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75718B -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 Google Patents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75718B
TWI375718B TW096102957A TW96102957A TWI375718B TW I375718 B TWI375718 B TW I375718B TW 096102957 A TW096102957 A TW 096102957A TW 96102957 A TW96102957 A TW 96102957A TW I375718 B TWI375718 B TW I3757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forementioned
plants
gene
tryptophan
pla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029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5175A (en
Inventor
Ming Tsair Chan
Original Assignee
Academia Sinica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cademia Sinica filed Critical Academia Sinica
Publication of TW200825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5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757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757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15/00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DNA or RNA concerning genetic engineering, vectors, e.g. plasmids, or their isolation, preparation or purification; Use of hosts therefor
    • C12N15/09Recombinant DNA-technology
    • C12N15/63Introduction of foreign genetic material using vectors; Vectors; Use of hosts therefor; Regulation of expression
    • C12N15/79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 C12N15/82Vectors or expression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ukaryotic hosts for plant cells, e.g. plant artificial chromosomes (PACs)
    • C12N15/8201Methods for introducing genetic material into plant cells, e.g. DNA, RNA, stable or transient incorporation, tissue culture methods adapted for transformation
    • C12N15/8209Selection, visualisation of transformants, reporter constructs, e.g. 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s
    • C12N15/821Non-antibiotic resistance markers, e.g. morphogenetic, metabolic marker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NMICROORGANISMS OR 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PAGATING, PRESERVING, OR MAINTAINING MICROORGANISMS;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CULTURE MEDIA
    • C12N9/00Enzymes; Proenzymes; Compositions thereof;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activating, inhibiting,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enzymes
    • C12N9/88Lyases (4.)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Q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OR TEST PAPER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CONDITION-RESPONSIVE CONTROL IN MICROBIOLOGICAL OR ENZYMOLOGICAL PROCESSES
    • C12Q1/00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 C12Q1/527Measuring or testing processes involving enzymes, nucleic acids or microorganisms; Compositions therefor; Processes of preparing such compositions involving lyase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Zoology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roteomics, Peptides & Aminoacid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lant Path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Breeding Of Plants And Reproduction By Means Of Culturing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 Measuring Or Testing Involving Enzymes Or Micro-Organisms (AREA)

Description

1375718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提供一種DNA構築體,其包含啟動子、 聊1基因和基因修飾,其中前述观!基因和基因修飾 係由前述啟動子所啟動。此外,本發明提供一 DNA構築體所轉殖之植物,和一種用來篩選前述轉殖植 物的方法。 ❿ 【先前技術】 雖然近來植物轉型系統有所進步,但全能細胞 (totipotent cell)相較於非全能細胞的轉型成功比例仍 ,很低。因此,為了簡化選出預定轉型植物的痛測程 序,需要一個具有抗生素或除草劑抗性的基因來做為有 效而可筛選的標示(Leyman ei α/. , 2004 ; Mild and McHugh ’ 2004)。一般來說,既有的篩選系統主要可以 亡ί:群一是習知的篩選系統’這是目前的主流,係 耩篩選基因能夠解除抗生素或除草劑這些篩選劑的 籲毒害來進行篩選;另—種則包含陽性㈣系統,其中筛 選劑會被篩選基因的產物轉化成—簡單化合物,而使轉 型細胞具有代謝或發育上的優勢(Eriks〇n,扣β/ ,2004 :
Wenck and Hansen > 2005 ) 〇 近年來已提出了五十種以上的篩選系統,不過只 有幾種普及化並達到實際應用的層次,例如使用邮π、 和基因來培育出第一代轉基因作物,而不是組織 系統(Haldrup β/_,i998a ; Mild and McHugh,2004) ’ 因會賦予作物對抗生*的抗性。這紐術仍然 而精準的應用,以避免無意中轉人非目標基因’例 如過敏絲目、影響植物生長勢或是危害自然生態系統 5 1375718 的基因。然而,這些技術還是不夠精確,所以不小心送 入非所欲之基因的情形仍然無法避免,例如送入會引起 過敏的基因、或會使植物痩弱與會危害自然生態系統的 - 基因(Daniell ei a/·,2001b )。 . ^ 前不久,發展出了一些爭議性較低的篩選系統, 這些糸統不會讓抗性基因留在轉基因植物體内,而它們 是使用非毒性篩選化學物進行篩選程序,如分別以 叮/A、ga/T和办从基因來對木糖、半乳糖和絲胺酸 進^篩選,而得到比未轉殖植株更具有代謝優勢的轉基 攀 因芽(transgenic shoot) ( Haldrup ei a/.,1998a ; Erikson d 0人,2005)。雖然這些系統提供了一種便利的新型篩 選策略,但要取決於這些轉基因組織/芽的表現。此外, 這些標示基因大多是來自細菌,將這樣的基因引入作為 食物的生物體内會引起道德議題’而且會在一般民眾^ 間引起無法預見的憂慮(Leyman ei α/·,2004 ; Erikson, 0/. , 2005 )。能夠在不做有性雜交的情況下獲得無標 示的植物當然是一種優點,但是,如要完全移除標示, 這些方法是無法立即獲得採用的(Breitlereia/,2〇〇4 ; • Mild an£i McHugh,2004)。最近用馬鈴薯所進行的轉型 已經不採用可篩選的標示基因(de Vetten扣α/.,2003 ), 然而篩選的過程十分冗長,而且包含多次PCR反應。 現行的趨勢是要發展一種使用對環境無害的標示 與天然植物材料的篩選系統。在阿拉伯芬和煙草體内, 阿拉伯芥海藻糖-6-磷酸合成酶(心咖 trehalose-6-phosphate synthase)基因會過度表現,而顯 示出這類基因在植物轉型方面的潛力(Avonce打α/., 2004 ; Leyman ei <2/.,2004 ; Leyman αΑ,2005 )。 色胺酸(typtophan,ΊΥρ)是一種存在於植物體内 6 K年12月切日修(f)正替換頁 的必須胺基酸,1¾體内無法合成色挺酸,而色胺酸是 生長素、硫代葡萄糖苷(g】ucosjno】ate)、於驗酸、植物 防紫素(phytoalexin )和生物驗合成過程中。引D朵環的主 要來源(Pruitt and Last,]993)。在植物體内,色胺酸 的生物合成並非持續進行,因此它只有在有需要的時候 才會被製造出來。色胺酸生物合成途徑一開始是從細菌 和黴菌得出,所以植物體内色胺酸合成的真正生物化學 和機制及其調控要等到阿拉伯芥變種 (Last et al. » 1991 , Pruitt and Last » 1993 ) ' yucca ( Zhao ei ,2001 )以及酵母菌 cDNA 篩選(Hul] d ,2000 ) 開發出來才付到详解。有兩個基因(A7^5] (Tryptophan Synthase Beta-Subunit 1)和 A7352)會轉譯阿拉伯芥之 色胺酸β次単元’亦即阿拉伯界() 之色胺酸合成酶βΐ,雖然這兩個基因是高度相似的,不 過在葉片組織中,々7^51的mRNA較來得豐富 (Pruitt and Last ’ 1993 )。因此,在植物的色胺酸生物 合成途徑中,基因在將吲哚和絲胺酸轉化為色胺 酸的部分扮演重要角色(Last w α/.,199】)。目前已經 將一些在色胺酸生物合成途徑中扮演重要角色之酶的 基因加以鑑定,如在草料豆科植物紫雲英 幻mews )中的鄰胺苯曱酸合成酶基因(anthranilate synthase,)( Cho a/· ’ 2000 )以及米中的 和 ( Tozawa e/ 〇/.,2001 ; Kanno a/.,2004)。 近來的研究顯示,若大豆和煙草的煙草回饋不敏 感鄰胺苯甲酸合成酶基因過度表現’則會增加轉 基因植物中自由色胺酸的含量,而分別對毒性色胺酸類 似物5-曱基-色胺酸(5-ΜΤ)和ct-甲基色胺酸(α-ΜΤ) 表現出抗性(Cho ei α/· ’ 2004 ; Tsai 以 〇/.,2005 )。5-ΜΤ 會特異地結合在鄰胺苯曱酸合成酶(ASA)有分解作用 1375718 之α次單元的異位(allosteric site)上,並干擾細胞的色 胺酸合成(Zhaoeia/·,2001 ; Choeia厂,2004)。 【發明内容】 在本發明中,我們發展出沦Γ從1基因的實際應 用,亦即一種新穎的植物轉型篩選標示,以及一種簡單 有效之抗5-ΜΤ及/或抗重金屬的篩選程序。
本發明之第一實施態樣是一種DNA構築體,其包 含啟動子、7^51基因和基因修飾(genetic m〇dificati〇n), 其中刖述7^51基因和基因修飾係由前述啟動子所啟動。 主在前述DNA構築體中的啟動子較佳為花椰菜嵌紋 病毒(cauliflower mosaic virus,CaMV) 35S 啟動子。 而前述基因修飾可以是如Tnos(胭脂鹼合成酶(n〇paline synthase)終止子序列)。 本發明之第二實施態樣是一種植物,其係經前述 包含啟動子、7^81基因和基因修飾之dna構築體所轉
殖,其中前述7^51基因和基因修飾係由前述啟動子所 啟動。 ϋ明之第三實施態樣是一種_選轉殖植物的方 述植物係經包含啟動子、巧51基因和基因修 係由前ΐ Λ築體所轉殖,且前述咖基因和基因修飾 糸由刖述啟動子所啟動;該方法包括下列步驟: =二(:物曱基以色及胺酸)、,或其混合物的組 前述轉殖植物是否存活;b)與以相 瘦植物的=2型植物相較之下’前述經處理之轉 胺奴a成酶活性是否較高;c)前述轉殖植物 8 的自由色胺酸濃度是否比野生型植物高。 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有别述轉殖 較之下,;:=== ㈡僅解意 【實施方式] 使色ίίΐϊϊ: ? fi選系統時親出卿1基因, 積。自:色二=ΐ ί植物體内過度生產並累 Ξ 產會紐物產生對色胺酸類似 屬的有/屬⑽2的H錯低麵似物和重金 Κίί莖ΐ Ϊ?是一種轉型後的有效非抗生 二士:不等同於效局黴素(hygromycin)筛選。献 的使用可能會在生態系統中對其他生: 所以使用具有抗生素之抗性的標示會 新二θ- ϋ焦點’且有需要在作物改良方面發展出 1375718 現已提出多種使用毒性篩選劑和取自其他生物體 之標示基因的陽性植物篩選系統(Haidrup ei α/., 1998b ; Joersbo > 2001 ; Ebmeier et al * 2004 ; Leyman et a/. , 2004)。在這些系統中,逐漸衰亡的未轉型細胞可 能會分泌抑制物或阻斷必要的營養供給,來抑制存活的 轉型細胞生長。但是,將得自微生物的篩選標示基因插 入作為食物的生物體内會引起道德問題和安全顧慮。若 使用取自植物的無爭議性天然篩選標示基因,則^成功 地克服這些實施上的問題(Leyman ei d·,2004 )。我們 新近發展出來的7^51篩選系統有個特殊的特徵,那就 是不會在經5ΜΤ或CdCb篩選的植物上觀察到殘留效應 (carry over effect)。雖然以對抗生素的抗性來作為篩^ 標不通常可能會使轉型植物的生長受到篩選劑的 制,甚至在移植到土壤後會有生根困難及生長 題(Ebneier W α/·,2004 )。 ° 在我們的系統中,預定轉型體在5Μτ(75 CdCl2 ( 300 μΜ)的篩選中存活,但未轉型的植物在含 有最適濃度之篩選劑的培養基中則會惡質化。 通過篩選的植物,進一步以南方和北方墨點分確 轉基因的特性,並確認在轉基因植物之基因 基因插入及其轉錄表現(第五和六圖)。一 選系統的篩選效度和效率係取決於標示基因 = 度的表現(Tian,2006)。在本發明之一具體態樣^田矛王 5MT或CdCl2篩選出來的轉基因植物會表現 = Γ沾1 mRNA轉錄物。因此,筛選壓力主要是來自 標示基因的足量表現。然而,在以5MT篩選出 因植物中,Z^imRNA轉錄物的量並不均一( 土 這些觀察清楚地指出選壓力與效高黴素是 ^, 所以可以排除轉基因植物在效高黴素筛選系統、現 10 出少量ATSW1轉錄物的可能性。 任何-種筛選系統最後的成功都是因為轉形體能 夠快速、清楚的鑑定出來。我們的實驗顯示,效高黴素 和統的Ιί選效率幾乎是相同的。然而,與習知陰 性篩選系統不同的是,我們的TSB篩選系統可以在曰常 轉型實驗中有效地使用。依照植物種類來選擇適當的培 養條件確實可能會大大增加_選效度。
以基因工程方式讓A乃万1基因過度生產色胺酸並 使之累積’而有更好的利用和多通量分布( distribution)’是代謝學上一個重要的步驟。所有經5MT 或CdCl2筛選出來的轉基因植物均顯示出較野生型植物 更高的自由色胺酸含量。冶7^51過度表現的結果是,轉 基因植物會在細胞區隔中產生自由色胺酸,因而對5MT 或CdCh產生抗性。然而,這個機制在野生型對照組是 不存在的,因為它們體内與色胺酸生物合成有關的蛋白 會被破壞’所以會轉成淡綠色,之後死亡。經煙草回饋 不敏感鄰胺苯曱酸合成酶基因以2)轉型的草料豆科 植物和煙草會累積較高的自由色胺酸量,而對5MT產生 抗性,這進一步顯示出乂5^2基因作為篩選標示的重要 性’這和我們的觀察是一致的(Choda/·,2000; Tsai W α/·,2005)。 眾所周知’重金屬一般會藉由增加活性氧族來直 接改變膜的性質(Taulavuorieifl/.,2005)。篩選培養基 中過多的鎘(Cd2+) ( 300 μΜ)可能會誘使氧化壓力和 水的狀態產生改變,也會增加植物體内葉綠素a/b的比 例。我們的結果顯示,阿拉伯芥的ΑΓΜΙ過度表現會 增加色胺酸含量,並增強Cd2+的耐受性。 自由色胺酸含量的增加不會影響細胞層級的代 謝,也不會影響整體植物的生長,只有Cd2+的耐受度會 増加。基因除了作為篩選標示使用以外,也有助 於自由色胺酸含量提升之作物的生產、及其於重金屬污 染的土壤令培育的能力。而在冶7^51轉基因植物和野 生型植物+所觀察到的IAA含量並沒有明顯的差別,這 一點可能就是為什麼並沒有觀察到負面副作用(如異常 型態學表現型)的原因。 綜言之’沿7^51基因在阿拉伯芥中的過度表現會 増加自由色胺酸的生產。當將5MT或CdCL施用在植物 身上時,只有轉基因植物得以存活,而非轉型植物會因 為篩選劑的抑制作用而惡質化並死亡。TSB系統中的筛 選效度幾乎和效高黴素是相同的’且所篩選出來之轉基 因植物的型態學和生長情形是正常的。 土 質髏構築 士灯召1基因係如前述(Liao以α/., 2004 ),藉由反 轉錄酶-聚合酶連鎖反應(RT-PCR)從三週大的阿拉伯 芥葉片中分離出來。選擇兩個涵蓋整個7^51編碼區的 引子來放大一段1413 bp的DNA片段,其5’引子 (5’-GGATTC^mGCAGCCTCAGGCACCTCT-3,)和 3, 引子(5’-AGATCTI£AAACATCAAGATATTTAGC-3,) 分別位於万1編碼區的轉譯起始位置(4XQ)和停止 位置(TGA)。使用pfu DNA聚合酶(Promega)來放大 前述DNA片段,以將序列突變的機會降到最低。將該 1413 bp 的 PCR 產物選殖到 r7Blue(R)載體(Novagen) 當中,形成pT7Blue-7^1,並藉由ABI PRISM 373自動 DNA序列系統來測定DNA序列。包含CaMV 35S啟動 子的DNA序列係藉由和万·ΗΙ的消化作用從 1375718 pBI221中剪切下來,再選殖到pCAMBIA 1390 (Center for Application of Molecualr Biology of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e,Black Mountain,Australia)的 和 5awHI 位置内,形成 pCAMBIA 1390/35 5。pCAMBIA 1390載體包含一個可選擇的標示,也就是可用35S啟動 子來啟動的/φί基因。藉由和的消化作用 從ρΤ7Β1ι^-Γπΐ中剪切出土7^方7的cDNA片段,再選 殖到 pCAMBIA 1390/S5S 的 和 5g/II 位置内,形 成pTSB載體(第一圖)。使用電穿孔法(electroporation) 將質體送入1 iwme/ac/ew之GV3101株(ρΜΡ90)的 細胞中。 植物材料舆轉型 使阿拉伯芥的 Cohimbia 主態種(Arabic/opsis thaiiami (L.) Hyen. ecotype Columbia)在受到控制的環境室内,於 24°C、70%相對溼度和24小時光週期(約120 μηιοί ιηΎ1)下生長。我們使用先前描述的植物浸泡轉型法 (floral dip transformation) ( Clough and Bent,1988)來 進行阿拉伯芥植物的轉型。T〇轉基因植物會持續表現 ,是在帶有20 ppm效高黴素的MS培養基上進 行篩選(Murashige and Skoog,1962)。野生型和轉基因 之T2同型合子的種子(T3代)對不同濃度之5MT和 CdCl2的敏感度係以種子種下兩週後的發芽百分比為基 準來評估。將5MT和CdCl2的最適篩選濃度標準化以 後’再次使用植物浸泡轉型法來估算和習知效高 黴素篩選系統之間的篩選效率。 核酸分析 13 1375718 為了鑑定陽性轉型體,以先前所述的方法(Hsieh ei α/. ’ 2002a)柚取所有在帶有20 ppm效高黴素、75 μΜ 5ΜΤ或300 μΜ CdCl2的]VIS培養基上生根之幼芽的基因 體DNA。將基因體DNA進行所消化,並用办〆 作為探針來探查。所有RNA分離和DNA與RNA的墨 點分析的方法都如先前所述(Hsieh α/.,2002b )。藉 由隨機引子法(random primer method),用(ot-32P)dCTP 來標不從pTSB分離出來的和/ζρί基因,並用作 探針 。選擇 5’ 引子 • (5’_ATTCAGATGCCCAGAAGTCTTGTTC-3,)和 3,引 子(5’_GCAAGTGCTGTGATTTCTTTGCTCA-3,)來放 大肌動蛋白(actin)的cDNA片段。將最終RT-PCR片 段選殖到pGEM-T載體内,形成pGEM/A-actin。藉由隨 機引子法,用(cx-32P)dCTP來標示pGEM/A-actin經消化 作用得出的肌動蛋白cDNA片段,並用作探針。 自由色胺酸含量分析 從帶有50 μΜ5ΜΤ或無5MT的發芽培養基中收取 兩週大的野生型植物和轉基因植物。内生性自由色胺酸 分析是將先前所述的方法(Edlundeia/.,1995)做些許 改良之後來進行的。從乾重大約50 mg的樣本製備細胞 萃取物,將冷凍組織與曱醇在4°C連續晃動24小時的條 件下一起研磨。離心後’將上清液用0.22 Mm的膜 (MilliporeMillexg)加以過遽,過滤後的溶液在Speed Vac濃縮機中將體積縮減到1 ml。最終溶液用SEP管柱 (Water Oasis HLB 6cc)進行萃取,並用1 ml甲醇沖提 該萃取物》用160 μΐ 0比咬和40 μΐ N-三甲基三甲基梦 院基-三氟乙酿胺(N-trimethyl-N-trimethylsilyl- 14 1375718 trifluoroacetamide)將各100 μΐ的樣本於7(rc進行甲基 化1小時。並以Edhrnd等人所述的條件(Edlund打 1995)進行GC-MS分析。 色胲酸合成酶(TS)活性
使用在正常條件下長到兩週大的汾rls51轉基因植 物(TM卜TM3和TM4)和野生型植物來決定Ts活性。 植物萃取物的製備,係在液態氮中研磨3至5克的全植 • 物組織’將研細的粉末在6 ml的0.1 Μ鱗酸舒緩衝液(pH 8,〇)中均質化,並離心(在4°C下12,000 g進行15分 鐘)使之澄清,所得部分係用作酶萃取物,而Ts (α和 β )活性的測疋則如先如所述的方法(Last以,1991) 來進行。 結果 轉基因植物在效高黴素上的產生與篩選 使用以土壤桿菌()為媒介的植物 浸泡轉型法’將由CaMV 35S啟動子所啟動的 基,轉送到阿拉伯芥中。從5,4〇〇顆種子中得出七株抗 效向黴素的植物。所有轉基因植物都用基因體pCR和南 方墨點分析來確認(數據未顯示),並命名為ΤΗ1到 ΤΗ7°篩選出兩個轉基因之Τ2同型合子株ΤΗ1和ΤΗ2, ,進行進一步的分析。進行北方墨點分析定出mRNA的 1。知丨之mRNA轉錄物只能在轉基因植物中偵測到, 在野生型是偵測不到的(第二圖的第2和3行),而在 所有轉基因植物中都會觀察到之mRNA轉錄物 有較高的累積量。野生型和轉基因植物兩者之肌動蛋白 15 1375718 的mRNA轉錄物量是相似的。 ⑷轉基因阿拉伯芥幼苗對色胺酸的毒性類似物 5MT和重金屬CdCl2具有抗性 先前用效高黴素篩選出來之轉基因同型合子株 TH1/TH2的種子係用來闡明5MT或CdCl2是否能夠作 為篩選劑使用。為了要篩選出會持續表現汾:^51基因 的轉型體,估算不同濃度的5MT (0、25、50、75、100 和 200 μΜ)和 CdCl2 ( 0、50、100、200、300、400 和 500 μΜ)’在這些實驗中’係用未轉型的野生型作為陰 性對照組。讓野生型和轉基因的種子各六十個在含有^ 種濃度之5ΜΤ的培養基上生長兩週,並記錄存活植物的 數目(表1)。在所有測試條件之下,野生型和轉基因的 種子兩者發芽數目幾乎相等。然而,兩週後,在含有75 μΜ或更高濃度(100和200 μΜ)之5ΜΤ的培養基上, 野生型植物會轉為淡綠色,並停止生長。相反地,轉基 因的幼芽則對5ΜΤ所有的測試濃度(1〇〇和2〇〇 μΜ) 都顯現出抗性。不過,在75 μΜ記錄的存活率要比其他 測試(100和200 μΜ)來得高(1〇〇〇/0),此外,即使是 在兩週後,相較於對照的野生型植物,這些幼芽表現出 來的生長情形也較佳(第三圖Α)。同時,在5ΜΤ含量 少於50 μίν[的培養基中,即便到了兩週以後,所有的幼 芽也都會存活下來。因此,要篩選預定轉型體所需的 5ΜΤ最適濃度是75 μΜ。 讓野生型和轉基因植物的種子各一百個在含有多 種濃度之CdCh的培養基上生長兩週’並記錄存活植物 的數目(表2)。直到培養基所含之cdCl2濃度高達3〇〇 μΜ,野生型和轉基因的種子兩者發芽數目幾乎相等。雖 16 1375718 然兩週後,轉基因植物在300 μΜ之CdCl2上的生長會 稍微受到抑制,但整體存活率高於400和500 μΜ之 CdCl2,且大多數(98%)轉基因的幼芽都比對照組來得 綠(第三圖B)。即使到了兩週以後,所有野生型和轉基 因的幼芽在含有少於100 μΜ之CdCl2的培養基上都會 存活。由這些觀察結果所得出的結論是,要篩選預定轉 型體所需的CdCl2最適濃度是300 μΜ。 表1,野生型和轉基因阿拉伯芥在各濃度之5ΜΤ下的幼芽 鲁 存活率變化
WT TH (μΜ) —週 兩週 一週 兩週 0255075100200 6 6 6 6 6 6 ////// 0 0 0 0 4 8 6 6 6 6 3 1 60/60 60/60 60/60 60/60 25/60 12/60 60/60 24/60 10/60 0/60 0/60 0/60 60/60 60/40 40/40 60/60 60/60 60/60 WT :野生型,ΤΗ :轉基因植物。 表2,野生型和轉基因阿拉伯芥在各濃度之CdCl2下的幼芽 存活率變化 """WT ~~ ΤΗ (μΜ) —週 兩週 一週 兩週 )ο ο ο ο 0^0000 5 12 3 4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30/100 80/100 0/100 12/100 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100/100 95/100 100/100 98/100 100/100 80/100 500_8/100 0/100 100/100 62/100 WT :野生型,ΤΗ :轉基因植物。 17 1375718 由5MT和CdCl2篩選出來之轉基因阿拉伯芥植 物的分子分析 為了確認基因在轉基因植物的基因體中有 穩定的嵌合(integration)和表現,再次使用植物浸泡轉 型法將基因轉送入阿拉伯芥,並使預定轉型體 在補充有最適濃度之篩選劑(5ΜΤ和CdCl2)的發芽培 養基上進行篩選(第四圖)。在5MT篩選中,由5,200 個發芽的種子内得出6個預定轉型體,將之命名為TM1 到TM6 ;並隨機選出三株植物(TM1、TM3和TM4) 來進行進一步的分子及生化分析。在CdCl2篩選中,由 5,850個種子内得出大約8個預定轉型體,將之命名為 TC1到TC8 ;並隨機選出四株植物(Tc2、TC3、TC4 和TC5)來進行進一步分析。將所有選出的預定轉型體 送入土壤,使之持續正常生長及發育。 為了確認這些植物是轉基因植物,使所有預定轉 型體進一步進行南方墨點分析(第五圖人和3)。將所 有由轉基因植物和野生型植物之葉片分離出來的基因 ,DNA進行7/ζ·„ΛΙΙ消化作用,並用作為探針來探 ~。在ΤΜ1和ΤΜ4有觀察到轉入基因的多次插入(第 五圖Α的第2和4行)’在丁厘3則觀察到大小為35肋 之早一基因插入(第五圖A的第3行)。如第五圖6所 示’在四個耐CdCh的轉基因植物(TC2、TC3、TC4 =?5)令發現’在1^4和1^5中分別有41<:1)和18比 複本基因插入(第五圖B的第4和5行)。在另 =行實驗中,其卜個預定轉型體TC7無論是在pCR 或^在南方墨點分析中都未出現任何信號(數據未顯 因此’在CdCl2的篩選中,分離株基因逸失的機會 ^存在的。綜上述,這些結果係藉由使用5MT和cdcl2 ”仍51基因在轉基因阿拉伯芬植物基因體中的叙合 18 來確認所得之預定轉型體做出了有效的篩選。 經5MT和CdCl2篩選的轉基因植物會表現出高量的 轉錄物 在獨立實驗中,使經5MT和CdCl2篩選的轉基因 植物 T1VO、TM3、TM4、TC2、TC3、TC4 和 TC5 進行 以7X81和作為探針的北方墨點分析,來測試其 基因的表現。ΓΜ1之mRNA轉錄物在所有測試 的轉基因株中都有高度表現(第6圖A的第2-4行,第 6圖B的第2_5行)。野生型並未觀察到信號,然而,在 長時間曝光的X光片中,顯示其有内生性1^51之mRNA 轉錄物。轉基因植物TM1、TM3和TM4都可以彳貞測到 ~^之mRNA轉錄物(第六圖A的第2_4行),然而,在 接受測試的轉基因植物中所觀察到的表現量並不平 均。有趣的是,雖然在轉基因植物TC3、TC4和TC5 貞 測到之mRNA轉錄物(第六圖B的第3-5行),但 TC2 (第六圖B的第2行)和野生型都未偵測到轉錄物。 這些結果顯示轉入基因在所有轉基因植物中都 有足量的表現,而賦予該等植物對毒性物質5ΜΤ和 CdCl2的灰性。 習知系统舆7^51系统之間的篩選效度比較 在一平行實驗中’比較r*S51系統與習知使用效高 礙素之抗生素師選糸統之間的篩選效度。效高激去、 和CdCl2的篩選效度見於表3。效高素顆= 中篩選出7個預定轉型體;而在進行植物浸泡轉型法 後’ 5MT和CdC〗2分別從5,200和5,85〇顆種子中筛選 1375718 出6個和8個預定轉型體。所有預定轉型體都使用基因 體PCR和南方墨點分析來加以確認(數據未顯示)。因 此’rOTl的轉基因篩選效度是可與習知的陰性篩選系統 槐美的。 表3,效高黴素、5MT和cdCl2對轉基因阿拉伯芥的篩選效 度比較 篩選劑 轉型後種子 發芽的數目 在MS上的幼 芽存活數目 轉i因植 物數目 轉型效度 (%) 5-MT 5,200 6 6 0.12 CdCl2 5,850 8 7 0.12 HS 5,400 7 7 0.13 5-MT : 5-曱基-色胺酸,HS :效高黴素篩選。
舆野生型相較之下,轉基因植物累積了高量的 自由色胺酸 為了闡明自由色胺酸的累積與對5MT和CdCl2的 抗性之間可能的關係,測量轉基因植物中的自 由色胺酸含量。如表4所示,在有/無5MT/CdCl2的情況 下發現’ 轉基因型植物中的自由色胺酸含量是高 於野生型植物的。在轉基因植物ΤΜ1、ΤΜ3和ΤΜ4中, 其含量(5,900-8,900 pmole/g乾重)是野生型(587
Pmole/g乾重)的1〇至15倍。5mt在培養基中的存在 會大大降低(約五倍)自由色胺酸在野生型植物中的含 量(125 pmole/g乾重),但在轉基因植物中,其量維持 穩定(5,100-7,200 pmole/g乾重)。當在有/無CdCl2的情 况下測量TC3、TC4和TC5轉基因植物中色胺酸含量 時’也可觀察到同樣的趨勢。這些結果顯示,在1 轉基因阿拉伯芥植物中所累積的自由色胺酸量較對照 20 1375718
組植物來得高,其對5ΜΤ或CdCl2的抗性也較強。 表4,野生型和TSB轉基因植物在有或沒有5_曱基_色胺酸 的情況下的内生性色胺酸含量 色胺酸(pmole/g ·乾重) 野生型 587 ± 5 TM1 6,1〇〇 ± 4 TM3 5,900 土 12 TM4 8,900 ±21 野生型+5MT U25 ±6 TM1+5MT 15,200 ± 14 TM3+5MT 15,100 ± u TM4+5MT 17,200 ± 1〇 5-MT 濃度:50μΜ ~~- n基S植物巾色按酸合成^^和色胺酸合成蘇 -β的活性增加 我們測里在正常條件下生長到兩週大之ΑΓ5,51轉 基因植物(ΤΜ1、ΤΜ3和ΤΜ4)和野生型植物的色胺酸 合成酶-β (TS-β)活性。在所有々r<S51轉基因植物中, TS-β的活性幾乎是對照組植物的兩倍(第七圖A)。然 而,過度表現會輕微地增加轉基因植物的TS a 活性(第七圖B)。這些結果清楚地顯示’ r(S51基因在 阿拉伯芥中的過度表現會使TS-a和β的活性等比例增 21 加 因此’當本發明應用於一較 說明並指出其基本新穎特睹,樣=顯不、 不背_明:精神:情=領3 ΐ代ϋ舉例來說,係意圖將實質表現出相同功 ^或方法步驟的所有組合包括在本發明範圍内^此外, ,了解’本發明之任—揭露形式或實施態樣所顯示及/ ^描述㈣叙/或元件及/或綠步料鮮為設 ,之-,事項而被包含在任—其他揭露、描述或建議形 式、或實施態樣中。因此,本發明僅受後附之申請專 範圍所限制。 j 【圖式簡單說明】 第一圖為pTSB之示意圖。其中7^51為阿拉伯芥色 胺酸合成酶Μ的cDNA、//〆為效高黴素磷酸轉移酶 cDNA序列、P35S為CaMV35S啟動子、Tnos為胭脂驗 合成酶終止子序列、T35S為CaMV35S終止子、LB為 左邊界,RB為右邊界。 第二圖為ΑΓΜΙ基因在經效高黴素篩選之轉基因 植物中所表現出來的轉錄物。總量10 pg的RNA是取自 野生型WT (第1行)和轉基因植物TH1和TH2 (第2 和3行)’並使用經32p標示之7^*51、/ζρί和肌動蛋白片 段來作為探針。 第三圖為轉基因阿拉伯芥植物對5ΜΤ和
CdC12 有抗性。在含有 75 μΜ5ΜΤ(Α)或 300 pMCdCl2 (B)的培養基中,野生型(WT)無法生存,而轉基因 植物(TH)在同樣的培養基中則會生長。圖面(a)中 22 W5718 組是野生型和轉基因植物在不含5MT或CdCl2 。養基中生長的情形。培養盤的直徑100 mm ° 人第四圖為在進行植物浸泡轉型法後,收集種子在 :有 μΜ 5撾丁(A)或 300 μΜ CdCl2 (B)的培養基 進仃士灯51預定轉型體的篩選。在含有5MT或CdCl2 :培養基中,轉基因植物會發芽,且在兩週内的生長情 开> 較佳。
第五圖為野生型和經5MT或CdCl2篩選之沿7^51 轉基因植物的分子分析。(A)野生型和經5MT篩選之 轉基因植物的南方墨點分析;第i行是得自野生型(WT) 植物的DNA,第2至4行是得自轉基因植物(Tmi、tM3 和TM4)的DNA。(B)野生型和經CdCh篩選之轉基 因植物的南方墨點分析;第1行是得自野生型(WT ) 植物的DNA,第2至5行是得自轉基因植物(tc2、TC3、 TC4和TC5)的DNA。使用經32P標示之來作為探 針。
第六圖為在1轉基因植物中,mRNA轉錄物 含量升高。(A)野生型和經5MT篩選之轉基因植物的 北方墨點分析;總量1 〇 pg的RNA是取自野生型WT(第 1行)和轉基因植物TM卜TM3和TM4(第2至4行)。 (B)野生型和經CdCU篩選之轉基因植物的北方墨點 分析;總量5 pg的RNA是取自野生型WT (第1行) 和轉基因植物TC2、TC3、TC4和TC5 (第2至5行)。 使用經32P標示之ΓΜΙ、和肌動蛋白片段來作為探 針,並使用rRNA作為内部控制組。 第七圖為兩週大之轉基因(TM1、TM3和 ΤΜ4)和野生型(WT)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TS)活 性分析。(Α)在士7^51轉基因和野生型植物中的TS-β 活性。(Β)在沿ΓΜΙ轉基因和野生型植物中的^…活 23 1375718 性。由粗製的植物萃取物來測定酶活性。TS活性係以每 分鐘每毫克蛋白中吲哚被轉化的皮莫耳(picomole)數 來表示(實驗三次)。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無 24

Claims (1)

1375718
、申請專利範園: __一 -----— Λ 公告本
1. 一種篩選轉殖植物的方法,其中前述植物係經包含啟動 子、7^51 (Tryptophan Synthase Beta-Subunit 1)基因及 Tnos (胭脂鹼合成酶終止子序列)之DNA構築體所轉 殖,且前述7^51基因及Tnos (胭脂鹼合成酶終止子序 列)係由前述啟動子所啟動;其中,前述7^51基因係 作為篩選前述轉殖是否成功之標記因子;該方法包括下 列步驟: 以包含5MT (5-甲基-色胺酸)、CdCl2或其混合物的組 成物來處理前述植物,以及 測定下列情形: a) 前述轉殖植物是否存活; b) 與以相同組成物處理之野生型植物相較之下,前述 經處理之轉殖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是否較高; c) 前述轉殖植物的自由色胺酸濃度是否比野生型植 物高。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方法,其中前述啟動子為 35S啟動子。 Φ 3. —種篩選轉殖植物的方法,其中前述植物係經包含啟動 子、7^51(Tryptophan Synthase Beta-Subunit 1)基因及 Tnos (胭脂驗合成酶終止子序列)之DNA構築體所轉 殖,且前述7^51基因及Tnos (胭脂鹼合成酶終止子序 列)係由前述啟動子所啟動;其中,前述7^51基因係 作為篩選前述轉殖是否成功之標記因子;該方法包括測 定下列情形: a) 與野生型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相較之下,前述 轉殖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有增高;或 b) 與野生型植物的自由色胺酸濃度相較之下,前述轉 25 1375718 殖植物的自由色胺酸;農度有增高。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方法,其包括測定下列情 形:與野生型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相較之下,前述 轉殖植物的色胺酸合成酶活性有增高。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方法,其包括測定下列情 形:與野生型植物的自由色胺酸濃度相較之下,前述轉 殖植物的自由色胺酸濃度有增高。 26 1375718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一)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符號簡單說明: 益 4 ««、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式: 益 4 ««、 4
TW096102957A 2006-12-07 2007-01-26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TWI37571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1/635,286 US7629502B2 (en) 2006-12-07 2006-12-07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5175A TW200825175A (en) 2008-06-16
TWI375718B true TWI375718B (en) 2012-11-01

Family

ID=3949992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02957A TWI375718B (en) 2006-12-07 2007-01-26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TW096146852A TW200825172A (en) 2006-12-07 2007-12-07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and method for resisting stress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46852A TW200825172A (en) 2006-12-07 2007-12-07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and method for resisting stress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7629502B2 (zh)
TW (2) TWI3757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075364A1 (en) * 2008-09-10 2010-03-25 Food And Drug Safety Center Method for selecting mammal transformed cell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80873A (en) * 1985-04-16 1993-01-19 Dna Plant Technology Corporation Transformation of plants to introduce closely linked markers
US6118047A (en) * 1993-08-25 2000-09-12 Dekalb Genetic Corporation Anthranilate synthase gene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for conferring tryptophan overproduction
WO2001042442A2 (en) * 1999-12-10 2001-06-14 Cytos Biotechnology Ag Activation of endogenous genes by genomic introduction of a replicon
US6984518B2 (en) * 2000-11-22 2006-01-10 Ing-Ming Chiu DNA construct comprising an FGF1B promoter region operably linked to an SV40 large T antigen encoding sequen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5172A (en) 2008-06-16
US7629502B2 (en) 2009-12-08
US20080141391A1 (en) 2008-06-12
TW200825175A (en) 2008-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Qi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suadea salsa S-adenosylmethionine synthetase gene promotes salt tolerance in transgenic tobacco
Karthikeyan et al. Transgenic indica rice cv. ADT 43 expressing a Δ 1-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 (P5CS) gene from Vigna aconitifolia demonstrates salt tolerance
US7705201B2 (en) Transgenic plants expressing cytokinin biosynthetic genes and methods of use therefor
Sohn et al. Overexpression of jasmonic acid carboxyl methyltransferase increases tuber yield and size in transgenic potato
Hsiao et al. Plant native tryptophan synthase beta 1 gene is a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for plant transformation
PL211238B1 (pl) Sposób wytwarzania ziemniaków o zwiększonym plonie bulw i zwiększonej zawartości skrobi w bulwach oraz zwiększonej zawartości skrobi na roślinę i sposób wytwarzania skrobi
JP5273624B2 (ja) シネコシスティス(Synechocystis)から単離されたSyFBP/SBPase遺伝子を過発現させることによって植物の耐塩性を向上させる方法及びその方法によって製造された植物
WO2008069496A1 (en) Stress resistant plant introduced by stress - induced promoter and the gene encoding zeaxanthin epoxidase
TWI375718B (en) Non-antibiotic selection marker genes
CN107325161B (zh) 一种与耐低氮胁迫和高盐胁迫相关的蛋白及其编码基因与应用
EP1802768A2 (en) A plant with reduced lignin by modulating dahps gene expression
US8618357B2 (en) Sweetpotato SRD1 cDNA and transgenic plants with high-numbered storage roots using the same
US7847152B2 (en) Use of tryptophan indole and anthranilate analogs as plant transformation selection agents
JPWO2006057306A1 (ja) ストレス耐性及び/又は生産性を改良したイネ科植物、及びその作出方法
Torrigiani et al. Expression of an antisense Datura stramonium S-adenosylmethionine decarboxylase cDNA in tobacco: changes in enzyme activity, putrescine-spermidine ratio, rhizogenic potential, and response to methyl jasmonate
CN109971765B (zh) 一种调控拟南芥脂肪酸和淀粉含量的玉米基因ZmNAC77及其应用
WO2021061830A1 (en) Herbicide resistant plant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ES2758873T3 (es) Plantas transgénicas resistentes a aminoácidos no proteicos
KR20100107263A (ko) 환경 스트레스 유도성 프로모터 및 이의 용도
KR101857606B1 (ko) 5-메틸트립토판 저항성 안트라닐레이트 합성효소 변이체 유전자의 형질전환식물체 선별마커로서의 용도
Zhang et al. Expression of a novel yeast gene that detoxifies the proline analog azetidine-2-carboxylate confers resistance during tobacco seed germination, callus and shoot formation
CN113025615B (zh) 一种非绿色组织高效表达顺式元件及其应用
KR101509032B1 (ko) 시아노박테리아 유래 유전자를 이용한 광호흡 억제 및 스트레스 내성이 증진된 형질전환 식물체의 제조방법 및 그에 따른 식물체
Barone et al. Use of 4-methylindole or 7-methyl-DL-tryptophan in a transformant selec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feedback-insensitive anthranilate synthase α-subunit of tobacco (ASA2)
Luo et al. A novel non-antibiotic selectable marker GASA6 for plant trans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