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522208B - A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 Google Patents

A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522208B
TW522208B TW090131086A TW90131086A TW522208B TW 522208 B TW522208 B TW 522208B TW 090131086 A TW090131086 A TW 090131086A TW 90131086 A TW90131086 A TW 90131086A TW 522208 B TW522208 B TW 52220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heat transfer
transfer system
patent application
solid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01310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Glen D Jukkola
Michael S Mccartney
Paul R Thibeault
Original Assignee
Alstom Switzerland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stom Switzerland Ltd filed Critical Alstom Switzerland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5222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52220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1/00Modifications of boiler construction, or of tube systems, dependent on installation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of dispositions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7/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 F28D7/0058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tubular conduit assemblies for both heat-exchange media,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a conduit wall the conduits for only one medium being tubes having different orientations to each other or crossing the conduit for the other heat exchange mediu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1/00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 F22B1/02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 F22B1/18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a hot gas, e.g. waste gas such as exhaust ga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22B1/1807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a hot gas, e.g. waste gas such as exhaust ga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sing the exhaust gases of combustion engines
    • F22B1/1815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characterised by form of heating method by exploitation of the heat content of hot heat carriers the heat carrier being a hot gas, e.g. waste gas such as exhaust gas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using the exhaust gases of combustion engines using the exhaust gases of gas-turb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1/00Modifications of boiler construction, or of tube systems, dependent on installation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of dispositions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2B31/0007Modifications of boiler construction, or of tube systems, dependent on installation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of dispositions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combustion in a fluidized bed
    • F22B31/0084Modifications of boiler construction, or of tube systems, dependent on installation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of dispositions of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combustion in a fluidized bed with recirculation of separated solids or with cooling of the bed particles outside the combustion b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02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 F23C10/04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with mea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chieving or promoting a circulating movement of particles within the bed or for a recirculation of particles entrained from the bed the particles being circulated to a section, e.g. a heat-exchange section or a return duct, at least partially shielded from the combustion zone, before being reintroduced into the combustion zo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10/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 F23C10/18Details; Accessories
    • F23C10/24Devices for removal of material from the b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9/00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 F28D19/02Regenerative heat-exchange apparatus in which the intermediate heat-transfer medium or body is moved successively into contact with each heat-exchange medium using granular part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3COMBUSTION APPARATUS; COMBUSTION PROCESSES
    • F23C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USING FLUID FUEL OR SOLID FUEL SUSPENDED IN  A CARRIER GAS OR AIR 
    • F23C2206/00Fluidised bed combustion
    • F23C2206/10Circulating fluidised bed
    • F23C2206/103Cooling recirculating partic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2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f the groups F28D1/00 - F28D20/00
    • F28D2021/0019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8D2021/0045Other heat exchanger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Heat exchang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granular materials

Description

522208 五、發明説明(1 發明背景 μ. 本發明係關於熱傳系統,較特別的是—種具有復熱及傳 •性,之熱傳系統,其藉由自熱再生性固體傳導熱至一 “工作 机體而操作以加熱‘工作流體”。本文所用之“工作流體,,一 詞係指-熱力循環之“工作流體,,,例如蒸汽或氨,以及一 製程進料。供熱再生性固體變熱之熱源可以採取任意型式 ,而最普遍的是一内熱源,例如熱氣,係某些類型燃燒室 内之燃料與空氣之燃燒結果所生。惟,此熱源亦可為一外 熱源,例如來自一渴輪機或其他類似設備之熱排氣,或可 為一熱製程蒸汽,係某些類型化學反應之結果所生。 。月進步參考内熱源之内容,用於燃燒化石燃料之熔爐 已長期使用做為一利用實用物質以產生控制性熱量之裝^ 在此,其應用上可為直接作用型式,例如旋轉式爐窯, 或可為間接作用型式,例如工業或船舶使用於產生電力之 蒸汽發電機。此熔爐之進一步差異在於爐罩為呈冷卻,例 如備有水壁者,或為不冷卻,例如備有耐火裡襯者。 % 相信此熔爐原先係因為需要燒陶,大約西元前4〇〇〇年, 及需要熔銅,大約西元前3000年左右,而發展出來。使用 風箱或鼓風至炼爐内以加速及改善燃燒則據信發生於大約 西元前2000年左右。 極相關於此熔爐者為對應之蒸汽鍋爐,此鍋爐係源自希 脱與羅馬且供家庭使用。結合水管原理之龐貝人之水鍋爐 即為進行機械性工作之鍋爐最早記錄例子之一者,其大約 為西元前130年。在此,龐貝人之水鍋爐送蒸汽至Her〇引擎 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〇x 297公釐)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2 ) ~"- ,即一中空球體安裝且在耳軸上旋轉,其中一者可容許蒸 汽通過,且透過二直角式噴嘴排出以令球體旋轉。此即為 大部分人們認為之世界上第一部反應式渦輪機。 η際上在其後之1600年中,特別是一般熔爐及水壁式熔 爐基本上已是遭忽視之技術。其一部分係因為做為工作流 體用之蒸汽並無用途,直到1698年由111〇11^5 Savery發明第 一部在商業上成功使用之蒸汽渦輪機。在17〇5年,接著有 NeWCOmen之引擎,而在1711年之前此引擎通常用於將水泵 送出煤礦外。據#自動調節之蒸汽閥即首次在丨7工3年出現。 多種火管式鍋爐發明於18世紀之後半期,而以俗稱之 Scotch船用鍋爐為達到顛峰。由於火管式鍋爐名稱之意涵, 在火管式鍋爐内之管件可視為熔爐之一組件,而燃燒過程 即發生於官束内。惟在此同時,此單元卻因為可用之鋼板 厚度而受限於大約150 psig之操作壓力。其後即研發出以較 高壓力及較大尺寸於火管式鍋爐者之現代水管式鍋爐,供 產生蒸汽。今日,供產生蒸汽之此現代水管式鍋爐係涵蓋 所有以下者··中心式蒸汽發電機、工業用鋼爐、流體化床 式銷爐及船用鋼爐。 在所有諸類型鍋爐中,若要將本申請案所指之具有復熱 及傳導性之熱傳系統分類成諸類型鋼爐中之一者,則本申 請案所指之具有復熱及傳導性之熱傳系統為採用一内熱源 之具有復熱及傳導性之熱傳系統,其可視為近似於一流體 化床式鍋爐,而非前述其他類型鍋爐中之任意者,因此, 文後對於先前技藝之相關探討焦點基本上將朝向流體化床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08
式鍋爐。在此,流體化床式反應爐已用於非燃燒反應中達 數十年,其中在一流體化床内反應物之徹底混合與緊密接 觸可造成高產量且有增進之時間與能源效益。儘管燃燒固 體燃料之其他方法可以極高效率產生能量,但是流體化床 燃燒則可用一溫度低到足以避免其他模式中之許多燃燒問 題,而有效率地燃燒固體燃料。 在工業上,眾所周知“流體化床鍋爐,,一詞中之“流體化,,係 指固體材料可以如流體般自由流動之狀態。換言之,當氣 體通過一固體粒子床時,氣體流產生施力使粒子彼此^ 。在低氣體流時粒子仍然接觸於其他粒子且易抗拒移動。 此狀態通常稱為一固定床。另方面,#氣體流增大時,粒 子上之施力即達到足以造成分離之一點。床隨即呈流體化 亦即固體之間之軋體缓衝容許粒子自由移動,而賦予床 有一液體式特徵。 在一流體床鍋爐燃燒器中之流體化狀態主 子直徑與流體化之速度。依此,主要有二種基本之流 燃燒系統,各以一不同之流體化狀態操作。此二種基本流 體床燃燒系、統纟中-者之特徵在較低速度與較粗之床粒度 ,流體床係濃密而有一均勻之固體濃度,且具有一界定良 好之表面。此系統最常在工業中被稱為一發泡流體床,^ 為有超過使床流體化所需之空氣量通過泡沬型式之床。發 泡流體床之進一步特徵在具有最合宜之床固體混合率,及 較低固體夾載於煙氣内。儘管需要極少之夾載物質再循環 至床以維持床之存量,但是實質上之再循環率可用於增強
I 522208 _ A7 ------------B7 五、發明説明(4 ) "— - 性能。 此二種基本流體床燃燒系統其中另一者之特徵在較高速 X ”精細之床粒度,流體床表面係隨著固體夾載增加而擴 散,^致於不再有一界定之表面。再者,其需要以高速率 、έ 2衣至床,以利維持床之存量。床之鬆散密度係隨著燃 k时之同度增加而減小。一具有諸特徵之流體化床最常在 /業中被稱為循環流體床,因為物質以高速率自燃燒器 循%至粒子再循環系統及回到燃燒器。循環流體床之進一 步特徵在具有極高之固體混合率。 在先前技藝多種型式之流體床燃燒系統中可發現無數例 子,皆為長年以來所發明。回溯早至195〇年代後期時,一 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早期例子為2,818,049號美國專利“加 熱方法,,中之主旨,其獲證於W57年12月31日。依2,818,049 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其提供一使用非連續性材料之流 體化假液體床以自一燃燒流體傳熱之方法,該材料為氧化 觸媒且藉由重力而連續地循環通過一預定路徑,包括一上 流柱及一下流柱。接著,該方法包括以下步驟:藉由燃料 之導入與燃燒產生燃燒氣體於上流柱,以維持床呈一流體 化假液體狀態且上流柱之密度實質上較低於下流柱之密度 ’令燃燒氣體向上流過上流柱,令一部分燃燒氣體在上流 柱之上端處脫離於上流柱,在燃料之導入與燃燒處上方之 上流柱内一位置通過一流體且與床呈間接式熱交換關係, 以利傳熱及維持床之循環率,使得床之溫度及位於前述位 置之下游處的夾載氣體實質上小於前述位置之上游處者。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A7 —-----____ 五、發明説明f '~ -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二例.子為2,983,259號美國專 利“蒸汽產生之方法及裝置,,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61年5月 9曰。依2,983,259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其提供一最低熱 交換區。此最低熱交換區内之材料較佳為至少一部分由活 性氧化觸媒組成,以賦予此區有足夠高之接觸反應活性, 使一燃料-空氣混合物可以直接導入且實用而有效地在其内 氧化,釋放熱及據此產生一熱氣體蒸汽向上通過材料,一 部分之此熱則在此區以及此區上方之熱交換區内遭到吸收 為了在一實際咼度之流體化床内具有有效而徹底之燃燒 或氧化,且燃燒支援氣體係預熱至一適當度數,則基本上 I採用一活性氧化觸媒,使材料有足夠之接觸反應活性以 疋成燃料之氧化,及基本上當燃料之熱含量係實質上完全 接觸於此床之材料以自流體化材料吸收實質熱量時,材料 溫度不致昇高至所用觸媒之鈍化溫度以上,即觸媒永久損 壞而喪失所有或大部分接觸反應活性之溫度以上。 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三例子為2,997,〇3 1號美國專 利力…、及產生蒸A之方法”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61年8月 依2,9 9 7,〇 3 1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一燃料-空氣混 e物通過一接觸反應氧化材料體上方,材料係採取一極薄 之粒子層型式,且此較小量材料具有低活性溫度時之極高 接觸反應/舌性,因而成為一較昂貴之觸媒。通過此材料上 方之燃料-空氣混合物係接觸反應地氧化,且所生之熱燃燒 氣體通過材料床,床内浸有導管,藉以昇高此材料之溫度 。燃料與空氣係經調節以利昇高此材料床之溫度至導入床 本紙張尺度適^規格(210 X 297公釐) -8 - 五、發明説明f ) 内之燃料與空氣;昆合物可以完全氧化之溫度。燃料與空氣 隨後供給至此床且以極微或無燃料方式在其内氧化,、=二 通過與接觸於高活性觸媒。 考 -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四例子為3,1〇1,697號美國專 利“蒸汽之產生,,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63年8月”日。依 3,1〇1,697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氧化觸媒係用於—材 料床之上游處’其需在—燃料·空氣混合物將在材料床内氧 化或燃燒之前先加熱至一遠高於氧化觸媒者之溫度。—私 體係提供以設置-不連續性材料床於其内。此材料床係2 承於複數沿水平方向之長形構件上,長形構件延伸過殼體 且大致呈平行間隔,以致於材料無法向下通過諸構件,但 是流體化之氣體可以向上通過。諸構件係塗覆或浸潰以一 活性氧化觸媒,以致於觸媒之活性溫度實質上在需要氧化 -燃料·空氣混合物之最低床溫度以下。提供裝置以強迫* 氣向上通過長形構件上方之殼體及通過材料床,以令此; 料呈流體化’且利用一空氣加熱器充 媒之溫度至其活性溫度。長形槿株丁 士 & 轧以幵同觸 其, 長形構件下方為複數燃料分配導 Ϊ 且在床之下方部分内設有另-和料 “己導管。操作時’長形構件下方之燃料 用 注入燃料至殼體内’且此燃料混合於空氣及由觸媒氧化,、 所生之熱即加熱於材料床或一部分床至其所需之最 。燃料隨後導送入長形構件上方之燃料分配導管,且: 止。除了提供燃料分配導管㈣ 床之長㈣件下方’諸構件可呈中空且其内部備有朝下之 本纸張尺«财®國家標準(CNS) 開孔’使仔構件本身即形成可供給燃料之分配導管。 ‘ +例次明而非侷限性之第五例子為3, i〗5,925號美國專 利“燃燒燃料之方法,,中之主旨,其獲證於年12月31日 ,依3,115,925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其提供一啟動程序 ’即流體化床之點火溫度大幅降低。在此,一金屬鹽類之 觸媒溶液係喷霧或導送至粒子材料床上,且隨後床預熱直 到點火溫度已達到為止。留在流體化床内之粒子表面上之 鹽類之乾燥殘餘物係以遠低於115〇卞點火點之溫度催化天 然氣與空氣之點火。 y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六例子為3,119,378號美國專 利瘵况之產生”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64年i月28日。依 3,119,378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其提供一加㉚流體之方 法,其包含向上流動一不連續之氧化觸媒流體化床,具有 一活性與鈍化溫度,鈍化溫度低於火焰溫度,及一富含燃 料且在可點火範圍外之燃料-空氣混合物係在床内進行燃料 之接觸反應氧化至混合物内所含空氣可以容許之程度,同 時維持觸媒之溫度於鈍化溫度以下,將剩餘燃料及其他流 出物自床向上流過不受火焰燃燒影響的不連續性惰性材料 之另一流體化床,藉此實質加熱材料至流出物之溫度及氧 化觸媒床内之充足燃料,以昇高另一床之溫度至足夠高值 ,以利氧化其内部之一燃料-空氣混合物,同時維持觸媒於 其鈍化溫度以下,導送充足之空氣至此另一床,以支援此 剩餘燃料部分之燃燒,將此另一床内之剩餘燃料部分氧化 ,及藉由一流體呈間接地熱交換於床而自床傳熱至_流體。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0· 522208 A7 _______B7 五、發明説明(8 )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七例,子為4,325,327號美國專 利“混合式流體化床燃燒器,,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82年4月 2〇曰。依4,325,327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一第一大氣發 泡流體化床熔爐係結合於一第二紊流式循環流體化床熔爐 ’以自粉碎狀固體燃料有效率地產生熱。第二熔爐之爐床 係自第一床承接較小尺寸之粉碎狀固體燃料、不生反應之 石灰石、及自第一床之煙氣抽離之清淨固體。粉碎狀固體 燃料之二階段式燃燒器據說可提供一系統,其效率高於透 過使用單一流體化床熔爐所能取得者。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八例子為4,335,662號美國專 利“用於一流體化床之固體燃料進給系統,,中之主旨,其獲 證於1982年6月22日。依4,335,662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 一用於煤炭燃燒之含有石灰石的流體化床係自一系統補充 _刀碎之煤炭’煤炭係自床之表面高度下方一位置處沿橫向 排出。一艙室或進給箱係安裝於床之一側,且其内部利用 堪板以隔離於床’煤厌即在堪板下方沿橫向流入床,同 時床材料容置於板上方之艙室内,以利於艙室内維持一預 定之最低材料高度。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九例子為4,36〇,339號美國專 利“流體化鍋爐,,中之主旨,其獲證於1982年23日。依 4,360,339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其提供一流體化床單元 ,具有一惰性熱貯存粒子靜態點火床於一流體化區正下方 且鄰近之,其中燃料粒子燃燒於流體化區内,其特徵在熱 貯存粒子概呈球形,各粒子具有複數突起可自粒子之表面 -11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9 ) -—^— 向外伸出一段預選長度,藉以在靜態點火床内之相鄰球形 粒子之間維持一最小間距等於突起之預選長度,以確定有 充足之氣隙空間存在於靜態點火床内,供流體化空氣向上 流過靜態點火床至流體化區内,而無過量之壓力降,及供 燃料粒子沿橫向穿過靜態點火床_ /、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十例子為4,445,844號美國專 利用於流體化床鍋爐之液體燃料及空氣進給裝置,,中之主 旨,其獲證於1984年5月1日。依4,445,844號美國專利之内 文所不,其提供一流體化床熔爐,供液體燃料燃燒於其内 二注油器向上延伸通過一無孔之床板,使油或其他液體燃 料適當混合於流體化空氣,造成油蒸發。當混合物進入流 體化床時,此混合物即通過拘限之開孔,因而造成高速流 動及在流體化床截面之均勻燃料與燃燒分佈。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十一例子為4,633,8 18號美國 專利了移動式煤厌點火流體化床之動力單元,,中之主旨, 其獲證於1987年1月6日。依4,633,818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 7、八七供了移動式煤厌點火流體化床之炫爐系統,用 於產生蒸汽以推動一火車頭。煤炭係在流體化床之爐室内 之流體化空氣中燃燒,以產生—熱煙氣,@自爐室通過一 鍋爐及一節熱器。產生於鍋爐及爐室壁面内之蒸汽係集聚 於一汽豉且自此處通過一床内之過熱器,及到達動力產生 裝置以產生動力而驅動火車頭。 一舉例說明而非侷限性之第十二例子為5,4〇1,13〇號美國 專利“内循環式流體化床(ICFB)燃燒系統及其操作方法,,中 -12-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爱)
裝 % 522208 A7
裝 訂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11 ) 載此材料之所需運送空氣係用於二次燃燒。 構成前文主旨之锅爐的原創人為W.B.Johnson。據信為 4,539,939號美國專利“流體化床之燃燒裝置及方法”中列為 發明人之同一 W.B. Johnson,其獲證於1985年9月10日。依 W.B.Johnson之4,539,939號美國專利之内文所示,複數較 濃密之圓珠形惰性固體材料粒子係保持散佈於流體化燃燒 床,以供循環通過分離於燃燒床之熱交換裝置,且隨著其 他床之組成物回到流體化床。細石灰石粒子亦隨著新燃料 粒子導送入燃燒床。循環之床組成物係自一拱形熱交換出 口排出,以水平方向令床之組成物回到燃燒床正上方,以 增加在床内之循環。此外,用於導送新燃料及細石灰石之 入口係位於拱形排放通道下方,以增進水平方向之排放速 度。大體上相對立於拱形排放通道之一部分燃燒通道備有 一斜壁段,以利進一步增強床内之循環。 在總結流體化床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之此項討論前,相 信重要的是集中注意於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藝型式之 數項觀點上,特別是有關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藝型式 之操作模式及結構性質。在此,例如應該指出依流體化床 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之操作模式及結構性質所示,亦即大 型循環流體化床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典型上在此大型循 環流體化床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中,細固體燃料灰爐/吸收 性粒子係在諸細固體燃料灰燼/吸收性粒子流向且流過一流 體化床熱交換器之前先脫離於煙氣。因此,此案並未嘗試 將流向且流過流體化床熱交換器之固體粒子加以分類。就 -14-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1522208
此而σ依此一操作模式所示,流向且流過流體化床熱交 換之固體粒子整體上係由所有灰燼之混合物組成,而灰 燼係一大型循環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藝型式燃燒器内 之固體粒子與空氣燃燒結果所產生。 。此外,相信亦應該注意的是,特別是大型循環流體化床 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之操作模式及結構性質,當流體化床 灰燼冷卻器使用於大型循環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藝型 式内時,此流體化床灰燼冷卻器典型上即用於冷卻大型循 環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藝型式燃燒器内之固體粒子與 空氣燃燒結果所產生之灰燼,且在此灰燼離開大型循環流 體化床單元之該先前技藝型式時。可以瞭解的是,此一流 體化床灰燼冷卻器可操作以達成大灰燼粒子分離於其所夾 載之細粒,而且是在此分離之細粒回到該大型循環流體化 床單元之前。惟,如前段文内所述,在流體化床灰燼冷卻 器之例子中仍未嘗試將總體上包含灰燼之固體粒子加以分 類,而灰燼係大型循環流體化床單元之該先前技藝型式燃 燒器内之固體粒子與空氣燃燒結果所產生。換言之,如前 段文内所述,利用此流體化床灰燼冷卻器之操作而分離之 固體粒子整體上包含由大型循環流體化床單元之該先前技 藝型式燃燒器内之固體粒子與空氣燃燒結果所產生之所有 灰燼之混合物組成。 進一步相關於此,請注意先前參考之4,53 9,939號美國專 利内文所示,以鐵礬土具體實施之床材料係自發泡床抽離 。惟’在該4,539,939號美國專利内文中未發現揭露有嘗試 -1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裝 訂
522208 A7 ---- B7 五、發明説明(13 ) "~' -- 在以鐵礬土具體實施之此床材料流.至熱交換器之前,將任 意殘留之灰燼或燃料分離於以鐵礬土具體實施之床材料。 因此,藉由總結於此,目前皆在流體化床單元之先前技 藝型式範圍内普遍實施’特別是相關於大型循環流體化床 單元之先前技藝型式,其並未依流體化床單元之此先前技 藝型式之操作权式及結構性質而嘗試在不同型式固體粒子 之間進行分類/分離,且在其回到熱交換器之前。最重要的 是,其未曾在相關於一流體化床熱交換器之先前技藝中揭 露或建議在不同型式固體粒子之間進行分類/分離,特別是 此一流體化床熱交換器包含一逆流式熱傳系統。較特別的 是’在任意之先前技藝文件中未曾發現有說明或建議將總 體上包含流體化床單元先前技藝型式燃燒器内之固體粒子 與工氣燃燒結果所產生的固體粒子之間進行分類/分離,不 論是在此固體粒子流過一逆流式熱傳系統之前或之後。 儘官依先前參考之多件美國專利内文建構之流體化床鍋 爐,以及刚述胃在煤炭科技87’研討會中提出已證實可達成 其設計目的之流體化床鍋爐,皆證明在先前技藝中有必要 進一步改善此流體化床鋼爐。較特別的是,在先前技藝中 已證實需要一具體實施一設計之低成本熱傳系統,其新穎 方式之特徵在其固體增強熱傳導。在此,一項由依先前參 考之多件美國專利内文建構之流體化床锅爐以及前述曾在 煤炭科技87’研討會中提出之主題流體化床鍋爐等“流體化 床銷爐”來看並不令人驚喜之基本特徵為需要使用流體化空 氣以操作流體化床锅爐,不管流體化床锅爐係設計成採用 -16-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08 A7 ------ Β7 五、發明説明(14 ) ' ------- 一發泡床型操作模式或一循環流體化床型操作模式,若所 需之操作扠式欲有效地完成則仍有必要使用流體化空氣於 某些用途。不論採用一發泡床型操作模式或採用一循環流 體化床型操作模式,此流體化空氣係設計以一預先選定之 速度注入,該選定主要是由特定流體化床鍋爐欲以一發泡 床型模式或一循環流體化床型模式操作而決定,藉此使流 體化空氣流過一由材料粒子組成之床,材料粒子之性質可 有多種型式,例如燃料粒子、石灰石粒子、惰性粒子、等 等。依此,因為需要使用流體化空氣於流體化床鍋爐之先 前技藝型式中,因此迄今仍無法使燃燒、熱傳導及其環境 控制過程完全不相關聯,且由於此事實,流體化床銷爐之 諸先刖技藝型式皆未能使各過程分別地達到最佳化,即燃 燒過程、熱傳過程及環境控制過程。 、因此,本發明之一目的在提供一熱傳系統之新穎及改良 式叹计,其可依相關熱傳系統所採用之新穎及改良式而預 測之。 、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其低成本。 本發明之又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藉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可達成固體之增進熱傳導。 本發明之再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有燃燒、熱傳導及環境控制過程之完全分離。 本發明之又再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由於燃燒、熱傳導及環境控制過程之完全分離 -17-
522208 A7 B7 五 發明説明(15 ,故其可使各程序理想地分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固體粒子例如鐵礬土者係在諸熱傳導固體流至一 熱傳裝置之前即在一分類步驟中有效地分離於固體燃料灰 爐、吸著劑、可燃物及煙氣。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此一熱傳系統不會因為改變燃料性質而受影響, 藉由採用分類步驟使燃料成為固體、液體或氣體,因此僅 有熱傳導固體例如鐵攀土接觸於熱傳裝置。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一内熱源係使用相關聯於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 系統’而在内熱源之區域中即無熱傳導表面。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此一熱傳系統仍具有達成最少量1^(^放射之功能。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硫取得物係脫離於燃燒過程。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依其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可以不需要一流體化床 式熱交換器,而其伴隨之效益為減少輔助電力及免除相關 聯鼓風爐與管路等衍生結果,其尚可藉由此一新穎及改良 之熱傳系統而具有一流體化床設計,纟中外熱傳導表心 在其一端接續一逆流段。 ’' 本發明之另一目的在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可採用一冰冷之旋風式分離器以替代一熱旋風式
-18-
522208
分離器,後者為一般需要使用者。 本發月之另目的在提供此一新賴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八特徵在可以較不昂貴地提供此—熱傳系、统,同時其結構 亦較單純。 發明概要 %依本發明所不’其提供一種新賴及改良之熱傳系統,其 叹片係可依相關熱傳系統所採用之新穎及改良式而預測之 :較特別的是,本發明之熱傳系統代表一新穎及改良之方 式其使用固體增強式熱傳導而設計出一低成本之熱傳系 統。本發明熱傳系統所具體實施之概念係相關於燃燒、執 傳導及環境控制過程之完全㈣,以容許其分別最佳化。 根據本發明熱傳系統與—f知結構⑽題循環流體化床系 統之間之成本比較,從此一成本比較之結果可知本發明熱 傳系統之所有壓力組件之成本可以比習知結構⑽卿循環 流體㈣系統者減少大約65%,且結構鋼、㈣涵蓋範圍、 及建築物體積之大幅減小亦可由本發明熱傳系統達成,而 相對於習知結構100MW循環流體化床系統所能達成者。 接著,本發明之熱傳系統採用一混合式設計,1可在古 溫時操作,例如高達110(rc,且利用旋風式分離器而有: 固體循%率。—第二固體循環迴路亦疊置於其上。依據本 發明,傳乐統之操作模式,—濃密之冰冷固體流係導送入 “第彳77之頂部。諸固體隨後以一復熱之熱傳導加熱 ,此係發生於本發明熱傳“之該第—部分内,且在_ 冷固體與-熱源之間,其亦可產生於本發明熱傳系統之該
-19-
522208 A7 ----- —____m_ 五、發明説) : ~--- 弟一部分内或在其外冑,因㈣固體會掉落至本發明熱傳 系統之該第-部分之底部,同時熱源本身冷卻以利於本發 明熱傳系統之該第一部分之出口處呈一低溫。教床固體係 自本發明熱傳系統之此第一部分排放至一爐内熱交換器:、 儘f爐内熱交換器並非必要於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 但是其可設於本發明熱傳系統之此第一部分下方。關於此 點,爐内熱交換器不需要設於燃燒器正下方,只要爐内熱 交換器相當接近燃燒器即可,以致於熱傳導固體可以利用 重力而自燃燒器向下流入爐内熱交換器。依本發明之最佳 模式實施例所示,本發明熱傳系統之所有熱傳導表面係位 於此爐内熱交換器中。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 固體缓緩向下移動通過此爐内熱交換器,其方式在本發明 之最佳模式實施例中則相似於一移動床。熱固體與適用於 此目的而位於爐内熱交換器中之管件之直接接觸可提供一 高熱傳導率於其間,且減少所需之熱傳導表面總數量。 可令本發明熱傳系統相較於先前技藝熱傳系統而呈現優 異特徵之一些重要特性如下:a)大幅減小熱傳導表面,b)高 溫之朗金(Rankine)循環可由本發明熱傳系統所具體實施之 技術達成,c)單純之壓力組件設計,d)標準之壓力組件設計 ,e)單純之支承件設計,f)減少氣體側之壓力降,及g)程序 最佳化。大幅減小熱傳導表面係利用本發明熱傳系統所具 體實施之設計而達成’所有壓力組件之熱傳導表面結合成 單一逆流式熱交換器’其係相對於本發明熱傳系統之前述 第一部分而設置,以致於可供熱傳導固體自燃燒器依重力 -2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08 A7 ------- —___ B7 五、發明説明(18 )~ 向下流至該熱交換器。依此,熱固體與熱傳導表面之 直接接觸可對所有表面提供高熱傳導率。此外,延伸之表 面J用於本發明之熱傳系統中,其進一步減少熱傳導表面 之*求成本比較之研究顯示本發明熱傳系統之總壓力組 件重量及成本大約為在相同於本發明熱傳系統設計條件下 操作之一循環流體化床系統者之1/3。 本發明之熱傳系統可使用高溫之朗金循環及其高廢房效 f 不需要研發或使用外來材料。此外,依本發明之最佳 模式實施例所示,透過使用於熱固體移動床之移動床式移 動之本發明熱傳系統中所取得之高熱傳導率可以不需要此 熱固體與爐内熱交換器管件之間之極高溫度差,且伴隨地 減低最高管件金屬溫度。高溫蒸汽狀態因此可以由本發明 熱傳系統之前述第一部分内之適當溫度取得,故可使用易 於取得之高鎳合金。經測試顯示添加延伸之表面於本發明 熱傳系統之爐内熱交換器管件會對所需之熱傳導表面有一 戲劇性之衝擊。關於此方面,可由本發明熱傳系統取得之 高熱傳導率及延伸之管件表面可以大幅減少所有熱傳導段 ,且少於昂貴高溫段者大約50%。若有需要,額外之表面減 少係可利用高溫鰭狀表面之研發而行之。 本發明之熱傳系統功能如同備有單—迴路以用於節熱器 、蒸發器及過熱器之熱傳系統。單段式過熱器因而不需要 中間頭箱。此外,儘管可以使用,但是熱傳系統之渦輪機 連接管係大幅減少’因為本發明熱傳系統之蒸汽出口係位 於相同於调輪機之高度。藉由本發明之熱傳系統,蒸汽側 -21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 522208 A7
及氣體側之不平衡即可因為控制固體流於其不同管段上而 減至最小。再者,吹灰器可以不再需要,因為埶傳導段並 未接觸於燃料灰燼。另彳,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 示,因為移動床式移動所生之傳導性熱傳導可提供一均勻 熱流量於管件之中線周俱卜不同於普遍用在先前技藝熱傳 系統中做單側式加熱之水壁。更有甚者,由於本發明之熱 傳系統並無水壁,因此對於奥斯田鐵/肥粒鐵材料所致之水 壁限制或因為單側熱流量所致之應力差異等不利於先前技 藝熱傳系統特徵者即有限。此外,先前技藝熱傳系統已知 易遭受之高溫腐蝕亦可由本發明之熱傳系統消除。 /習於此技者亦可知的是,用於一習知結構循環流體化床 系統之壓力組件配置方式需設計用於在其燃燒器内點火之 特定燃料。習於此技者亦可知的是,通過習知結構循環流 體化床系統之後通路的氣體流動率係隨著較高之燃料濕氣 :增加。因此,習知結構循環流體化床系統之後通路内的 管件間距常針對高濕氣之燃料而增加,以維持適當之氣體 速度通過此管件,因而在習知結構循環流體化床系統之例 子中造成較大且較責之後通路。據此,在相關之習知結構 循環流體化床系統範圍内,其燃燒器需設計以在需要多種 燃料時可配合最差之燃料。 另方面’當一内生式熱源係使用相關聯於本發明之熱傳 系統或一外生式熱源係使用相關聯時,本發明熱傳系統中 之熱傳導表面不會因為改變燃料性質而受影響,此係因為 燃燒氣體及燃料灰燼皆不接觸於本發明熱傳系統之熱傳導 -22-
^2208 、發明説明(20 表面。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因為其包含一分 類過程’且是在爐内熱交換器之前,以致於此分類過程可 操作以將熱傳導固體例如鐵礬土分離於固體燃料灰燼、吸 著Μ 可燃物及煙氣。此外,當一内生式熱源係使用相關 聯於本發明之熱傳系統時,本發明之熱傳系統具有高濕氣 之燃料以較高之氣體速度通過其第一部分。最後,當一外 生式熱源係使用相關聯於本發明之熱傳系統時,本發明熱 傳系統之第一部分内之復熱可以透過改變再循環之粒度及 再循環率而對不同燃料維持。 裝 訂 接著,本發明熱傳系統之第一部分並未具體實施任意熱 專導表面於其内,且其對於一備有薄耐火爐殼之筒形自我 〇承式叹计較為理想。再者,在相關之本發明熱傳系統範 兩内,此一配置方式可以不需要支管且大幅減少結構鋼之 、·长此外由於熱源係在本發明熱傳系統之第一部分内 :J 口此冰冷之旋風式分離器可以遠小於習知結構循環 二!:床f統所採用者,且其僅需少量耐火材及結構鋼。 要束者暂猎由本發明之熱傳系統’對於其熱交換器之支承 接近而上可以減),因為採用於此熱交換器内之管束係 接二遠較習知結構循環流體化床系、刪^ "冓循明熱傳系統内之固體循環率係遠較習知 、…構循%流體化床系統者小, 力降。同樣地,依本發明之最佳一較低之氣體側壓 發明埶值““似 果式實施例所*,用在本 發月”、、傳糸、、先内供熱固體以移 器可以依本發明之最A移動通過之熱父換 、式μ轭例所示而不需要流體化床 ^纸張尺度適财目时料 ~ 23 297公釐) 五、發明説明(21 篮化床系統内,因此本發、 與管路之成本。 月了心輔助電力需求及鼓風機 -二Γ可以瞭解的是本發明之熱傳系統提供 j特機4供程序達到最佳化,因為㈣本發明之轨 再者、二!::、熱傳導及環境控制過程即可有效分離。 淨性仍得以维持於其高溫之第—部分内,配合旋風式= :將此外’以下特性亦可由本發明之熱傳系統取 本發明之熱傳系統第—部分之下方部内之N〇x放射 為取>,利用-適當m統可使硫 發明熱傳系統之熱源產生過程;及依本發明之最 :例所示’石灰石仍可在本發明熱傳系統之分: 管其要求此石灰石應該細到足以-次通過本發明執 傳=之第-部分。惟,可以瞭解的是可能有例如極高硫 f 况,即其有必要在本發明熱傳系統之第一部分内也 試及取得一些硫取得物,在此狀況中,可 : ::數尺:。’因此石灰石將在通過-旋風式分離=先: 圖式簡單說明 式說明,其說明一 式說明,其說明一 圖1係依本發明建構之一熱傳系統之圖 内生式熱源係相關聯地使用; 圖2係依本發明建構之一熱傳系統之圖 外生式熱源係相關聯地使用; -24 -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A7 ----------B7___ 五、發明説明(22 ) ' — —— 圖I係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圖丨所示本發明 熱傳系、統之第-部分與其爐内熱交換器之間機私戈式互連之 放大比例侧視圖,且依本發明熱傳系統之操作模式所示熱 固體係自第一部分橫移至爐内熱交換器;及 圖4係本發明熱傳系統之一區段放大比例側視圖,在該處 進行分類過程,使熱傳導粒子例如鐵礬土分離於固體燃料 灰燼、吸著劑、可燃物及煙氣。 較佳實施例之說明 請即參閱諸圖式,且較特別的是圖丨,圖中說明一依本發 明建構之熱傳系統,大體上係以參考編號10表示,且相關 性地採用一内生式熱源。由圖丨中可知,熱傳系統1〇包括一 第一部分,即一容器,大體上係以參考編號12表示,且其 本身係由二區組成,即一下方區及一上方區。大體上以參 考編號14表示之下方區係操作如同一燃燒區,即產生内生 式熱源之區。在此區14内有燃料依參考編號16箭頭所示注 入於此’及燃燒空氣依參考編號丨8箭頭所示注入於此,且 係燃燒之,其較佳為使用習知起泡爐床技術,藉以產生熱 氣體型式之内生式熱源,此係燃料16與燃燒空氣18之燃燒 所產生。 大體上以參考編號20表示之容器12上方區,即設於區14 上方之容器12内部區域,其係以一反應爐方式操作,以致 於提供6至7秒之較大留置時間,藉此可發生復熱,容後詳 述’其中來自内生式熱源亦即氣體之熱係構成區14内所生 之燃燒產物’其經過依參考編號22箭頭所示之一向上流動 -25-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楚) 522208
14内或容器12之上方區20内。據此,纟器12之壁面即設計 成耐火裡襯式。再者’固體粒子24有助於自内生式熱源亦 即氣體22中復熱’而下降至—溫度’其係低収以使用於 ’以傳熱至-依參考編號24箭頭所示注入容器Μ上方區2〇 之固體粒子流’及其經過依箭頭26所示之一向下流動。此 時^容㈣之上方㈣主要功能為—逆流,且直接接觸於 熱父換β。在此’亚無熱至水/汽之傳熱發生在容器Η之區 一般空氣加熱器型式之本發明熱傳系統⑺中,一般空氣加 熱器即簡示於圖1内,其中該空氣加熱器大體上以參考編號 28表示。 依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示,用於實施自氣體22復熱之 固體粒子24係設計成具有一高密度以及一高熱傳導率。換 5之,固體粒子24之密度越高及數量越多,亦即固體粒子 24之表面積越高,則容器12可以越小。在此,已經發現有 多種型式之鐵礬土亦即Al2〇3適合使用做為固體粒子24。關 於此點,此多種型式之鐵礬iA120s不僅是因為其熱性質而 較吸引人,此外因為其亦可做為低工藝陶材之原料,實際 上其可在世界上之每一國家中取得。惟,應該瞭解的是, 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本質下,另有其他型式之粒子可以具體 實施此粒子必須具備之上述特徵,以替代上述多種型式之 鐵礬土。 用於實施自氣體22復熱之固體粒子24亦設計成具有一極 高於固體燃料灰燼與吸收性粒子者之密度與粒度。固體粒 子24係設計以容器12之上方區20内之最大氣體速度向下掉 -2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08 A7 ________ B7 五1發明説明(24 ) ' 一 落通過熔爐,亦即容器12之上方區.20内之固體粒子24末端 速度大於容器12之上方區20内之最大氣體速度。容器12之 上方區20内之截面積係設計以確定其内部之氣體速度高到 足以夾載大部分固體燃料灰爐與吸收性粒子,且依圖1内之 箭頭36所示將其攜載向上及離開容器12 ,容後詳述其方式。 固體粒子24係以此方式自容器12之下方區14排出,以確 定基本上無細粒或粗固體燃料灰燼或吸收性粒子亦轉移至 以參考編號3 0表示之爐内熱交換器。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 實施例所示,複數爐床排放管係各以圖1内之相同參考編號 31表示且將進一步說明於後,其係定位以令各以圖1内之相 同參考編號31a表示之複數爐床排放管入口設於以參考編號 14a表示之容器12之區14地板上方。透過使用此設計,即相 關於使用複數爐床排放管31且各令其入口 31¾設於容器12之 區14地板14a上方,則無大型石塊等可自容器12之區14通向 爐内熱交換器30。因此,此大型石塊等僅利用一分離式爐 床排放棄置系統以自容器12去除,該系統係由圖1内之箭頭 參考編號33簡示於圖1内。 特別詳細說明相關於圖4之探討,空氣係足量地導入複數 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藉此使其速度高到足以防止細粒、 固體燃料灰儘及吸收性粒子向下流過複數爐床排放管3 i之 任一或多者’同時此空氣流之速度卻不足以阻制固體粒子 24向下流過複數爐床排放管3丨各者到達爐内熱交換器3〇。 導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之空氣亦操作以令可能進入 複數爐床排放管3 1之任一或多者内之任意未燃燒的含碳物 •2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g S家標準(CNS) A4規格(21GX 297公爱)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25 ) 質燃燒。由此燃燒所產生之熱係設計成自複數爐床排放管 31各者回到容器。 接續圖1所示本發明熱傳系統10之說明,依本發明建構之 熱傳系統10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部分,即先前所參考之爐内 熱交換器30。由圖1内可以瞭解,一或多熱傳導表面係適度 地支持於爐内熱交換器30内且呈安裝關係。依本發明熱傳 系統10之圖1說明所示,在圖1内各以相同參考編號32表示 之諸此熱傳導表面係透過使用適用於此目的之任意習知型 式戈·裝裝置(為了保持圖面說明清晰而未纟會示),而簡示成適 度支持地安裝於爐内熱交換器30内,例如較佳為在爐内熱 交換器30内呈彼此適度間隔。惟,應該瞭解的是,較多或 較少量之此熱傳導表面32皆可採用於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 且其並未脫離本發明之本質。 體粒子24即向下移動,其主要是在重力 速度’例如40 m/hr。依此,諸固體粒子 有一移動式爐床之特徵。儘管依本發明 ,諸固體粒子24向下移動時具有一移動 疋可以瞭解的疋諸固體粒子24亦可用苴 動,且其並未脫離本發 基本上通過爐内熱交換器30的有各已依相同參考編號h 所示箭頭流過且排放後,且已自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之 參考編號31b所示出口進入爐内熱交換器3〇的固體粒子以之 單純質量流,因此一旦諸固體粒子24已在容器12之第一部 分20内恢復來自内生式熱源亦即氣體22中之熱時,則諸^ 其主要是在重力之影響下且為極低 此,諸固體粒子24向下移動時即具 可用某些其他方式向
。儘管依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示 訪時具有一移動式爐床之特徵,但
本紙張尺度適财@ S家標準(CN^T^M21GX297公爱) A7
或者熱傳功能至少一部分 一部分熱交換之功能需以 能較佳為完全以逆流方式執行, 係以逆流方式執行。在此,至小 逆流方式執行。 在前述之向下移動過 量流係流料料表面32 /向下㈣之㈣粒子24質 較佳為各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 為各由複數之個別管件組成(為了保持圖面說明清晰而 而總稱為單—熱傳導表面32。通過各熱傳導表面 栌-“F二nrl圖乂未不)的有一個循環之“工作流體”,其各以 *字之箭頭簡示。“工作流體”―詞可視為一熱 衣之1作流體”’例如蒸汽或氨’以及一製程進料。 作用於向下移動之固體粒子24f量流與流過管件(圖中未示) 之工作流體之間之傳導性熱交換,在該管件總體包含其中 一熱傳導表面32時,其較佳為前述百分之百逆流。儘管如 上所述,向下移動之固體粒子24質量流與流過管件(圖中未 示)之工作流體之間之此傳導性熱交換另可至少一部 流。 田用於燃燒以自此處產生内生式熱源之燃料改變時,並 不需要改變總體包含各熱交換器表面32之個別管件(圖中未 不)之間間距此外,由於並無氣體流過總體包含各熱交換 器表面32之個別管件(圖中未示),因此並無氣體側速度限制 ’此速度限制在氣體-至-管件熱交換器中即需要多段之過熱 器、再熱器、蒸發器及卽熱器熱傳導表面,此為先前技藏 循環流體爐床系統以及先前技藝研粉狀煤炭點火蒸汽發電 機例中最常需要者。因此,可考慮以本發明之熱傳系統1〇 -29-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提供一自其節熱器入口至其過熱器出口之單一迴路,且頭 箱壓力損失等伴隨之效應可以大幅消除。 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之 固體粒子24實質上係或百分之百鐵礬土亦即Al2〇3組成,且 包括僅有最小量之固體燃料灰燼。此係根據在容器12内之 鐵礬土亦即Al2〇3之固體粒子24與固體燃料灰燼之間進行一 項分類之事實所致。換言之,來自容器12之區14内之固體 燃料16與燃燒空氣18之燃〔燒所致固體燃料灰燼係微米尺寸 與低密度’且因而可夾載於氣體22之向上流動中。另方面 ’鐵暮土亦即Al2〇3之固體粒子24係極濃密及為600至1200 微米尺寸,因此過大而無法夾載於氣體22之向上流動中。 此外’上述及文後將參考圖4做進一步說明之複數爐床排放 管3 1連同導入空氣於此之設計係提供額外分類且進一步確 定僅有鐵礬土亦即Al2〇3之固體粒子24向下通過至爐内熱交 換器30。因此,基本上在重力之影響下,鐵礬土亦即Al2〇3 之固體粒子24係如上所述地向下移動。 請繼續參考圖1,當固體粒子24到達爐内熱交換器3〇之底 部時’如圖1所示,固體粒子24已足夠冷,亦即大約500T ’以致於由圖1内參考編號34點線所示之固體粒子24可以送 回到谷器12之頂部,供注入其第一部分2〇内,如上所述, 以利重覆固體粒子24流過容器12及隨後流過爐内熱交換器 30之過程。固體粒子24在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内之此項流動 將在本文内稱為“下方再循環迴路”。 請進一步參考本發明熱傳系統10之容器12之區14内之固 -30-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f ) 體燃料16與燃燒空氣18燃燒所致固體燃料灰燼情形,如圖1 所示,其中相關性地採用一内生式熱源,此固體燃料灰爐 係如上所述地夾載於氣體22,且因而隨之自容器12之區14 向上流入及流過容器12之第一部分2〇内,氣體22與其夾載 之固體燃料灰燼最終即依圖1内參考編號36箭頭所示排放至 一低溫,即冰冷,之習知結構旋風式分離器,冰冷之旋風 式分離器大體上係由圖1内之參考編號38表示。在旋風式分 離器38中,固體燃料灰燼係依習於此技者熟知之方式分離 於氣體22。其在冰冷之旋風式分離器38内分離後,大體上 由圖1内之參考編號40箭頭與點線所示之一部分分離式固體 燃料灰爐即回到容器12之區14,而剩餘之分離式固體燃料 灰燼則依大體上由圖1内之參考編號41箭頭與點線所示自、水 冷之旋風式分離器3S做排放處理。另方面,在旋風式分離 器38内將固體燃料灰燼分離後之氣體22係自冰冷之旋^ 分離器38排放至空氣加熱器28,如圖1内之參考編號ο箭^ 與點線所示。上述及在本文内稱為“上方再循環迴路、 體燃料灰燼再循環主要執行以下二項功能:D其減少^ 12所排放之未燃燒碳量,及2)JL 备益 内之溫度。 )…控制爐内熱交換器3。 之 爐内熱交換器30之溫度極為重要,因為其 固體粒子24與熱傳導表面32之管件(圖中未示)之間之:: 二生:傳導’以及使工作流體流過諸管件(圖中 導 在本發明之熱傳以1Q中,爐内熱交Μ 2=。 火、過量空氣、上方再循環率、及 '皿度為Q點 次下方再循環率之函數。 I纸張尺度適用中@ g家標準(CNS) Α4規格(21〇 X 297公釐) ---^___B7 五、發明説明p ) "'' "一" 以一既定之Q點火而言,獨立變數則為上方再循環率及下方 再循環率。若需昇高固體粒子24之溫度,則下方再循環率 可以減低’但是當本發明之熱傳系統10係相關性地採用一 内生式熱源,且此熱源為容器12之區14内之固體燃料16與 燃燒空氣18燃燒所產生時,氣體22自容器12第一部分2〇之 離開溫度會因為自熱源復熱之表面積減少而昇高。上方再 擔環率可以減低以昇高固體粒子24之溫度,但是碳損失會 因為固體燃料灰燼内之未燃燒碳較少機會自冰冷之旋風式 分離器38再循環至容器12之區14而增加。因此,最佳策略 為考慮相關於二項變數之各別調整之組合方式,亦即在下 方再循環率中之一些調整以及在上方再循環率中之一些調 整。亦應注意的是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之溫度之上限係由固 體燃料16之灰燼熔解溫度所驅,即額定之11〇〇艺。在此, 為了使固體粒子24仍可在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自由流動,爐 内熱交換i§ 30内之溫度必須仍在容器12之區14内之固體燃 料16與燃燒空氣18呈黏性之溫度以下。 … 當熱源分別為圖1所示之内生式熱源及圖2所示之外生式 熱源時,透過自熱源復熱而集收自由流動之固體粒子以或 固體粒子24,之質量即可達成先前技藝循環流體爐床系統型 式或先刚技藝研粉狀煤炭點火蒸汽發電機型式中所無法達 成之許多事項。藉由舉例說明且不侷限於此者,請參考以 下依本發明建構之一熱傳系統,例如圖丨所示之本發明熱傳 系統10: 1)逆流係可行於依本發明建構之熱傳系統1〇所有 迴路中;2)當溫度透過本發明之熱傳系統1〇而下降時,不 -32-
522208 A7 B7
件之傳導率已知為遠大於氣體-至-管件熱傳導中之對流式熱 傳導,因而可大幅增進熱傳導。 … 需要更換熱傳導表面32之管件(圖中.未示);3)不論_料 16如何不良,熱傳導表面32之管件(圖中未示)皆無腐蝕、产 餘或堵塞專可能性;4)不論固體燃料丨6之性質如何,献 導表面32之所有管件(圖中未示)皆可呈韓片狀;5)1傳導= 面32之所有管件(圖中未示)係藉由傳導而相關於個別諸管件 (圖中未示)之軸線而均勻地加熱,藉此避免發生管件(圖中 未示)單側加熱,例如水壁式結構者;及6)由於固體_至_管 為了完成圖1所示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0之說明,請注音注 入容器12之區14内之燃燒空氣18較佳為在其注入之前^用 如參考編號42所示流過空氣加熱器28之氣體之間熱交換而 先在空氣加熱器28内加熱,而如參考編號44箭頭所示之空 氣則進入與流過空氣加熱器28。同樣極為重要的是應該注 意基本上使用於本發明最佳模式實施例熱傳系統1〇之唯一 空氣為注入容器12之區14内之燃燒空氣18。再者,亦請注 思的是此燃燒空氣18僅用在當所用之熱源為内生式熱源時 。除此以外,極為重要的是認知到無空氣及/或任意氣體注 入爐内熱交換器30内而在爐内熱交換器30内使固體粒子24 之向下移動質量呈流體化。使用於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之唯 一其他空氣為導送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而在固體 粒子24與可能進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 1 —或多者内之任意細 粒、固體燃料灰燼及/或吸收性粒子之間進行分類。 接著參考圖2,其中說明一依本發明建構且大體上以參考 -33-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裝 訂 522208 五、發明説明f2 程蒸汽經過依參考編號22,箭頭所示之一向上流動,以傳熱 至一依參考編號24,箭頭所示注入容器n,上方區2〇,之固體 粒子流,及其經過依參考編號箭頭26,所示之一向下流動。 此時,容器12’之上方區20,主要功能為一逆流,且直接接觸 於熱父換器。在此,並無熱至水/汽之傳熱發生在容器Μ,之 區14’内或容器12,之上方區2〇,内。據此,容器12,之壁面即 設計成耐火裡襯式。再者,固體粒子24,有助於自外生式熱 源亦即22’所指之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中復熱,而下降至一 溫度,其係低到足以使用於一般空氣加熱器型式之本發明 熱傳系統10’中,一般空氣加熱器即簡示於圖2内,其中該 空氣加熱器大體上以參考編號28,表示。 依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所示,用於實施自熱排氣或熱製 程蒸汽22’復熱之固體粒子24,係設計成具有一高密度以及一 高熱傳導率。換言之,固體粒子24,之密度越高及數量越多 ,亦即固體粒子24’之表面積越高,則容器12,可以越小。在 此,已經發現有多種型式之鐵礬土亦即Ai2〇3適合使用做為 固體粒子24’.,關於此點,此多種型式之鐵礬±A12〇3不僅是 因為其熱性質而較吸引人’此外因為其亦可做為低工藝陶 材之原料’實際上其可在世界上之每一國家中取得。惟, 應該瞭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之本質下,另有其他型式 之粒子可以具體實施此粒子必須具備之上述特徵,以替代 上述多種型式之鐵礬土。 用於實施自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復熱之固體粒子24,亦 設計成具有一極高於可夾載在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内且 本紙裱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爱) -35- 522208
j注入容器12,之下方區14,後可在容器12,内向上流動之任 思物質者之密度與粒度,固體粒子24,係設計以容器12,之上 方區20’内之最大氣體速度向下掉落通過熔爐,亦即容器I。 之上方區20’内之固體粒子24,末端速度大於容器12,之上方 區20’内之最大氣體速度。容器ι2,之上方區2〇,内之截面積 係設計以確定其内部之氣體速度高到足以夾载大部分物質 且依圖2内之參考編號36’箭頭所示由熱排氣或熱製程蒸 汽22’將其攜載向上及離開容器12,,容後詳述其方式。 固體粒子24’係以此方式自容器12,之下方區i4,排出,以 確定基本上無細粒或粗物質亦由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轉 移至以參考編號3〇表示之爐内熱交換器。依本發明之最佳 模式實施例所示,複數爐床排放管係各以圖2内之相同參考 編號31’表示且將進一步說明於後,其係定位以令各以圖2 内相同參考編號31a’表示之複數爐床排放管31,入口設於容 器12之區14 ’地板上方。透過使用此設計,即相關於使用複 數爐床排放管31’且各令其入口 3 la,設於以參考編號14a,表 示之谷器12之區14’地板上方,則無大型石塊等可自容器 12’之區14’通向爐内熱交換器30,,因此,此大型石塊等僅 利用一分離式爐床排放棄置系統以自容器12,去除,該系統 係由圖2内之箭頭參考編號33,簡示於圖2内。 特別詳細說明相關於圖4之探討,空氣係足量地導入複數 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藉此使其速度高到足以防止由熱排 氣或熱製程蒸汽22 ’夾載之任意物質向下流過複數爐床排放 管3 Γ之任一或多者,同時此空氣流之速度卻不足以阻制固 -36-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522208 A7 ______B7 __ 、發明説明f4 ) 一 ' 體粒子24’向下流過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到達爐内熱交換 器30’。導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之空氣亦操作以令可 能進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 1,之任一或多者内之任意未燃燒的 含碳物質燃燒。由此燃燒所產生之熱係設計成自複數爐床 排放管31’各者回到容器12,。 接續圖2所示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之說明,依本發明建構之 熱傳系統10’進一步包括一第二部分,即先前所參考之爐内 熱交換器30,。由圖2内可以瞭解,一或多熱傳導表面係適 度地支持於爐内熱交換器30,内且呈安裝關係β依本發明熱 傳系統10 ’之圖2說明所示,在圖2内各以相同參考編號3 2,表 示之諸此熱傳導表面係透過使用適用於此目的之任意習知 型式安裝裝置(為了保持圖面說明清晰而未繪示),而簡示成 適度支持地安裝於爐内熱交換器30,内,例如較佳為在爐内 熱父換器30’内呈彼此適度間隔。惟,應該瞭解的是,較多 或較少量之此熱傳導表面32’皆可採用於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 ,且其並未脫離本發明之本質。 基本上通過爐内熱交換器3〇,的有各已依相同參考編號35, 箭頭所示流過且排放後,且已自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之 參考編號31b’所示出口進入爐内熱交換器3〇,的固體粒子 之單純質量流,因此一旦諸固體粒子24,已在容器12,之苐一 部分2(Τ内恢復來自外生式熱源亦即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 中之熱時,則諸固體粒子24,即向下移動,其主要是在重力 之衫響下且為極低速度,例如4〇 m/hr。依此,諸固體粒子 24’向下移動時即具有一移動式爐床之特徵。儘管依本發明 -37-
522208 A7
之較佳實施例所示,諸固體 式爐床之特徵,但是可以睁解^4向下移動時具有—移動 些其他方式向下移動,且直 系 且,、亚未脫離本發明之本質。本文 之重點在於熱傳功能較佶A +又 ,, 較么為元全以逆流方式執行,或者埶 傳功能至少一部分係以逆流 凡苍… 爪万式執仃。在此,至少一部分 …父換之功能需以逆流方式執行。 如上所述,向下移動之固體粒子24,質量流與流過管件(圖中 未不)之工作流體之間之此傳導性熱交換另可至少一部分為 逆流。 π 在前述之向下移動過程中,此向下移動之固體粒子24,質 夏流係流過熱傳導表面32,,其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 較佳為各由複數之個別管件組成(為了保持圖面說明清晰而 未緣不)/總稱為單-熱傳導表面32、通過各熱傳導表面 32之各官件(圖中未示)的有一個循環之“工作流體”,並各 以標示“FLUm”單字之箭頭簡示。“工作流體詞可視為一 熱力循環之“工作流體,,’例如蒸汽或氨,以及一製程進料 :作用於向下移動之固體粒子24,質量流與流過管件(圖中未 不)之工作流體之間之傳導性熱交換,在該管件總體包含其 中一熱傳導表面32’時,其較佳為前述百分之百逆流。儘管 Ϊ用於燃燒以自此處產生外生式熱源之燃料改變時,並 不需要改變總體包含各熱交換器表面32,之個別管件(圖中未 示)之間間距。此外,由於並無氣體流過總體包含各熱交換 器表面32’之個別管件(圖中未示),因此並無氣體側速度限 制,此速度限制在氣體-至-管件熱交換器中即需要多段之過 -38-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A7 ___— B7 明説明(36 ) ~ 熱器、再熱器、蒸發器及節熱器熱傳導表面,此為先前技 藝循環流體爐床系統以及先前技藝研粉狀煤炭點火蒸汽發 電機例中最常需要者。因此,可考慮以本發明之熱傳系統 10’提供一自其節熱器入口至其過熱器出口之單一迴路,且 頭箱壓力損失等伴隨之效應可以大幅消除。 依本發明之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爐内熱交換器3 〇,内之 固體粒子24,實質上係或百分之百鐵礬土亦即ai2〇3組成,且 包括僅有最小量之其他物質。此係根據在容器12,内之鐵礬 土亦即Ab〇3之固體粒子24’與由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夾 載之任意物質之間進行一項分類之事實所致。換言之,可 由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夾載之任意物質係微米尺寸與低 密度,且因而可夾載於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之向上流動 中。另方面,鐵礬土亦即八丨2〇3之固體粒子24,係極濃密及為 600至1200微米尺寸,因此過大而無法夾載於熱排氣或熱製 耘瘵 >飞22之向上流動中。此外,上述及文後將參考圖4做 進一步說明之複數爐床排放管31,連同導入空氣於此之設計 係提供額外分類且進一步確定僅有鐵礬土亦即Al2〇3之固體 粒子24’向下通過至爐内熱交換器3〇,。因此,基本上在重力 之影響下,鐵礬土亦即Al2〇3之固體粒子24,係如上所述地向 下移動。 請繼續參考圖2,當固體粒子24,到達爐内熱交換器30,之 底部時,如圖2所示,固體粒子24,已足夠冷,亦即大約5〇〇 F。以致於由圖2内參考編號34,點線所示之固體粒子24,可 以送回到谷器12之頂部,供注入其第一部分2〇,内,如上所 -39- 本紙張尺度適用巾@ g家標準(CNS) Μ規格(咖χ挪公爱) 裝 訂
522208 A7
A7
熱傳系統1〇’中,爐内熱交換器3。,内之溫度為 。‘ 工虱、上方再循環率、及下方再循環率之函數 二:::之化點火而言’獨立變數則為上方再循環率及下 再循衣率。若需昇高固體粒子24,之溫度,則下方再循環 性:=二當本發明之熱傳系統1〇係如圖2所示相關 卜生式熱源,且此熱源為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 22’時,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自容器12,第一部分2〇,二離 開脏度s因為自熱源復熱之表面積減少而昇高。上方再循 環率可以減低以昇高固體粒子24,之溫度,但是碳損失會因 為由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所喪載之物f内之未燃燒^較 少機會自冰冷之旋風式分離器38,再循環至容器12,之區Μ, 而增加。因此,最佳策略為考慮相關於二項變數之各別調 整之組合方式,亦即在下方再循環率中之一些調整以及在 上方再循環率中之一些調整。 當熱源分別為圖1所示之内生式熱源及圖2所示之外生式 熱源時,透過自熱源復熱而集收自由流動之固體粒子24或 固體粒子24,之質量即可達成先前技藝循環流體爐床系統型 式或先前技藝研粉狀煤炭點火蒸汽發電機型式中所無法達 成之許多事項。藉由舉例說明且不侷限於此者,請參考以 下依本發明建構之一熱傳系統,例如圖2所示之本發明熱傳 系統10’ : 1)逆流係可行於依本發明建構之熱傳系統1〇,所有 迴路中;2)當溫度透過本發明之熱傳系統1〇,而下降時,不 需要更換熱傳導表面32’之管件(圖中未示);3)不論相關性 地使用於本發明熱傳系統10,内之外生式熱源性質如何,熱 -41 -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Α4規格(210 X 297公釐) 五、發明説明(39 傳導表面32,之管件(圖中未示)皆益腐钱 :性;4)不論熱排氣或熱製程蒸汽22' =或緒塞等可 表面32’之所有管件(圖中 質如何,熱傳導 面32,之所有管件( 俦鰭片狀;5)熱傳導表 件(圖中未示)之軸線傳導而相心個別諸管 中未示)單側i熱;^地加熱’藉此避免發生管件(圖 管件之傳導率6知4、壁式結構者;及6)由於固體-至- 敎㈣: 大於氣體至-管件熱傳導中之約 熱傳導,因而可大幅增進熱傳導。 t之對机式 j了完成圖2所示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之說明,極為重要 的疋認知到無空翕乃/弋立友 馬室要 ^ ^ ^ .'、或4忍乳體注入爐内熱交換器30,内而 在爐内熱父換器3〇,内使固體抑 門便固體粒子24之向下移動質量呈流體 使用於本發明最佳模式實施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ι〇,之 唯一其他空氣係導送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内,而在固 體粒子24’與可能進入複數爐床排放管3ι,一或多者内之可由 熱排,或熱製程蒸汽22’所夾載之任意物質之間進行分類。 接著請參閱圖3,在此,圖3係第一部分亦即圖以斤示本發 明熱傳系統10之容器12與其爐内熱交換器30之間機械式互 連之放大比例側視圖,其係由圖丨所示依據本發明熱傳系統 操作換式中自谷器12行進到爐内熱交換器3 〇之熱固體 粒子24通過。較特別地,參考圖3而可以瞭解的是,一機械 式互連結構係作用於容器12之區14與爐内熱交換器30之間 ’以致於其間存在一空間且由圖3中之參考編號29表示。換 言之’環繞於空間29之周邊係透過使用適合容器12之區14 之地板14a之機械式互連結構在爐内熱交換器30内作用之任 -4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釐)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40 ) 意習知裝置而封閉,以致於容器12與爐内熱交換器3〇係以 彼此間隔關係而支承,而侷限之空間29則延伸於其間。如 先削依圖1建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相關說明及依圖2建構 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 〇 ’相關說明所述,圖1所示熱傳系統1 〇 例子中之複數爐床排放管31及圖2所示熱傳系統10,例子中 之複數爐床排放管3丨,係跨過侷限之空間29,而包含依圖1 建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0例子中容器12之區14與爐内熱交 換為30之間之單一連通裝置及依圖2建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 1〇’例子中容器12,之區14,與爐内熱交換器3〇,之間之單一連 通裝置。在此,參考圖3而可以瞭解的是,如圖3所示之複 數爐床排放管31係向上伸出且穿過容器12之區14之地板 ’使得複數爐床排放管31各者之入口 31a係間隔於容器12之 區14之地板14a,相似地,如圖3所示之複數爐床排放管31 各者之出口 31b係向内伸入爐内熱交換器30,使得複數爐床 排放官31各者之出口 3 lb伸入爐内熱交換器3〇至相距於侷限 之空間29呈一段適當範圍處。 接著請參閱圖4,其中以放大比例說明圖丨所示本發明熱 傳系統10之一段執行分類過程,供將固體粒子24例如鐵礬 土者分離於固體燃料灰燼、吸著劑、可燃物及煙氣。在此 ’其說明於圖4所示容器12之區14之一部分地板14a,及圖4 所不且大體上以圖4中之參考編號3〇a表示之爐内熱交換器 30之一部分上表面。此外,藉由圖4說明複數爐床排放管3 1 其中單一者係以其入口 31a設於容器之區14内且適度間隔於 地板14a,及以其出口 31b設於爐内熱交換器3〇内且適度間 -43-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 x 297公釐)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f ) 隔於爐内熱交換器之上表面3 0a。 復參閱圖4,圖中揭示依本發明最佳模式實施例而以圖4 中參考編號46表示之一分類裝置安裝環繞於爐床排放管31 ,如圖4所示,以利適度間隔於容器12之區14之地板Ua及 爐内熱交換器30之上表面30a,適用於安裝分類裝置46以環 繞於爐床排放管31之任意習知安裝裝置皆可採用(為了保持 圖面說明清晰而未繪示)。參考圖i而可以瞭解的是,依本 發明最佳模式實施例,一分類裝置46較佳為共同相關於複 數爐床排放官31之各者,以致於個別分類裝置46之數量可 對應於依圖i建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G中所採用之個別爐床 排放管31之數量。相似地,參考圖2而可以瞭解的是,依本 發明最佳模式實施例,-分類裝置46,較佳為共同相關於複 數爐床排放管31,之各者,以致於個別分類裝置仏,之數量可 對應於依圖2建構之本發明熱傳系統1〇,中所採用之個別爐 床排放管3Γ之數量。惟,可以瞭解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 之本質下可在本發明熱傳系統1Q内採用分類裝置46之數量 較少於個別爐床排放管31之數量,及在殘離本發明之本 質下可在本發明熱傳系統1(),内採用分類裝置46,之數量較少 於個別爐床排放管3 Γ之數量。 接著,參考圖4而可以瞭解的是,分類裝置46包含一基本 上呈圓形之構件,且由圖4中之參考編號48表示,且透過使 用適於此用途之任音剞式翌左姑 _ 心孓式$知裝置,以供圖4中之參考編號 一所不-切構件適當地固定於其—端,管形構件5〇之另 -端則接於-適當之空氣源(圖中未示),使空氣容許流過一
522208 A7 B7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严 ) 改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固體粒子例如鐵礬土者係在諸 熱傳導固體流至一熱傳裝置之前即在一分類步驟中有效地 分離於固體燃料灰燼、吸著劑、可燃物及煙氣。再者,依 本發明所示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此 一熱傳系統不會因為改變燃料性質而受影響,藉由採用分 類步驟使燃料成為固體、液體或氣體,因此僅有熱傳導固 體例如鐵礬土接觸於熱傳裝置。此外,依本發明所示提供 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一内熱源係使用相 關聯於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而在内熱源之區域中 即無熱傳導表面。再者,依本發明所示提供此一新穎及改 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此一熱傳系統仍具有達成最少量 ΝΟχ放射之功能。同樣地,依本發明所示提供此一新穎及 改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硫取得物係脫離於燃燒過程。 此外,依本發明所示提供此一新穎及改良之熱傳系統,其 特徵在依其最佳模式實施例所示可以不需要一流體化床式 士熱交換器,而其伴隨之效益為減少輔助電力及免除相關聯 鼓風爐與管路等衍生結果,其尚可藉由此一新賴及改良之 熱傳系統而具有一流體化床設計,其中外熱㈣表面㈣ 其一逆流段。倒數第二者,依本發明所示提供此 -新賴及改良之熱傳系統,其特徵在可採用一冰冷之旋風 式分離裔以替代一熱旋風式分離器,後者為一般需要使用 者。最後,依本發明所示提供此一 ,^ 新顆及改良之熱傳系統 其特徵在可以較不昂貴地提供此 構亦較單純。 % N野其結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0家^^(CNS;) A4規格(21_Q x 297nY 裝 訂 -46· 522208 A7 B7 五、發明説明Γ ) 儘管本發明之實施例已做揭示,.可以瞭解的是其變更型 式且某些已揭述於前者仍可由習於此技者達成,因此,吾 人即以文後之申請專利範圍涵蓋揭述於本文内之變更型式 ,其皆在本發明之精神範疇内。 -47-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297公釐)

Claims (1)

  1. C8 ____________D8 申請專利^ -- 種熱傳系統係操作以利用自熱再生性固體至一工作流 •體之熱傳導而達成工作流體之加熱,其包含: &.一第一部分,具有一下方區及一上方區; b·一熱源’係提供於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該熱源 可在該第一部分内自該下方區向上移動至該上方區; C•複數再生性固體,係提供於該第一部分之上方區内 二該複數再生性固體各具有一足夠之密度及粒度,使該 $一部分内之該複數再生性固體各者之末端速度大於該 第一部分内之該熱源之最大向上速度,該複數再生性固 體可在該第一部分内自該上方區向下移動至該下方區, 使得該複數再生性固體可因為該熱源在該第一部分内自 該下方區向上移動至該上方區,同時該複數再生性固體 在該第一部分内自該上方區向下移動至該下方區,利用 該熱源之熱而復熱以變熱; d♦一第二部分,係機械式互連於該第一部分; e.爐床排放管裝置,係自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延伸 至該第二部分内,且具有一入口於其一端及一出口於其 另一端,該爐床排放管裝置令其該一端伸入該第一部分 之下方區内,以利於該入口位於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 ,及令其該另一端伸入該第二部分内,以利於該出口位 於該第一部分内,以致於當該複數再生性固體離開該爐 床排放管裝置及隨後以移動床方式向下流過該第二部分 時,該複數再生性固體即自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進入該 爐床排放管裝置及向下流過該爐床排放管裝置;及 -48- 本纸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釐) 522208
    A B c D •…、父換器裝置,係安裝於該第二部分内,該熱交換 • r裝置八有工作流體流過,該熱交換器裝置可操作以 致於田該工作流體流過時,該工作流體即因為該複數再 口體係以移動床方式向下流過環繞於該熱交換器 裝置之該第二部分而變熱,同時該複數再生性固體則因 為=在該第一部分内變熱之該複數再生性固體與流過該 熱交換器裝置之該工作流體間之傳導性熱傳導而變冷。 2·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熱源係產生 於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 …申#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其中空氣及固體燃 料仏各/主入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該空氣及該固體燃 料&後在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燃燒,及該熱源產生於 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其係以該空氣及該固體燃料在 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燃燒所產生。 4,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熱源係產生 於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外。 5·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熱傳系統,其中產生於該第一 部分之下方區外之該熱源包含來自一渦輪機之熱排氣, 該熱排氣隨後導送入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 6·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熱傳系統,其中產生於該第一 部分之下方區外之該熱源包含一因為某類化學反應所生 之熱製程蒸汽,該熱製程蒸汽隨後導送入該第一部分之 下方區内。 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複數再生性 -49-
    A8 B8 C8 --—---- D8_ $、申請專利範圍 " ~ ---- 固體包含鐵礬土粒子。 8..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進一步包含分類裝 置’係可連接於-外空氣源且併合地相關聯於該爐床排 放管裝置,該分類裝置係操作以導送足夠之空氣量至該 爐床排放管裝置内,以致於該空氣之速度高到足以防止 不必要之物質自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向下流過該爐床排 放管裝置而進入該第二部分。 9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分類裝置包 含至少一圓形構件安裝環繞於該爐床排放管裝置,及至 少一管形構件令其一端固定於該至少一圓形構件而其另 一端連接於一外空氣源,該至少一管形構件係操作以自 該外空氣源供給空氣至該至少一圓形構件。 10·如申请專利範圍第丨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爐床排放管 裝置包括至少一對爐床排放管呈彼此間隔地支承,以利 於各自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延伸至該第二部分内,該 ^ ’ 對爐床排放管各具有一入口於其一端及一出口於 其另一端’該至少一對爐床排放管各令其該一端伸入該 第一部分之下方區内,以利於該入口位於該第一部分之 下方區内,及令其該另一端伸入該第二部分内,以利於 該出口位於該第二部分内,以致於該至少一對爐床排放 管係操作以自該第一部分之下方區輸送該複數再生性固 體至該第二部分内。 11.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之熱傳系統,進一步包含分類裝 置’係可連接於一外空氣源且併合地相關聯於該爐床排 -50- 广類裝置包含至少-對圓形構件及至少-至少—對圓形構件各安裝環繞於該至少 排放管之-者’該至少一對管形構件各以其一 :口疋於該至少-對圓形構件之_對應者而其另一端可 ::「外空氣源,該至少—對管形構件各操作以自該 件之一對應者。 、而口疋的該至少-對圓形構 二申:青:利範圍第i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熱交換器裝 =複數熱傳導表面呈彼此間隔地支承於該熱交換器 :置:’該複數熱傳導表面各具有一工作流體流過,以 於虽工作流體流過該複數熱傳導表面各料,工作汽 體即因為該複數再生性固體係以—移動床方式過 環繞於該複數熱傳導表面各者之該第二部分而變執’同 =複數再生性固體㈣為該複數再生性㈣與流過該 2熱傳導表面各者之工作流體之間之傳導性熱傳導而 其中流過該複數熱 其中流過該複數熱 其中流過該複數熱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熱傳系統 傳導表面各者之 工作流體係蒸汽。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熱傳系統 傳導表面各者之工作流體係氨。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熱傳系統 傳導表面各者之工作流體係一製程進料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熱傳系統,其中該第二部分含 括排放裝置,供自該第二部分排放該複數再生性固體, 522208 A8 B8 C8 D8 、申請專利範圍 及該第一部分之上方區包括接收裝置,供接收該複數再 j性固體。 17.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之熱傳系統,進一步包含再循環 裝置,係互連該第二部分之該排放裝置與該第一部分之 上方區之該接收裝置,該再循環裝置係操作以自該第二 部分之該排放裝置再循環該複數再生性固體至該第一部 分之上方區之該接收裝置。 -52- 本紙張尺度適用中國國家標準(CNS) A4規格(210X 297公釐)
TW090131086A 2000-12-18 2001-12-14 A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TW522208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09/740,356 US6554061B2 (en) 2000-12-18 2000-12-18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522208B true TW522208B (en) 2003-03-01

Family

ID=24976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0131086A TW522208B (en) 2000-12-18 2001-12-14 A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6554061B2 (zh)
EP (1) EP1343999B1 (zh)
KR (1) KR100568897B1 (zh)
CN (1) CN1232754C (zh)
AU (1) AU2002211631A1 (zh)
DE (1) DE60120756T2 (zh)
TW (1) TW522208B (zh)
WO (1) WO200205047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66056B2 (en) * 2004-05-26 2011-11-29 Sme Products, Lp Heat exchange system for plume abatement
US7685737B2 (en) 2004-07-19 2010-03-30 Earthrenew, Inc. Process and system for drying and heat treating materials
US7024800B2 (en) * 2004-07-19 2006-04-11 Earthrenew, Inc. Process and system for drying and heat treating materials
US7694523B2 (en) * 2004-07-19 2010-04-13 Earthrenew, Inc. Control system for gas turbine in material treatment unit
US7622094B2 (en) * 2004-11-19 2009-11-24 Larry Lewis Method of recovering energy using a catalytic finned heat exchanger
US7610692B2 (en) * 2006-01-18 2009-11-03 Earthrenew, Inc. Systems for prevention of HAP emissions and for efficient drying/dehydration processes
US9163829B2 (en) * 2007-12-12 2015-10-20 Alstom Technology Ltd Moving bed heat exchanger for circulating fluidized bed boiler
US20090163756A1 (en) * 2007-12-19 2009-06-25 Uop Llc, A Corporation Of The State Of Delaware Reactor cooler
US7896951B2 (en) * 2008-02-18 2011-03-01 Alstom Technology Ltd Reducing carbon dioxide (CO2) emissions from the burning of a fossil fuel
DE102009039055A1 (de) * 2009-08-28 2011-03-10 Technische Universität Darmstadt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Abscheidung von CO2 aus Abgas
US20110108477A1 (en) * 2009-11-10 2011-05-12 Baker Hughes Incorporated Tubular Screen Support and System
US8277543B2 (en) * 2010-12-02 2012-10-02 Bert Zauderer Fossil fuel fired, closed cycle MHD generator in parallel with steam turbine cycle with zero emissions and CO2 sequestration
US20140056766A1 (en) * 2012-08-21 2014-02-27 Uop Llc Methane Conversion Apparatus and Process Using a Supersonic Flow Reactor
US20140065559A1 (en) * 2012-09-06 2014-03-06 Alstom Technology Ltd. Pressurized oxy-combustion power boiler and power plant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same
EP2952244B1 (en) 2014-06-02 2018-08-22 General Electric Technology GmbH Carbon capture system and method for capturing carbon dioxide
US9458838B2 (en) * 2014-07-17 2016-10-04 The Babcock & Wilcox Company Power generation plant integrating concentrated solar power receiver and pressurized heat exchang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818049A (en) 1954-08-05 1957-12-31 Combustion Eng Method of heating
US2983259A (en) 1955-02-09 1961-05-09 Combustion Eng Method and apparatus of steam generation
US2997031A (en) 1955-12-12 1961-08-22 Combustion Eng Method of heating and generating steam
US3101697A (en) 1956-05-07 1963-08-27 Combustion Eng Steam generation
US3119378A (en) 1956-06-26 1964-01-28 Combustion Eng Steam generation
US3115925A (en) 1957-01-04 1963-12-31 Combustion Eng Method of burning fuel
US3127744A (en) * 1960-10-19 1964-04-07 Nettel Frederick Combined steam turbine-air turbine power plants
US3219105A (en) * 1962-10-24 1965-11-23 Nettel Frederick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superheated steam, in particular for power recovery from the exhaust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DE1936949B2 (de) * 1969-07-21 1972-02-17 Siegener AG Geisweid, 5930 Hüttental-Geisweid Waermetauscher mit in einem schacht gefuehrten umlaufenden waermeuebertragern
CS148943B1 (zh) * 1970-10-22 1973-05-24
GB1448196A (en) * 1972-10-20 1976-09-02 Sprocket Properties Ltd Fluidised bed incinerators
US4227488A (en) * 1978-10-03 1980-10-14 Foster Wheeler Energy Corporation Fluidized bed unit including a cooling device for bed material
US4335662A (en) 1980-09-12 1982-06-22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Solid fuel feed system for a fluidized bed
US4360339A (en) 1981-02-02 1982-11-23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Fluidized boiler
US4325327A (en) 1981-02-23 1982-04-20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Hybrid fluidized bed combuster
NL8102307A (nl) * 1981-05-12 1982-12-01 Esmil Bv Inrichting en werkwijze voor het indikken door verdampen van een vloeistof.
US4539939A (en) 1981-12-15 1985-09-10 Johnson William B Fluidized bed combus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US4445844A (en) 1982-12-20 1984-05-01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Liquid fuel and air feed apparatus for fluidized bed boiler
US4750543A (en) * 1985-07-15 1988-06-1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Administrator Of 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Pumped two-phase heat transfer loop
US4633818A (en) 1985-12-20 1987-01-06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Mobile coal-fired fluidized bed power unit
JPS62169914A (ja) * 1986-01-21 1987-07-27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流動床炉の安定燃焼法
DE3635215A1 (de) * 1986-10-16 1988-04-28 Bergwerksverband Gmbh Verfahren zur allothermen kohlevergasung und wirbelbett-gasgenerator zur durchfuehrung des verfahrens
FR2615199B1 (fr) * 1987-05-11 1991-01-11 Inst Francais Du Petrole Procede de vapocraquage dans une zone reactionnelle en lit fluide
DE8916174U1 (de) * 1989-03-30 1994-10-20 Saarbergwerke Ag Wirbelbettfeuerungsanlage
DE3916325A1 (de) * 1989-05-19 1990-11-22 Grochowski Horst Wanderbettreaktoranlage
US5190451A (en) * 1991-03-18 1993-03-02 Combustion Power Company, Inc. Emission control fluid bed reactor
US5330562A (en) * 1993-03-12 1994-07-19 Medx, Inc. Fluidized bed scrubber for use in gas cleaning system
US5401130A (en) 1993-12-23 1995-03-28 Combustion Engineering, Inc. Internal circulation fluidized bed (ICFB) combustion system and method of operation thereof
SE9502248L (sv) * 1995-06-21 1996-12-22 Abb Carbon Ab Förfarande och anordning för värmeenergiutvinning ur rökgas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81489A (zh) 2004-03-10
KR100568897B1 (ko) 2006-04-10
KR20030066714A (ko) 2003-08-09
DE60120756D1 (de) 2006-07-27
US6554061B2 (en) 2003-04-29
DE60120756T2 (de) 2006-10-05
EP1343999B1 (en) 2006-06-14
US20020124996A1 (en) 2002-09-12
CN1232754C (zh) 2005-12-21
WO2002050474A1 (en) 2002-06-27
AU2002211631A1 (en) 2002-07-01
EP1343999A1 (en) 2003-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522208B (en) A recuperative and conductive heat transfer system
EP0092622B1 (en) Fast fluidized bed reac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the reactor
US727301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bustion of residual carbon in fly ash
AU2012251090B2 (en) Oxycombustion in transport oxy-combustor
JP4766562B2 (ja) 木質ペレット焚き蒸気ボイラ
JPH0371601B2 (zh)
JPH01500251A (ja) 煙道ガス中のNOx減少方法
CN104154530A (zh) 双流态洁净燃烧锅炉及双流态洁净燃烧工艺
US9470416B2 (en) Method to enhance operation of circulating mass reactor and method to carry out such reactor
JPH03213902A (ja) 循環流動層燃焼装置
WO1990002293A1 (en) Composite circulation fluidized bed boiler
CN102913899B (zh) 循环流化床蒸汽、有机热载体、热空气三合一锅炉
CN107965773A (zh) 一种燃用低热值燃料的流化床热能中心及其使用方法
CN103013573A (zh) 为流化床煤气化炉供高温空气的系统
AU2547892A (en) Method and device in the cooling of the circulating material in a fluidized-bed boiler
JPS6329104A (ja) 流動床燃焼法
CN109804142A (zh) 含碳燃料的流化床燃烧
SANTHANARAJ Different designs of CFBC boilers.
JPH0399106A (ja) 流動層燃焼装置の燃料供給方法
CN116182152A (zh) 循环流化床锅炉
JPH0195208A (ja) 循環型流動層ボイラ用燃焼器
JPS62255712A (ja) 流動層燃焼方法
JPH0355408A (ja) 循環流動層を使用した炭材の燃焼方法
JPS61143610A (ja) 多段流動層ボイラ−
JPH0239684B2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