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80370B -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80370B
TWI480370B TW101146924A TW101146924A TWI480370B TW I480370 B TWI480370 B TW I480370B TW 101146924 A TW101146924 A TW 101146924A TW 101146924 A TW101146924 A TW 101146924A TW I480370 B TWI480370 B TW I4803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hermal barrier
resin
particles
metal ox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469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22800A (zh
Inventor
Jiaru Chen
Weacheng Lu
Original Assignee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filed Critical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Priority to TW1011469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8037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228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228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803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80370B/zh

Links

Landscapes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Thermal Insulation (AREA)

Description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隔熱層結構以及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
建築物因太陽光照射而使室內的溫度上升,為了能有更舒適的室內溫度,諸如冷氣機等空調設備在熱帶地區被廣泛使用。這些空調設備耗費大量的能源,並且是造成地球暖化的原因之一。
為了減少或避免使用空調設備,必須將建築物的室內溫度維持在較低的溫度。因此,如果有適當的隔熱材料能夠與建築材料配合使用,並阻隔太陽光照射所產生的熱量,則可以降低室內的溫度。
隔熱材料已廣泛地應用在各個技術領域中。一般的隔熱材料是發泡材料所製成,這類隔熱材料是利用其中的空氣達到隔熱的效果。但是發泡材料的機械性質脆弱,能夠應用範圍有限。業界也開發出機械性質強的隔熱材料,但是這些隔熱材料不適合應用在建築物上。因此,目前亟需一種適合用於建築物的隔熱材料。
本發明之一態樣係提供一種隔熱層結構,俾能具有極佳的隔熱效果,且能具有適當的可見光穿透率。隔熱層結 構具有一入光側,且隔熱層結構包含一基材、一樹脂層、一熱阻隔層以及一吸收層。樹脂層配置在隔熱層結構的入光側。基材配置在入光側的一相對側,且基材大致平行樹脂層。熱阻隔層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且熱阻隔層配置於基材與樹脂層之間。吸收層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用以吸收一紅外光或一紫外光的其中至少一者,且吸收層配置在熱阻隔層與樹脂層之間。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吸收層不包含任何中空球體或任何氣凝膠。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金屬氧化物顆粒至少包含二氧化鈦顆粒以及氧化鋅顆粒。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金屬氧化物顆粒更包含二氧化矽、碳酸鈣及氧化鋁的其中至少一者,且金屬氧化物顆粒在吸收層中的重量百分比為約10%至約30%。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金屬氧化物顆粒不包含氧化錳顆粒。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隔熱層結構更包含一樹脂底層配置在基材與熱阻隔層之間,且樹脂底層接觸基材和熱阻隔層。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吸收層接觸且配置在熱阻隔層上,樹脂層接觸且配置在吸收層上。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中空顆粒係選自中空玻璃顆粒、中空陶瓷顆粒以及氣凝膠所組成的群組,且中空顆粒在熱阻隔層的重量百分比為約5%至約30%。
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基材包含一玻璃纖維布。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提供一種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此製造方法包含以下步驟:提供一基材;形成一熱阻隔層於基材上,其中熱阻隔層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形成一吸收層於熱阻隔層上,其中吸收層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用以吸收一紅外光或一紫外光的其中至少一者;以及形成一樹脂層於吸收層上。
為了使本揭示內容的敘述更加詳盡與完備,下文針對了本發明的實施態樣與具體實施例提出了說明性的描述;但這並非實施或運用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唯一形式。以下所揭露的各實施例,在有益的情形下可相互組合或取代,也可在一實施例中附加其他的實施例,而無須進一步的記載或說明。
在以下描述中,將詳細敘述許多特定細節以使讀者能夠充分理解以下的實施例。然而,可在無此等特定細節之情況下實踐本發明之實施例。在其他情況下,為簡化圖式,熟知的結構與裝置僅示意性地繪示於圖中。
第1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100的剖面示意圖。隔熱層結構100能夠吸收太陽光中的紫外光以及紅外光,並隔絕因太陽光照射所產生的熱。隔熱層結構100接受太陽光照射的一側為入光側101,入光側101的相對側102可用以貼附到建築材料上。但是,本發明揭露之隔熱層結構100的使用方式或應用並不限於太陽光或建築物。如第1圖所示,隔熱層結構100包含樹脂層110、基 材120、熱阻隔層130以及吸收層140。
樹脂層110配置在隔熱層結構100的入光側101。在一實施方式中,基於耐候性的考慮,樹脂層110為氟碳樹脂。具體而言,氟碳樹脂可例如為聚四氟乙烯樹脂(PTFE)、四氟乙烯與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FEP)、四氟乙烯與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或上述之組合。樹脂層110的厚度例如為約0.1 mm至約0.5 mm,較佳為約0.1 mm至約0.3 mm。樹脂層110較佳為透明的樹脂層,並且透明樹脂層110能夠提高隔熱層結構100的可見光透光度,在下文的實施例及比較例中將更詳細敘述。此外,樹脂層110作為隔熱層結構100的最外層,可提高隔熱層結構100的表面平坦度,並讓隔熱層結構100具有自我清潔(self-clean)的效果。
基材120配置在入光側101的相對側102。基材120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並用以支撐其上的其他層別。基材120可例如為玻璃纖維所製成的材料或基層,例如玻璃纖維布。在一實施例中,基材120能夠允許適當的可見光通過。
熱阻隔層130配置於基材120與樹脂層110之間。熱阻隔層130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132,例如中空玻璃球、中空玻璃顆粒、中空陶瓷顆粒或氣凝膠(Aeroge)顆粒。中空玻璃球的粒徑可例如為約10μm至約40μm。氣凝膠的粒徑可例如為約5 nm至約200 nm。中空顆粒132在熱阻隔層130的重量百分比為約5%至約30%,較佳為約15%至約 25%。中空顆粒132內具有中空空間或孔隙,這些中空空間或孔隙形成極佳的熱傳導阻抗,因此讓熱阻隔層130具有很好的阻隔熱能傳導的特性,也使整體隔熱層結構100具有很低的熱傳導係數。在一實施方式中,熱阻隔層130可包含氟碳樹脂130a、中空玻璃球132以及氣凝膠134。中空玻璃球132及氣凝膠134分散在氟碳樹脂130a中。中空玻璃球132以及氣凝膠134在熱阻隔層130中的重量百分比為約20%。氟碳樹脂可例如為聚四氟乙烯樹脂(PTFE)、四氟乙烯與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FEP)、四氟乙烯與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或上述之組合。熱阻隔層130的厚度可例如為約0.1 mm至約0.5 mm,較佳為約0.1 mm至約0.3 mm。
吸收層140配置在熱阻隔層130與樹脂層110之間。吸收層140用以阻隔紅外光及/或紫外光。吸收層140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142,用以吸收紅外光及/或紫外光。亦即,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可吸收紅外光及紫外光,或者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可吸收紅外光或紫外光的其中一者。在一實施方式中,金屬氧化物顆粒142至少包含二氧化鈦顆粒以及氧化鋅顆粒。二氧化鈦及氧化鋅各自都具有吸收紅外光及紫外光的功能。在一實例中,金屬氧化物顆粒142除了包含二氧化鈦及氧化鋅之外,還包含二氧化矽、碳酸鈣及氧化鋁的其中至少一者。二氧化矽和碳酸鈣能夠吸收紫外光,氧化鋁用以吸收紅外光。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在吸收層140中的重量百分比為約10%至約30%。 更具體的說,二氧化鈦、氧化鋅、二氧化矽、碳酸鈣及氧化鋁各自在吸收層140中的重量百分比小於約10%。二氧化鈦顆粒、二氧化矽顆粒及氧化鋅顆粒的粒徑可例如為約10-40 nm,碳酸鈣顆粒的粒徑可例如為約5-40μm,氧化鋁的粒徑可例如為約4-5μm。在另一實例中,吸收層140的金屬氧化物顆粒142不包含氧化錳顆粒。在又一實例中,吸收層140中不包含任何的中空球體或任何的氣凝膠,下文中將更詳細敘述。在一實施方式中,吸收層140包含氟碳樹酯以及金屬氧化物顆粒142,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分散在氟碳樹酯中。氟碳樹脂可例如為聚四氟乙烯樹脂(PTFE)、四氟乙烯與全氟烷基乙烯基醚的共聚物(PFA)、四氟乙烯和六氟丙烯的共聚物(FEP)、四氟乙烯與乙烯共聚物(ETFE)、聚偏氟乙烯(PVDF)、聚三氟氯乙烯(PCTFE)或上述之組合。熱阻隔層130的厚度可例如為約0.1 mm至約0.5 mm,較佳為約0.1 mm至約0.3 mm。在一實例中,吸收層140配置在熱阻隔層130上,並且實體接觸熱阻隔層130。樹脂層110配置在吸收層140上,並且實體接觸吸收層140。在此實例中,樹脂層110、熱阻隔層130和吸收層140都包含氟碳樹酯。因此,各個層別之間的界面具有良好的接著性及匹配性,並且讓隔熱層結構100具有極佳的耐候性。
在一實施方式中,隔熱層結構100還包含樹脂底層150。樹脂底層150配置在基材120與熱阻隔層130之間,並且樹脂底層150接觸基材120和熱阻隔層130。在基材120為玻璃纖維布的實施方式中,樹脂底層150形成在玻 璃纖維布上,並且填充玻璃纖維布中的空隙。當利用塗佈及乾燥技術來形成熱阻隔層130時,樹脂底層150可以避免熱阻隔層130的塗層滲透進入玻璃纖維布中的空隙。換言之,樹脂底層150能夠確保熱阻隔層130的厚度均勻性。在一實例中,樹脂底層150包含氟碳樹酯,樹脂底層150的材料可與樹脂層110相同。樹脂底層150的厚度可例如為約0.1 mm至約0.5 mm,較佳為約0.1 mm至約0.3 mm。
本發明的其中一個特徵在於,熱阻隔層130及吸收層140相對於入光側101的位置關係。換言之,光線由入光側101進入隔熱層結構100後,入射的光線會先通過吸收層140,然後再通過熱阻隔層130。在以下的比較實施方式中,將更詳細說明。
第2圖繪示本發明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200的剖面示意圖。隔熱層結構200包含基材120、熱阻隔層130、吸收層140以及樹脂底層150,各層別的材料及厚度與第1圖的實施方式相同。請注意,在此比較實施方式中,熱阻隔層130鄰近於入光測101。因此,當太陽光由入光測101進入隔熱層結構200後,入射光會先通過熱阻隔層130,然候才通過吸收層140。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這樣的排列方式讓隔熱層結構200的隔熱效果很難獲得明顯的提升。發明人深究其原因後發現,當太陽光通過熱阻隔層130而進入吸收層140後,太陽光中的紫外光及紅外光被吸收層140的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吸收,同時金屬氧化物顆粒142將紫外光和紅外光轉換成熱能。這些產生的熱能無法經由熱阻隔層130而傳遞出去,因為熱阻隔層130本 身提供了極佳的熱傳導阻抗。所以,吸收層140產生的熱量只能夠向基材120的方向傳遞,結果造成隔熱層結構200的整體隔熱效果降低。
第3A圖繪示本發明另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300的剖面示意圖。隔熱層結構300包含基材310、反射樹脂層320以及隔熱樹脂層330。基材310包含第一樹脂層311、第二樹脂層312以及玻璃纖維布313。第一樹脂層311和第二樹脂層312分別形成在基材310的相對兩表面。在一實例中,將玻璃纖維布313浸入一高分子溶液中,讓玻璃纖維布313吸收高分子溶液,然後再進行乾燥而得到基材310。反射樹脂層320包含中空玻璃球322以及金屬氧化物顆粒324。隔熱樹脂層330包含中空玻璃球332以及氣凝膠334。在此實施方式中,反射樹脂層320同時包含中空玻璃球322以及金屬氧化物顆粒324。在塗佈反射樹脂層320之前,必須先製備包含有中空玻璃球322以及金屬氧化物顆粒324的塗佈液,然後再進行塗佈及乾燥製程而形成反射樹脂層320。雖然在製備塗佈液時,中空玻璃球322和金屬氧化物顆粒324是均勻地分散在塗佈液中,但是在形成反射樹脂層320後,其中的中空玻璃球322和金屬氧化物顆粒324並不是如想像般地均勻分散在反射樹脂層320中。經觀察分析發現,中空玻璃球322是集中地分佈在反射樹脂層320的上層,而金屬氧化物顆粒324是集中地分佈在反射樹脂層320的下層,如第3B圖所示。發明人發現,在乾燥過程中,隨著塗層中溶劑的揮發,會讓密度較低的中空玻璃球322集中分佈在上層,而密度較高 的金屬氧化物顆粒324集中分佈在下層。因此,形成中空玻璃球322分佈在接近入光側的位置,而金屬氧化物顆粒324分佈在遠離入光側的位置。上述中空玻璃球322和金屬氧化物顆粒324的相對位置關係,類似於第2A圖的隔熱層結構200,所以仍然產生同樣的問題。除此之外,在某些實例中,乾燥後的反射樹脂層320產生裂紋326。產生裂紋326的原因與乾燥過程中金屬氧化物顆粒324及中空玻璃球322的移動有關。
第4圖繪示本發明再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400的剖面示意圖。隔熱層結構400與第1圖繪示的隔熱層結構100類似,兩者不同之處在於隔熱層結構400不包含樹脂層110。根據本發明一實施方式,隔熱層結構100不僅只隔絕熱量以及太陽光中的紫外光和紅外光,隔熱層結構100還能允許適當的可見光穿透。本發明的發明人發現,第4圖的隔熱層結構400的可見光透光度意外地低於第1圖的隔熱層結構100。在下文中的實驗例及比較例將更詳細敘述。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是提供一種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第5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500的流程圖。方法500包括步驟510至步驟540。在步驟510中,提供一基材。在步驟520中,形成熱阻隔層於基材上,熱阻隔層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在步驟530中,形成一吸收層於熱阻隔層上,吸收層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用以吸收一紅外光及/或一紫外光。在步驟540中,形成樹脂層於吸收層上。上述基材、熱阻隔層、吸收層及 樹脂層的材料及其他特徵可與前文第1圖的實施方式相同。
實驗例及比較例
以下的實施例係用以詳述本發明之特定態樣,並使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得以實施本發明。以下的比較例係用以使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能更瞭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及技術功效。以下的實施例及比較例不應被解釋為本發明之限制。
實驗例1-9
實驗例1-9的隔熱層結構的剖面圖與第1圖相同。基材120採用厚度約0.3 mm的玻璃纖維布。樹脂底層150為氟碳樹脂層。熱阻隔層130為含有20 wt%中空玻璃球的氟碳樹脂層。吸收層140是根據以下表一所示之組成製備塗佈液,並將塗佈液塗佈在熱阻隔層130上,之後再進行乾燥而形成吸收層140。在形成吸收層140之後,再形成樹脂層110。樹脂層110也是氟碳樹脂。樹脂層110、熱阻隔層130及吸收層140的厚度為約0.15 mm。
實驗例1為對照組,實驗例1的吸收層塗佈液僅包含氟碳樹脂溶液(ZEFFLE ® GK570,65 wt%),而不包含二氧化鈦(TiO2 )、氧化鋅(ZnO)、二氧化矽(SiO2 )、碳酸鈣(CaCO3 )及氧化鋁(Al2 O3 )。實驗例1之隔熱層結構的紫外光UVA遮蔽率為5.61%,紫外光UVB遮蔽率為8.27%,紫外光遮蔽率是以AS/NZS 4399規範的方式量測。隔熱層結構的可見光透光度為13.5%,可見光反射率為54.2%。上述可見光透光度及反射率是以JIS Z 8722規範的方式量測。
實驗例2的吸收層塗佈液包含150 g的GK570,3.25g的ZnO,3.25g的SiO2 ,3.25g的CaCO3 以及3.25g的Al2 O3 。實驗例2之隔熱層結構的紫外光UVA遮蔽率為93.35%,紫外光UVB遮蔽率為99.73%,可見光透光度為10.1%,可 見光反射率為57.8%。實驗例3至實驗例9的塗佈液組成及紫外光遮蔽率、可見光透光度及可見光反射率也彙整在表一中。
比較例1-9
比較例1-9的塗佈液組成分別與實驗例1-9相同,比較例1-9與實驗例1-9的不同之處在於,比較例1-9的隔熱層結構不包含樹脂層110。比較例1-9的隔熱層結構的可見光透光度及反射率彙整在以下表二中。比較表一與表二中可見光透光度的量測結果,令人意外地發現,實驗例1-9的隔熱層結構因為形成有樹脂層110,而具有較高的可見光透光度。
隔熱層結構的特性分析
以上述實驗例8所製成的隔熱層結構進行隔熱效果測試。第6圖繪示隔熱效果測試裝置的示意圖。隔熱層結構 600放置在中空的箱型支撐壁610上。隔熱層結構600上方30公分處設置強光燈620,強光燈620發出高功率的光及熱,並照射向隔熱層結構600。在隔熱層結構600的上表面設置溫度感應器A及B,在箱型支撐壁610的內側設置溫度感應器C及D。溫度感應器C設置在隔熱層結構600下方約10公分,溫度感應器D設置在隔熱層結構600下方約30公分。在試驗過程中,利用記錄裝置630紀錄溫度感應器A、B、C及D所量測的溫度。第7圖繪示溫度感應器A、B、C及D的量測溫度對時間的關係圖。第7圖中曲線A、B、C、D分別表示溫度感應器A、B、C及D的溫度。當強光燈620照射時間達30分鐘時,隔熱層結構600上方的溫度感應器A、B的溫度約為57℃,箱型支撐壁610內測的溫度感應器C、D的溫度約為37℃。由此可證實,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確實提供極佳的隔熱效果。
以相同的方式,測試市售產品型號FGT600及型號FGT800產品的隔熱效果,其結果彙整在以下表三中。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方式,隔熱層結構上方與下方之間的最大溫度差為17℃。FGT600的最大溫度差為11.5℃,FGT800的最大溫度差13.7℃。由此可證實,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確實具有較佳的隔熱效果。
另外,本發明一實施方式的隔熱層結構與市售產品型號FGT600及FGT800的其他特性彙整在以下表四中。請注意,表四中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隔熱層結構的熱傳導係數僅為0.049 W/mK,型號FGT600及型號FGT800的熱傳導係數分別為0.052 W/mK及0.068 W/mK。此結果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方式製備的隔熱層結構確實具有較佳的隔熱效果。另外,本發明實施方式的隔熱層結構的可見光透光度為11.1%,型號FGT600及FGT800的可見光透光度僅分別為5.4%及1.6%。此結果顯示根據本發明之實施方式製備的隔熱層結構確實具有較佳的可見光透光度。
以下表五及表六彙整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 的拉伸強度保持率及撕裂強度保持率的測試結果。簡言之,將實驗例8製備的隔熱層結構進行1000小時的耐候性試驗,在進行耐候性試驗之前及之後分別以JIS L 1096規範的方式量測隔熱層結構的經向拉伸強度及緯向拉伸強度,隔熱層結構起始的經向及緯向拉伸強度分別為1277.67 N/cm及1102.69 N/cm。耐候性試驗後的經向及緯向拉伸強度分別為1273.62 N/cm及1051.93 N/cm。經向及緯向拉伸強度保持率分別為99.68%及95.4%。撕裂強度的結果也同樣彙整在表六中。
以熱重分析儀(TGA)計算預估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使用壽命。以TGA對實驗例8所製造的隔熱層結構以及市售型號FGT600的產品進行熱重損失量測。TGA的溫度範圍設定為30℃至800℃。然後,以熱重損失2%為基準計算使用壽命。第8圖顯示實驗例8之隔熱層結構的預估使用壽命對參考溫度的關係圖。在參考溫度為355℃ 至365℃時,所計算的使用壽命年限約為10年至約40年。以類似的方式分析計算市售型號FGT600產品的使用壽命,可以發現實驗例8所製造的隔熱層結構的使用年限優於型號FGT600的使用年限。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熟習此技藝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100‧‧‧隔熱層結構
101‧‧‧入光側
102‧‧‧相對側
110‧‧‧樹脂層
120‧‧‧基材
130‧‧‧熱阻隔層
130a‧‧‧氟碳樹脂
132‧‧‧中空顆粒
134‧‧‧氣凝膠
140‧‧‧吸收層
142‧‧‧金屬氧化物顆粒
150‧‧‧樹脂底層
200‧‧‧隔熱層結構
300‧‧‧隔熱層結構
310‧‧‧基材
311‧‧‧第一樹脂層
312‧‧‧第二樹脂層
313‧‧‧玻璃纖維布
320‧‧‧反射樹脂層
322‧‧‧中空玻璃球
324‧‧‧金屬氧化物顆粒
326‧‧‧裂紋
330‧‧‧隔熱樹脂層
332‧‧‧中空玻璃球
334‧‧‧氣凝膠
400‧‧‧隔熱層結構
500‧‧‧方法
510、520、530、540‧‧‧步驟
600‧‧‧隔熱層結構
610‧‧‧箱型支撐壁
620‧‧‧強光燈
630‧‧‧記錄裝置
A、B、C、D‧‧‧溫度感應器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說明如下:第1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2圖繪示本發明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3A及3B圖繪示本發明另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4圖繪示本發明再一比較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第5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的流程圖。
第6圖繪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效果測試裝置的示意圖。
第7圖顯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隔熱效 果的實際量測結果。
第8圖顯示本發明一實施方式之隔熱層結構的預估使用壽命與參考溫度的關係圖。
100‧‧‧隔熱層結構
101‧‧‧入光側
102‧‧‧相對側
110‧‧‧樹脂層
120‧‧‧基材
130‧‧‧熱阻隔層
130a‧‧‧氟碳樹脂
132‧‧‧中空顆粒
134‧‧‧氣凝膠
140‧‧‧吸收層
142‧‧‧金屬氧化物顆粒
150‧‧‧樹脂底層

Claims (8)

  1. 一種隔熱層結構,具有一入光側,該隔熱層結構包含:一樹脂層,配置在該入光側;一基材,配置在該入光側的一相對側,且大致平行該樹脂層;一熱阻隔層,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且該熱阻隔層配置於該基材與該樹脂層之間:以及一吸收層,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用以吸收一紅外光或一紫外光的其中至少一者,且該吸收層配置在該熱阻隔層與該樹脂層之間,其中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包含二氧化鈦、氧化鋅以及氧化鋁,且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更包含二氧化矽及碳酸鈣的其中至少一者,且其中該吸收層實質上不包含中空球體或氣凝膠。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其中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包含二氧化鈦、氧化鋅、二氧化矽、碳酸鈣及氧化鋁,且其中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在該吸收層中的重量百分比為約10%至約30%。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其中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不包含氧化錳顆粒。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更包含一樹脂底層配置在該基材與該熱阻隔層之間,且該樹脂底層接觸該基材和該熱阻隔層。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其中該吸收層接觸且配置在該熱阻隔層上,該樹脂層接觸且配置在該吸收層上。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其中每一該中空顆粒係選自中空玻璃顆粒、中空陶瓷顆粒以及氣凝膠所組成的群組,且該些中空顆粒在該熱阻隔層的重量百分比為約5%至約30%。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隔熱層結構,其中該基材包含一玻璃纖維布。
  8. 一種隔熱層結構的製造方法,包含:提供一基材;形成一熱阻隔層於該基材上,其中該熱阻隔層包含多數個中空顆粒;形成一吸收層於該熱阻隔層上,其中該吸收層包含多數個金屬氧化物顆粒,用以吸收一紅外光或一紫外光的其中至少一者,其中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包含二氧化鈦、氧化鋅以及氧化鋁,且該些金屬氧化物顆粒更包含二氧化矽及碳酸鈣的其中至少一者,且其中該吸收層實質上不包含 中空球體或氣凝膠;以及形成一樹脂層於該吸收層上。
TW101146924A 2012-12-12 2012-12-12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TWI48037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924A TWI480370B (zh) 2012-12-12 2012-12-12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46924A TWI480370B (zh) 2012-12-12 2012-12-12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800A TW201422800A (zh) 2014-06-16
TWI480370B true TWI480370B (zh) 2015-04-11

Family

ID=5139381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46924A TWI480370B (zh) 2012-12-12 2012-12-12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8037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80592B (zh) * 2015-12-10 2017-05-01 巨大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輪圈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6700Y (zh) * 2008-05-16 2009-03-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膜和包括该隔热膜的隔热片材
TW201226183A (en) * 2010-12-22 2012-07-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Structures of heat-insulating films and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206700Y (zh) * 2008-05-16 2009-03-11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隔热膜和包括该隔热膜的隔热片材
TW201226183A (en) * 2010-12-22 2012-07-01 Taiwan Textile Res Inst Structures of heat-insulating films and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22800A (zh) 2014-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iu et al. Multi-bioinspired self-cleaning energy-free cooling coatings
Sun et al. Preparation of passive daytime cooling fabric with the synergistic effect of radiative cooling and evaporative cooling
EP3416511B1 (en) Infrared-transparent porous polymer textile for human body cooling and heating
CN107901539B (zh) 复合体
JP6934593B2 (ja) 断熱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TWI480370B (zh) 隔熱層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US10042092B2 (en) Heat-insulation material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4507386A (ja) 低輻射率フルオロポリマー層を有する低輻射率物品
Gao et al. Structural engineering of hierarchical aerogels hybrid networks for efficient thermal comfort management and versatile protection
Si et al. Bioinspired Hierarchical Multi‐Protective Membrane for Extreme Environments via Co‐Electrospinning‐Electrospray Strategy
JP4470198B2 (ja) 光触媒シート、膜構造物及び光触媒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TWI529283B (zh) 建築板及其製造方法
TWI411531B (zh) 隔熱布膜結構及其製造方法
JP6700522B2 (ja) 高遮熱高防汚膜材
JP6298428B2 (ja) 自己清浄性材料として使用するための複合物品
US11713385B2 (en) Durability-enhanced thermochromic film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ame
TWI411533B (zh) 自潔隔熱布膜及其製造方法
KR101478147B1 (ko) 케이블 트레이용 복합재료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050129845A1 (en) Process for maintaining a desired temperature
JP2016087561A (ja) 水性塗布液、膜及びその製造方法、積層体、並びに太陽電池モジュール
JP4868321B2 (ja) 光触媒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669669B1 (ko) 내습성과 내구성이 개선된 복합 단열재
KR102512474B1 (ko) 공동주택 결로구간의 결로 방지 시공 방법
US20140066289A1 (en) Composite article for use as self-cleaning material
Zhong et al. Radiative cooling cellulose-based fabric with hierarchical structure for outdoor personal thermal manag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