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9901A -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 Google Patents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9901A
TW202419901A TW111143196A TW111143196A TW202419901A TW 202419901 A TW202419901 A TW 202419901A TW 111143196 A TW111143196 A TW 111143196A TW 111143196 A TW111143196 A TW 111143196A TW 202419901 A TW202419901 A TW 20241990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ism
face
wavelength range
light beam
ente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31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48433B (zh
Inventor
趙靈委
車駿偉
劉華唐
Original Assignee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亞洲光學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11431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48433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199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99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84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8433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其中稜鏡模組包括一第一稜鏡、一第二稜鏡、一第三稜鏡以及一第四稜鏡。第二稜鏡設置在第一稜鏡旁。第三稜鏡與第二稜鏡貼合。一第一光進入第一稜鏡,在第一稜鏡內多次反射後進入第二稜鏡,在第二稜鏡內多次反射後射出。一第二光進入第二稜鏡,在第二稜鏡內反射後射出。一第三光依序通過第四稜鏡、第三稜鏡以及第二稜鏡,然後進入第一稜鏡,在第一稜鏡內經多次反射後,由第一稜鏡射出。

Description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
目前具有測距功能的望遠鏡主要使用的是施密特-別漢稜鏡組,但若採用離軸結構,稜鏡模組的體積會比較大,導致成本增加。所以需要提出一種新的架構解決這些問題。
有鑑於此,本發明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其採離軸設計以利配置在大口徑望遠鏡中,但具有更為緊湊的構造,同時由於體積縮小,使得顯示系統光路縮短,能夠有效降低光能量的衰減,進而提高其亮度。
依據本發明其中一實施例的稜鏡模組包括一第一稜鏡、一第二稜鏡以及一第三稜鏡。該第一稜鏡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第三面,該第一面、該第二面以及該第三面彼此連接。該第二稜鏡包括一第四面、一第五面以及一第六面,該第四面、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六面彼此連接,該第四面朝向該第二面。該第三稜鏡包括一第七面以及一第八面,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彼此連接,該第七面相對於該第八面,該第八面朝向該第五面。其中,一第一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一面進入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一稜鏡內依序在該第二面、該第三面、該第一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二面離開該第一稜鏡,再由該第四面進入該第二稜鏡,接著在該第二稜鏡內依序在 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四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七面進入該第三稜鏡,然後由該第八面離開該第三稜鏡,再由該第五面進入該第二稜鏡,在該第四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與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時重疊。
依據本發明其中一實施例的光學裝置包括一上述之稜鏡模組、一顯示器、一物鏡單元以及一目鏡單元。該顯示器產生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在進入該光學裝置時,先通過該物鏡單元,然後由該第一面進入該第一稜鏡。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的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與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先通過該目鏡單元,然後離開該光學裝置。其中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以及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皆為可見光。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物鏡單元與該目鏡單元的中心軸互相平行而不重疊。
在另一實施例中,稜鏡模組包括一第一稜鏡、一第二稜鏡、一第三稜鏡以及一第四稜鏡。該第一稜鏡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第三面,該第一面、該第二面以及該第三面彼此連接。該第二稜鏡包括一第四面以及一第五面,該第四面與該第五面彼此連接,且該第五面相對於該第四面。該第三稜鏡包括一第八面以及一第九面,該第八面與該第九面彼此連接,該第八面朝向該第五面,該第九面相對於該第八面。該第四稜鏡包括一第十面、一第十一面以及一第十二面,該第十面、該第十一面以及該第十二面彼此連接,該第十面朝向該第九面。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經由該第十面進入該第四稜鏡,於該第十一面以及該第十二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由該第十面離開該第四稜鏡,再經由該第九面進入該第三稜鏡, 然後由該第八面離開該第三稜鏡,再經由該第五面進入該第二稜鏡,然後由該第四面離開該第二稜鏡,再經由該第二面進入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一稜鏡內於該第一面、該第三面、該第二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由該第一面離開該第一稜鏡。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稜鏡模組更包括一薄膜,設置在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八面之間,反射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讓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通過。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四面與該第二面之間存在一間隙。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十一面與該第十二面相鄰接。
在另一實施例中,稜鏡模組包括一第五稜鏡、一第六稜鏡以及一第七稜鏡。該第五稜鏡包括一第十三面、一第十四面以及一第十五面,該第十三面、該第十四面以及該第十五面彼此連接。該第六稜鏡包括一第十六面以及一第十七面,該第十六面與該第十七面彼此連接,該第十六面朝向該第十四面,該第十七面相對於該第十六面。該第七稜鏡包括一第十八面、一第十九面以及一第二十面,該第十八面、該第十九面以及該第二十面彼此連接,該第十八面朝向該第十七面。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被一物體反射,經由該第十三面進入該第五稜鏡,在該第五稜鏡內於該第十四面、該第十五面、該第十三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經由該第十四面離開該第五稜鏡,再經由該第十六面進入該第六稜鏡,然後由該第十七面離開該第六稜鏡,再經由該第十八面進入該第七稜鏡,在該第十九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二十面離開該第七稜鏡。
在另一實施例中,該第十六面與該第十四面之間存在一間隙。
在另一實施例中,光學裝置包括一上述之稜鏡模組、一光發 射器以及一光接收器。該光發射器產生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而到達該物體。該光接收器接收經由該物體反射的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其中該稜鏡模組可供設置在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到達該物體之路徑。或者該稜鏡模組可供設置在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被該物體反射後到達該光接收器之路徑。其中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為不可見光。
1:光學系統
2:光學系統
3:物體
10:稜鏡模組
11:第一稜鏡
12:第二稜鏡
13:第三稜鏡
14:第四稜鏡
15:第五稜鏡
16:第六稜鏡
17:第七稜鏡
18:薄膜
19:稜鏡模組
21:物鏡單元
22:目鏡單元
23:光發射器
24:反射鏡
25:透鏡組
26:反射鏡
27:視場光闌
28:顯示器
31:物鏡單元
32:目鏡單元
33:光接收器
34:接收鏡片
35:視場光闌
111:第一面
112:第二面
113:第三面
114:第二十一面
115:第二十二面
121:第四面
122:第五面
123:第六面
124:第二十三面
131:第七面
132:第八面
133:第九面
134:第二十四面
135:第二十五面
141:第十面
142:第十一面
143:第十二面
151:第十三面
152:第十四面
153:第十五面
154:第二十六面
155:第二十七面
161:第十六面
162:第十七面
163:第二十八面
164:第二十九面
171:第十八面
172:第十九面
173:第二十面
174:第三十面
175:第三十一面
L1:第一光
L2:第二光
L3:第三光
第1圖顯示本發明的光學裝置。
第2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裝置的其中一稜鏡模組。
第3圖顯示第1圖之光學裝置的另一稜鏡模組。
第4圖顯示第1圖的光學裝置的第一光路。
第5圖顯示第1圖的光學裝置的第二光路。
第6圖係依據本發明光學裝置的光發射器以及第2圖的稜鏡模組的立體圖。
第7圖顯示第1圖的光學裝置的第三光的發射光路。
第8圖顯示第1圖的光學裝置的第三光的接收光路。
請參閱第1圖,本發明光學裝置的第一實施例為具有測距功能的望遠鏡,其包括二光學系統1、2,此二光學系統1、2的差別主要是其中一光學系統1內設置光發射器23(顯示於第6圖),而另一光學系統2設置光接收器33,底下配合圖式作詳細說明。
光學系統1包括一物鏡單元21、一目鏡單元22、一顯示器28、一反射鏡24、一透鏡組25、一反射鏡26、一稜鏡模組10、一視場光闌27以及一光發射器23(顯示於第6圖),其中物鏡單元21與目鏡單元22 的中心軸互相平行而不重疊。另一光學系統2包括一物鏡單元31、一目鏡單元32、一稜鏡模組19、一視場光闌35、一接收鏡片34以及一光接收器33,其中物鏡單元31與目鏡單元32的中心軸互相平行而不重疊。操作時,一物體3所發出的一第一光L1(為可見光)依序通過物鏡單元21、31、稜鏡模組10、19以及目鏡單元22、32。請同時參閱第5圖,顯示器28所發出的一第二光L2(為可見光),經反射鏡24反射,通過透鏡組25,經反射鏡24反射,通過稜鏡模組10以及目鏡單元22而到達使用者眼睛。請同時參閱第6圖,光發射器23所發出一第三光L3(為不可見光),依序通過稜鏡模組10以及物鏡單元21,抵達物體3,被該物體3反射回到望遠鏡另一光學系統2,依序通過目鏡單元31、稜鏡模組19、接收鏡片34,然後被光接收器33接收。如此設置的話,使用者可藉由目鏡單元22、32來觀看物體3的影像與顯示器28所產生的影像,並得知物體3與望遠鏡的距離。以下詳細說明望遠鏡的構造與操作。
首先說明底下術語”連接”可包括”直接連接”以及”間接連接”二種情況,而”鄰接”則是指相鄰二元件”直接連接”的情況。
請同時參閱第1、2圖,稜鏡模組10設置於物鏡單元21與目鏡單元22之間,且包括一第一稜鏡11、一第二稜鏡12、一第三稜鏡13以及一第四稜鏡14,於本實施例中,第一稜鏡11為一屋脊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一面111、一第二面112、一第二十一面114、一第三面113以及一第二十二面115,具體言之,其中第一面111鄰接第二面112,第二十二面115同時鄰接第一面111以及第三面113,第二十一面114同時鄰接第二面112以及第三面113,值得注意的是第三面113相對於第一面111以及第二面112的夾角。
第二稜鏡12設置在第一稜鏡11旁且兩者間存在一間隙,於 本實施例中,第二稜鏡12為一半五角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四面121、一第六面123、一第五面122以及一第二十三面124。具體言之,其中第四面121朝向第二面112且與第二面112之間存在一間隙,第六面123同時鄰接第四面121以及第五面122,第二十三面124同時鄰接第四面121以及第五面122。
第三稜鏡13貼合於第二稜鏡12,於本實施例中,第三稜鏡13為一分光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七面131、一第九面133、一第二十四面134、一第八面132以及一第二十五面135。具體言之,其中,第八面132朝向第五面122,第二十五面135同時鄰接第八面132以及第七面131,第二十四面134同時鄰接第八面132以及第九面133,第七面131與第九面133相鄰接且相對於第八面132。
第四稜鏡14設置在第三稜鏡13旁且兩者間存在一間隙,請同時參閱第6圖,於本實施例中,第四稜鏡14為一三角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十面141、一第十一面142以及一第十二面143。具體言之,其中第十面141面對第九面133且同時鄰接第十一面142以及第十二面143,第十一面142以及第十二面143相鄰接。
於本實施例中,在第二稜鏡12與第三稜鏡13之間設置有一薄膜18,具體而言,薄膜18設置在第五面122以及第八面132之間。其中薄膜18可先形成在第五面122或者第八面132上,然後再將第二稜鏡12與第三稜鏡13貼合。又,薄膜18允許特定波長的不可見光(例如前述的第三光L3)通過但反射特定波長的可見光(例如前述的第一光L1)。
請同時參閱第1、3圖,稜鏡模組19設置於物鏡單元31與目鏡單元32之間,且包括一第五稜鏡15、一第六稜鏡16以及一第七稜鏡17,值得注意的是,第五稜鏡15以及第六稜鏡16分別與第一稜鏡11以及 第二稜鏡12形狀對稱。
於本實施例中,第五稜鏡15為一屋脊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十三面151、一第十四面152、一第二十六面154、一第十五面153以及一第二十七面155,具體言之,其中第十三面151鄰接第十四面152,第二十七面155同時鄰接第十三面151以及第十五面153,第二十六面154同時鄰接第十四面152以及第十五面153,值得注意的是第十五面153相對於第十三面151以及第十四面152的夾角。
第六稜鏡16設置在第五稜鏡15旁且兩者間存在一間隙,於本實施例中,第六稜鏡16為一半五角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十六面161、一第二十八面163、一第十七面162以及一第二十九面164。具體言之,其中第十六面161朝向第十四面152且與第十四面152之間存在一間隙,第二十八面163同時鄰接第十六面161以及第十七面162,第二十九面164同時鄰接第十六面161以及第十七面162。
第七稜鏡17貼合於第六稜鏡16,於本實施例中,第七稜鏡17為一分光稜鏡,且包括彼此連接的一第十八面171、一第二十面173、一第三十一面175、一第十九面172以及一第三十面174。具體言之,其中第十八面171朝向第十七面162,第二十面173同時鄰接第十八面171以及第三十一面175,第十九面172同時鄰接第三十一面175以及第三十面174且相對於第十八面171以及第二十面173的夾角,第三十面174同時鄰接第十八面171以及第十九面172且相對於第二十面173以及第三十一面175的夾角。
當物體3所發出第一光L1進入望遠鏡後,將同時進入光學系統1、2。在光學系統1中,第一光L1通過物鏡單元21而進入稜鏡模組10,如第4圖所示,第一光L1由第一面111進入第一稜鏡11,在第一稜鏡 11內依序在第二面112、第三面113、第一面111上反射,然後由第二面112離開第一稜鏡11,再由第四面121進入第二稜鏡12,接著在第二稜鏡12內依序在該第五面122以及第四面121上反射,然後由第六面123離開第二稜鏡12,再通過目鏡單元22,以供使用者觀看物體3的影像。在另一光學系統2中,第一光L1通過物鏡單元31而進入稜鏡模組19,由於光學系統2中的第五稜鏡15以及第六稜鏡16分別與光學系統1中的第一稜鏡11以及第二稜鏡12形狀對稱,故光路也對稱,此處省略其說明。
請同時參閱第1、5圖,顯示器28發出第二光L2,經反射鏡24反射至透鏡組25,通過透鏡組25,再經反射鏡26反射至稜鏡模組10,其中第二光L2經由第七面131進入第三稜鏡13,然後由第八面132離開第三稜鏡13,通過薄膜18,再由第五面122進入第二稜鏡12,在第四面121上反射,然後由第六面123離開第二稜鏡12,之後通過視場光闌27以及目鏡單元22,以供使用者觀看顯示器28所產生的影像。
其中顯示器28可為有機發光二極體(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或液晶顯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等顯示裝置。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光L1與第二光L2由第六面123離開第二稜鏡12時重疊。
請同時參閱第6、7圖,在光學系統1中,光發射器23發出第三光L3,經由第十面141進入第四稜鏡14,於第十一面142以及第十二面143上依序反射,然後由第十面141離開第四稜鏡14,再經由第九面133進入第三稜鏡13,然後由第八面132離開第三稜鏡13,通過薄膜18,再經由第五面122進入第二稜鏡12,然後由第四面121離開第二稜鏡121,再經由第二面112進入第一稜鏡11,在第一稜鏡11內於第一面111、第三面113、第二面112上依序反射,然後由第一面111離開第一稜鏡11。離開第 一稜鏡11的第三光L3會通過物鏡單元21,到達物體3。其中,光發射器23可為一雷射二極體(Laser Diode,LD)或其他光源。
之後,第三光L3會被物體3反射而回到望遠鏡,於光學系統2中,第三光L3通過物鏡單元31然後到達稜鏡模組19。請參閱第8圖,第三光L3經由第十三面151進入第五稜鏡15,在第五稜鏡15內於第十四面152、第十五面153、第十三面151上依序反射,然後經由第十四面152離開第五稜鏡15,再經由第十六面161進入第六稜鏡16,然後由第十七面162離開第六稜鏡16,再經由第十八面171進入第七稜鏡17,在第十九面172上反射,然後由第二十面173離開第七稜鏡17,再通過接收鏡片34,最後到達光接收器33。光接收器33接收被物體3反射的第三光L3,得以計算出物體3與望遠鏡的距離。光接收器33可為一光電二極體(photoelectric diode,PD)、一光電倍增管(photomultiplier tube,PMT)、電荷耦合元件(charge coupled device,CCD)、累崩式光電二極體(avalanche photodiode,APD)、或單光子崩潰二極體(single-photon avalanche diode,SPAD)等光偵測器。
如前述,”連接”一詞可以指”直接連接”或者”間接連接”,也就是說,以第2圖第一稜鏡11為例,第一面111跟第三面113也可以是一種連接,即便在第2圖中,第一面111跟第三面113之間還有一個第二十二面115,但第一面111跟第三面113在其想像的延伸面是連接的,因為在設計實際上可能會有空間限制或組裝的關係,而導致會依實際情況而切除/裁切部分不會影響光路的角落/邊角,而使得多出一個或多個稜鏡面(例如第2圖中:第二十二面115、第二十一面114);換另一個角度來說,第一面111跟第二面112雖然是直接連接,但可能在某些實施例會因為設計需求,而將第一面111跟第二面112連接的夾角處進行切除,而新生成另一 個稜鏡面(圖面未示),但是該新增之稜鏡面並非光路主要之路徑。再例如第3圖所示的第七稜鏡17,第十九面172跟第二十面173也是一種連接,即便在第3圖中,第十九面172跟第二十面173之間還有一個第三十一面175,但第十九面172跟第二十面173在其想像的延伸面是連接的,因為在設計實際上可能會有空間限制或組裝的關係,而導致會依實際情況而切除/裁切部分不會影響光路的角落/邊角,而使得多出一個或多個稜鏡面(例如第3圖中:第三十面174、第三十一面175),但是該新增之稜鏡面並非光路主要之路徑。
綜上所述,本發明提供一種光學裝置,其稜鏡模組包括屋脊稜鏡、半五角稜鏡、分光稜鏡以及三角稜鏡,其中屋脊稜鏡設置在半五角稜鏡旁且兩者間存在一間隙,而分光稜鏡貼合在半五角稜鏡上,三角稜鏡設置在分光稜鏡旁,用於實現望遠系統、測距系統以及顯示系統的分光,使整體結構更為緊湊,大幅縮短顯示系統在稜鏡模組中的光程來提升顯示亮度,且為離軸的設計以利配置在大口徑望遠鏡中。
以上所述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不用以限制本發明,凡在本發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之保護範圍當視後附之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值得注意的是,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第一波長範圍光束包括上述第一光L1,而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則包括上述第二光L2以及第三光L3。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第一稜鏡至第七稜鏡係依照說明書中稜鏡的編號方式來命名,而這些編號僅用於區隔不同稜鏡,並無其他意涵。例如一請求項有記載第五稜鏡,但未見記載第一至第四稜鏡,則僅表示該請求項至少有一第五稜鏡,並不代表該請求項必須有第一至第四稜鏡。相類似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載第一面至第二十面係依照說明書中稜 鏡面的編號方式來命名,而這些編號僅用於區隔不同稜鏡面,並無其他意涵。
1:光學系統
2:光學系統
3:物體
10、19:稜鏡模組
21、31:物鏡單元
22、32:目鏡單元
24、26:反射鏡
25:透鏡組
27、35:視場光闌
28:顯示器
33:光接收器
34:接收鏡片
L1:第一光
L3:第三光

Claims (11)

  1. 一種稜鏡模組,包括:
    一第一稜鏡,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第三面,該第一面、該第二面以及該第三面彼此連接;
    一第二稜鏡,包括一第四面、一第五面以及一第六面,該第四面、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六面彼此連接,該第四面朝向該第二面;
    一第三稜鏡,包括一第七面以及一第八面,該第七面與該第八面彼此連接,該第七面相對於該第八面,該第八面朝向該第五面;
    其中,一第一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一面進入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一稜鏡內依序在該第二面、該第三面、該第一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二面離開該第一稜鏡,再由該第四面進入該第二稜鏡,接著在該第二稜鏡內依序在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四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
    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七面進入該第三稜鏡,然後由該第八面離開該第三稜鏡,再由該第五面進入該第二稜鏡,在該第四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其中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與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時重疊。
  3. 一種光學裝置,包括:
    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述之稜鏡模組;
    一顯示器,產生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
    一物鏡單元,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在進入該光學裝置時,先通過該物鏡單元,然後由該第一面進入該第一稜鏡;
    一目鏡單元,由該第六面離開該第二稜鏡的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與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先通過該目鏡單元,然後離開該光學裝置;
    其中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以及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皆為可見光。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光學裝置,其中該物鏡單元與該目鏡單元的中心軸互相平行而不重疊。
  5. 一種稜鏡模組,包括:
    一第一稜鏡,包括一第一面、一第二面以及一第三面,該第一面、該第二面以及該第三面彼此連接;
    一第二稜鏡,包括一第四面以及一第五面,該第四面與該第五面彼此連接,且該第五面相對於該第四面;
    一第三稜鏡,包括一第八面以及一第九面,該第八面與該第九面彼此連接,該第八面朝向該第五面,該第九面相對於該第八面;
    一第四稜鏡,包括一第十面、一第十一面以及一第十二面,該第十面、該第十一面以及該第十二面彼此連接,該第十面朝向該第九面;
    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經由該第十面進入該第四稜鏡,於該第十一面以及該第十二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由該第十面離開該第四稜鏡,再經由該第九面進入該第三稜鏡,然後由該第八面離開該第三稜鏡,再經由該第五面進入該第二稜鏡,然後由該第四面離開該第二稜鏡,再經由該第二面進入該第一稜鏡,在該第一稜鏡內於該第一面、該第三面、該第二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由該第一面離開該第一稜鏡。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5項所述之稜鏡模組,更包括一薄膜,設置在該第五面以及該第八面之間,反射該第一波長範圍光束,讓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通過。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5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其中該第四面與該第二面之間存在一間隙。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其中該第十一面與該第十 二面相鄰接。
  9. 一種稜鏡模組,包括:
    一第五稜鏡,包括一第十三面、一第十四面以及一第十五面,該第十三面、該第十四面以及該第十五面彼此連接;
    一第六稜鏡,包括一第十六面以及一第十七面,該第十六面與該第十七面彼此連接,該第十六面朝向該第十四面,該第十七面相對於該第十六面;
    一第七稜鏡,包括一第十八面、一第十九面以及一第二十面,該第十八面、該第十九面以及該第二十面彼此連接,該第十八面朝向該第十七面;
    其中,一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被一物體反射,經由該第十三面進入該第五稜鏡,在該第五稜鏡內於該第十四面、該第十五面、該第十三面上依序反射,然後經由該第十四面離開該第五稜鏡,再經由該第十六面進入該第六稜鏡,然後由該第十七面離開該第六稜鏡,再經由該第十八面進入該第七稜鏡,在該第十九面上反射,然後由該第二十面離開該第七稜鏡。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其中該第十六面與該第十四面之間存在一間隙。
  11. 一種光學裝置,包括:
    一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8項或第9項或第10項所述之稜鏡模組;
    一光發射器,產生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而到達該物體;
    一光接收器,接收經由該物體反射的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
    其中該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或第8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可供設置在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到達該物體之路徑;
    或者該如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或第10項所述之稜鏡模組可供設置在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被該物體反射後到達該光接收器之路徑;
    其中該第二波長範圍光束為不可見光。
TW111143196A 2022-11-11 2022-11-11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TWI84843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196A TWI848433B (zh) 2022-11-11 2022-11-11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43196A TWI848433B (zh) 2022-11-11 2022-11-11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9901A true TW202419901A (zh) 2024-05-16
TWI848433B TWI848433B (zh) 2024-07-11

Family

ID=920740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43196A TWI848433B (zh) 2022-11-11 2022-11-11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48433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442089B (zh) * 2012-02-17 2014-06-21 Delta Electronics Inc 分光結構及具有該分光結構之光機系統
JP6557548B2 (ja) * 2015-08-12 2019-08-07 株式会社トプコン 自動測量機
CN111880316A (zh) * 2020-03-19 2020-11-03 刘云坤 一种测距仪光路分合棱镜模块装置
EP4198582A4 (en) * 2020-09-10 2023-10-18 Chongqing Hylon Co., Ltd. COMPOSITE PRISM BASED ON ISOCELS PRISM, AND LASER RANGING TELESCOPE COMPRISING A COMPOSITE PRIS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48433B (zh) 2024-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20717B2 (en) Binocular capable of measuring distance and prism module thereof
US20230359014A1 (en) Composite prism based on isosceles prism, and laser ranging telescope comprising composite prism
CN204302569U (zh) 具有测距功能的双目光学仪器
US7031062B2 (en) Assembly of beam splitters
CN109387847B (zh) 一种激光测距望远镜光学分束系统
CN113534313A (zh) 光学装置及其棱镜模块
TWI848433B (zh)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六)
US20230341552A1 (en) Miniaturized wide-range laser range finder
TWI696001B (zh) 可測距的雙筒望遠鏡及其稜鏡模組
CN111880316A (zh) 一种测距仪光路分合棱镜模块装置
TWI844996B (zh)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五)
TWI825889B (zh)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四)
CN118033796A (zh) 光学装置及其棱镜模块
TWI812360B (zh) 光學裝置及其稜鏡模組(三)
CN209674002U (zh) 一种新型激光测距仪
US20240231069A9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ism module thereof
US20240019672A1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ism module thereof
RU2655051C1 (ru) Оптическая система прибора наблюдения
CN117950099A (zh) 光学装置及其棱镜模块
US20240019680A1 (en) Optical device and prism module thereof
US20230341661A1 (en) Miniaturized monocular telescopic laser range finder
CN210222353U (zh) 一种双屏显示结构光学系统及应用其的三筒测距望远镜
CN213986813U (zh) 多功能脉冲激光测距光学系统
CN218995714U (zh) 一种复合棱镜及其激光测距望远镜
CN209946388U (zh) 一种激光接收与可见光观瞄融合的光学构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