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5444B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385444B TWI385444B TW96140260A TW96140260A TWI385444B TW I385444 B TWI385444 B TW I385444B TW 96140260 A TW96140260 A TW 96140260A TW 96140260 A TW96140260 A TW 96140260A TW I385444 B TWI385444 B TW I385444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cymbal
- micro
- backlight module
- spherical
- grooves
- Prior art date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涉及一種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尤其涉及一種用於液晶顯示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請參閱圖1,所示為一種習知直下式背光模組100,其包括框架11、設置於框架11內部之複數光源12、依次設置於光源12上方並蓋住框架11之一擴散板13及一稜鏡片10。其中,擴散板13內一般含有用以擴散光線之散射粒子,用以擴散光線。稜鏡片10包括一片透明基板101、與一層形成在該基板101上表面之稜鏡層103。該稜鏡層103包括多條規則排列之長條形V型凸起105。稜鏡片10之基板103靠近擴散板13。目前,業界主要採用於透明基板101塗覆UV-固化樹脂形成稜鏡層103之方法製備該稜鏡片10。
使用時,由複數光源12產生之光線進入擴散板13被均勻擴散後,其繼續進入稜鏡片10,於稜鏡片10之長條形V型凸起105之作用下使出射光線發生一定程度之聚集,從而提高背光模組100於特定視角範圍內之亮度。
請一併參閱圖2與圖3,光線經擴散板13擴散後變得均勻,惟,亦使散射後之光線入射稜鏡片10之角度變得較為雜亂。此雜亂光線進入稜鏡片10後於V型凸起105界面出射,部分出射光線(如a1、a2)會沿靠近豎直之方向(即與Y軸相平行之方向)聚集,此部分出射光線可提升背光模組100之正面出射亮度;惟有部分出射光線(如a3、a4)於
V型凸起105界面朝靠近水平方向(X軸方向)出射,此部分出射光線未能有效利用;另,仍有部分光線(如a5、a6)於V型凸起105界面發生折射後又重新進入稜鏡片10,此過程中光能損失較大。此外,稜鏡片10之複數V型凸起105平行排佈,其對光線之聚集作用主要發生於與V型凸起105之延伸方向相垂直之平面;而對與V型凸起105之延伸方向相平行之平面之光線無聚集作用,使該部分光線未能有效利用。
鑒於上述狀況,有必要提供一種可提高光線有效利用率、出光亮度高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一種稜鏡片,其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四依次連接之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第一表面向內逐漸減少,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球面突起。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光源、擴散板及稜鏡片,該擴散板及稜鏡片依次設於該光源之上方,該稜鏡片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該透明本體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四依次連接之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第一表面向內逐漸減少,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球面突起。
上述稜鏡片之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第二表面具有複數球面突起,由於第一表面上之球面突起具有變化之曲面結構,第二表面上之複數微凹槽具有傾斜表面結構,該變化之曲面結構與傾斜表面結構相配合而協同作用於射入該稜鏡片之光線,故可使採用該稜鏡片之背光模組提高出射光亮度以及更有效之利用光線。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之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作進一步之詳細說明。
請參閱圖4,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之背光模組200,其包括稜鏡片20和依次設置於稜鏡片20一側之擴散板23、複數光源22及用於容納複數光源22之框架21。稜鏡片20與擴散板23蓋住框架21。光源22發出之光線直接或藉由框架21之反射進入擴散板23,於擴散板23內擴散後進入稜鏡片20進行聚集。
請一併參閱圖5至圖6,稜鏡片20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201及與第一表面201相對之第二表面203。第一表面201具有複數微凹槽202,第二表面203具有複數球面突起204。
請一併參閱圖4與圖6,第一表面201面向擴散板23,其上之微凹槽202用於收斂射入稜鏡片20之光線。複數微凹槽202呈規則陣列排佈。複數微凹槽202呈規則陣列緊密排佈。每一微凹槽202包括四相互連接之內側面,即微凹槽202為四稜錐形。微凹槽202之內側面為兩兩相對之四等腰三角形,其中一兩相對之等腰三角形之間之夾角與另
一兩相對之等腰三角形之間之夾角可以不同,惟,最好都在60度至120度之範圍內。在Z方向上,相鄰微凹槽202之間之中心距離P1滿足以下關係式:0.025毫米P1 1毫米;在X方向上,相鄰微凹槽202之間之中心距離P2滿足以下關係式:0.025毫米P2 1毫米。藉由調整該夾角之角度及微凹槽202之長寬比,可調整稜鏡片20之增光率及出光視角。本實施例中,相對之等腰三角形之間之夾角為60度,P1、P2均為0.025毫米。
請一併參閱圖4與圖5,第二表面203背向擴散板23,其上之球面突起204用於使從稜鏡片20出射之光線發生聚集作用。球面突起204之形狀可為半球狀,亦可為小於半球之一部分。複數球面突起204呈規則陣列排佈。相鄰球面突起204之中心之間距P滿足以下關係式:0.025毫米P 1.5毫米,每一球面突起204所在球之半徑R滿足以下關係式:P/4 R 2P,每一球面突起204之最大深度H滿足以下關係式:0.01毫米H R;即當相鄰球面突起204之中心間距P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時,每一球面突起204所在球之半徑R可為0.01毫米至3毫米,每一球面突起204之最大深度H可為0.01毫米至球面突起204所在球之半徑。本實施例中,球面突起204之深度H為球面突起204所在球之半徑R,相鄰兩球面突起204之中心間距P等於球面突起204所在球之直徑。
稜鏡片20之總體厚度可為0.5毫米至3毫米。稜鏡片20可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材料注塑成
型而成。製備過程中需在模具上設置與微凹槽202以及球面突起204相應之凸起結構,以便使稜鏡片20可在單次注塑過程中成型。
框架21可由具有高反射率之金屬或塑膠製成,或塗佈有高反射率塗層之金屬或塑膠製成。
光源22可為線光源或點光源,例如發光二極體與冷陰極螢光燈。
光源22發出之光線直接進入或藉由框架21之反射作用進入擴散板23,在擴散板23之作用下,光線發生均勻擴散然後進入稜鏡片20。由於第一表面201上之複數微凹槽202具有傾斜表面結構,第二表面203之複數球面突起204具有變化之曲面結構,該變化之曲面結構與傾斜表面結構相配合而協同作用於入射稜鏡片20之光線,因此易於使使用稜鏡片20之背光模組200提高出射光亮度以及更有效之利用光線。
具體在本實施例中,當光線從第一表面201進入稜鏡片20時,由於第一表面201存在複數微凹槽202,微凹槽202傾斜之表面結構使得光線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發生一定程度之收斂;當光線從第二表面203出射時,由於第二表面203存在複數球面突起204,球面突起204傾斜之表面結構使得出射光線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進一步聚集,從而可較大程度之提高背光模組200之出光亮度。與此同時,由於第一表面201在光線進入稜鏡片20時,將大部分光線收斂至靠近垂直於稜鏡片20之方向,故當光
線從第二表面203出射時,與稜鏡片20相平行方向出射之光線較少,從而減少了再次返回稜鏡片20之光線而使更多之光線被有效利用。
進一步,由於第一表面201之微凹槽202為四稜錐形,其具有四依次相連之內側面,因此無論係在X-Y平面還係在Z-Y平面上,出射光線都可被有效聚集,從而充分利用各方向之光線以更進一步提高背光模組200之正面出射光亮度。
另,稜鏡片20係採用注塑成型方式一體成型,而傳統之稜鏡片係採用在透明板上塗覆樹脂膜形成微結構之方法成型,兩者相比,稜鏡片20更易實現快速量產及降低成本;而且在使用時,稜鏡片20內不存在光線界面損失,具有更高之光線利用率。此外,傳統方法在透明板上塗覆樹脂膜形成微結構,由於塗覆之樹脂膜與透明板結合力一般較低且樹脂膜本身難以形成高強度,因此容易導致微結構被刮傷、壓損;而採用注塑成型方式成型之稜鏡片20,其上微凹槽202及球面突起204與稜鏡片20之其他部分一起形成,可使得微凹槽202及球面突起204具有較高之結構強度,同時還能提升微凹槽202及球面突起204與稜鏡片20之其他部分之結合力,因此可避免或減少微凹槽202及球面突起204在使用中被損壞之危險。
可以理解,第二表面203亦可用於面向擴散板23,而使第一表面201背向擴散板23。
請參閱圖7,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之稜鏡片30。稜
鏡片30與實施例一之稜鏡片20相似,其不同在於:第一表面301之微凹槽302為四稜台形凹槽,複數微凹槽302呈陣列間隔排佈,相鄰微凹槽302間有間隙。
請參閱圖8,所示為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之稜鏡片40。稜鏡片40與實施例一之稜鏡片20相似,其不同在於:第二表面403之球面突起404呈陣列狀緊密交錯排佈。
可以理解,上述稜鏡片中球面突起還可為隨機排佈或相對於稜鏡片之中心對稱分佈等,且在陣列排佈中球面突起之陣列排佈方向還可與稜鏡片之側邊形成一銳角。同樣,微凹槽也可具有與球面突起相類似之排佈方式。
綜上所述,本發明符合發明專利要件,爰依法提出專利申請。惟,以上所述者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之範圍並不以上述實施方式為限,舉凡熟悉本案技藝之人士,於援依本案發明精神所作之等效修飾或變化,皆應包含於以下之申請專利範圍內。
(本發明)
200‧‧‧背光模組
20、30‧‧‧稜鏡片
21‧‧‧框架
22‧‧‧光源
23‧‧‧擴散板
201、301‧‧‧第一表面
202、302‧‧‧微凹槽
203、403‧‧‧第二表面
204、404‧‧‧球面突起
(習知)
100‧‧‧背光模組
10‧‧‧稜鏡片
11‧‧‧框架
12‧‧‧光源
13‧‧‧擴散板
101‧‧‧入光面
103‧‧‧出光面
105‧‧‧V型凸起
圖1係一種習知背光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2係圖1所示背光模組之稜鏡片之立體圖。
圖3係圖2所示稜鏡片沿III-III剖開之光線出射示意圖。
圖4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一之背光模組之剖面示意圖。
圖5係圖4所示背光模組之稜鏡片之立體圖。
圖6係圖4所示稜鏡片之仰視圖。
圖7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二之稜鏡片之仰視圖。
圖8係本發明較佳實施例三之稜鏡片之俯視圖。
200‧‧‧背光模組
20‧‧‧稜鏡片
21‧‧‧框架
22‧‧‧光源
23‧‧‧擴散板
201‧‧‧第一表面
202‧‧‧微凹槽
203‧‧‧第二表面
204‧‧‧球面突起
Claims (18)
- 一種稜鏡片,其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其改良在於:該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四依次連接之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第一表面向內逐漸減少,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球面突起,該複數球面突起與該透明本體為一體成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相鄰球面突起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5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每一球面突起所在球之半徑為0.01毫米至3毫米,每一球面突起之最大深度為0.01毫米至該球面突起所在球之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微凹槽為四稜錐形凹槽或四稜台形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每一微凹槽之兩相對內側面之夾角為60度至12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相鄰微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稜鏡片之厚度為0.5毫米至3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複數球面突起與該複數微凹槽之排佈方式為陣列排佈與隨機排佈中之一種。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片,其中該稜鏡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聚苯乙烯、苯乙烯-甲基丙烯 酸甲酯共聚物中之一種或一種以上之材質注塑成型而成。
- 一種背光模組,其包括光源、擴散板及稜鏡片,該擴散板及稜鏡片依次設於該光源之上方,該稜鏡片由一透明本體構成,該透明本體包括第一表面及與該第一表面相對之第二表面,其改良在於:該第一表面具有複數微凹槽,每一微凹槽包括四依次連接之內側面,每一內側面之水平寬度自第一表面向內逐漸減少,該透明本體之第二表面具有複數球面突起,該複數球面突起與該透明本體為一體成形。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片之第一表面面向該擴散板。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相鄰球面突起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5毫米,每一球面突起所在球之半徑為0.01毫米至3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每一球面突起之最大深度為0.01毫米至該球面突起所在球之半徑。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微凹槽為四稜錐形凹槽或四稜台形凹槽。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每一微凹槽之兩相對內側面之夾角為60度至120度。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相鄰微凹槽之中心間距為0.025毫米至1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鏡片之厚度為0.5毫米至3毫米。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複數球面凹槽與該複數微凹槽之排佈方式為陣列排佈與隨機排佈中之一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40260A TWI385444B (zh) | 2007-10-26 | 2007-10-26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TW96140260A TWI385444B (zh) | 2007-10-26 | 2007-10-26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19026A TW200919026A (en) | 2009-05-01 |
TWI385444B true TWI385444B (zh) | 2013-02-11 |
Family
ID=4472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96140260A TWI385444B (zh) | 2007-10-26 | 2007-10-26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TW (1) | TWI385444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06200B (en) * | 1994-05-27 | 2000-09-21 | Alps Electric Co Ltd | Dispersion type display device and prism thin film |
TWM277016U (en) * | 2005-02-05 | 2005-10-01 | Pong & Huang Internat Co Ltd | A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light diffusion with a polarizing conversion layer |
TW200641478A (en) * | 2004-12-30 | 2006-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Optical film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with concave pyramid-shaped structures |
JP2006337526A (ja) * | 2005-05-31 | 2006-12-14 | Sony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
2007
- 2007-10-26 TW TW96140260A patent/TWI385444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406200B (en) * | 1994-05-27 | 2000-09-21 | Alps Electric Co Ltd | Dispersion type display device and prism thin film |
TW200641478A (en) * | 2004-12-30 | 2006-12-01 |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 | Optical film having a structured surface with concave pyramid-shaped structures |
TWM277016U (en) * | 2005-02-05 | 2005-10-01 | Pong & Huang Internat Co Ltd | A composite structure for light diffusion with a polarizing conversion layer |
JP2006337526A (ja) * | 2005-05-31 | 2006-12-14 | Sony Corp | 光学フィルム、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19026A (en) | 2009-05-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656597B2 (en) |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JP2008139878A (ja) | 光学板 | |
CN101644854A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US7753543B2 (en) | Prism sheet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US7715132B2 (en) | Prism sheet | |
US20090244714A1 (en) | Prism sheet | |
TWM612613U (zh) | 導光元件及背光模組 | |
US7969655B2 (en) | Prism sheet | |
US8256932B2 (en) | Light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
JP2008146058A (ja) | 光学板 | |
JP2008139848A (ja) | 光学板 | |
TWI385444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407154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402538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390254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393923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390253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CN101644405A (zh) | 直下式背光模组 | |
TWI385443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407155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407153B (zh) | 背光模組及其稜鏡片 | |
TWI383180B (zh) | 液晶顯示裝置及其稜鏡片 | |
TWI400531B (zh) | 背光模組及其光學板 | |
TWI438530B (zh) | 稜鏡片 | |
TW201003132A (en) |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using the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