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7922A - 成像透鏡系統 - Google Patents
成像透鏡系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417922A TW202417922A TW113101813A TW113101813A TW202417922A TW 202417922 A TW202417922 A TW 202417922A TW 113101813 A TW113101813 A TW 113101813A TW 113101813 A TW113101813 A TW 113101813A TW 202417922 A TW202417922 A TW 202417922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ens
- imaging
- image
- lens system
- convex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4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3
- 230000001174 ascend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14509 gene express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6059 cover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32258 transpor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39203 Road traffic acciden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1747 pupil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 Cameras In General (AREA)
- Measurement Of Optical Distance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Abstract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條件表達式0.13 < ImgH/TTL < 0.16及5.3 < TTL/f < 5.5,其中ImgH是所述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Description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1年11月25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中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1-0164504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全部目的併入本案供參考。
本申請案是有關於一種可安裝於車輛的後照相機及車輛的用於自動駕駛的照相機上的成像透鏡系統。
近來生產的車輛可包括旨在減少由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員及財產損失的照相機。舉例而言,一或多個照相機可裝設於車輛的前保險槓及後保險槓上,以向駕駛員提供關於位於車輛的前側及後側的物體的資訊。車輛照相機可能需要高解析度效能,此乃因對於車輛照相機而言,辨別車輛周圍的物體並向駕駛員提供所辨別的資訊是重要的。然而,由於裝設空間的限制,車輛照相機可能難以實施高解析度。舉例而言,為實施具有小的f數(f-number)(即,大的孔徑(aperture))的車輛照相機,可能有必要增加前透鏡及其他透鏡的直徑,但由於其中裝設有照相機的車輛組件(例如,保險槓)的結構性限制及設計限制,可能難以任意地改變透鏡的尺寸。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圍。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其中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條件表達式0.13 < ImgH/TTL < 0.16及5.3 < TTL/f < 5.5,其中ImgH是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maximum effective image height),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第二透鏡可在其近軸區域(paraxial region)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四透鏡可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六透鏡可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第七透鏡可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refractive power)。
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六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49 ≤ |f/f3| < 0.6,其中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第一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第六透鏡,具有折射力;以及第七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且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滿足條件表達式5.3 < TTL/f < 5.5,其中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第七透鏡可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第七透鏡可具有擁有拐點(inflection point)的影像側表面。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03 < D34/D12 < 0.20,其中D12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D34是沿光軸自第三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60 < D34/D45 < 3.0,其中D34是沿光軸自第三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D45是沿光軸自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2.8 < (R6+R7)/(R6-R7) < 5.8,其中R6是第三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處的曲率半徑(radius of curvature),且R7是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處的曲率半徑。
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10 < (R8+R9)/(R8-R9) < 0.3,其中R8是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在光軸處的曲率半徑,且R9是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在光軸處的曲率半徑。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順序僅為實例,且不旨在限於本文中所述操作順序,而是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除必需以特定次序發生的操作以外,亦可有所改變。此外,為提高清晰性及簡潔性,可省略對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特徵的說明。
本文中所述特徵可以不同形式實施,且不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所述實例。確切而言,提供本文中所述實例僅是為示出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實施本文中所述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本文中在闡述各種實例時使用詞語「可」(例如,關於實例可包括或實施什麼)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但並非所有實例皆限於此。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反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為易於說明,在本文中可使用例如「上方」、「上部」、「下方」、及「下部」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相對於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定向以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同時囊括視裝置空間定向而定的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要據以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指明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容差,圖式中所示的形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本文中所述的實例並不限於圖式中所示的具體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此外,儘管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具有多種配置,然而如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其他配置亦為可能的。
在圖式中,為便於闡釋,可能已稍微誇大了透鏡的厚度、尺寸及形狀。具體而言,圖式中所示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是以實例的方式示出。即,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不限於圖式中所示者。
在本文中所述的實施例中,第一透鏡指代最靠近物體(或對象)的透鏡,且第七透鏡指代最靠近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透鏡及其他光學元件的厚度、透鏡與其他光學元件之間的間隙、TTL(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BFL(自第七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ImgH(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其等於成像平面的有效成像區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焦距以及透鏡及其他光學元件的表面的有效半徑的單位以毫米(millimeter,mm)表達。
透鏡及其他光學元件的厚度、透鏡與其他光學元件之間的間隙、TTL及BFL是沿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而量測。透鏡表面的曲率半徑是在光軸處量測。
除非另有陳述,否則對透鏡表面的形狀的引用指代所述透鏡表面的近軸區域的形狀。透鏡表面的近軸區域是所述透鏡表面的環繞且包括所述透鏡表面的光軸的中心部分,其中入射至所述透鏡表面的光線與光軸成小的角度θ,且近似值sinºθ ≈ θ、tanºθ ≈ θ及cosºθ ≈ 1是有效的。
舉例而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為凸的此一陳述意味著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至少近軸區域為凸的,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為凹的此一陳述意味著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至少近軸區域為凹的。因此,即使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可被闡述為凸的,透鏡的整個物體側表面亦可能不是凸的,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周邊區域可為凹的。此外,即使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可被闡述為凹的,透鏡的整個影像側表面亦可能不是凹的,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周邊區域可為凸的。
透鏡表面的有效孔徑半徑或有效半徑是透鏡表面的光實際穿過的部分的半徑,且未必是透鏡表面的外邊緣的半徑。換言之,透鏡表面的有效孔徑半徑或有效半徑是透鏡表面的光軸與穿過透鏡表面的邊際光線之間在垂直於所述光軸的方向上的距離。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與透鏡的影像側表面可具有不同的有效孔徑半徑或有效半徑。
本文中所述的實施例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安裝於運輸裝置上。舉例而言,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前監視照相機及後監視照相機上,或者安裝於客車、卡車、消防卡車、叉車或其他運輸裝置上所安裝的自動駕駛照相機上。然而,成像透鏡系統不限於上述實例。舉例而言,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安裝於監視無人駕駛飛機或運輸無人駕駛飛機的成像照相機上。
第一實施例中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
第一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特定的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第一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0.13 < ImgH/TTL < 0.16,其中ImgH是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且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作為另一實例,第一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5.3 < TTL/f < 5.5,其中TTL如上所述,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第二實施例中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舉例而言,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
第二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預定折射力的透鏡。舉例而言,第二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一透鏡及具有負的折射力的第二透鏡。第二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特定的條件表達式。舉例而言,第二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滿足條件表達式5.3 < TTL/f < 5.5,其中TTL及f如上所述。
第三實施例中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舉例而言,第三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七個透鏡,且可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二或更多者。作為另一實例,第三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七個透鏡,且可被配置成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所有者。
0.13 < ImgH/TTL < 0.16 (條件表達式1)
5.3 < TTL/f < 5.5 (條件表達式2)
0.49 ≤ |f/f3| < 0.6 (條件表達式3)
L1ER1/TTL < 0.5 (條件表達式4)
f2/f3 < 0 (條件表達式5)
f5/f6 < 0 (條件表達式6)
L1ER1/ImgH < 3.0 (條件表達式7)
25 < |V5-V6| (條件表達式8)
f56 < 0 (條件表達式9)
80º < HFOV < 90º (條件表達式10)
94º < DFOV < 104º (條件表達式11)
在以上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ImgH是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f3是第三透鏡的焦距,f5是第五透鏡的焦距,f6是第六透鏡的焦距,L1ER1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V5是第五透鏡的阿貝數(Abbe number),V6是第六透鏡的阿貝數,f56是第五透鏡與第六透鏡的組合焦距(combined focal length),HFOV是以度表達的成像平面在水平方向上的視場(field of view),且DFOV是以度表達的成像平面在對角線方向上的視場。
第三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以如以下列出的更受限的方式滿足以上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一些:
0.26 < L1ER1/TTL < 0.46 (條件表達式12)
-2.0 < f2/f3 < -1.0 (條件表達式13)
-1.6 < f5/f6 < -1.2 (條件表達式14)
2.0 < L1ER1/ImgH < 3.0 (條件表達式15)
-100 < f56 < -18 (條件表達式16)
第四實施例中的成像透鏡系統可被配置成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一或多者。舉例而言,第四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七個透鏡,且可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二或更多者。作為另一實例,第四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七個透鏡,且可被配置成滿足以下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的所有者:
1.6 < f數 < 1.9 (條件表達式17)
0.7 < ImgH/f < 1.0 (條件表達式18)
0.03 < D34/D12 < 0.20 (條件表達式19)
0.60 < D34/D45 < 3.0 (條件表達式20)
1.64 < SumNd/7 < 1.76 (條件表達式21)
24 < SumV/SumNd < 29 (條件表達式22)
2.8 < (R6+R7)/(R6-R7) < 5.8 (條件表達式23)
-0.10 < (R8+R9)/(R8-R9) < 0.3 (條件表達式24)
0.08毫米/º < L1ER1/HFOV < 0.140毫米/º(條件表達式25)
在以上列出的條件表達式中,f數等於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f除以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入射光瞳直徑(entrance pupil diameter),且是無量綱的量,D12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D34是沿光軸自第三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D45是沿光軸自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SumV是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阿貝數之和,SumNd是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的折射率之和,R6是第三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7是第四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R8是第四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且R9是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
實施例中的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所述的性質的一或多個透鏡。舉例而言,第一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所述性質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中的一者。作為另一實例,第二實施例至第四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包括具有以下所述性質的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中的一或多者。然而,前述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未必包括具有以下所述性質的透鏡。在下文中,將闡述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一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球面的。第一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light transmissivity)及優異可加工性(workability)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一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7。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70且小於1.8。然而,第一透鏡的折射率不限於上述範圍。舉例而言,僅當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大於1.9時,第一透鏡可具有小於1.7的折射率。第一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為40或大於40。舉例而言,第一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40且小於82。
第二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凹的。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二透鏡可包括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二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二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二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6且小於1.92。第二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為20或大於20。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且小於40。
第三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或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可包括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三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三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三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且小於1.9。第三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三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且小於30。
第四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球面的。第四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四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四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46且小於1.64。第四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四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6且小於90。
第五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第五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球面的。第五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五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五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6。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56且小於1.70。第五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為50或大於50。舉例而言,第五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52且小於64。
第六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六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凹的。作為實例,第六透鏡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第六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球面的。第六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六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六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70且小於1.80。第六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六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20且小於30。
第七透鏡可具有折射力。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七透鏡的一個表面可為凸的。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可包括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兩個表面均可為非球面的。第七透鏡可包括拐點。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七透鏡可由具有高透光率及優異可加工性的材料形成。舉例而言,第七透鏡可由塑膠材料或玻璃材料形成。第七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預定的折射率。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折射率可大於1.60且小於1.90。第七透鏡可具有預定的阿貝數。舉例而言,第七透鏡的阿貝數可大於40且小於64。
如上所述,第一透鏡至第七透鏡可包括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透鏡的非球面表面可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表面的曲率且等於透鏡表面在透鏡表面的光軸處的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r是在垂直於透鏡表面的光軸的方向上自透鏡表面上的任一點至透鏡表面的光軸的距離,A、B、C、D、E、F、G、H及J是非球面常數,Z(或垂度(sag))是在平行於透鏡表面的光軸的方向上自透鏡表面上距透鏡表面的光軸為距離r的點至垂直於光軸且與透鏡表面的頂點相交的切向平面的距離。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中的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光闌(stop)、濾光器(filter)及蓋玻璃(cover glass)。作為實例,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第四透鏡與第五透鏡之間的光闌。作為另一實例,所述成像透鏡系統可更包括設置於第七透鏡與成像平面之間的濾光器及蓋玻璃。光闌可被配置成調節入射於成像平面上的光量。濾光器可被配置成阻擋光的特定波長或光的特定波長範圍,且蓋玻璃可被配置成阻擋異物到達成像平面。作為實例,濾光器可被配置成阻擋紅外光,但可另外或作為另一選擇被配置成阻擋紫外光。
圖1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圖,且圖2是圖1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成像透鏡系統100可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及第七透鏡170。
第一透鏡1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1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1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150與第六透鏡1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1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1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1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1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1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1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110至第七透鏡1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及表2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
表2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27.2287 | 0.6000 | 1.777 | 49.6 | 4.692 |
S2 | 4.5548 | 4.9502 | 3.542 | |||
S3 | 第二透鏡 | -3.3431 | 1.6907 | 1.601 | 30.4 | 3.003 |
S4 | -6.6665 | 0.1000 | 3.269 | |||
S5 | 第三透鏡 | 6.2933 | 2.1939 | 1.618 | 26.3 | 3.423 |
S6 | -36.9517 | 0.1906 | 3.208 | |||
S7 | 第四透鏡 | -24.3693 | 1.3176 | 1.623 | 60.3 | 3.186 |
S8 | -12.5741 | 0.0000 | 3.024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865 | ||
S10 | 第五透鏡 | 8.2508 | 2.8899 | 1.618 | 60.6 | 3.025 |
S11 | 第六透鏡 | -3.9900 | 0.6000 | 1.749 | 28.1 | 2.984 |
S12 | 6.6444 | 0.1000 | 3.105 | |||
S13 | 第七透鏡 | 7.7338 | 1.6902 | 1.650 | 55.5 | 3.132 |
S14 | -10.2819 | 2.7218 | 3.186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32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454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98 |
S18 | 無窮大 | 3.8036 | 3.519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15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26022E+00 | -2.71647E+00 | -2.04937E-01 | -5.87526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59351E-03 | 2.46173E-03 | -1.65008E-05 | -1.57045E-04 | 2.44654E-04 | 1.10893E-03 |
B | -1.10782E-04 | -2.47393E-05 | 2.58956E-05 | 6.35081E-05 | 2.80354E-05 | 3.28342E-05 |
C | 5.54083E-07 | -6.16987E-07 | 7.87004E-08 | -1.02142E-06 | -7.33986E-07 | 2.71772E-07 |
D | 0 | 0 | 0 | 0 | 4.00308E-08 | 4.64438E-08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3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圖,且圖4是圖3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3,成像透鏡系統200可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第五透鏡250、第六透鏡260及第七透鏡270。
第一透鏡2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2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2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2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2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2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2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2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250與第六透鏡2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2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2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2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2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2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240與第五透鏡2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2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3及表4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3
表4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34.2208 | 0.6000 | 1.777 | 49.6 | 4.708 |
S2 | 4.6587 | 4.8374 | 3.569 | |||
S3 | 第二透鏡 | -2.9907 | 1.3789 | 1.586 | 34.7 | 3.135 |
S4 | -5.2871 | 0.1000 | 3.425 | |||
S5 | 第三透鏡 | 6.7569 | 2.6405 | 1.608 | 28.0 | 3.589 |
S6 | -29.2590 | 0.6275 | 3.287 | |||
S7 | 第四透鏡 | -18.2154 | 1.0150 | 1.535 | 66.0 | 3.156 |
S8 | -10.2202 | 0.0000 | 3.054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865 | ||
S10 | 第五透鏡 | 7.2801 | 2.4907 | 1.606 | 61.3 | 3.114 |
S11 | 第六透鏡 | -6.0000 | 0.6000 | 1.762 | 27.6 | 3.080 |
S12 | 6.0978 | 0.1000 | 3.127 | |||
S13 | 第七透鏡 | 7.0663 | 1.9275 | 1.623 | 60.3 | 3.157 |
S14 | -10.4315 | 2.7218 | 3.221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54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474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15 |
S18 | 無窮大 | 3.8082 | 3.535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34648E+00 | -2.44187E+00 | -2.42564E-01 | -7.80509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77606E-03 | 2.42651E-03 | -5.40172E-05 | -9.03204E-05 | 3.37739E-04 | 1.09522E-03 |
B | -1.20855E-04 | -2.00450E-05 | 2.86947E-05 | 6.42230E-05 | 2.89340E-05 | 3.44935E-05 |
C | 2.09243E-07 | -1.37096E-06 | 1.94235E-07 | -5.88885E-08 | -9.00864E-07 | -3.86445E-08 |
D | 0 | 0 | 0 | 0 | 3.40525E-08 | 4.16807E-08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5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圖,且圖6是圖5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5,成像透鏡系統300可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第五透鏡350、第六透鏡360及第七透鏡370。
第一透鏡3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3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3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3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3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3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3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3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350與第六透鏡3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3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3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3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3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3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340與第五透鏡3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3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5及表6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5
表6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23.1884 | 0.6500 | 1.777 | 49.6 | 4.789 |
S2 | 4.5162 | 5.1326 | 3.578 | |||
S3 | 第二透鏡 | -3.2754 | 1.4695 | 1.722 | 30.7 | 2.979 |
S4 | -6.1331 | 0.1000 | 3.261 | |||
S5 | 第三透鏡 | 6.9693 | 2.5463 | 1.699 | 27.9 | 3.421 |
S6 | -28.5661 | 0.5409 | 3.184 | |||
S7 | 第四透鏡 | -19.2482 | 0.8799 | 1.559 | 65.5 | 3.090 |
S8 | -10.0461 | 0.0000 | 3.052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93 | ||
S10 | 第五透鏡 | 8.7504 | 2.8431 | 1.609 | 57.8 | 2.981 |
S11 | 第六透鏡 | -4.4919 | 0.6500 | 1.753 | 26.1 | 2.937 |
S12 | 7.6962 | 0.1000 | 3.078 | |||
S13 | 第七透鏡 | 9.9616 | 1.5838 | 1.648 | 53.5 | 3.081 |
S14 | -9.5299 | 2.7218 | 3.146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16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439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86 |
S18 | 無窮大 | 3.6292 | 3.509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6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37253E+00 | -2.57160E+00 | -2.68985E-01 | -5.58542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81547E-03 | 2.46100E-03 | -6.51837E-05 | -8.20675E-05 | 3.68914E-04 | 1.04387E-03 |
B | -1.27300E-04 | -2.23332E-05 | 2.75520E-05 | 5.79077E-05 | 3.20447E-05 | 3.14249E-05 |
C | 1.40530E-06 | -1.41928E-06 | -3.23353E-07 | -7.82116E-07 | -1.32687E-07 | 1.64455E-06 |
D | -7.30335E-08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7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的圖,且圖8是圖7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7,成像透鏡系統400可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第五透鏡450、第六透鏡460及第七透鏡470。
第一透鏡4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4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4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4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4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4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4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4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450與第六透鏡4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4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4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4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4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4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440與第五透鏡4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4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7及表8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7
表8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6.3708 | 0.6000 | 1.777 | 49.6 | 4.972 |
S2 | 4.5113 | 5.1140 | 3.716 | |||
S3 | 第二透鏡 | -3.5483 | 1.6447 | 1.877 | 31.1 | 3.057 |
S4 | -7.1741 | 0.2664 | 3.347 | |||
S5 | 第三透鏡 | 6.9348 | 2.0886 | 1.713 | 27.7 | 3.573 |
S6 | -30.0100 | 0.6818 | 3.394 | |||
S7 | 第四透鏡 | -19.4052 | 0.8931 | 1.542 | 69.0 | 3.224 |
S8 | -10.7718 | 0.0000 | 3.128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28 | ||
S10 | 第五透鏡 | 8.5417 | 3.1464 | 1.607 | 58.0 | 3.107 |
S11 | 第六透鏡 | -4.2751 | 0.6000 | 1.749 | 25.7 | 3.070 |
S12 | 7.7675 | 0.1006 | 3.214 | |||
S13 | 第七透鏡 | 10.2983 | 1.4257 | 1.735 | 47.1 | 3.214 |
S14 | -10.5262 | 2.7218 | 3.245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473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493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34 |
S18 | 無窮大 | 3.5669 | 3.554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32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41513E+00 | -2.61666E+00 | -2.77108E-01 | -5.37751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91518E-03 | 2.47729E-03 | -6.87241E-05 | -1.06289E-04 | 4.31147E-04 | 1.10599E-03 |
B | -1.23618E-04 | -2.08587E-05 | 2.69573E-05 | 5.39755E-05 | 2.95271E-05 | 3.56385E-05 |
C | 1.81365E-06 | -1.19453E-06 | -3.27656E-07 | -8.91816E-07 | 1.79876E-07 | 1.74588E-06 |
D | -5.62274E-08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9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的圖,且圖10是圖9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9,成像透鏡系統500可包括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第五透鏡550、第六透鏡560及第七透鏡570。
第一透鏡5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5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5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5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5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5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5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5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550與第六透鏡5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5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5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5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5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5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540與第五透鏡5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5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510至第七透鏡5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9及表10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9
表10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9.1919 | 0.6000 | 1.777 | 49.6 | 4.891 |
S2 | 4.4868 | 4.9686 | 3.653 | |||
S3 | 第二透鏡 | -3.5939 | 1.6680 | 1.814 | 32.0 | 3.097 |
S4 | -7.2852 | 0.1000 | 3.426 | |||
S5 | 第三透鏡 | 7.0500 | 1.9718 | 1.754 | 27.7 | 3.658 |
S6 | -30.9595 | 0.6497 | 3.494 | |||
S7 | 第四透鏡 | -16.0765 | 1.6036 | 1.609 | 57.8 | 3.361 |
S8 | -9.0919 | 0.0000 | 3.208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19 | ||
S10 | 第五透鏡 | 8.1759 | 2.4946 | 1.628 | 55.5 | 3.079 |
S11 | 第六透鏡 | -4.3502 | 0.6000 | 1.769 | 25.0 | 3.045 |
S12 | 11.0043 | 0.8000 | 3.114 | |||
S13 | 第七透鏡 | 14.0791 | 1.3776 | 1.603 | 58.6 | 3.379 |
S14 | -11.6573 | 2.7218 | 3.388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66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82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615 |
S18 | 無窮大 | 3.2946 | 3.630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35785E+00 | -2.56521E+00 | -2.64203E-01 | -4.09982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77907E-03 | 2.42620E-03 | -6.65400E-05 | -1.23359E-04 | 3.10948E-04 | 1.25100E-03 |
B | -1.34868E-04 | -3.09190E-05 | 2.68557E-05 | 5.81456E-05 | 2.69251E-05 | 3.38497E-05 |
C | 2.97043E-06 | -9.42852E-07 | -7.20636E-08 | -6.31487E-07 | 1.21524E-06 | 1.85444E-06 |
D | -1.21191E-07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11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的圖,且圖12是圖11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1,成像透鏡系統600可包括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第五透鏡650、第六透鏡660及第七透鏡670。
第一透鏡6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6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6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6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6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6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6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6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650與第六透鏡6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6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6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6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6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6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640與第五透鏡6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6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610至第七透鏡6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1及表12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1
表12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6.6536 | 0.6000 | 1.777 | 49.6 | 4.896 |
S2 | 4.3915 | 4.9034 | 3.639 | |||
S3 | 第二透鏡 | -3.6380 | 1.6479 | 1.817 | 28.6 | 3.081 |
S4 | -7.4329 | 0.4000 | 3.378 | |||
S5 | 第三透鏡 | 7.0805 | 1.7442 | 1.750 | 26.1 | 3.637 |
S6 | -30.0069 | 0.6382 | 3.517 | |||
S7 | 第四透鏡 | -16.7446 | 1.6023 | 1.559 | 65.6 | 3.378 |
S8 | -9.2538 | 0.0000 | 3.198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19 | ||
S10 | 第五透鏡 | 8.8333 | 2.5215 | 1.632 | 55.2 | 3.057 |
S11 | 第六透鏡 | -4.1692 | 0.6000 | 1.770 | 25.0 | 3.026 |
S12 | 10.6835 | 0.4000 | 3.120 | |||
S13 | 第七透鏡 | 13.8285 | 1.5710 | 1.622 | 56.3 | 3.260 |
S14 | -10.8697 | 2.7218 | 3.289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01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20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59 |
S18 | 無窮大 | 3.4997 | 3.577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37430E+00 | -2.73477E+00 | -2.34952E-01 | -4.88088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80317E-03 | 2.45675E-03 | -5.35972E-05 | -1.24562E-04 | 3.38486E-04 | 1.27979E-03 |
B | -1.36388E-04 | -3.08647E-05 | 2.75344E-05 | 5.58890E-05 | 3.13715E-05 | 3.51918E-05 |
C | 3.24503E-06 | -7.22831E-07 | -1.18602E-08 | -6.94896E-07 | 1.04575E-06 | 2.25264E-06 |
D | -1.22944E-07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13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的圖,且圖14是圖13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3,成像透鏡系統700可包括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第五透鏡750、第六透鏡760及第七透鏡770。
第一透鏡7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7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7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7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7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7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7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7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750與第六透鏡7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7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7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7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7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7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740與第五透鏡7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7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710至第七透鏡7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3及表14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3
表14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6.1626 | 0.6000 | 1.777 | 49.6 | 4.895 |
S2 | 4.3633 | 4.7502 | 3.633 | |||
S3 | 第二透鏡 | -3.6903 | 1.5571 | 1.798 | 31.9 | 3.120 |
S4 | -7.5730 | 0.6000 | 3.386 | |||
S5 | 第三透鏡 | 7.1387 | 1.7514 | 1.753 | 26.8 | 3.673 |
S6 | -29.5482 | 0.4968 | 3.553 | |||
S7 | 第四透鏡 | -17.0790 | 1.6585 | 1.501 | 80.6 | 3.465 |
S8 | -9.1529 | 0.0000 | 3.259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65 | ||
S10 | 第五透鏡 | 9.2570 | 2.6240 | 1.640 | 54.3 | 3.094 |
S11 | 第六透鏡 | -4.1184 | 0.6000 | 1.777 | 24.8 | 3.059 |
S12 | 10.1395 | 0.4000 | 3.163 | |||
S13 | 第七透鏡 | 12.4033 | 1.6378 | 1.697 | 49.6 | 3.338 |
S14 | -12.6823 | 2.7218 | 3.337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28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45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81 |
S18 | 無窮大 | 3.4524 | 3.598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42428E+00 | -3.19630E+00 | -2.14262E-01 | -6.84015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86234E-03 | 2.51994E-03 | -4.01721E-05 | -1.43060E-04 | 4.94696E-04 | 1.32352E-03 |
B | -1.45168E-04 | -3.49901E-05 | 2.55250E-05 | 5.27135E-05 | 3.00677E-05 | 3.62756E-05 |
C | 3.61538E-06 | -5.74516E-07 | 4.18969E-08 | -6.10374E-07 | 9.45284E-07 | 2.22051E-06 |
D | -1.31695E-07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15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的圖,且圖16是圖15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5,成像透鏡系統800可包括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第五透鏡850、第六透鏡860及第七透鏡870。
第一透鏡8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8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8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8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8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8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8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8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850與第六透鏡8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8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8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8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8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8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840與第五透鏡8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8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810至第七透鏡8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5及表16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5
表16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5.0650 | 0.6000 | 1.777 | 49.6 | 4.938 |
S2 | 4.3982 | 4.7494 | 3.673 | |||
S3 | 第二透鏡 | -3.8361 | 1.5971 | 1.872 | 32.5 | 3.110 |
S4 | -8.2125 | 0.6000 | 3.359 | |||
S5 | 第三透鏡 | 7.1102 | 1.7223 | 1.772 | 26.9 | 3.664 |
S6 | -29.8213 | 0.4878 | 3.550 | |||
S7 | 第四透鏡 | -17.3620 | 1.7015 | 1.500 | 81.0 | 3.464 |
S8 | -9.2978 | 0.0000 | 3.249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65 | ||
S10 | 第五透鏡 | 9.2182 | 2.6927 | 1.647 | 53.6 | 3.097 |
S11 | 第六透鏡 | -4.0666 | 0.6000 | 1.784 | 24.5 | 3.061 |
S12 | 9.9762 | 0.4000 | 3.171 | |||
S13 | 第七透鏡 | 13.1196 | 1.5210 | 1.758 | 45.9 | 3.346 |
S14 | -13.2757 | 2.7218 | 3.337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27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44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80 |
S18 | 無窮大 | 3.4565 | 3.598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6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46074E+00 | -3.43384E+00 | -2.20716E-01 | -7.80143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91563E-03 | 2.55480E-03 | -4.12789E-05 | -1.53185E-04 | 5.91838E-04 | 1.32233E-03 |
B | -1.46012E-04 | -3.50124E-05 | 2.40618E-05 | 5.12545E-05 | 2.94577E-05 | 3.80176E-05 |
C | 3.70225E-06 | -4.37633E-07 | 7.48676E-08 | -5.80952E-07 | 1.00705E-06 | 2.22702E-06 |
D | -1.14625E-07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17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九實施例的圖,且圖18是圖17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7,成像透鏡系統900可包括第一透鏡910、第二透鏡920、第三透鏡930、第四透鏡940、第五透鏡950、第六透鏡960及第七透鏡970。
第一透鏡9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9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9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9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9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9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9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9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950與第六透鏡9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9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9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9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9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9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940與第五透鏡9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9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910至第七透鏡9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7及表18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九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7
表18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17.3122 | 0.6000 | 1.719 | 48.1 | 4.995 |
S2 | 4.3799 | 4.6314 | 3.673 | |||
S3 | 第二透鏡 | -3.9437 | 1.5894 | 1.883 | 34.6 | 3.149 |
S4 | -8.6781 | 0.6000 | 3.398 | |||
S5 | 第三透鏡 | 7.1248 | 1.8038 | 1.779 | 26.9 | 3.739 |
S6 | -29.8527 | 0.4328 | 3.616 | |||
S7 | 第四透鏡 | -17.4933 | 1.7703 | 1.499 | 81.6 | 3.557 |
S8 | -9.2736 | 0.0000 | 3.341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65 | ||
S10 | 第五透鏡 | 9.3357 | 2.6629 | 1.654 | 53.0 | 3.150 |
S11 | 第六透鏡 | -4.0851 | 0.6000 | 1.790 | 24.3 | 3.116 |
S12 | 10.3206 | 0.4000 | 3.227 | |||
S13 | 第七透鏡 | 13.2137 | 1.5968 | 1.777 | 44.9 | 3.412 |
S14 | -13.8555 | 2.7218 | 3.386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57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72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605 |
S18 | 無窮大 | 3.4409 | 3.620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6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46450E+00 | -3.65234E+00 | -2.20978E-01 | -8.73938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90752E-03 | 2.56648E-03 | -4.08368E-05 | -1.57674E-04 | 6.35293E-04 | 1.33318E-03 |
B | -1.50550E-04 | -3.89931E-05 | 2.33950E-05 | 5.08818E-05 | 2.96639E-05 | 3.80317E-05 |
C | 3.94211E-06 | -2.66328E-07 | 8.20802E-08 | -5.50635E-07 | 9.00507E-07 | 2.15142E-06 |
D | -1.16696E-07 | 0 | 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圖19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十實施例的圖,且圖20是圖19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參照圖19,成像透鏡系統1000可包括第一透鏡1010、第二透鏡1020、第三透鏡1030、第四透鏡1040、第五透鏡1050、第六透鏡1060及第七透鏡1070。
第一透鏡101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二透鏡10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三透鏡10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四透鏡10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五透鏡10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六透鏡106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及凹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107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可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及凸的影像側表面。第七透鏡1070的影像側表面上可形成有拐點。第五透鏡1050與第六透鏡1060可彼此結合。更詳言之,第五透鏡1050的影像側表面的曲率半徑與第六透鏡1060的物體側表面的曲率半徑可被配置成實質上相同,且第五透鏡1050的影像側表面可在光軸的中心與第六透鏡1060的物體側表面接觸。
成像透鏡系統1000可更包括光闌ST、濾光器IF、蓋玻璃CG及成像平面IP。光闌ST可設置於第四透鏡1040與第五透鏡1050之間,且濾光器IF及蓋玻璃CG可設置於第七透鏡1070與成像平面IP之間。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經由第一透鏡1010至第七透鏡1070入射的光所聚焦於的位置處。舉例而言,成像平面IP可形成於照相機模組的影像感測器IS的一個表面上或者形成於影像感測器IS內。
以下表19及表20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十實施例的透鏡性質及非球面值。
表19
表20
表面編號 | 組件 | 曲率半徑 | 厚度/距離 | 折射率 | 阿貝數 | 有效半徑 |
S1 | 第一透鏡 | 24.7568 | 0.6000 | 1.501 | 80.8 | 5.427 |
S2 | 4.1322 | 4.5937 | 3.708 | |||
S3 | 第二透鏡 | -4.6651 | 1.9139 | 1.907 | 25.8 | 3.174 |
S4 | -13.2240 | 0.6103 | 3.337 | |||
S5 | 第三透鏡 | 7.0710 | 1.7364 | 1.774 | 24.8 | 3.590 |
S6 | -32.4107 | 0.2951 | 3.465 | |||
S7 | 第四透鏡 | -15.9122 | 1.6996 | 1.499 | 81.6 | 3.459 |
S8 | -9.0263 | 0.0000 | 3.255 | |||
S9 | 光闌 | 無窮大 | 0.3000 | 2.965 | ||
S10 | 第五透鏡 | 9.4940 | 2.7559 | 1.661 | 52.4 | 3.120 |
S11 | 第六透鏡 | -4.0538 | 0.6000 | 1.786 | 24.4 | 3.095 |
S12 | 9.8804 | 0.4411 | 3.233 | |||
S13 | 第七透鏡 | 12.2028 | 1.7283 | 1.889 | 40.8 | 3.475 |
S14 | -16.8499 | 2.7218 | 3.414 | |||
S15 | 濾光器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577 |
S16 | 無窮大 | 0.5500 | 3.593 | |||
S17 | 蓋玻璃 | 無窮大 | 0.4000 | 1.519 | 64.2 | 3.625 |
S18 | 無窮大 | 3.1540 | 3.640 | |||
S19 | 成像平面 | 無窮大 | 0.0000 | 3.827 |
表面編號 | S3 | S4 | S5 | S6 | S13 | S14 |
k | -1.40701E+00 | -4.13654E+00 | -2.42329E-01 | -9.42803E+01 | 0.00000E+00 | 0.00000E+00 |
A | 2.84216E-03 | 2.56955E-03 | -5.12652E-05 | -1.92022E-04 | 6.42895E-04 | 1.28000E-03 |
B | -1.54505E-04 | -4.87954E-05 | 2.23483E-05 | 4.93296E-05 | 3.26155E-05 | 3.96969E-05 |
C | 4.27883E-06 | -1.36039E-07 | 2.01660E-07 | -3.63703E-07 | 5.03002E-07 | 2.07459E-06 |
D | -1.18726E-07 | 0 | 0.00000E+00 | 0 | 0 | 0 |
E | 0 | 0 | 0 | 0 | 0 | 0 |
F | 0 | 0 | 0 | 0 | 0 | 0 |
G | 0 | 0 | 0 | 0 | 0 | 0 |
H | 0 | 0 | 0 | 0 | 0 | 0 |
J | 0 | 0 | 0 | 0 | 0 | 0 |
以下表21及表22列出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一實施例至第十實施例的光學性質值及條件表達式值。
表21
表22
光學性質 | 第一實施例 | 第二實施例 | 第三實施例 | 第四實施例 | 第五實施例 |
f1 | -7.1256 | -7.0064 | -7.3336 | -8.2002 | -7.6772 |
f2 | -13.8020 | -15.1107 | -12.4067 | -10.1548 | -10.9312 |
f3 | 8.8748 | 9.2828 | 8.2538 | 8.0920 | 7.7917 |
f4 | 39.9779 | 41.6546 | 36.3387 | 43.1035 | 31.6156 |
f5 | 4.7860 | 5.8456 | 5.3083 | 5.1727 | 4.8947 |
f6 | -3.2516 | -3.8834 | -3.6850 | -3.6060 | -3.9860 |
f7 | 7.0469 | 7.0593 | 7.7607 | 7.2968 | 10.7948 |
TTL | 24.5000 | 24.4973 | 24.4970 | 24.5000 | 24.5004 |
BFL | 7.8769 | 7.8799 | 7.7010 | 7.6387 | 7.3664 |
f | 4.5301 | 4.5625 | 4.5030 | 4.4610 | 4.4950 |
f數 | 1.8718 | 1.8714 | 1.8000 | 1.8000 | 1.8000 |
ImgH | 3.3250 | 3.6250 | 3.6250 | 3.6250 | 3.6250 |
HFOV | 82.0000 | 82.0000 | 82.0000 | 82.0000 | 81.9900 |
DFOV | 100.9800 | 101.5000 | 100.5900 | 100.0000 | 100.4600 |
f56 | -20.2397 | -21.7682 | -23.3670 | -25.6419 | -81.8220 |
光學性質 | 第六實施例 | 第七實施例 | 第八實施例 | 第九實施例 | 第十實施例 |
f1 | -7.8477 | -7.8710 | -8.2002 | -8.3139 | -9.9994 |
f2 | -10.8328 | -10.9777 | -9.9482 | -9.7160 | -8.8899 |
f3 | 7.7944 | 7.7934 | 7.5941 | 7.5498 | 7.6482 |
f4 | 34.3946 | 36.7654 | 37.3819 | 36.9288 | 38.6505 |
f5 | 4.8484 | 4.8221 | 4.7379 | 4.7143 | 4.6783 |
f6 | -3.8274 | -3.7022 | -3.6184 | -3.6359 | -3.5872 |
f7 | 10.0307 | 9.2510 | 8.9224 | 8.9317 | 8.1930 |
TTL | 24.5000 | 24.5000 | 24.5000 | 24.5000 | 24.5000 |
BFL | 7.5714 | 7.5242 | 7.5283 | 7.5127 | 7.2258 |
f | 4.4764 | 4.4741 | 4.4642 | 4.4856 | 4.5171 |
f數 | 1.8122 | 1.7800 | 1.7690 | 1.7690 | 1.6944 |
ImgH | 3.6250 | 3.6250 | 3.6250 | 3.6250 | 3.6250 |
HFOV | 82.0000 | 82.0000 | 82.0000 | 82.0000 | 82.0000 |
DFOV | 94.6600 | 100.2000 | 100.0700 | 100.3600 | 94.9900 |
f56 | -47.3826 | -36.3797 | -35.7203 | -37.8010 | -36.8699 |
條件表達式 | 第一實施例 | 第二實施例 | 第三實施例 | 第四實施例 | 第五實施例 |
ImgH/TTL | 0.13571 | 0.14798 | 0.14798 | 0.14796 | 0.14796 |
TTL/f | 5.40827 | 5.36928 | 5.44015 | 5.49204 | 5.45059 |
|f/f3| | 0.51045 | 0.49150 | 0.54557 | 0.55128 | 0.57690 |
L1ER1/TTL | 0.38303 | 0.38433 | 0.39097 | 0.40589 | 0.29818 |
f2/f3 | -1.55520 | -1.62781 | -1.50315 | -1.25491 | -1.40293 |
f5/f6 | -1.47189 | -1.50527 | -1.44053 | -1.43445 | -1.22796 |
L1ER1/ImgH | 2.82233 | 2.59726 | 2.64212 | 2.74327 | 2.01531 |
|V5-V6| | 32.46100 | 33.68000 | 31.72500 | 32.29300 | 30.52800 |
D34/D12 | 0.03851 | 0.12972 | 0.10539 | 0.13332 | 0.13076 |
D34/D45 | 0.63547 | 2.09163 | 1.80316 | 2.27265 | 2.16562 |
ImgH/f | 0.73398 | 0.79452 | 0.80502 | 0.81260 | 0.80645 |
SumNd/7 | 1.66210 | 1.64237 | 1.68099 | 1.71420 | 1.70767 |
SumV/SumNd | 26.72196 | 28.48703 | 26.44418 | 25.69645 | 25.61952 |
(R6+R7)/(R6-R7) | 4.87355 | 4.29882 | 5.13149 | 4.65969 | 3.16039 |
(R8+R9)/(R8-R9) | 0.20760 | 0.16800 | 0.06893 | 0.11547 | 0.05305 |
L1ER1/HFOV | 0.11444 | 0.11482 | 0.11680 | 0.12127 | 0.08910 |
條件表達式 | 第六實施例 | 第七實施例 | 第八實施例 | 第九實施例 | 第十實施例 |
ImgH/TTL | 0.14796 | 0.14796 | 0.14796 | 0.14796 | 0.14796 |
TTL/f | 5.47315 | 5.47596 | 5.48811 | 5.46193 | 5.42383 |
|f/f3| | 0.57431 | 0.57409 | 0.58785 | 0.59414 | 0.59061 |
L1ER1/TTL | 0.39964 | 0.39955 | 0.40314 | 0.40778 | 0.44306 |
f2/f3 | -1.38981 | -1.40858 | -1.31000 | -1.28692 | -1.16236 |
f5/f6 | -1.26676 | -1.30249 | -1.30940 | -1.29658 | -1.30417 |
L1ER1/ImgH | 2.70104 | 2.70043 | 2.72466 | 2.75601 | 2.99445 |
|V5-V6| | 30.20800 | 29.55700 | 29.08700 | 28.64300 | 27.93200 |
D34/D12 | 0.13016 | 0.10458 | 0.10272 | 0.09346 | 0.06424 |
D34/D45 | 2.12745 | 1.65597 | 1.62615 | 1.44277 | 0.98367 |
ImgH/f | 0.80980 | 0.81022 | 0.81202 | 0.80814 | 0.80251 |
SumNd/7 | 1.70374 | 1.70603 | 1.72994 | 1.72874 | 1.71664 |
SumV/SumNd | 25.68672 | 26.59334 | 25.93273 | 25.89718 | 27.51017 |
(R6+R7)/(R6-R7) | 3.52513 | 3.73940 | 3.78700 | 3.83079 | 2.92893 |
(R8+R9)/(R8-R9) | 0.02325 | -0.00566 | 0.00430 | -0.00333 | -0.02526 |
L1ER1/HFOV | 0.11941 | 0.11938 | 0.12045 | 0.12184 | 0.13238 |
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可提供一種可在不過度增大透鏡的尺寸的情況下提供小的f數以及高解析度的成像透鏡系統。
儘管本揭露包括特定實例,然而在理解本申請案的揭露內容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欲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欲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次序執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欲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1000:成像透鏡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910、10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920、10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930、10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940、10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950、10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960、1060:第六透鏡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970、1070:第七透鏡
CG:蓋玻璃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ST:光闌
圖1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一實施例的圖。
圖2是圖1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aberration curve)。
圖3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二實施例的圖。
圖4是圖3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5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三實施例的圖。
圖6是圖5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7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四實施例的圖。
圖8是圖7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9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五實施例的圖。
圖10是圖9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1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六實施例的圖。
圖12是圖11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3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七實施例的圖。
圖14是圖13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5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八實施例的圖。
圖16是圖15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7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九實施例的圖。
圖18是圖17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圖19是示出成像透鏡系統的第十實施例的圖。
圖20是圖19中所示成像透鏡系統的像差曲線。
在所有圖式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尺寸、比例及繪示。
100:成像透鏡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CG:蓋玻璃
IF:濾光器
IP: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ST:光闌
Claims (15)
-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 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物體側表面, 其中1.6 < f數 < 1.9,及0.7 < ImgH/f < 1.0, 其中ImgH是所述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1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七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一種成像透鏡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沿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光軸自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物體側朝向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成像平面以數值升序依序設置, 其中所述第六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其中1.6 < f數 < 1.9,及0.7 < ImgH/f < 1.0, 其中ImgH是所述成像平面上的最大有效影像高度,且f是所述成像透鏡系統的焦距。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凹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影像側表面。
- 如請求項9所述的成像透鏡系統,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在其近軸區域中具有凸的物體側表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164504 | 2021-11-25 | ||
KR1020210164504A KR20230077333A (ko) | 2021-11-25 | 2021-11-25 | 촬상 광학계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417922A true TW202417922A (zh) | 2024-05-01 |
Family
ID=83089866
Famil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3101813A TW202417922A (zh) | 2021-11-25 | 2022-04-12 | 成像透鏡系統 |
TW111113747A TWI833200B (zh) | 2021-11-25 | 2022-04-12 | 成像透鏡系統 |
TW111203645U TWM631066U (zh) | 2021-11-25 | 2022-04-12 | 成像透鏡系統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1113747A TWI833200B (zh) | 2021-11-25 | 2022-04-12 | 成像透鏡系統 |
TW111203645U TWM631066U (zh) | 2021-11-25 | 2022-04-12 | 成像透鏡系統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61138A1 (zh) |
KR (1) | KR20230077333A (zh) |
CN (2) | CN217385965U (zh) |
TW (3) | TW202417922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924389A (zh) * | 2021-11-25 | 2022-08-19 | 三星电机株式会社 | 成像透镜系统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I663424B (zh) * | 2018-08-23 | 2019-06-21 |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攝像透鏡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
CN110007444B (zh) * | 2019-05-21 | 2024-04-16 |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 光学成像镜头 |
CN113495342B (zh) * | 2020-04-02 | 2024-04-02 | 宁波舜宇车载光学技术有限公司 | 光学镜头及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11-25 KR KR1020210164504A patent/KR20230077333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22
- 2022-04-05 US US17/713,405 patent/US20230161138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4-12 TW TW113101813A patent/TW202417922A/zh unknown
- 2022-04-12 TW TW111113747A patent/TWI833200B/zh active
- 2022-04-12 TW TW111203645U patent/TWM631066U/zh unknown
- 2022-05-30 CN CN202221330970.4U patent/CN217385965U/zh active Active
- 2022-05-30 CN CN202210599514.8A patent/CN116165769A/zh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I833200B (zh) | 2024-02-21 |
TW202321760A (zh) | 2023-06-01 |
KR20230077333A (ko) | 2023-06-01 |
CN217385965U (zh) | 2022-09-06 |
CN116165769A (zh) | 2023-05-26 |
US20230161138A1 (en) | 2023-05-25 |
TWM631066U (zh) | 2022-08-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844501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47240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07920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202411721A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I833200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18516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07937B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TW202422143A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TWI850125B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CN221079038U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CN221079039U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TW202433123A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CN114924389A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TW202436942A (zh) | 成像透鏡系統 | |
CN115097606A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TWM651488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CN114879346A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TWM658743U (zh) | 光學成像系統 | |
CN117192749A (zh) | 成像透镜系统 | |
CN117192751A (zh) | 成像透镜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