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2905B - 水力發電機 - Google Patents

水力發電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2905B
TWI482905B TW100111136A TW100111136A TWI482905B TW I482905 B TWI482905 B TW I482905B TW 100111136 A TW100111136 A TW 100111136A TW 100111136 A TW100111136 A TW 100111136A TW I482905 B TWI482905 B TW I48290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throat
valve member
flow path
compartme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11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9194A (en
Inventor
Chih Wei Yen
Yi Chen Li
Tzu Hung Huang
Yin Ling Kuo
Original Assignee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Tech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Ind Tech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011113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2905B/zh
Priority to CN201110120143.2A priority patent/CN102734046B/zh
Priority to US13/241,782 priority patent/US895531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2391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91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29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290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B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 F03B13/00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driving or driven apparatus; Power stations or aggregates
    • F03B13/12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driving or driven apparatus; Power stations or aggregat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wave or tide energy
    • F03B13/26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driving or driven apparatus; Power stations or aggregat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wave or tide energy using tide energy
    • F03B13/264Adapt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special use; Combinations of machines or engines with driving or driven apparatus; Power stations or aggregates characterised by using wave or tide energy using tide energy using the horizontal flow of water resulting from tide mov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10Stators
    • F05B2240/13Stators to collect or cause flow towards or away from turbines
    • F05B2240/133Stators to collect or cause flow towards or away from turbines with a convergent-divergent guiding structure, e.g. a Venturi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5INDEXING SCHEMES RELATING TO ENGINES OR PUMPS IN VARIOUS SUBCLASSES OF CLASSES F01-F04
    • F05B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WIND, SPRING, WEIGHT, INERTIA OR LIKE MOTORS, TO 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COVERED BY SUBCLASSES F03B, F03D AND F03G
    • F05B2240/00Components
    • F05B2240/90Mount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s or systems
    • F05B2240/97Mounting on supporting structures or systems on a submerged structur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30Energy from the sea, e.g. using wave energy or salinity gradi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415/00Rotary kinetic fluid motors or pumps
    • Y10S415/914Device to control boundary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Oceanograph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ther Liquid Machine Or Engine Such As Wave Power Use (AREA)

Description

水力發電機
本提案是關於發電機,特別是一種水力發電機。
習知的發電型態約略可以區分為水力發電、火力發電以及核能發電等。其中,水力發電是利用天然的水資源並且利用水位的高低差來對一發電機作工以產生電能。但是,這種利用水位的高低差的水力發電型態卻需要在山川河谷中構築大型的蓄水庫,才能夠產生具經濟規模的發電量。並且,大型水庫的建造除了有成本昂貴的問題外,還會對自然景觀以及生態環境造成巨大的破壞。
而火力發電是經由燃燒燃料的方式將熱能轉換為電能。然而,火力發電的方式會耗費相當大的礦產資源,其原因在於目前火力發電的燃料主要來自於煤炭或是石油。由於全球的石油以及煤炭的蘊藏量有限,因此目前火力發電的成本將隨著全球石油以及煤炭的蘊藏量的減少而急遽地升高。再者,在火力發電的過程中,燃燒燃料將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是以,火力發電亦會助長溫室效應對於地球的傷害。
另外,在近代,核能發電雖然已逐漸地取代了水力發電以及火力發電,而成為電能製造的主流。但是,輻射安全一直是各界觀注的問題。此外,核能發電所產生的熱廢水以及核廢料也會對自然生態產生巨大的破壞。
是以,在追求綠色能源的今日,各界已開始探索將蘊藏於海洋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的可能。舉例而言,海洋的表層與底層之間的溫度差、潮汐的變化、海面波浪的起伏以及洋流的流動均蘊含了大量的能源。由於這些能源均來自於海洋,並且在將這些能源轉換為電能的過程中不會對海洋環境造成傷害,因此這種利用海洋來發電的技術已成為各界研究的焦點。然而,目前在技術上,將海洋的能量轉換為電能的轉換效率偏低。是以,如何增加此轉換效率已成為一個迫切的需求。
鑒於以上的問題,本提案在於提供一種具有高發電效率的水力發電機。
在一實施例所揭露的水力發電機中,此水力發電機包括一本體以及一機電設備艙。本體具有一貫穿本體的導流管以及一第一流道。導流管具有一截面積自導流管外向導流管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以及一喉部。喉部連通於第一漸縮段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第一流道之一端位於形成導流管之喉部的壁面上,以使第一流道與導流管連通。第一流道用以使一流體自第一流道流入導流管或是引導一流體自喉部流出本體。機電設備艙具有一配置於導流管之喉部內之能量擷取設備,其中第一流道之連通導流管的端部位於能量擷取設備的前側或是後側。
基於上述,由於上述實施例至少能夠將海水注入喉部的上游或是將位於喉部的下游的海水抽出喉部,是以相較於習知技術而言,這些實施例中的水力發電機具有較佳的發電效率。
有關本提案的特徵、實作與功效,茲配合圖式作最佳實施例詳細說明如下。
請參照第1圖,其為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水力發電機100包括一本體110以及一機電設備艙120。本體110具有一貫穿本體110的導流管112以及一第一流道114。導流管112具有一截面積自導流管112外向導流管112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112a以及一喉部112b。喉部112b連通於第一漸縮段112a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第一流道114之一端部114a位於形成喉部112b的一壁面110a上,以使第一流道114與導流管112之喉部112b連通。機電設備艙120例如包括一機電設備艙主體122以及一能量擷取設備124,其中此能量擷取設備124例如是一扇葉。機電設備艙主體122例如是內嵌於本體110內。但是,在其他的實施例中,機電設備艙主體122亦可以被設置於本體110外。能量擷取設備124樞接於機電設備艙主體122,並且能量擷取設備124位於導流管112之喉部112b內。此外,第一流道114之與導流管112連通的端部114a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前側或是後側。換句話說,當水力發電機100被配置於海洋中,並且當洋流是沿著流動方向D而經由第一漸縮段112a流入喉部112b時,能量擷取設備124可以位於喉部112b的上游處或是位於喉部112b的下游處。
當上述的水力發電機100被配置於海洋中,並且將漸縮段112的截面積較大的一端面向洋流的流動方向D時,由於漸縮段112的截面積係朝向導流管112中段逐漸地縮減,因此漸縮段112內的海水會逐漸地被加速並且流入喉部112b中。進入喉部112b的海水推動能量擷取設備124轉動,以使機電設備艙主體122產生電流。
此外,當洋流是沿著流動方向D流動時,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是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前側,意即位於喉部112b的上游處,是以本實施例能夠經由第一流道114將海水注入喉部112b內,以破壞海水於形成喉部112b之壁面110a所產生的邊界層(boundary layer),進而減少海水流入喉部112b的阻力。因此,經由第一流道114的設計,本實施例能夠增加水力發電機100的發電效率。
此外,若洋流是沿著與流動方向D相反的流動方向E流動時,則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則是位於喉部112b的下游處,是以,本實施例能夠經由第一流道114將位於喉部112b內的海水吸出喉部112b,以減少位於喉部112b的下游處的海水的水壓,進而增加海水近入喉部112b流速。因此,經由第一流道114,不論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是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前側或後側,意即當流體流經喉部112b時,不論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是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上游或下游,本實施例均能夠增加水力發電機100的發電效率。
請參照第2圖,其為一具有一流體輸送裝置130的水力發電機101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其中與第1圖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流體輸送裝置130具有一流體傳輸口132,並且第一流道114之另一端部114b與流體傳輸口132連通。流體輸送裝置130在本實施例中例如是一泵浦(Pump),用以將海水經由第一流道114注入喉部112b或是將位於喉部112b內的海水經由第一流道114抽出喉部112b,以提升水力發電機的發電效率。
請參照第3圖,其為另一水力發電機102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其中與第1圖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水力發電機102包括一本體110以及一機電設備艙120。本體110具有一貫穿本體110的導流管112、一第一流道114以及一第二流道116。導流管112具有一截面積自導流管112外向導流管112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112a以及一喉部112b。喉部112b連通於第一漸縮段112a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第一流道114之一端部114a位於形成導流管112之喉部112b的壁面110a上,以使第一流道114與導流管112連通。第二流道116之一端部116a位於形成喉部112b的壁面110a上,以使第二流道116與導流管112連通。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與第二流道116的端部116a分別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前後兩側。此外,本實施例更可以具有一流體輸送裝置131。流體輸送裝置131具有一流體傳輸口132以及一流體傳輸口134。第一流道114之另一端部114b與流體傳輸口132連通,該第二流道之另一端部116b與另一流體傳輸口134連通。流體輸送裝置131例如是一泵浦。當洋流沿著流動方向D流入導流管112時,端部114a與端部116a分別位於喉部112b的上游以及下游。於運作時,流體輸送裝置131驅使流經流體傳輸口132之流體的流動方向相反於流經流體傳輸口134之流體的流動方向。更詳細地說,流體輸送裝置131經由流體傳輸口132將海水送入喉部112b以破壞形成於壁面110a上之海水的邊界層。另外,流體輸送裝置131經由流體傳輸口134將海水自喉部112b吸出以在喉部112b的下游處形成負壓。藉由破壞海水形成於壁面110a的邊界層,以及於喉部112b的下游處形成負壓,本實施例之水力發電機能夠具有較佳的發電效率。
請參照第4圖,其為另一水力發電機103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其中與第1圖以及第2圖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流體輸送裝置130或是流體輸送裝置131是需要電能供給的裝置,其例如是泵浦。但是在本實施例或是某些實施例中,水力發電機103例如是採用不需要電力供給的流體輸送裝置140。
流體輸送裝置140包括一液壓缸142、一往復元件144、一第一止逆模組146以及一第二止逆模組148。液壓缸142具有一腔室。往復元件144位於液壓缸142之腔室內,並且往復元件144以可相對於此腔室往復移動的方式配置於此腔室內以將此腔室分隔成容積變化率彼此相反的一第一隔間142a以及一第二隔間142b。舉例而言,當往復元件144朝向滑動方向F而相對於液壓缸142移動時,第二隔間142b的容積將逐漸地縮小,相反地,第一隔間142a的容積將逐漸地增加。
第一止逆模組146例如是一止逆閥。第一止逆模組146位於第二隔間142b與第一流道114之間,用以允許海水自儲第二隔間142b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但禁止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第二隔間142b。
第二止逆模組148例如是一止逆閥。第二止逆模組148位於第二隔間142b與第二流道116之間,用以允許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二流道116流入第二隔間142b,但禁止海水自第二隔間142b經由第二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
在本實施例以及部分的實施例中,流體輸送裝置140例如具有一浮桶150,其中浮桶150連接於往復元件144上。因此,當水力發電機103被放置於海洋內,並且當浮桶150漂浮於海面上時,浮桶150將受波浪的驅動而帶動往復元件144,以使往復元件144相對於液壓缸142做往復運動。
當浮桶150受波浪的驅動而推動往復元件144朝滑動方向F移動時,並且當海流是由流動方向D進入喉部112b時,由於第二隔間142b的容積逐漸地縮小,是以第二隔間142b內的海水會依序經由第一止逆模組146以及第一流道114而流入喉部112b的上游,進而破壞海水於壁面110a所形成的邊界層。
另外,當浮桶150受波浪的驅動而推動往復元件144朝相反於滑動方向F的滑動方向E移動時,並且當海流是由流動方向D進入喉部112b時,由於第二隔間142b的容積逐漸地變大,是以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會經由第二流道116及第二止逆模組146而被吸入第二隔間142b,進而降低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的水壓。
由於本實施例的流體輸送裝置140是經由海洋的海水流動來驅動往復元件140,是以相較於使用泵浦而言,流體輸送裝置140不需要使用額外的能源(諸如電能),是以實施例更符合製造綠色能源的精神。
請參照第5-8圖,第5圖繪示另一水力發電機104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第6圖繪示第5圖之剖面線6-6的剖面示意圖,第7圖為第6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第8圖為第6圖之剖面的平面示意圖。其中與第1圖以及第2圖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
水力發電機104包括一本體110以及一機電設備艙120。本體110具有一貫穿本體110的導流管112、一第一流道114以及一第二流道116。導流管112具有一截面積自導流管112外向導流管112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112a以及一喉部112b。喉部112b連通於第一漸縮段112a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第一流道114之一端部114a位於形成導流管112之喉部112b的壁面110a上,以使第一流道114與導流管112連通。第二流道116之一端部116a位於形成導流管112之喉部112b的壁面110a上,以使第二流道116與導流管112連通。第一流道114的端部114a與第二流道116的端部116a分別位於能量擷取設備124的前後兩側。
請參照第9圖以及第10圖,其中第9圖為具有一流體輸送裝置160的水利發電機105的實施例的立體圖,第10圖為第9圖之水利發電機105的控制方式的示意圖。需注意的是,為了說明上的方便,第10圖是將第一止逆模組166a、第二止逆模組166b、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繪製於液壓缸162外,但是在本提案之實施例中,這些元件除了可以被裝置於液壓缸162外亦可以被容納於液壓缸162內。在第9圖以及第10圖中,與第1圖以及第2圖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相類似的元件。
流體輸送裝置160包括一液壓缸162、一往復元件164、一第一止逆模組166a、一第二止逆模組166b、一第一閥件168a、一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第四閥件168d以及一控制器169。
液壓缸162具有一腔室。往復元件164位於液壓缸162之腔室內,並且往復元件164以可相對於此腔室往復移動的方式配置於此腔室內以將此腔室分隔成容積變化率彼此相反的一第一隔間162a以及一第二隔間162b。第一流道114之另一端部114b經由第一止逆模組166a與第一隔間162a以及第二隔間162b連通。第一止逆模組166a例如是一止逆閥,用以允許海水自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但禁止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
第二流道116之另一端部116b經由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一隔間162a以及第二隔間162b連通。第二止逆模組166b例如是一止逆閥,用以允許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二流道116流入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但禁止海水自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經由第二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
第一閥件168a介於第一止逆模組166a與第一隔間162a之間。第二閥件168b介於第一止逆模組166a與第二隔間162b之間。第三閥件168c介於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一隔間162a之間。第四閥件168d介於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二隔間162b之間。
流體輸送裝置160例如包括一浮桶150,其中浮桶150連接於往復元件164上。因此,當水力發電機104被放置於海洋內,並且當浮桶150漂浮於海面上時,浮桶150將受波浪的驅動而帶動往復元件164,以使往復元件164相對於液壓缸162做往復運動。
控制器169電性連接於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控制器169依據第一隔間的容積變化而選擇性地使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於一第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切換。於第一狀態時,第一閥件168a與第四閥件168d被關閉並且第二閥件168b與第三閥件168c被開啟。於第二狀態時,第一閥件168a與第四閥件168d被開啟並且第二閥件168b與第三閥168c被關閉。
更詳細地說,當浮桶150受波浪的驅動而推動往復元件164朝滑動方向F移動時,並且當海流是由流動方向D進入喉部112b時,控制器169將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切換至第一狀態。由於此時的第一隔間142a的容積逐漸地增大,並且第二隔間142b的容積逐漸地縮小,是以第二隔間142b內的海水會依序經由第二閥件168b、第一止逆模組166a以及第一流道114而流入喉部112b的上游,進而破壞海水於壁面110a所形成的邊界層;同時,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會依序經由第二流道116、第二止逆模組166b以及第三閥件168c而被吸入第一隔間162a,進而降低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的水壓。
當浮桶150受波浪的驅動而推動往復元件164朝相反於滑動方向F的滑動方向E移動時,並且當海流是由流動方向D進入喉部112b時,控制器169將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切換至第二狀態。由於此時的第一隔間142a的容積逐漸地減小,並且第二隔間142b的容積逐漸地變大,是以第一隔間162a內的海水會依序經由第一閥件168a、第一止逆模組166a以及第一流道114而流入喉部112b的上游,進而破壞海水於壁面110a所形成的邊界層;同時,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會依序經由第二流道116、第二止逆模組166b以及第四閥件168d而被吸入第二隔間162b,進而降低喉部112b的下游的海水的水壓。
因此,相較於第4圖的實施例而言,不論是在往復元件164使第一隔間142a的容積增大的行程中或是使第一隔間142a的容積縮小的行程,本實施例均可以同時將海水送入喉部112b的上游,並且將海水自喉部112b的下游吸出。是以,本實施例具有更佳的發電效率。
在部分的實施例中,控制器169例如包括一閥門控制系統169a以及一流量感測系統169b。流量感測系統169例如偵測液壓缸162與第一閥件168a之連接處A的流量,並且偵測液壓缸162與第四閥件168d之連接處B的流量。若將連接處A之由液壓缸162流向第一閥件168a之流量定義為正值,並且將連接處B之由第四閥件168d流向液壓缸162之流量定義為正值,則當連接處A之流量由正值轉負值,並且連接處B之流量由負值轉正值時,閥門控制系統169a判斷往復元件164開始由滑動方向E轉向滑動方向F運動,進而將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切換至第一狀態;另外,則當連接處A之流量由負值轉正值,並且連接處B之流量由正值轉負值時,閥門控制系統169a判斷往復元件164開始由滑動方向F轉向滑動方向E運動,進而將第一閥件168a、第二閥件168b、第三閥件168c以及第四閥件168c切換至第二狀態。
請參照第11圖,其繪示另一水力發電機106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水力發電機106類似於水力發電機105,並且相同的標號代表相同或是類似的元件。水力發電機106與水力發電機105的差異處在於:水力發電機106更包括一第三止逆閥166c以及一第四止逆閥166d。並且,導流管112更可以具有一第二漸縮段112c,其中喉部112b位於該第一漸縮段112a與第二漸縮段112c之間。並且,在第二漸縮段112c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之一端與喉部112b連通。
第三止逆模組166c例如是一止逆閥。第一流道114之另一端部114b更經由第三止逆模組166c與第一隔間162a以及第二隔間162b連通,用以允許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但禁止海水自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經由第一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
第四止逆模組166d例如是一止逆閥。第二流道116之另一端部116b經由第四止逆模組166b與第一隔間162a以及第二隔間162b連通,用以允許海水自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經由第二流道114流入導流管112,但禁止海水自導流管112經由第二流道116流入第一隔間162a或第二隔間162b。
第一閥件168a分別將第一止逆模組166a以及第三止逆模組166c連通於第一隔間162a。第二閥件168b分別將第一止逆模組166a以及第三止逆模組166c連通於第二隔間162b。第三閥件168c分別將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四止逆模組166d連通於第一隔間162a。第四閥件168d分別將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四止逆模組166d連通於第二隔間162b。
另外,水力發電機106更包括一第五閥件168e介於第一止逆模組166a與第一閥件168a之間並且介於第一止逆模組166a與第二閥件168b之間;一第六閥件168f介於第三止逆模組166c與第一閥件168a之間,並且介於第三止逆模組166c與第二閥件168b之間;一第七閥件168g介於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二閥件168b之間,並且介於第二止逆模組166b與第三閥件168 c之間;一第八閥件168h介於第四止逆模組166d與第二閥件168b之間,並且介於第四止逆模組166d與第三閥件168 c之間。
控制器169除了包括一閥門控制系統169a以及一流量感測系統169b外,更可以包括一海流流向感測系統169c。海流流向感測系統169c用以感測洋流之流向。
當海流流向感測系統169c偵測到洋流是沿流動方向D進入喉部122b時,閥門控制系統169a開啟第五閥件168e以及第七閥件168g,並且關閉第六閥件168f以其第八閥件168h,以使第一流道114將海水注入喉部122b的上游,並且將位於喉部122b的下游的海水經由第二流道116吸出。
但是,當海流流向感測系統169c偵測到洋流是沿相反於流動方向D的流動方向M進入喉部122b時,則閥門控制系統169a開啟第六閥件168f以其第八閥件168h,並且關閉第五閥件168e以及第七閥件168g,以使第二流道116將海水注入喉部122b的上游,並且將位於喉部122b的下游的海水經由第一流道114吸出。是以,當海流的方向產生改變時,本實施例之水力發電機106能夠調整第一流道114以及第二流道116之液體流動的方向,進而使水力發電機106維持良好的發電效率。
上述的實施例至少能夠將海水注入喉部的上游或是將位於喉部的下游的海水抽出喉部,是以這些水力發電機具有較佳的發電效率。
雖然本提案以前述之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提案,任何熟習相像技藝者,在不脫離本提案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提案之專利保護範圍須視本說明書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水力發電機
101...水力發電機
102...水力發電機
103...水力發電機
104...水力發電機
105...水力發電機
106...水力發電機
110...本體
110a...壁面
112...導流管
112a...第一漸縮段
112b...喉部
112c...第二漸縮段
114...第一流道
114a...端部
114b...端部
116...第二流道
116a...端部
116b...端部
120...機電設備艙
122...機電設備艙主體
124...能量擷取設備
130...流體輸送裝置
131...流體輸送裝置
132...流體傳輸口
134...流體傳輸口
140...流體輸送裝置
142...液壓缸
142a...第一隔間
142b...第二隔間
144...往復元件
146...第一止逆模組
148...第二止逆模組
150...浮桶
160...流體輸送裝置
162...液壓缸
162a...第一隔間
162b...第二隔間
164...往復元件
166a...第一止逆模組
166b...第二止逆模組
166c...第三止逆模組
166d...第四止逆模組
168a...第一閥件
168b...第二閥件
168c...第三閥件
168d...第四閥件
168e...第五閥件
168f...第六閥件
168g...第七閥件
168h...第八閥件
169...控制器
169a...閥門控制系統
169b...流量感測系統
169c...海流流向感測系統
A...連接處
B...連接處
D...流動方向
M...流動方向
F...滑動方向
E...滑動方向
第1圖為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為一具有一流體輸送裝置的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3圖為另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為又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為再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第6圖為第5圖之剖面線6-6的剖面示意圖。
第7圖為第6圖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第8圖為第6圖之剖面的平面示意圖。
第9圖為具有一流體輸送裝置的水利發電機的實施例的立體圖。
第10圖為第9圖之水利發電機的控制方式的示意圖。
第11圖為另一水力發電機的實施例的剖面示意圖。
106...水力發電機
110...本體
110a...壁面
112a...第一漸縮段
112b...喉部
112c...第二漸縮段
114...第一流道
114a...端部
114b...端部
116...第二流道
116a...端部
116b...端部
122...機電設備艙主體
124...能量擷取設備
150...浮桶
160...流體輸送裝置
162...液壓缸
162a...第一隔間
162b...第二隔間
164...往復元件
166a...第一止逆模組
166b...第二止逆模組
166c...第三止逆模組
166d...第四止逆模組
168a...第一閥件
168b...第二閥件
168c...第三閥件
168d...第四閥件
168e...第五閥件
168f...第六閥件
168g...第七閥件
168h...第八閥件
169...控制器
169a...閥門控制系統
169b...流量感測系統
169c...海流流向感測系統
A...連接處
B...連接處
D...流動方向
M...流動方向
F...滑動方向
E...滑動方向

Claims (6)

  1. 一種水力發電機,其包括:一本體,具有一貫穿該本體的導流管、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該導流管具有一截面積自該導流管外向該導流管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以及一喉部,該喉部連通於該第一漸縮段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該第一流道之一端位於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以使該第一流道與該導流管連通,該第一流道用以使一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或是引導一流體自該喉部流出該本體,該第二流道之一端位於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以使該第二流道與該導流管連通,並且該第一流道與該第二流道之位於該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的該端分別位於該能量擷取設備的前後兩側,該第一流道用以使該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並且該第二流道用以引導位於該喉部的該流體流出該本體;一機電設備艙,具有一配置於該導流管之該喉部內之能量擷取設備,該第一流道之該端位於該能量擷取設備的前側或是後側;以及一流體輸送裝置,具有二流體傳輸口,該第一流道之另一端與該些流體傳輸口其中之一連通,該第二流道之另一端與另一該流體傳輸口連通,該流體輸送裝置於運作時,該流體輸送裝置用以使該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並且用以使位於該喉部的該流體經由該第二流道流出該本體; 其中,該流體輸送裝置包括:一液壓缸,具有一腔室;一往復元件,位於該腔室內,該往復元件以可相對於該腔室往復移動的方式配置於該腔室內以將該腔室分隔成容積變化率彼此相反的一第一隔間以及一第二隔間;一第一止逆模組,位於該液壓缸與該第一流道之間,用以避免該流體自該導流管經由該第一流道流入該液壓缸;以及一第二止逆模組,位於該液壓缸與該第二流道之間,用以避免該流體自該液壓缸經由該第二流道流入該導流管。
  2.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水力發電機,更包括一浮桶連接於該往復元件。
  3. 如請求項第1項所述之水力發電機,其中該導流管具有一第二漸縮段,該喉部位於該第一漸縮段與第二漸縮段之間,並且在該第二漸縮段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之一端與該喉部連通。
  4. 一種水力發電機,其包括:一本體,具有一貫穿該本體的導流管、一第一流道以及一第二流道,該導流管具有一截面積自該導流管外向該導流管內漸縮的第一漸縮段以及一喉部,該喉部連通於該第一漸縮段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的一端,該第一流道之一端位於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以使該第一流道與該導流管連通,該第一流道用以使一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或是引導 一流體自該喉部流出該本體,該第二流道之一端位於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以使該第二流道與該導流管連通,並且該第一流道與該第二流道之位於該形成該導流管之該喉部的壁面上的該端分別位於該能量擷取設備的前後兩側,該第一流道用以使該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並且該第二流道用以引導位於該喉部的該流體流出該本體;一機電設備艙,具有一配置於該導流管之該喉部內之能量擷取設備,該第一流道之該端位於該能量擷取設備的前側或是後側;以及一流體輸送裝置,具有二流體傳輸口,該第一流道之另一端與該些流體傳輸口其中之一連通,該第二流道之另一端與另一該流體傳輸口連通,該流體輸送裝置於運作時,該流體輸送裝置用以使該流體自該第一流道流入該導流管,並且用以使位於該喉部的該流體經由該第二流道流出該本體;其中,該流體輸送裝置包括:一液壓缸,具有一腔室;一往復元件,位於該腔室內,該往復元件以可相對於該腔室往復移動的方式配置於該腔室內以將該腔室分隔成容積變化率彼此相反的一第一隔間以及一第二隔間;一第一止逆模組,該第一流道之該另一端經由該第一止逆模組與該第一隔間以及該第二隔間連通;一第二止逆模組,該第二流道之該另一端經由該第二止逆 模組與該第一隔間以及該第二隔間連通;一第一閥件,介於該第一止逆模組與該第一隔間之間;一第二閥件,介於該第一止送模組與該第二隔間之間;一第三閥件,介於該第二止逆模組與該第一隔間之間;一第四閥件,介於該第二止逆模組與該第二隔間之間;以及一控制器,電性連接於該第一閥件、該第二閥件、該第三閥件以及該第四閥件,並且依據該第一隔間的容積變化而選擇性地使該第一閥件、該第二閥件、該第三閥件以及該第四閥件於一第狀態與一第二狀態之間切換,其中於該第一狀態時,該第一閥件與該第四閥件被關閉並且該第二閥件與該第三閥件被開啟,於該第二狀態時,該第一閥件與第四閥件被開啟並且該第二閥件與第三閥被關閉。
  5.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水力發電機,更包括一浮桶連接於該往復元件。
  6. 如請求項第4項所述之水力發電機,其中該導流管具有一第二漸縮段,該喉部位於該第一漸縮段與第二漸縮段之間,並且在該第二漸縮段之相對兩端中,截面積較小之一端與該喉部連通。
TW100111136A 2011-03-30 2011-03-30 水力發電機 TWI48290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1136A TWI482905B (zh) 2011-03-30 2011-03-30 水力發電機
CN201110120143.2A CN102734046B (zh) 2011-03-30 2011-05-04 水力发电机
US13/241,782 US8955315B2 (en) 2011-03-30 2011-09-23 Hydroelectric generato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11136A TWI482905B (zh) 2011-03-30 2011-03-30 水力發電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9194A TW201239194A (en) 2012-10-01
TWI482905B true TWI482905B (zh) 2015-05-01

Family

ID=469261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1136A TWI482905B (zh) 2011-03-30 2011-03-30 水力發電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955315B2 (zh)
CN (1) CN102734046B (zh)
TW (1) TWI4829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4136032A1 (en) * 2013-03-04 2014-09-12 Stellenbosch University A stream turbine
EP2984333A1 (en) * 2013-04-08 2016-02-17 Vera, Eudes Accelerated fluid machine
CN203796477U (zh) * 2013-10-28 2014-08-27 陈广 拖曳式水力发电设备
US9435316B2 (en) * 2014-10-16 2016-09-06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Wave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and motion control module thereof
US10385820B2 (en) * 2016-08-22 2019-08-20 Brian Lee Moffat Wave energy device with constricted tube and generator pod
EP3333415A1 (en) * 2016-12-07 2018-06-13 Ting-Ching Wu Negative-pressure wave power converter
US10415538B2 (en) 2016-12-09 2019-09-17 Ting-Ching WU Negative-pressure wave generator
TWI754057B (zh) * 2018-05-21 2022-02-01 王源輝 液體位能提升裝置
CN109973286A (zh) * 2019-03-22 2019-07-05 王晖 潮流能发电装置
US10526056B1 (en) * 2019-04-29 2020-01-07 Physician Electronic Network, LLC Genera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wave motion, wind energy and solar energy
CN111706457B (zh) * 2020-07-21 2024-04-26 上海海洋大学 一种与近海风机结合的海洋能发电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8771A (en) * 1974-04-05 1975-12-23 O Robert Straumsnes Water current power generator system
TW200519292A (en) * 2003-10-13 2005-06-16 Isidro Umali Ursua Turbine housing and floatation assembly
US20070231117A1 (en) * 2006-04-03 2007-10-04 Alexander Gokhman Two-way generation tidal power plant with one-way turbines
TWI294943B (en) * 2006-01-13 2008-03-21 Ind Tech Res Inst Wind-tunnel-like dynamic power gener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8705A (en) * 1909-08-04 1910-05-17 Mesta Machine Co Blowing-engine or compressor.
US1301209A (en) * 1917-11-30 1919-04-22 Henry R Worthington Drainage device for vacuum-pumps and the like.
US1730748A (en) * 1928-01-21 1929-10-08 Westinghouse Electric & Mfg Co Pump
US2084462A (en) * 1933-06-05 1937-06-22 Edward A Stalker Compressor
DE2849048A1 (de) * 1978-11-11 1980-05-14 Gutehoffnungshuette Sterkrade Zwangssteuerungssystem fuer kolbenverdichter-ventile
US4207741A (en) * 1979-01-05 1980-06-17 Rainey Don E Power source using cyclically variable liquid level
US6756695B2 (en) 2001-08-09 2004-06-29 Aerovironment Inc. Method of and apparatus for wave energy conversion using a float with excess buoyancy
GB0123802D0 (en) * 2001-10-04 2001-11-21 Rotech Holdings Ltd Power generator and turbine unit
US7257946B2 (en) * 2002-10-10 2007-08-21 Independent Natural Resources, Inc. Buoyancy pump power system
GB0521356D0 (en) 2005-10-19 2005-11-30 Marine Current Turbines Lt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the extraction of energy from moving water
CN101008372A (zh) * 2006-01-24 2007-08-01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风洞汇聚型动力发电机
CN101319648B (zh) * 2008-07-04 2010-07-28 清华大学 一种垂直轴潮流发电机的导流装置
US20100066089A1 (en) * 2008-09-12 2010-03-18 Bruce Best Subsea turbine with a peripheral drive
CN101576048A (zh) 2009-06-01 2009-11-11 浙江工业大学 提高海流能出力的增速管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28771A (en) * 1974-04-05 1975-12-23 O Robert Straumsnes Water current power generator system
TW200519292A (en) * 2003-10-13 2005-06-16 Isidro Umali Ursua Turbine housing and floatation assembly
TWI294943B (en) * 2006-01-13 2008-03-21 Ind Tech Res Inst Wind-tunnel-like dynamic power generator
US20070231117A1 (en) * 2006-04-03 2007-10-04 Alexander Gokhman Two-way generation tidal power plant with one-way turbi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4046A (zh) 2012-10-17
TW201239194A (en) 2012-10-01
CN102734046B (zh) 2014-09-17
US8955315B2 (en) 2015-02-17
US20120248778A1 (en) 2012-10-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82905B (zh) 水力發電機
ES2358622T3 (es) Un sistema de energía hidroeléctrica con múltiples entradas de energía.
CN101884163B (zh) 水电抽水蓄能
US20150198057A1 (en) Hydrodynamic energy generation system with energy recovery and levering subsystem
US20110042956A1 (en) Free flow hydro-powered hydraulic ram
CN107839861B (zh) 模块化集成式全海深潜器可调压载装置
US20090320459A1 (en) Hydro-actuated engine
CN103572740B (zh) 一种充气式自动启闭闸门和水闸装置
WO2014140629A3 (en) Tidal power generation and storage
CN104121142A (zh) 一种水平螺旋桨驱动式海浪能发电系统
CN102561290A (zh) 集通航、发电和泄洪为一体的船闸
CA2897037A1 (en) Water turbine
CN103104433A (zh) 大排量内置自动换向液压柱塞泵
CN104806434A (zh) 一种海水发电系统
CN202187855U (zh) 一种水力发电系统
KR20150090794A (ko) 수로관을 이용한 낙차수력발전 방법
CN102635100A (zh) 改进的生态型发电装置
CN202348534U (zh) 百叶窗叠加式流水取力发电机
CN202925533U (zh) 水坝式潮汐能自动抽水蓄能装置
CN201991862U (zh) 正反馈大流量插装式多路换向阀组
CN202001175U (zh) 一种管道水能发电装置
CN104806422A (zh) 一种海水发电设备用双管液压泵
CN205638774U (zh) 一种截流式水力发电装置
US9541055B2 (en) Water pressure power-generating system
TWI707084B (zh) 可調節堤岸引水流量之虹吸發電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