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61142B -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61142B
TWI461142B TW101102602A TW101102602A TWI461142B TW I461142 B TWI461142 B TW I461142B TW 101102602 A TW101102602 A TW 101102602A TW 101102602 A TW101102602 A TW 101102602A TW I461142 B TWI461142 B TW I46114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ember
electronic device
panel
restraining
suppor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26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32422A (zh
Inventor
Chao Ling Lin
Shu Hsien Chu
Chien Jui Wang
Chen Hsu Liu
Original Assignee
Benq Corp
Qisd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nq Corp, Qisda Corp filed Critical Benq Corp
Priority to TW10110260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61142B/zh
Publication of TW2013324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324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611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61142B/zh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本發明關於一種支撐裝置,尤指一種用以支撐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
平板電腦(tablet computer)以其輕便的特性,於消費市場廣受歡迎。使用者多以一手托持平板電腦,另一手進行觸控操作。然而,當使用者不方便以手托持平板電腦來操作時,平板電腦多被平放於桌面上或是倚靠於他物上,使得使用者難以舒適的狀態對平板電腦進行操作,並且不穩定地斜置平板電腦易使其滑落、受損。此外,當平板電腦需與其他外接裝置,例如鍵盤共同操作時,使用者需雙手操作,平板電腦更需適當的放置。目前市面上已有多種用於平板電腦之具支撐功能的保護蓋,操作方便且結構可與平板電腦整合便於攜帶,但不具整合外接裝置的功能,無法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使用者仍需另行攜帶外接裝置,仍有不便。
鑑於先前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的目的之一在於提供一種支撐裝置,可形成一穩定的支撐結構,用以支撐一電子裝置,同時該支撐裝置上亦可設置另一電子裝置,以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
本發明之支撐裝置可用以支撐一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正面與一背面。該支撐裝置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一固定機構及一第三板件。該第二板件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係相對兩側,該第一板件設置於該第一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該固定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之間,該固定機構外形能因應一使用者外力而被調整改變並保持,因而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能被設置在一平行狀態或一第一特定夾角狀態,當該使用者外力消失時,該固定機構外形保持不變。該第三板件設置於該第二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該第三板件具有一表面。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藉由該固定機構保持在該第一特定夾角狀態時,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形成一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可支撐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使得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朝上,且該第三板件以一第二特定夾角相對於該第二板件設置以使該表面朝上時,一第二電子裝置可設置於該表面上且位於該第一電子裝置前方。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保持在該平行狀態時,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可用以覆蓋部分該第一電子裝置正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輸入裝置,其具有本發明之支撐裝置,輸入裝置的結構邏輯上即為前述支撐裝置加上於該第三板件上設置一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可接受該使用者操作而傳送電訊號到該第一電子裝置。關於該支撐裝置之說明,請參閱前文說明,不再複述。
於實際使用情境中,本發明之支撐裝置可經由簡單的操作即可形成穩定的支撐結構以支撐一電子裝置,例如平板電腦,並且該支撐裝置於平板電腦前方提供另一設置區域以供另一電子裝置,例如鍵盤放置,進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於收納時,該支撐裝置亦可用作該平板電腦的保護蓋。於實際產品設置中,鍵盤亦可直接與本發明之支撐裝置直接結構整合在一起,便於使用者攜帶。本發明之輸入裝置,具有該支撐裝置及可供使用者操作之一輸入電子裝置,故於實際使用情境中,當該輸入裝置支撐另一外部電子裝置時,該輸入電子裝置即能與該外部電子裝置通訊連接以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因此,本發明之支撐裝置及具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均可解決先前技術中平板電腦操作不便、支撐不易及與外接裝置不易結構整合的問題。
關於本發明之優點與精神可以藉由以下的發明詳述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的瞭解。
請參閱第1A、1B及1C圖,第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1伸展後之示意圖,第1B圖為支撐裝置1沿第1A圖中線X-X之剖面圖,第1C圖為支撐裝置1沿第1A圖中線Y-Y之剖面圖。支撐裝置1包含一第一板件12、一第二板件14、一固定機構16、一第三板件18及一樞接機構20。第二板件14具有一第一側142及一第二側144,第一側142與第二側144係相對兩側。第一板件12設置於第一側142並能相對於第二板件14旋轉。第三板件18設置於第二側144並能相對於第二板件14旋轉。於實作上,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得同時以一軟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膠膜10(以粗實線表示於圖中),即可產生可相對旋轉的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直接於各板件12、14及18上形成孔軸結構或其他樞接結構樞接亦可。
於本實施例中,固定機構16包含一第一拘束板件162及一第二拘束板件164,第一拘束板件162連接於第一板件12和第二拘束板件164之間,第二拘束板件164連接於第一拘束板件162和第二板件14之間,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均能相對旋轉。詳細來說,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分別係一形狀基本上近似三角形之板件,第一拘束板件162具有一第一邊162a、一第二邊162b及一第三邊162c,第二拘束板件164具有一第四邊164a、一第五邊164b及一第六邊164c,第一板件12具有一第一斜邊122,第二板件14具有一第二斜邊146。第一拘束板件162之第一邊162a連接第一板件12之第一斜邊122,第一拘束板件162之第二邊162b連接第二拘束板件164之第五邊164b,第二拘束板件164之第四邊164a連接第二板件14之第二斜邊146。同樣地,於實作上,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亦得同時與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以一軟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膠膜10,即可產生可相對旋轉的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直接於各板件12、14、18、162及164上形成孔軸結構或其他樞接結構樞接亦可。
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12與第二板件14經由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已可有效連接,故於實作上,第一板件12與第二板件14之間無直接實體連接之必要。此外,為簡化圖示,於本實施例中,各板件12、14、18、162及164係以厚膠膜10(為簡化圖面線條,僅示意於平面圖中)包覆以產生可旋轉機制為例,故各板件12、14、18、162及164間形成間隙,以利各板件12、14、18、162及164能有效旋轉。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12與第二板件14兩側均設置有固定機構16,其結構及作動均對稱,於本文中僅對其中一個固定機構16說明,另一個亦同,不另贅述;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併參閱第2圖,第2圖為支撐裝置1作為一第一電子裝置3保護蓋之示意圖,其中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圖中。於實作上,第一電子裝置3可為一平板電腦,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一電子裝置3具有一第三側32及相對第三側32之一第四側34。樞接機構20相對第二板件14設置於第一板件12上,亦即樞接機構20和第二板件14係連結於第一板件12上之相對兩側。樞接機構20包含一磁性部,例如內埋一磁鐵202(以虛線示示於第2圖中),樞接機構20藉由磁鐵202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之第三側32以與第一電子裝置3連接,使得第一板件12能相對第一電子裝置3旋轉。當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平行設置時,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保持在一平行狀態,亦即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間亦為平行設置,如此第一拘束板件162、第二拘束板件164、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與第三板件18一同平行設置可平坦覆蓋於第一電子裝置3上,換言之,支撐裝置1即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之保護蓋,可用以保護第一電子裝置3之正面36,即其螢幕所在處。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12、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覆蓋整個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原則上支撐裝置1僅需能保護位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的觸控螢幕已足。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當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間平行設置時,第一拘束板件162之第三邊162c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之第六邊164c係和第三板件18之側邊181形成一直線,可配合第一電子裝置3的輪廓,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保護作用更為完整。
請參閱第1圖及第3圖,第3圖為支撐裝置1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其中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第3圖中,另為簡化圖面線條,厚膠膜10未予繪示。以第1圖之視角為基準,當使用者需利用支撐裝置1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時,使用者先將第一電子裝置3脫離支撐裝置1,接著使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相對向後旋轉而旋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之間,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間之夾角減小,同時帶動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相對旋轉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間夾角減小至一第一特定夾角22。經由對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相對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的尺寸設計,利用結構干涉的特性,可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彎折後放置於一桌面上時,可被穩定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22狀態,以形成一穩定的支撐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拘束板件164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磁鐵164d,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第二板件14對應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亦為磁鐵148。於使用者旋轉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以形成支撐結構時,磁鐵164d、148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以第一特定夾角22固定,如第3圖所示;其中第二板件14與第二拘束板件164疊在一起,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前述操作利用磁吸作用,可使該支撐結構更為穩定。於實作上,或可於第一拘束板件162上設置一磁性部,例如磁鐵162d(以虛線表示於第1圖中),第一板件12對應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磁鐵124(以虛線表示於第1圖中),於使用者旋轉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以形成支撐結構時,同樣利用磁鐵162d、124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固定。補充說明的是,於前述兩情形中,各板件12、14、162及164之相對尺寸實作上不一定相同,基於對第一電子裝置3支撐所需之設置角度,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熟知技藝者自可經由簡單的幾何計算或樣品試驗即可推知所需第一特定夾角22及各板件12、14、162及164之相關尺寸,於此不另贅述。
再補充說明的是,原則上第一板件12與第二板件14間之夾角的固定可藉由控制第一板件12之第一斜邊122及第二板件14之第二斜邊146之夾角實現,因此實作上可藉由固定第一拘束板件162與第二拘束板件164間之夾角,再透過分別與第一斜邊122及第二斜邊146連接的第一邊162a及第四邊164a實現控制第一板件12與第二板件14間的夾角。於實作上,可於第一拘束板件162與第二拘束板件164對應設置磁性部,如前述磁鐵162d、164d,利用磁鐵162d、164d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間夾角減少,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以特定夾角固定。其中,雖磁鐵162d、164d相互磁吸,但受限於各板件12、14、162及164之實際尺寸造成結構上的拘束作用,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原則上不會疊在一起。
如第3圖及第4圖所示,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支撐結構後,併第三板件18放置於一平面P1(例如桌面)上時,第三板件18以一第二特定夾角24相對於第二板件14設置以使第三板件18之一表面182朝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特定夾角24係一鈍角,使第二板件14實質突出於第三板件18前方。該支撐結構藉由第二板件14接觸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以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使得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朝上。一第二電子裝置26,例如鍵盤或其他輸入裝置可設置於表面182上且位於第一電子裝置3前方,進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例如需雙手打字的使用情境。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26係另外固定於第三板件18上,例如貼附或機構卡合,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將第二電子裝置26直接與第三板件18結構整合,例如沉入第三板件18之表面182,使得支撐裝置1於作為保護蓋的使用情境中不會刮傷第一電子裝置3之正面36,此時其餘板件12、14、162及164之位置或厚度等相關尺寸亦需視情況設變,以能較佳地發揮對第一電子裝置3保護蓋的功能。第二電子裝置26與第一電子裝置3間之通訊連接得以無線通訊連接或實體纜線連接實現,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殼係以順磁性材料製成,第二板件14具有一磁性部,由複數個磁鐵150(以虛線繪示其位置於第1圖及第3圖中)組成,該支撐結構藉由磁鐵150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使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與第二板件14大致緊貼以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如第4圖所示,其中平面P1以鏈線表示,另為簡化圖面線條,厚膠膜10僅於板件連接處示意繪示,以下各圖亦同,不另贅述。
補充說明的是,於實作上,防止第一電子裝置3相對支撐裝置1移動,支撐裝置1亦可改於第三板件18設置一磁性部,亦由複數個磁鐵184(以虛線繪示其位置於第1圖及第3圖中)組成,第三板件18即可藉由磁鐵184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使第一電子裝置3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如第5圖所示。於實作上,可藉由調整磁鐵184的設置位置以使得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與第二板件14大致緊貼以獲取該支撐結構與第一電子裝置3較大的接觸面積,有助於支撐的穩定性;此時,第二板件14若亦設置磁鐵150,亦可對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磁吸,更加強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固定效果。另外,防止第一電子裝置3相對支撐裝置1移動,於實作上亦可採用結構拘束的設計,例如於第三板件18上設置一止擋結構,使得第三板件18可藉由該止擋結構抵接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使第一電子裝置3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例如該止擋結構為一凹槽186,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直接部分設置於凹槽186中,如第6圖所示;又例如該止擋結構為一擋板188,樞接於第三板件18上,需使用時,擋板188即旋出表面182以擋止第一電子裝置3之一側邊,如第7圖所示。若第二電子裝置26突出表面182設置,第二電子裝置26之側邊亦得作為擋止第一電子裝置3之止擋結構。
請參閱第8圖,其為支撐裝置1形成的支撐結構以另一狀態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之側視圖。當使用者無需與其他電子裝置協同操作時,支撐裝置1可提供較平緩的支撐角度,有利於使用者自然直接於第一電子裝置3上進行觸控操作。如第8圖所示,支撐裝置1放置於平面P1上時,第三板件18之表面182朝下,第二板件14及第三板件18均平放於平面P1上,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仍藉由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形成穩定的支撐結構。使用者可將第一電子裝置3以其第三側32與樞接機構20連接,第一電子裝置3以其第四側34放置於平面P1上,使得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朝上。於此實施例中,該支撐結構向上撐起第一電子裝置3,使第一電子裝置3與平面P1間之夾角40大於5度且小於45度,以適於一般使用之視角。此夾角40可藉由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的支撐結構之幾何尺寸決定。於此使用情境中,於該支撐結構形成的過程中,第一電子裝置3可持續與樞接機構20的連接,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此外,於實際使用上,第一電子裝置3亦可以其背面38支撐於樞接機構20(例如磁吸背面38)或第一板件12上,如第9圖所示;此時,第一電子裝置3與平面P1間可產生較大的夾角40。另外,補充說明的是,於此使用情境中,因第二電子裝置26無需使用,故不繪示於第8圖中,以簡化圖示;又,於此使用情境中,因為實作上第一電子裝置3可切斷與第二電子裝置26之通訊連接或忽略第二電子裝置26的回應,故即使第二電子裝置26與支撐裝置1結構整合導致第二電子裝置26(例如鍵盤)朝下而觸碰平面P1,也不會對第一電子裝置3產生影響。
於前述實施例中,固定機構16係由第一拘束板件162及第二拘束板件164實現,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第10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第10圖中支撐裝置與第3圖中支撐裝置1結構邏輯大致相同,故第10圖中支撐裝置各部件仍沿用第3圖中支撐裝置1相關部件之標號,關於支撐裝置1各部件之相關說明,於第10圖中支撐裝置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如第10圖所示,第10圖中支撐裝置與第3圖中支撐裝置1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10圖中支撐裝置之固定機構16以一可撓性連接件166實現。可撓性連接件166連接於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之間,兼具連接及固定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之功能。於實作上,可撓性連接件166可為純金屬板、合金薄板或其他可形塑定形之材料製成之連接件,其兩端部分別埋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中,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支撐結構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相對旋轉以使可撓性連接件166彎曲,並藉由可撓性連接件166可形塑定形的特性,固定機構16外形即能被調整改變並保持,因而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被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22狀態,即以第一特定夾角22固定。該支撐結構形成後即可用以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第10圖中)。同樣地,固定機構16外形亦能被調整改變並保持以使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被設置在平行狀態,進而使該支撐裝置能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之保護蓋。
請參閱第11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第11圖中支撐裝置與第3圖中支撐裝置1結構邏輯大致相同,故第11圖中支撐裝置各部件仍沿用第3圖中支撐裝置1相關部件之標號,關於支撐裝置1各部件之相關說明,於第11圖中支撐裝置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如第11圖所示,第11圖中支撐裝置與第3圖中支撐裝置1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11圖中支撐裝置之固定機構16以至少一摩擦鉸鏈168實現。摩擦鉸鏈168包含固定至第一板件12之一第一固定部168a、固定至第二板件14之一第二固定部168b及一樞軸168c,第一固定部168a及第二固定部168b以樞軸168c樞接。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能利用摩擦鉸鏈168提供之摩擦力以第一特定夾角22固定。於實作上,該摩擦力的大小可利用摩擦鉸鏈168的彈簧墊圈168d的設置來控制。
另外,於此實施例中,摩擦鉸鏈168係利用摩擦力產生定位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以利用結構卡合機制實現定位效果之鉸鏈170取代摩擦鉸鏈168亦可。鉸鏈170之示意圖如第12圖所示。鉸鏈170包含一第一固定部170a、一第二固定部170b、一樞軸170c及一彈簧170d。第一固定部170a固定於第一板件12,第二固定部170b固定於第二板件14,樞軸170c穿過第一固定部170a、第二固定部170b及彈簧170d,並以一螺帽170e組合固定。於第一固定部170a上形成二個定位槽1702a、1702b,於第二固定部170b上形成一個定位肋1702c,藉由彈簧170d的彈力迫使定位肋1702c卡入其中一個定位槽1702a、1702b,彈力的大小可藉由改變螺帽170e與樞軸170c間之相對位置來調整。因此,當定位肋1702c卡入定位槽1702a時,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被設置在平行狀態;當定位肋1702c卡入定位槽1702b時,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即被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22狀態(參閱第3圖所示之狀態)。換言之,鉸鏈170具有一定位角度1704,即定位槽1702a、1702b形成之圓心角,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能利用鉸鏈170之定位角度1704以第一特定夾角22固定;原則上,定位角度1704與第一特定夾角22互補。補充說明的是,前述鉸鏈168、170僅為示例,於實際產品設計上,結構更為複雜的鉸鏈亦得適用,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為便於說明,鉸鏈168、170係比例誇張繪示於第11圖及第12圖中,其實際尺寸應視實際產品而定。
請參閱第13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5伸展後之示意圖。支撐裝置5包含一第一板件52、一第二板件54、一固定機構56、一第三板件58及一第四板件60。第二板件54具有一第一側542及一第二側544,第一側542與第二側544係相對兩側。第一板件52設置於第一側542並能相對於第二板件54旋轉。第三板件58設置於第二側544並能相對於第二板件54旋轉。第四板件60設置於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之間。於實作上,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三板件58及第四板件60得同時以一軟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膠膜50(以粗實線表示於圖中),即可產生可相對旋轉的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直接於各板件52、54、58及60上形成孔軸結構或其他樞接結構樞接亦可。
於本實施例中,固定機構56包含一第一拘束板件562及一第二拘束板件564,第一拘束板件562連接於第一板件52和第二拘束板件564之間,第二拘束板件564連接於第一拘束板件562和第二板件54之間,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均能相對旋轉。詳細來說,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分別係一形狀基本上近似三角形之板件,第一拘束板件562具有一第一邊562a、一第二邊562b及一第三邊562c,第一拘束板件562之第三邊562c為一圓弧形,第二拘束板件564具有一第四邊564a、一第五邊564b及一第六邊564c,第一板件52具有一第一斜邊522,第二板件54具有一第二斜邊546。第一拘束板件562之第一邊562a連接第一板件52之第一斜邊522,第一拘束板件562之第二邊562b連接第二拘束板件564之第五邊564b,第二拘束板件564之第四邊564a連接第二板件54之第二斜邊546。同樣地,於實作上,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亦得同時與第一板件52、第二板件54、第三板件58及第四板件60以一軟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膠膜50,即可產生可相對旋轉的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直接於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上形成孔軸結構或其他樞接結構樞接亦可。
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經由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已可有效連接,故於實作上,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之間無直接實體連接之必要。此外,為簡化圖示,於本實施例中,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係以厚膠膜50(為簡化圖面線條,僅示意於側視圖平面圖中)包覆以產生可旋轉機制為例,故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間形成間隙,以利各板件52、54、58、60、562及564能有效旋轉。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兩側均設置有固定機構56,其結構及作動均對稱,於本文中僅對其中一個固定機構56說明,另一個亦同,不另贅述;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併參閱第14圖,第14圖為支撐裝置5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保護蓋之示意圖,其中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圖中,另為簡化圖面線條,厚膠膜10僅於板件連接處示意繪示,以下各圖亦同,不另贅述。當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平行設置時,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保持在一平行狀態,亦即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間亦為平行設置,即如第13圖所示;此時,第二板件54及第三板件58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即其螢幕所在處。於本實施例中,支撐裝置5以第一板件52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能相對支撐裝置5旋轉之機制,例如第一板件52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由複數個磁鐵524組成(以虛線繪示其位置於第13圖),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殼係以順磁性材料製成或於對應磁鐵524埋入磁鐵或是磁性構件,即可實現前述貼附效果。於實作上,因第一拘束板件562亦隨第一板件52貼附於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上,故第一拘束板件562亦可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磁鐵562d(以虛線繪示其位置於第13圖),以吸附於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上。因此,支撐裝置5於實際保護蓋應用中,第一板件52附著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第二板件54及第三板件58繞過第一電子裝置3的第三側32並以水平設置時,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當第二板件54與第三板件58之面積大致等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之面積時,第二板件54與第三板件58即可完整覆蓋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以獲得對第一電子裝置3較佳的保護效果,並且第二拘束板件564之第六邊564c係和第三板件58之側邊581形成一直線,可配合第一電子裝置3的輪廓,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保護作用更為完整,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原則上支撐裝置5僅需能保護位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的觸控螢幕已足。
補充說明的是,於本實施例中,由於支撐裝置5作為保護蓋時,需繞過第一電子裝置3的第三側32,因此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間至少存有略大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厚度的間距,以使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能分別平覆於第一電子裝置3上。於本實施例中,於此間距中,支撐裝置5設置第四板件60,因此第四板件60的寬度大致等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厚度,此除可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第三側32發揮一定程度的保護作用外,亦有助於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穩定的支撐結構,其形成結構詳如後文。
請參閱第13圖及第15圖,第15圖為支撐裝置5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其中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第15圖中。以第13圖之視角為基準,當使用者需利用支撐裝置5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時,使用者可先將第一電子裝置3脫離支撐裝置5,接著使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相對向後旋轉而旋入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之間,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間之夾角減小,同時帶動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相對旋轉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間夾角減小至一第一特定夾角62。經由對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相對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的尺寸設計,利用結構干涉的特性,可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彎折後放置於一桌面上時,可被穩定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62狀態,以形成一穩定的支撐結構。
於本實施例中,第二拘束板件564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磁鐵564d,第二板件54對應具有另一磁性部,例如磁鐵548。於使用者旋轉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以形成支撐結構時,磁鐵564d、548(以虛線表示其位置於第13圖中)相互磁吸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以第一特定夾角62固定,如第15圖所示;其中第二板件54與第二拘束板件564疊在一起,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前述操作利用磁吸作用,可使該支撐結構更為穩定。如第15圖所示,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間存有相當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厚度的間距,由於第四板件60具有相當剛性,故可避免第一板件52及第一拘束板件562相對第二板件54及第二拘束板件564過度移動而影響該支撐結構的穩定度。補充說明的是,在不考慮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間的間距可能產生的問題,邏輯上,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間之夾角的固定可藉由控制第一板件52之第一斜邊522及第二板件54之第二斜邊546之夾角實現,因此實作上可藉由固定第一拘束板件562與第二拘束板件564間之夾角,再透過分別與第一斜邊522及第二斜邊546連接的第一邊562a及第四邊564a實現控制第一板件52與第二板件54間的夾角。
如第15圖所示,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支撐結構後,併第三板件58放置於平面P1(例如桌面)上時,第三板件58以一第二特定夾角64相對於第二板件54設置以使第三板件58之一表面582朝上;於本實施例中,第二特定夾角64為零,使第二板件54實質突出於第三板件58上方。於實作上,第二板件54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由複數個磁鐵550(以虛線表示其位置於第13圖中)組成,第三板件58對應具有一磁性部,例如由複數個磁鐵584(以虛線表示其位置於第13圖中),第二板件54與第三板件58藉由磁鐵550、584相互磁吸,以使第二特定夾角64保持為零度。該支撐結構藉由第一板件52接觸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以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使得第一電子裝置3的正面36朝上。第二電子裝置26(例如鍵盤或其他輸入裝置)即可設置於表面582上且位於第一電子裝置3前方,進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例如需雙手打字的使用情境。
此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二電子裝置26係另外固定於第三板件58上,例如貼附或機構卡合,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將第二電子裝置26直接與第三板件58結構整合,例如沉入第三板件58之表面582,使得支撐裝置5於作為保護蓋的使用情境中不會刮傷第一電子裝置3之正面36,此時其餘板件54、58及564之位置或厚度等相關尺寸亦需視情況設變,以能較佳地發揮對第一電子裝置3保護蓋的功能。第二電子裝置26與第一電子裝置3間之通訊連接得以無線通訊連接或實體纜線連接實現,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殼係以順磁性材料製成,該支撐結構藉由磁鐵524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使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與第一板件52大致緊貼以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如第16圖所示,其中平面P1以鏈線表示。
補充說明的是,於實作上,防止第一電子裝置3相對支撐裝置5移動,支撐裝置5亦可於第三板件58設置一磁性部,亦由複數個磁鐵586(以虛線繪示其位置於第13圖及第15圖中)組成,第三板件58即可藉由磁鐵586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使第一電子裝置3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如第17圖所示。於實作上,可藉由調整磁鐵586的設置位置以使得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與第一板件52大致緊貼以獲取該支撐結構與第一電子裝置3較大的接觸面積,有助於支撐的穩定性;此時,第一板件52之磁鐵524亦可對第一電子裝置3之背面38磁吸,更加強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固定效果。另外,防止第一電子裝置3相對支撐裝置1移動,於實作上亦可採用結構拘束的設計,例如於第三板件58上設置一止擋結構,使得第三板件58可藉由該止擋結構抵接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使第一電子裝置3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例如該止擋結構為一凹槽588,第一電子裝置3的側邊直接部分設置於凹槽588中,如第18圖所示;又例如該止擋結構為一擋板589,樞接於第三板件58上,需使用時,擋板589即旋出表面582以擋止第一電子裝置3之一側邊,如第19圖所示。若第二電子裝置26突出表面582設置,第二電子裝置26之側邊亦得作為擋止第一電子裝置3之止擋結構。
於第15圖中,固定機構56係由第一拘束板件562及第二拘束板件564實現,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第20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第20圖中支撐裝置與第15圖中支撐裝置5結構邏輯大致相同,故第10圖中支撐裝置各部件仍沿用第15圖中支撐裝置5相關部件之標號,關於支撐裝置5各部件之相關說明,於第20圖中支撐裝置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如第20圖所示,第20圖中支撐裝置與第15圖中支撐裝置5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20圖中支撐裝置之固定機構56以一可撓性連接件566實現。可撓性連接件566連接於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之間,兼具連接及固定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之功能,包含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間存有適當的間距,以補償第一電子裝置3之厚度。於實作上,可撓性連接件566可為純金屬板、合金薄板或其他可形塑定形之材料製成之連接件,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形成支撐結構的過程中,使用者可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相對旋轉以使可撓性連接件566彎曲,並藉由可撓性連接件566可形塑定形的特性,固定機構56外形即能被調整改變並保持,因而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被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62狀態,即以第一特定夾角62固定。該支撐結構形成後即可用以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第20圖中)。同樣地,固定機構56外形亦能被調整改變並保持以使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被設置在平行狀態,進而使該支撐裝置能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之保護蓋。
請參閱第21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第21圖中支撐裝置與第15圖中支撐裝置5結構邏輯大致相同,故第21圖中支撐裝置各部件仍沿用第15圖中支撐裝置5相關部件之標號,關於支撐裝置5各部件之相關說明,於第21圖中支撐裝置亦有適用,不另贅述。如第21圖所示,第21圖中支撐裝置與第15圖中支撐裝置5不同之處主要在於第21圖中支撐裝置之固定機構56以至少一摩擦鉸鏈568實現。摩擦鉸鏈568包含固定至第一板件52之一第一固定部568a、固定至第二板件54之一第二固定部568b及一樞軸568c,第一固定部568a及第二固定部568b以樞軸568c樞接。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能利用摩擦鉸鏈568提供之摩擦力以第一特定夾角62固定。於實作上,該摩擦力的大小可利用摩擦鉸鏈568的彈簧墊圈568d的設置來控制。又,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間之間距,即得直接以摩擦鉸鏈568主體的外徑實現。
另外,於此實施例中,摩擦鉸鏈568係利用摩擦力產生定位效果,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例如以利用結構卡合機制實現定位效果之鉸鏈170取代摩擦鉸鏈568亦可。鉸鏈170之示意圖如第12圖所示;其中,第一固定部170a固定於第一板件52,第二固定部170b固定於第二板件54。同樣地,當定位肋1702c卡入定位槽1702a時,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被設置在平行狀態;當定位肋1702c卡入定位槽1702b時,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即被設置在第一特定夾角62狀態(參閱第15圖所示之狀態)。換言之,第一板件52及第二板件54能利用鉸鏈170之定位角度1704以第一特定夾角62固定;於本實施例中,原則上,定位角度1704與第一特定夾角62互補。補充說明的是,前述鉸鏈568、170僅為示例,於實際產品設計上,結構更為複雜的鉸鏈亦得適用,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另外,為便於說明,鉸鏈568、170係比例誇張繪示,其實際尺寸應視實際產品而定。
於第13至第15圖中支撐裝置5之結構中,第一板件52僅覆蓋部分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請參閱第13至第15圖及第22至第24圖,第2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7伸展後之示意圖,第23圖為第22圖中支撐裝置7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第24圖為第22圖中支撐裝置7作為第一電子裝置3保護蓋之示意圖。支撐裝置7與支撐裝置5之結構大致相同,因此,除了主要不同之部件外,支撐裝置7各部件之編號仍沿用支撐裝置5各部件之編號,關於支撐裝置5各部件之相關說明,於支撐裝置7亦有適用,不另贅述。支撐裝置7之第一板件72遠大於支撐裝置5之第一板件52,各板件72、54、及60亦得同時以一軟性材料包覆,例如厚膠膜70(以粗實線表示於第22圖中)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板件72之面積大致等於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之面積,因此當支撐裝置7作為保護蓋使用時,第一板件72可覆蓋大部分的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此外,由於第一板件72相對於第一板件52大,因此當支撐裝置7作為支撐架時,第一板件72對第一電子裝置3可提供較大的托持面積,有利於提昇對第一電子裝置3的固定效果。補充說明的是,相較於支撐裝置5的第一板件52,支撐裝置7的第一板件72上可設置更多的磁鐵724,有助於穩固貼附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另外,於本實施例中,第一拘束板件762之輪廓配合第一板件72設變,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於前述說明中,以支撐裝置1及支撐裝置5分別說明兩種第二特定夾角24、64,但支撐裝置1及支撐裝置5之實際應用不以此為限。例如支撐裝置1亦得採用第二特定夾角24為零之情形而對第一電子裝置3提供支撐功能,如第25圖所示。此時,第二板件14與第三板件18疊在一起,使得第二特定夾角24為零,第一板件12及第二板件14形成之支撐結構即以第一板件12接觸第一電子裝置3(以虛線繪示於第25圖中)的背面38以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其中,第二板件14與第三板件18可如同支撐裝置5之第二板件54與第三板件58,於對應處可設置磁性部,以相互磁吸,使第二特定夾角24可穩定保持為零;此外,第一板件12亦可如同支撐裝置5之第一板件52,於其上設置磁吸部以磁吸第一電子裝置3的背面38,提昇支撐裝置1對第一電子裝置3支撐的穩定度。關於支撐裝置5支撐機制之相關說明,於第25圖中支撐裝置1中可適用者,亦有適用,不另贅述。補充說明的是,於第25圖中支撐裝置1中,設置於第三板件18之表面182上的第二電子裝置26輪廓可能需配合設變或選用合適之第二電子裝置26,此為本技術領域熟知技藝者可輕易完成,故於此不另贅述。
補充說明的是,於前述關於支撐第一電子裝置3之各實施例中,第一電子裝置3均以其長邊為底而支撐,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於實際應用中,第一電子裝置3之支撐方向應視使用者需求或是運行於第一電子裝置3之應用程式而定,於此不另贅述。
如前文說明,本發明之支撐裝置可經由簡單的操作即可形成穩定的支撐結構以支撐一第一電子裝置,並且該支撐裝置於平板電腦前方提供另一設置區域以供一第二電子裝置,進而提供使用者整合的操作環境。此外,本發明之支撐裝置亦可作為第一電子裝置之保護蓋,而與第一電子裝置一併收納。另外,於實際產品設置中,第二電子裝置可直接與本發明之支撐裝置直接結構整合在一起,即形成一具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便於使用者攜帶。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5、7...支撐裝置
3...第一電子裝置
10、50、70...厚膠膜
12、52、72...第一板件
14、54...第二板件
16、56...固定機構
18、58...第三板件
20...樞接機構
22、62...第一特定夾角
24、64...第二特定夾角
26...第二電子裝置
32...第三側
34...第四側
36...正面
38...背面
40...夾角
60...第四板件
122、522...第一斜邊
124、524、724...磁鐵
142、542...第一側
144、544...第二側
146、546...第二斜邊
148、548...磁鐵
150...磁鐵
162、562、762...第一拘束板件
162a、562a...第一邊
162b、562b...第二邊
162c、562c...第三邊
162d、562d...磁鐵
164、564...第二拘束板件
164a、564a...第四邊
164b、564b...第五邊
164c、564c...第六邊
164d、564d...磁鐵
166、566...可撓性連接件
168、568...摩擦鉸鏈
168a、568a...第一固定部
168b、568b...第二固定部
168c、568c...樞軸
168d、568d...彈簧墊圈
170...鉸鏈
170a...第一固定部
170b...第二固定部
170c...樞軸
170d...彈簧
170e...螺帽
1702a、1702b...定位槽
1702c...定位肋
1704...定位角度
181、581...側邊
182、582...表面
184、586...磁鐵
186、588...凹槽
188、589...擋板
202...磁鐵
550...磁鐵
584...磁鐵
P1...平面
第1A圖為根據本發明之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
第1B圖為第1A圖中支撐裝置沿線X-X之剖面圖。
第1C圖為第1A圖中支撐裝置沿線Y-Y之剖面圖。
第2圖為第1圖中支撐裝置作為一第一電子裝置保護蓋之示意圖。
第3圖為第1圖中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
第4圖為第3圖中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5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6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7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8圖為第1圖中支撐裝置形成的支撐結構以另一狀態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9圖為第8圖中第一電子裝置以另一支撐角度被支撐裝置形成的支撐結構支撐之側視圖。
第1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
第1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
第12圖為適用於第11圖中支撐裝置之鉸鏈之分解圖。
第13圖,其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
第14圖為第13圖中支撐裝置作為第一電子裝置保護蓋之示意圖。
第15圖為第13圖中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
第16圖為第13圖中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17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18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19圖為根據另一實施例之支撐裝置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第20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
第21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
第22圖為根據本發明之另一較佳具體實施例之支撐裝置伸展後之示意圖。
第23圖為第22圖中支撐裝置形成支撐結構之示意圖。
第24圖為第22圖中支撐裝置作為第一電子裝置保護蓋之示意圖。
第25圖為第1圖中支撐裝置形成的支撐結構以另一狀態支撐第一電子裝置之側視圖。
3...第一電子裝置
12...第一板件
14...第二板件
18...第三板件
20...樞接機構
22...第一特定夾角
24...第二特定夾角
36...正面
38...背面
150...磁鐵
162...第一拘束板件
164...第二拘束板件
182...表面
184...磁鐵
P1...平面

Claims (28)

  1. 一種支撐裝置,可用以支撐一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正面與一背面,該支撐裝置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係相對兩側,該第一板件設置於該第一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一固定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之間,該固定機構外形能因應一使用者外力而被調整改變並保持,因而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能被設置在一平行狀態或一第一特定夾角狀態,當該使用者外力消失時,該固定機構外形保持不變;以及一第三板件,設置於該第二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該第三板件具有一表面;其中,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藉由該固定機構保持在該第一特定夾角狀態時,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形成一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可支撐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使得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朝上,且該第三板件以一第二特定夾角相對於該第二板件設置以使該表面朝上時,一第二電子裝置可設置於該表面上且位於該第一電子裝置前方;以及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保持在該平行狀態時,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可撓性連接件,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能藉由該可撓性連接件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鉸鏈,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該鉸鏈具有一定位角度,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能利用該鉸鏈之該定位角度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摩擦鉸鏈,連接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利用該摩擦鉸鏈提供之摩擦力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一拘束板件及一第二拘束板件,該第一拘束板件連接於該第一板件和該第二拘束板件之間,該第二拘束板件連接於該第一拘束板件和該第二板件之間,當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平行設置時,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間亦為平行設置,如此該第一拘束板件、該第二拘束板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可平坦覆蓋於該第一電子裝置上,以及當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間夾角因相對旋轉而減小時,同時帶動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相對旋轉以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間夾角減小至該第一特定夾角以形成該支撐結構。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分別係一形狀基本上近似三角形之板件,該第一拘束板件具有一第一邊、一第二邊及一第三邊,該第二拘束板件具有一第四邊、一第五邊及一第六邊,該第一板件具有一第一斜邊,該第二板件具有一第二斜邊,該第一拘束板件之該第一邊連接該第一板件之該第一斜邊,該第一拘束板件之該第二邊連接該第二拘束板件之該第五邊,該第二拘束板件之該第四邊連接該第二板件之該第二斜邊。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間平行設置時,該第一拘束板件之該第三邊及該第二拘束板件之該第六邊係和該第三板件之側邊形成一直線。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間平行設置時,該第一拘束板件之該第三邊為一圓弧形。
  9.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拘束板件具有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一板件對應具有一第二磁性部,該第一磁性部與該第二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10.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拘束板件具有一第三磁性部,該第二板件對應具有一第四磁性部,該第三磁性部與該第四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11. 如請求項5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拘束板件具有一第一磁性部,該第二拘束板件對應具有一第三磁性部,該第一磁性部與該第三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該第一拘束板件及該第二拘束板件間夾角減少,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以該第一特定夾角固定。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特定夾角係一鈍角,使該第二板件實質突出於該第三板件前方,該支撐結構藉由該第二板件接觸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以支撐該第一電子裝置。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板件具有一第五磁性部,該支撐結構藉由該第五磁性部磁吸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使該第一電子裝置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
  14.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三板件具有一第六磁性部,該第三板件可藉由該第六磁性部磁吸該第一電子裝置的側邊,使該第一電子裝置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
  15.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三板件具有一止擋結構,該第三板件可藉由該止擋結構抵接該第一電子裝置的側邊,使該第一電子裝置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特定夾角為零度,使該第一板件實質突出於該第三板件上方,該支撐結構藉由該第一板件接觸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以支撐該第一電子裝置。
  17.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板件具有一第七磁性部,該支撐結構藉由該第七磁性部磁吸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使該第一電子裝置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
  18. 如請求項2至6及16其中之一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板件具有一第八磁性部,該第三板件對應具有一第九磁性部,該第二板件與該第三板件藉由該第八磁性部與該第九磁性部相互磁吸,以使該第二特定夾角保持為零度。
  19. 如請求項16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三板件具有一止擋結構,該第三板件可藉由該止擋結構抵接該第一電子裝置的側邊,使該第一電子裝置保持在被該支撐結構支撐的狀態。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樞接機構,該樞接機構和該第二板件係連結於該第一板件上之相對兩側,該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第三側及相對該第三側之一第四側,該第一電子裝置能以該第三側與該樞接機構連接以使該第一板件能相對該第一電子裝置旋轉,其中當該支撐結構之該第二板件放置於一平面上,且該第一電子裝置以該第四側放置於該平面上時,該支撐結構向上撐起該第一電子裝置,使該第一電子裝置與該平面間之夾角大於5度且小於45度。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樞接機構包含一磁性部,該樞接機構藉由該磁性部磁吸該第三側以與該第一電子裝置連接。
  2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含一樞接機構,相對該第二板件設置於該第一板件上,與該第一電子裝置之一側連接以使該第一板件能相對該第一電子裝置旋轉,其中當該第一板件、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間均為平行設置時,該第一板件、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
  23. 如請求項22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樞接機構包含一磁性部,該樞接機構藉由該磁性部磁吸該側以與該第一電子裝置連接。
  2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當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水平設置時,該第一板件附著於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且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
  25.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二板件與該第三板件之面積大致等於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之面積。
  26.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支撐裝置,更包括一第四板件,該第四板件設置於該第一板件與該第二板件之間,該第四板件的寬度大致等於該第一電子裝置的厚度。
  27. 如請求項24所述之支撐裝置,其中該第一板件之面積大致等於該第一電子裝置的背面之面積。
  28. 一種具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可用以支撐一第一電子裝置,該第一電子裝置具有一正面與一背面,該輸入裝置包含:一第一板件;一第二板件,具有一第一側及一第二側,該第一側與該第二側係相對兩側,該第一板件設置於該第一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一固定機構,連接於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之間,該固定機構外形能因應一使用者外力被調整改變並保持,使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能被設置在一平行狀態或一第一特定夾角狀態,且當該使用者外力消失時,該固定機構外形保持不變;一第三板件,設置於該第二側並能相對於該第二板件旋轉,該第三板件具有一表面;以及一第二電子裝置,設置於該第三板件表面上且位於該第一電子裝置前方,該第二電子裝置可接受該使用者操作而傳送電訊號到該第一電子裝置;其中,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藉由該固定機構保持在該第一特定夾角狀態時,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形成一支撐結構,該支撐結構可支撐該第一裝置的背面,使得該第一電子裝置的正面朝上,且該第三板件以一第二特定夾角相對於該第二板件設置使該表面朝上時;以及當該第一板件及該第二板件保持在該平行狀態時,該第二板件及該第三板件可用以覆蓋至少部分該第一裝置的正面。
TW101102602A 2012-01-20 2012-01-20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TWI46114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2602A TWI461142B (zh) 2012-01-20 2012-01-20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1102602A TWI461142B (zh) 2012-01-20 2012-01-20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2422A TW201332422A (zh) 2013-08-01
TWI461142B true TWI461142B (zh) 2014-11-11

Family

ID=49479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2602A TWI461142B (zh) 2012-01-20 2012-01-20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6114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992983B (zh) 2014-02-27 2019-12-17 惠普发展公司,有限责任合伙企业 用于设备的保护罩
TWI594109B (zh) * 2016-10-14 2017-08-01 緯創資通股份有限公司 可防止螢幕傾倒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3141U (en) * 2010-07-12 2010-11-21 Li Zheng Ping supporting stand
TWM394400U (en) * 2010-07-08 2010-12-11 Jin-Sheng Lin Integrally-formed supporter
TWM401145U (en) * 2010-09-24 2011-04-01 qun-jie Zhou Fold stacked supporting bas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M394400U (en) * 2010-07-08 2010-12-11 Jin-Sheng Lin Integrally-formed supporter
TWM393141U (en) * 2010-07-12 2010-11-21 Li Zheng Ping supporting stand
TWM401145U (en) * 2010-09-24 2011-04-01 qun-jie Zhou Fold stacked supporting bas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32422A (zh) 2013-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3812B2 (en) Foldable supporting device
TWI488563B (zh) 周邊輸入裝置
TWI432128B (zh)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
TW201308053A (zh) 擴充基座以及使用其之電子裝置
TWM464715U (zh) 用來固定可攜式電子裝置之固定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設備
TW201217944A (en) Tablet electronic device
TWI497264B (zh) 電子裝置
US2014034084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WO2020135550A1 (zh) 终端设备
WO2019227980A1 (zh) 一种电脑
TWM482773U (zh) 保護蓋裝置
TW201419991A (zh) 具有樞接結構之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461142B (zh) 電子裝置之支撐裝置及具該支撐裝置之輸入裝置
US20120256068A1 (en) Electronic device supporting base
TWI514952B (zh) 電子裝置
CN202302616U (zh) 能收合成一平板及调整角度的支撑架
WO2019233030A1 (zh) 可弯折的背板结构及显示装置
CN208636757U (zh) 一种纯平电阻式平板电脑
TW201504554A (zh) 顯示裝置及其包含之顯示裝置基座
TWM463857U (zh) 平板電腦用多功能手持裝置
US20160209873A1 (en) Electronic device
TWM408919U (en) Supporting rack for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382296B (zh) 電子裝置
US20150138706A1 (en)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4216475B (zh) 一种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