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7140B -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57140B
TWI457140B TW102112524A TW102112524A TWI457140B TW I457140 B TWI457140 B TW I457140B TW 102112524 A TW102112524 A TW 102112524A TW 102112524 A TW102112524 A TW 102112524A TW I457140 B TWI457140 B TW I45714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nano
aggregate
skin whitening
producing
carbon chai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125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8745A (zh
Inventor
Tzunghan Chou
Chiahua Liang
Chinghua Hsiao
Original Assignee
Univ Nat Yunlin Sci & Te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v Nat Yunlin Sci & Tech filed Critical Univ Nat Yunlin Sci & Tech
Priority to TW1021125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57140B/zh
Publication of TW2014387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87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5714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57140B/zh

Link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Cosmetics (AREA)
  • Pharmaceuticals Containing Other Organic And Inorganic Compounds (AREA)

Description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奈米級遞送系統,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含有麴酸衍生物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將藥物直接送到標的組織,減少正常組織或敏感組織的傷害,一直是藥物發展的終極目標。這個概念對癌症治療尤其重要,因為腫瘤化療大多使用細胞毒殺策略,而抗癌藥物大多針對抑制細胞生長、分裂和促使細胞凋亡的方式發展,無法只作用於特定癌細胞,故會造成嚴重的毒性副作用。
自1970年代起,微脂粒(liposomes)即被認為是載運藥物的好劑型。其理由在於:一、微脂粒與細胞膜構造相似,主要由磷酸脂質構成,在生物體內能被分解,所以不具毒性,而且不像蛋白質會引起免疫反應,能夠多次使用;二、藥物包在微脂粒內或結合在微脂粒的膜內,可以改變藥物的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性質,進而改善藥物治療效果;三、毒性高的藥物製成微脂粒劑型,可以減少不良的副作用;四、微脂粒的脂質組成、顆粒大小、結構、製備的方法與包裹藥物的選擇性很大,能夠符合各種不同的情況。其次,利用微脂粒運送抗癌藥物,可以克服傳統 癌症化學治療對一般細胞的傷害,以及無法增加到達腫瘤部位的藥量等缺點。再者,用一微脂粒載體將藥物包裹起來,延長藥物在體內循環的時間,再加上有特異辨識能力的親和性分子,即能有效解決此項問題。
微脂粒是由一到數層脂質雙層膜(lipid bilayer)所組成的微小的囊泡,有自行密合(self-closing)的特性,可同時作為疏水性(hydrophobic)及親水性(hydrophilic)藥品的載體。疏水性藥品可以嵌入脂雙層中,而親水性藥品則可包覆在微脂粒內的水溶液層中。如同細胞膜,微脂粒的脂質膜為脂雙層構造,由同時具有親水性端及疏水性端的脂質所構成,脂雙層由疏水性端相對向內而親水性端面向水溶液構成。微脂粒組成中的兩性物質以磷脂質最為常見。
微脂粒的形成是兩性物質在水溶液中,依照熱力學原理,趨向最穩定的排列方式而自動形成。微脂粒的性質深受組成脂質的影響,脂質在水溶液的電性,決定微脂粒是中性或帶有負電荷、正電荷。此外,磷脂質碳鏈部分的長短,不飽和鍵數目,會決定微脂粒的臨界溫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Tc),影響膜的緊密度。至於在微脂粒之磷脂質中加入膽固醇,可增加微脂粒在血液中的安定性,減少水溶性分子對微脂粒脂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使其在血液循環中存在的時間較長。
然而,微脂粒過去的應用較為侷限。例如,微脂粒只能運送藥物至巨噬細胞(macrophage)等吞噬細胞中,用途也僅限定於治療一些感染至吞噬細胞的疾病,如萊什曼病 (Leishmaniasis)等。其次,此外,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也會將天然脂質構成的微脂粒的磷酸脂質移除,使微脂粒崩散,進而造成藥物由微脂粒內漏出,影響藥物循環的半衰期。
為增進微脂粒載運抗癌藥物的應用範圍,多年研究後,發現下列幾項因素影響微脂粒包裹藥物在血液中的循環時間:一、顆粒較小的微脂粒(直徑小於200nm)較不易被清除;二、由過渡溫度(transition temperature)較高的脂質(如DSPC)與含量較高的膽固醇組成的微脂粒較穩定;三、微脂粒表面以例如聚乙二醇(poly(ethylene glycol);PEG)保護較不易被網狀內皮系統(reticuloendothelial system;RES)清除,可以延緩在血液中的清除速度。
麴酸(kojic acid;KA)可抑制酪胺酸酶活性,兼具抗菌作用,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市售美白化妝品中。在光及熱的環境下,麴酸容易被氧化而結構不穩定,將麴酸酯化為例如麴酸雙棕櫚酸酯(kojic dipalmitate;KDP),可有效提高其穩定性,而酯化過的麴酸仍能保有其美白與抗菌功效,由於酯類和水會進行水解而產生酸和醇,於是利用KDP在皮膚細胞上進行水解而在原處釋放出麴酸,亦可具有皮膚美白功效。
然而,由於KDP本身不易溶於水,在直接使用時,無法穿透皮膚達到經皮吸收效果。若先利用有機溶劑(例如氯仿或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THF)等)溶解KDP,前述之有機溶劑對於皮膚具有程度不等的刺激甚或具有毒性。 再者,親水性的化妝品中欲添加不溶於水的KDP,不僅製作與施用不便,不易均勻分散,又容易被氧化而難以維持KDP的活性。
有鑑於此,亟需提供一種製備KDP新劑型的方法,以克服習知技術應用KDP時面臨的經皮效能低及施用不便等問題。
因此,本發明之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係於高溫下將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溶於有機溶劑中以形成脂相溶液,再將此脂相溶液注射至水溶液後,予以均質化而形成奈米聚集體分散液,其中奈米聚集體係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此奈米聚集體不僅有效提高麴酸衍生物之溶解度,且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的經時安定性佳,在不使用任何抗氧化劑及/或防腐劑之情形下,可於室溫下維持其「物化穩定性」,可應用於製備皮膚美白之化妝品。
其次,本發明之另一態樣是在提供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其係利用上述方法所製得。
根據本發明之上述態樣,提出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在一實施例中,首先,於至少80℃之溫度下混合麴酸衍生物、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 活性劑以及有機溶劑,以形成脂相溶液,其中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的莫耳比可例如為2:1至1:1,麴酸衍生物可包括但不限於麴酸或麴酸雙棕櫚酸酯,且有機溶劑可例如為碳數1至4之烴類化合物。接下來,將上述脂相溶液注射至具有前述溫度之水溶液中形成混合溶液。然後,對前述之混合溶液進行均質化步驟,以形成奈米聚集體分散液,其中所含之奈米聚集體為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且此奈米聚集體具有50奈米至200奈米之平均粒徑,且該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30天。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可例如為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在一例示中,上述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的雙碳鏈可例如為碳數14至18之直鏈飽和烷基。在其他例示中,上述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的雙碳鏈可例如為碳數16至18之直鏈飽和烷基。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溫度可例如為至少85℃。在其他例子,上述之溫度可例如為85℃至95℃。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有機溶劑可例如為甲醇、乙醇、乙醚或氯仿。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水溶液可例如為純水、緩衝溶液或生理食鹽水。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均質化步驟係使該混 合溶液於一水浴環境中進行。在一例示中,上述混合溶液可利用1000rpm至30000rpm之轉速進行均質化步驟。
依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上述之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其平均粒徑至少100天。
根據本發明之其他態樣,提出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其係利用上述方法製得。
應用本發明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於高溫下先混合麴酸衍生物、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以及有機溶劑以形成脂相溶液,再將此脂相溶液注射至水溶液後,予以均質化而形成奈米聚集體分散液,其中奈米聚集體係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且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此奈米聚集體不僅有效提高麴酸衍生物之溶解度,且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的經時安定性佳,可應用於製備皮膚美白之化妝品組成物。
101/102/103/104/105/106/107‧‧‧曲線
201/202/203/204/205/206/207/208‧‧‧曲線
301/302/303/304/305/306/307/308‧‧‧曲線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優點與實施例能更明顯易懂,所附圖式之詳細說明如下:第1圖至第3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微分掃描熱卡計升溫掃描圖。
第4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歷經不同儲存天數之KDP活性。
第5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B16黑色素瘤細胞經 不同稀釋濃度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處理72小時後的細胞存活率直條圖。
第6圖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B16黑色素瘤細胞經不同稀釋濃度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處理72小時後的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抑制率直條圖。
承前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組成物及其製造方法,其係於高溫下先混合麴酸衍生物、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以及有機溶劑以形成脂相溶液,再將此脂相溶液注射至水溶液後,予以均質化而形成奈米聚集體分散液。
本文此處所稱之「奈米聚集體」,其特徵在於此奈米聚集體是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在此說明的是,由於本發明之「奈米聚集體」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因此並不具有微脂粒結構。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之「奈米聚集體」的外形不拘,可例如球體或圓柱體。
在上述實施例中,適用之麴酸衍生物可包括但不限於麴酸及/或麴酸雙棕櫚酸酯。在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麴酸衍生物為不溶於水(或稱非親水性)。
其次,上述適用之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可例如為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其雙碳鏈以碳數14至18之直鏈飽和烷基為較佳,然以碳數16至18之直鏈 飽和烷基為更佳。前述含碳數16至18之雙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alk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XDAB)的具體例可例如但不限於雙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myrist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MDAB)、雙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hexa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HDAB)、雙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octa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ODAB)等。倘若使用碳數少於14或碳數多於18之DXDAB,則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的結構於室溫下無法穩定維持平均粒徑。
在一實施例中,可先將上述之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均勻溶於含有例如碳數1至4之烴類化合物之有機溶劑中,前述含碳數1至4之烴類化合物的具體例可例如但不限於甲醇、乙醇、乙醚、氯仿或四氫呋喃(tetrahydrofuran;THF),然以乙醇或乙醚為較佳。在其他例子中,亦可將上述之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溶於甲醇、氯仿或THF作為有機溶劑。在此例子中,於形成奈米聚集體之分散液後,可利用例如透析、旋轉濃縮等方式,去除奈米聚集體分散液所含之毒性較高的甲醇、氯仿或THF。
在上述實施例中,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可以2:1至1:1之莫耳比混合,加入上述有機溶劑中,於較高的混合溫度下,充分混合並形成脂相溶液。前述之混合溫度以至少80℃為宜,然以至少85℃為較佳,又以85℃至95℃為更佳。
在此另需說明的是,本發明係以「總分子濃度」定義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在溶劑中的總莫耳濃度。一般而言,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於溶劑中的總分子濃度並無特別限制,端視需求而定,一般可例如0..001 mM至40.0 mM,惟本發明不限於此處所舉。
接著,利用例如改良式酒精注射法,將前述之脂相溶液快速注射至具有上述溫度之水溶液中,以形成一混合溶液,其中上述適用的水溶液可例如為純水、緩衝溶液或生理食鹽水,且其溫度以至少80℃為宜,然以至少85℃為較佳,又以85℃至95℃之純水為更佳。
之後,利用例如市售高速均質機(homogenizer),於至少80℃之水浴環境中對上述混合溶液進行均質化步驟,使上述混合溶液充分混合,以形成分散液。在一例示中,前述之水浴環境以至少80℃為宜,然以至少85℃為較佳,又以85℃至95℃為更佳。在另一例示中,混合溶液係以1000rpm至30000rpm之轉速進行均質化步驟。
由於均質機在其高速旋轉的轉子處可形成強大的吸力,將上述成份吸入剪切頭中心,並藉由慣性作用力將上述成份送到由轉子刀刃和定子內壁之間所形成的狹小剪切區,對上述成份施以強大剪切力,自剪切頭穿過定子頭的細孔以高速並呈放射狀噴射至容器邊並重複循環,藉此達到充分微粒化、混合和分散等目的。
在均質化步驟完成後,將上述分散液冷卻至室溫 後,所得之分散液具有至少一奈米聚集體,其係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且有機溶劑於上述製得之奈米聚集體中之含量一般不超過1體積百分比。藉由本發明之方法,可有效提高麴酸衍生物於水溶液中之溶解度,從而提升其經皮效能。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經測量後,具有50奈米至200奈米之平均粒徑,且此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30天。
本文此處所稱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其於室溫下可維持其「物化穩定性」,實指此含有麴酸衍生物之奈米聚集體,在不使用任何抗氧化劑及/或防腐劑之情形下,可於室溫下維持上述之平均粒徑之較短時間。在一個例子中,此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可維持上述平均粒徑至少30天。在另一個例子中,此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可維持上述平均粒徑至少100天,然以維持上述平均粒徑至少300天為較佳,又以維持上述平均粒徑至少600天為更佳。倘若上述之奈米聚集體的平均粒徑小於50奈米或大於200奈米時,則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的物化穩定性不佳,以致無法在上述時間內維持上述之平均粒徑。
本發明利用奈米聚集體可有效穩定麴酸衍生物,可應用於製備皮膚美白之化妝品,解決習知應用麴酸衍生物時,其水溶性不佳、經皮效能低、容易被氧化而不易維持KDP的活性等施用不便等問題。
本文此處所稱之「皮膚美白」的生物活性乃指上述所得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可有效抑制特定黑色素細胞分泌至細胞外黑色素含量之相對活性,進而達到皮膚美白之目的。因此,本發明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可應用於製備皮膚美白之化妝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發明所製得之奈米聚集體係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因此所製得之奈米聚集體表面帶正電荷,不僅可避免粒子聚集,提高麴酸衍生物之溶解度及其經皮效能,在不使用任何抗氧化劑及/或防腐劑之情形下,又可於室溫下維持其「物化穩定性」達至少100天,然以至少300天為較佳,又以至少600天為更佳。
以下利用數個實施例以說明本發明之應用,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
合成例1:製備KDP/DMDAB之奈米聚集體
在此實施例中,首先根據第1表,將不同莫耳比之麴酸雙棕櫚酸酯(KDP;純度>98%,分子量618.93 g/mole,Spec-Chem Industry Inc.,China;A-1),與雙十四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myrist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MDAB;純度>97%,分子量518.74 g/mole,TCI,Japan; B-1)、雙十六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hexa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HDAB;純度>97%,分子量574.85 g/mole,TCI,Japan;B-2)或雙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銨(dioctadecyldimethylammonium bromide;DODAB;DHDAB;純度>98%,分子量630.95 g/mole,TCI,Japan;B-3),均勻溶於室溫或溫度約85℃之乙醇(ethanol,C2 H5 OH;純度95%,分子量46.07 g/mole,ECHO Chemical Co.,LTD,Taiwan;C-1)中,充分混合並形成脂相溶液,其中KDP與DMDAB於乙醇中的總分子濃度為1.0mM。上述使用之乙醇和去離子水皆已利用0.22 μm之過濾膜過濾。
接著,利用改良式酒精注射法,將前述之脂相溶液快速注射至溫度約90±1℃之純水中。之後,利用高速均質機(例如Wiggen Hauser® ,D-500,Germany),於溫度約85℃之水浴環境中對上述混合溶液以1000rpm至30000rpm之轉速進行均質化步驟,使上述混合溶液予以充分微粒化,以形成分散液。
在均質化步驟完成後,將上述分散液冷卻至室溫後,所得之分散液具有奈米聚集體,其係由麴酸衍生物與DXDAB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所製得之KDP/DMDAB奈米聚集體以後述之各評估方式進行特性測定。
合成例2至合成例27:製備KDP/DMDAB、KDP/DHDAB、KDP/DODAB之奈米聚集體
合成例2至合成例27係根據第1表之配方,使用與合成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KDP/DMDAB、KDP/DHDAB或KDP/DODAB奈米聚集體,不同處在於合成例2至合成例27使用不同的原料與使用量。
比較合成例1至比較合成例4:
比較合成例1至比較合成例4係根據第2表之配方,使用與合成例1相同的方法,製備只含有KDP或DMDAB的奈米聚集體。
實施例一:評估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物化特性 1.評估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主要相變溫度
第1表與第2表之配方利用薄膜水合法製備後,進一步利用微分掃描熱卡計(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metry,DSC;例如型號DSC 1)進行熱力學分析。在分析時,首先,將第1表與第2表之成份均勻溶在由甲醇及氯仿(體積比1:2)組成之的共溶劑中。取所需樣品溶液體積放置於25 mL圓底燒瓶內,以旋轉濃縮儀移除有機溶劑,於50±1℃下加入去離子水至總分子濃度為40.0 mM時進行水合。待水合完畢,將分散液冷卻至室溫後,直接進行DSC的量測,並利用軟體STARe Excellence Software(Mettler-Toledo,Switzerland)分析其於總分子濃度為40mM時之主要相變溫度(℃),其結果如第1表與第2表以及第1圖至第3圖所示。
請參閱第1圖至第3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微分掃描熱卡計升溫掃描圖。在第1圖中,曲線101、曲線102、曲線103、曲線104、曲線105、曲線106以及曲線107,分別代表以莫耳比10/0、9/1、7/3、5/5、3/7、1/9、0/10之KDP/DMDAB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DSC曲線。在第2圖中,曲線201、曲線202、曲線203、曲線204、曲線205、曲線206、曲線207以及曲線208,分別代表以莫耳比10/0、9/1、8/2、7/3、5/5、3/7、1/9、0/10之KDP/DHDAB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DSC曲線。在第3圖中,曲線301、曲線302、曲線303、曲線 304、曲線305、曲線306、曲線307以及曲線308,分別代表以莫耳比10/0、9/1、8/2、7/3、5/5、3/7、1/9、0/10之KDP/DODAB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DSC曲線。
由第1表與第2表以及第1圖至第3圖之結果可知,以莫耳比4/1至1/1之KDP/DXDAB所製得之奈米聚集體,其於總分子濃度為40.0 mM時之主要相變溫度為92.28℃至92.81℃。
2.評估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初始平均粒徑、穩定天數、分佈係數、界面電位
其次,含有前述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其總分子濃度調整為1.0 mM後,可進一步利用穿透式電子顯微鏡(H-7500,購自Hitachi,Japan)、雷射動態光散射粒徑分析儀(例如Brookhaven 90Plus Particle Size Analyzer,Brookhaven Inc.,U.S.A.)等,檢測其初始平均粒徑(average particle size;A.P.S.;nm)、分佈係數(polydispersity index;P.I)及其於室溫儲存下維持平均粒徑之天數(stable days;日)。上述雷射動態光散射粒徑分析儀檢測時所使用的雷射光源功率為15 mW,光散射角度為90°,量測溫度為25℃,其結果如第1表與第2表所示。{註:請 貴發明人協助確認此處測試條件是否正確}
再者,利用上述雷射動態光散射粒徑分析儀,檢測含有前述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之界面電位(zeta potential;Z.P.I.;mV)時,所使用的界面電位量測範圍為-150~150 mV,雷射光源功率為35 mW,光散射角度為15°,量測溫 度為25℃。上述檢測結果則如第1表、第2表以及第1圖至第3圖所示。{註:請 貴發明人協助確認此處測試條件是否正確}
由第1表與第2表以及第1圖至第3圖之結果可知,以莫耳比4/1至1/1之KDP/DXDAB所製得之奈米聚集體為帶正電荷,代表原不溶於水之KDP製成奈米聚集體後,確實可溶於水(具親水性),從而改善其經皮效能。其次,所得的奈米聚集體之主要相變溫度為92.28℃至92.81℃(於總分子濃度為40.0 mM時測量);初始平均粒徑(A.P.S.)為約102.2 nm至171.9 nm、分佈係數(polydispersity index;P.I)為約0.15至約0.255,且於室溫下可維持其平均粒徑至少1天,然以至少30天為宜,以至少100天為佳,以至少300天為較佳,又以至少600天為更佳(於總分子濃度為1.0 mM時測量),代表KDP/DXDAB奈米聚集體經時安定性佳。另外,DXDAB界面活性劑之碳鏈長度對於混合KDP/DXDAB奈米聚集體分散液及混合分散液之初始粒徑分佈、初始平均粒徑、界面電位及表面形態等並無顯著的影響,但其碳鏈越長,則可增加其於室溫保存下之穩定天數。
實施例二:評估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KDP活性穩定度
上述合成例與比較合成例所得之KDP或KDP/DXDAB奈米聚集體,進一步利用高效能液相層析儀(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Hitachi,Japan)分析奈米聚集體之KDP活性穩定度。
適用的HPLC設備可包含但不限於例如幫浦(L-7100,Hitachi,Japan)、自動注射器(L-7200,Hitachi,Japan)、紫外線(UV)偵測器(L-4200,Hitachi,Japan)以及管柱(Microsorb-MV 100-5 C18,型號為250 mm×4.6 mm i.d.,5 μm particle size;Varian,U.S.A.)等。HPLC測得之數據利用軟體Peak-ABC(Great Tide Instrument Co.,LTD,Taiwan)進行分析,其中奈米聚集體之活性穩定度係藉由將待測之奈米聚集體對照已知物的滯留時間和滯留鋒面積比,並根據下式(I)計算分散液中KDP活性的含量: 其中符號C 代表分散液中KDP實際濃度(mg/ml),C id 代表分散液中KDP理想濃度(mg/ml)。
上述分散液的製備流程則如合成例1-1所述。簡言之,取0.2 mL分散液以四氫呋喃稀釋十倍,經0.22 μm nylon過濾膜過濾後,進行HPLC定量分析。移動相為純四氫呋喃,流速為1.0 mL/min,注射量為20 μL,UV偵測波長為248 nm。上述KDP活性之檢測結果則如第4圖所示。
由第4圖之結果可知,KDP/DXDAB奈米聚集體可提供良好的KDP活性穩定度,然而KDP/DHDAB奈米聚集體之KDP活性穩定度更優於其他奈米聚集體。由分子結構可以推測,KDP和DHDAB皆為雙十六碳,其長碳鏈部份 較具有對稱性,分子間疏水端區域的排列較為緊密,降低KDP的流動性,從而提升在室溫下分散液的KDP/DHDAB奈米聚集體之KDP活性穩定度。
實施例三:體外評估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生物活性 1.評估細胞毒性
在此實施例中,首先係測試上述所得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對於黑色素瘤細胞株,是否具有細胞毒性以及抑制細胞內黑色素含量的生物活性。
在此實施例中,用於測試之黑色素細胞為老鼠B16黑色素瘤細胞株(B16 mouse melanoma)(ATCC編號:ATCC CRL-6322),其中ATCC為美國典型菌種中心(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ATCC)之簡稱。上述細胞株係利用無菌技術培養於細胞培養液中,其中B16黑色素瘤細胞株之細胞培養液為杜貝可改良之伊格氏培養液(Dulbecco’s Modified Eagle’s Medium;DMEM)。上述細胞培養液均另添加10體積百分比之胎牛血清(fetal bovine serum;Hazelton Product,Denver,PA,USA)以及1體積百分比之抗生素(含有盤尼西林與鏈黴素,penicillin-streptomycin)。上述細胞於96孔盤中每孔種1.0×104 細胞(每孔添加的體積為100 μL),然後在37℃保持溼度之5%二氧化碳濃度下培養至少24小時。之後,將不同系列稀釋濃度之奈米聚集體分散液於上述細胞中,培養72小時後,利用光學顯微鏡拍攝細胞影像。而後,移除每孔內舊的培養液,以相同培養液 體積的磷酸緩衝溶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清洗細胞一次後,加入新的培養液,再加入10 μl的MTT(thlazolyl bule tetrazolium bromide)試劑,置於37℃及5% CO2培養箱中反應4小時。反應完成後,移除培養液,並加入100 μl的二甲基亞(dimethyl sulphoxide,DMSO)溶解formazan產物,藉由例如多功能微量盤測讀機(Multi-Detection Microplate Reader;SynergyTM 2,BioTek Instruments,Inc.,USA),測量其於波長570 nm之吸光值,以計算細胞存活率(cell viability;%),其結果如第5圖所示。
請參閱第5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B16黑色素瘤細胞經不同稀釋濃度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處理72小時後的細胞存活率直條圖。在第5圖中,縱軸為細胞存活率(%),其係以未經KDP/DXDAB奈米聚集體處理之細胞存活率作為100%,其他處理組之細胞存活率與未處理組相比,經換算後所得之值;直條內不同的剖面線代表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總分子濃度(mM),而每筆數值由至少3個樣本數所得出。
由第5圖之結果可知,添加總分子濃度等於或小於0.001 mM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並未顯著影響B16黑色素瘤細胞的細胞存活率,至於添加總分子濃度0.05 mM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雖有影響,但B16黑色素瘤細胞的細胞存活率仍可達60%以上。
2.評估細胞內黑色素含量之抑制率
在此實施例中,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測定主要原理是存在體內的酪胺酸(tyrosine)被酪胺酸酶(tyrosinase)催化形成多巴(3,4-dihydroxyphenylalanine,DOPA),DOPA會繼續氧化形成多巴醌(Dopaquinone),之後再經過一連串的作用而形成黑色素(melanin),黑色素會由細胞內釋放到細胞外,使培養液呈現黑色。若樣品和細胞中的黑色素結合,則黑色素就無法從細胞內釋放到細胞外,其培養液依舊呈現透明,藉由比色法測量培養液並透過方程式(II)即可求得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抑制率(inhibition;%): 其中符號λ 代表吸光值,[sample] 代表樣品組,[control] 代表控制組,[blank] 代表空盤。
將1×104 /100 μl細胞數的B16細胞培養96孔盤中,並置於37℃及5% CO2 培養箱中培養24小時以上。接著,每孔細胞加入α-MSH以及所需濃度的分散液後,將培養液換成不含酚紅的培養液,再置於37℃及5% CO2 培養箱中反應72小時。反應完成後,收集每孔培養液,經12000 rpm離心5分鐘後,取100 μl上清液於96孔盤中,測量其於波長405 nm之吸光值,以計算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抑制率(%),其結果如第6圖所示。
請參閱第6圖,其係繪示根據本發明一實施例之B16黑色素瘤細胞經不同稀釋濃度之KDP/DXDAB奈米聚 集體處理72小時後的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抑制率直條圖。在第6圖中,縱軸為細胞內黑色素含量抑制率(%),其係以未經KDP/DXDAB奈米聚集體處理之細胞存活率作為100%,其他處理組之細胞存活率與未處理組相比,經換算後所得之值;直條內不同的剖面線代表KDP/DXDAB奈米聚集體之總分子濃度(mM),而每筆數值由至少3個樣本數所得出。
由第6圖之結果可知,混合總分子濃度越高(例如0.05mM)之KDP/DXDAB奈米聚集體,其抑制B16黑色素瘤細胞的細胞內黑色素含量就越佳,可達約6成以上,代表KDP/DXDAB奈米聚集體確實具有皮膚美白之生物活性。
在第1表與第2表中,每組數據之樣本數至少為3個(n≧3)。
需補充的是,本發明雖以特定的化合物、溶劑、反應條件、細胞、分析方法或特定儀器作為例示,說明本發明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惟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識者可知,本發明並不限於此,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本發明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亦可使用其他化合物、溶劑、反應條件、細胞、分析方法或儀器進行。
由上述本發明實施例可知,本發明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其優點在於所得之奈米聚集體由麴酸衍生物與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其衍生物。所得之奈米聚集體可有效穩定麴酸衍生物,在不使用任何抗氧化劑 及/或防腐劑之情形下,可於室溫下維持其「物化穩定性」達至少100天,確實解決習知應用麴酸衍生物時,其水溶性不佳、經皮效能低、容易被氧化而不易維持KDP的活性等施用不便等問題,故可應用於製備皮膚美白之化妝品。
雖然本發明已以數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在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任何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各種之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至少包含:於至少80℃之一溫度下混合麴酸衍生物、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以及一有機溶劑,以形成一脂相溶液,其中該麴酸衍生物與該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的莫耳比為4:1至1:1,該麴酸衍生物係選自於由麴酸以及麴酸雙棕櫚酸酯所組成之一族群,且該有機溶劑為碳數1至4之烴類化合物;將該脂相溶液注射至具有該溫度之一水溶液中形成一混合溶液;以及對該混合溶液進行一均質化步驟,以形成一分散液,其中該分散液具有至少一奈米聚集體,該奈米聚集體係由該麴酸衍生物與該具有雙碳鏈之界面活性劑所組成但不含磷脂質、膽固醇、上述之混合物及/或衍生物,且其中該奈米聚集體具有50奈米至200奈米之平均粒徑,且該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30天。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具有雙碳鏈之陽離子型界面活性劑為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 之雙碳鏈為碳數14至18之直鏈飽和烷基。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具有雙碳鏈之二甲基溴化銨之雙碳鏈為碳數16至18之直鏈飽和烷基。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溫度為至少85℃。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溫度為85℃至95℃。
  7.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有機溶劑為乙醇或乙醚。
  8.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水溶液為純水、緩衝溶液或生理食鹽水。
  9.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混合溶液係於一水浴環境中進行該均質化步驟。
  10.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 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混合溶液係以1000rpm至30000rpm之轉速進行該均質化步驟。
  11.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有機溶劑於該奈米聚集體之一含量為不超過1體積百分比。
  1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100天。
  1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300天。
  1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奈米聚集體於室溫下維持該平均粒徑至少600天。
  15. 一種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其係利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任一項所述之方法製得。
TW102112524A 2013-04-09 2013-04-09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TWI45714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2524A TWI457140B (zh) 2013-04-09 2013-04-09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2112524A TWI457140B (zh) 2013-04-09 2013-04-09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745A TW201438745A (zh) 2014-10-16
TWI457140B true TWI457140B (zh) 2014-10-21

Family

ID=52112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12524A TWI457140B (zh) 2013-04-09 2013-04-09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57140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17239A1 (en) * 2010-03-24 2013-01-17 Lipotec S.A. Lipid nanoparticle capsules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017239A1 (en) * 2010-03-24 2013-01-17 Lipotec S.A. Lipid nanoparticle capsul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8745A (zh) 2014-10-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Lee et al. Chitosan-coated liposomes to stabilize and enhance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indocyanine green for photodynamic therapy of melanoma
Jung et al. Amphotericin B-entrapping lipid nanoparticles and their in vitro and in vivo characteristics
Ali et al. Biocompatible ionic liquid-mediated micelles for enhanced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paclitaxel
Zhang et al. Sodium dodecyl sulfate improved stability and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salidroside-encapsulated niosomes via effects on zeta potential
Patra et al. Retracted Article: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penetrating peptide and carbon dot conjugated nano-liposome for transdermal delivery of curcumin
Thakur et al. Chitosan-modified PLGA polymeric nanocarriers with better delivery potential for tamoxifen
AU2017283785A1 (en) Synergistic antifung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thereof
Qiu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onomethoxy poly (ethylene glycol)-poly (ε-caprolactone) micelles for the solubilization and in vivo delivery of luteolin
US20150224035A1 (en) Nanoparticle based cosmetic composition
Lim et al. Drug‐dependent morphological transitions in spherical and worm‐like polymeric micelles define stability and pharmacological performance of micellar drugs
WO2017216722A2 (en) Synergistic antifungal compositions and methods thereof
Salerno et al. Lipid-based microtubes for topical delivery of Amphotericin B
Tavano et al. Drug compartmentalization as strategy to improve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diclofenac sodium loaded niosomes for topical applications
CN101953792B (zh) 伊立替康纳米长循环脂质体及其制备方法
Park et al. Polymer-hybridized liposomes of poly (amino acid) derivatives as transepidermal carriers
Wu et al. Cholesterol and phospholipid-free multilamellar niosomes regulate transdermal permeation of a hydrophobic agent potentially administrated for treating diseases in deep hair follicles
JP2015003888A (ja) 皮膚外用剤
Zhang et al. Toltrazuril mixed nanomicelle delivery system based on sodium deoxycholate–Brij C20 polyethylene ether–triton x100: Characterization, solubility, and bioavailability study
TWI457140B (zh) 用於皮膚美白之奈米聚集體及其製造方法
Ramadon et al. Formulation of transfersomal green tea (Camellia sinensis L. Kuntze) leaves extract cream and in vitro penetration study using franz difussion cell
KR20070091443A (ko) 하이드록시프로필-베타사이클로 덱스트린을 이용하여가용화된 유용성 생리활성성분을 담지하는 고분자-리포좀나노복합체
CN103690556B (zh) 一种羟基喜树碱长循环脂质体
Abdulqader et al. Prepar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posaconazole as a nano-micelle using d-α-tocopheryl polyethylene glycol 1000 succinate (TPGS)
CN107115297B (zh) 一种负载双药的杂合前药纳米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EP2255790B1 (en) Liposome composition comprising naproxen, and a method of obtaining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