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1747A -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 Google Patents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1747A
TW202411747A TW111149608A TW111149608A TW202411747A TW 202411747 A TW202411747 A TW 202411747A TW 111149608 A TW111149608 A TW 111149608A TW 111149608 A TW111149608 A TW 111149608A TW 202411747 A TW202411747 A TW 20241174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ism
light
backlight module
optical film
diffus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496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鄭佳斐
尹��
翁巾婷
黃柏菖
林坤政
Original Assignee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瑞儀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17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747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第一稜鏡片與第二稜鏡片。光源鄰設於導光板的入光面,且光學膜片位於導光板上的第一出光面。此光學膜片包括多條並列的稜柱,而每一條稜柱沿著與入光面相交的一長軸延伸。這些稜柱位於光學膜片的一側,而光學膜片的另一側還具有一個第二出光面。第一稜鏡片重疊於第二出光面上,且第二稜鏡片重疊於第一稜鏡片上。

Description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顯示裝置及背光模組,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可擴散分光的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及包括此側邊入光式背光模組的顯示裝置。
現有的背光模組的架構通常包括兩個擴散片以及兩個稜鏡片,其中,兩個稜鏡片位於兩個擴散片之間。擴散片內部具有多個散射粒子,光線通過擴散片並藉由這些散射粒子而散射,使得出射的光線均勻化;而稜鏡片能將光線偏折至正視角方向,故具有集光增亮的效果。然而,入射光線需要以特定的角度進入稜鏡片方能偏折至正視角方向。由於擴散片具有漫射特性,即擴散片偏低的光學指向性(optical directivity)會破壞導光板的高指向性,造成以適當角度進入稜鏡片的光線減少,偏折至正視角方向的光線也因而減少。在這樣的架構條件下,現有背光模組的輝度(luminance)難以進一步地提升。其最偏斜的出光視角相對於背光模組的法線方向約為60度,而且也較缺乏指向性,整體出光能量並不侷限在特定角度,造成防窺效果較差。
本發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背光模組,其所包括的光學膜片架構,能提升出光視角集光性與正視角輝度。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提供一種顯示裝置,其包括上述背光模組。
本發明一實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組包括導光板、光源、光學膜片、第一稜鏡片以及第二稜鏡片。導光板具有入光面與鄰接入光面的第一出光面。光源設置於導光板的入光面。光學膜片設置於導光板的第一出光面上,並包括多條並列的稜柱,其中稜柱的每一者沿著一長軸方向延伸,而長軸方向與入光面相交。光學膜片還包括第二出光面,其中第二出光面與稜柱分別位於光學膜片的相對兩側。第一稜鏡片重疊於光學膜片的第二出光面上。第二稜鏡片重疊於第一稜鏡片,其中第一稜鏡片位於光學膜片以及第二稜鏡片之間。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長軸方向垂直於入光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更包括一擴散片,其中擴散片位於導光板以及光學膜片之間,且霧度不小於60%。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擴散片的霧度不大於92.1%。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更包括多條並列的第一稜鏡條,其中第一稜鏡條位於第一稜鏡片的表面,而此表面相對於粗糙面,且第一稜鏡條沿著第一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與長軸方向相交。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二稜鏡片更包括多條並列的第二稜鏡條,且第二稜鏡條沿著第二方向延伸,其中第二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長軸方向垂直於第一方向。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光學膜片的每一個稜柱各包括一稜角,其中稜角面向第一出光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稜角呈直角。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稜柱面向第一出光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具有一粗糙面,其中粗糙面直接接觸於第二出光面。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還包括一第一擴散層及一第二擴散層,該第一擴散層比該第二擴散層更靠近該光學膜片,且該第一擴散層的霧度小於第二擴散層的霧度。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擴散層位於該第一稜鏡片上並且朝向該光學膜片。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該第二擴散層形成位於該第二稜鏡片上並且朝向該第一稜鏡片。
在本發明一實施例中,該第一擴散層的霧度及該第二擴散層的霧度皆不大於20%。
本發明另一實施例所提供的顯示裝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組以及顯示面板,其中顯示面板相對於背光模組而設置。
基於上述,本發明利用光學膜片的稜柱讓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產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促使光線集中。此外,光學膜片的稜柱更進一步將光線分光至適當的角度,以增加光線在通過稜鏡片之後,往正視角出射的比例。如此一來,便能提升背光模組的出光視角集光性與正視角輝度。
在以下的內文中,為了清楚呈現本案的技術特徵,圖式中的元件(例如層、膜、基板以及區域等)的尺寸(例如長度、寬度、厚度與深度)會以不等比例的方式放大,且有的元件數量會減少。因此,下文實施例的說明與解釋不受限於圖式中的元件數量以及元件所呈現的尺寸與形狀,而應涵蓋如實際製程及/或公差所導致的尺寸、形狀以及兩者的偏差。所以,本案圖式所呈示的元件主要是用於示意,並非旨在精準地描繪出元件的實際形狀,也非用於限制本案的申請專利範圍。
其次,本案內容中所出現的「約」、「近似」或「實質上」等這類用字不僅涵蓋明確記載的數值與數值範圍,而且也涵蓋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能理解的可允許偏差範圍,其中此偏差範圍可由測量時所產生的誤差來決定,而此誤差例如是起因於測量系統或製程條件兩者的限制。此外,「約」可表示在上述數值的一個或多個標準偏差內,例如±5%、±3%或±1%內。本案文中所出現的「約」、「近似」或「實質上」等這類用字可依光學性質、蝕刻性質、機械性質或其他性質來選擇可以接受的偏差範圍或標準偏差,並非單以一個標準偏差來套用以上光學性質、蝕刻性質、機械性質以及其他性質等所有性質。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剖面圖,而圖1B則是圖1A中的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請一併參閱圖1A與圖1B,背光模組100包括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導光板110具有入光面111與鄰接入光面111的第一出光面112,且導光板110旁設有光源120。其中光源120設置於導光板110的入光面111,並能朝向入光面111發出光線L1。此外,法線方向N1可垂直於第一出光面112。
如圖1B所示,光學膜片130設置於第一出光面112上,並包括一第二出光面132與多條並列的稜柱131。其中第二出光面132以及稜柱131分別位於光學膜片130的兩側。各條稜柱131沿著長軸方向E1延伸,而此長軸方向E1與導光板110的入光面111相交,且各條稜柱131面向第一出光面112。在一實施例中,本發明的光學膜片130是位於第一稜鏡片140下方,利用可分光的稜柱131將來自導光板110的光線調整成適合第一稜鏡片140接收的角度。如此一來,可以確保來自第一出光面112的光線呈高指向性,以符合所需輝度。
第一稜鏡片140設置在光學膜片130上,並且與光學膜片130的第二出光面132重疊。換句話說,第二稜鏡片150重疊於第一稜鏡片140上方,而第一稜鏡片140位於光學膜片13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之間。第一稜鏡片140還具有粗糙面142,且此粗糙面142與第二出光面132直接接觸。
更詳言之,本發明藉由光學膜片130上的各條稜柱131提高光線的指向性。另一方面,為了降低能量耗損,本發明將各條稜柱131設置在相反於第二出光面132的另一側表面,相較於將各條稜柱131設置在第二出光面132,此種設置更能降低能量耗損。如此一來,當第一稜鏡片140與呈光滑面的第二出光面132直接接觸時,則會在兩者之間的接觸面產生吸附問題。因此,本發明利用第一稜鏡片140的粗糙面142防止兩個面之間緊密貼合,進而避免光學膜片130中的高分子層與第一稜鏡片140中的高分子層互相吸附,改善因吸附效應而產生的暗影或類似水痕的現象。
除此之外,第一稜鏡片140上的粗糙面142可以取代習知背光模組中至少一張擴散片,例如取代習知背光模組中的上擴散片,維持出光均勻性。其中前述高分子層的構成材料可以是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或聚醯亞胺(Polyimide,PI)。
請參閱圖2所示,在本發明的部分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140的粗糙面142可以是第一擴散層145的一表面,而此第一擴散層145具有多個擴散粒子DP,這些擴散粒子DP分佈在外表面上,使外表面呈凹凸不平。然而,致使粗糙面142呈凹凸不平的方式不限於此,也可以透過壓印或模具的表面處理方式而形成如髮絲紋或噴砂紋的凹凸表面。所以,粗糙面142也可以不具有這些擴散粒子DP。
請參閱圖1A與圖1B,本發明包含可分光的光學膜片130,不僅能提高指向性,整體出光能量也較為集中,更偏向於導光板110的法線方向N1,進而使最偏斜的出光視角降至大約40至50度。除此之外,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可以導引光線,以使背光模組100的大部分光線能沿著導光板110的法線方向N1而出射,從而提高正視角的輝度。
圖1C為圖1A中省略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的背光模組的俯視圖。請一併參閱圖1A與1C,光源120可以具有沿著直線SL1而排列設置的多個發光二極體121。具體而言,這些發光二極體121可以裝設於一塊條狀的電路基板,以使這些發光二極體121能排列成一直線,即沿著直線SL1而排列。在一實施例中,直線SL1與導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平行。
這些發光二極體121與上述電路基板可以整合成一條光條(light bar),而電路基板可以是印刷電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可撓式電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在本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的稜柱131延伸的長軸方向E1可以垂直於直線SL1(即長軸方向E1垂直於入光面111),使光線L1得以進入稜柱131。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實施例中,光源120包括多個發光二極體121。不過,在其他實施例中,光源120也可以是其他種類的發光裝置,例如冷陰極螢光燈管(Cold cathode fluorescent lamp,CCFL)。因此,圖1A至圖1C僅供舉例說明,而光源120並不限制是包括多個發光二極體121的發光裝置(例如光條)。
在本實施例中,導光板110還具有底面113,其中第一出光面112與底面113分別位於導光板110的兩側而彼此相對,如圖1A所示。當光源120朝向入光面111發出光線L1時,光線L1從入光面111進入導光板110內,其中光線L1可以從入光面111入射至底面113。
底面113能反射一部分光線L1,例如,底面113可透過全反射(Total Internal Reflection,TIR)而在導光板110內不斷反射光線L1,並向導光板110的平面延伸方向傳遞光線L1。另外一部分的光線L1則利用底面113佈設的微結構(未繪示於圖中)來破壞全反射,以使此光線L1的行進方向改變,從而讓光線L1從第一出光面112離開導光板110。值得一提的是,導光板110的法線方向N1實質上等同於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的法線方向。
在離開導光板110之後,光線L1是經由稜柱131所在的表面進入光學膜片130內部,並可從第二出光面132離開光學膜片130。光學膜片130的稜柱131可以將從導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發出的光線L1集中出射,產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因此,當光線L1依序通過導光板110與光學膜片130時,會受到稜柱131的作用而折射,使得光線L1在導光板110的出射角不等於光線L1在光學膜片130的出射角。除此之外,光學膜片130還能促使光線L1朝導光板110的法線方向N1偏折出射,以提升背光模組100的出光視角集光性與正視角輝度。
圖1D與圖1E是圖1B中這些稜鏡片(即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的俯視圖,其中圖1D所示為第一稜鏡片140,而圖1E所示為第二稜鏡片150。如圖1A所示,第一稜鏡片140還包括多條第一稜鏡條143,這些第一稜鏡條143位於第一表面144上,此第一表面144與粗糙面142分別位於第一稜鏡片140的兩側。另一方面,第二稜鏡片150具有第二表面154以及位於第二表面154上的多條第二稜鏡條153,且其中第二表面154背對於第一稜鏡片140。
接著請一併參考圖1C至圖1E,在圖1D中,粗線代表相鄰兩條第一稜鏡條143之間的波谷,而細線代表各條第一稜鏡條143的波峰。其中第一稜鏡條143沿著第一方向D1延伸,且第一方向D1與稜柱131的長軸方向E1呈垂直。在圖1E中,粗線代表相鄰兩條第二稜鏡條153之間的波谷,而細線代表各條第二稜鏡條153的波峰。這些第二稜鏡條153沿著第二方向D2延伸,且第二方向D2與稜柱131的長軸方向E1呈平行。換句話說,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之間呈兩兩正交。
根據以上所述,在圖1D與圖1E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垂直於第一方向D1,以使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能引導大部分的光線L1沿著平行法線方向N1出射,以進一步提升正視角的輝度。值得一提的是,在圖1D與圖1E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分別垂直以及平行於長軸方向E1。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1與第二方向D2可以與長軸方向E1既不平行,也不垂直。
另一方面,在圖1A的實施例中,光學膜片130上的每一個稜柱131皆具有一稜角133,且稜角133的尖端指向導光板110,意即稜柱131面對於導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在本實施例中,稜角133的角度呈90度,以確保光線L1經過光學膜片130之後的分光落點為45±5度及135±5度,即為較佳分光落點。在其他的實施例中,稜角133的角度不限定為90度,也可以大於或小於90度。
圖3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請參閱圖3,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300相似於前述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例如,背光模組300也包括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300還包括霧度(Haze)範圍落在60%至92.1%的擴散片360,設置於導光板110以及光學膜片130之間。在擴散片360的霧度不小於60%時,可以有效地霧化來自導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的高指向性光線。然而,當擴散片360的霧度超過92.1%時,則可能會影響出光輝度。
圖4A是本發明另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本實施例的背光模組400相似於前述實施例的背光模組100。例如,背光模組400也包括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背光模組400還包括第一擴散層145及第二擴散層155,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第一擴散層145比第二擴散層155更靠近光學膜片130。如圖4A所示,第一擴散層145位於第一稜鏡片140上並朝向光學膜片130,而第二擴散層155位於第二稜鏡片150上並朝向第一稜鏡片140。
光線離開導光板110並進入第一稜鏡片140之後,是利用第一稜鏡片140的集光作用來提升輝度,集光度越高則輝度越高,故第一稜鏡片140必須為低霧度以避免破壞集光性。另一方面,尚須確保出光角度是第二稜鏡片150所需的角度,因此,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必須不大於20%,以免出光角度過於雜亂而降低了整體輝度。雖然本實施例的第一擴散層145與第二擴散層155皆具有多個擴散粒子DP,但在不影響第一稜鏡片140及第二稜鏡片150各別進光角度的前提下,第一擴散層145與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皆不大於20%,以避免破壞集光性並且兼顧遮瑕效果。
請參閱圖4B中三種不同霧度搭配的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的光形分布輝度圖。在本實施例中,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為10%而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為20%,如圖4B中的實線所示,此時的輝度峰值可以達到0.96。然而,在其他實施例中,當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及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皆為20%時,其輝度峰值約為0.85(如長虛線所示);當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為20%而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為10%時,其輝度峰值約為0.90(如短虛線所示)。基於上述,當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小於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時,在維持出光視角集光性的前提下,維持正視角的輝度的效果更為明顯。進一步而言,當光線從第二稜鏡片150出光時,為了達到遮瑕效果,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可以小於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
如前段所述,當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為20%而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為10%時,其輝度峰值約為0.90。即使增加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使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及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同為20%時,其輝度峰值約為0.85,反而會得到輝度降低的結果。如此一來,更不會驅使熟知該項技術領域者再進一步嘗試使用較高霧度的第二擴散層155。因此,第一擴散層145的霧度小於第二擴散層155的霧度的這種組合,並非可以輕易思及而得。
圖5A是圖3的背光模組300的其中一實施例的空間輝度分布圖,而圖5B為本發明的一對照例的空間輝度分布圖。圖5A的實施例與圖5B的對照例皆採用與圖3的實施例相似的背光模組,其中包含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然而,在圖5A的實施例中,還包含霧度為92.1%的擴散片360,而在圖5B的對照例中,則是還包含霧度為2%的擴散片360。
須說明的是,空間輝度分布圖原本是彩色圖。在本案中,空間輝度分布圖以灰階圖呈現,其中灰階度由淺至深代表輝度由小到大的趨勢變化。具體而言,圖5A的主要亮區位於正中心區域,並且在接近3點鐘與9點鐘方向具有兩個次要亮區,在這些亮區中,灰階越深代表輝度越高;其餘非亮區的深色部分,則是整個空間輝度分布圖中輝度最小的區域。此外,圖5A與圖5B(以及後續圖7)所示的空間輝度分布圖皆為電腦模擬圖。
值得一提的是,圖5A是模擬以俯瞰背光模組300的方式來觀測輝度分布,其中圖5A中的縱軸與橫軸皆代表角度,而縱軸與橫軸兩者相交的中心可以代表導光板出光面(例如導光板110的第一出光面112)的中心軸。
圖6為光線L1在本實施例中行徑的簡化示意圖。為方便說明,以背光模組300為例,圖6僅標示出導光板110以及光源120的部分,其他位於導光板110上方的結構則簡化表示。請一併參閱圖5A與圖6,圖5A中的縱軸與橫軸相交的中心等同於圖6中背光模組300的頂部出光面602的中心軸OB1。應特別注意,圖6中的頂部出光面602是指包含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與第二稜鏡片150的背光模組300中,第二稜鏡片150的出光面。圖5A中的縱軸角度等同於圖6所示的觀測角度SA1。觀測角度SA1為中心軸OB1與觀測方向OD1之間的夾角,而觀測角度SA1的絕對值介於0度至90度之間。當圖5A中的縱軸角度為零時,代表觀測方向OD1與中心軸OB1之間的夾角為零,即零縱軸角度代表從中心軸OB1觀測背光模組300的輝度。
當圖5A中的縱軸角度為負值時,觀測方向OD1會偏向導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即負值的縱軸角度代表從頂部出光面602鄰近入光面111的一側觀測背光模組300的輝度。反之,當圖5A中的縱軸角度為正值時,觀測方向OD1會偏離導光板110的入光面111,即正值的縱軸角度代表從頂部出光面602遠離入光面111的一側觀測背光模組300的輝度,如圖6所示的觀測角度SA1。同樣地,圖5A中在橫軸上的輝度變化代表在圖6中的背光模組300左右兩側之間的輝度分布。
請一併參考圖5A及圖5B,由於背光模組300中的稜鏡片(例如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可以導引光線L1,使背光模組300的大部分光線L1能沿著法線方向N1而出射。雖然兩圖中的出光視角皆接近正視角0度,但圖5A中的出光視角約為2度,小於圖5B中對照例的7度。另一方面,圖5A實施例的輝度相較於圖5B對照例的輝度提升7%。
除此之外,請進一步參閱圖7,其中圖7是霧度為92.1%的擴散片360結合光學膜片130的空間輝度分布圖。本實施例中的光線L1在經過擴散片360後的出光角度約為64度(未示出),符合後續進入光學膜片130需要的入光角度範圍(大約50度至64度之間)的上限值。除此之外,如圖7所示,本結構亦使得光學膜片130的出光角度落在72度及74度,符合適當的出光角度範圍(大約68度至74度之間)內,以利光線後續進入稜鏡片。而適當的出光角範圍,是以出光視角最靠近0度且具有最佳的輝度時,由光線逆追跡的分析結果來推導。經過推導後可得,光線L1進入第一稜鏡片140之前所需達到的出光角度為68度(即光線離開光學膜片130的出光角度為68度)。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在前述實施例中,僅以霧度92.1%的擴散片360為例,但在60%至92.1%的霧度範圍中的擴散片360皆具有提升正視角輝度的效果。換言之,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擴散片360的霧度可以落在小於92.1%以及大於60%的範圍內,例如70%或85%。舉例而言,在其中一實施例中,霧度85%的擴散片360的輝度增益可以達到103%。
圖8是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圖。請參閱圖8,顯示裝置80包括背光模組800以及顯示面板820,其中顯示面板820相對於背光模組800而設置,並位於背光模組800的出光面上方,以使背光模組800能朝向顯示面板820發出光線。
背光模組800可以是前述實施例中的背光模組100、300。因此,背光模組800也包括導光板110、光源120、光學膜片130、第一稜鏡片140以及第二稜鏡片150,或者更包括至少一片擴散片360。顯示面板820可以是穿透式顯示面板,例如液晶顯示面板。由於光學膜片130能促使光線L1集中出射,以提升背光模組800的光指向性,因此背光模組800及顯示裝置80能兼具高出光視角集光性與正視角輝度的特性。此外,本發明中互相層疊的光學膜片130與第一稜鏡片140之間的粗糙面142能夠改善光學膜片之間的吸附現象,而具有提升顯示裝置80的光學品味的功效。
綜上所述,利用光學膜片的稜柱能讓光源所發出的光線產生提高指向性的效果,促使光線集中。除此之外,光學膜片的稜柱更進一步將光線分光至適當的角度,以有效進入稜鏡片。而兩層稜鏡片的設置可以導引光線,使背光模組的大部分光線能沿著法線方向出射。如此一來,便能提升背光模組的出光視角集光性與正視角輝度。
雖然本發明已以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發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在不脫離本發明精神和範圍內,當可作些許更動與潤飾,因此本發明保護範圍當視後附的申請專利範圍所界定者為準。
80:顯示裝置 100、300、400、800: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1:入光面 112:第一出光面 113:底面 120:光源 121:發光二極體 130:光學膜片 131:稜柱 132:第二出光面 133:稜角 140:第一稜鏡片 142:粗糙面 143:第一稜鏡條 144:第一表面 145:第一擴散層 150:第二稜鏡片 153:第二稜鏡條 154:第二表面 155:第二擴散層 360:擴散片 602:頂部出光面 820:顯示面板 D1: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DP:擴散粒子 E1:長軸方向 L1:光線 N1:法線方向 OB1:中心軸 OD1:觀測方向 SL1:直線 SA1:觀測角度
從以下詳細敘述並搭配圖式檢閱,可理解本發明的態樣。應注意,多種特徵並未以產業上實務標準的比例繪製。事實上,為了討論上的清楚易懂,各種特徵的尺寸可以任意地增加或減少。 圖1A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背光模組的側視圖。 圖1B繪示圖1A的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 圖1C繪示圖1A中省略第一稜鏡片與第二稜鏡片的背光模組的俯視圖。 圖1D繪示圖1A的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的俯視圖。 圖1E繪示圖1A的實施例中第二稜鏡片的俯視圖。 圖2繪示圖1D的實施例中第一稜鏡片的局部放大圖。 圖3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 圖4A繪示本發明另一實施例中背光模組的爆炸立體圖。 圖4B繪示三種不同膜片霧度搭配的第一稜鏡片與第二稜鏡片組配的光形分布輝度折線圖。 圖5A繪示圖3的背光模組的其中一實施例的空間輝度分布圖。 圖5B繪示對照例背光模組的空間輝度分布圖。 圖6繪示光線L1在本實施例中行徑的簡化示意圖。 圖7繪示圖3的實施例的背光模組不包含稜鏡片的空間輝度分布圖。 圖8繪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顯示裝置的側視圖。
國內寄存資訊(請依寄存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國外寄存資訊(請依寄存國家、機構、日期、號碼順序註記) 無
100:背光模組
110:導光板
111:入光面
112:第一出光面
120:光源
130:光學膜片
131:稜柱
132:第二出光面
140:第一稜鏡片
142:粗糙面
150:第二稜鏡片
E1:長軸方向

Claims (16)

  1. 一種背光模組,包括: 一導光板,具有一入光面與一鄰接該入光面的第一出光面; 一光源,設置於該入光面; 一光學膜片,設置於該導光板的該第一出光面上,並包括: 多條並列的稜柱,其中該些稜柱的每一者沿著一長軸方向延伸,而該長軸方向與該入光面相交;以及 一第二出光面,其中該第二出光面與該些稜柱分別位於該光學膜片的相對兩側; 一第一稜鏡片,重疊於該光學膜片的該第二出光面上;以及 一第二稜鏡片,重疊於該第一稜鏡片,其中該第一稜鏡片位於該光學膜片以及該第二稜鏡片之間。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長軸方向垂直於該入光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更包括一擴散片,位於該導光板以及該光學膜片之間,且霧度不小於60%。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擴散片的霧度不大於92.1%。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稜鏡片更包括多條並列的第一稜鏡條,其中該些第一稜鏡條位於該第一稜鏡片的一表面,而該表面面向第二稜鏡片,且該些第一稜鏡條沿著一第一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一方向與該長軸方向相交。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稜鏡片更包括多條並列的第二稜鏡條,且該些第二稜鏡條沿著一第二方向延伸,其中該第二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長軸方向垂直於該第一方向。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光學膜片的該些稜柱的每一者包括一稜角,其中該稜角面向該第一出光面。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稜角呈直角。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些稜柱面向該第一出光面。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稜鏡片具有直接接觸於該第二出光面的一粗糙面。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背光模組,還包括一第一擴散層及一第二擴散層,該第一擴散層比該第二擴散層更靠近該光學膜片,且該第一擴散層的霧度小於第二擴散層的霧度。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擴散層位於該第一稜鏡片上並且朝向該光學膜片。
  14. 如請求項13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二擴散層位於該第二稜鏡片上並且朝向該第一稜鏡片。
  15. 如請求項12至14項中任一項所述之背光模組,其中該第一擴散層的霧度及該第二擴散層的霧度皆不大於20%。
  16. 一種顯示裝置,包括: 一如請求項1至15中任一項所述的背光模組;以及 一顯示面板,相對於該背光模組而設置。
TW111149608A 2022-09-05 2022-12-23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TW2024117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077652.6 2022-09-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1747A true TW202411747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1135627A1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TWI815497B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US20220113591A1 (en) Diffusion plate and backlight module
CN104279510A (zh) 光学透镜、发光装置、以及显示器
CN101749601B (zh) 背光模块及具有其的显示器
US7311433B2 (en) Backlight module for an LC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system
KR10078402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의 백라이트 유니트
JP2009140905A (ja) 導光板及びバックライト
US20080136997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TWI808652B (zh) 背光模組及顯示器
TW202411747A (zh) 顯示裝置及其背光模組
JP5174685B2 (ja)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表示装置
US7973879B2 (en)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first and second diffusion layers that have different haze values
WO2024051048A1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20090030455A (ko) Lcd 백라이트 유닛의 휘도 향상 시트
KR20080024919A (ko) 휘도 강화 도광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TWM276217U (en) Backlight modul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US891736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0413319Y1 (ko) 액정표시장치의 도광판
CN201293843Y (zh) 导光板及使用其之背光模组
KR20080000987A (ko) 광학 필름과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소자
US20240159953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backlight module thereof
CN218917868U (zh) 光扩散板及背光模组
JP2002203413A (ja) 面光源装置
US11320580B2 (en) Light directing sheet, backlight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