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9459A - 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 - Google Patents

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9459A
TW202409459A TW112126163A TW112126163A TW202409459A TW 202409459 A TW202409459 A TW 202409459A TW 112126163 A TW112126163 A TW 112126163A TW 112126163 A TW112126163 A TW 112126163A TW 202409459 A TW202409459 A TW 20240945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low path
air
aforementioned
valve
exhaus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261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野口和宏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Sm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94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9459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課題] 只由1個的壓力感測器就可偵知到切換流路中的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的同時,可以將空氣機器的殘壓通過電磁閥迅速且確實地排氣。 [技術內容] 殘壓排氣管路(1),是具有:將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供給至氣壓缸(100)的主流路(9);及將氣壓缸(100)的空氣排氣的排氣流路(10);及偵知電磁閥(12、13)的誤作動用的第1感測器(8);及朝該第1感測器(8)供給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用的偵知流路(11);及將主流路(9)、排氣流路(10)及偵知流路(11)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電磁閥(12、13);2個電磁閥(12、13),是2位置閥,2位置是:斷開(OFF)時的第1位置(12a、13a)、及導通(ON)時的第2位置(12b、13b),2個電磁閥(12、13)是同步地被導通(ON)/斷開(OFF)控制,當2個電磁閥(12、13)未同步動作的情況時,可將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供給至第1感測器(8)並偵知2個電磁閥(12、13)的誤作動的同時,將氣壓缸(100)的空氣通過電磁閥(12、13)排氣。

Description

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
本發明,是有關於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將氣壓缸等的空氣機器控制用的空氣迴路中的電磁閥當誤作動而使前述空氣機器成為停止的情況等,可偵知該電磁閥誤作動的同時可以將前述空氣機器的殘壓排氣。
因為將氣壓缸等的空氣機器控制的空氣迴路中的電磁閥誤作動而使前述空氣機器停止的情況時,偵知前述電磁閥的誤作動並將前述空氣機器的殘壓排氣用的公知的空氣迴路,是如圖14所示。此公知的空氣迴路,是藉由在將空氣源70及空氣機器71連結的空氣管線72中將附限位開關76的2個3通電磁閥73、74連接而構成,在前述空氣機器的動作中當一方的電磁閥73或是74故障而無法正常地作動的情況時,該故障是藉由限位開關76偵知,並藉由將另一方的電磁閥74或是73斷開(OFF),並將空氣機器中的殘壓排氣來確保安全性。
但是前述公知的空氣迴路,對於2個電磁閥73、74的故障,因為是藉由各別被安裝的限位開關76而機械性地偵知,比較其偵知訊號,由定序器等的控制裝置75進行將另一方的電磁閥斷開(OFF)等的控制,所以會有有必要使用附限位開關的電磁閥的同時,前述定序器及其控制程式也是必要,會花費設備成本,且必需確保精通安全功能及定序器程式的技術者的問題。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的技術的課題,是提供一種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不需要使用附限位開關的電磁閥,只由1個的壓力感測器可以偵知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動作不一致),並且可以將空氣機器的殘壓通過電磁閥迅速且確實地排氣。 [用以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了解決前述課題,依據本發明的話,可提供一種殘壓排氣管路,具有:將來自空氣源的空氣供給至氣壓缸的主流路、及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的排氣流路、及將來自前述空氣源的空氣供給至第1感測器的偵知流路、及將前述主流路及排氣流路及偵知流路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電磁閥、及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藉由空氣的作用偵知的前述第1感測器。 在前述殘壓排氣管路中,前述2個電磁閥,皆是2位置閥且同步地被導通(ON)/斷開(OFF)控制,該2位置是:斷開(OFF)時的第1位置、及導通(ON)時的第2位置,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氣壓缸及偵知流路與前述排氣流路連接而使該氣壓缸及偵知流路成為排氣狀態,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成為導通狀態使來自空氣源的空氣通過該主流路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及前述偵知流路被遮斷而使由前述排氣流路所產生的朝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及由前述偵知流路所產生的朝前述第1感測器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前述2個電磁閥的一方是位於第1位置且另一方是位於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與前述氣壓缸連接而通過該排氣流路進行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且,藉由使前述偵知流路與空氣源連接使來自該空氣源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而由該第1感測器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本發明更可以是,軟啟動閥是與前述主流路連接,該軟啟動閥,是藉由將由空氣被操作的切換閥、及限制空氣流量的節流閥並列連接而構成,前述2個電磁閥皆成為導通(ON)且通過前述主流路使空氣源及前述氣壓缸連接時,藉由通過前述節流閥朝前述氣壓缸供給被限制流量的空氣而將該氣壓缸軟啟動,前述主流路的空氣的一部分若朝前述切換閥被反饋的話該切換閥就會被切換,將來自前述空氣源的空氣在自由流動狀態下供給至前述氣壓缸。
且在本發明中,前述2個電磁閥中的一方,是與前述主流路的靠近前述空氣源的位置連接的第1電磁閥,另一方,是與前述主流路的靠近前述氣壓缸的位置連接的第2電磁閥,前述排氣流路,當前述第1電磁閥故障時,通過前述第2電磁閥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當前述第2電磁閥故障時,經由前述第2電磁閥通過前述第1電磁閥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較佳。
且在本發明中,前述主流路,連接有:將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的空氣壓力偵知的第2感測器、及顯示空氣壓力用的壓力測定器也可以。
且依據本發明的話可提供一種殘壓排氣閥,在外殼,設置:與空氣源連接的輸入通口、及與氣壓缸連接的輸出通口、及朝外部開放的排氣通口,並且設置:將前述輸入通口及輸出通口連結的主流路、及將前述輸出通口及排氣通口連結的排氣流路、及將前述輸入通口及第1感測器連結的偵知流路、及將前述主流路及排氣流路及偵知流路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電磁閥、及藉由通過前述偵知流路被供給的空氣的作用而偵知前述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的前述第1感測器、及將前述氣壓缸軟啟動用的軟啟動閥。 在前述殘壓排氣閥中,前述2個電磁閥,皆是2位置閥且同步地被導通(ON)/斷開(OFF)控制,該2位置是:斷開(OFF)時的第1位置、及導通(ON)時的第2位置,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而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氣壓缸及偵知流路與前述排氣流路連接而使該氣壓缸及偵知流路成為排氣狀態,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是成為導通狀態使來自空氣源的空氣通過該主流路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及前述偵知流路被遮斷而使由前述排氣流路所產生的朝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及由前述偵知流路所產生的朝前述第1感測器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前述2個電磁閥中的一方是位於第1位置且另一方是位於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與前述氣壓缸連接而通過該排氣流路進行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且,藉由使前述偵知流路與空氣源連接使來自該空氣源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而由該第1感測器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在本發明中,在前述外殼,設有:供偵知從前述輸出通口供給至前述氣壓缸的空氣壓力用的第2感測器、及顯示空氣壓力用的壓力測定器也可以。
且在本發明中,前述外殼,是成為前後方向細長的長方體狀,在該外殼的內部,沿著與該外殼的前後方向並行延伸的第1軸線及第2軸線形成有3個閥孔,在沿著前述第1軸線形成的第1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1電磁閥的第1滑軸,在沿著前述第2軸線形成的第2閥孔及第3閥孔之中位於外殼後方側的第2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2電磁閥的第2滑軸,在位於外殼前方側的第3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軟啟動閥的第3滑軸較佳。
且在本發明中,前述外殼,是具有:中央的本體塊體、及被安裝於該本體塊體的後端部上的後部外罩、及被安裝於前端部上的前部托板及前部外罩,在前述本體塊體,設有前述輸入通口及輸出通口、及前述第1滑軸及第2滑軸及第3滑軸,並且設有前述空氣測定器,在前述後部外罩設有前述排氣通口,在前述前部托板,安裝有前述第1電磁閥的第1嚮導閥、及前述第2電磁閥的第2嚮導閥,並且安裝有前述第1感測器及第2感測器,前述前部外罩,是將前述第1嚮導閥、第2嚮導閥、第1感測器及第2感測器覆蓋,並且在該前部外罩,設有將供電用及訊號用的電氣配線連接用的連接器較佳。 [發明的效果]
依據本發明的話,對於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因為不需要使用附限位開關的電磁閥和定序器等,只由1個壓力感測器就可以偵知電磁閥的誤作動,所以其構成非常簡易且設備成本也較低,也不必要確保精通定序器程式的技術者。且,電磁閥若誤作動的情況時,因為可以將空氣機器的殘壓立即排氣,所以在安全性上也勝出。
在圖1-圖5中,顯示具有本發明的誤作動偵知功能的殘壓排氣管路的管路圖。此殘壓排氣管路1,是設有:藉由輸入配管3而與供給壓縮空氣的空氣源2連接的輸入通口4、及藉由輸出配管7而與一種空氣機器也就是氣壓缸100連接的輸出通口5、及朝外部開放的排氣通口6、及將電磁閥12、13的誤作動藉由空氣的作用偵知的第1感測器8、及將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時將前述輸入通口4及輸出通口5連結的主流路9、及將前述氣壓缸100的空氣排氣時將前述輸出通口5及排氣通口6連結的排氣流路10、及前述電磁閥12、13誤作動時將前述輸入通口4及第1感測器8連結的偵知流路11、及將前述主流路9及排氣流路10及偵知流路11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前述電磁閥12、13。
前述氣壓缸100,是使活塞101及桿102藉由被供給至壓力室103的空氣及復歸彈簧104而被往復驅動的單作用形的氣壓缸。
前述2個電磁閥12、13,是內部嚮導式的2位置5通口形滑軸閥,具有電磁操作式的嚮導閥12p、13p,藉由該嚮導閥12p、13p的導通(ON)/斷開(OFF)操作而被給排的嚮導空氣、及復歸彈簧14,而被切換至斷開(OFF)時(非通電時)的第1位置12a、13a(圖1參照)及導通(ON)時(通電時)的第2位置12b、13b(圖2參照),且前述2個電磁閥12、13是藉由未圖示的控制裝置使彼此同步地導通(ON)/斷開(OFF)地被控制。
前述2個電磁閥12、13之中,與前述主流路9的靠近輸入通口4(空氣源2)的位置連接的第1電磁閥12,是具有輸入口P1、輸出口A1、排氣口R1、偵知口SP1、及偵知排氣口SR,如圖1所示,該第1電磁閥12是位於前述第1位置12a時,輸入口P1及偵知口SP1是連通,並且排氣口R1及輸出口A1是連通,如圖2所示,該第1電磁閥12是切換至前述第2位置12b的話,輸入口P1及輸出口A1是連通,並且偵知排氣口SR及偵知口SP1是連通。
且被配置於前述主流路9的靠近輸出通口5(氣壓缸100)的位置的第2電磁閥13,是具有輸入口P2、輸出口A2、排氣口R2、偵知口SP2、及偵知輸出口SA,如圖1所示,該第2電磁閥13位於前述第1位置13a時,輸入口P2及偵知輸出口SA是連通,並且排氣口R2及輸出口A2是連通,如圖2所示,該第2電磁閥13是切換至前述第2位置13b的話,輸入口P2及輸出口A2是連通,並且偵知口SP2及偵知輸出口SA是連通。
前述第1電磁閥12的輸入口P1,是通過構成主流路9的一部分的輸入流路17與前述輸入通口4連接,該第1電磁閥12的輸出口A1,是通過第1連通路18與前述第2電磁閥13的輸入口P2連接,前述第1電磁閥12的偵知口SP1,是通過第2連通路19與前述第2電磁閥13的偵知口SP2連接,前述第1電磁閥12的排氣口R1是通過排氣分流路10a與前述排氣流路10連接。
且前述第2電磁閥13的輸出口A2,是通過輸出流路20與前述輸出通口5連接,該第2電磁閥13的偵知輸出口SA,是通過前述偵知流路11與前述第1感測器8連接,該第2電磁閥13的排氣口R2,是通過前述排氣流路10與前述排氣通口6連接。
又,前述輸出流路20,當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時是構成前述主流路9的一部分,當前述氣壓缸100的空氣被排氣時是構成前述排氣流路10的一部分。同樣地,前述第1連通路18,當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時是構成前述主流路9的一部分,當前述電磁閥12、13誤作動時是構成前述偵知流路11的一部分。
在前述主流路9中,連接有將前述氣壓缸100軟啟動用的軟啟動閥21。
前述軟啟動閥21,是由將切換閥22、及限制空氣流量的節流閥23並連而構成,連接前述輸入流路17的前述第1電磁閥12及輸入通口4之間。
前述切換閥22,是正常為閉型的雙向滑軸閥,具有輸入口SSP及輸出口SSA,通常如圖1所示在第1位置22a(斷開(OFF)位置),藉由使前述輸入口SSP及輸出口SSA被遮斷而將輸入流路17遮斷(閉鎖),但是從前述輸出流路20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空氣的一部分若通過與該輸出流路20連接的反饋流路24被反饋的話就會被切換成圖3所示的第2位置22b(導通(ON)位置),藉由前述輸入口SSP及輸出口SSA導通而將前述輸入流路17開放(導通)。
前述節流閥23,是可調整流路剖面積的可變節流閥,將前述切換閥22與迂迴的輸入分歧路17a連接。
接著,說明前述殘壓排氣管路的動作。
在圖1中,顯示前述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皆斷開(OFF)並位於第1位置12a及13a,將前述主流路9遮斷的狀態。
此時,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是不朝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被供給,該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藉由使前述輸出流路20通過第2電磁閥13與排氣流路10連接,通過該排氣流路10從排氣通口6被排氣。因此,前述氣壓缸100的狀態,是前述活塞101及桿102被復歸彈簧104推壓而後退至初期位置為止的狀態。
且前述偵知流路11,因為是通過前述第2電磁閥13、第1連通路18、第1電磁閥12、排氣分流路10a及排氣流路10與排氣通口6連接,所以該偵知流路11內的空氣也被排氣,空氣未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8。
進一步,前述軟啟動閥21的切換閥22,是在第1位置22a將前述輸入流路17遮斷。通過前述節流閥23迂迴於前述切換閥22的空氣,因為前述主流路9是藉由前述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而被遮斷,所以未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
從此狀態,如圖2所示,前述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是成為同時導通(ON)並切換至第2位置12b、13b的話,因為前述輸入流路17及第1連通路18及輸出流路20是導通,所以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在藉由前述節流閥23被流量限制的狀態下漸漸地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使該壓力室103內的空氣壓力上昇,並且使活塞101朝向作業位置開始緩慢地前進。
此時,前述輸出流路20內的空氣的一部分,是通過前述反饋流路24朝前述軟啟動閥21的切換閥22被反饋,在前述活塞101的軟啟動開始後,如圖3所示,將該切換閥22切換至第2位置22b。由此,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因為是通過前述切換閥22在未被流量限制的自由流動狀態下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所以前述活塞101,是移動速度被加速地前進至作業位置為止。
此時,前述排氣流路10,因為是藉由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而從輸出通口5被遮斷,所以不進行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的排氣,且,因為前述偵知流路11也藉由前述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而從輸入通口4被遮斷,所以空氣未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8。
又,如圖1所示,將第2感測器25與前述輸出流路20連接,讓此第2感測器25,測量從前述輸出通口5朝氣壓缸100被輸出的空氣壓力也可以。且,將壓力測定器26與前述輸出流路20連接,讓此壓力測定器26顯示空氣壓力也可以。
接著,從圖3的狀態,將前述2個嚮導閥12p、13p同時斷開(OFF)的情況時,前述2個電磁閥12、13是正常地動作的話因為是各別被切換至第1位置12a、13a,所以復歸至圖1所示的動作狀態,但是其中任一方的電磁閥12或是13故障而未切換至前述第1位置12a或是13a的情況時,如以下說明,其是藉由前述第1感測器8偵知為誤作動的同時,為了確保安全,使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被排氣。
首先,如圖4所示,第1電磁閥12是故障並停留在第2位置12b,第2電磁閥13是正常地動作且復歸至第1位置13a的情況時,通過前述第1感測器8的偵知流路11,因為是藉由通過第2電磁閥13、第1連通路18及第1電磁閥12而與輸入流路17連接,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通過該偵知流路11被供給至第1感測器8,所以該第1感測器8是朝控制裝置將偵知訊號輸出,藉由該偵知訊號,將前述2個電磁閥12、13未同步作動(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與其同時,前述輸出流路20,因為是透過前述第2電磁閥13與排氣流路10連接,所以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從前述排氣流路10通過排氣通口6朝外部被排氣,前述氣壓缸100的活塞101是由復歸彈簧104的力復歸至初期位置。
且如圖5所示,第1電磁閥12是正常地動作並復歸至第1位置12a,第2電磁閥13是故障而停留在第2位置13b的情況時,因為前述偵知流路11,是藉由通過第2電磁閥13、第2連通路19及第1電磁閥12而與輸入流路17連接,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通過該偵知流路11被供給至第1感測器8,所以該第1感測器8是朝控制裝置將偵知訊號輸出,藉由該偵知訊號,將前述2個電磁閥12、13未同步作動事即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與其同時,前述輸出流路20,因為是通過前述第2電磁閥13、第1連通路18、第1電磁閥12、及排氣分流路10a與排氣流路10連接,所以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的空氣,是從前述輸出流路20,通過前述第2電磁閥13、第1連通路18、第1電磁閥12、排氣分流路10a及排氣流路10從前述排氣通口6朝外部被排氣,前述氣壓缸100的活塞101是復歸至初期位置。
如此,2個電磁閥12、13的其中任一方若故障的情況時,可以藉由前述第1感測器8將該故障確實地偵知的同時,為了確保安全性,可以將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立即排氣。但是,無法偵知是那一個電磁閥12、13故障。
在圖6-圖13中顯示的殘壓排氣閥90,將構成圖1的空氣迴路1的各要素組入1個外殼30而構成。
前述外殼30,如圖6及圖7所示,是前後方向細長的長方體狀,由:中央的本體塊體31、及被安裝於該本體塊體31的後端部上的後部托板32及後部外罩33、及被安裝於前端部上的前部托板34a、34b及前部外罩35所構成。
前述本體塊體31,從圖8明顯可知,是在一方的第1側面31a開設前述輸入通口4,在另一方的第2側面31b開設前述輸出通口5,在該本體塊體31的內部,如圖7所示,設有:前述第1電磁閥12的第1滑軸36、前述第2電磁閥13的第2滑軸37、構成前述軟啟動閥21的切換閥22的第3滑軸38,並且前述節流閥23,如圖8所示,是藉由從該本體塊體31的上面側進行進退動操作而可調節流量,在該本體塊體31的上面安裝有前述壓力測定器26。
且在前述後部外罩33中,形成有前述排氣通口6,在前述前部托板34b中,如圖9所示,安裝有:前述第1電磁閥12的第1嚮導閥12p及第2電磁閥13的第2嚮導閥13p、及第1感測器8及第2感測器25,這些第1嚮導閥12p、第2嚮導閥13p、第1感測器8及第2感測器25是由前述前部外罩35覆蓋,在該前部外罩35中,設有將供電用及訊號用的電氣配線連接用的連接器39。
因為將前述第1滑軸36、第2滑軸37及第3滑軸38組入前述本體塊體31,所以在該本體塊體31的內部,從圖7明顯可知,沿著朝前述外殼30的長度方向(前後方向)延伸的彼此並行的第1軸線L1及第2軸線L2形成有3個閥孔41、42、43,在沿著前述第1軸線L1形成的第1閥孔41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1滑軸36,在沿著前述第2軸線L2形成的第2閥孔42及第3閥孔43之中位於外殼30後方側的第2閥孔42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2滑軸37,在位於外殼30前方側的第3閥孔43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3滑軸38。前述第2閥孔42及第3閥孔43之間是由隔壁44被分隔。
且在前述本體塊體31的內部,將前述第1閥孔41及第2閥孔42橫切的第1凹溝45及第2凹溝46、及將前述第1閥孔41及第3閥孔43橫切的第3凹溝47,是各別從本體塊體31的底面朝向上面側延伸地形成,各凹溝的底部,是由被安裝於前述本體塊體31的底面的蓋托板50所塞住。
且在前述第1凹溝45及第2凹溝46之間的位置,形成有將前述第2閥孔42橫切的第4凹溝48,在比前述第3凹溝47更靠近本體塊體31的前端側的位置,形成有將前述第3閥孔43橫切的第5凹溝49。前述閥孔41、42、43及凹溝45、46、47、48、49,是構成前述主流路9、排氣流路10、偵知流路11的一部分。
前述第1滑軸36,是如圖12詳細所示,在外周具有安裝有密封構件40的第1-第6的6個區域36a、36b、36c、36d、36e、36f,其中,被設於該第1滑軸36的兩端的第1區域36a及第6區域36f,是將前述第1閥孔41的兩端部密封者,第2區域36b,是將形成於前述第1閥孔41中與前述第1凹溝45連通的部分上的第1開口41a開閉,第3區域36c,是將形成於前述第1閥孔41中與前述第3凹溝47連通的部分上的第2開口41b開閉,第4區域36d,是將形成於前述第1閥孔41的端部的中繼室41d中與前述第3凹溝47連通的部分上的第3開口41c開閉,第5區域36e,是將朝前述中繼室41d開口的偵知口SP1及偵知排氣口SR相互地連通(參照圖12)/遮斷(參照圖7)。
前述偵知口SP1,是通過形成於外殼30內的第2連通路19而與形成於第2電磁閥的中繼室42d內的偵知口SP2連通。
且在前述第1滑軸36的一端及另一端中,如圖10所示,設有第1嚮導壓力室51及復歸彈簧14,前述第1嚮導壓力室51,是通過形成於外殼30內部的第1嚮導流路53與前述第1嚮導閥12P連通。
且前述第1滑軸36,因為前述第1嚮導閥12p非通電而位於斷開(OFF)狀態的話,藉由被前述復歸彈簧14推壓並位於圖7的第1位置,而將前述第1開口41a及第3開口41c開放並且將前述第2開口41b閉鎖,且,由前述第5區域36e將前述偵知口SP1及偵知排氣口SR相互地遮斷。
且前述第1嚮導閥12p是藉由通電而成為導通(ON)的話,前述第1滑軸36,是如圖10所示,藉由通過前述第1嚮導流路53被供給至前述第1嚮導壓力室51的嚮導空氣而被切換至第2位置,將前述第1開口41a及第3開口41c閉鎖並且將前述第2開口41b開放。此時,前述偵知口SP1是從第3凹溝47被遮斷,該偵知口SP1及前述偵知排氣口SR是相互連通。
且前述第2滑軸37,是如圖12詳細所示,在外周具有安裝有密封構件40的第7-第12的6個的區域37a、37b、37c、37d、37e、37f,其中,被設於該第2滑軸37兩端的第7區域37a及第12區域37f,是將前述第2閥孔42的兩端部密封者,第8區域37b,是使形成於將前述第2閥孔42的前述第1凹溝45及第4凹溝48連通的部分上的第4開口42a開閉,第9區域37c,是使形成於將前述第2閥孔42的前述第2凹溝46及第4凹溝48連通的部分的第5開口42b開閉,第10區域37d,是使將前述第2閥孔42的端部的中繼室42d及前述第2凹溝46連通的第6開口42c開閉,第11區域37e,是將在前述中繼室42d開口的偵知輸出口SA及偵知口SP2彼此連通或遮斷。前述偵知輸出口SA,是通過形成於外殼30的偵知流路11與第1感測器8連接。
且在該第2滑軸37的一端及另一端中,設有第2嚮導壓力室54及復歸彈簧14,前述第2嚮導壓力室54,是通過形成於外殼30內部的第2嚮導流路56(圖10參照)與前述第2嚮導閥13P連接。
且前述第2滑軸37,因為前述第2嚮導閥13p非通電而位於斷開(OFF)狀態的話,藉由前述復歸彈簧14被推壓而位於圖7的第1位置,就可將前述第4開口42a開放並且將前述第5開口42b閉鎖,且將前述第6開口42c開放並將前述中繼室42d(即偵知輸出口SA)與前述第2凹溝46連通。且,前述偵知輸出口SA及偵知口SP2,是藉由前述第11區域37e而相互地被遮斷。
另一方面,前述第2嚮導閥13p是藉由通電成為導通(ON)的話,前述第2滑軸37,是如圖10所示,藉由通過前述第2嚮導流路56被供給至前述第2嚮導壓力室54的嚮導空氣而朝第2位置切換,將前述第4開口42a及第6開口42c閉鎖,並且將前述第5開口42b開放,使前述偵知輸出口SA及偵知口SP2在前述中繼室42d內相互連通。
進一步,前述第3滑軸38,是如圖7及圖13所示,具有第13區域38a,該第13區域38a,是由密封構件40將第7開口43a開閉,第7開口43a是將前述第3閥孔43的前述第3凹溝47及第5凹溝49連結。在該第3滑軸38的一端及另一端中,設有:與該第3滑軸38一體的大徑活塞部38b、及由與該第3滑軸38不同構件組合而成的小徑活塞64,並且各別形成:該小徑活塞64面對第3嚮導壓力室57、及前述大徑活塞部38b面對的反饋壓力室58。前述大徑活塞部38b的受壓面積是比前述小徑活塞64的受壓面積更大。前述第3嚮導壓力室57,是藉由嚮導供給路57a與前述輸入通口4連通,前述反饋壓力室58,是通過反饋流路24(圖10參照)與前述輸出通口5連通。
前述軟啟動閥21中的切換閥22的第3滑軸38,通常是藉由被供給至前述第3嚮導壓力室57的嚮導空氣的作用而位於圖7的第1位置,並將前述第7開口43a閉鎖,但是從前述輸出通口5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空氣的一部分若通過前述反饋流路24朝反饋壓力室58被反饋的話,是藉由前述大徑活塞部38b的作用切換至圖11的第2位置,將前述第7開口43a開放。
前述主流路9中,如圖7的箭頭虛線的示意所示,前述輸入通口4及輸出通口5之間,是透過前述第5凹溝49、軟啟動閥21的第5開口43a、第3凹溝47、第1電磁閥12的第2開口41b、第1閥孔41、第2凹溝46、第2電磁閥13的第4開口42b及第4凹溝48而連接。
又,前述輸出通口5,實際上,如圖8所示,被設置在前述本體塊體31的第2側面31b,但是因為在圖1-圖5的管路圖中被配置於第2電磁閥13側,為了讓參照此管路圖的情況時可容易了解,所以在圖7、圖10-圖13中,描畫在第2電磁閥13的附近。
圖7中,前述軟啟動閥21及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全部為斷開(OFF)的狀態,且在各滑軸36、37、38是位於第1位置時的狀態,這是與圖1的動作狀態相同。
此時,前述主流路9,因為是藉由前述軟啟動閥21、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而被遮斷,所以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不會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經由節流閥23的空氣也同樣。另一方面,排氣流路10中,因為輸出通口5及排氣通口6,是通過第4凹溝48、第4開口42a、第1凹溝45而連通,所以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通過該排氣流路10從排氣通口6被排氣。因此,前述氣壓缸100中,前述活塞101及桿102是位於後退的初期位置。
且前述偵知流路11中,因為在第2閥孔42的中繼室42d開口的前述偵知輸出口SA,是通過第2凹溝46、第1閥孔41及第1凹溝45而與前述排氣流路10連通,所以該偵知流路11內的空氣也成為被排氣的狀態,空氣未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8。
從圖7的狀態可知,第1嚮導閥12p(第1電磁閥12)及第2嚮導閥13p(第2電磁閥13)皆成為導通(ON)的話,如圖10所示,因為嚮導空氣是各別通過第1嚮導流路53及第2嚮導流路56而朝第1嚮導壓力室51及第2嚮導壓力室54被供給,所以第1滑軸36及第2滑軸37皆被切換至第2位置,主流路9中經由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的部分是成為導通的狀態。此狀態是與圖2的動作狀態相同。
因此,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在藉由節流閥23被流量限制的狀態下通過輸入分歧路17a及主流路9漸漸地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與該壓力室103內的空氣壓力的上昇一起使活塞101朝向作業位置開始緩慢地前進。另一方面,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100的空氣的一部分,是通過反饋流路24朝反饋壓力室58被反饋,藉由被反饋的空氣而使軟啟動閥21的切換閥22的第3滑軸38,如圖11所示朝第2位置切換。此時的動作狀態,是與圖3所示的動作狀態相同。
由此,來自前述空氣源2的空氣,因為是在未被流量限制的自由流動狀態下通過前述切換閥22被供給至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所以前述活塞101及桿102,是移動速度被加速地前進至作業位置為止。
接著,從圖11的狀態將前述第1嚮導閥12p及第2嚮導閥13p同時成為斷開(OFF)的話,因為第1嚮導壓力室51及第2嚮導壓力室54內的嚮導空氣,是通過前述第1嚮導流路53及第2嚮導流路56從前述第1嚮導閥12p及第2嚮導閥13p各別被排氣,所以前述第1滑軸36及第2滑軸37,是各別由復歸彈簧14的力復歸至圖7的第1位置。由此,朝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該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通過前述排氣流路10從排氣通口6被排氣,前述氣壓缸100的活塞101及桿102,是被復歸彈簧104推壓而後退至初期位置。此時的動作狀態,是與圖1的動作狀態相同。
但是第1滑軸36及第2滑軸37其中任一方因為故障而未復歸至前述第1位置12a或是13a的情況時,如以下說明,前述第1電磁閥12及第2電磁閥13的動作的不一致是藉由第1感測器8而被偵知為誤作動,與其同時,前述氣壓缸100的空氣被排氣使該氣壓缸100復歸至初期位置。
首先,如圖12及圖4所示,當第1電磁閥12的第1滑軸36故障而停留在第2位置12b,第2電磁閥13的第2滑軸37是正常地動作並復歸至第1位置13a的情況時,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在前述第2凹溝46的位置藉由前述第2電磁閥13被遮斷而未被供給至氣壓缸100,但是因為在第2閥孔42的中繼室42d開口的前述偵知輸出口SA是與前述第2凹溝46連通,所以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從前述第2凹溝46通過前述偵知輸出口SA及偵知流路11被供給至第1感測器8。由此,因為該第1感測器8將偵知訊號朝控制裝置輸出,所以藉由該偵知訊號而使前述2個電磁閥12、13的動作的不一致被偵知為誤作動。
與其同時,前述排氣流路10中,因為前述輸出通口5及排氣通口6,是通過第4凹溝48、第2電磁閥13的第3開口42a、及第1凹溝45而連通,所以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通過前述第1排氣流路10從排氣通口6朝外部被排氣,前述氣壓缸100的活塞101及桿102,是由復歸彈簧104的力復歸至初期位置。
且如圖13及圖5所示,當第2電磁閥13的第2滑軸37故障而停留在第2位置13b,第1電磁閥12的第1滑軸36是正常地動作並復歸至第1位置12a的情況時,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在第3凹溝47的位置藉由前述第1電磁閥13被遮斷而未被供給至氣壓缸100,但是因為第1閥孔41的中繼室41d是與前述第3凹溝47連通,所以在該中繼室41d開口的偵知口SP1是與前述第3凹溝47連通。因此,來自空氣源2的空氣,是從前述第3凹溝47通過前述偵知口SP1、第2連通路19、第2電磁閥13的偵知口SP2流入第2閥孔42的中繼室42d,從在此中繼室42d開口的前述偵知輸出口SA通過前述偵知流路11被供給至第1感測器8。因此,該第1感測器8是將偵知訊號朝控制裝置輸出,且控制裝置是藉由該偵知訊號而將前述2個電磁閥12、13的動作的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與其同時,前述排氣流路10中,因為前述輸出通口5及排氣通口6,是通過第4凹溝48、第2電磁閥13的第5開口42b、第2凹溝46、第1閥孔41、第1開口41a、及第1凹溝45而連通,所以前述氣壓缸100的壓力室103內的空氣,是通過前述第1排氣流路10從排氣通口6朝外部被排氣,前述氣壓缸100的活塞101及桿102,是由復歸彈簧104的力復歸至初期位置。
如以上說明,依據本發明的話,前述2個電磁閥12、13的動作是不一致的情況時,因為由1個第1感測器8就可以確實地將其偵知為誤作動,並且可以將空氣機器的殘壓排氣,所以在安全性上勝出。
1:殘壓排氣管路 2:空氣源 4:輸入通口 5:輸出通口 6:排氣通口 7:輸出配管 8:第1感測器 9:主流路 10:排氣流路 10a:排氣分流路 11:偵知流路 12:第1電磁閥 12a:第1位置 12b:第2位置 12p:嚮導閥 13:第2電磁閥 13a:第1位置 13b:第2位置 13p:嚮導閥 14:復歸彈簧 17a:輸入分歧路 18:第1連通路 19:第2連通路 20:輸出流路 21:軟啟動閥 22:切換閥 22a:第1位置 22b:第2位置 23:節流閥 25:第2感測器 26:壓力測定器 30:外殼 31:本體塊體 33:前部外罩 34b:後部托板 35:後部外罩 36:第1滑軸 37:第2滑軸 38:第3滑軸 39:連接器 41:第1閥孔 42:第2閥孔 41:第3閥孔 90:殘壓排氣閥 100:殘壓排氣管路 100:殘壓排氣管路 101:活塞 102:桿 103:壓力室 104:復歸彈簧
[圖1]顯示本發明的殘壓排氣管路的管路圖,其中,電磁閥是斷開(OFF)時的動作狀態的圖。 [圖2]顯示前述殘壓排氣管路中的不同的動作狀態的管路圖。 [圖3]顯示前述殘壓排氣管路中的進一步不同的動作狀態的管路圖。 [圖4]顯示前述殘壓排氣管路中的進一步不同的動作狀態的管路圖。 [圖5]顯示前述殘壓排氣管路中的進一步不同的動作狀態的管路圖。 [圖6]本發明的殘壓排氣閥的立體圖。 [圖7]顯示由2個電磁閥及切換閥的位置將圖6的殘壓排氣閥切斷的縱剖面圖,2個電磁閥及切換閥皆斷開(OFF)時的位於第1位置的狀態的圖。 [圖8]圖7的VIII-VIII線的剖面圖。 [圖9]圖7的IX-IX線的剖面圖。 [圖10]顯示2個電磁閥從圖7的斷開(OFF)狀態成為導通(ON)且切換至第2位置時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1]顯示切換閥是從圖10的斷開(OFF)狀態成為導通(ON)且切換至第2位置時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2]顯示第2電磁閥從圖11的導通(ON)狀態成為斷開(OFF)且復歸至第1位置時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3]顯示第1電磁閥是從圖11的導通(ON)狀態成為斷開(OFF)且復歸至第1位置時的狀態的剖面圖。 [圖14]公知的空氣控制管路圖。
1:殘壓排氣管路
2:空氣源
3:輸入配管
4:輸入通口
5:輸出通口
6:排氣通口
7:輸出配管
8:第1感測器
9:主流路
10:排氣流路
10a:排氣分流路
11:偵知流路
12:第1電磁閥
12a:第1位置
12b:第2位置
12p:嚮導閥
13:第2電磁閥
13a:第1位置
13b:第2位置
13p:嚮導閥
14:復歸彈簧
17:輸入流路
17a:輸入分歧路
18:第1連通路
19:第2連通路
20:輸出流路
21:軟啟動閥
22:切換閥
22a:第1位置
22b:第2位置
23:節流閥
24:反饋流路
25:第2感測器
26:壓力測定器
100:殘壓排氣管路
101:活塞
102:桿
103:壓力室
104:復歸彈簧
A1,A2:輸出口
P1:輸入口
P2:輸入口
R1,R2:排氣口
SA:偵知輸出口
SP1,SP2:偵知口
SR:偵知排氣口
SSA:輸出口
SSP:輸入口

Claims (8)

  1. 一種殘壓排氣管路, 具有:將來自空氣源的空氣供給至氣壓缸的主流路、及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的排氣流路、及將來自前述空氣源的空氣供給至第1感測器的偵知流路、及將前述主流路及排氣流路及偵知流路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電磁閥、及藉由空氣的作用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偵知用的前述第1感測器, 前述2個電磁閥,皆是2位置閥且同步地被導通(ON)/斷開(OFF)控制,該2位置是:斷開(OFF)時的第1位置、及導通(ON)時的第2位置, 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而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氣壓缸及偵知流路與前述排氣流路連接而使該氣壓缸及偵知流路成為排氣狀態, 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是成為導通狀態使來自空氣源的空氣通過該主流路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及前述偵知流路被遮斷而使由前述排氣流路所產生的朝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及由前述偵知流路所產生的朝前述第1感測器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 前述2個電磁閥的一方是位於第1位置且另一方是位於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與前述氣壓缸連接而通過該排氣流路進行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且,藉由前述偵知流路與空氣源連接使來自該空氣源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而由該第1感測器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2. 如請求項1的殘壓排氣管路,其中, 軟啟動閥是與前述主流路連接, 前述軟啟動閥,是藉由將由空氣被操作的切換閥、及限制空氣的流量的節流閥並連而構成,前述2個電磁閥皆成為導通(ON)且通過前述主流路使空氣源及前述氣壓缸連接時,藉由通過前述節流閥朝前述氣壓缸供給被限制流量的空氣而將該氣壓缸軟啟動,前述主流路的空氣的一部分若反饋至前述切換閥的話就會使該切換閥被切換,讓來自前述空氣源的空氣在自由流動狀態下供給至前述氣壓缸。
  3. 如請求項1或2的殘壓排氣管路,其中, 前述2個電磁閥中的一方,是與前述主流路的靠近前述空氣源的位置連接的第1電磁閥,另一方,是與前述主流路的靠近前述氣壓缸的位置連接的第2電磁閥, 前述排氣流路,當前述第1電磁閥故障時,通過前述第2電磁閥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當前述第2電磁閥故障時,經由前述第2電磁閥通過前述第1電磁閥將前述氣壓缸的空氣排氣。
  4. 如請求項1或2的殘壓排氣管路,其中, 前述主流路,連接有:將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的空氣壓力偵知用的第2感測器、及顯示空氣壓力用的壓力測定器。
  5. 一種殘壓排氣閥, 在外殼,設有:與空氣源連接的輸入通口、及與氣壓缸連接的輸出通口、及朝外部開放的排氣通口,並且設有:將前述輸入通口及輸出通口連結的主流路、及將前述輸出通口及排氣通口連結的排氣流路、及將前述輸入通口及第1感測器連結的偵知流路、及將前述主流路及排氣流路及偵知流路的連通狀態切換的2個電磁閥、及藉由通過前述偵知流路被供給的空氣的作用而偵知前述2個電磁閥的誤作動的前述第1感測器、及將前述氣壓缸軟啟動用的軟啟動閥, 前述2個電磁閥,皆是2位置閥且同步地被導通(ON)/斷開(OFF)控制,該2位置是:斷開(OFF)時的第1位置、及導通(ON)時的第2位置, 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1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而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氣壓缸及偵知流路與前述排氣流路連接而使該氣壓缸及偵知流路成為排氣狀態, 前述2個電磁閥皆位於前述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是成為導通狀態使來自空氣源的空氣通過該主流路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及前述偵知流路被遮斷而使由前述排氣流路所產生的朝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及由前述偵知流路所產生的朝前述第1感測器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 前述2個電磁閥的一方是位於第1位置且另一方是位於第2位置時,前述主流路被遮斷使朝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供給被停止,並且藉由使前述排氣流路與前述氣壓缸連接而通過該排氣流路進行前述氣壓缸的空氣的排氣,且,藉由前述偵知流路與空氣源連接使來自該空氣源的空氣被供給至前述第1感測器並由該第1感測器將前述2個電磁閥的動作不一致偵知為誤作動。
  6. 如請求項5的殘壓排氣閥,其中, 在前述外殼,設有:偵知從前述輸出通口被供給至前述氣壓缸的空氣壓力用的第2感測器、及顯示空氣壓力用的壓力測定器。
  7. 如請求項5或6的殘壓排氣閥,其中, 前述外殼,是成為前後方向細長的長方體狀,在該外殼的內部,沿著與該外殼的前後方向並行延伸的第1軸線及第2軸線形成有3個閥孔,在沿著前述第1軸線形成的第1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1電磁閥的第1滑軸,在沿著前述第2軸線形成的第2閥孔及第3閥孔之中位於外殼後方側的第2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第2電磁閥的第2滑軸,在位於外殼前方側的第3閥孔的內部可滑動自如地收容前述軟啟動閥的第3滑軸。
  8. 如請求項7的殘壓排氣閥,其中, 前述外殼,是具有:中央的本體塊體、及被安裝於該本體塊體的後端部上的後部外罩、及被安裝於前端部上的前部托板及前部外罩, 在前述本體塊體,設有:前述輸入通口及輸出通口、及前述第1滑軸及第2滑軸及第3滑軸,並且設有前述壓力測定器, 在前述後部外罩設有前述排氣通口, 在前述前部托板,安裝有前述第1電磁閥的第1嚮導閥、及前述第2電磁閥的第2嚮導閥,並且安裝有前述第1感測器及第2感測器, 前述前部外罩,是將前述第1嚮導閥、第2嚮導閥、第1感測器及第2感測器覆蓋,並且在該前部外罩,設有將供電用及訊號用的電氣配線連接用的連接器。
TW112126163A 2022-08-03 2023-07-13 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 TW2024094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24192 2022-08-03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9459A true TW202409459A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1227990A (en) Monitor for double safety valves
KR100415781B1 (ko) 자기센서가 부착된 전환밸브
JPS6352272B2 (zh)
US8794123B2 (en) Double valve constructed from unitary single valves
WO2000032943A1 (fr) Dispositif a distributeur
JP6159629B2 (ja) 流体圧制御装置
US4353392A (en) Safety valve assembly
US3474828A (en) Fluid control switching arrangements
JPH0226114B2 (zh)
TW202409459A (zh) 殘壓排氣管路及殘壓排氣閥
JPS6246011A (ja) 安全制御機構
JP2000193563A (ja) 油圧モ―タの試験装置
EP4350153A1 (en) Residual pressure exhaust air circuit and residual pressure exhaust valve
KR970017750A (ko) 차단기의 유체압 구동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차단기
JPH0364722B2 (zh)
JPS6037498Y2 (ja) 安全弁装置
US3426792A (en) Apparatus for detecting slidable member seizure and automatically disabling the same
KR100249722B1 (ko) 유압식 굴삭작업기계의 제어장치
GB751031A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fluid actuated device
GB2053419A (en) Hydraulic Control Apparatus
JPS5928793B2 (ja) 複式安全弁
JPH0371563B2 (zh)
KR100559233B1 (ko) 압력보상 유량제어밸브
JPH0850083A (ja) 油圧モータの試験装置
CN117128340A (zh) 安全阀装置和执行器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