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3372B -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 Google Patents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13372B
TWI413372B TW098102285A TW98102285A TWI413372B TW I413372 B TWI413372 B TW I413372B TW 098102285 A TW098102285 A TW 098102285A TW 98102285 A TW98102285 A TW 98102285A TW I413372 B TWI413372 B TW I41337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training sequence
tch
acch
sequence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22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12110A (en
Inventor
Mungal S Dhanda
Original Assignee
Qualcomm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US2008/076312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09036389A2/en
Application filed by Qualcomm Inc filed Critical Qualcomm Inc
Publication of TW2010121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121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133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1337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204Multiple access
    • H04B7/212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04B7/265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for structure of frame, bur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43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 H04B7/2659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using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for data rate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78Avoidance of errors by organising the transmitted data in a format specifically designed to deal with errors, e.g. location
    • H04L1/0079Formats for control dat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18Phase-modulated carrier systems, i.e. using phase-shift key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32Carrier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combinations of two or more of the types covered by groups H04L27/02, H04L27/10, H04L27/18 or H04L27/26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91Signaling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the divided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3/00Details of electron-optical or ion-optical arrangements or of ion traps common to two or more basic types of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025/03592Adaptation methods
    • H04L2025/03745Timing of adaptation
    • H04L2025/03764Timing of adaptation only during predefined intervals
    • H04L2025/0377Timing of adaptation only during predefined intervals during the reception of training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Description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本發明大體而言係關於無線電通信之領域,且詳言之,係關於增加無線電通信系統中之頻道容量。
愈來愈多的人正使用行動通信器件(諸如,行動電話),不僅用於語音而且用於資料通信。在GSM/EDGE無線電存取網路(GERAN)規範中,GPRS及EGPRS提供資料服務。用於GERAN之標準由3GPP(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維護。GERAN為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之一部分。更具體言之,GERAN係GSM/EDGE之無線電部分連同將基地台(Ater及Abis介面)與基地台控制器(A介面等)接合之網路。GERAN表示GSM網路之核心。GERAN將電話呼叫及封包資料自PSTN及網際網路路由至遠端台(包括行動台),且將電話呼叫及封包資料自遠端台(包括行動台)路由至PSTN及網際網路。在GSM系統中已採用UMTS(通用行動電信系統)標準,用於使用較大頻寬及較高資料速率之第三代通信系統。GERAN亦為組合的UMTS/GSM網路之一部分。
以下問題存在於現今之網路中。第一,需要更多的訊務頻道,此為容量問題。因為對下行鏈路(DL)上之資料輸貫量的要求比對上行鏈路(UL)上之資料輸貫量的要求高,所以DL及UL使用不對稱。舉例而言,進行FTP傳送之行動台(MS)很可能被給予4D1U,此可意謂對於全速率花費四個使用者資源,且對於半速率花費八個使用者資源。照此刻之情況,網路必須決定是為4個或8個語音呼叫者提供服務還是為1資料呼叫提供服務。在資料呼叫與語音呼叫兩者同時進行時,將需要更多的資源以致能DTM(雙傳送模式)。
第二,若網路伺服一資料呼叫同時許多新使用者亦想要進行語音呼叫,則除非UL資源與DL資源兩者均可用,否則新使用者將不會得到服務。因此,一些UL資源可能被浪費。一方面,存在等待進行呼叫之客戶且不可進行服務;另一方面,由於缺乏配對的DL,UL雖可用但被浪費。
第三,對於在多時槽模式中工作之UE,存在較少時間來掃描相鄰小區並對其進行監視,此可引起呼叫切斷及效能問題。
圖1展示無線通信系統中之傳輸器118及接收器150的方塊圖。對於下行鏈路而言,傳輸器118可為基地台之一部分,且接收器150可為無線器件(遠端台)之一部分。對於上行鏈路而言,傳輸器118可為無線器件之一部分,且接收器150可為基地台之一部分。基地台大體為與無線器件通信之固定台且亦可被稱作節點B、演進型節點B(eNode B)、存取點等。無線器件可為靜止的或行動的且亦可被稱作遠端台、行動台、使用者設備、行動設備、終端機、遠端終端機、存取終端機、台等。無線器件可為蜂巢式電話、個人數位助理(PDA)、無線數據機、無線通信器件、掌上型器件、用戶單元、膝上型電腦等。
在傳輸器118處,傳輸(TX)資料處理器120接收並處理(例如,格式化、編碼及交錯)資料且提供經編碼之資料。調變器130對經寫碼之資料執行調變且提供經調變之信號。調變器130可執行用於GSM之高斯最小移位鍵控(GMSK)、用於全球演進增強型資料速率(EDGE)之8元相移鍵控(8-PSK)等。GMSK為連續相位調變協定而8-PSK為數位調變協定。傳輸器單元(TMTR)132調節(例如,濾波、放大及增頻轉換)經調變之信號且產生經由天線134而傳輸之RF調變信號。
在接收器150處,天線152接收來自傳輸器118及其他傳輸器之RF調變信號。天線152將經接收之RF信號提供至接收器單元(RCVR)154。接收器單元154調節(例如,濾波、放大,及降頻轉換)經接收之RF信號,數位化經調節之信號,且提供樣本。解調變器160如下所述處理該等樣本且提供經解調變之資料。接收(RX)資料處理器170處理(例如,解交錯及解碼)經解調變之資料且提供經解碼之資料。大體而言,由解調變器160及RX資料處理器170進行之處理分別與在傳輸器118處由調變器130及TX資料處理器120進行之處理互補。
控制器/處理器140及180分別指導傳輸器118及接收器150處之操作。記憶體142及182分別儲存由傳輸器118及接收器150使用之呈電腦軟體及資料之形式的程式碼。
圖2展示圖1中之接收器150處的接收器單元154及解調變器160之設計的方塊圖。在接收器單元154內,接收鏈440處理所接收之RF信號且提供以Ibb 及Qbb 來表示之I基頻信號及Q基頻信號。接收鏈440可執行低雜訊放大、類比濾波、四相降頻轉換等。類比至數位轉換器(ADC)442以fadc 之取樣率數位化I基頻信號及Q基頻信號且提供以Iadc 及Qadc 來表示之I樣本及Q樣本。大體而言,ADC取樣率fadc 可藉由任何整數或非整數因子而與符號速率fsym 相關。
在解調變器160內,預處理器420對來自ADC 442之I樣本及Q樣本執行預處理。舉例而言,預處理器420可移除直流(DC)偏移,移除頻率偏移等。輸入濾波器422基於特定頻率回應而對來自預處理器420之樣本進行濾波且提供以Iin 及Qin 來表示之輸入I樣本及Q樣本。濾波器422可對I樣本及Q樣本進行濾波以抑制由於由ADC 442進行之取樣以及干擾器而產生的影像。濾波器422亦可執行取樣率轉換,例如,自24X過取樣降至2X過取樣。資料濾波器424基於另一頻率回應而對來自輸入濾波器422之輸入I樣本及Q樣本進行濾波且提供以Iout 及Qout 來表示之輸出I樣本及Q樣本。濾波器422及424可用有限脈衝回應(FIR)濾波器、無限脈衝回應(IIR)濾波器或其他類型之濾波器來實施。可選擇濾波器422及424之頻率回應以達成優良效能。在一設計中,濾波器422之頻率回應為固定的,且濾波器424之頻率回應為可組態的。
鄰近頻道干擾(ACI)偵測器430接收來自濾波器422之輸入I樣本及Q樣本,偵測所接收之RF信號中的ACI,且將ACI指示符提供至濾波器424。ACI指示符可指示是否存在ACI,且若存在,則指示ACI是否歸因於定中心於+200KHz處之較高RF頻道及/或定中心於-200KHz之較低RF頻道。如下所述,可基於ACI指示符來調整濾波器424之頻率回應,以達成優良效能。
等化器/偵測器426接收來自濾波器424之輸出I樣本及Q樣本且對此等樣本執行等化、匹配濾波、偵測及/或其他處理。舉例而言,等化器/偵測器426可實施最大似然序列估計器(MLSE),該最大似然序列估計器判定在給定I樣本及Q樣本之序列及頻道估計的情況下最可能已被傳輸的符號之序列。
全球行動通信系統(GSM)為蜂巢式無線通信中之普遍標準。出於共用頻譜資源之目的,GSM使用分時多重存取(TDMA)與分頻多重存取(FDMA)之組合。GSM網路通常在許多頻帶中操作。舉例而言,對於上行鏈路通信,GSM-900通常使用890-915MHz頻帶中之無線電頻譜(行動台至基地收發台)。對於下行鏈路通信,GSM 900使用935-960MHz頻帶(基地台至行動台)。此外,每一頻帶經劃分成200kHz載波頻率,提供以200kHz間隔開之124個RF頻道。GSM-1900將1850-1910MHz頻帶用於上行鏈路且將1930-1990MHz頻帶用於下行鏈路。類似GSM 900,FDMA將用於上行鏈路與下行鏈路兩者之GSM-1900頻譜劃分成200kHz寬之載波頻率。相似地,GSM-850將824-849MHz頻帶用於上行鏈路且將869-894MHz頻帶用於下行鏈路,而GSM-1800將1710-1785MHz頻帶用於上行鏈路且將1805-1880MHz頻帶用於下行鏈路。
GSM中之每一頻道係藉由特定絕對射頻頻道來識別,該特定絕對射頻頻道係藉由絕對射頻頻道號碼或ARFCN來識別。舉例而言,ARFCN 1-124被指派給GSM 900之頻道,而ARFCN 512-810被指派給GSM 1900之頻道。相似地,ARFCN 128-251被指派給GSM 850之頻道,而ARFCN 512-885被指派給GSM 1800之頻道。又,每一基地台經指派一或多個載波頻率。使用TDMA將每一載波頻率劃分成八個時槽(其經標記為時槽0至7),以使得八個連續時槽形成一具有4.615ms之持續時間的TDMA訊框。一實體頻道佔據TDMA訊框內之一時槽。為每一作用中無線器件/使用者指派用於呼叫之持續時間的一或多個時槽索引。在指派給每一無線器件之時槽中及在用於訊務頻道之TDMA訊框中發送用於彼無線器件之使用者特定資料。
在GSM中,訊框內之每一時槽用於傳輸資料之「叢發」。有時術語「時槽」與「叢發」可互換地使用。每一叢發包括兩個尾部欄位、兩個資料欄位、一訓練序列(或中置項)欄位,及一保護週期(GP)。每一欄位中的符號之數目展示於圓括號內。一叢發包括用於尾部欄位、資料欄位及中置項欄位之148個符號。在保護週期中無符號被發送。特定載波頻率之TDMA訊框經編號且形成為稱為多訊框之26個或51個TDMA訊框之群組。
圖3展示GSM中之實例訊框及叢發格式。將用於傳輸之時間線劃分成多訊框。對於用於發送使用者特定資料之訊務頻道,此實例中之每一多訊框包括26個TDMA訊誆(其經標記為TDMA訊框0至25)。在每一多訊框之TDMA訊框0至11及TDMA訊框13至24中發送該等訊務頻道。在TDMA訊框12中發送控制頻道。在閒置的TDMA訊框25中無資料被發送,TDMA訊框25由無線器件使用以進行用於相鄰基地台之量測。
圖4展示GSM系統中之實例頻譜。在此實例中,在藉由200KHz間隔開之五個RF頻道上傳輸五個RF調變信號。所關注之RF頻道經展示為具有0Hz之中心頻率。兩個鄰近RF頻道具有距所要的RF頻道之中心頻率+200KHz及-200KHz之中心頻率。接下來的兩個最近RF頻道(其被稱作阻斷器或非鄰近RF頻道)具有距所要的RF頻道之中心頻率+400KHz及-400KHz之中心頻率。頻譜中可能存在其他RF頻道,出於簡單起見在圖3中未展示其他RF頻道。在GSM中,RF調變信號係以fsym =13000/40=270.8千符號/秒(Ksps)之符號速率產生且具有直至±135KHz之-3dB頻寬'鄰近RF頻道上之RF調變信號可因此而彼此在邊緣處重疊,如圖4中所展示。
一或多個調變方案用於GSM中以傳遞資訊,諸如語音、資料及/或控制資訊。調變方案之實例可包括GMSK(高斯最小移位鍵控)、M元QAM(正交調幅)或M元PSK(相移鍵控),其中M=2n ,n為在用於指定調變方案之符號週期內經編碼的位元之數目。GMSK為恆包絡二元調變方案,其允許270.83千位元/秒(Kbps)之最大速率下的原始傳輸。
對於標準語音服務,GSM係有效的。然而,由於對傳送語音服務與資料服務兩者之容量之增加的要求,高保真度音訊及資料服務需要較高資料輸貫率。為了增加容量,在GSM系統中已採用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GPRS)、EDGE(GSM演進增強型資料速率)及UMTS(通用行動電信系統)標準。
通用封包無線電服務(GPRS)為非語音服務。GPRS允許跨越行動電話網路發送並接收資訊。GPRS補充電路交換資料(CSD)及簡訊服務(SMS)。GPRS使用與GSM相同之調變方案。GPRS允許整個訊框(所有八個時槽)同時由單一行動台使用。因此,可達成較高之資料輸貫率。
EDGE標準使用GMSK調變與8-PSK調變兩者。又,可在叢發間改變調變類型。EDGE中之8-PSK調變為具有3π/8旋轉之線性的、8級相位調變,而GMSK為非線性的、高斯脈波整形頻率調變。然而,用於GSM中之特定GMSK調變可藉由線性調變(亦即,具有π/2旋轉之2級相位調變)來近似。近似的GMSK之符號脈波與8-PSK之符號脈波相同。
在GSM/EDGE中,由基地台(BS)規則地發送頻率叢發(FB),以允許行動台(MS)使用頻率偏移估計及校正來使其本端振盪器(LO)與基地台LO同步。此等叢發包含一單一載頻調,該單一載頻調對應於所有「0」有效負載及訓練序列。頻率叢發之所有零有效負載為恆定之頻率信號,或單一載頻調叢發。當處於通電或待接模式中時或當第一次存取網路時,遠端台不斷地搜索來自一列載波之頻率叢發。當偵測到一頻率叢發之後,MS將估計相對於其標稱頻率之頻率偏移,該標稱頻率為距載波67.7KHz。將使用此所估計之頻率偏移來校正MSLO。在通電模式中,頻率偏移可多達+/-19KHz。MS將週期地醒來以監視頻率叢發,以在備用模式中維持其同步。在備用模式中,頻率偏移係在±2KHz內。
現代行動蜂巢式電話能夠提供習知之語音呼叫及資料呼叫。對兩種類型之呼叫之要求繼續增加,從而對網路容量提出不斷增加的要求。網路業者藉由增加其容量來解決此要求。此係(例如)藉由劃分小區或添加小區且因此添加更多之基地台(其增加硬體成本)來達成。需要在不過度地增加硬體成本之情況下增加網路容量,以(尤其)應付重大事件(諸如,國際足球比賽)或重大節日(其中定位於小區域內之許多使用者或用戶希望同時存取網路)期間的異乎尋常地大的峰值要求。當第一遠端台被分配一頻道(包含頻道頻率及時槽之頻道)用於通信時,第二遠端台僅可在第一遠端台已結束使用經分配之頻道之後使用該頻道。當所有經分配之頻道頻率用於小區中且所有可用之時槽或者在使用中或者經分配時,達到最大小區容量。此意謂任何額外遠端台使用者將不能夠得到服務。實際上,歸因於由高頻率再用型樣及高容量負載(諸如,80%之時槽及頻道頻率)引入的同頻道干擾(CCI)及鄰近頻道干擾(ACI),存在另一容量限制。
網路業者已以許多方式解決了此問題,所有該等方式需要添加的資源及添加的成本。舉例而言,一方法係藉由使用扇區化或定向天線陣列而將小區劃分成扇區。每一扇區可為小區內之遠端台之子集提供通信,且不同扇區中之遠端台之間的干擾小於不將小區劃分成扇區且所有遠端台處於相同小區中的情況下之干擾。另一方法係將小區劃分成較小小區,每一新的較小小區具有一基地台。此等兩種方法歸因於添加的網路設備而使得實施起來昂貴。另外,因為小區之間的距離減小了,所以添加小區或將小區劃分成若干個較小小區可導致一小區內之遠端台經歷來自相鄰小區之更多的CCI干擾及ACI干擾。
在第一實施例中,本專利申請案包含用於將訓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之構件及指令,其包含接收來自遠端台之指示是否支援一組新的訓練序列的發信號,及使用頻道描述來以信號發送待由該遠端台使用以用於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
在另一實施例中,頻道描述係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
在另一實施例中,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具有一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
在另一實施例中,將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
其中S-位元指示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DC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八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八分之一速率副頻道,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欲將替代/新的TSC組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123-127時,將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
其中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且其中當使用替代/新的訓練序列時將此等三個寫碼點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
在另一實施例中,當欲將替代/新的TSC組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時,將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
其中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且其中當使用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時將此組碼點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
在另一實施例中,若欲使用舊版的訓練序列組,則S-位元為0,且若欲使用新的訓練序列組,則S-位元為1。
在另一實施例中,若使用舊版的訓練序列組,則位元位置8為0,且若使用新的訓練序列組,則位元位置8為1。
在另一實施例中,不同訓練序列碼與現有連接之訓練序列碼之間的交叉相關比率為低的。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專利申請案包含用以產生共用一頻道之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的裝置,其包含藉此產生複數個資料之複數個資料源;藉此產生複數個訓練序列的具有複數個輸出端之至少一序列產生器;藉此將至少一訓練序列與至少一資料組合以產生至少一組合資料的複數個組合器,每一組合器具有複數個輸入端及至少一輸出端,其中該等輸入端中之第一者可操作地連接至該等資料源中之一者且該等輸入端中之第二者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序列產生器之該等輸出端中之一者;及具有複數個輸入端及至少一輸出端之傳輸器調變器,藉此傳輸器調變器使用第一載波頻率及第一時槽調變該等組合資料且輸出複數個經調變之信號。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專利申請案包含基地台,該基地台包含:控制器處理器;天線;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基地台天線之雙工器開關;可操作地連接至該雙工器開關之接收器前端;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接收器前端之接收器解調變器;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接收器解調變器及該控制器處理器之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可操作地連接至控制器處理器之基地台控制器介面;可操作地連接至控制器處理器之寫碼器與交錯器;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寫碼器與交錯器之傳輸器調變器;可操作地連接於該傳輸器調變器與雙工器開關之間的傳輸器前端模組;可操作地連接於控制器處理器與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接收器解調變器、接收器前端、傳輸器調變器及傳輸器前端之間的資料匯流排;及儲存於記憶體中之軟體,其中該記憶體包含至少一資料表,其中該資料包含用於至少一組遠端台之參數之值、訓練序列碼(對應於訓練序列)之值、時槽號碼之值及頻道頻率之值。
本方法及裝置之適用性之另外範疇將自以下[實施方式]、[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簡單說明]而變得顯而易見。然而,應理解,儘管[實施方式]及特定實例指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但因為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本發明之精神及範疇內的各種改變及修改將變得顯而易見,故僅借助於說明來給出[實施方式]及特定實例。
本發明之特徵、目標及優點將自下文結合附圖所闡述之[實施方式]而變得更顯而易見。
下文結合隨附圖式所闡述之[實施方式]意欲作為對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例之描述,且並不意欲表示可實踐本發明之僅有實施例。貫穿此描述所使用之術語「例示性」意謂「用作一實例、例項或說明」,且應不必將其解釋為較其他實施例較佳或有利。[實施方式]包括出於提供對本發明之徹底理解之目的的特定細節。然而,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將顯而易見的是,本發明可在無此等特定細節之情況下加以實踐。在一些例項中,以方塊圖形式展示熟知之結構及器件,以便避免混淆本發明之概念。
歸因於其他使用者之干擾限制了無線網路之效能'此干擾可呈上文所論述的來自相鄰小區之在相同頻率上之干擾(稱為CCI)或上文亦論述的來自相同小區上之相鄰頻率之干擾(稱為ACI)的形式。
單一天線干擾消除(SAIC)用於減小同頻道干擾(CCI),3G合作夥伴計劃(3GPP)已將SAIC效能標準化。SAIC為用於抗干擾之方法。3GPP採用下行鏈路進階接收器效能(DARP)來描述應用SAIC之接收器。
DARP藉由使用較低再用因子來增加網路容量。此外,其同時抑制干擾。DARP在遠端台之接收器之基頻部分下操作。其抑制不同於一般雜訊之鄰近頻道及同頻道干擾。DARP在先前所界定之GSM標準(自2004年之版本6以來)中可用,為版本無關特徵,且為版本6及稍後規範之組成部分。以下為兩種DARP方法之描述。第一種DARP方法為聯合偵測/解調變(JD)方法。JD使用同步行動網路中鄰近小區中之GSM信號結構的知識,以除解調變所要信號之外還解調變若干個干擾信號中之一者。JD擷取干擾信號之能力允許抑制特定鄰近頻道干擾源。除解調變GMSK信號之外,JD亦可用於解調變EDGE信號。盲干擾源消除(BIC)為用於DARP中以解調變GMSK信號之另一種方法。在利用BIC之情況下,接收器不具有可與接收所要信號同時接收之任何干擾信號之結構的知識。因為接收器實際上「看不見」任何鄰近頻道干擾源,所以該方法試圖將干擾分量作為一整體來抑制。藉由BIC方法自想要之載波解調變GMSK信號。BIC在用於GMSK調變話音及資料服務時最有效且可用於非同步網路中。
本方法及裝置之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等化器/偵測器426亦在等化、偵測等之前執行CCI消除。圖2中之等化器/偵測器426提供經解調變之資料。CCI消除通常在BS上可用。又,遠端台可有DARP能力或可無DARP能力。網路可在針對GSM遠端台(例如,行動台)之資源指派階段(呼叫之開始點)判定遠端台是否有DARP能力。
需要增加可由基地台處理之至遠端台的作用中連接之數目。附圖中之圖5展示蜂巢式通信系統100之簡化表示。系統包含基地台110、111及114以及遠端台123、124、125、126及127。基地台控制器141至144作用以在行動交換中心151、152之控制下將信號路由至不同遠端台123-127及自不同遠端台123-127路由信號。行動交換中心151、152連接至公眾交換電話網路(PSTN)162。儘管遠端台123-127通常為掌上型行動器件,但許多固定無線器件及能夠處理資料之無線器件亦屬於遠端台123-127之籠統標題範疇。
在行動交換中心151、152之控制下,借助於基地台控制器141-144在遠端台123-127中之每一者與其他遠端台123-127之間傳送載運(例如)語音資料之信號。或者,經由公眾交換電話網路162而在遠端台123-127中之每一者與其他通信網路之其他通信設備之間傳送載運(例如)語音資料之信號。公眾交換電話網路162允許在行動蜂巢式系統100與其他通信系統之間路由呼叫。該等其他系統包括不同類型且符合不同標準之其他行動蜂巢式通信系統100。
遠端台123-127中之每一者可由許多基地台110、111、114中之任一者來伺服。遠端台124接收由伺服基地台114傳輸之信號及由附近非伺服基地台110、111(且意欲伺服其他遠端台125)傳輸之信號兩者。
來自基地台110、111、114之不同信號之強度由遠端台124來週期性地量測,且報告給BSC 144、141等。若來自附近基地台110、111之信號變得比伺服基地台114之信號強,則行動交換中心152作用以使附近基地台110變成伺服基地台,且作用以使伺服基地台114變成非伺服基地台且將信號移交至附近基地台110。移交指代將資料會期或正在進行之呼叫自連接至核心網路之一頻道傳送至另一頻道的方法。
在蜂巢式行動通信系統中,無線電資源經劃分成許多頻道。每一作用中連接(例如,語音呼叫)經分配一具有特定頻道頻率之特定頻道用於下行鏈路信號(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至遠端台123-127且由遠端台123-127接收)及一具有特定頻道頻率之頻道用於上行鏈路信號(由遠端台123-127傳輸至基地台110、111、114且由基地台110、111、114接收)。用於下行鏈路信號及上行鏈路信號之頻率常常不同,以允許同時傳輸及接收,且減小在遠端台123-127或在基地台110、111、114處的經傳輸之信號與所接收之信號之間的干擾。
用於蜂巢式系統的向許多使用者提供存取之一方法為頻率再用。附圖中之圖6展示使用頻率再用之蜂巢式通信系統中的小區之配置。此特定實例具有4:12之再用因子,該因子表示4個小區:12個頻率。彼意謂可用於基地台之12個頻率經分配給圖6中所說明的基地台之經標記為A-D的四個位點。每一位點經劃分成三個扇區(或小區)。換言之,一頻率經分配給4個位點中之每一者之三個扇區中的每一者,使得所有12個扇區(對於4個位點,3個扇區/位點)具有不同頻率。頻率再用型樣在第四小區之後本身重複。圖6說明系統之小區重複型樣210,藉此基地台110屬於小區A,基地台114屬於小區B,基地台111屬於小區C等等。基地台110具有分別與鄰近基地台111及114之鄰近服務區域230及240重疊之服務區域220。遠端台124、125能夠在該等服務區域之間自由漫遊。如上文所論述,為了減小小區之間的信號干擾,每一小區經分配一組頻道頻率,其中每一頻率可支援一或多個頻道,以使得鄰近小區被分配不同組之頻道頻率。然而,非鄰近之兩個小區可使用相同組之頻率。基地台110可使用(例如)包含頻率f1、f2及f3之頻率分配組A以與其服務區域220中之遠端台125通信。相似地,基地台114可使用(例如)包含頻率f4、f5及f6之頻率分配組B以與其服務區域240中之遠端台124通信,等等。由粗體邊框250界定之區域含有一個四位點重複型樣。該重複型樣針對由通信系統100伺服之地理區域以一規則配置而重複。可瞭解,儘管當前實例在4個位點之後本身重複,但重複型樣可具有不同於四之位點數目及不同於12之頻率總數。
如上文關於GSM所陳述,使用TDMA劃分每一載波頻率。TDMA為旨在提供增加之容量的多重存取技術。藉由使用TDMA,將每一載波頻率被分段成多個稱為訊框之間隔。將每一訊框進一步分割成多個可指派之使用者時槽。在GSM中,將訊框分割成八個時槽。因此,八個連續時槽形成一具有4.615ms之持續時間的TDMA訊框。
實體頻道佔據特定頻率上之每一訊框內之一時槽。將特定載波頻率之TDMA訊框編號,每一使用者被指派每一訊框內之一或多個時槽。此外,訊框結構重複,使得固定之TDMA指派構成在每一時間訊框期間週期性地出現之一或多個槽。因此,每一基地台可使用單一頻道頻率內之不同的經指派之時槽而與複數個遠端台123-127通信。如上文所陳述,時槽週期性地重複。舉例而言,第一使用者可在頻率f1之每個訊框之第一槽上傳輸,而第二使用者可在頻率f2之每個訊框之第二槽上傳輸。在每一下行鏈路時槽期間,准許遠端台123-127存取以接收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之信號,且在每一上行鏈路時槽期間,准許基地台110、111、114存取以接收由遠端台123-127傳輸之信號。對於GSM系統,用於至行動台123-127之通信的頻道因此包含頻率與時槽兩者。同樣地,用於至基地台110、111、114之通信的頻道包含頻率與時槽兩者。
圖7展示用於分時多重存取(TDMA)通信系統之時槽的實例配置。基地台114在經編號之時槽之序列30中傳輸資料信號,每一信號僅用於一組遠端台123-127中之一者且每一信號在經傳輸之信號之範圍內的所有遠端台123-127之天線處被接收。基地台114使用經分配之頻道頻率上之槽傳輸所有信號。舉例而言,可為第一遠端台124分配第一時槽3且可為第二遠端台126分配第二時槽5。在此實例中,基地台114在時槽序列30之時槽3期間傳輸用於第一遠端台124之信號,且在時槽序列30之時槽5期間傳輸用於第二遠端台126之信號。第一遠端台124及第二遠端台126在時槽序列30之其各別時槽3及5期間處於作用中,以接收來自基地台114之信號。遠端台124、126在上行鏈路上於時槽序列31之對應時槽3及5期間將信號傳輸至基地台114。可見,供基地台114進行傳輸(及遠端台124、126進行接收)之時槽30相對於供遠端台124、126進行傳輸(及基地台114進行接收)之時槽31在時間上偏移。
傳輸時槽及接收時槽之此時間上的偏移被稱為分時雙工(TDD),其尤其允許傳輸及接收操作在不同時間點發生。
語音資料信號並非在基地台110、111、114與遠端台123-127之間傳輸的僅有信號。控制頻道用以傳輸控制基地台110、111、114與遠端台123-127之間的通信之各種態樣的資料。尤其基地台110、111、114使用控制頻道將序列碼或訓練序列碼(TSC)發送至遠端台123-127,該序列碼或訓練序列碼指示基地台110、111、114將使用一組序列中之哪一者將信號傳輸至遠端台123-127。在GSM中,將26-位元訓練序列用於等化。此為在每個時槽叢發中間之一信號中傳輸的已知序列。
該等序列由遠端台123-127使用以:補償隨時間迅速改變之頻道降級;減小來自其他扇區或小區之干擾;且使遠端台之接收器與所接收之信號同步。此等功能由為遠端台123-127之接收器之一部分的等化器來執行。等化器426判定已知的經傳輸之訓練序列信號被多路徑衰退改變之程度。等化可藉由建構反向濾波器以提取所要信號之剩餘部分而使用此資訊來自不想要之反射提取所要信號。不同序列(及相關聯之序列碼)由不同基地台110、111、114來傳輸,以便減小由彼此接近之基地台110、111、114傳輸的序列之間的干擾。
如上文所陳述,藉由DARP,本方法及裝置之遠端台123-127能夠使用序列來區別由伺服遠端台123-127之基地台110、111、114傳輸至其的信號與由其他小區之非伺服基地台110、111、114傳輸的其他不想要之信號。只要不想要之信號的接收振幅或功率位準相對於想要之信號之振幅低於一臨限值,此情況就適用。若不想要之信號具有高於此臨限值之振幅,則該等信號可引起對想要之信號的干擾。另外,臨限值可根據遠端台123-127之接收器之能力而改變。若(例如)來自伺服及非伺服基地台110、111、114之信號共用相同時槽進行傳輸,則干擾信號及所要(或想要之)信號可同時到達遠端台123-127之接收器。
再次參看圖5,在遠端台124處,自基地台110之針對遠端台125的傳輸可干擾自基地台114之針對遠端台124的傳輸(藉由虛線箭頭170展示之干擾信號的路徑)。相似地,在遠端台125處,自基地台114之針對遠端台124的傳輸可干擾自基地台110之針對遠端台125的傳輸(藉由點線箭頭182展示之干擾信號的路徑)。
表1展示由圖6中所說明之兩個基地台110及114傳輸之信號的參數的實例值。表1之列3及4中之資訊展示:對於遠端台124而言,接收來自第一基地台114的想要之信號與來自第二基地台110且意欲用於遠端台125的不想要之干擾信號兩者,且該兩個所接收之信號具有相同頻道及相似功率位準(分別為-82dBm及-81dBm)。相似地,列6及7中之資訊展示:對於遠端台125而言,接收來自第二基地台110的想要之信號與來自第一基地台114且意欲用於遠端台124的不想要之干擾信號兩者,且該兩個所接收之信號具有相同頻道及相似功率位準(分別為-80dBm及-79dBm)。
每一遠端台124、125因此在相同頻道上(亦即,同時)接收來自不同基地台114、110之具有相似功率位準的想要之信號與不想要之干擾源信號兩者。因為該兩個信號在相同頻道上到達且具有相似功率位準,所以其彼此干擾。此可引起想要之信號的解調變及解碼中之錯誤。此干擾為上文所論述之同頻道干擾。
藉由使用啟用DARP之遠端台123-127、基地台110、111、114及基地台控制器151、152,相比先前可能的情況,可在較大程度上減輕同頻道干擾。當基地台110、111、114可能能夠同時接收及解調變具有相似功率位準之兩個同頻道信號時,DARP允許遠端台123-127具有(借助於DARP)相似能力。此DARP能力可借助於被稱為單一天線干擾消除(SAIC)之方法或借助於被稱為雙天線干擾消除(DAIC)之方法來實施。
甚至當所接收的不想要之同頻道信號之振幅相似於或高於想要之信號的振幅時,具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的接收器亦可解調變想要之信號同時拒絕不想要之同頻道信號。當所接收之同頻道信號之振幅相似時,DARP特徵可起到更好的作用。當兩個遠端台123-127中之每一者(每一者與不同基地台110、111、114通信)靠近小區邊界(在該處自每一基地台110、111、114至每一遠端台123-127之路徑損失相似)時,上述情形將通常發生於尚未使用本方法及裝置之現有系統(諸如,GSM)中。
相比之下,若不想要之同頻道干擾源信號具有比想要之信號的振幅低的振幅或功率位準,則不具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僅可解調變想要之信號。在一實例中,振幅或功率位準可低至少8dB。因此,相比不具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具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可容忍相對於想要之信號高得多的振幅的同頻道信號。
同頻道干擾(CCI)比率為以dB表示的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或振幅與不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或振幅之間的比率。在一實例中,同頻道干擾比率可為(例如)-6dB(藉此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比同頻道干擾源(或不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低6dB)。在另一實例中,比率可為+6dB(藉此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比同頻道干擾源(或不想要之)信號之功率位準高6dB)。對於本方法及裝置之具有優良DARP效能之彼等遠端台123-127,干擾源信號之振幅可比想要之信號之振幅高多達10dB,且遠端台123-127仍可處理想要之信號。若干擾源信號之振幅比想要之信號之振幅高10dB,則同頻道干擾比率為-10dB。
如上文所描述之DARP能力改良了在存在ACI或CCI之情況下遠端台123-127之信號接收。具有DARP能力之新使用者將更好地拒絕來自現有使用者之干擾。亦具有DARP能力之現有使用者將進行相同操作且不會受新使用者影響'在一實例中,當CCI在0dB(同頻道干擾與信號位準相同)至-6dB(同頻道干擾比所要或想要之信號強6dB)之範圍內時,DARP良好地運作。因此,使用相同ARFCN及相同時槽但被指派不同TSC之兩個使用者將得到優良服務。
若兩個遠端台124及125均啟用了DARP特徵,則DARP特徵允許兩個遠端台124及125各自自兩個基地台110及114接收想要之信號,想要之信號具有相似功率位準,且允許每一遠端台124、125解調變其想要之信號。因此,啟用DARP之遠端台124、125均能夠將相同頻道同時用於資料或語音。
上文所描述的使用單一頻道來支援自兩個基地台110、111、114至兩個遠端台123-127之兩個同時呼叫的特徵在先前技術中在其應用上稍受限制。為了使用該特徵,兩個遠端台124、125在兩個基地台114、110之範圍內且各自接收處於相似功率位準之兩個信號。對於此情況,兩個遠端台124、125通常將靠近小區邊界,如上文所敍述。
本方法及裝置允許支援相同頻道(由一載波頻率上之一時槽組成)上之兩個或兩個以上同時呼叫,每一呼叫包含借助於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之信號及由遠端台123-127傳輸之信號在單一基地台110、111、114與複數個遠端台123-127中之一者之間的通信。本方法及裝置提供DARP之新的且發明性的應用。如上文所陳述,藉由DARP,比DARP之前之干擾位準高的干擾位準下的情況下,相同載波頻率上之相同時槽上之兩個信號可藉由使用不同訓練序列來區別。因為來自未使用之BS 110、111、114之信號充當干擾,所以DARP藉由使用訓練序列濾除/抑制不想要之信號(來自未使用之BS 110、111、114之信號)。
本方法及裝置允許在相同小區中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訓練序列。在先前技術中,訓練序列中之一者(未被指派給基地台110、111、114之一者)將僅充當干擾,如其針對至少一行動台123-127之接收器在一槽上多使用者(MUROS)之情況下亦如此操作。然而,關鍵差異在於用於彼行動台之不想要之信號係相同小區中之另一行動台123-127所想要的。在舊版系統中,不想要之信號係用於另一小區中之一行動台123-127。根據本方法及裝置,兩個訓練序列信號可藉由相同基地台110、111、114而用於相同小區中之相同載波頻率上的相同時槽中。因為兩個訓練序列可用於一小區中,所以在該小區中可使用兩倍多之通信頻道。藉由採用通常將為來自另一(非相鄰)小區或扇區之干擾的訓練序列且允許基地台110、111、114除其已經使用的訓練序列之外使用該訓練序列,通信頻道之數目加倍。
當DARP與本方法及裝置一起使用時,DARP因此使GSM網路能夠使用已經在使用中之同頻道(亦即,已經在使用中之ARFCN)來伺服額外使用者。在一實例中,每一ARFCN對於全速率(FR)話音可用於兩個使用者且對於半速率(HR)話音可用於4個使用者。若MS具有極佳之DARP效能,則亦有可能伺服第三或甚至第四使用者。為了使用相同時槽上之相同ARFCN伺服額外使用者,網路使用不同相移在相同載波上傳輸額外使用者之RF信號,且使用不同TSC將相同訊務頻道(使用中之相同ARFCN及時槽)指派給額外使用者。相應地藉由對應於TSC之訓練序列調變叢發。具有DARP能力之MS可偵測想要或所要之信號。可能以與添加第一及第二使用者之方式相同的方式添加第三及第四使用者。
附圖中之圖8A展示用於在多重存取通信系統中操作以產生共用單一頻道之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的裝置。第一資料源401及第二資料源402(用於第一遠端台及第二遠端台123-127)產生第一資料424及第二資料425以用於傳輸。序列產生器403產生第一序列404及第二序列405。第一組合器406將第一序列404與第一資料424組合以產生第一組合資料408。第二組合器407將第二序列405與第二資料425組合以產生第二組合資料409。
第一組合資料408及第二組合資料409經輸入至傳輸器調變器410,傳輸器調變器410用於使用第一載波頻率411及第一時槽412調變第一組合資料408與第二組合資料409兩者。在此實例中,載波頻率可由振盪器421來產生。傳輸器調變器將第一經調變之信號413及第二經調變之信號414輸出至RF前端415。RF前端藉由將第一經調變之信號413及第二經調變之信號414自基頻增頻轉換至RF(射頻)頻率而處理該等信號。將經增頻轉換之信號發送至天線416及417,在天線416及417處分別傳輸該等信號。
可在傳輸第一經調變之信號及第二經調變之信號之前在組合器中組合第一經調變之信號與第二經調變之信號。組合器422可為傳輸器調變器410或RF前端415之一部分或單獨器件。單一天線416提供用於藉由輻射而傳輸經組合的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的手段。此在圖8B中加以說明。
附圖中之圖9展示用於使用圖8A及圖8B中所展示的用於在多重存取通信系統中操作以產生共用單一頻道之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之裝置的方法。該方法包括為基地台110、111、114分配特定頻道頻率及特定時槽以用於傳輸至複數個遠端台123-127,藉此為每一遠端台123-127指派不同之訓練序列。因此,在一實例中,可在基地台控制器151、152中執行此方法。在另一實例中,可在基地台110、111、114中執行此方法。
在方法之開始501之後,在步驟502中決定是否建立介於基地台110、111、114與遠端台123-127之間的新連接。若回答為否,則方法移回至開始區塊501且重複上述步驟。當回答為是時,建立新連接。接著在區塊503中決定是否存在未使用之頻道(亦即,用於任一頻道頻率之未使用之時槽)。若已使用或未使用之頻道頻率上存在未使用之時槽,則在區塊504中分配新時槽。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501且重複上述步驟。
當最終不再存在未使用之時槽時(因為所有時槽均用於連接),對區塊503之問題的回答為否,且方法移至區塊505。在區塊505中,根據一組第一準則,選擇已使用之時槽用於新連接以與現有連接共用。可存在多種準則。舉例而言,一準則可為:若一時槽具有低訊務,則可選擇該時槽。另一準則可為:時槽已經僅由不超過一遠端台123-127使用。可瞭解,基於所使用之網路規劃方法,將存在其他可能準則,且準則不限於彼等兩項實例。
在已選擇頻道頻率上之已使用之時槽用於新連接以與現有連接一起共用的情況下,接著根據一組第二準則在區塊506中選擇用於新連接之TSC。此等第二準則可包括用於區塊505中之時槽之選擇的準則中的一些者,或其他準則。一準則為:TSC尚未由小區或扇區用於包含已使用之時槽之頻道。另一準則可為:TSC未由附近小區或扇區用於彼頻道上。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501且重複上述步驟。
附圖中之圖10A展示藉由圖9描述之方法將駐留於基地台控制器600中之實例。控制器處理器660及記憶體子系統650駐留於基地台控制器600內。方法之步驟可儲存於記憶體子系統650中之記憶體685中的軟體680中,或駐留於控制器處理器660中之記憶體685中的軟體680內,或基地台控制器600中之記憶體685中的軟體680內,或某一其他數位信號處理器(DSP)內或其他形式之硬體中。如藉由圖10A展示,基地台控制器600連接至行動交換中心610且亦連接至基地台620、630及640。
展示於記憶體子系統650內的為三個資料表651、652、653之部分。每一資料表儲存用於藉由標記為MS之行指示的一組遠端台123、124之參數的值。表651儲存訓練序列碼之值。表652儲存用於時槽號碼TS之值。表653儲存頻道頻率CHF之值。可瞭解,可替代地將該等資料表配置為多維單一表或具有與圖10A中所展示之彼等維度不同之維度的若干表。
控制器處理器660經由資料匯流排670而與記憶體子系統650通信以便將參數之值發送至記憶體子系統650且自記憶體子系統650接收參數之值。在控制器處理器660內含有若干功能,包括用以產生存取授權命令之功能661、用以將存取授權命令發送至基地台620、630、640之功能662、用以產生訊務指派訊息之功能663及用以將訊務指派訊息發送至基地台620、630或640之功能664。可使用儲存於記憶體685中之軟體680來執行此等功能。
在控制器處理器660內或在基地台控制器600中之其他處,亦可存在用以控制由基地台620、630或640傳輸之信號之功率位準的功率控制功能665。
可瞭解,經展示為在基地台控制器600(亦即,記憶體子系統650及控制器處理器660)內之該等功能亦可駐留於行動交換中心610中。同樣地,經描述為基地台控制器600之一部分之功能中的一些者或所有者可同樣適當地駐留於基地台620、630或640中之一者或多者中。
圖10B為揭示由基地台控制器600執行之步驟的流程圖。當將頻道分配給遠端台123、124(例如,遠端台MS 23)時,(例如)當遠端台123請求服務時,希望伺服遠端台123、124之基地台620、630、640將針對頻道指派之請求訊息發送至基地台控制器600。控制器處理器660在經由資料匯流排670而在步驟602接收請求訊息後判定是否需要新連接。若回答為否,則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601且重複上述步驟。當回答為是時,起始新連接建立。接著在區塊603中決定是否存在未使用之頻道(亦即,用於任一頻道頻率之未使用之時槽)。若在已使用或未使用之頻道頻率上存在未使用之時槽,則在區塊604中分配新時槽。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601且重複上述步驟。
另一方面,若控制器處理器660判定任一頻道頻率上不存在未使用之時槽,則其選擇已使用之時槽。見圖10B之步驟605。該選擇可係基於存取記憶體子系統650或另一記憶體685以獲得關於準則之資訊,諸如,當前對時槽之使用,及是遠端台123、124中之兩者還是僅有一者為啟用DARP的。控制器處理器660選擇已使用之時槽,且選擇用於該時槽之訓練序列碼。見圖10B之步驟606。因為該時槽已經被使用,所以此將為經選定用於彼時槽之第二訓練序列。
為了將準則應用於選擇時槽,控制器處理器660經由資料匯流排670而存取記憶體650或存取另一記憶體685以獲得資訊,例如,關於時槽之當前分配或訓練序列或時槽之當前分配與訓練序列兩者及遠端台123、124是否具有DARP能力的資訊。控制器處理器660接著產生命令(661或663)且將命令發送(662或664)至基地台620以將頻道頻率、時槽及訓練序列指派給遠端台123。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601且重複上述步驟。
附圖中之圖11展示基地台620、920中之信號流。基地台控制器介面921經由通信鏈路950而與基地台控制器600通信。通信鏈路950可為(例如)資料電纜或RF鏈路。控制器處理器960經由資料匯流排970而與接收器組件922、923及924以及傳輸器組件927、928及929通信且控制該等組件。控制器處理器960經由資料匯流排980而與BSC介面921通信。資料匯流排970可包含僅一個匯流排或若干個匯流排且可為部分或全部雙向的。資料匯流排970與980可為相同匯流排。
在一實例中,在基地台天線925處在經寫碼、經調變、經輻射之信號中接收來自遠端台123、124的請求頻道之授權的訊息且將其輸入至雙工器開關926。信號自雙工器開關926之接收埠傳送至調節信號(例如,借助於降頻轉換、濾波及放大)之接收器前端924。接收器解調變器923解調變經調節之信號且將經解調變之信號輸出至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922,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922對經解調變之信號進行解碼及解交錯且將所得資料輸出至控制器處理器960。控制器處理器960自所得資料導出請求頻道之授權的訊息。控制器處理器960經由基地台控制器介面921而將訊息發送至基地台控制器600。基地台控制器600接著自主地或與行動交換中心610一起作用以向遠端台23、24授予或不授予頻道。
基地台控制器600產生存取授權命令且經由通信鏈路950將存取授權命令及用於遠端台123、124之其他數位通信信號或訊務(例如,指派訊息)發送至BSC介面921。接著經由資料匯流排980將信號發送至控制器處理器960。控制器處理器960將用於遠端台123、124之信號輸出至寫碼器與交錯器929且經寫碼及經交錯之信號接著傳送至傳輸器調變器928。自圖11可見,存在輸入至傳輸器調變器928之若干信號,每一信號用於一遠端台123、124。此等若干信號可在傳輸器調變器928內加以組合以提供具有如圖11中所展示之I分量及Q分量的組合調變信號。然而,若干信號之組合可替代地在調變後在傳輸器前端模組927內及或在傳輸鏈內之其他階段中加以執行。自傳輸器前端927輸出經調變之組合信號且將其輸入至雙工器開關926之傳輸埠。接著經由雙工器開關926之公共或天線埠將信號輸出至天線925以用於傳輸。
在另一實例中,在基地台天線925處,在第二所接收之信號中接收來自第二遠端台123、124之請求頻道之授權的第二訊息。如上文所描述地處理第二所接收之信號且在經處理之第二所接收之信號中將對頻道授權的請求發送至基地台控制器600。
基地台控制器600如上文所描述產生第二存取授權訊息且將其發送至基地台620、920,且基地台620、920如上文所描述傳輸包含第二存取授權訊息之信號以用於遠端台123、124。
附圖中之圖12展示用於可駐留於蜂巢式通信系統100之本方法及裝置之基地台控制器(BSC)600內的記憶體子系統650內之資料儲存的實例配置。圖12之表1001為指派給遠端台123-127之頻道頻率之值的表,遠端台123-127經編號。表1002為時槽之值的表,其中相對時槽號碼展示遠端台號碼123-127。可見,將時槽號碼3指派給遠端台123、124及229。相似地,表1003展示將訓練序列(TSC)分配給遠端台123-127之資料的表。
圖12之表1005展示放大的資料表,其為多維的以包括剛才所描述之表1001、1002及1003中所展示之所有參數。應瞭解,圖12中所展示之表1005之部分僅為將被使用之完整表之一小部分。表1005另外展示頻率分配組之分配,每一頻率分配組對應於用於小區之特定扇區中或小區中的一組頻率。在表1005中,將頻率分配組f1指派給圖12之表1005中所展示之所有遠端台123-127。應瞭解,表1005之未展示之其他部分將展示指派給其他遠端台123-127之頻率分配組f2、f3等。資料之第四列未展示值而僅展示重複的點,該等重複的點指示在表1001中之資料之列3與列5之間存在未展示的許多可能的值。
相移
用於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之兩個信號的絕對調變相位可不等同。為了使用相同頻道(co-TCH)伺服額外使用者,除了提供一個以上TSC之外,網路可相對於現有co-TCH遠端台相移新同頻道(co-TCH)遠端台之RF信號之符號。若可能,則網路可用均勻分布間隔開之相移控制該等符號,因此改良接收器效能。舉例而言,用於兩個使用者之載波頻率(具有特定ARFCN)之相移將為相隔90度,三個使用者將為相隔60度。用於四個使用者之載波(ARFCN)之相移將為相隔45度。如上文所陳述,使用者將使用不同TSC。本方法及裝置之每一額外MS 123-127經指派不同TSC且使用其自身之TSC及DARP特徵來得到其自身之訊務資料。
因此,為了改良之DARP效能,意欲用於兩個不同行動台(遠端台)123、124之兩個信號針對其頻道脈衝回應可理想地經相移π/2,但小於此值亦將提供足夠之效能。
當為第一遠端台123及第二遠端台124指派相同頻道(亦即,相同頻道頻率上之相同時槽)時,可較佳地將信號傳輸至兩個遠端台123、124(如先前所描述使用不同訓練序列),以使得調變器928以彼此間90度之相移調變該兩個信號,因此歸因於相位分集進一步減小信號之間的干擾。因此,(例如)自調變器928輸出之I樣本及Q樣本可各自表示該兩個信號中之一者,該等信號分開90度之相位。調變器928因此在用於兩個遠端台123、124之信號之間引入相位差。
在共用相同頻道之若干遠端台123、124之狀況下,可藉由不同偏移產生多組之I樣本及Q樣本。舉例而言,若相同頻道上存在用於第三遠端台123、124之第三信號,則相對於第一信號之相位,調變器928引入第二信號之較佳60度之相移及第三信號之較佳120度之相移,且所得I樣本及Q樣本表示所有三個信號。舉例而言,I樣本及Q樣本可表示三個信號之向量和。
以此方式,傳輸器調變器928在基地台620、920處提供用於在使用相同頻率上之相同時槽且意欲用於不同遠端台123、124之同時信號之間引入相位差的手段。可以其他方式提供該手段。舉例而言,可在調變器928中產生單獨信號,且可藉由傳送所得之類比信號中之一者通過相移元件且接著將經相移之信號與未經相移之信號簡單求和而在傳輸器前端927中組合所得之類比信號。
功率控制態樣
下文表2展示由如圖5中所展示之兩個基地台110及114傳輸且由遠端台123至127接收之信號的頻道頻率、時槽、訓練序列及所接收之信號功率位準的實例值。
表2之藉由粗體矩形勾勒之列3及列4展示使用具有索引32之頻道頻率且使用時槽3以用於接收來自基地台114之信號但分別被分配不同訓練序列TSC2及TSC3的遠端台123與遠端台124。相似地,列9及列10亦展示正用於兩個遠端台125、127以接收來自相同基地台110之信號的相同頻道頻率及時槽。可見,在每一種狀況下,對於兩個遠端台125、127,想要之信號之遠端台125、127接收功率位準大體上不同。表3之經突出顯示的列3及列4展示基地台114傳輸用於遠端台123之信號且亦傳輸用於遠端台124之信號。遠端台123處之接收功率位準為-67dBm,而遠端台124處之接收功率位準為-102dBm。表3之列9及列10展示基地台110傳輸用於遠端台125之信號且亦傳輸用於遠端台127之信號。遠端台125處之接收功率位準為-101dBm,而遠端台127處之接收功率位準為-57dBm。在每一種狀況下,功率位準上之大差異可能歸因於遠端台125、127距基地台110之不同距離。或者,對於一遠端台(與另一遠端台相比較),功率位準之差異可能歸因於在傳輸信號之基地台與接收信號之遠端台之間的不同路徑損耗或信號之多路徑消除之不同量。
儘管一遠端台與另一遠端台相比之接收功率位準上之此差異並非有意的且對於小區規劃而言並不理想,但其並不妨害本方法及裝置之操作。
只要兩個同頻道、同時接收之信號之振幅或功率位準在具有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之天線處相似,遠端台123-127就可成功地解調變該兩個信號中之任一者。若該等信號均由相同基地台110、111、114傳輸且(可具有一個以上天線,例如每一信號一個天線)兩個經傳輸之信號之功率位準大體上相同,則此可達成,因為接著每一遠端台123-127接收處於大體上相同之功率位準(例如,彼此位準相差6dB內)的兩個信號。若任一基地台110、111、114經配置而以相似功率位準傳輸兩個信號,或基地台110、111、114以固定功率位準傳輸兩個信號,則傳輸之功率相似。此情形可進一步藉由參看表2且參看表3來說明。
儘管表2展示自基地台114接收具有大體上不同之功率位準之信號的遠端台123、124,但在更仔細檢查後可見,如藉由表2之列3及列5展示,遠端台123自基地台114接收處於相同功率位準(-67dBm)之兩個信號,一信號為意欲用於遠端台123之想要之信號且另一信號為意欲用於遠端台124之不想要之信號。因此,用於遠端台123-127接收具有相似功率位準之信號的準則經展示為在此實例中得到滿足。若行動台123具有DARP接收器,則其在此實例中可因此解調變想要之信號且拒絕不想要之信號。
相似地,可藉由檢查表2之列4及列6(上文中)而發現,遠端台124接收共用相同頻道且具有相同功率位準(-102dBm)之兩個信號。兩個信號均係來自基地台114。對於遠端台124,兩個信號中之一者為想要之信號,且另一信號為意欲由遠端台123使用之不想要之信號。
為了進一步說明上述概念,表3為表2之經改變版本,其中將表2之列簡單地重新排序。可發現,遠端台123及124各自自一基地台114接收具有相同頻道及相似功率位準之兩個信號(想要之信號與不想要之信號)。又,遠端台125自兩個不同基地台110、114接收具有相同頻道及相似功率位準之兩個信號(想要之信號與不想要之信號)。
已模擬上文所描述之裝置及方法且已發現該方法在GSM系統中起到良好的作用。上文所描述且在圖8A、圖8B、圖10A、圖11及圖12中展示之裝置可為(例如)GSM系統之基地台110、111、114之一部分。
根據本方法及裝置之另一態樣,基地台110、111、114可能使用相同頻道來維持與兩個遠端台123-127之呼叫,使得第一遠端台123-127具有啟用DARP之接收器且第二遠端台123-127並不具有啟用DARP之接收器。由兩個遠端台124-127接收之信號的振幅經配置為相差在一值範圍內之量,在一實例中,該量可在8dB與10dB之間,且亦經配置以使得意欲用於啟用DARP之遠端台之信號的振幅比意欲用於非啟用DARP之遠端台124-127之信號的振幅低。
MUROS或非MUROS手機可將其不想要之信號視為干擾。然而,對於MUROS,可將兩個信號視為小區中的想要之信號。啟用MUROS之網路(例如,BS及BSC)下的優點在於:BS 110、111、114可每一時槽使用兩個或兩個以上訓練序列而非僅一個訓練序列,以便可將兩個信號視為所要之信號。BS 110、111、114傳輸合適之振幅之信號以使得本方法及裝置之每一手機接收處於足夠高之振幅的其自身之信號,且兩個信號維持一振幅比率以便可偵測到對應於兩個訓練序列之兩個信號。可使用儲存於BS 110、111、114或BSC 600中之記憶體中的軟體來實施此特徵。舉例而言,基於MS 123-127之路徑損失且基於現有訊務頻道可用性而選擇MS 123-127以用於配對。然而,若一手機之路徑損失與另一手機123-127之路徑損失非常不同,則MUROS仍可起作用。當一手機123-127距BS 110、111、114遠得多時,此可發生。
關於功率控制,存在不同的可能配對組合。兩個MS 123-127可具有DARP能力或僅一者具有DARP能力。在兩種狀況下,手機123-127處之接收振幅或功率位準可彼此相差10dB內且對於MS 2,情況相同。然而,若僅一MS具有DARP能力,則另一約束為非DARP手機123-127具有比第二信號高(在一實例中,比第二信號高至少8dB)的其想要之(或所要之)第一信號。具有DARP能力之手機123-127接收比第一信號低的量不超過一較低臨限值的其第二信號(在一實例中,其低的量不超過10dB)。因此,在一實例中,對於具有DARP/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振幅比率可為0dB至±10dB,或對於非DARP/DARP,非DARP手機的信號可高8dB至10dB。又,BS 110、111、114較佳傳輸兩個信號以使得每一MS 123-127接收超過其敏感度極限之其想要之信號。(在一實例中,其超過其敏感度極限至少6dB)。因此,若一MS 123-127具有較多路徑損失,則BS 110、111、114以適於達成此情形之振幅傳輸彼MS之信號。此設定絕對振幅。與另一信號之差異接著判定彼另一信號之絕對振幅。
附圖中之圖13展示用於本方法及裝置之具有DARP特徵之遠端台123-127的實例接收器架構。在一實例中,接收器經調適以使用單一天線干擾消除(SAIC)等化器1105或最大似然序列估計器(MLSE)等化器1106。亦可使用實施其他協定之其他等化器。當接收具有相似振幅之兩個信號時,較佳使用SAIC等化器。當所接收之信號之振幅並不相似時,例如,當想要之信號之振幅比不想要之同頻道信號之振幅大得多時,通常使用MLSE等化器。
附圖中之圖14展示經調適以將相同頻道指派給兩個遠端台123-127之GSM系統之一部分的簡化表示。該系統包含基地台收發器子系統(BTS)或基地台110及兩個遠端台(行動台)125及127。網路可經由基地台收發器子系統110將相同頻道頻率及相同時槽指派給兩個遠端台125及127。網路將不同之訓練序列分配給兩個遠端台125及127。遠端台125及127均為行動台且均經指派具有等於160之ARFCN的頻道頻率及具有等於3之時槽索引號碼TS之時槽。遠端台125被指派TSC為5之訓練序列而遠端台127被指派TSC為0之訓練序列。每一遠端台125、127將接收其自身之信號(在圖中藉由實線展示)連同意欲用於另一遠端台125、127之信號(在圖中藉由點線展示)。每一遠端台125、127能夠解調變其自身之信號同時拒絕不想要之信號。
如上文所描述,根據本方法及裝置,單一基地台110、111、114可傳輸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該等信號分別用於第一及第二遠端台123-127,每一信號在相同頻道上傳輸,且每一信號具有不同之訓練序列。當第一信號之振幅與第二信號之振幅彼此大體上相差(例如)10dB內時,具有DARP能力之第一遠端台123-127能夠使用訓練序列來區別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且解調變並使用第一信號。
總之,圖14展示網路將相同實體資源指派給兩個行動台,但將不同之訓練序列分配給該兩個行動台。每一手機將接收其自身之信號(在圖14中展示為實線)及意欲用於另一co-TCH使用者之信號(在圖14中展示為點線)。在下行鏈路上,每一行動台將意欲用於另一行動台之信號視為CCI且拒絕該干擾。因此,兩個不同之訓練序列可用以抑制來自另一MUROS使用者之干擾。
MS之配對
根據實施本方法及裝置之方式,在不答覆MUROS類別標記(classmark)之無線電存取能力之情況下,識別連接至特定BS之MS中之哪些者具有MUROS能力可係有用的(因為需要將舊版UE與MUROS UE配對)。BS可藉由請求MS之類別標記而識別MS之DARP能力係可能的。類別標記係自MS向BS之關於MS之能力的宣告。此描述於GERAN標準中之TS10.5.1.5-7之24.008中。當前,該等標準界定指示MS之DARP能力之類別標記,但迄今為止,尚未界定MUROS類別標記或對新訓練序列類別標記之支援。因此,不可能藉由使用舊版MS之類別標記來識別MS是否具有MUROS能力。另外,儘管在該等標準中界定了DARP類別標記,但該等標準不要求MS將類別標記發送至BS以向BS通知其能力。事實上,許多製造商並不設計其具有DARP能力之MS在呼叫建立程序上將DARP類別標記發送至BS,以防其MS將被BS自動地指派到雜訊較大之頻道,藉此潛在地使來自彼MS之通信降級。因此,當前不可能確切地識別MS是否具有MUROS能力或甚至具有DARP能力。需要使舊版MS在MUROS操作中起一份作用,因為其的確具有進行彼作用之能力。當前問題在於不存在支援其之發信號。
理論上,BS將可能基於MS之國際行動設備識別碼(IMEI)來識別MS中之MUROS能力。BS可藉由直接自MS請求IMEI而確定MS之IMEI。IMEI對於MS為唯一的且可用以參考定位於網路中之任何處之資料庫,藉此識別MS所屬之行動電話之型號及(另外)其能力(諸如,DARP及MUROS)。若電話具有DARP或MUROS能力,則BS將該電話視為用於與另一合適MS共用一槽之候選者。然而,儘管使用IMEI在理論上係可能的,但單獨DARP或MUROS能力並非用於判定特定MS是否可與另一MS共用一TDMA槽之充分準則。在操作中,BS將建構當前連接至彼BS之具有DARP或MUROS能力之MS的清單。對能夠共用特定槽之MS之識別考慮其他準則。
首先,可確定MS在給定吵雜環境中之干擾拒絕能力。(見圖35中之流程圖之步驟1610)。此知識用以將MS分配至最合適的可用之共用槽。(見圖35中之流程圖之步驟1620)。此知識亦用以准許與其他候選MS之最佳配對。(見圖35中之流程圖之步驟1630)。判定MS之干擾拒絕能力之一種方式為發送'發現叢發'。此為短無線電叢發,其中需要由MS接收之信號具有疊加於其上之已知干擾型樣。該發現叢發含有基本話音信號及處於受控之功率位準的疊加CCI信號。當發送發現叢發時,發送與正用於當前在操作中之呼叫之訓練序列不同的訓練序列。此區別發現叢發與實際語音信號。
在本方法及裝置之特定實施中,量測位元錯誤機率(BEP)。(亦可如下文所論述使用指示遠端台拒絕干擾之能力的其他參數)。在MS之週期報告中將此發送回至BS。在GERAN標準中,BEP藉由值0-31來表示,其中0對應於25%之位元錯誤機率且31對應於0.025%之機率。換言之,BEP愈高,MS拒絕干擾之能力愈大。將BEP作為「增強型量測報告」之一部分來報告。一旦已發送叢發,若在隨後之報告中MS之BEP降至給定臨限值以下,則認為MS不適合於MUROS操作。在模擬中,已展示至少25之BEP為臨限值之有利選擇。注意,BEP係藉由經由頻道發送叢發且在MS處量測發生於叢發中之錯誤之數目而導出。然而,(尤其)若存在跨越叢發之錯誤頻率之戲劇性變化,則僅BEP可能並非為MS及頻道之品質之足夠準確的量測。因此,可較佳地將MUROS操作決策基於考慮BEP之協方差(CVBEP)之平均BEP。標準要求此等兩個量存在於MS發送至BS之報告中。
或者,決策可基於在一SACCH週期(0.48ms)內由MS傳回至BS之RxQual參數。RxQual為0-7之間的值,其中每一值對應於許多叢發中之位元錯誤之估計數目(見3GPP TS 05.08)。此為由八個位準組成之接收品質之標準界定量測且對應於所接收之信號之位元錯誤率(BER)。錯誤率愈高,RxQual愈高。模擬已展示2或低於2之RxQual為用於MUROS操作之臨限值之有利選擇。
或者,參數RxLev可同樣地用作選擇準則。RXLEV指示以dBm為單位的所接收之平均信號強度。在發現叢發之後,此亦將被報告至MS。已展示至少100dBm之RxLev為有利的。儘管已描述用於MUROS配對之特定準則,但熟習此項技術者應清楚,可改為使用或結合上文所識別之彼等準則而使用許多其他準則。
上行鏈路上之聯合偵測
本方法及裝置使用GMSK及手持機之DARP能力來避免對網路支援新調變方法之需要。網路可在上行鏈路上使用現有方法來分開每一使用者,例如,聯合偵測。其使用同頻道指派,其中將相同實體資源指派給兩個不同手機,但為每一手機指派不同之訓練序列。在上行鏈路上,本方法及裝置之每一行動台123-127可使用不同之訓練序列。網路可使用聯合偵測方法來分開上行鏈路上之兩個使用者。
話音編碼解碼器及至新使用者之距離
為了減小對其他小區之干擾,BS 110、111、114相對於遠端台或行動台距其之距離而控制其下行鏈路功率。當MS 123-127接近BS 110、111、114時,在下行鏈路上由BS 110、111、114傳輸至MS 123-127之RF功率位準可比傳輸至較遠離BS 110、111、114之遠端台123-127之RF功率位準低。當同頻道使用者共用相同ARFCN及時槽時,用於同頻道使用者之功率位準對於較遠處之呼叫者而言足夠大。其可均具有相同功率位準,但若網路考慮同頻道使用者距基地台110、111、114之距離,則此可得以改良。在一實例中,可藉由識別距離且估計新使用者123-127所需之下行鏈路功率來控制功率。此可經由每一使用者123-127之時序提前(timing advance,TA)參數來進行。每一使用者123-127之RACH將此資訊提供給BS 110、111、114。
使用者之相似距離
另一新穎特徵為將具有相似距離之新使用者挑選為當前/現有使用者。網路可識別現有使用者之訊務頻道(TCH=ARFCN及TS),該現有使用者在相同小區中且處於相似距離處並需要上文所識別的約略相同之功率位準。又,另一新穎特徵為網路可接著用與TCH之現有使用者不同之TSC將此TCH指派給新使用者。
話音編碼解碼器之選擇
另一考慮係具有DARP能力之手機之CCI拒絕將視使用何話音編碼解碼器而改變。因此,網路(NW)可使用此準則且根據距遠端台123-127之距離及所使用之編碼解碼器而指派不同之下行鏈路功率位準。因此,若網路找到距BS 110、111、114相似距離之同頻道使用者,則可能係較好的。此係歸因於CCI拒絕之效能限制。若一信號與另一信號相比太強,則歸因於干擾而可能偵測不到較弱之信號。因此,當指派同頻道及同時槽時,網路可考慮自BS 110、111、114至新使用者之距離。以下為網路可執行以最小化對其他小區之干擾的程序:
用以達成使用者分集且充分利用DTx之跳頻
可藉由DTx(非連續傳輸)模式來傳輸語音呼叫。此為經分配之TCH叢發在無話音之持續時間內可為寂靜(當一者正傾聽時)的模式。彼模式在小區中之每個TCH使用DTx時之益處為減小UL與DL兩者上之伺服小區之總的功率位準,因此可減小對其他者之干擾。此具有顯著效應,因為通常吾人的確在40%之時間中傾聽。DTx特徵亦可用於MUROS模式中以達成如所陳述之已知益處。
當跳頻用以建立使用者分集時,存在達成MUROS之額外益處。當兩個MUROS使用者配對在一起時,可存在兩個MUROS配對之使用者皆處於DTx中之某一時間週期。儘管如上文所陳述此對其他小區為有益的,但MUROS配對之使用者皆不從彼此獲益。出於此原因,當兩者皆處於DTx中時,經分配之資源被浪費。為了利用此潛在有用之DTx週期,吾人可使跳頻發生以使得一群使用者在每個訊框基礎上動態地彼此配對。此方法將使用者分集引入MUROS操作中,且減小兩個配對之MUROS使用者處於DTx中之機率。其亦增加在TCH上具有一GMSK之機率。益處包括增加話音呼叫之效能及最大化NW之總容量。
可說明該狀況之一實例:假設NW使用全速率話音編碼解碼器識別使用相似RF功率之8個MUROS呼叫者A、B、C、D、T、U、V、W。呼叫者A、B、C、D可為非跳頻的。另外,呼叫者A、B、C、D在相同時槽(例如,TS3)上,但使用四個不同之頻率ARFCN f1、f2、f3及f4。呼叫者T、U、V、W為跳頻的。另外,呼叫者T、U、V、W在相同時槽TS3上且使用頻率f1、f2、f3及f4(MA清單)。假設分別向該等呼叫者給予HSN=0及MAIO 0、1、2及3。此將使得A、B、C、D以循環形式與T、U、V、W配對,如下文表4中所展示。
以上僅為一實例。選擇此形式以展示其運作之方式。然而,其不應限於此特定配置。若引入更具隨機性之配對,則其作用甚至更好。假定每一ARFCN兩個使用者,則此可藉由使所有8個使用者在四個MA清單上跳頻且給予其不同之HSN(在上述實例中,0至3)及MAIO而達成。
資料傳送
第一方法將正使用之訊務頻道(TCH)配對。在一實例中,在網路側上實施此特徵,其中在遠端台側123-127上作出較小改變或不作出改變。該網路藉由一不同TSC將已經由第一遠端台123-127使用之TCH分配給第二遠端台123-127。舉例而言,當已使用所有TCH時,將使所需之任何額外服務與正使用相似功率之現有TCH配對。舉例而言,若額外服務為4D1U資料呼叫,則網路找到具有與額外新遠端台123-127相似之功率要求的四個現有語音呼叫使用者,該四個現有語音呼叫使用者使用四個連續時槽。若不存在該匹配,則網路可重新組態時槽及ARFCN以產生一匹配。接著,網路將四個時槽指派給需要4D TCH之新資料呼叫。該新資料呼叫亦使用不同之TSC。另外,可使額外遠端台之上行鏈路功率接近或等於已經使用該時槽之遠端台123-127之上行鏈路功率。
為一遠端台123-127指派一個以上TSC
若考慮使用一個以上時槽之資料服務,則可配對時槽之所有者(當其為偶數時)或除一者以外的所有者(當其為奇數時)。因此,可藉由向MS 123-127給予一個以上TSC而達成改良之容量。藉由使用多個TSC,遠端台123-127可(在一實例中)將其配對之時槽組合成一時槽以便可將實際RF資源分配減半。舉例而言,對於4DL資料傳送,假設MS當前在每一訊框中之TS1、TS2、TS3及TS4中具有叢發B1、B2、B3及B4。使用本方法,為B1及B2指派一TSC(例如,TSC0),而B3及B4具有一不同之TSC(例如,TSC1)。可在TS1上傳輸B1及B2,且可在相同訊框中之TS2上傳輸B3及B4。以此方式,先前4DL指派僅使用兩個時槽來無線地傳輸四個叢發。SAIC接收器可用TSC0解碼B1及B2,且用TSC1解碼B3及B4。解碼四個叢發之管線處理可使得此特徵與習知之方法一起順暢地運作。
組合時槽
組合一使用者之偶數個時槽可使無線(OTA)分配減半,從而節省電池能量。此亦空出額外時間用於對相鄰小區之掃描及/或監視及伺服小區與相鄰小區兩者之系統資訊更新。在網路側上存在一些其他特徵。網路可基於新使用者之距離而進行對同頻道、同時槽(co-TS)之額外指派。最初,網路可使用使用者處於相似距離之TCH。此可經由每一使用者之時序TA來進行。每一使用者之RACH將此資訊提供給BS 110、111、114。
網路訊務指派中之改變
上文亦意謂:若兩個同頻道、co-TS之使用者正在不同方向上移動(一者朝向BS而移動且另一者遠離BS而移動),則將存在兩者中之一者將切換至具有更好之功率位準匹配之另一TCH的點。此不應成問題,因為網路可連續地重新分配使用者到不同ARFCN及TS。某一其他最佳化可能係有幫助的,諸如,最佳化對待使用之新TSC之選擇,因為此與區域中之頻率再用型樣相關。此特徵之一優點在於:其主要使用網路側(例如,BS及BSC)上之軟體改變。網路訊務頻道指派之改變可增加容量。
語音與資料之同頻道操作
可進行其他改良。首先,Co-TCH(同頻道及同時槽)可用於相同TCH上之語音呼叫以及資料呼叫以改良容量-資料速率。此特徵可應用於GMSK調變之資料服務,諸如CS1至4及MCS1至4.8PSK。
使用較少時槽
此特徵可應用於在資料呼叫上再用同頻道(co-TCH)以達成增加之容量。可配對資料傳送之兩個時槽,且藉由在對應叢發中之每一者中使用兩個訓練序列而使用一時槽傳輸資料。將兩個訓練序列指派給目標接收器。此意謂可將4時槽下行鏈路減小至2時槽下行鏈路,其節省用於接收器之功率及時間。自4個時槽改變至2個時槽給予遠端台更多時間來進行其他任務,諸如監視NC,其將改良交遞或HO。
可放寬關於多槽類別組態要求(諸如,Tra、Trb、Tta、Ttb-動態MAC及擴展之動態MAC模式規則)之指派的約束。此意謂網路有更多選擇來伺服來自小區中之各種呼叫者之要求。此減小或最小化了被拒絕之服務請求之數目。自網路觀點而言,此增加容量及輸貫量。在不損害QoS之情況下,每一使用者可使用較少資源。可伺服更多使用者。在一實例中,此可經實施為網路側上之軟體改變,且遠端台123-127除其DARP能力之外經調適以接受額外TSC。網路訊務頻道指派之改變可增加容量-輸貫量。甚至當網路忙碌時,仍可節約對上行鏈路網路資源之使用。可在遠端台123-127上節省功率。可達成較好之移交效能及對指派資料呼叫之網路的較少限制以及改良之效能。
雙載波
另外,本方法及裝置可與雙載波一起使用以改良效能。為了改良資料速率,存在分配雙載波之3GPP規範,MS(或UE或遠端台)可自雙載波同時得到兩個ARFCN以便增加資料速率。因此,遠端台使用更多RF資源來得到額外資料輸貫量,其加劇上文所陳述之問題。
新TSC
本方法及裝置係對現有之具有DARP能力之組件的改良,以使得網路能夠使用co-TCH(亦即,同頻道(已經在使用中之ARFCN)及同時槽(已經在使用中之時槽))來伺服額外使用者且藉由將不同TSC指派給不同遠端台123-127而提供額外服務。藉由更進階之SAIC接收器(例如,Qualcomm之eSAIC及eeSAIC),可能在相同ARFCN及時槽上容納第三或甚至第四使用者/服務。用以改良容量之一特徵係在co-TCH上使用多個TSC,亦即,若兩個使用者/服務共用相同TCH,則使用兩個TSC;若三個使用者/服務共用相同TCH,則使用三個TSC。上文所揭示之方法可用於利用此特徵以用於GERAN語音/資料呼叫。
藉由針對本方法及裝置之一槽上多使用者使用具有DARP能力之接收器之SAIC,兩個不同之訓練序列用於共用相同頻道之兩個遠端台。經評估之訓練序列之特性為自動相關及交叉相關。在此等特性中,交叉相關對本方法及裝置特別有用。藉由良好之交叉相關,DARP功能表現良好。可將兩個訓練序列之交叉相關視為對相互正交性之量測。簡言之,兩個訓練序列愈相互正交,遠端台123-127之接收器愈可容易區別一訓練序列與另一訓練序列。
借助於被稱為交叉相關比率之參數來量化交叉相關。若兩個訓練序列完全不相關(其為實踐中從未達成之理想情況),則訓練序列之間無交叉相關且兩個訓練序列之交叉相關比率為零。
相比之下,若兩個訓練序列完全相關(其為同頻道操作及DARP操作之最糟情況),則序列之間的交叉相關最大化,且兩個訓練序列之相關比率為一(unity),亦即,等於1。
可能使用表5中所展示之兩個不同之現有訓練序列來區別MUROS呼叫中之使用者。表5揭示用於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標準設定組織出版之名為「Technical Specification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on the radio path(Release 4)」之技術規範文獻3GPP TS 45.002 V4.8.0(2003-06)的5.2.3節中所識別之現有GSM系統的現有八個訓練序列。
然而,彼情形將用於頻率規劃之八個獨立訓練序列組減少至四個配對之訓練序列組,其可能對頻率規劃稍有限制。因此,本專利申請案識別可與GERAN規範中所界定之現有訓練序列一起運作的以下兩個新的訓練序列組。新組為正交訓練序列之組。現有之訓練序列可用於舊版遠端台,而新的訓練序列組可用於能夠執行此新特徵之新遠端台。
所使用之新訓練序列具有特別有利之相關屬性,使得新訓練序列適合用於本方法及裝置之GSM實施中。已具體地選擇新序列以與表5中所展示之現有序列配對。將新序列列於下文之表6及表7中,且在下文中更詳細地描述該等新序列。儘管在自現有組(下文之表5中所展示)選擇用於頻道共用之兩個序列之情況下,本方法及裝置將令人滿意地操作,但已判定可借助於界定新的互補序列且將該等序列作為訓練序列與現有之訓練序列結合使用來獲得較好的效能。
因此,在一實例中,藉由將本方法及裝置應用於GSM系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具有第一訓練序列之第一信號與包含第二訓練序列之第二信號兩者,第二訓練序列為與第一訓練序列互補之新訓練序列。舉例而言,基地台110、111、114傳輸具有藉由碼TSC0識別之第一訓練序列(來自表5)之第一信號及包含藉由碼TSC0'識別之第二訓練序列(來自表6或7)之第二信號,第二訓練序列為與第一訓練序列TSC0互補之新訓練序列。第一訓練序列與第二、互補的新訓練序列之間的交叉相關比率非常低。由於此低交叉相關,已發現當第一及第二訓練序列用於由DARP接收器同時接收之兩個信號時,DARP接收器之效能為特別有利的。DARP接收器可較好地區別第一信號與第二信號且可較好地解調變第一信號同時拒絕第二信號,或解調變第二信號同時拒絕第一信號(視已為遠端台123-127分配兩個訓練序列中之哪一者用於通信而定)。
新序列在與對應之現有訓練序列相關時具有在2/16與4/16之間的交叉相關比率。額外新序列之使用提供另一優點,藉此更多序列可用於每一小區或扇區中,從而對小區規劃給予較多靈活性及較少約束。
注意,當新訓練序列用於由遠端台123-127傳輸至基地台110、111、114之信號時,新訓練序列亦可給予效能益處。具有一具有DARP能力或相似進階效能之接收器的基地台110、111、114可較好地區別其在相同頻道上接收之兩個信號,每一信號由不同遠端台123-127傳輸。在一呼叫期間,由基地台110、111、114傳輸的用於呼叫之下行鏈路信號與由遠端台123-127傳輸之上行鏈路信號通常將具有相同序列(對於GSM係該狀況)。
如上文所陳述,表5展示用於GSM系統之八個現有之訓練序列的組。訓練序列經標記為TSC0至TSC7。每一訓練序列具有26個位元(位元0至位元25)。在所有此等訓練序列中,訓練序列之最前五個位元及最後五個位元為訓練序列中之其他處之五個位元的重複版本。舉例而言,TSC0訓練序列之五個最高有效位元(位元21至25)為00100,且此等位元在位元5至9處重複。TSCO訓練序列之最低有效位元(位元0至4)為10111,且此等位元在位元16至20處重複'由於此重複,通常將簡寫數字指派給每一訓練序列,儘管可替代地以十六進位(hex)形式來表示數字,但將簡寫數字界定為由位元5至20(包括位元5及20)形成之字的十進位值。因此,TSCO之序列號為十進位之47172,或十六進位(hex)之B844,如表中所展示。
表5中所展示之訓練序列列於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標準設定組織出版之名為「Technical Specification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Multiplexing and multiple access on the radio path(Release 4)」之技術規範文獻3GPPTS45.002V4.8.0(2003-06)的5.2.3節中,且進一步論述於亦由第三代合作夥伴計劃(3GPP)標準設定組織出版之名為「Technical Specification 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Group GSM/EDGE Radio Access Network;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Release 4)」之技術規範文獻3GPP TS 45.005 V4.18.0(2005-11)中。
表6展示用於根據本方法及裝置使用的與表5中所展示之彼等訓練序列互補的新訓練序列之較佳組。每一新訓練序列與現有訓練序列中之一者結合使用。新的互補訓練序列經標記為TSC0'至TSC7'。TSC0'與TSC0結合使用,TSC1'與TSC1結合使用,等等。在應用本方法及裝置中,基地台110、111、114在相同頻道上傳輸具有第一訓練序列(例如,TSC0)之第一信號及包含與第一訓練序列互補之第二訓練序列(例如,TSC0')之第二信號。
具有合適屬性之另一組新訓練序列展示於表7中。此等訓練序列用於與如上文所說明來自表5之其對應訓練序列一起使用。
若配對用於兩個同頻道信號(表8中所展示),則獲得改良之同頻道拒絕效能。表8中所展示之每一新訓練序列可來自表6或表7。
或者,可藉由使用以下配對中之任一者來獲得足夠效能:來自表5之任兩個訓練序列;來自表6之任兩個訓練序列;來自表7之任兩個訓練序列;來自表5至表7中之任一者的任兩個不同之訓練序列。
因此,使用新訓練序列之步驟如下:當針對兩個使用者啟用MUROS模式時,兩個使用者中之至少一者為知曉新訓練序列的具有MUROS及DARP能力之遠端台123-127。
可選擇運作型樣(working pattern)為0-0'、1-1'...、7-7',然而,除使用一訓練序列及其互補序列之外之其他組合亦可起到良好的作用。舉例而言,1-2、1-2'可運作。然而,使用來自表5之訓練序列及其互補序列(諸如,1-1'及2-2')可能係較好的。此係歸因於可適應於碼之改變的DARP迭代過程。
需要訓練序列不同,以使得交叉相關為低的。
除非將界定額外訓練序列碼,否則使用額外訓練序列導致遠端台123-127側上實施之最小(若有的話)改變。使用額外訓練序列碼為當前co-TCH方法及裝置之改良。
對遠端台123-127側之影響為:界定正交訓練序列碼之新組。現有之訓練序列可用於舊版遠端台,而訓練序列之新組可用於能夠執行此新特徵之新遠端台123-127。
因此,除了具有DARP能力之外,遠端台123-127亦支援新訓練序列碼。
對網路側之影響為:網路將兩個不同之訓練序列指派給co-TCH使用者。若界定新訓練序列,則網路可將此等新訓練序列指派給支援新訓練序列組之遠端台123-127且將舊版訓練序列指派給舊版遠端台123-127。
圖15為說明本方法下採用之步驟的流程圖。在方法之開始1501之後,在步驟1502中決定是否建立介於基地台110、111、114與遠端台123-127之間的新連接。若回答為否,則方法移回至開始區塊1501且重複上述步驟。當回答為是時,建立新連接。接著在步驟1503中決定是否存在未使用之頻道(亦即,用於任一頻道頻率之未使用時槽)。若已使用或未使用之頻道頻率上存在未使用之時槽,則在區塊1504中分配新時槽。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1501且重複上述步驟。
當最終不再存在未使用之時槽時(因為所有時槽均用於連接),對區塊1503之問題的回答為否,且方法移至區塊1505。在區塊1505中,選擇已使用之時槽用於新連接以與現有連接共用。
在已選擇頻道頻率上之已使用之時槽用於新連接以與現有連接一起共用的情況下,接著在區塊1506中選擇用於新連接之互補訓練序列(與由槽之當前使用者使用之訓練序列互補)。方法接著移回至開始區塊1501且重複上述步驟。
本專利申請案中所揭示之本方法可作為可執行指令儲存於儲存於記憶體962中之軟體961中,該等指令由如圖16中所展示之BTS中之處理器960來執行。該等方法亦可作為可執行指令儲存於儲存於記憶體中之軟體中,該等指令由BSC中之處理器來執行。遠端台123-127使用具被指示使用之訓練序列。
TSC之新組:QCOM7+QCOM8
如上文所陳述,已識別訓練序列之兩個新組QCOM7+QCOM8,其可與GSM規範中所識別的以上現有訓練序列一起運作。QCOM對應於表6且QCOM8對應於表7。提議將兩組新序列用於將來之MUROS操作。配對為:GSM/EDGE規範中所識別之訓練序列與QCOM7訓練序列,及GSM/EDGE規範中所識別之訓練序列與QCOM8訓練序列。
兩個群組中存在訓練序列位元之一些複製。當兩個群組與GSM/EDGE規範中所識別之訓練序列配對時,該等群組表現良好。如上文所論述,當針對兩個使用者啟用MUROS模式時,可選擇運作型樣為:0-0'、1-1'...、7-7'。
表9為當使用訓練序列之新組及舊版訓練序列執行測試時所使用之參數的測試組態一覽表。圖17-圖18含有測試結果,且圖19-圖34為效能曲線圖。
用於額外訓練序列碼之指派的發信號
當前,根據先前技術,存在經界定之八個訓練序列碼,且如上文所描述,此等訓練序列碼用於提供跨越不同小區之不同使用者之間而非相同小區內之不同使用者之間的分隔。
相比之下,根據MUROS操作,每一小區具有用兩個訓練序列提供相同小區內之兩個使用者之分隔且允許兩個使用者中之每一者共用用於其自身之語音頻道之相同時槽及相同頻道頻率的能力。因此,包含特定時槽及特定頻道頻率之每一頻道可用於相同小區中之兩個語音頻道。在先前技術系統中,每一頻道僅可用於小區中之一語音頻道。在MUROS中,藉由本方法及裝置界定八個訓練序列之至少一新組。若遠端台123-127支援新訓練序列組,則遠端台123-127向網路指示(經由BS 110、111、114)。來自BS之現有(先前技術)發信號訊息含有用於告訴遠端台123-127八個訓練序列中之哪一者用於通信鏈路之三個位元。另外,本方法及裝置增強發信號訊息,以使得BS亦可以信號發送指示待使用兩組訓練序列中之哪一者(新組或現有組)的訓練序列組資訊。
根據本方法及裝置,界定一機制用於將訓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123-127,其中發信號訊息本身之大小並未增加。根據本方法及裝置,若遠端台123-127支援訓練序列之新組,則遠端台123-127經由諸如類別標記3發信號之機制發信號至網路。(見圖36中之流程圖之步驟1710)。一旦網路知道遠端台123-127支援用於通信頻道之一個以上訓練序列組,則網路就可決定遠端台123-127應使用哪一組訓練序列來用於正建立之通信頻道。根據本方法及裝置,被稱為頻道描述、頻道描述2、群組頻道描述及群組頻道描述2(分別界定於3GPP TS 44.018之10.5.2.5、10.5.2.5a、10.5.2.14b及10.5.2.14f節中)之現有資訊元素經修改以用信號發送待由遠端台123-127用於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見圖36中之流程圖之步驟1720)。
用於GSM系統中之先前技術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CDIEI)之結構展示於圖37中。八位元組1...4指示於圖37之右邊緣處且位元8...1指示於圖37之上邊緣處。在八位元組1中,被稱為元素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或頻道描述(IEI)之識別符由位元7...1形成,且用以識別其為頻道描述資訊元素。第二八位元組含有具有由位元8...4形成的被稱為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元素之5位元欄位的頻道描述。該頻道描述界定頻道類型及副頻道。第二八位元組亦含有由位元3...1形成之時槽號碼(TN)元素。該時槽號碼元素指示時槽號碼。八位元組3含有由位元8...6形成之訓練序列碼。位元5指示是使用跳頻(H=1->H)還是不使用跳頻(H=0->)。
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當前寫碼展示於如下之表10中。其揭示4個碼點,其中每一'碼點'為一5位元碼。
其中SDCCH/4為四分之一速率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對於其位元4及5(TT)指定四個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中之一者,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對於其位元4及5(TT)指定四個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中之一者,SDC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對於其位元4、5及6(TTT)指定八個八分之一速率副頻道中之一者,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對於其位元4、5及6(TTT)指定八個八分之一速率副頻道中之一者,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對於列於表10中之第二碼點,位元4(T)指定兩個半速率副頻道中之一者。
在GSM系統中,獨立專用控制頻道(SDCCH)提供用於發信號及SMS(簡訊服務)訊息之可靠連接。SACCH(緩慢相關聯之控制頻道)支援此頻道。相關聯之控制頻道(ACCH)為與使用者之訊務頻道相關聯的GSM發信號頻道或專用發信號頻道。兩個ACCH經界定用於GSM電路交換操作:SACCH與FACCH(快速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小區廣播頻道(CBCH)支援被稱為點對多點之SMS(簡訊服務)群組之一部分且意欲用於諸如訊務及天氣報告之資訊。CBCH為僅下行鏈路頻道且經映射至SDCCH(獨立專用控制頻道)之第二次槽。訊務頻道全速率(TCH/F)為22.8Kbps總位元速率、致能話音或電路交換資料之傳送的雙向頻道。訊務頻道半速率(TCH/H)為具有TCH/F之總位元速率之載波。
自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寫碼可見:根據先前技術,第五位元(在位元位置8中)總是具有為0之值。又,如自表10可見,對於第一輸入項,頻道類型為全速率訊務頻道及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對於第二輸入項,頻道類型為半速率訊務頻道及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本方法及裝置利用第五位元(位元8)來指示行動器件123-127待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組(現有組/舊版組,或新組)來用於訊務頻道。此方法及裝置之優點在於:此資訊之可靠性與現有控制訊息一致,且在規範中之一處進行改變可適合所有電路交換指派訊息。
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所提議的新寫碼如展示於下文之表11中,表11揭示4個碼點且其中每一5位元碼為一'碼點'。
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4,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4,SDC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8,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8,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表11
根據本方法及裝置,位元位置8被稱作S位元,其指示將如下來使用訓練序列組:
S
0將使用舊版訓練序列組。
1將使用替代/新訓練序列組。
若遠端台123-127不支援替代/新訓練序列組且位元S經設定為1,則遠端台123-127將傳回具有原因「頻道模式不可接受」的「指派失敗」。
在頻道描述2(見圖38)之狀況下,寫碼更複雜,因為此資訊元素亦用於多槽專用頻道指派。對'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碼點之分析展示了存在當前不使用之四個碼點:
對於TCH,僅三個碼點用於界定待使用哪個TSC,一碼點用於全速率TCH,且兩個碼點用於半速率TCH。因為SDCCH/4及SDCCH/8頻道僅用於發信號目的且此頻道模式具有短持續時間(亦即,呼叫建立階段、SMS、呼叫獨立補充服務(SS)或非存取層(NAS)發信號),所以較不太可能使用MUROS。因此,本方法及裝置使用此等碼點中之三者來向手機123-127發信號:待使用新TSC組。此在表13中說明如下:
其中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表13
在表13中,位元位置4中之T位元指示以二進位來寫碼副頻道號。
在群組頻道描述(見圖38)與群組頻道描述2(見圖39)之狀況下,'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之定義相同(見3GPP TS 44.018之10.5.2.14b節及10.5.2.14f節)。用於此等兩個頻道描述之當前碼點使用如下文所展示:
其中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DC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八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四分之一速率副頻道,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八分之一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表14
分析展示:根據先前技術,13個碼點仍未使用,且7個碼點用於以信號發送7個可能的TCH格式。在藉此將新(非舊版)TSC組用於訊務頻道之狀況下,本方法及裝置使用以下碼點:
其中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
表15
在表15中,T位元指示以二進位寫碼之副頻道號,如之前(見3GPP TS 44.018之10.5.2.14b節及10.5.2.14f節)。
在一或多個例示性實施例中,可以硬體、軟體、韌體或其任何組合來實施所描述之功能。若以軟體來實施,則可將該等功能作為一或多個指令或碼儲存於電腦可讀媒體上或在電腦可讀媒體上傳輸。電腦可讀媒體包括電腦儲存媒體與通信媒體(包括促進電腦程式自一處至另一處之傳送的任何媒體)兩者。儲存媒體可為可由通用電腦或專用電腦存取的任何可用媒體。作為實例且非限制,該電腦可讀媒體可包含RAM、ROM、EEPROM、CD-ROM或其他光碟儲存器、磁碟儲存器或其他磁性儲存器件,或可用於以指令或資料結構之形式載運或儲存所要之程式碼構件且可由通用電腦或專用電腦或通用處理器或專用處理器存取的任何其他媒體。又,將任何連接適當地稱為電腦可讀媒體。舉例而言,若使用同軸電纜、光纖電纜、雙絞線、數位用戶線(DSL)或諸如紅外、無線電及微波之無線技術而自網站、伺服器或其他遠端源傳輸軟體,則同軸電纜、光纖電纜、雙絞線、DSL或諸如紅外、無線電及微波之無線技術包括在媒體之定義中。如本文中所使用之磁碟及光碟包括緊密光碟(CD)、雷射光碟、光碟、數位通用光碟(DVD)、軟性磁碟及藍光(blu-ray)光碟,其中磁碟通常磁性地再現資料,而光碟藉由雷射光學地再現資料。上述之組合亦應包括在電腦可讀媒體之範疇內。
本文中所描述之方法可藉由各種手段來實施。舉例而言,此等方法可以硬體、韌體、軟體或其組合來實施。對於硬體實施而言,用於偵測ACI、對I樣本及Q樣本進行濾波、消除CCI等之處理單元可實施於一或多個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數位信號處理器(DSP)、數位信號處理器件(DSPD)、可程式化邏輯器件(PLD)、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微處理器、電子器件、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的其他電子單元、電腦或其組合內。
提供本揭示案之先前描述以使任何熟習此項技術者能夠製造或使用本揭示案。對於熟習此項技術者而言,對本揭示案之各種修改將容易顯而易見,且可在不偏離本揭示案之精神或範疇之情況下將本文中所界定之一般原理應用於其他變化。因此,本揭示案不意欲限於本文中所描述之實例,而應符合與本文中所揭示之原理及新穎特徵一致的最寬範疇。
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應理解,可使用多種不同技術中之任一者來表示資訊及信號。舉例而言,可藉由電壓、電流、電磁波、磁場或磁粒子、光場或光粒子或其任何組合來表示可能貫穿上述描述而參考之資料、指令、命令、資訊、信號、位元、符號及碼片。
一般熟習此項技術者應進一步瞭解,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所描述的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電路及演算法步驟可經實施為電子硬體、電腦軟體或兩者之組合。為了清楚地說明硬體與軟體之此互換性,上文已大體在功能性方面描述了各種說明性組件、區塊、模組、電路及步驟。將該功能性實施為硬體還是軟體視特定應用及強加於整個系統之設計約束而定。熟習此項技術者可對於每一特定應用以變化之方式實施所描述之功能性,但該等實施決策不應被解釋為會引起偏離本發明之範疇。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所描述的各種說明性邏輯區塊、模組及電路可用通用處理器、數位信號處理器(DSP)、特殊應用積體電路(ASIC)、場可程式化閘陣列(FPGA)或其他可程式化邏輯器件、離散閘或電晶體邏輯、離散硬體組件或其經設計以執行本文中所描述之功能的任何組合來實施或執行。通用處理器可為微處理器,但在替代例中,處理器可為任何習知之處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狀態機。亦可將處理器實施為計算器件之組合,例如,DSP與微處理器之組合、複數個微處理器、結合DSP核心之一或多個微處理器,或任何其他該組態。
結合本文中所揭示之實施例所描述的方法或演算法之步驟可直接體現於硬體中、由處理器執行之軟體模組中,或該兩者之組合中。軟體模組可駐留於隨機存取記憶體(RAM)、快閃記憶體、唯讀記憶體(ROM)、電可程式化ROM(EPROM)、電可抹除可程式化ROM(EEPROM)、暫存器、硬碟、抽取式磁碟、CD-ROM或此項技術中已知的任何其他形式之儲存媒體中。將例示性儲存媒體耦接至處理器,以使得該處理器可自該儲存媒體讀取資訊,並可將資訊寫入該儲存媒體。在替代例中,儲存媒體可整合至處理器。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駐留於ASIC中。ASIC可駐留於使用者終端機中。在替代例中,處理器及儲存媒體可作為離散組件駐留於使用者終端機中。
因此,本發明僅根據以下申請專利範圍而受到限制。
30...經編號之時槽之序列/時槽
31...時槽序列/時槽
100...蜂巢式通信系統/行動蜂巢式系統/基地台收發器子系統(BTS)或基地台
110...基地台
111...基地台
114...基地台
118...傳輸器
120...傳輸(TX)資料處理器
123...遠端台/行動台/手機
124...遠端台/行動台/手機
125...遠端台/行動台/手機
126...遠端台/行動台/手機
127...遠端台/行動台/手機
130...調變器
132...傳輸器單元(TMTR)
134...天線
140...控制器/處理器
141...基地台控制器
142...記憶體
143...基地台控制器
144...基地台控制器
150...接收器
151...行動交換中心
152...天線/行動交換中心
154...接收器單元(RCVR)
160...解調變器
162...公眾交換電話網路(PSTN)
170...接收(RX)資料處理器/虛線箭頭
180...控制器/處理器
182...記憶體/點線箭頭
210...系統之小區重複型樣
220...服務區域
230...服務區域
240...服務區域
250...粗體邊框
401...第一資料源
402...第二資料源
403...序列產生器
404...第一序列
405...第二序列
406...第一組合器
407...第二組合器
408...第一組合資料
409...第二組合資料
410...傳輸器調變器
411...第一載波頻率
412...第一時槽
413...第一經調變之信號
414...第二經調變之信號
415...RF前端
416...天線
417...天線
420...預處理器
421...振盪器
422...輸入濾波器/組合器
424...資料濾波器/第一資料
425...第二資料
426...等化器/偵測器
430...鄰近頻道干擾(ACI)偵測器
440...接收鏈
442...類比至數位轉換器(ADC)
600...基地台控制器
610...行動交換中心
620...基地台
630...基地台
640...基地台
650...記憶體子系統
651...資料表
652...資料表
653...資料表
660...控制器處理器
661...用以產生存取授權命令之功能
662...用以將存取授權命令發送至基地台之功能
663...用以產生訊務指派訊息之功能
664...用以將訊務指派訊息發送至基地台之功能
665...功率控制功能
670...資料匯流排
680...軟體
685...記憶體
920...基地台
921...基地台控制器介面
922...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接收器組件
923...接收器解調變器/接收器組件
924...接收器前端/接收器組件
925...天線
926...雙工器開關
927...傳輸器前端模組/傳輸器前端/傳輸器組件
928...傳輸器調變器/傳輸器組件
929...寫碼器與交錯器/傳輸器組件
950...通信鏈路
960...控制器處理器
961...軟體
962...記憶體
970...資料匯流排
980...資料匯流排
1001...表
1002...表
1003...表
1005...表
1105...單一天線干擾消除(SAIC)等化器
1106...最大似然序列估計器(MLSE)等化器
A...小區
B...小區
C...小區
I...基頻信號/樣本
Iadc ...I樣本
Ibb ...I基頻信號
Iin ...輸入I樣本
Iout ...輸出I樣本
Q...基頻信號/樣本
Qadc ...Q樣本
Qbb ...Q基頻信號
Qin ...輸入Q樣本
Qout ...輸出Q樣本
圖1展示傳輸器及接收器之方塊圖;
圖2展示接收器單元及解調變器之方塊圖;
圖3展示GSM中之實例訊框及叢發格式;
圖4展示GSM系統中之實例頻譜;
圖5為蜂巢式通信系統之簡化表示;
圖6展示為蜂巢式系統之一部分的小區之配置;
圖7展示用於分時多重存取(TDMA)通信系統之時槽的實例配置;
圖8A展示用於在多重存取通信系統中操作以產生共用單一頻道之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的裝置;
圖8B展示用於在多重存取通信系統中操作以產生共用單一頻道之第一信號及第二信號且使用組合器組合第一經調變之信號與第二經調變之信號的裝置;
附圖中之圖9為揭示用於使用附圖中之圖8、圖10或圖11中之任一者中所展示的裝置之方法的流程圖;
圖10A展示藉由圖9描述之方法將駐留於基地台控制器中的實例實施例;
圖10B為揭示由圖10A之基地台控制器執行之步驟的流程圖;
圖11展示在說明基地台中之信號流之態樣中的基地台;
圖12展示用於可能駐留於蜂巢式通信系統之基地台控制器(BSC)內之記憶體子系統內的資料儲存的實例配置;
圖13展示本方法及裝置之具有DARP特徵之遠端台的實例接收器架構;
圖14展示經調適以將相同頻道指派給兩個遠端台之GSM系統的一部分;
圖15展示揭示當使用本方法及裝置之互補訓練序列時執行之步驟的流程圖;
圖16展示具有儲存於記憶體中的可執行本專利申請案中所揭示之方法之軟體的基地台;
圖17含有當將舊版訓練序列與TSC之QCOM7組之訓練序列配對時針對1% FER的測試結果一覽表;
圖18含有當將舊版TSC與QCOM8 TSC配對時針對1%FER的測試結果一覽表;
圖19為當將QCOM7 TSC0與舊版TSC0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0為當將QCOM7 TSC1與舊版TSC1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1為當將QCOM7 TSC2與舊版TSC2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2為當將QCOM7 TSC3與舊版TSC3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3為當將QCOM7 TSC4與舊版TSC4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4為當將QCOM7 TSC5與舊版TSC5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5為當將QCOM7 TSC6與舊版TSC6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6為當將QCOM7 TSC7與舊版TSC7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7為當將QCOM8 TSC0與舊版TSC0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8為當將QCOM8 TSC1與舊版TSC1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29為當將QCOM8 TSC2與舊版TSC2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30為當將QCOM8 TSC3與舊版TSC3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31為當將QCOM8 TSC4與舊版TSC4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32為當將QCOM8 TSC5與舊版TSC5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33為當將QCOM8 TSC6與舊版TSC6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且
圖34為當將QCOM8 TSC7與舊版TSC7配對時的效能曲線圖;
圖35為包含由基地台進行以識別遠端台中之MUROS能力之步驟的流程圖;
圖36為包含經進行以將訓練序列資訊以信號發送至遠端台之步驟的流程圖;
圖37:頻道描述結構(自3GPP TS 44.018區10.5.2.5及10.5.2.5a);
圖38:頻道描述結構(自3GPP TS 44.018區10.5.2.14b);且
圖39:頻道描述結構(自3GPP TS 44.018區10.5.2.14b)。
(無元件符號說明)

Claims (44)

  1. 一種用於將訓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一遠端台之方法,其包含:接收來自一遠端台之指示是否支援一組新的訓練序列的發信號,該組新的訓練序列中之每一者係不同於一組舊版的訓練序列中之訓練序列;及使用一頻道描述來以信號發送待由該遠端台使用以用於一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資訊,其中該訓練序列組資訊包含多個訓練序列碼。
  2. 如請求項1之方法,其中該頻道描述為一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
  3. 如請求項2之方法,其中該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具有一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
  4.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將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S0001 TCH/F+ACCH S001T TCH/H+ACCH S01TT SDCCH/4+SACCH/C4或CBCH(SDCCH/4)S1TTT SDCCH/8+SACCH/C8或CBCH(SDCCH/8),其中一S-位元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4,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4,SDD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8,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8,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5.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位元位置8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
  6.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將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11000 TCH/F+ACCH,使用替代/新的該訓練序列組1110T TCH/H+ACCH,使用該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11111 保留,其中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7. 如請求項3之方法,其中將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寫碼為:0000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0T TCH/H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1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2)10111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0T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10 保留11011 保留11100 保留11101 保留11110 保留11111 保留, 其中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8. 如請求項4之方法,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1。
  9. 如請求項5之方法,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1。
  10. 如請求項6之方法,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11. 如請求項7之方法,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12. 一種用於將訓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一遠端台之裝置,該裝置包含:用於接收來自一遠端台之指示是否支援一組新的訓練序列的發信號的構件,該組新的訓練序列中之每一者係不同於一組舊版的訓練序列中之訓練序列;及用於使用一頻道描述來以信號發送待由該遠端台使用以用於一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資訊的構件,其中該訓練序列組資訊包含多個訓練序列碼。
  13. 如請求項12之裝置,其中該頻道描述為一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
  14. 如請求項13之裝置,其中該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具 有一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
  15.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S0001 TCH/F+ACCH S001T TCH/H+ACCH S01TT SDCCH/4+SACCH/C4或CBCH(SDCCH/4)S1TTT SDCCH/8+SACCH/C8或CBCH(SDCCH/8),其中一S-位元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4,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4,SDD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8,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8,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16.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位元位置8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
  17.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11000 TCH/F+ACCH,使用替代/新的該訓練序列組1110T TCH/H+ACCH,使用該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11111 保留,其中該寫碼指示一待使用的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18. 如請求項14之裝置,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0000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0T TCH/H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1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2)10111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0T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10 保留11011 保留11100 保留11101 保留11110 保留11111 保留,其中該寫碼指示一待使用的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19. 如請求項15之裝置,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1。
  20. 如請求項16之裝置,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1。
  21. 如請求項17之裝置,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 組,則使用該寫碼。
  22. 如請求項18之裝置,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23. 一種基地台,其包含:一控制器處理器;一天線;一雙工器開關,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基地台天線;一接收器前端,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雙工器開關;一接收器解調變器,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接收器前端;一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接收器解調變器及該控制器處理器;一基地台控制器介面,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控制器處理器;一寫碼器與交錯器,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控制器處理器;一傳輸器調變器,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寫碼器與交錯器;一傳輸器前端模組,其可操作地連接至該傳輸器調變器且可操作地連接至該雙工器開關;一資料匯流排,其可操作地連接於該控制器處理器與該頻道解碼器與解交錯器、該接收器解調變器、該接收器前端、該傳輸器調變器及該傳輸器前端之間;及儲存於該記憶體中之軟體,其中該軟體包含用於將訓 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一遠端台之指令,該等指令包含:接收來自一遠端台之指示是否支援一組新的訓練序列的發信號,該組新的訓練序列中之每一者係不同於一組舊版的訓練序列中之訓練序列;及使用一頻道描述來以信號發送待由該遠端台使用以用於一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資訊,其中該訓練序列組資訊包含多個訓練序列碼。
  24. 如請求項23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描述為一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
  25. 如請求項24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具有一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
  26. 如請求項25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S0001 TCH/F+ACCH S001T TCH/H+ACCH S01TT SDCCH/4+SACCH/C4或CBCH(SDCCH/4)S1TTT SDCCH/8+SACCH/C8或CBCH(SDCCH/8),其中一S-位元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4,SACCH/C4為緩慢SDCCH/4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4,SDD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8,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8,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 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27. 如請求項25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位元位置8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
  28. 如請求項25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11000 TCH/F+ACCH,使用替代/新的該訓練序列組1110T TCH/H+ACCH,使用該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11111 保留,其中該寫碼指示一待使用的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29. 如請求項25之基地台,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0000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0T TCH/H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1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2)10111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0T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10 保留11011 保留11100 保留11101 保留11110 保留11111 保留, 其中該寫碼指示一待使用的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30. 如請求項26之基地台,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1。
  31. 如請求項27之基地台,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1。
  32. 如請求項28之基地台,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33. 如請求項29之基地台,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34. 一種電腦程式產品,其包含:一非暫態電腦可讀媒體,其包含:用於引起一電腦將訓練序列組資訊以信號發送至一遠端台之程式碼,其包含:接收來自一遠端台之指示是否支援一組新的訓練序列的發信號,該組新的訓練序列中之每一者係不同於一組舊版的訓練序列中之訓練序列;及使用一頻道描述來以信號發送待由該遠端台使用以用於一正建立之通信頻道的訓練序列組資訊,其中該訓練序列組資訊包含多個訓練序列碼。
  35. 如請求項34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描述為一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
  36. 如請求項35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描述資訊元素識別符具有一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
  37. 如請求項36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S0001 TCH/F+ACCH S001T TCH/H+ACCH S01TT SDCCH/4+SACCH/C4或CBCH(SDCCH/4)S1TTT SDCCH/8+SACCH/C8或CBCH(SDCCH/8),其中一S-位元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其中SDCCH/4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4,SACCH/C4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4,SDDCH/8為獨立專用控制頻道/頻道8,SACCH/C8為緩慢SDCCH/8相關聯之控制頻道/頻道8,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CBCH為小區廣播頻道,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且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
  38. 如請求項36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之位元位置8指示該待使用之訓練序列組。
  39. 如請求項36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11000 TCH/F+ACCH,使用替代/新的該訓練序列組1110T TCH/H+ACCH,使用該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11111 保留, 其中該寫碼指示待使用一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F為訊務頻道/全速率,TCH/H為訊務頻道/半速率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40. 如請求項36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該頻道類型及TDMA偏移欄位經寫碼為:0000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0T TCH/H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1)10110 TCH/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2)10111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0T TCH/AFS+ACCH(話音編碼解碼器版本3)11010 保留11011 保留11100 保留11101 保留11110 保留11111 保留,其中該寫碼指示待使用一替代/新的訓練序列組,TCH/AFS為訊務頻道/適應性全速率話音,TCH/FS為訊務頻道/全速率話音,TCH/HS為訊務頻道/半速率話音,且ACCH為相關聯之控制頻道。
  41. 如請求項37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S-位元為1。
  42. 如請求項38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若欲使用一舊版的該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0,且若欲使用一新的該 訓練序列組,則該位元位置8為1。
  43. 如請求項39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44. 如請求項38之電腦程式產品,其中若欲使用一新的該訓練序列組,則使用該寫碼。
TW098102285A 2008-09-12 2009-01-21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TWI4133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US2008/076312 WO2009036389A2 (en) 2007-09-12 2008-09-12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US10502308P 2008-10-13 2008-10-1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12110A TW201012110A (en) 2010-03-16
TWI413372B true TWI413372B (zh) 2013-10-21

Family

ID=40671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2285A TWI413372B (zh) 2008-09-12 2009-01-21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Country Status (20)

Country Link
US (4) US9173197B2 (zh)
EP (3) EP2645655B1 (zh)
JP (2) JP2012502582A (zh)
KR (1) KR101258488B1 (zh)
CN (3) CN102150404B (zh)
AU (1) AU2009292127B2 (zh)
BR (1) BRPI0918184A2 (zh)
CA (1) CA2735471C (zh)
DK (1) DK2338259T3 (zh)
ES (1) ES2432820T3 (zh)
HK (3) HK1198456A1 (zh)
HU (1) HUE044936T2 (zh)
IL (1) IL211262A (zh)
MX (1) MX2011002704A (zh)
MY (1) MY155165A (zh)
PL (1) PL2338259T3 (zh)
PT (1) PT2338259E (zh)
RU (1) RU2490811C2 (zh)
TW (1) TWI413372B (zh)
WO (1) WO20100303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IL203785A (en) 2007-09-12 2014-07-31 Qualcomm Inc Devices to increase capacitance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Y155165A (en) 2008-09-12 2015-09-15 Qualcomm Inc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US9104821B2 (en) * 2008-12-31 2015-08-11 Intel Corporation Universal serial bus host to host communications
WO2010093145A2 (en) * 2009-02-12 2010-08-19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Estimating absolute power level in a muros system
KR101552266B1 (ko) * 2009-04-07 2015-09-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수신기, 그의 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송신기
CN102598841B (zh) * 2009-11-17 2015-04-0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移动终端支持vamos能力的方法及系统
KR101833563B1 (ko) * 2010-05-12 2018-02-2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수의 사용자가 하나의 슬롯을 재사용하는(muros) 환경에서 타임슬롯을 할당하는 방법 및 시스템
US8649326B2 (en) * 2010-07-06 2014-02-11 Htc Corporation Method of handling capability information of a mobile device and related communication device
US20120149352A1 (en) 2010-07-26 2012-06-14 Ari Backholm Context aware traffic management for resource conservation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13015835A1 (en) 2011-07-22 2013-01-31 Seven Networks, Inc. Mobile application traffic optimization
JP5576240B2 (ja) * 2010-10-27 2014-08-20 京セラ株式会社 基地局及び通信システム並びに基地局での送信指向性の制御方法
US8675554B2 (en) * 2010-11-08 2014-03-18 Intel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performing neighbor cell analysis during continuous packet connectivity mode
EP2453707A1 (en) * 2010-11-12 2012-05-16 ST-Ericsson SA Process for fine control of the transmission power in the uplink communication channel by the UE
CN103503538B (zh) * 2011-05-03 2018-08-10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电信系统中的方法和网络节点
GB2489757B (en) * 2011-05-16 2013-12-18 Renesas Mobile Corp Mobil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10015798B2 (en) * 2012-01-05 2018-07-0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system for managing co-channel interference on a traffic channel
WO2013151476A2 (en) * 2012-04-02 2013-10-10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ansmission of signal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13158014A2 (en) * 2012-04-17 2013-10-24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Generating and receiving a training sequence
CN103580774B (zh) * 2012-07-19 2019-01-0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信令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EP2717481B1 (en) * 2012-10-05 2018-10-03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n interferer transmitting an interfering signal
MY184070A (en) * 2013-05-07 2021-03-17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obile station,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for assigning resource blocks to the mobile station
CN105637926B (zh) * 2013-06-11 2019-06-21 七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将应用流量分载至共享通信信道进行无线网络中的信令优化用于使用专有和非专有协议的流量
US10560244B2 (en) * 2013-07-24 2020-02-11 At&T Intellectual Property I, L.P.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ducing inter-cellsite interference in full-duplex communications
US9788318B2 (en) * 2014-08-18 2017-10-10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Channel capacity on collision based channels
CN106922217A (zh) * 2014-11-20 2017-07-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网络中的方法和节点
CN104717663B (zh) * 2015-03-27 2018-07-24 胡汉强 一种共享子频带的方法及基站、用户终端
US10025961B2 (en) 2015-07-27 2018-07-17 Symbol Technologies, Llc Arrangement for, and method of, enhancing accuracy of data collection for items located in a venue
CN108292975A (zh) * 2015-11-09 2018-07-17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管理由设备在无线通信网络中的随机接入信道上的重传的方法和装置
US10319220B2 (en) * 2017-04-27 2019-06-11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Control arrangement and control method
CN109861703B (zh) * 2017-11-30 2020-09-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无线设备及无线局域网信号接收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5733A (en) * 1996-12-03 1999-05-18 Ericss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inguishing in-band signaling from user data
US6198748B1 (en) * 1997-09-02 2001-03-06 Motorola, Inc.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US6577645B2 (en) * 1998-06-03 2003-06-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radio set for transmitting messag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6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136147A1 (de) * 1991-11-02 1993-05-06 Robert Bosch Gmbh, 7000 Stuttgart, De Synchronisationsverfahren fuer ein mobilfunktelefon
US5390216A (en) 1991-11-02 1995-02-14 Robert Bosch Gmbh Synchronization method for a mobile radiotelephone
US5828658A (en) * 1991-12-12 1998-10-27 Arraycomm, Inc. Spectrally efficient high capacity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ith spatio-temporal processing
FI933129A0 (fi) * 1993-07-08 1993-07-08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Dataoeverfoeringsfoerfarande foer ett digitalt cellulaert mobiltelefonsystem och ett digitalt cellulaert mobiltelefonsystem
FI99076C (fi) * 1994-11-25 1997-09-25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moniaikavälikanavan osoittamiseksi TDMA-radiojärjestelmässä
US5642354A (en) * 1995-09-01 1997-06-24 Motorola, Inc. Enhanced access burst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TW349296B (en) 1996-05-21 1999-01-01 Ib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U711253B2 (en) * 1996-11-13 1999-10-07 Nokia Telecommunications Oy Metho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 transmitting training signals in a TDMA transmission system
AT407810B8 (de) * 1997-03-27 2001-08-27 Post & Telekom Austria Ag Verfahren zum erzeugen von trainingsfolgen für die anwendung im zellularen mobilfunk
SE518224C2 (sv) * 1997-06-24 2002-09-10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Sätt och system i ett cellbaserat nät
SE514325C2 (sv) 1997-09-30 2001-02-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kanalallokering till flerkanalsförbindelser i ett mobilkommunikationsnät
DE19747457C2 (de) * 1997-10-27 2000-04-06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über eine Funkschnittstelle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FI105963B (fi) * 1998-08-24 2000-10-31 Nokia Oyj Menetelmä opetusjakson muodostamiseksi
US6259730B1 (en) * 1998-11-10 2001-07-1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Transmit diversity and reception equalization for radio links
FI108494B (fi) 1998-12-22 2002-01-31 Nokia Corp Signalointimenetelmõ ja tietoliikennejõrjestelmõ
US6782264B2 (en) 1999-01-08 2004-08-24 Trueposition, Inc. Monitoring of call information in a wireless location system
US6587446B2 (en) * 1999-02-11 2003-07-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Handoff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012906B1 (en) * 1999-03-15 2006-03-14 Lg Information & Communications, Ltd. Pilot signals for synchronization and/or channel estimation
EP1045533B1 (en) * 1999-04-12 2003-07-16 Sony International (Europe) GmbH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for distinguishing between different data burst types in a digital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6400758B1 (en) 1999-06-24 2002-06-04 Ibiquity Digita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ining sequence identification in an AM compatible digital audio broadcasting system
FI107675B (fi) * 1999-07-05 2001-09-14 Nokia Networks Oy Menetelmä käyttäjälle osoitetun informaation tunnistamiseksi kommunikaatiojärjestelmässä ja kommunikaatiojärjestelmä
DE19960545A1 (de) * 1999-12-15 2001-07-05 Siemens Ag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r Übertragung von Daten und zur Bestimmung der Übertragungseigenschaften in einem 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FI109568B (fi) * 2000-01-13 2002-08-30 Nokia Corp Optimoitu lepotilan toiminta
CN1146156C (zh) * 2000-06-07 2004-04-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估计中训练序列的生成方法
GB2364211A (en) * 2000-06-30 2002-01-16 Nokia Oy Ab A terminal comprising two receivers for receiving an encrypted first signal from a first network and a decryption second signal from a second network
US7173899B1 (en) * 2000-08-28 2007-02-06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Training and synchronization sequences for wireless systems with multiple transmit and receive antennas used in CDMA or TDMA systems
US6760599B1 (en) * 2000-09-29 2004-07-06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lecting a base station
US7512109B2 (en) * 2000-09-29 2009-03-31 Intel Corporation Slot structure for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778513B2 (en) * 2000-09-29 2004-08-17 Arraycomm,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parting multiple users in a shared-channe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711412B1 (en) * 2000-10-13 2004-03-23 Iospan Wireless, Inc.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by training of interfering signals
JP2004515150A (ja) * 2000-11-30 2004-05-20 アレイ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のトレーニング・シーケンス
SE0100846D0 (sv) * 2001-03-09 2001-03-09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tranceivers
CN1148027C (zh) * 2001-04-29 2004-04-28 北京润光泰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采用多级码分多址扩频通信实现信息高效传送的方法
US7079601B2 (en) * 2001-06-19 2006-07-18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Efficient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s system
EP1286506B1 (en) * 2001-08-07 2005-10-19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wireless station
KR100596413B1 (ko) 2001-10-24 2006-07-0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송/수신 다중 안테나를 포함하는 이동 통신 장치 및 방법
ATE244968T1 (de) 2001-11-19 2003-07-15 Cit Alcatel Auswahl der autokorrelationsfunktion der störanteile in dem empfangenen nachrichtensignal
US7492743B2 (en) * 2002-09-30 2009-02-17 Intel Corporation Assigning training sequences based on spatial channel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WO2004075442A2 (en) 2003-02-19 2004-09-02 Flario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enhanced coding in multi-user communications systems
RU2343642C2 (ru) * 2003-02-19 2009-01-10 Квэлкомм Инкорпорейтед Управляемое кодирование с наложением в много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й системе связи
US7218894B2 (en) * 2003-05-09 2007-05-15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Interferer detection and channel estimation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DE10337828A1 (de) * 2003-08-18 2005-04-21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Auswahl eines Übertragungskanals
US20050084040A1 (en) * 2003-10-20 2005-04-21 Stewart Kenneth A. Method for modulation detection
US20050169397A1 (en) * 2004-01-29 2005-08-04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Scalable data reception gain control for a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communications system
JP4456415B2 (ja) 2004-06-07 2010-04-28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荷重検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輸送機器
US7697619B2 (en) * 2004-06-09 2010-04-13 Marvell World Trade Ltd. Training sequence for channel estimation in a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US7542515B2 (en) * 2004-12-29 2009-06-02 Intel Corporation Training symbol format for adaptively power loaded MIMO
KR20060079555A (ko) * 2004-12-31 2006-07-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동기가 맞추어진 tdma 네트워크 환경에서의 최대 간섭요소 제거 방법
US8381047B2 (en) * 2005-11-30 2013-02-19 Microsoft Corporation Predicting degradation of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below a threshold based on data transmission errors
AU2007226896B2 (en) 2006-03-20 2010-1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Extended capability transfer between a user equipment and a wireless network
CN101079663B (zh) 2006-05-24 2012-12-05 方正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降低无线蜂窝系统邻小区干扰的方法、基站及系统
CN101047990A (zh) * 2006-06-06 2007-10-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接入方法及系统
US20080002566A1 (en) * 2006-06-29 2008-01-03 Zhongshan Zhang Training sequence generating method, a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08038367A1 (en) 2006-09-28 2008-04-03 Fujitsu Limite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CN101179819A (zh) * 2006-09-30 2008-05-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小区系统中序列分配的方法、系统及装置
KR100891267B1 (ko) * 2007-01-11 2009-03-30 성균관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무선통신시스템을 위한 훈련 시퀀스
US8054919B2 (en) * 2007-03-22 2011-11-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KR101378695B1 (ko) * 2007-04-18 2014-03-3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훈련 시퀀스 코드 생성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055636A2 (en) 2007-10-24 2009-04-30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Voice and data communication services using orthogonal sub-channels
MY155165A (en) 2008-09-12 2015-09-15 Qualcomm Inc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905733A (en) * 1996-12-03 1999-05-18 Ericsson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tinguishing in-band signaling from user data
US6198748B1 (en) * 1997-09-02 2001-03-06 Motorola, Inc.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and method
US6577645B2 (en) * 1998-06-03 2003-06-10 Siemens Aktiengesellschaft Method and radio set for transmitting messag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338259B8 (en) 2013-11-06
HK1198456A1 (zh) 2015-04-24
CN102150404B (zh) 2014-08-06
RU2011114088A (ru) 2012-10-27
AU2009292127B2 (en) 2014-02-13
CN104038332B (zh) 2018-02-13
US9184894B2 (en) 2015-11-10
KR101258488B1 (ko) 2013-04-26
WO2010030399A1 (en) 2010-03-18
MY155165A (en) 2015-09-15
EP2338259B1 (en) 2013-08-14
AU2009292127A1 (en) 2010-03-18
US20150043389A1 (en) 2015-02-12
JP5706018B2 (ja) 2015-04-22
US9407410B2 (en) 2016-08-02
EP2645655A3 (en) 2014-05-14
KR20110067126A (ko) 2011-06-21
US20130265996A1 (en) 2013-10-10
HUE044936T2 (hu) 2019-11-28
EP2645656A3 (en) 2014-05-14
CN104065469A (zh) 2014-09-24
PT2338259E (pt) 2013-11-04
JP2012502582A (ja) 2012-01-26
US9455818B2 (en) 2016-09-27
CN104038332A (zh) 2014-09-10
EP2338259A1 (en) 2011-06-29
CA2735471A1 (en) 2010-03-18
EP2645656A2 (en) 2013-10-02
ES2432820T3 (es) 2013-12-05
EP2645656B1 (en) 2019-04-03
US9173197B2 (en) 2015-10-27
EP2645655A2 (en) 2013-10-02
PL2338259T3 (pl) 2014-01-31
CN104065469B (zh) 2018-02-13
CN102150404A (zh) 2011-08-10
US20130265995A1 (en) 2013-10-10
CA2735471C (en) 2015-08-04
HK1198306A1 (zh) 2015-03-27
HK1158406A1 (zh) 2012-07-13
DK2338259T3 (da) 2013-10-21
IL211262A0 (en) 2011-04-28
JP2014140232A (ja) 2014-07-31
BRPI0918184A2 (pt) 2015-12-01
EP2645655B1 (en) 2019-03-27
RU2490811C2 (ru) 2013-08-20
TW201012110A (en) 2010-03-16
US20110170482A1 (en) 2011-07-14
IL211262A (en) 2016-06-30
MX2011002704A (es) 2011-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13372B (zh) 將使用哪個訓練序列碼以用於通信鏈路以信號發送至行動器件之方法及裝置
TWI459746B (zh) 無線通信之容量增大裝置及方法
US8374156B2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KR101266075B1 (ko) 단일 채널을 통해 신호들을 공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TWI511505B (zh) 無線通信之容量增大裝置及方法
AU2013260645B2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2015282352B2 (en) 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ignaling to a mobile device which set of training sequence codes to use for a communication link
AU2011202938A1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U2011202940A1 (en) Capacity increasing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