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10590B - 照明裝置 - Google Patents
照明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10590B TWI410590B TW100108328A TW100108328A TWI410590B TW I410590 B TWI410590 B TW I410590B TW 100108328 A TW100108328 A TW 100108328A TW 100108328 A TW100108328 A TW 100108328A TW I410590 B TWI410590 B TW I410590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optical axis
- guide plate
- strip
- disposed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照明裝置,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提供平面光源的照明裝置。
圖1A為習知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1B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強度分佈圖,圖1C為圖1A沿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參照圖1A,在習知的照明裝置100中,通常會將兩發光二極體(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條110、120對稱性地擺放於導光板130的兩對向側,從而使得發光二極體112、122的光軸O1、O2彼此平行,亦即光軸O1、O2的夾角為0度。然而,如圖1B所示,由於發光二極體112、122的光強度分佈LI在法線方向N1最強(對應角度0度),故如圖1C所示,當此對稱架構應用於光程較短的燈具(例如為嵌燈或小型天花板吸頂燈)時,發光二極體光條110中許多沿法線方向N1(或光軸O1)傳遞的光束L1會直接穿透側表面134並傳遞至對向的發光二極體光條120,從而使得出光面132所提供的光強度下降,進而降低發光二極體光條110的光使用效率,以及增加不必要的耗能與成本。
除此之外,習知技術亦提供幾種相關於照明裝置的技術。美國專利公開號20100027293之先前技術揭露一種具有複數曲面凹槽的導光板以耦合光源而可提供均勻的面光
源,其中發光二極體是配置於所有導光板的角落(corners)。美國專利號6,464,366與美國專利公開號20060269213號則是揭露導光板入光面之對向端貼覆反射片以增加光源利用率,但兩者皆僅揭露一發光二極體且該發光二極體僅配置於導光板一邊。
另外,中華民國專利號M339773揭露一種導光板及其散熱裝置,其中發光二極體燈條係配置於導光板的兩對向側。中華民國專利號M329739則是揭露一種傘型導光燈具,其包括複數個圍繞在導光板四周的發光二極體。中華民國專利號M323021還揭露一種輕鋼架T-BAR的發光二極體燈具。
本發明提供一種照明裝置,具有良好的光使用效率。
本發明的其他目的和優點可以從本發明所揭露的技術特徵中得到進一步的了解。
為達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一第一光條、一第二光條、一第一反射片以及一第二反射片。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一相對出光面之底面以及N個連接出光面與底面的側表面,其中N≧4。第一光條配置於側表面之其一旁,且適於發出沿一第一光軸傳遞的一第一光束。第二光條配置於側表面之另一旁,且適於發出沿一第二光軸傳遞的一第二光束。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分別經由對應
的側表面進入導光板中,並經由出光面傳遞至導光板外。第一光軸與第二光軸彼此不平行。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分別配置於側表面之對向於第一光條與第二光條者。其中第一反射片和第二反射片可以一體成形或分別設置於側表面。
基於上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可達到下列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一。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由於對應第一光條的第一光軸與對應第二光條的第二光軸彼此不平行,且反射片配置在對向於第一光條與第二光條的側表面上,故能減少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從對向於第一光條與第二光條之側表面出射的機率,進而能使照明裝置有良好的光使用效率。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有關本發明之前述及其他技術內容、特點與功效,在以下配合參考圖式之一較佳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中,將可清楚的呈現。以下實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語,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後等,僅是參考附加圖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語是用來說明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
圖2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200的俯視示意圖,圖2B為圖2A沿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請同時參照圖2A與圖2B,照明裝置200包括導光板210、光條220、
230以及反射片240,其中反射片240例如為白反射片。導光板210具有出光面S1、相對出光面S1之底面S2以及N個連接出光面S1與底面S2的側表面(例如側表面S3~S6),其中N≧4。在本實施例中,N例如為4,且導光板210例如為正四邊形。本實例之照明裝置200例如為短光程(optical path)的照明裝置,亦即光束在導光板210內的傳遞距離較短。詳細來說,導光板210之側表面S3到側表面S5的長度D1例如小於或等於30公分,且上述之長度D1相當於照明裝置200的光程長度。惟本發明不限用於短光程之照明裝置。
光條220配置於側表面S3~S6之其一側表面S3旁,且適於發出沿光軸O3傳遞的光束L3。光條230配置於側表面S3~S6之另一側表面S4旁,且適於發出沿光軸O4傳遞的光束L4。光束L3與光束L4分別經由對應的側表面S3、S4進入導光板210中,並經由出光面S1傳遞至導光板210外。由於光束L3由側表面S3進入導光板,因此S3為對應於光條220的入光面;同樣地,光束L4由側表面S4進入導光板,因此S4為對應於光條230的入光面。光軸O3與光軸O4彼此不平行,亦即光軸O3與光軸O4具有一夾角θ 1,其中夾角θ 1的範圍例如為從30度至150度,而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 1例如為90度。反射片240配置於側表面S3~S6之對向於光條220與光條230者,亦即側表面S5與S6。另外,光條220、230分別包括複數個發光二極體222、232,其中發光二極體222、232的光強
度分佈在法線方向上可為最強,亦即發光二極體222、232光軸角度夾角越小時(例如零度角時),其相對發光強度即愈大,例如是正光型發光二極體(top-view LED)。設計者亦可藉由調整發光二極體222、232的色溫值以達到不同色溫效果。
除此之外,如圖2B所示,照明裝置200更包括複數個微結構250,微結構250配置於底面S2上。如圖2A所示,微結構250於底面S2上的分佈圖形A例如為一圓形,以使照明裝置200能提供圓形的光形。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微結構250的分佈圖形A亦可為其他形狀,例如四邊形、三角形、或不規則形狀,本發明並不受限於此。另一方面,本實例之微結構250例如採取不等間隔的佈點設計。詳細來說,微結構250在靠近光條220與光條230處的數量密度小於在遠離光條220與光條230處的數量密度,以達到均勻出光的效果。如圖2B所示,微結構250適於破壞光束L2的全反射,從而使得部分光束L2’穿透出光面S1並傳遞至導光板210外,以達到均勻出光以及提供平面光源的效果。微結構250例如為凸點,且凸點又例如印刷網點或利用噴墨(ink jet)技術製作。
請同時參照圖2A與圖2B,由於本實施例之光條220、230係以非對稱的方式分別配置於導光板210的側表面S3、S4,故大部分沿光軸O3傳遞光束L3不會從光條230旁的側表面S4穿透,僅有少部分偏離法線方向之光束可能會從光條230旁的側表面S4穿透。除此之外,由於對
向光條220及其入光面S3之側表面S5係配置有反射片240,故當光束L3沿光軸O3傳遞到側表面S5時,反射片240會將光束L3反射回導光板210內。當圖2B之光束L3在反射到微結構250時,微結構250會破壞光束L3的全反射,進而使光束L3’經由出光面S1傳遞至導光板210外。因此,相較於圖1光束L1直接穿透表面134,而造成較少光束L1從出光面132出射的情況而言,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200能提供較高亮度的平面光源。
類似地,此種光條220、230非對稱的配置方式,也能避免圖2A中大部分沿光軸O4傳遞光束L4從光條220旁之側表面S3穿透的情況,亦即較少部分偏離法線方向之光束會從光條220旁的側表面S3穿透。另外,再加上對向於光條230及其入光面S4之側表面S6上配置有反射片240,故當光束L4沿光軸O4傳遞到側表面S6時,反射片240會將光束L4反射回導光板210內,從而使得光束L4再度被利用,進而提昇光使用效率。由於發光二極體222、232的光強度分佈在越靠近其法線方向處可為越強,且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200能有效利用發光二極體222、232之靠近其法線方向的光束(例如光束L3、L4),故能提供良好的光使用效率與高照明亮度。
於本實施例中,如圖2A所示,分別配置於側表面S5和S6的反射片240為單片(即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位於側表面S5和S6的反射片240a、240b為分別設置(即非一體成形),如圖2C所示。
表一為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200與圖1A之照明裝置100的光學特性比較表。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一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由表一可知,本實施例藉由將光條220與230非對稱地配置在導光板210的側表面S3與S4旁時(亦即光軸夾角θ 1為90度),確實能提昇照明裝置200的光使用效率,從而提供較高亮度的平面光源。如表一之實施例所示,照明裝置200的光使用效率約比習知之照明裝置100高出約9%。
圖3A與圖3B為光束在短光程之導光板與長光程之導
光板中的傳遞比較示意圖。為了方便比較說明,在此將短光程之導光板310與長光程之導光板410重疊繪示於同一張圖。如前所述,短光程表示光束在導光板310內的行進距離較短。請先參照圖3A,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310的長度D2例如為小於30公分。如圖3A所示,導光板310與導光板410旁配置有光條320,且光條320包括發光二極體322。發光二極體322適於發出光束L5、L6。其中光束L5為沒有經過導光板310之微結構312散射,而直接傳遞至對向側表面S7並透過側表面S7離開導光板310的光束。光束L6為沒有經過導光板410之微結構412散射,而直接傳遞至對向側表面S8並透過側表面S8離開導光板410的光束。由圖3A可知,在發光二極體322之發光角度θ 2固定的條件下,導光板310內光束L5所圍出的區域多於光束L6所圍出的區域,其中多出的區域為圖3中的區域B。由此可知,當導光板310的光程較短時(亦即長度D2較短),會有較高比例的光束(例如光束L5)直接從發光二極體322之對向側表面S7離開導光板310,從而減少光束從出光面S9離開導光板310的機率,進而降低了整體的光使用效率。
請參照圖3B,當光束L7碰到導光板310的微結構312時,微結構312會破壞光束L7的全反射,從而使得部份的光束L7’往側表面S7的方向傳遞。然而,由於導光板310的長度D2較短,故光束L7’會直接從側表面S7離開導光板310,而無法繼續在導光板310內部傳遞,從而減少光
束L7’被微結構312散射並由出光面S10出光的機率。如此一來,便會降低整體的光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若光束L7是在導光板410內傳遞,由於導光板410的光程較長(亦即長度D3較長),故被散射過一次的光束L7’還有機會被微結構412再次散射,從而使得部份的光束L7”能從導光板410的出光面S10出光。因此,由圖3A與圖3B可知,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光束自短光程之導光板310之側表面S7的出光比例會高於光束自長光程之導光板410之側表面S8的出光比例。有鑑於此,如圖2A所示,本實施例的照明裝置200便可將光條220與230以非對稱的方式擺設在導光板210的側表面S3與S4旁,並於側表面S5與S6貼附反射片,以減少光束從光條220與230之對向側表面S5與S6離開導光板210的機率,進而能提昇光使用效率。
表二為不同光程之照明裝置對應不同之光條擺設的光學特性比較表。需注意的是,下述之表二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由表二可知,無論光程長度為5公分或20公分,以非對稱擺設光條之照明裝置(如圖2A)的光使用效率皆比以對稱擺設光條之照明裝置(如圖1A)的光使用效率高。除此之外,當照明裝置的光程長度越短時,藉由非對稱擺放光條能提昇更多的光使用效率。換句話說,本實施例所提出的非對稱擺放架構,特別能提昇短光程之照明裝置的光使用效率,進而能夠減少發光二極體的顆數以降低成本,或是降低發光二極體的驅動電流以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惟本發明不限於短光程之照明裝置。另一方面,由於本實施例之非對稱擺放光條的架構能減少照明裝置的耗能,故亦能降低照明裝置的溫度,從而能避免傳統燈具因高溫所引起的危險。
圖4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4A之照明裝置500a與圖2A之照明裝置200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照明裝置500a的導光板510具有六個側表面S11~S16(即N=6)。換句話說,導光板510的形狀為六邊形,且例如是正六邊形。如圖4A所示,光條220與光條230分別配置於側表面S11與S12旁,且光軸O3與光軸O4間的夾角θ 3為60度。光條220與光條230之對向的側表面S14與S15配置有反射片540。除
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540更可配置於側表面S11~S16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的側表面S13與S16。其中反射片540適於將光束(例如光束L3與L4)反射回導光板510內,使光束能再度被利用,從而增加光束自出光面S17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500a的光使用效率與照明亮度。如圖4A所示,在圖4A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與S15的反射片540為單片(即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與S15的反射片540可為分別配置(即非一體成形)。
圖4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4B之照明裝置500b與圖4A之照明裝置500a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圖4B之光條230係配置於側表面S13旁(即光條220與光條230非相鄰配置),且光軸O3與光軸O4間的夾角θ 4為120度。另外,光條220與光條230之對向的側表面S14與S16配置有反射片540。除此之外,反射片540更配置於側表面S11~S16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的側表面S12與S15。其中反射片540適於將光束(例如光束L3與L4)反射回導光板510內,使光束能再度被利用,以增加光束自出光面S17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500b的光使用效率。如圖4B所示,在圖4B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S15與側表面S16的反射片540為分別配置(即非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S15與側表面S16的反射片540可為單片(即一體成形,亦即配置於側表面S14、S15和
S16的反射片540為一體)。
圖4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4C之照明裝置500c與圖4A之照明裝置500a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圖4C之照明裝置500c更包括光條520。光條520配置於側表面S11~S16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者旁(例如側表面S13),且適於發出沿光軸O5傳遞的光束L5,其中光軸O5與光軸O3以及光軸O4彼此不平行。詳細來說,光軸O5與光軸O4的夾角θ 5例如為60度,且光軸O5與光軸O3的夾角(θ 3+θ 5)例如為120度。
另外,光條220、光條230與光條520之對向的側表面S14、S15與S16配置有反射片540。其中反射片540適於將光束L3~L5反射回導光板510內,使光束L3~L5能再度被利用,以增加光束L3~L5自出光面S17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500c的光使用效率與照明亮度。如圖4C所示,在圖4C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和S15之反射片與配置於側表面S16的反射片為分別配置(即非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14、S15和側表面S16的反射片可為單片(即一體成形)。
如同第一實施例,圖4A~4C實施例之照明裝置500a~500c更包括複數個微結構550,並設置於導光板510之底面上,其功能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圖5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5A之照明裝置600a與圖4A之照明裝置500a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照明裝置600a的導光板610具有八個側表面S18~S25(即N=8)。換句話說,導光板610的形狀為八邊形,且例如是正八邊形。如圖5A所示,光條220與光條230分別配置於側表面S18與S19旁,且光軸O3與光軸O4間的夾角θ 6為45度。另外,光條220與光條230之對向的側表面S22與S23配置有反射片640。除此之外,在本實施例中,反射片640更配置於側表面S18~S25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的側表面S20~S21與S24~S25旁。其中反射片640適於將光束(例如光束L3與L4)反射回導光板610內,使光束能再度被利用,以增加光束自出光面S26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600a的光使用效率與照明亮度。如圖5A所示,在圖5A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22與S23的反射片640為單片(即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22與S23的反射片640可為分別配置(即非一體成形)。
圖5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5B之照明裝置600b與圖5A之照明裝置600a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圖5B之光條230係配置於側表面S20旁,且光軸O3與光軸O4間的夾角θ 7為90度。另外,光條220與光條230之對向的側表面S22與S24配置有反射片640。除此之外,反射片640更配置於側表面S18~S25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的側表面S19、S21、
S23與S25。其中反射片640適於將光束(例如光束L3與L4)反射回導光板610內,使光束能再度被利用,以增加光束自出光面S26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600b的光使用效率與照明亮度。如圖5B所示,在圖5B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22與S24的反射片640為分別配置(即非一體成形);於其他實施例中,配置於側表面S22與S24的反射片640可為單片(即一體成形,亦即配置於側表面S22、S23和S24的反射片640為一體)。
圖5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圖5C之照明裝置600c與圖5A之照明裝置600b類似,惟二者主要差異之處在於:圖5C之光條230係配置於側表面S21旁,且光軸O3與光軸O4間的夾角θ 8為135度。另外,光條220與光條230之對向的側表面S22與S25配置有反射片640。除此之外,反射片640更配置於側表面S18~S25之未配置光條220與光條230的側表面S19~S20、S23~S24。其中反射片640適於將光束(例如光束L3與L4)反射回導光板610內,使光束能再度被利用,以增加光束自出光面S26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600c的光使用效率與照明亮度。
如同第一實施例,圖5A~5C實施例之照明裝置600a~600c更包括複數個微結構650,並設置於導光板610之底面上,其功能與第一實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表三為不同邊數(側表面的個數N)之照明裝置對應不同之光條擺設的光學特性比較表。需注意的是,下述之
表三中所列的數據資料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參照本發明之後,當可對其參數或設定作適當的更動,惟其仍應屬於本發明之範疇內。
由表三可知,當兩光軸O3、O4彼此不平行,而具有一夾角時,能提昇照明裝置的光使用效率,其中以夾角為90度時,所得到的光使用效率最高。詳細來說,相對於傳統燈具夾角為0度或光軸平行的情況(例如圖1A),當兩光軸O3、O4的夾角為90度時,約可提昇5~8%的光使用效率。除此之外,其他的夾角(例如45度、60度或135度)也能提昇約2~4%的光使用效率。由表三可知,在上述實施例中,當兩光軸的夾角約為90度時,照明裝置的光使用效率可獲得最大的提昇。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實施例包括以下優點或功效之至少其中之一。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由於光條係以非對稱的方式配置在短光程之導光板的側表面旁,且反射片亦配置於光條之對向的側表面上,故能降低光束從對向於光條之側表面出射的情況,並提昇光束從出光面出射的機率,進而提昇照明裝置的光使用效率與提供高照明亮度的平面光源,並達到節能省電的效果。另一方面,由於非對稱的擺設方式能達到良好的光使用效率,故在欲達到相同照明亮度的情況下,本實施例之照明裝置之光條或發光二極體的個數可以比習知的燈具來得較少,從而具有節省製作成本的優點。
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而已,當不能以此限定本發明實施之範圍,即大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及發明說明內容所作之簡單的等效變化與修飾,皆仍屬本發明專利涵蓋之範圍內。另外本發明的任一實施例或申請專利範圍不須達成本發明所揭露之全部目的或優點或特點。此外,摘要部分和標題僅是用來輔助專利文件搜尋之用,並非用來限制本發明之權利範圍。
說明書和申請專利範圍中提及的“第一”、“第二”、....僅用以命名元件的名稱,並非用來限制元件數量上的上限或下限。
100、200、200’、500a~500c、600a~600c‧‧‧照明裝置
110、120‧‧‧發光二極體光條
112、122、222、232、322、522‧‧‧發光二極體
130、210、310、410、510、610‧‧‧導光板
220、230、320、520‧‧‧光條
240、240a、240b、540、640‧‧‧反射片
250、312、412、550、650‧‧‧微結構
S1、S9、S10、S17、S26‧‧‧出光面
134、S3~S8、S11~S16、S18~S25‧‧‧側表面
L1~L7、L2’、L3’、L7’、L7”‧‧‧光束
O1~O5‧‧‧光軸
θ 1、θ 3~θ 8‧‧‧夾角
θ 2‧‧‧發光角度
D1~D3‧‧‧長度
A‧‧‧分佈圖形
B‧‧‧區域
N1‧‧‧法線方向
LI‧‧‧光強度分佈
圖1A為習知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1B為習知發光二極體光強度分佈圖。
圖1C為圖1A沿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A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2B為圖2A沿II-II線的剖面示意圖。
圖2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3A為光束在短光程之導光板與長光程之導光板中的傳遞比較示意圖。
圖3B為光束在短光程之導光板與長光程之導光板中的傳遞比較示意圖。
圖4A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4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4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5A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5B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圖5C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之照明裝置的俯視示意圖。
200‧‧‧照明裝置
210‧‧‧導光板
220、230‧‧‧光條
240‧‧‧反射片
250‧‧‧微結構
222、232‧‧‧發光二極體
S1‧‧‧出光面
S3~S6‧‧‧側表面
L3~L4‧‧‧光束
O3~O4‧‧‧光軸
θ 1‧‧‧夾角
D1‧‧‧長度
A‧‧‧分佈圖形
Claims (9)
- 一種照明裝置,包括:一導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一相對該出光面之底面以及N個連接該出光面與該底面的側表面,其中N≧4;一第一光條,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其一旁,且適於發出沿一第一光軸傳遞的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光條,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另一旁,且適於發出沿一第二光軸傳遞的一第二光束,其中該第一光束與該第二光束分別經由對應的該側表面進入該導光板中,並經由該出光面傳遞至該導光板外,且該第一光軸與該第二光軸彼此不平行;一第一反射片,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對向於該第一光條者;一第二反射片,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對向於該第二光條者;以及複數個微結構,配置於該底面上,其中該些微結構於該底面上的分佈圖形為一圓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光軸與該第二光軸具有一夾角,且該夾角的範圍為從30度至15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反射片更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未配置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二光條者。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 些微結構在靠近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二光條的數量密度小於在遠離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二光條的數量密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些微結構為凸點。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二光條各包括複數個發光二極體,且該些發光二極體為正光型的發光二極體。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更包括一第三光條,配置於該些側表面之未配置該第一光條與該第二光條者旁,且適於發出沿一第三光軸傳遞的一第三光束,其中該第三光軸與該第一光軸以及該第二光軸彼此不平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導光板的長度小於或等於30公分。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照明裝置,其中該第一反射片與第二反射片係一體成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08328A TWI410590B (zh) | 2011-03-11 | 2011-03-11 | 照明裝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100108328A TWI410590B (zh) | 2011-03-11 | 2011-03-11 | 照明裝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7327A TW201237327A (en) | 2012-09-16 |
TWI410590B true TWI410590B (zh) | 2013-10-01 |
Family
ID=472230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0108328A TWI410590B (zh) | 2011-03-11 | 2011-03-11 | 照明裝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41059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504344B (zh) * | 2012-10-24 | 2015-10-21 | Sinetics Associates Internat Taiwan Ltd | 植物生長裝置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62275B (en) * | 2003-07-25 | 2006-09-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Illumination device |
TW200638135A (en) * | 2005-02-25 | 2006-11-01 | Mitsubishi Rayon Co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 guide for use there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TW200739000A (en) * | 2006-04-06 | 2007-10-16 | Coretronic Corp | Plan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
TWM348200U (en) * | 2008-08-25 | 2009-01-01 | Licht Co Ltd De | Glare-proof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planar light source for desk lamp |
CN201448639U (zh) * | 2009-05-26 | 2010-05-05 | 陈向荣 | 一种照明装置 |
CN1866057B (zh) * | 2005-05-20 | 2010-11-1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光学板、具有该光学板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
TW201042326A (en) * | 2009-05-27 | 2010-12-01 |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 guide plate,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he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ompri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
-
2011
- 2011-03-11 TW TW100108328A patent/TWI410590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262275B (en) * | 2003-07-25 | 2006-09-21 |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 Illumination device |
TW200638135A (en) * | 2005-02-25 | 2006-11-01 | Mitsubishi Rayon Co |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light guide for use therein,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866057B (zh) * | 2005-05-20 | 2010-11-10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光学板、具有该光学板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
TW200739000A (en) * | 2006-04-06 | 2007-10-16 | Coretronic Corp | Plane light source apparatus |
TWM348200U (en) * | 2008-08-25 | 2009-01-01 | Licht Co Ltd De | Glare-proof LED (light emitting diode) planar light source for desk lamp |
CN201448639U (zh) * | 2009-05-26 | 2010-05-05 | 陈向荣 | 一种照明装置 |
TW201042326A (en) * | 2009-05-27 | 2010-12-01 | Chi Lin Technology Co Ltd | Light guide plate, the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the planar illumination device comprising the light guide plat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237327A (en) | 2012-09-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833979B2 (en) | Light source device with outer lens and light source system using the same | |
JP5279329B2 (ja) | レンズ付発光ユニット | |
TWI418731B (zh) | Led燈具 | |
TWI451046B (zh) | 光源裝置 | |
TWI534391B (zh) | 光源導引結構及發光裝置 | |
WO2009094819A1 (fr) | Unité d'éclairage à del anti-éblouissement | |
JP2013168350A5 (zh) | ||
EP2867714A1 (en) | Lens for led illumination | |
JP6222445B2 (ja) | 照明装置 | |
TWI479107B (zh) | 發光二極體光分配透鏡及其光源裝置 | |
TW201024630A (en) | Illumination device configured to mix light from a first and a seco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US9911907B2 (en) |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 |
TWM452309U (zh) | 照明燈管 | |
TWI506229B (zh) | 發光裝置及其透鏡 | |
JP6292509B2 (ja) | 照明装置 | |
JP6146793B2 (ja) | 発光装置用レンズ、発光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 |
KR102388796B1 (ko) | 조명 장치 | |
TWI410590B (zh) | 照明裝置 | |
TW201422989A (zh) | 發光裝置 | |
WO2014008734A1 (zh) | 灯具及其全光角led灯泡 | |
JP2012156123A5 (zh) | ||
TWI573962B (zh) | 燈具結構 | |
TWM452456U (zh) | 光源模組 | |
WO2015011105A1 (en) | A lens for a light source | |
TWI539113B (zh) | 透鏡及發光裝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