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9281B - 投影鏡頭 - Google Patents

投影鏡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9281B
TWI509281B TW102140826A TW102140826A TWI509281B TW I509281 B TWI509281 B TW I509281B TW 102140826 A TW102140826 A TW 102140826A TW 102140826 A TW102140826 A TW 102140826A TW I509281 B TWI509281 B TW I50928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projection
group
image source
refractive pow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8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8761A (zh
Inventor
Tsan Haw Lee
Original Assignee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Asia Optical Co Inc filed Critical Sintai Optical Shenzhe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187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87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92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928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4Reversed telephoto objectives

Description

投影鏡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投影鏡頭。
目前一般的投影鏡頭其後焦距大約為20mm左右,以致於投影鏡頭與影像源之間所能置入的光學元件之厚度或數量受到限制,使得投影機之設計容易受限。
有鑑於此,本發明之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投影鏡頭,其具有較長的後焦距、鏡頭總長度短小,但是仍具有良好的光學性能與解析度。
本發明之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一第二透鏡群及一第三透鏡群。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第一透鏡群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及一第四透鏡。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二透鏡群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及一第六透鏡。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第三透鏡群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及一第十二透鏡。
其中第八透鏡及第九透鏡膠合。
其中第十透鏡及第十一透鏡膠合。
其中第一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0.7<|f1 /fw |<1.2;其中,f1 為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第二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1.2<|f2 /fw |<1.5;其中,f2 為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第三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1.65<|f3 /fw |<2.0;其中,f3 為第三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投影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95<|tt/bf|<3.2;其中,tt為投影鏡頭之鏡頭總長度,bf為投影鏡頭之後焦距。
其中第三透鏡群中之透鏡至少有一透鏡為非球面透鏡,此非球面透鏡滿足以下條件:2.2<|fA /fw |<2.5;其中,fA 為此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fW 為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其中第一透鏡為雙凸透鏡,第二透鏡為新月型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其中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為新月型透鏡。
其中第七透鏡、第八透鏡及第十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第九透鏡及第十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為使本發明之上述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做詳細說明。
1、2‧‧‧投影鏡頭
G11、G21‧‧‧第一透鏡群
G12、G22‧‧‧第二透鏡群
G13、G23‧‧‧第三透鏡群
L11、L21‧‧‧第一透鏡
L12、L22‧‧‧第二透鏡
L13、L23‧‧‧第三透鏡
L14、L24‧‧‧第四透鏡
L15、L25‧‧‧第五透鏡
L16、L26‧‧‧第六透鏡
L17、L27‧‧‧第七透鏡
L18、L28‧‧‧第八透鏡
L19、L29‧‧‧第九透鏡
L110、L210‧‧‧第十透鏡
L111、L211‧‧‧第十一透鏡
L112、L212‧‧‧第十二透鏡
ST1、ST2‧‧‧光圈
OA1、OA2‧‧‧光軸
P11、P21‧‧‧第一稜鏡
P12‧‧‧第二稜鏡
CG1、CG2‧‧‧平板玻璃
IS1、IS2‧‧‧影像源
S11、S12、S13、S14、S15、S16‧‧‧面
S17、S18、S19、S110、S111、S112‧‧‧面
S113、S114、S115、S116、S117、S118‧‧‧面
S119、S120、S121、S122、S123、S124‧‧‧面
S125、S126、S127‧‧‧面
S21、S22、S23、S24、S25、S26‧‧‧面
S27、S28、S29、S210、S211、S212‧‧‧面
S213、S214、S215、S216、S217、S218‧‧‧面
S219、S220、S221、S222、S223、S224‧‧‧面
S225、S226‧‧‧面
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投影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 示意圖。
第2A圖係第1圖之投影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2B圖係第1圖之投影鏡頭之場曲圖。
第2C圖係第1圖之投影鏡頭之畸變圖。
第2D圖係第1圖之投影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2E圖係第1圖之投影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投影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
第4A圖係第3圖之投影鏡頭之縱向像差圖。
第4B圖係第3圖之投影鏡頭之場曲圖。
第4C圖係第3圖之投影鏡頭之畸變圖。
第4D圖係第3圖之投影鏡頭之橫向色差圖。
第4E圖係第3圖之投影鏡頭之調變轉換函數圖。
請參閱第1圖,第1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投影鏡頭之第一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投影鏡頭1沿著光軸OA1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11、一第二透鏡群G12及一第三透群G13。第一透鏡群G1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光軸OA1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11、一第二透鏡L12、一第三透鏡L13及一第四透鏡L14。第一透鏡L11為雙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二透鏡L12為凸凹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13為凸面,影像源側面S14為凹面。第三透鏡L13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四透鏡L14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 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一透鏡L11、第二透鏡L12、第三透鏡L13及第四透鏡L14皆為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G1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光軸OA1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L15及一第六透鏡L16。第五透鏡L15為凹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19為凹面,影像源側面S110為凸面。第六透鏡L16為凸凹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111為凸面,影像源側面S112為凹面。第五透鏡L15及第六透鏡L16皆為球面透鏡。第三透鏡群G13具有正屈光力,沿著光軸OA1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1、一第七透鏡L17、一第八透鏡L18、一第九透鏡L19、一第十透鏡L110、一第十一透鏡L111及一第十二透鏡L112。第七透鏡L1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八透鏡L18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九透鏡L19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透鏡L110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一透鏡L111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二透鏡L112為雙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八透鏡L18與第九透鏡L19膠合,第十透鏡L110與第十一透鏡L111膠合。第七透鏡L17為非球面透鏡,第八透鏡L18、第九透鏡L19、第十透鏡L110、第十一透鏡L111及第十二透鏡L112皆為球面透鏡。
一第一稜鏡P11設置於第三透鏡群G13與影像源IS1之間,一第二稜鏡P12設置於第一稜鏡P11與影像源IS1之間,一平板玻璃CG1設置於第二稜鏡P12與影像源IS1之間。面S124、面S125、面S126及面S127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投影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 一實施例中的投影鏡頭1需滿足底下五條件:
0.7<|f11 /f1w |<1.2 (1)
1.2<|f12 /f1w |<1.5 (2)
1.65<|f13 /f1w |<2.0 (3)
2.95<|tt1/bf1|<3.2 (4)
2.2<|f1A /f1w |<2.5 (5)
其中,f11 為第一透鏡群G11之有效焦距,f12 為第二透鏡群G12之有效焦距,f13 為第三透鏡群G13之有效焦距,f1W 為投影鏡頭1之有效焦距,tt1為投影鏡頭1之鏡頭總長度,bf1為投影鏡頭1之後焦距,f1A 為第三透鏡群G13中之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1之設計,使得投影鏡頭1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提升鏡頭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一為第1圖中投影鏡頭1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一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之有效焦距等於16.37mm、光圈值等於2.5、鏡頭總長度等於127mm。
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z=ch2 /{1+[1-(k+1)c2 h2 ]1/2 }+Ah4 +Bh6 +Ch8 +Dh1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D:非球面係數。
表二為表一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D為非球面係數。
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其第一透鏡群G11之有效焦 距f11 =-11.91mm,第二透鏡群G12之有效焦距f12 =21.4mm,第三透鏡群G13之有效焦距f13 =29.243mm,投影鏡頭1之有效焦距f1W =16.37mm,投影鏡頭1之鏡頭總長度tt1=127mm,投影鏡頭1之後焦距bf1=42mm,第三透鏡群G13中之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f1A =37.8008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11 /f1w |=0.73、|f12 /f1w |=1.31、|f13 /f1w |=1.79、|tt1/bf1|=3.02、|f1A /f1w |=2.3皆能滿足上述條件(1)至條件(5)之要求。
另外,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2A至第2E圖看出。第2A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2B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2C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2D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2E圖所示的,是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2A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1mm至0.04mm之間。由第2B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35mm至0.04mm之間。由第2C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2%至0.0%之間。由第2D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 色差值介於-0.25μm至3.0μm之間。由第2E圖可看出,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對波長範圍介於0.450μm至0.63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6.8000mm、8.5000mm,空間頻率介於0 lp/mm至80 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56至1.0之間。顯見第一實施例之投影鏡頭1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影像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的光學性能。
請參閱第3圖,第3圖係依據本發明之投影鏡頭之第二實施例的透鏡配置示意圖。投影鏡頭2沿著光軸OA2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G21、一第二透鏡群G22及一第三透群G23。第一透鏡群G21具有負屈光力,沿著光軸OA2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L21、一第二透鏡L22、一第三透鏡L23及一第四透鏡L24。第一透鏡L21為平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1為凸面,影像源側面S22為平面。第二透鏡L22為凸凹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3為凸面,影像源側面S24為凹面。第三透鏡L23為平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5為平面,影像源側面S26為凹面。第四透鏡L24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一透鏡L21、第二透鏡L22、第三透鏡L23及第四透鏡L24皆為球面透鏡。第二透鏡群G22具有正屈光力,沿著光軸OA2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L25及一第六透鏡L26。第五透鏡L25為凹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9為凹面,影像源側面S210為凸面。第六透鏡L26為凸凹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11為凸面,影像源側面S212為凹面。第五透鏡L25及第六 透鏡L26皆為球面透鏡。第三透鏡群G23具有正屈光力,沿著光軸OA2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ST2、一第七透鏡L27、一第八透鏡L28、一第九透鏡L29、一第十透鏡L210、一第十一透鏡L211及一第十二透鏡L212。第七透鏡L27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八透鏡L28為凹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其投影側面S216為凹面,影像源側面S217為凸面。第九透鏡L29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透鏡L210為雙凹透鏡具有負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一透鏡L211為雙凸透鏡具有正屈光力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十二透鏡L212為雙凸透鏡由玻璃材質製成。第八透鏡L28與第九透鏡L29膠合,第十透鏡L210與第十一透鏡L211膠合。第七透鏡L27為非球面透鏡,第八透鏡L28、第九透鏡L29、第十透鏡L210、第十一透鏡L211及第十二透鏡L212皆為球面透鏡。
一第一稜鏡P21設置於第三透鏡群G23與影像源IS2之間,一平板玻璃CG2設置於第一稜鏡P21與影像源IS2之間。面S224、面S225及面S226皆為平面。
另外,為使本發明之投影鏡頭能保持良好的光學性能,第二實施例中的投影鏡頭2需滿足底下五條件:
0.7<|f21 /f2w |<1.2 (6)
1.2<|f22 /f2w |<1.5 (7)
1.65<|f23 /f2w |<2.0 (8)
2.95<|tt2/bf2|<3.2 (9)
2.2<|f2A /f2w |<2.5 (10)
其中,f21 為第一透鏡群G21之有效焦距,f22 為第二透鏡群G22之有效焦距,f23 為第三透鏡群G23之有效焦距,f2W 為投影鏡頭2之有效焦距,tt2為投影鏡頭2之鏡頭總長度,bf2為投影鏡頭2之後焦距,f2A 為第三透鏡群G23中之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
利用上述透鏡與光圈ST2之設計,使得投影鏡頭2能有效的縮短鏡頭總長度、提升鏡頭解析度、有效的修正像差。
表三為第3圖中投影鏡頭2之各透鏡之相關參數表,表三資料顯示本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之有效焦距等於16.37mm、光圈值等於2.5、鏡頭總長度等於127mm。
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凹陷度z由下列公式所得到: z=ch2 /{1+[1-(k+1)c2 h2 ]1/2 }+Ah4 +Bh6 +Ch8 +Dh10
其中:c:曲率;h:透鏡表面任一點至光軸之垂直距離;k:圓錐係數;A~D:非球面係數。
表四為表三中各個透鏡之非球面表面之相關參數表,其中k為圓錐係數(Conic Constant)、A~D為非球面係數。
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其第一透鏡群G21之有效焦距f21 =-19.235mm,第二透鏡群G22之有效焦距f22 =23.153mm,第三透鏡群G23之有效焦距f23 =31.393mm,投影鏡頭2之有效焦距f2W =16.37mm,投影鏡頭2之鏡頭總長度tt2=127mm,投影鏡頭2之後焦距bf2=42mm,第三透鏡群G23中之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f2A =39.63mm,由上述資料可得到|f21 /f2w |=1.18、|f22 /f2w |=1.41、|f23 /f2w |=1.92、|tt2/bf2|=3.02、|f2A /f2w |=2.4 皆能滿足上述條件(6)至條件(10)之要求。
另外,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光學性能也可達到要求,這可從第4A至第4E圖看出。第4A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縱向像差(Longitudinal Aberration)圖。第4B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場曲(Field Curvature)圖。第4C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畸變(Distortion)圖。第4D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橫向色差(Lateral Color)圖。第4E圖所示的,是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的調變轉換函數(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圖。
由第4A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縱向像差值介於-0.02mm至0.04mm之間。由第4B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場曲介於-0.08mm至0.04mm之間。由第4C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所產生的畸變介於-2.1%至0.0%之間。由第4D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對波長為0.450μm、0.520μm、0.630μm之光線於不同視場高度所產生的橫向色差值介於-0.5μm至4.5μm之間。由第4E圖可看出,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對波長範圍介於0.450μm至0.630μm之光線,分別於子午(Tangential)方向與弧矢(Sagittal)方向,視場高度分別為0.0000mm、6.8000mm、8.5000mm,空間頻率介於0 lp/mm至80 lp/mm,其調變轉換函數值介於0.54至1.0之間。顯見第二實施例之投影鏡頭2之縱向像差、場曲、畸變、橫向色差都能被有效修正,影像解析度也能滿足要求,從而得到較佳 的光學性能。
上述實施例中,第三透鏡群中的第七透鏡為非球面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第十一透鏡及第十二透鏡皆為球面透鏡,然而可以了解到,若將第三透鏡群中的第七透鏡改為球面透鏡,第八透鏡、第九透鏡、第十透鏡、第十一透鏡及第十二透鏡中之任一透鏡改為非球面透鏡,亦應屬本發明之範疇。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項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仍可作些許的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投影鏡頭
G11‧‧‧第一透鏡群
G12‧‧‧第二透鏡群
G13‧‧‧第三透鏡群
L11‧‧‧第一透鏡
L12‧‧‧第二透鏡
L13‧‧‧第三透鏡
L14‧‧‧第四透鏡
L15‧‧‧第五透鏡
L16‧‧‧第六透鏡
L17‧‧‧第七透鏡
L18‧‧‧第八透鏡
L19‧‧‧第九透鏡
L110‧‧‧第十透鏡
L111‧‧‧第十一透鏡
L112‧‧‧第十二透鏡
ST1‧‧‧光圈
OA1‧‧‧光軸
P11‧‧‧第一稜鏡
P12‧‧‧第二稜鏡
CG1‧‧‧平板玻璃
IS1‧‧‧影像源
S11、S12、S13、S14、S15、S16‧‧‧面
S17、S18、S19、S110、S111、S112‧‧‧面
S113、S114、S115、S116、S117、S118‧‧‧面
S119、S120、S121、S122、S123、S124‧‧‧面
S125、S126、S127‧‧‧面

Claims (10)

  1. 一種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以及一第十二透鏡;其中該投影鏡頭滿足以下條件:2.95<|tt/bf|<3.2其中,tt為該投影鏡頭之鏡頭總長度,bf為該投影鏡頭之後焦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九透鏡膠合。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十透鏡以及該第十一透鏡膠合。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一透鏡為雙凸透鏡,該第二透鏡為新月型透鏡,該第三透鏡以及該第四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五透鏡以及該第六透鏡為新月型透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投影鏡頭,其中該第七透鏡、該第八透鏡以及該第十一透鏡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九透鏡以及該第十透鏡具有負屈光力。
  7. 一種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以及一第十二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0.7<|f1 /fw |<1.2 其中,f1 為該第一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該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8. 一種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以及一第十二透鏡;其中該第二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1.2<|f2 /fw |<1.5其中,f2 為該第二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該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9. 一種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 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以及一第十二透鏡;其中該第三透鏡群滿足以下條件:1.65<|f3 /fw |<2.0其中,f3 為該第三透鏡群之有效焦距,fW 為該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10. 一種投影鏡頭,沿著光軸從投影側至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群,該第一透鏡群具有負屈光力,該第一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鏡、一第二透鏡、一第三透鏡以及一第四透鏡;一第二透鏡群,該第二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二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第五透鏡以及一第六透鏡;以及一第三透鏡群,該第三透鏡群具有正屈光力,該第三透鏡群沿著該光軸從該投影側至該影像源側依序包括一光 圈、一第七透鏡、一第八透鏡、一第九透鏡、一第十透鏡、一第十一透鏡以及一第十二透鏡;其中該第三透鏡群中之透鏡至少有一透鏡為非球面透鏡,該非球面透鏡滿足以下條件:2.2<|fA /fW |<2.5其中,fA 為該非球面透鏡之有效焦距,fW 為該投影鏡頭之有效焦距。
TW102140826A 2012-11-13 2013-11-11 投影鏡頭 TWI5092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261725505P 2012-11-13 2012-11-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761A TW201418761A (zh) 2014-05-16
TWI509281B true TWI509281B (zh) 2015-11-21

Family

ID=50681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826A TWI509281B (zh) 2012-11-13 2013-11-11 投影鏡頭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9256057B2 (zh)
TW (1) TWI50928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4436B (zh) * 2016-05-26 2019-10-1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十一)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006844A1 (ja) * 2012-07-05 2014-01-0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装置
TWI534469B (zh) * 2014-06-17 2016-05-2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廣角投影鏡頭
TWI588522B (zh) * 2014-08-01 2017-06-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01975B (zh) * 2015-11-27 2017-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用光學鏡頭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07346058B (zh) * 2016-05-06 2022-02-22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环景镜头
CN108490587B (zh) * 2018-05-28 2023-06-0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成像镜头
CN109633871B (zh) * 2019-02-25 2024-04-19 深圳市点睛创视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广告投影镜头
CN110074753B (zh) * 2019-04-26 2021-10-26 北京至真互联网技术有限公司 眼底相机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1669A (ja) * 2006-03-30 2007-10-18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TW200743813A (en) * 2006-05-18 2007-12-01 Young Optics Inc Fixed-focus lens
US20090091843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Sony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9951B2 (ja) * 2008-12-26 2013-07-03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投影用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投写型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71669A (ja) * 2006-03-30 2007-10-18 Fujinon Corp ズームレンズ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投写型表示装置
TW200743813A (en) * 2006-05-18 2007-12-01 Young Optics Inc Fixed-focus lens
US20090091843A1 (en) * 2007-10-04 2009-04-09 Sony Corporation Zoom lens and image pickup apparatus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74436B (zh) * 2016-05-26 2019-10-11 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投影鏡頭(十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8761A (zh) 2014-05-16
US9256057B2 (en) 2016-02-09
US20140133038A1 (en)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9281B (zh) 投影鏡頭
TWI542902B (zh) 廣角鏡頭
TWI534469B (zh) 廣角投影鏡頭
TWI534462B (zh) 投影鏡頭
TW201312149A (zh) 影像鏡組
US8520316B2 (en) Wide-angle zoom lens system
US9874764B2 (en) Zoom lens
CN111487744B (zh) 成像镜头
TW201433821A (zh) 變焦鏡頭
JP2016110073A (ja) 小型結像レンズ系
JP6785255B2 (ja) 映写レンズ
TWI485426B (zh) 微小型鏡頭
RU2451312C1 (ru) Объектив
US8749613B2 (en) Wide-angle zoom lens and camera module using same
US8345359B1 (en) Lens system
JPH0643361A (ja) 画像読取レンズ
TW202028800A (zh) 成像鏡頭(二十九)
RU2413262C1 (ru) Проекционный светосильный объектив
TWI687735B (zh) 投影鏡頭(十二)
RU2445659C1 (ru) Светосильный объектив
RU108649U1 (ru) Светосильный объектив
RU2760643C1 (ru) Фотографический макрообъектив
CN114371545B (zh) 轻小型宽谱段高清长焦镜头
RU121091U1 (ru) Объектив с вынесенным зрачком
CN109541782B (zh) 全画幅成像双远心光学系统、全画幅成像装置、光学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