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14171B - - Google Patents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14171B
TWI314171B TW96121203A TW96121203A TWI314171B TW I314171 B TWI314171 B TW I314171B TW 96121203 A TW96121203 A TW 96121203A TW 96121203 A TW96121203 A TW 96121203A TW I314171 B TWI314171 B TW I3141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stitch
line
crochet
sew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961212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27505A (en
Inventor
Kouichi Sakuma
Tohru Sakuma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f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635615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63939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fg filed Critical Suzuki Mfg
Publication of TW200827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275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141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14171B/zh

Links

Landscapes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1314171 (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涉及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及縫紉 機,尤其是關於可運用於縫線確實爲針的線捕捉鉤所捕捉 ,且在縫紉機底板內空間進行針跡形成的所謂點/鞍形縫 線跡的類似手縫線跡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及 縫紉機。
【先前技術】 以1條縫線在被縫製體的一側上交替形成忽隱忽現的 點縫線跡,營造出手縫線觸感與視覺的針跡是以國際標準 .的 ISO 4915 Stitch Type 104 (鏈式線跡)及 iso 4915
Stitch Type 209 (鞍形縫線跡/手縫線跡)加以規格化。 以往,爲人所熟知的有使用針插穿的1條縫線的1條 縫線所插穿的縫針、側設有線捕捉鉤的鉤針、彎針及分紗 φ 器,以“ 1 04 ”針跡作爲點縫針跡(類似手縫線跡)形成 ,防止星型縫製等布移距的點縫縫紉機(例如,參照專利 文獻1 )。 該點縫縫紉機由於是使用1條縫線插穿的縫針與側設 有線捕捉鉤的鉤針,因此針跡間距具有被限定縫針與鉤針 間間隔的缺點。又,該點縫縫紉機中,縫製時,在布的上 側雖然形成有氣圏線跡,但是原來所縫製的點縫線跡形成 在布的下側’因此對於作業人員而言在未能以目視的狀態 下強制進行縫製作業’以致有確認點縫位置困難不能正確 _ 4 _ (2) 1314171 進行縫製的缺點。並且,該點縫縫紉機的“ 1 04 ”針跡藉 著拉伸使得針跡的縫線容易解開,因此會有失去防止上述 星型縫製等布移距的功能的缺點。
爲了解決該缺點,提出一種以捲裝在內設於旋轉針筒 的梭子的1條縫線使用側設有1條線捕捉鉤的鉤針、導線 鉤、線捕捉鉤的縫線引導分紗器及天秤,形成類似於“ 1 04 ”針跡的類似點縫線跡的類似手縫線跡縫紉機(例如 ,參照專利文獻2 )。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昭55-35481號公報(第5圖、 第6圖、第7圖) 專利文獻 2:日本特公平 4-3234號公報(=1;.3· Patent 4,5 90,8 7 8 )(第 II 圖、第 13 圖、第 14 圖) 【發明內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該類似手縫縫紉機中,縫製時,在布的上側形成有手 縫線跡狀的形成雙重的縫線,布的下側形成有連鎖縫針跡 。但是,該類似手縫線跡縫紉機中,針的線捕捉鉤的縫線 引導分紗器不僅需要配置在支撐布的針板與旋轉針筒之間 ’天秤在其功能上被設置在針板的正下方,而配置在針板 與旋轉針筒之間,且必須配置驅動縫線引導分紗器的驅動 機構’在有限的縫紉機底板內的空間,不能具體地實現以 上的配置。 並且,該類似手縫線跡縫紉機中,穿入旋轉針筒的縫 -5- (3) 1314171 線必須以導線鉤將旋轉針筒所穿出的縫線捲上到布的上方 ,作業人員在布上以手握持上述的位置極爲危險,會有移 動布的縫製作業上形成阻礙的困難點。因此,不可能實施 該類似手縫線跡縫紉機。 並且在被單或多層棉布或拼縫物的製作時,自古即以 手作業進行縫製。此即必須要偌大的工時,導致形成極重
勞動的作業。因此,使用以連鎖縫(ISO 4915 Stitch Type 3 0 1 )縫製的縫紉機,並採用將所使用2條線的其中1條 以透明的線,可營造出乍看之下爲手縫線跡製作的手法。 但是,該手法所縫製的針跡基本上是使用連鎖縫縫紉機, 藉此進行連續線的縫製,因此會有追求被單或多層棉布或 拼縫物在縫製後,隨著被縫製體表面所產生的凹凸而不能 獲得柔軟度的原來手縫線跡縫製觸感與視覺的困難點。 本發明是爲了解決以上習知的困難點所硏創而成,提 供一種縫線可確實爲針的線捕捉鉤所捕捉,並且在縫紉機 φ 底板內空間進行針跡形成的所謂點/鞍形縫線跡的類似手 縫線跡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及縫紉機爲目的 並且,本發明提供縫線可確實爲針的線捕捉器所捕捉 ,並在縫紉機底板內空間進行針跡形成的同時,可自由設 定針跡間距及針跡間間距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 法及縫紉機爲目的。 另外’本發明提供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 作爲跳縫組的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被縫製體的傳動 -6 - (4) 1314171 方向,即縫製方向在每1跳縫組爲可變,而可運用在被單 或多層棉布或拼縫物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及 縫紉機。 〔解決問題用的手段〕
本發明的原理是使側設有線捕捉鉤在垂直方向直線往 返運動的鉤針、半旋轉正轉與半旋轉逆轉的半旋轉針筒、 如天秤進行往返運動的線牽引動作件及橢圓運動的傳動齒 協同作用,針的線捕捉鉤可確實捕捉縫線,且在縫紉機底 板內空間進行針跡形成,在被縫製體的表面與內面分別形 成手縫線針跡與連鎖縫針跡。並且,藉著鉤針、半旋轉針 筒、線牽引動作件的協同作用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及內面形 成作爲跳縫組的手縫線針跡與連鎖縫針跡時,使傳動齒對 於被縫製體的傳動量對應針跡間距傳動及針跡間間鉅傳動 分別變化,可以自由設定針跡間距及針跡間間距。 達成此一目的的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 法爲: (a )側設有線捕捉鉤,使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 鉤針在第1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上的被縫 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在針板的下方捲裝線而從半旋轉 逆轉針筒的線出口導出,以線捕捉鉤捕捉周接在鉤針呈緊 縮的線; (b )使鉤針在第1行程中從被縫製體脫離而上升通 過上死點的期間,將被縫製體傳動1針跡間距的同時,藉 1314171
著捕捉線的鉤針上升及針筒更爲 (C)使飽針在第2行程中 體,由下死點上升時,以半旋轉 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同時藉著針 線捕捉鉤釋放; (d )將針筒羊角領所擷取 轉動,將穿入針筒捲裝在針筒的 捲緊; (e )鉤針在第2行程中從 上死點的期間,以1針跡間間距 (f)重複(a)至(e)的 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連鎖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裝著線的梭子的梭殻內設在內針 起自由轉動架設在外針筒上, 鉤針從針板上升時,在針筒 位置上,線出口被設置在梭殼上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運動到下死點時針筒停止轉動。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領擷取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後, 出的線,從針筒導出捲緊線,以 放鉤掛的線。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逆轉使得線捲緊; 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 正轉針筒的羊角領擷取線 筒的轉動將所捕捉的線從 而釋放的線更藉著針筒的 線交錯,使針筒穿出的線 被縫製體脫離而上升通過 傳動被縫製體; 步驟在被縫製體的表面、 縫針跡。 形成方法,針筒將收納捲 筒內’梭殻是和內針筒一 逆轉從針板分開的方向及 〇 形成方法,鉤針從上死點 形成方法,以針筒的羊角 飽掛從針筒的線出口所導 線捕捉飽捕捉線之後,釋 形成方法,在第2行程中 (6) 1314171 ,鉤針從上死點下降時將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在鉤針的針 尖與被縫製體之間導線於線捕捉鉤的非開口方向。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將針筒穿出的 線捲緊時,對應針跡間距調節線捲緊量。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鉤針從上死點
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從被縫製體脫離之前, 解除在針板上按壓保持著被縫製體的按壓保持,以鉤針作 爲轉軸手動迴轉操作被縫製體的傳動方向。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針筒的羊角領 所擷取而釋放的線,更藉著針筒的轉動而穿入針筒與捲裝 在針筒的線交錯之後,從針筒穿出線的線捲緊之前,將穿 入針筒的線以針筒的周圍暫時滞留,藉著從針筒穿出的線 的線捲緊來解除暫時滯留。 並且,達成上述目的用的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是藉著鉤針、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的協 φ 同作用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作爲跳縫組的手 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鉤針的第1行程中,藉傳動齒傳 動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鉤針的第2行程中,藉著傳 動齒對於被縫製體傳動手縫線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距時, 分別設定針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 距傳動的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 每一跳縫組依序切換成分別對應針跡間距傳動、針跡 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 將所設定的針跡間距傳動量、針跡間間距傳動量在各 -9- 1314171
分別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至傳動驅動機構藉著傳 動齒傳動被縫製體所成。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鉤針從被縫製 體脫離時,解除針板上對被縫製體按壓保持的按壓保持, 一邊任意地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一 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
以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在鉤針從被縫 製體脫離時,使被縫製體傳動的傳動齒退避,一邊任意地 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 被縫製體。 並且,爲了達成上述目的用的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 縫線跡縫紉機,具備: 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上的被縫製體,由下死 點自被縫製體脫離而上升,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第 1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捕 捉線,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 點上升時,側設有開放所捕捉線的線捕捉鉤的鉤針; 位在針板的下方從線出口導出捲裝有線的線的針筒, 具有第1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 升時,半旋轉逆轉,隨著線捕捉鉤捕捉線的鉤針的上升更 爲逆轉對於線進行線緊縮的同時,使鉤針在第2行程中從 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以針筒半旋 轉正轉擷取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的羊角領,將所捕捉的線 藉著針筒的轉動從針筒的羊角領擷取的線捕捉鉤開放,使 -10- 1314171
得所釋放的線更藉著針筒的轉動而穿入針筒交錯於捲裝在 針同的線的半旋轉針筒; 線捕捉鉤在捕捉線時,藉著針筒的轉動使得從線出口 所導出的線周接在飽針上緊縮的同時,將針筒穿出的線捲 緊的線牽引動作件;及
鉤針在第1行程中從被縫製體脫離上升而通過上死點 的期間,1針跡間距傳動被縫製體的同時,鉤針在第2行 程中從被縫製體脫離上升而通過上死點的期間,i針跡間 間距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齒, 藉此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 連鎖縫針跡。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針筒在其內針筒內 設有收納捲裝著線的梭子的梭殼,梭殼與內針筒一起自由 轉動地被架設在外針筒上, 鉤針從針板上升時使得針筒逆轉從針板分開的方向及 位置,線出口被設置在梭殼上。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有鉤針從上死點 運動到下死點時針筒轉動停止的期間。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有線牽引動作件 以針筒的羊角領擷取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之後,鉤掛從針 筒的線出口所導出的線,從針筒導出予以線捲緊,以線捕 捉鉤捕捉線之後’釋放鉤掛的線的功能。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在第2行程中 鉤針從上死點下降時’使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在鉤針的針 -11 - (9) 1314171 尖與被縫製體之間導線的導線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對應藉著傳動 量設定機構所設定的針跡間距調節線牽引動作件的線捲緊 量的線捲緊調節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有在針板上按 壓保持被縫製體的金屬壓件,並且具有鉤針從被縫製體脫 離時’解除金屬壓件的按壓保持一邊任意地賦予針跡間距
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的按壓 解除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鉤針從被縫製 體脫離時,使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齒退避任意地一邊賦予 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 體的傳動齒退避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鉤針從上死點 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從被縫製體脫離之前, 解除針板上按壓保持著被縫製體的按壓保持,使被縫製體 的傳動方向以鉤針爲轉軸進行手段迴轉操作用的迴轉操作 /直線傳動切換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在以半旋轉正轉、 逆轉驅動內針筒的驅動器上,設置鉤針貫穿被縫製體之後 ,將鉤針因貫穿被縫製體所產生的跳動矯正在錯腳位置的 針承件。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將藉著從線出 口導出的線牽引動作件周接在定位於線捕捉鉤的鉤針所緊 -12- (10) 1314171 縮的線強制插入線捕捉鉤的線插件。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鉤針的線捕捉 鉤從鉤針的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越過針板爲止的期 間及由下死點上升越過針板,使被縫製體脫離到達上死點 爲止的期間,驅動閉合線捕捉鉤的蓋針的鉤針•蓋針驅動 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在針筒周圍的 一部份,更藉著針筒的轉動將針筒的羊角領所擷取而釋放 的線穿入針筒和捲裝在針筒的線交錯後,與針筒穿出的,線 形成線捲緊之前,使穿入針筒的線暫時滯留,藉著線捲緊 從針筒穿出的線解除暫時滯留的線滞留部。 並且,爲了達成上述目的用的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 手縫線跡縫紉機是藉著鉤針、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 的協同作用,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作爲跳縫 組的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鉤針的第1行程中,藉傳 動齒傳動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鉤針的第2行程中, 藉著傳動齒對於被縫製體傳動手縫線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 距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具備: 分別設定針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 距傳動的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的傳動量設定機構; 每一跳縫組依序切換成分別對應針跡間距傳動、針跡 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傳動模式切換機構; 及 將所設定的針跡間距傳動量、針跡間間距傳動量在各 -13- (11) 1314171 分別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藉著傳動齒傳動被縫製 體的傳動驅動機構。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傳動量設定機構爲 樞著在支撐腕上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所構成,而支撐腕 則是被樞支在該驅動鉤針的上軸二分之一減速的中間軸上 ,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的兩腕分別樞著有針跡間距傳動 量操作構件、針跡間間距傳動量操作構件。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傳動模式切換機構 爲具有固定在中間軸的至少2個偶數個偏位點的傳動切換 凸輪及外接在傳動切換凸輪的傳動切換桿所構成,傳動切 換桿的連結端被樞著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的一端,另一端 被樞著在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的縱向腕端。 該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傳動驅動機構爲一 端被樞著在傳動切換桿的連結端的水平傳動連結桿;第1 腕樞著在水平傳動連結桿另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曲柄;一 φ 端被樞著在水平傳動連結曲柄的第2腕,另一端被樞著在 水平傳動縱向桿的水平傳動桿連桿;及固定在上軸的水平 傳動偏心凸輪與樞著在水平傳動桿連桿的另一端外接於水 平傳動偏心凸輪的水平驅動桿所構成。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及縫紉 機,縫線可確實爲針的線捕捉鉤所捕捉,且在縫紉機底板 內空間進行單線連鎖縫化針跡形成,可運用於所謂點/鞍 -14- (12) 1314171 形縫線跡的類似手縫線跡的縫製。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 及縫紉機,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有手縫線針跡 、連鎖縫針跡,因此作業人員在表面上可以目視手縫線針 跡的狀態進行縫製作業,可以確認手縫線跡縫紉位置進行 正確的縫製。
並且,根據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 及縫紉機,由於在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有手縫 線針跡、連鎖縫針跡,因此拉伸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跡的 縫線也不容易解開,因此可獲得牢固的縫製。 另外,根據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 及縫紉機,由於是藉著鉤針、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 的協同作用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跡,因此可分別自由設定 針跡間距、針跡間間距。 φ 【實施方式】 以下,根據圖示針對實施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形成方法及縫紉機的最佳形態例說明如下。 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是如第1圖、 第2圖表示’臂2及底板3構成的外框1上,裝設··側設 線捕捉鉤1 3 a朝著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將縫線2 0插 穿被縫製體21的鉤針13;半旋轉正轉與半旋轉逆轉使縫 線2 〇交叉製成針跡的半旋轉針筒2 0 0 ;如天秤地往返運動 賦予縫線2 0鬆弛及使針跡緊縮的線牽引動作件4 〇丨;及橢 -15- (13) 1314171 圓運動送出被縫製體21的傳動齒601等,以捲裝在半旋 轉針筒200的1條縫線20在被縫製體21的表面、內面分 別形成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的縫紉機。再者,本案說 明書中,「捲裝」是意味著在捲繞的狀態下裝設。
臂2有上軸5及中間軸8、底板3有水平傳動軸605 、上下傳動軸613及針筒軸201,其各軸向被設置在水平 方向。上軸5是以上軸前金屬件7及上軸後金屬件6,中 間軸8是以中間軸前金屬件9及中間軸後金屬件1 〇,分別 可自由迴轉地設置在臂2上。水平傳動軸605是以水平傳 動軸前金屬件607及水平傳動軸後金屬件618、上下傳動 軸613是以上下傳動軸前金屬件614及上下傳動軸後金屬 件611,分別可自由迴轉地設置在臂2上。針筒軸201是 以針筒軸後金屬件225及外針筒安裝部202c的金屬件( 參照第13圖)可自由迴轉地設置在臂2的同時,固定在 後述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驅動器203上。 上軸5的一端設有從動滑輪4藉馬達Μ經由環形皮帶 的驅動皮帶MB被驅動。又,上軸5的另一端設有驅動鉤 針1 3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 0 0的平衡錘1 〇 1,上軸5的 中間連結有驅動使得傳動齒601橢圓運動的喂布機構600 的喂布驅動機構700,鄰近上軸5的從動滑輪4的位置設 有驅動針跡間距•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設定機構3 0 0的上 軸驅動滑輪25。中間軸8連結有驅動半旋轉針筒200的針 筒驅動機構2 2 0及驅動線牽引動作件4 0 1的線牽引驅動機 構 4 00。 -16- (14) (14)
1314171 鉤針·針蓋驅動機構100將鉤針13從上死點 穿載放在針板12上的被縫製體2 1,由下死點從被 21脫離而上升,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第1行 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由下死點上升時,以 鉤1 3 a捕捉縫線20,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 體2 1,由下死點上升時,可以釋放以線捕捉鉤1 3 a 的縫線21的機構構成。再者,本案說明書中,「€ 的第1行程」是意味著鉤針13從針上死點—針下 針上死點爲止的第1針,「鉤針13的第2行程」 1 3從針上死點—針下死點—針上死點爲止的第2針 該鉤針13是如第3(A) 、(B)圖、第4圖 固定在針夾107,針夾107藉著針棒上金屬件105 下金屬件1 〇 6在垂直方向可直線往返運動的狀態下 於臂2的針棒1 1的下端部,以針固定螺絲10 8固 且,針棒上金屬件105及針棒下金屬件106間的_ 固定有針棒夾1 〇4,形成在該針棒夾1 04的曲柄桿 ,針棒曲柄桿103的一端可自由迴轉地被連結,針 桿103的另一端則是藉著曲柄桿銷102被可自由迴 結在固定於上軸5另一端的平衡錘1 0 1上。因此’ 柄桿103由於上軸5的轉動而藉著平衡錘101進行 動,因此鉤針1 3爲針夾1 07所固定的針棒1 1藉著 1 04朝著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 並且,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是藉著蓋針1 4 該蓋針1 3被以蓋針固定螺絲1 1 2固定在蓋針夾1 下降貫 縫製體 程中從 線捕捉 被縫製 所捕捉 淘針13 死點-> 爲飽針 〇 表不, 及針棒 ,設置 定。並 叶棒11 銷 104a 棒曲柄 轉地連 針棒曲 曲柄運 針棒夾 開合。 1 1上, -17- (15) 1314171
蓋針夾111是藉著蓋針棒上金屬件113及蓋針棒下金屬件 i i 4在朝著垂直方向可直線往返運動的狀態下,被固定在 設置於臂2的蓋針棒1 5的下端部。又’蓋針棒上金屬件 1 1 3及蓋針棒下金屬件1 1 4間的蓋針棒1 5固定有蓋針棒承 件1 1 6。蓋針棒承件1 1 6及蓋針棒上金屬件1 1 3間的蓋針 棒1 5,具有間隙可移動地嵌入固定在針棒上金屬件1 05及 針棒夾1 04間的針棒1 1的蓋針棒支撐上腕1 1 8。蓋針棒支 撐上腕1 1 8及蓋針棒上金屬件1 1 3間的蓋針棒1 5固定著 蓋針棒止轉件120,形成在該蓋針棒止轉件120的缺口 120a使其突出於臂2可滑動嵌入有所固定的蓋針棒導件 1 2 1。因此,使得固定有蓋針棒止轉件1 20的蓋針棒1 5不 致轉動。並且,蓋針棒止轉件120 —端被固定在臂2的蓋 針棒彈簧1 1 9的另一端被固定,形成經常向著下方拉伸。 再者,蓋針棒止轉件120的下部側有Ο型環117嵌入於蓋 針棒1 5,蓋針棒下金屬件1 1 4的上部側有Ο型環1 1 5嵌 入於蓋針棒15。〇型環117是作爲蓋針棒止轉件120與蓋 針棒支撐上腕118抵接時的緩衝材,〇型環115則是作爲 蓋針棒下金屬件114與蓋針棒承件116抵接時的緩衝材分 別作用。 以上所構成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00藉著上軸5的 轉動,針棒11上升時如第3(A)圖表示,蓋針棒支撐上 腕118使得蓋針棒止轉件120抵抗蓋針棒彈簧119的彈力 而上升。此時,與鉤針13上升的同時蓋針14也上升,因 此如第5(A)圖、第6(A)圖表示,鉤針13的線捕捉 -18- (16) 1314171 鉤1 3 a藉著蓋針形成閉合狀態。亦即,鉤針1 3從下死點 朝著上死點前進時線捕捉鉤13a是藉著蓋針14形成閉合 的狀態。並藉著上軸5的轉動使針棒1 1下降時,如第3 ( B)圖表示蓋針棒支撐上腕也同時下降,因此蓋針棒 止轉件1 20利用蓋針棒彈簧1 1 9的彈力而下降。此時,蓋
針1 4由於固定在蓋針棒1 5的蓋針棒承件1 1 6抵接在蓋針 棒下金屬件114,因此如第5(B)圖、第6(B)圖表示 ,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是形成開啓狀態。亦即,鉤針 1 3在貫穿被縫製體2 1之後,線捕捉鉤1 3 a在針板1 2的下 方形成從蓋針1 4開放。 該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 〇 〇的附近如第1圖、第2圖 表示,設有使被縫製體21朝著針板12按壓的金屬壓件 501動作的按壓機構5 00。按壓機構500是如第7圖表示 ,壓棒503可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地被設置在臂2上, 壓棒5 03的下端部上,以壓止螺絲5 09固定可自由擺動安 裝有金屬壓件501的壓腳5 02。又,壓棒5 03的上部固定 有推壓力調節螺絲508,推壓力調節螺絲50 8被栓鎖在臂 2的上部。壓棒503固定有壓棒夾505,壓棒夾505與臂2 的下面之間推壓力調節彈簧504被嵌入於壓棒503。根據 該推壓力調節彈簧5 04對於金屬壓件501的被縫製體21 的推壓力可藉著推壓力調節螺絲5 0 8的轉動加以調節。另 外,爲了使金屬壓件501上下,卡合在壓棒夾5〇5的上推 桿5〇6可自由迴轉地設置在固定於臂2的上推桿軸507。 上推桿506上升時壓棒夾505上升,下降時使壓棒夾505 (17) 1314171 下降。因此,上推桿506上升在金屬壓件501及針板12 間形成空間,被縫製體21 —旦被載放在針板12上使上推 桿506下降,該等被縫製體21被以金屬壓件501按壓到 針板12上,可以將被縫製體21設定在針板12上。 喂布機構6 00是如第1圖、第2圖表示,具備在第1 行程中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而上升通過上死點的期
間,以1針跡間距傳動被縫製體21的同時’在第2行程 中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而上升通過上死點的期間, 以1針跡間間距傳動被縫製體2 1的傳動齒60 1。 該喂布機構600是如第2圖、第9圖、第10圖表示 ,被固定在針板12的下方,傳動齒601被固定在傳動基 台6 02的大致中央部。傳動基台602的一端藉著水平傳動 腕軸603可自由迴轉地連結在固定於水平傳動軸605 —方 的水平傳動腕6 0 4。因此,往返轉動水平傳動軸6 0 5可以 使水平傳動腕604往返擺動,因此傳動齒601可以在水平 方向往返運動。又,傳動基台6 02的另一端固定有上下傳 動輥軸609,上下傳動輥軸609設有可自由迴轉的上下傳 動輥608。該上下傳動輥608可滑動地插入於固定在上下 傳動軸613 —方的上下傳動雙叉616的雙叉部616a。因此 ,上下傳動軸613的往返轉動可以使上下傳動雙叉616往 返擺動,因此嵌入上下傳動雙叉616的上下傳動輥608可 以使傳動基台602的另一端上下方向往返運動。在此如第 8(A) 、( B ) 、 ( C )圖表示,針跡傳動的1針跡間距 P 1是形成在被縫製體2 1表面的手縫線針跡的縫線長度, -20- (18) (18)
1314171 針跡間傳動的1針跡間間距P2則是連續的 跡間的跳縫長度。 喂布驅動機構700是如第9圖表Tpc 1在 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以傳動量設定機構300 距傳動量、針跡間間距傳動量而藉著傳動齒 縫製體21,上軸5固定有水平傳動軸605往 傳動凸輪70 1及固定在上軸5使上下傳動軸 的上下傳動凸輪717。再者,本案說明書中 體傳動模式」是意味著針跡間距傳動與針跡 水平傳動凸輪701爲偏心凸輪,在凸輪 由迴轉地嵌合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水 7〇2的臂端702a以連結銷703自由迴轉地連 縱向桿704的一端。水平傳動縱向桿704的 結銷706自由迴轉地連結在固定於水平傳動 的水平傳動軸驅動腕7〇5上。因此,上軸5 平傳動凸輪701使水平傳動驅動桿702偏心 水平傳動縱向桿704上下運動,水平傳動軸 以使水平傳動軸605往返轉動。 上下傳動凸輪7 1 7爲偏心凸輪,在凸輪 由迴轉地嵌合著上下傳動縱向桿7 1 4的一端 向桿714的另一端被以連結銷716自由迴轉 於上下傳動軸613另一方的上下傳動軸驅動 此’上軸5 —旦轉動時上下傳動凸輪717使 桿714的一端偏心運動,因此使上下傳動縱 2個手縫線針 分別的各被縫 所設定針跡間 601來傳動被 返轉動的水平 6 1 3往返轉動 ,「各被縫製 間間距傳動。 i部701a可自 平傳動驅動桿 結著水平傳動 另一端被以連 軸6 0 5另一方 一旦轉動時水 運動,因此使 驅動腕7 0 5可 ί部7 1 7 a可自 ,上下傳動縱 地連結在固定 腕715上。因 上下傳動縱向 向桿714本身 -21 - (19) (19)
1314171 上下運動,上下傳動軸驅動腕715可以使上下傳 往返轉動。 如上述往返轉動水平傳動軸605,使水平傳 的往返擺動使傳動基台602在水平方向往返運動 傳動軸613的往返轉動使上下傳動雙叉616往返 入上下傳動雙叉6 1 6的上下傳動輥6 0 8使得傳動 的另一端在上下方向往返運動。因此,固定在 602的傳動齒601可以進行上升—前進—下降― 謂傳動的四步驟運動。 傳動量設定機構3 00是如第11圖表示,分 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 間距傳動量,爲自樞著在驅動鉤針13的上軸5 之一的中間軸8上所樞支的支撐腕311的逆T字 節體310所構成。形成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 兩腕上,分別樞著有針跡間距傳動量操作構件的 φ 調節桿3 0 1、針跡間間距傳動量操作構件的針跡 節桿3 0 2。 具體而言,支撐腕311的腕端311a是以傳 銷309自由迴轉地連結逆τ字型傳動調節310的 縱向腕交叉的位置,同時自由迴轉地嵌合在中間 Τ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 1 0 —方的橫向腕端3 1 0 a 308A自由迴轉地連結著第1調節連桿307的一 調節連桿3 0 7的另一端以連結銷3 〇 8自由迴轉地 成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的作用點的位置。逆τ 動軸613 動腕604 ,且上下 擺動,嵌 基台602 傳動基台 後退的所 別設定針 的針跡間 減速二分 型傳動調 橫向腕的 針跡傳動 間傳動調 動調節體 橫向腕與 軸8。逆 以連結銷 .端,第1 連結著形 字型的傳 -22- (20) 1314171
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10b以連結銷308C自由 迴轉地連結著第2調節連桿3 07’的一端,第2調節連桿 3 07’的另一端是以連結銷3 0 8D自由迴轉地連結著形成針 跡傳動調節桿3 0 1的作用點的位置。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2及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分別形成支點的位置係可自由 迴轉地具備於固定在臂2的調節桿軸303上。並且,自由 迴轉地設置在調節桿軸3 03的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02及針 跡傳動調節桿3 0 1間,T字型調節桿隔板3 04的縱向腕端 3 04a係具備於調節桿軸3 03上,以鎖緊螺絲313A、313B 固定在臂2上使形成橫向腕一方的橫向腕端304b爲上, 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04c爲下。並在一方的橫向腕端304b 以鎖緊螺絲3I3A固定著隔板上隔件3 05,另一方的橫向 腕端3 0 4 c以鎖緊螺絲3 1 3 B固定著隔板下隔件3 0 6。隔板 上隔件3 0 5是形成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及針跡傳動調節 桿3 0 1的力點位置的上升位置的限幅器,隔板下隔件3 0 6 則是形成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及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的 力點位置的下降位置的限幅器。此外,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2及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被樞支在將形成支點的位置固 定在臂2的調節桿軸3〇3上,藉著形成操作旋鈕的力點所 成位置的操作在所設定的位置以波形墊圈等的彈撥構件按 壓的狀態下停止。以下,稱此停止狀態爲半固定。 又,如第1圖、第2圖表示,每1跳縫組具備依序切 換分別對應針跡間距傳動、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體 傳動模式的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 5 0。再者,本案說明書中 -23- (21) 1314171 ,「跳縫組(skip stitch set)」是意味著一組手縫線針跡 及連鎖縫針跡。
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 50是如第11圖表示,具備固定 在中間軸8具有2個偏位點的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及外 接在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的傳動切換桿352。傳動切換 桿3 5 2的連結端3 5 2 a被樞著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的 一端,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55的另一端被樞著在逆T字型 傳動調節體310的縱向腕端310c。具體而言,傳動切換三 角凸輪3 5 1是外接於形成在傳動切換桿3 5 2的大致四角形 的凸輪孔3 52b,傳動切換桿3 52的連結端3 52a是以連結 銷3 54自動迴轉地連結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的一端, 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的另一端是以連結銷3 1 2自由迴轉 地連結在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的縱向腕端310c。 再者,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具有2個偶數個的偏位 點雖然形成1個跳縫組,但是不僅限於此,也可以形成複 數個跳縫組作爲具有4個以上偶數個偏位點的傳動切換凸 輪。 又,喂布驅動機構700是如第11圖表示,具備:一 端樞著在傳動切換桿3 5 2的連結端3 5 2 a的水平傳動連結 連桿712;第1腕709a被樞著在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另 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曲柄709;及一端樞著在水平傳動連 結曲柄709的第2腕709b的另一端被樞著在水平傳動縱 向桿704的水平傳動連桿707。具體而言,水平傳動聯結 連桿7 1 2的一端是以連結銷3 5 4自由迴轉地被連結在傳動 -24- (22) (22)
1314171 切換桿3 52的連結端3 52a,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的 端則是以連結銷7 1 1自由迴轉地被連結在水平傳動連 柄709的第1腕709a,水平傳動連結曲柄709的第 7 0 9b是以連結銷708自由迴轉地連結著水平傳動連桿 的一端。水平傳動連桿707的另一端是以連結銷703 迴轉地連結著水平傳動縱向桿704及水平傳動驅動桿 的臂端702a。 另外,在中間軸8的一端固定有中間軸從動滑輪 該固定在該中間軸從動滑輪26及上軸5的上軸驅動 25捲掛有環狀皮帶的確動皮帶TB。該中間軸從動滑_ 與上軸驅動滑輪2 5從上軸5被減速二分之一對於中間 傳達轉動運動。 另外,針對傳動量設定機構300及傳動模式切換 3 5 0的動作在後述的動作說明中加以詳述。 半旋轉針筒200及針筒驅動機構220是如第1圖 φ 2圖表示,爲位在針板12的下方捲裝有縫線20而將 20從線出口 212a導出的針筒,具有在第1行程中從 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由下死點上升時,半旋轉逆 隨著以線捕捉鉤1 3 a捕捉縫線2 0的鉤針1 3的上升更 逆轉,藉此將縫線2 0線捲緊的同時,使鉤針i 3在第 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而貫穿被縫製體21,由下死點上升 針筒半旋轉正轉擷取以線捕捉鉤1 3 a所捕捉縫線2 0 角領205a,將所捕捉的縫線20藉著針筒的轉動以針 羊角領2 0 5 a擷取從線捕捉飽1 3 a開放,所釋放的縫 另一 接曲 2腕 707 自由 702 26, 滑輪 输26 丨軸8 機構 、第 縫線 上死 轉, 加以 2行 時, 的羊 筒的 線20 -25- (23) 1314171 更藉著針筒的轉動可穿入針筒而交錯在捲裝於針筒的縫線 20的機構所構成。 上述半旋轉針筒200是如第12圖、第13圖表示,將 收納捲裝者縫線20的梭子2 1 1的梭殼2 1 2內設在內針筒 205,梭殼212和內針筒2〇5 一起自由轉動地被架設在外 針筒202。並且,本案說明書中,「架設」是意味著搭上 裝設。具體而言’具備:收容捲裝著縫線2〇的梭子211 的梭殼212;自由拆裝地收容梭殻212的同時,具有羊角 領2〇5a的內針筒2〇5 ;及可轉動地內設內針筒相對於底板 3停止轉動的外針筒2〇2。內針筒2〇5具有收容梭殻212 的梭威收谷邰205b,該梭殻收容部2〇5b可自由拆裝地收 谷者梭殼212。具有收容固定外針筒2〇2、內針筒驅動器 彈簧204的內針筒驅動器2〇3及內針筒2〇5的內針筒收容 部202a。並在外針筒2〇2上具有設置可迴轉插入針筒軸 2〇1 —端用的針筒軸孔2〇2b的安裝輪轂部2〇2c,該針筒 軸孔2〇2b及內針筒收容部2〇2a的旋轉中心是與針筒軸 201的旋轉中心形成同心。 在該外針筒202的內針筒收容部202a收容內針筒驅 動器203固定在插入針筒軸孔2〇2b的針筒軸2〇1上。並 且,在內針筒收容部2〇2a收容內針筒2〇5及內針筒壓件 206以右內針筒壓件爪208、左針筒壓件爪209將內針筒 壓件206在以內針筒壓件爪彈簧21〇賦予彈力的狀態下固 疋。再者,與固定內針筒2〇5與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㈣的 內針筒驅動器2G3之間形成預定的間隙。X,內針筒驅動 -26- (24) 1314171 器2〇3的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04與內針筒2〇5的關係是可 以在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兩端限制內針筒2〇5的自由迴 轉之用,內針筒驅動器203 —旦以針筒軸2〇1半旋轉正轉 時,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04的一端抵接內針筒2〇5 ,使內 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的另一端形成具有內針筒2〇5與間隙 〇2(參照第18(〇)圖)。又,內針筒驅動器2〇3以針筒 軸2(H半旋轉逆轉時,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的另一端抵 ^ 接在內針筒203上,开夕成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的—端具 有內針筒205與間隙〇1 (參照第18 ( E)圖)。並且在內 針筒壓件20 5的錯腳方向藉著螺絲固定調整縫線2〇鬆驰 用的上彈黃207。並在梭殻212上,鉤針13從針板12上 升時使半旋轉針筒200逆轉而從針板分開的方向的位置設 置線出口 2 1 2 a。 內針筒驅動機構220是如第14圖、第15圖,由固定 在中間軸8另一端側的偏心凸輪的針筒驅動三角凸輪2 3 〇 ^ ;外接在針筒驅動三角凸輪230的針筒驅動雙叉231;連 結在一端形成針筒驅動雙叉2 3 1的力點位置的針筒驅動縱 向桿228;腕233a連結在針筒驅動縱桿228另一端而固定 在扇型齒輪軸221的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3;及咬合在針 筒驅動扇型齒輪233固定在針筒軸2〇1的針筒軸齒輪224 所構成。具體而言,針筒驅動三角凸輪230是外接於形成 在針筒驅動雙叉23 1的大致升斗型凸輪溝槽23丨a,形成針 筒驅動雙叉2 3 1力點的位置上以連結銷2 2 9自由迴轉地連 結針筒驅動縱向桿228的一端,針筒驅動縱向桿228的另 -27- (25) (25)
1314171 一端則是以連結銷227自由迴轉地連結著針倩 輪23 3的腕23 3a。又,形成針筒驅動雙叉231 筒驅動雙叉軸232所軸支,該針筒驅動雙叉軸 在臂2上。再者’扇型齒輪軸21在底板3其 水平方向配置’以扇型齒輪軸前金屬件222友 後金屬件23 2自由迴轉地配置著。 以上構成的針筒驅動機構220 —旦中間軸 由於針筒驅動三角凸輪230的偏心運動,針 231以針筒驅動雙叉軸23 2爲支點,使針筒 22 8上下運動,因此可往返擺動針筒驅動扇型 根據該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3的往返擺動使徺 齒輪224的針筒軸201也以一定的轉角往返_ 此可以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〇6半旋輞 轉逆轉。 線牽引驅動機構400是如第丨圖、第2圖 φ 引動作件40 1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丨3 a捕捉; 可藉著半旋轉針筒2〇〇的轉動使得從半旋轉針 的縫線2 0線捲緊的機構構成。此外,「周接 接於某位置的周圍。該線牽引動作件4 0 1具笔 針筒200的羊角領205a擷取線捕捉鉤13a戶J 2 〇之後,飽掛從半旋轉針筒2 0 0的線出口 2 1 縫線2 0,並從半旋轉針筒2 0 0導出後捲緊線, 1 3 a捕捉縫線2 0之後,釋放鉤掛縫線2 0的功1 以上的線牽引驅動機構4 0 0是如第1 6圖 驅動扇型齒 的位置爲針 232被固定 :軸向是被朝 .扇型齒輪軸 8轉動時, 筒驅動雙叉 驅動縱向桿 齒輪2 3 3。 :固定針筒軸 :動運動,因 :正轉、半旋 1表示,線牽 逢線2 0時, 筒200穿出 」是意味著 '在以半旋轉 1捕捉的縫線 2a所導出的 以線捕捉鉤 拒。 、第17圖表 -28- (26) 1314171 示,具備:將中間軸8水平方向的轉動運動變換爲垂直方 向的轉動運動的螺旋齒輪410;以螺旋齒輪410傳達從水 平方向變換成垂直方向轉動運動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 軸408 ;及線牽引動作件401具有上述線牽引動作件驅動 凸輪軸408的轉動運動功能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
具體而言,將螺旋齒輪410的第1齒輪410A固定在 中間軸8,第2齒輪41 0B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 軸4 0 8的一端(上端)。線牽引動作件凸輪軸4 0 8的另一 端側(下端側)固定形成有凸輪溝槽407a的端面凸輪的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該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 408被以安裝在固定於臂2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筒 4 0 9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上金屬件4 1 1及線牽引動 作件驅動凸輪軸下金屬件4 1 2自由迴轉地配置。並且,線 牽引驅動機構400,具備:以凸輪從動銷413自由迴轉地 設置有水平方向配置卡合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的 凸輪溝槽407a的凸輪從動件406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 台405;水平方向配置一端被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 台40 5,另一端以階差銷414自由迴轉地固定在線牽引動 作件驅動腕4 0 3的腕端4 0 3 a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 0 4 ; 及垂直方向配置一端被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 另一端被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4 0 1的線牽引動作件擺動軸 4 0 2。再者,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台4 0 5形成有中空的長 孔4〇5a,該長孔40 5 a內插入有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 -29- (27) 1314171 4 Ο 8,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 Ο 7的下方可水平方向移 動地以推力軸承415安裝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408
以上構成的線牽引驅動機構400 —旦中間軸8轉動時 ,以螺旋齒輪4 1 0轉動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408,因 此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台405及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04 使凸輪從動件406因應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的凸輪 溝槽40 7a的形狀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01。該線牽引動作件 401的擺動運動是藉著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捕捉縫線 20時半旋轉針筒的轉動,使線出口 212a所導出的縫線20 周接在鉤針13而捲緊的同時,將半旋轉針筒200所穿出 的縫線加以線捲緊的同時,以半旋轉針筒2 0 0的羊角領 2 0 5 a擷取縫線2 0之後,鉤掛從半旋轉針筒2 0 0的線出口 2 1 2 a所導出的縫線2 0,從半旋轉針筒2 0 0牽引後加以線 捲緊,並以線捕捉鉤1 2 a捕捉縫線2 0之後,釋放鉤掛的 縫線2 0。 以上所構成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是藉著釣 針1 3、半旋轉針筒2 0 0、線牽引動作件4 0 1的協同作用在 被縫製體2 1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作爲跳縫組的手縫線 針跡、連鎖縫針跡,在鉤針1 3的第1行程中藉傳動齒6〇 1 對於被縫製體2 1進行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傳動,鉤 針1 3的第2行程中藉著傳動齒6 0 1對於被縫製體2 1進行 手縫線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距傳動。又,單線連鎖縫化手 縫線跡縫紉機分別設定針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 -30- (28) 1314171 針跡間間距傳動的針跡間間距傳動量,每1跳縫組依序切 換成分別對應針跡間距傳動、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 體傳動模式,將所設定的針跡間距傳動量、針跡間間距傳 動量分別在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至傳動驅動機構 700,藉著傳動齒601送到被縫製體21。再者,本案說明 書中,所謂「協同作用」是與其他的部份協同而作用。
以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爲中心根據第1 8 ( A)〜(W)圖、第19圖、第20圖說明以上的單線連鎖縫 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如下。第1 8 ( A )〜(W )圖爲鉤針1 3 、半旋轉針筒2 0 0及線牽引動作件4 0 1的動作說明圖,第 19圖爲鉤針13、半旋轉針筒200、線牽引動作件401、蓋 針14及傳動齒601的動作圖。該動作說明中,顯示方向 的場合是以前面表示的狀態說明第18(A)〜(W)圖。並 且第18(A)〜(W)圖中,省略傳動齒601的圖示。 再者,第18(A) ~(W)圖中,半旋轉針筒200的半 旋轉逆轉是使內針筒2〇5朝著逆時鐘方向轉動,半旋轉針 筒200的半旋轉正轉則是使內針筒205朝著順時鐘方向轉 動。並且爲方便起見,從縫線2 0未被捕捉於線捕捉鉤i 3 a 的鉤針1 3位在上死點的狀態,且內針筒2 0 5的羊角領 205a位在垂直方向下方的狀態(第18(A)圖)進行動作 說明。該第18 ( A)圖的狀態中,半旋轉針筒200在停止 的狀態,線牽引動作件4 0 1是從梭子2 1 1經梭殻2 1 2的線 出口 212a導出縫線20的狀態,蓋針14爲閉合狀態,傳 動齒6 0 1爲針跡間傳動狀態。被縫製體2 1的傳動方向是 -31 - (29) 1314171 形成爲左。又,第19圖中,滑輪4是以2轉動形成作爲 跳縫組,因此縫製的1循環是在上軸5以720度表示,第 18(A)圖是設定上軸5爲〇度( 72 0度)的狀態。上軸5 在〇度時鉤針13形成上死點,180度時鉤針形成下死點, 360度時鉤針形成上死點,540度時鉤針13形成下死點。
第1圖中,藉著馬達Μ經驅動皮帶MB所驅動的從動 滑輪4從鉤針13側顯示朝著順時中方向轉動時,藉著上 軸5使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00、喂布驅動機構7〇〇、針 筒驅動機構220及線牽引驅動機構400驅動。一旦鉤針. 蓋針驅動機構1 〇〇驅動時,鉤針1 3朝著垂直方向直線往 返運動’喂布驅動機構700驅動時以喂布機構600進行傳 動齒601傳動的四步驟運動,針筒驅動機構22〇驅動時使 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06半旋轉正轉、半旋轉逆轉, 線牽引驅動機構4 〇 〇驅動時則使得線牽引動作件4 0 1擺動 。並且’各機構的動作說明如上述構成說明已有詳述而予 以省略。 如上述動作的鉤針1 3、半旋轉針筒200、線牽引動作 件401及傳動齒601是如下述協同作用,以1條縫線20 分別在被縫製體2 1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 連鎖縫針跡。 (a)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鉤針13在第1行程 中,從上死點(上軸5 · 〇度)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i 2的 被縫製體21(第18(a)圖〜第18(F)圖、第19圖), 由下死點(上軸5 · 1 8 0度)上升時,以線捕捉鉤1 3 a捕 -32- (30) 1314171
捉從位在針板1 2的下方半旋轉逆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 線出口 2 1 2 a藉著線牽引動作件4 0 1導出周接在鉤針1 3而 捲緊的縫線20(第18(G)圖、第18(H)圖、第19圖 )。此時,半旋轉針筒200具有的梭殻212的線出口 212a 是如第20圖表示’鉤針13被設置在從針板12上升時, 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05逆轉從針板12分開的方 向及位置上。藉此’可以將線牽引動作件4 0 1所導出的縫 線20周接在鉤針13上。又,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 上軸5: 0度)運動到下死點(上軸5: 180度)時,停止 轉動半旋轉針筒200。如上述半旋轉針筒200的轉動停止 是由於在第1行程中’縫線20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 l3a上’第2行程中,使半旋轉正轉的針筒半旋轉逆轉的 時機。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是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 後開始進行半旋轉逆轉(上軸5: 130度)(第18(E) φ 圖、第19圖)。線牽引動作件401是鉤針13插入被縫製 體21前的最前進處停止(上軸5: 80度)(第18(D) 圖、第19圖)。蓋針14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時形 成開啓狀態(第18(E)圖、第19圖)。傳動齒601在 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之前停止被縫製體21的喂布( 第18(D)圖、第19圖)。 (b)飽針13在第丨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1脫離而上 升通過上死點(上軸5 : 3 60度)的期間,以傳動齒60 i 進行被縫製體2 1的丨針跡間距傳動的同時,使捕捉縫線 -33- (31) 1314171 20的鉤針13上升及使得半旋轉針筒200更爲逆轉而加以 線捲緊(第18(1)圖〜第18(M)圖、第19圖)。
另外,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360度)後停止半旋轉逆轉(上軸5: 367度)(第18 (Μ )圖、第19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13到達 下死點(上軸5: 180度)時開始後退的擺動可以送出縫 線20(第18(F)圖、第19圖),鉤針13在通過上死點 (上軸5:3 60度)之前停止後退(第18(L)圖、第19 圖)。蓋針14在鉤針13從下死點(上軸5: 180度)移 動到下死點(上軸5: 360度)時,該鉤針13通過針板12 之後,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形成閉合狀態與鉤針1 3 — 起通過被縫製體21(第18(J)圖、第18(K)圖、第19 圖)。傳動齒601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360度 )瞬間前開始1針跡間距傳動(第18 ( L )圖、第19圖 (c)鉤針13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上軸5 : 360 度)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第18(Ν)圖、第18(0)圖 、第19圖),而由下死點(上軸5 : 540度)上升時,將 線捕捉鉤1 3 a所捕捉的縫線2 0以半旋轉正轉的半旋轉針 筒200的羊角領205 a擷取的同時,藉著半旋轉針筒20的 轉動從線捕捉鉤1 3a釋放所捕捉的縫線20 (第1 8 ( P )圖 、第19圖)。再者,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上軸5: 360度)運動到下死點(上軸5 : 540度)時停止半旋轉 針筒200的轉動。如上述半旋轉針筒200的轉動停止是由 -34- (32) 1314171 於在第2行程中’以針筒的羊角領205a從線捕捉鉤ι3& 開放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的縫線20,在第1行 程中使得半旋轉逆轉的針筒半旋轉正轉的時機。 此外,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到達下死點(上軸5 :540度)時開始半旋轉正轉(第i8(p)圖、第19圖) 。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1 3插入被縫製體21之後,後 退開始擺動送出縫線20(第18(N)圖、第19圖)。蓋 φ 針1 4在鉤針1 3從上死點下降通過被縫製體2 1時,鉤針 1 3的線捕捉鉤1 3 a形成開啓狀態(第U ( 〇)圖、第i 9 圖)。傳動齒601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之前停止i 針跡間距傳動(第18(N)圖、第19圖)。 (d)將半旋轉針筒200更加以轉動藉以使半旋轉針 筒200的羊角領2〇5a所擷取而釋放的縫線20穿過形成在 固定者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04的內針筒 驅動器2 0 3另一端與內針筒2 0 5之間的間隙〇 2,而交錯 # ( interlace )在捲裝於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20上,將形 成在固定著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04的內針筒驅動器203 — _與內針筒2 0 5之間的間隙〇 i所穿出的縫線2 〇以線牽引 動作件401予以線捲緊(第18(Q)圖〜第18(W)圔、 第19圖)。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 而到達上死點(上軸5 : 720度)爲止的期間停止半旋轉 正轉(第1 8 ( V )圖、第1 9圖)。線牽引動作件40丨一 旦鉤針1 3從被縫製體2 1脫離時前進開始擺動以捲緊縫線 -35- (33) 1314171 20(第18(T)圖、第19圖)。蓋針14在鉤針13由下 死點上升通過被縫製體21時,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形 成閉合狀態(第18(T)圖、第19圖)。傳動齒601在 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 7 2 0度)的瞬間前開始進行 1針跡間間距傳動(第18 ( W )圖、第19圖)。
(e) 鉤針13在第2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1脫離而上 升通過上死點(上軸5 : 7 2 0度)的期間,進行被縫製體 21的1針跡間間距傳動(第1 8 ( W )圖、第19圖)。 (f) 重複(a)至(e)的步驟在被縫製體21的表面 、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 因此,縫線2 0可確實爲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所捕 捉,並且在縫紉機底板內空間可適合進行單線連鎖縫化針 跡形成的所謂點/鞍形縫線跡的類似手縫線跡的縫製。並 且’由於在被縫製體21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 跡、連鎖縫針跡,因此對於作業人員而言可以在表面目視 手縫線針跡的狀態下進行縫製作業,可以確認手縫線針跡 縫紉位置而可正確地縫製。並且,由於在被縫製體21的 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因此不會 因拉伸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跡的縫線2 0使其容易解開, 可獲得牢固的縫製。 上述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可以藉著傳動量 設定機構3 0 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 5 0調節針跡間距、針 跡間間距。針對該傳動量設定機構30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 構3 5 0的動作根據第21圖〜第24圖說明如下。第2 i圖〜 -36- (34) 1314171
第24圖是以模式表示傳動量設定機構3 00、傳動模式切換 機構350、喂布機構600及喂布驅動機構700的圖。又在 第21圖〜第24圖中,針跡傳動調節桿3 01及針跡間傳動 調節桿3 02是分別上下擺動,構成在針跡傳動調節桿301 的上端點a’s、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的上端點as分別形 成最小傳動間距,針跡傳動調節桿301的下端點a’d、針 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的下端點ad分別形成最大傳動間距 。該動作說明中,顯示方向的場合是以傳動齒601方向顯 示右方的狀態說明第21圖〜第24圖。 <針跡傳動間距及針跡間傳動間距的最小傳動設定例 > 首先,針對針跡傳動的1針跡間距與針跡間傳動的1 針跡間距爲最小傳動的場合根據第21圖說明。 設定操作針跡傳動調節桿3 0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2雙方皆是最小傳動間距的上端點a’s、as時’形成操 作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的各作用 點的位置b ’、b分別位於最下點’因此所連結的調節連桿 307,、307分別使得支撐腕311所支撐的逆T字型的傳動 調節體3 1 0在直立的狀態下向下方移動。使該移動位置形 成傳動調節體1〇的最下位置。 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在直立的狀態位於最下位 置時,經由樞著在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 1 0的縱向腕端的 針跡間距切換桿3 5 5分別將傳動切換桿3 52的連結端352a -37- (35) 1314171
與水平傳動連結桿712向下方下拉。使得該移動位置形成 傳動切換桿352的連結端352a與水平傳動連結桿712的 最下位置。在此狀態下,中間軸8 —旦朝著順時鐘方向轉 動時,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進行偏心運動,因此傳動切 換桿352以位移量Q在大致水平方向的左右兩個位置q、 q’間往返間歇擺動。並且,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的凸輪 形狀是形成傳動切換桿3 52可以在移動位置q、q’間歇停 止的形狀。移動位置q、q’的傳動切換桿3 52的間歇停止 時間是藉著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 5 1來決定。並且,中間軸 8在上軸5的兩轉動期間進行1轉動,因此上軸的1轉動 使得傳動切換桿3 5 2朝著移動位置q方向移動,且上軸5 的1轉動使得傳動切換桿352朝著移動位置q’方向移動。 傳動切換桿3 5 2在右方向位置q ’移動而間歇停止的場 合,位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與向著最下位 置移動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 φ 3 1〇b的c’點一致,傳動切換桿3 52在左方向位置q移動 而間歇停止的場合,位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 點與向著最下位置移動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 —方的 橫向腕端3 1 0a的c點一致。因此,可以將水平傳動連結 連桿7 1 2 —端的h點定位在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及針跡間 傳動調節桿3 02所分別設定的傳動調節體3 1 0 —方的橫向 腕端310a的c點與另一方橫向腕端310b的c,點上,因此 可依序切換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設定。該各被縫製體傳 動模式的設定是以傳動切換桿3 5 2進行。該被縫製體每一 -38- (36) 1314171 傳動模式進行喂布。
如上述分別設定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及針跡間傳動調 節桿302爲最小傳動間距的場合,水平傳動連結曲柄709 的第1腕709a被朝著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下拉朝著順 時鐘方向轉動。因此,位在水平傳動曲柄的第2腕 7 0 9 b的下端的j點向著左方擺動停止。在此狀態下’上軸 5順時鐘方向轉動時,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 〇 1的偏心量e 使水平傳動驅動桿7 02朝著大致水平方向往返運動,因此 連結在水平傳動曲柄7 0 9的第2腕7 0 9 b的水平傳動桿7 0 7 以一端的j點爲擺動中心,使連結在水平傳動桿連桿707 另一端的水平傳動縱向桿7〇4朝著左右方向擺動。再者’ 水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09b向著左方擺動而停止的 位置是設定使水平傳動桿連桿707 一端的j點與水平傳動 縱向桿704的擺動中心位置一致,即使傳達水平傳動偏心 凸輪7 01的偏心量e仍會使得水平傳動桿連桿7〇7的擺動 中心與水平傳動縱向桿7 〇 4的擺動中心重疊’因此傳達至 水平;傳動縱向桿704的上下運動形成極爲微小。因此,各 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不會產生傳動齒601的水平傳動量 使被縫製體2 1形成最小傳動。 <針跡傳動間距及針跡間傳動間距的最大傳動設定例 > 接著,針對針跡傳動的1針跡間距與針跡間傳動的1 針跡間距的最大傳動的場合根據桌22圖說明° -39- (37) 1314171 操作針跡傳動調節桿3 Ο 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將 雙方同樣設定在最大傳動間距的下端點a,d、ad時,形成 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的各作用點 的位置b ’、b是分別爲在最上點,因此使得所連結的調節 桿連桿3 07、3 07’分別爲支撐腕31 1所支撐的逆T字型傳 動調節體310在直立的狀態向上方移動。使該移動位置形 成傳動調節體310的最上位置。
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在直立的狀態位於最上位置 時,經由樞著在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10的縱向腕端 310c的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55分別將傳動切換桿352的連 結端35 2a與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向上方上推。使該移 動位置形成傳動切換桿352的連結端3 52a與水平傳動連 結連桿7 1 2的最上位置。在此狀態下,中間軸8 —旦朝著 順時鐘方向轉動時,與上述最小傳動的設定例同樣地,由 於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 5 1進行偏心運動,因此傳動切換桿 3 5 2形成可以在大致水平方向的左右兩個位置q、q ’間以 位移量Q往返間歇擺動。再者,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的 凸輪形狀是形成傳動切換桿352在移動位置q、q’可以間 歇停止的形狀。移動位置q、q’的傳動切換桿3 52的間歇 停止時間是由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 5 1來決定。並且,中間 軸8在上軸5兩轉動的期間進行1轉動,上軸的1轉動使 得傳動切換桿352朝著移動位置q方向,更藉著上軸的1 轉動使傳動切換桿3 52朝著移動位置q’移動。 傳動切換桿3 5 2朝著右方向位置q ’移動而間歇停止的 -40- (38) 1314171
場合,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與移動到最上位 置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10b的 c’點一致,傳動切換桿352朝著左方向位置q移動而間歇 停止的場合,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與移動到 最上位置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 —方的橫向腕端 310a的c點一致。因此,可以將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 — 端的h點定位在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2所分別設定的傳動調節體3 1 0 —方的橫向腕端3 1 0a的 c點與另一方橫向腕端310b的c’點上,因此可依序切換 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設定。該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設 定是以傳動切換桿3 52進行。各該被縫製體傳動模式執行 喂布。 上述針跡傳動調節桿301及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02分 別被設定爲最大傳動間距的場合,水平傳動連結曲柄709 的第1腕709a爲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上推而向著逆時 鐘方向轉動。因此,水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09b下 端的j點向著右方擺動而停止。在此狀態下,上軸5 —旦 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時,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 1的偏心量 e使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向著大致水平方向往返運動, 因此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 1 —旦朝左方向偏心轉動移動時 ,藉著水平驅動桿702水平傳動桿連桿707的另一端向著 左下降擺動,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1向著右方偏心轉動移 動時,藉著水平驅動桿702水平傳動桿連桿7 07的另一端 向著右上升擺動。其結果,將水平傳動驅動桿7〇2的往返 -41 - (39) 1314171 擺動運動轉換成最大上下方向的往返運動傳達至水平傳動 縱向桿704。因此,在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動齒 6 0 1的水平傳動量形成最大間距以最大間距進行被縫製體 21的喂布。 <針跡傳動間距最小、針跡間傳動間距最大的設定例 >
接著,如第8 ( B )圖表示’針對針跡傳動的1針跡 間距P1爲最小傳動,針跡間傳動的1針跡間距P2爲最大 傳動的場合根據第2 3 ( A ) 、( B )圖說明。 如第2 3 ( A )圖表示,分別操作設定針跡傳動調節桿 3 〇 1爲最小傳動間距的最上點a ’ s,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 爲最大傳動間距的最下點as時’形成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 作用點的位置b’是位在最下點’形成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〇2作用點的位置b是位在最上點。連結在針跡傳動調節 桿301的調節桿連桿307’將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10另 一方的橫向腕端3 1 Ob下拉,連結在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 的調節桿連桿3 07則是將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 1 0 —方 的橫向腕端3 1 0a上推。其結果,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 3 1 〇是以支撐腕3 1 1所支撐的樞支點d爲中心朝著順時鐘 方向轉動。 其狀態中,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 1 0的縱向腕端 3 10c朝著右方向傾斜,連結在縱向腕端310c的針跡間距 切換連桿3 5 5由於中間軸8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使得傳動 -42- (40) 1314171
切換三角凸輪351偏心運動,使傳動切換桿352移動到左 方向位置q間歇停止的場合,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 的h點與在順時鐘方向轉動的逆τ字型傳動調節體310 — 方的橫向腕端3 1 0 a的c點一致。亦即,針跡間距切換連 桿3 5 5 —端的h點是以連結銷3 1 2爲中心朝著順時鐘方向 轉動向左上方移動。因此,連結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55 另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被向上方上推,連結在該 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的水平傳動連結曲柄709的第1腕 7 0 9a被上推朝著逆時鐘方向轉動。因此,水平傳動連結曲 柄709的第2腕70 9b下端的j點朝著右方擺動而停止。 在此狀態下,上軸5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時,水平傳動偏 心凸輪70 1的偏心量e使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朝著大致 水平方向往返運動,因此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1向著左方 偏心轉動移動時,藉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使水平傳動敢 連桿707的另一端I向左下降擺動,水平傳動偏心凸輪 701向著右方偏心轉動移動時,藉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 使水平傳動桿連桿707的另一端I向右上升擺動而停止。 其結果,將水平傳動驅動桿702的往返擺動運動轉換成最 大的上下方向的往返運動傳達至水平傳動縱向桿704。因 此,使針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所設定的針跡間的傳動形成 最大傳動間距的傳動量。 另一方面,如第23(B)圖表示,逆T字型的傳動調 節體3 10的縱向腕端3 10c向著右方傾斜,連結在縱向腕 端3 1 0c的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中間軸8朝著順時鐘方 -43- (41) 1314171
向轉動使得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 5 1偏心運動,且傳動切換 桿3 52朝著右方向位置q’移動而間歇停止的場合,針跡間 距切換連桿35 5 —端的h點與順時鐘方向轉動的逆T字型 傳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10b的c’點一致。亦 即,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是以連結銷312爲 中心朝逆時鐘方向轉動而向右下方移動。因此,連結在針 跡間距切換連桿355另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被向 下方下拉,連結在該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12的水平傳動連 結曲柄709的第1腕709a被拉下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 因此,水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09b下端的j點向著 左方向擺動而停止。在此狀態下,上軸5朝著順時鐘方向 轉動時,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 1的偏心量e使得水平傳動 驅動桿702在大致水平方向往返運動,因此連結在水平傳 動曲柄709的第2腕70 9b的水平傳動桿連桿707是以一 端的j點爲擺動中心,使連結在水平傳動桿連桿707另一 端I的水平傳動縱向桿7 0 4朝著左右方向擺動。再者,水 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09b朝著左右方向擺動而停止 的位置被設定水平傳動桿連桿707其一端的j點與水平傳 動縱向桿704的擺動中心位置一致,即使傳達水平傳動偏 心凸輪70 1的偏心量e仍可以使水平傳動桿7〇7的擺動中 心與水平傳動縱向桿7 0 4的擺動中心重疊,傳達至水平傳 動縱向桿704的上下運動變得極爲微小。因此,由於傳動 齒60 1的水平傳動量也變得極爲微小,使被縫製體2 1僅 稍微進行喂布。亦即,形成藉著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所設 -44- (42) 1314171 定的最小傳動間距的傳動量。 如上述可以依序切換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各個設定 <針跡傳動間距最大、針跡間傳動間距最小的設定例 >
接著,如第8 ( c )圖表示,以針跡傳動的1針跡間距 p 1爲最大傳動,針對針跡傳動的1針跡間距P2爲最小傳 動的場合根據第24(A) 、(B)圖說明如下。 如第2 4 ( A )圖表示,分別操作針跡傳動調節桿301 朝著最大傳動間距的最下點a’d,操作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2朝著最小傳動間距的最上點ad設定時,將形成針跡傳 動調節桿3 0 1的作用點的位置b ’定位在最上點,將形成針 跡間傳動調節桿3 02的作用點的位置b定位在最下點。連 結在針跡傳動調節桿301的調節桿連桿307’將逆T字型的 傳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10b上推,連結在針 跡間傳動調節桿302的調節桿連桿3 07將逆T字型的傳動 調節體310 —方的橫向腕端310a下拉。其結果,使逆T 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 1 0以支撐腕3 1 1所樞支的樞支點d爲 中;L、朝者逆時鐘方向轉動。 在其狀態下,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3 1 0的縱向腕端 3 1 0 c向著左方傾斜’連結在縱向腕端3丨〇 c的針跡間距切 換連桿3 5 5其中間軸8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使傳動切換三 角凸輪351偏心運動,傳動切換桿3S2在左方向位置q移 -45- (43) 1314171
動而間歇停止的場合,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 與逆時鐘方向轉動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310 —方的橫向 腕端3 10a的c點一致。亦即,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5 — 端的h點是以連結銷3 1 2爲中心順時鐘方向轉動而向左下 方移動。因此,連結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另一端的水 平傳動連結連桿712被往下方下拉,連結在該水平傳動連 結連桿712的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09的第1腕709a被往 下方下拉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因此,水平傳動曲柄709 的第2腕70 9b下端的j點朝著左方擺動而停止。在此狀 態下,上軸5朝著順時鐘方向轉動時,水平傳動偏心凸輪 701的偏心量e使水平傳動驅動桿702在大致水平方向往 返運動,因此連結在水平傳動曲柄7〇9的第2腕709b的 水平傳動桿連桿707以一端的j點作爲擺動中心,使連結 在水平傳動桿連桿707另一端I的水平傳動縱向桿704朝 著左右方向擺動。再者,水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09b 向左方向擺動停止的位置是被設定水平傳動桿連桿707其 一端的j點與水平傳動縱向桿7〇4的擺動中心位置一致, 即使傳達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 0 1的偏心量e仍可以使水平 傳動桿連桿707的擺動中心與水平傳動縱向桿704的擺動 中心重疊,因此對於水平傳達縱向桿7〇4傳達的上下運動 形成極爲微小。因此’傳動齒6 0 1的水平傳動量也形成極 爲微小,僅進行被縫製體2 1的微少喂布。亦即,形成針 跡間傳動調節桿3 0 2所設定的最小傳動間距的傳動量。 另一方面,如第24(B)圖表示’逆T字型傳動調節 -46- (44) 1314171
體310的縱向腕端3 10c向著左方向傾斜,連結在縱向腕 端3 10c的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其中間軸8朝著順時鐘 方向轉動使得傳動切換三角凸輪351偏心運動,使傳動切 換桿3 52向著右方向位置q’移動而間歇停止的場合,針跡 間距切換連桿355 —端的h點與逆時鐘方向轉動的逆T字 型傳動調節體310另一方的橫向腕端310b的c’點一致。 亦即,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 —端的h點以連結銷3 1 2爲 中心朝著逆時鐘方向轉動而向右上方移動。因此,連結在 針跡間距切換連桿3 5 5另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 1 2被 向上方上推,連結在該水平傳動連結連桿7 1 2的水平傳動 連結曲柄709的第1腕709a被上推朝著逆時鐘方向轉動 。因此,水平傳動曲柄709的第2腕7 09b下端的j點朝 著右方向擺動而停止。在此狀態下,上軸5 —旦朝著順時 鐘方向轉動時,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1的偏心量e使水平 傳動驅動桿7 02在大致水平方向往返運動,因此水平傳動 偏心凸輪7 0 1 —旦朝著左方偏心轉動移動時,藉著水平傳 動驅動桿702使得水平傳動桿連桿707的另一端I向著左 下方擺動,水平傳動偏心凸輪70 1 —旦朝著右方偏心轉動 移動時’藉著水平傳動驅動桿702使得水平傳動桿連桿 7 0 7的另一端I向著右上升擺動而停止。其結果,對於水 平傳動縱向桿704將水平傳動驅動桿702的往返擺動運動 轉換成最大的上下方向的往返運動予以傳達。因此,使得 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所設定的針跡間的傳動形成最大傳動 間距的傳動量。 -47- (45) 1314171 如上述可依序切換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各個設定。 如上述,根據傳動量設定機構30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 構3 50的1針跡間距傳動與1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各傳動量 可以交替切換藉著各調節桿301
、3 02的位置設定所分別設定的傳動量,以傳動齒 601傳動被縫製體21的同時,藉著鉤針13、半旋轉針筒 200、線牽引動作件40 1的協同作用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 跡。可分別自由設定針跡間距、針跡間間距。 此外,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設有以鉤針 1 3的線捕捉鉤1 3 a捕捉縫線20後,縫線20不會從線捕捉 鉤1 3 a脫落的蓋針1 4,在鉤針1 3通過針板1 2之後到鉤針 13的上死點爲止的期間及從鉤針13的上死點插入被縫製 體2 1爲止的期間閉合線捕捉鉤1 3 a的鉤針•蓋針驅動機 構100,但是不僅限於此,也可以如第25(A) 、(B)圖 、第26圖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30驅動蓋針14。再者 ,第25(A) 、(B)圖、第26圖中,針對與第3(A) 、(B)圖、第4圖表示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00相同 的構成元件賦予相同的參照符號並省略其說明。 該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 3 0,具備:一端樞著在針棒 1 1另一端具有輥從動件1 34的蓋針驅動連桿1 32 ;固著在 蓋針棒15具有可水平方向移動地嵌合輥從動件134的溝 槽138a的蓋針棒驅動腕138;嵌入輥從動件134從鉤針 1 3的上死點向著下死點垂直方向移動的同時,使得朝著下 死點移動的輥從動件I34在預定位置水平方向移動的垂直 -48- (46) 1314171 溝槽135a ;及形成有水平溝槽135b固定在臂2的板溝槽 凸輪135。
蓋針驅動連桿132的一端藉著形成在針棒夾131 —端 的銷1 3 1 a被自由迴轉地保持著。針棒夾1 3 1的另一端形 成有曲柄桿銷131b,該曲柄桿銷131b自由迴轉地連結著 針棒曲柄桿103的一端。該針棒夾131被固定在針棒上金 屬件105及針棒下金屬件106間的針棒11上。又,蓋針 驅動連桿132的另一端形成有輥軸133,自由迴轉地保持 輥134構成輥從動件134。 蓋針棒驅動腕138被固定在蓋針棒上金屬件Π3及蓋 針棒下金屬件1 1 4間的蓋針棒1 5上。並且板溝槽凸輪1 3 5 是以曲線溝槽連接垂直溝槽1 3 5 a、水平溝槽1 3 5 b形成L 字型。 以上所構成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30在鉤針13的 線捕捉鉤13a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超過針板12 爲止的期間及由下死點上升超過針板1 2,使被縫製體脫離 到達上死點爲止的期間’可以驅動閉合線捕捉鉤1 3 a的蓋 針14。 具體而言,藉上軸5的轉動針棒11上升的場合如第 2 5(A)圖表示,蓋針驅動連桿1 3 2的輥從動件1 3 4沿著 板溝槽凸輪1 3 5的垂直溝槽1 3 5 a上升的同時使蓋針棒驅 動腕1 3 8上升。此時,與鉤針1 3上升的同時,經由固定 有蓋針棒驅動腕1 3 8的蓋針棒1 5使蓋針1 4也上升’因此 如第5(A)圖、第6(A)圖表示’飽針13的線捕捉夠 -49- (47) 1314171
1 3 a藉著該針1 4形成閉合狀態。亦即,鉤針1 3的線捕捉 鉤13a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在超過針板12爲止 的期間及由下死點上升超過針板1 2,使被縫製體脫離而到 達上死點爲止的期間,形成線捕捉鉤1 3 a爲蓋針1 4所閉 合。並且,藉著上軸5的轉動使針棒1 1下降的場合,如 第2 5 ( B )表示,蓋針驅動連桿1 3 2的輥從動件1 3 4沿著 板溝槽凸輪1 3 5的垂直溝槽1 3 5 a下降後,沿著水平溝槽 1 3 5 b水平移動。此時,鉤針1 3雖然下降但是蓋針棒驅動 腕138爲停止,因此如第5(B)圖、第6(B)圖表示, 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是形成開啓狀態。亦即,鉤針1 3 的線捕捉鉤1 3 a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從上死點下降 貫穿被縫製體,超過針板1 2後從蓋針1 4開放該等線捕捉 夠 1 3 a 〇 如上述以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 3 0驅動蓋針1 4是作 爲鉤針13貫穿被縫製體時,線捕捉鉤13a鉤掛被縫製體 φ 的編織線防止底線斷裂的發生,同時可以防止捕捉的線從 線捕捉鉤1 3 a脫離之用。 並且,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中,如第1 8 (Μ) 、(N)圖表示,飽針13的第2行程中’鉤針13 一旦下降時,在鉤針1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21之間被飽針 13的線捕捉鉤i3a所捕捉的縫線20從緊縮狀態形成鬆弛 狀態可以使線鬆弛,因此會有將其線呈鬆弛狀態的縫線2 0 以下降的鉤針1 3的針尖插穿之虞。因此’如第2 7 ( A ) 、(B)圖、第28(A) 、(B)圖表示,具備在第2行程 -50- (48) 1314171 中鉤針13從上死點下降時,使得線捕捉鉤13a所捕捉的 縫線接近鉤針1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之間的導線機構800 A 、800B 。 導線機構800A是如第27(A) 、(B)圖表示,具備
:鉤掛鉤針1 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2 1之間產生線鬆弛的形 成L字型的導線器801;安裝在上軸5的水平平面上運動 軌跡形成橢圓形的橢圓驅動機構802;及將橢圓驅動機構 802的橢圓運動傳達到導線器801的連桿機構803。 橢圓驅動機構802,係由:在朝著上軸5偏心的狀態 固定,凸輪溝槽8 04a跨圓周上的一周所形成的圓柱形導 線器驅動凸輪8 04 ;嵌入可覆蓋導線器驅動凸輪804連結 有連桿機構8 03的導線器驅動腕805a所形成的圓筒形導 線器驅動體805;及組入於導線器驅動體805,嵌入到導 線器驅動凸輪804的凸輪溝槽804a的凸輪從動件806所 構成。導線器驅動凸輪804的凸輪溝槽804a,形成可以使 導線器驅動體805在與上軸5的軸方向的同一方向直線往 返運動。又,凸輪從動件806爲自導線器驅動體805的內 周圍壁突出一部份而被固定在該導線器驅動體805上的輥 軸806a;及自由迴轉地被保持在輥軸806a前端,嵌入導 線器驅動凸輪804的凸輪溝槽804a的輥806b所構成。 連桿機構803,係由:自由迴轉地被保持在設於導線 器驅動體805的導線器驅動腕805a的軸孔805’的導線器 驅動腕軸 807 ; —端自由彎曲地連結在導線器驅動腕軸 8 〇 7前端的導線器調節軸8 0 8 ;栓入設置在導線器調節軸 -51 - (49) 1314171
808另一端之外螺紋808a的內螺紋809a被設置在一端, 另一端固定有導線器801的導線器安裝軸809;及設有桂 入於臂2之預定位置所設置的內螺紋(未圖示)的外螺紋 8 1〇a,可自由迴轉支撐導線器安裝軸809的導線器安裝軸 支承8 1 0等所構成。再者,導線器調節軸8 0 8的外螺紋 808a與導線器安裝軸809的內螺紋8 09a被栓入並未完全 地栓緊,因此導線器調節軸808與導線器安裝軸809是形 成可自由迴轉。又,設置在臂2預定位置的內螺紋與導線 器安裝軸支承810的外螺紋81〇a,由於被栓入並未完全地 栓緊,因此導線器安裝軸支承810相對於臂2形成可自由 迴轉。 以上所構成的導線機構8 00A是如第29圖表示,上軸 5在1轉動的期間,導線器801的前端部801a藉著運轉軌 跡8 3 0的橢圓運動在金屬壓件5 0 1上繞行1周,不致干涉 上下方向直線運動的鉤針1 3可以使導線器8 0 1的前端部 φ 80 la進行橢圓運動。具體而言,上軸5 —旦轉動時,同時 使朝著該上軸5偏心而固定的導線器驅動凸輪804轉動, 因此具有卡合在導線器驅動凸輪804的凸輪溝槽804a的 凸輪從動件806的導線器驅動體805在與上軸5軸向的同 一方向直線往返運動,同時於導線器驅動凸輪8 04的偏心 方向往返運動(以下,稱「偏心往返運動」)。 導線器驅動體805的直線往返運動一旦爲連桿機構 803所傳達時,使得連桿機構803的導線器驅動腕軸8〇7 與導線器調節軸8 0 8彎曲,藉此一彎曲運動,以導線器安 -52- (50) 1314171
裝軸支承810爲支點與導線器調節軸808的導線器驅動腕 軸807的連結點形成力點’使固定在導線器安裝軸809的 導線器8 0 1的前端部8 0 1 a形成作用點,因此導線器8 〇 1 的前端部8 0 1 a相對於導線器驅動體8 0 5的直線往返運動 朝著相反方向擺動。又’導線器驅動體805的偏心往返運 動一旦爲連桿機構803所傳達時,由於連桿機構803的導 線器驅動腕軸807與導線器調節軸808並非彎曲方向而是 維持其狀態,但是以導線器安裝軸支承8 1 0與導線器安裝 軸809的連結點爲支點可自由迴轉保持在導線器驅動體 805的導線器驅動腕805a的導線器驅動腕軸8〇7形成力點 且固定在導線器安裝軸809的導線器801的前端部801a 形成作用點,因此導線器801的前端部801a相對於導線 器驅動體8 0 5的偏心往返運動而朝著相反的方向擺動。 因此,一旦合成導線器驅動體805的運動方向正交的 2個往返運動時,導線器801的前端部801a可以在水平平 面進行運動軌跡830的橢圓運動’因此在第2行程中鉤針 1 3從上死點下降時,在鉤針1 3與被縫製體之間可以導線 器801的前端部801a擷取線捕捉鉤13a所捕捉的縫線加 以導線。 並且,導線機構800B是如第28 ( A ) 、( B )表示’ 具備:形成在鉤掛鉤針1 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2 1之間產生 線鬆弛的L字型的導線器8 1 1 ;將上軸5的轉動運動轉換 成偏心運動的偏心機構8 1 2 ;連結在偏心機構8 1 2將該偏 心機構的偏心運動轉換成水平運動的第1連桿機構8 1 3 ; -53- (51) 1314171 連結在偏心機構8 1 2將該偏心機構的偏心運動轉換成上下 運動的第2連桿機構814;及連結在第1連桿機構813及 第2連桿機構814,合成第1連桿機構813的水平運動及 第2連桿機構814的上下運動,在水平方向使其運動軌跡 形成橢圓形,將其橢圓運動傳達導線器801的導線器安裝 腕 815。
偏心機構8 1 2是利用導線器驅動偏心軸8 1 6來取代將 上述第3(A) 、(B)圇、第4圖表示鉤針.蓋針驅動機 構100的針棒曲柄桿103連結在平衡錘101的曲柄桿銷 1 0 2。導線器驅動偏心軸8 1 6是由將針棒曲柄桿1 0 3連結 在平衡錘101的曲柄桿銷816a及一端固定有曲柄桿銷 816a另一端固定有偏心軸816c的腕部816b所構成。 第1連桿機構813具備一端形成有卡合在導線器驅動 偏心軸8 1 6的偏心軸8 1 6c的長孔8 1 7 a的導線器水平擺動 腕8 17。長孔817a形成在導線器水平擺動腕817是其縱長 方向形成上下方向。該導線器水平擺動腕817是構成一端 形成長孔817a爲力點,另一端爲作用點,一端與另一端 之間形成支點。支撐導線器水平擺動腕8 1 7的支點的導線 機構安裝台818被固定在臂2上。形成導線器水平擺動腕 8 1 7支點的位置可自由迴轉地被支撐於設置在導線機構安 裝台8 1 8預定位置的導線器支軸8丨9。因此,導線器水平 擺動腕817的另一端是以導線器支軸819爲支點可以在與 傳動齒601傳動的運動方向相同方向的水平方向往返擺動 -54- (52) 1314171
第2連桿機構8 1 4具備一端形成有卡合在導線驅動偏 心軸816的偏心軸816c的長孔820a的導線器上下驅動腕 820。長孔820a形成在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20使其縱長方 向形成大致水平方向。該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20是構成一 端形成長孔8 2 0 a爲力點’另一端爲作用點,一端與另一 端之間形成支點。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20的支點藉連結銷 等的連結構件8 2 1可自由迴轉地被連結在導線器水平擺動 腕817的一端。又,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20的作用點上, 藉連結銷等的連結構件823自由迴轉地連結有上下方向配 置的導線器上下擺動腕822的上端。因此,導線器上下驅 動腕820的另一端可以連結構件821爲支點在上下方向往 返擺動,因此連結在導線器驅動腕820另一端的導線器上 下擺動腕822可以在上下方向往返運動。 導線器安裝腕815是形成T字型在橫向腕的配置方向 與傳動齒601的傳動方向正交的方向,一方橫向腕端815a 是以連結銷等的連結構件824自由迴轉地被連結在導線器 水平擺動腕8 1 7的另一端,另一方的橫向腕端8 1 5 b以連 結銷等的連結構件8 2 5自由迴轉地連結著導線器上下擺動 腕822的下端822b。又,導線器安裝腕8 1 5的縱向腕的配 置方向在垂直方向導線器801被固定在前端815c。 以上所構成的導線機構8 0 0B是和導線機構8 0 0 A同樣 如第29圖表示’上軸5在1轉動的期間,導線器811的 則端部811a藉著運轉軌跡830的橢圓運動在金屬壓件501 上繞行1周,不致干涉上下方向直線運動的鉤針1 3可以 -55- (53) 1314171 使導線器811的前端部811a進行橢圓運動。具體而言’ 平衡錘101 —旦藉著上軸5轉動時,導線器驅動偏心軸 8 1 6的曲柄桿銷8 1 6 a的軸心與偏心軸8 1 6 c軸心的距離較 平衡錘1 〇的上軸5的旋轉中心與嵌入導線器驅動偏心軸 8 1 6的曲柄桿銷8 1 6a的孔的中心間的距離短’因此導線器 驅動偏心軸8 1 6的偏心軸8 1 6c進行圓形運動。
導線器驅動偏心軸816的偏心軸8 16c —旦進行圓形 運動時,導紗器水平擺動腕8 1 7的另一端藉著長孔8 1 7a ’ 以導線器支軸819爲支點在與傳動齒601的傳動運動方向 相同方向的水平方向往返擺動,因此連結在該導線器水平 擺動腕817另一端的導線器安裝腕815的縱向腕端815c 也在與傳動齒601傳動的運動方向相同方向的水平方向進 行往返擺動。並且,導線器驅動偏心軸8 1 6的偏心軸8 1 6c 進行圓形運動時,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 2 0的另一端藉著長 孔820a以連結銷821爲支點在上下方向往返擺動,因此 φ 連結在導線器上下驅動腕82 0另一端的導線器上下擺動腕 822是形成在上下方向往返運動。導線器上下擺動腕822 在上下方向往返運動時,由於連結在該導線器上下擺動腕 822的下端822b的導線器安裝腕815的另一端815b在上 下方向往返擺動,因此該導線器安裝腕815的縱向腕端 815c在與傳動齒601傳動的運動方向成正交方向的水平方 向進行往返擺動。 因此,合成第1連桿機構8 1 3及第2連桿機構8 14的 2個往返擺動時,導線器8 1 1的前端部8 1 1 a可以在水平方 -56- (54) (54)
1314171 向進行如第29圖表示的運動軌跡830的橢圓運動 第2行程中鉤針1 3從上死點下降時在鉤針1 3的針 縫製體之間以導線器8 1 1的前端部8 1 1 a擷取線捕拐 所捕捉的縫線以進行導線。 另外,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中, 貫穿非均質的被縫製體或極厚被縫製體的場合會有 虞,因此以半旋轉正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羊角f 擷取線捕捉鉤13a所捕捉的縫線20時,在鉤針13 轉針筒200的羊角領205a分開的方向有可能產生 現象。因此,如第30圖、第31(A) 、(B)圖表 驅動使內針筒205以半旋轉正轉、逆轉的內針筒 24 1上設置鉤針13在貫穿被縫製體之後,將因爲g 貫穿被縫製體所產生的跳動矯正在錯角位置的針承 。該內針筒驅動器203及針承件242可利用在上述 針筒200與內針筒驅動器203更換之用。 通常,以一般的縫紉針與半旋轉針筒縫製被縫 ’以針筒的羊角領擷取插穿針的針孔的針線時,在 形成線圈以針筒的羊角領擷取其線圈,因此即使鉤 少從錯腳位置偏離時也不會造成跳縫,但是爲了防 著半旋轉針筒的羊角領方向彎曲與其羊角領衝突, 筒具有的錯角腕的錯腳位置側施以倒角。 因此,設有針承件242的內針筒驅動器241具 1 3在第2行程中貫穿被縫製體時位在鉤針1 3的錯 的彎曲錯角腕24la,並爲了防止鉤針13朝著半旋 ,因此 尖與被 鉤13a 鉤針在 彎曲之 | 205 a 從半旋 錯角的 示,在 驅動器 旬針 13 件 24 2 半旋轉 製體時 針線上 針有多 止針朝 在內針 備鉤針 腳位置 轉針筒 -57- (55) 1314171 200的羊角領方向彎曲與其羊角領205a衝突,在該錯角腕 241a的錯角位置側施以倒角241b。
但是,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中,以半 旋轉正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羊角領205a擷取鉤針13的 第2行程中以線捕捉鉤1 3 a所捕捉的縫線20時(第1 8 ( P
)圖),由於是以在縫線20不產生線圈的時機進行,因 此會因鉤針13的彎曲有產生跳縫之虞。因此,針承件24 2 是彎曲形成固定在內針筒驅動器241的預定位置以形成與 錯角腕241 a大致平行。藉此,可以將鉤針1 3引導至錯腳 位置,可防止跳縫。再者,同樣對針承件242在鉤針1 3 的錯腳位置側施以倒角242a,使鉤針1 3朝著半旋轉針筒 2 00的羊角領分開的方向彎曲防止跳縫的產生。 又,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中,雖然具備 如天秤往返運動賦予縫線20鬆弛或捲緊針跡的線牽引動 作件401,但是以傳動量設定機構300變更針跡間距同樣 可經常形成一定的線牽引動作件40 1的線捲緊量。因此, 如第32圖、第33圖表示,可具備對應傳動量設定機構 3 〇 〇所設定的針跡間距,調節線牽引動作件4 0 1的線捲緊 量的線捲緊調節機構420。 線捲緊調節機構420是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 — 端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台4 0 5,以線牽引動作件調 節桿424連結該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另一端與線牽引 動作件驅動腕4 0 3的腕端4 0 3 a來取代線牽引驅動機構4 0 0 的構成元件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04。具體而言,線牽 -58- 424 (56) 424 (56)
1314171 引動作件驅動桿4 2 3的另一端與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 的一端可迴轉地被以連結角陀螺軸422連結,線牽引 件調節桿424的另一端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的 403 a被以階差銷4 1 4自由迴轉地連結著。並且,連結 螺軸422可自由迴轉地嵌入有水平方向形成縱長方向 成大致長方體的角陀螺421,角陀螺421位在線牽引 件驅動桿423的上方。另外,連結角陀螺軸422是以 爲中心形成軸從兩面突出,可以使角陀螺4 2 1與線牽 作件驅動桿423分離。角陀螺421可自由滑動地嵌入 方向形成縱長方向的形成大致長方體的線牽引動作件 斗425下面所形成的3字型溝槽425 a。該U字型 4 2 5 a同樣是沿著縱長方向形成。又,線牽引動作件調 425的上面固定有T字型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26的 腕 426a。 固定有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 2 6的線牽引動作件 斗425在固定於底板3預定位置的線牽引動作件調節 428’藉著推力軸承429自由迴轉地嵌入於上下方向 而固定的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軸4 2 7上。又,線牽引 件調節斗軸427貫穿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26的孔 插入線牽引動作調節斗425的孔425b內固定,相對 牽引動作件調節台板428在上下方向不會震動地自由 嵌入。此外,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 5由於是被載放 陀螺42 1的狀態,因此不會從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軸 脫離。 動作 腕端 角陀 而形 動作 突緣 引動 水平 調節 溝槽 節斗 橫向 調節 板台 配置 動作 426c 於線 迴轉 於角 -59- 427 (57) 1314171
另外,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26的縱向腕端426b與 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爲調節鋼絲43 1所連結。該調節鋼絲 43 1,例如被插入鋼絲護件43 0,兩端固定著鋼絲端子432 。一方的鋼絲端子432被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26 的縱向腕端426b,另一端的鋼絲端子432被固定在形成針 跡傳動調節桿3 0 1的力點的位置與形成支點位置之間。又 ,調節鋼絲43 1 —方的鋼絲端子432側藉著鋼絲止導件 433可移動地固定在線牽引動作件調節台板428上,另一 方的鋼絲端子4 3 2側,鋼絲止導件4 3 3藉著安裝板43 4可 移動地固定在臂2上。並且,形成針跡傳動調節桿301力 點的位置固定有傳動調節桿旋鈕3 23。 針對以上所構成線捲緊調節機構420的線捲緊調節動 作根據第34(A) 、(B)圖說明如下。第34(A)圖是 從縫紉機下方顯示線捲緊調節機構420的圖,分別表示位 在上方的圖面是以線捲緊調節機構420捲緊針跡的場合, φ 位在下方的圖面是賦予針跡鬆弛的場合。第34(B)圖是 從縫紉機下方顯示線捲緊調節機構420的圖,a點爲線牽 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的旋轉中心、b點爲凸輪從動件 406的旋轉中心、c點爲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5的旋轉 中心、d點爲連結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與線牽引動作 件調節桿424的連結角陀螺軸422的中心點、e點爲連結 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的連 結中心點、f點爲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的旋轉中心點 。又’第34(B)圖表示的L1爲a點到d點爲止的長度 -60- (58) 1314171 ’是從凸輪溝槽407a的最大直徑CamRl加上從線牽引動 作件驅動桿台405的凸輪從動件406的固定爲止的長度、 從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 2 3固定的長度、線牽引動作件調 節桿424長度的長度,L2爲L1以a點爲中心僅轉動角度 β時從a點到d’點爲止的長度,lZmosSxLI。
該線捲緊調節機構420 —旦捲緊調節鋼絲43 1時即捲 緊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 2 6的縱向腕端4 2 6 b,因此線牽引 動作件調節斗4M以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軸427爲旋轉中 心’在第34(A) 、 ( B )圖中,順時鐘方向轉動,可以 使縱長方向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的縱長方向相同的 方向配合。在此狀態下’中間軸8 (第3 2圖、第3 3圖) 一旦轉動時’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台405使凸輪從動件 4 〇 6對應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 0 7的凸輪溝槽4 0 7 a的形 狀使得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 2 4直線往返運動,因此可以 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0 1。此時,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 5 的縱長方向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的縱長方向被配置 在同一方向,因此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 2 3及線牽引動作 件調節桿4 2 4藉著連結角陀螺軸4 2 2所安裝的角陀螺4 2 1 在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的13字型溝槽425a內藉著最 大移動距離形成直線往返運動。 具體而a ’如桌34(B)圖表市,根據線牽引動作件 驅動凸輪407的凸輪溝槽407a的位移量Η是形成從該凸 輪溝槽407a的最大直徑CamRl減去最小値徑CamRs的値 (H = CamRl-CamRs ) ’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5 —旦被配 -61 - (59) 1314171
置在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縱長方向的相同方向時, 根據凸輪溝槽407a的位移量Η可以在其狀態下傳達至線 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使連結在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 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 0 3擺動。因此,可以長度l 1擺 動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 0 3的腕端4 0 3 a,因此可以固定在 固定著該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 0 3的線牽引動作件擺動軸 402的線牽引動作件401的導線部401擺動基準位置爲Np 的擺動寬度形成最大的P a,捲緊線跡。 並且’該線捲緊調節機構4 2 0 —旦推壓調節鋼絲4 3 1 時即推壓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板426的縱向腕端426b,因此 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5可以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軸427 爲旋轉中心,在圖中朝著逆時鐘方向轉動,使縱長方向相 對於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 2 3的縱長方向僅傾斜角度0。 在此狀態下’中間軸8 —旦轉動時,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 台405使凸輪從動軸406因應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 的凸輪溝槽407a的形狀使得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直 線往返運動’因此可以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 01。此時,線 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5的縱長方向是相對於線牽引動作件 驅動桿423的縱長方向僅傾斜角度β配置,因此線牽引動 作件驅動桿423及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藉著連結角陀 螺軸422所安裝的角陀螺42 1形成在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 42 5的3字型溝槽425a內以傾斜方向直線往返運動。 具體而言,如第34(B)圖表示,線牽引動作件調節 斗425 —旦被配置在僅傾斜角度0的位置時,連結線牽引 -62- (60) 1314171
動作件驅動桿423與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的連結角陀 螺軸422的中心d點在角陀螺4S2的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 425的溝槽425a內滑動,因此形成連結角陀螺軸422中心 點的d點移動到d’點。如上述,形成連結角陀螺軸422中 心點的d點一旦移動到d’點時,所連結的線牽引動作件調 節桿4 2 4也同時移動減少使得與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 2 4 連結的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擺動的移動量Η減少,因 此形成連結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桿424與線牽引動作件驅動 腕4 0 3的腕端4 0 3 a的連結中心點的e點僅移動至e,點爲 止。因此,減少固定著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403的線牽引 動作件擺動軸402所固定的線牽引動作件401的擺動量, 因此從擺動基準位置Np到線牽引動作件401的導線部 401a爲止的擺動寬度pa形成pb,可以賦予針跡鬆弛。 此外’第34(A) 、 ( B )圖中,線牽引動作件調節 斗425的傾斜方向雖是形成上方,但是不限於此,隨著線 捲緊調節機構4 2 0的設定可朝著下方傾斜賦予針跡鬆弛。 並且’如第34 ( B )圖表示,在凸輪溝槽407a的最 小直徑CamRs的時機位置雖然是形成和連結角陀螺軸422 的中心點與線牽引動作件調節斗425的旋轉中心的相同點 ,但是不僅限於此,在凸輪溝槽407a的最小直徑CamRs 的時機位置,即使連結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423與線牽引 動作件調節桿424的連結角陀螺軸422的中心點與線牽引 動作件調節斗4 2 5的旋轉中心不形成同一點仍然可以正常 動作。 -63- (61) 1314171 並且,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僅能直線傳 動被縫製體。因此,如第35(A) 、(B)圖表示,也可
以具備鉤針13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 升從被縫製體脫離前,解除在針板12上按壓保持被縫製 體的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使被縫製體的傳動方向以 鉤針1 3爲迴轉軸進行手段迴轉操作用的迴轉操作/直線傳 動切換機構5 4 0。以上的迴轉操作傳動稱爲「自由曲線縫 製」。自由曲線縫製由於縫製者可以任意方向地操作被縫 製體的傳動方向,因此可容易以一定的針跡間距、針跡間 間距形成小迴轉曲線縫製。
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54〇如第3 5 ( A ) 、( B )圖、第36圖表示,具有將上軸5的轉動運動傳達到按 壓機構5 00,鉤針13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 點上升從被縫製體脫離前,解除將被縫製體按壓保持在針 板12上的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以鉤針13作爲迴轉 軸可手動迴轉操作的按壓解除機構520。 按壓解除機構5 20在上軸5的另一端側固定有按壓解 除凸輪驅動台5 3 0,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5 3 0的側面側( 圖中,左側)將按壓解除凸輪5M可在上軸5上滑動地嵌 入在該上軸5。按壓解除凸輪52 8爲平面凸輪,爲凹部 528a形成在圓周面上的如滑輪形狀所成的本體528b;本 體5 2 8 b的一方側面(圖中,左側)形成如高次代數多項 式凸輪曲線(Polydyne curve)的蛋形的圓弧凸輪部 528c ;及形成與設置在圓弧凸輪部5 28c側面(圔中,左側) -64- (62) 1314171 的本體528b的旋轉中心同心的圓筒部528d所構成。另外 ,圓弧凸輪部528c的最小直徑圓弧的半徑與圓筒部528d 的半徑爲相同直徑,因此在其位置形成同一面。爲了使該 按壓解除凸輪528不在上軸5上轉動,以突出於固定在上 軸5的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5 3 0側面(圖中,左側)的狀 態可滑動地嵌入所固定的銷5 29,形成可傳達上軸5的轉 動運動的銷孔528e。
並且,按壓解除機構520在按壓機構500的壓棒夾 505與壓腳502之間,按壓解除板522可移動地嵌入於壓 棒503。按壓解除板522與壓棒夾505之間將按壓解除彈 簧521嵌入於壓棒503,可賦予彈力使按壓解除板522向 下方移動。又,臂2將上軸5的轉動運動傳達至按壓機構 500用的解除軸526被設置使軸方向形成水平方向。該解 除軸526的一端固定有個別接觸按壓解除凸輪528的圓弧 凸輪部52 8c與圓筒部52 8d的按壓解除凸輪用臂527,另 一端固定有按壓解除腕5 2 3。按壓解除腕5 2 3的腕端5 2 3 a 藉著可自由擺動的階差螺絲等的連結構件連結在按壓解除 板522上。 操作以上的按壓解除機構520切換直線傳動與手動迴 轉操作傳動用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機構5 4 0,具備:切換 直線傳動與手動迴轉操作的切換桿542 ;嵌入按壓解除凸 輪528的凹部5 2 8a,同時與切換桿542的切換操作連動的 切換銷546 ;及設置有切換桿542及切換銷546固定於臂 2的切換基台541。 -65- (63) 1314171 切換基台541例如是形成:J字型,相對的2個板面被 固定在臂2上,位在垂直方向的板面上設置1個孔541a, 及配置在孔541a周圍的2個圓弧形長孔541b、541c,與 配置上軸5 —側形成相反側的板面的孔541a上部藉著階 差螺絲等的連結構件連結變換桿5 4 5可擺動的一端5 4 5 a。
變換桿545的另一端545b固定切換銷546構成可插穿長 孔541b。再者,切換銷546藉著變換桿54 5的擺動將擺動 的範圍限定在長孔541b縱長方向的長度。該變換桿545 的一端545a與另一端545b之間設有長孔545c,該長孔 545c在插入孔541a的狀態下插入有固定於切換基台541 的切換軸金屬件544。切換軸金屬件544在一端固定切換 桿542,另一端自由迴轉地插入形成有2個臂543 a、543b 的切換台543。此外,切換桿542被配置在設有切換基台 541的變換桿545的方向。 切換軸543 —方的臂543a可擺動地插入切換基台541 的長孔541c內,該一方的臂543a藉著切換軸543的迴轉 而擺動的範圍被限定在長孔541c縱長方向的長度。又, 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b固定有彈簧鉤549,彈簧鉤 549鉤掛著切換彈簧548的一端,切換彈簧548的另一端 鉤掛著切換銷546。該切換彈簧548經常賦予彈力使彈簧 鉤549與切換銷546接近。 以上所構成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5 40在切 換桿5 4 2停止於地3 5 ( A)圖的位置(圖中、左側方向) 時,藉著鉤掛在向右側傾倒的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b -66- (64) 1314171
的彈簧鉤549的切換彈簧548的彈力,變換桿545的切換 銷546使按壓解除凸輪5 28朝著圖中右側移動,因此使按 壓解除凸輪528與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530接觸。又,切 換桿542停止在第35(B)圖的位置時,藉著鉤掛在向左 側傾倒的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 b的彈簧鉤549的切 換彈簧548的彈力,變換桿545的切換銷546使按壓解除 凸輪528朝著圖中左側移動,因此隔離按壓解除凸輪528 與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5 3 0 ^ 以該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540進行自由曲線 縫製的場合,將切換桿5 42從第3 5 ( A )圖的位置朝著逆 時鐘方向轉動(左轉動方向)切換到第35(B)圖的位置 此時,形成與按壓解除凸輪528的圓弧凸輪部528c 的圓筒部528d同一面的位置以外位於上方的場合,該圓 弧凸輪部528c平行移動於按壓解除凸輪用臂527的臂部 φ 時,抵接在該臂部,因此使得按壓解除凸輪528不能移動 。但是’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b在切換桿542 —旦 朝逆時鐘方向轉動時可以在逆時鐘方向擺動。在此狀態下 ,轉動上軸5時,形成與按壓解除凸輪528的圓弧凸輪部 528c的圓筒部528d同一面的位置轉動移動至按壓解除凸 輪用臂527的臂部’因此圓弧凸輪部528c可以在按壓解 除凸輪用臂27的臂布上平行移動,藉著另一方的臂543b 的彈簧鉤549與切換彈簧548所連結的變換桿545的切換 銷5 46,利用切換彈簧5 48的彈力朝著順時鐘方向(右轉 -67- (65) 1314171 動方向)擺動。
具體而言,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b是以該切換 軸5 43爲旋轉中心朝著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另一方的臂 543b從切換軸543的旋轉中心向著左方向移動,因此切換 銷546爲切換彈簧548的彈力所拉伸,以變換桿545相對 於切換基台54 1的連結點爲擺動中心形成朝著順時鐘方向 的擺動。切換銷546 —旦朝著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切換 銷546卡合的按壓解除凸輪5 28從第35 ( A)圖的位置移 動至形成左方的地35 ( B )圔的位置。按壓解除凸輪528 —旦朝著左方向移動時,按壓解除凸輪用臂527的臂部接 觸在圓弧凸輪部528c,因此根據圓弧凸輪部528c的凸輪 形狀使按壓解除凸輪用臂527的臂部以解除軸526爲擺動 中心朝著上下方向往返擺動。按壓解除用臂527的臂部一 旦上下方向往返擺動時,按壓解除腕523的腕端523 a也 朝著上下方向往返擺動,因此連結在腕端523 a的按壓解 除板522可藉著按壓解除彈簧521的彈力使金屬壓件5 1 0 上下運動(第37(B) 、 (C)圖)。因此,鉤針13從上 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從被縫製體脫離之 前,可以解除將被縫製體按壓保持在針板12上之金屬壓 件501的按壓保持。此外,按壓解除板5 22根據圓弧凸輪 部528c的凸輪形狀上升時,按壓解除彈簧521的彈力較 推壓力調節彈簧5 04的彈力更強,因此可以使壓棒夾505 上升解除固定在壓棒503的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因 此,鬆緩推壓力調節螺絲508時使得推壓力調節彈簧504 -68 - (66) 1314171 的彈力減弱,可提升金屬壓件5 Ο 1的上升高度。
並且,將設定在自由曲線縫製的切換桿542從第35 圖(Β )的位置順時鐘方向轉動而切換到第3 5 ( A )圖的 位置時,可以進行直線縫製。切換桿542順時鐘方向轉動 時,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543 b朝著順時鐘方向擺動, 因此另一方的臂543b的彈簧鉤549與切換彈簧548所連 結的變換桿545的切換銷546是藉著切換彈簧548的彈力 朝著逆時鐘方向擺動。具體而言,切換軸543另一方的臂 543b以該切換軸543爲旋轉中心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另 一方的臂543b從切換軸543的旋轉中心朝著右方向移動 ,因此切換銷546爲切換彈簧548的彈力所拉伸,以相對 於變換桿545的切換基台54 1的連結點爲擺動中心形成朝 著逆時鐘方向擺動。切換銷5 46 —旦逆時鐘方向擺動時, 該切換銷546卡合的按壓解除凸輪528從第35(B)圇的 位置向著形成右方的第3 5 ( A )圖的位置移動。按壓解除 凸輪528向右方移動時,按壓解除凸輪用臂527的臂部從 圓弧凸輪部528c脫離而接觸圓筒部52 8d,因此按壓解除 凸輪用臂5 2 7的臂部在其位置呈停止的狀態。因此,金屬 壓件5 0 1可以保持著按壓狀態(第3 7 ( A )圖)。 另外,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鉤針13 的第1行程中,藉著傳動齒601、金屬壓件501對被縫製 體進行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傳動,鉤針1 3的第2行 程中,藉著傳動齒601、金屬壓件501對被縫製體進行手 縫線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距傳動,因此不能任意地變更針 -69- (67) 1314171
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因此,如第3 8圖、 第41圖表示,也可以具備鉤針13從被縫製體脫離時,解 除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同時使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 齒60 1退避一邊任意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 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用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 機構740。以上的手動傳動稱爲「自由動作縫製」。自由 動作縫製是形成被縫製體的傳動方向爲縫製者可任意操作 的方向,因此可一邊任意變更針跡間距、針跡間間距一邊 容易進行小旋轉曲線縫製。 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是如第3 8圖、第3 9 圖表示,具備:將上軸5的轉動運動傳達至按壓機構5 00 及喂布機構600,鉤針13從被縫製體脫離時’解除金屬壓 件5 0 1的按壓保持一邊任意地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 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的按壓解除機構 720 A,及鉤針13從被縫製體脫離時,使傳動被縫製體的 傳動齒60 1退避一邊任意地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 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齒退避機構 720B。 按壓解除機構72 0在上軸5的另一端側固定有圓板形 的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3 0,在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3 0 的側面側,按壓解除凸輪72 8可於上軸5上滑動地被嵌入 在該上軸5。按壓解除凸輪728爲偏心凸輪,爲凹部728a 形成在圓周面內如滑輪的形狀所成的本體728b ;設置在本 體728b —方的側面(圖中,左側)與本體728b的旋轉中 -70- (68) 1314171 心呈偏心的位置具有旋轉中心的圓筒形凸輪部728c ;及設 置在凸輪部728c的側面(圖中,左側)與本體72 8b的旋 轉中心同心較凸輪部72 8c小直徑的圓筒部728d所構成。 再者,凸輪部728c與圓筒部728d具有形成同一面的位置 。爲了使該按壓解除凸輪72 8不在上軸5上轉動,形成有 可滑動地嵌入突出於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 3 0的側面(圖 中,左側)的狀態所固定銷729的銷孔728e。
另外,按壓解除機構720A是與按壓解除機構520同 樣地,壓棒夾5 05與壓腳5 02之間,可於壓棒5 03移動地 嵌入按壓解除板522。按壓解除板5 22與壓棒夾5 05之間 將按壓解除彈簧521嵌入壓棒503內,可賦予彈力使按壓 解除板5U向下方移動。又,臂2設置有將上軸5的轉動 運動傳達至按壓機構500用的解除軸526,使其軸向形成 水平方向。該解除軸526是以軸金屬件525自由迴轉地設 置在臂2上。解除軸5 26的一端固定著個別接觸按壓解除 凸輪728的凸輪部728c與圓筒部728d的按壓解除用雙叉 731,另一端固定按壓解除腕523。按壓解除用雙叉731使 上部的臂73 1a與下部的臂73 1b在大致接觸的狀態下可移 動地嵌合按壓解除凸輪728的凸輪部72 8c,可相對於圓筒 部72 8d形成一空間。又,按壓解除腕5 23的腕端523 a是 以螺絲等的連結構件可擺動地連結在按壓解除板522上。 操作以上的按壓解除機構7 2 0A,爲了切換直線傳動 與手段傳動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具備··切 換直線傳動與手動傳動的切換桿742 ;嵌入按壓解除凸輪 -71 - (69) 1314171 728的凹部728a的同時,與切換桿742的切換操作連動的 切換銷746;及設有切換桿74 2及切換銷746固定在臂2 } 的切換基台741。
切換基台741例如是形成ri字型,相對的2個板面被 固定在臂2,垂直方向的板面左側設有1個孔741a,及配 置在孔741a周圍的2個圓弧形長孔741b、741c,在形成 縫紉機前面側的板面的孔74 1a的上部,變換桿74 5可擺 動地將一端745a以階差螺絲等的連結構件加以連結。變 換桿745的另一端745b固定有切換銷746構成可插穿長 孔74 1b。再者,切換銷746是藉著變換桿745的擺動將擺 動範圍限定在長孔741b縱長方向的長度。該變換桿745 的一端745a與另一端745b之間設有長孔745c,對於該長 孔745 c以插入孔741a的狀態插入固定在切換基台741的 切換軸金屬件744。切換軸金屬件744 —端被固定在切換 桿742,另一端可自由迴轉地插入形成有2個臂743a、 74 3b的切換軸743。另外,切換桿742被配置在設有切換 基台74 1的變換桿745的縫紉機的前面側。 切換軸743 —方的臂743a可擺動地被插入在切換基 台741的長孔741c內,該一方的臂74 3a藉著切換軸743 的迴轉而擺動的範圍被限定在長孔7 4 1 c縱長方向的長度 。並在切換軸743另一方的臂?43b固定有彈簧鉤749,彈 簧鉤749鉤掛著切換彈簧748的一端,切換彈簧748的另 一端被鉤掛在切換銷746上。該切換彈簧748被賦予彈力 使彈簧鉤7 4 9與切換銷Ή 6經常地接近。 -72- (70) 1314171
傳動齒退避機構720B在從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30 僅分開預定長度的上軸5固定有傳動退避凸輪驅動台723 ’傳動齒退避凸輪驅動台723的側面側(圖中,右側)將 傳動齒退避凸輪721可在上軸5上滑動地嵌入於該上軸5 。傳動齒退避齒輪721爲偏心凸輪,凹部72 1a形成在圓 周面上如滑輪形狀所構成的本體72 1b;設置在本體72 1b 一方的側面(圖中,右側),與本體7 21 b的旋轉中心的 偏心位置具有旋轉中心的圓筒型凸輪部721c;及設置在凸 輪部7 2 1 c的側面(圖中,右側)與本體7 2丨b的旋轉中心 同心且較凸輪部7 2 1 c小直徑的圓筒部7 2 1 d所構成。並且 ’圓筒部72 1 d的半徑與凸輪部72 1 c的最小半徑爲相同直 徑,因此凸輪部72 1 c與圓筒部72 1 d是位在形成同一面的 位置上。該傳動齒退避凸輪721爲了在上軸5的軸向滑動 與該上軸5 —體轉動,形成有可滑動嵌入於突出傳動齒退 避凸輪驅動台723的側面(圖中,右側)的狀態下所固定 φ 銷722的銷孔721 e。 並且,傳動齒退避機構720B使用上下傳動縱向桿 7 2 6以代替喂布驅動機構7 0 0的上下傳動縱向桿7 1 4。該 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一端形成有長方形的孔726a,將傳 動齒退避凸輪721的凸輪部721c以大致接觸的狀態可移 動地對於短邊嵌合,其上部形成有長孔726b以縱向桿導 銷7 2 5連結在固定於臂2的縱向桿導台7 2 4。此外,在孔 726a嵌合凸輪部721c使該孔726a的長邊方向形成水平方 向’在該水平方向形成大空間的產生。因此,傳動齒退避 -73- (71) 1314171 凸輪721轉動使的凸輪部721c形成偏心運動時,上下傳 動縱向桿726雖然在水平方向不會移動但是會愛上下方向 移動。又,長孔726b插入縱向桿導銷725使得該長孔 72 6b的縱長方向形成垂直方向,在該垂直方向產生大的空 間,因此上下傳動縱向桿7 2 6的孔7 2 6 a從傳動齒退避凸 輪721的凸輪部721c移動到圓筒部721d的場合,可以使 上下傳動縱向桿726下降。
該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另一端被以連結銷716自由 迴轉地連結在固定於上下傳動軸613另一方的上下傳動軸 驅動腕715上。因此,上軸5 —旦轉動時,傳動齒退避凸 輪721的凸輪部721c使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一端上下 運動,因此上下傳動軸驅動腕715可以使上下傳動軸61 往返轉動。 並且,上下傳動軸613嵌入有扭轉螺旋彈簧的傳動齒 退避彈簧727,一方的腕727 a被固定在底板3,另一方的 φ 腕727b被鉤掛在連結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另一端與上 下傳動軸驅動腕7 1 5的連結銷7 1 6,賦予彈力使連結銷 716經常地被向下方按壓。因此,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 孔726a從傳動齒退避凸輪721的凸輪部721c移動到圓筒 部72 Id的場合,傳動齒退避彈簧727使上下傳動軸驅動 腕715的連結銷716的連結端經常地向下方下降,因此使 上下傳動縱向桿726在下降的狀態停止的同時,可以停止 在傳動齒6 0 1退避的位置。 另外,作爲傳動齒退避機構720B在位於切換基台 -74- (72) 1314171
741垂直方向的板面的右側設有1個孔741d,形成縫紉機 前面側的板面的孔741d的上部變換桿750可擺動地將一 端750a以階差螺絲等連結構件加以連結。變換桿750的 另一端750b固定有嵌入傳動齒退避凸輪721的凹部721a 的切換銷751,該切換銷751構成有變換桿750可在切換 基台741的外部擺動。該變換桿750的一端750a與另一 端75 0b之間設有長孔75 0c,該長孔750c內插人有以插入 孔741d的狀態固定於切換基台741的切換軸金屬件752。 切換軸金屬件752,其一端可自由迴轉地插入形成有2臂 753 a ' 753b的切換軸753。再者,切換軸753的2臂753a 、75 3b是被配置在與手段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的 切換軸7 4 3相同的方向。 切換軸75 3 —方的臂75 3 a被配置在該切換基台741 使其可以在切換基台741之外擺動。並在切換軸75 3的另 一方的臂753b固定有彈簧鉤754,在彈簧鉤754鉤掛著切 換彈簧75 5的一端,切換彈簧7 5 5的另一端鉤掛著切換銷 751。該切換彈簧75 5經常地賦予彈力以使得彈簧鉤754 與切換銷751接近。又,固定在切換軸753另一方的臂 75 3b的彈簧鉤754與固定在切換軸743另一方的臂743b 的彈簧鉤749是藉著連結連桿756加以連結。 另外,按壓解除機構720A的按壓解除凸輪728的凸 輪部72 8 c的形狀與按壓解除機構5 20的按壓解除凸輪5M 的圓弧凸輪部52 8c的形狀不同是因爲按壓解除機構720A 是在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的期間,解除金屬壓件 -75- (73) 1314171 5 01的按壓保持,但是按壓解除機構520則是在鉤針13從 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由下死點上升從被縫製體 21脫離前的期間,解除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
以上所構成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在切 換桿742停止於地40(A)圖的位置時,按壓解除凸輪 72 8與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3 0形成接觸,而傳動齒退避 凸輪驅動台72 3與傳動齒退避凸輪72 1是呈隔離,切換桿 742停止在第40 ( B )圖的位置時,按壓解除凸輪728與 按壓解除凸輪驅動台73 0是呈隔離,而傳動齒退避凸輪驅 動台723與傳動齒退避凸輪721則是形成接觸。 以該手段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進行自由動作 縫製的場合,使切換桿742從第40 ( A)圖的位置朝著逆 時鐘方向(左轉動方向)轉動切換到第40(B)圖的位置 。此時,形成與按壓解除凸輪728的凸輪部728c的圓筒 部728d同一面的位置以外是位在上方的場合,該凸輪部 72 8c平行移動於按壓解除用雙叉73 1上部的臂73 la時, 由於鉤掛在該上部的臂73 1a上,因此按壓解除凸輪72 8 不能移動。但是,切換軸743另一方的臂743b在切換桿 742逆時鐘方向轉動時可以在逆時鐘方向擺動。在此狀態 下轉動上軸5時,由於形成與按壓解除凸輪728的凸輪部 728c的圓筒部728d同一面的位置轉動移動到按壓解除用 雙叉731上部的臂731a,因此凸輪部728c可平行移動至 按壓解除用雙叉731上部的臂731a,另一方的臂743b的 彈簧鉤749與切換彈簧748所連結變換桿745的切換銷 -76- (74) (74)
1314171 746是藉著切換彈簧748的彈力朝順時鐘方向 向)擺動。 具體而言,切換軸743另一方的臂743b 74 3爲旋轉中心逆時鐘方向轉動時,該另一方白 切換軸743的旋轉中心向著左方移動,因此切 切換彈簧748的彈力所拉伸,以相對於變換桿 基台74 1的連結點作爲擺動中心形成朝順時鐘 切換銷746 —旦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切換銷 按壓解除凸輪728從第40 ( A)圖的位置移動 的第4 0 ( B )圖的位置。 按壓解除凸輪728 —旦朝著左方移動時, 凸輪72 8的圓筒部728d與凸輪部728c的同一 按壓解除凸輪72 8在上軸5上滑動將按壓解除 卡合在凸輪部728c上,因此根據凸輪部728c 形狀,使按壓解除用雙叉73 1上部的臂73 1 a以 φ 爲擺動中心上下方向往返擺動。按壓解除用雙 的臂73 1a —旦上下方向往返擺動時’按壓解P 腕端52 3a同時上下方向往返擺動,因此連結; 的按壓解除板5 22可以藉著按壓解除彈簧521 屬壓件501上下運動(第4i(B) 、(C)圖) 並且,將切換桿742從第40(A)圖的位 鐘方向轉動(左轉動方向)切換到第40(B) ,一方連結在彈簧鉤749的連結連桿756也被 左方移動,因此連結在該連結連桿756另一 (左轉動方 以該切換軸 3臂743b從 換銷7 4 6爲 745的切換 方向擺動。 746卡合的 到形成左方 在按壓解除 半徑點使該 用雙叉731 的偏心凸輪 、解除軸5 3 6 叉731上部 余腕5 2 3的 £腕端523 a 的彈力使金 〇 置朝著逆時 圖的位置時 拉伸而向著 方的彈簧鉤 -77- (75) 1314171
754使得切換軸753另一方的臂753b以該切換軸753爲旋 轉中心逆時鐘方向擺動。切換軸753另一方的臂75 3b以 該切換軸75 3爲旋轉中心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另一方的 臂753b從切換軸753的旋轉中心向著左方移動,因此切 換銷754爲切換彈簧75 5的彈力所拉伸,形成以相對於變 換桿750的切換基台741的連結點爲擺動中心朝著時鐘方 向擺動。切換銷754 —旦朝著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切換 銷754卡合的傳動齒退避凸輪721從第40(A)圖的位置 移動到形成左方的第40(B)圖的位置。傳動齒退避凸輪 72 1 —旦朝左方移動時,位在該傳動齒退避凸輪72 1的上 下縱向桿726的孔726a的位置是從凸輪部721c移動到圓 筒部721d,因此上下傳動縱向桿726停止在較傳動齒退避 彈簧727更下降的狀態,使傳動齒601經常停止在退避的 位置。 因此,將切換桿742切換成自由動作縫製的場合,鉤 針13從被縫製體脫離時,可解除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 持,同時使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齒601退避而一邊任意地 賦予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 縫製體。 並且,將設定爲自由動作縫製的切換桿7 4 2從第4 0 ( B )圖的位置順時鐘方向轉動切換到第4 0 ( A)圖的位置 時,可以形成直線縫製。切換桿7 4 2 —旦順時鐘方向轉動 時,由於切換軸7 43另一方的臂743b是順時鐘方向擺動 ,因此該另一方的臂743b的彈簧鉤749與切換彈簧748 -78- (76) (76)
1314171 所連結變換桿745的切換銷746是藉著切換彈簧 力向著逆時鐘方向擺動。具體而言,切換軸743 臂743b是以該切換軸743爲旋轉中心在順時鐘 時,該另一方的臂743b從切換軸743的旋轉中 方移動,因此切換銷746爲切換彈簧748的彈力 形成以相對於變換桿745的切換基台741的連結 動中心朝著逆時鐘方向擺動。切換銷746朝著逆 擺動時,該切換銷746卡合的按壓解除凸輪728 B )圖的位置移動到形成右方的第4 0 ( A )圖的 壓解除凸輪728朝著右方移動時,按壓解除用雙 臂731a、73lb從凸輪部728c脫離而接觸到圓筒 因此按壓解除用雙叉73 1形成在其位置停止的狀 ,金屬壓件5 0 1可以保持著按壓狀態(第4 1 ( A 另外,切換桿742從第40 ( B )圖的位置順 轉動切換到第40(A)圖的位置時,按壓一方連 鉤749的連結連桿756向著右方移動,因此連結 連桿756另一方的彈簧鉤754使得切換軸753另 75 3b,以該切換軸753爲旋轉中心向著順時鐘方 切換軸75 3另一方的臂753b以該切換軸75 3爲 向著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另一方的臂753b從每 的旋轉中心向右方移動,因此切換銷754爲切接 的彈性所拉伸,以相對於變換桿750的切換基台 結點爲百動中心向著逆時鐘方向擺動。 切換銷754 —旦向著逆時鐘方向擺動時, 7 4 8的彈 另一方的 方向擺動 心向著右 所拉伸, 點作爲擺 時鐘方向 從第40 ( 位置。按 叉73 1的 咅[5 72 8d, 態。因此 )圇)。 時鐘方向 結在彈簧 在該連結 一方的臂 向擺動。 旋轉中心 3換軸753 t彈簧755 7 4 1的連 該切換銷 -79- (77) 1314171
754卡合的傳動齒退避凸輪721從第40(B)圖的位置移 動到形成右方的第40(A)圖的位置。此時,形成與傳動 齒退避凸輪721的凸輪部721c的圓筒部721d同一面的位 置以外位於上方的場合,該凸輪部721c平行移動於上下 傳動縱向桿726的孔726a時,鉤掛在該上下傳動縱向桿 726的孔726a的周圍,因此使得傳動齒輪凸輪721不能移 動。但是,切換軸753另一方的臂7 5 3b在切換桿742順 時鐘方向轉動時向著順時鐘方向擺動。在此狀態下上軸5 轉動時,形成與傳動齒退避凸輪721的凸輪部721c的圓 筒部72 Id同一面的位置轉動移動到上下傳動縱向桿726 的孔726a,因此凸輪部721c可以平行移動到上下傳動縱 向桿726的孔726a,藉另一方的臂75 3 b的彈簧鉤754與 切換彈簧75 5所連結的變換桿750的切換銷751是藉著切 換彈簧的彈力向著逆時鐘方向擺動。 具體而言,切換軸75 3另一方的臂753 b以該切換軸 753爲旋轉中心向著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另一方的臂 75 3 b從切換軸75 3的旋轉中心向著右方移動,因此切換銷 751爲切換彈簧75 5的彈力所拉伸,以相對於變換桿750 的切換基台74 1的連結點爲擺動中心而向著逆時鐘方向擺 動。切換銷751向著逆時鐘方向擺動時,該切換銷751卡 合的傳動齒退避凸輪72 1從第40(B)圖的位置移動到形 成右方的第40(A)圖的位置。傳動退避凸輪721 —旦向 著右方移動時,上下傳動縱向桿726的孔726a的壁面接 觸到凸輪部721c,因此根據凸輪部721c偏心後的凸輪形 -80- (78) (78)
1314171 狀使得上下傳動縱向桿726在上下方向 動縱向桿726 —旦在上下方向往返擺動 動腕715可以使上下傳動軸613往返轉 軸613的往返轉動,使上下傳動雙叉6 到上下傳動雙叉616的上下傳動輥608 另一'端上下方向往返運動。 如上述,以傳動齒退避機構720B 一端在上下方向往返運動,同時以水平 傳動腕604使傳動基台602在水平方向 傳動基台602的傳動齒601可以進行上 後退等傳動的四步驟運動。因此,在切 線傳動的場合,可以形成直線縫製。 此外,按壓解除機構7 02A與傳動$ 單獨使用也可以進行自由動作縫製. 720 A的場合,鉤針13從被縫製體脫離 5 0 1的按壓保持一邊任意地賦予針跡間 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又 構72 0B的場合,解開推壓力調節螺絲 壓件5 0 1的按壓力的調整,將鉤針1 3 ,使傳動被縫製體的傳動齒6 0 1退避一 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 另外,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捻轉少的縫線縫製的場合,會有不能以 器13 a捕捉縫線之虞。因此,如第42丨 往返擺動。上下傳 時,上下傳動軸驅 動。由於上下傳動 1 6往返擺動,嵌入 使傳動基台602的 使傳動基台602另 傳動軸601及水平 往返運動,固定在 .升β前進-^下降— 換桿742切換成直 昆避機構720Β即使 3僅按壓解除機構 i時,解除金屬壓件 距傳動量及針跡間 ,僅傳動齒退避機 5 〇 8設定減弱金屬 從被縫製體脫離時 -邊任意地賦予針跡 動傳動被縫製體。 :縫紉機中,粗線或 ,鉤針1 3的線捕捉 面、第43圖表示’ -81 - (79) 1314171 可以具備將從半旋轉針筒200的線出口 212a牽引出,藉 著線牽引動作件401定位在線捕捉器13a而周接於鉤針13 緊縮的線強制插入線捕捉鉤1 3 a的線插件4 5 1的線插件驅 動機構450。再者,線插件451的前端451a是形成在凹部 可鉤掛縫線的凹部,在針板12的下方往返運動。 線插件驅動機構450是利用線牽引驅動機構400的線 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 φ 的上面形成擺動線插件45 1用的端面凸輪的線插件驅動凸 輪溝槽456。並且,在該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的下 面形成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01用的凸輪溝槽407a。 又,線插件驅動機構4 5 0,具備:被水平方向配置一 端452a設有卡合在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07的線插件 驅動凸輪溝槽456的凸輪從動件455,另一端 452b固定有線插件45 1的線插件驅動腕452,及將線 插件驅動腕45 2自由迴轉地安裝在底板3的線插件驅動腕 ^ 台453。凸輪從動件455爲設置在線插件驅動腕452的一 端45 2a的輥軸452c,及自由迴轉地保持在輥軸452c前端 ,嵌入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4 〇 7的線插件驅動凸輪溝槽 456的輥457所構成。並在線插件驅動腕台453固定驅動 腕軸4 5 4,該驅動腕軸4 5 4可迴轉地安裝著線插件驅動腕 452 ° 以上所構成的線插件驅動機構4 5 0是線插件驅動腕 452以驅動腕軸454爲支點,使凸輪從動件455形成作用 點,線插件4 5 1形成力點,凸輪從動件4 5 5對應線牽引動 -82- (80) 1314171 作件驅動凸輪4 0 7的線插件驅動凸輪4 5 6的形狀使線插件 驅動腕452迴轉,因此線插件451的前端451a在鉤針13 貫穿載放於針板1 2的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的期間, 可以在半旋轉針筒200的側方往返運動。 另外,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在鉤針1 3 的第2行程中,捲繞在形成於固定有內針筒驅動器彈簧 204的內針筒驅動器2〇3的另—端與內針筒2〇5之間的間 φ 隙〇2的縫線2〇藉著如第18 ( U)圖表示內針筒205的半 旋轉正轉從捲緊的狀態移到鬆弛狀態。因此,半旋轉針筒 200的內針筒205周圍的一部份,可具備將內針筒205的 羊角領205a所擷取從鉤針13的線捕捉器13a所釋放的縫 線’更藉著內針筒205的轉動捲繞在半旋轉針筒200而交 錯在捲裝於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之後,從半旋轉針筒 200捲出的線捲緊之前,使捲繞在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 暫時地滯留’藉著線牽引動作件40 1線捲緊半旋轉針筒 φ 200捲出的縫線解除暫時滯留的凹狀的線滯留部205f (第 4 5圖)’或者凸形的線滯留部2 〇 5 g (第4 6圖)。 具備凹狀的線滯留部205 f及凸形的線滯留部20 5 g的 內針筒2〇5是如第45圖、第46圖表示,由於是半旋轉針 筒成半圓形形成在轉動方向一端側的羊角領205a附近與 導線部2〇5c同時形成有上爪205d、下爪205e,上爪205d 與下爪20 5e所形成的間隙是形成錯腳溝槽2〇5h。凹狀的 線滯留部205 f是如第45圖表示,在形成與圓弧形下爪 2〇5e的錯腳溝槽205 h側的相反側面上控設形成可發揮如 -83- (81) 1314171 上述的線滯留功能。並且,凸形的線滯留部205g是如第 46圖表示,在形成與圓弧形上爪2 0 5d的錯腳溝槽20 5h側 的相反側面上突出形成可發揮如上述的線滯留功能。
以上所構成的凹狀的線滯留部205f、凸形的線滯留部 205g即使形成在如第18 ( U)圖表示的內針筒205的半旋 轉正轉的位置,如第47圖表示仍然可以維持著鉤掛著線 的狀態,因此可以暫時滯留穿入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 隨後,以線牽引動作件401將半旋轉針筒200穿出的縫線 加以線捲緊可以解除縫線的暫時滯留。因此,在鉤偵1 3 的第2行程中,穿入形成在固定有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 04 的內針筒驅動器203的另一端與內針筒205之間的間隙 〇2的縫線即使半旋轉正轉內針筒205仍可保持著緊縮狀態 ,不會使穿入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20與線出口 212a所 導出的縫線20鬆弛,可以線牽引動作件401的導線部 4〇la捕捉。再者,也可以設置凹狀的線滯留部205f、凸 φ 形的線滯留部205g的其中之一。 接著’以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爲中心說明 適當選擇具備上述蓋針驅動機構130、導線機構800A、 8 0 0B、針承件242、線捲緊調節機構420、迴轉操作/直線 傳動切換機構540、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線 插件驅動機構4 5 0、凹狀的線滯留部2 0 5 f及凸形的線滯留 部205 g的內針筒2〇5組裝而成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初機的動作。 例如,針對可進行迴轉操作/直線傳動操作切換的自 -84- (82) 1314171 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主要是根 據第48圖、第49圖、第18(A)〜(W)圖、第52(A) 、(B )圖加以說明。第4 8圖爲自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 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的整體透視圖,第49圖是表示自 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的驅動系的 方塊圖’第52(A)圖爲夠針13、半旋轉針筒200線牽引 動作件401、蓋針14及內針筒205的動作圖表,第52 ( B ^ )圖爲鉤針13、半旋轉針筒200、導線器801及線插件 451的動作圖表。並且,第18(A)〜(W)圖是與上述單 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相同而省略其說明。又,第4 8 圖表示的整體透視圖爲上述第1圖表示的整體透視圖與喂 布驅動機構700、傳動量設定機構30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 構3 5 0所使用零件的形狀等雖然不同,但是僅爲製品化時 形狀的改良’其構成及動作相同,並且內針筒205除外的 半旋轉針筒200、按壓機構5〇〇、喂布機構600、線牽引驅 φ 動機構400的構成及動作相同,因此賦予相同符號省略其 說明。另外,該自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使是使用具有導線機構800A與按壓解除機構520 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54〇。 另外’針筒驅動機構2 2 0在第1圖表室的整體透視圖 中’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3雖是在針筒驅動機構224的下 方咬合,但是如第48圖表示的整體透視圖中,針筒驅動 機構220是在針筒軸齒輪224的下方咬合構成針筒驅動扇 型齒輪233。上述針筒驅動機構220是如第50圖、第51 -85- (83) 1314171 圖表示,使用將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3設置在咬合針筒軸 齒輪224下方的底板3位置的善型齒輪軸23 5,來代替第 14圖、第15圖表示的針筒驅動機構220的扇型齒輪軸 221。因此,第50圖、第51圖表示的針筒驅動縱向桿22 8 是形成較第14圖、第15圖表示的針筒驅動縱向桿228爲 短。
此外,在形成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針跡間傳動調節 桿3 02的力點的位置安裝有傳動調節桿旋鈕323。 第48圖、第49圖中,藉馬達Μ經由驅動皮帶MB所 驅動的從動滑輪4 一旦從鉤針1 3側顯示朝著順時鐘方向 轉動時,藉著上軸5轉動來驅動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30 、喂布驅動機構700、針筒驅動機構220、線牽引驅動機 構400、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54〇、導線機構800A 及線插件驅動機構4 5 0驅動。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 3 〇驅 動時’飽針13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喂布驅動機構 φ 700驅動時以喂布機構600使傳動齒601進行傳動的4步 驟運動,針筒驅動機構220驅動時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 針筒206半旋轉正轉、半旋轉逆轉,線牽引驅動機構400 驅動時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0 1,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 構5 4 0驅動時對於鉤針1 3的各個第1行程及第2行程僅 預定時間解除金屬壓件501的按壓保持,導線機構8 00A 驅動時對於鉤針1 3的各個第1行程及第2行程使導線器 8 〇 1在鉤針1 3附近進行橢圓運動,線插件驅動機構4 5 0驅 動時對於鉤針1 3的各個第1行程及第2行程使線插件4 5 1 -86- (84) 1314171 往返運動。再者,各機構的動作說明爲上述構成說明已有 詳述而予以省略。 以上動作的鉤針1 3、半旋轉針筒200、線牽引動作件 401、傳動齒601、金屬壓件501、線牽引動作件401及線
插件451是如下述協同作用,以1條縫線20分別在被縫 製體21的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 。並且,直線傳動的場合由於和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縫紉機(第1圖、第2圖)同樣的縫製動作而省略其說 明。 將切換桿542切換成迴轉操作傳動(自由曲線縫製) 驅動縫紉機時, (a )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鉤針1 3在第1行程 中從上死點(上軸5: 0度)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12的被 縫製體21(第18(A)圖〜第18(F)圖、第52(A)圖 ),由下死點(上軸5 : 1 8 0度)上升時,以線捕捉鉤13 a φ 捕捉位在針板1 2的下方半旋轉逆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 線出口 212a藉著線牽引動作件401所導出而周接在鉤針 13緊縮的縫線2 0 (第1 8 ( G )圖、第1 8 ( Η)圖、第5 2 (A )圖)。此時,半旋轉針筒2 0 0具有的梭殻2 1 2的線 出口 21〗a是如第44(a)圖表示,鉤針13被設置在從針 板12上升時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0 5逆轉從針板 1 2分開的方向及位置上。藉此,可以將線牽引動作件4 0 1 所導出的縫線2〇周接在鉤針1 3。又,藉著線牽引動作件 4〇1從梭殼212的線出口 212a導出的同時,定位在鉤針 -87- (85) 1314171
1 3的線捕捉鉤1 3 a,周接在鉤針1 3而捲緊的縫線20藉著 線插件451的擺動強制插入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 (第 18(F)圖〜第18(K)圖、第44圖、第52(B)圖)。 並且,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上軸5: 0度)運動到下 死點(上軸5 : 180度)時轉動停止半旋轉針筒200。如上 述轉動停止半旋轉針筒200由於是在第1行程中將縫線2〇 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因此第2行程中使半旋轉 正轉的針筒進行半旋轉逆轉的時機。另外,鉤針13第j 行程中鉤針13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並由下死 點上升從被縫製體21脫離之前,解除在針板12上按壓保 持被縫製體2 1的金屬壓件5 0 1的按壓保持(第1 8 ( Η ) 圖〜第18(Κ)圖、第52(B)圖)。藉此,在鉤針13的 第1行程中可以鉤針13作爲迴轉軸手動迴轉操作被縫製 體21的傳動方向。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將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 之後開始半旋轉逆轉(上軸5: 130度)(第18(E)圖 、第52 ( A )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插入被縫製 體21之前在最前進位置停止(上軸5: 8〇度)(第18( D)圖、第52(A)圖)。蓋針14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 體21時呈開啓狀態(第1 8 ( E )圖、第52 ( A )圖)。傳 動齒601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之前停止被縫製體21 的喂布(第18(D)圖、第52(A)圖)。 (b )鉤針13在第1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1脫離上升 而通過上死點(上軸5 : 360度)的期間,以傳動齒601 -88- (86) 1314171 進行被縫製體21的1針跡間距傳動的同時,使捕捉縫線 20的鉤針13上升及更使得半旋轉針筒200逆轉而線捲緊 (第18(1)圖〜第18(M)圖、第52(A)圖)。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360度)後停止半旋轉逆轉(上軸5: 367度)(第18 (M)圖、第52(A)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到達下死 點(上軸5 : 1 80度)時開始後退擺動可以送出縫線2〇 ( 第18(F)圖、第52(A)圖),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 軸5: 360度)之前停止後退(第18(L)圖、第52(A) 圖)。蓋針14在飽針13從下死點(上軸5: 180度)移 動到上死點(上軸5: 360度)時,該鉤針13通過針板12 之後線捕捉鉤1 3 a呈閉合狀態使被縫製體21與鉤針1 3 — 起通過(第18(J)圖、第18(K)圖、第52(A)圖) 。傳動齒601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360度)瞬 間前開始1針跡間距傳動(第1 8 ( L )圖、第52 ( A )圖 )。並且,導線器8 01在鉤針13的第1行程中同樣使得 前端部801a進行如第29圖表示的運動軌跡83 0的橢圓運 動爲水平方向中僅進行1轉動(第1 8 ( A )圖〜第1 8 ( Μ )圖、第52 ( A )圖),此時鉤針1 3即使下降線捕捉鉤 13a也不致捕捉縫線20。 (c )鉤針1 3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上軸5 : 3 6 0 度)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第18(N)圖、第18(0)圖 、第52 ( A)圖),由下死點(上軸5 : 5 40度)上升時 ,以半旋轉正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羊角領205a擷取線 -89- (87) 1314171
捕捉鉤13a所捕捉的縫線20,同時藉著半旋轉針筒200的 轉動從線捕捉鉤13a釋放所捕捉的縫線20 (第18(P)圖 、第52(A)圖)。再者,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上 軸5 : 3 60度)運動到下死點(上軸5 : 540度)時停止半 旋轉針筒200。上述停止轉動半旋轉針筒200是爲了在第 2行程中將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的縫線20在針 筒的羊角領205 a從線捕捉鉤13a開放,所採取的第1行 程中使半旋轉逆轉的針筒予以半旋轉正轉的時機。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到達下死點(上軸5 :540度)時開始半旋轉正轉(第18 ( P )圖、第52 ( A )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瞬 間前停止(第18(N)圖、第52(A)圖)。隨後,蓋針 1 4在鉤針1 3從上死點下降通過被縫製體2 1時,鉤針13 的線捕捉鉤13a形成開啓狀態(第18 ( 0)圖、第52 ( A )圖)。傳動齒601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之前停止 1針跡間距傳動(第1 8 ( N )圖、第5 2 ( A )圖)。 並且,導線器8 01在鉤針1 3的第2行程中前端部 801a在如第29圖表示運動軌跡830的橢圓運動爲水平方 向中僅進行1轉動(第18(M)圖~第18(W)圖、第52 (A )圖)。此時,鉤針13下降時’可以使鉤針1 3的針 尖與被縫製體2 1之間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所捕捉的縫 線2 0從緊縮狀態形成鬆緩狀態的線鬆弛’因此使該線鬆 弛在鉤針1 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2 1之間朝著線捕捉鉤1 3 a 的非開口方向以導線器8 0 1的前端部8 0 1 a加以導線(第 -90- (88) 1314171 18(M) 、 (N)圖、第52(B)圖)。具體如第29圖 示’導線器801的前端部8〇ia的運動軌跡830的橢圓 動從上方顯示金屬壓件501時是形成順時鐘方向,可以 形成該運動軌跡83 0的導線點的位置8 3 0a附近將縫線 的線圏在線捕捉鉤1 3 a的非開口方向以導線器8 0 1的前 部8 0 1 a導線以該前端部8 0 1 a鉤掛。再者,如第5 2 ( B 圖表示的運動軌跡830的位置830b爲第29圖表示的位
又’鉤針1 3的第2行程中鉤針1 3從上死點下降貫 被縫製體21,由下死點上升從被縫製體21脫離之前, 除在針板1 2上按壓保持被縫製體2 1的金屬壓件5 0 1的 壓保持(第18(P)圖~第18(T)圖、第52(B)圖) 藉此,鉤針13的第1行程中可以使被縫製體21的傳動 向以鉤針13爲迴轉軸進行手動迴轉操作。 另外,半旋轉針筒200中內針筒205例如具備凸形 ^ 線滯留部2 0 5 g的場合,即使形成如第1 8 ( υ )圖表示 內針筒205的半旋轉正轉的位置,如第47圖表示仍可 持凸形的線滯留部2 0 5 g鉤掛著縫線2 0的狀態,因此可 暫時滯留穿入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隨後以線牽引動 件401線捲緊從半旋轉針筒200穿出的縫線可以解除縫 的暫時滯留。因此,在鉤針13的第2行程中,穿入形 在固定有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 0 4的內針筒驅動器2 0 3的 —端與內針筒2 〇 5之間的間隙〇 2的縫線2 0即使在內針 2〇5半旋轉正轉時仍可保持著緊縮狀態。 表 運 在 20 端 ) 置 穿 解 按 〇 方 的 的 維 以 作 線 成 另 筒 -91 - 451 ( (89) 451 ( (89)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從被縫製體: 到達上死點(上軸5 : 720度)爲止的期間停止半 轉(第1 8 ( V )圖、第5 2 ( A )圖)。線牽引動作 φ 在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時前進開始擺動以緊 20(第18(T)圖、第52(A)圖)。蓋針14在3 由下死點上升通過被縫製體21時,鉤針1 3的線 1 3 a形成閉合狀態(第1 8 ( Τ )圖、第5 2 ( A )圖 動齒601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720度) 開始進行1針跡間距傳動(第1 8 ( W )圖、第52 1314171 再者,鉤針13的第2行程中雖同樣擺動線插件 第18(0)〜第18(S)圖、第52(B)圖),此 20並未定位在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上。 (d )使半旋轉針筒2 0 〇的羊角領2 0 5 a所擷取 的縫線2 0藉著半旋轉針筒2 0 0的更加以轉動穿入 固定有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的 驅動器2 0 3的另一端與內針筒2 0 5之間的間隙〇 2 (interlace )在捲裝於半旋轉針筒200的縫線20, 引動作件401線捲緊從形成在固定有內針筒驅動 204的內針筒驅動器203的一端與內針筒205之間 〇!所穿出的縫線20 (第18 ( Q)〜第18 ( W)圖、\ A )圖)。 (e )鉤針1 3在第2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 1脫 升通過上死點(上軸5: 720度)的期間’進行被 時縫線 而釋放 形成在 內針筒 而交錯 以線牽 器彈簧 的間隙 第52 ( Π脫離 旋轉正 件40 1 縮縫線 向針13 捕捉鉤 )。傳 瞬間前 〔A )圖 離而上 縫製體 -92- (90) 1314171 21的1針跡間間距傳動(第1 8 ( W )圖、第52 ( a )圖) (f)重複(a)至(e)的步驟分別在被縫製體21的 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
因此,可確實將縫線20捕捉至鉤針13的線捕捉鉤 1 3 a,並且在縫紉機底板內空間可適合進行單線連鎖縫化 針跡形成所謂點/鞍形的類似手縫線跡的縫製’並且設定 被縫製體21的縫製方向每一跳縫組爲可變而可適合被單 或多層棉布或拼縫物的縫製。並分別在被縫製體2 1的表 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對於作業人 員而言表面可以目視手縫線針跡的狀態進行縫製作業,由 於可確認手縫線跡位置而可進行正確的縫製。又,由於分 別在被縫製體2 1的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 鎖縫針跡,藉著鉤掛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跡的縫線20而 不容易解開,可獲得牢固的縫製。 再者,傳動量設定機構3 0 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 5 0 是與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同樣的構成,因此省略針 跡間距、針跡間間距調整的相關說明。 接著,針對可以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的自由動作 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主要是根據第5 3 圖、第 54 圖、第 18(A)〜(W)圖、第 52(A) 、 ( C ) 圖說明。第5 3圖爲自由動作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針跡縫紉機的整體透視圖’第49圖是表示自由動作縫 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初機的驅動系的方塊圖, -93- (91) 1314171
第52 ( C)圖爲鉤針13、半旋轉針筒200、導線器811及 金屬壓件501的動作圖表。第18(A) ~(W)圖、第52 (A)圖是與自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同樣的內容。並且,第53圖表示的整體透視圖與上 述第1圖表示整體透視圖’雖然喂布驅動機構700、傳動 量設定機構30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50所使用零件的形 狀等不同,但是僅爲製品化時形狀的改良,其構成及動作 相同,並且除去內針筒2〇5的半旋轉針筒200、按壓機構 500、喂布機構600、線牽引驅動機構400在構成及動作上 相同,因此賦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又,該自由動作 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是使用導線機構 8 00B及具備按壓解除機構720A、傳動齒退避機構720B 的手段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 並且,針筒驅動機構220是與自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 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同樣,第50圖、第51圖表示的 φ 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3在針筒軸齒輪224的下方咬合所構 成,針筒驅動扇型齒輪23 3由於被固定在扇型齒輪軸235 上,因此如第5 0圖、第5 1圖表示的針筒驅動縱向桿2 2 8 形成較第14圖、第15圖表示的針筒驅動縱向桿22 8爲短 另外’與自由曲線縫製用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同樣地’在形成針跡傳動調節桿3 0 1、針跡間傳動調 節桿3〇2的力點的位置安裝有傳動調節桿旋鈕3 23。 第53圖、第54圖中,藉著馬達M經由驅動皮帶mb -94- (92) 1314171
所驅動的從動滑輪4從鉤針1 3側顯示朝順時鐘方向轉動 時,藉著上軸5的轉動使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30、喂布 驅動機構700 '針筒驅動機構220、線牽引驅動機構400、 手動傳動/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 4 0、導線機構8 0 0 B及線插 件驅動機構450驅動。鉤針•蓋針驅動機構13〇驅動時, 鉤針13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針筒驅動機構220驅 動時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06半旋轉正轉、半旋轉 逆轉,線牽引驅動機構400驅動時擺動線牽引動作件401 ’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740驅動時對於鉤針1 3的 各個第1行程及第2行程僅預定時間解除金屬壓件5 0 1的 按壓保持,同時停止喂布驅動機構700使傳動齒601經常 地退避,導線機構800B驅動時對於鉤針13的各個第1行 程及第2行程使導線器8 1 1在鉤針1 3附近進行橢圓運動 ,線插件驅動機構4 5 0驅動時在鉤針1 3的各個第1行程 及第2行程使線插件45 1往返運動。再者,各機構的動作 說明爲上述構成說明已有詳述而予以省略。 以上動作的鉤針1 3、半旋轉針筒200、線牽引動作件 401、傳動齒601、金屬壓件501、線牽引動作件401及線 插件45 1是如下述協同作用,以1條縫線20分別在被縫 製體2 1的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 。並且,直線傳動的場合由於和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縫紉機(第1圖、第2圖)同樣的縫製動作而省略其說 明。 將切換桿5 42切換成迴轉操作傳動(自由動作縫製) -95- (93) 1314171 驅動縫紉機時,
(a)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鉤針13在第1行程 中從上死點(上軸5: 0度)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12的被 縫製體21(第18(A)圖〜第18(F)圖、第52(A)圖 ),由下死點(上軸5 : 18 0度)上升時’以線捕捉鉤13 a 捕捉位在針板12的下方半旋轉逆轉的半旋轉針筒200的 線出口 212a藉著線牽引動作件401所導出而周接在鉤針 13緊縮的縫線20(第18(G)圖、第18(H)圖、第52 (A )圖)。此時,半旋轉針筒2 0 0具有的梭殼2 12的線 出口 212a是如第20(B)圖表示,鉤針13被設置在從針 板12上升時使半旋轉針筒200的內針筒205逆轉從針板 12分開的方向及位置上。藉此,可以將線牽引動作件401 所導出的縫線2 0周接在鉤針1 3。又,藉著線牽引動作件 4〇1從梭殼212的線出口 212a導出的同時,定位在鉤針 13的線捕捉鉤13a,使周接在鉤針13而緊縮的縫線20藉 著線插件45 1的擺動強制地插入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 ( 第18(F)圖〜第18(K)圖、第44圖、第52(C)圖) 。並且,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上軸5: 0度)運動到 下死點(上軸5 : 1 8 0度)時轉動停止半旋轉針筒2 0 0。如 上述轉動停止半旋轉針筒200由於是在第1行程中將縫線 2〇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a,因此採取第2行程中 使半旋轉正轉的針筒進行半旋轉逆轉的時機。另外,鉤針 1 3的第1行程中鉤針1 3從被縫製體2丨脫離時,解除金屬 壓件501的按壓保持的同時,使傳動被縫製體21的傳動 -96- (94) 1314171 齒601退避(第18(J)圖~第18(N)圖、第52(C)圖 )。藉此,在鉤針13的第1行程中可以一邊任意賦予針 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體 21。再者,傳動齒601在該手動傳動的期間,使傳動齒退 避機構720經常地退避。
另外,半旋轉針筒200在將鉤針13插入被縫製體21 之後開始半旋轉逆轉(上軸5: 130度)(第18(E)圖 、第52 ( A)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插入被縫製 體21之前在最前進位置停止(上軸5·· 80度)(第18( D)圖、第52(A)圖)。蓋針14在鉤針13插入被縫製 體21時呈開啓狀態(第1 8 ( E )圖、第52 ( A )圖)。 (b)鉤針13在第1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1脫離上升 而通過上死點(上軸5 : 3 60度)的期間,以傳動齒601 進行被縫製體21的1針跡間距傳動的同時,使捕捉縫線 2 0的鉤針1 3上升及更使得半旋轉針筒2 0 0逆轉而線捲緊 (第18(1)圖〜第18(M)圖、第52(A)圖)。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通過上死點(上軸5 :360度)後停止半旋轉逆轉(上軸5: 367度)(第u (Μ )圖 '第5 2 ( A )圖)。線牽引動作件4 01在鉤針1 3 到達下死點(上軸5 : 1 80度)時開始後退擺動可以送出 縫線20(第18(F)圖、第52(A)圖),鉤針13通過 上死點(上軸5: 360度)之前停止後退(第18(L)圖 、桌52(A)圖)。蓋針14在鉤針13從下死點(上軸5 ·_ 180度)移動到上死點(上軸5 : 3 60度)時,該鉤針 -97- (95) 1314171 13通過針板12之後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呈閉合狀態使 被縫製體21與鉤針13 —起通過(第18(J)圖、第18( K)圖、第52(A)圖)。並且,導線器811在鉤針13的 第1行程中同樣使得前端部8Ua如第29圖表示的運動軌 跡83 0的橢圓運動爲水平方向中僅進行1轉動(第18 ( a )圖〜第18(M)圖、第52(A)圖),此時鉤針13即使 下降線捕捉鉤13a也不致捕捉縫線20。
(c)鉤針13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上軸5: 360 度)下降貫穿被縫製體21(第18(N)圖、第18(0)圖 、第52(A)圖),由下死點(上軸5: 540度)上升時 ,以半旋轉正轉的半旋轉針筒2 0 0的羊角領2 0 5 a擷取線 捕捉鉤13a所捕捉的縫線20,同時藉著半旋轉針筒200的 轉動從線捕捉鉤13a釋放所捕捉的縫線20 (第18 (P)圖 、第52(A)圖)。再者,鉤針13實質上從上死點(上 軸5 : 3 60度)運動到下死點(上軸5 : 540度)時停止轉 動半旋轉針筒200。上述轉動停止半旋轉針筒200是爲了 在第2行程中將鉤掛在鉤針1 3的線捕捉鉤1 3 a的縫線20 在針筒的羊角領20 5 a從線捕捉鉤13a開放,所採取的第1 行程中使半旋轉逆轉的針筒予以半旋轉正轉的時機。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 3到達下死點(上軸5 :5 40度)時開始半旋轉正轉(第18 ( P )圖、第52 ( A )圖)。線牽引動作件401在鉤針1 3插入被縫製體21之 後,後退而開始擺動送出縫線2 0 (第1 8 ( N )圖、第52 (A)圖)。蓋針14在鉤針丨3從上死點下降通過被縫製 -98- (96) 1314171 體21時,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形成開啓狀態(第18( 〇)圖、第 52(A)圖)。
並且,導線器811在鉤針13的第2行程中前端部 81 la在如第29圖表示運動軌跡830的橢圓運動爲水平方 向中僅進行1轉動(第18(M)圖〜第18(W)圖、第52 (C)圖)。此時,鉤針13下降時,可以使鉤針13的針 尖與被縫製體21之間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所捕捉的縫 線20從緊縮狀態形成鬆緩狀態的線鬆弛,因此使該線鬆 弛在鉤針13的針尖與被縫製體21之間朝著線捕捉鉤13a 的非開口方向以導線器8 1 1的前端部8 1 1 a加以導線(第 18(M) 、(N)圖、第52(C)圖)。具體如第29圖表 示,導線器8 1 1的前端部8 1 1 a的運動軌跡8 3 0的橢圓運 動從上方顯示金屬壓件5 0 1時是形成順時鐘方向,可以在 形成該運動軌跡8 3 0的導線點的位置8 3 0 a附近將縫線2 0 的線圏在線捕捉鉤1 3 a的非開口方向以導線器8 1 1的前端 部811a導線而以該前端部811a鉤掛。再者,如第52 (C )圖表示的運動軌跡830的位置830b爲第29圖表示的位 置。 又’鉤針1 3的第2行程中鉤針1 3從被縫製體2 1脫 離時,解除金屬壓件5 0 1的按壓保持,使傳動被縫製體2 1 的傳動齒601退避(第18(T)圖〜第18(E)圖、第52 (C )圖)。可以在鉤針1 3的第2行程中一邊任意地賦予 針跡間距傳動量及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被縫製 體21。 -99- (97) 1314171 另外’半旋轉針筒200中內針筒205例如具備凸形的 線滯留部205g的場合,即使形成如第is (U)圖表示的 內針筒205的半旋轉正轉的位置,如第47圖表示仍可維 持凸形的線滞留部205g鉤掛著縫線20的狀態,因此可以 暫時滯留穿入半旋轉針筒2 0 0的縫線,隨後以線牽引動作 件4 0 1線捲緊從半旋轉針筒2 〇 〇穿出的縫線可以解除縫線 的暫時滯留。因此,在鉤針13的第2行程中,穿入形成 ^ 在固定有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04的內針筒驅動器203的另 一端與內針筒2 0 5之間的間隙〇 2的縫線2 〇即使在內針筒 2〇5半旋轉正轉時仍可保持著緊縮狀態,不會使穿入半旋 轉針筒200的縫線20與線出口 212a所導出的縫線20鬆 驰’可以線牽引動作件40 1的前端勾掛布40 1 a捕捉。 再者’夠針1 3的第2行程中雖同樣擺動線插件45 i ( 第1 8 ( 0 )〜第1 8 ( S )圖、第5 2 ( C )圖),此時縫線 20並未定位在鉤針13的線捕捉鉤13a上。 0 (d)使半旋轉針筒2〇〇的羊角領2〇5a所擷取而釋放 的縫線2 0藉著半旋轉針筒2 〇 〇的更加以轉動穿入形成在 固定有半旋轉針筒2〇0的內針筒驅動器彈簧2〇4的內針筒 驅動器2〇3的另一端與內針筒2〇5之間的間隙〇2而交錯 (interlace )在捲裝於半旋轉針筒2〇〇的縫線2〇,以線牽 引動作件4 0 1線捲緊從形成在固定有內針筒驅動器彈簧 2 〇4的內針筒驅動器2 0 3的—端與內針筒2 〇 5之間的間隙 ◦1所穿出的縫線20(第i8(q)〜第i8(W)圖、第52( A )圖)。 -100- (98) 1314171 再者,半旋轉針筒200在鉤針13從被縫製體21脫離 到達上死點(上軸5 : 720度)爲止的期間停止半旋轉正 轉(第18 ( V)圖 '第52 ( A)圖)。線牽引動作件401 在鉤針1 3從被縫製體2 1脫離時前進開始擺動以緊縮縫線 20(第18(T)圖、第52(A)圖)。蓋針14在鉤針13 由下死點上升通過被縫製體21時,鉤針13的線捕捉鉤 13 a形成閉合狀態(第1 8 ( Τ )圖、第52 ( A )圖)。
(e)鉤針13在第2行程中從被縫製體21脫離而上 升通過上死點(上軸5 : 720度)的期間,進行被縫製體 21的1針跡間間距傳動(第1 8 ( W)圖、第5 2 ( A)圖) (f)重複(a )至(e )的步驟分別在被縫製體21的 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 因此,可確實將縫線20捕捉至鉤針13的線捕捉鉤 1 3 a,並且在縫紉機底板內空間可適合進行單線連鎖縫化 φ 針跡形成所謂點/鞍形的類似手縫線跡的縫製’並且設定 被縫製體21的縫製方向每一跳縫組爲可變而可適合被單 或多層棉布或拼縫物的縫製。並分別在被縫製體21的表 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針跡,對於作業人 員而言表面可以目視手縫線針跡的狀態進行縫製作業’可 確認手縫線跡縫製位置進行正確的縫製。又,由於分別在 被縫製體2 1的表面形成手縫線針跡,在內面形成連鎖縫 針跡,因此藉著鉤掛形成單線連鎖縫化針跡的縫線20而 不容易解開,可獲得牢固的縫製。 (99) 1314171 再者’傳動量設定機構3 00及傳動模式切換機構350 是與上述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同樣的構成,因此省略針 跡間距、針跡間間距調整的相關說明。 以上是針對本發明以圖面表示的特定實施形態已作的 說明,但是本發明不限於圖面表示的實施形態,只要可實 現本發明的效果當然也可以採用至今爲人所熟知的構成。
【圖式簡單說明】 第1圖是表示根據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較佳實施形態例的整體透視圖。 第2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 的驅動系統的方塊圖。 第3 ( A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的透視圖,(A )爲鉤針在 上死點的圖。 第3 ( B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的透視圖,(B )爲鉤針在 下死點的圖。 第4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 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5圖是表示鉤針與蓋針的關係的透視圖,(a )爲 以蓋針使鉤針的線捕捉鉤形成閉合狀態的圖,(B )是使 鉤針的線捕捉鉤形成開啓狀態的圖。 第6圖是表示鉤針與蓋針的關係的部份透視圖,(a -102 - (100) 1314171 )爲以蓋針使鉤針的線捕捉鉤形成閉合狀態的圖,(B ) 是使鉤針的線捕捉鉤形成開啓狀態的圖。 第7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 的按壓構件的分解透視圖。 第8圖是表示根據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 方法及縫紉機所獲得的類似手縫線針跡構造的說明圖。
第9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 的傳動機構及傳動驅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1 0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傳動機構的透視圖。 第1 1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傳動驅動機構、傳動量設定機構及模式切換機構的分 解透視圖。 第1 2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半旋轉針筒的透視圖。 第1 3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半旋轉針筒的分解透視圖。 第1 4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針筒驅動機構的透視圖。 第1 5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針筒驅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1 6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線牽引機構的透視圖。 第1 7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103- (101) 1314171 機的線牽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1 8 ( A)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B)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C)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D)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E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第1 8 ( F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G)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η)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104- (102) 1314171 明圖。 第1 8 ( I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J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_ 明圖。
第18 (K)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L)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Μ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φ 明圖。 第1 8 ( Ν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〇)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Ρ)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紋ί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105 - (103) 1314171 明圖。 第1 8 ( Q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紐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R)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紐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S )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T)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u)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第1 8 ( V)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8 ( W)圖是針對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動作表示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的動作說 明圖。 第1 9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鉤針、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蓋針及傳動齒的 -106- (104) 1314171 動作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第20圖是表示從上方僅顯示第18(H)圖所記載半 旋轉針筒的狀態的說明圖。 第21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構、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及傳 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2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構、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及傳 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3 ( A )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構、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 及傳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3 ( B )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初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構、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 及傳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4 ( A )圖是以模式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構、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 及傳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4 ( B )圖是以模式袠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的傳動量設定機擒、模式切換機構、傳動機構 及傳動驅動機構的圖。 第25 ( Λ )圖是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紉機的其他貫施形態的夠針、蓋針驅動機構的透視圖,( A )爲鉤針在上死點的圖。 -107- (105) 1314171 第25(B)圖是表示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糸刃機的其他實施形態的鉤針、蓋針驅動機構的透視圖,( A)爲鉤針在下死點的圖。 第26圖是表示第25(A) 、(B)圖的鉤針·蓋針驅 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27 ( A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導線機構的透視圖。
第27 (B)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導線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2 8 ( A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其他實施形態的導線機構的透視圖。 第28 ( B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其他實施形態的導線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29圖是表示第27(A) 、(B)圖、第28(A)、 (B)圖的導線機構的導線運動軌跡的說明圖。 第3 0圖是表示設置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 初機的半旋轉針筒所使用針承件的內針筒驅動器的透視圖 第31(A)圖是表示第3〇圖的內針筒驅動器的分解 透視圖’ (B )爲設置在其內針筒驅動器的針承件,與(a )不同方向表示的透視圖。 第3 2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線捲緊調節機構的透視圖。 第3 3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108- (106) 1314171 機的線捲緊調節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34(A)圖是表示從縫紉機下方顯示第32圖、第 3 3圖的線捲緊調節機構時的動作狀態的模式圖。 第34(B)圖是表示從縫紉機下方顯示第32圖、第 33圖的線捲緊調節機構時的動作狀態的模式圖。
第35(A)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將切換桿切換成 直線傳動狀態的透視圖。 第35(B)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將切換桿切換成 直線傳動狀態的透視圖。 第36圖是表示第35(A) 、(B)圖的迴轉操作/直 線傳動切換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37圖是表示第35 ( A ) 、(B)圖的迴轉操作/直 線傳動切換機構具有的按壓解除機構的動作狀態,(A) 是表示切換桿切換成直線傳動狀態的按壓解除凸輪與按壓 解除凸輪用臂的關係的說明圖,(B) 、(C)是表示切換 桿切換成迴轉操作的狀態的按壓解除凸輪與按壓解除凸輪 用臂的關係的說明圖。 第3 8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的切換機構的透視圖。 第3 9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的切換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40 ( A )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109- (107) 1314171 縫紉機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的切換機構’切換桿切換成 直線傳動狀態的透視圖。 第4 0(B)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 縫紉機的手動傳動/直線傳動的切換機構’切換成直線傳 動狀態的透視圖。
第41圖是表示第38圖、第39圖的手動傳動/直線傳 動切換機構具有的按壓解除機構的動作狀態,(A)是表 示切換桿切換成直線傳動狀態的按壓解除凸輪與按壓解除 凸輪用臂的關係的說明圖,(B ) 、 ( C )是表示切換桿切 換成手動傳動的狀態的按壓解除凸輪與按壓解除凸輪用臂 的關係的說明圖。 第42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線插件驅動機構的透視圖。 第43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線插件驅動機構的分解透視圖。 第44圖是表示第1 8 ( η )圖記載的半旋轉針筒與線 牽引動作件及線插件的關係圖,(A)是說明第4 2圖、第 43圖的線插件驅動機構的線插件將縫線強制插入至鉤針的 線捕捉鉤的狀態說明圖,(B )是表示從上方顯示半旋轉 針筒、線牽引動作件及線插件的狀態說明圖。 第4 5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半旋轉針筒的內針筒具備凹狀的線滯留部的狀態的透 視圖。 第46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110- (108) (108)
1314171 機的半旋轉針筒的內針筒具備凸形的線滯留部 視圖。 第47圖是針對在半旋轉針筒的內針筒具 滯留部的本發明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 示第1 8 ( ϋ)圖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 透視圖。 第4 8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 機的其他實施形態例的整體透視圖。 第49圖是表示第48圖的單線連鎖縫化手 機的驅動系統的方塊圖。 第5 0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 機的其他實施形態的針筒驅動機構的透視圖。 第51圖是表示第50圖的針筒驅動機構的 第52(A)圖是表示第48圖、第49圖、 φ 第5 4圖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的夠 針筒、線牽引動作件、蓋針及線滯留部的動作 說明圖。 第52(B)圖是表示第48圖、第49圖的 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的鉤針、半旋轉針筒、導,線 件及線插件的動作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第52(C)圖是表不第53圖、第54圖的 化手縫線跡縫紉機的飽針、半旋轉針筒、導,線 件及線插件的動作狀態的動作說明圖。 的狀態的胃 備凹狀的線 的動作,表 方法的整體 縫線跡縫初 縫線跡縫紉 縫線跡縫紉 分解透視圖 第5 3圖、 針、半旋轉 狀態的動作 單線連鎖縫 器、金屬壓 單線連鎖縫 器、金屬壓 (109) 1314171 第5 3圖是表示本發明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其他較佳實施形態例的整體透視圖。 第54圖是表示第53圖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機的驅動系統的方塊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 :外框
2 :臂 3 :底板 4 :從動滑輪 5 :上軸 6 ·上軸後金屬件 7 :上軸前金屬件 8 :中間軸 9 :中間軸前金屬件 1 〇 :中間軸後金屬件 1 1 :針棒 1 2 :針板 1 3 :鉤針 1 3 a :線捕捉鉤 1 4 :蓋針 2 0 :縫線 2 1 :被縫製體 25 :上軸驅動滑輪 -112- (110) 1314171 26 :中間軸從動滑輪 6 0 :傳動齒 100 :鉤針·蓋針驅動機構 1 0 1 :平衡錘 1 0 2 :曲柄桿銷 1 0 3 :針棒曲柄桿 1 0 4 :針棒夾
1 0 4 a :曲柄桿銷 1 0 5 :針棒上金屬件 1 0 6 :針棒上金屬件 1 0 7 :針夾 1 〇 8 :針固定螺絲 1 1 1 :蓋針夾 1 1 2 :蓋針固定螺絲 1 1 3 :蓋針棒上金屬件 1 1 4 :蓋針棒下金屬件 1 1 6 :蓋針棒承件 1 1 7 : ◦型環 1 1 8 :蓋針棒支撐上腕 1 1 9 :蓋針棒彈簧 120 :蓋針棒止轉件 120a :缺口 2 0 0 :半旋轉針筒 2 0 1 :針筒軸 -113 (111) 1314171 2 Ο 2 :外針筒 202a :內針筒收容部 202b :針筒軸孔 202c :外針筒安裝部 203:內針筒驅動器 204 :內針筒驅動器彈簧 2 0 5 :內針筒
2 〇 5 a :羊角領 2 0 5 b :梭殻收容部 2 0 6 :內針筒壓件 2 0 7 ··上彈簧 208:右內針筒壓爪 209:左內針筒壓爪 2 1 0 :內針筒壓爪彈簧 21 1 :梭子 2 1 2 :梭殼 212a :線出口 220 :針筒驅動機構 221 :扇型齒輪軸 222:扇型齒輪車軸前金屬件 223 :扇型齒輪車軸後金屬件 224 :針筒軸齒輪 225 :針筒軸後金屬件 2 2 7 :連結銷 -114 (112) 1314171 228 :針筒驅動縱向桿 229 :連結銷 23 0 :針筒驅動三角凸輪 231 :針筒驅動雙叉 231a :凸輪溝槽 232 :針筒驅動雙叉軸
23 3 :針筒驅動扇型齒輪軸 233a :腕 3 00 :傳動量設定機構 3 0 1 :針跡傳動調節桿 3 02 :針跡間傳動調節桿 3 0 3 :調節桿軸 3 0 4 :調節桿隔板 3 0 4 a :縱向腕端 3 0 4 b :橫向腕端 3 0 4 c :橫向腕端 3 05 :隔板上隔件 3 0 6 :隔板下隔件 3 07 :第1調節桿連桿 3 0 7’:調節桿連桿 3 0 8 A :連結銷 3 0 8 B :連結銷 3 0 8 C :連結銷 3 0 8 D :連結銷 -115- (113) 1314171 3 09 :傳動調節體銷 3 1 0 :傳動調節體 3 1 0 a :橫向腕端 3 1 0 b :橫向腕端 3 1 0 c :縱向腕端 3 1 1 :支撐腕 3 1 1 a :腕端
3 1 3 A、3 1 3 B :鎖緊螺絲 3 5 0 :傳動模式切換機構 3 5 1 :傳動切換三角凸輪 3 5 2 :傳動切換桿 3 5 2 a :連結端 3 5 2 b :凸輪孔 3 5 4 :連結銷 3 5 5 :針跡間距切換連桿 400 :線牽引驅動機構 401 :線牽引動作件 402 :線牽引動作件擺動軸 403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腕 4 0 3 a :腕端 404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 405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桿台 405a :長孔 4 0 6 :凸輪從動件 -116- (114) 1314171 4 Ο 7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 407a :凸輪溝槽 408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 4 09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筒 4 1 0 :螺旋齒輪 4 1 0 A :第1齒輪 410B :第2齒輪
4 1 1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上金屬件 4 1 2 :線牽引動作件驅動凸輪軸下金屬件 4 1 3 :凸輪從動銷 4 1 4 :階差銷 4 1 5 :推力軸承 5 0 0 :按壓機構 5 0 1 :金屬壓件 502 :壓腳 5 0 3 :壓棒 504 :推壓力調節彈簧 5 0 5 :壓棒夾 5 06 :上推桿 5 07 :上推桿軸 5 0 8 :推壓力調節螺絲 5 0 9 :壓止螺絲 6 0 0 :喂布機構 6 0 1 :傳動齒 -117 - (115) 1314171 602 :傳動基台 603 :水平傳動腕軸 6 0 4 :水平傳動腕 6 0 5 :水平傳動軸 607:水平傳動軸前金屬件 608 :水平傳動軸後金屬件 609 :上下傳動輥軸
6 1 1 :上下傳動軸後金屬件 6 1 3 :上下傳動軸 614:上下傳動軸前金屬件 616 :上下傳動雙叉 6 16a :雙叉部 700:喂布驅動機構 7 0 1 :水平傳動凸輪 7 0 1 a :凸輪部 702 :水平傳動驅動桿 702a :臂端 7 0 3 :連結銷 7 0 4 :水平傳動縱向桿 7 0 5 :水平傳動軸驅動腕 7 0 6 :連結銷 7 0 7 :水平傳動桿連桿 7 〇 8 :連結銷 7 0 9 :連結曲柄 -118 (116) 1314171 709a :第1腕 709b :第2腕 7 1 2 :水平傳動連結連桿 7 1 4 :上下傳動縱向桿 7 1 5 :上下傳動軸驅動腕 7 1 6 :連結銷 717:上下傳動凸輪
Μ :馬達 MB :驅動皮帶

Claims (1)

  1. 13.14171 十、申請專利範圍 第96 1 21203號專利申請案 中文申請專利範圍修正本 民國98年5月21日修正 1 . 一種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其特徵爲, 具備: (a )側設有線捕捉鉤,使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的 鉤針在第1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上的被縫 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在上述針板的下方捲裝線而從半 旋轉逆轉針筒的線出口導出,以上述線捕捉鉤捕捉周接在 上述鉤針形成緊縮的線的步驟; (b)使上述鉤針在上述第1行程中從上述被縫製體 脫離而上升通過上死點的期間,將上述被縫製體傳動1針 跡間距的同時,藉著捕捉上述線的上述鉤針上升及上述針 筒更加以逆轉使線捲緊的步驟; (C )使上述鉤針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下梅〃貫穿上 述被縫製體,從下死點上升時,以半旋轉正轉的上述針筒 的羊角領擷取上述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同時藉著上述針 筒的轉動將所捕捉的線從上述線捕捉鉤釋放的步驟; (d )將上述針筒的羊角領所擷取而釋放的線更藉著 上述針筒的轉動,使穿入上述針筒而捲裝在上述針筒的線 交錯,將上述針筒穿出的線捲緊的步驟; (e)上述鉤針在上述第2行程中從上述被縫製體脫 ‘1314171 離而上升通過上死點的期間,以1針跡間間距傳動上述被 縫製體的步驟; (f)重複(a)至(e)的步驟在上述被縫製體的表 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針筒將收納捲裝著線的梭子的梭 殼內設在內針筒,上述梭殼是和上述內針筒一起自由轉動 架設在外針筒上, 上述鉤針從上述針板上升時,在上述針筒逆轉從上述 針板分開的方向及位置上,上述線出口被設置在梭殼上。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鉤針從上述上死點運動到下死點 時停止轉動上述針筒。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以上述針筒的羊角領擷取上述線捕捉 鉤所捕捉的線之後,鉤掛從上述針筒的線出口所導出的線 ’從上述針筒導出捲緊線,以上述線捕捉鉤捕捉上述線之 後,釋放鉤掛的線。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在上述第2行程中,上述鉤針從上述 上死點下降時將上述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在上述鉤針的針 尖與上述被縫製體之間導線於上述線捕捉鉤的非開口方向 〇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2- .1314171 跡形成方法,其中,將上述針筒穿出的線捲緊時,對應上 述針跡間距調節線捲緊量。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鉤針從上述上死點下降貫穿上述 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之前,解除 在針板上按壓保持著上述被縫製體的按壓保持,以上述鉤 針作爲迴轉軸手動迴轉操作上述被縫製體的傳動方向。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 跡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針筒的羊角領所擷取而釋放的線 ,更藉著上述針筒的轉動而穿入上述針筒與捲裝在上述針 筒的線交錯之後,從上述針筒穿出線的線捲緊之前,將穿 入上述針筒的線以上述針筒的周圍暫時滯留,藉著從上述 針筒穿出的線的線捲緊來解除上述暫時滯留。 9. 一種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形成方法,其特徵爲: 藉著鉤針、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的協同作用在 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作爲跳縫組的手縫線針跡 、連鎖縫針跡,在上述鉤針的第1行程中,藉傳動嚙對上 述被縫製體進行上述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傳動,上述 鉤針的第2行程中,藉著上述傳動齒對上述被縫製體進行 上述手縫線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距傳動時, 分別設定上述針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上述 針跡間間距傳動的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 每一跳縫組依序切換成分別對應上述針跡間距傳動、 上述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 -3- .1314171 將所設定的上述針跡間距傳動量、上述針跡間間距傳 動量在各分別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至傳動驅動機 構藉著上述傳動齒傳動上述被縫製體。 1 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形成方法,其中,上述鉤針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時’ 解除針板上對上述被縫製體的按壓保持的按壓保持’一邊 任意地賦予上述針跡間距傳動量及上述針跡間間距的傳動 Φ 量一邊手動傳動上述被縫製體。 1 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形成方法,其中,在上述鉤針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時 ,使上述被縫製體傳動的上述傳動齒退避,一邊任意地賦 予上述針跡間距傳動量及上述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一邊手 動傳動上述被縫製體。 12.—種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其特徵爲, 具備: φ 從上死點下降貫穿載放在針板上的被縫製體,由下死 點自上述被縫製體脫離而上升,在垂直方向直線往返運動 的第1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上述被縫製體,由下死點 上升時,捕捉線,在第2行程中從上死點下降貫穿上述被 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側設有釋放所捕捉線的線捕捉 鉤的鉤針; 位在上述針板的下方從線出口導出捲裝有線的上述線 的針筒’具有上述第1行程中從上述上死點下降貫穿上述 被縫製體,由上述下死點上升時,半旋轉逆轉,隨著上述 -4- 1314171 線捕捉鉤捕捉線的上述鉤針的上升更爲逆轉而對於上述線 進行線緊縮的同時,使上述鉤針在上述第2行程中從上死 點下降貫穿上述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時,以上述針筒 半旋轉正轉擷取上述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的羊角領,將所 捕捉的線藉著上述針筒的轉動從上述針筒的羊角領擷取而 從上述線捕捉鉤釋放,使得所釋放的線更藉著上述針筒的 轉動而穿入上述針筒交錯於捲裝在上述針筒的線的半旋轉 φ 針筒; 上述線捕捉鉤在捕捉上述線時,藉著上述針筒的轉動 使得從上述線出口所導出的線周接在上述鉤針上緊縮的同 時,將上述針筒穿出的線捲緊的線牽引動作件;及 上述鉤針在上述第1行程中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上升 而通過上死點的期間,1針跡間距傳動上述被縫製體的同 時,上述鉤針在上述第2行程中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上升 而通過上死點的期間,1針跡間間距傳動上述被縫製體的 # 傳動齒,藉此在上述被縫製體的表面、內面分別形成手縫 線針跡、連鎖縫針跡。 1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上述針筒在其內針筒內設有收納捲裝 著線的梭子的梭殻,上述梭殼與上述內針筒一起自由轉動 地被架設在外針筒上, 上述鉤針從上述針板上升時使得上述針筒逆轉從上述 針板分開的方向及位置,上述線出口被設置在上述梭殼上 -5- 1314171 1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3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在以半旋轉正轉、逆轉驅動上述內針 筒的驅動器上,設置上述鉤針貫穿上述被縫製體之後,將 上述鉤針因貫穿上述被縫製體所產生的跳動矯正在錯腳位 置的針承件。 1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紹機,其中,具有上述鉤針從上述上死點運動到下 死點時上述針筒轉動停止的期間。 1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有上述線牽引動作件以上述針筒的 羊角領擷取上述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之後,鉤掛從上述針 筒的線出口所導出的線,從上述針筒導出予以線捲緊,以 上述線捕捉鉤捕捉上述線之後,釋放鉤掛的線的功能。 1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在上述第2行程中上述鉤針從上 述上死點下降時,使上述線捕捉鉤所捕捉的線在上述鉤針 的針尖與上述被縫製體之間導線的導線機構。 1 8 _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對應藉著上述傳動量設定機構所 設定的上述針跡間距調節上述線牽引動作件的線捲緊量的 線捲緊調節機構。 1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有在針板上按壓保持上述被縫製 體的金屬壓件,並具備上述鉤針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時, -6- .1314171 解除上述金屬壓件的按壓保持一邊任意地賦予上述針跡間 距傳動量及上述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動上述被縫 製體的按壓解除機構。 20.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9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上述鉤針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時 ,使傳動上述被縫製體的上述傳動齒退避任意地一邊賦予 上述針跡間距傳動量及上述針跡間間距傳動量一邊手動傳 φ 動上述被縫製體的傳動齒退避機構。 2 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 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上述鉤針從上述上死點下降貫穿 上述被縫製體,由下死點上升從上述被縫製體脫離之前, 解除針板上按壓保持著上述被縫製體的按壓保持,使上述 被縫製體的傳動方向以上述鉤針爲迴轉軸進行手動迴轉操 作用的迴轉操作/直線傳動切換機構。 2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將藉著從上述線出口所導出的上 述線牽引動作件周接在定位於上述線捕捉鉤的上述鉤針所 緊縮的線強制插入上述線捕捉鉤的線插件。 2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上述鉤針的上述線捕捉鉤從上述 鉤針的上述上死點下降貫穿上述被縫製體,越過上述針板 爲止的期間及由上述下死點上升,上述線捕捉鉤捕捉上述 線之後,越過上述針板,使上述被縫製體脫離到達上述上 死點爲止的期間,驅動閉合上述線捕捉鉤的蓋針的鉤針. 1314171 蓋針驅動機構。 2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具備在上述針筒周圍的一部份,更藉 著上述針筒的轉動將上述針筒的羊角領所擷取而釋放的線 穿入上述針筒和捲裝在上述針筒的線交錯後,與上述針筒 穿出的線形成線捲緊之前,使穿入上述針筒的線暫時滯留 ’藉著線捲緊從上述針筒穿出的線解除上述暫時滯留的線 φ 滯留部。 25 —種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機,係藉著鉤針 、半旋轉針筒、線牽引動作件的協同作用在被縫製體的表 面、內面分別形成作爲跳縫組的手縫線針跡、連鎖縫針跡 ’上述鉤針的第1行程中,藉傳動齒對於上述被縫製體進 行上述手縫線針跡用的針跡間距傳動,上述鉤針的第2行 程中,藉著上述傳動齒對於上述被縫製體進行上述手縫線 針跡間用的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線跡縫紉 φ 機,其特徵爲,具備: 分別設定上述針跡間距傳動的針跡間距傳動量及上述 針跡間間距傳動的針跡間間距的傳動量的傳動量設定機構 f 毎一跳縫組依序切換成分別對應上述針跡間距傳動、 上述針跡間間距傳動的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的傳動模式切 換機構;及 將所設定的上述針跡間距傳動量、上述針跡間間距傳 動量在各分別的被縫製體傳動模式中傳達,藉著上述傳動 -8- 1314171 齒傳動上述被縫製體的傳動驅動機構。 2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上述傳動量設定機構爲樞著在支撐腕 上的逆T字型傳動調節體所構成,而支撐腕是被樞支在驅 動上述鉤針的上軸二分之一減速的中間軸上,上述逆T字 型的傳動調節體的兩腕分別樞著有針跡間距傳動量操作構 件、針跡間間距傳動量操作構件。 2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 5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上述傳動模式切換機構爲具有固定在 上述中間軸的至少2個偶數個偏位點的傳動切換凸輪及外 接在上述傳動切換凸輪的傳動切換桿所構成,上述傳動切 換桿的連結端被樞著在針跡間距切換連桿的一端,另一端 被樞著在上述逆T字型的傳動調節體的縱向腕端。 2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7項記載的單線連鎖縫化手縫 線跡縫紉機,其中,上述傳動驅動機構爲一端被樞著在上 述傳動切換桿的連結端的水平傳動連結桿;第1腕被樞著 在上述水平傳動連結桿另一端的水平傳動連結曲柄;一端 被樞著在上述水平傳動連結曲柄的第2腕,另一端被樞著 在水平傳動縱向桿的水平傳動桿連桿;及固定在上述上軸 的水平傳動偏心凸輪與樞著在上述水平傳動桿連桿的另一 端而外接於上述水平傳動偏心凸輪的水平傳動驅動桿所構 成。
TW96121203A 2006-12-28 2007-06-12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for one thread lock sewing hand stitch TW200827505A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356152A JP3963939B1 (ja) 2006-02-03 2006-12-28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形成方法及び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7505A TW200827505A (en) 2008-07-01
TWI314171B true TWI314171B (zh) 2009-09-01

Family

ID=448172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96121203A TW200827505A (en) 2006-12-28 2007-06-12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for one thread lock sewing hand stitch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0827505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27505A (en) 2008-07-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63939B1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形成方法及びミシン
KR101425775B1 (ko) 1개 실 정봉화 핸드 스티치 형성방법 및 재봉틀
US6895878B2 (en) Chain stitch multi-needle quilting machine and method to create a pattern in a quilting material
US27214A (en) 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
TWI314171B (zh)
US29268A (en) 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
US331026A (en) Sewing-machine
JP6059917B2 (ja) 二重環縫いミシン
US3808994A (en) Arrangement for making knotted chain stitch seam
JP2006068380A (ja) 間歇ステッチ縫いミシン
JP5086730B2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ミシン
JP5408645B2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ミシン
JP5481624B2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ミシン
JP5545505B2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ミシン
US46303A (en) 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
JP3673601B2 (ja) 縫い目およびその形成装置
US660777A (en) Overseaming sewing-machine.
US254926A (en) Sewing-machine for auilting
US769392A (en) Overseaming sewing-machine.
US112601A (en) Improvement in embroidering attachments for sewing-machines
US346091A (en) Emile coenely
US90508A (en) Improvement in machine for making tatting
CN116288954A (zh) 缝纫机
USRE913E (en) Improvement in sewing-machines
US360435A (en) Looping mechanism for sewing-machi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