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284301B -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 Google Patents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284301B
TWI284301B TW094106998A TW94106998A TWI284301B TW I284301 B TWI284301 B TW I284301B TW 094106998 A TW094106998 A TW 094106998A TW 94106998 A TW94106998 A TW 94106998A TW I284301 B TWI284301 B TW I28430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crystal
width
lcd
transmittance
crystal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06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04987A (en
Inventor
Masumi Kubo
Akihiro Yamamoto
Hiroyuki Ohgami
Takashi Ochi
Ryuichi Yokoyama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K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Kk filed Critical Sharp Kk
Publication of TW2006049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049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28430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28430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02F1/133707Structures for producing distorted electric fields, e.g. bumps, protrusions, recesses, slits in pixel electrod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21/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recting or assembling bridg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G02F1/134309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geometrical arrangement
    • G02F1/134336Matrix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2Piers; Abutments ; Protecting same against drifting i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DCONSTRUCTION OF BRIDGES, ELEVATED ROADWAYS OR VIADUCTS; ASSEMBLY OF BRIDGES
    • E01D19/00Structural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bridges
    • E01D19/04Bearings; Hin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Description

128430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關於液晶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且尤其是關於 適用於顯示移動影像之液晶顯示裝置及其驅動方法。 【先前技術】 近年來,液晶顯示裝置(LCD)已日漸廣泛使用。在各種 類型的LCD中,主流是其中具有正介電異向性之向列型液 晶材料已扭轉的TN LCD。然而TN LCD具有視角相依性之 大問題,其係歸因於液晶分子的調正。 為改進視角相依性,已開展出調正區分之垂直調正 LCD ’且此專LCD的用途已擴展中。例如,日本專利 Gazette第294735 0號(文獻1)揭示一種MVA LCD,其係調正 區分垂直調正LCD中之一。包括一置於一對在常黑(NB)模 式中呈現顯示的電極間之垂直調正液晶層的MVA LCD,係 没置有域調整構件(例如,狹縫或突出部),以使得在各像 素中之液晶分子於施加一電壓期間能落(傾斜)在複數個不 同方向中。 近來,針對顯示移動影像資訊的需要迅速增加,不僅在 LCD電視中,而且用在個人電腦監視器及可攜式終端設備 中(諸如行動電話及PDA)。為了在LCD上以高畫質顯示移 動影像’丨需要縮短液晶層的回應時間(增加回應速幻, 因此才能在-垂直掃描週期(典型地在一圖框)達到預定的 灰階位準。 對於 MVA LCD, 以上所提的文獻1(例如)揭露了黑至白 100211.doc 1284301 。文獻1也描述突出部 中’以提供不同回應速 之改進’而不減少孔徑 的回應時間能縮短到1 〇毫秒或更少 間距離不同的區域係設置在各像素 度的區域,從而達到明顯回應速度 比(例如參見文獻1的圖107至110)。
至於一種能夠改進LCD回應特徵的驅動方法,已知係其 中施加高於-對應將顯示之灰階位準的電壓(灰階電壓k 電疋(此電壓係稱為「過量(()versh_ ; os)電壓」)的方法 (此方法係稱「過量(os)驅動」)。由於仍電壓的施加,灰 階顯示中的回應特徵得以改進。在某些情況下,「過量電 壓」及「過量驅動」也分別稱為「過驅動電壓」及「過驅 動驅動」。 例如,日本特許公開專利公告第2000_231091號(文獻 揭示一種採用0S驅動的MVA LCD。然而,文獻2描述當一 轉移係從黑顯示狀態進行到高亮度灰階顯示狀態(例如, 參見文獻2的圖8)時,不應該施加_〇s電壓。其所述之原 因疋如果在一從黑顯示狀態到高亮度灰階顯示狀態之轉移 時施加一 0S電壓(係高達用於提供目標透射率之電壓的 1.25倍),及在從黑顯示狀態到低亮度灰階顯示狀態或至白 顯示狀悲之轉移時施加,透射率將會超過。 然而,如由本發明之發明人完成的檢查結果,已發現當 採用0S驅動用於諸如上述MVA LCD之調正_區分垂直乙€〇 時’會產生新問題。此問題現在將參考圖17八與17B加以 說明。 圖1 7A與17B是以圖形顯示所觀察到之顯示的狀態,其 100211.doc 1284301 係當藉由正常驅動方法(圖丨7A)驅動一習知mva lcd及藉 由os驅動(圖17B)驅動其之情況下,一定灰階位準(例如,θ 位準32/255)之方形92係在黑背景90(例如位準〇)中移動。 ‘注,2到「位準32/255」之灰階位準係指當灰階顯示係設定 . 為γ時,相對於在黑顯示(施加V0期間)中的亮度為〇,及 在白顯不(施加V255期間)為1時,提供(32/255)2·2的亮度之 灰階位準。提供此亮度的灰階電壓係由V32所指。 當未採用os驅動時,調正區分垂直調正LCD的回應速度 較低。因此’如圖17A中之圖形顯示,定位於移動方向下 游的方形92之邊緣92a在某些情況下可能看不清楚。當採 用OS驅動時,會改進回應速度,且因此如圖—中之圖形 顯示,可清楚地觀察到邊緣92ae然而,在某些情況下會 產生新的現象,其中在離開邊緣92a些許之方形中的一位 置處會觀察到暗帶狀物92b。 本發明者已以各種方法檢查上述問題的原因,且發現只 φ要⑽驅動係用於習知TN LCD,且由於以線性(依條紋狀) 放置在調正區分垂直調正LCD之各像素中的調正調整構件 (域調整構件)完成調正區分時,上述現象係__從未出現過 之新問題。 有蓉於此,本發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調正區分垂直 調正LCD,其允許高晝質移動影像顯示。 【發明内容】 本發明的液晶顯示裝置包括複數個像素,各像素具有一 第-電極、-面對該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及一垂直調正 100211.doc 1284301 液晶層,其係置於第一及第二電極間,該裝置包括:具有 一第一寬度之條紋狀肋狀件,其係置於液晶層的第一電極 側内;具有一第二寬度的條紋狀狹縫,其係置於液晶層的 第二電極側内;及具有一第三寬度的液晶區域,其係在肋 狀件及狹縫間界定,其中該第三寬度係在2微米及14微米 之範圍間’且第三寬度對第二寬度的比係在1 ·〇及少於i ·5 之範圍間。 在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寬度對液晶層厚度的比係4或 者更多。 在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三寬度係12微米或更少。 在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還,第三寬度係8微米或更少。 在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寬度係在4微米及2〇微米 之範圍間,且第二寬度係在4微米及20微米之範圍間。 在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液晶層厚度少於3微米。 在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該裝置包括一對彼此面對面放 置且夾置液晶層於其間的偏光板,該對偏光板之發射軸係 彼此垂直’發射軸中之一在顯示平面的水平方向延伸,且 肋狀件及狹縫係經放置以在與發射軸中之一呈45度角的方 向延伸。 在又另一具體實施例中還,該裝置進一步包括一驅動電 路,其能施加一高於先前對應一預定灰階所決定之灰階電 壓的過量電壓。 本發明的電子設備包括上述任何液晶顯示裝置。較佳的 是,該電子設備進一步包括一用於接收電視廣播之電路。 100211.doc •9· 1284301 所根據本务明,當採用os驅動時,能提供一可呈現高晝 貝移動影像的調正區分垂直調正咖。此外,在本發明的 調正區分垂直調正LCD中,由於移動影像顯示效能中之改 進可抑制顯不亮度的減少。藉由設置—用於接收電視廣播 之電路,本發明的LCD可適用作為一 LCD電視。同時,本 發明的LCD是適用於用作移動影像的顯示之電子設備,諸 如個人電腦及PDA。 從下文中本發明之較佳具體實施例的詳細說明且參考附 圖將會更瞭解本發明的其他特點、元件、製程、步驟、 特徵以及優勢。 【實施方式】 本發明的具體實施例之LCD及用於LCD之驅動方法將參 考有關圖式說明於下。 首先’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之調正區分垂直調正LCD的 基本組態將參考圖1說明。在此以實例說明的調正區分垂 直調正LCD係一具有條紋狀肋狀件及條紋狀狹縫的MVA LCD 〇 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LCD包括複數個像素,各像素具 有一第一電極11,一面對第一電極11的第二電極12,及一 置於第一電極11及第二電極12間的垂直調正液晶層13。垂 直調正液晶層13包括具有負介電異向性之液晶分子,其在 無電壓施加期間係相對於第一及第二電極11及12的平面大 略呈垂直(例如,在87度及90度之範圍間的一角度)。通 常,此調正係藉由在面對液晶層13的第一及第二電極11及 I00211.doc -10 - 1284301 12之各表面上設一置垂直調正膜(未顯示)而達到。肋狀件 (突出部)及其類似物可設置為調正調整構件。在此情況 下,液晶分子係調正成大略地垂直於面對液晶層的肋狀件 及其類似物的表面。 肋狀件21係設置在液晶層13的第一電極11側中,而狹縫 22係設置在液晶層13的第二電極12側中。在界定於肋狀件 21及狹縫22間的各液晶區域中,液晶分子13 a係受從肋狀 件21及狹縫22施加的調正調整力。一旦在第一及第二電極 11及12間施加一電壓,液晶分子13a落(傾斜)在由圖1箭頭 所顯示之方向中。即,在各液晶區域中,液晶分子落在均 勻方向。此液晶區域因此可視為域。 肋狀件21及狹縫22(以下在某些情況下,此等可統稱為 「凋正調整構件」)係依條紋狀置於各像素中。圖1係一垂 直於條紋狀調正調整構件之延伸所取之斷面圖。其中液晶 分子13a落在彼此隔180度之不同方向的液晶區域(域),係 形成在各調正調整構件的二側上。 明石$言之’在圖1A中顯示的LCD 10 A在第一電極11上具 有肋狀件21,且在第二電極12中具有狹縫22(開口)。肋狀 件21及狹縫22依條紋狀延伸。肋狀件21作用在於調正大略 垂直於肋狀件21侧面的液晶分子i3a,因此液晶分子13a係 調正在一垂直於肋狀件21之延伸的方向。當在第一及第二 電極11與12間提供一電位差時,狹縫22用以在液晶層13靠 近狹縫22邊緣之區域中產生一傾斜電場,因此液晶分子 13a係在調正一垂直於狹縫22的延伸之方向中。肋狀件2 j 100211.doc • 11 - 1284301 及狹縫22係彼此平行地放置,其間具有一預定間距,且液 晶區域(域)係形成在彼此相鄰的肋狀件2丨及狹縫22間。 第一及第二電極11及12可為彼此面對的電極,其間具有 液晶層13。通常,一電極是反電極,而另一者係像素電 極。下文中,本發明的一具體實施例將採取一具有一反電 極為第一電極11,而一像素電極為第二電極12之Lcd作為 實例。圖1A中顯示的LCD 10 A之優勢在於能使製造步驟之 的增加數目減到最少。即,在像素電極内形成狹縫不需要 額外步驟。至於反電極,將肋狀件放在其上之步驟所增加 的數目小於在其内形成狹縫之步驟所增加的數目。
本發明者已從各種方法的檢查中發現,上述參考圖丨7B 討論的問題係由於以條紋狀將肋狀件及狹縫置於像素中所 完成之調正區分而產生,且此問題之發生可藉由限制在肋 狀件及狹縫間界定之液晶區域的寬度為14微米或更少而抑 制。在下文中,此問題的原因及本發明之LCD的影響將詳 盡描述。 首先,本發明具體實施例的LCD的基本組態將參考圖2 及3描述。圖2係一圖示LCD 1〇〇之斷面結構的部分斷面 圖,且圖3是LCD 1〇〇的像素部分1〇la的一平面圖。[CD 100在基本組態上實質與圖1中顯示iLCD l〇A相同。因此 係由相同參考數字指示共同組件。 LCD 1GG在-第-基板(例如,玻璃基板)心及第二基板 (例如’玻璃基板)l〇b間具有一已垂直調正之液晶層η。一 反電極11係形成在面對液晶層13的第一基板l〇a的表面 1002ll.doc 12^301 上,且肋狀件21係形成在反電極11上。一垂直調正膜(未 顯示)係形成以實質上覆蓋面對液晶層13的反電極11的整 個表面,包括肋狀件21。肋狀件21依圖3中所示之條紋狀 延伸,因此相鄰之肋狀件21係彼此平行,其間具有一均勻 間隔(間距P))。肋狀件21的寬度Wl(在垂直於延伸之方向 中的寬度)也是均勻的。 閘極、匯流排(掃描線)與源極匯流排線(信號線1,以 及丁FT(未顯示),係形成在面對此液晶層13的第二基板1〇b 的表面上,且一層間絕緣膜52係形成以覆蓋此等組件。一 像素電極12係形成在層間絕緣膜52上。具有一平坦表面之 層間絕緣膜52係由厚度在ι·5微米及3.5微米之範圍間的透 明樹脂膜製造,以因而致能將像素電極12與閘極線及/或 源極匯流排線重疊放置。此在改進孔徑比上係有利的。 條紋狀狹縫22係形成在像素電極12中,且一垂直調正膜 (未顯示)係形成以覆蓋包括狹縫22的像素電極12的整個表 面。如圖3中顯示,狹縫22依條紋狀彼此平行地延伸,以 大略地均分相鄰肋狀件2 1間的間隔。狹縫22的寬度W2(在 垂直於延伸之方向中的寬度)是均勻的。在某些情況下, 由於製造過程之變異、基板與其類似物的結合中未對準, 上述狹縫及肋狀件的形狀及配置可從各自之設計值中偏 離。以上描述不排除此等偏離。 一寬度為W3的條紋狀液晶區域丨3 a係界定在彼此平行延 伸之相鄰條紋狀肋狀件2 1及狹縫22間。在液晶區域13 A 中’調正方向係以放置在該區域二側上的肋狀件2丨及狹縫 100211.doc -13- 1284301 22調整。此液晶區域(域)係形成在各肋狀件21及狹縫22之 相對側上,其中液晶分子13a傾斜在彼此離18〇度之不同方 向中。如圖3中顯示,在LCD 100中,肋狀件21及狹縫22自 彼此離90度之二不同方向中延伸,並且各像素部分1〇〇&在 液晶分子13a彼此離90度之不同調正方向中具有四種不同 類型的液晶區域13A。雖然肋狀件21與狹縫22之配置不限 於上述實例,但此配置確保良好視角特徵。 一對偏光板(未顯示)係放置在第一及第二基板1〇&及l〇b 的外部表面上’因此其發射軸係大略地彼此垂直(在正交 偏光鏡狀態中)。如果放置偏光板使得其發射軸與彼此離 90度之所有四種類型液晶層13A的調正方向形成45度,可 最有效地使用液晶區域13 A延遲中的變化。即,偏光板較 佳是應放置使得其發射軸與肋狀件2丨及狹縫22之延伸方向 形成大略45度。在其中觀察經常在平行於顯示平面之方向 中移動的顯示裝置(例如電視)中,偏光板中之一的發射軸 φ 較佳的疋在顯示平面之水平方向中延伸,用於抑制顯示品 質的視角相依性。 具有上述組態的MVA LCD 1〇〇可呈現顯示絕佳視角特 徵。然而,當此LCD採用〇s驅動時,在圖17B中顯示的現 象可能會發生。此現象將參考圖4及5詳盡描述。 在〇s驅動中所觀察到LCD 1〇〇之像素内亮度分布的變化 係用焉速照相機測量出。圖4是一顯示此測量結果的圖 式。請注意為容易理解而顯示在攝氏5度之測量結果。此 圖形的X軸表示在垂直於肋狀件21及狹縫22之延伸的方向 100211.doc -14- 1284301 中之位置,其中在相鄰狹縫22中之一的寬度方向之中心係 定為原點。亮度分布係在0毫秒(施加V0的狀態;此時已施 加OSV32)及離施加OSV32後16毫秒、18毫秒及500毫秒處 測量。請注意到,在一垂直掃描週期施加〇SV32(此實例 中,一圖框=16.7毫秒)後,V32係連續施加於後續垂直掃 描週期中,直到距施加OSV32後經過500毫秒。此圖形的y 軸表示相對亮度,其決定方式係以被光遮蔽區域之亮度為 0 ’且後續將說明500毫秒後取得之第三LC部分R3的亮度 為 0·1。 用於示範性實例的LCD 1〇〇之特定單元參數係如下。液 晶層之厚度d係3 _9微米、肋間間距係53微米、肋狀件21之 覓度W1係16微米(包括側面寬度,4微米χ2) '狹縫22寬度 W2係10微米、且液晶區域ΠΑ之寬度界3係13·5微米。當丫 值係2·2時,黑電壓(V〇)係1.2伏特、白電壓(V255)係7」伏 特,且用於灰階位準32(透射率1〇4%)之電壓(V3幻及〇s電 C(OSV32)分別係2.44伏特及2·67伏特。OS電壓(OSV32)之 &疋使彳于整個像素可在黑狀態(施加ν〇狀態)後丨6毫秒中提 供灰階位準32的亮度(透射率)。 如自圖4發現(找到),在各液晶區域13Α中,在靠近肋狀 件21之側面21a的一部分中(此部分稱為「第一 部分 R1」)之π度較高,且在此部分,亮度在18毫秒到達其最 大值後會降低。相反地,在除第一 LC部分R1外的剩下部 分中,亮度隨時間而單調增加,並且該一旦增加之亮度將 、έ咸夕同日守,在各液晶區域13 Α中,在回應速度 100211 .doc 1284301 上,靠近狹縫22的一部分(此部分稱為「第二LC部分R2」) 比在肋狀件21及狹縫2 2間之中心部分(此部分稱為「第三 LC部分R3」)高,因為前一部分係受靠近狹縫22產生的傾 斜電場之影響。因此,由條紋狀肋狀件2丨及狹縫22界定的 各條紋狀液晶區域13 A都具有三個彼此回應速度不同的lc 部分(Rl、R2及 R3)。 像素部分l〇〇a之整體透射率隨時間的變化接著將參考圖 5A及5B描述。圖5A及5B分別顯示在攝氏25度及$度測量到 的結果,其中y軸表示相對於灰階位準〇之透射率為〇%, 而灰階位準32的透射率為1〇〇%所決定之透射率。 圖5A中之曲線5A-1及5A-2分别表示當液晶層之厚度d係 3.9微米時,不具〇S驅動及具有〇s驅動所獲得的結果。曲 線5 A-3及5 A-4分别表示當單元間隙係2.8微米時,不具〇s 驅動及具有OS驅動所獲得的結果。同樣地,圖中之曲 線5B-1及5B-2分别表示當液晶層之厚度(1係39微米時,不 具os驅動及具有os驅動所獲得的結果。曲線5]3_3及5]3-4 分别表不當單元間隙係2.8微米時,不具〇s驅動及具有〇s 驅動所獲得的結果。至於用於以上任何情況中之液晶層的 液晶材料,已選定的液晶材料之旋轉黏性丫丨約14〇 mPa s, 及流動黏性v約20 mm2/s,且提供約3〇〇奈米之液晶層遲延 (厚度dx雙折射Δη)。 如圖5Α及5Β中可瞭解,在攝氏25度及攝氏5度的溫度 下,當OS驅動完成時可觀察到以下現象。即,當已施加 os電壓而在一垂直掃描週期内達到一預定值(1〇〇%)後,透 100211.doc -16· 1284301 射率一度減少,且然後逐漸增加以致最後再次達到預定 值。在某些情況下,在透射率隨時間改變中具有最小值的 此現象稱為「號角回應(horri response)」。 從圖5A及5B間的比較中,可發現上述現象在5〇c時更明 顯,其中液晶分子的回應速度較低。即,透射率隨時間改 變中之最小值係較小,且需要達到預定透射率值的時間更 長。同時可從圖5A及5B中發現隨著液晶層的厚度d較大, 回應速度係較低,即在二種溫度中,透射率較低之時間週 期較長。此等趨勢對應於圖17B中顯示的目視觀察結果。 從以上中瞭解,已觀察到圖17B中顯示的暗帶狀物今孔是 因為在透射率隨時間改變中存在一最小值,而在透射率隨 時間改變中存在最小值的原因係在於參考圖4說明之第 一、第二及第三LC部分R1、…及们中大幅度不同之回應 速度。此現象將再次參考圖4更詳細描述。 當施加一電壓時,在第一LC部分R1靠近肋狀件21的液 晶分子,已在肋狀件21側面21a的影響下處於一已傾斜狀 態,且因而此部分的回應速度較高。一旦施加一 〇s電壓 (OSV32)(係設定以確保整個像素之透射率從灰階位準〇轉 移到32在一圖框週期内),第—LC部分…的透射率超過當 V32係正常施加所獲得的至少一透射率值(在圖4中由户5〇〇 毫秒的曲線表示之透射率),並且在一些情況下甚至可到 達或靠近對應於OS電壓(OSV32)之透射率值。相反地,在 其他部分(第二及第三Lc部分R2&R3)中,回應速度較低, 即使當施加OSV32時,亦無法在一圖框週期内達到對應於 100211.doc 1284301 V32的透射率值。 在其中係施加V32之後續圖框週期(t>16.7毫秒)中,第一 LC部分R1的透射率單調地減少到對應於v32的透射率值。 相反地,第二及第三LC部分R2及R3的透射率單調地增加 到與V32對應的透射率值。 在施加OSV32期間,即使當整個像素的透射率在該圖框 週期中達到與V32對應的透射率值時,此透射率包括一具 有過局回應速度的部分(超過對應於V32的透射率值的透射 率部分)。因此,當停止施加〇SV32而施加預定灰階電壓 V32時,整個像素的透射率暫時減少,因為具有過高回應 速度以一高於在具有低回應速度之部分處的速率之速率降 低至預定透射率之部分會增加(第二及第三部分们及们 的透射率部分)。之後,隨著具有一低回應速度之部分的 增加,整個像素的透射率增加。此解釋圖从及冗顯示的 像素邛为中,透射率隨時間改變的細節。
’但上述號角回應未在TN LCD
的差別,而且根據離調正調整
0S驅動也應用於TN LCD 中觀察到。原因县太πτντ T , 100211.doc Ϊ284301 構件的距離而形成。 為找到一允許抑制號角回應特徵之組態(即發生施加一 上述os電壓後透射率具有最小值之現象),各種具有如圖2 • 及3之基本組態的财八LCD,係藉由變化單元係數(液晶層 之厚度d、肋狀件間距P、肋狀件寬度W1、狹縫寬度W2、 液晶區域寬度W3、肋狀件高度及其類似者)而製造,且評 估此等LCD的回應特徵。 Φ 結果’發現以下情形。已確認回應速度係藉由減少液晶 層的厚度d而增加,如以上參考圖5錢化所述。應瞭解到 回應速度傾向於多少會藉由增加肋狀件寬度^及狹縫寬 度W2而增加。回應速度也多少藉由增加肋狀件的高度而 增加。然而,此等藉由調整肋狀件寬度wi、狹縫寬度Μ 及肋狀件高度改進回應速度的效果較小。相反地,藉由減 少液晶區域的寬度们可達到回應特徵中的較大改進⑽區 域寬度W3)。圖6顯示上述結果的部分。 • 圖6是一顯示在施加0S電壓後透射率之最小值(如從圖 5A所示透射率隨時間改變之測量中觀察到”其係藉由針 對六種具有不同液晶層厚度d及肋狀件之單元組態的L C D 類型變化LC區域寬度貨3所獲得。在此測量中,灰階位準 32之透射率係決定為100%。透射率的最小值(也在某些情 =下也%「最小透射率」)係大略地均勾而不論液晶層的 厚度d為何。用於此測量的LCD肋狀件寬度%〗及狹鏠寬度 W2係在約5微米及約2〇微米之範圍間,且肋狀件間距p係 在約25微米及約58微米之範圍間。圖6中顯示的測量結果· 100211.doc -19- 1284301 係在攝氏25度獲得。 從圖6可發現以下情形。首先,不論單元組態的六種類 型(如果計算肋狀件寬度W1及狹縫寬度W2中之差,將會有 更多類型),在LC區域寬度W3及最小透射率間存在一較強 的關連。其次,最小透射率大略地單調增加,即回應特徵 係藉由減少LC區域寬度W3而改進。 從圖6的結果中可瞭解到最小透射率可藉由減少寬度W3 到約14微米或更少而增加到85°/。或更多,且甚至藉、由減少 寬度W3到12微米或更少而到90%或更多。當最小透射率是 85%或更多時,圖20B中顯示的暗帶狀物92b變得更不易觀 察到,且當然當最小透射率係90%或更多時,其變得進一 步更難觀察到。 13英吋的VGA LCD之原型實際上已製造出,且由乃人在 LCD回應特徵之改進效果上實施主觀評估。在圖7八及冗中 顯示連同該等習知LCD之該等結果。用於此評估的13英吋 VGA LCD(本發明之LCD及習知LCD)是與呈現以下描述之 圖14A至14C中所示結果的LCD相同。⑽驅動條件也與後 續描述的該等相同。下文將說明由增加最小透射率至85% 或更多、或90%或更多所獲得的效果。 在圖7A及7B中所示的圖形中,χ軸表示lcd的顯示平面 之溫度(此溫度係稱為「操作溫度」),句軸表示當OS驅 動完成時提供的最小透射率。隨著lcd的操作溫度改變, 諸如黏性之液晶材料的特性也會改變,且此導致lcd之回 應特徵的變化。回應特徵隨著操作溫度下降而劣化,且隨 100211.doc -20- 1284301 著操作溫度提高而改進。在此測量中,操作溫度係設定攝 氏5度、攝氏15度、攝氏25度及攝氏40度。因為在顯示灰 階位準中的轉移較小,〇8驅動引起之號角回應更易於發 生。圖7A顯示當顯示灰階位準從〇轉移到32時觀察到之結 果(當灰階位準〇之方形係在灰階位準32的背景中移動),而 圖7B顯示當顯示灰階位準從〇轉移到64時觀察到之結果(當 灰階位準〇之方形係在灰階位準64的背景中移動)。與圖7a _ 及7B中的點重疊之符號(〇、△、χ)顯示主觀評估的結 果。富顯示在圖20Β中的暗帶狀物92b係在號角回應的影響 下觀察到時,符號〇指示幾乎所有觀察者均未目視辨認出 此一暗帶狀物,符號△指示一些觀察者目視辨認出該暗帶 狀物,但少有人對此感到困擾,而符號X指示幾乎所有觀 察者均目視辨認出暗帶狀物。 如從圖7A及7B中可發現,當最小透射率是85〇/〇或更多 時’主觀评估的結果是△或者〇,且當最小透射率是 φ 或更多時是〇。於習知LCD中,在灰階位準從0轉移到 32(圖7A)的情況下,只有當操作溫度是攝氏4〇度時最小透 射率到達85%或更多。以通常使用的攝氏25度溫度下對χ 的主觀評估,最小透射率只有約8〇%。相反地,於本發明 之LCD中’在灰階位準從〇轉移到32(圖7Α)的情況下,即 使當操作溫度是攝氏5度時,最小透射率也可到達85。/〇或 更夕’且在操作溫度是攝氏25度或更多時其係9〇%或更 多。在灰階位準從〇轉移到64(圖7B)的情況下,即使在攝 氏5度之操作溫度時最小透射率也可達到9〇%或更多。 100211.doc -21 - 1284301 如上述,最小透射率可藉由設定LC區域寬度W3在約ι4 微米或更少而可為85%或更多,或藉由設定乙〇區域寬度 W3在約12微米或更少而可為9〇%或更多。以此一最小透射 率,所產生之MVA LCD在移動影像顯示特徵中係絕佳,其 中即使當OS驅動完成時暗帶狀物亦較少或幾乎無法辨認 出。 在目前可用的九種MVA LCD型式中(二製造商,面板尺 寸:15到37英吋),LC區域寬度|3係在約15微米及約乃微 米之範圍間(肋狀件寬度W1係在約9微米及約15微米之範圍 間,狹縫寬度W2係在約9微米及約1〇微米之範圍間,而lc 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W2係在約ι·5及約2.6之範圍間。根 據上述結果(例如在圖6中),如果0S驅動如此具體實施例 中已完成時,在此等LCD中將觀察到一暗帶狀物。 口應特欲可藉由減少LC區域寬度W3而改進之原因將來 考圖8及4描述。 圖8是一顯示LC區域寬度W3及第三LC部分R3寬度間之 關係的圖形。如以上參考圖4之描述,第三Lc部分r3是液 晶區域13A之一部份,其位置與肋狀件21及狹縫22二者分 隔,且因此回應速度最低。 在此’第三LC部分R3係同如以下所界定,以致能定量 表示部分R3的寬度。即,第三Lc部分幻係界定為液晶區 域的一部分,其中在施加一 os電壓(〇SV32)接著灰階位準 〇之顯不狀態(黑顯示狀態)轉移至灰階位準32後,在一圖框 中達到之透射率係在黑顯示狀態中的透射率之二倍或更 100211.doc -22- 1284301 少。透射率隨著時間之改變係如圖4中針對不同LC區域寬 度W3之LCD測量,且依據以上界定決定之第三LC部分R3 的寬度係針對各LCD獲得。結果係繪製成圖8的圖形。圖8 顯示在攝氏2 5度及攝氏5度之測量結果。 圖8的圖形包括二條具有相同斜度之平直線,表示第一 LC部分R1及第二LC部分R2的寬度是固定,不論lc區域寬 度W3為何。因此,可建立R3寬度=Ιχ區域寬度W3-R1寬 度-R2寬度之關係。如果液晶區域丨3 A的回應特徵改進,第 二LC部分R3將不再實質上存在。然而,即使在此情況 下,亦可從圖8的圖形中決定第三[匸部分R3的寬度為一負 值。因此第三LC部分R3的此寬度可用作一表示液晶區域 13A之回應特徵的參數。 如可從圖8發現,在攝氏25度中,當LC區域寬度W3是約 12微米或更少時,第三lC部分R3的寬度係零。即在上述 界疋之回應速度較低的第三LC部分R3實質上會消失。此 對應於圖6中提供90〇/〇或更多之最小透射率的液晶區域寬 度W3,其間會呈現良好之關連性。 在圖8所示於攝氏5度獲得的結果中,當LC區域寬度W3 係約8微米或更少時,第三lC部分R3的寬度係零。因此頃 ^現LC區域寬度W3最好是約8微米或更少,以轉保更優異 之回應特徵(移動影像顯示特徵)。 圖9是一自圖6圖形中有關第三lc部分R3的寬度重新繪 製之圖形。如圖9所示,藉由減少第三LC部分R3的寬度到 約2微米或更少,最小透射率可為85%或更多,或藉由減 100211 .doc -23· 1284301 少R3的寬度到約〇微米或更少而可為9〇%或更多。 如上述’藉由減少LC部分寬度W3能改進回應特徵,且 因此當0S驅動完成時(參見圖5八及5B)出現的號角回應之 最小透射率能增加到預定透射率之85%或更多。隨著此改 進,幾乎不會觀察到由號角回應產生的現象,且因此提供 允許良好移動影像顯示的LCD。
LC區域寬度W3少於2微米之LCD係難以製造。因此,lC 區域寬度W3最好是2微米或更多,且同樣原因,肋狀件寬 度W1及狹縫寬度W2最好是4微米或更多。 本發明採用LCD的0S驅動方法未特別限制,而是可採用 任何已知之0S驅動方法。0S電壓的設定可例如依以下進 打。雖然0S電壓之設定使得如上述在顯示灰階的所有32位 準之轉移(例如從V0到V32)中,一預定透射率係於一垂直 掃描週期内達到,將於一少於32位準之灰階位準的轉移中 施加之OS電壓,可使用針對所有32灰階位準的 電壓值的插入法決定。0S電壓可在轉移前及後根據灰階位 準改變。否則,如以上提及的文獻2中所描述,無法在一 些灰階位準間施加〇S電壓。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以其而可在_圖框週期後達到預定 透射率的OS電壓值係針對每32灰階位準決定,且一對應於 各32位準中灰階位準之各轉移的〇s電虔值,係藉由使:已 決定之OS電壓值的插人法獲得。使用因此取得的仍電 壓,此具體實施例中LC區域寬度%3為14微米或更少之 MVALCD會被驅動。結果,可得到良好的移動影像顯示。 100211.doc -24- 1284301 其次,將描述此具體實施例之MVA LCD的孔徑比及透 射率。如圖2及3中發現,減少區域寬度〜3意即降低孔 徑比((像素區域-肋狀件區域_狹縫區域}/像素區域),且因 而降低顯示亮度。因此,如果調正調整構件間之間隔 (即,LC區域寬度貿3)係均句地減少以改進回應特徵,孔 徑比將會減少。為了避免此問題,例如在上述文獻1中(例 如參見圖1 07),雖然相鄰調正調整構件間的間隔在像素之 一定部分較狹窄,其在像素剩餘部分係製成較寬,因此達 到回應特徵的改進而不降低孔徑比。然而,因為上述原 因,以狹窄及冑寬部分二者作為調正調整構件間之間隔, 將導致形成回應速度大幅不同之部分(尤其是,導致增加 回應速度低之部分的區域),士口文⑴中戶斤述。此將使號角 回應的問題更明顯。 根據圖2及3中戶斤示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的[⑶之基本組 ^肋狀件21及狹縫22間的間隔(即,條紋狀液晶區域13 A 鲁白勺寬度W3)係設定在上述範圍中,且因此能抑制號角回應 問題之^ ±。同B夺’雖然在示I!性實例中,在一像素中之 液晶區域13A寬度;I:均句的’但由於製造過程相關原因(例 如,在基板結合過程中的一調正誤差),在某些情況下寬 度W3不同的液晶區域13A可形成在一像素中。然而,在此 么生中,只要各自之液晶區域13A的寬度滿足上述條 件’號角回應問題的發生能加以抑制。 再者,彳之實行有關本發明之研究中明顯得知,此具體實 加例的MVA LCD能維持其顯示亮度,不會因為從習知使用 100211.doc -25- 1284301 之寬度中減少LC區域寬度W3而降低其顯示亮度。此歸因 於一未預期效果,即一像素的每一單位區域的透射率(下 文中稱「發射效率」)係藉由從習知寬度中減少LC區域寬 度W3而獲得改進。發射效率係藉由實際測量一像素的透 射率’且將已測量值除以孔徑比((像素區域_肋狀件區域-狹縫區域)/像素區域),以決定發射效率。在此,發射效率 係由在0及1間之一值表示。 已製造出13英吋VGA LCD的原型,並且對上述各種單元 參數(液晶層厚度d、肋狀件寬度W1、狹縫寬度W2、Lc區 域寬度W3、肋狀件高度及其類似者)及發射效率間之關係 的檢查之部分結果係顯示在圖1〇入至1〇c及圖11A至llc 中。以下描述中的13英吋VGA LCD原型包括一與上述進行 主觀評估者不同的LCD。 圖10A至10C之圖形中,x軸表*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 度W2,且y軸分別表示發射效率(圖1〇A)、孔徑比(圖1犯) 及透射率(當最高灰階電壓V255係在靜態驅動中施加時獲 知的絕對透射率)(圖10c)。圖UA至uc的圖形中,X軸表 示液晶層的狹縫寬度W2/厚度d,且7軸分別表示發射效率 (圖11A)、孔徑比(圖11B)及透射率(當最高灰階電壓π” 在靜態驅動中施加時獲得的絕對透射率)(圖nc)。圖i〇A 及11A中的LC-1、2及3表示所使用液晶材料的種類,d表示 液晶層的厚度(單元間隙)且rrib」表示肋狀件高度。至於 液晶材料,所選定的旋轉黏性γ]^々14〇 mPas而流動黏性v 約20 mm2/s,且提供約3〇〇奈米之液晶層的延遲(厚度心雙 100211.doc -26- 1284301 折射An)。 如從圖10A中可發現,當LC區域寬度W3/狹缝寬度W2較 小時,發射效率會改進。目前可用之MVA LCD的LC區域 寬度W3/狹缝寬度W2係大約1.5或更多,且其發射效率係 約〇·7或更少,如上述。藉由設定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 W2少於1.5,可獲得超過〇·7之發射效率。 圖10Β是一顯示LC區域寬度W3/狹缝寬度W2及孔徑比間 之關係的圖形,其用於液晶層厚度d係2.5微米,肋狀件寬
度W1係8微米及LC區域寬度W3係10、15及20微米的 LCD。如自此圖中可發現到,當然因為lc區域寬度W3/狹 缝寬度W2係較小,孔徑比會降低。因此,當孔徑比降 低’發射效率會增加。此係一未預期之現象。然而,如果 顯不免度(即透射率)減少,即使發射效率改進,增加發射 效率也沒有用。有鑒於此,LC區域寬度W3/狹缝寬度W2 及透射率間的關係,將參考圖1 0C描述。 圖1〇C係針對如該等用於圖10B之相同LCD,顯示LC區 域見度W3/狹縫寬度”2及透射率(絕對透射率)間之關係的 圖形。圖10A中顯示的發射效率藉由將在圖1〇(:中所示 透射率的值除以圖10B中所示孔徑比的值而獲得。 如從圖ioc中可發現,#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购系 透射率隶鬲,且當W3/W2超過約1.5且當其減少 到少於約1 5 -本n士 & ^ •一有¥,透射率會降低。在本發明的具體實 ^例中’發射效率的改進係藉由設S LC區域寬度W3/狹縫 見度W2夕方;約! ·5而獲得。相反地,目前可用的 100211 .doc -27- 1284301 具有之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W2係在1.5及2.6之範圍間 (W3係約15微米或更多)。要設定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 W2少於約1.5,而又確保透射率位準達到與習知的相同, LC區域寬度W3/狹缝寬度W2最好不少於1.0,且較佳是υ 或更多。如果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W2係少於1.0,則 孔徑比的減少比增進發射效率之影響更具支配性,且因此 透射率隨著如圖10C顯示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W2的減 少而突然下落。 從上述結果中,頃發現號角回應能藉由設定Lc區域寬 度W3在2微米及14微米之範圍間而抑制。同時發現的是可 確保獲得與習知相同的透射率位準,同時藉由設定Lc區域 寬度W3/狹縫寬度W2在介於ι·〇及少於15之範圍間而改進 發射效率。同時,如從圖1〇c發現,如果LC區域寬度W3/ 狹縫寬度W2大略相同時,當1^(:區域寬度界3較小,透射率 會更高。設定LC區域寬度|3在14微米或更少,可抑制號 角回應,且此外對透射率的改進更有貢獻。再者,如以下 將描述,發射效率之增加係當液晶分子的調正穩定時獲得 的效果0因此,如果雜p 禾獲传相同透射率,或即使犧牲些許透 射:&相車乂於孔徑比’可考慮更提升發射效率之重要性。 八 將^述液晶層的狹縫寬度W2/厚度d在發射效率上 的影響。 如攸圖11A中可發現 〜;孜晶層的狹縫寬度W2/厚度 d(W2/d)增加時,發 a,二 "射政率會增加。明確言之,當W2/d係 約3或更多時,發射 双+係約0.7或更多。應進一步瞭解到 100211.doc '28- 1284301 當W2/d是4或更多時,發射柃、玄 "对效率易於在高達約0·8或更多之 值處穩定。 tW2/d如圖11Β所示增加時,孔徑比會單調地減少。就 圖11C中顯示的彻“纟,透射率具有一最大值。換句話 說,雖然孔徑比之降低是因為發射效率隨著w2/d的增加而 增加,但透射率增加有—定範圍。當W2/d係在2.5及3.5之 範圍間時.,會達到透射率(其隨著^區域寬度们變化)的 最大值。 在圖11B及11C中顯不的結果係用於液晶層厚度2.5微 米、肋狀件寬度冒丨為8微米及區域寬度貿3為1〇、15及 2〇微米的LCD。然而,其中透射率由於發射效率隨著w2/d 增加(不淪液晶層厚度d2及肋狀件寬度W1之效果)而增加的 乾圍係受到限制。一般而言,用於使透射率最大化的單元 參數與用於使發射效率最大化之單元參數不一致。因此, 重要性應放在透射率或發射效率,可根據]^(:£>及其類似者 φ 的用途適當地決定。發射效率係一表示液晶分子在狹縫及 肋狀件之調正調整力影響下於預定方向中傾斜的比例之指 ^ 其有關液晶層的液晶分子對顯示之貢獻(即在孔徑區 域中存在的液晶分子)。為改進包括上述移動影像顯示效 施的顯示特徵,重要的是具有高發射效率。因此,從圖 11A中顯示的結果,最好使液晶層的狹縫寬度W2/厚度d為 4或更多,以獲得高達〇·8或更多之發射效率。 發射效率可藉由減少如圖10Α中所示LC區域寬度W3而 改進的原因將參考圖12加以討論。圖12以圖形顯示如何調 _2ll.doc -29- 1284301 正位置靠近液晶區域13A中狹縫22的液晶分子丨3a。在液晶 區域13A中的液晶分子13a之中,位置靠近條紋狀液晶區域 A的側(長側)13 X之戎等液晶分子13 a,在傾斜電場的 影響下會在垂直該側13X之平面中傾斜。相反地,位置靠 近液晶區域13A的一側(較短側)13γ而與該側13χ相交之液 日日刀子13a,在傾斜電場影響下,會於一與靠近該側ΐ3χ的 液晶分子13a之傾斜方向不同的方向傾斜。換句話說,位 置靠近液晶區域13A的該側13Y之液晶分子13a係在一與預 疋调正方向不同之方向傾斜,該預定調正方向係藉由狹縫 22之調正調整力界定’其作用在干擾在液晶區域13A中的 液晶分子13a之調正。藉由減少液晶區域13A的寬度W3(即 減少(較長側的長度/較短側的長度)之值),在調整狹縫22 之調正調整力干擾下傾斜到預定方向中之液晶分子i3a, 相對於液晶區域13A中的所有液晶分子13a之比增加,導致 發射效率的增加。依此方法,藉由減少IX:區域寬度臀3所 獲知的疋穩定在液晶區域13A中之液晶分子13a的調正之效 果’且結果改進發射效率。 如參考圖11A所述,發射效率隨著液晶層之狹縫寬度 W2/厚度d的增加而增加之原因在於,當液晶層之厚度崤 小(例如,小至3微米)時,隨著區域寬度冒3降低所獲得 之凋正穩疋效果(改進發射效率之效果)會明顯地呈現。由 於液晶層之厚度d較小,來自狹縫22之傾斜電場的動作動 會更強。然而’同B夺,液晶層更會受到來自置於鄰近像素 電極12之閘極匯流排、線及源極匯流排線的電場,或來自鄰 100211.doc •30- 1284301 近像素電極之電場的影響。此等電場之作用干擾液晶層 13Α中液晶分子13a的調正。因此,應考慮到在其中液晶分 子13a之調正傾向於受干擾的液晶層之厚度d較小的情況 下’上述的調正穩定效果係明顯地呈現。 在此具體實施例中以範例說明的LCD包括覆蓋閘極匯流 排線及源極匯流排線之相當厚的層間絕緣膜52,且像素電 極12係形成在層間絕緣膜52上,如圖2中顯示。層間絕緣 膜52在液晶分子13a調正上的影響將參考圖13A及13B描 述。 如圖13A中顯示’此具體實施例之咖的層間絕緣膜52 比較上較厚(例如,厚度係在約15微米及約3.5微米之範圍 間)°因此’即使像素電極12與閘極匯流排㈣源極匯流 5,由其間之層間絕緣膜52彼此重疊,在其間形成的 電容係太小,以致不能對顯示品質產生影響。同時,存在 於相:像素電極12間之液晶分子…的調正,大部分是受 在反电極11及像素電極12間產生的傾斜電場(如圖Μ中的 力之電力線所示)的影響,且幾乎不受源極匯流排線以 , 如圖1把所不’當形成-比較薄的層間絕緣膜 52 (例如’具有數百奈米厚度的二氧化矽膜)時,如果(例 如)源極51與像素電極12經由其間之層間絕緣膜 52’彼此重疊’將會形成相當大的電容,㈣顯示品質的劣 :。防止此問題’如圖12B中顯$,其配置係避免像素電 及源極匯流排線5 i間的重疊。在此配置中,存在於鄰 100211.doc 1284301 近像素電極12間的液晶分子13 a係大幅受到像素電極12及 源極匯流排線5 1間產生的電場影響,如圖1 $ b中之力的電 力線所示’導致干擾位於像素電極丨2末端之液晶分子13 a 的調正。 如從圖13A及13B間的比較中可瞭解到,藉由提供如此 具體實施例的範例性LCD中之比較厚層間絕緣膜52,液晶 分子13a係貫質上不受來自閘極匯流排線/源極匯流排線之 電場的影響,且因此樣可有利的以調正調整構件在需求方 向中較佳地調正。此外,由於具有比較厚層間絕緣膜52使 來自匯流排線之電場的影響最小化,目此藉由減少液晶層 的厚度所獲得的調正穩定效果能明顯地呈現出。 為加強狹縫22之調正調整力,一具有與形成狹缝22的電 極不同電位之電極(例如一當狹縫形成在像素電極中時的 儲存電容器電極)可置於狹縫22的較低面(與液晶層13相對 的面)。 >從回應特徵的觀點,液晶層13的厚度d最好較小⑽如, ,見圖5A及5B)。藉由在具有上述組態2Lcd_設定液晶 ㈣的厚度d為少於3微米,可提供—允許更高晝質移動影 像顯示之MVA LCD。 精由減少液晶層1 3厚度d而改進回應特徵的原因將參考 圖14A及14B描述。 在圖MA的圖形中,X軸表示液晶區域13A寬度W3及液晶 ^厚度d的乘積,且㈣表示透射率回轉時間。在此使用 之透射率回轉時間(tra_ittance _謝_3 U削)」之 100211.doc -32- 1284301 定義,將參考圖14B描述。如上 隨時間之改變如圖14B中 L在」驅動中,透射率 施加(在0毫秒時間), 回 月隹。之,以OS電壓的 w }透射率在一圖框後達到一傾定#^ 秒時),且接著 預疋值(在 增加以靠近-對應於 小值。之後’透射率逐漸 變化中,從第^ &灰階之值。在透射率的此 由最小值: = 預定透射率的時間(16·7毫秒)到經 從〇轉移32時所取得者 稱為:率的99%之時間,其間的時_ 從㈣孩”一」」:'注意到所示範之結果係當顯示灰階 ^如從圖UA中發現’ #(dxW3)較小時,透射率回轉時間 係呈現出一更優異的回應特徵。LC區域寬度们最 好叹疋在如上述之14微米或更少。在此情況下,如果液晶 層的厚度d係設定在少於3微米,透射率回轉時間將是約 100毫秒或更少。 士上述’藉由设定LC區域寬度W3在14微米或更少,且 液μ層的厚度d少於3微米,可抑制有關號角回應問題的發 生’且可進一步改進回應特徵。 一 13英吋VGA LCD原型係如上述般製造,且評估其移動 影像顯示效能。評估結果如下。至於該等單元參數,實質 上是與在圖4中顯示的LCD 100所使用之該等範例性值相 同,除了在此情況下液晶層的厚度d係設定在2.5微米且LC 區域寬度W3係設定在ΐ〇·7微米。為了比較,液晶層厚度d 為3.4微米及LC區域寬度W3為15.4微米的習知LCD之特徵 也加以評估。 100211.doc -33- 1284301 圖15A至15C顯示針對本發明之LCD及習知1(:1)的像素部 分之整體透射率隨時間變化(號角回應特徵)的評估結果。 明確言之,圖15A至15C顯示當灰階從〇轉移到32(圖15八)、 攸0轉移到64(圖15B)及從〇轉移到96(圖15C)時之號角回應 特U。應注意到〇s驅動係已在本發明的LCD及習知lcd進 行’且操作溫度是攝氏5度。 如從圖15A到15C中可發現,在本發明的LCD中(其中回 應特徵已改進),最小透射率在任何上述情況中均比習知 LCD中高,達到對應於預定灰階位準之透射率的8〇%或更 多。此外,由於主觀評估係以上述方法施行,雖然當針對 習知之LCD完成〇S驅動時會觀察到一暗帶狀物,但當針對 本發明的LCD完成〇S驅動時幾乎無法辨認出暗帶狀物。 下文中,用於本發明之LCD及習知LCD2〇s驅動與回應 特徵的特定條件將參考以下表丨到表6描述。應注意表丨到6 係在攝氏5度獲得之結果。 φ 在各個表1到6中,在左端(開始)的值表示在初始狀態的 顯示灰階位準,而在最上列中的值(結束)表示在重寫後之 顯示灰階位準。在此將描述在初始狀態的顯示灰階位準為 〇的情況。 顯示在表1中之OS電摩值(在此由對應的顯示灰階位準表 示)係用於本發明的LCD,且表4係用於習知1〇:1)。例如, 如表1中顯示,對於灰階位準從0轉移到32,一對應於灰階 位準94之電壓值係作為〇§電壓施加。至於未在表丨及々中顯 示的灰b位準,一在圖丨6中顯示的圖形係根據在表丨及4中 100211.doc -34- 1284301 設定之關係製備’以藉由插入法獲得對應之〇s灰階位準。 表2及3分別顯示對於本發明的LCD,當未進行⑽驅動及 當已進行QS驅動時所需之回應時間。同樣地,表…分別 顯示對於f知LCD,當未進行咖動及# 時所需之回應時間。用於此方法的回應時間指當在灰= 準内的各轉移中之歡透射率從〇%變化到刚%時,透射 率從10%改變到90%所需的時間(單位:毫秒卜 如表1及4中顯示,〇8電壓之設定為每”灰階位準,因 此-預定灰階位準係在—圖框週期内達到。例如,如用於 本發明LCD之表1中顯示’用於從〇到32的灰階位準之轉移 的OS電壓(OSV32)係設定在V94(對應於灰階位準%之電 壓)。此表示施加V94以取代在正常驅動時將施加的川。 對於習知LCD,如表4中顯示,用於從㈣⑶的灰階位準之 轉移的os電塵(OSV32)係設定在V156(對應於灰階位準156 之電壓)。〇8電麼值在習知咖中較高的原因係本發明 LCD之回應特徵係更優異(回應時間更短),如可從表2及$ 間的比較中瞭解。從此等表中,同時也證明上述組態改進 了回應特徵。 如從表2中顯示的回應時間可發現,在本發明的LCD 中,當未進行OS駆動時,在顯示低灰階位準中之回應時間 傾向於比一圖框週期(16.7毫秒)更長。然而,以OS驅動, 對於如表3中顯示之所有灰階位準,回應時間係短於一圖 才週d jtb外,號角回應的問題不會如上述般發生。相反 地’當針對習知LCD進行0S驅動時,回應時間如表6中顯 】002 H.doc -35- 1284301 示大幅改進,但在某些情況下仍比一圖框週期長,且此外 號角回應的問題如上述般發生。 表1 OS量 結束 0 32 64 96 128 160 192 224 255 0 0 94 136 179 198 212 228 248 255 表2 (無 OS,10-90%) 結束 0 32 64 96 128 160 192 224 255 0 \ 99.5 69.6 57.5 43.5 34.8 27.1 16.6 15.5
表3 (具有OS,10-90%) 結束 =sasBsss^asss^sB=s 0 32 64 96 128 160 192 224 255 \ 11.5 10.3 10.6 10.2 10.3 10.0 8.3 15.5 表4 OS量結束 0 32 64 96 128 160 192 224 255 0 0 156 199 226 240 255 255 255 255 表5 (無 OS,10-90%) 結束 0 32 64 96 128 160 192 224 225 0 \ 212.7 143.6 94.9 69.3 48.7 35.4 26.1 28.1 100211.doc -36- 1284301 表6 (具有OS,10-90%) 結束 32 64 一· 丨丨 96 assBsssaBssBssas 128 160 192 224 255 11.6 9.4 9.0 9.4 — 14.5 29.2 =aBBsas=^^=ssaas=: 33.8 =====#= 28.1 如上述,本發明之LCD係藉由採用〇s驅動而呈現優異的 移動影像顯示特徵。因& ’當進一步供應一用於接收電視 廣播之電路時,該LCD可適用作為提供高晝f移動影像顯 示的LCD電視。為達到驅動,可廣泛地採用已知方法。 可進一步提供一驅動電路,其係適應以施加一高於先前對 應一預定灰階位準所決定之灰階電壓(或可施加該灰階電 壓)。或者,可由軟體執行〇S驅動。 在上述具體實施例中,本發明係採用〇s驅動。也有在 雖然未採用0S驅動而以類似方法施加電壓(例如,以v〇 — V94~> V32之順序施加顯示信號電壓)之情形。在此一情況 中’可獲得本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已改進具有大視角特徵的調正區分垂直調 正LCD之回應特徵,且因此提供允許高畫質移動影像顯示 的LCD。此外,在本發明之調正區分垂直調正LcDf,其 中形成在相鄰肋狀件及狹縫間的液晶區域之寬度可製造的 比習知者更小(孔徑比係製造成更小),由於液晶分子可更 有效地調正’可抑制由於改進移動影像顯示效能造成在顯 示党度中之減少(液晶分子受到調正調整力之比例增加)。 本發明之LCD可找到諸如電視的各種應用。 100211.doc -37- 1284301 雖然已參考較佳具體實施例描述本發明,但熟習此項技 術人士將會瞭解可以各種方式對在此揭示的發明進行修 改,且可假設除上述明確說明的具體實施例外的各種具體 實施例。因此,本申請案意於以隨附申請專利範圍來涵蓋 屬於本發明之真實精神及範疇内的所有修改。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一圖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乂乂八LCD之基本組 態的斷面圖。 圖2係一圖示本發明一具體實施例的LCD 1〇〇之斷面結構 的部分斷面圖。 圖3是一LCD 100之像素部分1〇(^的圖示平面圖。 圖4係當OS驅動完成時,在LCD 1〇〇的一像素中觀察到 之亮度分布改變的測量結果之圖式。 圖5 A及5B分別是當MVA LCD進行〇S驅動時觀察到在攝 氏25度及5度測量到之透射率隨時間的變化圖形。 圖6是顯示在施加OS電壓後取得之透射率的最小值,其 係針對具有不同LC區域寬度W3之各種lcd而獲得如圖5A 及5B所示隨時間改變之透等比的測量結果。 圖7A及7B是顯示藉由環形回應產生之問題的主觀評估 之結果的圖形。 圖8係一顯示液晶區域寬度W3及一第三LC部分R3的寬产 間之關係的圖形。 圖9係一重新繪製出在圖6之圖形中的值與第iLC部分 R3寬度的關係之圖形。 1002】】.doc -38- 1284301 圖1〇八至1〇<:是分別由X軸代表LC區域寬度W3/狹縫寬度 W2 ’而y軸表不發射效率(圖10A)、孔徑比(圖10B)及透射 率(圖10C)的圖形。 圖11A到11C係分別由χ軸表示液晶層的狹縫寬度冒2/厚 度d,而3^^表不發射效率(圖11A)、孔徑比(圖11B)及透射 率(圖11C)的圖形。 圖12係一顯示在液晶區域13a靠近狹縫22的一部份中之 液晶分子13a的調正之圖形。 圖13A及13B係用於示範一lcd之層間絕緣膜在液晶分子 的調正上之影響的圖式。 圖14A係一顯示LC區域寬度W3及液晶層厚度d之乘積, 及透射率回轉時間間關係的圖形,且圖丨4]3是用於界定透 射率回轉時間之界定的圖形。 圖15A至15C係顯示本發明之具體實施例的LCD及習知 LCD進行OS驅動時所觀察到透射率隨時間改變的圖形。 圖16係一顯示用以獲得如圖14所示透射率之改變的OS 電壓之設定值的圖形。 圖17A及17B係用於示範一有關MVA LCD中移動影像顯 示的問題。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I 0 A 液晶顯不β 10a 第一基板 10b 第二基板 II 第一電極 100211.doc -39- 1284301
12 第二電極 13 液晶層 13A 液晶區域 13a 液晶分子 13X 長側 13Y 短側 21 肋狀件 21a 側面 22 狹縫 51 匯流排線/信號線 52 層間絕緣膜 52? 層間絕緣膜 90 黑背景 92 方形 92a 邊緣 92b 暗帶狀物 100 液晶顯不恭 101a 像素部分 R1 第一 LC部分 R2 第二LC部分 R3 第三LC部分 100211.doc -40-

Claims (1)

1284301 十、申請專利範圍: 1 · 一種具有複數個像素之液晶顯示裝置,各像素具有一第 一電極、一面對該第一電極的第二電極,及一置於該第 一及第二電極間的垂直調正液晶層,該裝置包含: 條紋狀之肋狀件,其具有一第一寬度且置於該液晶層 之該第一電極側内; 條紋狀之狹縫,其具有一第二寬度且置於該液晶層之 該第二電極側内;及 液晶區域,其具有一第三寬度係在該等肋狀件及該等 狹縫間界定, 其中忒第二寬度係在2微米及14微米之範圍間,且該 第三寬度對該第二寬度的比係在1〇及少於15之範= 間。 2.如請求項丨之裝置,其中該第二寬度對該液晶層厚度的 比係4或更多。 汝明长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三寬度係j 2微米或更少。 4·如=求項3之裝置,#中該第三寬度係8微米或更少。 :长項1之裝置,其中該第一寬度係在4微米及20微米 之範圍間,且該第二寬度係在4微米及20微米之範圍 間。 6.如:求項!之裝置,其中該液晶層之厚度係少於3微米。 7· i明求項!之裝置,進一步包含一對彼此面對面放置且 /、]/、有忒液晶層的偏光板,該對偏光板之發射軸係彼 此垂直,該等發射車由中之一係在該顯示平面的一水平方 100211.doc 1284301 向延4申,曰气jr竺 Μ寻肋狀件及該等狹縫係經放置以在與該等 發射轴中之一呈4 5庚fe a a + 王度角的方向延伸0 8 ·如請求項1之裝詈,;隹—本a人 一古 置進一步包含一驅動電路,其係能施 η於先别對應-預定灰階所決定之灰階電壓的過量 (overshoot)電壓。 種匕&如睛求項1之液晶顯示裝置的電子設備。 10·如明求項9之設備’進—步包含_電路,其係用於接收 電視廣播。
100211.doc
TW094106998A 2004-03-08 2005-03-08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28430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064223A JP2005250361A (ja) 2004-03-08 2004-03-08 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04987A TW200604987A (en) 2006-02-01
TWI284301B true TWI284301B (en) 2007-07-21

Family

ID=34909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06998A TWI284301B (en) 2004-03-08 2005-03-08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195352A1 (zh)
JP (1) JP2005250361A (zh)
KR (1) KR100719424B1 (zh)
CN (1) CN1667461A (zh)
TW (1) TWI2843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633247B2 (en) 2003-08-11 2014-01-21 Hill's Pet Nutrition, Inc. Method for decreasing cartilage damage in dogs
US8350796B2 (en) * 2005-03-03 2013-01-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liquid crystal monitor, liquid crystal television receiver, and display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84626B1 (en) * 1997-06-12 2008-01-02 Sharp Kabushiki Kaisha Vertically-aligned (V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0309918B1 (ko) * 1998-05-16 2001-12-17 윤종용 광시야각액정표시장치및그제조방법
KR100283511B1 (ko) * 1998-05-20 2001-03-02 윤종용 광시야각 액정 표시장치
JP3744714B2 (ja) * 1998-12-08 2006-02-1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JP3926056B2 (ja) * 1999-03-16 2007-06-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513598B (en) * 2000-03-29 2002-12-11 Sharp Kk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255378B (en) * 2000-06-30 2006-05-21 Hannstar Display Corp Wide view-angle multi domain vertical alignment (MVA) liquid crystal display (LCD) device
JP3877129B2 (ja) * 2000-09-27 2007-02-07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US6977704B2 (en) * 2001-03-30 2005-12-20 Fujitsu Display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JP2003172915A (ja) * 2001-09-26 2003-06-20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084237A (ja) * 2003-09-05 2005-03-31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67461A (zh) 2005-09-14
KR20060043524A (ko) 2006-05-15
US20050195352A1 (en) 2005-09-08
KR100719424B1 (ko) 2007-05-18
TW200604987A (en) 2006-02-01
JP2005250361A (ja) 2005-09-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75869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KR100988990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JP492606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4571166B2 (ja) 垂直配向型液晶表示装置
US20100165274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electronic device having same
TWI251705B (en) Vertical alignment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7025661A (ja) マルチドメイン垂直配向型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01451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20050213008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200539099A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of,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10818248B2 (en) Display panel
TWI284301B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2006330605A (ja) 液晶表示装置
US7064801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20050219182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driving method therefor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JP3307917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WO2022000624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WO2006049048A1 (ja) 液晶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JP2006018116A (ja) 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74234B1 (ko) 광학적으로 보상된 밴드 모드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215562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7264037A (ja)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29160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3315833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316000A (ja) 液晶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