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6340A - 電漿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漿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6340A
TW202416340A TW112122966A TW112122966A TW202416340A TW 202416340 A TW202416340 A TW 202416340A TW 112122966 A TW112122966 A TW 112122966A TW 112122966 A TW112122966 A TW 112122966A TW 202416340 A TW202416340 A TW 2024163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plasma processing
processing device
smoothing
uni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29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島望
吉越大祐
山形邦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東京威力科創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63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6340A/zh

Links

Abstract

本發明所揭示之電漿處理裝置包含電漿處理腔、基板支持部、電極或天線、高頻電源、電力消耗構件及受電線圈。基板支持部配置於電漿處理腔內。電極或天線係以電漿處理腔內之空間位於該電極或該天線與基板支持部之間之方式配置。高頻電源係以產生高頻電力之方式構成,與基板支持部、電極或天線電性連接。電力消耗構件配置於電漿處理腔內或基板支持部內。蓄電部與電力消耗構件電性連接。受電線圈與蓄電部電性連接,能藉由電磁感應耦合自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Description

電漿處理裝置
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係關於一種電漿處理裝置。
電漿處理裝置用於電漿處理中。電漿處理裝置具備腔室、及配置於腔室內之基板支持台(載置台)。基板支持台具有基台(下部電極)、及保持基板之靜電吸盤。於靜電吸盤之內部設置有用以調整基板溫度之溫度調整元件(例如,加熱器)。又,於溫度調整元件與溫度調整元件用電源之間設置有濾波器,該濾波器使自腔室內之高頻電極及/或其他電性構件進入供電線及/或信號線等線路上之高頻雜訊衰減,或阻攔上述高頻雜訊。下述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此種電漿處理裝置之一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15-17302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例示性實施方式提供一種抑制高頻雜訊向電漿處理裝置之外部之電源傳播之技術。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中提供一種電漿處理裝置。電漿處理裝置包含電漿處理腔、基板支持部、高頻電源、電極或天線、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及至少一個受電線圈。基板支持部配置於電漿處理腔內。電極或天線係以電漿處理腔內之空間位於該電極或該天線與基板支持部之間之方式配置。高頻電源係以產生高頻電力之方式構成,電性連接於基板支持部、電極或天線。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配置於電漿處理腔內或基板支持部內。至少一個蓄電部與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電性連接。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至少一個蓄電部電性連接,能藉由電磁感應耦合自至少一個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發明之效果
根據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能抑制高頻雜訊向電漿處理裝置之外部之電源傳播。
以下,參照圖式詳細地對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再者,於各圖式中,對相同或相當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
圖1係用以說明電漿處理系統之構成例之圖。一實施方式中,電漿處理系統包含電漿處理裝置1及控制部2。電漿處理系統係基板處理系統之一例,電漿處理裝置1係基板處理裝置之一例。電漿處理裝置1包含電漿處理腔10、基板支持部11及電漿產生部12。電漿處理腔10具有電漿處理空間。又,電漿處理腔10具有用以向電漿處理空間供給至少1種處理氣體之至少1個氣體供給口、及用以自電漿處理空間排出氣體之至少1個氣體排出口。氣體供給口連接於下述氣體供給部20,氣體排出口連接於下述排氣系統40。基板支持部11配置於電漿處理空間內,具有用以支持基板之基板支持面。
電漿產生部12係以由供給至電漿處理空間內之至少1種處理氣體產生電漿之方式構成。於電漿處理空間中形成之電漿可為電容耦合電漿(CCP:Capacitively Coupled Plasma)、感應耦合電漿(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ECR電漿(Electron-Cyclotron-Resonance Plasma,電子回旋共振電漿)、螺旋波激發電漿(HWP:Helicon Wave Plasma)或表面波電漿(SWP:Surface Wave Plasma)等。又,亦可採用包括AC(Alternating Current,交流)電漿產生部及DC(Direct Current,直流)電漿產生部在內之各種類型之電漿產生部。一實施方式中,AC電漿產生部中使用之AC信號(AC電力)具有100 kHz~10 GHz範圍內之頻率。因此,AC信號包含RF(Radio Frequency,射頻)信號及微波信號。一實施方式中,RF信號具有100 kHz~150 MHz範圍內之頻率。
控制部2對使電漿處理裝置1執行本發明中所述之各種步驟、可由電腦加以執行之命令進行處理。控制部2能以控制電漿處理裝置1之各要素,使之執行此處所述之各種步驟之方式構成。一實施方式中,可為控制部2之一部分或全部包含於電漿處理裝置1。控制部2可包含處理部2a1、記憶部2a2及通信介面2a3。控制部2例如由電腦2a實現。處理部2a1能以自記憶部2a2讀出程式,並執行所讀出之程式,藉此進行各種控制動作之方式構成。該程式可預先儲存於記憶部2a2,亦可於需要之時經由媒體而取得。所取得之程式儲存於記憶部2a2,由處理部2a1自記憶部2a2讀出而加以執行。媒體可為能被電腦2a讀取之各種記憶媒體,亦可為連接於通信介面2a3之通信線路。處理部2a1可為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記憶部2a2可包含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HDD(Hard Disk Drive,硬碟驅動器)、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驅動器)或其等之組合。通信介面2a3可經由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網路)等通信線路而與電漿處理裝置1之間通信。
以下,對作為電漿處理裝置1之一例之電容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之構成例進行說明。圖2係用以說明電容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電容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1包含電漿處理腔10、氣體供給部20、電源30及排氣系統40。又,電漿處理裝置1包含基板支持部11及氣體導入部。氣體導入部係以將至少1種處理氣體導入電漿處理腔10內之方式構成。氣體導入部包含簇射頭13。基板支持部11配置於電漿處理腔10內。簇射頭13配置於基板支持部11之上方。一實施方式中,簇射頭13構成電漿處理腔10之頂部(ceiling)之至少一部分。電漿處理腔10具有由簇射頭13、電漿處理腔10之側壁10a及基板支持部11界定之電漿處理空間10s。電漿處理腔10接地。簇射頭13及基板支持部11與電漿處理腔10之殼體電性絕緣。
基板支持部11包含本體部111及環組件112。本體部111具有用以支持基板W之中央區域111a、及用以支持環組件112之環狀區域111b。晶圓係基板W之一例。本體部111之環狀區域111b俯視下包圍本體部111之中央區域111a。基板W配置於本體部111之中央區域111a上,環組件112以包圍本體部111之中央區域111a上之基板W之方式配置於本體部111之環狀區域111b上。因此,中央區域111a亦被稱為用以支持基板W之基板支持面,環狀區域111b亦被稱為用以支持環組件112之環支持面。
一實施方式中,本體部111包含基台1110及靜電吸盤1111。基台1110包含導電性構件。基台1110之導電性構件可作為下部電極發揮功能。靜電吸盤1111配置於基台1110之上。靜電吸盤1111包含陶瓷構件1111a、及配置於陶瓷構件1111a內之靜電電極(亦稱為吸附電極、吸盤電極或鉗制電極)1111b。陶瓷構件1111a具有中央區域111a。一實施方式中,陶瓷構件1111a亦具有環狀區域111b。再者,亦可為包圍靜電吸盤1111之其他構件,如環狀靜電吸盤、環狀絕緣構件具有環狀區域111b。該情形時,環組件112可配置於環狀靜電吸盤或環狀絕緣構件之上,亦可配置於靜電吸盤1111與環狀絕緣構件兩者之上。又,與下述RF電源31及/或DC電源32耦合之至少1個RF/DC電極可配置於陶瓷構件1111a內。該情形時,至少1個RF/DC電極作為下部電極發揮功能。向至少1個RF/DC電極供給下述偏置RF信號及/或DC信號之情形時,RF/DC電極亦被稱為偏置電極。再者,基台1110之導電性構件及至少1個RF/DC電極亦可作為複數個下部電極發揮功能。又,靜電電極1111b亦可作為下部電極發揮功能。因此,基板支持部11包含至少1個下部電極。
環組件112包含1個或複數個環狀構件。一實施方式中,1個或複數個環狀構件包含1個或複數個邊緣環及至少1個罩蓋環。邊緣環由導電性材料或絕緣材料形成,罩蓋環由絕緣材料形成。
又,基板支持部11可包含以將靜電吸盤1111、環組件112及基板中之至少一者調節至目標溫度之方式構成之調溫模組。調溫模組可包含加熱器、導熱媒體、流路1110a或其等之組合。流路1110a中流通導熱流體,如鹽水、氣體。一實施方式中,流路1110a形成於基台1110內,1個或複數個加熱器配置於靜電吸盤1111之陶瓷構件1111a內。又,基板支持部11亦可包含以向基板W之背面與中央區域111a之間之間隙供給導熱氣體之方式構成之導熱氣體供給部。
簇射頭13係以將來自氣體供給部20之至少1種處理氣體導入電漿處理空間10s內之方式構成。簇射頭13具有至少1個氣體供給口13a、至少1個氣體擴散室13b及複數個氣體導入口13c。供給至氣體供給口13a之處理氣體通過氣體擴散室13b自複數個氣體導入口13c向電漿處理空間10s內導入。又,簇射頭13包含至少1個上部電極。再者,氣體導入部可除了簇射頭13以外,還包含形成於側壁10a之1個或複數個開口部上安裝之1個或複數個側邊氣體注入部(SGI:Side Gas Injector)。
氣體供給部20可包含至少1個氣源21及至少1個流量控制器22。一實施方式中,氣體供給部20係以將至少1種處理氣體從各自所對應之氣源21經由各自所對應之流量控制器22向簇射頭13供給之方式構成。各流量控制器22例如可包含質量流量控制器或壓力控制式流量控制器。進而,氣體供給部20亦可包含調變至少1種處理氣體之流量或使其脈衝化之至少1個流量調變器件。
電源30包含經由至少1個阻抗匹配電路耦合於電漿處理腔10之RF電源31。RF電源31係以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及/或至少1個上部電極供給至少1個RF信號(RF電力)之方式構成。藉此,由供給至電漿處理空間10s之至少1種處理氣體形成電漿。因此,RF電源31可作為電漿產生部12之至少一部分發揮功能。又,藉由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供給偏置RF信號,能使基板W產生偏置電位,並將所形成之電漿中之離子成分引入至基板W。
一實施方式中,RF電源31包含第1RF產生部31a及第2RF產生部31b。第1RF產生部31a經由至少1個阻抗匹配電路耦合於至少1個下部電極及/或至少1個上部電極,以產生電漿產生用之源RF信號(源RF電力)之方式構成。一實施方式中,源RF信號具有10 MHz~150 MHz範圍內之頻率。一實施方式中,第1RF產生部31a亦能以產生具有不同頻率之複數個源RF信號之方式構成。所產生之1個或複數個源RF信號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及/或至少1個上部電極供給。
第2RF產生部31b經由至少1個阻抗匹配電路耦合於至少1個下部電極,以產生偏置RF信號(偏置RF電力)之方式構成。偏置RF信號之頻率可與源RF信號之頻率相同,亦可與之不同。一實施方式中,偏置RF信號具有較源RF信號之頻率低之頻率。一實施方式中,偏置RF信號具有100 kHz~60 MHz範圍內之頻率。一實施方式中,第2RF產生部31b亦能以產生具有不同頻率之複數個偏置RF信號之方式構成。所產生之1個或複數個偏置RF信號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供給。又,各種實施方式中,源RF信號及偏置RF信號中之至少一者亦可脈衝化。
又,電源30可包含耦合於電漿處理腔10之DC電源32。DC電源32包含第1DC產生部32a及第2DC產生部32b。一實施方式中,第1DC產生部32a連接於至少1個下部電極,以產生第1DC信號之方式構成。所產生之第1DC信號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施加。一實施方式中,第2DC產生部32b連接於至少1個上部電極,以產生第2DC信號之方式構成。所產生之第2DC信號向至少1個上部電極施加。
各種實施方式中,第1及第2DC信號亦可脈衝化。該情形時,電壓脈衝之序列向至少1個下部電極及/或至少1個上部電極施加。電壓脈衝可具有矩形、梯形、三角形或其等之組合之脈衝波形。一實施方式中,用以由DC信號產生電壓脈衝之序列之波形產生部連接於第1DC產生部32a與至少1個下部電極之間。因此,第1DC產生部32a及波形產生部構成電壓脈衝產生部。第2DC產生部32b及波形產生部構成電壓脈衝產生部之情形時,電壓脈衝產生部連接於至少1個上部電極。電壓脈衝可具有正極性,亦可具有負極性。又,電壓脈衝之序列可於1個週期內包含1個或複數個正極性電壓脈衝與1個或複數個負極性電壓脈衝。再者,可除了RF電源31以外還設置了第1及第2DC產生部32a、32b,亦可設置第1DC產生部32a來取代第2RF產生部31b。
排氣系統40例如可與設置於電漿處理腔10之底部之氣體排出口10e連接。排氣系統40可包含壓力調整閥及真空泵。藉由壓力調整閥,調整電漿處理空間10s內之壓力。真空泵可包括渦輪分子泵、乾式真空泵或其等之組合。
再者,於電容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1中,上部電極係以電漿處理空間位於該上部電極與基板支持部11之間之方式配置。高頻電源,如第1RF產生部31a電性連接於上部電極或基板支持部11內之下部電極。電漿處理裝置1為感應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之情形時,天線係以電漿處理空間位於該天線與基板支持部11之間之方式配置。高頻電源,如第1RF產生部31a電性連接於天線。電漿處理裝置1為藉由表面波,如微波而產生電漿之電漿處理裝置之情形時,天線係以電漿處理空間位於該天線與基板支持部11之間之方式配置。高頻電源,如第1RF產生部31a經由波導電性連接於天線。
以下,對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進行說明。以下所說明之各電漿處理裝置係以藉由無線供電(電磁感應耦合)向腔室10內之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供給電力之方式構成,可具有與電漿處理裝置1相同之構成。
圖3係概略性地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3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A包含至少一個高頻電源300、受電線圈部140、蓄電部160及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參照圖25及圖26)。電漿處理裝置100A可進而包含送電部120、送電線圈部130、整流/平滑部150、定電壓控制部180(電壓控制部之一例)、接地框架110及匹配部301。
至少一個高頻電源300包含第1RF產生部31a及/或第2RF產生部32a。至少一個高頻電源300經由匹配部301電性連接於基板支持部11。匹配部301包含至少一個阻抗匹配電路。
接地框架110包含腔室10,且電性接地。接地框架110將其內部之空間110h(RF-Hot空間)與其外側之空間110a(大氣空間)電性分離。接地框架110包圍配置於空間110h內之基板支持部11。於電漿處理裝置100A中,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配置於空間110h內。又,於電漿處理裝置100A中,送電部120、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配置於空間110a內。
配置於空間110a內之器件,即送電部120、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等被由金屬,如鋁形成之金屬殼體覆蓋,且該金屬殼體接地。藉此,能抑制由高頻電力,如第1RF信號及/或第2RF信號引發之高頻雜訊洩漏。該金屬殼體與各供電線彼此之間具有絕緣距離。再者,以下說明中,有時會將向送電部120傳播之高頻電力,如第1RF信號及/或第2RF信號稱為高頻雜訊、共模雜訊或傳導性雜訊。
送電部120電性連接於交流電源400(例如,商用交流電源)與送電線圈部130之間。送電部120接收來自交流電源400之交流電力之頻率,並將該交流電力之頻率轉換成傳輸頻率,藉此產生具有傳輸頻率之交流電力,即傳輸交流電力。
送電線圈部130包含下述送電線圈131(參照圖9)。送電線圈131電性連接於送電部120。送電線圈131接收來自送電部120之傳輸交流電力,並將該傳輸交流電力無線傳輸至受電線圈141。
受電線圈部140包含下述受電線圈141(參照圖9)。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電磁感應耦合。電磁感應耦合包含磁場耦合及電場耦合。又,磁場耦合包括磁場共鳴(亦稱為磁場共振)。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之間之距離係以抑制共模雜訊(傳導性雜訊)之方式設定。又,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之間之距離設定為能夠供電之距離。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之間之距離係以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之間之高頻電力(即,高頻雜訊)之衰減量成為閾值以下,且可於受電線圈141中接收到來自送電線圈131之電力之方式設定。衰減量之閾值設定為能充分防止送電部120之破損或誤動作之值。衰減量之閾值例如為-20 dB。被受電線圈部140接收到之傳輸交流電力向整流/平滑部150輸出。
整流/平滑部150電性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蓄電部160之間。整流/平滑部150藉由對來自受電線圈部140之傳輸交流電力實施全波整流及平滑化,而產生直流電力。由整流/平滑部150產生之直流電力蓄存於蓄電部160中。蓄電部160電性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再者,整流/平滑部150亦可藉由對來自受電線圈部140之傳輸交流電力實施半波整流及平滑化,而產生直流電力。
整流/平滑部150與送電部120藉由信號線1250而相互電性連接。整流/平滑部150經由信號線1250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指示信號係用以指示送電部120供給傳輸交流電力或停止供給傳輸交流電力之信號。指示信號可包括狀態信號、異常探測信號、以及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之冷卻控制信號。狀態信號係整流/平滑部150之電壓檢測器155v(參照圖14)及電流檢測器155i(參照圖14)檢測出之電壓、電流、電力之大小及/或相位等之值。異常探測信號係用以將整流/平滑部150之故障及/或溫度異常之發生訊息傳達給送電部120之信號。冷卻控制信號控制設置於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之冷卻機構。例如於空冷之情形時,冷卻控制信號控制風扇之轉數。又,於液冷之情形時,冷卻控制信號控制冷媒之流速及/或溫度等。
定電壓控制部180使用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至少向電力消耗構件240施加電壓。定電壓控制部180能控制至少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及停止。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A中,受電線圈141作為針對由高頻電力,如第1RF信號及/或第2RF信號引發之高頻雜訊之濾波器發揮功能。因此,能抑制高頻雜訊向電漿處理裝置之外部電源傳播。
參照圖4。圖4係概略性地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4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B,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A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B進而包含電壓控制轉換器17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係DC-DC轉換器,連接於蓄電部16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能以即便蓄電部160中發生了電壓變動,亦向定電壓控制部180輸入固定之輸出電壓之方式構成。再者,蓄電部160中之電壓變動例如於採用電雙層構成蓄電部160之情形時,會以與蓄存電力相應之電壓下降等形式發生。
參照圖5。圖5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5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C,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B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C進而具備RF濾波器190。RF濾波器190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送電部120之間。RF濾波器190構成信號線1250之一部分。RF濾波器190具有抑制高頻電力(高頻雜訊)經由信號線1250傳播之特性。即,RF濾波器190包含低通濾波器,該低通濾波器具有如下特性:對高頻雜訊(傳導性雜訊)具有較高阻抗,但會使相對較低頻率之指示信號通過。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C中,蓄電部16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一體化。即,蓄電部16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或皆形成於單個電路基板上。藉此,將蓄電部160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正線及負線)各自之長度縮短。又,能使將蓄電部160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之長度彼此相等。又。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正線及負線)各自之長度縮短。又,能使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之長度彼此相等。因此,能抑制由常模雜訊(正線與負線之線間電位差)引發之器件之誤動作及破損。再者,於腔室10內設置有將電磁場遮蔽於該殼體之周圍之其他金屬體之情形時,單個殼體亦可非金屬製。
參照圖6。圖6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6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D,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C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D不包含RF濾波器190。於電漿處理裝置100D中,整流/平滑部150包含作為無線部之通信部151。又,送電部120包含作為無線部之通信部121。上述指示信號利用通信部151及通信部121於整流/平滑部150與送電部120之間傳輸。關於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之詳情,將於下文加以敍述。
參照圖7。圖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7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E,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D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E進而包含RF濾波器200。RF濾波器200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整流/平滑部150之間。RF濾波器200具有降低或阻斷自受電線圈部140向送電線圈131及送電部120傳播之高頻雜訊之特性。關於RF濾波器200之詳情,將於下文加以敍述。
以下,詳細地對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用於無線供電之各部之構成進行說明。
[送電部之構成]
圖8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圖。送電部120如上所述,接收來自交流電源400之交流電力之頻率,並將該交流電力之頻率轉換成傳輸頻率,藉此產生具有傳輸頻率之傳輸交流電力。
一實施方式中,送電部120包含控制部122、整流/平滑部123及變流器124。控制部122由處理器如CPU、或可編程之邏輯器件如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場可編程閘陣列)構成。
整流/平滑部123包含整流電路及平滑電路。整流電路例如包含二極體橋。平滑電路例如包含線間電容器。整流/平滑部123藉由對來自交流電源400之交流電力實施全波整流及平滑化,而產生直流電力。再者,整流/平滑部123亦可藉由對來自交流電源400之交流電力實施半波整流及平滑化,而產生直流電力。
變流器124由利用整流/平滑部123而輸出之直流電力產生具有傳輸頻率之傳輸交流電力。變流器124例如為全橋變流器,包含複數個可控矽或複數個開關元件(例如FET(Field Effect Transistor,場效電晶體))。變流器124藉由控制部122對複數個可控矽或複數個開關元件之接通/斷開控制,而產生傳輸交流電力。自變流器124輸出之傳輸交流電力會輸出至送電線圈部130。
送電部120可進而包含電壓檢測器125v、電流檢測器125i、電壓檢測器126v及電流檢測器126i。電壓檢測器125v檢測將整流/平滑部123與變流器124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之間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25i檢測整流/平滑部123與變流器124之間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26v檢測將變流器124與送電線圈部13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之間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26i檢測變流器124與送電線圈部130之間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25v檢測出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25i檢測出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26v檢測出之電壓值及電流檢測器126i檢測出之電流值會通知給控制部122。
送電部120包含上述通信部121。通信部121包含驅動器121d、發送器121tx及接收器121rx。發送器121tx為無線信號之發送器或光信號之發送器。接收器121rx為無線信號之接收器或光信號之接收器。通信部121藉由驅動器121d驅動發送器121tx,使來自控制部122之信號自發送器121tx以無線信號或光信號之形式輸出。自發送器121tx輸出之信號於下述通信部151(參照圖14)中被接收。又,通信部121藉由接收器121rx自通信部151接收信號,如上述指示信號,並將所接收到之信號經由驅動器121d輸入至控制部122。控制部122根據經由通信部121自通信部151接收到之指示信號、電壓檢測器125v檢測出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25i檢測出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26v檢測出之電壓值及電流檢測器126i檢測出之電流值來控制變流器124,藉此切換傳輸交流電力之輸出及停止。
[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
參照圖9~圖11。圖9~圖11各自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如圖9所示,送電線圈部130可除了送電線圈131以外,還包含共振電容器132a及共振電容器132b。共振電容器132a連接於將送電部120與送電線圈部130相互連接之一對供電線中之一者和送電線圈131之一端之間。共振電容器132b連接於該一對供電線中之另一者和送電線圈131之另一端之間。送電線圈131、共振電容器132a及共振電容器132b相對於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即,送電線圈131、共振電容器132a及共振電容器132b具有與傳輸頻率大體一致之共振頻率。再者,送電線圈部130亦可不包含共振電容器132a與共振電容器132b中之任一者。
如圖10及圖11所示,送電線圈部130可進而包含金屬殼體130g。金屬殼體130g具有開口端,且接地。送電線圈131確保絕緣距離而配置於金屬殼體130g內。送電線圈部130可進而包含散熱器134、鐵氧體材135及導熱片136。散熱器134配置於金屬殼體130g內,由金屬殼體130g支持。鐵氧體材135配置於散熱器134上。導熱片136配置於鐵氧體材135上。送電線圈131配置於導熱片136上,隔著金屬殼體130g之開口端而與受電線圈141面對面。如圖11所示,可於金屬殼體130g內進而收容有共振電容器132a及共振電容器132b。
如圖9所示,受電線圈部140包含受電線圈141。受電線圈141與送電線圈131電磁感應耦合。受電線圈部140可除了受電線圈141以外,還包含共振電容器142a及共振電容器142b。共振電容器142a連接於自受電線圈部140延伸之一對供電線中之一者與受電線圈141之一端之間。共振電容器142b連接於該一對供電線中之另一者與受電線圈141之另一端之間。受電線圈141、共振電容器142a及共振電容器142b相對於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即,受電線圈141、共振電容器142a及共振電容器142b具有與傳輸頻率大體一致之共振頻率。再者,受電線圈部140亦可不包含共振電容器142a與共振電容器142b中之任一者。
如圖10及圖11所示,受電線圈部140可進而包含金屬殼體140g。金屬殼體140g具有開口端,且接地。受電線圈141確保絕緣距離而配置於金屬殼體140g內。受電線圈部140可進而包含間隔件143、散熱器144、鐵氧體材145及導熱片146。間隔件143配置於金屬殼體140g內,由金屬殼體140g支持。關於間隔件143,將於下文加以敍述。散熱器144配置於間隔件143上。鐵氧體材145配置於散熱器144上。導熱片146配置於鐵氧體材145上。受電線圈141配置於導熱片146上,經由金屬殼體140g之開口端而與送電線圈131面對面。如圖11所示,可於金屬殼體140g內進而收容有共振電容器142a及共振電容器142b。
間隔件143由介電體形成,設置於受電線圈141與金屬殼體140g(接地)之間。間隔件143向受電線圈141與接地之間供給空間雜散電容。
[受電線圈部之阻抗特性]
參照圖12。圖12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受電線圈部之阻抗特性之曲線圖。圖12示出了與間隔件143之厚度相應之受電線圈部140之阻抗特性。間隔件143之厚度對應於散熱器144與金屬殼體140g之間之距離。如圖12所示,受電線圈部140能根據間隔件143之厚度,調整頻率f H及頻率f L各自之阻抗。因此,藉由受電線圈部140,能於電漿處理裝置中所使用之兩個高頻電力,如第1RF信號及第2RF信號之各頻率下提供較高阻抗。又,因能於受電線圈部140中獲得較高阻抗,故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RF濾波器200]
參照圖13。圖13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RF濾波器之圖。如圖13所示,RF濾波器200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整流/平滑部150之間。RF濾波器200包含電感器201a、電感器201b、終端電容器202a及終端電容器202b。電感器201a之一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42a,電感器201a之另一端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電感器201b之一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42b,電感器201b之另一端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終端電容器202a連接於電感器201a之一端與接地之間。終端電容器202b連接於電感器201b之一端與接地之間。電感器201a及終端電容器202a形成低通濾波器。又,電感器201b及終端電容器202b形成低通濾波器。藉由RF濾波器200,能於電漿處理裝置中所使用之兩個高頻電力,如第1RF信號及第2RF信號之各頻率下獲得高阻抗。因此,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整流/平滑部]
參照圖14。圖14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一實施方式中,整流/平滑部150包含控制部152、整流電路153及平滑電路154。整流電路153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平滑電路154之間。平滑電路154連接於整流電路153與蓄電部160之間。控制部152由處理器如CPU、或可編程之邏輯器件如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構成。再者,控制部152可與控制部122相同,亦可與之不同。
整流電路153輸出藉由對來自受電線圈部140之交流電力實施全波整流而產生之電力。整流電路153例如為二極體橋。再者,整流電路153亦可輸出藉由對來自受電線圈部140之交流電力實施半波整流而產生之電力。
平滑電路154藉由對來自整流電路153之電力實施平滑化而產生直流電力。平滑電路154可包含電感器1541a、電容器1542a及電容器1542b。電感器1541a之一端連接於平滑電路154之一對輸入中之一者。電感器1541a之另一端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V OUT+)。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經由下述一對供電線中之正線160p(參照圖23(a)及圖23(b))連接於蓄電部160之一個以上電容器各自之一端。
電容器1542a之一端連接於平滑電路154之一對輸入中之一者及電感器1541a之一端。電容器1542a之另一端連接於平滑電路154之一對輸出中之另一者及整流/平滑部150之負輸出(V OUT-)。整流/平滑部150之負輸出經由下述一對供電線中之負線160m(參照圖23(a)及圖23(b))連接於蓄電部160之一個以上電容器各自之另一端。電容器1542b之一端連接於電感器1541a之另一端。電容器1542b之另一端連接於平滑電路154之一對輸出中之另一者及整流/平滑部150之負輸出(V OUT-)。
整流/平滑部150可進而包含電壓檢測器155v及電流檢測器155i。電壓檢測器155v檢測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與負輸出之間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55i檢測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之間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55v檢測出之電壓值及電流檢測器155i檢測出之電流值會通知給控制部152。控制部152根據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產生上述指示信號。例如,控制部152於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為第1閾值以下之情形時,產生用以指示送電部120供電,即輸出傳輸交流電力之指示信號。第1閾值例如為電力消耗構件240等負載中之消耗電力。又,亦可為考慮到餘裕度而將電力消耗構件240等負載中之消耗電力乘以固定之值(例如,1以上3以下之範圍內之值)所得的值。另一方面,控制部152於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大於第2閾值之情形時,產生用以指示送電部120停止供電,即停止輸出傳輸交流電力之指示信號。第2閾值為不超過蓄電部160之極限蓄存電力之值。第2閾值例如為蓄電部160之極限蓄存電力乘以固定之值(例如1以下之值)所得的值。
整流/平滑部150包含上述通信部151。通信部151包含驅動器151d、發送器151tx及接收器151rx。發送器151tx為無線信號之發送器或光信號之發送器。接收器151rx為無線信號之接收器或光信號之接收器。通信部151藉由驅動器151d驅動發送器151tx,使來自控制部122之信號,如指示信號自發送器151tx以無線信號或光信號之形式輸出。自發送器151tx輸出之信號於送電部120之通信部121中被接收。又,通信部151藉由接收器151rx接收來自通信部121之信號,並將所接收到之信號經由驅動器151d輸入至控制部152。
[RF濾波器190]
參照圖15。圖15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RF濾波器190之圖。如圖15所示,信號線1250可包含將送電部120之信號輸出(Tx)與整流/平滑部150之信號輸入(Rx)電性連接之第1信號線、及將送電部120之信號輸入(Rx)與整流/平滑部150之信號輸出(Tx)電性連接之第2信號線。信號線1250亦可包含將送電部120之第1基準電壓端子(VCC)與整流/平滑部150之第1基準電壓端子(VCC)連接之信號線、及將送電部120之第2基準電壓端子(GND)與整流/平滑部150之第2基準電壓端子(GND)連接之信號線。信號線1250可為被地電位之屏蔽層覆蓋之屏蔽電纜。該情形時,構成信號線1250之複數個信號線可一個一個分別被屏蔽層覆蓋,亦可合為一個整體被屏蔽層覆蓋。RF濾波器190為構成信號線1250之複數個信號線各者提供低通濾波器。低通濾波器可為包含電感器及電容器之LC濾波器(無源濾波器)。低通濾波器之電感器構成對應信號線之一部分。電容器連接於與送電部120連接之電感器之一端和接地之間。藉由RF濾波器190,能抑制高頻電力(高頻雜訊)經由整流/平滑部150與送電部120之間之信號線1250傳播。
[送電部之通信部及整流/平滑部之通信部]
參照圖16~圖18。圖16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通信部及整流/平滑部之通信部之圖。圖17及圖18各自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如圖6、圖7、圖16、圖17及圖18所示,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能以彼此之間經由無線通信傳輸信號,如上述指示信號之方式構成。經由無線通信進行之通信可藉由光通信來進行。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彼此之間經由無線通信傳輸信號之情形時,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只要彼此之間不介存遮蔽物,便可配置於任意位置。根據該等圖所示之例,不再需要RF濾波器190。再者,包括圖16~圖18所示之例在內之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中,信號線1250可為被地電位之屏蔽層覆蓋之屏蔽電纜。該情形時,構成信號線1250之複數個信號線可一個一個分別被屏蔽層覆蓋,亦可合為一個整體被屏蔽層覆蓋。
參照圖19~圖22。圖19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通信部及整流/平滑部之通信部之圖。圖20~圖22各自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如圖19~圖22所示,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亦能以彼此之間經由光纖1260,即藉由光纖通信傳輸信號(光信號),如上述指示信號之方式構成。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彼此之間經由光纖1260傳輸信號之情形時,通信部121及通信部151只要光纖1260之彎曲半徑處於允許範圍內,便可配置於任意位置。該等圖所示之例中,亦不再需要RF濾波器190。
[蓄電部]
參照圖23(a)及圖23(b)。圖23(a)及圖23(b)各自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蓄電部之圖。如圖23(a)所示,蓄電部160包含電容器161。電容器161連接於一對供電線,即正線160p與負線160m之間。正線160p自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V OUT+)向負載延伸。負線160m自整流/平滑部150之負輸出(V OUT-)向負載延伸。電容器161可為有極性之電容器。電容器161亦可為電雙層或鋰離子電池。
如圖23(b)所示,蓄電部160亦可包含複數個電容器161。複數個電容器161串聯連接於正線160p與負線160m之間。複數個電容器161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複數個電容器161各自可為有極性之電容器。複數個電容器161各自亦可為電雙層或鋰離子電池。蓄電部160需於向其輸入之輸入電壓與常模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合計值低於允許輸入電壓之條件下使用。蓄電部160包含複數個電容器161之串聯連接之情形時,蓄電部160之允許輸入電壓升高。因此,根據圖23(b)所示之例,蓄電部160之雜訊耐性提高。
[電壓控制轉換器]
參照圖24。圖24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圖。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係DC-DC轉換器。電壓控制轉換器170連接於蓄電部16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入(V IN+)連接有正線160p。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連接有負線160m。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
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可包含控制部172、低通濾波器173、變壓器174及電容器175。低通濾波器173可包含電感器1731a、電容器1732a及電容器1732b。電感器1731a之一端連接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入(V IN+)。電感器1731a之另一端連接於變壓器174之一次側線圈之一端。電容器1732a之一端連接於電感器1731a之一端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入(V IN+)。電容器1732a之另一端連接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電容器1732b之一端連接於電感器1731a之另一端。電容器1732b之另一端連接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
變壓器174包含一次側線圈1741、二次側線圈1742及開關1743。一次側線圈1741之另一端經由開關1743連接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二次側線圈1742之一端連接於電容器175之一端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出(V OUT+)。二次側線圈1742之另一端連接於電容器175之另一端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出(V OUT-)。
於開關1743連接有驅動器1744。驅動器1744將開關1743打開或關閉。當開關1743關閉時,即當一次側線圈1741之另一端與負輸入(V IN-)處於導通狀態時,一次側線圈1741之另一端連接於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來自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直流電力向定電壓控制部180供給。而當開關1743打開時,即當一次側線圈1741之另一端與負輸入(V IN-)處於非導通狀態時,一次側線圈1741之另一端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入(V IN-)之連接被切斷,直流電力自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向定電壓控制部180之供給遭到阻斷。
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可進而包含電壓檢測器176v及電流檢測器176i。電壓檢測器176v檢測二次側線圈1742之兩端間之電壓值、或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出與負輸出之間之電壓值。電流檢測器176i測定二次側線圈1742之另一端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出之間之電流值。電壓檢測器176v檢測出之電壓值及電流檢測器176i檢測出之電流值會通知給控制部172。再者,控制部172可與控制部122及控制部152中之至少任一者相同,亦可與之不同。
控制部172於電壓檢測器176v檢測出之電壓值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控制驅動器1744,以將直流電力自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向定電壓控制部180之供給阻斷。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出與負輸出之間之電壓值係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輸出電壓值與常模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相加值。該實施方式中,能抑制由常模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引發之過電壓使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載破損。
[定電壓控制部]
參照圖25及圖26。圖25及圖26係表示若干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定電壓控制部之圖。定電壓控制部180連接於蓄電部160與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間,以控制向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直流電壓之施加)及停止之方式構成。
定電壓控制部180包含控制部182及至少一個開關183。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經由開關183連接於電力消耗構件240。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連接於電力消耗構件240。開關183由控制部182控制。當開關183關閉時,來自定電壓控制部180之直流電壓向電力消耗構件240施加。當開關183打開時,直流電壓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施加停止。再者,控制部182可與控制部122、控制部152及控制部172中之至少任一者相同,亦可與之不同。
圖25及圖26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電漿處理裝置包含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定電壓控制部180包含控制部182及複數個開關183。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經由複數個開關183連接於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連接於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
圖25及圖26所示之實施方式中,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可包含複數個加熱器(電阻加熱元件)。複數個加熱器可設置於基板支持部11內。圖25所示之實施方式中,複數個電阻器260配置於複數個加熱器各自之附近。複數個電阻器260各自具有隨溫度變化之電阻值。複數個電阻器260各自例如為熱阻器。複數個電阻器260各自與基準電阻(未圖示)串聯連接。定電壓控制部180包含複數個測定部184。複數個測定部184各自向複數個電阻器260中之對應之電阻器與基準電阻之串聯連接施加基準電壓,檢測該電阻器之兩端間之電壓值。複數個測定部184各自將所檢測出之電壓值通知給控制部182。控制部182根據被通知之電壓值,特定出配置有複數個加熱器中之對應之加熱器之區域之溫度,並以使該區域之溫度接近目標溫度之方式,控制直流電壓向對應之加熱器之施加。再者,亦可配置光纖溫度計來取代複數個電阻器260。該情形時,不再需要複數個電阻器260與複數個測定部184之間之配線,因此能消除高頻之傳導性雜訊對電力消耗構件240之影響。
圖26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定電壓控制部180包含電壓檢測器185v及複數個電流檢測器185i。電壓檢測器185v檢測施加至複數個加熱器各者之電壓值。複數個電流檢測器185i測定供給至複數個加熱器中之對應之加熱器之電流之值,即電流值。複數個測定部184根據複數個電流檢測器185i中之對應之電流檢測器檢測出之電流值、及電壓檢測器185v檢測出之電壓值,特定出複數個加熱器中之對應之加熱器之電阻值。控制部182根據複數個加熱器各自被檢測出之電阻值,特定出分別配置有複數個加熱器各者之複數個區域各自之溫度。控制部182以使複數個區域各自之溫度接近目標溫度之方式,控制直流電壓向複數個加熱器各者之施加。
[和整流/平滑部與蓄電部之一體化相關之例示性實施方式]
參照圖27~圖29。圖27~圖29各自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27~圖29各自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Ga、100Gb、100Gc,自其等與電漿處理裝置100E(參照圖7)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Ga、100Gb、100Gc各者中,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相互一體化。即,於電漿處理裝置100Ga、100Gb、100Gc各者中,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或皆形成於單個電路基板上。於電漿處理裝置100Ga、100Gb、100Gc各者中,可使整流/平滑部150及蓄電部160各者與接地框架110之間確保絕緣距離。再者,於電漿處理裝置100Ga、100Gb、100Gc各者中,送電線圈部130(或送電線圈131)及受電線圈部140(或受電線圈141)亦可配置於接地之單個金屬殼體內。
如圖27所示,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可皆配置於空間110h之中。如圖28所示,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亦可皆配置於空間110a。又,如圖28所示,蓄電部160與配置於空間110h之中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間可連接有RF濾波器200。如圖29所示,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亦可皆配置於空間110a。又,蓄電部160與配置於空間110h之中之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可連接有RF濾波器200。藉由RF濾波器200,高頻之傳導性雜訊(共模雜訊)降低,蓄電部160之耐電壓容限得到確保。又,藉由RF濾波器200,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再者,於電漿處理裝置100Gb、100Gc各者中,整流/平滑部150及蓄電部160各者與接地框架110之間確保有絕緣距離之情形時,亦可不設置RF濾波器200。
[與整流/平滑部之配置相關之例示性實施方式]
參照圖30及圖31。圖30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圖31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如圖30及圖31所示,整流/平滑部150可配置於空間110h之中。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可在空間110a內,配置於金屬殼體115之中。金屬殼體115與接地框架110一併接地。如圖31所示,RF濾波器200可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整流/平滑部150之間,亦可配置於金屬殼體115之中。該情形時,如圖31所示,RF濾波器200之終端電容器202a(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a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終端電容器202b(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b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
圖30及圖31各自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可使整流/平滑部150與接地框架110之間確保絕緣距離。又,亦可使將整流/平滑部150與受電線圈部140相互連接之各供電線和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各者之間確保絕緣距離。又,亦可使RF濾波器200與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各者之間確保絕緣距離。又,亦可使受電線圈部140與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各者之間確保絕緣距離。又,亦可使送電線圈部130與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各者之間確保絕緣距離。
參照圖32~圖39。圖32及圖33各自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34~圖39各自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以下,關於圖32及圖33各自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Ha、100Hb每一者,自其等與電漿處理裝置100E(參照圖7)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如圖32及圖33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a、100Hb各者中,整流/平滑部150配置於空間110a。藉此,能提高空間110h內之其他零件之佈局自由度。
如圖32、圖34及圖35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a中,整流/平滑部150不經由RF濾波器200而連接於設置在空間110h內之蓄電部160。又,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a中,整流/平滑部150不經由RF濾波器200而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及整流/平滑部150可於空間110a中,配置在與接地框架110一併接地之金屬殼體115內。又,送電線圈部130與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如圖34所示,整流/平滑部150可與受電線圈部140分開。或如圖35所示,整流/平滑部150亦可與受電線圈部140一體化。即,整流/平滑部150與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亦可皆設置於單個電路基板上。
如圖34及圖35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a中,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將受電線圈部140與整流/平滑部15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及將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各自可相對於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而具有絕緣距離。藉此,能降低共模雜訊。又,於整流/平滑部150及/或受電線圈部140中能對高頻電力獲得較高阻抗。因此,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如圖33、圖36及圖37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b中,整流/平滑部150不經由RF濾波器200而連接於設置在空間110h內之蓄電部160。又,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b中,整流/平滑部150經由RF濾波器200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RF濾波器200及整流/平滑部150可於空間110a中,配置在與接地框架110一併接地之金屬殼體115內。該情形時,如圖36及圖37所示,RF濾波器200之終端電容器202a(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a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終端電容器202b(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b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又,送電線圈部130與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如圖36所示,整流/平滑部150可與受電線圈部140及RF濾波器200分開。或如圖37所示,整流/平滑部150亦可與RF濾波器200及受電線圈部140一體化。即,整流/平滑部150、RF濾波器200及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亦可皆設置於單個電路基板上。
如圖36及圖37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Hb中,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RF濾波器200、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將受電線圈部140與RF濾波器20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將RF濾波器200與整流/平滑部15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及將整流/平滑部150與蓄電部16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各自可相對於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而具有絕緣距離。藉此,能降低共模雜訊。又,藉由RF濾波器200,能對高頻電力獲得較高阻抗。因此,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如圖38及圖39所示,RF濾波器200可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設置在空間110h內之蓄電部160之間。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整流/平滑部150及RF濾波器200可於空間110a中,配置在與接地框架110一併接地之金屬殼體115內。該情形時,如圖38及圖39所示,RF濾波器200之終端電容器202a(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a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終端電容器202b(參照圖13)經由配線203b而與作為接地之金屬殼體115連接。又,送電線圈部130與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如圖38所示,整流/平滑部150可與受電線圈部140及RF濾波器200分開。或如圖39所示,整流/平滑部150亦可與RF濾波器200及受電線圈部140一體化。即,整流/平滑部150、RF濾波器200及受電線圈部140可皆配置於單個金屬殼體內,亦可皆設置於單個電路基板上。
圖38及圖39各自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同樣地,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整流/平滑部150、RF濾波器200、蓄電部160、將受電線圈部140與整流/平滑部15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將整流/平滑部150與RF濾波器20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將RF濾波器200與蓄電部160連接之一對供電線各自可相對於接地框架110及金屬殼體115而具有絕緣距離。藉此,能降低共模雜訊。又,藉由RF濾波器200,能對高頻電力獲得較高阻抗。因此,能抑制高頻電力之損耗,從而獲得較高之處理速率(例如蝕刻速率)。
[大電力之高效率傳輸]
於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為了高效率地傳輸大電力,電力之傳輸電壓可設定為較高之電壓位準。為此,要提高電漿處理裝置之各部之耐電壓。例如,如上所述,蓄電部160可包含串聯連接於構成一對供電線之正線160p與負線160m之間之複數個電容器。
又,構成一對供電線之正線與負線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長度,且彼此之間具有絕緣距離。藉此,能提高對傳導性雜訊之耐電壓。
又,送電線圈131及受電線圈141各自能藉由選擇構成其等之繞線之線間間距、以及繞線之被覆或覆膜之材料及厚度,而提高其耐電壓。又,如上述終端電容器之低通濾波器之電容器及共振電容器係以具有傳輸電壓以上之耐電壓之方式選擇。又,為了提高耐電壓,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各自之鐵氧體材係以相對於接地而具有絕緣距離之方式配置。又,為了提高耐電壓,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各自之導熱片係以具有傳輸電壓以上之絕緣耐壓之方式選擇。
[用於蓄電部之傳導性雜訊對策]
參照圖40~圖43。圖40~圖43各自係表示用以降低傳導性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圖。傳導性雜訊可能因正線與負線之間之阻抗之差而產生。為了降低此種傳導性雜訊所致之正線與負線之間之線間電位差,可於在蓄電部160與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間構成供電線之正線和負線之間連接一個以上電容器。各電容器可為無極性電容器。無極性電容器係根據電漿處理裝置中使用之高頻電力之頻率,自膜電容器、陶瓷電容器、積層陶瓷電容器等選擇。藉此,因傳導性雜訊而於正線與負線之間產生之線間電位差降低。
例如,一個以上電容器可連接於將蓄電部160與一個或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各者相互連接之正線和負線之間。或除此以外,一個以上電容器亦可連接於將一個或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各者與對應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連接之正線和負線之間。
圖40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將蓄電部160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相互連接之正線160p和負線160m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11。又,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連接之正線178p和負線178m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21。正線178p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正輸出(V OUT+)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相互連接。負線178m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負輸出(V OUT-)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相互連接。電容器511及電容器521各自可為無極性電容器。
圖41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將蓄電部160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相互連接之正線160p和負線160m之間並聯連接有電容器511及電容器512。電容器511及電容器512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又,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相互連接之正線178p和負線178m之間並聯連接有電容器521及電容器522。電容器521及電容器522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電容器511、電容器512、電容器521及電容器522各自可為無極性電容器。再者,正線與負線之間並聯連接著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之兩個以上電容器之情形時,亦能以於距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學長度更短之位置連接具有使由更高頻率之傳導性雜訊引發的線間電位差降低之特性之電容器之方式,配置有兩個以上電容器。即,亦可於較電力消耗構件240更近之位置配置高頻用之電容器(靜電電容相對較小之電容器)。圖41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電容器511與電容器512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電容器521與電容器522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之情形時,電容器512及電容器522係高頻用之電容器,電容器511及電容器521係低頻用之電容器。
圖4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蓄電部16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並聯連接有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連接於蓄電部160之正線160p分支成正線160pa及160pb。正線160p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正輸入(V IN+)。正線160p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正輸入(V IN+)。連接於蓄電部160之負線160m分支成負線160ma及160mb。負線160m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負輸入(V IN-)。負線160m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負輸入(V IN-)。再者,亦可並聯連接有三個以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該情形時,三個以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各自之最大輸出電力可彼此相同,亦可互不相同。
又,圖4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之正線178p分支成正線178pa與正線178pb。正線178p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正輸出(V OUT+)。正線178p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正輸出(V OUT+)。又,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之負線178m分支成負線178ma與負線178mb。負線178m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負輸出(V OUT-)。負線178m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負輸出(V OUT-)。再者,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之正線178p及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之負線178m各自亦可分支成三根以上線。
圖42所示之實施方式中,正線160pa與負線160ma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11。又,正線160pb與負線160mb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12。又,正線178p與負線178m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21。電容器511、電容器512及電容器521各自可為無極性電容器。又,電容器511、電容器512及電容器521各自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
圖43所示之實施方式中,相對於蓄電部160連接有兩個供電系統。兩個供電系統各自包含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兩個供電系統分別連接於兩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即,相對於蓄電部160連接有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分別連接有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分別連接於兩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再者,亦可相對於蓄電部160連接有三個以上供電系統。
圖43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連接於蓄電部160之正線160p分支成正線160pa及160pb。正線160p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正輸入(V IN+)。正線160p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正輸入(V IN+)。連接於蓄電部160之負線160m分支成負線160ma及160mb。負線160ma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一者之負輸入(V IN-)。負線160mb連接於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中之另一者之負輸入(V IN-)。
又,圖43所示之實施方式中,正線178pc將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中之一者之正輸出(V OUT+)與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一者之正輸入(V IN+)相互連接。又,負線178mc將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中之一者之負輸出(V OUT-)與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一者之負輸入(V IN+)相互連接。又,正線178pd將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中之另一者之正輸出(V OUT+)與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另一者之正輸入(V IN+)相互連接。又,負線178md將兩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中之另一者之負輸出(V OUT-)與兩個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另一者之負輸入(V IN+)相互連接。
圖43所示之實施方式中,正線160pa與負線160ma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11。又,正線160pb與負線160mb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12。又,正線178pc與負線178mc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21。又,正線178pd與負線178md之間連接有電容器522。電容器511、電容器512、電容器521及電容器522各自可為無極性電容器。又,電容器511、電容器512、電容器521及電容器522各自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
[整流/平滑部之負載變動對策]
參照圖14及圖44~圖46。圖44~圖46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由整流/平滑部150之整流電路153加以整流後之電壓(整流電路153之輸出電壓)具有以傳輸頻率之2倍頻率變動之振幅。平滑電路154能以即便發生如上所述之負載變動亦會降低其輸出電壓之變動(振幅)之方式構成。藉此,整流/平滑部150即便發生負載變動亦能供電,且確保蓄電部160之耐電壓容限。
具體而言,平滑電路154係以滿足平滑電路154之輸出電壓之振幅相對於整流電路153之輸出電壓之振幅之比率(振幅比)為3%以下之方式構成。又,平滑電路154係以滿足截止頻率/(2×傳輸頻率)小於1/10之方式構成。
圖14及圖44~圖46所示之各實施方式中,以平滑電路154具有上述特性之方式,設定至少一個平滑電容器之靜電電容。圖14、圖45及圖46各自所示之實施方式中,以平滑電路154具有上述特性之方式,設定電容器1542b之靜電電容。圖44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電感器1541a與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V OUT+)之間之正線和負線之間並聯連接有電容器1542b及電容器1542c。電容器1542b與電容器1542c之合成電容係以平滑電路154具有上述特性之方式設定。
於圖45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中,電容器1542a之另一端與電容器1542b之另一端之間連接有電感器1541b。圖45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亦可不具有電容器1542a。圖45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亦可不具有電容器1542a及電感器1541b。圖45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亦可不具有電感器1541a及電感器1541b。
於圖46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中,電容器1542a之一端與電容器1542b之一端之間串聯連接有電感器1541a及電感器1541c。又,電容器1542a之另一端與電容器1542b之另一端之間串聯連接有電感器1541v及電感器1541d。圖46所示之整流/平滑部150亦可不具有電感器1541b及電感器1541d。
[定電壓控制部之同步控制]
參照圖47。圖47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及定電壓控制部之圖。圖47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定電壓控制部180係以同步於送電線圈部130與受電線圈部140之間所傳輸之傳輸交流電力地,控制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及電壓施加之停止之方式構成。該實施方式中,整流/平滑部150亦可具有同步脈衝產生部156。又,整流/平滑部150亦可進而具有位準調整部157。
圖48係受電線圈部中之輸出電壓及自整流/平滑部之各部輸出之信號的一例之時序圖。如圖48所示,受電線圈部140之輸出電力具有傳輸頻率。整流電路153藉由對受電線圈部140之輸出電力實施全波整流,而輸出具有傳輸頻率之2倍頻率之電壓。同步脈衝產生部156由整流電路153之輸出電壓產生脈衝狀信號。具體而言,同步脈衝產生部156產生脈衝狀信號,該脈衝狀信號在整流電路153之輸出電壓於其電壓位準上升之過程中具有第1基準電壓位準時上升,在整流電路153之輸出電壓於其電壓位準下降之過程中具有第2基準電壓位準時下降。同步脈衝產生部156產生於脈衝狀信號上升時交替地在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轉變之同步脈衝信號。同步脈衝信號之信號位準可於位準調整部157中加以調整。
圖47所示之定電壓控制部180係以將同步脈衝信號(或經過位準調整之同步脈衝信號)作為基準來調整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及停止各自之時序之方式構成。
圖49及圖50各自係與圖47所示之定電壓控制部相關之一例之時序圖。於圖49及圖50各者中,動作時脈係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控制部182之動作時脈OC(參照圖47)。於圖49及圖50各者中,各控制信號係用於向對應之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及停止之信號。控制信號具有打開狀態時,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對應之電力消耗構件240施加電壓,控制信號具有關閉狀態時,停止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對應之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
圖49所示之實施方式中,控制部182產生在同步脈衝信號(或經過位準調整之同步脈衝信號)之週期,即傳輸交流電力之2倍週期內交替地於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轉變之複數個控制信號。控制部182以對同步脈衝信號(或經過位準調整之同步脈衝信號)具有動作時脈之週期之整數倍的延遲量之方式設定各控制信號之延遲量。藉此,能任意地控制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因此,能使特定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同步,或個別地調整特定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從而能實現電力消耗構件240之控制之效率化及/或高性能化。又,定電壓控制部180可與電漿處理系統之控制部2通信。該情形時,定電壓控制部180能選擇可與控制部2通信之其他單元和電力消耗構件240之同步或非同步控制,從而能使電漿處理優化及/或避免使用電力之集中。其他單元例如為第1RF產生部31a、第2RF產生部32a、氣體供給部20及/或排氣系統40。
圖50所示之實施方式中,控制部182產生在同步脈衝信號(或經過位準調整之同步脈衝信號)之週期,即傳輸交流電力之週期內交替地於打開狀態與關閉狀態之間轉變之複數個控制信號。控制部182以對同步脈衝信號(或經過位準調整之同步脈衝信號)具有動作時脈之週期之整數倍的延遲量之方式設定各控制信號之延遲量。藉此,能任意地控制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因此,能使特定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同步,或個別地調整特定電力消耗構件240之電壓施加之時序,從而能實現電力消耗構件240之控制之效率化及/或高性能化。又,定電壓控制部180可與電漿處理系統之控制部2通信。該情形時,定電壓控制部180能選擇可與控制部2通信之其他單元和電力消耗構件240之同步或非同步控制,從而能使電漿處理優化及/或避免使用電力之集中。其他單元例如為第1RF產生部31a、第2RF產生部32a、氣體供給部20及/或排氣系統40。
[具有無極性電容器之蓄電部]
參照圖51及圖52。圖51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52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蓄電部之圖。以下,關於圖51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Ja,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C(參照圖5)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Ja包含蓄電部160J來取代蓄電部160。如圖52所示,蓄電部160J包含複數個無極性電容器161J。複數個無極性電容器161J並聯連接於正線160p與負線160m之間。複數個無極性電容器161J各者選自膜電容器、陶瓷電容器、積層陶瓷電容器等。該蓄電部160J具有較高耐電壓。又,複數個無極性電容器161J可具有彼此相同之靜電電容,亦可具有互不相同之靜電電容。
電漿處理裝置100Ja除了電力消耗構件240以外,還包含一個以上輸入輸出器件241及一個以上感測器242作為其他電力消耗構件。一個以上輸入輸出器件241包含電漿處理裝置100Ja中使用之致動器(步進馬達或伺服馬達)、發光器件、控制電路、各輸入輸出器件241用之電力產生部、用於靜電吸盤之電源、開關及熱阻器中之一者以上。一個以上感測器242包含探測腔室10內之狀態之各種感測器及相機中之一者以上。自蓄電部160J、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任一者向一個以上輸入輸出器件241及一個以上感測器242各者施加直流電壓。
參照圖53。圖53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53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Jb,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Ja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Jb除了蓄電部160J以外,還包含上述蓄電部160。使用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需要相對較大電力之電力消耗構件240,如加熱器施加電壓。另一方面,使用蓄電部160J中蓄存之電力,自蓄電部160J、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中之任一者向如一個以上輸入輸出器件241及一個以上感測器242般需要相對較小電力之電力消耗構件施加直流電壓。
參照圖54。圖54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蓄電部之圖。如圖54所示,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之正輸出(V OUT+)之正線160p分支成正線160pa與正線160pb。正線160pa係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之正線之一部分。正線160pb係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感測器242之間之正線之一部分。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之負輸出(V OUT-)之負線160m分支成負線160ma與負線160mb。負線160ma係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之負線之一部分。負線160mb係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與感測器242之間之負線之一部分。
蓄電部160包含作為有極性電容器之至少一個電容器161。如上文關於電漿處理裝置100Jb而敍述般,使用蓄電部160中蓄存之電力,自定電壓控制部180向需要相對較大電力之電力消耗構件240,如加熱器施加電壓。
正線160pb包含開關162p及開關163p。負線160mb包含開關162m及開關163m。蓄電部160J在開關162p與開關163p之間,連接於正線160pb。又,蓄電部160J在開關162m與開關163m之間,連接於負線160mb。
開關162p及開關162m於蓄電部160J之充電完成之前始終關閉。開關162p及開關162m之打開或關閉由整流/平滑部150之控制部152來控制。開關163p及開關163m在電漿處理裝置處於正常動作狀態時打開。即,在電漿處理裝置處於正常動作狀態時,自蓄電部160J向一個以上感測器242之電壓施加停止。另一方面,開關163p及開關163m在檢測出電漿處理裝置之異常時,藉由來自控制機構,如連鎖機構之信號而關閉。藉此,在檢測出電漿處理裝置之異常時,向一個以上感測器242施加電壓,取得電漿處理裝置之腔室10內之資料,並鎖定該資料。如此,蓄電部160J可作為低電力用之蓄電部來使用,該低電力用之蓄電部供配置在暴露於高頻能量之下之位置的一個以上感測器242之資料取得及資料鎖定使用。
[包含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電漿處理裝置]
參照圖55及圖56。圖55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5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的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連接之圖。以下,關於圖55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Ka,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E(參照圖7)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Ka包含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具有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之構成相同之構成。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並聯連接於蓄電部160與定電壓控制部180之間。
如圖56所示,正線160p連接於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正輸入(V IN+)。負線160m連接於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負輸入(V IN-)。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正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正輸入(V IN+)。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負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之負輸入(V IN-)。
根據電漿處理裝置100Ka,藉由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之並聯連接,能獲得較大之輸出電流電容,從而能獲得較大之最大輸出電力。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及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b各自之最大輸出電力可彼此相同,亦可互不相同。
參照圖57~圖59。圖5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58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59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的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連接之圖。以下,關於圖57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Kb及圖58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Kc,自其等與電漿處理裝置100Ka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Kb、Kc各者中,複數個供電系統連接於蓄電部160。具體而言,電漿處理裝置100Kb、Kc各自包含複數個定電壓控制部180Ka、180Kb。複數個供電系統中之一者包含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及定電壓控制部180Ka。複數個供電系統中之另一者包含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b及定電壓控制部180Kb。
如圖59所示,正線160p連接於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正輸入(V IN+)。負線160m連接於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Kb各自之負輸入(V IN-)。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之正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Ka之正輸入(V IN+),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a之負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Ka之負輸入(V IN-)。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b之正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Kb之正輸入(V IN+),電壓控制轉換器170Kb之負輸出(V OUT-)連接於定電壓控制部180Kb之負輸入(V IN-)。
如圖57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Kb中,複數個定電壓控制部180Ka、180Kb連接於設置在基板支持部11內之一個或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如一個或複數個加熱器。如圖58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Kc中,定電壓控制部180Ka連接於設置在基板支持部11內之一個或複數個電力消耗構件240,如一個或複數個加熱器。又,於電漿處理裝置100Kc中,定電壓控制部180Kb連接於至少一個輸入輸出器件241及/或至少一個感測器242。
根據電漿處理裝置100Kb、Kc,藉由複數個供電系統,能獲得較大之最大輸出電力。又,根據電漿處理裝置100Kb、Kc,能逐個供電系統地控制向不同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
[包含複數個送電線圈及複數個受電線圈之電漿處理裝置]
參照圖60。圖60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以下,關於圖60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La,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E(參照圖7)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La進而包含具有通信部121L之送電部120L、送電線圈部130L、受電線圈部140L、RF濾波器200L、具有通信部151L之整流/平滑部150L、蓄電部160L、電壓控制轉換器170L及定電壓控制部180L。送電部120L、通信部121L、送電線圈部130L、受電線圈部140L、RF濾波器200L、整流/平滑部150L、通信部151L、蓄電部160L、電壓控制轉換器170L、定電壓控制部180L分別與送電部120、通信部121、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RF濾波器200、整流/平滑部150、通信部151、蓄電部16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定電壓控制部180同樣地構成。
送電部120、送電線圈部130、受電線圈部140、RF濾波器200、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構成第1供電系統。送電部120L、送電線圈部130L、受電線圈部140L、RF濾波器200L、整流/平滑部150L、蓄電部160L、電壓控制轉換器170L及定電壓控制部180L構成第2供電系統。
於第2供電系統中,送電部120L產生來自交流電源400L之傳輸交流電力。送電部120L連接於送電線圈部130L,送電線圈部130L電磁感應耦合於受電線圈部140L。受電線圈部140L經由RF濾波器200L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L。蓄電部160L連接於整流/平滑部150L與電壓控制轉換器170L之間。定電壓控制部180L連接於至少一個輸入輸出器件241及/或至少一個感測器242。
電漿處理裝置100La具有各自包含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複數個供電系統。因此,電漿處理裝置100La能採用較小尺寸之線圈作為各送電線圈及各受電線圈,提高了其等之配置佈局之自由度。又,能藉由無線供電供給大電力。複數個供電系統各自可供給相同之電力,亦可供給不同之電力。
參照圖61及圖62。圖61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62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以下,關於圖61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Lb,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La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Lb與電漿處理裝置100La同樣地,包含第1供電系統及第2供電系統。但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b中,單個整流/平滑部150連接於RF濾波器200與蓄電部160之間、及RF濾波器200L與蓄電部160L之間。即,第1供電系統及第2供電系統共有整流/平滑部150。又,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b中,單個送電部120連接於送電線圈部130及送電線圈部130L。即,第1供電系統及第2供電系統共有送電部120。
如圖62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b中,整流/平滑部150進而包含整流電路153L及平滑電路154L。整流電路153L、平滑電路154L分別與整流電路153、平滑電路154同樣地構成。整流電路153連接於平滑電路154,平滑電路154連接於蓄電部160。又,整流電路153L連接於平滑電路154L,平滑電路154L連接於蓄電部160L。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b中,整流/平滑部150能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使之個別地控制包含送電線圈部130之供電系統之供電、及包含送電線圈部130L之供電系統之供電。
參照圖63及圖64。圖63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圖64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以下,關於圖63所示之電漿處理裝置100Lc,自其與電漿處理裝置100Lb之不同點之觀點進行說明。
電漿處理裝置100Lc與電漿處理裝置100Lb同樣地,包含第1供電系統及第2供電系統。但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c中,第1供電系統及第2供電系統共有整流/平滑部150、蓄電部160、電壓控制轉換器170及定電壓控制部180。具體而言,整流/平滑部150連接於RF濾波器200與蓄電部160之間、及RF濾波器200L與蓄電部160之間。
如圖64所示,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c中,整流/平滑部150除了整流電路153及平滑電路154以外,還包含整流電路153L。整流電路153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與平滑電路154之間,整流電路153L連接於受電線圈部140L與平滑電路154之間。再者,整流電路153L亦可經由另一平滑電路154L連接於蓄電部160。
於電漿處理裝置100Lc中,整流/平滑部150能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使之個別地控制包含送電線圈部130之供電系統之供電、及包含送電線圈部130L之供電系統之供電。
參照圖65。圖65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圖65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送電線圈部130包含複數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送電線圈131串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32a與共振電容器132b之間。又,受電線圈部140包含複數個受電線圈141。複數個受電線圈141電磁感應耦合於各自所對應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受電線圈141串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42a與共振電容器142b之間。
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各自包含串聯連接之複數個線圈之情形時,作為複數個線圈各者,可採用具有較小電感及較小尺寸之線圈。因此,複數個線圈之配置佈局之自由度提高。又,能供給大電力。
參照圖66。圖6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圖66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送電線圈部130包含複數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送電線圈131並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32a與共振電容器132b之間。又,受電線圈部140包含複數個受電線圈141。複數個受電線圈141電磁感應耦合於各自所對應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受電線圈141並聯連接於共振電容器142a與共振電容器142b之間。
參照圖67。圖67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圖67所示之實施方式中,送電線圈部130包含複數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32a及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32b。複數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32a及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32b相對於送電部120,構成並聯連接之複數個共振電路。複數個共振電路各自由共振電容器132a、送電線圈131及共振電容器132b之串聯連接構成。
圖67所示之實施方式中,受電線圈部140包含複數個受電線圈141、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42a及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42b。複數個受電線圈141電磁感應耦合於各自所對應之送電線圈131。複數個受電線圈141、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42a及複數個共振電容器142b相對於RF濾波器200,構成並聯連接之複數個共振電路。複數個共振電路各自由共振電容器142a、受電線圈141及共振電容器142b之串聯連接構成。
圖66及圖67各自之實施方式中,送電線圈部130及受電線圈部140各自包含並聯連接之複數個線圈,且具有分別包含複數個線圈各者之複數個共振電路。如此能個別地構成複數個共振電路,因此將維持較高之供電效率。又,複數個線圈之配置佈局之自由度提高。又,能供給大電力。
[蓄電部之蓄電方法]
參照圖68。圖68係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蓄電部之蓄電方法之流程圖。於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藉由圖68所示之蓄電方法,能向蓄電部160(或蓄電部160J)蓄電。
事先於電漿處理裝置搭載蓄電部160。然後,如圖68所示,由步驟STAa開始蓄電方法。於步驟STAa,自所搭載之蓄電部160向整流/平滑部150供電。於後續步驟STAb,使整流/平滑部150與送電部120之間確立通信。
於後續步驟STAc,對蓄電部160之電力是否足以使整流/平滑部150運轉進行判定。該判定可於整流/平滑部150之控制部152中進行。蓄電部160之電力不足以使整流/平滑部150運轉之情形時,進行步驟STAd。於步驟STAd,藉由自整流/平滑部150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而開始自送電部120供電,進行蓄電部160之蓄電(初始充電)。
另一方面,蓄電部160之電力足以使整流/平滑部150運轉之情形時,進行步驟STAe。於步驟STAe,定電壓控制部180開始向負載,如電力消耗構件240之側輸出電壓。
於後續步驟STAf,對蓄電部160之電力是否足以向負載,如電力消耗構件240供電進行判定。該判定可於整流/平滑部150之控制部152中進行。於步驟STAf,蓄電部160之電力於例如該電力為上述第1閾值以下之情形時被判定為不足。蓄電部160之電力不足之情形時,進行步驟STAg。於步驟STAg,藉由自整流/平滑部150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而指示送電部120供電。於後續步驟STAh,送電部120開始向蓄電部160供電。然後,處理進入步驟STAj。
而於步驟STAf,蓄電部160之電力被判定為充足之情形時,藉由自整流/平滑部150向送電部120發送指示信號,而使送電部120停止供電。於步驟STAf,蓄電部160之電力於例如該電力大於上述第2閾值之情形時被判定為充足。然後,處理進入步驟STAj。
於步驟STAj,對是否需繼續向負載,如電力消耗構件240供電進行判定。該判定可於整流/平滑部150之控制部152中進行。判定為需繼續向負載供電之情形時,處理返回步驟STAc。而判定為無需繼續向負載供電之情形時,蓄電方法之處理結束。
以上對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上述例示性實施方式,亦可進行各種追加、省略、替換及變更。又,可使不同實施方式中之要素組合而形成其他實施方式。
此處,將本發明中包含之各種例示性實施方式記載於以下[E1]~[E32]。
[E1]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其具備: 電漿處理腔; 基板支持部,其配置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 電極或天線,其相對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之電漿處理空間配置於外側,以上述電漿處理腔內之空間位於該電極或該天線與上述基板支持部之間之方式配置; 高頻電源,其係以產生高頻電力之方式構成,且電性連接於上述基板支持部、上述電極或上述天線; 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其配置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或上述基板支持部內; 至少一個蓄電部,其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電性連接;及 至少一個受電線圈,其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電性連接,能藉由電磁感應耦合自至少一個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E2] 如E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能藉由磁場共鳴自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E3] 如E1或E2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構成濾波器,該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向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傳播之特性。
[E4] 如E1~E3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間隔件,該間隔件由介電體形成,且設置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接地之間,向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接地之間供給空間雜散電容。
[E5] 如E1~E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電磁感應耦合之至少一個送電線圈。
[E6] 如E1~E5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間之距離係以如下方式設定: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間之上述高頻電力之衰減量為-20 dB以下,且可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中接收來自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電力。
[E7] 如E1~E6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整流/平滑部,該整流/平滑部包含: 整流電路,其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連接;及 平滑電路,其連接於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之間。
[E8] 如E7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送電部,該送電部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以向該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供給電力;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包含控制部,該控制部係以根據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中蓄存之電力,向上述送電部指示電力之供給或電力之停止之方式構成。
[E9] 如E8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線,其供指示上述電力之供給或上述電力之停止之指示信號使用,且將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送電部相互連接;及 濾波器,其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送電部之間,且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經由上述信號線傳播之特性。
[E10] 如E8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整流/平滑部及上述送電部各自包含通信部, 上述整流/平滑部之上述通信部與上述送電部之上述通信部藉由無線通信或光纖通信而連接,且 指示上述電力之供給或上述電力之停止之指示信號藉由上述無線通信或上述光纖通信自上述整流/平滑部之上述通信部向上述送電部之上述通信部發送。
[E11] 如E7~E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一體化。
[E12] 如E1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接地框架,其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及 RF濾波器,其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整流/平滑部之間;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E13] 如E1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之接地框架,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E14] 如E13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構成為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以抑制上述高頻電力向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傳播。
[E15] 如E7~E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接地框架,其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及 RF濾波器,其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整流/平滑部之間;且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上述整流/平滑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E16] 如E7~E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之接地框架,且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上述整流/平滑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E17] 如E16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
[E18] 如E7~E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連接於其一端之第1電容器及連接於其另一端之第2電容器一併,相對於該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該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之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 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連接於其一端之第3電容器及連接於其另一端之第4電容器一併,相對於上述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且 該電漿處理裝置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 上述RF濾波器包含: 第1電感器,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3電容器之一端、及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之另一端; 第2電感器,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4電容器之一端、及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之另一端; 第5電容器,其連接於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一端與接地之間;及 第6電容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一端與上述接地之間。
[E19] 如E7~E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平滑電路包含至少一個電容器,該至少一個電容器連接於將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相互連接之正線和將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相互連接之負線之間;且 上述平滑電路係以滿足以下條件之方式構成:上述平滑電路之輸出電壓之振幅相對於上述整流電路之輸出電壓之振幅之比率為3%以下,且該平滑電路之截止頻率除以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之傳輸頻率的2倍所得之值小於1/10。
[E20] 如E19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平滑電路包含複數個電容器作為上述至少一個電容器,上述複數個電容器並聯連接於上述正線與上述負線之間。
[E21] 如E1~E6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間,以控制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之方式構成。
[E22] 如E7~E2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間,以控制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之方式構成。
[E23] 如E22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脈衝產生部,該脈衝產生部係以由上述整流電路之輸出電壓產生同步於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的同步脈衝信號之方式構成;且 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係以將上述同步脈衝信號作為基準來調整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各自之時序之方式構成。
[E24] 如E21~E23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該電壓控制轉換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之間,且為DC-DC轉換器。
[E25] 如E2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及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一體化。
[E26] 如E24或E25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上述電壓控制轉換器包含: 電壓檢測器,其係以檢測該電壓控制轉換器之一對輸出間之電壓之方式構成; 驅動電路,其係以切換該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電壓輸出及停止之方式構成;及 控制部,其係以於上述電壓檢測器檢測出之電壓之值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控制上述驅動電路,使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電壓輸出停止之方式構成。
[E27] 如E24~E26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包含並聯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之間之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
[E28] 如E1~E27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包含第1電力消耗構件及第2電力消耗構件,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包含連接於第1電力消耗構件之第1蓄電部、及連接於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之第2蓄電部,且 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包含感測器, 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係以於該電漿處理裝置中發生異常時,接收來自上述第2蓄電部之電力之方式構成。
[E29] 如E5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具備複數個送電線圈作為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 具備複數個受電線圈作為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上述複數個受電線圈分別電磁感應耦合於上述複數個送電線圈。
[E30] 如E29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送電線圈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 上述複數個受電線圈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
由以上說明理應瞭解:本發明之各種實施方式係基於說明之目的而於本說明書中加以說明,可於不脫離本發明之範圍及主旨之條件下進行各種變更。因此,本說明書中揭示之各種實施方式並無進行限定之意圖,真正之範圍及主旨係由隨附之請求專利範圍來表示。 相關申請之相互參照
本申請主張2022年6月29日提出申請之題為「Plasma Processing Apparatus」之美國臨時專利申請第63/356,713號之優先權,藉由參照該美國臨時專利申請之全部而將其引用於本說明書中。
1:電漿處理裝置 2:控制器 2a:電腦 2a1:處理部 2a2:記憶部 2a3:通信介面 10:腔室 10a:側壁 10e:氣體排出口 10s:電漿處理空間 11:基板支持部 12:電漿產生部 13:簇射頭 13a:氣體供給口 13b:氣體擴散室 13c:氣體導入口 20:氣體供給部 21:氣源 22:流量控制器 30:電源 31:RF電源 31a:第1RF產生部 31b:第2RF產生部 32:DC電源 32a:第1DC產生部 32b:第2DC產生部 34i:絕緣板 34p:定位銷 40:排氣系統 100A:電漿處理裝置 100B:電漿處理裝置 100C:電漿處理裝置 100D:電漿處理裝置 100E:電漿處理裝置 100Ga:電漿處理裝置 100Gb:電漿處理裝置 100Gc:電漿處理裝置 100Ha:電漿處理裝置 100Hb:電漿處理裝置 100Ja:電漿處理裝置 100Jb:電漿處理裝置 100Ka:電漿處理裝置 100Kb:電漿處理裝置 100La:電漿處理裝置 100Lb:電漿處理裝置 100Lc:電漿處理裝置 110:接地框架 110a:空間(大氣空間) 110c:遮蔽構件 110h:空間 110w:開口 111:本體部 111a:中央區域 111b:環狀區域 112:環組件 120:送電部 120L:送電部 121:通信部 121L:通信部 121d:驅動器 121tx:發送器 121rx:接收器 122:控制部 123:整流/平滑部 124:變流器 125i:電流檢測器 125v:電壓檢測器 126i:電流檢測器 126v:電壓檢測器 130:送電線圈部 130L:送電線圈部 130g:金屬殼體 131:送電線圈 132a:共振電容器 132b:共振電容器 133:間隔件 134:散熱器 135:鐵氧體材 136:導熱片 137:導熱片 140:受電線圈部 140L:受電線圈部 140g:金屬殼體 141:受電線圈 142a:共振電容器 142b:共振電容器 143:間隔件 144:散熱器 145:鐵氧體材 145s:空間 146:導熱片 147:導熱片 150:整流/平滑部 150L:整流/平滑部 151:通信部 151L:通信部 151d:驅動器 151tx:發送器 151rx:接收器 152:控制部 153:整流電路 153L:整流電路 154:平滑電路 155i:電流檢測器 155v:電壓檢測器 160:蓄電部 160L:蓄電部 160J:蓄電部 160m:負線 160ma:負線 160mb:負線 160p:正線 161:電容器 161J:電容器 170:電壓控制轉換器 170Ka:電壓控制轉換器 170Kb:電壓控制轉換器 170L:電壓控制轉換器 172:控制部 173:低通濾波器 174:變壓器 175:電容器 176i:電流檢測器 176v:電壓檢測器 178m:負線 178ma:負線 178mb:負線 178mc:負線 178md:負線 178p:正線 180:定電壓控制部 180L:定電壓控制部 180Ka:定電壓控制部 180Kb:定電壓控制部 182:控制部 183:開關 184:測定部 185i:電流檢測器 185v:電壓檢測器 190:RF濾波器 190L:RF濾波器 200:RF濾波器 200L:RF濾波器 201a:電感器 201b:電感器 202a:終端電容器 202b:終端電容器 240:電力消耗構件 241:輸入輸出器件 242:感測器 260:電阻器 300:高頻電源 301:匹配部 400:交流電源 1110:基台 1110a:流路 1111:靜電吸盤 1111a:陶瓷構件 1111b:靜電電極(吸附電極、吸盤電極或鉗制電極) 1250:信號線 1260:光纖 1541a:電感器 1542a:電容器 1542b:電容器 1731a:電感器 1732a:電容器 1732b:電容器 1741:一次側線圈 1742:二次側線圈 1743:開關 1744:驅動器 W:基板
圖1係用以說明電漿處理系統之構成例之圖。 圖2係用以說明電容耦合型電漿處理裝置之構成例之圖。 圖3係概略性地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4係概略性地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6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8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圖。 圖9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 圖10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 圖11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線圈部及受電線圈部之圖。 圖12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受電線圈部之阻抗特性之曲線圖。 圖13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濾波器之圖。 圖14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15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RF濾波器之圖。 圖16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通信部及整流/平滑部之通信部之圖。 圖1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18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19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送電部之通信部及整流/平滑部之通信部之圖。 圖20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21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22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23(a)及圖23(b)各自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蓄電部之圖。 圖24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圖。 圖25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定電壓控制部之圖。 圖26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定電壓控制部之圖。 圖2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28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29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30係表示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1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2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33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34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5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7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8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39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配置之圖。 圖40係表示用以降低傳導性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圖。 圖41係表示用以降低傳導性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圖。 圖42係表示用以降低傳導性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圖。 圖43係表示用以降低傳導性雜訊所致之線間電位差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圖。 圖44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45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4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47係表示另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及定電壓控制部之圖。 圖48係受電線圈部中之輸出電壓及自整流/平滑部之各部輸出之信號的一例之時序圖。 圖49係與圖47所示之定電壓控制部相關之一例之時序圖。 圖50係與圖47所示之定電壓控制部相關之一例之時序圖。 圖51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2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蓄電部之圖。 圖53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4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蓄電部之圖。 圖55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的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連接之圖。 圖57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8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59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的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連接之圖。 圖60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61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62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63係概略性地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之圖。 圖64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整流/平滑部之圖。 圖65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受電線圈部及送電線圈部之圖。 圖66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受電線圈部及送電線圈部之圖。 圖67係表示又一例示性實施方式之電漿處理裝置中之受電線圈部及送電線圈部之圖。 圖68係一個例示性實施方式之蓄電部之蓄電方法之流程圖。
11:基板支持部
100A:電漿處理裝置
110:接地框架
110a:空間(大氣空間)
110h:空間
120:送電部
130:送電線圈部
140:受電線圈部
150:整流/平滑部
160:蓄電部
180:定電壓控制部
300:高頻電源
301:匹配部
400:交流電源
1250:信號線
W:基板

Claims (30)

  1. 一種電漿處理裝置,其具備: 電漿處理腔; 基板支持部,其配置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 電極或天線,其相對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之電漿處理空間配置於外側,以上述電漿處理腔內之空間位於該電極或該天線與上述基板支持部之間之方式配置; 高頻電源,其係以產生高頻電力之方式構成,且電性連接於上述基板支持部、上述電極或上述天線; 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其配置於上述電漿處理腔內或上述基板支持部內; 至少一個蓄電部,其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電性連接;及 至少一個受電線圈,其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電性連接,能藉由電磁感應耦合自至少一個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2. 如請求項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能藉由磁場共鳴自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接收電力。
  3.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構成濾波器,該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向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傳播之特性。
  4. 如請求項3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間隔件,該間隔件由介電體形成,且設置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接地之間,向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接地之間供給空間雜散電容。
  5. 如請求項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電磁感應耦合之至少一個送電線圈。
  6. 如請求項5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間之距離係以如下方式設定: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間之上述高頻電力之衰減量為-20 dB以下,且可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中接收來自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之電力。
  7. 如請求項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整流/平滑部,該整流/平滑部包含: 整流電路,其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連接;及 平滑電路,其連接於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之間。
  8. 如請求項7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送電部,該送電部電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以向該至少一個送電線圈供給電力;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包含控制部,該控制部係以根據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中蓄存之電力,向上述送電部指示電力之供給或電力之停止之方式構成。
  9. 如請求項8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信號線,其供指示上述電力之供給或上述電力之停止之指示信號使用,且將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送電部相互連接;及 濾波器,其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送電部之間,且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經由上述信號線傳播之特性。
  10. 如請求項8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整流/平滑部及上述送電部各自包含通信部, 上述整流/平滑部之上述通信部與上述送電部之上述通信部藉由無線通信或光纖通信而連接,且 指示上述電力之供給或上述電力之停止之指示信號藉由上述無線通信或上述光纖通信自上述整流/平滑部之上述通信部向上述送電部之上述通信部發送。
  11.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一體化。
  12. 如請求項1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接地框架,其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及 RF濾波器,其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上述整流/平滑部之間;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13. 如請求項1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之接地框架,且 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14. 如請求項13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構成為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以抑制上述高頻電力向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傳播。
  15.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 接地框架,其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及 RF濾波器,其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整流/平滑部之間;且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上述整流/平滑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16.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與上述電漿處理腔一併包圍上述基板支持部之接地框架,且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內, 上述整流/平滑部配置於被上述接地框架包圍之空間外。
  17. 如請求項16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
  18.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連接於其一端之第1電容器及連接於其另一端之第2電容器一併,相對於該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該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之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 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與連接於其一端之第3電容器及連接於其另一端之第4電容器一併,相對於上述傳輸頻率,構成共振電路,且 該電漿處理裝置進而具備RF濾波器,該RF濾波器具有抑制上述高頻電力之傳播之特性,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 上述RF濾波器包含: 第1電感器,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3電容器之一端、及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之另一端; 第2電感器,其具有連接於上述第4電容器之一端、及連接於上述整流/平滑部之另一端; 第5電容器,其連接於上述第1電感器之上述一端與接地之間;及 第6電容器,其連接於上述第2電感器之上述一端與上述接地之間。
  19. 如請求項7至10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平滑電路包含至少一個電容器,該至少一個電容器連接於將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相互連接之正線和將上述整流電路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相互連接之負線之間;且 上述平滑電路係以滿足以下條件之方式構成:上述平滑電路之輸出電壓之振幅相對於上述整流電路之輸出電壓之振幅之比率為3%以下,且該平滑電路之截止頻率除以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之傳輸頻率的2倍所得之值小於1/10。
  20. 如請求項19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平滑電路包含複數個電容器作為上述至少一個電容器,上述複數個電容器並聯連接於上述正線與上述負線之間。
  21. 如請求項1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間,以控制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之方式構成。
  22. 如請求項7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間,以控制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之方式構成。
  23. 如請求項22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脈衝產生部,該脈衝產生部係以由上述整流電路之輸出電壓產生同步於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與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之間所傳輸之電力的同步脈衝信號之方式構成;且 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係以將上述同步脈衝信號作為基準來調整向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之電壓施加及停止各自之時序之方式構成。
  24. 如請求項21至23中任一項之電漿處理裝置,其進而具備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該電壓控制轉換器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與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之間,且為DC-DC轉換器。
  25. 如請求項2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及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一體化。
  26. 如請求項2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上述電壓控制轉換器包含: 電壓檢測器,其係以檢測該電壓控制轉換器之一對輸出間之電壓之方式構成; 驅動電路,其係以切換該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電壓輸出及停止之方式構成;及 控制部,其係以於上述電壓檢測器檢測出之電壓之值為閾值以上之情形時,控制上述驅動電路,使該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之電壓輸出停止之方式構成。
  27. 如請求項24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轉換器包含並聯連接於上述至少一個電壓控制部與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之間之複數個電壓控制轉換器。
  28. 如請求項1或2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至少一個電力消耗構件包含第1電力消耗構件及第2電力消耗構件, 上述至少一個蓄電部包含連接於第1電力消耗構件之第1蓄電部、及連接於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之第2蓄電部,且 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包含感測器, 上述第2電力消耗構件係以於該電漿處理裝置中發生異常時,接收來自上述第2蓄電部之電力之方式構成。
  29. 如請求項5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具備複數個送電線圈作為上述至少一個送電線圈, 具備複數個受電線圈作為上述至少一個受電線圈,上述複數個受電線圈分別電磁感應耦合於上述複數個送電線圈。
  30. 如請求項29之電漿處理裝置,其中上述複數個送電線圈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 上述複數個受電線圈串聯連接或並聯連接。
TW112122966A 2022-06-29 2023-06-19 電漿處理裝置 TW2024163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63/356,713 2022-06-29
WOPCT/JP2023/005254 2023-02-1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6340A true TW202416340A (zh) 2024-04-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26886B2 (ja) 電力回路のためのrf分離を提供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US11689056B2 (en) Transmitting assembly for a universal wireless charging device and a method thereof
KR910003967B1 (ko) 정지유도기기
US20150008767A1 (en) Insulated transmission medium and insulated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H04229076A (ja) 放射電磁妨害を抑制した電源
CN109804452A (zh) 用于提供高频能量的电路设备和用于产生放电的系统
US20180364310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circuit, battery monitoring device, and battery monitoring method
US9697977B2 (en) Magnetron and high-frequency he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W202329193A (zh) 射頻電漿處理腔室中的失真電流減緩
KR102125028B1 (ko) 마그네틱 코어 냉각용 냉각키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플라즈마 반응기
TW202416340A (zh) 電漿處理裝置
WO2024004256A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KR102063754B1 (ko) 무선전력전송 트랜스포머를 포함한 무선전력전송 시스템 및 그 방법
WO2024070848A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JP2021022997A (ja) 電気装置
TW202341222A (zh) 基板處理裝置、基板處理系統、電力供給系統及電力供給方法
JP2008041398A (ja) マイクロ波発生装置およびマイクロ波処理装置
JP6455783B2 (ja) 高周波電力システム及びこれを備えた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JP2021035081A (ja) 異物検出装置
JP5731715B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WO2024018960A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プラズマ処理方法
JP2018074485A (ja) ローパスフィルタ
KR20030054262A (ko) 전자렌지
WO2022255118A1 (ja)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及び基板支持器
KR101686627B1 (ko) 직류차단회로를 포함하는 플라즈마 식각장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