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26808B -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 Google Patents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26808B
TWI426808B TW100105378A TW100105378A TWI426808B TW I426808 B TWI426808 B TW I426808B TW 100105378 A TW100105378 A TW 100105378A TW 100105378 A TW100105378 A TW 100105378A TW I426808 B TWI426808 B TW I4268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puter
electronic device
wireless electronic
wireless
pair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053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36491A (en
Inventor
Tsung Wen Hsueh
Shi Jie Zhang
Chun Nan Su
Original Assignee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imax Electronics Ltd filed Critical Primax Electronics Ltd
Priority to TW1001053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26808B/zh
Priority to US13/076,775 priority patent/US20120213213A1/en
Publication of TW201236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36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268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268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005Discovery of network devices, e.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Description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配對方法,尤其是指一種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隨著藍牙、紅外線等無線傳輸技術發展日趨成熟,各式無線電子裝置逐漸取代有線裝置,成為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電腦週邊裝置,例如無線滑鼠、無線鍵盤或者無線通訊裝置等等。
無線電子裝置於第一次與電腦進行通訊時,需要透過無線電子裝置與電腦的互相配對程序,才能成功地將資料傳輸到電腦。底下將敘述關於安裝微軟系列之作業系統的電腦10與無線滑鼠21的習知配對方法。
請參閱圖1,圖1為使用習知配對方法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示意圖。圖1顯示了一電腦10與複數無線電子裝置,其中電腦10具有一顯示器11,而無線電子裝置包括一無線滑鼠20、一無線鍵盤21以及一無線通訊裝置22。首先,啟動無線滑鼠20的電源,並且按下無線滑鼠20之配對按鍵(圖中未示),使無線滑鼠20產生並傳送請求連線訊息。接著,啟用電腦10的無線傳輸功能,透過電腦作業系統的內建精靈以便新增無線電子裝置。
請參閱圖2,圖2為習知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流程圖。如步驟S10所示,電腦10開始搜尋周圍之至少一無線電子裝置。接著,在步驟S11中,電腦10的顯示器11上顯示一搜尋清單111,如圖3所示,圖3為習知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搜尋清單111之示意圖。
搜尋清單111顯示所有被搜尋的無線電子裝置,且每一無線電子裝置具有對應的圖示,例如無線滑鼠20對應滑鼠圖示210,無線鍵盤21對應鍵盤圖示220,無線通訊裝置22對應手機圖示230等等,讓使用者容易辨認以便進行選取動作。當使用者自搜尋清單111選取無線電子裝置之圖示,例如代表無線滑鼠20的滑鼠圖示210,則執行步驟S12,如圖2所示,開始進行電腦10與無線滑鼠20的配對。
然而,當使用者身處複數個無線電子裝置的環境時,經常需從冗長的搜尋清單中挑選正確的無線電子裝置,如此不僅浪費許多挑選的時間,甚至同時出現許多同類型的無線電子裝置,例如複數個無線滑鼠,令使用者難以從中挑選,而造成使用上極大的不便與麻煩。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提供一種節省時間且操作便利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一種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應用於一電腦與一無線電子裝置之連線,包括下列步驟:接收一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 address);依據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建立一無線區域網路之一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接收至少一封包,其中該封包之一第一封包包括該無線電子裝置之一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以及判斷該第一封包之該媒體存取控制位址是否符合該服務設定識別碼,若是,則傳送一回應封包至該無線電子裝置,使該電腦與該無線電子裝置建立連線。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封包為一探測要求訊框(Probe Request)。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回應封包為一探測響應訊框(Probe Response)。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第一封包更包括一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且該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與該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相同。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無線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配對按鍵,當該配對按鍵被按壓時,該無線電子裝置傳送該第一封包。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電腦適用於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Wi-Fi Direct)。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無線電子裝置適用於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Wi-Fi Direct)。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該無線電子裝置為一無線輸入裝置、無線聲音輸出裝置或是無線通訊裝置。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接收一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步驟包括:讀取一條碼,其中該條碼之一條碼內容包括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以及解析該條碼內容,用以辨識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於一較佳實施例中,接收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步驟包括:啟動一配對程式,其中該配對程式包括一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以及讀取該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之一輸入欄位,用以接收該輸入欄位中之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請參照圖4,圖4為本發明之使用本發明配對方法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示意圖。圖4顯示了電腦30以及二無線電子裝置。於本發明中,無線電子裝置可為無線輸入裝置(如:無線滑鼠或無線鍵盤等)、無線聲音輸出裝置(如:無線耳機或無線耳 麥等)或是無線通訊裝置(如:手機或個人數位助理(PDA)等),於本實施例中以無線滑鼠40與無線鍵盤41為例。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無線滑鼠40為電腦30之配對目標。為了模擬電腦30周遭可能存在複數無線電子裝置之真實情形,特增一非配對目標的無線電子裝置作為代表,如圖4所示之無線鍵盤41。此外,於此較佳實施例中,電腦30、無線滑鼠40以及無線鍵盤41所使用之無線通訊介面係為無線區域網路介面(wireless fidelity,Wi-Fi),且此無線區域網路介面適用於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Wi-Fi Direct)。
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是一套由Wi-Fi聯盟所發展的軟體協定,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點對點(peer-to-peer,P2P)的資訊傳輸方式,使得Wi-Fi裝置與Wi-Fi裝置之間無需通過無線基地台(wireless access point)中繼,彼此即能夠直接進行連線。
接下來請參照圖5,圖5為使用本發明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流程圖。以下詳細說明每個步驟的內容。
首先,如步驟S20所示,電腦30接收一組從外界輸入的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 address)。該被輸入的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與當前欲進行配對之無線滑鼠40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相同,以令電腦30認知無線滑鼠40為其連線目標。媒體存取控制位址是指每個無線電子裝置專屬的硬體識別號碼,用以定義無線電子裝置之位置,並且達 到區隔本身與其他無線電子裝置的辨識效果。
於本較佳實施例中,使用者透過影像輸入或是文字輸入方法使電腦30接收一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關於藉由影像輸入以使電腦接收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的流程如下所述。請參閱圖4,電腦30具有影像擷取裝置31,例如攝像機或是掃描器等,而無線滑鼠40之外殼體貼附一條碼42,其中條碼42之條碼內容包括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使用者可利用電腦30之影像擷取裝置31讀取無線滑鼠40之條碼42,使條碼42之影像傳送至電腦30,隨後再經由影像辨識程式進行條碼內容解析,以擷取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資訊。
關於藉由文字輸入以使電腦接收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的流程如下所述。請繼續參閱圖4,電腦30包括一顯示器32與一配對程式,其中配對程式包括一圖形化使用者介面33,且圖形化使用者介面33更包括一輸入欄位34與一「確定」選項。
使用者先啟動電腦30中的配對程式,使得顯示器32顯示圖形化使用者介面33以協助進行配對。接著,使用者可經由無線滑鼠40於外殼體的標示或是操作說明書中的內容獲知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並藉由電腦30之其他週邊輸入裝置,如鍵盤等,將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輸入於輸入欄位34。當使用者輸入完成且點選「確定」選項後,電腦30開始讀取並接收輸入欄位34中的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接著請參閱圖5。當電腦30完成步驟S20,即接收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後,將進入步驟S21。在步驟S21中,電腦30開始建立無線區域網路,並且依據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建立無線區域網路的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服務設定識別碼為一組由至多32個字元所組成的識別碼,通常作為無線區域網路之名稱,用以提供一種區隔本身網路與其他的無線區域網路之識別方法。
當以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為名的無線區域網路建立成功之後,如步驟S22所示,電腦30開始接收由周圍的無線電子裝置所傳送的各種封包,例如經由按壓無線滑鼠40之配對按鍵43所傳送的第一封包,或是由非本次配對目標之無線鍵盤41所傳送的第二封包。
第一封包為一種探測要求訊框(Probe Request),其中包含無線滑鼠40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且夾帶一組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使第一封包得以對特定的無線區域網路進行探測要求,不僅能夠避免第一封包傳送至其他無線區域網路造成連線錯誤,另一方面亦能降低無線滑鼠40的電力消耗而延長續航力。於本較佳實施例中,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與無線滑鼠40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相同,換言之,唯有服務設定識別碼與無線滑鼠40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一致的無線區域網路才能夠接收到無線滑鼠40傳送的第一封包。
待電腦30接收到來自無線電子裝置所傳送的至少一封包後,如步驟S23所示,將開始分析封包訊息,以判斷封包之媒體存取控制位址是否符合服務設定識別碼。若是,則進入步驟S24,若否,則回到步驟S22接收其他封包。下文將針對電腦30同時接收到第一封包與第二封包的情形詳細說明。
當電腦30同時接收到第一封包與第二封包,則隨機擇一分析封包訊息。以第二封包為例,電腦30判斷第二封包中所包含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並不符合先前建立之無線區域網路的服務設定識別碼,因此回到步驟S22接收其他封包,例如前述之第一封包,接著進入步驟S23進行分析。電腦30判斷第一封包中所包含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符合先前建立之無線區域網路的服務設定識別碼,於是進入步驟S24,利用第一封包中所包含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傳送一回應封包至無線滑鼠40,以利電腦30與無線滑鼠40配對而建立彼此之間的連線。
需特別補充說明的是,上述之回應封包是一種探測響應訊框(Probe Response)。此外,封包的數量與接收次序並不影響配對程式的流程,假若電腦30附近的環境只存在由無線滑鼠40所傳頌之第一封包,則直接對第一封包進行判斷即可。
根據以上較佳實施例之說明可知,本發明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透過將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亦即無線滑鼠40的媒體存取控制位址,輸入電腦30之中,並依據預設媒體存取 控制位址建立無線區域網路之服務設定識別碼,使得電腦30與無線滑鼠40在配對過程中,無須藉由習知之搜尋清單來作挑選即可精確的完成配對。如此一來,不僅為使用者省下許多挑選的時間,更提供一種簡單方便的配對方法,避免因同時出現許多同類型的無線電子裝置,令使用者難以從中挑選,而造成使用上極大的不便與麻煩。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之申請專利範圍,因此凡其他未脫離本發明所揭示之精神下所完成之等效改變或修飾,均應包含於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30‧‧‧電腦
31‧‧‧影像擷取裝置
32‧‧‧顯示器
33‧‧‧圖形化使用者介面
34‧‧‧輸入欄位
40‧‧‧無線滑鼠
41‧‧‧無線鍵盤
42‧‧‧條碼
43‧‧‧配對按鍵
S20~S24‧‧‧步驟
S30~S31‧‧‧步驟
S40~S41‧‧‧步驟
圖1:係使用習知配對方法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示意圖。
圖2:係習知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流程圖。
圖3:係習知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搜尋清單之示意圖。
圖4:係使用本發明配對方法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之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之流程圖。
S20~S24...步驟

Claims (10)

  1. 一種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應用於一電腦與一無線電子裝置之連線,包括下列步驟:接收一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Media Access Control address,MAC address);依據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建立一無線區域網路之一服務設定識別碼(Service Set Identifier,SSID);接收至少一封包,其中該封包之一第一封包包括該無線電子裝置之一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以及判斷該第一封包之該媒體存取控制位址是否符合該服務設定識別碼,若是,則傳送一回應封包至該無線電子裝置,使該電腦與該無線電子裝置建立連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第一封包為一探測要求訊框(Probe Request)。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回應封包為一探測響應訊框(Probe Response)。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第一封包更包括一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且該預設服務設定識別碼與該媒體存取控制位址相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無線電子裝置更包括一配對按鍵,當該配對按鍵被按壓時,該 無線電子裝置傳送該第一封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電腦適用於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Wi-Fi Direct)。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無線電子裝置適用於Wi-Fi直連傳輸通訊模式(Wi-Fi Direct)。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該無線電子裝置為一無線輸入裝置、無線聲音輸出裝置或是無線通訊裝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接收一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步驟包括:讀取一條碼,其中該條碼之一條碼內容包括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以及解析該條碼內容,用以辨識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其中接收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之步驟包括:啟動一配對程式,其中該配對程式包括一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以及讀取該圖形化使用者介面之一輸入欄位,用以接收該輸入欄位中之該預設媒體存取控制位址。
TW100105378A 2011-02-18 2011-02-18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TWI4268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5378A TWI426808B (zh) 2011-02-18 2011-02-18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US13/076,775 US20120213213A1 (en) 2011-02-18 2011-03-31 Method of pairing computer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0105378A TWI426808B (zh) 2011-02-18 2011-02-18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6491A TW201236491A (en) 2012-09-01
TWI426808B true TWI426808B (zh) 2014-02-11

Family

ID=466527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05378A TWI426808B (zh) 2011-02-18 2011-02-18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120213213A1 (zh)
TW (1) TWI42680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762662B2 (en) * 2011-05-12 2017-09-12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Mass re-formation of groups in a peer-to-peer network
TWI442664B (zh) * 2011-08-19 2014-06-2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無線電腦周邊裝置之無線充電方法
CN104348492B (zh) * 2013-07-23 2016-12-28 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的配对方法
CN103686462B (zh) * 2013-12-02 2017-06-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终端与受控终端配对方法、系统及终端
CN103677319A (zh) * 2013-12-15 2014-03-26 苏州市峰之火数码科技有限公司 无线鼠标
US20150201443A1 (en) * 2014-01-10 2015-07-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int and share using ir triggered p2p
CN105812899B (zh) 2014-12-31 2019-04-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电子装置群连接系统及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30595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Sherif Aly Abdel-Kader Determining identifi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US20080298333A1 (en) * 2007-06-01 2008-12-04 Lg Electronics Inc. Scanning procedure in wireless lan, station supporting the same, and frame format therefor
US20100115262A1 (en) * 2008-01-07 2010-05-06 Yamaha Corporatio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on Method
TWI331464B (zh) * 2007-05-09 2010-10-01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907562B2 (en) * 2007-06-20 2011-03-15 Microsoft Corporation Managing dense wireless access point infrastructures in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5434230B2 (ja) * 2009-04-22 2014-03-05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8879994B2 (en) * 2009-10-02 2014-11-04 Blackberry Limite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facilitating Bluetooth pairing using a camera as a barcode scann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130595A1 (en) * 2006-11-30 2008-06-05 Sherif Aly Abdel-Kader Determining identifiers for wireless networks
TWI331464B (zh) * 2007-05-09 2010-10-01
US20080298333A1 (en) * 2007-06-01 2008-12-04 Lg Electronics Inc. Scanning procedure in wireless lan, station supporting the same, and frame format therefor
US20100115262A1 (en) * 2008-01-07 2010-05-06 Yamaha Corporation Wireless Network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on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36491A (en) 2012-09-01
US20120213213A1 (en) 201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26808B (zh) 電腦與無線電子裝置之配對方法
US951016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ing a group profile in a Wi-Fi direct communication system
EP2830286A1 (en)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for recommending application program
KR101367036B1 (ko) 원격 네트워크 연결 방법 및 원격 네트워크 연결 시스템
EP3051772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cessing network
WO2019128179A1 (zh) 移动终端间数据传输的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US9674647B2 (en)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pparatus, information providing method, and information providing system
WO2013145520A1 (ja) 情報処理装置、情報処理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101559059B1 (ko) M2m 응용 서비스 방법 및 장치
KR101930510B1 (ko) 네트워크 상의 객체 검색 방법 및 시스템
KR20130053803A (ko) 사용자 디바이스의 디버그 정보 제공 방법 및 시스템
JP6452323B2 (ja) 通信機器、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JP4741973B2 (ja) 無線lan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lan端末間距離判定方法
US8583045B2 (en) Method of pairing a computer and wireless electronic devices
US1047010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2654850A (zh) 电脑与无线电子装置的配对方法
US10880610B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additional contents at terminal, and terminal using same
US939261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mproving capability of Wi-Fi during reboot of an access poi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8049882A1 (zh) 一种数据迁移方法及装置
JP2019096176A (ja) 機器探索装置、及び機器探索方法
KR20130137379A (ko) 홈 네트워크에서 사용자 정보를 저장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JP5516279B2 (ja) 通信機器接続システム、通信機器接続方法、および通信機器接続プログラム
JP2010098409A (ja) 通信システム、携帯端末、表示機器およびベース機器
US20200053186A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4745324A (zh) 设备标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路由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