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00501B -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 Google Patents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400501B
TWI400501B TW95146155A TW95146155A TWI400501B TW I400501 B TWI400501 B TW I400501B TW 95146155 A TW95146155 A TW 95146155A TW 95146155 A TW95146155 A TW 95146155A TW I400501 B TWI400501 B TW I4005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barrel
optical
main body
lens
ed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5146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5491A (en
Inventor
Shih Chieh Yen
Original Assignee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Priority to TW951461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400501B/zh
Publication of TW200825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5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4005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400501B/zh

Links

Landscapes

  • Lens Barrels (AREA)

Description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本發明涉及光學系統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鏡筒、具有該鏡筒之光學模組及該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隨著電子通訊產業之蓬勃發展,手機、筆記本電腦、數碼相機、個人數位助理等消費性電子產品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之必備品。由於電子市場競爭日漸劇烈,為了能於市場上贏得一席之位,各大廠商對自己之產品不斷地推陳出新,目前,各類電子產品大多朝著小型化、集成化、多功能化方向發展,而整合有攝像功能之電子產品則倍受青睞。
先前之光學鏡頭模組通常包括收容於鏡筒內之複數個透鏡、光圈片、濾光片等光學元件,以及用於控制各光學元件之間距離之間隔環等。先前之光學鏡頭模組結構中,由於鏡筒通常為圓筒狀結構,各光學元件通常依次沿鏡筒軸線方向裝設於鏡筒中,無法於組裝各光學元件之同時,對各光學元件之光學偏心度進行測量,只能於組裝完成後進行測量,然而,一旦檢測出組裝完成之鏡頭模組存在光學偏心問題,那麼由於其已經完成組裝而無法採取調整、更換光學元件等補救措施,這樣由於整個光學模組之失效使得其中之所有光學元件將會全部丟棄,從而造成組裝製程之極大浪費。
有鑑於此,提供一種可實現於組裝時能夠利用檢測裝置即時地對光學元件之光學性能進行檢測之光學模組實屬 必要。
以下,將以實施例說明一種鏡筒、具有該鏡筒之光學模組以及組裝上述光學模組之方法。
一種鏡筒,其包括鏡筒主體與一封口裝置,所述鏡筒主體包括一第一底面,一第二底面以及連結第一底面與第二底面之側壁。所述側壁具有一內表面及一外表面,所述側壁上開設有一貫通內表面與外表面之一開口,用於將光學元件裝入鏡筒內。側壁上具有定義該開口之兩安裝側面,從所述內表面與一安裝側面相交之一端向內表面與另一安裝側面相交之另一端圍繞鏡筒之軸線於所述側壁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凹槽,且該第一凹槽與鏡筒側壁之內表面具有相同之曲率。所述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之開口相配合。
一種光學模組,其包括一鏡筒及至少一光學元件。所述鏡筒包括一鏡筒主體及一封口裝置。所述鏡筒主體包括一第一底面,一第二底面以及連結第一底面與第二底面之側壁。所述側壁具有一內表面及一外表面,所述側壁上開設有一貫通內表面與外表面之一開口,用於將光學元件裝入鏡筒主體內。側壁上具有定義該開口之兩安裝側面,從所述內表面與一安裝側面相交之一端向內表面與另一安裝側面相交之另一端圍繞鏡筒主體之軸線於所述側壁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凹槽,且該第一凹槽與鏡筒主體側壁之內表面具有相同之曲率。所述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一邊緣部、第二邊緣部及位於第一邊緣部與第二邊緣 部之主體部,所述第一邊緣部與第二邊緣部用於與鏡筒主體中之第一凹槽相配合。所述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之開口相配合。
一種組裝上述光學模組之方法,其包括步驟:提供一夾具,其包括一主體,至少一夾持部及連結所述夾持部與主體之至少一懸臂,所述懸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與主體相連,第二端設置有夾持部,所述夾持部之結構與透鏡之第二邊緣部相配合;將至少一光學元件之第二邊緣部夾設於所述夾具之夾持部;移動夾具之主體使得光學元件之第一邊緣部從鏡筒主體之開口進入鏡筒主體中,並使得光學元件之第一邊緣部裝設於鏡筒主體之第一凹槽中;利用一光學檢測裝置對上述初步安裝有光學元件之光學模組進行檢測,配合所述檢測過程調整光學元件之位置;將裝設於第一凹槽中之光學元件進行固定;將封口裝置裝設到所述鏡筒主體之開口中,並將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進行固定。
上述實施例之述鏡筒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所述鏡筒主體所具有之結構特點,即,具有側向開口,可以使得鏡筒軸向開口之外部區域可以放置光學檢測儀器,從而實現於安裝透鏡等光學元件之同時可對各光學元件之裝配情況進行即時量測,得以實現即時評估光學模組之品質;其次,鏡筒還具有一封口裝置,當鏡筒主體內之光學元件組裝完成後,可將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之開口相配合,一方面可確保鏡筒主體內光學元件不被污染,另一方面鏡筒主體與其他元件之配合時其內之光學元件亦不 會被損傷。
所述具有上述鏡筒之光學模組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由於其鏡筒結構上之特點,可以使得光學模組中之光學元件利於安裝之同時進行檢測;其次,由於其光學元件如透鏡於結構上與鏡筒之結構相對應,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得光學元件便於安裝與檢測,另一方面可以使得光學元件與鏡筒之良好配合。
所述對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提供可方便安裝透鏡之夾具,其結構設計與待安裝之光學元件相適應,可實現對光學元件之良好夾固;其次,由於該夾具可同時夾持複數個光學元件,可實現鏡筒中所需之複數個光學元件之一次安裝;最後,於安裝光學元件之過程中,利用光學檢測裝置對初步安裝(未進行固定)之光學模組進行光學檢測,可以即時地評估初步安裝之光學模組之性能是否滿足要求,以實現對透鏡或其他光學元件之調整或修正,避免如先前技術所述之待整個光學模組之組裝結束後進行檢測後發現問題時無法補救之隱患。
以下將結合附圖及複數個實施例對本技術方案之鏡筒、具有該鏡筒之光學模組以及組裝該光學模組之方法進行具體說明。
如圖1所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光學模組,如光學鏡頭模組100。所述光學鏡頭模組100包括一鏡筒140與至少一個透鏡120。當然,光學鏡頭模組100通常 還可包括光圈片、濾光片以及間隔環等元件,為了簡單、清楚地描述光學鏡頭模組100之結構,本實施例僅以鏡筒中裝設複數個透鏡120為例進行說明光學鏡頭模組100之結構。所述鏡筒140包括一鏡筒主體110與一封口裝置130。
如圖2所示,鏡筒主體110具有一第一底面111,一第二底面112以及連接第一底面111及第二底面112之側壁113。第二底面112與一底座(圖未標示)相結合。鏡筒主體110之側壁113具有一內表面114,與內表面114相對之一外表面115以及兩個安裝側面116a,且所述每個安裝側面116a上分別開設有豎槽116b。所述側壁113之內表面114與外表面115同時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第二底面112垂直,所述每個安裝側面116a同時與內表面114、外表面115、第一底面111、第二底面112相鄰。所述側壁113上開設有一貫通內表面114與外表面115之開口116,該開口116由側壁113之兩安裝側面116a定義出,該開口116作為將透鏡120送入鏡筒主體110空腔中之通道。從內表面114與一安裝側面116a相交之一端向內表面114與另一安裝側面116a相交之另一端圍繞鏡筒主體110之軸線於側壁113內開設有至少一個第一凹槽117,所述第一凹槽117為一弧形凹槽,且該弧形第一凹槽117之曲率與鏡筒主體110之內表面114之曲率相同。第一凹槽117用於裝設透鏡120。
透鏡120具有一第一邊緣部121,一第二邊緣部122以及位於第一邊緣部121與第二邊緣部122之間之主體部123 。第一邊緣部121與第二邊緣部122為相對於透鏡120之主體部123呈對稱結構,即,第一邊緣部121與第二邊緣部122結構、尺寸均相同。所述第一邊緣部121與第二邊緣部122用於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凹槽117配合,將透鏡120水平安裝於鏡筒主體110中,且使得透鏡120之主體部123恰好處於鏡筒主體110之空腔中,這樣進入鏡筒主體110之光線可穿過透鏡120之主體部123。
所述第一凹槽117具有一底面118及兩相對之側面119,且第一凹槽117之結構由所述底面118及兩相對之側面119所定義出。第一凹槽117之深度(即第一凹槽117之底面118到鏡筒主體110內表面114之距離)與高度(即第一凹槽117之兩相對側面119之間之距離)與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及第二邊緣部122之相應尺寸相同,以實現第一凹槽117與第一邊緣部121及第二邊緣部122之配合。為方便描述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及第二邊緣部122之結構以及與第一凹槽117之具體配合情況,第一邊緣端部121定義有一第一外端面124,第二邊緣部122定義有一第二外端面125。具體地,第一凹槽117之深度等於第一邊緣部121之第一外端面124到主體部123與第一邊緣部121之臨界面之距離,同樣,第一凹槽117之深度亦等於第二邊緣部122之第二外端面125到主體部123與第二邊緣部122之臨界面之距離。第一凹槽117之高度等於第一邊緣部121及第二邊緣部122之厚度。這樣,當透鏡120裝設於鏡筒主體110中時,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與第二邊緣部122恰好容置於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凹槽 117中,同時透鏡120之主體部123會定位於鏡筒主體110之空腔內。
所述第一凹槽117之數量等於要裝設之透鏡120之數量,相鄰第一凹槽117之間之距離同樣根據要裝設之相鄰透鏡120之間之距離確定。本實施例中,要裝設之透鏡120為三個,相應地,鏡筒主體110中開設三個第一凹槽117。
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之尺寸亦要根據要裝設之透鏡120之尺寸及數量確定。由於鏡筒主體110中至少要裝設一個透鏡120,因此,開口116沿鏡筒主體110軸向之開口高度要大於或等於一個透鏡120之厚度,當透鏡120之厚度不一致時,開口116沿鏡筒主體110軸向之開口高度要大於或等於透鏡120之最大厚度;同時,開口116沿鏡筒主體110軸向之開口高度要小於或等於鏡筒主體110之高度。所述開口116沿與鏡筒主體110軸線垂直之橫向開口尺寸(即,鏡筒主體110側壁113之兩安裝側面116a之間之距離)要大於或等於透鏡120最大直徑,當透鏡120為不規則形狀其厚度不一致時,開口116沿與鏡筒主體110軸線垂直之橫向開口尺寸要大於或等於透鏡120之最大直徑,這樣可以確保透鏡120水平地穿過開口116而安裝到鏡筒主體110中。
所述封口裝置130用於與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相配合,從而使得透鏡120容置於連續地或者封閉地鏡筒主體110中。所述封口裝置130為一弧面形板體結構,其結構、尺寸恰好與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相對應,即,將該封口裝置130安裝到開口116處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可 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
所述封口裝置130具有一內表面131、一與內表面131相對之外表面132、一頂面133、一與頂面133相對之底面134、兩側面135。當該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時,封口裝置130之頂面133會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相結合形成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底面134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二底面112相結合形成另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內表面131與鏡筒主體110之內表面114相結合形成一連續之圓筒面。
所述封口裝置130之兩側面135上分別形成有兩凸緣136,其分別與定義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之兩安裝側面116a上之兩豎槽116b相對應,用於將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相結合並固定。本實施例中,該兩凸緣136為相同之長方體結構,兩豎槽116b為恰好容置上述兩凸緣136之長方體凹槽。當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內安裝完成後,封口裝置130之兩凸緣136分別從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所在第一底面111端插入到豎槽116b中,將封口裝置130嵌入到開口116中,這樣便使得透鏡120可封閉地裝設於被封閉之鏡筒主體110中。
為使得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結合後能夠更好地容置、調整以及固定透鏡120,優選地,封口裝置130包括與第一凹槽117向配合之第二凹槽137,所述第二凹槽該封口裝置130安裝到開口116處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可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
所述封口裝置130具有一內表面131、一與內表面131相對之外表面132、一頂面133、一與頂面133相對之底面134、兩側面135。當該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時,封口裝置130之頂面133會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相結合形成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底面134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二底面112相結合形成另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內表面131與鏡筒主體110之內表面114相結合形成一連續之圓筒面。
所述封口裝置130之兩側面135上分別形成有兩凸緣136,其分別與定義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之兩安裝側面116a上之兩豎槽116b相對應,用於將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相結合並固定。本實施例中,該兩凸緣136為相同之長方體結構,兩豎槽116b為恰好容置上述兩凸緣136之長方體凹槽。當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內安裝完成後,封口裝置130之兩凸緣136分別從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所在第一底面111端插入到豎槽116b中,將封口裝置130嵌入到開口116中,這樣便使得透鏡120可封閉地裝設於被封閉之鏡筒主體110中。
為使得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結合後能夠更好地容置、調整以及固定透鏡120,優選地,封口裝置130包括與第一凹槽117向配合之第二凹槽137,所述第二凹槽該封口裝置130安裝到開口116處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可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
所述封口裝置130具有一內表面131、一與內表面131相 對之外表面132、一頂面133、一與頂面133相對之底面134、兩側面135。當該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時,封口裝置130之頂面133會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相結合形成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底面134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二底面112相結合形成另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內表面131與鏡筒主體110之內表面114相結合形成一連續之圓筒面。
所述封口裝置130之兩側面135上分別形成有兩凸緣136,其分別與定義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之兩安裝側面116a上之兩豎槽116b相對應,用於將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相結合並固定。本實施例中,該兩凸緣136為相同之長方體結構,兩豎槽116b為恰好容置上述兩凸緣136之長方體凹槽。當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內安裝完成後,封口裝置130之兩凸緣136分別從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所在第一底面111端插入到豎槽116b中,將封口裝置130嵌入到開口116中,這樣便使得透鏡120可封閉地裝設於被封閉之鏡筒主體110中。
為使得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結合後能夠更好地容置、調整以及固定透鏡120,優選地,封口裝置130包括與第一凹槽117向配合之第二凹槽137,所述第二凹槽該封口裝置130安裝到開口116處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可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
所述封口裝置130具有一內表面131、一與內表面131相對之外表面132、一頂面133、一與頂面133相對之底面 134、兩側面135。當該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配合後形成一連續之筒體結構時,封口裝置130之頂面133會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相結合形成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底面134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二底面112相結合形成另一連續地、封閉地環面,封口裝置130之內表面131與鏡筒主體110之內表面114相結合形成一連續之圓筒面。
所述封口裝置130之兩側面135上分別形成有兩凸緣136,其分別與定義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之兩安裝側面116a上之兩豎槽116b相對應,用於將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相結合並固定。本實施例中,該兩凸緣136為相同之長方體結構,兩豎槽116b為恰好容置上述兩凸緣136之長方體凹槽。當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內安裝完成後,封口裝置130之兩凸緣136分別從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所在第一底面111端插入到豎槽116b中,將封口裝置130嵌入到開口116中,這樣便使得透鏡120可封閉地裝設於被封閉之鏡筒主體110中。
為使得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結合後能夠更好地容置、調整以及固定透鏡120,優選地,封口裝置130包括與第一凹槽117向配合之第二凹槽137,所述第二凹槽137與第一凹槽117可形成一連續之環槽。本實施例中,從封口裝置130之內表面131向封口裝置130內部開設與鏡筒主體110內第一凹槽117相配合、貫通之第二凹槽137。第二凹槽137之結構、尺寸與第一凹槽117相同,這樣,當封口裝置130插入開口116與鏡筒主體110配合 後,封口裝置130會與鏡筒主體110形成一連續地圓筒體結構,同時,第二凹槽137亦將會與第一凹槽117相貫通且於所述連續之圓筒體結構內壁形成一連續之環槽。
封口裝置130之兩凸緣136與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之間之接觸面可通過膠水黏結固定、超聲波焊接固定等方式。此外,封口裝置130之外表面132與鏡筒主體110之側壁113之外表面115可形成有螺紋結構,用於將所述之光學頭鏡模組100整體與其它之結構配合。
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提供於組裝上述光學透鏡模組100過程中夾持透鏡120之夾具40。如圖3所示,所述夾具40包括一主體410,至少一夾持部420以及連接所述夾持部420與主體410之至少一懸臂430。所述懸臂430一端與主體410相連,另一端設置有夾持部420。所述懸臂430可與主體410一體成型,亦可移動地設置於410上。所述夾持部420用於夾持透鏡120之第二邊緣部122。
本實施例中,懸臂430可移動地連結於主體410上。具體地,主體410上開設一溝槽411,用收容懸臂430之一端並實現懸臂430於溝槽411中移動,從而可調整懸臂430之位置,當調整懸臂430之位置移動到預定位置後,可利用一鎖固元件440將懸臂430之一端固定於溝槽411內。
為實現一次夾持複數個透鏡120進行安裝,夾持部420和懸臂430可設置為複數個,且夾持部420與懸臂430之數量相等。由於通常情況下,複數個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內會相互平行排布,因此,複數個懸臂430相應地設 置為互相平行,這樣可實現複數個夾持部420所夾持之複數個透鏡120處於相互平行之平面內,以利於安裝。
例如,待安裝的透鏡120為三個,那麼相應地,夾持部420與懸臂430可分別設置三個。此外,由於三個透鏡120於鏡筒主體110中間隔一定距離且平行排布,例如三個透鏡120間距相同,為完成此三個透鏡120之一次安裝,可將三個懸臂430之間之間距調整為與上述三個透鏡120之間之間距相等,且三個懸臂430相互平行,這樣,安裝透鏡120時,每一透鏡120可分別同時對準鏡筒主體110內各自待配合之第一凹槽117,以利於安裝。此外,所述三個懸臂430之長度應相同,且三個懸臂430分別支撐同樣之夾持部420,並且每一夾持部420同等程度地夾持透鏡120之第二邊緣部122,這樣可以確保三個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均處於同一豎直平面內,當移動夾具40之主體部410將三個透鏡120送入鏡筒主體110進行安裝時,三個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之外端面124可同時抵靠鏡筒之110第一凹槽117之底面118,這樣利於三個透鏡120整體上同時且穩定地安裝。
所述夾持部420具有一第一夾片421,一與第一夾片421相對且平行放置之第二夾片422以及將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之相同端連結起來之連接部423,因此,夾持部420整體上呈U字形。所述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之間之距離可根據待夾持之物件之尺寸進行調整,例如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可於連結部423上進行移動,通常使用時,先將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之間距 離調整足夠大以將待夾持物件如透鏡120之第二邊緣部122放到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之間,然後調整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相對移動,直至第二邊緣部122被夾緊。
為實現所述夾持部420與透鏡120之第二邊緣部122更好地配合,第一夾片421與第二夾片422用於與第二邊緣部122之表面相接觸之表面之形狀及尺寸相同,以使第一夾片421、第二夾片422與第二邊緣部122緊密結合,從而利於夾具40穩固地將透鏡120裝入鏡筒主體110中。
本技術方案第三實施例提供一種利用第二實施例中之夾具40對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模組100進行組裝之方法。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透鏡模組100包括三個透鏡120,相應地,第二實施例之夾具40設置有三個懸臂430與三個夾持部420。組裝光學透鏡模組100之過程包括以下步驟。首先,將三個鏡片120之第二邊緣部122分別夾固於夾具40之三個夾持部420。三個夾持部420同等程度地夾持三個透鏡120之第二邊緣部122,使得三個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均處於同一豎直平面內。
其次,移動夾具40之主體410到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處,將三個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分別對準各自對應之第一凹槽117,繼續移動主體410直至三個透鏡120之第一邊緣部121全部插入到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凹槽117中,同時透鏡120基本全部處於鏡筒主體110之空腔中。此時,透鏡120之主體部123基本上處於鏡筒主體110之中心區域,例如,當主體部123為規則之圓柱形體時,主 體部123處於鏡筒主體110中心區域係指主體部123之軸線與鏡筒主體110之軸線共線。並且,第二邊緣部122之外端面125基本上處於開口116處且位於第一凹槽117底面118所處環面之延長面上。
於此安裝步驟中,可沿鏡筒主體110之軸線於鏡筒主體110之軸線延長線區域設置一光學檢測裝置,對評估鏡頭品質之參數如中偏心、MTF值等進行測量。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調製傳遞函數)值係綜合反映光學鏡頭模組品質好壞之參數。當通過檢測發現初步安裝好(未進行固定)之光學鏡頭模組100之品質達不到預定要求,可以直接對光學鏡頭模組100中之各元件進行調整、修正或更換,以使整個光學鏡頭模組100之品質達到要求。當調整、修正或更換各元件後整個光學鏡頭模組100還不能達到要求時,需要進行重新組裝,此時由於只完成初步裝配,光學鏡頭模組100中之部分元件還可通過拆卸進行再利用。
當經上述光學檢測後光學鏡頭模組100滿足要求時,可將鏡筒主體110中之各光學元件如透鏡120進行固定。各光學元件與鏡筒主體110之間之固定方式通常採用光固化膠進行膠合,所述光固化膠通常為紫外固化膠。在本實施例中,可於透鏡120安裝入鏡筒主體110內部之前先於第一凹槽117中塗覆紫外固化膠水(紫外光照射後才會固化),然後依照上述方法裝入透鏡120,再配合調整三個透鏡120之位置對裝有三個透鏡120光學鏡頭模組100進行光學檢測,當光學鏡頭模組100之光學參數滿足要求時,最 後利用紫外光照射第一凹槽117中之紫外固化膠水直至紫外固化膠水固化,從而將三個透鏡120與鏡筒主體110固定。
經上述檢測、固定後,光學鏡頭模組100基本完成了預組裝,為了防止鏡筒主體110中之光學元件如透鏡120被污染,或者為了使得此預組裝之光學鏡頭模組100方便與其他光學元件進行配合,或者為了確保配合時不會損傷鏡筒主體110中之光學元件如透鏡120,需要進一步對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進行封合。
因此,光學透鏡模組100之組裝過程還包括最後一步,即,將封口裝置130與鏡筒主體110之開口116進行配合。具體來說,將封口裝置130的兩凸緣136分別從鏡筒主體110之兩豎槽116b所在第一底面111端插入到豎槽116b中,直至封口裝置130之底面134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二底面112處於同一平面並形成封閉之環面,同時封口裝置130之頂面133與鏡筒主體110之第一底面111亦處於同一平面並形成封閉之環面,此時,封口裝置130嵌入到開口116中並與鏡筒主體110結合形成封閉之筒體。這樣,便完成了光學鏡頭模組100之組裝過程。
本技術方案之光學鏡頭模組100具有以下特點:首先,由於其鏡筒主體110所具有之結構特點,即,具有側向開口116,可以使得鏡筒主體110軸向開口上方區域可放置光學檢測儀器,從而實現於安裝透鏡120等光學元件之同時可對各光學元件之裝配情況進行即時量測,得以實現即時評估光學鏡頭模組100之品質;其次,光學鏡頭模組 100還具有一封口裝置130,於鏡筒主體110內之光學元件組裝完成後與鏡筒主體110相配合,一方面可確保鏡筒主體110內光學元件不被污染,另一方面鏡筒主體110與其他元件配合時其內之光學元件亦不會被損傷。
另外,本技術方案之光學鏡頭模組100之組裝方法具有以下特點:首先,提供可方便安裝透鏡120之夾具40,其結構設計與待安裝之透鏡120相適應,可實現對透鏡120之良好夾固;其次,由於該夾具40可同時夾持複數個透鏡120,可實現鏡筒主體110中所需之複數個透鏡120之一次安裝;最後,於安裝透鏡120之過程中,利用光學檢測裝置對初步安裝(未進行固定)之光學鏡頭模組100進行光學檢測,可即時地評估初步安裝之光學鏡頭模組100之性能是否滿足要求,以實現對透鏡120或其他光學元件之調整或修正,避免如先前技術所述之待整個光學鏡頭模組100之組裝結束後進行檢測後發現問題時無法補救之隱患。
綜上所述,本發明確已符合發明專利之要件,遂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自不能以此限制本案之申請專利範圍。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援依本發明之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涵蓋於以下申請專利範圍內。
100‧‧‧光學鏡頭模組
120‧‧‧透鏡
140‧‧‧鏡筒
112‧‧‧第二底面
114,131‧‧‧內表面
116‧‧‧開口
116b‧‧‧豎槽
118‧‧‧底面
121‧‧‧第一邊緣部
123‧‧‧主體部
125‧‧‧第二外端面
134‧‧‧底面
137‧‧‧第二凹槽
410‧‧‧主體
420‧‧‧夾持部
422‧‧‧第二夾片
430‧‧‧懸壁
115,132‧‧‧外表面
116a‧‧‧安裝側面
117‧‧‧第一凹槽
119,135‧‧‧側面
122‧‧‧第二邊緣部
124‧‧‧第一外端面
133‧‧‧頂面
136‧‧‧凸緣
40‧‧‧夾具
411‧‧‧溝槽
421‧‧‧第一夾片
423‧‧‧連接部
440‧‧‧鎖固元件
圖1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模組裝配示意圖。
圖2為本技術方案第一實施例之光學鏡頭模組之分解示意 圖。
圖3為本技術方案第二實施例之夾持光學鏡頭模組中透鏡之夾具示意圖。
100‧‧‧光學鏡頭模組
120‧‧‧透鏡
112‧‧‧第二底面
114,131‧‧‧內表面
116‧‧‧開口
116b‧‧‧豎槽
118‧‧‧底面
121‧‧‧第一邊緣部
123‧‧‧主體部
125‧‧‧第二外端面
134‧‧‧底面
137‧‧‧第二凹槽
110‧‧‧鏡筒主體
130‧‧‧封口裝置
111‧‧‧第一底面
113‧‧‧側壁
115,132‧‧‧外表面
116a‧‧‧安裝側面
117‧‧‧第一凹槽
119,135‧‧‧側面
122‧‧‧第二邊緣部
124‧‧‧第一外端面
133‧‧‧頂面
136‧‧‧凸緣

Claims (4)

  1. 一種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驟:提供一光學模組,該光學模組包括:一鏡筒,其包括一鏡筒主體及一封口裝置,所述鏡筒主體具有一第一底面,一第二底面以及連結第一底面與第二底面之側壁,所述側壁具有一內表面及一外表面,所述側壁上開設有一貫通內表面與外表面之一開口,用於將光學元件裝入鏡筒主體內,側壁上具有定義該開口之兩安裝側面,從所述內表面與一安裝側面相交之一端向內表面與另一安裝側面相交之另一端圍繞鏡筒主體之軸線於所述側壁開設有至少一第一凹槽,且該第一凹槽與鏡筒主體側壁之內表面具有相同之曲率,所述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之開口相配合,及至少一光學元件,所述光學元件具有一第一邊緣部、第二邊緣部及位於第一邊緣部與第二邊緣部之主體部,所述第一邊緣部與第二邊緣部用於與鏡筒中之第一凹槽相配合;提供一夾具,其包括一主體,至少一夾持部及連結所述夾持部與主體之至少一懸臂,所述懸臂具有第一端與第二端,第一端與主體相連,第二端設置有夾持部,所述夾持部之結構與光學元件之第二邊緣部相配合;將至少一光學元件之第二邊緣部夾設於所述夾具之夾持部;移動夾具之主體使得光學元件之第一邊緣部從鏡筒之開口進入鏡筒中,並使得光學元件之第一邊緣部裝設於鏡筒之第一凹槽中;利用一光學檢測裝置對上述初步安裝有光學元件之光學模 組進行檢測,配合所述檢測過程調整光學元件之位置;將裝設到第一凹槽中之光學元件進行固定;將封口裝置裝設到所述鏡筒主體之開口中,並將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進行固定。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將光學元件之第一邊緣部裝入鏡筒主體之前,於鏡筒主體之第一凹槽內部塗覆光固化膠。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所述封口裝置與鏡筒主體通過膠水黏結或超聲波焊接實現固定。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其中,於將光學元件之第二邊緣部夾設於所述夾具之夾持部之過程中,將複數個光學元件平行地夾設於所述夾具之複數個夾持部,移動夾具之主體部使複數個光學元件同時分別安裝於鏡筒主體之複數個第一凹槽中。
TW95146155A 2006-12-08 2006-12-08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TWI40050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5146155A TWI400501B (zh) 2006-12-08 2006-12-08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5146155A TWI400501B (zh) 2006-12-08 2006-12-08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5491A TW200825491A (en) 2008-06-16
TWI400501B true TWI400501B (zh) 2013-07-01

Family

ID=447719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5146155A TWI400501B (zh) 2006-12-08 2006-12-08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40050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5928B (zh) * 2020-11-13 2021-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9183B2 (ja) * 2016-02-17 2019-01-09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4806A (ja) * 1983-03-25 1984-10-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2001042192A (ja) * 1999-07-28 2001-02-16 Canon Inc カム筒、光学系駆動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CN2600834Y (zh) * 2002-08-07 2004-01-21 王亚伟 一种三维可调的新型光具座
CN2613772Y (zh) * 2003-04-18 2004-04-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筒
TW200634418A (en) * 2005-03-18 2006-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lens mechanism for digital camer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4806A (ja) * 1983-03-25 1984-10-03 Olympus Optical Co Ltd レンズ保持装置
JP2001042192A (ja) * 1999-07-28 2001-02-16 Canon Inc カム筒、光学系駆動装置および光学機器
CN2600834Y (zh) * 2002-08-07 2004-01-21 王亚伟 一种三维可调的新型光具座
CN2613772Y (zh) * 2003-04-18 2004-04-28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数码相机镜筒
TW200634418A (en) * 2005-03-18 2006-10-0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A lens mechanism for digital camera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725928B (zh) * 2020-11-13 2021-04-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頭、取像裝置與電子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5491A (en) 2008-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27459B (zh) 透鏡模組、其製造方法以及包含該模組方法的照相模組
JP6393046B2 (ja) 広角レンズユニット
KR20070097082A (ko) 광학 시스템 및 광학 시스템 제조 방법
JP4959183B2 (ja) 撮影レンズ及び撮影レンズを用いた光学機器
JP5877206B2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202780B1 (ko) 조정가능한 광학 렌즈 및 카메라 모듈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어플리케이션
TW201624038A (zh) 透鏡單元
JP2020027292A (ja) レンズモジュール
TW201348786A (zh) 鏡頭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I400501B (zh) 光學模組之組裝方法
JP5467205B2 (ja) 光学系レンズ
JP2016051076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WO2015093349A1 (ja) レンズ枠、レンズ組立体、およびレンズ組立体の製造方法
JP2010139566A (ja) レンズユニット
WO2018171714A1 (zh) 分体式镜头和摄像模组
TWI395986B (zh) 鏡頭模組及其組裝方法
TWI443402B (zh) 鏡頭模組
TWI454775B (zh) 鏡頭模組組裝治具及組裝鏡頭模組之方法
TWI403772B (zh) 鏡頭模組與鏡頭模組組裝方法
KR100835087B1 (ko) 카메라모듈 패키지
WO2021195878A1 (zh) 压环、镜头、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TWI751350B (zh) 轉接元件、光學前端結合裝置以及光譜儀
TWI444692B (zh) 組合鏡片及其應用的鏡頭模組
WO2019228110A1 (zh) 光学镜头、摄像模组及其组装方法
KR20170000221A (ko) 렌즈 고정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