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91755B -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91755B
TWI391755B TW098145983A TW98145983A TWI391755B TW I391755 B TWI391755 B TW I391755B TW 098145983 A TW098145983 A TW 098145983A TW 98145983 A TW98145983 A TW 98145983A TW I391755 B TWI391755 B TW I391755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acklight module
cymbal
edge
side edge
distanc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4598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22663A (en
Inventor
Chi Hung Chang
Te Hai Tseng
cheng wei Li
Ching Sang Yang
Original Assignee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 Optronics Corp filed Critical Au Optronics Corp
Priority to TW09814598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91755B/zh
Priority to US12/955,968 priority patent/US8310615B2/en
Publication of TW2011226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226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9175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91755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88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or other optical sheets in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3Prismatic sheet or layer; Brightness enhancement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6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 G02F1/133607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a specially adapted diffusing, scattering or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s the light controlling member including light directing or refracting elements, e.g. prisms or lens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Description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背光模組;具體而言,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可減少光學膜片產生翹曲之背光模組。
顯示面板及使用顯示面板之面板顯示裝置已漸漸成為各類顯示裝置之主流。例如各式面板顯示屏、家用的平面電視、個人電腦及膝上型電腦之平板型監視器、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顯示幕等,均為大量使用顯示面板之產品。特別是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的市場需求大幅成長,為配合液晶顯示裝置在功能上及外觀上之要求,液晶顯示裝置所使用之背光模組設計也日趨多元化。
圖1A及圖1B所示為傳統背光模組之示意圖。傳統的背光模組包含有外框10及增光片30。增光片30係設置於外框10內,供改變下方光源產生光線的光學性質,以產生較符合顯示面板需要的背光。增光片30上形成有複數稜鏡柱31,且均沿稜柱走向33延伸分佈。當背光模組或包含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受熱時,例如進行環境測試或實際在散熱不佳的空間使用,則增光片30即會受熱膨脹,使面積增加。由於增光片30上設有複數稜鏡柱31,因此增光片30在沿稜柱走向33方向上的伸展長度會較垂直稜柱走向33方向上的伸展長度為長。
如圖1B所示,當增光片30在沿稜柱走向33膨脹伸展時,即會與外框10之側壁11相干涉或抵觸。由於外框10內部的空間有限,當增光片30與側壁11相抵觸時,即會產生翹曲或波浪狀,進而對光線的處理造成影響,降低輸出光線的品質。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可減少其內部所含光學膜片受熱產生翹曲之情況。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可改善其提供之背光品質。
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可適應較高溫的工作環境。
背光模組主要包含外框以及第一稜鏡片。外框主要由側壁所圍成,且側壁之內側圍成有內部區域。第一稜鏡片係設置於內部區域內,其上形成有複數個稜鏡柱。此些稜鏡柱係相互平行並排,並共同沿第一稜鏡走向延伸。第一稜鏡片並具有環繞邊緣,其中包含有相接且相互垂直之第一側緣及第二側緣。稜鏡柱中包含有中央稜鏡柱,係實質位於全部稜鏡柱之中央。中央稜鏡柱與環繞邊緣有二交點,交點與外框的側壁間相隔有第一間距D1 。環繞邊緣上另有一端點,係位於最遠離中央稜鏡柱的位置。端點與外框的側壁間相隔有第二間距D2 ,其中第一間距D1 係大於第二間距D2
當第一稜鏡片受熱或經過與溫度相關之環境測試後,第一稜鏡片在第一稜鏡走向上會產生較大的熱脹形變。換言之,即環繞邊緣在交點位置上伸出之形變量會大於在端點位置上伸 出之形變量。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在第一稜鏡走向上因形變而與外框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上之定位可靠性。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背光模組;以較佳實施例而言,此背光模組係供液晶顯示裝置使用。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此背光模組亦可供電腦鍵盤、行動電話按鍵、看板及其他需要平面光源之裝置使用。在較佳實施例中,上述之液晶顯示裝置係包含一彩色液晶顯示裝置。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上述之液晶顯示裝置亦可包含單色之液晶顯示裝置。此外,液晶顯示裝置係泛指使用液晶面板之顯示裝置,包含家用的液晶電視、個人電腦及膝上型電腦之液晶監視器、行動電話及數位相機之液晶顯示幕等。
圖2為背光模組之實施例之元件爆炸圖。如圖2所示,背光模組包含外框100以及第一稜鏡片300。外框100較佳係由塑料所形成;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以金屬或其他材質形成。外框100主要可由側壁110依矩形環之結構所圍成,且側壁110之內側圍成內部區域130。內部區域130係可供設置光源、導光板、各式光學膜片等,可視需求調整所需容置元件。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300可以為具稜鏡等微結構之光學膜片,例如:增光片;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300亦可包含其他不同微結構之光學膜片;例如同時具有稜鏡微結構與擴散佈點的光學膜片等。可視實際需求調整。
如圖2所示,第一稜鏡片300係設置於內部區域130內。外框100之側壁110內面較佳形成有凸緣111,供直接或間接支撐第一稜鏡片300之底面邊緣。換言之,第一稜鏡片300之底面邊緣可直接放置在凸緣111上,亦可隔著導光板或其他光學膜片放置於凸緣111上。如圖2所示,第一稜鏡片300上形成有複數個稜鏡柱310;此些稜鏡柱310較佳係相互平行並排,並共同沿第一稜鏡走向330延伸,也就是說,此些稜鏡柱310可具有一第一稜鏡走向330。第一稜鏡片300並具有環繞邊緣350,其中可包含有相接且相互垂直之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側緣351係為短邊側緣;而第二側緣352則為長邊側緣。
圖3A為第一稜鏡走向330實質平行於第一側緣351之實施例示意圖。如圖2及圖3A所示,稜鏡柱310中包含有中央稜鏡柱311,係實質位於全部稜鏡柱310之中央。此處所言實質上之中央位置並不限定一定為正中央的稜鏡柱310位置,亦可為全部稜鏡柱310中分佈於較中央之位置之50%位置。中央稜鏡柱311與環繞邊緣350有二交點313,交點313與外框100的側壁110間相隔有第一間距D1 。環繞邊緣350上另有一端點359,端點即為環繞邊緣350上最遠離中央稜鏡柱311的一點。在較佳實施例中,端點359係為環繞邊緣350上與二交點313於沿環繞邊緣計算距離相同之位置;換言之,端點359係將二交點313間沿環繞邊緣350之距離二等分。然在不同實施例中,亦可採環繞邊緣350上與中央稜鏡柱311垂直距離最遠之一點,或以其他不同方式計算產生。端點359與外框100的側壁110間相隔有第二間距D2 ,其中第一間距D1 係大於第二間距D2
在圖3A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係實質平行於第一側緣351而實質垂直於第二側緣352。在此實施例中,當第一稜鏡片300受熱或經過與溫度相關之環境測試後,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會產生較大的熱脹形變。換言之,即第二側緣352向側邊伸出之形變量會大於第一側緣351朝上伸出之形變量。在圖3A所示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大致為0度。然而以第一側緣351正向(右)為起點與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夾角朝逆時針方向為正時,當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界於22.5度及-22.5度之間時,第一稜鏡片300上之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均會有類似上述的形變行為及關係。
在此實施例中,中央稜鏡柱311與環繞邊緣350之交點313係落於第二側緣352上;而端點359則位於第一側緣351上。第一間距D1 即為第二側緣352與側壁110間之間距;而第二間距D2 則為第一側緣351與側壁110之間距。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因形變而與外框100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30上之定位可靠性。
圖3B為第一稜鏡走向330實質垂直於第一側緣351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3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係實質垂直於第一側緣351而實質平行於第二側緣352。在此實施例中,當第一稜鏡片300受熱或經過與溫度相關之環境測試後,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會產生較大的熱脹形變。換言之,即第二側緣352向側邊伸出之形變量會小於第一側緣351朝上伸出之形變量。在圖3B所示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大致為90度。然而以第一側緣351正向(右)為起點與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夾角朝逆時針方向為正時,當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界於67.5度及112.5度之間時,第一稜鏡片300上之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均會有類似上述的形變行為及關係。
在此實施例中,中央稜鏡柱311與環繞邊緣350之交點313係落於第一側緣351上;而端點359則位於第二側緣352上。第一間距D1 即為第一側緣351與側壁110間之間距;而第二間距D2 則為第二側緣352與側壁110之間距。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因形變而與外框100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30上之定位可靠性。
圖3C為另一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3C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大致為45度。在此實施例中,當第一稜鏡片300受熱或經過與溫度相關之環境測試後,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會產生較大的熱脹形變。換言之,即環繞邊緣350在交點313位置上伸出之形變量會大於在端點359位置上伸出之形變量。也就是說,第一稜鏡片上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00之對角側緣與側壁110間間距為第二間距D2;平行第一稜鏡走向300之對角側緣與側壁110間之間距為第一間距D1。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因形變而與外框100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30上之定位可靠性。以第一側緣351為起點與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夾角朝逆時針方向為正時,當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界於112.5度及157.5度之間時,第一稜鏡片300上之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均會有類似上述的形變行為及關係。
在此實施例中,中央稜鏡柱311與環繞邊緣350之交點313係落於環繞邊緣350靠近對角的位置,且此對角連線方向係接近平行於第一稜鏡走向330,亦即與第一稜鏡走向330相差較小角度;而端點359則位於環繞邊緣350靠近另一組對角的位置,此組對角走向則接近垂直於第一稜鏡走向330。如圖3C所示,外框100之側壁110係相對於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傾斜;當接近交點313時,側壁110與環繞邊緣350間之間距較大,而當接近端點359時,側壁110與環繞邊緣350間之間距較小。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側壁100亦可不為直線性的傾斜,而改採弧面式或階梯式的傾斜。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因形變而與外框100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30上之定位可靠性。
圖3D為另一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3D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為135度。在此實施例中,當第一稜鏡片300受熱或經過與溫度相關之環境測試後,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會產生較大的熱脹形變。換言之,即環繞邊緣350在交點313位置上伸出之形變量會大於在端點359位置上伸出之形變量。以第一側緣351為起點與第一稜鏡走向330之夾角朝逆時針方向為正時,當第一稜鏡走向330與第一側緣351間之夾角界於22.5度及67.5度之間時,第一稜鏡片300上之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均會有類似上述的形變行為及關係。
在此實施例中,中央稜鏡柱311與環繞邊緣350之交點313係落於環繞邊緣350靠近對角的位置,且此對角連線方向係接近平行於第一稜鏡走向330,亦即與第一稜鏡走向330相差較小角度;而端點359則位於環繞邊緣350靠近另一組對角的位置,此組對角走向則接近垂直於第一稜鏡走向330。如圖3D所示,外框100之側壁110係相對於第一側緣351及第二側緣352傾斜;當接近交點313時,側壁110與環繞邊緣350間之間距較大,而當接近端點359時,側壁110與環繞邊緣350間之間距較小。也就是說,第一稜鏡片上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00之對角側緣與側壁110間間距為第二間距D2;平行第一稜鏡走向300之對角側緣與側壁110間之間距為第一間距D1。此外,在不同實施例中,側壁100亦可不為直線性的傾斜,而改採弧面式或階梯式的傾斜。由於第一間距D1 大於第二間距D2 ,因此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第一稜鏡走向330上因形變而與外框100相干涉產生翹曲或波浪起伏之情形,且可同時顧及在垂直第一稜鏡走向330上之定位可靠性。
圖4A及圖4B為以定位膠帶作為第一定位裝置之實施例示意圖。如圖4A所示,第一稜鏡片300之環繞邊緣350具有第一定位裝置500,以定位第一稜鏡片300於外框100上。第一定位裝置500較佳係設置相鄰於端點359的位置。由於第一稜鏡片300於受熱時在端點359所產生之形變較少,因此較適合設置第一定位裝置500。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裝置500係為定位膠帶;定位膠帶的一端貼合於第一稜鏡片300上靠近端點359的位置,另一端則貼合於外框100上對應於端點359之位置。在圖4A所示之實施例中,端點359係位於第一側緣351之中央,而定位膠帶所形成的定位裝置500則貼合於第一側緣351上。然而在圖4B所示之實施例中,端點359位於環繞邊緣350上靠近對角的位置,則定位膠帶所形成的定位裝置500即配合貼在對角角落的位置。
圖5A及圖5B為以卡耳作為第一定位裝置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5A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定位裝置500係由環繞邊緣350上的卡耳所形成。此時外框100上形成有相應的定位槽501,供容納作為第一定位裝置500的卡耳,以定位整個第一稜鏡片300。在較佳實施例中,如圖5A所示,卡耳係具有複數側邊510、511,其中與第一稜鏡走向330的正交方向最接近之側邊511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1 較大,且會大於其他側邊510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2 。換言之,卡耳上方向較接近垂直於第一稜鏡走向330的側邊511,其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會較其他側邊510的間距為大。
如圖5A所示,當第一定位裝置500(卡耳)形成於第一側緣351時,第一定位裝置500係可形成為一矩形。除去連接第一稜鏡片300的一側外,另有三個側邊510、511;其中位於兩側的側邊511即垂直於第一稜鏡走向330,因此具有與定位槽501側邊間之較大間距d1 。由於第一稜鏡片300在受熱時,第一定位裝置500亦會產生膨脹形變,因此較佳需預設較大的間距以為因應。
而在圖5B所示之實施例中,當配合不同的第一稜鏡走向330而將第一定位裝置500設置於第一稜鏡片300的角落時,第一定位裝置500較佳係形成為尖突狀,且除去連接第一稜鏡片300的一側外,仍具有四個側邊510、511;其中尖突部分係由兩個相互垂直的側邊510所延伸組成。形成尖突狀之側邊511會較其他側邊510較接近於平行第一稜鏡走向330。此時形成尖突狀之側邊511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2 即會小於其他側邊510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1
圖6為第一稜鏡片上具有截角之實施例示意圖。在圖6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300係形成為矩形,因此具有四個角落;然而在不同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300亦可具有不同形狀,因此形成不同數量的角落。如圖6所示,靠近交點313的角落可形成為截角700,以增加第一稜鏡片300環狀邊緣350在角落部分與外框100的間距。在形成截角700後,環狀邊緣350在截角700位置上的端緣與外框100側壁110的間距會大於第二間距D2。藉由此一設計,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在角落上與外框100干涉抵觸的機會。
圖7A及圖7B為加設第二稜鏡片之實施例示意圖。如圖7A所示,背光模組可進一步包含第二稜鏡片800疊合設置於第一稜鏡片300下方。在較佳實施例中,第二稜鏡片800上具有複數稜鏡柱810,且依第二稜鏡走向830延伸;其中第二稜鏡走向830較佳係實質正交於第一稜鏡走向330。由於第一稜鏡走向330較佳與第二稜鏡走向830實質正交,因此靠近第二稜鏡片800之中央稜鏡柱與環繞邊緣之交點的角落可形成為截角,以增加第二稜鏡片環狀邊緣在角落部分與外框100的間距,而第二稜鏡片800在第一稜鏡片300上形成截角700的角落上係可不形成為截角,而是直接突伸曝露於截角700及側壁110之間。
如同前述第一稜鏡片300上可設置之第一定位裝置500,第二稜鏡片800上亦可設置有第二定位裝置850。在圖7A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定位裝置850係設置在第二稜鏡片800曝露於截角700外的部分。如圖7A所示,第二定位裝置850係由定位膠帶所形成,並貼合於外框100及第二稜鏡片800曝露於截角700外之部分。然而在圖7B所示之實施例中,第二定位裝置850亦可由卡耳所形成,且容納於外框100上形成的定位槽501中。於本實施例,第二定位裝置850(卡耳)之側邊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關係類似前述第一定位裝置500(卡耳)之側邊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關係。第二定位裝置850(卡耳)具有複數側邊801。側邊801中與第二稜鏡走向830的正交方向最接近者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大於其他側邊801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如圖7B之實施例所示,第二定位裝置850(卡耳)較佳係形成為尖突狀,且除去連接第二稜鏡片800的一側外,仍具有四個側邊801;其中尖突部分係由兩個相互垂直的側邊801所延伸組成。形成尖突狀之側邊801會較其他側邊801較接近於平行第二稜鏡走向830。此時形成尖突狀之側邊801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2 即會小於其他側邊801與定位槽501側邊之間距d1
圖8為加設偏光片之實施例剖面圖。在圖8所示之實施例中,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有偏光片900設置於第一稜鏡片300上方,亦即第一稜鏡片300的出光面一側。如圖8所示,偏光片900與第一稜鏡片300之間具有一間距X,此間距X較佳係小於0.05mm。藉由此設計,可減少第一稜鏡片300受熱膨脹後的翹曲或波浪起伏的幅度。圖9為偏光片上設有粗糙面之實施例剖面圖。在圖9所示之實施例中,偏光片900朝向第一稜鏡片300的一面係形成為粗糙面910。藉由此一設計,可避免偏光片900與第一稜鏡片300相互吸附,進而解決因兩者相互吸附而使第一稜鏡片300翹曲的狀況。另外,需說明的是,上述偏光片可貼附於顯示面板的下表面。
本發明已由上述相關實施例加以描述,然而上述實施例僅為實施本發明之範例。必需指出的是,已揭露之實施例並未限制本發明之範圍。相反地,包含於申請專利範圍之精神及範圍之修改及均等設置均包含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100...外框
110...側壁
111...凸緣
130...內部區域
300...第一稜鏡片
310...稜鏡柱
311...中央稜鏡柱
313...交點
330...第一稜鏡走向
350...環繞邊緣
351...第一側緣
352...第二側緣
359...端點
500...第一定位裝置
501...定位槽
510、511...側邊
700...截角
800...第二稜鏡片
810...稜鏡柱
830...第二稜鏡走向
850...第二定位裝置
900...偏光片
910...粗糙面
圖1A及圖1B所示為傳統背光模組之示意圖;
圖2為背光模組之實施例元件爆炸圖;
圖3A至圖3D為具有不同第一稜鏡走向時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4A及圖4B為以定位膠帶作為第一定位裝置之實施例示意
圖;
圖5A及圖5B為以卡耳作為第一定位裝置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6為第一稜鏡片上具有截角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7A及圖7B為加設第二稜鏡片之實施例示意圖;
圖8為加設偏光片之實施例剖面圖;
圖9為偏光片上設有粗糙面之實施例剖面圖。
100...外框
110...側壁
300...第一稜鏡片
310...稜鏡柱
311...中央稜鏡柱
313...交點
330...第一稜鏡走向
350...環繞邊緣
351...第一側緣
352...第二側緣
359...端點

Claims (18)

  1. 一種背光模組,包含:一外框,具有一側壁以圍成一內部區域;以及一第一稜鏡片,設置於該內部區域內,該第一稜鏡片上形成有複數稜鏡柱,該些稜鏡柱具有一第一稜鏡走向,該第一稜鏡片另包含有一環繞邊緣;其中,該些稜鏡柱中包含一中央稜鏡柱實質位於該些稜鏡柱之中央,該第一稜鏡片之該中央稜鏡柱與該環繞邊緣之一交點與該外框之該側壁間具有一第一間距;最遠離該中央稜鏡柱且位於該環繞邊緣之一端點,該端點與該外框之該側壁間具有一第二間距;該第一間距係大於該第二間距。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環繞邊緣具有一第一定位裝置相鄰於該端點,該第一定位裝置係定位該第一稜鏡片於該外框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裝置包含一定位膠帶,該定位膠帶貼合於該外框及該第一稜鏡片之鄰近該端點之區域。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定位裝置包含一卡耳,該外框上形成有一定位槽,該卡耳係容納於該定位槽內。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卡耳具有複數側邊,該些側邊中與該第一稜鏡走向的正交方向最接近者與該定位槽側邊之間距大於其他側邊與該定位槽側邊之間距。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稜鏡片上形成有複數角落,靠近該交點之該角落形成為一截角,該截角端緣與該外框之該側壁間之間距大於該第二間距。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第二稜鏡片疊合設置於該第一稜鏡片下方,其中該第二稜鏡片上形成有一角落曝露於該截角與該側壁間。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稜鏡片上之該角落包含一第二定位裝置定位該第二稜鏡片於該外框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定位裝置包含一定位膠帶,該定位膠帶貼合於外框及該第二稜鏡片曝露於該截角外之部分。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定位裝置包含一卡耳,該外框上形成有一定位槽,該卡耳係容納於該定位槽內。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稜鏡片具有一第二稜鏡走向實質正交於該第一稜鏡走向。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卡耳具有複數側邊,該第二稜鏡片具有一第二稜鏡走向,該些側邊中與該第二稜鏡走向的正交方向最接近者與該定位槽側邊之間距大於其他側邊與該定位槽側邊之間距。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環繞邊緣包含相接且相互垂直之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當該第一稜鏡走向與該第一側緣之夾角界於22.5度及-22.5度之間時,該第一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二間距;該第二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一間距。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環繞邊緣包含相接且相互垂直之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當該第一稜鏡走向與該第一側緣之夾角界於67.5度及112.5度之間時,該第一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一間距;該第二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二間距。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環繞邊緣包含相接且相互垂直之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當該第一稜鏡走向與該第一側緣之夾角界於22.5度及67.5度之間時,該第一稜鏡片上垂直該第一稜鏡走向之對角側緣與該側壁間間距為該第二間距;平行該第一稜鏡走向之對角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一間距。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環繞邊緣包含相接且相互垂直之一第一側緣及一第二側緣,當該第一稜鏡走向與該第一側緣之夾角界於112.5度及157.5度之間時,該第一稜鏡片上垂直該第一稜鏡走向之對角側緣與該側壁間間距為該第二間距;平行該第一稜鏡走向之對角側緣與該側壁間之間距為該第一間距。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偏光片設置於該第一稜鏡片上方;其中該偏光片與該第一稜鏡片間之間距小於等於0.05mm。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背光模組,進一步包含一偏光片設置於該第一稜鏡片上方;其中該偏光片朝向該第一稜鏡片之一面形成為一粗糙面。
TW098145983A 2009-12-30 2009-12-30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TWI39175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45983A TWI391755B (zh) 2009-12-30 2009-12-30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US12/955,968 US8310615B2 (en) 2009-12-30 2010-11-30 Backlight module for preventing films from waving or curving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098145983A TWI391755B (zh) 2009-12-30 2009-12-30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22663A TW201122663A (en) 2011-07-01
TWI391755B true TWI391755B (zh) 2013-04-01

Family

ID=441873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45983A TWI391755B (zh) 2009-12-30 2009-12-30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8310615B2 (zh)
TW (1) TWI39175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10327B2 (en) 2015-03-20 2019-06-0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brightness enhancement design at periphery of display surface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91755B (zh) * 2009-12-30 2013-04-01 Au Optronics Corp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CN103363394A (zh) * 2012-04-06 2013-10-23 奇菱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块及包含该背光模块的显示装置
JP6032795B2 (ja) * 2012-06-18 2016-11-30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EP3635480A1 (en) 2017-06-05 2020-04-15 Arçelik Anonim Sirketi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image display devic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6057A (zh) * 2005-05-20 2006-11-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板、具有该光学板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TW200736718A (en) * 2006-03-23 2007-10-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light modu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327206B (en) 1993-11-19 1998-02-21 Toa Medical Electronics Test agent for blood analysis (2)
KR101133756B1 (ko) * 2004-08-30 2012-04-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도광판과 이를 구비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액정표시장치
TWM274547U (en) 2005-04-22 2005-09-01 San Ho Entpr Co Ltd Back-light module
TWM278904U (en) 2005-05-27 2005-10-21 Innolux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317837B (en) 2006-02-23 2009-12-01 Chi Mei Optoelectronics Corp Anti-deflection optical film and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ing the same
KR20080077338A (ko) * 2007-02-19 2008-08-22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백라이트 장치 및 투과형 표시 장치
TWI327206B (en) 2007-07-16 2010-07-11 Au Optronics Corp Display device with shielding adhesive laye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CN101393287A (zh) * 2007-09-21 2009-03-25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其棱镜片
US20100046903A1 (en) * 2008-08-19 2010-02-25 Mai Chien-Chin Structure of optic film
TWI391755B (zh) * 2009-12-30 2013-04-01 Au Optronics Corp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66057A (zh) * 2005-05-20 2006-11-2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光学板、具有该光学板的背光组件和显示装置
TW200736718A (en) * 2006-03-23 2007-10-0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Backlight module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10327B2 (en) 2015-03-20 2019-06-04 Au Optronics Corporation Backlight module having brightness enhancement design at periphery of display surfa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157869A1 (en) 2011-06-30
TW201122663A (en) 2011-07-01
US8310615B2 (en) 2012-11-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57649B (zh) 顯示器
US8109667B2 (en) Backlight module with improved base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TWI391755B (zh) 避免膜片翹曲之背光模組
US11216236B2 (en) Display device, tiled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201010775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110242749A1 (en) Electronic Device
JP200727919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6800866B2 (ja) 発光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照明装置
TW201331677A (zh) 背光模組及包括背光模組之顯示裝置
WO2021213022A1 (zh) 显示模组、显示组件及电子设备
TW201928462A (zh) 背蓋及包含其之顯示器
JP5312919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045370A1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JP2012208239A (ja) 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US11181783B2 (en) Display panel, display device and terminal
TWI581675B (zh) 軟性電路板以及顯示裝置
TWI485477B (zh) 顯示裝置
TWI485478B (zh) 具反射層之背光模組及其顯示裝置
JP5107194B2 (ja) 照明装置、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TWI661250B (zh) 具有反射片的背光模組
US20220179263A1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1749606B (zh) 避免膜片翘曲的背光模块
US20140328051A1 (en) Display device
KR10138745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모듈
KR102678895B1 (ko) 디스플레이용 충격 이력 지시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디스플레이 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