引面125b與第七導引面126a之間。此時,顯示螢幕143a與上緣112具有段差,亦即顯示螢幕143a略低於上緣112,而第二平坦部162a平行於第一平坦部151a。
請同時參考圖3D與圖4D,當使用者釋放其施加於機體140上的按壓力,彈性件130的彈性恢復力可驅使機體140沿著收合方向D1的反向(亦即彈出方向D2)移動,其中移動部163可自過渡位置P3沿著第四導引面124d移動,且限位於第四導引面124d與第七導引面126a之間。之後,請同時參考圖3E與圖4E,彈性件130的彈性恢復力將持續驅使機體140沿著彈出方向D2移動,並使移動部163通過第四導引面124d與第一導引面124a之間的轉角R而回復至初始位置P1(如圖3A所示),以使機體140移出容置槽111。如此一來,使用者即能輕易地自基座110將機體140拆卸下來,此時使用者便能透過外部連接設備(未繪示)插入連接埠141,以進行電源、音源或訊號等傳輸動作。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機體的底部設置有卡合件以及樞設於卡合件上的連桿,而基座的凹槽內設置有定位件,其中定位件 的定位孔內設置有導引結構。在使用者透過按壓機體的方式來將機體固定或拆卸於基座的過程中,連桿的移動部可沿著導引結構所構成的導引路徑移動,其中當移動部通過卡合位置時,其會與導引結構產生抵制以固定機體與基座。
在機體固定於基座後,機體上的開孔(例如連接埠)可隱藏於基座內,使得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不僅可具有簡潔美觀的外型,且能避免水氣或灰塵經由前述開孔進入到機體的內部,進而提升可攜式電子裝置的使用壽命與可靠度。而當使用者欲自基座將機體拆卸下來時,可再次按壓機體,以使移動部與導引結構之間的抵制解除。也就是說,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例如是組合式電子裝置,其機體為可拆卸地組裝於基座上,使用者可透過按壓機體的方式,即能將機體固定或拆卸於基座,故本發明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具有較佳的使用靈活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的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可攜式電子裝置
110‧‧‧基座
111‧‧‧容置槽
120‧‧‧定位件
121‧‧‧定位孔
123‧‧‧凸柱
130‧‧‧彈性件
140‧‧‧機體
141‧‧‧連接埠
142‧‧‧殼體
142a‧‧‧底部
142b‧‧‧側壁部
143‧‧‧顯示單元
143a‧‧‧顯示螢幕
150‧‧‧卡合件
151‧‧‧樞設孔
151a‧‧‧第一平坦部
151b‧‧‧第一圓弧部
160‧‧‧連桿
161‧‧‧主體部
162‧‧‧樞設部
162a‧‧‧第二平坦部
162b‧‧‧第二圓弧部
163‧‧‧移動部

Claims (13)

  1.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包括:一基座,具有一容置槽;一定位件,設置於該容置槽內,該定位件具有一定位孔以及位於該定位孔之一內表面的一導引結構;一機體,可拆卸地組裝於該基座,且該機體具有至少一連接埠,在該機體固定於該容置槽內時,該至少一連接埠隱藏於該容置槽內;一卡合件,設置於該機體,該卡合件可移入地對準於該定位孔;一彈性件,該彈性件的一端設置於該定位孔內,且該彈性件的另一端設置於該卡合件內;以及一連桿,具有相對的一樞設部與一移動部,該樞設部樞設於該卡合件,該移動部抵接於該導引結構,並可沿該導引結構位移,而自一起始位置移動至一卡合位置,當該移動部在一起始位置,則按壓該機體以使該機體沿著一收合方向移動時,該卡合件移入該定位孔內並壓縮該彈性件,且該卡合件帶動該連桿,使該移動部自一起始位置移動至一卡合位置,其中該移動部在該卡合位置受到該導引結構的抵制以固定該機體於該容置槽內,當該移動部在該卡合位置,則按壓該機體以使該機體沿著該收合方向移動時,該移動部自該卡合位置移動至一過渡位置,使 該移動部離開該導引結構的抵制,而該彈性件的一彈性恢復力驅使該機體沿著該收合方向的反向移動,使該移動部自該過渡位置移動至該起始位置,以使該機體移出該容置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機體包括:一殼體,具有一底部以及連接該底部的一側壁部,其中該至少一連接埠位於該側壁部,且該卡合件設置於該底部;以及一顯示單元,設置於該殼體內。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還具有位於該底部的一插槽,該卡合件可拆卸地固定於該插槽內。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定位件還具有一凸柱,凸出於該定位孔的一底面並穿過該彈性件。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卡合件具有一對位孔,適於在該卡合件與該連桿移入該定位孔內的過程中容納該彈性件。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導引結構具有一主導引部、一第一子導引部以及一第二子導引部,分別位於該定位孔的一側壁面,該第一子導引部與該第二子導引部分別連接該定位孔的一底面,並與該主導引部維持一間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主導引部具有依序相連接的一第一導引面、一第二導引面、一第三 導引面以及一第四導引面,該第一子導引部具有一第五導引面以及一與該第五導引面連接的第六導引面,且該第二子導引部具有一第七導引面,該第一導引面朝向該定位孔的一開口,該第二導引面與該第五導引面彼此相對,該第三導引面與該第六導引面彼此相對,該第四導引面與該第七導引面彼此相對。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該連桿還具有連接該樞設部與該移動部的一主體部,在該移動部位於該起始位置時,該移動部抵接於該第一導引面,且該主體部與該收合方向夾有一角度。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移動部位於該卡合位置時,該移動部被抵制於該第二導引面與該第三導引面所形成的一凹陷,且位於該主導引部與該第一子導引部之間。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移動部通過該過渡位置時,該移動部位於該第六導引面與該第七導引面之間。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移動部通過該過渡位置後,該移動部沿著該第四導引面持續移動以通過該第四導引面與該第一導引面之間的一轉角而回復至該初始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卡合件具有一樞設孔,該樞設部樞設於該樞設孔內,該樞設孔具有 一第一平坦部與連接該第一平坦部的一第一圓弧部,該樞設部具有一第二平坦部與連接該第二平坦部的一第二圓弧部。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述的可攜式電子裝置,其中在該移動部位於該初始位置時,該第二平坦部與該第一平坦部夾有一第一傾角,在該移動部位於該卡合位置時,該第二平坦部與該第一平坦部夾有一第二傾角,而在該移動部通過該過渡位置時,該第二平坦部平行於該第一平坦部。
TW103119018A 2014-05-30 2014-05-30 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51163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9018A TWI511639B (zh) 2014-05-30 2014-05-30 可攜式電子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3119018A TWI511639B (zh) 2014-05-30 2014-05-30 可攜式電子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627A TW201545627A (zh) 2015-12-01
TWI511639B true TWI511639B (zh) 2015-12-01

Family

ID=554072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9018A TWI511639B (zh) 2014-05-30 2014-05-30 可攜式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51163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41472A (zh) * 2018-07-31 2018-11-06 安徽优阿米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拆装表带的智能腕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4624Y (zh) * 2007-08-22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手写笔固定及弹出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手持电子设备
CN203386122U (zh) * 2013-08-08 2014-01-08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变形平板连续按压式开闭锁结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14624Y (zh) * 2007-08-22 2008-09-1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手写笔固定及弹出装置及具有该装置的手持电子设备
CN203386122U (zh) * 2013-08-08 2014-01-08 连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变形平板连续按压式开闭锁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45627A (zh) 2015-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67126B2 (en) Button mechanisms for electronic device cases
US6832100B2 (en) Magnetic hinge apparatus
JP2005210649A (ja) 携帯端末のスライド機構
EP3756503A1 (en) Wearable device, watchband and connector
US9277035B2 (en) Releasing mechanism for housing of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612871B (zh) 電子裝置
TWI566125B (zh) 穿戴式電子裝置
US20100297485A1 (en) Battery cover
TWI539826B (zh) 電子裝置與電子組件
TW201326591A (zh) 滑動機構及使用該滑動機構的電子裝置
TWM454067U (zh) 旋轉機構及其電子裝置
US20080316693A1 (en) Housing with rotatable cover assembly
US8315045B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ing slidable keypad
TWI511639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
US8047499B2 (en) Support stand assembly and digital photo frame using same
JP2013115432A (ja) 電子装置
WO2021008292A1 (zh) 按键组件以及电子装置
US9099255B2 (en) Housing having activated structure
JP3123582U (ja) コンピュータのマウス
US8249675B2 (en) Slide type electronic device
WO2021008415A1 (zh) 电子装置及壳体
TWI426184B (zh) 固定機構
TWM604528U (zh) 蓋板組件與包含其之機箱
TWI384347B (zh) 側鍵結構及應用該側鍵結構之攜帶型電子裝置
TWI483661B (zh) 接合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