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4355B - 繩帶端扣 - Google Patents

繩帶端扣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4355B
TWI504355B TW101101901A TW101101901A TWI504355B TW I504355 B TWI504355 B TW I504355B TW 101101901 A TW101101901 A TW 101101901A TW 101101901 A TW101101901 A TW 101101901A TW I504355 B TWI504355 B TW I5043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rd
sleeve
strap
fixing portion
portion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19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8511A (en
Inventor
Taiyo Ishii
Original Assignee
Nifc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fco Inc filed Critical Nifco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2385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85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43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43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1/00Means for fastening cables or ropes to one another or to other objects; Caps or sleeves for fixing on cables or ropes
    • F16G11/10Quick-acting fastenings; 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 F16G11/105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 F16G11/106Clamps hold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using a toothed surfa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ackage Frames And Binding Bands (AREA)
  • Clamps And Clips (AREA)
  • Buckles (AREA)

Description

繩帶端扣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用以處理繩帶之端末部之繩帶端扣。
向來,衣服或背包等所用之繫繩、繫帶之端末部,為了防止繩、帶之端部散開或為了增加美觀、裝飾效果,固定有繩帶端扣。此種繩帶端扣之中,已有由用以夾持固定繩帶端末部之插塞及用以承納固定插塞之套筒構成之端扣(請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欲將此種繩帶端扣扣緊固定繩帶之端末時,必須將繩帶之端末自套筒之一端開口插入筒內後,自套筒之另一端之開口將繩帶之端部拉出,然後,將插塞之夾臂部扳開以夾持穿出套筒之繩帶端部,隨之,將已夾持繩帶端部之插塞插入套筒內而固定。
專利文獻1:日本特許第4496099號公報
根據上述習知之繩帶端扣,如欲固定於繩帶端部時,需要藉由例如,一手拿住插塞之同時保持插塞之夾臂部打開之狀態,另一手抓住繩帶之一端部插入插塞內部,故作業上較麻煩,因而將繩帶端扣安裝固定於繩帶之際之作業效率降低。
至於其他習知構成之繩帶端扣,多需要一手抓住插塞之同時將已插通套筒之繩帶端部插入插塞後予以固定之作業等情形,相當不理想,因而作業效率之改善為用戶所需求。尤以,近來用戶對繩帶端扣之小型化之需求增加,為順應此需求而將插塞或套筒予以小型化時,前述作業效率有更形低落之虞。
本發明係有鑑於上述問題而經潛心研發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一種能改善作業效率之繩帶端扣。為解決上述諸問題點,根據請求項1之本發明乃提供一種繩帶 端扣,係由一內部具有插通孔之套筒部,及一用以將繩帶之端部夾持之狀態插入上述套筒部之插通孔內以固緊該繩帶之繩帶固定部所構成;其特徵在於:上述套筒部及上述繩帶固定部係介以一連結部相連結成一體,而藉由將上述繩帶固定部按壓插入上述套筒部內時所施加之按壓力可使該連結部斷開分離。
依據請求項1所述之發明,由於套筒部與繩帶固定部係藉由可斷開分離之連結部連結成一體,因此,繩帶之一端穿通套筒部及繩帶固定部之後,只要將繩帶固定部往套筒部側壓下使之沈入套筒部內,即可將繩帶之端部緊緊固定。由於如是構成,乃可免除如同習用之繩帶端扣,需藉助一手抓住繩帶固定部,另一手將繩帶之端部穿入繩帶固定部內之作業,因此,可提高將繩帶固定於繩帶端扣時之作業效率。
請求項2之發明之主旨為,依據請求項1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夾持繩帶端部之夾持部,該夾持部係形成可以其基端為中心轉動,而隨著上述繩帶固定部按壓推入上述套筒部內相對向內側轉動,並將繩帶之端部夾緊之狀態收容於上述套筒部內。
依請求項2所述之發明,因夾持部形成可以基端為中心樞轉自如,只要將繩帶固定部壓下進入套筒部內,便可使夾持部相對向內轉動而夾住繩帶。因此,可藉單一動作將連結部扯斷、夾住繩帶及將繩帶固定部插入套筒部之作業一次完成,作業效率大為提昇。
請求項3之發明之要旨為,依據請求項1或2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係以其基端部之一部份插入上述套筒部之插通孔之狀態與上述套筒部連成一體。
依請求項3所述之發明,因繩帶固定部之基端側之一部分插入筒狀部之插通孔內,而於連結部之連結狀態被解除(扯斷)之際,便能引導繩帶固定部圓滑的進入套筒部內,因此,只要按壓繩帶固定部進入套筒部內,即可簡單而容易地將繩帶固定部固定收納於套筒部內。
請求項4之發明之要旨為,依據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用以引導穿通上述套筒部之繩帶進入繩帶固定部內之引導部。
依請求項4所述之發明,插入筒狀部之繩帶乃一邊被保持於筒狀部內,一邊藉由引導部被引導進入繩帶固定部內,因此,作業效率大為提高。
請求項5之發明之要旨為,依請求項4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自基端側延伸之引導部,及設於該引導部之前端之用以施加按壓力予上述繩帶固定部之按壓部。
依請求項5所述之發明,繩帶固定部因在引導部之頂端具有按壓部,故容易施加按壓力於繩帶固定部。又,施加於繩帶固定部之按壓力會經由引導部傳達至連結部,因此,不必直接施力於連結部即能扯斷連結部而解除連結狀態。
請求項6之發明之要旨為,依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或請求項5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連結部係將連結上述套筒部與上述繩帶固定部之領域形成薄肉部。
依請求項6所述之發明,因將連結部之前述領域形成薄肉(薄片)部,故容易扯斷而使其連結狀態解除。又,連結部因非由個別部件構成,故可將筒狀部及繩帶固定部採用樹脂利用射出成型等方法一體成形,於是可簡化製造及組裝作業。
請求項7之發明之要旨為,依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或請求項5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一供穿入上述套筒部之繩帶之端部插入之插入口,及連通該插入口之孔部,而該孔部之周面形成向該插入口擴開之開口狀。
依請求項7所述之發明,因繩帶固定部之孔部周面形成向插入口擴開之開口狀,穿通筒狀部之繩帶便可容易插入繩帶固定部內。
請求項8之發明之要旨為,依請求項5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將上述引導部之間分隔成二個繩帶插通部之分隔壁,該分隔壁之與上述夾持部相對之一面形成有能 咬住繩帶端部之齒。
依請求項8所述之發明,因分隔壁設有咬住繩帶端部之齒,即使將兩條繩帶之端部固定時,也能牢固咬緊繩帶予以固定。
如上所述,依本發明構成,具有可提供作業效率顯著改善且適於小型化之繩帶端扣之效果。
〔第一實施形態〕
茲參照第一圖至第六圖就本發明之繩帶端扣之一具體實施形態詳細說明如下: 按本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係使用於處理諸如:由纖維集束或撚絲或編織而成之帶子或繩子、橡膠帶,由樹脂製成之繩、帶等長條狀之繩、帶之端末之扣具,尤其是處理單條繩帶端末之型之端扣。
如第一圖所示,此種繩帶端扣係由做為筒狀部之套筒11及與此套筒11一體成型之用以夾持繩帶之繩帶固定部(即插塞)12所構成。套筒11與繩帶固定部12係採用合成樹脂藉射出成型等方法一體成型而成。
套筒11形成大致為圓筒狀,其周壁之近繩帶固定部12之一端形成有一止轉槽13,此止轉槽13從套筒11之端面11c沿著套筒11之周壁向下切除呈U字形凹槽狀。
如第二圖所示,套筒11之周壁上之與上述止轉槽13之設置位置沿圓周方向相隔180度之位置,亦即呈相對向之位置,另形成有一貫穿周壁之防止繩帶固定部12被拔出之防拔孔14。為了使防拔孔14能與止轉槽13易於辨別,形成為矩形狀孔。
又,如第三圖所示,套筒11具有供繩帶插入之插入口11a及供繩帶穿通套筒11內部之插通孔11b。套筒11之位於插入口11a之相反側之一端連結上述繩帶固定部12。
如第四圖所示,繩帶固定部12具有連結至套筒11上端之基端部15,基端部15形成大致為圓環狀,其外徑形成略小於套筒11之內徑,同時,基端部15之一端部伸入套筒11之插通孔11b之狀態與套筒11相連接。又,基端部15與套筒11之連接部分之連結部20,其厚度T1形成較基端部15之周壁厚度T2及其他部位之厚度小而成為薄肉部分。
基端部15末端(下端)形成內端插入口16以便承納插入套筒11內之繩帶S(見第五圖)之端部,基端部15內則設有容許自內端插入口16插入之繩帶S穿通之內側穿通孔17。
又,從內端插入口16至內側穿通孔17之內周面中途係形成自該中途向內端插入口16漸漸擴開呈喇叭狀之內側傾斜面18,以使穿通套筒11內部之繩帶S容易穿入內側穿通孔17內。
又,如第一圖所示,基端部15形成有一對自基端部15向上延伸之引導部25,一對引導部25形成相對且相平行之長條板狀。又,各引導部25之間形成可容繩帶S穿通之空間之繩帶穿通部26,繩帶穿通部26在引導部25之間形成左右開放之開口。又,各引導部25之頂端連接一略呈圓盤狀之按壓部27,此按壓部27具有與引導部25之縱長方向呈垂直之按壓面27a。
引導部25之一之上端外側形成有一止轉突起28,此止轉突起28在繩帶端扣之周向位置與止轉槽13之周向位置一致。為了使止轉突起28容易嵌入U字形止轉槽13內,止轉突起28形成配合止轉槽13之形狀及大小,且面對套筒11之一面形成圓弧狀。
又,如第二圖(a)所示,另一引導部25之上端外側形成有防拔突起29,防拔突起29形成恰可嵌入防拔孔14內之形狀。防拔突起29之周向位置與防拔孔14之周向位置一致。此防拔突起29如第二圖(b)所示,具有自按壓部27側向套筒11側傾斜之傾斜面29a。
如第一圖所示,基端部15具有一對向外向上延伸而出之 用以夾持繩帶之夾持部30,夾持部30形成長條板片狀,且位於二引導部25之間呈與繩帶穿通部26之開口相對。又,繩帶夾持部30係形成自基端部15向上擴開呈上端向遠離引導部25之方向傾斜延伸之狀態。
如第四圖所示,夾持部30之基端形成有厚度局部縮小之薄肉部(薄壁部)31,薄肉部31之厚度T4形成小於薄肉部31以外之夾持部30之厚度T3及基端部15之厚度T2。因設有此薄肉部31,夾持部30遂可僅使薄肉部31彎曲變形而令夾持部30向接近引導部25之方向樞動(轉動)。
如第三圖所示,各夾持部30之正對繩帶穿通部26之開口之一面形成有複數個齒30b,在本實施例中係形成有等間隔配置之四個齒30b。各齒30b形成斷面三角形,藉此尖銳形齒30b可將穿入之繩帶S緊緊咬住。
以下就本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之作用參照第三圖及第五圖說明之。
欲將繩帶之一端固定在繩帶端扣內時,首先,如第三圖所示,應將繩帶S之一端自插入口11a插入套筒11內,此時,繩帶S由套筒之內周壁一邊引導,一邊進入插通孔11b,繼之,由繩帶固定部12之基端部15所設內側傾斜面18經由喇叭口形插入口16導入繩帶固定部12之內側穿通孔17內。
接著,如第五圖(a)所示,穿通插通孔11b及內側穿通孔17之繩帶S之末端會到達引導部15之上端。又,由繩帶夾持部30呈開口狀所夾之角度設為θ 1,在此角度θ 1呈最大開口角度時如第五圖(a)所示之繩帶夾持部30之位置,以下稱為轉動開始位置;另將尚未施加按壓力於按壓部27之狀態之第五圖(a)所示繩帶固定部12之位置,以下稱為滑動開始位置。
繩帶S穿通套筒11及繩帶固定部12到頂之後,對按壓部27施加按壓力,此時,譬如一手拿穩套筒11,另一手壓下按壓面27a,結果,被壓入套筒11內之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之間會產生剪力,而如第五圖(b)所示,繩帶固定部12與套 筒11間之連結部20會被扯斷,而使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分離。在此作業過程中,因如前所述只要一手抓住套筒11,另一手壓下繩帶固定部12即可,故作業非常容易。
又,連結部20被扯斷之後,繩帶固定部12因其基端部15之一部分本已進入套筒11之上端內部之關係,故可保持該狀態順利被引導進入套筒11內部,而一邊順著套筒11之內側面滑動,一邊滑入套筒11內部。當基端部15沒入套筒11時,繩帶固定部12之外側面30a即接觸到套筒11之內周面,於是被迫使二夾持部30向相對接近之方向(即向引導部25開口側)靠近。夾持部30受到此向內之力量而使最容易彎曲之薄肉部31向內撓曲變形,結果,夾持部30即從轉動開始位置向互相接近之方向,即角度θ 1變小之方向以基端部15為中心轉動。
將按壓部27更往下壓入時,如第五圖(d)所示,各夾持部30即可相向轉動至呈互為平行(角度θ 1=0°)之位置(即轉動最終位置)為止。繩帶之夾持部30一進入轉動最終位置時,夾持部30之內側面之齒30b即可緊緊咬住插入到底之繩帶S之端末部,並保持此轉動最終位置之狀態進入套筒11之內部。
如第六圖所示,當按壓部27繼續被按壓至按壓面27a與套筒11之端面11c大略在同一平面之位置時,止轉突起28會嵌入止轉槽13內(圖示省略)。又,防拔突起29以傾斜面29a之一端進入套筒11內,而至防拔突起29全部與防拔孔14重疊時即嵌入該孔14內。繩帶固定部12對套筒11之滑動藉由止轉突起28與止轉槽13之嵌合及防拔突起29與防拔孔14之嵌合而停止不再前進,於是繩帶固定部12即固定於套筒11內(滑動終端位置)。在此滑動終端位置,繩帶固定部12保持將繩帶S夾持固定之狀態收容於套筒11內。
如上所述,欲將繩帶之端部固定於繩帶端扣時,只要藉由用一隻手拿住套筒11,另一隻手將已穿通繩帶S之繩帶固定部12壓入套筒11內之一個簡單的動作,即可將連結部20扯斷而使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分離之同時,迫使繩帶夾 持部30一邊向內轉動以夾持繩帶S,一邊使繩帶固定部12固定於套筒11內,而完成繩帶S之固定。
夾固繩帶S之端末部之繩帶端扣可防止繩帶S之端末散開,且平常在使用時無慮自繩帶S脫落。由於繩帶固定部12對於套筒11不旋轉,因此繩帶S不會有因繩帶固定部12旋轉而被扭絞之情形發生。又,縱使繩帶固定部12意外受到從套筒11拔出之方向之外力時,由於設有止拔突起29嵌入止拔孔12內,故不容易被拔出,因此,可提供安全可靠之繩帶端扣。
根據第一實施形態,可獲致下列功效:
(1)於第一實施形態中,因繩帶端扣之夾筒11與繩帶固定部12係以可藉按壓力予以扯斷之連結部20可分離地連成一體,故欲將繩帶S穿入繩帶固定部12時,無需特別用一手抓住繩帶固定部12對正套筒11,而是只用一手抓住套筒11直接將繩帶S自套筒11穿入與套筒11連成一體之繩帶固定部12後,將繩帶固定部壓入套筒11即可。因此,不必如習知構成之繩帶端扣於穿入繩帶時需一手固定繩帶固定部(插頭部)以保持可供繩帶穿入之狀態,而另一手將穿通套筒部之繩帶穿入繩帶固定部之後,再將插頭部對正套筒部插入固定之麻煩作業,於是,可提高繩帶S穿入並固定於繩帶固定部時之作業效率。
(2)於第一實施形態中,繩帶固定部12之繩帶夾持部30因係自套筒11側之基端向上端呈擴開傾斜之狀態設於基端部45,將繩帶S穿通套筒11時,可直接且容易的穿通進入繩帶固定部12之上端,而且,只要將繩帶固定部12壓下使之沒入套筒11內,各夾持部30便可自動向內轉動收合而夾持繩帶S,因此,使原先連在一起之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分離,夾持繩帶S及使繩帶固定部12插入套筒11內之三個動作,可藉單方向之單一按壓動作達成,故效率大為提高。
(3)於第一實施形態中,繩帶固定部12因其基端部15之 一部份已位於套筒11之插通孔11b內,於是,連結部10一被按壓力扯斷而使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分離時,繩帶固定部12即可順勢被導入套筒11內。如此,只要一施力按下按壓部27,即能使繩帶固定部12簡單滑入套筒11內並定位。
(4)於第一實施形態中,繩帶固定部12於二繩帶夾持部30之間設有引導部25,因此,插通套筒11之繩帶S可由引導部25引導穿入繩帶固定部12內,於是,可有效提高將繩帶S穿入繩帶端扣內時之作業效率。
(5)於第一實施形態中,引導部25之頂端因具有按壓部27,因此,容易施力於繩帶固定部12,且施加於按壓部27之壓力會經由引導部25傳至連結部20,所以不必直接施力於連結部20亦能扯斷連結部20。
(6)於第一實施形態中,連結部20因係將連結套筒11與繩帶固定部12之領域形成薄肉(薄片)化並成為一體,故套筒11與繩帶固定部12可採用樹脂藉由射出成型等方式一體成型,於是可簡化生產過程,減低製造成本。
(7)於第一實施形態中,繩帶固定部12之插入口16之內側面形成對著套筒11之插入口11a呈喇叭狀擴開,因此,穿通套筒11之繩帶S容易插入繩帶固定部12。
〔第二實施形態〕
以下,參照第七圖至第九圖就本發明具體化之第一實施形態詳細說明:按第二實施形態實際上只是將第一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之繩帶固定部變更為能容納固定之二條繩帶之構成而已,因此,凡與第一實施形態相當之部份在下文將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第七圖所示,本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係構成可同時固兩條繩帶S之構造,而如前述實施形態具有筒狀部之套筒41及與此套筒41一體成型之繩帶固定部42。
套筒41具有可容許兩條繩帶S並排插入之楕圓形插入口41a及斷面楕圓形之插通孔41b。又,套筒11之側壁之與插入 口41a相對之一端部分別形成有一對止拔孔41c及一對止轉槽41d。
繩帶固定部42具有與套筒41連結之基端部45。如第八圖所示,基端部45之一端部進入套筒部41之插通孔41b。又,基端部45具有做為繩帶入口之內側插入口46及內側穿通孔47。內側插入口46形成可容二條並排於楕圓長軸方向之繩帶S插入之楕圓形開口,內側穿通孔47亦形成可供二條繩帶S穿通之斷面楕圓形狀。又,自內側插入口46至內側穿通孔47之內周面中途形成一段內側傾斜面48而呈喇叭狀。
上述基端部45係介以套筒11之連結部50相連,連結部50之厚度比基端部45之厚度小,形成薄肉(薄片)部。
又,如第七圖所示,基端部45具有自此向上平行延伸之四支引導部55,引導部55之間形成有一分隔壁56將各引導部55所圍之空間分隔成為二區。此分隔壁與左右二對引導部55之間則形成供二條繩帶S穿通之二個繩帶穿通部57a、57b,各穿通部57a、57b分別向外,即向與分隔壁56相反之方向形成開口。又,分隔壁56之兩面,即正對繩帶穿通部57a、57b之各側面分別形成有突出之齒56a。
又,四支引導部55之上端由一扁平之楕圓形按壓部58相連接,此按壓部58之側面形成有一對止轉突起59,止轉突起59之沿繩帶端扣之周向位置與止轉槽41d之周方位置一致。此外,分隔部56之上端前、後二面各形成有一防拔突部60,此防拔突部60之周向位置與套筒41之防拔孔41c之周向位置一致。
又,基端部45另形成有一對內側具有齒62之繩帶夾持部61,繩帶夾持部61之形狀與第一實施形態之繩帶夾持部30相同。繩帶夾持部61係設於各對引導部55之間且面對繩帶穿通部57a、57b之開口。又,繩帶夾持部61形成其上端向引導部55漸行漸遠之方向傾斜延伸之狀態,同時,夾持部61之基端亦形成薄肉部(未圖示)。
以下,就本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之作用參照第九圖詳述之:首先,如第九圖(a)所示,將二條繩帶S之端部自套筒41之插入口41a插入直到繩帶S之端部穿通套筒41到達繩帶固定部42為止。此時,各繩帶夾持部61係保持所夾之角度θ 2為最大之轉動始端位置。又,繩帶固定部42則位於滑動始端位置。
其次,施力將按壓部58向下按壓時,如第九圖(b)所示,繩帶固定部42即受到該向下之按壓力而於繩帶固定部42與套筒41之間發生剪斷力,基端部45之連結部50(參照第八圖)即被扯斷而使繩帶固定部42與套筒41之連結解除(即分離)。
就在分離之際,繩帶固定部42因其基端部45原先已收容於套筒41之內部,於是,順勢被導入套筒41內部並往下滑動。如第九圖(c)所示,繩帶夾持部61進入套筒41內時,繩帶夾持部61即受到套筒41之內周壁之拘束力,而迫使薄肉部63變形向相對接近之方向移動,遂從轉動始端位置向夾角θ 2變小之方向轉動。
當繩帶固定部42進入套筒41內到底時,止轉突起59即嵌入止轉槽41d內,同時,防拔突起60則嵌入防拔孔41c內,於是,繩帶夾持部61即呈位於轉動終端位置之閉合狀態收納於套筒41內。此時,各夾持部61之齒62與分隔壁56之齒56a即將分別穿入繩帶穿通部57a、57b之二條繩帶S緊緊咬住,因此,繩帶端扣可將穿通繩帶穿通部57a、57b之繩帶S之端部夾緊固定。
因此,依第二實施形態,除了具有如上所述第一實施形態之(1)~(7)之功效之外,尚具有如下所述之功效,即: (8)依第二實施形態,因具有一分隔壁56將引導部55之間分隔為二個繩帶穿通部57a、57b,且分隔壁56之面對各繩帶夾持部61之一面亦形成有能與各夾持部61之齒62對應咬住繩帶S之齒62,故即使用於固定兩條繩帶S之端部時,也 能將各繩帶S之端部牢固夾持固定。
除了如前述之二實施形態之構成之外,亦能將上述實施形態做如下之變更設計:
。齒30b、62之形狀,不限於斷面為三角形,如形成單純之板狀亦可行。又,只要是能將繩帶S緊夾於繩帶夾持部30、61之間,繩帶夾持部30、61上所形成之齒30b、62亦可免設,例如,夾持繩帶S之材質如為樹脂(塑膠)之情形,可將摩擦係數大於該樹脂之彈性材料(合成橡膠)或樹脂薄片貼於各該夾持部30、61之夾持面上,而藉摩擦力以防止繩帶S被拔出,亦可行。
。繩帶夾持部30、61亦可設二對以上。
。繩帶固定部12、42及套筒11、41亦可藉助解除其連結之工具解除連結而使該二構件分離。換言之,即利用上述工具對連結部20、50施予大於用手按壓之壓力而使之迅速分離亦可行。
。繩帶端扣亦可構成藉由扭轉繩帶固定部12、42對套筒11、41產生扭轉壓入之力量以使繩帶固定部12、42與套筒11、41之連結狀態之構造亦可行。
。本發明之繩帶端扣亦可如第七圖(a)所示,將一邊之繩帶夾持部80形成對引導部25之縱長方向平行豎直,而另一邊之繩帶夾持部30仍如前述形成傾斜狀態亦可行。如此,繩帶固定部12被壓入套筒11內時,只有另一邊之繩帶夾持部30會向內側轉動以夾持繩帶。
。本發明之繩帶端扣所設之繩帶夾持部亦可變更其設計,例如,如第十圖(b)所示,將繩帶夾持部81構成板狀且上端向內折彎成如ㄇ字形之構造。繩帶夾持部81係呈傾斜狀豎設於基端部15,而於壓入套筒11內時會相對向內轉動以縮小開放口,並藉由上端之折彎部所形成齒81a夾持繩帶S。又,齒81a如予以省略亦可。
。本發明之繩帶端扣亦可如第十圖(c)所示,構成無引導部 25之構造。在此情形下,需將繩帶夾持部30之前端相向夾緊繩帶S後壓入套筒11內。即使此種構成,仍可達到作業性之效率。
。本發明之繩帶端扣之基端部15亦可如第十圖(d)所示,構成端部不進入套筒11內之狀態。即使基端部15與套筒11不構成重疊套合狀,因基端部15之外徑小於套筒11之內徑之故,當繩帶固定部12與套筒11之連結分離時,繩帶固定部12自然會藉由施加予繩帶固定部12之壓力而滑入套筒11內。
11、41‧‧‧套筒部
11a、41a‧‧‧插入口
11b、41b‧‧‧插通孔
11c、41c‧‧‧端面
12、42‧‧‧繩帶固定部
13‧‧‧止轉槽
14‧‧‧防拔孔
15、45‧‧‧基端部
16、46‧‧‧內端插入口
17、47‧‧‧內側穿通孔
18、48‧‧‧內側傾斜面
20、50‧‧‧連結部
25、55‧‧‧引導部
26、57a、57b‧‧‧繩帶插通部
27、58‧‧‧按壓部
27a‧‧‧按壓面
28‧‧‧止轉突起
29‧‧‧防拔突起
29a‧‧‧傾斜面
30、30a、61、80、81‧‧‧繩帶夾持部
30b、56a、62、81a‧‧‧齒
31‧‧‧薄肉部(薄壁部)
41d‧‧‧止轉槽
59‧‧‧止轉突起
60‧‧‧防拔突起
S‧‧‧繩帶
第一圖表示本發明具體化之第一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在夾持固定繩帶前之狀態之立體圖。
第二圖(a表示上述繩帶端扣之整體側視圖,(b)表示繩帶端扣之頂端之局部左側視圖。
第三圖表示繩帶端扣之縱剖視圖。
第四圖表示繩帶端扣之主要部份之放大剖視圖。
第五圖表示繩帶端扣夾固繩帶端部之階段性作用說明之剖視圖,其中(a)表示繩帶插通端扣內部之狀態,(b)表示連結被扯斷而分離之狀態,(c)表示繩帶夾持部自原始位置相對向內轉動收合之狀態,(d)表示繩帶固定部被按下滑入滑動開始位置至滑動終端位置之間之半途位置之狀態。
第六圖表示繩帶固定部已完全滑入滑動終端位置之狀態之縱剖視圖。
第七圖表示本發明具體化之第二實施形態之繩帶端扣之立體圖。
第八圖表示第七圖之繩帶端扣沿圖中A-A線剖開之縱剖視圖。
第九圖表示上述繩帶端扣夾固繩帶端部之階段性作用說明之剖視圖,其中(a)表示繩帶插通端扣內部之狀態,(b)表示連結被扯斷而分離之狀態,(c)表示繩帶夾持部自原始位置相對向內轉動收合之狀態,(d)表示繩帶固定部被按下進入滑動終端位置之狀態。
第十圖表示本發明具體化之不同變形例之繩帶端扣,(a)~(c)分別表示各該變形例之繩帶端扣之縱剖視圖。
11‧‧‧套筒部
11a‧‧‧插入口
11c‧‧‧端面
12‧‧‧繩帶固定部
13‧‧‧止轉槽
15‧‧‧基端部
25‧‧‧引導部
26‧‧‧繩帶插通部
27‧‧‧按壓部
27a‧‧‧按壓面
28‧‧‧止轉突起
30‧‧‧夾持部
30b‧‧‧齒

Claims (6)

  1. 一種繩帶端扣,係由一內部具有插通孔之套筒部,及一用以將繩帶之端部夾持之狀態插入上述套筒部之插通孔內以固緊該繩帶之繩帶固定部所構成;其特徵在於:上述套筒部及上述繩帶固定部係介以一連結部相連結成一體,而藉由將上述繩帶固定部按壓插入上述套筒部內時所施加之按壓力可使該連結部斷開分離;上述該繩帶固定部具有夾持繩帶端部之夾持部,該夾持部係形成可以其基端為中心轉動,而隨著上述繩帶固定部按壓推入上述套筒部內相對向內側轉動,並將繩帶之端部夾緊之狀態收容於上述套筒部內;上述該繩帶固定部具有用以引導穿通上述套筒部之繩帶進入繩帶固定部內之引導部,該引導部為一對且為長條板狀,各引導部之間形成可容繩帶穿通之空間之繩帶穿通部。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係以其基端部之一部份插入上述套筒部之插通孔之狀態與上述套筒部連成一體。
  3. 如請求項1 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自基端側延伸之引導部,及設於該引導部之前端之用以施加按壓力予上述繩帶固定部之按壓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連結部係將連結上述套筒部與上述繩帶固定部之領域形成薄肉部。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一供穿入上述套筒部之繩帶之端部插入之插入口,及連通該插入口之孔部,而該孔部之周面形成向該插入口擴開之開口狀。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繩帶端扣,其中該繩帶固定部具有將上述引導部之間分隔成二個繩帶插通部之分隔壁,該分隔壁之與上述夾持部相對之一面形成有能咬住繩帶端部之齒。
TW101101901A 2011-03-18 2012-01-18 繩帶端扣 TWI50435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61087A JP5944105B2 (ja) 2011-03-18 2011-03-18 紐留め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8511A TW201238511A (en) 2012-10-01
TWI504355B true TWI504355B (zh) 2015-10-21

Family

ID=468793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1901A TWI504355B (zh) 2011-03-18 2012-01-18 繩帶端扣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944105B2 (zh)
CN (1) CN103547182B (zh)
TW (1) TWI504355B (zh)
WO (1) WO201212815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021224A1 (en) * 2015-08-03 2017-02-09 Husqvarna Ab A cable end clip
WO2017145195A1 (ja) * 2016-02-25 2017-08-31 株式会社アイリス 紐留め具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340113A (ja) * 2000-06-05 2001-12-11 Morito Co Ltd 紐の末端処理具
TWI295157B (en) * 2005-01-28 2008-04-01 Ykk Corp Cord stopper
US7846181B2 (en) * 1998-12-30 2010-12-07 Depuy Mitek, Inc. Suture locking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28147A (en) * 1954-01-20 1958-03-25 Alfred M Peiffer Electrical wire clamp
JPH09140414A (ja) * 1995-11-22 1997-06-03 Nifco Inc 紐の止め具
TW338265U (en) * 1997-07-22 1998-08-11 Taiwan Fastener Ind Co Ltd A fastener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46181B2 (en) * 1998-12-30 2010-12-07 Depuy Mitek, Inc. Suture locking device
JP2001340113A (ja) * 2000-06-05 2001-12-11 Morito Co Ltd 紐の末端処理具
TWI295157B (en) * 2005-01-28 2008-04-01 Ykk Corp Cord stopp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8511A (en) 2012-10-01
JP5944105B2 (ja) 2016-07-05
WO2012128155A1 (ja) 2012-09-27
JP2012196265A (ja) 2012-10-18
CN103547182B (zh) 2016-01-20
CN103547182A (zh) 2014-0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044527A (en) Cord end stopper
TWI243655B (en) Buckle
TWI299981B (en) String holder
TWI355906B (en) Stop for slide fasteners
US6415482B1 (en) Attachment for zipper cord
US4807333A (en) Cord lock with cord removal slot
WO2008032974A1 (en) Band clip for cashing
JP2012253909A (ja) ベルトクランプ
CA2802416A1 (en) Improved drawstring connector and methods of use
US9210969B2 (en) Fastener and fastener system
JP2014500125A (ja) ひもを接続する装置
TWI504355B (zh) 繩帶端扣
JP4305693B2 (ja) 紐留め用バックル
WO2024101743A1 (ko) 신발끈 풀림 방지 장치
CN115426915A (zh) 鞋带防松动装置
US10954047B1 (en) Zip tie for one hand use
US20030178462A1 (en) Film wrapper cutting device
US5289613A (en) Cord end cover
KR101703188B1 (ko) 신분증 착용 목걸이
CN108473241B (zh) 拆开型束线带
KR200462419Y1 (ko) 모발의 손상을 방지하는 헤어핀셋
KR200481422Y1 (ko) 등쪽 지퍼 조작기
WO2021114303A1 (zh) 一种易解式束带
KR200304564Y1 (ko) 안내고리를 일체로 형성한 버클 연결체의 압착판
KR20090024373A (ko) 끈 고정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