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8510B -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 Google Patents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8510B
TWI488510B TW101142412A TW101142412A TWI488510B TW I488510 B TWI488510 B TW I488510B TW 101142412 A TW101142412 A TW 101142412A TW 101142412 A TW101142412 A TW 101142412A TW I488510 B TWI488510 B TW I4885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udio
processing unit
authentication
close
information sha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24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19889A (zh
Inventor
Hsiang Tai Huang
Chung Huan Mei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4198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198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8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851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32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 H04L9/3215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including means for verify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ty of a user of the system or for message authentication, e.g. authorization, entity authentication, data integrity or data verification, non-repudiation, key authentication or verification of credentials using a plurality of 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5/0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5/70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 H04B5/72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e.g. inductive or capacitive transmi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purposes for local intradevice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2/00Security arrangements; Authentication; Protecting privacy or anonymity
    • H04W12/08Access secur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Description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透過無線傳輸分享資訊的方法,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不需手動設定分享目標的資訊分享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系統。
行動通訊的蓬勃發展造就了手機等行動通訊裝置的高普及率。手機甚至有逐漸取代傳統市話的趨勢,而成為現代人與他人聯絡的主要工具。就功能面來看,早期的手機只能用來撥打電話,但為了因應使用者更多樣化的需求,後期更發展出能支援特定應用程式的功能型手機(Feature phone),至今還發展出運算能力更為強大且可由使用者自行安裝軟體以擴充功能的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
正因時下手機產品的功能越來越龐大,當使用者要透過手機產品進行資訊的分享時,往往會面臨分享管道過多而造成選擇不易的情況。詳言之,時下的手機產品不僅能支援無線傳輸以將資訊分享到其他裝置,更因為社交網路的興起而開始提供將資訊分享到各種社交網路平台的機制。基此,當使用者欲分享一照片時,必須先至選單列點選分享功能以叫出分享功能的列表。由於此列表會列出可以分享照片的所有方式,好比像社群網路、無線傳輸、多媒體簡訊或電子郵件等各種方式,因此使用者必須費時從 中找出需要的分享方式。倘若使用者欲透過藍芽無線傳輸來分享照片,接著還必須自行從所有已配對的裝置中選出正確的分享目標。不難想見,上述操作過程十分地繁複耗時,且使用者也相當不易從許多以配對之藍芽編號中正確且快速地識別出欲進行分享的目標裝置。
有鑑於此,本發明提供一種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讓使用者能更快速且直覺地在兩台裝置間進行資料的分享動作。
本發明提出一種資訊分享方法,此方法包括建立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之間的無線連線。利用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第一裝置的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裝置的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其中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係依據嵌入識別訊息的認證音訊來執行。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則由第一裝置透過無線連線將一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儲存有認證音訊。而利用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的步驟包括當第一裝置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一表面時,透過無線連線要求第二裝置判斷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若第二裝置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則第二裝置準備接收來自第一裝置的認證音訊。由第二裝置在完整接收認證音訊後,執行解析程序以從認證音訊中獲取解碼訊息,並將解碼訊息傳送至第一裝置。由第一裝置 在確認解碼訊息符合識別訊息時,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和第二裝置係經由距離感測器偵測物體靠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包括由第一裝置根據環境音量及/或環境音頻,選擇對認證音訊進行抗雜訊處理,並廣播經過處理的認證音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抗雜訊處理包括依環境音量的大小調整認證音訊的高頻音量及/或低頻音量。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抗雜訊處理包括依環境音頻的高低調整認證音訊的輸出頻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所分享的資訊為第一裝置之螢幕所顯示的內容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螢幕。
從另一觀點來看,本發明提出一種資訊分享系統,此系統包括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其中,第一裝置包括第一擴音器、第一無線傳輸模組、第一感測單元,以及第一處理單元。第一處理單元耦接至第一擴音器、第一無線傳輸模組與第一感測單元。第二裝置包括第二麥克風、第二無線傳輸模組、第二感測單元,以及第二處理單元。第二處理單元耦接至、第二麥克風、第二無線傳輸模組與第二感測單元。第二無線傳輸模組與第一無線傳輸模組透過一無線傳輸協定建立第一裝置及第二裝置之間的無線連線。第 一處理單元利用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第一裝置的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裝置的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其中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係依據嵌入識別訊息的認證音訊執行。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第一處理單元透過無線連線將一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更包括耦接至第一處理單元的儲存單元,此儲存單元儲存認證音訊。其中當第一感測單元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一表面時,第一處理單元透過無線連線要求第二裝置判斷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若第二感測單元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第二處理單元啟動第二麥克風以準備接收來自第一裝置的認證音訊。第二處理單元在完整接收到認證音訊之後,執行解析程序以從認證音訊中獲取一解碼訊息,並將解碼訊息傳送至第一裝置。第一處理單元在確認解碼訊息符合識別訊息時,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二處理單元透過無線連線將解碼訊息傳送至第一裝置。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更包括第一麥克風,第一麥克風耦接第一處理單元,且第二裝置更包括第二擴音器,第二擴音器耦接第二處理單元。第二處理單元透過第二擴音器傳送解碼訊息,而第一裝置透過第一麥克風接收解碼訊息。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處理單元根據環境音量及/或環境音頻選擇對認證音訊進行抗雜訊處理,並廣 播經過處理的認證音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抗雜訊處理包括依環境音量的大小調整認證音訊的高頻音量及/或低頻音量。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抗雜訊處理包括依環境音頻的高低調整認證音訊的輸出頻率。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裝置要分享之資訊為第一裝置之螢幕所顯示的內容的至少一部分。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至少其中之一設置有螢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第一感測單元與第二感測單元為距離感測器、光感測器、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感測器,或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感測器。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無線傳輸協定為藍芽(Bluetooth)傳輸協定、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傳輸協定、近距離無線通訊傳輸協定,或紅外線傳輸協定。
基於上述,本發明在第一裝置欲進行資訊分享動作時,除了偵測另一裝置的靠近之外,還會透過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確認靠近而要進行分享的裝置身分。據此,能避免誤判而有效地完成資料分享動作。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資訊分享系統的示意圖。請參閱圖1,資訊分享系統1000包括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兩裝置彼此之間可透過無線傳輸協定進行通訊。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可以是手機、智慧型手機、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個人數位助理手機、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數位相機、電子書,或遊戲機,然而並不侷限於此。
第一裝置10包括擴音器101、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第一感測單元105、儲存單元107,以及第一處理單元109,其功能茲分述如下。
擴音器101用以輸出音訊。例如在第一裝置10播放多媒體檔案之際,使用者可經由擴音器101聆聽檔案的聲音。而倘若第一裝置10具備通話功能,使用者也可經由擴音器101聽到對方的聲音。
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可以是藍芽(Bluetooth)傳輸模組、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傳輸模組、近距離無線通訊(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傳輸模組,或紅外線傳輸模組,用以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連接至其他裝置,並與之相互傳遞資料。
第一感測單元105係配置在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未繪示),其可以是距離感測器(例如紅外線距離感測器或超音波距離感測器等)、光感測器、近距離無線通訊感測器,或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感測器等,用以偵測物體的靠近。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表 面上設置有第一裝置10的螢幕(未繪示),因此第一感測單元105能偵測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一裝置10的螢幕。必須特別說明的是,本發明並不對第一感測單元105的配置位置加以限制,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單元105也可配置在第一裝置10之機體的任意處。
儲存單元107可以是唯讀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快閃記憶體(Flash memory)、磁碟儲存裝置(Magnetic disk storage device)、外接式記憶卡,或網路儲存空間。
第一處理單元109分別耦接至擴音器101、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第一感測單元105與儲存單元107。第一處理單元109例如是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其他可程式化之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處理器(Microprocessor)、數位訊號處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可程式化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其他類似裝置或上述裝置組合成的硬體元件。或者,第一處理單元109也可以是具備邏輯運算與處理能力的軟體元件(例如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等)。第一處理單元109還可以是前述硬體元件及軟體元件的組合。第一處理單元109用以控管第一裝置10的整體運作,特別用以確認是否要啟動資訊分享程序。
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裝置10還包括麥克風(未繪示)。麥克風耦接至第一處理單元109,並用以接收外界 的音訊。
第二裝置20包括麥克風201、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第二感測單元205,以及第二處理單元207,功能分述如下。
麥克風201用以接收來自外界的音訊。麥克風201可內建於第二裝置20,或透過接線外接於第二裝置20。
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例如是藍芽傳輸模組、無線保真傳輸模組、近距離無線通訊傳輸模組,或紅外線傳輸模組,用以透過無線傳輸的方式連接至其他裝置,並與之相互傳遞資料。在本實施例中,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與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係支援相同的無線傳輸協定。
第二感測單元205配置在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未繪示),用以偵測物體的靠近。舉例來說,第二感測單元205可以是距離感測器、光感測器、近距離無線通訊感測器,或射頻識別感測器等。當第二裝置20的螢幕(未繪示)係設置在第二表面時,第二感測單元205便能偵測到是否有物體靠近螢幕。必須說明的是,第二感測單元205的配置位置並不侷限於上述第二表面,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二感測單元205也可配置在第二裝置20之機體的任意處。
第二處理單元207耦接至麥克風201、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與第二感測單元205。第二處理單元207可為中央處理單元、其他可程式化之一般用途或特殊用途的微處理器、數位訊號處理器、可程式化控制器、特殊應用積體電路或其他類似裝置或上述裝置組合成的硬體元件。第二 處理單元207也可以是具備邏輯運算與處理能力的軟體元件(例如作業系統、應用程式等)。或者,第二處理單元207亦可為前述硬體元件及軟體元件的組合。第二處理單元207用以控管第二裝置20的整體運作。
在另一實施例中,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裝置20還包括擴音器(未繪示)。擴音器耦接至第二處理單元207,並用以輸出音訊。
為了進一步說明資訊分享系統1000的運作方式,底下即搭配圖2來說明本發明之資訊分享方法的詳細步驟。請同時參閱圖1與圖2。
首先在步驟S210中,建立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之間的無線連線。由於第一裝置10之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與第二裝置20之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係支援同樣的無線傳輸協定(例如,藍芽傳輸協定、無線保真傳輸協定、近距離無線通訊傳輸協定,或紅外線傳輸協定),因此兩無線傳輸模組可根據此無線傳輸協定建立第一裝置10及第二裝置20之間的無線連線。在本實施例中,可由第一裝置10發起建立無線連線,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
接著如步驟S220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利用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來判斷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彼此貼近。詳言之,雖然第一感測單元105及第二感測單元205都用以偵測物體之靠近,但本實施例並非單純以第一感測單元105及第二感測單元205所提供的偵測結果來進行判斷,而是會再配合基於音訊的 認證機制以進一步確認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是否彼此貼近。進一步來說,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會以較小的音量進行,故唯有當第二裝置20與第一裝置10相當靠近時才有機會與第一裝置10一同完成上述認證機制。如此可排除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相距甚遠但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分別被其他物體遮蔽的情況,從而提高判斷的正確性。
最後在步驟S230中,若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第一處理單元109隨即令第一裝置10啟動資訊分享程序,亦即,透過無線連線將一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20。在本實施例中,分享至第二裝置20的資訊例如是當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時顯示在第一裝置10之螢幕上的所有內容,或顯示在第一裝置10之螢幕上的部份內容。舉例來說,若第一裝置10之螢幕顯示一照片,則在此步驟中第一處理單元109會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將此照片分享至第二裝置20。或者,若第一裝置10之螢幕顯示一網頁,則第一處理單元109會透過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將此網頁的網址及/或網頁內容分享至第二裝置20。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處理單元109也可將使用者預先選擇的檔案(例如,儲存在儲存單元107的檔案)、正在編輯的文字、正在使用的檔案/應用程式或其相關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20。
以下將以圖3說明如何利用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來確認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彼此貼近。請參閱圖3。
首先如步驟S310所示,由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感測單元105是配置在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因此在第一裝置10啟動後,第一感測單元105便能不斷地偵測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一表面。
若有物體靠近第一表面,接著如步驟S315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透過無線連線要求第二裝置20確認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詳言之,第一處理單元109會根據無線連線所依循之無線傳輸協定的規範標準來送出訊息,以要求第二裝置20進行確認。
由於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感測單元205是配置在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基此在步驟S320中,第二處理單元207可根據第二感測單元205的偵測結果來判斷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
若第二感測單元205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如步驟S325所示,第二處理單元207啟動麥克風201以準備接收來自第一裝置10的認證音訊。並如步驟S327所示,透過無線連線將確認的結果回覆給第一裝置10。
然而倘若第二感測單元205並未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則如步驟S327所示,第二處理單元207透過無線連線將確認的結果回覆給第一裝置10。
接下來如步驟S330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在接獲來自第二裝置20的確認結果後,依此判斷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若否,則如步驟S365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並未彼此貼近。
若來自第二裝置20的確認結果顯示有物體靠近第二表面,第一處理單元109將進行進一步的確認。如步驟S335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會以廣播的形式將記錄在儲存單元107中的認證音訊發送出去,且此認證音訊嵌入有特定的識別訊息。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處理單元109則會先根據環境音量及/或環境音頻選擇對認證音訊進行抗雜訊處理,再將處理後的認證音訊送出。舉例來說,抗雜訊處理可以是依環境音量的大小調整認證音訊之高頻的音量及/或低頻的音量,或依環境音頻高低調整認證音訊的輸出頻率,然而抗雜訊處理的方式並不侷限於此。
當第一處理單元109開始廣播認證音訊,若第二裝置20與第一裝置10十分靠近,則應當能接收到認證音訊。因此接著在步驟S340中,由第二處理單元207反覆判斷第二裝置20是否有收到認證音訊。
若收到認證音訊,則如步驟S345所示,第二處理單元207在完整接收認證音訊之後,執行解析程序以從認證音訊中獲取一解碼訊息。並在步驟S350中,第二處理單元207控制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經由無線連線或擴音器將解碼訊息傳送回第一裝置10。值得一提的是,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二處理單元207也可透過第二裝置20的擴音器將解碼訊息傳送處去,而第一裝置10則透過其麥克風接收傳自第二裝置20的解碼訊息。
在接獲解碼訊息後,如步驟S360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確認解碼訊息是否符合識別訊息。若兩者並不相 符,則如步驟S365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並未彼此貼近。然而倘若解碼訊息符合識別訊息,則如步驟S370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
請回到步驟S340,必須說明的是,倘若第二裝置20在一特定期限內(例如,在通知第一裝置10確認結果後的1秒之內)仍未收到認證音訊,表示第二裝置20可能距離第一裝置10較遠。在此情況下,第二裝置20便無法進行認證音訊的解析動作,也因此第一裝置10不會收到第二裝置20回傳的解碼訊息。在本實施例中,在第一裝置10送出認證音訊之後,若在一回覆時限內都沒有收到第二裝置20的回應,第一處理單元109亦會判定第一表面與第二表面並未彼此貼近。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第一感測單元105及第二感測單元205可個別用來偵測是否有物體靠近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實際上相距不近,但卻分別有被其他物體遮蔽,為了避免將此情況誤認為可以開始進行裝置之間的資訊分享動作,本實施例會透過圖3所示之各步驟,以再確認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是否彼此靠近。
圖4A、4B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的外觀示意圖。如圖4A所示,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分別具有螢幕110與210,且螢幕110與第一感測單元105係配置在第一裝置10的同一表面,螢幕 210與第二感測單元205係配置在第二裝置20的同一表面。
倘若使用者欲將正透過第一裝置10進行瀏覽的資訊(即,顯示在螢幕110的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20,則可如圖4B所示,翻轉第一裝置10及/或第二裝置20而令螢幕110與210彼此貼近。經過如圖2及圖3所示之各步驟,顯示在螢幕110的資訊便會被分享至第二裝置20。
從使用者的角度而言,只需要把第一裝置10及第二裝置20面對面靠近即可完成資訊分享的動作,且所要分享的資訊能呈現宛如從螢幕110貼附至螢幕210的效果。
必須特別說明的是,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與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均設置有螢幕,但本發明並不限制裝置的螢幕與感測單元是否要配置在相同表面。在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只有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設置有螢幕,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則否。基此,只有第一裝置10的螢幕與第一感測單元105係設置在同一表面,第二裝置20的螢幕與第二感測單元205則設置在第二裝置20的不同表面。
圖5是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資訊分享方法的流程圖。請同時參閱圖1與圖5,在本實施例中,假設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與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均為藍芽傳輸模組。
首先如步驟S510所示,第一無線傳輸模組103與第二無線傳輸模組203依循藍芽傳輸協定相互配對,而建立 第一裝置10與第二裝置20之間的無線連線。
在步驟S520中,當第一裝置10之第一感測單元105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一裝置10的第一表面,第一處理單元109會基於藍芽傳輸協定的規範標準送出請求訊息,以要求第二裝置20進行確認,且如步驟S525所示,請求訊息會經由無線連線被傳送至第二裝置20。
舉例來說,請求訊息的格式可如圖6所示,包括前導欄位、目標地址欄位、來源地址欄位、長度欄位、檢查碼欄位、狀態要求欄位,以及命令欄位。其中,前導欄位用以記錄特定的識別碼(例如,10101010)以供接收端識別此訊息。目標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二裝置2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二裝置20之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MAC address)。來源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一裝置1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一裝置10之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長度欄位則用以記錄請求訊息的長度。檢查碼欄位用以記錄錯誤偵測碼,例如循環冗餘檢查(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碼。狀態要求欄位則記錄第一裝置10要求第二裝置20進行確認的內容,例如第二感測單元205的偵測結果以及麥克風201的狀態等。命令欄位則記錄用以啟動麥克風201的特殊指令。
如步驟S530所示,若已接獲來自第一裝置10的請求訊息,當第二裝置20的第二感測單元205偵測到有物體靠近第二裝置20的第二表面,第二處理單元207利用請求訊息中的特殊指令啟動麥克風201,並對第一裝置10做出回 覆。基此如步驟S535所示,第二裝置20所發出之確認訊息會經由無線連線傳送至第一裝置10。第二裝置20在送出確認訊息後便開始等待聆聽認證音訊。
在本實施例中,確認訊息的格式可如圖7所示,包括前導欄位、目標地址欄位、來源地址欄位、長度欄位、檢查碼欄位,以及狀態回覆欄位。詳言之,前導欄位用以記錄特定的識別碼(例如,10101010)以供接收端識別此訊息。目標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一裝置1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一裝置10之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來源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二裝置2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二裝置20的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長度欄位記錄此確認訊息的長度。檢查碼欄位用以記錄錯誤偵測碼(例如,循環冗餘檢查碼)。狀態回覆欄位的第一位元用以記錄第二感測單元205的偵測結果,第二位元用以記錄麥克風201的狀態。例如,當第一位元為0時表示第二感測單元205沒有偵測到物體靠近,第一位元為1時則表示第二感測單元205有偵測到物體靠近。當第二位元為0時表示麥克風201未被啟動,為1時則表示麥克風201已被啟動。
接著在步驟S540中,第一處理單元109控制擴音器101廣播認證音訊,並如步驟S545所示,認證音訊可藉由擴音器101傳送至第二裝置20。在本實施例中,認證音訊例如是雙音多頻信號(Dual-Tone Multi-Frequency,DTMF),但本發明並不對認證音訊的訊號種類加以限制。圖8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認證音訊格式的示 意圖。請參閱圖8,認證音訊包括前導欄位、來源地址欄位、長度欄位、檢查碼欄位,以及識別訊息欄位。前導欄位用以記錄特定的識別碼(例如,10101010)以供接收端識別此音訊。來源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一裝置1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一裝置10的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長度欄位記錄認證音訊的長度。檢查碼欄位用以記錄錯誤偵測碼(例如,循環冗餘檢查碼)。識別訊息欄位則記錄識別訊息,舉例來說,識別訊息可為一串特定數字(例如,0x1234)。
爾後在步驟S550中,第二處理單元207執行解析程序以從認證音訊中獲取解碼訊息,並將解碼訊息傳送回第一裝置10。如步驟S555所示,解碼訊息經由無線連線(或第二裝置20的擴音器)傳送回第一裝置10。在本實施例中,解碼訊息的格式如圖9所示,包括前導欄位、來源地址欄位、目標地址欄位、長度欄位、檢查碼欄位,以及解碼訊息欄位。前導欄位用以記錄特定的識別碼(例如,10101010)以供接收端識別此音訊。來源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二裝置2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二裝置20的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目標地址欄位用以記錄第一裝置10的裝置地址,例如第一裝置10的藍芽多媒體存取控制地址。長度欄位記錄解碼訊息的長度。檢查碼欄位用以記錄錯誤偵測碼。解碼訊息欄位則用以記錄第二處理單元207所解析出的解碼訊息。
第一裝置10收到解碼訊息後,便可據此決定是否要開始分享。詳言之,如步驟S560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 在確認解碼訊息符合識別訊息時,便開始進行資訊的分享。接著如步驟S565所示,第一處理單元109藉由無線連線將資訊分享至第二裝置20。
必須特別說明的是,上述實施例雖然是以兩台裝置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詳細地說,倘若在一環境中有三台以上的裝置D1至Dn(n為大於2的正整數),且裝置D1已分別和裝置D2至Dn建立彼此之間的無線連線。當使用者欲從裝置D1將資訊分享給裝置D2至Dn中的某一台裝置(例如,裝置D2)時,使用者不再需要透過裝置D1的特定介面或列表來手動將裝置D2設定為能進行分享的目標裝置。取而代之的是,使用者只要將裝置D2與裝置D1靠在一起(例如,將裝置D2之感測單元所位於之表面與裝置D1之感測單元所位於之表面彼此相對且相互靠近),裝置D1與D2便能完成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而可自動開始進行資訊分享,相當省時省力。此時即便有除了裝置D2以外的其他裝置(例如,裝置D3)亦被物體遮蔽,也會因為裝置D3與裝置D1之間的距離較遠而無法收到裝置D1送出的認證音訊,因而無法完成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如此一來,能確保裝置D1不會誤將資訊分享給裝置D2以外的裝置。
綜上所述,本發明所示之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是透過偵測物體的靠近並配合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來雙重確認要進行資訊分享的目標裝置身分,如此能減少誤判以確保資訊是依照使用者的意圖進行分享。另外在操作上,使用者 不再需要透過手動設定欲進行分享的目標裝置,而能更快速且直覺地完成兩台裝置之間的資訊分享動作。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0‧‧‧資訊分享系統
10‧‧‧第一裝置
101‧‧‧擴音器
103‧‧‧第一無線傳輸模組
105‧‧‧第一感測單元
107‧‧‧儲存單元
109‧‧‧第一處理單元
20‧‧‧第二裝置
201‧‧‧麥克風
203‧‧‧第二無線傳輸模組
205‧‧‧第二感測單元
207‧‧‧第二處理單元
S210~S230‧‧‧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的各步驟
S310~S370‧‧‧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判斷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的各步驟
110、210‧‧‧螢幕
S510~S565‧‧‧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的各步驟
圖1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資訊分享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資訊分享方法的流程圖。
圖3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判斷第一表面是否與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的流程圖。
圖4A、4B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第一裝置與第二裝置的外觀示意圖。
圖5是依照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資訊分享方法的流程圖。
圖6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請求訊息格式的示意圖。
圖7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確認訊息格式的示意圖。
圖8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認證音訊格式的示意圖。
圖9是依照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繪示之解碼訊息格式的示意圖。
S210~S230‧‧‧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的各步驟

Claims (13)

  1. 一種資訊分享方法,該方法包括:建立一第一裝置與一第二裝置之間的一無線連線;利用該第一裝置的一第一距離感測器以及該第二裝置的一第二距離感測器判斷一第一物體以及一第二物體是否分別靠近該第一裝置以及該第二裝置;若該第一物體以及該第二物體分別靠近該第一裝置以及該第二裝置時,利用一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該第一裝置的一第一表面是否與該第二裝置的一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其中該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係依據嵌入一識別訊息的一認證音訊執行,並且該認證音訊係由該第一裝置的一擴音器所傳送並且係由該第二裝置的一麥克風所接收;以及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則由該第一裝置透過該無線連線將一資訊分享至該第二裝置,其中該資訊為該第一裝置之螢幕所顯示的內容的至少一部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其中該第一裝置儲存該認證音訊,而利用該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該第一表面是否與該第二表面彼此貼近的步驟包括:當該第一裝置偵測到該第一物體靠近該第一表面時,透過該無線連線要求該第二裝置判斷該第二物體是否靠近該第二表面;若該第二裝置偵測到該第二物體靠近該第二表面,則 該第二裝置準備接收來自該第一裝置的該認證音訊;由該第二裝置在完整接收該認證音訊後,執行一解析程序以從該認證音訊中獲取一解碼訊息,並傳送該解碼訊息至該第一裝置;以及由該第一裝置在確認該解碼訊息符合該識別訊息時,判定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貼近。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其中該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更包括:該第一裝置根據一環境音量和一環境音頻兩者至少其一,選擇對該認證音訊進行一抗雜訊處理,並廣播經過處理的該認證音訊。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其中該抗雜訊處理包括:依該環境音量的大小調整該認證音訊的高頻音量及/或低頻音量。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資訊分享方法,其中該抗雜訊處理包括:依該環境音頻的高低調整該認證音訊的輸出頻率。
  6. 一種資訊分享系統,包括:一第一裝置,該第一裝置包括:一第一擴音器;一第一無線傳輸模組;一第一距離感測單元;一螢幕;以及 一第一處理單元,耦接該第一擴音器、該第一無線傳輸模組、該第一距離感測單元與該螢幕;以及一第二裝置,該第二裝置包括:一第二麥克風;一第二無線傳輸模組,與該第一無線傳輸模組透過一無線傳輸協定建立該第一裝置及該第二裝置之間的一無線連線;一第二距離感測單元;以及一第二處理單元,耦接該第二麥克風、該第二無線傳輸模組與該第二距離感測單元,其中該第一裝置的該第一距離感測器以及該第二裝置的該第二距離感測器判斷一第一物體以及一第二物體是否分別靠近該第一裝置以及該第二裝置,若該第一裝置的該第一距離感測器以及該第二裝置的該第二距離感測器判定該第一物體以及該第二物體分別靠近該第一裝置以及該第二裝置時,該第一處理單元利用一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判斷該第一裝置的一第一表面是否與該第二裝置的一第二表面彼此貼近,其中該基於音訊的認證機制係依據嵌入一識別訊息的一認證音訊執行,並且該認證音訊係由該第一裝置的該第一擴音器所傳送並且係由該第二裝置的該第二麥克風所接收,若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貼近,該第一處理單元透過該無線連線將一資訊分享至該第二裝置,其中該資訊為該第一裝置的該螢幕所顯示的內容的至少一部份。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第一裝置更包括:一儲存單元,耦接該第一處理單元,該儲存單元儲存該認證音訊,其中當該第一感測單元偵測到該第一物體靠近該第一表面時,該第一處理單元透過該無線連線要求該第二裝置判斷該第二物體是否靠近該第二表面,若該第二感測單元偵測到該第二物體靠近該第二表面,該第二處理單元啟動該第二麥克風以準備接收來自該第一裝置的該認證音訊,該第二處理單元在完整接收該認證音訊後,執行一解析程序以從該認證音訊中獲取一解碼訊息,並傳送該解碼訊息至該第一裝置,該第一處理單元在確認該解碼訊息符合該識別訊息時,判定該第一表面與該第二表面彼此貼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第二處理單元透過該無線連線傳送該解碼訊息至該第一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第一裝置更包括一第一麥克風,該第一麥克風耦接該第一處理單元,且該第二裝置更包括一第二擴音器,該第二擴音器耦接該第二處理單元,該第二處理單元透過該第二擴音器傳送該解碼訊息,而該第一裝置透過該第一麥克風接收該解碼訊息。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第一處理單元根據一環境音量和一環境音頻兩者至少其一,選擇對該認證音訊進行一抗雜訊處理,並廣播經過處理的該認證音訊。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抗雜訊處理包括依該環境音量的大小調整該認證音訊的高頻音量及/或低頻音量。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抗雜訊處理包括依該環境音頻的高低調整該認證音訊的輸出頻率。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資訊分享系統,其中該無線傳輸協定為藍芽傳輸協定、無線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傳輸協定、近距離無線通訊傳輸協定,或紅外線傳輸協定。
TW101142412A 2012-11-12 2012-11-14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TWI4885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3/674,109 US8839377B2 (en) 2012-11-12 2012-11-12 Information sharing method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19889A TW201419889A (zh) 2014-05-16
TWI488510B true TWI488510B (zh) 2015-06-11

Family

ID=50683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2412A TWI488510B (zh) 2012-11-12 2012-11-14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39377B2 (zh)
CN (1) CN103812534B (zh)
TW (1) TWI4885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50042448A1 (en) * 2013-08-08 2015-02-12 Beamz Interactive,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ultilayered music playback based on wireless device data
US9226137B2 (en) * 2013-09-30 2015-12-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al-time sharing of multimedia content between wireless devices
US20150103016A1 (en) * 2013-10-11 2015-04-16 Mediatek, Inc. Electronic devices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electronic devices
KR102335024B1 (ko) * 2014-12-10 2021-12-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제어 방법 및 그 방법을 처리하는 전자장치
CN104640060B (zh) * 2015-01-28 2019-08-23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共享的方法及其系统
CN106210262A (zh) * 2016-06-20 2016-12-07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图片分享方法、装置和移动设备
CN109450774B (zh) * 2018-12-12 2021-02-19 深圳市晨北科技有限公司 白噪声资源分享系统
CN112995829B (zh) * 2021-02-25 2023-04-25 恒玄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音频处理组件及其信号处理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2983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Shah Rahul C Secure device association
US20120045994A1 (en) * 2010-08-19 2012-0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20120214416A1 (en) * 2011-02-23 2012-08-23 Jonathan Douglas Kent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230710A1 (de) * 1981-08-18 1983-03-17 Canon K.K., Tokyo Selbstausloesereinrichtung fuer kameras
US5666426A (en) * 1996-10-17 1997-09-09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Automatic volume control to compensate for ambient noise variations
JP3827693B2 (ja) * 2004-09-22 2006-09-27 株式会社コナミデジタル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ゲーム装置、ゲーム装置制御方法、ならびに、プログラム
EP1815471B1 (en) * 2004-11-12 2012-08-01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haring contents via headphone set
US8699944B2 (en) * 2005-06-10 2014-04-15 The Invention Science Fund I, Llc Device pairing using device generated sound
JP5099414B2 (ja) * 2006-12-13 2012-12-19 ヤマハ株式会社 燃料電池システム
US8059573B2 (en) * 2007-07-30 2011-11-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of pairing devices
WO2009066212A1 (en) * 2007-11-21 2009-05-28 Nxp B.V. Device and method for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s using audio transducers
EP2422559A4 (en) * 2009-04-24 2015-07-22 Skullcandy Inc WIRELESS SYNCHRONIZATION MECHANISM
EP2302885B1 (en) * 2009-09-24 2012-07-11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Communications device using electromagnet and activated communications circuit
JP2012163692A (ja) * 2011-02-04 2012-08-30 Nec Corp 音声信号処理システム、音声信号処理方法および音声信号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US9628514B2 (en) * 2011-11-10 2017-04-18 Skype Device association using an audio signal
US9143936B2 (en) * 2012-03-06 2015-09-22 Moon J. Kim Mobile device digital communication and authentication methods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82983A1 (en) * 2008-09-30 2010-04-01 Shah Rahul C Secure device association
US20120045994A1 (en) * 2010-08-19 2012-02-2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Bluetooth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system
US20120214416A1 (en) * 2011-02-23 2012-08-23 Jonathan Douglas Kent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devic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7202A1 (en) 2014-05-15
US8839377B2 (en) 2014-09-16
CN103812534A (zh) 2014-05-21
CN103812534B (zh) 2016-12-28
TW201419889A (zh) 2014-05-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8510B (zh) 資訊分享方法與系統
KR101597177B1 (ko) 무선 통신 접속의 콘텍스트 인식 근접도 기반 설정
US9711160B2 (en) Smart dock for activating a voice recognition mode of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US10080111B2 (en)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on using audio stickers
US8958745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operating method thereof
US20140171024A1 (en) Modified messaging server call flow for secured mobile-to-mobile messaging
US11323492B2 (en) Managing data communications based on phone calls between mobile computing devices
RU2669007C2 (ru)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установления соединения
US9775184B2 (en) Pairing terminals with a sound wave signal
JP6714803B1 (ja) 画像共有方法および電子デバイス
US8825873B2 (en) Using a service discovery request to find available devices
EP3404875A1 (en) Electronic device providing dialog contents, server and method thereof
JP2011182407A (ja) Bluetoothのペアリング方法及びデバイス
US10069872B2 (en) Architecture to establish serverless WebRTC connections
CN103379448A (zh) 在取消连接时减少等待时间的方法和电子设备
CN106714126A (zh) 下行数据传输方法、装置和设备
US10454897B1 (en) Proxy captive portal traffic for input-limited devices
WO2020034124A1 (zh) 传输过程中的退避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及存储介质
WO2015165415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laying audio data
WO2021052128A1 (zh) 通知消息控制方法及相关装置
WO2021239032A1 (zh) 蓝牙协议连接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相关设备
KR20210151971A (ko) Pc5 링크 확립 방법, 장비 및 시스템
WO2020124597A1 (zh) 资源占用指示方法、装置以及资源占用确定方法、装置
JP7149715B2 (ja) 通信機器及びそ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20120231823A1 (en) Method for managing message suitable for mobile apparatus and hos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