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9507B -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 Google Patents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9507B
TWI419507B TW098137404A TW98137404A TWI419507B TW I419507 B TWI419507 B TW I419507B TW 098137404 A TW098137404 A TW 098137404A TW 98137404 A TW98137404 A TW 98137404A TW I419507 B TWI419507 B TW I41950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ime interval
transmission time
transmission
bundle
feedbac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374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32522A (en
Inventor
Chih Hsiang Wu
Original Assignee
Ht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tc Corp filed Critical Ht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0325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325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95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950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Transmission or retransmission of more than one copy of a mess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本發明係指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尤指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第三代行動通訊聯盟(the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所制定之長期演進(Long Term Evolution,LTE)無線通訊系統,目前被視為可提供高資料傳輸率、低潛伏時間、封包最佳化以及改善系統容量和覆蓋範圍的一種新的無線介面及無線網路架構。於長期演進無線通訊系統中,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 Universal 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TRAN)包含複數個演進型無線基地台(evolved Node-B,eNB),並與複數個行動裝置(或稱為用戶端(user equipment,UE))進行通訊。
長期演進無線通訊系統之無線介面協定包含三層:第一層為實體層(Physical Layer)、第二層為資料連結層(Data Link Layer)以及第三層為網路層(Network Layer),其中網路層為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而資料連結層分成一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一無線鏈結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以及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
媒體存取控制層之主要功能及服務包含有邏輯通道和傳輸通道間之映射、將屬於相同或相異無線負載之無線鏈路控制協定資料單元多工(multiplexing)為多個傳輸區塊(transport block,TB)並傳送至傳輸通道上之實體層,或將傳輸通道上之實體層所傳送之傳輸區塊解多工(demultiplexing)、暫存器狀態報告、功率邊限餘量回報(power headroom reporting)、混合自發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之錯誤更正、用戶端邏輯通道間之優先權處理、動態排程方式之用戶端優先權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傳輸以及位元填補(padding)。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被用於改善長期演進式系統上鏈路之涵蓋範圍,而無須牽涉到第二層的封包分段以及確認收訖/未收訖錯誤的傳輸資源分配。蜂巢式細胞邊界上的用戶端可透過時間間隔集束傳輸,減少傳輸延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的啟動及關閉是由無線資源控制信令訊息所控制,如:無線資源控制連線重設(RRC Connection Reconfiguration)訊息。
此外,媒體存取控制層具有一適應性重傳(adaptive retransmission)及一非適應性重傳(non-adaptive retransmission),用戶端必須根據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上所指示之一調變及編碼架構(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與資源,進行適應性重傳。當進行非適應性重傳時,用戶端使用與上次傳輸相同的調變及編碼架構之相同資源。
若無線資源控制層設定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時,則一TTI_BUNDLE_SIZE參數用來指示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時間間隔數量。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重傳為非適應性重傳,其無需根據TTI_BUNDLE_SIZE參數等待任何上一次傳輸之相關回授(如:確認收訖或未收訖錯誤),即可進行重傳。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僅於TTI_BUNDLE_SIZE參數所對應之一特定的傳輸時間間隔被接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重傳同樣為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此外,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並不應用於包含蜂巢式細胞無線網路暫時識別(Cell Radio Network Temporary Identifier,C-RNTI)媒體存取控制元(MAC control element)之上鏈路訊息傳輸,也不用於隨機存取程序期間包含於共用控制通道(Common Control Channel,CCCH)伺服資料單元(Service Data Uni,,SDU)之上鏈訊息傳輸。
無線資源控制信令可用來設定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啟動及關閉操作。然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是由媒體存取控制/實體層來執行。因此,用戶端與網路端之間的啟動及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時序可能無法達到同步。當用戶端與網路端之間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啟動及關閉時序不同步時,傳輸干擾或系統效能降低可能會發生。以問題一為例,請參考第1圖,第1圖為習知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時,以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參數TTI_BUNDLE_SIZE被設定為4。在此情況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區塊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至TTI4期間被傳送。當用戶端與基地台間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啟動或關閉操作沒有同步時,用戶端會在錯誤的傳輸時間間隔來臨時,去接收此傳輸 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如第1圖所示,其中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HARQ NACK)於傳輸時間間隔TTI5被接收。以用戶端的觀點來看,用戶端無法得知所接收之回授是否是對應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回授。
習知技術並無明確地規範用戶端在接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回授後,何時應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重傳。根據習知技術,當一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non-TTI-bundling transmission)之回授於傳輸時間間隔TTI(n)被接收時,則此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的重傳會於傳輸時間間隔TTI(n+4)中被執行。如果第1圖中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一非適應性重傳是根據前述之規範條款因此於傳輸時間間隔TTI9被執行,則系統效能可能由於這個不必要的非適應性重傳(若這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並不對應於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而大幅降低,或是此非適應性重傳造成其他用戶端的傳輸干擾。舉例來說,如果一用戶端UE1於傳輸時間間隔TTI9執行非適應性重傳,而傳輸時間間隔TTI9確由於用戶端與基地台沒有同步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而導致基地台將傳輸時間間隔TTI9分配給一用戶端UE2,在這樣的情況下會發生傳輸干擾。
以問題二為例,請參考第2圖,第2圖為習知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用戶端以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且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TTI4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傳送相對應之傳輸區塊。由於用戶端與基地台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啟動時序缺乏同步,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收訖確認在傳輸時間間隔TTI5中被接收。然而,在 用戶端應接收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TTI8中,用戶端沒有接收到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如此一來,用戶端將根據習知技術由無線資源控制信令之設定準則,在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18、TTI19以及TTI20中,重傳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另一方面,由於基地台已針對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回應了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因此用戶端重傳是不必要,且浪費用戶端電源。此外,如果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20中任一傳輸時間間隔被分配給其他用戶端,則此重傳可能會干擾其他用戶端的傳輸。
除了回授外,用戶端還可能於等待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期間,接收到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資訊。習知並無明確規範用戶端應如何處理此情況,因此可能導致不必要的重傳或傳輸干擾。
以問題三為例,請參考第3圖,第3圖為習知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用戶端以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並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TTI4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送相對應之傳輸區塊。此外,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5中接收到一攜帶上鏈路(uplink,UL)允量之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資訊,而上鏈路允量包含有用於適應性重傳的調變編碼架構。這上鏈路允量表示基地台指示用戶端以適應性方式,利用調變編碼架構執行上鏈路傳輸。如果適應性重傳在傳輸時間間隔TTI9(即傳輸時間間隔TTI(5+4))發生,系統效能由於不必要的重傳或與其他用戶端之間的干擾而降低。
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期間,用戶端可能接收到用來關閉傳 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請求,此情形亦會造成不要的重傳或傳輸干擾。
以問題四為例,請參考第4圖,第4圖為習知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用戶端以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且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TTI4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傳送相對應之傳輸區塊。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8中沒有接收到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因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重傳被設定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18、TTI19以及TTI20中進行。使用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之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8,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根據習知技術,傳輸時間間隔TTI19以及TTI20之重傳會取消。然而,習知並無明確指示用戶端何時接收重傳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如果重傳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為未收訖錯誤,則應執行第二次重傳,而第二次重傳可能發生於基地台無法預測的傳輸時間間隔內,因此導致不必要的重傳或與其他用戶端間的傳輸干擾發生,而降低系統效能。
以問題五為例,在習知技術中,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並不適用於包含蜂巢式細胞無線網路暫時識別媒體存取控制元之上鏈路訊息傳輸,也不適用於隨機存取程序(競爭式隨機存取)期間一般控制通道伺服資料單元之上鏈訊息傳輸。另一方面,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可用於一隨機存取回應允許之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資料單元傳輸。隨機存取回應係由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命令利用一專屬表頭(非競爭式隨機存取)來觸發。因為隨機存取回應之媒體存取控制協定 資料單元不包含上鏈路資料,因此使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此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資料單元導致不必要的重傳且浪費用戶端電源。
本發明提供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以避免傳輸干擾、不必要重傳以及電源消耗。
本發明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有執行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後及預期該時間間隔集束的回授之一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任何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時,忽略所接收之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有於一第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送一傳輸區塊以及於傳送該傳輸區塊後及預期該第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一回授之一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一非確認收訖回授或一重傳上鏈路允量時,重傳該傳輸區塊。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有起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期間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被接收時,繼續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結束時,根據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關閉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處理一 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有起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一傳輸時間間隔中接收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該傳輸時間間隔的下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中,停止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本發明另揭露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方法。該方法包含有設定一封包之傳輸不適用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該封包用於隨機存取且不包含資料。
請參考第5圖,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50之示意圖。無線通訊系統50較佳地為一長期演進系統(Long TermEvolution,LTE),其簡略地係由一網路端及複數個行動裝置所組成。在第5圖中,網路端及行動裝置係用來說明無線通訊系統50之架構。較佳地,無線通訊系統50可為一通用移動通訊系統(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UMTS)或一長期演進式系統(long-term evolution,LTE)。在長期演進式系統中,網路端可為一演進式通用陸地全球無線存取網路(evolved-UTRAN,EUTRAN),其可包含複數個基地台(eNBs),而行動裝置可視作用戶端(UEs),可為行動電話、電腦系統等裝置。此外,根據傳輸方向,網路端及用戶端可視為一傳送器及一接收器。舉例來說,對於一上鏈路(uplink,UL)傳輸,用戶端為傳送端而網路端為接收端;對於一下鏈路(downlink,DL)傳輸,網路端為傳送端而用戶端為 接收端。
請參考第6圖,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60之示意圖。通訊裝置60可為第5圖中之行動裝置,其包含一處理器600、一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610、一通訊介面單元620以及一控制單元630。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610可為任一資料儲存裝置,其用來儲存該一儲存資料612,其包含有一程式碼614,可透過處理器600讀取以及執行。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610可為用戶識別模組(subscriber identity module,SIM)、唯讀式記憶體(read-only memory,ROM)、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RAM)、光碟唯讀記憶體(CD-ROMs)、磁帶(magnetic tapes)、軟碟(floppy disks)、光學資料儲存裝置(optical data storage devices)以及載波訊號(如網際網路的資料傳輸)。控制單元630用來根據該處理器600之處理結果,控制通訊介面單元620及通訊裝置60之狀態與相關運作。控制通訊介面單元620可為一無線收發器,其用來與網路端進行無線通訊。
請參考第7圖,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用於長期演進系統之程式碼614之示意圖。程式碼614包含有複數個通訊協定層級之程式碼,其通訊協定層級程式碼從上到下為一無線資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層700、一封包資料聚合協定(Packet Data Convergence Protocol,PDCP)層710、一無線鏈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層720、一媒體存取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層730以及一實體(Physical,PHY)層740。對於層級封包,一伺服資料單元(service data unit,SDU)係從上層接收之封包, 而一協定資料單元(protocol data unit,PDU)為包含一表頭、及零或多個伺服資料單元之封包,並傳送至下層。
無線資源控制層700用來設定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操作之啟動狀態,且使用一TTI_BUNDLE_SIZE參數設定傳輸時間間隔之數目。媒體存取控制層730負責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例如:自行主動處理或透過無線資源控制組態處理,啟動及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以及決定適用的對象,如某一特定條件下的傳輸。此外,媒體存取控制層730可執行用於傳輸區塊(transport block,TB)之多重傳輸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程序以及一隨機存取程序,其包含傳送一隨機存取表頭之傳輸、接收一隨機存取回應以及傳送不包含上鏈路資料之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資料單元。實體層740可監測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以接收上鏈路允量或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資訊等等。
請參考第8圖,第8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一流程80之示意圖。流程80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用來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流程80可編譯為程式碼614且包含下列流程:步驟800:開始。
步驟810:執行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步驟820: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後及預期該時間間隔集束的回授之一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任何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時,忽略所接收之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
步驟830:結束。
根據流程80,用戶端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且藉由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傳送傳輸區塊,執行傳輸時間間隔傳輸。用戶端忽略所有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後及預期時間間隔集束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前所接收的回授(如:確認收訖以及未收訖錯誤)及重傳上鏈路允量。另一個方法是,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後或預期該時間間隔集束的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前的期間,用戶端停止接收任何回授及用於重傳之上鏈路允量。其中前述回授可為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
當用戶端與基地台間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啟動或關閉操作不同步時,用戶端將於原本不預期有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上接收到回授。藉由忽略或停止接收回授以及上鏈路允量,本發明實施例可避免用戶端在已分配給其他用戶端之傳輸時間間隔中執行傳輸或重傳,因此可避免傳輸干擾的情形。
以流程80的概念舉例說明,請參考第9圖,第9圖本發明實施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第9圖中,用戶端以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程序識別id0,啟動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且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TTI4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傳送相對應之傳輸區塊。利用傳輸時間間隔TTI1~TTI4來傳送意味著參數TTI_BUNDLE_SIZE被設定為4。一傳輸時間間隔TTI8(由傳輸時間間隔TTI4加上四個傳輸時間間隔所得)為用戶端預期有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於此可視為參數TTI_BUNDLE_SIZE所對應之傳輸時間間隔)。根據流程80,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5~TTI7期間,忽略所有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因此用戶端忽略於傳輸時間間隔TTI5所接收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換句話說,用戶端僅考慮在傳輸時間間隔TTI8所接收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或上鏈路允量。第9圖中,在傳輸時間間隔TTI8中,用戶端沒有接收確認收訖,因此關於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重傳設定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18、TTI19以及TTI20進行。在此情況下,本例子需要一智慧型基地台,其有能力接收及處理非同歩式的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重傳。非同歩式的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重傳是指原傳輸及相關的重傳不需具有一固定的時序關係。
請參考第10圖,第10圖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一流程1000之示意圖。流程1000可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用來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流程1000可編譯成程式碼614,並包含下列步驟:
步驟1010:開始。
步驟1015:利用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送一傳輸區塊。
步驟1020:於傳送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區塊後及預期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一回授之一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一非確認收訖(non-positively-acknowledged)回授或一重傳上鏈路允量時,重傳該傳輸區塊。
步驟1030:結束。
根據流程1000,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上傳送傳輸區塊,且當用戶端於傳送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區塊後及預期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到非確認收訖回授或重傳上鏈路允量時,則重傳傳輸區塊。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仍用於一用來重傳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時間間隔時,用戶端可於此用來重傳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重傳傳輸區塊。反之,當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不用於一重傳之傳輸時間間隔時,用戶端以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式,重傳該傳輸區塊。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方式可為一適應性重傳,可設定僅用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來重傳。此外,當用戶端接收到對應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任一傳輸時間間隔之非確認收訖回授或對應於任一傳輸時間間隔之上鏈路允量時,用戶端取消傳輸區塊之傳輸。同樣地,第二實施例亦需要一具備有非同步式的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重傳能力之智慧型基地台。
非確認收訖回授可為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器錯誤,或是表示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以及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皆未被收到。確認收訖回授可為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對應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任何傳輸時間間隔之重傳上鏈路允量可從實體層下鏈路通道所接收。
以流程1000的概念舉例說明,請參考第11圖,第11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一開始用戶端按照如第1圖所述,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接收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接著,由第11圖可知,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TTI5接收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傳輸時間間隔TTI5為參數TTI_BUNDLE_SIZE對應之傳輸時間間隔之前的傳輸時間間隔。如第11圖所示,如果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仍用於傳輸時間間隔TTI9,則用戶端從傳輸時間間隔TTI9開始,以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方式,重傳傳輸區塊(即在傳輸時間間隔TTI9~TTI12重傳)。如果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不用於傳輸時間間隔TTI9(未示於第11圖),則用戶端以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式重傳(例如僅於傳輸時間間隔TTI9重傳)。
另以流程1000的概念另舉一例,請參考第12圖,第12圖為本發明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一開始用戶端按照如第2圖所述,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接收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接著,由第12圖可知,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TTI5接收到一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同樣地傳輸時間間隔TTI5可視為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時間間隔TTI1所對應之傳輸時間間隔。在此情況下,用戶端取消原本預定要在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20傳送之傳輸區塊的重傳。
請參考第13圖,第13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一流程1300之示意圖。流程1300可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用來關閉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流程1300可編譯成程式碼614,並包含下列步驟:
步驟1310:開始。
步驟1315:起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步驟1320: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期間接收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繼續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步驟1330: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結束時,根據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關閉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
步驟1340:結束。
根據流程1300,用戶端起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傳輸,且當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傳輸期間,接收到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則用戶端繼續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傳輸。此外,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結束時,用戶端根據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換句話說,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期間,用戶端接收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用戶端直到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結束時才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
透過流程1300,用戶端如前述維護一完整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以提供傳輸資料的高成功解碼率。
另以流程1330的概念舉例說明,請參考第14圖,第14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一開始用戶端按照如第4圖所述,啟動傳輸時間間隔操作、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接收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以及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接著,根據流程1300,用戶端於傳輸時間間隔TTI17~TTI20的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中,完成重傳傳輸區塊,並接著從傳輸時間間隔TTI21開始,關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
請參考第15圖,第15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一流程1500之示意圖。流程1500可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用來關閉一傳輸 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流程1500可編譯成程式碼614,並包含下列步驟:步驟1510:開始。
步驟1515:起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步驟1520: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一傳輸時間間隔中接收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該傳輸時間間隔的下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中,停止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
步驟1530:於預期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一回授之一傳輸時間間隔中,監測該回授,其中預期有該回授之該傳輸時間間隔對應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
步驟1540:結束。
根據流程1500,用戶端起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並當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其中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以TTI_1表示)中接收到傳輸時間間隔集束關閉請求時,則用戶端在下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中,即停止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換句話說,傳輸時輸時間間隔TTI_1可視為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之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此後,用戶端在預期有對應於傳輸時間間隔TTI_1的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中,監聽是否有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此外,如果在用戶端也有啟用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傳輸的情況下,當用戶端沒有傳送與前述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所用之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不同的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的傳輸區塊時,用戶端可在預期有對應於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的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 中,監測是否有回授。
另一個方法是,用戶端也可在預期有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所對應之回授的傳輸時間間隔,監測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以取代步驟1530。
本發明第四個實施例根據流程1500,為基地台建立重傳規範,藉此基地台對應地在前述相關預期有回授之傳輸時間間隔上,傳送回授給用戶端。
以流程1500的概念舉例說明,請參考第16圖,第1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示意圖。一開始用戶端按照如第4圖所述,啟動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執行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接收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回授及傳輸時間間隔關閉請求。接著,根據流程1500之概念,用戶端完成傳送傳輸時間間隔集束的傳輸時間間隔TTI18之傳輸區塊,接著從傳輸時間間隔TTI19開始,停止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此後,用戶端在傳輸時間間隔TTI18所對應之傳輸時間間隔TTI22(18+4)中,監測此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確認收訖或混合式自發重傳請求未收訖錯誤)。其中,傳輸時間間隔18為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最後傳輸之傳輸時間間隔。
在第16圖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的另一個方式是,用戶端可在傳輸時間間隔TTI20所對應之傳輸時間間隔TTI24(20+4)中,監測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回授。其中,傳輸時間間隔20為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最後傳輸之傳輸時間間隔。
請參考第17圖,第1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一流程1700 之示意圖。流程1700用來將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用戶端。用戶端1700可編譯成程式碼614且包含下列步驟:步驟1710:開始。
步驟1720:僅將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用於一封包之傳輸,該封包用於隨機存取且不包含資料。
步驟1730:結束。
根據流程1700,用戶端僅將非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用於一特定封包之傳輸,其中該特定封包用於隨機存取且不包含資料。封包不包含資料意味著封包僅具有表頭部份。換句話說,封包的傳輸被設定為不適用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由於純上鏈路信令/組態不用於軟組合(soft combination),因此流程1700消除相關於非競爭式隨機存取之純上鏈路信令/組態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藉此節省用戶端電源。
此特定封包可為一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資料單元,其不包含上鏈路允量資料,而上鏈路允量資料對應於一隨機存取回應之上鏈路允量,隨機存取回應則由包含專屬表頭之一實體下鏈路控制通道命令所觸發。或者,封包可為一用於非競爭式隨機存取程序之一訊息三〔message 3〕暫存器中之媒體存取控制協定資料單元。
綜上所述,本發明實施例可避免用戶端在網路端不想要的傳輸時間間隔中執行重傳,並能消除可傳送純隨機存取信令/組態之傳輸時間間隔集束傳輸可能,以避免傳輸干擾、不必要的重傳以及用戶端電源消耗。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50...無線通訊系統
60...通訊裝置
600...處理器
610...電腦可讀式紀錄媒體
620...通訊介面單元
630...控制單元
612...儲存資料
614...程式碼
700...無線資源控制層
710...封包資料聚合協定層
720...無線鏈路控制層
730...媒體存取控制層
740...實體層
80、1000、1300、1500、1700...流程
800、810、820、830...步驟
1010、1015、1020、1030...步驟
1310、1315、1320、1330、1340...步驟
1510、1515、1520、1530、1540...步驟
1710、1715、1720、1730...步驟
第1~4圖為習知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
第5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無線通訊系統之示意圖。
第6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通訊裝置之示意圖。
第7圖為本發明實施例用於長期演進系統之程式碼之示意圖。
第8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9圖為第8圖中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
第10圖為本發明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1圖為第10圖中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
第12圖為第10圖中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
第13圖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4圖為第13圖中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操作之示意圖。
第15圖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第16圖為第15圖中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示意圖。
第17圖為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一流程之示意圖。
80...流程
800、810、820、830...步驟

Claims (2)

  1. 一種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TTI bundling)操作之方法,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中,該方法包含有:執行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後及一預定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任何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時,忽略所接收之該回授以及該重傳上鏈路允量中至少一者,其中,該預定傳輸時間間隔係配置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之後的第四個傳輸時間間隔。
  2. 一種用於一無線通訊系統之一行動裝置,用來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TTI)集束操作(bundling operation),該行動裝置包含有:一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用來儲存一處理方法所對應之程式碼;以及一處理器耦接於該計算機可讀取紀錄媒體,用來處理該程式碼以執行該處理方法;其中該處理方法包含有:執行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以及於在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傳輸後及一預定傳輸時間間隔前,接收任何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時,忽略所接收之回授以及重傳上鏈路允量中至少一者,其 中,該預定傳輸時間間隔係配置於該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最後一個傳輸時間間隔之後的第四個傳輸時間間隔。
TW098137404A 2008-11-06 2009-11-04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TWI41950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173408P 2008-11-06 2008-11-0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2522A TW201032522A (en) 2010-09-01
TWI419507B true TWI419507B (zh) 2013-12-11

Family

ID=415821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37404A TWI419507B (zh) 2008-11-06 2009-11-04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929282B2 (zh)
EP (1) EP2184882B1 (zh)
CN (1) CN101741529B (zh)
TW (1) TWI419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05445B (zh) * 2008-08-15 2013-08-11 Innovative Sonic Ltd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模式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US8830884B2 (en) * 2008-08-18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TI bundling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JP5199223B2 (ja) * 2008-12-30 2013-05-15 創新音▲速▼股▲ふん▼有限公司 Ack/nackバンドリングを改善する方法及び通信装置
CN102084711A (zh) * 2009-02-01 2011-06-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用户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和网络接入设备
EP2474122B1 (en) * 2009-09-01 2014-11-2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dium access control in-order delivery
JP5023123B2 (ja) * 2009-09-08 2012-09-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無線基地局及び移動通信方法
JP5446823B2 (ja) 2009-12-16 2014-03-19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ハンドオーバのための方法、端末装置、基地局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KR101915528B1 (ko) * 2011-08-12 2018-11-0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시분할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3044432A1 (en) * 2011-09-26 2013-04-04 Renesas Mobile Corporation Timing control in flexible time division duplex configuration
TWI646812B (zh) 2012-01-24 2019-01-01 內數位專利控股公司 無線傳輸/接收單元、在無線傳輸/接收單元中實施的方法以及網路節點
US8982755B1 (en) 2012-10-24 2015-03-17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selecting a TTI bundle size
TWI584621B (zh) 2012-11-01 2017-05-21 創新音速股份有限公司 在無線通訊系統中處理傳輸時間區間集束傳輸之方法和設備
GB2507529A (en) * 2012-11-02 2014-05-07 Sony Corp Tele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methods
EP2921018B1 (en) * 2012-11-13 2020-09-02 Nokia Technologies Oy Secondary cell activation delay indication
US10420094B2 (en) * 2013-01-17 2019-09-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system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TI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for improved phase continuity
US10305626B2 (en) 2013-04-05 2019-05-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design f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US9357546B1 (en) 2013-07-19 2016-05-31 Sprint Spectrum L.P.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controlling TTI bundling
CN104349490A (zh) * 2013-08-08 2015-02-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调度方法及装置
EP2836044A1 (en) * 2013-08-08 2015-02-1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Dynamic scheduling for subframe bundling
US20150078188A1 (en) * 2013-09-13 2015-03-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channel design with coverage enhancements
EP3048750B1 (en) * 2013-10-16 2019-12-04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device
WO2015062099A1 (zh) * 2013-11-01 2015-05-0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VoIP数据的传输方法和基站
US10122480B2 (en) * 2014-04-29 2018-11-0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reporting 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 on transmission opportunity duration in wireless access system supporting unlicensed band, and device supporting same
US20150351153A1 (en) * 2014-05-30 2015-12-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nhanced physical harq indicator channel decoding
EP3278483B1 (en) 2015-03-31 2021-09-29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user equipment and enode-b
CN106255210B (zh) * 2015-06-12 2021-06-18 华硕电脑股份有限公司 在无线通信系统中使用配置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WO2017034246A1 (en) * 2015-08-21 2017-03-02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616381B2 (en) 2015-08-21 2020-04-0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8886433A (zh) * 2016-01-19 2018-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针对上行信道的反馈方法及装置
WO2017153418A1 (en) 2016-03-11 2017-09-14 Sony Corporation Terminal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CN107295686B (zh) * 2016-04-11 2021-04-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干扰处理方法、相关设备以及干扰处理系统
KR101988328B1 (ko) 2016-05-01 2019-09-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장치 및 방법
CN108347311B (zh) 2017-01-25 2021-05-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发送和接收反馈信息的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10582968B (zh) * 2017-03-24 2023-03-28 摩托罗拉移动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时间间隔的一部分的指示
US11101935B2 (en) * 2017-03-24 2021-08-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packet data units
CN116707717A (zh) 2018-09-27 2023-09-05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上行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N110958085B (zh) * 2018-09-27 2023-06-13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上行信号发送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2747B2 (en) * 2004-09-16 2008-06-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ng a subset of automatic request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69905242T2 (de) * 1998-04-21 2003-09-11 Thomson Multimedia Sa Verfahren zur übertragung in einem hauskommunikationsnetz mit einem drahtlosen kommunikationskanal
KR100608740B1 (ko) * 2003-08-08 2006-08-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휴대단말기의 수신성능 개선장치 및 방법
EP1776797B1 (en) * 2004-06-29 2009-08-0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Packet-based data processing technique,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CN101009537A (zh) 2006-01-26 2007-08-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传方法及系统
CN101641884A (zh) * 2007-03-19 2010-02-03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恒定数据速率服务的非连续接收操作
WO2008156414A2 (en) * 2007-06-18 2008-12-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plink transmission enhancement by tti bundling
WO2009126902A2 (en) * 2008-04-11 2009-10-15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for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in the uplink
US8281202B2 (en) * 2008-04-15 2012-10-02 Innovative Sonic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ing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bundling
WO2009132204A2 (en) * 2008-04-24 2009-10-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arq autonomous retransmissions
WO2009132236A2 (en) * 2008-04-25 2009-10-29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a bundled transmission
TWI405445B (zh) * 2008-08-15 2013-08-11 Innovative Sonic Ltd 處理一傳輸時間間隔集束模式的方法及通訊裝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382747B2 (en) * 2004-09-16 2008-06-03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Selecting a subset of automatic request retransmission processes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3GPP,TS 25.302 V5.6.0 (2003-09),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Radio Access Network;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Release 5)" 2 October 2003 *
ERICSSON: "Initial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E-UTRAN"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TSG) RADIO ACCESS NETWORK (RAN); WORKINGGROUP 2 (WG2), XX, XX, vol. R2-062853, 9 October 2005 (2005-10-09), pages 1-6 *
ERICSSON: "On Uplink Coverage for LTE" 3GPP DRAFT; R1-080865,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vol. RAN WG1, no. Sorrento, Italy; 20080206, 6 February 2008 (2008-02-06) *
HUAWEI: "max HARQ transmission number of TTI bundling" 3GPP DRAFT; R2-085183 MAX HARQ TRANSMISSION NUMBER OF TTI BUNDLING,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no. Prague, Czech Republic; 20080922, 22 September 2008 (2008-09-22) *
LG ELECTRONICS INC: "Handling of Received UL Grant in RA procedure" 3GPP DRAFT; R2-084388 CR ON HANDLING OF RECEIVED UL GRANT IN RA PROCEDURE_R1,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3GPP), MOBILE COMPETENCE CENTRE ; 650, ROUTE DES LUCIOLES ; F-06921 SOPHIA-ANTIPOLIS CEDEX ; FRANCE, no. Jeju; 20080812, 12 August 2008 (2008-08-12)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32522A (en) 2010-09-01
CN101741529B (zh) 2015-01-07
US8929282B2 (en) 2015-01-06
EP2184882B1 (en) 2013-01-09
CN101741529A (zh) 2010-06-16
US20150085674A1 (en) 2015-03-26
US20100111068A1 (en) 2010-05-06
EP2184882A3 (en) 2010-09-08
US9667400B2 (en) 2017-05-30
EP2184882A2 (en) 2010-05-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9507B (zh) 處理傳輸時間間隔集束之方法及其相關裝置
US20230040839A1 (en) Fountain harq for 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
CN107210869B (zh) 用于在无线设备处进行通信的装备和方法
TWI397336B (zh) 改善暫存器狀態觸發機制之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EP3345321B1 (en) 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 for low latency downlink communications
US10638491B2 (en) Radio terminal
JP7105311B2 (ja) Nrに対するharqバッファの管理方法
TWI572223B (zh) 在鏈結錨與增幅器網路中之資料重傳技術
TWI498027B (zh) 處理資源指派的方法及其相關通訊裝置
WO2018126948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JP2018512772A (ja) 低レイテンシ送信を伴う高速無線リンク制御エラー回復
US8279818B2 (en) Methods of packet element transmis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8594030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HARQ operation in dynamic radio resource allocation
CN107078849B (zh) 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和非暂时性计算机可读介质
JP2013138506A (ja) ランダムアクセス手順を行う方法及び装置
KR20170088853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레이턴시를 감소시키기 위한 기술들
US9025489B2 (en) Method of configuring radio resource by a MAC layer of termi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