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6559B - 夾持機構 - Google Patents

夾持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6559B
TWI386559B TW98121411A TW98121411A TWI386559B TW I386559 B TWI386559 B TW I386559B TW 98121411 A TW98121411 A TW 98121411A TW 98121411 A TW98121411 A TW 98121411A TW I386559 B TWI386559 B TW I3865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r
clamping
clamping mechanism
members
elastic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81214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00646A (en
Inventor
Chia Ming Tsai
Bor Woei Li
Yi Chen Tao
Shao Tang Ma
Original Assignee
Pegatr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egatron Corp filed Critical Pegatron Corp
Priority to TW981214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386559B/zh
Publication of TW20110064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0064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65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6559B/zh

Links

Landscapes

  • Clamps And Clips (AREA)

Description

夾持機構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夾持機構,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藉由滑塊作動的夾持機構。
在現今資訊爆炸的時代,電子產品已與日常生活產生密不可分的關係。隨著電子科技的不斷演進,具人性化、功能性佳的電子產品亦不斷推陳出新。就電腦的發展與應用而言,首先發展出桌上型電腦(desktop computer),然而桌上型電腦甚為笨重,具有攜帶不便等缺點。因此之後便發展出攜帶方便的筆記型電腦(notebook computer),而隨著科技的進步,又發展出平板型電腦(tablet pc)。平板型電腦在使用上更具便利性,甚至只需將平板型電腦放在大腿上,利用觸控筆便可以對其進行操控,並不需要鍵盤或滑鼠等配備。
然而,在家中或會議室時,亦可以將平板型電腦置放在適用於平板型電腦的基座(docking)上,並從基座的後端外接出鍵盤及滑鼠,以藉由鍵盤及滑鼠對平板型電腦進行操控。傳統之基座或其它具有類似功能的結構,通常是配合與其對應之平板型電腦外觀上的造型做設計。詳細而言,普遍的作法是在基座上設計出配合平板型電腦外型的凹槽,並直接將平板型電腦直接置於凹槽,以透過凹槽對平板型電腦作左、右、前、後的限位。
換言之,具有固定尺寸與形狀之凹槽的基座僅適用於具有與其相對應尺寸與外型的平板型電腦。若要配合不同尺寸或外型的平板型電腦,則必須重新設計凹槽。此外,為了使基座對平板型電腦具有夾持力,常會將凹槽設計成與平板型電腦之間具有些微的結構性干涉,以產生夾持效果。然而此作法容易對平板型電腦的表面造成損傷。
本發明提供一種夾持機構,可適用於不同尺寸與外型的物件,且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損傷的機率。
本發明提出一種夾持機構,用以夾持一物件。夾持機構包括一第一滑塊、一第二滑塊及兩第二夾持件。第一滑塊具有一主動件。第二滑塊接觸第一滑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夾持件。兩第二夾持件分別滑設於第一滑塊的相對兩端。當物件下壓主動件時,第二滑塊與兩第二夾持件藉由第一滑塊帶動而靠近物件,以使第一夾持件及兩第二夾持件共同夾持物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滑塊更包含兩導槽,分設於主動件的相對兩側,且各第二夾持件之一端延伸並彎折而滑設於對應之導槽。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兩導槽之一端與另一端間具有一階段差,使兩第二夾持件沿導槽之一端向上滑動至另一端而靠近主動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主動件包括兩桿件,且兩桿件相互平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兩第二夾持件各包括一桿件,且兩桿件相互平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夾持件包括兩桿件,且兩桿件相互平行。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其中當物件被第二滑塊及兩第二夾持件夾持住時,兩第二夾持件分別承靠物件相對的兩側邊,且第二滑塊承靠物件的一表面。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限位組件。限位組件包括一擋止件及一釋放件。當物件被第二滑塊及兩第二夾持件夾持住時,擋止件與第一滑塊形成結構性干涉。釋放件用以推動擋止件以解除擋止件與第一滑塊之間的結構性干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滑塊具有一第一凸塊,用以與擋止件形成結構性干涉。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導引面,用以承靠擋止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擋止件鄰近第一滑塊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導引面,用以承靠第一凸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擋止件鄰近釋放件的位置具有一第三導引面,用以承靠釋放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限位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連接擋止件及一固定端,以對擋止件提供朝向第一滑塊的彈力。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限位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連接釋放件及一固定端,當釋放件推動擋止件時,使第二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滑塊具有一開口,且擋止件穿過開口。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滑塊更包含有一第二凸塊,且第二凸塊具有一接觸面,第二滑塊則具有另一接觸面與第二凸塊之接觸面相互承靠,當物件下壓主動件時,第二滑塊藉由另一接觸面相對第一滑塊之第二凸塊移動,而靠近物件。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第三彈性件,連接第一滑塊及一固定端,當第一滑塊被物件下壓後,使第三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第四彈性件,連接第二滑塊及一固定端,當第二滑塊經第一滑塊帶動時,使第四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基於上述,本發明的夾持機構藉由物件下壓第一滑塊及後續一連串的第二滑塊與第二夾持件的作動,而使第二滑塊上之第一夾持件及兩第二夾持件靠近物件並共同將其夾持住。此種夾持方式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損傷的機率。此外,可藉由配置不同規格之第二滑塊及第二夾持件,而使夾持機構適於夾持具有不同尺寸與外型的物件。
為讓本發明之上述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易懂,下文特舉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明如下。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夾持機構的立體圖。圖2、圖3及圖4分別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俯視、前視及側視圖。請參考圖1至圖4,本實施例的夾持機構100用以夾持一物件50(繪示於圖2、圖3及圖4)。物件50例如為一平板型電腦。夾持機構100包括一第一滑塊110、一第二滑塊120及兩第二夾持件130。第一滑塊110具有一主動件112。
第二滑塊120與第一滑塊110接觸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夾持件122。兩第二夾持件130分別滑設於第一滑塊110的相對兩側。當物件50下壓主動件112時,各第二夾持件130及第二滑塊120藉由第一滑塊110的帶動而靠近物件50,以使物件50被第一夾持件122及兩第二夾持件130共同夾持住。換言之,當使用者欲以夾持機構100來夾持物件50時,可將物件50沿方向D1 下壓主動件112,而使第一滑塊110帶動第二滑塊120沿方向D2 移動,且使第一滑塊110帶動兩第二夾持件130分別沿方向D3 及方向D4 移動。此時,兩第二夾持件130及第一夾持件122會往物件50靠近並共同夾持住物件50。
由於使用者係以物件50下壓主動件112就可使物件50被夾持機構100夾持住,故在操作上十分便利。上述夾持方式並非利用與物件50外型相似的凹槽與物件50產生結構性干涉而將其夾持,故可降低造成物件50表面損傷的機率。此外,可藉由配置不同規格之第二滑塊120及第二夾持件130,而使夾持機構100適於夾持具有不同尺寸與外型的物件。
值得注意的是,請參考圖2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兩第二夾持件130被設置為沿相反方向(方向D3 及方向D4 )移動,以夾持物件50的相對的兩側邊52。請參考圖2及圖4,第二滑塊120被設置為沿方向D2 移動,以承靠物件50的一表面54。
更詳細而言,請參考圖1及圖3,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滑塊110具有分設於主動件112的相對兩側的兩導槽114,且各第二夾持件130之一端延伸並彎折而滑設於對應之導槽114。請參考圖3,各導槽114之一端與另一端間具有階段差S,而使各導槽114的一延伸方向E具有一傾角A,因此對應之第二夾持件130可沿導槽114之一端向上滑動至另一端而靠近主動件112。在本實施例中,可將各第二夾持件130限制為無法沿方向D1 上下移動(即在方向D1 的自由度為零),故當第一滑塊110沿方向D1 被下壓時,第二夾持件130會沿著延伸方向E滑動而靠近物件50。
此外,請參考圖1至圖4,主動件112包括相互平行的兩第一桿件112a,用以承靠物件50。第一夾持件122包括相互平行的兩第二桿件122a,用以承靠物件50。兩第二夾持件130相互平行,且各包含一第三桿件134。當物件50被第一夾持件122及兩第二夾持件130夾持住時,兩第三桿件134分別承靠物件50相對的兩側邊52,且兩第二桿件122a承靠物件50的一表面54。
請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夾持機構100更包括一限位組件140。限位組件140包括一擋止件142及一釋放件144。當物件50被第一夾持件122及兩第二夾持件130夾持住時,擋止件142會與第一滑塊110形成結構性干涉,以維持夾持機構100與物件50之間的夾持狀態。釋放件144用以推動擋止件142以解除擋止件142與第一滑塊110之間的結構性干涉。
請參考圖1、圖2及圖4,第一滑塊110具有一第一凸塊116,用以與擋止件142形成結構性干涉。請參考圖4,第一凸塊116具有一第一導引面116a,用以承靠擋止件142。擋止件142鄰近第一滑塊110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導引面142a,用以承靠第一凸塊116。
請參考圖1至圖4,在本實施例中,限位組件140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146及至少一第二彈性件148(繪示為兩個)。第一彈性件146連接擋止件142及一固定端(末圖示),以提供擋止件142朝向第一滑塊110的彈力。其中,固定端雖未圖示,但其可為夾持機構100之外殼60(請參閱圖7至圖9),亦可於外殼內壁設置一凸柱,使第一彈性件146之一端套設於其上等,且固定方式並不以上述實施例為限。第二彈性件148連接釋放件144及一固定端(未圖示),當釋放件144推動擋止件142時,使第二彈性件產生形變並儲存一彈性位能,以提供釋放件144反向的回復力。其中,第二滑塊120具有一開口124,且擋止件142穿過開口124。
此外,夾持機構100更包括至少一第三彈性件150(例如:三個)及至少一第四彈性件160(例如:兩個)。第三彈性件150連接第一滑塊110及一固定端(未圖示),當第一滑塊110被物件50下壓後,使第三彈性件150產生形變並儲存一彈性位能,以提供第一滑塊110反向的回復力。第四彈性件160連接第二滑塊120及一固定端(末圖示),當第二滑塊120經第一滑塊110帶動時,使第四彈性件160產生形變並儲存一彈性位能,以提供第二滑塊120反向的回復力。
圖5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部分結構側視圖。請參考圖5,值得注意的是,第一滑塊110具有一第二凸塊118。第二凸塊118具有一第一接觸面118a,而第二滑塊120具有與第二凸塊118之第一接觸面118a相互承靠之一第二接觸面126,當第一滑塊110沿方向D1 被下壓時,將帶動第二滑塊120沿方向D2 移動。
以下更詳細說明限位組件140的作動方式。圖6A及圖6B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局部作動側視圖。請參考圖6A及圖6B,當第一滑塊110尚未被下壓時,第一凸塊116是位於擋止件142的上方(如圖6A所繪示)。當物件50(繪示於圖2至圖4)沿方向D1 下壓第一滑塊110時,第一凸塊116的第一導引面116a與擋止件142的第二導引面142a會產生相對滑動,而抵抗第一彈性件146的彈力將擋止件142往方向D5 推動(此時第一彈性件146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當第一凸塊116下降至低於擋止件142時,擋止件142會因第一彈性件146所施加的彈力朝方向D2 移動(此時第一彈性件146的彈性位能被釋放)而與第一凸塊116形成結構性干涉(如圖6B所繪示)。值得注意的是,由於第一彈性件146會對擋止件142施加方向D2 的彈力,且第三彈性件150會對第一滑塊110施加與方向D1 反向的彈力,故可維持上述結構性干涉,以維持夾持機構100與物件50之間的夾持狀態。
請參考圖1及圖6A,當使用者欲使物件50(繪示於圖2至圖4)從夾持機構100鬆開時,可抵抗第二彈性件148(繪示於圖1)的彈力而下壓釋放件144(此時第二彈性件148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使其推動擋止件142的第三導引面142b,以使擋止件142抵抗第一彈性件146的彈力而沿方向D5 移動(此時第一彈性件146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擋止件142沿方向D5 移動至脫離第一凸塊116後,第一滑塊110會因第三彈性件150對其施加之彈力而沿與方向D1 反向之方向上彈(此時第三彈性件150的彈性位能被釋放),進而帶動夾持機構100之各元件作動。此外,被使用者下壓的釋放件144在被放開之後,會藉第二彈性件148的彈力上彈(此時第二彈性件148的彈性位能被釋放)而回復至原始的位置。值得注意的是,夾持機構100後續之鬆開物件50的詳細作動方式為與前述夾持機構100夾持物件50之作動方式相似之反向過程,故於此不再贅述。
圖7至圖9分別為圖1之夾持機構被外殼覆蓋的俯視、前視及側視圖。請參考圖7至圖9,可以一外殼60覆蓋夾持機構100,而使部分第一桿件112a、部分第二桿件122a、部分第三桿件134及部分釋放件144露出於外殼60。當物件50(繪示於圖2至圖4)被夾持機構100夾持住時,是同時承靠於外殼60的一承靠部62,以穩固地被固定住。此外,使用者可按壓被外殼60暴露出的部分釋放件144以讓物件50被鬆開。
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夾持機構藉由物件下壓第一滑塊及後續一連串的滑塊與第二夾持件的作動,而使第二滑塊上之第一夾持件及兩第二夾持件靠近物件並共同將其夾持住。此種夾持方式可降低造成物件表面損傷的機率,且可藉由配置不同規格之第二滑塊及第二夾持件,而使夾持機構適於夾持具有不同尺寸與外型的物件。此外,可藉由限位組件之擋止件及釋放件的作動而維持或解除夾持機構與物件之間的夾持狀態,以提升夾持機構的功能性及操作性。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之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故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50...物件
52...側邊
54...表面
60...外殼
62...承靠部
100...夾持機構
110...第一滑塊
112...主動件
112a...第一桿件
114...導槽
116...第一凸塊
116a...第一導引面
118...第二凸塊
118a...第一接觸面
120...第二滑塊
122...第一夾持件
122a...第二桿件
124...開口
126‧‧‧第二接觸面
130‧‧‧第二夾持件
134‧‧‧第三桿件
140‧‧‧限位組件
142‧‧‧擋止件
142a‧‧‧第二導引面
142b‧‧‧第三導引面
144‧‧‧釋放件
146‧‧‧第一彈性件
148‧‧‧第二彈性件
150‧‧‧第三彈性件
160‧‧‧第四彈性件
A‧‧‧傾角
D1 、D2 、D3 、D4 、D5 ‧‧‧方向
E‧‧‧延伸方向
S‧‧‧階段差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之夾持機構的立體圖。
圖2、圖3及圖4分別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俯視、前視及側視圖。
圖5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部分結構側視圖。
圖6A及圖6B為圖1之夾持機構的局部作動側視圖。
圖7至圖9分別為圖1之夾持機構被外殼覆蓋的俯視、前視及側視圖。
100...夾持機構
110...第一滑塊
112...主動件
112a...第一桿件
114...導槽
116...第一凸塊
120...第二滑塊
122...第一夾持件
122a...第二桿件
124...開口
130...第二夾持件
134...第三桿件
140...限位組件
142...擋止件
144...釋放件
146...第一彈性件
148...第二彈性件
150...第三彈性件
160...第四彈性件
D1 、D2 、D3 、D4 ...方向

Claims (18)

  1. 一種夾持機構,設置於一外殼且用以夾持一物件,該夾持機構包括:一第一滑塊,具有一主動件;一第二滑塊,接觸該第一滑塊,且具有至少一第一夾持件;兩第二夾持件,分別滑設於該第一滑塊的兩端,當該物件下壓該主動件時,該第二滑塊與該兩第二夾持件藉由該第一滑塊帶動而靠近該物件,以使該第一夾持件及該兩第二夾持件共同夾持該物件;以及一承靠部,固定於該外殼,其中當該物件被該第一夾持件及該兩第二夾持件夾持時,該物件承靠於該承靠部。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一滑塊更包含兩導槽,分設於該主動件的相對兩側,且各該第二夾持件之一端延伸並彎折而滑設於對應之該導槽。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兩導槽之一端與另一端間具有一階段差,使該兩第二夾持件沿該導槽之該一端向上滑動至該另一端而靠近該主動件。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主動件包括兩桿件,且該兩桿件相互平行。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兩第二夾持件各包括一桿件,且該兩桿件相互平行。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一夾持件包括兩桿件,且該兩桿件相互平行。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當該物件被該第二滑塊及該兩第二夾持件夾持住時,該兩第二夾持件分別承靠該物件相對的兩側邊,且該第二滑塊承靠該物件的一表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限位組件,該限位組件包括:一擋止件,當該物件被該第二滑塊及該兩第二夾持件夾持住時,該擋止件與該第一滑塊形成結構性干涉;以及一釋放件,用以推動該擋止件以解除該擋止件與該第一滑塊之間的結構性干涉。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一滑塊具有一第一凸塊,用以與該擋止件形成結構性干涉。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一凸塊具有一第一導引面,用以承靠該擋止件。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擋止件鄰近該第一滑塊的一端具有一第二導引面,用以承靠該第一凸塊。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擋止件鄰近該釋放件的位置具有一第三導引面,用以承靠該釋放件。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限位組件更包括:一第一彈性件,連接該擋止件及一固定端,以對該擋止件提供朝向該第一滑塊的彈力。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限位組件更包括:一第二彈性件,連接該釋放件及一固定端,當該釋放件推動該擋止件時,使該第二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二滑塊具有一開口,且該擋止件穿過該開口。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其中該第一滑塊更包含有一第二凸塊,且該第二凸塊具有一接觸面,該第二滑塊具有另一接觸面與該第二凸塊之該接觸面相互承靠,當該物件下壓該主動件時,該第二滑塊藉由該另一接觸面相對該第一滑塊之該第二凸塊移動,而靠近該物件。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第三彈性件,連接該第一滑塊及一固定端,當該第一滑塊被該物件下壓後,使該第三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1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夾持機構,更包括:一第四彈性件,連接該第二滑塊及一固定端,當該第二滑塊經該第一滑塊帶動時,使該第四彈性件產生形變而儲存一彈性位能。
TW98121411A 2009-06-25 2009-06-25 夾持機構 TWI3865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21411A TWI386559B (zh) 2009-06-25 2009-06-25 夾持機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98121411A TWI386559B (zh) 2009-06-25 2009-06-25 夾持機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0646A TW201100646A (en) 2011-01-01
TWI386559B true TWI386559B (zh) 2013-02-21

Family

ID=448366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8121411A TWI386559B (zh) 2009-06-25 2009-06-25 夾持機構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38655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611B (zh) * 2014-01-22 2015-11-11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卡扣機構及具有卡扣機構的物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149624B (zh) * 2019-12-29 2022-05-27 金华市农业科学研究院 一种接种机的拔盖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115A (ja) * 2001-04-18 2002-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ロック機構
TWM285631U (en) * 2005-09-29 2006-01-11 Zippy Tech Corp Lateral-buckling-type fastener architecture
TW200736533A (en) * 2006-03-27 2007-10-01 Benq Corp Adjustable supporting device using a sliding block for cliping a supporting foo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10115A (ja) * 2001-04-18 2002-10-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ロック機構
TWM285631U (en) * 2005-09-29 2006-01-11 Zippy Tech Corp Lateral-buckling-type fastener architecture
TW200736533A (en) * 2006-03-27 2007-10-01 Benq Corp Adjustable supporting device using a sliding block for cliping a supporting foot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507611B (zh) * 2014-01-22 2015-11-11 Lite On Electronics Guangzhou 卡扣機構及具有卡扣機構的物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00646A (en) 2011-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2323B (zh) 擴充基座
US845329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andle structure thereof
TWM563489U (zh) 連動定位機構及可撓式電子裝置
TWI671620B (zh) 升降式電子裝置
TWI489247B (zh) 擴充鍵盤裝置
TWI437948B (zh) 電子裝置及其移動機構
US11892874B2 (en) Casing assembly
TW201804493A (zh) 按鍵、鍵盤及其按鍵製造方法
CN101739094A (zh) 扣持结构
TWI519932B (zh) 可攜式電子裝置及其擴充平台
TWI386559B (zh) 夾持機構
CN104238935B (zh) 用于与触敏设备交互的定点装置以及方法
TWI463936B (zh) A lever recirculation release hub and a connector having the hub
TWM502895U (zh) 觸控板組件與電子裝置
US7479024B2 (en) Connecting and releasing apparatus for a connector
TW201222198A (en) Notebook computer
US20200303693A1 (en) Holding device, electronic device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TWI314678B (en) Connecting device and docking station with the same
CN104992866B (zh) 一种键盘按键及键盘
US9001043B2 (en) Mouse device
US20130257731A1 (en) Mouse structure
CN214432427U (zh) 触控笔的插拔机构
US20240024764A1 (en) Expansion device
CN213634428U (zh) 电子总成
TWI555049B (zh) 電子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