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40824B - 光學成像系統 - Google Patents

光學成像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40824B
TWI840824B TW111120717A TW111120717A TWI840824B TW I840824 B TWI840824 B TW I840824B TW 111120717 A TW111120717 A TW 111120717A TW 111120717 A TW111120717 A TW 111120717A TW I840824 B TWI840824 B TW I84082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lens group
imaging system
optical imaging
edg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0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242524A (zh
Inventor
孫住和
黃孝眞
趙鏞主
張相鉉
李種奇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三星電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42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408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40824B/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組,包括第一透鏡及 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以及第三透鏡組,包括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自物側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在光軸上移動以改變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距離,且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2*IMG HT)<2.0。其中BF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的距離,並且IMG HT是所述影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Description

光學成像系統
本揭露是有關於一種光學成像系統。
照相機模組可用於例如智慧型電話等可攜式電子裝置中。近來,由於對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小型化的要求,已驅動了安裝在此種可攜式電子裝置中的照相機模組的小型化。
然而,當如在相關技術中在厚度方向上將多個透鏡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時,由於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隨著透鏡數目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在使此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小型化方面可能存在問題。
因此,當多個透鏡在長度或寬度方向上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時,即使透鏡的數目增加,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可能也不會受到影響。然而,在此種情形中,由於透鏡的直徑影響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因此在藉由透鏡的直徑來減小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厚度方面可能存在限制。
同時,變焦功能(zoom function)可藉由調節多個透鏡之間的距離來改變焦距而實施。然而,當如在相關技術中在厚度方向上將透鏡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中時,存在由於厚度的限制 而難以調節透鏡之間的間距的問題。
上述資訊僅被呈現作為背景資訊,以幫助理解本揭露。關於上述中的任何一者是否可適用作為關於本揭露的先前技術,沒有作出確定,並且沒有作出斷言。
提供本發明內容是為了以簡化的形式介紹將在以下實施方式中進一步描述的一系列概念。本發明內容並不旨在辨識所主張標的的關鍵特徵或本質特徵,亦非旨在用於幫助確定所主張標的的範圍。
在一個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組,包括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第二透鏡組,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以及第三透鏡組,包括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自物側依次排列,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在光軸上移動以改變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距離,且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2*IMG HT)<2.0,其中BF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第七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的距離,並且IMG HT是所述影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第一透鏡組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鏡組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所述第三透鏡組可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所述第二透鏡可 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所述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並且所述第七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七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鏡前面的第一反射構件,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構件具有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將入射在所述第一反射構件上的光的路徑改變為面向所述第一透鏡。
所述第一透鏡的與光軸相交並且彼此垂直的兩個軸中的一個軸的長度可大於另一個軸的長度,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L1S1el/PTTL<0.2,其中L1S1el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PTT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反射表面至所述影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距離。
所述第一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AL1/(PTTL)2<0.09,其中AL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所述光學部分的面積,且PTT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反射表面至所述影 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距離。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七透鏡與所述影像感測器之間的第二反射構件,其中所述第二反射構件可具有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將穿過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的光的路徑改變為面向所述影像感測器。
所述第一透鏡的與光軸相交並且彼此垂直的兩個軸中的一個軸的長度可大於另一個軸的長度,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06-30
L1S1es/L1S1el<0.95,其中L1S1e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1S1es是所述第一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所述第一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光學部分可包括第一邊緣、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所述第一邊緣的相對側上的第二邊緣、以及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二邊緣的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所述第三邊緣可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與所述第四邊緣相對的一側上,並且所述第一邊緣與所述第二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可大於所述第三邊緣與所述第四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45°<α<93°,其中α是自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一虛擬線與自所述第二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之間的角度。
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α/(2*FOV)<3.0,其中FOV 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並且α是自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一虛擬線與自所述第二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之間的角度。
一種可攜式電子裝置可包括三或更多個照相機模組,其中第一照相機模組的光軸可形成在與第二照相機模組的光軸及第三照相機模組的光軸不同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可包括光學成像系統,並且所述影像感測器可被配置成將經由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七透鏡入射的光轉換成電訊號。
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可具有最窄視角及最長焦距,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可具有最寬視角及最短焦距,並且所述第二照相機模組可具有較所述第一照相機模組寬的視角及較所述第三照相機模組窄的視角。
在另一一般態樣中,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組,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以及第二透鏡組,包括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至所述第六透鏡自物側依次排列,所述第一透鏡組及所述第二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在光軸上移動以改變所述第一透鏡組與所述第二透鏡組之間的距離,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2*IMG HT)<2.0,其中BF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第六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的距離,並且IMG HT是所述影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所述第一透鏡組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所述第二透鏡 組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所述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三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四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所述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且所述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設置在所述第一透鏡前面的第一反射構件,所述第一反射構件可具有反射表面,所述反射表面將入射在所述第一反射構件上的光的路徑改變為面向所述第一透鏡,所述第一透鏡的與光軸相交並且彼此垂直的兩個軸中的一個軸的長度可大於另一個軸的長度,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L1S1el/PTTL<0.2,其中L1S1el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PTT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反射表面至所述影像感測器的所述成像表面的距離。
所述第一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其中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AL1/(PTTL)2<0.09,其中AL1是所述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所述光學部分的面積。
所述第一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光學部分可包括第一邊緣、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所述第一邊緣的相對側上的第二邊緣、以及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二邊緣的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所述第三邊緣可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與所述第四邊緣相對的一側上, 所述第一邊緣與所述第二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可大於所述第三邊緣與所述第四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且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45°<α<93°,其中α是自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一虛擬線與自所述第二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之間的角度。
根據以下詳細說明、附圖及申請專利範圍,其他特徵及態樣將是顯而易見的。
1:可攜式電子裝置
2:第一照相機模組
3:第二照相機模組
4:第三照相機模組
5:第四照相機模組
10:光學部分
11:第一邊緣
12:第二邊緣
13:第三邊緣
14:第四邊緣
21:第一側表面
22:第二側表面
23:第三側表面
24:第四側表面
30:凸緣部分
31:第一凸緣部分
32:第二凸緣部分
40:內周表面
41:第一內表面
42:第二內表面
43:第三內表面
44:第四內表面
50:外周表面
51:第一外表面
52:第二外表面
53:第三外表面
54:第四外表面
60:開口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80:濾光片
190:影像感測器
200:光學成像系統
210:第一透鏡
220:第二透鏡
230:第三透鏡
240:第四透鏡
250:第五透鏡
260:第六透鏡
270:第七透鏡
280:濾光片
290:影像感測器
300:光學成像系統
310:第一透鏡
320:第二透鏡
330:第三透鏡
340:第四透鏡
350:第五透鏡
360:第六透鏡
370:第七透鏡
380:濾光片
390:影像感測器
400:光學成像系統
410:第一透鏡
420:第二透鏡
430:第三透鏡
440:第四透鏡
450:第五透鏡
460:第六透鏡
470:第七透鏡
480:濾光片
490:影像感測器
500:光學成像系統
510:第一透鏡
520:第二透鏡
530:第三透鏡
540:第四透鏡
550:第五透鏡
560:第六透鏡
570:第七透鏡
580:濾光片
590:影像感測器
600:光學成像系統
610:第一透鏡
620:第二透鏡
630:第三透鏡
640:第四透鏡
650:第五透鏡
660:第六透鏡
670:第七透鏡
680:濾光片
690:影像感測器
a:長軸
b:短軸
c:長軸
d:短軸
D1、D2、D3:距離
G1:第一透鏡組
G2:第二透鏡組
G3:第三透鏡組
L1:第一透鏡
L1S1el: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L1S1es: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L2:第二透鏡
L3:第三透鏡
L4:第四透鏡
L5:第五透鏡
L6:第六透鏡
P1:第一虛擬線
P2:第二虛擬線
R:反射構件
R1:第一反射構件
R2:第二反射構件
S1:第一間隔件
X、Y、Z:方向軸
α:角度
圖1為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2為示出圖1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3為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4為示出圖3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5為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6為示出圖5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7為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8為示出圖7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9為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10為示出圖9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11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配置圖。
圖12為示出圖11所示光學成像系統的像差特性的曲線。
圖13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性立體圖。
圖14及圖15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透鏡的平面圖。
圖16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間隔件的平面圖。
圖17至圖20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配備有照相機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圖式。
在附圖及詳細說明通篇中,相同的參考編號指代相同的元件。附圖可能並非按比例繪製,並且為了清晰、例示及方便起見,可誇大附圖中的元件的相對大小、比例及繪示。
在下文中,將參照附圖詳細描述本揭露的實施例,但應注意,實例並非僅限於此。
提供以下詳細說明以幫助讀者全面理解本文中所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然而,在理解本揭露之後,本文中所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各種改變、修改及等同物將是顯而易見的。 舉例而言,本文中所述的操作的次序僅為實例,並且不限於在本文中所述的次序,而是可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顯而易見地進行改變,除了必須以一定順序發生的操作之外。此外,為了提高清晰度及簡潔性,可省略對在此項技術中已知的特徵的描述。
本文中所述的特徵可以不同的形式實施,並且不被解釋為僅限於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相反,提供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僅用於示出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實施本文中所述的方法、設備及/或系統的許多可能方式中的一些方式。
在說明書通篇中,當例如層、區域或基板等元件被闡述為位於另一元件「上」、「連接至」或「耦合至」另一元件時,所述元件可直接位於所述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所述另一元件,或者可存在介於其間的一或多個其他元件。反之,當一元件被闡述為「直接位於」另一元件「上」、「直接連接至」或「直接耦合至」另一元件時,則可不存在介於其間的其他元件。本文中所用的元件的「部分」可包括整個元件或小於整個元件。
本文中所用的用語「及/或」包括相關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者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同樣,「...中的至少一者」包括相關列出項中的任一者及任意二者或更多者的任意組合。
儘管本文中可能使用例如「第一(first)」、「第二(second)」及「第三(third)」等用語來闡述各種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然而該些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不受該些用語限制。 確切而言,該些用語僅用於區分各個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因此,在不背離實例的教示內容的條件下,本文中所述實例中所提及的第一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亦可被稱為第二構件、組件、區域、層或區段。
在本文中,為易於說明,可使用例如「上方」、「上部的」、「下方」及「下部的」等空間相對性用語來闡述圖中所示的一個元件相對於另一元件的關係。此種空間相對性用語旨在除圖中所繪示定向以外亦囊括裝置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定向。舉例而言,若翻轉圖中的裝置,則被闡述為相對於另一元件位於「上方」或「上部」的元件此時將相對於所述另一元件位於「下方」或「下部」。因此,用語「上方」同時囊括視裝置空間定向而定的上方與下方兩種定向。所述裝置亦可以其他方式定向(旋轉90度或處於其他定向),且本文中所使用的空間相對性用語要相應地進行解釋。
本文中所使用的術語僅是為了闡述各種實例,而並非用於限制本揭露。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示,否則冠詞「一(a、an)」及「所述(the)」旨在亦包括複數形式。用語「包括(comprises)」、「包含(includes)」及「具有(has)」規定所陳述的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多個其他特徵、數目、操作、構件、元件及/或其組合的存在或添加。
本文中所述的實例的特徵可以各種方式組合,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此外,儘管本文中所述的實例具有多種 配置,但其他配置亦為可能的,如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
由於製造技術及/或公差,圖中所示的形狀可能發生變化。因此,在本文中所述的實例並不僅限於圖式中所示的具體形狀,而是包括在製造期間發生的形狀變化。
在以下透鏡配置圖中,出於闡釋目的,透鏡的厚度、大小及形狀可以略誇大的方式示出,並且詳細而言,在透鏡配置圖中呈現的球面表面或非球面表面的形狀僅以舉例方式示出,並且並非僅限於此。
在本文中應注意,關於實例(例如關於實例可包括或實施何事物)使用用語「可」意指存在其中包括或實施此特徵的至少一個實例,而所有實例並非僅限於此。
本揭露的一個態樣是提供一種光學成像系統,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安裝在具有相對薄的輪廓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中,並且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相對長的焦距。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沿著光軸設置的多個透鏡。所述多個透鏡可沿著光軸彼此間隔開預定距離。
作為實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六個或七個透鏡。
在包括六個透鏡的實施例中,第一透鏡指代最靠近物側(或反射構件)的透鏡,且第六透鏡指代最靠近影像感測器的透鏡。
在包括七個透鏡的實施例中,第一透鏡指代最靠近物側(或反射構件)的透鏡,且第七透鏡指代最靠近影像感測器的透 鏡。
另外,在每個透鏡中,第一表面(或物側表面)指代最靠近物體的表面,且第二表面(或像側表面)指代最靠近成像平面的表面。在本說明書中,關於透鏡的曲率半徑、透鏡的厚度等數值皆以毫米為單位,並且角度的單位是度。
另外,在對每個透鏡的形狀的描述中,一個表面的凸形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是凸的,且一個表面的凹形指示所述表面的近軸區域是凹的。因此,即使在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凸形的情形中,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以是凹的。類似地,即使在透鏡的一個表面被描述為具有凹形時,透鏡的邊緣部分亦可以是凸的。
近軸區域指代靠近光軸並包括光軸的相對窄的區域。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六個或七個透鏡。
舉例而言,在包括六個透鏡的實施例中,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自物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
在包括七個透鏡的實施例中,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自物側依次排列的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第四透鏡、第五透鏡、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
然而,根據本揭露的光學成像系統不僅可由6個或7個透鏡組成,而且可更包括其他組件。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所述反射構件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舉例而言,反射構件可為反射鏡或稜鏡。
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所述多個透鏡更靠近物側。舉例而言,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第一透鏡更靠近物側。因此,最靠近物側設置的透鏡可為最靠近反射構件設置的透鏡。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將入射對象的影像轉換成電訊號的影像感測器。
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用於阻擋紅外線的紅外截止濾光片(以下稱為濾光片)。濾光片設置在影像感測器與最靠近影像感測器設置的透鏡(例如,第六透鏡或第七透鏡)之間。
此外,可提供兩個反射構件。在此種情形中,一個反射構件可設置成較第一透鏡更靠近物側,而另一個反射構件可設置在最靠近影像感測器設置的透鏡與濾光片之間。
構成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由塑膠材料形成。
參照圖13及圖14,光學成像系統的至少一些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中的至少一者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而其餘透鏡可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作為另一選擇,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用語「非圓形形狀」指代在除了塑膠射出透鏡(plastic injection lens)的澆口(gate)之外的區域中不是圓形的透鏡形狀。
非圓形透鏡可具有四個側表面,並且兩個側表面中的每一者可形成為彼此面對。此外,彼此面對的側表面可設置成具有對應的形狀。
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透鏡L1的第一側表面21及第二側表面2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側表面23及第四側表面2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參見圖13)。作為樹脂材料的移動路徑的澆口可形成在第一側表面21或第二側表面22上。
第三側表面23及第四側表面24可分別連接第一側表面21及第二側表面22。此外,第三側表面23與第四側表面2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用語「圓形形狀」指代塑料射出透鏡的澆口被移除的形狀(即,圓的一部分被切割的形狀)。
光學成像系統的所有透鏡可包括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在下文中,將參照圖13至圖15詳細描述非圓形透鏡的一或多個實例。
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可具有非圓形形狀,但並非僅限於此,並且所有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形狀。
在下文中,為便於描述,將僅描述第一透鏡L1。
光學部分10可為發揮第一透鏡L1的光學效能的部分。舉例而言,自對象反射的光可在穿過光學部分10時被折射。
光學部分10可具有折射力,並且可具有非球面形狀。
另外,光學部分10可包括物側表面(面向物側的表面)及像側表面(面向成像平面的表面)(物側表面在圖14中示出)。
凸緣部分30可為用於將第一透鏡L1固定至另一配置(例如,鏡筒或第二透鏡L2)的部分。
凸緣部分30可圍繞光學部分10的至少一部分延伸,並且可與光學部分10一體成型。
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光學部分10及凸緣部分30可為非圓形的(參見圖14及圖15)。不同於此,光學部分10可被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而凸緣部分30可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光學部分10可包括第一邊緣11、第二邊緣12、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並且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可定位成彼此面對,且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定位成彼此面對。
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分別連接第一邊緣11及第二邊緣12。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邊緣11及第二邊緣1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具有大致線型的形狀。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可被形成為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光學部分10可具有長軸(a)及短軸(b)。舉例而言,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在穿過光軸的同時以最短距離連接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的線段可為短軸(b),並且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並且垂直於短軸(b)的線段可為長軸(a)。
在此種情形中,長軸(a)的一半可為最大有效半徑,且短軸(b)的一半可為最小有效半徑。
凸緣部分30可包括第一凸緣部分31及第二凸緣部分32。第一凸緣部分31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延伸,且第二凸緣部分32可自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延伸。
光學部分10的第一邊緣11可指代與第一凸緣部分31相鄰的部分,且光學部分10的第二邊緣12可指代與第二凸緣部分32相鄰的部分。
光學部分10的第三邊緣13可指代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一個側表面,並且光學部分10的第四邊緣14可指代光學部分10的上面未形成凸緣部分30的另一側表面。
第一透鏡L1可由塑膠材料形成,並且可藉由模具射出成型。在此種情形中,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L1的第三邊緣13及第四邊緣14可不藉由在射出成型之後切割透鏡的一部分來形成,而是在射出成型中被形成為具有此種形狀。
當在注射成型後移除透鏡的一部分時,透鏡可能由於施加至透鏡的力而發生形變。在透鏡發生形變的情形中,透鏡的光學效能改變,此可能會產生問題。
然而,在根據本實施例的第一透鏡L1中,由於當射出第一透鏡L1時第一透鏡L1被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因此可減小第一透鏡L1的大小,同時確保第一透鏡L1的效能。
在本實施例中,非圓形透鏡的有效半徑可形成為較其他透鏡的有效半徑大。
有效半徑指代光實際穿過的每一透鏡的一個表面(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的半徑。舉例而言,有效半徑指代每一透鏡的光學部分的半徑。
由於第一透鏡L1是非圓形的,因此第一透鏡L1的有效半徑可具有最大有效半徑及最小有效半徑,其中所述最大有效半徑對應於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邊緣11與第二邊緣12的虛擬直線的一半,所述最小有效半徑對應於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三邊緣13與第四邊緣14的虛擬直線的一半。
參照圖15,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一邊緣11與第四邊緣14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一虛擬線可被定義為P1,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二邊緣12與第四邊緣14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二虛擬線可被定義為P2,並且兩條虛擬線之間的角度可被定義為α。P1亦可被定義為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一邊緣11與第三邊緣13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一虛擬線,P2可被定義為自非圓形透鏡的第二邊緣12與第三邊緣13之間的連接點連接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使得兩條虛擬線之間的角度亦可定義α。
所述多個透鏡中的每一者可具有至少一個非球面表 面。
舉例而言,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或第七透鏡中的每一者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中的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在此種情形中,第一透鏡至第六透鏡或第七透鏡的非球面表面由以下方程式1表示。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1
在方程式1中,c是透鏡的曲率(曲率半徑的倒數),K是圓錐常數,且Y是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光軸的距離。另外,常數A至J是非球面係數。Z表示自透鏡的非球面表面上的任意點至非球面表面的頂點的距離(SAG)。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中的至少一者:[條件表達式1]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31
L1S1es/L1S1el<0.95
[條件表達式2]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32
L1S2es/L1S2el<0.95
[條件表達式3]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33
L2S1es/L2S1el<0.95
[條件表達式4]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34
L2S2es/L2S2el<0.95
[條件表達式5]0.4毫米<DpL1<0.9毫米
[條件表達式6]17.0毫米<PTTL<22.0毫米
[條件表達式7]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0-35
s1es/s1el<0.95
[條件表達式8]0.5<L1S1el/IMG HT<1.0
[條件表達式9]0<L1S1el/PTTL<0.2
[條件表達式10]0<L1S1es/PTTL<0.1
[條件表達式11]0<L2S1el/PTTL<0.12
[條件表達式12]0<L2S1es/PTTL<0.1
[條件表達式13]0<AL1/(PTTL)2<0.05
[條件表達式14]45°<α<93°
[條件表達式15]1.0<α/(2*FOV)<3.0
[條件表達式16]0.2<BFL/(2*IMG HT)<2.0
[條件表達式17]2.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1-41
Fno<7
[條件表達式18]10°<FOV<35°
L1S1el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1S1es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L1S2el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1S2es是第一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L2S1el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2S1es是第二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L2S2el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且L2S2es是第二透鏡的像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DpL1是稜鏡的出射表面與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之間沿光軸的距離,TTL是自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沿光軸的距離,且PTTL是自稜鏡的反射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沿光軸的距離。
s1el是設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件的開口 的最大半徑,且s1es是設置在第一透鏡與第二透鏡之間的間隔件的開口的最小半徑。
IMG HT是影像感測器的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AL1是第一透鏡的物側表面的光學部分的面積。在此種情形中,所述面積意指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第一透鏡時所觀察到的平面的面積(參見圖14)。
α是自第一透鏡的第一側表面21及第四側表面24的連接點連接光軸(Z軸)的第一虛擬線P1與自第一透鏡的第二側表面22及第四側表面24的連接點連接光軸(Z軸)的第二虛擬線P2之間的角度。
FOV是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且BFL是自最靠近影像感測器設置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影像感測器的像側表面沿著光軸的距離。
Fno是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組。作為實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可分別包括多個透鏡。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可自物側朝向像側依序排列。
第一透鏡組可包括第一透鏡、第二透鏡、第三透鏡及第四透鏡。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凸的。第二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表面可為凹的,且 第二表面可為凸的。第三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可為凹的。第四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凹的。
第一透鏡組整體上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二透鏡組可包括第五透鏡及第六透鏡。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表面可為凹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凸的。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表面可為凹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第二透鏡組整體上可具有正的折射力。
第一透鏡組及第二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可被移動以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光學變焦功能。
作為另一實例,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第一透鏡組、第二透鏡組及第三透鏡組。第一透鏡組至第三透鏡組可分別包括多個透鏡。第一透鏡組至第三透鏡組可自物側朝向像側依序排列。
第一透鏡組可包括第一透鏡及第二透鏡。
第一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可在第一表面上具有凸形,且在第二表面上具有凹形。作為另一選擇,第一透鏡可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為凸的形狀。
第二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可在第一表面上具有凸形,且在第二表面上具有凹形。作為另一選擇,第二透鏡可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為凹的形狀。
第一透鏡組整體上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
第二透鏡組可包括第三透鏡、第四透鏡及第五透鏡。
第三透鏡可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可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為凸的形狀。作為另一選擇,第三透鏡可在第一表面上具有凹形,且在第二表面上具有凸形。
第四透鏡可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可具有凹形,其中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作為另一選擇,第四透鏡可在第一表面上具有凹形,且在第二表面上具有凸形。
第五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在第五透鏡中,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凹的。作為另一選擇,第五透鏡可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為凸的形狀。
第二透鏡組整體上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
第三透鏡組可包括第六透鏡及第七透鏡。
第六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在第六透鏡中,第一表面可為凹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凸的。
第七透鏡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在第七透鏡中,第一表面可為凸的,且第二表面可為凹的。作為另一選擇,第七透鏡可具有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為凹的形狀。作為另一選擇,第七透鏡可在第一表面上具有凹形,且在第二表面上具有凸形。
第三透鏡組整體上可具有正的或負的折射力。
第一透鏡組至第三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可被移動以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具有光學 變焦功能。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具有攝遠透鏡(telephoto lens)的特徵,所述攝遠透鏡具有相對窄的視角及相對長的焦距。
將參照圖1及圖2描述根據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1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及第四透鏡140,並且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五透鏡150及第六透鏡16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180及影像感測器1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1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反射構件R。在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在第一實施例中,D1是第四透鏡140與第五透鏡150之間的距離,D2是第六透鏡160與濾光片180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作為實例,可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 離、以及第二透鏡組G2與影像感測器190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6-2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6-3
在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6毫米,α為91.146°,且AL1為8.26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7毫米,Fno為5.0,且FOV為17.3494°。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3毫米, Fno為3.8,且FOV為22.1462°。
在本揭露的第一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及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20.01毫米,且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14.672毫米。
第一透鏡1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1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面。
第二透鏡1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12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二透鏡12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三透鏡13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1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四透鏡1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14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四透鏡14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1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15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五透鏡15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六透鏡1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1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1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一透鏡110至第六透鏡16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3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至第六透鏡16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7-4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8-5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2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3及圖4描述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2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210及第二透鏡220,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三透鏡230、第四透鏡240及第五透鏡250,並且第三透鏡組G3可包括第六透鏡260及第七透鏡27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280及影像感測器2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2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反射構件R。在本揭露的第二實施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在第二實施例中,D1是第二透鏡220與第三透鏡230之間的距離,D2是第五透鏡250與第六透鏡260之間的距離,D3是第七透鏡270與濾光片280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可分別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三透鏡組G3與影像感測器290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4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29-6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0-7
在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35毫米,α為91.146°,且AL1為5.74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5毫米,Fno為6.8,且FOV為17.8844°。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8毫米,Fno為4.4,且FOV為32.2886°。
在本揭露的第二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G3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16.914毫米,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4.288毫米,且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為-5.758毫米。
第一透鏡21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21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一透鏡21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二透鏡2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2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2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2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2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24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四透鏡2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25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五透鏡2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六透鏡2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2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2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七透鏡27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七透鏡2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6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210至第七透鏡27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1-10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4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5及圖6描述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3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310及第二透鏡320,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三透鏡330、第四透鏡340及第五透鏡350,並且第三透鏡組G3可包括第六透鏡360及第七透鏡37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380及影像感測器3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3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反射構件R。在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在第三實施例中,D1是第二透鏡320與第三透鏡330之間的距離,D2是第五透鏡350與第六透鏡360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至第二透鏡組G2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可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7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2-11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3-12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3-13
在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6毫米,α為91.146°,且AL1為14.09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7毫米,Fno為3.8,且FOV為16.8908°。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3毫米, Fno為2.8,且FOV為22.1034°。
在本揭露的第三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G3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6.674毫米,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3.773毫米,且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為11.247毫米。
第一透鏡31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一透鏡31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二透鏡32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二透鏡32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33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33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三透鏡33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34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四透鏡3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35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五透鏡3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3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六透鏡3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3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3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七透鏡37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七透鏡37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七透鏡37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9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310至第七透鏡370 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5-14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6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7及圖8描述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4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410及第二透鏡420,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三透鏡430、第四透鏡440及第五透鏡450,並且第三透鏡組G3可包括第六透鏡460及第七透鏡47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480及影像感測器4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4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反射構件R。在本揭露的第四實施 例中,反射構件R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在第四實施例中,D1是第二透鏡420與第三透鏡430之間的距離,D2是第五透鏡450與第六透鏡460之間的距離,D3是第七透鏡470與濾光片480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反射構件R上的光可被反射構件R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可分別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三透鏡組G3與影像感測器490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0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6-15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7-16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7-17
在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35毫米,α為91.146°,且AL1為10.20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4毫米,Fno為4.1,且FOV為18.7995°。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8毫米,Fno為2.8,且FOV為31.979°。
在本揭露的第四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G3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21.406毫米,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4.38毫米,且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為-6.749毫米。
第一透鏡41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41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一透鏡41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二透鏡42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4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4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4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4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44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四透鏡4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4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4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4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六透鏡4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4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4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七透鏡47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七透鏡47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12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410至第七透鏡47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8-18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39-19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8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9及圖10描述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5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510及第二透鏡520,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三透鏡530、第四透鏡540及第五透鏡550,並且第三透鏡組G3可包括第六透鏡560及第七透鏡57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580及影像感測器5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5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第一反射構件R1。此外,可更包括設置在第七透鏡570與濾光片580之間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構件R2。在本揭露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反射構件R1及第二反射構件R2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 在第五實施例中,D1是第二透鏡520與第三透鏡530之間的距離,D2是第五透鏡550與第六透鏡560之間的距離,D3是第七透鏡570與第二反射構件R2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第一反射構件R1上的光可被第一反射構件R1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
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的光可被第二反射構件R2彎曲,且可被影像感測器590接收。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可分別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三透鏡組G3與影像感測器590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3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0-20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1-21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1-22
在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35毫米,α為91.146°,且AL1為13.49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2毫米,Fno為3.5,且FOV為22.2637°。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8毫米,Fno為2.7,且FOV為33.5974°。
在本揭露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G3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12.612毫米,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4.699毫米,且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為-17.138毫米。
第一透鏡51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510的第一表 面是凸的,且第一透鏡51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二透鏡52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5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5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5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5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54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四透鏡54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四透鏡54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五透鏡55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五透鏡55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五透鏡55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六透鏡56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六透鏡5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5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七透鏡57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七透鏡57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七透鏡57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510至第七透鏡57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15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510至第七透鏡57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2-23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3-24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10所示的像差特性。
將參照圖11及圖12描述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
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600可包括第一透鏡組G1、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
第一透鏡組G1可包括第一透鏡610及第二透鏡620,第二透鏡組G2可包括第三透鏡630、第四透鏡640及第五透鏡650,並且第三透鏡組G3可包括第六透鏡660及第七透鏡670。此外,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濾光片680及影像感測器690。
此外,可更包括較第一透鏡610更靠近物側設置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第一反射構件R1。此外,可更包括設置在第七透鏡670與濾光片680之間並且具有改變光學路徑的反射表面的第二反射構件R2。在本揭露的第五實施例中,第一反射構件R1及第二反射構件R2可為稜鏡,但亦可設置為反射鏡。在第六實施例中,D1是第二透鏡620與第三透鏡630之間的距離,D2是第五透鏡650與第六透鏡660之間的距離,D3是第七透鏡670與第二反射構件R2之間的距離。
入射至第一反射構件R1上的光可被第一反射構件R1 彎曲以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
穿過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的光可被第二反射構件R2彎曲,且可被影像感測器690接收。
可移動第一透鏡組G1至第三透鏡組G3中的至少一者來改變光學成像系統的總焦距。舉例而言,可分別移動光軸方向上的第二透鏡組G2及第三透鏡組G3,以改變第一透鏡組G1與第二透鏡組G2之間的距離、第二透鏡組G2與第三透鏡組G3之間的距離、以及第三透鏡組G3與影像感測器690之間的距離。
每個透鏡的透鏡特性(曲率半徑、透鏡厚度或透鏡之間的距離、折射率、阿貝數、焦距)示於下表16中。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4-25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5-26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5-27
在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IMG HT為2.35毫米,α為46.308°,且AL1為9.9平方毫米。
在第一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13毫米,Fno為5.2,且FOV為19.945°。
在第二位置處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總焦距f為8毫米,Fno為4.3,且FOV為33.6085°。
在本揭露的第六實施例中,第一透鏡組G1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G2整體上具有正的折射力,且第三透鏡組G3整體上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組G1的焦距為-12.246毫米,第二透鏡組G2的焦距為5.012毫米,且第三透鏡組G3的焦距為-13.584毫米。
第一透鏡61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一透鏡61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一透鏡61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二透鏡62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二透鏡62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二透鏡62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三透鏡63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三透鏡63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四透鏡640具有負的折射力,並且第四透鏡64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五透鏡650具有正的折射力,並且第五透鏡650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六透鏡660具有正的折射力,第六透鏡660的第一表面是凹的,且第六透鏡660的第二表面是凸的。
第七透鏡670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七透鏡670的第一表面是凸的,且第七透鏡670的第二表面是凹的。
第一透鏡610至第七透鏡670各自的表面具有如表18所示的非球面表面係數。舉例而言,第一透鏡610至第七透鏡670的物側表面及像側表面兩者皆為非球面表面。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46-29
此外,如上所述配置的光學系統可具有如圖12所示的像差特性。
圖13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示意性立體圖。
參照圖13,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包括多個透鏡L1、L2、L3、L4、L5及L6以及間隔件S1。
儘管未在附圖中示出,但光學成像系統可更包括反射構件,所述反射構件設置成較所述多個透鏡更靠近物側。此外,可更包括濾光片及影像感測器。
舉例而言,光學成像系統可為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任一者。
所述多個透鏡L1、L2、L3、L4、L5及L6可被排列成與相鄰的透鏡間隔開。
透鏡L1、L2、L3、L4、L5及L6中的至少一些透鏡可具有非圓形平面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並且第三透鏡L3至第六透鏡L6可形成為具有圓形形狀。作為另一選擇,所述多個透鏡中的所有透鏡可形成為具有非圓形形狀。
圖16為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的第一間隔件的平面圖。
參照圖16,可在彼此相鄰的透鏡之間設置間隔件。
間隔件可在透鏡之間保持距離,並且可阻擋不必要的光。舉例而言,間隔件可設置有光吸收層以阻擋不必要的光。光吸收層可為黑色膜或黑色氧化鐵。
間隔件可包括自物側朝向像側排列的第一間隔件S1、第二間隔件、第三間隔件及第四間隔件。
第一間隔件S1可設置在具有非圓形形狀的透鏡之間。舉例而言,第一間隔件S1可設置在第一透鏡L1與第二透鏡L2之間。
第二間隔件可設置在第二透鏡L2與第三透鏡L3之間,第三間隔件可設置在第三透鏡L3與第四透鏡L4之間,且第四間隔件可設置在第四透鏡L4與第五透鏡L5之間。作為參照,在圖13及圖16中僅示出了第一間隔件S1。
第一間隔件S1可具有供光穿過的開口60。開口60可由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形成。舉例而言,由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包圍的空間可用作開口60。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為非圓形的,並且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亦可為非圓形的。
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對應於第一透鏡L1及第二透鏡L2的形狀。舉例而言,第一間隔件S1的外周表面50可包括第一外表面51、第二外表面52、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
第一外表面51與第二外表面52可具有彼此面對的相反形狀,並且第三外表面53與第四外表面54可具有彼此面對的相反形狀。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
第三外表面53及第四外表面54可分別連接第一外表面51及第二外表面52。
此外,第三外表面53與第四外表面5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可包括第一內表面41、第二內表面42、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
第一內表面41與第二內表面42可彼此面對並且可具有對應的形狀,且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可彼此面對並且可具有對應的形狀。
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第一內表面41及第二內表面42可具有弧形形狀,並且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可具有實質上線型的形狀。
第三內表面43及第四內表面44可分別連接第一內表面41及第二內表面42。
另外,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可關於光軸對稱,並且可形成為彼此平行。
第一間隔件S1的內周表面40可具有長軸(c)及短軸(d)。舉例而言,當在光軸方向上觀察時,在穿過光軸的同時以最短距離連接第三內表面43與第四內表面44的線段可為短軸(d), 並且在穿過光軸的同時連接第一內表面41與第二內表面42並且垂直於短軸(d)的線段可為長軸(c)。
在此種情形中,長軸(c)的一半可為開口60的最大半徑,且短軸(d)的一半可為開口60的最小半徑。
圖17至圖20為根據本揭露各種實施例的配備有照相機模組的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視圖。
圖17至圖20所示的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為例如以下可攜式電子裝置:配備有多個照相機模組的行動通訊終端、智慧型電話或平板個人電腦(personal computer,PC)。
所述多個照相機模組中的每一者可包括光學成像系統。
在圖17至圖20中,照相機模組2可包括根據上述第一實施例至第六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中的任一者。
照相機模組2可藉由反射構件彎曲光的行進方向。
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面向垂直於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方向(Z軸方向,自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前表面朝向可攜式電子裝置的後表面的方向,反之亦可)的方向。
舉例而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形成。
因此,即使當照相機模組2具有焦距相對長的攝遠照相機的特性時,也可防止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的增加。因此,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厚度可最小化。
參照圖17,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雙照相機模組。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可形成在不同的方向上。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相對窄的視角及相對長的焦距(例如,攝遠),並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被配置為具有相對寬的視角及相對短的焦距(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1-36
Fno<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1-42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1-43
2.4的範圍。
兩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參照圖18,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三照相機模組。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三照 相機模組4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
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與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光軸不同的方向上形成。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光軸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最窄的視角及最長的焦距(例如,攝遠),並且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被配置為具有最寬的視角及最短的焦距(例如,超廣角)。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具有較第一照相機模組2寬的視角及較第三照相機模組4窄的視角(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10°至150°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2-37
Fno<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2-44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2-45
2.4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0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2-46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2-47
2.4的範圍。
三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 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參照圖19,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第三照相機模組4及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設置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中。舉例而言,可攜式電子裝置1可包括四照相機模組。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並且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設置在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旁邊。因此,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第三照相機模組4及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整體排列成四邊形形狀。
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與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光軸不同的方向上形成。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光軸可在X方向上形成,且第二照相機模組3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光軸可在Z方向上形成。
此外,第一照相機模組2至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被配置為具有不同的視角及焦距。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被配置為具有最窄的視角及最長的焦距(例如,超攝遠),並且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被配置為具有最寬的視角及最短的焦距(例如,超廣角)。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具有較第一照相機模組2寬的視角及較第三照相機模組4窄的視角(例如,攝遠)。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具有較第二照相機模組3寬的視角及較第四照相機模組5窄的視角(例如,廣角)。
作為實例,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小於30°。 舉例而言,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0°至30°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40°至45°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75°至85°的範圍。第四照相機模組5的視角可形成為具有110°至150°的範圍。
第一照相機模組2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8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38
Fno<5的範圍。第二照相機模組3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8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48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49
2.4的範圍。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1.4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50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51
2.4的範圍。第四照相機模組5可形成為具有Fno滿足2.0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52
Fno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54-53
2.4的範圍。
四個照相機模組的視角及焦距可以不同方式設計,以在各種深度捕獲對象的影像。
圖20所示的實施例可與圖18所示的實施例相同,但鑑於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的排列形式,圖20所示的實施例亦可與圖18所示的實施例不同。
參照圖20,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排列在第一照相機模組2的兩側上。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排列在可攜式電子裝置1的寬度方向(Y方向)或長度方向(X方向)上。
第一照相機模組2、第二照相機模組3及第三照相機模組4可整體排列成三角形形狀。
根據本揭露實施例的光學成像系統可安裝在具有相對小的厚度的可攜式電子裝置上,並且可具有相對長的焦距。
儘管以上已示出並描述了具體實例,但在理解本揭露之後將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背離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的精神及範圍的情況下,可在該些實例中作出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本文中所闡述的實例欲被視為僅為闡述性的,而非用於限制目的。對每一實例中的特徵或態樣的說明欲被視為適用於其他實例中的相似特徵或態樣。若所闡述的技術被以不同的順序執行,及/或若所闡述的系統、架構、裝置或電路中的組件被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及/或被其他組件或其等同物替換或補充,則可達成適合的結果。因此,本揭露的範圍不由詳細說明界定,而是由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範圍界定,且申請專利範圍的範圍及其等效範圍內的所有變型均欲被理解為包括於本揭露中。
100:光學成像系統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80:濾光片
190:影像感測器
D1、D2:距離
G1:第一透鏡組
G2:第二透鏡組
R:反射構件

Claims (18)

  1. 一種光學成像系統,包括:第一透鏡組,包括多個透鏡,且具有負的折射力;第二透鏡組,包括多個透鏡,且具有正的折射力;第三透鏡組,包括多個透鏡,且具有負的折射力;以及第一反射構件,配置於所述第一透鏡組前,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構件具有反射表面,用以改變入射所述第一反射構件的光的路徑以朝向所述第一透鏡組,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自物側依序排列,並且其中所述光學成像系統具有共七個透鏡,其中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中的至少一者在光軸上移動以改變所述第一透鏡組至所述第三透鏡組之間的距離,其中在所述第一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物側的透鏡具有凸的物側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一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透鏡組的透鏡具有凹的像側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透鏡組的透鏡具有凸的物側表面以及凸的像側表面,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第三透鏡組的透鏡具有凹的像側表面。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第二透鏡組的透鏡具有凹的物側表面。
  3. 如請求項2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像側的透鏡具有凹的像側表面。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2<BFL/(2*IMG HT)<2.0,BFL是所述光軸上自最靠近像側的透鏡的像側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並且IMG HT是所述成像表面的對角線長度的一半。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FOV<35°,FOV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
  6.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2.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62-39
    Fno<7,Fno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F數。
  7.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一反射構件是稜鏡,且所述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4mm<DpL1<0.9mm,DpL1是所述稜鏡的出射表面與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 之間的距離。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7.0mm<PTTL<22.0mm,PTTL是所述光軸上自所述稜鏡的所述反射表面至成像表面的距離。
  9.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所述第三透鏡組由兩個透鏡構成,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兩個透鏡中,較靠近所述第二透鏡組的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的所述兩個透鏡中,較靠近像側的透鏡具有負的折射力。
  10. 如請求項9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中較靠近所述第二透鏡組的所述透鏡具有凹的物側表面以及凸的像側表面。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三透鏡組中較靠近所述像側的所述透鏡具有凸的物側表面以及凹的像側表面。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與所述光軸相交並且彼此垂直的兩個軸中的一個軸的長度大於另一個軸的長度,且所述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 0<L1S1el/PTTL<0.2,L1S1el是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
  13. 如請求項8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所述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AL1/(PTTL)2<0.09,AL1是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物側表面的所述光學部分的面積。
  14.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與所述光軸相交並且彼此垂直的兩個軸中的一個軸的長度大於另一個軸的長度,所述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0.7
    Figure 111120717-A0305-02-0064-40
    L1S1es/L1S1el<0.95,L1S1el是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最大有效半徑,L1S1es是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的所述物側表面的最小有效半徑。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最靠近所述物側的所述透鏡包括光學部分及圍繞所述光學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延伸的凸緣部分,其中所述光學部分包括第一邊緣、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所 述第一邊緣的相對側上的第二邊緣、以及分別連接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二邊緣的第三邊緣及第四邊緣,其中所述第三邊緣相對於所述光軸設置在與所述第四邊緣相對的一側上,並且其中所述第一邊緣與所述第二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大於所述第三邊緣與所述第四邊緣之間的最短距離。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45°<α<93°,其中α是自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一虛擬線與自所述第二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之間的角度。
  17. 如請求項15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滿足以下條件表達式:1.0<α/(2*FOV)<3.0,其中FOV是所述光學成像系統的視角,並且α是自所述第一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一虛擬線與自所述第二邊緣及所述第四邊緣的連接點連接所述光軸的第二虛擬線之間的角度。
  18. 如請求項1所述的光學成像系統,其中在所述第二透鏡組的所述多個透鏡中,最靠近所述第一透鏡組的所述透鏡具有正的折射力。
TW111120717A 2019-08-30 2020-08-31 光學成像系統 TWI8408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9-0107776 2019-08-30
KR20190107776 2019-08-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524A TW202242524A (zh) 2022-11-01
TWI840824B true TWI840824B (zh) 2024-05-01

Family

ID=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86638A1 (en) 2017-09-20 2019-03-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90086638A1 (en) 2017-09-20 2019-03-2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ptical lens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69512B (zh) 光學成像系統及可攜式電子裝置
TWI782655B (zh) 光學成像系統
CN210376842U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光学成像系统及透镜组件
CN11090807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CN110858027B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光学成像系统及透镜组件
CN114578511B (zh) 光学成像系统
KR20230071109A (ko) 촬상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휴대용 전자기기
TWI840824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900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I839063B (zh) 光學成像系統
TW202411714A (zh) 光學成像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