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9058B - 車用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車用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9058B
TWI489058B TW102115919A TW102115919A TWI489058B TW I489058 B TWI489058 B TW I489058B TW 102115919 A TW102115919 A TW 102115919A TW 102115919 A TW102115919 A TW 102115919A TW I489058 B TWI489058 B TW I48905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illumination
sub
region
vehicula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59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43362A (zh
Inventor
Han Wen Tsai
Ming Feng Kuo
Kuo Sheng Huang
Original Assignee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retr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Coretronic Corp
Priority to TW10211591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9058B/zh
Priority to CN201310377595.8A priority patent/CN103672664B/zh
Priority to KR1020130104245A priority patent/KR101607369B1/ko
Priority to US14/018,429 priority patent/US9568159B2/en
Priority to EP13185747.6A priority patent/EP2713095A3/en
Priority to JP2013197781A priority patent/JP5813717B2/ja
Publication of TW2014433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433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9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9058B/zh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Description

車用照明裝置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照明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車用照明裝置。
發光二極體頭燈(LED Headlights)之使用頻率已隨著發光效率與節能環保之訴求而有逐漸升高之趨勢。目前發光二極體頭燈之成本因受到高瓦數發光二極體與大型散熱片之需求的影響而居高不下。此外,目前發光二極體近燈所使用之架構,通常需要遮板並透過透鏡之成像以形成清楚之明暗截止線(Cut-off line),以避免對向來車產生眩光。但是也因為遮板的作用,發光二極體近燈明顯降低其光源的使用效率,一般僅可達60%左右。
美國專利第5757557號揭露其照明裝置的透鏡體具有前表面、向前擴張的彎曲側壁以及後方的柱狀凹洞。向後方傳遞的光束會被彎曲側壁反射而形成準直光束。此專利更揭露其凹洞包括具有準直功能的曲面。美國專利第7470042號揭露一種光源結構,其發光光源具有高折射率之導光部。導光部正面中央部為圓形直接出射區域,外側為全反射區,背面有半球形的凹部。美國 專利第7128453號揭露一種光源結構,其遮光部件為板狀,從車輛的前方遮擋光源的一部份,以確定射入透鏡的光束之明暗邊界。美國專利第7131758號揭露一種車燈結構,透過調整各光源的角度及透光罩,以形成所需的明暗截止線。另外,美國專利第6882110號揭露一種車燈結構,其使用多個燈具單元來形成各個不同區域以合成所需光照強度分佈。
另外,美國專利公開第2012057362號、中華民國專利第M434898號、日本專利特開2006-147347號、日本專利特開2010-135124號、中華民國專利公開第201139935號、中華民國專利第M310992號及中華民國專利第I307174號揭露了多種不同的光學透鏡。
本發明提供一種車用照明裝置,其可提供正向光強度較高的照明,且同時提供範圍較大的照明。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的一實施例提出一種車用照明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照明光源及至少一聚光擴光透鏡。第一照明光源用以提供一第一照明光束。聚光擴光透鏡包括一第一光透射面、一第二光透射面、一第一內圍繞面及一第一外圍繞面。第一光透射面用以將第一照明光束投 射出聚光擴光透鏡。第二光透射面相對於第一光透射面設置且小於第一光透射面。第一內圍繞面連接第二光透射面且與第二光透射面共同定義出一第一容置空間,且第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第一照明光源。第一外圍繞面連接第一內圍繞面與第一光透射面,並且從第一外圍繞面與第一內圍繞面之連接處向第一光透射面擴張。第一外圍繞面具有一第一聚光區域與至少一第一擴光區域。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一子光束依序穿透第一內圍繞面、被第一聚光區域反射及穿透第一光透射面,而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二子光束依序穿透第一內圍繞面、被第一擴光區域反射及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子光束的一發散角大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一子光束的一發散角。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子光束的照射範圍涵蓋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一子光束的照射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一子光束的照射範圍實質上位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子光束的照射範圍的中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外圍繞面具有至少一段差,位於第一聚光區域與第一擴光區域之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上述段差的寬度沿著與第一照明光源的一光軸垂直的一方向遞增。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擴光區域的曲率沿著與第一照明光源的一光軸垂直的一方向先遞增而後遞減。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光透射面具有一凸狀子面,凸狀子面位於第一照明光源的光軸上。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光透射面更具有一環狀凹面,環繞凸狀子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環狀凹面與凸狀子面平滑地相接形成一連續曲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環狀凹面在平行於第一照明光源的光軸的方向上的深度大於凸狀子面在平行於第一照明光源的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光透射面為一凸曲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光透射面為一平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車用照明裝置還包括至少一第二照明光源及至少一準直透鏡。第二照明光源用以提供一第二照明光束。準直透鏡包括一第三光透射面、一第四光透射面、一第二內圍繞面及一第二外圍繞面。第三光透射面用以將第二照明光束投射出準直透鏡,其中投射出準直透鏡之第二照明光束在一與第二照明光源的一光軸相交於一點的一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實質上分佈在一位於第一參考平面上的一參考線之一側的區域。第四光透射面相對於第三光透射面設置且小於第三光透射面,且第四光透射面相對於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平行的一第二參考平面為非鏡像對稱。第二內圍繞面連接第四光透射面且與第四光透射面共同定義出一第二容置空間,用以容置第二照明光 源。第二外圍繞面連接第二內圍繞面與第三光透射面,並且從第二外圍繞面與第二內圍繞面之連接處向第三光透射面擴張。第二外圍繞面包括多個光反射區域,各光反射區域為一連續曲面,並且相鄰的這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光反射區域包括一第二擴光區域,經第二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一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一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的夾角至少大於一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擴光區域包括多個子擴光區域,經這些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一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夾角大於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子擴光區域各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這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子擴光區域包括一第一子擴光區域及一第二子擴光區域,經第一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中心點至光 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的夾角為一第一角度範圍,以及經第二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的夾角為一第二角度範圍,其中第二角度範圍大於第一角度範圍,並且第一角度範圍大於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光反射區域更包括一第二聚光區域,經第二聚光區域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的夾角小於或等於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二聚光區域包括多個子聚光區域,這些子聚光區域為各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這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子聚光區域相對第二擴光區域的兩側設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光反射區域更包括至少一特定角度形成區域,第二照明光束經至少一特定角度形成區域作用,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參考線為一折線,包括兩相交並夾一 特定角度的直線。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特定角度形成區域各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這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這些特定角度形成區域相對第二擴光區域的兩側設置,並且設置於第二參考平面的兩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經第四光透射面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的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夾角至少大於一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經第四光透射面作用的部分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準直透鏡而在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第三光透射面的中心點至光形在平行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夾角為一第三角度範圍,並且第三角度範圍大於臨界角度範圍。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四光透射面相對平行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一第三參考平面上為鏡像對稱,並且第二參考平面與第三參考平面實質上垂直。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四光透射面為一連續曲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一照明光源的數量為2個,至少一聚光擴光透鏡的數量為2個,這些聚光擴光透鏡為相 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為一透鏡結構,這些第一照明光源對應配置在這些聚光擴光透鏡的這些第一容置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至少一第二照明光源的數量為2個,至少一準直透鏡的數量為2個,這些準直透鏡為相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的透鏡結構,這些第二照明光源對應配置在這些準直透鏡的這些第二容置空間。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準直透鏡與聚光擴光透鏡彼此相接且一體成型。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源的光軸與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實質上相互平行。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光透射面包括一凸狀子面及一環狀凹面。凸狀子面位於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上。環狀凹面環繞凸狀子面,其中環狀凹面在平行於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的方向上的深度大於凸狀子面在平行於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三光透射面為一凸曲面。
在本發明的一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三子光束依序穿透第二光透射面與第一光透射面,其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二子光束的發散角大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的第三子光束的一發散角。
基於上述,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中,由於聚光擴光透鏡具有第一聚光區域,以會聚第一子光束,因此車用 照明裝置可提供較大的正向亮度。另外,由於聚光透鏡亦具有第一擴光區域,因此可使車用照明裝置亦提供角度範圍較大的照明。另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之準直透鏡係基於全反射與折射原理來設計其外圍繞面上的不同區域之曲面形狀,並且相鄰的區域之間具有斷差,以獲得不同角度的發散光形,從而讓車用照明裝置投射出準直透鏡的照明光束之光形實質上分佈具有清晰的明暗截止線、特定的聚焦區域與較佳的光利用率。
為讓本發明的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100、1800、1900、2000、3000、3000a、3000b、4000、4000a、5000、5000a‧‧‧車用照明裝置
110‧‧‧第二照明光源
120、120a、120b、1710、1710c、1710d‧‧‧準直透鏡
1830、1930、2030‧‧‧基板
3100‧‧‧第一照明光源
3110‧‧‧第一照明光束
3112‧‧‧第一子光束
3114‧‧‧第二子光束
3116‧‧‧第三子光束
3200、3200a、3200b、3200c、3200d、3200e‧‧‧聚光擴光透鏡
3210、3210a、3210b、3210d、3210e‧‧‧第一光透射面
3212、S1222‧‧‧凸狀子面
3214‧‧‧子平面
3214a、3214d、S1224‧‧‧環狀凹面
3220‧‧‧第二光透射面
3230‧‧‧第一內圍繞面
3240、3240c、3240d‧‧‧第一外圍繞面
3242‧‧‧第一聚光區域
3244‧‧‧第一擴光區域
3246、W、S1225‧‧‧段差
AR1、AR2、AR1’、AR2’‧‧‧區域
S122、S122a、S122b、S122c、S122d、S722‧‧‧第三光透射面
S1221‧‧‧主平面
S1223‧‧‧傾斜面
S124、S724‧‧‧第四光透射面
S126‧‧‧第二內圍繞面
S128‧‧‧第二外圍繞面
S150、S160‧‧‧光反射區域
S152、S154、S162、S164‧‧‧段差之間的曲線
S830、S840‧‧‧特定角度形成區域
S310、S810‧‧‧第二擴光區域
S312、S812‧‧‧第一子擴光區域
S314、S814‧‧‧第二子擴光區域
S320、S820‧‧‧第二聚光區域
S322、S324、S326、S328、S822、S824、S826、S828‧‧‧子聚光區域
T1‧‧‧第一容置空間
T2‧‧‧第二容置空間
H1、H1’‧‧‧深度
H2、H2’‧‧‧高度
HL‧‧‧水平明暗截止線
BL、BL’‧‧‧第二照明光束
OF‧‧‧光形
P1、P2‧‧‧端點
r1‧‧‧第一參考平面
r2‧‧‧第二參考平面
r3‧‧‧第三參考平面
RL‧‧‧參考軸
RA‧‧‧參考線
SL‧‧‧斜明暗截止線
O、O1‧‧‧光軸
L1、L2、L3‧‧‧寬度
D‧‧‧擴張方向
A4-A4、B2-B2、B4-B4、B17-B17、B27-B27、B37-B37、B47-B47、C2-C2、C17-C17、C27-C27、C37-C37、C47-C47、D4-D4、E4-E4、I-I、II-II、III-III、IV-IV、V-V、VI-VI、VII-VII、VIII-VIII、IX-IX‧‧‧剖面線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1B為圖1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圖。
圖1C為圖1A之車用照明裝置中的聚光擴光透鏡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1D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1E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A為圖1之車用照明裝置的照明角度範圍的示意圖。
圖2B為圖2A中垂直傾斜角度為0處的水平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
圖2C為圖2A中水平傾斜角度為0處的鉛直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
圖3A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B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V-IV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5A為圖4之車用照明裝置的照明角度範圍的示意圖。
圖5B為圖5A中垂直傾斜角度為0處的水平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
圖5C為圖5A中水平傾斜角度為0處的鉛直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
圖6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
圖7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8A繪示圖7的車用照明裝置後視示意圖。
圖8B繪示圖8A的車用照明裝置沿剖面線B2-B2的剖面示意圖。
圖8C繪示圖8A的車用照明裝置沿剖面線C2-C2的剖面示意圖。
圖9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128的概要示意圖。
圖10A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擴光區域S310的概要示意圖。
圖10B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擴光區域S310的後視示意圖。
圖10C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B4-B4的剖面示 意圖。
圖10D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A4-A4的剖面示意圖。
圖10E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的上視示意圖。
圖10F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的側視示意圖。
圖10G繪示圖10F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E4-E4的剖面示意圖。
圖10H繪示圖10F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D4-D4的剖面示意圖。
圖11繪示本實施例之第四光透射面從另一視角觀察的概要示意圖。
圖12繪示對應圖11的第四光透射面的剖面示意圖。
圖13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聚光區域S320的概要示意圖。
圖14繪示子聚光區域S324的立體示意圖。
圖15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728的概要示意圖。
圖15B繪示從不同角度觀察圖9A之第二外圍繞面S728的概要示意圖。
圖16繪示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的後視示意圖。
圖17繪示經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作用的投射出準直透鏡之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示意圖。
圖18繪示第二照明光束經第二外圍繞面S728作用之投射出 準直透鏡之光形示意圖。
圖19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0A繪示圖9的子擴光區域S312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的段差示意圖。
圖20B繪示圖20A中虛線包圍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21A繪示圖8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2-B2的剖面示意圖。
圖21B繪示圖21A中虛線包圍區域對應準直透鏡的局部側視放大示意圖。
圖22A繪示圖8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2-C2的剖面示意圖。
圖22B繪示圖22A中虛線包圍區域對應準直透鏡的局部側視放大示意圖。
圖23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的準直透鏡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3B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
圖23C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17-B17的剖面示意圖。
圖23D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17-C17的剖面示意圖。
圖24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4B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
圖24C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27-B27的剖面示意圖。
圖24D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27-C27的剖面示意圖。
圖25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5B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
圖25C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37-B37的剖面示意圖。
圖25D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37-C37的剖面示意圖。
圖26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6B繪示26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
圖26C繪示圖26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47-B47的剖面示意圖。
圖26D繪示圖26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47-C47的剖面示意圖。
圖27A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7B為圖27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28A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 意圖。
圖28B為圖28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29A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29B為圖29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30A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30B為圖30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
圖31A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31B為圖31A之聚光擴光透鏡的後視圖。
圖31C為圖3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V-V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1D為圖3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VI-V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2A與圖32B分別為圖31A的聚光擴光透鏡之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33A與圖33B為圖7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34A與圖34B分別為圖33A的準直透鏡之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圖35A為圖23A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35B為圖35A的準直透鏡之後視圖。
圖35C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VII-V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5D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VIII-V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5E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IX-IX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6A為圖35A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的三維概要示意圖。
圖36B為圖36A的準直透鏡之後視圖。
圖36C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X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6D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I-X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36E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II-XII線的剖面示意圖。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1A為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圖1B為圖1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圖,圖1C為圖1A之車用照明裝置中的聚光擴光透鏡的三維概要示意圖,圖1D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線的剖面示意圖,而圖1E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至圖1E,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包括至少一第一照明光源3100及 至少一聚光擴光透鏡3200(在圖1A至圖1E中是以一個第一照明光源3100與一個聚光擴光透鏡3200為例)。第一照明光源3100用以提供一第一照明光束3110。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源3100例如是發光二極體。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源3100亦可以是鹵素燈或其他適當的發光元件。聚光擴光透鏡3200包括一第一光透射面3210、一第二光透射面3220、一第一內圍繞面3230及一第一外圍繞面3240。第一光透射面3210用以將第一照明光束3110投射出聚光擴光透鏡3200。第二光透射面3220相對於第一光透射面3210設置且小於第一光透射面3210。第一內圍繞面3230連接第二光透射面3220且與第二光透射面3220共同定義出一第一容置空間T1,且第一容置空間T1用以容置第一照明光源3100。第一外圍繞面3240連接第一內圍繞面3230與第一光透射面3210,並且從第一外圍繞面3240與第一內圍繞面3230之連接處向第一光透射面3210擴張。此處的擴張例如是指第一外圍繞面3230由第一容置空間T1的開口延伸至第一光透射面3210,且此開口在第一光透射面3210上的投影面積小於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面積。第一外圍繞面3240具有一第一聚光區域3242與至少一第一擴光區域3244(在圖1B中是以兩個第一擴光區域3244為例)。第一照明光束3110的一第一子光束3112依序穿透第一內圍繞面3230、被第一聚光區域3242反射及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而第一照明光束3110的一第二子光束3114依序穿透第一內圍繞面3230、被第一擴光區域3244反射及穿透第一光透射面 3210。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二子光束3114的發散角大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一子光束3112的發散角。
圖2A為圖1之車用照明裝置的照明角度範圍的示意圖,圖2B為圖2A中垂直發散角度為0處的水平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而圖2C為圖2A中水平發散角度為0處的鉛直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請參照圖1D及圖2A~圖2C,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所投射出的第一照明光束3110的照明角度範圍如圖2A所繪示,其中水平角度座標為0且垂直角度座標為0的方向為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方向。區域AR1為第一子光束3112的照明角度範圍,而區域AR2為第二子光束3114的照明角度範圍,其中區域AR2涵蓋了區域AR1(換言之,在本實施例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二子光束3114的照射範圍涵蓋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一子光束3112的照射範圍),由此可看出,第二子光束3114的發散角大於第一子光束3112的發散角。
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束3110的一第三子光束3116依序穿透第二光透射面3220與第一光透射面3210,其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二子光束3114的發散角大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三子光束3116的發散角。第三子光束3116的照明範圍亦可落在區域AR1,因此由圖2A亦可看出第二子光束3114的發散角大於第三子光束3116的發散角。
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可作為車輛(如汽車或機車)的遠燈,由於聚光擴光透鏡3200具有第一聚光區域3242,以 會聚第一子光束3112(例如使第一子光束3112準直地發出),因此車用照明裝置3000可提供較大的正向光強度,並可符合歐洲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簡稱ECE)所頒佈的法規UN ECE Regulation中對於汽車的遠燈的規定。另外,由於聚光透鏡3200亦具有第一擴光區域3244,因此可使車用照明裝置3000亦提供角度範圍較大的照明。
在本實施例中,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一子光束3112的照射範圍實質上位於穿透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第二子光束3114的照射範圍的中央,如圖2A所繪示,如此可使靠近光軸O1處的照明區域有較大的亮度。此外,從圖2A至圖2C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所發出的照明光束3110在鉛直方向上的發散角較為收斂(發散角例如為8.2度),如此可使在區域AR2與區域AR1中的光強度提升,進而增加車用照明裝置3000的照明效果。換言之當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電輸入功率不改變的情況下,使用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可增加正向光強度。或者,當正向光強度不改變的情況下,使用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可使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電輸入功率較低而仍然達到所需的正向光強度,如此除了可以節省能源之外,亦可減少第一照明光源3100所產生的熱能。
圖3A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I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而圖3B為圖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IV-IV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B、圖1D、圖3A及圖3B,第一外圍繞面3240具有至 少一段差3246,位於第一聚光區域3242與第一擴光區域3244之間。在本實施例中,段差3246的寬度沿著與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垂直的一方向(例如是圖1B中的鉛直往下的方向)遞增。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曲率沿著與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垂直的一方向(例如是圖1B中的鉛直往下的方向)先遞增而後遞減。舉例而言,IV-IV線之剖面上的段差3246的寬度L3大於I-I線之剖面上的段差3246的寬度L1,且I-I線之剖面上的段差3246的寬度大於III-III線之剖面上的段差3246的寬度L2。此外,I-I線之剖面上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曲率大於III-III線之剖面上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曲率,且I-I線之剖面上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曲率大於IV-IV線之剖面上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曲率。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光透射面3210具有一凸狀子面3212,且凸狀子面3212位於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上。此外,第一光透射面3210可更具有一子平面3214,環繞凸狀子面3212,且與凸狀子面3212相接。在本實施例中,來自第一聚光區域3242的第一子光束3112可經由子平面3214傳遞至外界,來自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第二子光束3114可經由子平面3214傳遞至外界,且來自第二光透射面3220的第三子光束3116可經由凸狀子面3116而傳遞至外界。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光透射面3220為凸曲面,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子光束3116在經由第二光透射面3220與第一光透射面3210的會聚作用後,形成準直的第三子光束 3116而離開聚光擴光透鏡3200。在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中,由於第一光透射面3210具有凸狀子面3212,因此聚光擴光透鏡3200的外形看起來較為美觀、較不單調。此外,由於凸狀子面3212增加了近光軸O1處的透鏡厚度,因此聚光擴光透鏡3200在實質上平行於光軸O1的方向上的厚度較為均勻,如此可降低以射出成形法製作聚光擴光透鏡3200時讓透鏡表面形狀變形的機會,進而提升聚光擴光透鏡3200的製造良率。
圖4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4與圖1D,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a與圖1D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車用照明裝置3000a中,聚光擴光透鏡3200a的第一光透射面3210a更具有一環狀凹面3214a,且環狀凹面3214a環繞凸狀子面3212。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環狀凹面3214a與凸狀子面3212平滑地相接形成一連續曲面。
在本實施例中,來自第一聚光區域3242的第一子光束3112可經由環狀凹面3214a傳遞至外界,來自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第二子光束3114可經由環狀凹面3214a傳遞至外界,且來自第二光透射面3220的第三子光束3116可經由凸狀子面3116而傳遞至外界。
圖5A為圖4之車用照明裝置的照明角度範圍的示意圖,圖5B為圖5A中垂直發散角度為0處的水平軸上的光強度分佈曲線圖,而圖5C為圖5A中水平發散角度為0處的鉛直軸上的光強 度分佈曲線圖,其中水平角度座標為0且垂直角度座標為0的方向為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方向。請參照圖4及圖5A至圖5C,從圖5A至圖5C可看出,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a所發出的照明光束3110在鉛直方向上的發散角較為收斂(發散角例如為8.4度),如此可使在區域AR2’與區域AR1’中的光強度提升,進而增加照明裝置3000a的照明效果。
圖6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6與圖1D,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b與圖1D之車用照明裝置30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車用照明裝置3000b中,聚光擴光透鏡3200b的第一光透射面3210b為一平面。
圖7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圖8A繪示圖7的車用照明裝置後視示意圖,圖8B及圖8C分別繪示圖8A的車用照明裝置沿剖面線B2-B2、C2-C2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7至圖8C,本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100包括第二照明光源110以及準直透鏡120。應注意的是,為了清楚繪示本實施例的準直透鏡120,圖7及圖8A並未繪示第二照明光源110配置於準直透鏡120的第二容置空間T2。另外,第一照明光源3100與第二照明光源110亦不需同時點亮,可以選擇性點亮第一照明光源3100或選擇性點亮第二照明光源110。
在本實施例中,準直透鏡120用以將第二照明光源110所提供的第二照明光束經由其第三光透射面S122投射出準直透鏡 120。具體而言,準直透鏡120包括第三光透射面S122、第四光透射面S124、第二內圍繞面S126以及第二外圍繞面S128。第三光透射面S122、第四光透射面S124、第二內圍繞面S126以及第二外圍繞面S128共同定義出準直透鏡120的外型輪廓,第四光透射面S124小於第三光透射面S122。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光透射面S122用以將第二照明光束投射出準直透鏡120。第四光透射面S124相對於第三光透射面S122設置。第四光透射面S124相對於平行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的第二參考平面r2為非鏡像對稱,即上下不對稱,並且相對於平行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的第三參考平面r3為鏡像對稱,即左右對稱。在此例中,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在Y方向上延伸,第三參考平面r3平行Z方向,並且第二參考平面r2平行X方向。
接著,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內圍繞面S126與第四光透射面S124共同定義出第二容置空間T2,用以容置第二照明光源110。第二外圍繞面S128連接第二內圍繞面S126與第三光透射面S122,並且第二外圍繞面S128從與第二內圍繞面S126之連接處向第三光透射面S122擴張。此處的擴張例如是指第二外圍繞面S128由第二容置空間T2的開口延伸至第三光透射面S122,且此開口在第三光透射面S122上的投影面積小於第三光透射面S122的面積。換句話說,第二外圍繞面S128是從第二容置空間T2的開口沿著方向D擴張至第三光透射面S122。
因此,在本實施例中,由第二照明光源110所發出的第 二照明光束,基於全反射與折射原理在準直透鏡120內部進行傳遞,經由第四光透射面S124與第二內圍繞面S126入射至準直透鏡120內部,接著再經由第三光透射面S122沿著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投射出準直透鏡120。第二照明光束在準直透鏡120內部傳遞時,部份或全部的第二照明光束會被第二外圍繞面S128反射或全反射。
投射出準直透鏡120的第二照明光束在一與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相交於一點的一第一參考平面r1上所量測到之光形OF實質上分佈在一位於第一參考平面r1上的一參考線RA之一側的區域。圖7所示為第一參考平面r1垂直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參考線RA為水平線,而光形OF在參考線RA下方區域的例子,但是本發明並不以此為限,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第一參考平面r1可以不垂直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參考線RA為鉛垂線或其他任意折線段或曲線,而光形OF在參考線RA的其中一側區域。
至少基於上述的準直透鏡120的結構態樣,本實施例進一步針對第二外圍繞面S128的不同區域進行設計,使其具有不同的曲面形狀,以獲得不同角度的發散光形。
圖9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128的概要示意圖。請參照圖9,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128包括多個光反射區域。各光反射區域為連續曲面,並且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段差,以適應性的調整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根據光反射區域對 投射出準直透鏡之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大致可分為第二擴光區域S310以及第二聚光區域S320,分述如下。
圖10A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擴光區域S310的概要示意圖。圖10B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擴光區域S310的後視示意圖。圖10C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B4-B4的剖面示意圖。圖10D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A4-A4的剖面示意圖。圖10E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的上視示意圖。圖10F繪示圖10B的第二擴光區域的側視示意圖。圖10G繪示圖10F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E4-E4的剖面示意圖。圖10H繪示圖10F的第二擴光區域沿剖面線D4-D4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0A至圖10H,本實施例之第二擴光區域S310包括多個子擴光區域,例如為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及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及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分別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存在段差。舉例而言,請同時參照圖9,本實施例之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例如分別與第二聚光區域S320的兩個子區域S322、S324之間存在段差。類似的,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也分別與其兩側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存在段差。底下進一步說明各子擴光區域如何對投射出準直透鏡之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產生影響。
請先參考圖7及8C,部分第二照明光束投射出準直透鏡120而在第一參考平面r1上所量測到之光形OF分佈在水平的參考線RA以下的區域並且第三光透射面S122的一中心點至光形OF 在平行水平的參考線RA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端點P1或P2的連線與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的夾角θ C定義為水平發散角度,請先參照圖17,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與第一參考平面r1及參考線RA的交會處定義為水平發散角度θ C等於0度,向右定為正的角度,向左定為負的角度。
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的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在水平的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介在正負15度的第一角度範圍之間的區域。第二照明光束經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的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在水平的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介在正負20度的第二角度範圍之間的區域。應注意的是,此處第一角度範圍與第二角度範圍係分別以正負15度與正負20度作為例示說明,兩者的數值與正負號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換句話說,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各子擴光區域作用,其在第一參考平面r1上所量測到的光形分佈係在參考線RA以下並且介在對應的水平發散角度θ C範圍之間的區域。
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照明光束在第四光透射面S124的作用之下,其光形也會被發散,並且分佈在水平發散角θ C介於第三角度範圍的區域。圖11繪示本實施例之第四光透射面從另一視角觀察的概要示意圖,圖12繪示對應圖11的第四光透射面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1至圖12,本實施例之第四光透射面S124大致可區分為多個具有不同曲率的曲面,例如圖11中繪示為6 個。在圖12中,虛線所繪示者是第四光透射面S124沿其中心剖線(即第三參考平面)的曲面輪廓,實線所繪示者是第四光透射面S124沿其邊緣兩側剖線的曲面輪廓。應注意的是,雖然本實施例之第四光透射面S124可區分為多個具有不同曲率的曲面,但是此些不同曲率的曲面所形成的第四光透射面S124為一連續曲面,此些不同曲率的曲面之間不具有段差。另外,為了清楚顯示第四光透射面S124,圖11並未繪示其他表面之間存在的段差。
至少藉由上述第四光透射面S124的曲面設計,分別調整組成第四光透射面S124的多個曲面的曲率,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第四光透射面S124的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在水平的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介在正負40度的第三角度範圍之間的區域。應注意的是,此處第三角度範圍雖以正負40度作為例示說明,但其數值與正負號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
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照明光束在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及第四光透射面S124的作用之下,其光形都是被發散,也就是都屬第二擴光區域,而本實施例之擴光定義主要是由水平發散角度θ C來定義。當第二照明光束經準直透鏡120的光反射區域的作用,其在第一參考平面r1上的光形分佈的水平發散角度θ C大於正負5度,則定義各該光反射區域即為第二擴光區域,且定義正負5度為臨界角。惟此臨界角度範圍的數值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在本實施例中,當投射出準直透鏡之第 二照明光束的光形被各第二擴光區域調整至水平參考線RA下方時,在水平參考線RA上方的光強度便會減弱,即可形成清晰的明暗截止線。
另一方面,除了第二擴光區域,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128也包括第二聚光區域S320。圖13繪示本實施例之第二聚光區域S320的概要示意圖。圖14繪示子聚光區域S324的立體示意圖。請參照圖13及圖14,本實施例之第二聚光區域S320包括多個子聚光區域S322、S324、S326、S328。在此例中,子聚光區域S322、S324相對於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的兩側分別設置,並且子聚光區域S326、S328相對於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的兩側分別設置。在本實施例中,各子聚光區域分別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存在段差。舉例而言,請同時參照圖9,本實施例之子聚光區域S322、S324例如分別在與第一子擴光區域S312的連接處存在段差。類似的,子聚光區域S326、S328例如分別在與第二子擴光區域S314的連接處存在段差。底下進一步說明各子聚光區域如何對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產生影響。
以子聚光區域S324為例。請參照圖14,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子聚光區域S324的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在水平的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介在正負5度的臨界角度範圍之間的區域。應注意的是,此處臨界角度範圍雖以正負5度作為例示說明,但其數值並不用以 限定本發明。換句話說,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各子聚光區域作用,其光形分佈係在水平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小於或等於臨界角度範圍,此即本實施例之聚光定義。也就是說,當第二照明光束經各子聚光區域作用,其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光形分佈在參考線RA以下並且水平發散角度θ C小於或等於臨界角度範圍,則各該光反射區域即為第二聚光區域。
總結來說,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照明光束經過第二外圍繞面的多個光反射區域以及第四光透射面的作用之後,其光形實質上分佈在參考線RA以下的區域。此一光形分佈可使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應用在車輛照明時,符合歐洲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簡稱ECE)所頒佈的法規UN ECE Regulation,其規定車用照明裝置的近燈設計至少必須符合主要的照明光形分佈在水平明暗截止線以下的標準。其中,明暗截止線的清晰度係數定義為G,清晰度係數G是藉由垂直掃描經過明暗截止線水平段位於V-V線段至2.5度處之方式決定:G=(log E β-log E(β+0.1°))
其中E為實際照度量測值,單位為1x;β為垂直方向之位置,單位為角度。G值應不小於0.13(最小清晰度係數)且不大於0.40(最大清晰度係數)。詳細測試細節見於UN ECE Regulation,此處並不贅述。
除此之外,UN ECE Regulation更規定車用照明裝置的照明光形超過水平明暗截止線的部份,其邊界與水平明暗截止線的 夾角不可超過15度角,進一步說明如下。
圖15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728的概要示意圖。圖15B繪示從不同角度觀察圖15A之第二外圍繞面的概要示意圖。圖16繪示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的後視示意圖。
請參照圖15A至圖16,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728更包括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在此例中,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相對於第二擴光區域S810的兩側設置,並且設置於第二參考平面r2的兩側。在本實施例中,各特定角度形成區域分別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存在段差。舉例而言,本實施例之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例如至少分別在與第一子擴光區域S812的連接處以及在與子聚光區域S824的連接處存在段差。類似的,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40例如至少分別在與第二子擴光區域S814的連接處以及在與子聚光區域S826的連接處存在段差。也就是說,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各自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段差。底下進一步說明各特定角度形成區域如何對第二照明光束之光形產生影響。
圖17繪示經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在第一參考平面r1上之光形示意圖。請參照圖15A至圖17,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的作用,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第二照明光束的光形分佈在參考線RA以下,參考線RA為一折線,包括兩相交並夾一特定角度θ的直線段HL及SL,其中HL為水平明暗截 止線,SL為光形超過水平明暗截止線HL的斜明暗截止線。如圖17所示。為了符合UN ECE Regulation法規標準,此例的特定角度θ為15度角。也就是說,本實施例之第二照明光束經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的作用後,光形超過水平明暗截止線的部份,其邊界與水平明暗截止線HL的夾角並未超過15度角。在本實施例中,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S840所產生的光形亦屬於發散光形的一種,並且更進一步產生在水平的明暗截止線HL以上的15度之光形分佈。請再參考圖16,以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為例,其曲面是左右不對稱,並且在調整曲面時,可參考圖11及圖12的調整方式,將特定角度形成區域S830分成多個具有不同曲率的曲面,例如圖16中繪示為6個,將各虛線對參考軸RL旋轉15度角後再取區域S830的各個曲面來進行擴光調整。應注意的是,此處的特定角度雖以15度作為例示說明,但其數值大小並不用以限定本發明。
圖18繪示第二照明光束經第二外圍繞面S728作用之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光形示意圖。如圖18所示,第二照明光束經過本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S728的多個光反射區域以及第四光透射面S724的作用之後,其在第一參考平面r1上的光形實質上分佈在參考線RA下方,參考線RA包括水平明暗截止線HL及斜明暗截止線SL,水平明暗截止線HL及斜明暗截止線SL的夾角並未超過15度角。因此,此一光形分佈可使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應用在車輛照明時,符合UN ECE Regulation所規定的法規標準。詳細 說明,本實施例之一於UN ECE Regulation所規定的測量標準中,該投射出準直透鏡120之光形位於參考線RA之上,即位於水平明暗截止線HL及斜明暗截止線SL之上的光強度幾乎為零。本實施例之一所提及之水平發散角度的測量方式依照UN ECE Regulation所規定。
至少為了提供上述實施例所例示的照明光形,本揭露的第二外圍繞面之各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段差,底下進一步說明此些段差。
圖19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第二外圍繞面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9及圖19,以圖9的第二外圍繞面S128為例,第二外圍繞面S128的各光反射區域為一連續曲面,並且相鄰的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一段差。圖19的段差W為兩相鄰之光反射區域的曲面不連續,而存在一高度差。
從另一觀點來看,圖20A繪示圖9的子擴光區域S312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的段差示意圖,圖20B繪示圖20A中虛線包圍區域的局部放大示意圖。請參考圖9、圖20A及圖20B,在本實施例中,以圖9的子擴光區域S312為例,子聚光區域S322、S324各自與其相鄰的光反射區域存在段差,例如子擴光區域S312與子聚光區域S324存在段差W,如圖20A及圖20B所示,為了各別調整個別光反射區域的光學效果而產生各個光反射區域之間的段差,根據調整的結果,圖20B繪示第二照明光束BL經子擴光區域S312反射後朝Y方向投射出準直透鏡120。
圖21A繪示圖8A的準直透鏡120沿剖面線B2-B2的剖面示意圖。圖21B繪示圖21A中虛線包圍區域對應準直透鏡120的局部側視放大示意圖。圖22A繪示圖8A的準直透鏡120沿剖面線C2-C2的剖面示意圖。圖22B繪示圖22A中虛線包圍區域對應準直透鏡120的局部側視放大示意圖。
請參考圖8A、圖21A至圖22B,從垂直方向來看,光反射區域S152表示為尚未依光形需求進行調整前的表面,此時第二照明光束BL的光路徑投射出準直透鏡之光形仍無法分布在水平的參考線之下。將光反射區域S152依需求分成多個曲面進行調整,此處以光反射區域S150、S154為例。光反射區域S150、S154依光形需求調整曲率,控制第二照明光束BL的傳遞方向向上或向下。利用分段調整光反射區域S150、S154可使第二照明光束BL準直化為第二照明光束BL’,且第二照明光束BL’投射出準直透鏡之光形分布在水平的參考線之下。類似的,從水平方向來看,光反射區域S162表示為尚未依光形需求進行調整前的表面,此時第二照明光束BL的光路徑投射出準直透鏡之光形仍無法達成所需的水平發散角度分布。將光反射區域S162依需求分成多個曲面進行調整,此處以光反射區域S160、S164為例。光反射區域S160、S164依光形需求調整曲率,控制第二照明光束BL的傳遞方向靠近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或遠離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O。利用分段調整光反射區域S160、S164可使第二照明光束BL依光形需求調整為第二照明光束BL’,且第二照明光束BL’投射出準 直透鏡之光形分布於所需的水平發散角度。
總結來說,本發明所揭露的車用照明裝置,其準直透鏡無需鍍高反射率膜層,透過全反射與折射原理,針對第二外圍繞面進行設計,使第二外圍繞面包括不同曲面形狀之區域以及使各區域之間具有段差,從而滿足不同發散角度之需求。另外,第二照明光束經不同區域所達成投射出準直透鏡之光形已揭露如上,其結果顯示本發明所揭露的車用照明裝置至少已可符合車輛近燈光形之標準。
從圖9及圖15A所揭露的實施例來看,車用照明裝置從後視角度觀察,即從-Y方向往+Y方向觀察,準直透鏡的外型輪廓實質上為近似於圓形的曲線,但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圖23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圖23B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圖23C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17-B17的剖面示意圖。圖23D繪示圖23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17-C17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從後視角度來觀察,其準直透鏡1710的外型輪廓實質上為近似於四邊形的曲線。值得一提的是,此種結構設計也可應用在機車的照明裝置,此際,機車的照明裝置可不包括提供特定角度光形的形成區域S830、S840。換句話說,本揭露的車用照明裝置可根據應用領域的不同,選擇性的設計其第二外圍繞面是否要包括特定角度形成區域,或者其特定角度形成區域的設置位置。舉例而言,在機車的照明應用中,車用照明裝置可不包括特定角度形成區 域。在左駕的汽車照明應用中,車用照明裝置的特定角度形成區域之設計可例如圖15A所揭露的設計態樣。在右駕的汽車照明應用中,車用照明裝置的特定角度形成區域之設計可適應性的調整,以符合其他法規所設定的標準。
根據應用的不同,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也可包括多個第二照明光源以及多個準直透鏡,且該些準直透鏡為相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的透鏡結構。圖24至圖26分別繪示車用照明裝置包括不同數目的第二照明光源及準直透鏡的實施例。圖24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圖24B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圖24C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27-B27的剖面示意圖。圖24D繪示圖24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27-C27的剖面示意圖。圖25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圖25B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圖25C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37-B37的剖面示意圖。圖25D繪示圖25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37-C37的剖面示意圖。圖26A繪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的車用照明裝置三維概要示意圖。圖26B繪示圖26A的準直透鏡的後視示意圖。圖26C繪示圖26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B47-B47的剖面示意圖。圖26D繪示圖26A的準直透鏡沿剖面線C47-C47的剖面示意圖。第二照明光源對應配置在準直透鏡的容置空間,為了清楚繪示這些實施態樣,圖23至圖26並未繪示第二照明光源配置於準直透鏡的容置空間。另外,具有多個準直透鏡的車用照明裝 置可更包括一基板,用以設置準直透鏡。例如車用照明裝置1800、1900、2000分別包括基板1830、1930、2030用以設置多個準直透鏡。進一步說明,這些一體成型的透鏡結構上的各光反射區域分別為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相鄰的該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個段差,多個第二照明光源的第二照明光束經該些光反射區域折射後,投射出該透鏡結構的第二照明光束仍符合UN ECE Regulation的規定。
圖27A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而圖27B為圖27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7A與圖27B,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4000包括了多個圖1A之第一照明光源3100(在圖27A與圖27B中是以二個第一照明光源3100為例)、多個圖1A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在圖27A與圖27B中是以二個聚光擴光透鏡3200為例)、一個圖8B之第二照明光源110及一個圖23A之準直透鏡1710。在本實施例中,這些聚光擴光透鏡3200為相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為一透鏡結構,且這些第一照明光源3100對應配置在這些聚光擴光透鏡3200的這些第一容置空間T1。此外,在本實施例中,準直透鏡1710與聚光擴光透鏡3200彼此相接且一體成型,且第二照明光源110對應配置在準直透鏡1710的容置空間T2。再者,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照明光源3100的光軸O1與第二照明光源110的光軸O實質上相互平行。如此一來,便能夠把近燈的透鏡(如準直透鏡1710)與遠燈的透鏡(如聚光擴光透鏡3200)合併為一體,近而使近燈與 遠燈合併為一個模組,以便於安裝。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用機構件、透鏡表面的固定結構或黏著劑將準直透鏡1710與聚光擴光透鏡3200結合成一體。此外,圖27A與圖27B中的準直透鏡1710亦可被置換成如圖7之準直透鏡120或上述其他實施例之準直透鏡。另外,在其他實施例中,車用照明裝置亦可以具有多個準直透鏡與多個聚光擴光透鏡,且這些準直透鏡與這些聚光透鏡可結合成一體。
圖28A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而圖28B為圖28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8A與圖28B,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4000a與圖27A之車用照明裝置40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4000a是採用了一個聚光擴光透鏡3200、一個準直透鏡1710、一個第一照明光源3100及一個第二照明光源110。在本實施例中,聚光擴光透鏡3200與準直透鏡1710為一體成型。
圖29A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而圖29B為圖29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請參照圖29A與圖29B,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5000與圖27A之車用照明裝置40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車用照明裝置5000中,每一聚光擴光透鏡3200c的第一外圍繞面3240c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數量為一個,然而在圖27A中之每一聚光擴光透鏡3200的第一外圍繞面3240的第一擴光區域3244的數量為二個。在其他實施例中,聚光擴光透鏡3200或3200c中的第一擴光 區域3244的數量與第一擴光區域3244相對於第一聚光區域3242的面積比可根據使用需求作適當的調整,以使如圖2A中區域AR1中的光強度與區域AR2中扣除區域AR1的部分的光強度之比例得到適當的調控。
圖30A為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的三維概要示意圖,而圖30B為圖30A之車用照明裝置的後視示意圖。請參照圖30A與圖30B,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5000a與圖29A之車用照明裝置50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5000a是採用了一個聚光擴光透鏡3200c、一個準直透鏡1710、一個第一照明光源3100及一個第二照明光源110。在本實施例中,聚光擴光透鏡3200c與準直透鏡1710為一體成型。
圖31A為本發明之再一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的三維概要示意圖,圖31B為圖31A之聚光擴光透鏡的後視圖,圖31C為圖3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V-V線的剖面示意圖,而圖31D為圖31B之車用照明裝置沿著VI-V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1A至圖31D,在本實施例中,圖1A中的聚光擴光透鏡3200可用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d來取代。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d與圖1A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d中,第一光透射面3210d具有一環狀凹面3214d,環繞凸狀子面3212,其中環狀凹面3214d在平行於光軸O1的方向上的深度H1大於凸狀子面3212在平行於光軸O1方向上的高度H2。換言之,凸狀子面3212位於環狀凹 面3214d所形成的凹陷中,且凸狀子面3212的凸出程度未達環狀凹面3214d的外緣。
此外,在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d中,第一外圍繞面3240d具有四個第一擴光區域3244。
圖32A與圖32B分別為圖31A的聚光擴光透鏡之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32A的剖面方向與圖31C的剖面方向相同,且圖32B的剖面方向與圖31D的剖面方向相同。請參照圖32A與圖32B,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e與圖31A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d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聚光擴光透鏡3200e的第一光透射面3210e為一凸曲面。
圖33A與圖33B為圖7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33A的剖面方向與圖8B的剖面方向相同,且圖33B的剖面方向與圖8C的剖面方向相同。請參照圖33A與圖33B,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20a可用以取代圖7中之準直透鏡120。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20a與圖7之準直透鏡12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20a中,第三光透射面S122a包括一凸狀子面S1222及一環狀凹面S1224。凸狀子面S1222位於第二照明光源110(如圖8B所繪示)的光軸O上。在本實施例中,凸狀子面S1222例如為一凸曲面。環狀凹面S1224環繞凸狀子面S1222,其中環狀凹面S1224在平行於光軸O的方向上的深度H1’大於凸狀子面S1222在平行於光軸O方向上的高度H2’。換言之,凸狀子面S1222位於環狀凹面S1224 所形成的凹陷中,且凸狀子面S1222的凸出程度未達環狀凹面S1224的外緣。
圖34A與圖34B分別為圖33A的準直透鏡之另一種變化於二個不同方向的剖面示意圖,其中圖34A的剖面方向與圖33A的剖面方向相同,且圖34B的剖面方向與圖33B的剖面方向相同。請參照圖34A與圖34B,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20b與圖33A之準直透鏡120a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在於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20b的第三光透射面S122b為一凸曲面。
圖35A為圖23A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的三維概要示意圖,圖35B為圖35A的準直透鏡之後視圖,圖35C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VII-VII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5D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VIII-VIII線的剖面示意圖,而圖35E為圖35B的準直透鏡沿著IX-IX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5A至圖35E,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710c與圖23A的準直透鏡1710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710c中,第三光透射面S122c包括一主平面S1221及至少一傾斜面S1223(在圖35A中是以多個傾斜面S1223為例),其中傾斜面S1223相對於主平面S1221往第一參考平面r1(請參照圖7)上的參考線RA(請參照圖7)之下側(如圖7中光形OF所在的一側)的方向傾斜。換言之,傾斜面S1223往上傾斜(即往Z方向傾斜),如此可藉由折射原理使從傾斜面S1223出射的光往下偏折,進而使光形OF的分佈再進一步往下(即往-Z方向)移動(請參考圖7)。在本實施例中,主平面 S1221實質上垂直於光軸O(如圖35C所繪示)。
在本實施例中,傾斜面S1223相對於主平面S1221凹入準直透鏡1710c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傾斜面S1223與第三光透射面S122c的邊緣不直接相接。換言之,主平面S1221環繞傾斜面S1223。再者,傾斜面S1223與主平面S1221之間存在段差S1225或彎折地相接,且不同的傾斜面S1223之間亦存在段差S1225。
圖36A為圖35A之準直透鏡的另一種變化的三維概要示意圖,圖36B為圖36A的準直透鏡之後視圖,圖36C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X線的剖面示意圖,圖36D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I-XI線的剖面示意圖,而圖36E為圖36B的準直透鏡沿著XII-X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36A至圖36E,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710d與圖35A的準直透鏡1710c類似,而兩者的差異如下所述。在本實施例之準直透鏡1710d中,第三光透射面S122d的傾斜面S1223凸出於主平面S1221。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以是傾斜面S1223的一部分相對於主平面S1221而凹入準直透鏡1710c內,且傾斜面S1223的另一部分相對於主平面S1221而凸出於準直透鏡1710c。
在本實施例中,部分這些傾斜面S1223延伸至第三光透射面S122d的邊緣。此外,在另一實施例中,亦可將圖35A之傾斜面S1223改成具有部分的這些傾斜面S1223延伸至第三光透射面S122d的邊緣的特徵。
與圖35A的實施例類似的是,本實施例之傾斜面S1223與主平面S1221之間存在段差S1225或彎折地相接,且不同的傾斜面S1223之間亦存在段差S1225。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可作為車輛(如汽車或機車)的遠燈,由於聚光擴光透鏡具有第一聚光區域,以會聚第一子光束(例如使第一子光束準直地發出),因此車用照明裝置可提供較大的正向亮度,並可符合歐洲經濟委員會(Economic Commission of Europe,簡稱ECE)所頒佈的法規UN ECE Regulation中對於汽車的遠燈的規定。另外,由於聚光透鏡亦具有第一擴光區域,因此可使車用照明裝置亦提供角度範圍較大的照明。另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之車用照明裝置之準直透鏡係基於全反射與折射原理來設計其外圍繞面上的不同區域之曲面形狀,並且相鄰的區域之間具有斷差,以獲得不同角度的發散光形,從而讓車用照明裝置投射出準直透鏡的照明光束之光形實質上分佈具有清晰的明暗截止線、特定的聚焦區域與較佳的光利用率,可作為車輛(如汽車或機車)的近燈。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 圍。此外,本說明書或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等用語僅用以命名元件(element)的名稱或區別不同實施例或範圍,而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3000‧‧‧車用照明裝置
3100‧‧‧第一照明光源
3110‧‧‧第一照明光束
3112‧‧‧第一子光束
3114‧‧‧第二子光束
3116‧‧‧第三子光束
3200‧‧‧聚光擴光透鏡
3210‧‧‧第一光透射面
3212‧‧‧凸狀子面
3214‧‧‧子平面
3220‧‧‧第二光透射面
3230‧‧‧第一內圍繞面
3240‧‧‧第一外圍繞面
3242‧‧‧第一聚光區域
3244‧‧‧第一擴光區域
3246‧‧‧段差
T1‧‧‧第一容置空間
O1‧‧‧光軸
L1‧‧‧寬度

Claims (40)

  1. 一種車用照明裝置,包括:至少一第一照明光源,用以提供一第一照明光束;以及至少一聚光擴光透鏡,包括:一第一光透射面,用以將該第一照明光束投射出該聚光擴光透鏡;一第二光透射面,相對於該第一光透射面設置且小於該第一光透射面;一第一內圍繞面,連接該第二光透射面且與該第二光透射面共同定義出一第一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第一照明光源;以及一第一外圍繞面,連接該第一內圍繞面與該第一光透射面,並且從該第一外圍繞面與該第一內圍繞面之連接處向該第一光透射面擴張,其中該第一外圍繞面具有一第一聚光區域與至少一第一擴光區域,該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一子光束依序穿透該第一內圍繞面、被該第一聚光區域反射及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該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二子光束依序穿透該第一內圍繞面、被該第一擴光區域反射及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且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二子光束的一發散角大於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一子光束的一發散角。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二子光束的一照射範圍涵蓋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一子光束的一照射範圍。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一子光束的該照射範圍實質上位於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二子光束的該照射範圍的中央。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外圍繞面具有至少一段差,位於該第一聚光區域與該第一擴光區域之間。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段差的寬度沿著與該第一照明光源的一光軸垂直的一方向遞增。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擴光區域的曲率沿著與該第一照明光源的一光軸垂直的一方向先遞增而後遞減。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光透射面具有一凸狀子面,該凸狀子面位於該第一照明光源的光軸上。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光透射面更具有一環狀凹面,環繞該凸狀子面。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環狀凹面與該凸狀子面平滑地相接形成一連續曲面。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環狀凹面在平行於該第一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方向上的深度大於該凸狀子面在平行於該第一照明光源的該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 光透射面為一凸曲面。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光透射面為一平面。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還包括:至少一第二照明光源,用以提供一第二照明光束;以及至少一準直透鏡,包括:一第三光透射面,用以將該第二照明光束投射出該準直透鏡,其中投射出該準直透鏡之該第二照明光束在一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實質上分佈在一參考線之一側的區域,該第一參考平面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一光軸相交於一點,該參考線位於該第一參考平面上;一第四光透射面,相對於該第三光透射面設置且小於該第三光透射面,該第四光透射面相對於一第二參考平面為非鏡像對稱,該第二參考平面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平行;一第二內圍繞面,連接該第四光透射面且與該第四光透射面共同定義出一第二容置空間,用以容置該第二照明光源;以及一第二外圍繞面,連接該第二內圍繞面與該第三光透射面,並且從該第二外圍繞面與該第二內圍繞面之連接處向該第三光透射面擴張,其中該第二外圍繞面包括多個光反射區域,各該光反射區域為一連續曲面,並且相鄰的該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 光反射區域包括一第二擴光區域,經該第二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一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夾角至少大於一臨界角度範圍。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擴光區域包括多個子擴光區域,經該些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一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之夾角大於該臨界角度範圍。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子擴光區域各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該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該至少一段差。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子擴光區域包括一第一子擴光區域及一第二子擴光區域,經該第一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該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夾角為一第一角度範圍,以及經該第二子擴光區域作用的部分該第 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該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夾角為一第二角度範圍,其中該第二角度範圍大於該第一角度範圍,並且該第一角度範圍大於該臨界角度範圍。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光反射區域更包括一第二聚光區域,經該第二聚光區域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該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夾角小於或等於該臨界角度範圍。
  1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8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二聚光區域包括多個子聚光區域,該些子聚光區域為各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該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該至少一段差。
  2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子聚光區域相對該第二擴光區域的兩側設置。
  2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光反射區域更包括至少一特定角度形成區域,該第二照明光束經該至少一特定角度形成區域作用,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 且該參考線為一折線,包括兩相交並夾一特定角度的直線。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特定角度形成區域各為一連續曲面,並且各自與其相鄰的該些光反射區域之間具有至少一段差。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些特定角度形成區域相對該第二擴光區域的兩側設置,並且設置於該第二參考平面的兩側。
  2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經該第四光透射面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分佈在該參考線以下的區域,且該第三光透射面的該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夾角至少大於一臨界角度範圍。
  25.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經該第四光透射面作用的部分該第二照明光束,其投射出該準直透鏡而在該第一參考平面上所量測到之一光形,該第三光透射面的該中心點至該光形在平行該參考線的方向的最大寬度的一端點的連線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之夾角為一第三角度範圍,並且該第三角度範圍大於該臨界角度範圍。
  2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四光透射面相對平行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之一第三參考平面上為鏡像對稱,並且該第二參考平面與該第三參考平面實質上垂 直。
  2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四光透射面為一連續曲面。
  2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一照明光源的數量為2個,該至少一聚光擴光透鏡的數量為2個,該些聚光擴光透鏡為相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為一透鏡結構,該些第一照明光源對應配置在該些聚光擴光透鏡的該些第一容置空間。
  2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第二照明光源的數量為2個,該至少一準直透鏡的數量為2個,該些準直透鏡為相同材質且一體成型的透鏡結構,該些第二照明光源對應配置在該些準直透鏡的該些第二容置空間。
  3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準直透鏡與該聚光擴光透鏡彼此相接且一體成型。
  3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照明光源的該光軸與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實質上相互平行。
  3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光透射面包括:一凸狀子面,位於該第二照明光源的光軸上;以及一環狀凹面,環繞該凸狀子面,其中該環狀凹面在平行於該 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的方向上的深度大於該凸狀子面在平行於該第二照明光源的該光軸方向上的高度。
  3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光透射面為一凸曲面。
  3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三光透射面包括:一主平面;以及至少一傾斜面,相對於一平行該主平面的方向傾斜。
  3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傾斜面相對於該主平面凹入該準直透鏡內。
  3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傾斜面相對於該主平面凸出該準直透鏡。
  3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傾斜面的一部分相對於該主平面凹入該準直透鏡內,且該傾斜面的另一部分相對於該主平面凸出該準直透鏡。
  3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至少一傾斜面的數目為多個,且部分該些傾斜面延伸至該第三光透射面的邊緣。
  3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4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傾斜面與該第三光透射面的邊緣不直接相接。
  4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車用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照明光束的一第三子光束依序穿透該第二光透射面與該第一光透 射面,其中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二子光束的該發散角大於穿透該第一光透射面的該第三子光束的一發散角。
TW102115919A 2012-09-26 2013-05-03 車用照明裝置 TWI48905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5919A TWI489058B (zh) 2013-05-03 2013-05-03 車用照明裝置
CN201310377595.8A CN103672664B (zh) 2012-09-26 2013-08-27 车用照明装置
KR1020130104245A KR101607369B1 (ko) 2012-09-26 2013-08-30 자동차 조명 장치
US14/018,429 US9568159B2 (en) 2012-09-26 2013-09-05 Vehicl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EP13185747.6A EP2713095A3 (en) 2012-09-26 2013-09-24 Vehicle illumination apparatus
JP2013197781A JP5813717B2 (ja) 2012-09-26 2013-09-25 車用照明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5919A TWI489058B (zh) 2013-05-03 2013-05-03 車用照明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362A TW201443362A (zh) 2014-11-16
TWI489058B true TWI489058B (zh) 2015-06-21

Family

ID=52423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5919A TWI489058B (zh) 2012-09-26 2013-05-03 車用照明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90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757614B (zh) * 2020-06-02 2024-06-04 桦薪光电有限公司 车用照明装置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9354A (ja) * 2003-10-23 2005-05-1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Led照明装置
TWM310992U (en) * 2006-11-30 2007-05-01 Moduled Inc Translucent mirror set
US20070114551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Yoshifumi Kawaguchi White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US20070268694A1 (en) * 2006-04-18 2007-11-22 Lamina Ceramics, Inc. Optical devices for controlled color mixing
JP2007317952A (ja) * 2006-05-26 2007-1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発光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る白色光源および照明装置
CN101384944A (zh) * 2005-12-09 2009-03-11 Scram技术公司 用于包括具有反射孔径元件的集光器元件的数字光投影系统的光学系统
US20090225440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Yen-Wei Ho Total-reflection lens
CN101725896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用透镜以及具备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JP2010135124A (ja) * 2008-12-02 2010-06-17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車両用照明装置
TW201139935A (en) * 2010-05-05 2011-11-16 Shun-Wei Yang An LED lighting device and the asymmetric lamp cup thereof
JP2012119267A (ja) * 2010-12-03 2012-06-21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照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29354A (ja) * 2003-10-23 2005-05-19 Toshiba Lighting & Technology Corp Led照明装置
US20070114551A1 (en) * 2005-11-18 2007-05-24 Yoshifumi Kawaguchi White led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1384944A (zh) * 2005-12-09 2009-03-11 Scram技术公司 用于包括具有反射孔径元件的集光器元件的数字光投影系统的光学系统
US20070268694A1 (en) * 2006-04-18 2007-11-22 Lamina Ceramics, Inc. Optical devices for controlled color mixing
JP2007317952A (ja) * 2006-05-26 2007-12-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発光装置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る白色光源および照明装置
TWM310992U (en) * 2006-11-30 2007-05-01 Moduled Inc Translucent mirror set
US20090225440A1 (en) * 2008-03-05 2009-09-10 Yen-Wei Ho Total-reflection lens
CN101725896A (zh) * 2008-10-31 2010-06-09 恩普乐股份有限公司 照明用透镜以及具备该透镜的照明装置
JP2010135124A (ja) * 2008-12-02 2010-06-17 Harison Toshiba Lighting Corp 車両用照明装置
TW201139935A (en) * 2010-05-05 2011-11-16 Shun-Wei Yang An LED lighting device and the asymmetric lamp cup thereof
JP2012119267A (ja) * 2010-12-03 2012-06-21 Stanley Electric Co Ltd 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43362A (zh) 2014-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813717B2 (ja) 車用照明装置
EP2818792B1 (en) Vehicle lighting unit
KR20240024155A (ko) 자동차 전조등용 조명 시스템
WO2013183240A1 (ja) 車両用灯具
EP3169547B1 (en) Vehicle lighting module
EP2484964B1 (en) Lamp unit
CN106764783B (zh) 一种车辆用前照灯
EP3249285B1 (en) Lens for a vehicle headlamp
US10281105B2 (en) Lens body for vehicle configured to emit light forward from a light source and lighting tool for vehicle
CN109073179B (zh) 车辆用灯具
TW202120863A (zh) 透鏡裝置
US8360624B2 (en) Vehicle headlamp
JP6695418B2 (ja) 照明装置
US9862306B2 (en) Vehicle decorative lighting device and vehicle lamp
US20170146209A1 (en) Vehicle headlamp
EP3249284A1 (en) Vehicle lighting module
JP5708991B2 (ja) 車両用灯具及び車両用灯具に用いられる導光レンズ
TWI489058B (zh) 車用照明裝置
TWI491833B (zh) 車用照明裝置
TW201432187A (zh) Led車燈之發光件及其光學透鏡
TWI626402B (zh) 光線投射裝置
JP2016178046A (ja) 導光体およびこれを使用したライン照明表示装置
JP2021072203A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