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95944B -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 Google Patents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95944B TWI495944B TW102146044A TW102146044A TWI495944B TW I495944 B TWI495944 B TW I495944B TW 102146044 A TW102146044 A TW 102146044A TW 102146044 A TW102146044 A TW 102146044A TW I495944 B TWI495944 B TW I49594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ctrochromic
- layer
- ion
- disposed
- conductive material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chromic Elements, Electrophoresis, Or Variable Reflection Or Absorption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電致變色膜,特別是指一種可用於智慧窗、防眩後視鏡的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近年來,電致變色膜及以其為核心而構成的電致變色元件等相關技術係備受矚目,其應用和需求亦日益增多。電致變色膜或電致變色元件可應用於如智慧窗、車用防眩後視鏡、顯示器、氣體偵測器以及許多不同領域的產品或用途中。尤其是裝設有智慧窗的建築,可在日照較強的日間時段,藉由電致變色反應而減少射入建築物內部的日光及其所挾帶的熱能,因而可大幅減低空調系統的負荷,而達到可觀的節能效果。而當應用於車用防眩後視鏡時,則可藉由電致變色反應,降低夜間時後視鏡對後方來車之燈光的反射而達到防眩的效果,從而提高行車時的安全性。這些都是電致變色技術可發揮極大效益的範例應用。
然而,習知的電致變色膜或電致變色元件在技術上仍存有一些重大的缺點,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其使用壽命太短。由於電致變色反應必須藉由離子的傳導來使電流流入電致變色膜中,從而發生電致變色效果。為使離子易於均勻流入電致變色膜中,以習知技術所製作的電致變色膜,其結構需被形成得略為鬆散,不可過於緻密,以使離子容易進入電致變色
膜的材料分子之間。但是鬆散的結構會讓水氣分子也容易滲入習知的電致變色膜的組成分子之間。當水氣分子進入習知的電致變色膜的組成分子間的間隙後,會與這些電致變色膜的材料分子產生化學反應而使其變質,而使其喪失電致變色的能力。由於習知的電致變色膜以及由其所構成的電致變色元件有此一使用壽命上的重大缺點,使得電致變色技術的產品及應用一直無法普及。因此,要如何改善此一問題便成為相關業界積極投入以尋求解決之道的首要目標。
有鑒於此,本發明針對習知技術存在之缺失,其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係將電致變色混合膜以離子傳導材料與電致變色材料來構成,而能防止水氣分子滲入電致變色混合膜之材料分子間,以避免水氣分子與電致變色材料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使得電致變色材料變質並失去電致變色能力,從而延長電致變色混合膜及電致變色元件的使用壽命。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提供一種電致變色混合膜,乃是由電致變色材料和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所組成,且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為離子良導體及電子絕緣體。
具體而言,電致變色材料和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是以非對稱式磁控濺鍍技術來形成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電致變色材料可為陽極電致變色材料或陰極電致變色材料;第一離子傳導材料可為無機離子傳導材料或有機傳導材料,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所佔之比例較佳為7-50原子百分比。
另外,本發明亦提供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包含有第一透明基
板、第一透明導電層、第二透明導電層、輔助變色層、電致變色層和離子傳導層;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基板上,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上,輔助變色層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和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電致變色層是由如前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所形成,其設置於第一透明導電層和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而離子傳導層是由第二離子傳導材料所形成,其設置於輔助變色層和電致變色層之間。其中,離子傳導層可設置於電致變色層上,則輔助變色層設置於離子傳導層上;或者,可更包含第二透明基板,第二透明基板設置於第二透明導電層上,則離子傳導層設置於輔助變色層上,電致變色層設置於離子傳導層上。
本發明也提供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包含有透明基板、電致變色層、離子傳導層、輔助變色層和透明導電層;電致變色層是由如前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所形成,其設置透明基板上,離子傳導層是由第二離子傳導材料所形成,其設置於電致變色層上,輔助變色層設置於離子傳導層上,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透明基板與電致變色層之間,或者,設置於輔助變色層上。其中,更可包含反射層,反射層可設置於輔助變色層上,則透明導電層是設置於透明基板與電致變色層之間;或者,反射層也可以設置於透明基板與電致變色層之間,則透明導電層是設置於輔助變色層上。
藉由本發明的實施,至少可達到下列進步功效:
(1)可使水氣分子不易滲入電致變色混合膜之材料分子間,以避免水氣分子與電致變色材料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使得電致變色材料變質並失去電致變色能力,從而延長電致變色混合膜及電致變色元件的使用壽命。
(2)可增加離子傳導的效率,提昇電致變色反應的反應速率。
底下藉由具體實施例詳加說明,當更容易瞭解本發明之目的、技術內容、特點及其所達成之功效。
1‧‧‧電致變色元件
28‧‧‧第一透明基板
29‧‧‧第一透明導電層
30‧‧‧輔助變色層
31‧‧‧離子傳導層
32‧‧‧電致變色層
33‧‧‧第二透明導電層
34‧‧‧第二透明基板
2‧‧‧電致變色元件
35‧‧‧第一透明基板
36‧‧‧第一透明導電層
37‧‧‧電致變色層
38‧‧‧離子傳導層
39‧‧‧輔助變色層
40‧‧‧第二透明導電層
3‧‧‧電致變色元件
41‧‧‧透明基板
42‧‧‧透明導電層
43‧‧‧電致變色層
44‧‧‧離子傳導層
45‧‧‧輔助變色層
46‧‧‧反射層
4‧‧‧電致變色元件
47‧‧‧基板
48‧‧‧反射層
49‧‧‧電致變色層
50‧‧‧離子傳導層
51‧‧‧輔助變色層
52‧‧‧透明導電層
第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控制非對稱式脈衝直流電源作用於各別靶材的脈衝示意圖。
第2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中鈮靶濺鍍功率與五氧化二鈮所佔的原子百分比例關係圖。
第3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電致變色混合膜與習知之電致變色膜使用壽命量測結果比較圖。
第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剖面結構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另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剖面結構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又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剖面結構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之再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剖面結構圖。
本發明所提供的電致變色混合膜,其組成包含有電致變色材料與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第一離子傳導材料乃為離子良導體及電子絕緣體。其中,電致變色材料可以是陽極電致變色材料,例如:氧化鎳(NiO)、氧化銥(IrO)等;也可以是陰極電致變色材料,例如:三氧化鎢(WO3
)、五氧化二鈮(Nb2
O5
)、二氧化鈦(TiO2
)等。第一離子傳導材料可以是無機離子傳導材料,例如:五氧化二鈮(Nb2
O5
)、五氧化二鉭(Ta2
O5
)、二
氧化鈦(TiO2
)、二氧化矽(SiO2
)、含水五氧化銻(Sb2
O5
qH2
O)(q=0~4)、二氧化鉻(ZrO2
)、偏硼酸鋰(LiBO2
)、氧化鋰-二氧化鈰-二氧化矽(LiO-CeO2
-SiO2
)、氟化鎂(MgF2
)、偏硼酸鋰-氟化鋰(LiBO2
-LiF)、氟化鋁鋰(LiAlF4
)、鈮酸鋰(LiNbO3
)、偏硼酸鋰(LiBO2
)等材料;也可以是有機離子傳導材料,例如:含氫離子聚苯硫胺(PPSA-H+
)、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聚乙烯醇(PVA)、含氫離子聚醚醯亞胺(BPEI-H+
)、氟碘(FI)、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Li+
)、含鋰離子2-羥基甲基丙烯酸乙酯-N-苯甘氨酸(HEMA-NPG-Li+
)、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碳酸酯(PMMA-PC-Li+
)、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聚碳酸酯(PEO-PC-Li+
)、含鋰離子聚乙烯縮丁醛(PVB-Li+
)、含鋰離子甲矽烷(Silane-Li+
)、含鋰離子3-甘油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三乙二醇(GLYMO-TEG-Li+
)、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丙二醇(PMMA-PPG-Li+
)、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PEO-Li+
)、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環氧氯丙烷(PEO-ECH-Li+
)等材料。相互混合的兩種材料(電致變色材料與第一離子傳導材料)並不會採用相同材料,且必須分別具有電致變色、離子傳導之能力。
本發明之所以要將第一離子傳導材料與電致變色材料混合的原因是在於:要產生電致變色反應,必須以離子為電荷載子而將電流導入電致變色材料中。而離子的體積較大,因此,為使離子容易通過電致變色膜,故電致變色膜的結構必須被製作得較為鬆散。但鬆散的結構也會造成水氣分子容易侵入,並與電致變色材料產生化學反應,因而造成電致變色材料變質而喪失變色能力。因此,本發明所揭露的電致變色混膜,係將
一定比例的第一離子傳導材料與電致變色材料混合,以利用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的分子將電致變色材料分子間的間隙予以填滿,使得水氣不易侵入電致變色材料中,因而可以達到延長其使用壽命的功效,同時,也可使得離子傳導的效果更為提昇。
請參照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實施例係採用非對稱式磁控濺鍍技術來進行電致變色混合膜的製備,為使用非對稱式脈衝直流電源進行製備兩材料的雙靶反應性濺鍍技術,其電致變色材料與第一離子傳導材料之混合方式,為控制非對稱脈衝直流電源作用於兩材料上的各別脈衝寬度及濺鍍功率,其非對稱直流脈衝如第1圖所示,而製鍍參數如下列表1所示。
本發明中,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所佔之比例大約為7-50原子百分比,可使電致變色混合膜的使用壽命及電致變色效能達到較佳效果。而在本實施例所製備的電致變色混合膜中,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為五氧化二鈮所佔之比例至少需大於7個原子百分比以上,本實施例的濺鍍功率與五氧化二鈮(Nb2
O5
)所佔之比例關係如第2圖所示。
請參照第3圖,為使用不同鈮靶濺鍍功率所構成之習知的單一材料之電致變色膜和本發明之電致變色混合膜的使用壽命量測結果。如
第3圖中,(a)和(f)係指純三氧化鎢(WO3
)薄膜和純五氧化二鈮(Nb2
O5
)薄膜,(b)至(e)則為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之鈮靶濺鍍功率由150瓦(w)至450瓦(分別為150瓦、250瓦、350瓦、450瓦)與鎢靶固定功率為250瓦所製備的電致變色混合膜的使用壽命量測結果(其製鍍參數請參照表一),在此是以鎢(W)及鈮(Nb)之氧化物-即三氧化鎢(WO3
)與五氧化二鈮(Nb2
O5
)-混合而成之電致變色混合膜為例,橫軸為時間,單位是秒(s),縱軸為電流密度,單位是毫安/平方公分(mA/cm2)。
此量測結果代表通過電致變色膜以及電致變色混合膜的受測樣品之工作電流密度隨時間的變化,當受測樣品之組成材料發生變質以致於逐漸喪失隨著工作電源之極性改變而變色或去色的能力時,流過受測樣品之電流密度便會隨之降低,直到受測樣品完全變質、電流完全無法流過為止。當電流無法流過,自然也就無法再產生電致變色現象。
因此,由第3圖所顯示之量測結果可知:習知由單一材料所構成之電致變色膜的受測樣品在工作約五千兩百秒後,流過之電流密度即已開始明顯衰減,工作約一萬零五百秒後,電流幾乎已完全無法流過;而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之電致變色混合膜的受測樣品,於鈮靶濺鍍功率大於250瓦時,電致變色混合膜在工作兩萬一千秒後,其可流過之電流密度仍無明顯衰減。由此可知,本發明實施例所提供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使用壽命確實較習知由單一材料所構成之電致變色膜使用壽命長壽許多。
接下來,本發明更提供將此電致變色混合膜應用於電致變色元件的數個具體範例。
請參照第4圖,本實施例提供一種穿透式的電致變色元件1,
由下而上依序包括:第一透明基板28;第一透明導電層29;輔助變色層30;離子傳導層31;電致變色層32;第二透明導電層33;以及第二透明基板34。
其中,第一透明基板28,其由透明材料所構成,一般而言,多是採用玻璃。第一透明基板28採用透明材料的目的是為了允許光線通過,而其功用除了可供作元件製作過程中其他結構堆疊時之基底外,也可在整個電致變色元件1製作完成後為元件的內部結構提供保護。
第一透明導電層29,其係以透明導電材料形成於第一透明基板28之上表面。第一透明導電層29可以採用濺鍍等方式,將如氧化銦錫(Indium Tin Oxide,ITO)、摻雜鋁的氧化鋅薄膜(Al-doped ZnO,AZO)或其他透明導電材料沉積於第一透明基板28的上表面而成。第一透明導電層29會與提供此電致變色元件1工作時所需之電源電性連接,以作為一連接電極之用。
輔助變色層30,其係以如氧化鎳或氧化銥等的陽極變色材料,使用如濺鍍等方式沉積於第一透明導電層29之上表面而成。輔助變色層30功用是在於去色狀態時儲存離子,而在著色狀態時可加深顏色。
離子傳導層31,其係將第二離子傳導材料,採用濺鍍等鍍膜方式或是以塗佈方式形成於輔助變色層30之上表面而成。離子傳導層31的功用是用以提供電致變色反應所需的離子。構成離子傳導層31的第二離子傳導材料可以是聚環氧乙烷(Poly ethylene oxide,PEO)、聚苯胺(Polyaniline)等導電高分子材料組成的膠狀離子傳導材料;此外,第二離子傳導材料也可以是五氧化二鈮(Nb2
O5
)、五氧化二鉭(Ta2
O5
)、二氧化鈦(TiO2
)等固態離子傳導材料。
電致變色層32,其係以如反應性共濺鍍製程等鍍膜方式,將如前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形成於離子傳導層31之上表面而成。
第二透明導電層33,係與第一透明導電層29相同,第二透明導電層33也是可以利用濺鍍等方式,將如氧化銦錫(ITO)、摻雜鋁的氧化鋅薄膜(AZO)或其他透明導電材料沈積於電致變色層32之上表面而成。第二透明導電層33的功用是與提供此電致變色元件1工作時所需之電源電性連接,以作為與第一透明導電層29極性相異的另一個電源連接電極之用。
第二透明基板34,其下表面係與該第二透明導電層33之上表面互相緊密接合。與第一透明基板28相同,第二透明基板34係由透明材料所構成,一般多是採用玻璃,其功用亦可作為元件製作過程中其他結構堆疊時之基底,以及在整個電致變色元件1製作完成後為元件的內部結構提供保護。
需特別說明的是,以上對於電致變色元件1結構的說明是根據從第一透明基板28往第二透明基板34方向依序來做說明的,但實際製作的過程也可從相反的方向開始進行;或是也可以先將靠近第一透明基板28的一部分結構堆疊於第一透明基板28上,同時將靠近第二透明基板34的其餘部分結構先堆疊於第二透明基板34,然後再將兩個半成品組合起來。不論是採用哪一種程序,其所製作出來的電致變色元件1結構都是相同的。
請參照第5圖,本實施例提供另一種穿透式的電致變色元件2,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第一透明基板35;第一透明導電層36;電致變色層37;離子傳導層38;輔助變色層39;以及第二透明導電層40。當電致變色層37為透明狀態時,光線可穿透電致變色元件2,故電致變色元件2亦為
可穿透式。
和電致變色元件1不同之處在於,電致變色元件2的離子傳導層38是設置於電致變色層37上表面,輔助變色層39是設置於離子傳導層38上表面,且離子傳導層38所使用的第二離子傳導材料係為固態離子傳導材料,例如:五氧化二鈮(Nb2
O5
)、五氧化二鉭(Ta2
O5
)、二氧化鈦(TiO2
)等材料。而第二透明導電層40則也是可以利用濺鍍等方式,將如氧化銦錫(ITO)、摻雜鋁的氧化鋅薄膜(AZO)或其他透明導電材料沈積於輔助變色層39之上表面而成。第二透明導電層40的功用是與提供此電致變色元件2工作時所需之電源電性連接,以作為與第一透明導電層36極性相異的另一個電源連接電極之用。此外,由於其為以固態材料所形成,故亦可為元件的內部結構提供保護。由於電致變色元件2的組成結構皆為固態材料,故其屬於一全固態式之電致變色元件。
請參照第6圖,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反射式的電致變色元件3,其由下而上依序包括:透明基板41;透明導電層42;電致變色層43;離子傳導層44;輔助變色層45;以及反射層46。
其中,透明基板41、透明導電層42、電致變色層43、離子傳導層44和輔助變色層45,其組成、結構與功能皆分別與電致變色元件1中之第一透明基板28、第一透明導電層29、電致變色層32、離子傳導層31和輔助變色層30完全相同,此處就不再重複贅述。和電致變色元件1不同之處在於,電致變色元件3更包含有反射層46,反射層46係將可反光且能導電之材料,一般都是採用金屬材料,以濺鍍等鍍膜方式,形成於輔助變色層45之上表面而成。反射層46的作用,除了可將透過透明基板41射入的光線反射
回去之外,同時,還與提供此電致變色元件3工作時所需之電源電性連接,以作為與透明導電層42極性相異的另一個電源連接電極之用。此外,反射層46也可為元件的內部結構提供保護。
請參照第7圖,本實施例還提供另一種反射式的電致變色元件4,其包括:透明基板47;反射層48;電致變色層49;離子傳導層50;輔助變色層51;以及透明導電層52。
和電致變色元件3不同之處在於,電致變色元件4係將反射層46設置於透明基板47與電致變色層49之間,而透明導電層52設置於輔助變色層51上表面。此反射層48係將可反光且能導電之材料,一般都是採用金屬材料,以濺鍍等鍍膜方式形成於透明基板47上。反射層48的作用,除了可反射光線之外,同時還與提供此電致變色元件4工作時所需之電源電性連接,以作為一電源連接電極之用。
綜而言之,由於本發明所提供之電致變色膜係由電致變色材料與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混合而構成,電致變色材料分子間的間隙被離子傳導材料分子填補,使得水氣分子不易滲入電致變色混合膜之材料分子間,因而避免了水氣分子與電致變色材料分子產生化學變化,而使得電致變色材料變質並失去電致變色能力現象的發生,從而延長了電致變色混合膜及電致變色元件的使用壽命。另外,也由於電致變色材料分子間的間隙被離子傳導材料分子填補,使得電流更容易經由離子傳導材料導入電致變色材料,於是使得電致變色反應的反應速率大為提昇。因此,不僅可大幅提高了本發明所提供之電致變色混合膜以及使用該電致變色混合膜之電致變色元件的使用壽命,同時也更加快了其反應速率,使得其更具有應用的價值。
唯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並非用來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故即凡依本發明申請範圍所述之特徵及精神所為之均等變化或修飾,均應包括於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1‧‧‧電致變色元件
28‧‧‧第一透明基板
29‧‧‧第一透明導電層
30‧‧‧輔助變色層
31‧‧‧離子傳導層
32‧‧‧電致變色層
33‧‧‧第二透明導電層
34‧‧‧第二透明基板
Claims (14)
- 一種電致變色混合膜,係藉由一電致變色材料充填一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所混合而成,且該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為離子良導體及電子絕緣體,其中該第一離子傳導材料所佔之比例為7-50原子百分比。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該電致變色材料為陽極電致變色材料或陰極電致變色材料。
- 如請求項2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該陽極電致變色材料係選自氧化鎳(NiO)和氧化銥(IrO)所構成之群組,該陰極電致變色材料係選自三氧化鎢(WO3 )、五氧化二鈮(Nb2 O5 )和氧化鈦(TiO2 )所構成之群組。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該第一離子傳導材料為無機離子傳導材料或有機離子傳導材料。
-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該無機離子傳導材料係選自五氧化二鈮(Nb2 O5 )、五氧化二鉭(Ta2 O5 )、二氧化鈦(TiO2 )、二氧化矽(SiO2 )、含水五氧化銻(Sb2 O5 qH2 O)(q=0~4)、二氧化鉻(ZrO2 )、偏硼酸鋰(LiBO2 )、氧化鋰-二氧化鈰-二氧化矽(LiO-CeO2 -SiO2 )、氟化鎂(MgF2 )、偏硼酸鋰-氟化鋰(LiBO2 -LiF)、氟化鋁鋰(LiAlF4 )、鈮酸鋰(LiNbO3 )和偏硼酸鋰(LiBO2 )所構成之群組,該有機離子傳導材料係選自含氫離子聚苯硫胺(PPSA-H+ )、聚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PAMPS)、聚乙烯醇(PVA)、含氫離子聚醚醯亞胺(BPEI-H+ )、氟碘(FI)、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PMMA-Li+ )、含鋰離子2-羥基甲基 丙烯酸乙酯-N-苯甘氨酸(HEMA-NPG-Li+ )、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碳酸酯(PMMA-PC-Li+ )、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聚碳酸酯(PEO-PC-Li+ )、含鋰離子聚乙烯縮丁醛(PVB-Li+ )、含鋰離子甲矽烷(Silane-Li+ )、含鋰離子3-甘油丙基三甲氧基矽烷-三乙二醇(GLYMO-TEG-Li+ )、含鋰離子聚甲基丙烯酸甲脂-聚丙二醇(PMMA-PPG-Li+ )、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PEO-Li+ )和含鋰離子聚環氧乙烷-環氧氯丙烷(PEO-ECH-Li+ )所構成之群組。
-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其中該電致變色材料和該第一離子傳導材料係以非對稱式磁控濺鍍技術來形成該電致變色混合膜。
- 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包含:一第一透明基板;一第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基板上;一第二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上;一輔助變色層,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一電致變色層,係由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所形成,其設置於該第一透明導電層和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之間;及一離子傳導層,係由第二離子傳導材料所形成,其設置於該輔助變色層和該電致變色層之間。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更包含一第二透明基板,該第二透明基板設置於該第二透明導電層上,該離子傳導層設置於該輔助變色層上,該電致變色層設置於該離子傳導層上。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其中該離子傳導層設置於該電致變色層 上,該輔助變色層設置於該離子傳導層上。
- 如請求項7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其中該輔助變色層為陽極電致變色材料,該第二離子傳導材料為膠狀離子傳導材料或固態離子傳導材料。
- 一種電致變色元件,包含:一透明基板;一電致變色層,係由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致變色混合膜所形成,其設置該透明基板上;一離子傳導層,係由第二離子傳導材料所形成,其設置於該電致變色層上;一輔助變色層,設置於該離子傳導層上;及一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透明基板與該電致變色層之間,或設置於該輔助變色層上。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更包含一反射層,該反射層設置於該輔助變色層上,則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透明基板與該電致變色層之間。
- 如請求項11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更包含一反射層,該反射層設置於該透明基板與該電致變色層之間,則該透明導電層設置於該輔助變色層上。
-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之電致變色元件,其中該反射層係以可反光且能導電之材料所形成,該輔助變色層為陽極電致變色材料,該第二離子傳導材料為膠狀離子傳導材料或固態離子傳導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6044A TWI495944B (zh) | 2013-12-13 | 2013-12-13 |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2146044A TWI495944B (zh) | 2013-12-13 | 2013-12-13 |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3108A TW201523108A (zh) | 2015-06-16 |
TWI495944B true TWI495944B (zh) | 2015-08-11 |
Family
ID=53935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2146044A TWI495944B (zh) | 2013-12-13 | 2013-12-13 |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9594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02693B (zh) * | 2016-12-29 | 2017-10-21 |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 | 高耐候熱致變色膜及其製法 |
CN112987427A (zh) * | 2019-12-14 | 2021-06-18 | 传奇视界有限公司 | 电致调光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CN114326243B (zh) * | 2021-11-30 | 2023-04-07 | 惠州市广麟材耀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致变色铝塑膜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338359U (en) * | 2008-03-24 | 2008-08-11 | Univ Ming Chi Technology |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 device |
CN101765808A (zh) * | 2007-06-07 | 2010-06-30 | 索拉迪格姆公司 | 电致变色装置及制造方法 |
TW201333611A (zh) * | 2012-02-09 | 2013-08-16 | Kinestral Technologies Inc | 空間協調切換之電致變色多層裝置 |
-
2013
- 2013-12-13 TW TW102146044A patent/TWI49594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765808A (zh) * | 2007-06-07 | 2010-06-30 | 索拉迪格姆公司 | 电致变色装置及制造方法 |
TWM338359U (en) * | 2008-03-24 | 2008-08-11 | Univ Ming Chi Technology | Electrochromic thin film device |
TW201333611A (zh) * | 2012-02-09 | 2013-08-16 | Kinestral Technologies Inc | 空間協調切換之電致變色多層裝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523108A (zh) | 2015-06-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874579B2 (en) | Electrochromic multi-layer devices with current modulating structure | |
US20230077475A1 (en) | Angled bus bar | |
CN100498493C (zh) | 一种无机全固态电致变色元件的制备方法 | |
US10437128B2 (en) | Electrochromic multi-layer devices with spatially coordinated switching | |
RU2711523C2 (ru) | Противоэлектрод для электрохром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 |
US9778534B2 (en) | Chromatic systems | |
US8773746B2 (en) | All-solid-state reflective dimming electrochromic element sealed with protective layer, and dimming member comprising the same | |
JP5136978B2 (ja) | バッファ層を有する全固体型反射調光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調光部材 | |
US20110299149A1 (en) | Transparent electrochromic plat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e thereof | |
CN108254989B (zh) | 全固态电致变色窗和固态电致变色镜及其制备方法 | |
JPH04267227A (ja) | 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ガラス | |
CN103135306A (zh) | 具有复合电致变色材料的电致变色组件 | |
CN110398867B (zh) | 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4122730A (zh) | 一种反射型电致变色器件 | |
JP2012220740A (ja) | 波長選択性を付与した全固体型反射調光エレクトロクロミック素子及びそれを用いた調光部材 | |
TWI495944B (zh) | 電致變色混合膜及其應用之電致變色元件 | |
CN108803183A (zh) | 一种双层全无机电致变色器件及其制备方法 | |
US20210255518A1 (en) | Multi-layer optical materials systems and methods of making the same | |
Xu et al. | The Progress and Outlook of Multivalent‐Ion‐Based Electrochromism | |
JP2017509813A (ja) | アクティブ建物窓 | |
Solovyev et al. | Electrochromic device with polymer electrolyte | |
Granqvist | Electrochromism and electrochromic devices | |
CN111308822A (zh) | 一种双功能电致变色储能器件及其制作方法 | |
Schlotter et al. | Laminated electrochromic device for smart windows | |
EP3444663B1 (en) | Electrochrom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