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2241A -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2241A
TW202412241A TW112113554A TW112113554A TW202412241A TW 202412241 A TW202412241 A TW 202412241A TW 112113554 A TW112113554 A TW 112113554A TW 112113554 A TW112113554 A TW 112113554A TW 202412241 A TW202412241 A TW 20241224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metal
feature
conductive
lower contac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135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黃耀德
鄭詠世
Original Assignee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台灣積體電路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22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2241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提供後道工序(BEOL)被動裝置結構及其形成方法。在一實施例中,半導體結構包括位於第一介電層中的第一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上的蝕刻停止層、形成於蝕刻停止層之上的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形成於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之上的第二介電層、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層及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並與第一下接觸特徵電性耦接的第一接觸通孔、以及位於第一接觸通孔之上並與第一接觸通孔電性耦接的第一上接觸特徵,其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底板與蝕刻停止層直接接觸。

Description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本揭露實施例是關於一種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特別是關於一種包括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半導體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 IC)產業經歷了快速成長。積體電路材料及設計的技術進步產生了一代又一代的積體電路,其中每一代都具有比上一代更小且更複雜的電路。然而,這些進步增加了加工和製造積體電路的複雜性,要實現這些進步,需要在積體電路加工和製造方向取得類似的發展。在積體電路演進過程中,功能密度(即每個晶片區域的互連裝置數量)普遍增加,而幾何尺寸(即可以使用製程製程創造的最小構件)則減小。
隨著積體電路裝置幾何尺寸的減小,需要大表面積的被動裝置被移動到後道工序(back-end-of-line, BEOL)結構。金屬絕緣體金屬(Metal-Insulator-Metal, MIM)電容器是此類被動裝置的示例之一。典型的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包括多個導體板層,這些導體板層通過多個絕緣體層彼此絕緣。儘管現有的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通常足以滿足其預期目的,但它們仍無法在各個方面都令人滿意。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蝕刻停止層,位於第一介電層上;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形成於蝕刻停止層之上,其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底板(bottom plate)與蝕刻停止層直接接觸;第二介電層,位於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之上;第一接觸通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層及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並電性耦接到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第一上接觸特徵,位於第一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第一接觸通孔。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金屬線及第二金屬線,位於第一介電層中;蝕刻停止層,設置於第一介電層上,並與第一金屬線及第二金屬線直接接觸;第一導電層,設置於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第一金屬線之上;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第二金屬線之上,其中第二導電層的頂表面與第一導電層的頂表面共平面;第三導電層,設置於第一導電層之上,並與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第四導電層,設置於第三導電層之上,並與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第一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第一金屬線,並延伸穿過第三導電層、第一導電層及蝕刻停止層;以及第二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第二金屬線,並延伸穿過第四導電層、第二導電層及蝕刻停止層。
本揭露實施例提供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工件,其包括:第一介電層;以及第一下接觸特徵、第二下接觸特徵及第三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所述方法還包括:直接在第一介電層上沉積蝕刻停止層;在蝕刻停止層之上形成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包括直接位於蝕刻停止層上的底板;在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之上形成第二介電層;貫穿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第一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貫穿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第二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第二下接觸特徵。
以下的揭露內容提供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或範例以實施本揭露實施例的不同特徵。在本揭露所述的各種範例中可重複使用參考符號及/或字母。這些重複是為了簡潔及清楚的目的,本身並不表示所揭露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有任何關係。此外,以下敘述構件及配置的特定範例,以簡化本揭露實施例的說明。當然,這些特定的範例僅為示範並非用以限定本揭露實施例。舉例而言,在以下的敘述中提及第一特徵形成於第二特徵上或上方,即表示其可包括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是直接接觸的實施例,亦可包括有附加特徵形成於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之間,而使第一特徵與第二特徵可能未直接接觸的實施例。此外,本揭露可以在各種範例中重複符號及/或字母。這種重複是為了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且其本身並不限定所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此外,在本文中可使用空間相關用語,例如「在…下方」、「下方」、「較低的」、「在…上方」、「較高的」及類似的用語,以便於描述圖式中繪示的一個元件或特徵與另一個(些)元件或特徵之間的關係。除了在圖式中繪示的方位外,這些空間相關用語意欲包括使用中或操作中的裝置之不同方位。設備可能被轉向不同方位(旋轉90度或其他方位),且在此使用的空間相關用詞也可依此做同樣的解釋。
再者,當用「大約」、「近似」等描述一個數字或一個數字範圍時,此用語旨在涵蓋考慮到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理解的製造過程中固有出現的變化的合理範圍內的數字。舉例來說,數字的數量或範圍涵蓋所描述的數字的合理範圍,例如在所描述的數字的+/–10%內,基於與製造具有此數字相關的特性的特徵相關聯的已知製造公差。例如,具有「約5奈米(nm)」厚度的材料層可涵蓋從4.25奈米到5.75奈米的尺寸範圍,其中與沉積材料層相關聯的製造公差被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已知的為+/–15%。更進一步地,本揭露可在各種範例中重複參考符號及/或字母。這種重複是為了簡單和清楚的目的,且其本身並不限定所述的各種實施例及/或配置之間的關係。
金屬絕緣體金屬(Metal-Insulator-Metal, MIM)電容器已廣泛應用於功能電路中,例如混合信號電路、類比電路、射頻(radio frequency, RF)電路、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dynamic random-access memories, DRAMs)、嵌入式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及邏輯運算電路。在系統單晶片(system-on-chip, SOC)應用中,用於不同功能電路的不同電容器可整合在同一晶片上以用於不同目的。舉例來說,在混合信號電路中,電容器可用作去耦電容及高頻雜訊濾波器。對於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和嵌入式動態隨機存取記憶體電路,電容器可用作記憶體儲存,而對於射頻電路,電容器可用於振盪器和相移網路中以實現耦合及/或旁路的目的。對於微處理器,電容器可用於去耦(decoupling)。
顧名思義,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包括交錯的金屬層和絕緣體層的夾層結構。示例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包括多個導體板層,每個導體板層通過絕緣體層與相鄰的導體板層絕緣。可形成第一類型的接觸通孔(vias)以電性耦接到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導體板層,並可形成第二類型的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設置於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下方的接觸特徵。導體板層和接觸特徵可具有不同的組成,因此蝕刻劑可以不同的蝕刻速率蝕刻導體板層和接觸特徵。在一些現有技術中,為了形成這些接觸通孔,一些實施例可能需要在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每個導體板層上形成蝕刻停止層以促進這些接觸通孔的形成。
本揭露提供一種簡化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和接觸通孔的形成的方法。在一實施例中,一種裝置結構包括位於第一介電層中的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上的蝕刻停止層、以及形成於蝕刻停止層之上的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底板與蝕刻停止層直接接觸。裝置結構還包括位於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之上的第二介電層、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層及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並與下接觸特徵電性耦接的接觸通孔、以及位於接觸通孔之上並與接觸通孔電性耦接的上接觸特徵。代替在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導體板層上設置蝕刻停止層並直接在導體板層上形成接觸通孔,形成貫穿導體板層的接觸通孔可以有利地簡化製造製程。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降低裝置結構的寄生電容。
現在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描述本揭露的各個方面。就這一點而言,第1圖是示出根據本揭露的實施例的用於製造一裝置結構的一方法100的流程圖。方法100僅僅是一示例,並不旨在將本揭露限制於方法100中所明確說明的內容。可以在方法100之前、期間和之後提供附加步驟,並且對於方法的附加實施例,可以替換、消除或移動所述的一些步驟。為了簡單起見,本文並未詳細描述所有步驟。下面結合第2圖至第16圖對方法100進行描述,它們是根據方法100的實施例的處於不同製造階段的一工件的局部剖視圖或頂視圖。由於工件200將在製造製程結束時被製造成一裝置結構,因此工件200也可以根據上下文需要被稱為裝置結構200或裝置結構200’。此外,在通篇本申請中,除非另有說明,否則相似的參考浮號標示相似的特徵。
參見第1圖和第2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02,其中提供一工件200。工件200包括已經在其上形成的各個層。工件200包括一基板202,其可以由矽或其他半導體材料製成,例如鍺。基板202也可以包含例如碳化矽、砷化鎵、砷化銦或磷化銦的化合物半導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02可以包含例如矽鍺、碳化矽鍺、磷化鎵砷或磷化鎵銦的合金半導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基板202可以包括一磊晶層,例如覆蓋於一體型(bulk)半導體之上的磊晶層。可以在基板202中或基板202上形成各種微電子構件,例如電晶體構件,包括源極/汲極特徵、柵極特徵、柵極間隔物、源極/汲極接觸、柵極接觸、包括淺溝槽隔離(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STI)的隔離結構或任何其他合適的構件。源極/汲極特徵可以單獨或共同地指一源極或一汲極,視上下文而定。形成於基板202的電晶體可以是平面裝置或多柵極裝置。多柵極裝置包括,例如,鰭狀場效應電晶體(fin-like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FinFETs)或多橋通道(multi-bridge-channel, MBC)電晶體。鰭狀場效應電晶體具有在不只一側被柵極包圍的抬升(elevated)通道(例如,柵極包圍從基板延伸的半導體材料「鰭狀物(fin)」的頂部和側壁)。多橋通道電晶體具有可以部分或完全圍繞通道區域的柵極結構,以在兩側或更多側提供對通道區域的通路(access)。由於其柵極結構圍繞通道區域,多橋通道電晶體也可稱為環繞柵極電晶體(surrounding gate transistor, SGT)或柵極全環(gate-all-around, GAA)電晶體。
工件200還包括一多層互連(multi-layered interconnect, MLI)結構210,其提供工件200的各種微電子構件之間的互連(例如,佈線)。多層互連結構210也可以稱為互連結構210。多層互連結構210可以包括多個金屬層或金屬化層。在一些情況下,多層互連結構210可以包括八(8)至十四(14)個金屬層。每個金屬層包括嵌入一金屬間介電(intermetal dielectric, IMD)層中的多個導電構件。導電構件可包括接觸(contact)、通孔或金屬線。金屬間介電層可以是氧化矽或含氧化矽的材料,其中矽以各種合適的形式存在。作為示例,金屬間介電層包含氧化矽或k值(介電常數)小於氧化矽的k值(約為3.9)的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包含多孔有機矽酸鹽薄膜,例如SiOCH、四乙基正矽酸鹽(tetraethylorthosilicate, TEOS)氧化物、未摻雜的矽酸鹽玻璃、摻雜的氧化矽,例如硼磷矽酸鹽玻璃(borophosphosilicate glass, BPSG)、熔融石英玻璃(fused silica glass, FSG)、磷矽酸鹽玻璃(phosphosilicate glass, PSG)、摻氟二氧化矽、摻碳二氧化矽、多孔二氧化矽、多孔摻碳二氧化矽、碳氮化矽(SiCN)、碳氮氧化矽(SiOCN)、旋塗矽基聚合物電介質或其組合。
在一實施例中,一碳化物層220沉積於多層互連結構210上。沉積製程包括化學氣相沉積(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CVD)、物理氣相沉積(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 PV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 ALD)或其組合。碳化物層220可使用任何合適類型的碳化物材料,例如碳化矽(SiC)。
在一實施例中,一氧化物層230沉積於碳化物層220上。可以使用用於氧化物層230的任何合適的沉積製程,包括化學氣相沉積、可流動式化學氣相沉積(flowable CVD, FCVD)、旋塗、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其組合。在一些實施例中,氧化物層230包含未摻雜的氧化矽。
在一實施例中,一第一蝕刻停止層(etch stop layer, ESL)240沉積於氧化物層230上。第一蝕刻停止層240可包含碳氮化矽(SiCN)、碳氧化矽(SiOC)、碳化矽(SiC)、碳氮氧化矽(SiOCN)、氮化矽(SiN)或其組合,並可通過化學氣相沉積、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其組合形成。
一第一介電層250可沉積於第一蝕刻停止層240上。第一介電層250的組成(composition)可類似於氧化物層230的組成。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250包含未摻雜的石英玻璃(undoped silica glass, USG)或氧化矽。可使用化學氣相沉積、可流動式化學氣相沉積(FCVD)、旋塗、物理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其組合來沉積第一介電層250。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介電層250可以是約800奈米到約1000奈米厚。
工件200還包括形成於第一介電層250中的多個下接觸特徵(例如,下接觸特徵253、下接觸特徵254及下接觸特徵255)。在一些實施例中,根據不同的設計要求,下接觸特徵253可以是虛設(dummy)接觸特徵或功能性(functional)接觸特徵,且下接觸特徵254可以是虛設接觸特徵或功能性接觸特徵。下接觸特徵的形成可以包括圖案化第一介電層250以形成溝槽,以及在溝槽中沉積阻擋層(未單獨標記)及金屬填充層(未單獨標記)。在一些實施例中,阻擋層可以包含氮化鈦或氮化鉭,並可使用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metalorganic CVD, MOCVD)或合適的方法共形地沉積。在一實施例中,阻擋層可以包含氮化鉭。金屬填充層可以包含銅(Cu),並可使用電鍍或化學鍍來沉積。在沉積阻擋層及金屬填充層之後,可以執行例如化學機械平坦化(chemical mechanical planarization, CMP)製程的平坦化製程以去除多餘的阻擋層及金屬填充層,以形成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儘管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設置於上接觸特徵(例如,第14圖中所示的上接觸特徵281、上接觸特徵282及上接觸特徵283)下方,但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有時被稱為頂部金屬(top metal, TM)接觸。
參見第1圖和第3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04,其中在工件200之上形成一第二蝕刻停止層256。在一實施例中,第二蝕刻停止層256包含碳化矽(SiC)、氮化鋁、其組合或其他可以保護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不被氧化的合適的材料。第二蝕刻停止層256可以使用化學氣相沉積、電漿輔助化學氣相沉積或合適的方法沉積,並可具有約110奈米與約130奈米之間的厚度。在本實施例中,第二蝕刻停止層256與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的頂表面直接接觸。
參見第1圖和第4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06,其中直接在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上形成一第一導電層262。可以使用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或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將第一導電層262沉積在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62可以包含過渡金屬或過渡金屬氮化物。舉例來說,第一導電層262可以包含鈦(Ti)、鉭(Ta)、氮化鈦(TiN)或氮化鉭(TaN)。在一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62可以包含氮化鉭(TaN)。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第一導電層262可以包含銅(Cu)、鈷(Co)、鎳(Ni)、鎢(W)或鋁(Al)。沉積的第一導電層262可以覆蓋工件200的整個頂表面。
參見第1圖和第5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08,其中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62以形成直接在下接觸特徵253之上的導電特徵262a和直接在下接觸特徵254之上的導電特徵262b。圖案化可以包括在第一導電層262之上沉積一硬遮罩層、在硬遮罩層之上形成一光阻層、使用光微影製程圖案化光阻層、使用圖案化的光阻層作為蝕刻遮罩來蝕刻硬遮罩層、接著使用圖案化的硬遮罩層為蝕刻遮罩來蝕刻第一導電層262。由於導電特徵262a及導電特徵262b是通過圖案化第一導電層262而形成的,因此導電特徵262a及導電特徵262b是同時形成且由相同的組成形成。在一實施例中,導電特徵262b與下接觸特徵254部分地(partially)垂直重疊,並與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3與下接觸特徵254之間的第一介電層250的一部分部分地垂直重疊。舉例來說,如第5圖中的虛線所示,導電特徵262b的側壁表面偏離於下接觸特徵254的側壁表面。在一實施例中,導電特徵262a沿X方向的寬度小於導電特徵262b沿X方向的寬度。在本實施例中,導電特徵262a可稱為虛設板(dummy plate)層262a,而導電特徵262b可稱為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結構的第一導體板層262b。
參見第1圖和第6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10,其中在工件200之上沉積一第一絕緣體層264。如第6圖所示,在第一導電層262被圖案化以形成虛設板層262a及第一導體板層262b之後,沉積第一絕緣體層264。在一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層264是共形地沉積以在工件200的頂表面之上具有大致均勻的厚度(例如,在第一導體板層262b的頂表面和側壁表面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可以使用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合適的沉積方法來沉積第一絕緣體層264。第一絕緣體層264可以是高介電常數介電層,並可包含氧化鉿、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氧化鉭或其組合。第一絕緣體層264可以是單層結構或多層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層264包括直接形成於虛設板層262a上的第一部分、直接形成於第一導體板層262b上的第二部分、形成於虛設板層262a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之間的第三部分、以及直接形成於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上並直接位於下接觸特徵255之上的第四部分。
參見第1圖和第7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12,其中在第一絕緣體層264上形成一第二導體板層266。第二導體板層266可以由類似於第一導體板層262b的形成的方法形成。舉例來說,可以沉積第二導電層以覆蓋工件200的整個頂表面,接著圖案化第二導電層以形成第二導體板層266。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體板層266可以包含過渡金屬或過渡金屬氮化物。舉例來說,第二導體板層266可以包含鈦(Ti)、鉭(Ta)、氮化鈦(TiN)或氮化鉭(TaN)。在一實施例中,第二導體板層266包含氮化鉭(TaN)。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第二導體板層266可以包含銅(Cu)、鈷(Co)、鎳(Ni)、鎢(W)或鋁(Al)。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導體板層266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垂直重疊,並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3及虛設板層262a之上。另外,第二導體板層266與下接觸特徵254之間沒有垂直重疊。
參見第1圖和第8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14,其中在工件200之上形成一第二絕緣體層268。在一實施例中,第二絕緣體層268是共形地沉積以在工件200的頂表面之上具有大致均勻的厚度(例如,在第二導體板層266的頂表面和側壁表面上具有大致相同的厚度)。可以使用化學氣相沉積、原子層沉積或合適的沉積方法來沉積第二絕緣體層268。第二絕緣體層268可以包含氧化鉿、氧化鋁、氧化鋯、氧化鈦、氧化鉭或其組合。在本實施例中,如第8圖所示,第二絕緣體層268包括直接設置於第二導體板層266上的第一部分和直接設置於第一絕緣體層264上的第二部分。第二絕緣體層268的第二部分包括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4之上的部分和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5之上的部分。
參見第1圖和第9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16,其中在第二絕緣體層268上形成一第三導體板層270。第三導體板層270可以由類似於第二導體板層266或第一導體板層262b的形成的方法形成。舉例來說,可以沉積第三導電層以覆蓋工件200的整個頂表面,接著圖案化第三導電層以形成第三導體板層27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物理氣相沉積、化學氣相沉積或有機金屬化學氣相沉積將第三導體板層270沉積於第二絕緣體層268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導體板層270可以包含過渡金屬或過渡金屬氮化物。舉例來說,第三導體板層270可以包含鈦(Ti)、鉭(Ta)、氮化鈦(TiN)或氮化鉭(TaN)。在一實施例中,第三導體板層270包含氮化鉭(TaN)。在一些替代實施例中,第三導體板層270可以包含銅(Cu)、鈷(Co)、鎳(Ni)、鎢(W)或鋁(Al)。在本實施例中,第三導體板層270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及第二導體板層266垂直重疊。第三導體板層270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4之上,且不與虛設板層262a及下接觸特徵253垂直重疊。在第9圖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三導體板層270的頂表面的最低部分高於第二絕緣體層268的頂表面的最高部分,如第9圖中的虛線所示。
參見第1圖和第10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18,其中去除第一絕緣體層264和第二絕緣體層268的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5之上的部分。在本實施例中,在形成第三導體板層270之後,同時使用圖案化的遮罩薄膜(未示出)作為蝕刻遮罩,執行蝕刻製程以去除直接設置於下接觸特徵255之上的第一絕緣體層264和第二絕緣體層268的部分,以形成開口272。開口272暴露出第二蝕刻停止層256的部分。在本實施例中,圖案化的遮罩薄膜暴露出第三導體板層270的部分,且第三導體板層270的此部分也通過蝕刻製程去除。
在部分地去除第一絕緣體層264和第二絕緣體層268之後,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274的結構也完成。如第10圖所示,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包括多個導電層,包括第一導體板層262b、第二導體板層266及第三導體板層270,它們都用作板(plates)。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還包括多個絕緣體層,包括設置於第一導體板層262b與第二導體板層266之間的第一絕緣體層264,以及設置於第二導體板層266與第三導體板層270之間的第二絕緣體層268。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可以實現為一或多個電容器,其可連接到其他電子構件,例如電晶體。在蝕刻製程之後,第三導體板層270的側壁表面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的側壁表面、第一絕緣體層264的側壁表面及第二絕緣體層268的側壁表面對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絕緣體層264和第二絕緣體層268可以由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形成。部分地去除高介電常數的第一絕緣體層264及第二絕緣體層268可以有利地降低第14圖中的工件200的最終結構的寄生電容(例如,接觸通孔部分282a與接觸通孔部分283a之間的寄生電容)。
雖然本揭露中描述的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包括三個導體板層,但是根據本揭露的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也可以包括多於3個導體板層,例如4、5、6或甚至更多個導體板層。相鄰的導體板層通過類似於第一絕緣體層264和第二絕緣體層268的絕緣體層彼此絕緣。第16圖示出一替代工件200’,其包括具有五個導體板層的一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工件200’的細節將參考第16圖更詳細地描述。
參見第1圖和第11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20,其中在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之上沉積一第二介電層276。第二介電層276的組成和形成可以類似於多層互連結構210中的金屬間介電層的組成和形成。舉例來說,第二介電層276可以包含氧化矽、含氧化矽的材料或任何合適的低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如第11圖所示,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夾在第二介電層276與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之間。第二介電層276的厚度大於第二蝕刻停止層256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276為單層結構。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第二介電層276可以是多層結構。舉例來說,第二介電層276包括形成於第二氧化物層上的第一氧化物層。
參見第1圖和第12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22,其中形成開口278、開口279及開口280以貫穿第二介電層276和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數個層。可以對工件200執行一或多個蝕刻製程,直到第二蝕刻停止層256暴露出來。一或多個蝕刻製程可以以大於蝕刻第二蝕刻停止層256的蝕刻速率來蝕刻第二介電層276和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數個層。如第12圖所示,開口278延伸穿過第二絕緣體層268、第二導體板層266、第一絕緣體層264及虛設板層262a。開口279延伸穿過第三導體板層270、第二絕緣體層268、第一絕緣體層264及第一導體板層262b。也就是說,第二導體板層266的側壁暴露於開口278中,且第一體板層262b和第三導體板層270的側壁暴露於開口279中。開口280不延伸穿過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任何層且不與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直接接觸。
參見第1圖和第13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24,其中開口278、279及280垂直延伸以貫穿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並暴露下接觸特徵253、254及255。延伸的開口278、279及280可稱為開口278’、開口279’及開口280’。在一些實施例中,可以使用濕蝕刻製程選擇性地蝕刻第二蝕刻停止層256以延伸開口278、279及280。
參見第1圖和第14圖,方法100包括方塊126,其中分別在開口278’、279’及280’中形成上接觸特徵281、上接觸特徵282及上接觸特徵283。如第14圖所示,上接觸特徵281、282及283中的每一者都包括接觸通孔部分(例如,接觸通孔部分281a、接觸通孔部分282a、接觸通孔部分283a)和設置於接觸通孔部分之上的金屬線部分(例如,金屬線部分281b、金屬線部分282b、金屬線部分283b)。儘管由不同的圖案表示,但是接觸通孔部分和金屬線部分可以具有相同的組成。所述接觸通孔部分提供垂直電性連接,而所述金屬線部分沿Y方向縱向延伸。上接觸特徵281包括接觸通孔部分281a和金屬線部分281b。上接觸特徵282包括接觸通孔部分282a和金屬線部分282b。上接觸特徵283包括接觸通孔部分283a和金屬線部分283b。在一些實施例中,上接觸特徵281、282及283各自可包括阻擋層和位於阻擋層之上的金屬填充層。阻擋層可以包含氮化鈦(TiN)、氮化鉭((TaN)或另一種金屬氮化物。金屬填充層可以由銅(Cu)、鋁(Al)或其合金形成。
金屬線部分281b、282b及283b可以是一重分佈層(redistribution layer, RDL)的部分,以重新路由(reroute)上層與下層之間的接合連接。接觸通孔部分281a、282a及283a各自可以貫穿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或第二介電層276的不同區域。接觸通孔部分281a電性耦接到第二導體板層266及虛設板層262a的側壁和下接觸特徵253的頂表面,但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和第三導體板層270電性絕緣。接觸通孔部分282a電性耦接到第一導體板層262b、第三導體板層270及下接觸特徵254,但與第二導體板層266電性絕緣。接觸通孔部分283a可以電性耦接到下接觸特徵255的邏輯接觸通孔,但與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功能性部分電性絕緣。也就是說,接觸通孔部分283a與第一導體板層262b、第二導體板層266及第三導體板層270中的任一者電性絕緣。
在工件200的操作期間,可以將第一電壓施加到金屬線部分283b,並可將第二電壓施加到下接觸特徵255。第二電壓不同於第一電壓,使得電流將在金屬線部分283b與下接觸特徵255之間流動。也就是說,金屬線部分283b及下接觸特徵255均為功能性導電特徵。然而,在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操作期間,可以將第三電壓施加到金屬線部分281b或下接觸特徵253以向第二導體板層266提供電壓,並可以將第四電壓施加到金屬線部分282b或下接觸特徵254以向第一導體板層262b和第三導體板層270提供電壓。也就是說,在金屬線部分281b與下接觸特徵253之間沒有電流,且在金屬線部分282b與下接觸特徵254之間沒有電流。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電壓可以施加到金屬線部分281b,且下接觸特徵253可稱為虛設導電特徵;或者第三電壓可以施加到下接觸特徵253,且金屬線部分281b可稱為虛設導電特徵。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電壓可以施加到金屬線部分282b,且下接觸特徵254可稱為虛設接觸特徵;或者第四電壓可以施加到下接觸特徵254,且金屬線部分282b可稱為虛設導電特徵。
第15圖示出第14圖中所示的工件200的局部頂視圖。由於下接觸特徵254可以是虛設接觸特徵,且下接觸特徵255可以是電性耦接到其他導電特徵的功能性接觸特徵,所以沿著Y方向,下接觸特徵255的長度L2大於下接觸特徵254的長度L1。舉例來說,長度L2與長度L1的比值可以大於2。在一些實施例中,下接觸特徵254的長度L1可以大致等於接觸通孔部分282a的直徑以為接觸通孔部分282a提供足夠的著陸(landing)。
參見第1圖,方法100還包括方塊128。其中可以執行進一步的製程。這些進一步的製程可以包括在第二介電層276之上形成一或多個鈍化層、形成穿過一或多個鈍化層的開口以暴露金屬線部分281b、282b及283b、沉積一或多個聚合物材料層、圖案化一或多個聚合物材料層、沉積凸塊下冶金(或凸塊下金屬化(under-bump-metallization, UBM))層、沉積含銅凸塊層、沉積蓋(cap)層、沉積焊料層及/或回焊焊料層。這些進一步的製程形成用於連接到外部電路的接觸結構。
在上述實施例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包括與兩個絕緣體層交錯的三個導體層。在一些其他實施方式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可以包括三個以上的導體層以提供更高的電容。舉例來說,第16圖示出包括具有五個導體層的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的工件200’。更具體地來說,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274’不僅包括第一導體板層262b、第二導體板層266及第三導體板層270和第一絕緣體層264及第二絕緣體層268,還包括形成於第三導體板層270上的圖案化的第三絕緣體層292、形成於圖案化的第三絕緣體層292上的圖案化的第四導體層294、形成於圖案化的第四導體層294上的圖案化的第四絕緣體層296以及形成於圖案化的第四絕緣體層296上的圖案化的第五導體層298。通過堆疊更多個絕緣體層和導體層,可以增加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總電容。在本實施例中,上接觸特徵281進一步電性耦接到圖案化的第四導體層294,且上接觸特徵282進一步電性耦接到圖案化的第五導體層298。在一些其他實施例中,可形成一或多個上接觸特徵以電性耦接到圖案化的第四導體層294或圖案化的第五導體層298。
本揭露提供了許多不同的實施例。本文中揭露了半導體結構及其製造方法。在一個示例性方面,本揭露涉及一種半導體結構。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蝕刻停止層,位於第一介電層上;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形成於蝕刻停止層之上,其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底板(bottom plate)與蝕刻停止層直接接觸;第二介電層,位於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之上;第一接觸通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層及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並電性耦接到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第一上接觸特徵,位於第一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第一接觸通孔。
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可以包含碳化矽或氮化鋁。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下接觸特徵及第一上接觸特徵可以包含銅(Cu)。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可以包括:底板,直接位於蝕刻停止層上;第一絕緣體層,位於底板之上;中間板(middle plate),位於第一絕緣體層之上;第二絕緣體層,位於中間板之上;以及頂板(top plate),位於第二絕緣體層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上接觸特徵可以延伸穿過頂板、第二絕緣體層、第一絕緣體層、底板及蝕刻停止層。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可以包括:第二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並沿第一方向與第一下接觸特徵間隔開;導電層,直接位於蝕刻停止層上,並沿第一方向與底板間隔開;第二接觸通孔,貫穿中間板及導電層,並電性耦接到第二下接觸特徵;以及第二上接觸特徵,位於第二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第二接觸通孔。在一些實施例中,導電層與底板可以具有相同的組成及相同的厚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可以包括:第三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並沿第一方向與第一下接觸特徵間隔開;第三接觸通孔,延伸穿過第二介電層及蝕刻停止層,並電性耦接到第三下接觸特徵;以及第三上接觸特徵,位於第三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第三接觸通孔。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本揭露涉及一種半導體結構。所述半導體結構包括:第一金屬線及第二金屬線,位於第一介電層中;蝕刻停止層,設置於第一介電層上,並與第一金屬線及第二金屬線直接接觸;第一導電層,設置於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第一金屬線之上;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第二金屬線之上,其中第二導電層的頂表面與第一導電層的頂表面共平面;第三導電層,設置於第一導電層之上,並與第一導電層及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第四導電層,設置於第三導電層之上,並與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第一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第一金屬線,並延伸穿過第三導電層、第一導電層及蝕刻停止層;以及第二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第二金屬線,並延伸穿過第四導電層、第二導電層及蝕刻停止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可以包括:絕緣體層,垂直設置於第二導電層與第三導電層之間,其中絕緣體層包含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設置於第二金屬線之上,且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可以直接設置於第一介電層之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可以包括:第三金屬線,位於第一介電層中,並沿第一方向與第二金屬線間隔開;以及第三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第三金屬線,而不貫穿第一導電層、第二導電層、第三導電層及第四導電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金屬線可以沿垂直於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縱向延伸並具有第一長度,其中第一長度可以大於第二金屬線沿第二方向的長度。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半導體結構還可以包括:第五導電層,設置於第四導電層之上;以及第六導電層,設置於第五導電層之上,其中第一導電特徵可以進一步延伸穿過第五導電層,且第二導電特徵可以進一步延伸穿過第六導電層。在一些實施例中,蝕刻停止層可以包含碳化矽或氮化鋁。
在另一示例性方面,本揭露涉及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提供工件,其包括:第一介電層;以及第一下接觸特徵、第二下接觸特徵及第三下接觸特徵,位於第一介電層中。所述方法還包括:直接在第一介電層上沉積蝕刻停止層;在蝕刻停止層之上形成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包括直接位於蝕刻停止層上的底板;在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之上形成第二介電層;貫穿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第一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貫穿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第二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第二下接觸特徵。
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可以包括:直接在該蝕刻停止層上沉積一第一導電層;圖案化第一導電層以形成直接位於第一下接觸特徵之上的導電特徵及直接位於第二下接觸特徵之上的底板;在工件之上沉積第一絕緣體層;在第一絕緣體層之上形成中間板,中間板與第一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在工件之上沉積第二絕緣體層;以及在第二絕緣體層形成頂板,頂板與第二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在一些實施例中,形成第一接觸通孔及第二接觸通孔可以包括:執行第一蝕刻製程以形成延伸穿過中間板及導電特徵並停止在蝕刻停止層上的第一通孔開口,以及延伸穿過頂板及底板並停止在蝕刻停止層上的第二通孔開口;執行第二蝕刻製程以延伸第一通孔開口及第二通孔開口,從而暴露第一下接觸特徵及第二下接觸特徵;在延伸的第一通孔開口中形成第一接觸通孔;以及在延伸的第二通孔開口中形成第二接觸通孔。在一些實施例中,工件還可以包括:第三下接觸特徵,形成於第一介電層中,並沿第一方向與第二下接觸特徵間隔開,其中頂板不與第三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方法還可以包括:在形成頂板之後,執行蝕刻製程以去除直接位於第三下接觸特徵之上的第二絕緣體層及第一絕緣體層的部分;以及形成貫穿第二介電層並與第三下接觸特徵直接接觸的第三接觸通孔。
以上概述了許多實施例的特徵,使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可以更加理解本揭露的各實施例。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可理解,可以本揭露實施例為基礎輕易地設計或改變其他製程及結構,以實現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目的及/或達到與在此介紹的實施例相同的優點。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也應了解,這些相等的結構並未背離本揭露的精神與範圍。在不背離後附申請專利範圍的精神與範圍之前提下,可對本揭露實施例進行各種改變、置換及變動。
100:方法 102, 104, 106, 108, 110, 112, 114, 116, 118, 120, 122, 124, 126, 128:方塊 200, 200’:工件/裝置結構 202:基板 210:(多層)互連結構 220:碳化物層 230:氧化物層 240:第一蝕刻停止層 250:第一介電層 253, 254, 255:下接觸特徵 256:第二蝕刻停止層 262:第一導電層 262a:導電特徵/虛設板層 262b:導電特徵/第一導體板層 264:第一絕緣體層 266:第二導體板層 268:第二絕緣體層 270:第三導體板層 272:開口 274, 274’: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 276:第二介電層 278, 279, 280:開口 278’, 279’, 280’:開口 281, 282, 283:上接觸特徵 281a, 282a, 283a:接觸通孔部分 281b, 282b, 283b:金屬線部分 292:第三絕緣體層 294:第四導體層 296:第四絕緣體層 298:第五導體層 L1, L2:長度
根據以下的詳細說明並配合所附圖式以更好地了解本揭露實施例的概念。應注意的是,根據本產業的標準慣例,圖式中的各種特徵未必按照比例繪製。事實上,可能任意地放大或縮小各種特徵的尺寸,以做清楚的說明。 第1圖是根據本揭露的各個方面,製造一裝置結構的一方法的流程圖。 第2圖至第14圖是根據本揭露的各個方面,在第1圖的方法中的各個製造階段期間的一工件的局部剖視圖。 第15圖繪出根據本揭露的各個方面,在14圖中所示的工具的局部頂視圖。 第16圖是根據本揭露的各個方面,一替代工件的局部剖視圖。
200:工件/裝置結構
202:基板
210:(多層)互連結構
220:碳化物層
230:氧化物層
240:第一蝕刻停止層
250:第一介電層
253,254,255:下接觸特徵
256:第二蝕刻停止層
262a:導電特徵/虛設板層
262b:導電特徵/第一導體板層
266:第二導體板層
270:第三導體板層
274: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
276:第二介電層
281,282,283:上接觸特徵
281a,282a,283a:接觸通孔部分
281b,282b,283b:金屬線部分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第一下接觸特徵,位於一第一介電層中; 一蝕刻停止層,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上; 一金屬絕緣體金屬(MIM)電容器,形成於該蝕刻停止層之上,其中該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的一底板與該蝕刻停止層直接接觸; 一第二介電層,位於該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之上; 一第一接觸通孔,延伸穿過該第二介電層及該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 一第一上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一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一接觸通孔。
  2.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蝕刻停止層包含碳化矽或氮化鋁。
  3.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下接觸特徵及該第一上接觸特徵包含銅。
  4. 如請求項1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金屬絕緣體金屬電容器包括: 該底板,直接位於該蝕刻停止層上; 一第一絕緣體層,位於該底板之上; 一中間板,位於該第一絕緣體層之上; 一第二絕緣體層,位於該中間板之上;以及 一頂板,位於該第二絕緣體層之上。
  5.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一上接觸特徵延伸穿過該頂板、該第二絕緣體層、該第一絕緣體層、該底板及該蝕刻停止層。
  6.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第二下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中,並沿一第一方向與該第一下接觸特徵間隔開; 一導電層,直接位於該蝕刻停止層上,並沿該第一方向與該底板間隔開; 一第二接觸通孔,貫穿該中間板及該導電層,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二下接觸特徵;以及 一第二上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二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二接觸通孔。
  7. 如請求項6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導電層與該底板具有相同的組成及相同的厚度。
  8. 如請求項4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第三下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中,並沿一第一方向與該第一下接觸特徵間隔開; 一第三接觸通孔,延伸穿過該第二介電層及該蝕刻停止層,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三下接觸特徵;以及 一第三上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三接觸通孔之上,並電性耦接到該第三接觸通孔。
  9. 一種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第一金屬線及一第二金屬線,位於一第一介電層中; 一蝕刻停止層,設置於該第一介電層上,並與該第一金屬線及該第二金屬線直接接觸; 一第一導電層,設置於該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該第一金屬線之上; 一第二導電層,設置於該蝕刻停止層上,並直接位於該第二金屬線之上,其中該第二導電層的一頂表面與該第一導電層的一頂表面共平面; 一第三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一導電層之上,並與該第一導電層及該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 一第四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三導電層之上,並與該第二導電層垂直重疊; 一第一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該第一金屬線,並延伸穿過該第三導電層、該第一導電層及該蝕刻停止層;以及 一第二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該第二金屬線,並延伸穿過該第四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及該蝕刻停止層。
  10.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絕緣體層,垂直設置於該第二導電層與該第三導電層之間,其中該絕緣體層包含一高介電常數介電材料。
  11.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直接設置於該第二金屬線之上,且該第二導電層的一部分直接設置於該第一介電層之上。
  12.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第三金屬線,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中,並沿一第一方向與該第二金屬線間隔開;以及 一第三導電特徵,電性耦接到該第三金屬線,而不貫穿該第一導電層、該第二導電層、該第三導電層及該第四導電層。
  13. 如請求項12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第三金屬線沿垂直於該第一方向的一第二方向縱向延伸並具有一第一長度,其中該第一長度大於該第二金屬線沿該第二方向的一長度。
  14.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更包括: 一第五導電層,設置於該第四導電層之上;以及 一第六導電層,設置於該第五導電層之上,其中該第一導電特徵進一步延伸穿過該第五導電層,且該第二導電特徵進一步延伸穿過該第六導電層。
  15. 如請求項9之半導體結構,其中該蝕刻停止層包含碳化矽或氮化鋁。
  16. 一種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包括: 提供一工件,包括: 一第一介電層;以及 一第一下接觸特徵、一第二下接觸特徵及一第三下接觸特徵,位於該第一介電層中; 直接在該第一介電層上沉積一蝕刻停止層; 在該蝕刻停止層之上形成一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該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包括直接位於該蝕刻停止層上的一底板; 在該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之上形成一第二介電層; 貫穿該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一第一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該第一下接觸特徵;以及 貫穿該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的多層形成一第二接觸通孔以電性耦接到該第二下接觸特徵。
  17. 如請求項16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其中形成該金屬絕緣層金屬電容器包括: 直接在該蝕刻停止層上沉積一第一導電層; 圖案化該第一導電層以形成直接位於該第一下接觸特徵之上的一導電特徵及直接位於該第二下接觸特徵之上的一底板; 在該工件之上沉積一第一絕緣體層; 在該第一絕緣體層之上形成一中間板,該中間板與該第一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 在該工件之上沉積一第二絕緣體層;以及 在該第二絕緣體層形成一頂板,該頂板與該第二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
  18. 如請求項17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其中形成該第一接觸通孔及該第二接觸通孔包括: 執行一第一蝕刻製程以形成延伸穿過該中間板及該導電特徵並停止在該蝕刻停止層上的一第一通孔開口,以及延伸穿過該頂板及該底板並停止在該蝕刻停止層上的一第二通孔開口; 執行一第二蝕刻製程以延伸該第一通孔開口及該第二通孔開口,從而暴露該第一下接觸特徵及該第二下接觸特徵; 在延伸的該第一通孔開口中形成該第一接觸通孔;以及 在延伸的該第二通孔開口中形成該第二接觸通孔。
  19. 如請求項18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其中該工件更包括一第三下接觸特徵,形成於該第一介電層中,並沿一第一方向與該第二下接觸特徵間隔開,其中該頂板不與該第三下接觸特徵垂直重疊。
  20. 如請求項19之形成半導體結構的方法,更包括: 在形成該頂板之後,執行一蝕刻製程以去除直接位於該第三下接觸特徵之上的該第二絕緣體層及該第一絕緣體層的部分;以及 形成貫穿該第二介電層並與該第三下接觸特徵直接接觸的一第三接觸通孔。
TW112113554A 2022-06-03 2023-04-12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TW20241224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832,443 2022-06-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2241A true TW202412241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73905B2 (en) Integrating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with air gap process flow
US11842959B2 (en) Metal-Insulator-Metal structure
US11855132B2 (en) Multilayer capacitor electrode
TW202038383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US20230395487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20367605A1 (en) Method of forming a stress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TW202331932A (zh) 半導體裝置結構
CN220569675U (zh) 半导体结构
US11532695B2 (en) Stress reduction structure for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TW202412241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20240088204A1 (en) Metal-Insulator-Metal Capacitor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11791371B2 (en) Resistor structure
US11961880B2 (en) Metal-insulator-metal structure
TW202416445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US20230352395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TWI769503B (zh) 電容裝置及電容結構與其形成方法
US20230352396A1 (en) Dummy Metal-Insulator-Metal Structures Within Vias
US20240113011A1 (en)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And Methods Of Forming The Same
US20230360946A1 (en) Method for forming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20230317631A1 (en) Passive device structure stress reduction
CN117320540A (zh) 半导体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TW202418408A (zh) 半導體結構及其形成方法
CN116648133A (zh) 半导体器件、金属-绝缘体-金属电容器结构及形成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