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11714A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11714A
TW202411714A TW112103377A TW112103377A TW202411714A TW 202411714 A TW202411714 A TW 202411714A TW 112103377 A TW112103377 A TW 112103377A TW 112103377 A TW112103377 A TW 112103377A TW 202411714 A TW202411714 A TW 2024117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ing system
order coefficient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33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炳賢
金宗必
許宰赫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11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11714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自物體側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其中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其中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且其中2.0 < f/(2 × IMG HT) < 3.0且0.16 < D2/|f2| < 0.3,其中f是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總焦距,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D2是沿光軸自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距離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相關申請案的交叉參考]
本申請案主張於2022年9月14日在韓國智慧財產局提出申請的韓國專利申請案第10-2022-0115665號的優先權權益,所述韓國專利申請案的全部揭露內容出於全部目的併入本案供參考。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相機模組可用於例如智慧型電話等可攜式電子裝置。安裝於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相機模組的小型化可歸因於此種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小型化。
另外,隨著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相機模組的功能水準逐漸提高,用於行動終端的相機模組逐漸需要具有高的解析度。
此外,遠距相機(telephoto camera)可捕獲總焦距大的高倍放大率的影像。
以上資訊僅供作為背景資訊來幫助理解本揭露。關於以上任何內容是否可適合作為本揭露的先前技術,則未做出確定,亦未做出斷言。
提供此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形式介紹下文在實施方式中所進一步闡述的一系列概念。此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物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物的範圍。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自物體側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其中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其中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且其中2.0 < f/(2 × IMG HT) < 3.0且0.16 < D2/|f2| < 0.3,其中f是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總焦距,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D2是沿光軸自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距離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D2可大於1.7毫米且小於3.5毫米。
f12/f可大於0.9且小於2.5,其中f12是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f12/D2可大於7.0且小於17.0。
|f1|/|f2|可大於0.6且小於1.0,其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TTL/f可大於0.8且小於1.2,其中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BFL/(2 × IMG HT)可大於0.7且小於1.5,其中BFL是沿光軸自第五表面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
BFL/TTL可大於0.3且小於0.6以及TD/TTL可大於0.4且小於0.7中的至少一者成立,其中BFL是沿光軸自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D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的距離。
n2+n3+n4可大於4.5且小於5.0,其中n2是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是第三透鏡的折射率,且n4是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較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及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大的折射率。
第二透鏡及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為1.64或大於1.64的折射率。
第一透鏡可具有其中在與光軸垂直的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與光軸及第一軸方向兩者垂直的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f/(2×L1S1el)可大於2.0且小於2.7,其中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L1S1el/L1S1es可小於1.0,其中L1S1es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f1/(2×L1S1el)可大於0.9且小於2.0,其中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
第二透鏡可具有其中在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L1S1el/L2S1el可大於1.0且小於1.2,其中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L1S1el/Min_el可大於1.5且小於0.7,其中Min_el是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之中的最小值。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自物體反射且由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折射的光轉換成電性訊號。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光軸自物體側依序排列,其中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其中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其中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其中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且其中第一透鏡具有其中在與光軸垂直的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與光軸及第一軸方向兩者垂直的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2.0 < f/(2×L1S1el) < 2.7,其中f是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總焦距,且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f/(2 × IMG HT)可大於2.0且小於3.0並且D2/|f2|可大於0.16且小於0.3,其中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D2是沿光軸自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第三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自物體反射且由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折射的光轉換成電性訊號,其中D2可大於1.7毫米且小於3.5毫米。
藉由閱讀以下詳細說明、圖式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顯而易見。
在下文中,參照附圖對本揭露的實例進行詳細闡述,但應注意,實例並不限於此。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是為了幫助讀者獲得對本文中闡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全面理解。然而,在理解本揭露之後,本文中闡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變化、潤飾及等效形式將顯而易見。舉例而言,本文中闡述的操作的順序僅為實例且並不限於本文中闡述的順序,而是可進行改變,此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但是必須以特定次序進行的操作除外。此外,為更加清楚及簡潔起見,可省略對此項技術中已知的功能及架構的說明。
本文中闡述的特徵可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並且不應被解釋為限於本文中闡述的實例。確切而言,本文中闡述的實例僅供例示用於實施本文中闡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諸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所述方式將在理解本揭露之後顯而易見。
在本文中,應注意,當關於實例或實施例(例如關於實例或實施例可包括何者或可實施何種操作)使用用語「可」時,意味著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種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或實施例,而所有實例及實施例皆不限於此。
在本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之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相比之下,當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之間的其他元件。
本文中所使用的用語「及/或(and/or)」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項以及任意二或更多項的任意組合;同樣,「…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關聯列出項中的任一項以及任意二或更多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在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提及的第一構件、第一組件、第一區域、第一層或第一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第二組件、第二區域、第二層或第二區段。
為易於說明,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上方」、「上部」、「下方」及「下部」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如圖中所例示一個元件與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囊括除圖中所繪示的定向以外,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圖中的裝置被翻轉,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端視裝置的空間定向而同時囊括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法定向(例如,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應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用於闡述各種實例,而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指明所陳述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容差,圖式中所例示形狀可能出現變化。因此,本文中所述實例不限於圖式中所例示的具體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此外,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儘管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具有多種配置,但其他配置亦為可能的。
本揭露的態樣是用於提供一種總焦距相對大的用於捕獲高解析度影像的光學成像系統。
在透鏡配置圖中,為便於闡釋,已稍微地誇大透鏡的厚度、大小及形狀。具體而言,以實例的方式示出圖中所示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
本文中闡述的實例中的光學成像系統包括沿光軸設置的多個透鏡。所述多個透鏡沿光軸以預設距離彼此間隔開。
在本文中闡述的實例中,光學成像系統包括五個透鏡。
在構成光學成像系統的透鏡之中,最前透鏡是指最靠近物體側的透鏡(或反射構件),而最後透鏡是指最靠近成像平面(或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此外,在每一透鏡中,第一表面是指最靠近物體側的表面(或物體側表面),而第二表面是指最靠近成像平面的表面(或影像側表面)。另外,在本說明書中,透鏡的曲率半徑、厚度等的數值皆以毫米(mm)為單位,且視場(field of view,FOV)的單位為度。
儘管闡述透鏡的一個表面是凸的,然而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為凹的。同樣,儘管闡述透鏡的一個表面是凹的,然而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為凸的。
另外,在每一透鏡的形狀的說明中,一個表面是凸的此一含義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部分是凸的,且一個表面是凹的此一含義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部分是凹的。
近軸區域是指光軸附近且包括光軸的非常窄的區域。
成像表面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虛擬表面。舉例而言,成像表面可指影像感測器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包括五個透鏡。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包括自物體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被排列成以預定距離彼此間隔開。
然而,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不僅包括五個透鏡,且可更包括其他組件。
舉例而言,參照圖17,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反射構件R被配置成將光學路徑改變90度。作為實例,反射構件R可為鏡或稜鏡。
反射構件R可設置於所述多個透鏡的前面。作為實例,反射構件R可設置於第一透鏡的前面(即,較第一透鏡更靠近物體側)。因此,在本實例中,最靠近物體側設置的透鏡可為最靠近反射構件R設置的透鏡。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將物體的入射影像轉換成電性訊號的影像感測器。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阻擋紅外光的紅外阻擋濾光器(在下文中被稱為「濾光器」)。濾光器設置於最靠近成像平面設置的透鏡(第五透鏡)與成像平面之間。
另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對光的強度進行控制的光闌。
構成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皆可由塑膠材料形成。
每一透鏡可由光學性質不同於相鄰透鏡的光學性質的塑膠材料形成。舉例而言,每一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與相鄰透鏡的折射率及阿貝數不同的折射率及阿貝數。
參照圖18,光學成像系統的至少一些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中的至少一者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其餘的透鏡(例如,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可具有圓形平面形狀。
非圓形透鏡可具有四個側表面,且所述兩個側表面中的每一者可被形成為彼此面對。另外,彼此面對的側表面可被設置成具有對應的形狀。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第一側表面、第二側表面、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可設置於光軸的相對側上,且第三側表面與第四側表面可相對於光軸設置於相對側上。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者皆可將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彼此連接。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側表面及第二側表面可具有弧形形狀,且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可具有實質上線性的形狀。
第三側表面及第四側表面中的每一者皆可將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彼此連接。另外,第三側表面與第四側表面關於光軸對稱且可彼此平行。
非圓形透鏡可具有與光軸相交的第一軸及第二軸。舉例而言,第一軸可為在穿過光軸的同時將第一側表面與第二側表面彼此連接的軸,而第二軸可為在穿過光軸的同時將第三側表面與第四側表面彼此連接的軸。第一軸與第二軸彼此垂直,且第一軸的長度可大於第二軸的長度。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可具有彼此垂直的兩個軸。所述兩個軸中的一者可具有較另一軸的長度大的長度。
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皆可包括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
光學部分10可為表現出透鏡的光學效能的部分。舉例而言,自對象反射的光可在穿過光學部分10時被折射。
光學部分10可具有折射力且可具有非球面形狀。
另外,光學部分10可具有物體側表面(面向物體側的表面)及影像側表面(面向成像平面的表面)(在圖18中示出物體側表面)。
凸緣部分30可為將透鏡固定至另一組件(例如,透鏡鏡筒或另一透鏡)的部分。
凸緣部分30圍繞光學部分1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且可被形成為與光學部分10成一體。
在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的透鏡中,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為非圓形的(參見圖18)。作為另外一種選擇,光學部分10可被形成為圓形形狀而凸緣部分30可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光學部分10可具有第一邊緣11、第二邊緣12、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可被設置成彼此面對,且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被設置成彼此面對。
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中的每一者可將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彼此連接。
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可關於光軸設置於相對側上,且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關於光軸設置於相對側上。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邊緣11及第二邊緣12中的每一者皆可具有弧形形狀,且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中的每一者皆可具有實質上線性的形狀。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關於光軸(Z軸)對稱且可彼此平行。
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之間的最短距離可大於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之間的最短距離。
光學部分10可具有長軸「a」及短軸「b」。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在穿過光軸的同時以最短距離連接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的線段可為短軸「b」,而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且與短軸「b」垂直的線段可為長軸「a」。
在此種情形中,長軸「a」的一半可為最大有效半徑,而短軸「b」的一半可為最小有效半徑。
假定圖18中所示的透鏡是最前透鏡(例如,第一透鏡),則最前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可由圖18所示參考編號L1S1el來表示,而最前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可由圖18所示參考編號L1S1es來表示。
凸緣部分30可包括第一凸緣部分31及第二凸緣部分32。第一凸緣部分31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延伸,而第二凸緣部分32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延伸。
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可指相鄰於第一凸緣部分31的部分,而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可指相鄰於第二凸緣部分32的部分。
光學部分10的第三邊緣13可指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一個側表面,而光學部分10的第四邊緣14可指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另一側表面。
第一透鏡的有效半徑及第二透鏡的有效半徑可大於光學成像系統的其他透鏡的有效半徑。
有效半徑是指光實際上穿過的每一透鏡的一個表面(物體側表面或影像側表面)的半徑。舉例而言,有效半徑可指每一透鏡的光學部分的半徑。
非圓形透鏡可具有最大有效半徑(在穿過光軸的同時將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彼此連接的最短直線的一半)及最小有效半徑(在穿過光軸的同時將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彼此連接的最短直線的一半)。
在本揭露中,除非另有具體說明,否則用語「有效半徑」可指最大有效半徑。
所述多個透鏡中的每一者皆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面。
舉例而言,每一透鏡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皆可為非球面的。每一非球面表面皆由以下方程式1來定義。
方程式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且Y是在與光軸垂直的方向上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特定點至透鏡光軸的距離。另外,常數A至H、J及L至P是非球面係數。另外,Z是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特定點至與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相交的切面的距離。
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至條件表達式16中的至少一者。 2.0 < f/(2×L1S1el) < 2.7         條件表達式1 1.7毫米< D2 < 3.5毫米         條件表達式2 2.0 < f/(2×IMG HT) < 3.0       條件表達式3 L1S1el/L1S1es < 1.0               條件表達式4 4.5 < n2+n3+n4 < 5.0              條件表達式5 0.8 < TTL/f < 1.2                    條件表達式6 0.9 < f1/(2×L1S1el) < 2.0        條件表達式7 0.9 < f12/f < 2.5                     條件表達式8 7.0 < f12/D2 < 17.0                條件表達式9 0.16 < D2/|f2| < 0.3                條件表達式10 0.6 < |f1|/|f2| < 1.0                  條件表達式11 0.7 < BFL/(2×IMG HT) < 1.5  條件表達式12 0.3 < BFL/TTL < 0.6               條件表達式13 0.4 < TD/TTL < 0.7                條件表達式14 1.0 < L1S1el/L2S1el < 1.2       條件表達式15 1.5 < L1S1el/Min_el < 0.7       條件表達式16
在條件表達式中,f是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1是第一透鏡的焦距,f2是第二透鏡的焦距,且f12是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n2是第二透鏡的折射率,且n3是第三透鏡的折射率。
TTL是沿光軸自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平面的距離,且BFL是沿光軸自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平面的距離。
D2是沿光軸在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與第三透鏡的物體側表面之間的距離,且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1S1es是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Min_el是第三透鏡至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之中的最小值。
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視場相對窄且焦距相對大的遠距透鏡的特性。
另外,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被配置成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相對大。舉例而言,影像感測器(例如,高畫素影像感測器)的有效捕獲面積可為寬的。
因此,當對所捕獲的影像進行裁剪時,可在不使影像品質劣化的條件下捕獲對應於各種放大率的影像。
第二透鏡至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可被配置成具有較第一透鏡及第五透鏡中的每一者的折射率大的折射率。
舉例而言,第二透鏡的折射率至第四透鏡的折射率之中的最小值可大於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及第五透鏡的折射率之中的最大值。
在實例中,第二透鏡及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為1.64或大於1.64的折射率。
在實例中,在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之中,第三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最大的折射率。在此種情形中,第三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66或大於1.66。
在實例中,在第一透鏡至第五透鏡之中,第四透鏡可被配置成具有最大的折射率。在此種情形中,第四透鏡的折射率可為1.66或大於1.66。
將參照圖1及圖2對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及第五透鏡1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1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在成像平面1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1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作為實例,成像平面1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1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1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一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1中。 表1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6.388 2.200 1.537 55.7 8.5052 3.75 2.7
S2    -14.063 0.153          3.598 2.7
S3 第二透鏡 -16.443 1.000 1.644 23.5 -10.962 3.513 2.7
S4    12.666 2.377          3.174 2.7
S5 第三透鏡 5.324 0.994 1.677 19.2 8.97152 2.632   
S6    39.910 0.158          2.474   
S7 第四透鏡 12.132 0.911 1.644 23.5 -5.7495 2.375   
S8    2.754 2.000          1.909   
S9 第五透鏡 4.797 0.800 1.546 56.0 23.3403 1.75   
S10    7.241 3.000          1.799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534   
S12    無窮大 4.894          2.553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一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9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23.476毫米。
在第一實例中,第一透鏡1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1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二透鏡1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1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1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三透鏡1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四透鏡1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1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1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2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至第五透鏡1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2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565 -22.284 -44.910 -3.385 -0.936
四階係數(A) 1.2837E-04 7.2972E-05 -7.7249E-04 -7.5043E-04 -2.8228E-04
六階係數(B) 1.1775E-05 1.1858E-05 5.5166E-05 3.3038E-05 9.8550E-05
八階係數(C) -1.6360E-07 -3.8990E-07 -1.2326E-06 1.8677E-06 5.9798E-06
十階係數(D) 2.1922E-08 -1.3903E-08 2.6904E-08 2.2761E-08 -1.7111E-07
十二階係數(E) -1.9394E-09 2.0204E-12 -1.7658E-09 -1.1622E-08 3.0591E-08
十四階係數(F) 1.9942E-12 -1.5264E-12 -2.0530E-12 4.3719E-12 2.1797E-08
十六階係數(G) 1.7783E-13       -7.6957E-13 -2.3398E-10
十八階係數(H)               
二十階係數(J)               
二十二階係數(L)               
二十四階係數(M)               
二十六階係數(N)               
二十八階係數(O)               
三十階係數(P)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99.000 -59.926 -0.337 -0.852 -2.477
四階係數(A) 5.0314E-04 -4.3354E-04 -8.3265E-03 -1.8580E-03 -9.1676E-04
六階係數(B) 4.4107E-06 2.5943E-05 -1.0745E-02 3.7205E-04 1.1513E-04
八階係數(C) 2.5859E-06 7.7176E-06 5.8006E-02 4.3679E-06 6.5597E-05
十階係數(D) 1.1422E-06 -4.2431E-07 -1.5586E-01 6.0206E-06 -9.2559E-06
十二階係數(E) 1.3583E-07 -1.2106E-07 2.6406E-01 -1.3084E-07 1.7086E-06
十四階係數(F) 4.5809E-09 -1.4328E-08 -3.0218E-01 4.1174E-17 6.5639E-17
十六階係數(G) -9.3871E-10 -8.6388E-10 2.4257E-01      
十八階係數(H)    2.8885E-10 -1.3929E-01      
二十階係數(J)       5.7553E-02      
二十二階係數(L)       -1.6980E-02      
二十四階係數(M)       3.4909E-03      
二十六階係數(N)       -4.7513E-04      
二十八階係數(O)       3.8479E-05      
三十階係數(P)       -1.4039E-06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3及圖4對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括第一透鏡210、第二透鏡220、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2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在成像平面2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2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作為實例,成像平面2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3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2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二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3中。 表3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6.202 2.195 1.537 55.7 9.3552 3.75 2.7
S2    -23.088 0.100          3.582 2.7
S3 第二透鏡 -52.207 1.000 1.644 23.5 -11.378 3.503 2.7
S4    8.588 3.206          3.139 2.7
S5 第三透鏡 5.839 1.000 1.677 19.2 6.7556 2.593   
S6    -19.642 0.150          2.497   
S7 第四透鏡 95.919 0.724 1.644 23.5 -4.2693 2.372   
S8    2.665 0.367          1.964   
S9 第五透鏡 3.161 0.800 1.546 56.0 13.0411 1.95   
S10    5.177 3.000          1.953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524   
S12    無窮大 6.107          2.540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二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9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28.027毫米。
在第二實例中,第一透鏡2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2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2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二透鏡2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2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2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四透鏡2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2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四透鏡2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2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2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2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210至第五透鏡2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4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10至第五透鏡2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4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583 -14.493 -17.589 -2.108 -1.145
四階係數(A) 2.0301E-04 1.3029E-04 -7.5074E-04 -6.7687E-04 -3.6155E-04
六階係數(B) 2.7951E-06 1.6309E-05 5.8466E-05 2.9980E-05 1.2388E-04
八階係數(C) 1.0812E-07 -4.1264E-07 -1.1118E-06 1.0152E-06 9.2546E-07
十階係數(D) 1.8839E-08 -4.1192E-08 1.0494E-08 1.6242E-08 -2.7561E-07
十二階係數(E) -2.9976E-09    -1.8970E-09 -1.1437E-08 3.8515E-08
十四階係數(F)             1.8933E-08
十六階係數(G)             -7.4731E-10
十八階係數(H)               
二十階係數(J)               
二十二階係數(L)               
二十四階係數(M)               
二十六階係數(N)               
二十八階係數(O)               
三十階係數(P)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79.626 -53.239 -0.398 -0.772 4.202
四階係數(A) 1.2688E-03 -5.8130E-06 -6.4395E-03 -2.2797E-03 -5.5483E-03
六階係數(B) -6.5968E-06 -3.2146E-06 -4.4962E-03 -1.3553E-03 1.5155E-03
八階係數(C) 2.7910E-06 -1.0300E-06 1.6660E-02 -1.7887E-03 -1.2545E-02
十階係數(D) 6.6337E-07 -2.4469E-07 -4.1238E-02 8.2683E-03 3.3706E-02
十二階係數(E) -2.3681E-09 -2.5055E-08 7.0713E-02 -1.1334E-02 -5.7117E-02
十四階係數(F)    -3.6719E-09 -8.4605E-02 6.1491E-03 6.5800E-02
十六階係數(G)    -4.0976E-10 7.1632E-02 2.0007E-03 -5.3301E-02
十八階係數(H)    -6.8742E-23 -4.3346E-02 -5.5646E-03 3.0799E-02
二十階係數(J)    2.2059E-24 1.8769E-02 4.1875E-03 -1.2733E-02
二十二階係數(L)       -5.7581E-03 -1.7844E-03 3.7338E-03
二十四階係數(M)       1.2200E-03 4.7373E-04 -7.5795E-04
二十六階係數(N)       -1.6956E-04 -7.7785E-05 1.0124E-04
二十八階係數(O)       1.3896E-05 7.2550E-06 -8.0024E-06
三十階係數(P)       -5.0867E-07 -2.9463E-07 2.8355E-07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5及圖6對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括第一透鏡310、第二透鏡320、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3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三示例性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3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3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3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5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3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三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5中。 表5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6.221 2.000 1.537 55.7 9.3057 3.8 2.7
S2    -22.584 0.272          3.692 2.7
S3 第二透鏡 51.739 1.108 1.646 23.5 -10.471 3.485 2.7
S4    5.928 2.500          3.086 2.7
S5 第三透鏡 5.169 1.626 1.668 20.4 6.2416 2.776   
S6    -18.893 0.115          2.556   
S7 第四透鏡 -11.431 0.518 1.646 23.5 -4.3086 2.555   
S8    3.741 1.911          2.222   
S9 第五透鏡 5.723 0.800 1.546 56.0 15.7952 2.2   
S10    16.154 3.000          2.295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842   
S12    無窮大 5.422          2.855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三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9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29.97毫米。
在第三實例中,第一透鏡3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3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3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32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二透鏡32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3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3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四透鏡3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四透鏡3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3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3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3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310至第五透鏡3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6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10至第五透鏡3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6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781 -55.384 89.093 0.035 0.134
四階係數(A) 1.6007E-04 6.4000E-05 -1.0648E-03 -2.6005E-03 -1.9859E-03
六階係數(B) -3.8737E-07 2.2961E-07 7.3000E-05 9.6000E-05 7.0000E-05
八階係數(C) 4.9375E-08 1.1731E-07 -1.0000E-06 -3.0000E-06 -1.0000E-05
十階係數(D) -1.9560E-08 1.2231E-08 2.6311E-10 4.9934E-07 3.0000E-06
十二階係數(E) -2.9549E-09 3.7294E-11 -5.1067E-09 -5.9284E-08 1.0815E-07
十四階係數(F) 2.5129E-10 -4.8113E-11 1.4487E-10 -9.0134E-09 -1.3629E-08
十六階係數(G) 5.5139E-12 -4.7541E-12 1.6260E-11 1.5813E-09 -2.1511E-09
十八階係數(H) -3.1887E-13 -2.9947E-13 -4.1767E-12 -8.8132E-11 -8.6230E-10
二十階係數(J) -2.5505E-14 1.8928E-14 2.3953E-13 2.5032E-12 1.1011E-10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49.033 -2.889 -0.071 -0.258 39.477
四階係數(A) -1.5122E-03 2.1355E-04 -4.4021E-03 -5.0551E-03 -4.3883E-03
六階係數(B) 3.0970E-04 3.3000E-05 2.0541E-04 -4.0297E-04 -4.5389E-04
八階係數(C) -1.7000E-05 6.0000E-06 -6.2000E-05 8.8000E-05 -2.3640E-05
十階係數(D) 4.0000E-06 1.0000E-06 1.3000E-05 -2.7000E-05 5.6783E-06
十二階係數(E) 1.6556E-07 3.4980E-08 -1.0000E-06 1.0000E-06 -9.5464E-07
十四階係數(F) -5.9170E-08 -6.5170E-09 3.9381E-07 1.0000E-06 -4.1635E-07
十六階係數(G) -1.1099E-08 -1.1190E-09 -4.3922E-08 -5.3364E-08 6.8765E-08
十八階係數(H) -2.6547E-10    -7.1429E-09 -1.1038E-08 9.4030E-09
二十階係數(J) 2.2903E-10    1.1927E-09 1.2553E-09 -1.8879E-09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7及圖8對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括第一透鏡410、第二透鏡420、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4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4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4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平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4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7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4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四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7中。 表7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6.205 2.300 1.537 55.7 11.623 3.8 2.7
S2    1048.652 0.100          3.692 2.7
S3 第二透鏡 137.578 0.960 1.644 23.5 -12.524 3.485 2.7
S4    7.598 3.177          3.086 2.7
S5 第三透鏡 7.108 1.256 1.667 20.4 8.182 2.776   
S6    -21.779 0.100          2.556   
S7 第四透鏡 12.557 1.000 1.644 23.5 -5.258 2.555   
S8    2.584 0.480          2.222   
S9 第五透鏡 3.445 0.769 1.546 56.0 11.468 2.2   
S10    7.058 3.000          2.295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842   
S12    無窮大 6.909          2.855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四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9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46.582毫米。
在第四實例中,第一透鏡4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41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一透鏡41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二透鏡4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42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二透鏡42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4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4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四透鏡4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4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四透鏡4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4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4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4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410至第五透鏡4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8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至第五透鏡4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8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608 -99.000 -17.650 -1.620 -1.109
四階係數(A) 2.0560E-04 1.0000E-05 -8.9824E-04 -7.2021E-04 -4.3234E-04
六階係數(B) -1.0000E-06 8.0000E-06 5.7000E-05 2.9000E-05 1.3765E-04
八階係數(C) 2.9688E-08 -1.0000E-06 -1.0000E-06 1.0000E-06 2.0000E-06
十階係數(D) 1.5127E-08 -4.5158E-08 3.5899E-09 -9.6431E-08 -3.6858E-07
十二階係數(E) -3.2768E-09 -1.4913E-09 -1.2025E-09 -1.7510E-08 -1.7722E-08
十四階係數(F)    5.4992E-11    6.9746E-10 5.9832E-09
十六階係數(G)             -4.4108E-10
十八階係數(H)               
二十階係數(J)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0.000 -14.735 -0.574 -1.086 6.456
四階係數(A) 1.2040E-03 -1.7781E-03 -8.9175E-03 -5.7312E-03 -7.3192E-03
六階係數(B) -2.1000E-05 -6.6000E-05 5.9996E-04 -1.3809E-04 -1.5482E-03
八階係數(C) -1.0000E-06 -1.2000E-05 -4.5000E-05 2.9555E-04 1.2452E-03
十階係數(D) 3.4911E-07 1.7623E-07 4.0000E-06 3.5000E-05 -6.5252E-04
十二階係數(E) -6.7380E-08 3.1284E-08 -2.0000E-06 -1.1261E-04 1.8872E-04
十四階係數(F) 1.5971E-09 -5.1144E-09 2.1033E-07 5.7000E-05 -2.5544E-05
十六階係數(G)    9.1872E-10 -4.2323E-08 -1.4000E-05 -5.0111E-07
十八階係數(H)    1.8532E-11 -2.6924E-09 2.0000E-06 5.0487E-07
二十階係數(J)    -4.5634E-12 9.5778E-10 -8.3872E-08 -3.8791E-08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8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9及圖10對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括第一透鏡510、第二透鏡520、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5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5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5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5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9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5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五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9中。 表9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4.889 2.000 1.546 56.0 7.8886 3.2 2.5
S2    -30.844 0.100          3.045 2.5
S3 第二透鏡 55.102 1.117 1.644 23.5 -11.659 2.913 2.5
S4    6.556 2.104          2.449 2.5
S5 第三透鏡 11.411 0.929 1.570 37.4 244.494 2.235   
S6    12.062 0.497          2.097   
S7 第四透鏡 -7.126 0.715 1.677 19.2 47.1996 2.097   
S8    -6.062 1.550          2.210   
S9 第五透鏡 19.884 0.989 1.537 55.7 -20.068 2.652   
S10    6.864 0.733          2.481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609   
S12    無窮大 5.131          2.623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五實例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f是17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15.891毫米。
在第五實例中,第一透鏡5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5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5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52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二透鏡52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5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5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三透鏡5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四透鏡5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5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凹的,而第四透鏡5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第五透鏡5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5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5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510至第五透鏡5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10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至第五透鏡5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10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1.128 5.262 -87.373 0.125 -18.142
四階係數(A) 7.8362E-04 -3.7559E-03 -3.1766E-03 -3.1573E-04 -1.8491E-03
六階係數(B) -1.3616E-04 5.1917E-03 3.7810E-03 -1.4224E-06 -3.4988E-05
八階係數(C) 2.9111E-04 -3.8609E-03 -2.4429E-03 -4.1557E-06 2.4689E-05
十階係數(D) -2.4944E-04 1.9265E-03 8.8834E-04 -1.9509E-07 2.4367E-06
十二階係數(E) 1.2963E-04 -6.8015E-04 -1.2612E-04 2.2367E-08 2.2573E-07
十四階係數(F) -4.5221E-05 1.7321E-04 -4.1514E-05 -1.0640E-08 -1.3787E-08
十六階係數(G) 1.1058E-05 -3.2061E-05 2.8502E-05 -3.8336E-10 -1.0665E-08
十八階係數(H) -1.9352E-06 4.3140E-06 -8.1332E-06 2.0586E-10 3.0933E-11
二十階係數(J) 2.4380E-07 -4.1835E-07 1.4380E-06 4.3010E-12 5.0819E-10
二十二階係數(L) -2.1938E-08 2.8637E-08 -1.6965E-07      
二十四階係數(M) 1.3755E-09 -1.3294E-09 1.3429E-08      
二十六階係數(N) -5.7082E-11 3.8810E-11 -6.8724E-10      
二十八階係數(O) 1.4087E-12 -6.0975E-13 2.0596E-11      
三十階係數(P) -1.5644E-14 3.3802E-15 -2.7490E-13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2.034 -0.085 -0.702 56.709 -10.540
四階係數(A) -1.4821E-03 3.9357E-03 5.4656E-04 -2.0639E-02 -1.4630E-02
六階係數(B) -1.1320E-02 -9.4654E-03 1.3061E-05 3.3183E-03 4.0414E-03
八階係數(C) 2.9244E-02 2.3992E-02 -1.7180E-05 -2.1900E-03 -3.6592E-03
十階係數(D) -4.7592E-02 -4.1223E-02 -5.1951E-06 1.1988E-03 3.1884E-03
十二階係數(E) 5.0560E-02 4.7368E-02 -7.3549E-07 -4.2966E-04 -2.0462E-03
十四階係數(F) -3.5905E-02 -3.7452E-02 -5.1680E-08 9.6077E-05 9.5264E-04
十六階係數(G) 1.7110E-02 2.0752E-02 -1.7297E-09 -1.3011E-05 -3.2264E-04
十八階係數(H) -5.2979E-03 -8.1115E-03 1.0170E-09 9.8065E-07 7.9442E-05
二十階係數(J) 9.3377E-04 2.2199E-03 3.9230E-10 -3.1686E-08 -1.4131E-05
二十二階係數(L) -3.0979E-05 -4.1433E-04       1.7896E-06
二十四階係數(M) -2.5822E-05 4.9719E-05       -1.5684E-07
二十六階係數(N) 6.1766E-06 -3.3462E-06       9.0183E-09
二十八階係數(O) -6.1923E-07 7.8088E-08       -3.0548E-10
三十階係數(P) 2.4521E-08 1.9251E-09       4.6134E-12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10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1及圖12對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括第一透鏡610、第二透鏡620、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及第五透鏡6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6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6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6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6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11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6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六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11中。 表11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4.880 2.000 1.537 55.7 8.8964 3.269 2.5
S2    -188.019 0.100          3.077 2.5
S3 第二透鏡 90.059 0.800 1.646 23.5 -9.5088 2.978 2.5
S4    5.727 1.991          2.594 2.5
S5 第三透鏡 4.453 0.800 1.668 20.4 8.0435 2.335   
S6    24.092 0.168          2.244   
S7 第四透鏡 22.429 0.326 1.646 23.5 -6.5567 2.183   
S8    3.540 0.820          1.974   
S9 第五透鏡 3.294 0.800 1.547 56.1 19.7697 1.85   
S10    4.333 5.000          1.846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850   
S12    無窮大 3.898          2.865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六實例的光學系統的總焦距f是17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33.747毫米。
在第六實例中,第一透鏡6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6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6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62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三透鏡62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6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6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三透鏡6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四透鏡6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6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四透鏡6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6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6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6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610至第五透鏡6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12中所列出。舉例而言,除第二透鏡620以外的透鏡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另外,第二透鏡620的物體側表面可為非球面的。 表12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609 -46.486 6.679 0.000 0.225
四階係數(A) 3.7620E-04 -8.0000E-05 1.3012E-04    -3.3806E-03
六階係數(B) -7.0000E-06 -2.0000E-06 -1.0000E-06    2.9845E-04
八階係數(C) 4.1307E-07 -1.0000E-06 1.0000E-06    9.0000E-06
十階係數(D) -5.8734E-09 -5.3165E-08 2.5066E-09    3.0000E-06
十二階係數(E) -1.3689E-08 -5.3335E-09 -1.0599E-09    1.0000E-06
十四階係數(F) -1.5377E-10 -4.3799E-10 -2.8124E-10    -3.0990E-08
十六階係數(G) 0.0000E+00 -3.0303E-11 -3.9855E-11    -8.2117E-09
十八階係數(H) 0.0000E+00 -1.0194E-12 -1.4372E-12    -2.3064E-09
二十階係數(J) 0.0000E+00 2.9293E-13 2.2182E-13    2.6919E-10
圓錐常數(K) S6 S7 S8 S9 S10
四階係數(A) 90.471 44.674 -0.225 -2.435 -1.620
六階係數(B) -2.9914E-03 -2.1818E-03 -8.0376E-03 8.5000E-05 1.5284E-03
八階係數(C) 4.3784E-04 2.0000E-05 4.8393E-04 -1.3666E-04 -3.6429E-04
十階係數(D) 5.0000E-06 6.8000E-05 8.0000E-05 -2.4000E-05 -4.0685E-05
十二階係數(E) 9.0000E-06 -4.0000E-06 4.0000E-06 4.5000E-05 5.2889E-05
十四階係數(F) 1.0000E-06 2.3790E-07 -1.0000E-05 -1.0000E-05 -1.1274E-05
十六階係數(G) -2.9173E-07 -3.5690E-07 2.0000E-06 -1.3069E-15 -4.2608E-16
十八階係數(H) -8.1206E-08 -5.2376E-08 -1.6641E-07 -4.6191E-17 -4.1562E-17
二十階係數(J) -6.8270E-09 -8.6691E-09 1.6599E-09 -2.0003E-18 -2.4078E-18
二十二階係數(L) 2.3064E-09 3.3013E-09 1.0462E-09 -1.3966E-19 -1.4770E-19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12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3及圖14對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700可包括第一透鏡710、第二透鏡720、第三透鏡730、第四透鏡740及第五透鏡7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7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7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7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7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13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7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七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13中。 表13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4.983 2.212 1.546 56.0 7.9371 3.5 2.5
S2    -27.962 0.111          3.286 2.5
S3 第二透鏡 91.623 0.887 1.644 23.5 -11.262 3.071 2.5
S4    6.696 2.056          2.600 2.5
S5 第三透鏡 10.971 0.519 1.570 37.4 -179.63 2.194   
S6    9.738 2.098          2.097   
S7 第四透鏡 4.939 0.672 1.677 19.2 40.9355 2.1   
S8    5.680 1.225          2.028   
S9 第五透鏡 17.705 0.800 1.537 55.7 -23.393 2.128   
S10    7.229 0.733          2.329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2.493   
S12    無窮大 4.443          2.510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七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7毫米,2 × IMG HT是7.06毫米,且f12是16.98毫米。
在第七實例中,第一透鏡7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7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7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72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二透鏡72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73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三透鏡73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三透鏡73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四透鏡74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四透鏡74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四透鏡74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75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7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7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14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710至第五透鏡7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14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1.142 -1.075 99.000 0.205 -15.050
四階係數(A) 8.5020E-04 -3.2474E-03 -3.3525E-03 -2.8010E-04 -1.8126E-03
六階係數(B) -8.2781E-05 3.5520E-03 3.2501E-03 2.2461E-06 -6.0792E-05
八階係數(C) 8.4235E-05 -1.2645E-03 -1.0855E-03 -3.7972E-06 1.8008E-05
十階係數(D) -3.8283E-05 -5.2655E-04 -7.0859E-04 -1.9754E-07 1.3674E-06
十二階係數(E) 8.8381E-06 7.9920E-04 9.7805E-04 1.4772E-08 8.7465E-08
十四階係數(F) -5.2354E-07 -4.2346E-04 -5.3218E-04 -1.2311E-08 -3.1404E-08
十六階係數(G) -2.8317E-07 1.3449E-04 1.7619E-04 -6.3601E-10 -1.3545E-08
十八階係數(H) 9.3413E-08 -2.8546E-05 -3.9154E-05 1.7583E-10 -6.3923E-10
二十階係數(J) -1.4575E-08 4.2014E-06 6.0432E-06 1.7069E-12 3.2342E-10
二十二階係數(L) 1.3778E-09 -4.3156E-07 -6.5142E-07      
二十四階係數(M) -8.1852E-11 3.0420E-08 4.8198E-08      
二十六階係數(N) 2.9484E-12 -1.4042E-09 -2.3357E-09      
二十八階係數(O) -5.7271E-14 3.8262E-11 6.6812E-11      
三十階係數(P) 4.3254E-16 -4.6677E-13 -8.5568E-13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3.013 -0.484 0.085 42.335 -14.390
四階係數(A) -3.0024E-03 -5.7610E-04 -2.2379E-03 -2.0977E-02 -1.3897E-02
六階係數(B) -7.1550E-03 -8.5291E-06 3.4551E-03 3.2932E-03 4.3088E-03
八階係數(C) 2.4619E-02 2.6626E-05 -1.0208E-02 -2.2110E-03 -4.6580E-03
十階係數(D) -4.6979E-02 7.1139E-06 2.0694E-02 1.2116E-03 4.3947E-03
十二階係數(E) 5.6747E-02 9.1986E-07 -2.7827E-02 -4.2492E-04 -2.9932E-03
十四階係數(F) -4.6233E-02 4.6771E-08 2.5601E-02 9.6126E-05 1.4753E-03
十六階係數(G) 2.6377E-02 -3.9421E-09 -1.6496E-02 -1.3183E-05 -5.2769E-04
十八階係數(H) -1.0748E-02 -1.8591E-09 7.5583E-03 9.5323E-07 1.3690E-04
二十階係數(J) 3.1469E-03 -2.2488E-10 -2.4731E-03 -2.5186E-08 -2.5600E-05
二十二階係數(L) -6.5700E-04    5.7334E-04    3.3971E-06
二十四階係數(M) 9.5450E-05    -9.1917E-05    -3.1061E-07
二十六階係數(N) -9.1681E-06    9.6872E-06    1.8536E-08
二十八階係數(O) 5.2328E-07    -6.0357E-07    -6.4802E-10
三十階係數(P) -1.3435E-08    1.6842E-08    1.0044E-11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14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5及圖16對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進行闡述。
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800可包括第一透鏡810、第二透鏡820、第三透鏡830、第四透鏡840及第五透鏡850,且可更包括濾光器860及影像感測器IS。
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在成像平面870上形成焦點。成像平面870可指由光學成像系統在上面形成焦點的表面。舉例而言,成像平面870可指影像感測器IS的用於接收光的一個表面。
儘管圖15中未示出,然而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R,反射構件R設置於第一透鏡810的前面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在第八實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被設置為鏡。
每一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等)列出於表15中。 表15
表面編號 備註 曲率半徑 厚度或距離 折射率 阿貝數 焦距 長軸有效半徑 短軸有效半徑
S1 第一透鏡 5.089 2.154 1.546 56.0 7.3786 3.35 2.7
S2    -15.200 0.106          3.201 2.7
S3 第二透鏡 -53.380 0.946 1.639 23.5 -8.0567 3.056 2.7
S4    5.787 1.795          2.612 2.7
S5 第三透鏡 5.332 1.230 1.671 19.2 6.20891 2.341   
S6    -18.004 0.112          2.184   
S7 第四透鏡 -16.719 0.782 1.639 23.5 -4.625 2.114   
S8    3.691 1.658          1.74   
S9 第五透鏡 4.508 0.529 1.544 56.0 26.9261 1.96   
S10    6.233 6.328          1.995   
S11 濾光器 無窮大 0.110 1.518 64.2    4   
S12    無窮大 1.300          4   
S13 成像平面 無窮大                  
根據第八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f是18毫米,2 × IMG HT是7.056毫米,且f12是22.919毫米。
在第八實例中,第一透鏡81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一透鏡8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82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二透鏡8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凹的。
第三透鏡83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8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凸的。
第四透鏡840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四透鏡8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皆可為凹的。
第五透鏡850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850的第一表面可為凸的,而第五透鏡850的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810至第五透鏡850的每一表面皆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表16中所列出。舉例而言,第一透鏡810至第五透鏡850的物體側表面及影像側表面兩者皆可為非球面的。 表16
   S1 S2 S3 S4 S5
圓錐常數(K) -0.503 -25.513 35.056 -2.273 -0.793
四階係數(A) 2.5184E-04 1.4614E-04 -8.5466E-04 -5.0397E-04 -2.2790E-04
六階係數(B) 9.7340E-06 1.3326E-05 8.2573E-05 7.7641E-05 5.8281E-05
八階係數(C) 1.1499E-07 -1.1989E-06 -1.0511E-06 2.0087E-06 4.9486E-06
十階係數(D) -1.3579E-08 -7.8332E-08 7.3577E-08 2.3508E-07 -2.2206E-06
十二階係數(E) -9.5188E-09 -6.4189E-09 -4.2648E-09 7.2646E-08 1.0428E-07
十四階係數(F) -2.8729E-11 -4.2560E-10 3.1548E-10 2.6812E-09 4.0367E-08
十六階係數(G) 1.5403E-11 2.0914E-11 1.4603E-11 -6.9689E-10 -8.5377E-10
十八階係數(H) -4.2213E-13 -1.9370E-12 1.6117E-12 -6.3728E-11 -1.3107E-09
二十階係數(J) -5.3462E-13 1.9862E-14 4.9327E-14 6.5871E-12 2.0463E-10
二十二階係數(L) 1.3778E-09 -4.3156E-07 -6.5142E-07      
二十四階係數(M) -8.1852E-11 3.0420E-08 4.8198E-08      
二十六階係數(N) 2.9484E-12 -1.4042E-09 -2.3357E-09      
二十八階係數(O) -5.7271E-14 3.8262E-11 6.6812E-11      
三十階係數(P) 4.3254E-16 -4.6677E-13 -8.5568E-13      
   S6 S7 S8 S9 S10
圓錐常數(K) -39.191 -60.322 0.476 -7.436 -9.259
四階係數(A) 1.3381E-04 4.6690E-04 -2.3283E-03 -1.1434E-03 -4.9976E-03
六階係數(B) -7.9887E-06 2.8513E-05 -7.1264E-04 -7.2830E-04 -2.3047E-04
八階係數(C) -2.1787E-06 1.0078E-06 2.2908E-03 1.7912E-04 1.6093E-04
十階係數(D) -4.1734E-07 3.2010E-08 -2.2196E-03 -1.7907E-06 -5.1564E-05
十二階係數(E) 1.4948E-07 2.6330E-07 1.3424E-03 9.9832E-07 1.2463E-05
十四階係數(F) 3.2988E-08 4.8723E-08 -5.0845E-04 1.5078E-06 7.7354E-07
十六階係數(G) 3.8295E-09 -9.3002E-09 1.1807E-04 -3.1364E-07 -1.1341E-07
十八階係數(H)       -1.5348E-05 2.3409E-08 -7.8189E-08
二十階係數(J)       8.5147E-07 -2.5995E-09 1.0152E-08
二十二階係數(L) -6.5700E-04    5.7334E-04    3.3971E-06
二十四階係數(M) 9.5450E-05    -9.1917E-05    -3.1061E-07
二十六階係數(N) -9.1681E-06    9.6872E-06    1.8536E-08
二十八階係數(O) 5.2328E-07    -6.0357E-07    -6.4802E-10
三十階係數(P) -1.3435E-08    1.6842E-08    1.0044E-11
上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圖16中所示的像差特性。
如上所述,根據實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相對大的總焦距且可捕獲高解析度影像。
儘管以上已示出並闡述了具體實例,然而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條件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各種形式及細節上的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應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應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次序實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效物替換或補充,亦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應被解釋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光學部分 11:第一邊緣 12:第二邊緣 13:第三邊緣 14:第四邊緣 30:凸緣部分 31:第一凸緣部分 32:第二凸緣部分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光學成像系統 110、210、310、410、510、610、710、810:第一透鏡 120、220、320、420、520、620、720、820:第二透鏡 130、230、330、430、530、630、730、830:第三透鏡 140、240、340、440、540、640、740、840:第四透鏡 150、250、350、450、550、650、750、850:第五透鏡 160、260、360、460、560、660、760、860:濾光器 170、270、370、470、570、670、770、870:成像平面 a:長軸 b:短軸 IMG HT: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IS:影像感測器 R:反射構件
圖1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實例的圖。 圖2是示出圖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3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二實例的圖。 圖4是示出圖3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5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三實例的圖。 圖6是示出圖5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7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四實例的圖。 圖8是示出圖7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9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五實例的圖。 圖10是示出圖9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1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六實例的圖。 圖12是示出圖1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3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七實例的圖。 圖14是示出圖13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5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第八實例的圖。 圖16是示出圖15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圖。 圖17是示出其中圖1中所示的光學成像系統中包括有反射構件的實例的圖。 圖18是示出光學成像系統的具有非圓形形狀的透鏡的實例的平面圖。 在所有圖式及本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圖式可能未按比例繪製,且為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圖式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濾光器
170:成像平面
IS:影像感測器

Claims (20)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自物體側依序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且 其中 2.0 < f/(2 × IMG HT) < 3.0且0.16 < D2/|f2| < 0.3, 其中f是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總焦距,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D2是沿光軸自所述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三透鏡距離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1.7毫米< D2 < 3.5毫米。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9 < f12/f < 2.5, 其中f12是所述第一透鏡與所述第二透鏡的合成焦距。
  4. 如請求項3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7.0 < f12/D2 < 17.0。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6 < |f1|/|f2| < 1.0, 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8 < TTL/f < 1.2, 其中TT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7.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7 < BFL/(2 × IMG HT) < 1.5, 其中BF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五表面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
  8. 如請求項6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3 < BFL/TTL < 0.6及0.4 < TD/TTL < 0.7中的至少一者成立, 其中BFL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五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成像平面的距離,且TD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至所述第五透鏡的所述影像側表面的距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4.5 < n2+n3+n4 < 5.0, 其中n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折射率,n3是所述第三透鏡的折射率,且n4是所述第四透鏡的折射率。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所述第二透鏡至所述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具有較所述第一透鏡的折射率及所述第五透鏡的折射率大的折射率。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所述第二透鏡及所述第四透鏡中的每一者具有為1.64或大於1.64的折射率。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其中在與所述光軸垂直的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與所述光軸及所述第一軸方向兩者垂直的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 2.0 < f/(2×L1S1el) < 2.7, 其中L1S1el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L1S1el/L1S1es < 1.0, 其中L1S1es是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體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14.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0.9 < f1/(2×L1S1el) < 2.0, 其中f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焦距。
  15.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所述第二透鏡具有其中在所述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所述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 1.0 < L1S1el/L2S1el < 1.2, 其中L2S1el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16.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1.5 < L1S1el/Min_el < 0.7, 其中Min_el是所述第三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有效半徑之中的最小值。
  1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自物體反射且由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及所述第五透鏡折射的光轉換成電性訊號。
  18.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 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沿光軸自物體側依序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二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三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四透鏡具有折射力, 其中所述第五透鏡具有折射力,且 其中 所述第一透鏡具有其中在與所述光軸垂直的第一軸方向上的長度大於在與所述光軸及所述第一軸方向兩者垂直的第二軸方向上的長度的形式,且 2.0 < f/(2×L1S1el) < 2.7, 其中f是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五透鏡的總焦距,且L1S1el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體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19. 如請求項18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 2.0 < f/(2 × IMG HT) < 3.0且0.16 < D2/|f2| < 0.3, 其中IMG HT是成像平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D2是沿所述光軸自所述第二透鏡的影像側表面至所述第三透鏡距離的物體側表面的距離,且f2是所述第二透鏡的焦距。
  20. 如請求項19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更包括影像感測器,所述影像感測器被配置成將自物體反射且由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二透鏡、所述第三透鏡、所述第四透鏡及所述第五透鏡折射的光轉換成電性訊號, 其中1.7毫米< D2 < 3.5毫米。
TW112103377A 2022-09-14 2023-02-01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1171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2-0115665 2022-09-1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11714A true TW202411714A (zh) 2024-03-16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30273410A1 (en)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TWI73914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97758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751905B (zh) 成像透鏡系統
CN10824120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217543513U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789941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29500U (zh) 光學成像系統
JP2023538269A (ja) 光学系
TW202411714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871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219302748U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I83906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900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4082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49716U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116165776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7348213A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8033877A (zh) 光学成像系统
TWM651474U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17921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326202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240237A (zh) 光學系統
TW202414019A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M634060U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電子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