Π 20799twf.doc/e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照明系統,且特別是有關於一種 具有多燈的照明系統。 【先前技術】 請參照圖1,習知雙燈照明系統100包括一第一燈具 110、一第二燈具120與一反射器130。其中,第一燈具U〇 與第二燈具120相對,而反射器130是配置於第一燈具11〇 與第二燈具120之間。反射器130具有兩個反射面132、 134,且其與軸線50之間的夾角分別為45度。 承上述,第一與第二燈具110、120分別包括一燈芯 (burner)112、122與一拋物面反射罩114、124,其中,燈 芯(burner)112、122位於同一軸線50上’拋物面反射罩 114、124是用以使燈芯112、122所發出的光形成平行光 束112a、122a,且此兩平行光束112a、122a之光軸是平 行於軸線50。此外,部分平行光束112a、122a是經由反 射器130.之反射面132、134的反射而形成一照明光束 140。未被反射器130反射的另一部分平行光束U2a、122a 是經由拋物面反射罩124、114反射至反射器130,再由反 射面134、132反射而形成照明光束140。 上述之雙燈照明系統1〇〇的架構較大,導致投影裝置 的體積也較為龐大,在現今電子產品追求短小輕薄的趨勢 下’此種架構的雙燈照明系統1〇〇顯然不符合現今的設計 需求。此外’雙燈照明系統10〇中的元件體積較大且價格 Π 20799twf.doc/e 車乂咼,而且若應用在具有積分柱(integrati〇n r〇d)的投影裝 置時,尚須增加一個或多個聚光元件(c〇ndenser)來收斂光 束,如此將增加投影裝置的生產成本。另外,若第一與第 一燈具110、120其中之—損壞時,則會造成投影裝置所投 影出的影像有一半較暗的情形。 請參照圖2,習知另一雙燈照明系統2〇〇具有一積分 柱210’而此積分柱21〇具有一光反射面212、一光入射面 214與一光出射面216。其中,照明系統2〇〇之一第一燈具 • (未繪示)所提供的第一光束222是經由光入射面 214而入 射積为柱210,且照明系統2〇〇之一第二燈具(未緣示)所提 供的第二光束232是經由光反射面212的反射而入射積分 柱210。第一光束222與第二光束232在積分柱210内合 • 光後,會從光出射面216出射。 - 上述之知'明系統應用在投影裝置時,從光出射面 216出射後之光束傳遞至光閥(Ught valve)時的面通量 (etendue)需與的光閥的尺寸匹配。若積分柱21〇的尺寸大 φ 於單燈照明系統所使用之積分柱的尺寸時,雖然大部分的 第一光束222與第二光束232皆可入射積分柱21〇,然而 因光出射面216較大,傳遞至光閥的光束之面通量會遠大 於光閥的尺寸,如此將導致照明系統2〇〇的光利用效率不 佳。此外,若積分柱210的尺寸與單燈照明系統所使用之 積分柱的尺寸相同時’則由於光入射面214與光反射面212 的面積約為單燈照明系統中的積分柱之光入射面的一半, 所以光收集效率較差,如此會導致照明系統2〇〇的光利用 13 1 1 6&2i7 20799twf.doc/e 效率不佳。另外’此積分柱210的結構較為複雜,生產成 本較高。 請參照圖3,習知又一雙燈照明系統3〇〇包括一第一 燈具310、一第一燈具320、一分光器330與一反射鏡340。 第一燈具310包括燈芯312與拋物面反射罩314,而拋物 面反射罩314適於使燈芯312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一光束 316。第一燈具320包括燈芯322與拋物面反射罩324,其 中拋物面反射罩324適於使燈芯322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二 光束326。分光器330是配置於拋物面反射罩314、324之 整個出光截面314a、324a的前方,而反射鏡340是與拋物 面反射罩314之出光截面314a相對。另外,第二燈具32〇 與反射鏡340的位置可互換。 承上述,分光器330適於使部分光束通過並反射部分 光束,其中被分光器330反射的第一光束316會與通過分 光益330的第二光束326合光,以形成一平行照明光束 302。此外,被分光器330反射的第二光束326與穿透分光 益330的第一光束316會經由反射鏡34〇反射回分光器 330,其中部分光束會通過分光器33〇而被第一燈具 回收再利用’而另一部份光束會被分光器330反射至第二 燈具320,且被第二燈具32〇回收再利用。 但疋,光束每通過燈具一次,光束之光路就會有些微 改變’所以經過分光器330及燈具多次穿透及反射而回收 利用之光束其光路會偏離原光路 ,而使系統之收集效率不 佳。目前可以利用提高分光器330及反射鏡340的組裝精 1311682ό7 20799twf.doc/e 度來改善光束其光路會偏離原光路之 提高。此外’當光束通過分光器330或、^此將使成本 時,光束本㈣齡累毅分光器〃光請)反射 ^采用較貴的耐触造或料加 熱’但此將使得系統成本提高。^兀件采政 【發明内容】 簡。本發明之目的是提供—種照日料、統,其架構較為精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照明系 的合光效率。 ' 其具有較高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是提供一種照明系統 度的照明光束。
’以提供高亮 為達上述或是其他目的,本發明提出—種照明系統, 其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一第一燈具、一第二燈具以及一 第二反射元件。其中,第一反射元件與第—燈具是配置於 一第一轴線上,而第二燈具是配置於與第—軸線交會的二 第二軸線上,且第一反射元件與第一燈具是位於第二軸線 之相對兩旁。此外,第一燈具具有一第一出光截面,且適 於朝向第一反射元件發出一第一光束。第二燈具具有—第 二出光截面’且適於朝向第一軸線與第二軸線的交會處發 出一第二光束。第二反射元件是配置於第一燈具與第—反 射元件之間,且位於部分第一出光戴面與部分第二出光戴 面前方。第二反射元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反射面與一第二 反射面,且第一反射面面向第〆出光截面,第二反射面係 116S^67 20799twf.doc/e ,向第二出紐面。另外’部分第二光束是直接朝向遠離 =二燈具方向傳遞,而第―光朿與另—部分的第二光束被 弟-燈具、第二燈具、第—反射元件以及第二反射元件至 少其中之一反射後會朝向遠離第二燈具方向傳遞,並與直 接朝向运離第二燈具方向傳遞的部分第二光束合光。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Λ述之第一軸線二第二軸線 實質上互相垂直。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燈具包括一第一 反射罩與配置於此第一反射罩内的一第一燈芯,其中第一 反射罩適於使第一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一光束。此外, 上述之第二燈具包括一第二反射罩與配置於此第二反射罩 内的一第二燈芯,其中第二反射罩適於使第二燈芯所發出 的光形成第二光束。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罩與第二反 射罩例如為橢球反射罩’而第一燈芯是配置於第一反射罩 之一焦點處’且第二燈芯是配置於第二反射罩之一焦點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 一平面鏡’且此平面鏡是配置於第一反射罩之焦點與第二 反射罩之焦點的共輛焦點(conjugate focus)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 球面鏡,且此球面鏡的球心是與第一反射罩之焦點及第二 反射罩之焦點的共軛焦點重疊。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 三燈芯’而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一橢球反射罩。其中,第 13 1 1 68这67 20799twf.d〇c/e 三燈芯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之—焦點處,而第一反射元 件之焦點為第二反射罩之焦點的共輛焦點,且第一反射元 件適於使第三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一第三光束。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罩與第二反 射罩例如為拋物面反射罩,而第—燈芯是配置於第一反射 罩之一焦點處,且第二燈芯是配置於第二反射罩之一焦點 處。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 •—平面鏡或一抱物面鏡。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連 接成¥子型的二平面鏡。此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第一轴 線上,且朝向遠離第一燈具的方向。 *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反射元件例如是 ' t鏡。此稜鏡具有連接成-v字型的二全反射面,而此 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第—軸線上,且朝向遠離第一燈具的 方向。 • 纟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反射元件例如是 一平面鏡。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集 I兀件,其配置於第二轴線上,且第二反射元件是位於集 光元件與第二燈具之間。 本發明另提出-種照明系統,其包括一第一反射元 3、—第—燈具、—第二燈具與—第二反射元件。其中, 燈具與第二燈具是配置於一第一軸線上,而第一反射 11 131120799twf.doc/e 元件是配置於與第一軸線父會之一第二轴線上,且第一燈 具與弟一燈具是位於第一軸線之相對兩旁。第一燈具具有 一第一出光截面,且適於發出一第一平行光束,第二燈具 具有與第一出光截面相對之一第二出光截面,且適於發出 一第二平行光束。此外,第二反射元件是配置於第一燈具 與第二燈具之間,且位於部分第一出光截面與部分第二出 光截面如方。第一反射元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反射面與一 第二反射面,且第一反射面面向第一出光截面,第二反射 鲁 面面向第二出光截面。另外,第一平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 束被第一燈具、第二燈具、第一反射元件以及第二反射元 件至少其中之一反射後會合光並朝向遠離第一反射元件方 向傳遞。 '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軸線與第二軸線 . 實質上互相垂直。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燈具包括一第一 反射罩與配置於此第-反射罩之一焦點處的一第一燈芯, _ 其中第一反射罩為拋物面反射罩,且第一反射罩適於使第 一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第—平行光束。此外,上述之第二 燈具包括-第二反射罩與配置於此第二反射罩之一焦點處 的-第二燈怒’其中第二反射罩為拋物面反射罩,且第二 反射罩適於使第二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二平行光束。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 括一拋物面鏡或一平面鏡。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
12 I3116S27 20799twf.doc/e 三燈芯,而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拋物面反射罩,且第三 燈芯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之一焦點處。第一反射元件適 於使第二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一第三平行光束。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連 接成一 V字型的二平面鏡,而此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第二 軸線上,且朝向遠離第二反射元件的方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 棱鏡。此稜鏡具有連接成一V字型的二全反射面,而此v 鲁 +型的尖端是位於第二軸線上’且朝向遠離第二反射元件 的方向。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反射元件例如是 一平面鏡。 -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集 光凡件,其配置於第二軸線上,且第二反射元件是位於集 光元件與第一反射元件之間。 本發明又提出一種照明系統,其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 • 與多個絲模組。第一反射元件是配置於-轴、線上,而光 源模組是配置於第-反射元件之-側,且位2轴線t 其中,各光源模組包括一第一燈具、一第二燈具與一第二 ,射元件。第—燈具與第二燈具S位於軸線的相對兩旁。 第-,具具有一第一出光截面,且適於發出一第一平行光 束第一燈具具有與第一出光截面相對之一第二出光截 且適於發出一第二平行光束。第二反射元件是配置於 第一燈具與第二燈具之間,且位於部分第一出光截面與部 13 r7 20799twf.doc/e 分第二出光截面前方。此第二反射元件具有相對之一第一 反射面與一第二反射面,且第一反射面面向近第一出光截 面,第二反射面面向第二出光截面。此外,第一平行光束 與第二平行光束被第一燈具、第二燈具、第一反射元件以 及第二反射元件至少其中之一反射後合光並朝向遠離第一 反射元件方向傳遞。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各第一燈具包括一第 一反射罩以及配置於此第一反射罩之一焦點處之一第一燈 芯,其中第一反射罩為拋物面反射罩,且第一反射罩適於 使第一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一平行光束。此外,上述之 各第二燈具包括一第二反射罩以及配置於此第二反射罩之 一焦點處之一第二燈芯,其中第二反射罩為拋物面反射 罩,且第二反射罩適於使第二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二平 行光束。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 一拋物面鏡。 在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第 三燈芯,而第一反射元件例如是一拋物面反射罩,且第三 燈芯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之一焦點處。此外,第一反射 元件適於使第三燈芯所發出的光形成一第三平行光束。 在本,明之-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連 接成- V字型的二平面鏡,而此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轴線 上,且朝向遠離第二反射元件的方向。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一反射元件包括一 <y 14 i7 20799twf.doc/e 棱鏡。此稜鏡具有連接成一 V字型的二全反射面
,而此V 子型的大鈿疋位於軸線上,且朝向遠離第二反射元件的方 向。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之第二反射元件例如皆 為平面鏡。 在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上述之照明系統更包括一集 光70件’其配置於軸線上,且第二反射元件是位於集光元 件與第一反射元件之間。 肇 本發明之照明系統的元件較少,架構較為精簡,且組 裝精度高。此外,大部分的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皆可進行 合光,所以光收集效率佳,且理論上光束合光後的面通量 肖習知單—燈源之照㈣統所提供之光束的面通量相同, 故本發明之照明系統的光利用效率佳。另外,本發明之照 ' 料、統可具有多個光源模組’所以能提供高亮度的照明光 束。 μ為讓本發明之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徵和優點能更明顯 _ 易丨董,下文特舉較佳實施例,並配合所附圖式,作詳細說 明如下。 【實施方式】 蓋二^施例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參 照圖4,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〇〇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 41〇、一第一燈具420、一第二燈具43〇以及一第二反射元 件440。第一反射元件410與第一燈具42〇是配置於一第 15 \ 131168^7 20799twf.doc/e 一轴線60上,其中第一燈具420具有一第一出光截面 423,且適於朝向第一反射元件410發出一第一光束421。 第二燈具430是配置於與第一軸線60交會的一第二軸線 70上。第二燈具430具有一第二出光截面433,且適於朝 向第一轴線60與第二軸線70的交會處發出一第二光朿 431。第一反射元件410與第一燈具420是位於第二軸線 70相對兩旁。第二反射元件440是配置於第一燈具420與 第一反射元件410之間,且位於部分第一出光截面423與 部分第二出光截面433前方。第二反射元件440具有相對 之一第一反射面442與一第二反射面糾4,且第一反射面 442面向第一出光截面423,第二反射面444面向第二出光 截面433。另外,部分第二光束431是直接朝向遠離第二 燈具方向430傳遞,第一光束421與另一部分的第二光束 431被第一燈具420、第二燈具430、第一反射元件410以 及第二反射元件440至少其中之一反射後會朝向遠離第二 燈具430方向傳遞’並與直接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方向 傳遞的部分第二光束431合光。。 上述之照明系統400中,第一軸線60與第二軸線70 實質上互相垂直。此外,第一燈具420包括一第一反射罩 422以及配置於第一反射罩422内的一第一燈芯424。第一 反射罩422具有第一出光截面423,且第一反射罩422適 於使第一燈芯424所發出的光形成第一光束421。此外, 第二燈具430包括一第二反射罩432以及配置於第二反射 罩432内的一第二燈芯434。第二反射罩432具有第二出 131168^7 20799twf.doc/e 光戴面433,且第二反射罩 出的光形成第二光束431。 432適於使第二燈芯所發 具體而言,第一反射罩422與第二反 ,射罩’而第一反射罩422具有兩個』= 弟=芯434是配置於焦點F1處,第—反射元件例 口疋一平面鏡’其配置於焦點F3處,且第二燈芯424是 ,於第一反射罩422之—焦點F2處,其中焦點F3為焦 -1與焦點F2之共輛焦點。另外,第二反射元件44〇例 如是-平面鏡,其與第一軸線6〇及第二軸線7〇之間所夹 的銳角例如皆為45度’但不以此為限。第二反射元件44〇 例如是位於一半的第一出光截面423(如圖4中位於第一軸 線60右邊的第一出光截面423)與一半的第二出光截面 433(如圖4中位於第二軸線7〇下面的第二出光截面433) 刖方。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位在第一轴線6〇右邊的第一出 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經由第二反射元件 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〇的 方向傳遞(如光線421a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左邊 的第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依序經由第 —反射元件410、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與 第二反射罩432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的方向傳 遞(如光線421b所示)。此外,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〇上方 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直接與朝向 遠離第二燈具430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朿421合光(如光線 17 13116t827 20799twf.doc/e 43la所示)。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〇下方的第二出光戴面433 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依序經由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 二反射面444、第一反射元件41〇、第一反射罩422與第二 反射元件440之苐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與朝向遠離第二 燈具430之方向傳遞的第—光束421合光(如光線431b所 示)。 由於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〇〇的元件少,架構較為精 簡’所以組裝精度較高。此外,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〇〇 • 不需使用習知技術中結構複雜且成本昂貴的積分柱21〇(如 圖2所示)’因此可節省元件成本。另外,大部分的第一光 束421與第一光束431皆可進行合光,故照明系統具 有較高的合光效率。而且,理論上合光後的光束之面通量 - 並未改變,因此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的光利用效率較 - 佳。另一方面,若第一燈具420與第二燈具430其中之一 損壞%,朝运離第一燈具430方向傳遞之光束仍有適當的 對稱角度分佈,所以對光束均勻性的影響不大。 • 再者’第二反射元件44〇的設置位置僅位於部分的第 一出光截面423與部分的第二出光截面433前方,相較於 圖3之習知技術,可縮小第二反射元件44〇之尺寸而^省 士本,且部份的第一光束421及第二光束431可不需^過 第二反射元件440之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之方向 或第-反射元件410方向傳遞,故可減少光束的熱累積於 第二反射元件440,且可縮短光束的光路藉以可改善、東 偏離原光路而造成收集效率不佳之問題。 "" 18 13 1 1 68^57 20799twf.doc/e 另外’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可更包括一集光元件 450,其配置於第二軸線7〇上,且第二反射元件44〇是位 於集光元件450與第二燈具430之間。具體而言,集光元 件450例如是配置於合光後的第一光束421與第二光束 431之聚焦處。此集光元件450可為積分柱、透鏡陣列(丨ens array)、鏡片(mirror)或上述之組合,其中積分柱可為空心 積分柱或實心積分柱。 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反射元件410與第二反射元件440 可為冷鏡(cold mirror)或是能隔離出紅外光與紫外光的塗 層(coating) ’以降低照明系統400内的溫度。如此,可提 高第一燈具420與第二燈具430的使用壽命以及照明系統 400之各元件的可靠性。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還可藉由 控制第一反射元件410與第二反射元件440對可見光各波 段的反射率來調整第一光束421與第二光束431合光後的 色溫。 第二實施例 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參 照圖5,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a與圖4之照明系統400 相似,不同處在於照明系統400a的第一反射元件410a是 一球面鏡,且此球面鏡的球心是與焦點F3重疊。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右邊的第一出 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經由第二反射元件 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的 方向傳遞(如光線421a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左邊 19 13116*267 20799twf.d〇c/e 的第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經第一反射元件 =〇a反射後會依原路徑回到第一反射罩422内,並依序被 第一反射罩422與第二反射元件44〇之第一反射面442反 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的方向傳遞(如光線 421c 所 示)。此外,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〇上方的第二出光截面433 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直接與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〇之 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光(如光線43la所示)。通過位 在第二軸線7〇下方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光束 431適於由第二反射元件44〇之第二反射面444反射至第 一反射元件410a,並被第一反射元件4i〇a反射而依原路 徑反射回第二反射罩432内,接著被第二反射罩432反射 而與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 光(如光線431c所示)。 由於本實施例之第一反射元件410a為球面鏡,故不 需直接配置在光線匯聚的焦點F3處,如此可避免第一反 射元件410的溫度過高。此外,在本實施例中還可依照不 同的第一燈具與第二燈具之特性來調整第一反射元件 410a的曲率’以提高照明系統400a的光收集效率。另外, 在本實施例中還可利用橢球面鏡來作為第一反射元件,其 中橢球面鏡之一焦點是與焦點F3重疊。 第三實施例 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參 照圖6,本實施例係為一可提供平行光束之照明系統 400b,其與第一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如圖4所示)相似, 20 13 1 1 683/S7 20799twf.doc/e 其差別處在於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〇〇b的第一反射罩 422b與第一反射罩432b為拋物面反射罩,使得第一燈具 420b與第二燈具430b所提供的第一光束421與第二=束 ui為平行光束。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燈芯424是配置於 第一反射罩422b之一焦點F4處,而第二燈芯434是配置 於第二反射罩432b之一焦點F5處。 在本實施例中,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〇右邊的第一出 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經由第二反射元件 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〇b的 方向傳遞(如光線421d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〇左邊 的第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經第一反射元件 410反射後會依原路徑回到第一反射罩422b内,並依序被 弟一反射罩422b與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一反射面442 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的方向傳遞(如光線421e所 示)。此外,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0上方的第二出光截面433 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直接與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 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光(如光線431d所示八通過 位在第二軸線70下方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光束 431適於由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反射至第 一反射元件410,並被第一反射元件410反射而依原路徑 回到第二反射罩432b内,接著被第二反射罩432b反射而 與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光 (如光線431 e所示)。 第四實施^ 21 13 1 1 68^7 20799twf.doc/e 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參 照圖7,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C與第三實施例之照明系 統400b相似’其差別處在於照明系統400b的第一反射元 件410為平面鏡,而照明系統400c之第一反射元件410c 為拋物面鏡。 在照明系統400c中,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右邊的第 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經由第二反射元 件440之第一反射面4幻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 的方向傳遞(如光線421d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左 邊的第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光束421適於依序經由 第一反射元件410c、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 與第二反射罩432b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的方 向傳遞(如光線421f所示)。此外,通過位在第二轴線70 上方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直接與 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光 (如光線43Id所示)。通過位在第二轴線70下方的第二出 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光束431適於依序經由第二反射元 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第一反射元件41〇c、第一反射 罩422b與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與 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光束421合光 (如光線43If所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發明中亦可利用圖8A中的第— 反射元件41〇d或是圖8B中的第一反射元件4i〇e來取代 圖7中的第一反射元件410c。更詳細地說,圖8A所繪示 22 13 1 1 68^7 20799twf.doc/e 之照明系統400d的第一反射元件410d包括連接成一 V字 型的二平面鏡412、414,而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第一軸線 60上,且朝向遠離第一燈具420b的方向。平面鏡412、414 與第一軸線60之間所夾的銳角例如皆為45度。此外,圖 8B所繪示之照明系統400e的第一反射元件410e是一棱 鏡,且此稜鏡具有連接成一 V字型的二全反射面416、 418,其中V字型的尖端是位於第一軸線60上,且朝向遠 離第一燈具420b的方向。全反射面416、418與第一軸線 60之間所爽的銳角例如皆為45度。 有關於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c、400d、400e的優 點與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相似,在此將不再重述。 J五實施例 圖9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參 照圖9,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f與第一實施例之照明系 統400相似,不同處在於照明系統400f之第一反射元件 410f是一橢球反射罩’且照明系統4〇〇f更包括一第三燈芯 460。此第三燈芯460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410f之一焦 點F6處,其中第一反射元件41〇f適於使第三燈芯460所 發出的光形成一第三光束461。換言之,照明系統400f具 有由第一反射元件410f與第三燈芯460所構成的一第三燈 具。 在本實施例中,焦點F1例如是焦點F6的共軛焦點。 第一反射元件410f具有一第三出光截面413。此外,通過 位在第一轴線60右邊的第三出光戴面413之部分第三光束 23 13 1 1 68^67 20799twf.doc/e 461適於被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反射至第 二反射罩432 ’且經由第二反射罩432反射而與朝向遠離 第二燈具430b的方向傳遞之第一光束421與第二光束431 合光(如光線461a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左邊的第 三出光戴面413之部分第三光束461適於依序經由第一反 射罩422、第二反射元件44〇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 與朝向遠離第二燈具430b的方向傳遞之第一光束421與第 二光束431合光(如光線461b所示)。 相較於照明系統400,由於本實施例多了一個第三燈 具’因此可進一步提高照明系統400f所提供之照明光束的 亮度。 第六實施例 圖10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圖 10與圖7中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標號表示。請參照圖 10^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g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410c、 一第一燈具420b、一第二燈具43〇b與一第二反射元件 440。其中’第—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430b是配置於一第 一^線60上’而第一反射元件410c是配置於與第一軸線 60父^之一第二軸線70上,且第一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 430\是位於第二軸線7〇相對兩旁。此外,第二反射元件 44匕疋配置於第一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430b之間,且位 於第一燈具420b之部分第一出光截面423與第二燈具 43〇b,部分第二出光截面433前方。另外,第一燈具420b 適,提供—第-平行光束421,’第二燈具43〇b適於提供 第一平行光束431’。第一平行光束421,與第二平行光束
24 13 1 1 68267 20799twf.doc/e 43Γ被第一燈具420b、第二燈具430b、第一反射元件41〇c 與第二反射元件440至少其中之一反射後會合光,並朝向 遠離第一反射元件410c方向傳遞。 在照明系統400g中’通過位在第一軸線60右邊的第 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平行光束42Γ適於經由第二反 射元件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 430b的方向傳遞(如光線42Id所示)。通過位在第一軸線 60左邊的第一出光截面423之部分第一平行光束421’適於 依序經由第二反射罩432b、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 面444與第一反射元件410c的反射而朝向遠離第二燈具 430b的方向傳遞(如光線421g所示)。此外,通過位在第一 轴線60右邊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平行光束431’ 適於經由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第一反射 元件410c的反射而與朝向遠離第一反射元件410c之方向 傳遞的第一平行光束421’合光(如光線431g所示)。通過位 在第一轴線60左邊的第二出光截面433之部分第二平行光 束43Γ適於依序經由第一反射罩422b與第二反射元件440 之第一反射面442的反射而與朝向遠離第一反射元件410c 之方向傳遞的第一平行光束42Γ合光(如光線431h所示)。 照明系統400g之優點與照明系統4〇〇c相似,故在此 將不再重述。此外’在本發明中亦可利用圖6中的第一反 射元件410、圖8A中的第一反射元件410d或是圖8B中 的第一反射元件410e來取代圖1〇中的第一反射元件 410c。 第七實施例 25 13 1 1682^7 20799twf.doc/e 圖11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請 參照圖11,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h與圖10之照明系統 400g相似,不同處在於照明系統4〇〇h的第一反射元件41〇h 為一抛物面反射罩’且照明系統4〇〇h更包括一第三燈芯 460。此第三燈芯460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41〇h之一焦 點F7處,且第一反射元件41〇h適於使第三燈芯460所發 出的光形成一第三平行光束461,。換言之,照明系統400h 具有由第一反射元件410h與第三燈芯460所構成的一第三 燈具。 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410h具有一第三出光 截面413。此外,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0上方的第三出光截 面413之部分第三平行光束461’適於直接與朝向遠離第一 反射元件410h傳遞的第一平行光束42Γ及第二平行光束 431’合光(如光線461c所示)。通過位在第二軸線70下方的 第三出光截面413之部分第三平行光束461’適於依序經由 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二反射面444、第二反射罩432b、 第一反射罩422與第二反射元件440之第一反射面442的 反射而與朝向遠離第一反射元件410h的方向傳遞之第一 平行光束421’與第二平行光束43Γ合光(如光線461d所 示)。 相較於照明系統400g,由於本實施例多了一個第三燈 具,因此可進一步提高照明系統400h所提供之照明光束的 亮度。 第八實施例 26 5 13116聪7 20799twf.doc/e 圖12是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在 圖12中與圖11相同的元件將以相同的標號表示。請參照 圖12,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i包括一第一反射元件41〇e 與多個光源模組402。第一反射元件410e是配置於一軸線 80上,而光源模組402是配置於第一反射元件410e之一 側’且位於此軸線80上。其中,各光源模組402包括一第 —燈具420b、一第二燈具430b與一第二反射元件440。第 —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430b是位於軸線80的兩旁。第二 反射元件440是配置於第一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430b之 間’且位於第一燈具420b之部分第一出光截面423與部分 第二出光截面433前方。此外,第一燈具420b、第二燈具 430b、第一反射元件410e以及第二反射元件440適於反射 第一燈具420b與第二燈具430b所提供之第一平行光束與 第二平行光束(在圖12中是以帶有箭號的線來表示第一平 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束,其中箭號代表光的行進方向)。而 且’第一平行光束與第二平行光束被第一燈具420b、第二 燈具430b.、第一反射元件410e以及第二反射元件440至 少其中之一反射後合光並朝向遠離第一反射元件410e方 向傳遞。 本實施例之照明系統400i具有多組光源模組402,而 這些光源模組402所提供的光束合光後可形成高亮度的照 明光束。此外,雖然在圖12中僅繪示兩個光源模組402, 但光源模組402的數量亦可為三個或三個以上,本發明並 不對光源模組402的數量作限制。 27 3 I31168S7 20799twf.doc/e 在本發明中亦可利用圖7中的第一反射元件41〇c或 是圖8A中的第一反射元件41〇d來取代圖12中的第一反 射元件410e。此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反射元件4i〇e 亦可置換成圖11中的第一反射元件並於第一反射 元件41〇h中配置一第三燈芯46〇(如圖u所示)。 綜上所述,本發明之照明系統至少具有下列優點: 1. 本發明之照明系統的元件較少,架構較為精簡,且 組裝精度高。 2. 不舄使用結構複雜且成本昂貴的元件,故可節省生 產成本。 “ 3·大部分的第一光束與第二光束皆可進行合光,所以 光收木效率佳,且理論上光束合光後的面通量與習知單一 ,源之照明系統所提供之光束的面通量相同,故本發明之 知'明糸統的光利用效率佳。 θ 4·第一燈具與第二燈具其中之一損壞時,照明系統所 提供之照縣束仍有適當晴稱肖度分佈,所崎 勻性的影響不大。 =本發明之—實施例中,照明系統具有多個光源模 、',,所以能提供高亮度的照明光束。 —雖然本發明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 限疋本發明’任何所屬技術領域巾具有通常知識者, 發明之精神和範_,#可作些許之更動與潤飾, ^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_之申料雜_界定者 28 13116827 20799twf.doc/e 【圖式簡單說明】 圖1是習知雙燈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2是習知另一雙燈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3是習知又一雙燈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5是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8A與圖8B是本發明第四實施例之另兩種照明系統 的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第五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第六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第七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圖12是本發明第八實施例之照明系統的示意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50、80 :轴線 60: .第一軸線 70 :第二軸線 100、200、300 :照明系統 110、310 :第一燈具 112、122、312、322 :燈芯 112a、122a :平行光束 114、124、314、324 :拋物面反射罩 120、320 :第二燈具 29 13 1 1 683δ7 20799twf.doc/e 130 :反射器 132、134 :反射面 210 :積分柱 212 :光反射面 214 :光入射面 216 :光出射面 222、316 :第一光束 232 :第二光束 314a、324a :出光截面 302 :平行照明光束 330 :分光器 340 :反射鏡 400、400a〜400i :照明系統 402 :光源模組 410、410a〜410h :第一反射元件 412、414 :平面鏡 413 :第三出光截面 416、418 :全反射面 420、420b :第一燈具 421 :第一光束 42Γ :第一平行光束 421a〜421g、431a〜431h、461a〜461d :光線 422、422b :第一反射罩 423 :第一出光截面 30 1311682^7 20799twf.doc/e 1 424 :第一燈芯 430、430b :第二燈具 431 :第二光束 43Γ :第二平行光束 432、432b :第二反射罩 433 :第二出光截面 434 :第二燈芯 440 :第二反射元件 442 :第一反射面 444 :第二反射面 450 :集光元件 460 :第三燈芯 461 :第三光束 461’ :第三平行光束 F1〜F7 :焦點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