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8679B - Washing machine (3) - Google Patents

Washing machine (3)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8679B
TWI418679B TW99128239A TW99128239A TWI418679B TW I418679 B TWI418679 B TW I418679B TW 99128239 A TW99128239 A TW 99128239A TW 99128239 A TW99128239 A TW 99128239A TW I418679 B TWI418679 B TW I41867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washing liquid
washing machine
washing
sens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91282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11582A (en
Inventor
Kouichi Kubo
Tsuyoshi Murao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111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11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86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8679B/zh

Links

Landscapes

  • Control Of Washing Machine And Dryer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 Main Body Construction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Laundry Dryer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 Cleaning By Liquid Or Steam (AREA)

Description

洗衣機(三) 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可以高精度感測洗滌液之導電度之洗衣機。
背景技術
近年來,用以感測及測定洗滌液之物性之技術的開發在進行中。日本特開平4-187183號公報揭示一種用以感測洗滌液所含之洗劑之種類或洗劑之濃度的感測器。藉由對接觸於洗滌液之一對電極間施加高頻電壓,感測洗滌液之導電度。
日本特開平4-187183號公報所揭示之一對電極感測器係貫通洗衣機之外槽底面且沿著外槽之側壁配設。沿著外槽內壁面流動之洗滌液通過一對電極感測器間。因此,在一對電極感測器間之洗滌液處於朝下游流動之狀態,一對電極感測器感測之導電度的值會變得不安定。因此,要以高精度測定導電度是困難的。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高精度感測洗滌液之導電度之洗衣機。
本發明之一觀點之洗衣機的特徵在於:洗衣機,其特徵在於包含有:管路,係內含洗滌液者;流動裝置,係使前述洗滌液在前述管路內流動者;及電極感測器,係具有突出於前述管路中之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並且用於測定前述洗滌液之導電度者,其中前述第2電極部係相對前述第1電極部位於下游,前述第1電極部係使往該第1電極部與前述第2電極部之間流入之前述洗滌液的流速降低。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概略構成圖。
第2(a)、(b)圖係顯示使用於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之筐體者。
第3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平面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正面圖。
第5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側面圖。
第6圖係由相反側觀察第5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側面圖。
第7圖係顯示使用於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光感測器的安裝構造。
第8(a)~(e)圖係顯示第7圖所示之光感測器。
第9(a)~(f)圖係顯示第8圖所示之光感測器之托架之構造。
第10(a)、(b)圖係顯示使用於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電極感測器。
第11(a)、(b)圖係顯示第10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之安裝構造。
第12圖(a)、(b)係說明第11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周圍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3圖係說明由第7圖所示之光感測器到第11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之流路中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4圖係說明由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電極感測器朝向循環泵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5(a)、(b)圖係說明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循環泵之作動時及排水閥之作動時之電極感測器周圍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6(a)~(c)圖係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循環泵的概略圖。
第17(a)~(c)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水槽之流入口周圍的構造。
第18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控制電路部的機能構成。
用以實施發明之較佳型態
以下,參照圖式說明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再者,以下說明中所使用之用以表示「上」、「下」、「左」及「右」等方向之用語係單純以說明之明瞭化為目的,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者。又,以下說明所使用之「上游」及/或「下游」的用語只要沒有特別之說明,則意味後述之由洗滌槽之水槽之排出口朝向排水控制單元之洗滌液的液流中之「上游」及/或「下游」。
第1圖係一實施形態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概略構成圖。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原理不限定於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亦可適用於其他洗衣機(例如,脈動泵方式之洗衣機或攪拌式洗衣機等)。
滾筒式洗衣機1具有筐體2。筐體2之內部配設有洗滌槽3。洗滌槽3包含:可自由搖動地支持於筐體2之內部之圓筒狀水槽31、可自由旋轉地支持於水槽31內之圓筒狀旋轉滾筒32、及使旋轉滾筒32旋轉之馬達33。水槽31及旋轉滾筒32各自具有底部。馬達33安裝於水槽31之底部外面。水槽31形成有用以排出洗滌液之排出口311及供洗滌液流入之流入口312。洗滌液由排出口311往流入口312循環。
筐體2進而收容有:往水槽31內供水之供水系統4、使水槽31內之洗滌液進行排水或循環之排水系統5、及將用以使洗滌物乾燥之溫風送入洗滌槽3之乾燥系統6。再者,乾燥系統6未必為必要者。
乾燥系統6包含有循環管路61,循環管路61具有與水槽31之排氣口313連接之一端部、及用以由水槽31之底部送入乾燥用空氣之通氣口。乾燥系統6更包含配設於循環管路61之內部之送風機62。送風機62係使空氣在循環管路61內流動。乾燥系統6亦可因應必要而含有:用以收集線屑類並且 進行除塵之過濾器、用以將除塵後之導入空氣除濕之除濕部、及用以加熱除塵後之空氣並且作出已乾燥之高溫空氣之加熱部。
滾筒式洗衣機1具有配設於筐體2之前面之上部之操作面板8。操作面板8係可令使用者選擇滾筒式洗衣機1之運轉排程之模式或各種機能。操作面板8包含控制電路部81。控制電路部81係將使用者輸入之資訊顯示於操作面板8具有之顯示部。又,控制電路部81亦可由例如作為用以感測水槽31內之液位之液位感測器、使用作為用以感測洗滌液之濁度之濁度感測器之光感測器72、或使用作為用以感測洗滌液之導電度之導電感測器之電極感測器73接收感測信號。透過操作面板8設定滾筒式洗衣機1之運轉開始時,控制電路部81根據該等感測信號,控制供水系統4所含之電磁閥或排水系統5所含之排水閥75。由控制電路部81自動控制之馬達33、供水系統4、排水系統5及乾燥系統6依據模式設定或控制程式,共同動作後執行至少清洗步驟、沖洗步驟、脫水步驟及乾燥步驟。
供水系統4包含:與水槽31連接之供水管路41、及用以收容洗劑之洗劑收容部42。供水系統4可藉由電磁閥之開關動作而經由供水管路41適時地供水到水槽31(參照第1圖中實線箭頭)。又,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1利用供水系統4之供水,將部分橫切供水管路41而配設之洗劑收容部42內之洗劑適時地投入到水槽31內。
排水系統5包含:具有與水槽31之排出口311連接之一端部之第1管路51、及與第1管路51之他端部連接之排水控制單元7。排水控制單元7係承接來自水槽31之洗滌液。排水系統5更進一步包含:在排水控制單元7具有之循環泵71與水槽31之間延伸之第2管路52。滾筒式洗衣機1之循環泵71固定於底座712。第2管路52之一端部係連接於循環泵71之吐出口。又,第2管路52之他端部連接於水槽31之流入口312。水槽31、第1管路51、排水控制單元7及第2管路52形成洗滌液之循環路。循環泵71係使洗滌液在循環路內由排出口311朝向流入口312流動、循環。
排水控制單元7除了循環泵71之外,還具有:作為感測洗滌液濁度之濁度感測器使用之光感測器72、作為感測洗滌液導電度之導電感測器使用之電極感測器73、用以將洗滌液排到外部之排水管路74、及配設於排水管路74之中途部之排水閥75。排水閥75用以開關排水管路74。排水控制單元7更包含用以收集由第1管路51流入之洗滌液所含之棉纖維(棉屑等)之過濾部76。
排水閥75係在例如清洗步驟結束時或沖洗步驟結束時開啟。其結果是,洗滌液會自第1管路51流入到排水控制單元7。然後,洗滌液通過過濾部76而施行棉纖維之除去處理後排出到外部。
當排水閥75關閉並且循環泵71作動時,水槽31內之洗滌液會通過第1管路51而流入到排水控制單元7。然後,洗滌液通過配設於排水控制單元7內之過濾部76,除去髒汙成分。通過過濾部76之洗滌液會通過連接於循環泵71之吸引口之吸引管路711而流入到循環泵71內。然後,洗滌液會通過連接到循環泵71之吐出口之第2管路52而回到水槽31內。在執行清洗步驟或沖洗步驟期間,亦可視需要而反覆進行上述之洗滌液的循環。洗滌液之反覆循環會提供於品質高之清洗步驟或沖洗步驟。
循環泵71之旋轉數亦可改變。當循環泵71之旋轉數設定較高時(例如,3500rpm),流入到水槽31之流入口312之洗滌液會順著朝向旋轉滾筒32內之軌跡而移動(參照第1圖中箭頭Fi)。另一方面,循環泵71之旋轉數設定較低時(例如,1000rpm),流入到水槽31之流入口312之洗滌液會朝向在旋轉滾筒32與水槽31之間形成的空間內(參照第1圖中箭頭Fo)。
循環泵71在例如清洗步驟與沖洗步驟中之至少1個步驟開始時,進行低速旋轉。其結果是,可抑制洗滌結束時溶解殘留之洗劑或柔軟劑投入後之高濃度柔軟劑落下到旋轉滾筒32內之洗滌物。
流入到旋轉滾筒32與水槽31之間之空間的洗滌液會自排出口311朝排水系統5排出,並且再次回到水槽31之流入口312(水槽內循環步驟)。藉由反覆進行水槽內循環步驟,促進洗劑之溶解,及/或柔軟劑之濃度之均一化。而且,可適當避免溶解殘留之洗劑或高濃度之柔軟劑造成洗滌物之印漬等問題。
水槽內循環步驟宜在例如清洗步驟及/或沖洗步驟中之供水步驟約10秒後設定。取而代之,水槽內循環步驟亦可在例如感測由水槽31之下端起算約40mm之液位時才開始。其結果是,可適當避免洗滌液未充分充滿於循環泵71內之期間之循環泵71的作動。而且,可避免循環泵71之空洞現象(cavitation)造成之怪音、不足之洗滌液量造成之循環泵71之異常溫度以及在異常溫度下之循環泵71的作動。
滾筒式洗衣機1進而亦可具有用以將洗澡水供給往水槽31之泵。泵亦可在將洗澡水供給到水槽31後,執行水槽內循環步驟。而且,洗澡水供給用之泵與循環泵71不同時動作,可抑制令使用者感到不愉快之大噪音。
亦可透過操作面板8之操作而對滾筒式洗衣機1設定預約運轉。滾筒式洗衣機1進行預約運轉時,水槽內循環步驟亦可在例如一般時間之2倍長的期間進行。其結果是,可適當地溶解在預約待機中(進行預約設定後到滾筒式洗衣機1實際開始動作之期間)固化之洗劑。而且,預約運轉期間,可得到充分的洗淨力並且可減少未溶解之洗劑量。
滾筒式洗衣機1亦可視需要而具有溫度感測器。因應於使用溫度感測器所測定之洗滌液之溫度,改變水槽內循環步驟之長度。例如,當溫度感測器感測到5℃之洗滌液之溫度時,則執行例如感測到20℃之洗滌液之溫度時之倍數之長度的水槽內循環步驟。其結果是,即使在低水溫下也可充分溶解洗劑。
第2圖係第1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的截面圖。第2(a)圖係顯示筐體之其中一截面。第2(b)圖係顯示筐體之相反側之截面。
排水控制單元7包含筐體70。筐體70安裝有第1圖所示之循環泵71、光感測器72、電極感測器73、排水管路74、排水閥75及過濾部76。筐體70包含朝水平方向延伸之直管部701。直管部701具有連接於第1管路51之一端部。筐體70更包含連接於直管部701之他端部之收容管部702。收容管部702係由與直管部701之連接部朝斜上方延伸。筐體70更包含收容至收容管部702內之過濾部76。過濾部76係由洗滌液除去棉纖維。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係一體成型,構成1個管路。
略圓管狀之直管部701包含平坦內面772。平坦內面772係由直管部701之中途部朝下游之收容管部702延伸。沿著通過直管部701之中心軸之水平面而延伸之平坦內面772形成朝收容管部702延伸之平坦帶狀區域。光感測器72之使用於光的出射及受光之平坦內面772可防止光感測器72使用之紅外光線之不需要的折射。
直管部701形成有一對貫通孔773。貫通孔773插通有電極感測器73。電極感測器73之電極部係突出於直管部701內,且與直管部701包覆於其內之洗滌液接觸。
收容管部702之內部空間下方形成有連接於排水管路74之第1開口部774、及連接於循環泵71之吸引口之第2開口部771。第1開口部774及第2開口部771係設置於與直管部701之貫通孔773相對向之面。第1開口部774成為與排水管路74連接之連接部。又,第2開口部771成為與循環泵71連接之連接部。
過濾部76具有:形成網目狀之過濾器776、及連接於過濾器776之蓋部704。蓋部704係可密封地連接於收容管部702之前端開口部。過濾器776係形成為可除去棉纖維。蓋部704包含拿取部705。拿取部705係由蓋部704之外面沿著收容管部702之軸朝外方延伸。過濾部76係可對收容管部702自由裝卸。因此,使用者可通過拿取部705而容易地由收容管部702拆卸過濾部76。
第3圖係排水控制單元7之平面圖。第4圖係排水控制單元7之正面圖。第5圖係由循環泵71側觀察排水控制單元7之側面圖。第6圖係由電極感測器73側觀察排水控制單元7之側面圖。
第3圖、第5圖及第6圖係部分地顯示第1管路51。洗滌液由水槽31通過第1管路51而流入到排水控制單元7。光感測器72感測流入到排水控制單元7之洗滌液的濁度。
第7圖係顯示安裝於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之直管部701的光感測器72。第8圖係光感測器72之縱截面圖(第8(a)圖)、正面圖(第8(b)圖)、右側面圖(第8(C)圖)、左側面圖(第8(d)圖)及平面圖(第8(e)圖)。第9圖係光感測器72具有之支持體之縱截面圖(第9(a)圖)、正面圖(第9(b)圖)、右側面圖(第9(C)圖)、左側面圖(第9(d)圖)、平面圖(第9(e)圖)及底面圖(第9(f)圖)。
光感測器72包含:出射紅外光線之發光元件721、及接收由發光元件721出射之紅外光線之受光元件722。配設於直管部701之外側之發光元件721及受光元件722係互相對向成在發光元件721與受光元件722之間形成紅外光線之光路。直管部701係由使紅外光線透過之材料形成。來自發光元件721之紅外光線通過充滿於由直管部701之管壁部所包圍之空間內之洗滌液中。洗滌液之濁度大時,到達受光元件722之紅外光線之光量會變小,另一方面,當洗滌液之濁度小時,到達受光元件722之紅外光線之光量會變大。而且,光感測器72發揮作為用以感測洗滌液之濁度之濁度感測器的功能。
光感測器72進而更具有用以保持發光元件721及受光元件722之支持體723。具有略U字形之截面之支持體723包含:用以支持發光元件721之第1支持部724、用以支持受光元件722之第2支持部725、及使第1支持部724與第2支持部725連結之架橋部726。架橋部726係保持在發光元件721與受光元件722互相對向之位置。直管部701上之架橋部726係相對於直管部701之軸呈直角延伸。
第1支持部724內除了發光元件721,還配置有用以使紅外光線由發光元件721出射之電路基板727。第2支持部725內除了受光元件722之外,還配置有用以因應於受光元件722所接收之紅外光線之光量而生成電壓信號之電路基板728。進而,光感測器72包含用以電力供給至電路基板727、728之電線729。薄板形狀之電路基板727、728(參照第7圖及第8圖)之長向方向軸係朝上下方向延伸。
第1支持部724具有與第2支持部725相對向之內側面241。內側面241包含發光元件721之透鏡部211。由發光元件721出射之紅外光線通過透鏡部211而朝向第2支持部725。透鏡部211係相對內側面241之其他部份稍微隆起。沿著朝內側面24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邊緣而形成第1肋242。第1肋242由內側面241突出於內方(直管部701之中心軸方向)。
第2支持部725具有與第1支持部724相對向之內側面251。內側面251包含受光元件722之透鏡部221。由發光元件721出射之紅外光線通過透鏡部221而到達受光元件722。透鏡部221係相對內側面251之其他部份稍微隆起。沿著朝內側面251之上下方向延伸之邊緣形成第2肋252。第2肋252係由內側面251突出於內方(直管部701之中心軸方向)。
形成平坦內面772之直管部701之管壁部份的外面也形成平坦狀。因此,由發光元件721出射之紅外光線不會因直管部701之兩壁面而有不必要之折射。支持體723係由上方朝向直管部701外嵌。發光元件721係由直管部701外部出射紅外光線。受光元件722係在直管部701外部接收紅外光線。當支持體723與直管部701嵌合時,第1支持部724之第1肋242及第2支持部725之第2肋252會抵接於直管部701之平坦外面。第1肋242及第2肋252由直管部701之平坦而離開第1支持部724及第2支持部725之內側面241、251。其結果是,可抑制支持體723與直管部701嵌合所造成之透鏡部211、221及直管部701之損害。因此,亦可將肋242、252與直管部701之外面之間的壓力(嵌合力)設定較高。而且,支持體723可堅固地安裝於直管部701。
支持體723之架橋部726之中央部形成有朝上下方向延伸之環狀收容壁261。環狀收容壁261形成有形成架橋部726之上面之承板262以及圓柱形狀之收容空間263。承板262形成有貫通孔264。貫通孔264連通於收容空間263。直管部701具有朝上方延伸之圓柱形狀之突出部265。當支持體723與直管部701之嵌合完成時,突出部265插入到收容空間263,並且突出部265之上面抵接於承板262之下面。突出部265形成有朝下方延伸之螺孔。插通至承板262之貫通孔264之螺絲與突出部265之螺孔螺合。而且,支持體723會牢固地固定於直管部701。在發光元件721及受光元件722之上方橫跨之承板262可承接朝向安裝有支持體723之直管部701之部份的塵埃或水滴等落下物。
再度參照第2圖至第6圖。相對光感測器72配設於稍微下游側之排水閥75可經由排水管路74連結於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當排水閥75開啟時,直管部701及與包覆於收容管部702內之洗滌液係通過排水管路74而排水到外部。排水管路74與筐體70之連接位置可作為收容管部702之基端部附近。其結果是,藉由開啟排水閥75,在收容管部702以及收容管部702與直管部701之連接部周邊,會產生與循環泵71作動時逆向的洗滌液之液流。
電極感測器73配設於比排水管路74與收容管部702之連接位置更稍微靠近下游側。電極感測器73配置於比光感測器72更靠近下游側。光感測器72可作為用以感測洗滌液濁度之濁度感測器的機能。電極感測器73可作為用以感測洗滌液導電度之導電感測器的機能。
電極感測器73具有一對端子板731、732。端子板732配設於比端子板731靠近下游側。兩端子板731、732各自連接電線733,並對端子板731、732供給高頻交流電壓。施加之電壓之頻率以及振幅只要是可測定洗滌液之導電度者即可,沒有特別限定。
第10圖係端子板731之概略圖。第10(a)圖係端子板731之側面圖。第10(b)圖係端子板731之正面圖。與第10圖一併參照第3圖及第6圖。再者,關於第2圖至第6圖所說明之下游之端子板732可作成與端子板731為同樣形狀與大小。
端子板731係由1個金屬板形成。端子板731構成撓曲構造。以朝上下方向延伸之撓曲線734為邊界,端子板731之緣部735、736朝同方向撓曲。因此,相對於橫切撓曲線734之繞著軸的彎曲力矩,端子板731具有高剛性。端子板731之上部形成有與電線733連接之連接部737。
在端子板731之與緣部735、736之撓曲方向為相反側之面上形成圓板狀之較厚部738及圓柱狀之電極部739。端子板731經由較厚部738而連接於電極部739之基端部。O環371嵌合於電極部739之基端部。電極部739插入至形成於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之直管部701的貫通孔773(參照第2圖)。
端子板731形成一對貫通孔310。其中一貫通孔310係相對於電極部739位於上方。另一貫通孔310係相對於電極部739位於下方。一對貫通孔310及電極部739係整齊排列於上下方向。撓曲線734係相對於連結一對貫通孔310之中心點之線平行。貫通孔310插入稱為螺栓之固定具。而且,貫通孔310係作為端子板731安裝於直管部701之外面之固定部的機能。
使用固定具,藉由端子板731往直管部701之外面的壓接,安裝於電極部739之基端部之O環371會受到壓縮。O環371之復元力及插通至貫通孔310之固定具使端子板731產生彎曲力矩。端子板731之左右緣係沿著沿一對貫通孔310之整齊排列方向延伸之撓曲線而撓曲,藉此端子板731對彎曲力矩具有高剛性。因此,端子板731堅固地安裝於直管部701之外面。其結果是,配設於電極部739之基端部之O環371受到強力壓縮,發揮高密封性能。而且,透過形成於直管部701之貫通孔773,可適當地抑制洗滌液漏出。再者,本實施形態中,撓曲線734係與彎曲力矩之軸正交,但撓曲線734與彎曲力矩之軸的交叉角度沒有特別限定。又,本實施形態中,係揭示貫通孔310作為固定部,但亦可使用其他固定手法取而代之,例如,使用夾具而將端子板731壓接於直管部701之外壁之固定手法或以可使O環發揮密封機能之充分的力量使端子板731壓接於直管部701之外壁。再者,使用夾具時,挾持於夾具之端子板731的部份作為固定部之機能。
第11圖係安裝有端子板731、732之直管部701的截面圖。第11(a)圖係位於上游側之端子板731及電極部739周圍之截面圖。第11(b)圖係位於下游側之端子板732及電極部739周圍之截面圖。
橫切直管部701之平坦內面772而突出於直管部701內部之電極部739與包覆於直管部701內之洗滌液接觸。透過電線733,對端子板731、732施加高頻交流電壓,並測定存在於一對電極部739之間之洗滌液的導電度(阻抗)。
第12圖係模式地顯示電極部739周圍之洗滌液之液流者。再者,第12圖中,對上游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a,對下游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b。
如第12圖所示,一對電極部739a、739b係沿著直管部701之長向方向並列配置。由一對電極部739a、739b之軸所定義之平面P係對直管部701之軸大略平行。上游之電極部739a係將沿著直管部701之軸流動之洗滌液分流為上下方向。因此,橫切平面P之洗滌液的流量會變少。其結果是,適合用於測定洗滌液之導電度之電極部739a、739b之間的空間(例如,15mm以上30mm以下之空間)中,洗滌液之流動性降低。而且,得到適合導電度之測定之洗滌液的流動。
又,如第12圖所示,包含一對電極部739a、739b之軸的平面P係呈水平面。一對電極部739a、739b並且宜為不橫切直管部701之內部空間上部(排水控制單元7在設計上可能發生存留空氣之空間(例如,直管部701之內部空間中上側1/5之區域))及直管部701之內部空間下部(排水控制單元7在設計上可能堆積髒汙成分之空間(例如,直管部701之內部空間中下側1/5之區域))。其結果是,電極部739a、739b之突出部份之面全體接觸於直管部701內之洗滌液。因此,可抑制對於測定直管部701內之空氣之導電度的影響。又,電極部739a、739b在直管部701之內部空間中上側4/5之區域突出時,可抑制對於在直管部701內堆積之髒汙成分之導電度之測定的影響。
第13圖係模式地顯示光感測器72及電極感測器73周圍之洗滌液之流動。第13圖中顯示第7圖至第9圖中相關說明之光感測器72之發光元件721與受光元件722之間之紅外光線之光路250。又,與第12圖同樣,對於配置於上游側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a,對於配置於下游側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b。
為了防止形成光路250之紅外光線之不必要的折射,形成於直管部701之內壁面之平坦內面772之上游側端部277係由其他之內壁面隆起。因此,上游側端部277會擾亂洗滌液之液流。因此,為了調整洗滌液之液流直到到達光路250為止,上游側端部277宜形成於相對於光路250相當遠離上游側之位置。此時,橫切光路250之洗滌液成為適合根據到達第7圖至第9圖相關說明之光感測器72之受光元件722之紅外光線之光量而判定之洗滌液濁度之測定的液流。光感測器72之紅外光線不會對洗滌液之流動造成任何影響。因此,業經整流之洗滌液之液流會到達電極部739a、739b。
如第12圖之相關說明,藉由上游之電極部739a,平行於直管部701之軸方向之液流的一部份會朝上下分流。其結果是,洗滌液之液流會被擾亂。電極部739a造成之洗滌液之液流的擾亂由於係在比第7圖至第9圖相關說明之光感測器72更靠近下游側發生,因此幾乎不會對光感測器72進行之濁度測定造成影響。
如第12圖相關說明,由電極部739a、739b之軸所定義之平面P係對直管部701之軸大略平行。因此,例如,若在直管部701內使洗滌液為逆流(由直管部701朝水槽31之排出口311(參照第1圖)之方向),電極部739b會使洗滌液之液流朝上下分流,但電極部739a在洗滌液之液流方向中,會與電極部739b重疊,因此不會過度擾亂洗滌液之液流。因此,即使係使洗滌液逆流之情況,亦可以較高精度感測通過光路250之洗滌液的濁度。
在劃定平坦內面772之上側之界線的上緣391及劃定平坦內面772之下側之界線的下緣392中,直管部701係成屈曲成凹狀之截面輪廓形狀(參照第7圖)。在構成該屈曲之截面輪廓形狀之部份中,洗滌液之液流比其他部份容易滯留。如第13圖所示,電極部739a、739b配設成:電極部739a、739b之截面之一部份會進入平坦內面772。在由電極部739a、739b所挾持之上緣391附近,由於洗滌液特別容易滯留,因此可得到適合測定洗滌液導電性之低流動性的液流。又,藉由在電極部739a、739b之間所劃定出之平面P與上緣391大略平行,藉此可更為提高導電度之測定精度。
再次參照第1圖至第5圖。電極感測器73之下游配設有循環泵71。循環泵71與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之間配設有吸引管路711,吸引管路711包含:與循環泵71之吸引口連接之一端部、及連接於在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形成之第2開口部771之他端部。由循環泵71之吐出口延伸之第2管路52連接於在水槽31形成之流入口312。
第14圖係模式地顯示由電極感測器73到循環泵71之洗滌液之液流的平面圖。與第14圖一併參照第1圖及第2圖。第14圖中係顯示吸引管路711。如第14圖所示,電極感測器73係配設於比吸引管路711與排水控制單元7之連接部771(第2圖中顯示為第2開口部771)更靠近上游側。又,與第12圖同樣,對配置於上游側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a,對配置於下游側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b。
構成排水控制單元7之筐體70之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在平面視圖中係形成筆直的流路(第14圖中,直管部701與收容管部702之界線使用虛線表示)。吸引管路711連接於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形成之筆直流路。吸引管路711朝與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形成之筆直流路之延伸方向不同之方向(第14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7之構造中為直角方向)延伸。沿著筆直流路而流動之洗滌液受到來自循環泵71之吸引力而改變流動方向,成為朝吸引管路711流動。電極感測器73係由與連接部771相對向之側之直管部701的內面突出。再者,所謂「與連接部771對向之側的內面」,係指沿著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之長向方向軸,將直管部701及收容管部702分隔時,存在於距離連接部771較遠之位置者之內面,且為以吸引管路711之軸為基點,例如,位於上游及/或下游,相差吸引管路711之內徑之3倍至4倍之長度之收容管部702及/或直管部701之內面區域。較佳的是意指以吸引管路711之軸為基點,位於上游及/或下游相差吸引管路711之內徑之3.5倍長度之收容管部702及/或直管部之內面區域,更佳的是意指以吸引管路711之軸為基點,位於上游及/或下游相差吸引管路711之內徑之3倍長度之收容管部702及/或直管部701之內面區域。電極感測器73之電極部739a、739b係由此等內面區域突出。
第14圖係顯示橫切電極感測器73附近之管路之截面C上之任意點P1。點P1係離開連接部771之位置(即,與連接部771相對向之面附近)之任意點。點P1中,由電極部739a、739b之基端部朝向前端部之方向之洗滌液之流力V1會產生作用。因此,藉由電極感測器73配設於與連接部771相對向之位置,可促進除去卡在電極感測器73之棉纖維。
如上所述,電極部739a、739b係在直管部701內形成突出部。因此,流入至控制單元7之洗滌液所含之棉纖維容易卡在電極部739a、739b。然而,藉由流力V1,卡在電極部739a、739b之棉纖維會變得比較容易由電極部739a、739b除去。再者,如第2圖所示,收容於收容管部702之過濾部76(參照第1圖)之一部份存在於電極感測器73與連接部771之間。第14圖中,在網狀區域中概略地表示過濾部76。洗滌液通過存在於過濾部76之上游位置之電極感測器73後,且在到達存在於過濾部76之下游位置之吸引管路711之前,會通過配設於收容管部702內之過濾部76。因此,棉纖維由電極部739a、739b除去後,會由過濾部76收集。又,過濾部76具有可與洗滌液之流動抵抗之機能,因此在循環泵71停止後,可使電極部周圍之洗滌液之流動急速降低。
第15圖係用以說明使用了循環泵71及排水閥75除去棉纖維者。第15(a)圖係模式地顯示由電極感測器73到循環泵71之洗滌液之液流的平面圖。第15(b)圖係模式地顯示由電極感測器73到排水閥75洗滌液之液流之平面圖。與第15圖一併參照第1圖。再者,第15圖係顯示形成到循環泵71之流路之吸引管路711及形成到排水閥75之流路之排水管路74。又,與第12圖同樣,對上游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a,對下游之電極部附上標號739b。再者,第15(a)圖與第14圖所示之模式圖同樣,係用以顯示第15(b)圖所示之洗滌液之流動形態之對比。
如第15(a)圖所示,電極感測器73宜係相對於排水管路74之連接部774(第1開口部774)配設於下游,且相對於吸引管路711之連接部771(第2開口部771)配設於上游。藉由如此之電極感測器73之配置,在電極部739a、739b突出之管路部份中,當開啟排水閥75時,則如第15(b)圖所示,會產生與循環泵71作動時逆向之洗滌液之液流。而且,卡在電極部739a、739b之棉纖維會變得容易由電極部739a、739b除去。
第16圖係顯示循環泵71。第16(a)圖係循環泵71之截面圖。第16(b)圖係循環泵71之平面圖。第16(C)圖係由吸引口側觀察循環泵71之圖。
循環泵71包含形成循環泵71之外壁之泵殼713。泵殼713內部配置有軸承隔壁714。軸承隔壁714將泵殼713之內部空間劃分成2個空間。連通到吸引口715之空間內,配設有渦輪717。與配設有渦輪717之空間鄰接之空間內配設有馬達718。馬達718適合使用例如直流電無刷馬達。馬達718之旋轉軸719橫切軸承隔壁714並朝配設有渦輪717之空間延伸。業已與軸承隔壁714一體化之渦輪717係由旋轉軸719所支持。藉由馬達718之驅動,渦輪717與軸承隔壁714一起旋轉。
泵殼713形成有與吸引管路711連接之吸引口715、及與第2管路52連接之吐出口716。吸引口715及吐出口716係連通到配設有渦輪717之空間。
安裝座131自泵殼713之外面朝半徑方向突出。如第16圖所示之循環泵71之安裝座131包含朝外方大幅突出之3個C型安裝片132。安裝片132係使用螺栓固定於底座712(參照第1圖)之突座部。
第17圖係顯示水槽31與第2管路52之連接部的構造。第17(a)圖係構成連接部之導管的平面圖。第17(b)圖係第17(a)圖所示之導管的横截面圖。第17(c)圖係第17(a)圖所示之導管的縱截面圖。
水槽31之流入口312係由自水槽31之外壁朝上方突出之環狀肋121所形成。沿著環狀肋121之內周面配設有O環122。O環122被導管槽溝520推壓。
導管槽溝520具有屈曲成L字狀之本體部521。本體部521包含:與第2管路52連接之導管522、與由導管522朝流入口312延伸之下半管路523。下半管路523之前端部具有:構成與流入口312之開口部互補之外周輪廓之環狀突出部525。環狀突出部525之內部配設有擠壓壁123。擠壓壁123係由環狀突出部525之內部空間之大略中心位置朝下方彎曲成弧狀,且具有朝向旋轉滾筒32之旋轉中心方向之截面。擠壓壁123之兩端連接於環狀突出部525之內壁面。環狀突出部525與環狀肋121之間配設有O環122。O環122係在環狀突出部525與環狀肋121之間被壓縮,且作為密封構件之機能。
導管槽溝520之下半管路523與環狀肋121鄰接,且使用固定具125(第17圖中,突座係以固定具125表示)固定於形成於水槽31之壁部之較厚部124。
導管槽溝520進而包含蓋524。蓋524與下半管路523一倂由導管522所形成之流路屈曲,而形成朝向流入口312之流路。藉由循環泵71之作動,由第2管路52通過導管槽溝520,洗滌液流入到流入口312。再者,循環泵71係以例如3500rpm之旋轉數旋轉。
水槽31之內部配設有旋轉滾筒32。旋轉滾筒32之上面與流入口312之間配設有承擋壁126。承擋壁126係由與水槽31之外壁連接之連接壁127所支持。承擋壁126與擠壓壁123形成狹小流路。該狹小流路係作為使洗滌液噴射到洗滌槽3內之噴射口129的機能。
通過承擋壁126與擠壓壁123所形成之噴射口129之洗滌液接著通過形成於構成水槽31之外面之一部份之前端壁128與旋轉滾筒32之前端壁321之間之流路281,並供給到旋轉滾筒32之內部。前端壁128與擠壓壁123共同動作而推壓O環122。
噴射口129與旋轉滾筒32係分開形成。旋轉滾筒32內之洗滌物不接觸到噴射口129。因此,噴射口129幾乎不會對洗滌步驟、沖洗步驟或乾燥步驟造成不良影響。噴射口129不會傷害洗滌物、使之破損,也幾乎不會損害洗滌物之外觀。進而,噴射口129之下游之流路281係由水槽31之前端壁128與旋轉滾筒32之前端壁321所形成,因此不需要用以防止漏水之追加構造。第17圖所示之構造中,僅使用O環122作為密封構件。
水槽31之前端壁128及旋轉滾筒32之前端壁321形成環狀出口部282。通過流路281之洗滌液通過環狀之出口部282,並且朝旋轉滾筒32之旋轉中心軸噴射。通過出口部282噴射之洗滌液可有效率地噴射到旋轉滾筒32之內側旋轉區域。而且,與收容到旋轉滾筒32內之洗滌物的量無關,洗滌液可有效率地供給到洗滌物。
水槽31之前端壁128之內面(形成流路281之面)包含傾斜面283與彎曲面284。使流路281之截面積朝下游漸漸減少之傾斜面283使通過流路281之洗滌液之流速漸漸增加。因此,通過流路281之洗滌液會一邊加速一變朝向彎曲面284。彎曲面284係使洗滌液之液流方向朝旋轉滾筒32之底部之方向產生變化。因此,由出口部282噴射之洗滌液會朝向旋轉滾筒32之底部。其結果是,洗滌液可有效率地供給到洗滌物。
噴射口129之開口涵括洗滌槽3之周方向之預定範圍。連接壁127及承擋壁126係使噴射口129朝旋轉中心軸方向開口。連接壁127及承擋壁126幾乎不會擾亂流入到流入口312之洗滌液,且導引到流路281。洗滌液朝周方向擴散到噴射口129,然後安定的流入流路281。然後,洗滌液進一步朝周方向擴散並流動到環狀出口部282。因此,洗滌液會由出口部282全體噴射,與收容到旋轉滾筒32內之洗滌物的量無關,而可安定的供給到洗滌物。
導管槽溝520之蓋524係使用簡單的安裝構造而形成朝向流入口312之流路。適當地制定覆蓋流入口312之蓋524的形狀以及尺寸、連接壁127之形狀以及尺寸、及承擋壁126之形狀以及尺寸,藉此可得到適切的洗滌液往旋轉滾筒32內流入。藉由適當地制定蓋524、連接壁127及承擋壁126之設計參數,可適切地決定由噴射口129噴射之洗滌液之流寬、流厚及流速。而且,與收容到旋轉滾筒32內之洗滌物的量無關,洗滌液可有效率地供給到洗滌物。
第17圖所示之導管槽溝520之蓋524之安裝構造或連接壁127及承擋壁126之非常簡單的構造對於抑制漏水以及製造成本之低廉化也有所貢獻。
如上所述,導管槽溝520係在下半管路523與蓋524形成朝向流入口312之流路。如第1圖所示,導管槽溝520形成之流路係沿著水槽31之外面延伸。因此,使用下半管路523與蓋524,在水槽31與筐體2之間之小空隙形成具有矩形截面之平坦管路。平坦管路係用以規定適合噴射口129之形狀、大小之流寬以及流厚之洗滌液之液流。通過平坦管路之洗滌液會被整流而朝向噴射口129。
旋轉滾筒32之前端壁321上形成複數之突條322。突條322係朝旋轉滾筒32之前端壁321之周方向在預定長度之範圍內延伸。複數之突條322之周方向的位置及/或半徑方向之位置亦可互為不同。突條322可將噴射口129之下游之流路281之截面積局部縮小。在出口部282附近利用突條322縮小流路截面積之情況,與在離開出口部282之處利用突條322縮小流路截面積之情況中,由出口部282噴出之洗滌液之移動軌跡不同。因此,由出口部282排出之洗滌液會振散到旋轉滾筒32內之廣大範圍,達成以較高效率將洗滌液供給到洗滌物。
突條322之形狀並不限定於第17圖所示者。例如,突條322亦可為波型形狀,亦可為葉片型形狀。亦可採用可使由出口部282排出之洗滌液之移動軌跡變動之任意形狀的突條322。又,亦可採用可使由出口部282排出之洗滌液之移動軌跡變動之任意形狀之突條322的配置。
承擋壁126與旋轉滾筒32之間形成空隙266。當循環泵71以低速運轉時(例如,1000rpm),洗滌液會由噴射口129流入到空隙266。流入到空隙266之洗滌液會在旋轉滾筒32與水槽31之間的空間傳送朝向水槽31之排出口311。
第18圖係例示控制電路部81之機能構成。
控制電路部81包含:演算部813、判定部814及信號發送部815。演算部813係根據來自光感測器72及電極感測器73之信號,而算出例如洗劑之種類、洗劑之濃度及髒汙成分之量。
判定部814根據演算部813算出之結果,判定是否執行預定之控制。例如,演算部813算出之髒汙成分之量超過預定之臨界值時,判定部814會使信號發送部815發送使供水系統4及/或排水系統5動作之信號。
信號發送部815收到來自判定部814之指令,然後發送用以使供水系統4及/或排水系統5動作之信號。例如,信號發送部815將信號發送到供水系統4之電磁閥信號,令電磁閥為開啟狀態,並且將信號發送到排水系統5之排水閥75,令排水閥為開啟狀態。
與第18圖一併參照第1圖。在清洗步驟及/或沖洗步驟之間,設置用以測定洗滌液之狀態之期間。此時,由控制電路部81發送使循環泵71之動作之信號(停止信號)到循環泵71。當循環泵71停止時,排水控制單元7內之洗滌液之流動停止。其結果是,得到適合使用光感測器72及/或電極感測器73之測定的狀態。然而,在停止信號發送後,也會藉由循環泵71之慣性運動或洗滌液本身之慣性流動,排水控制單元7內之洗滌液之流動會在預定期間內繼續。在上述之實施形態中,由於過濾部76配置於該等感測器72、73之附近,因此,可在較早期抑制停止信號發送後之不佳之洗滌液的流動。因此,可在比較短的期間內以高精度測定洗滌液之濁度以及導電度。本實施形態中,在感測器72、73之下游位置,且在使用於與第2圖所示之吸引管路711之連接之第2開口部771(連接部771)之上游側配設過濾部76。因此,所謂循環泵71之慣性運動或者循環泵71之振動的影響可藉由過濾部76而適當地緩和。而且,可以較高精度測定洗滌液之濁度以及導電度。
上述說明中,用以測定導電度之電極感測器73係例示突出於流路中之感測器,但上述之原理不受限於此,亦可適用於任一種必須與洗滌液直接接觸以感測洗滌液之物性之感測器的洗衣機。
上述說明中,光感測器72係用以測定洗滌液之濁度,但亦可使用作為其它之測定目的。上述之原理亦可適用於用以感測髒汙成分之堆積之光感測器72、或可使用光感測器72適當地測定之其他物性或環境變化。
上述說明中,使洗滌液流動之流動裝置係例示泵,但取而代之亦可使用配設在循環路或者流路中之螺槳等使洗滌液流動。
上述實施形態主要是包含具有以下構成之洗衣機。
上述實施形態之一觀點之洗衣機的特徵在於包含有:管路,係內含洗滌液者;流動裝置,係使前述洗滌液在前述管路內流動者;及電極感測器,係具有突出於前述管路中之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並且用於測定前述洗滌液之導電度者,其中前述第2電極部係相對前述第1電極部位於下游,前述第1電極部係使往該第1電極部與前述第2電極部之間流入之前述洗滌液的流速降低。
根據上述構成,包含於管路內之洗滌液藉由流動裝置流動。具有突出於管路中之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電極感測器測定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間之洗滌液的導電度。第2電極部配設於比第1電極部靠近下游。第1電極部係用以降低流入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間之洗滌液的流速。該結果是,可得到適合測定洗滌液之導電度之洗滌液的流動。而且,可提高洗滌液之導電度的測定精度。
上述構成中,前述第1電極部與前述第2電極部宜沿著前述管路之長向方向排列配置。
根據上述構成,第1電極可更為降低流入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間之洗滌液的流速。因此,洗滌液之導電度的測定精度更為提高。
上述構成中,第1電極部及前述第2電極部之往前述管路中突出之部份全體宜接觸於前述洗滌液。
根據上述構成,可抑制空氣存在於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間。該結果是,提供洗滌液導電度之安定的測定。
上述構成中,前述第1電極部及前述第2電極部宜在前述管路之內部空間中之上部5分之4的空間內突出。
根據上述構成,洗滌液導電度之測定會變得幾乎不會受到堆積於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之間之管路之下部之髒汙成分的影響。而且,可提供洗滌液導電度之安定的測定。
上述構成中,以前述第1電極部之軸與前述第2電極部之軸規定之平面宜為水平面。
根據上述構成,空氣的存在或髒汙成分的堆積幾乎不會對使用往管路內突出之長電極部之洗滌液導電度的測定造成影響。因此,藉由使電極部之突出量增加,可以更高精度測定洗滌液導電度。
上述構成中,前述電極感測器宜更包含有:嵌合於前述電極部之基端部的O環;及連接於前述基端部並且固定於前述管路之外面的端子板,其中前述端子板具有用以將前述電極感測器安裝於前述管路之前述外面之第1固定部與第2固定部,且前述O環係位於前述第1固定部與前述第2固定部之間,前述端子板具有在沿著前述第1固定部及前述第2固定部之排列方向延伸之折彎線折彎之邊緣部。
根據上述構成,在端子板與管路之外面之間壓縮O環。因此,在第1固定部與第2固定部之間,O環之復元力進行作用而彎曲力矩負荷到端子板。具有在沿著第1固定部及第2固定部之整列方向延伸之折曲線折曲之緣部的端子板對O環之復元力造成之彎曲力矩具有高剛性。因此,為了使O環發揮高密封性,端子板亦可強力的推抵於管路外面。而且,可適當地抑制來自電極部貫通之管路部份的漏液。
上述構成中,於前述複數之固定部形成有複數之貫通孔,且前述折彎線係與連結前述複數之貫通孔之中心點之線平行的折彎線。
根據上述構成,可更為提高端子板對彎曲力矩之剛性。
上述構成中,宜更具有用以除去前述洗滌水所含之髒汙成分之過濾部,且該過濾部係配設於前述電極感測器之附近。
根據上述構成,過濾器部會發揮對管路中之洗滌液之流動的抵抗的作用。因此,在流動裝置停止後,可在短時間達成電極感測器周圍之洗滌液之流動性的降低。而且,洗滌液之導電度可在短時間且安定的測定。
上述構成中,前述過濾部宜配設於前述電極感測器之下游且為前述流動裝置之上游。
根據上述構成,過濾器部在電極感測器與流動裝置之間作用為洗滌液之液流的抵抗。因此,可緩和來自通過洗滌液傳達之流動裝置的影響。而且,使流動裝置停止後在短期間達成高精度之導電度的測定。
上述構成中,前述管路宜包含:前述電極感測器突出之直管部、及與該直管部連接且配置於前述流動裝置之上游並且收容前述過濾部之收容管部,且前述收容管部相對前述直管部向上方傾斜。
根據上述構成,流入到直管部之氣泡會被推入收容管部,變得難以從收容管部返回。因此,氣泡難以貯留在直管部,可以高精度測定洗滌液之導電度。又,收容管部內之洗滌液的水頭可抑制發送使流動裝置停止之信號後之流動裝置之慣性運動所造成之不必要之洗滌液的液流。而且,可以高精度測定洗滌液之導電度。
1...滾筒式洗衣機
121...環狀肋
122...O環
123...擠壓壁
124...較厚部
125...固定具
126...承擋壁
127...連接壁
128...前端壁
129...噴射口
131...安裝座
132...安裝片
2...筐體
211...透鏡部
221...透鏡部
241...內側面
242...第1肋
250...光路
252...第2肋
251...內側面
261...收容壁
262...承板
263...收容空間
264...貫通孔
265...突出部
266...空隙
277...上游側端部
281...流路
282...出口部
283...傾斜面
284...彎曲面
3...洗滌槽
31...水槽
310...貫通孔
311...排出口
312...流入口
313...排氣口
32...旋轉滾筒
321...前端壁
322...突條
33...馬達
371...O環
391...上緣
392...下緣
4...供水系統
41...供水管路
42...洗劑收容部
5...排水系統
51...第1管路
52...第2管路
520...導管槽溝
521...本體部
522...導管
523...下半管路
524...蓋
525...環狀突出部
6...乾燥系統
61...循環管路
62...送風機
7...排水控制單元
70...筐體
701...直管部
702...收容管部
704...蓋部
705...拿取部
71...循環泵
711...循環管路
712...底座
713...泵殼
714...軸承隔壁
715...吸引口
716...吐出口
717‧‧‧渦輪
718‧‧‧馬達
719‧‧‧旋轉軸
72‧‧‧光感測器
721‧‧‧發光元件
722‧‧‧受光元件
723‧‧‧支持體
724‧‧‧第1支持部
725‧‧‧第2支持部
726‧‧‧架橋部
727‧‧‧電路基板
728‧‧‧電路基板
729‧‧‧電線
73‧‧‧電極感測器
731‧‧‧端子板
732‧‧‧端子板
733‧‧‧電線
734‧‧‧撓曲線
735‧‧‧緣部
736‧‧‧緣部
737‧‧‧連接部
738‧‧‧較厚部
739‧‧‧電極部
739a‧‧‧第1電極部
739b‧‧‧第2電極部
74‧‧‧排水管路
75‧‧‧排水閥
76‧‧‧過濾部
771‧‧‧第2開口部(連接部)
772‧‧‧平坦內面
773‧‧‧貫通孔
774‧‧‧第1開口部
776‧‧‧過濾器
8‧‧‧操作面板
81‧‧‧控制電路部
813‧‧‧演算部
814‧‧‧判定部
815‧‧‧信號發送部
P‧‧‧平面
P1‧‧‧點
V1‧‧‧流力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概略構成圖。
第2(a)、(b)圖係顯示使用於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之筐體者。
第3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平面圖。
第4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正面圖。
第5圖係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側面圖。
第6圖係由相反側觀察第5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的側面圖。
第7圖係顯示使用於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光感測器的安裝構造。
第8(a)~(e)圖係顯示第7圖所示之光感測器。
第9(a)~(f)圖係顯示第8圖所示之光感測器之托架之構造。
第10(a)、(b)圖係顯示使用於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電極感測器。
第11(a)、(b)圖係顯示第10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之安裝構造。
第12圖係說明第11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周圍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3圖係說明由第7圖所示之光感測器到第11圖所示之電極感測器之流路中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4圖係說明由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電極感測器朝向循環泵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5(a)、(b)圖係說明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循環泵之作動時及排水閥之作動時之電極感測器周圍之洗滌液的流動
第16(a)~(c)圖係第3圖至第6圖所示之排水控制單元之循環泵的概略圖。
第17(a)~(c)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水槽之流入口周圍的構造。
第18圖係說明第1圖所示之滾筒式洗衣機之控制電路部的機能構成。
P‧‧‧平面
701‧‧‧直管部
739a‧‧‧第1電極部
739b‧‧‧第2電極部

Claims (9)

  1. 一種洗衣機,其特徵在於包含有:管路,係內含洗滌液者;流動裝置,係使前述洗滌液在前述管路內流動者;及電極感測器,係具有突出於前述管路中之第1電極部與第2電極部,並且用於測定前述洗滌液之導電度者,其中前述第2電極部係相對前述第1電極部位於下游,前述第1電極部的軸與前述第2電極部的軸所定義之平面為水平面。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第1電極部與前述第2電極部係沿著前述管路之長向方向排列配置。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第1電極部及前述第2電極部之往前述管路中突出之部份全體係接觸於前述洗滌液。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第1電極部及前述第2電極部係在前述管路之內部空間中之上部5分之4的空間內突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電極感測器更包含有:嵌合於前述電極部之基端部的O環;及連接於前述基端部並且固定於前述管路之外面的端子板, 其中前述端子板具有用以將前述電極感測器安裝於前述管路之前述外面之第1固定部與第2固定部,且前述O環係位於前述第1固定部與前述第2固定部之間,前述端子板具有在沿著前述第1固定部及前述第2固定部之排列方向延伸之折彎線折彎之邊緣部。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洗衣機,其中於前述複數之固定部形成有複數之貫通孔,且前述折彎線係與連結前述複數之貫通孔之中心點之線平行的折彎線。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中任一項之洗衣機,其中更具有用以除去前述洗滌水所含之髒汙成分之過濾部,且該過濾部係配設於前述電極感測器之附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過濾部係配設於前述電極感測器之下游且為前述流動裝置之上游。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洗衣機,其中前述管路包含:前述電極感測器突出之直管部、及與該直管部連接且配置於前述流動裝置之上游並且收容前述過濾部之收容管部,且前述收容管部相對前述直管部向上方傾斜。
TW99128239A 2009-08-25 2010-08-24 Washing machine (3) TWI4186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194614A JP4909389B2 (ja) 2009-08-25 2009-08-25 洗濯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11582A TW201111582A (en) 2011-04-01
TWI418679B true TWI418679B (zh) 2013-12-11

Family

ID=437849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9128239A TWI418679B (zh) 2009-08-25 2010-08-24 Washing machine (3)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4909389B2 (zh)
CN (2) CN101994238B (zh)
TW (1) TWI41867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09389B2 (ja) * 2009-08-25 2012-04-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洗濯機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7882A (ja) * 1993-05-27 1994-11-29 Sharp Corp 洗濯機
JP2006187449A (ja) *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洗濯乾燥機
JP2006255318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洗濯機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E527404T1 (de) * 2002-11-28 2011-10-15 Lg Electronics Inc Waschmaschine, leitfähigkeitssensor in waschmaschine und steuerverfahren für waschmaschine
US20040244121A1 (en) * 2003-06-09 2004-12-09 Lg Electronics Inc. Mono-tub drum-type wash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CN1600943A (zh) * 2003-09-27 2005-03-30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可测定洗涤水硬度的洗衣机以及洗涤方法
DE102008028030A1 (de) * 2008-06-12 2009-12-24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m Bestimmen von Schaum in einer Waschmaschine
JP4909389B2 (ja) * 2009-08-25 2012-04-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洗濯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27882A (ja) * 1993-05-27 1994-11-29 Sharp Corp 洗濯機
JP2006187449A (ja) * 2005-01-06 2006-07-20 Toshiba Corp 洗濯乾燥機
JP2006255318A (ja) * 2005-03-18 2006-09-28 Sharp Corp 洗濯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1793953U (zh) 2011-04-13
CN101994238B (zh) 2015-01-07
CN101994238A (zh) 2011-03-30
TW201111582A (en) 2011-04-01
JP2011045435A (ja) 2011-03-10
JP4909389B2 (ja) 2012-04-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5992B (zh) Washing machine (1)
TWI418681B (zh) Washing machine (5)
TWI415993B (zh) Washing machine (2)
JP2011062332A (ja) 洗濯機
JP2011055980A (ja) 洗濯機
TWI418679B (zh) Washing machine (3)
EP2540207B1 (en) Dish washing machine
JP4935877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TWI415991B (zh) Washing machine (d)
JP6040091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2011067312A (ja) 洗濯機
JP5599764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5024344B2 (ja) ドラム式洗濯機
JP5145321B2 (ja) 洗濯機
JP5381471B2 (ja) 洗濯機
JP2011030924A (ja) 洗濯機
KR20050022030A (ko) 식기 세척기 및 행정 제어방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