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875A -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 Google Patents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875A
TW202408875A TW112144427A TW112144427A TW202408875A TW 202408875 A TW202408875 A TW 202408875A TW 112144427 A TW112144427 A TW 112144427A TW 112144427 A TW112144427 A TW 112144427A TW 202408875 A TW202408875 A TW 2024088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operating
operating device
additional
pivot axis
base me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444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水谷隼大
西川裕輔
野間夏樹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875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一種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操作構件、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限制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部份、第二端部部份、及抓握部份。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被耦接於車把。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抓握部份被設置在第一端部部份與第二端部部份之間。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使用者操作部份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輸入且被設置於底座構件的第二端部部份。限制構件在沿著樞轉軸線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與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部份之間,以限制對使用者操作部份的無意中的進接(access)。

Description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本發明相關於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相關申請案的參照
本案為2018年8月30日申請的美國專利申請案序號第16/118,380號的部份連續申請案。該前案的內容結著參考而整個結合於此。
人力車輛(human-powered vehicle)包含被建構成操作人力車輛的被操作組件的操作裝置。
依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一種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操作構件、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限制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部份、第二端部部份、及抓握部份。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被耦接於車把。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抓握部份被設置在第一端部部份與第二端部部份之間。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使用者操作部份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輸入且被設置於底座構件的第二端部部份。限制構件在沿著樞轉軸線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與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部份之間,以限制對使用者操作部份的無意中的進接(access)。
以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減少對使用者操作部份的無意中的進接,因而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底座構件於操作方向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突出。限制構件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突出。
以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具有從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被界定的第一長度。限制構件具有從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被界定的第二長度。第一長度大於第二長度。
以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以可靠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移動一段操作行程。操作行程等於或大於第一長度與第二長度之間的差值。
以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更可靠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為與底座構件分開的構件。
以根據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增進限制構件的設計的靈活性。
依據本發明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
以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可用另一限制構件替換所述的限制構件。
依據本發明的第七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六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底座本體、及被建構成被附接於底座本體以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的握套。握套被建構成在握套被附接於底座本體的狀態中至少部份地覆蓋限制構件。
以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可用握套來保護限制構件。
依據本發明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為與握套分開的構件。
以根據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可節省限制構件的製造成本。
依據本發明的第九方面,根據第七或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電開關,此電開關包含所述的使用者操作部份。底座本體包含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的收納凹部。電開關被設置於收納凹部內。
以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電開關可靠地附接於底座本體。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被設置於收納凹部內。
以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限制構件可靠地附接於底座本體。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二至第十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電開關,此電開關包含所述的使用者操作部份、及被附接於底座構件的開關底座。開關底座界定所述的參考平面。
以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可以可靠地界定參考平面。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開關底座於操作方向移動。限制構件相對於開關底座於操作方向突出。
以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可以可靠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一或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為與開關底座分開的構件。
以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增進限制構件的設計的靈活性。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包含開口。使用者操作部份被設置於開口內。
以根據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包含限制本體,此限制本體在沿著樞轉軸線觀看時被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與底座構件的第一端部部份之間且被附接於底座構件。
以根據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第二端部部份包含在底座構件被安裝於車把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的上方側的表面。限制構件包含從限制本體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份。第一延伸部份在沿著樞轉軸線觀看時被設置在第二端部部份的所述表面與使用者操作部份之間。
以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限制構件包含從限制本體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份。使用者操作部份在沿著樞轉軸線觀看時被設置在第一延伸部份與第二延伸部份之間。
以根據第十七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更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第一側表面、及於平行於樞轉軸線的樞轉軸線方向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的反面的第二側表面。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限制構件被設置成較為靠近第一側表面及第二側表面中之一者而較為遠離第一側表面及第二側表面中之另一者。
以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八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進一步包含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被建構成接收附加使用者輸入且被設置於底座構件的第二端部部份。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與使用者操作部份間隔開。限制構件被建構成限制對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的無意中的進接。
以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底座構件於操作方向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突出。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底座構件於操作方向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突出。限制構件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突出。使用者操作部份具有從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被界定的第一長度。限制構件具有從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被界定的第二長度。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具有從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被界定的第三長度。第一長度及第三長度中之至少一者大於第二長度。
以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一方面,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移動一段操作行程。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可相對於參考平面於操作方向移動一段附加操作行程。操作行程等於或大於第一長度與第二長度之間的差值。附加操作行程等於或大於第二長度與第三長度之間的差值。
以根據第二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限制構件可有效地減少使用者無意中操作使用者操作部份及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二方面,一種操作裝置包含底座構件及操作構件。底座構件包含第一端部部份、第二端部部份、及抓握部份。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被耦接於車把。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抓握部份被設置在第一端部部份與第二端部部份之間。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底座構件包含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的定位部份。定位部份包含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手指的定位凹部。
以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騎車者的手指可靠地定位在底座構件上。此可增進操作裝置的可操作性。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三方面,根據第二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底座構件包含第一側表面、及於平行於樞轉軸線的樞轉軸線方向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的反面的第二側表面。定位部份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上。
以根據第二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可將騎車者的手指可靠地定位在第一側表面上。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四方面,根據第二十二或第二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定位部份包含定位側表面、及從定位側表面突出以提供定位凹部的壁部。
以根據第二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可提供具有簡單結構的定位凹部。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五方面,根據第二十二至第二十四方面中任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定位部份包含被建構成指示定位部份的位置的指示部。
以根據第二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利用指示部而辨識定位部份的位置。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六方面,根據第二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成使得指示部包含圖案。
以根據第二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使用者可利用指示部的圖案而可靠地辨識定位部份的位置。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七方面,一種底座構件用於包含操作構件的操作裝置,其中操作構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此底座構件包含底座本體、握套、及多個凸形部件。底座本體包含底座外表面。握套被建構成被附接於底座本體,以在握套被附接於底座本體的狀態中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握套包含套內表面,此套內表面被建構成在握套被附接於底座本體的狀態中面向底座外表面。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中的至少兩個凸形部件被設置在底座外表面及套內表面中之至少一者上,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中的該至少兩個凸形部件以預定圖案被配置。
以根據第二十七方面的底座構件,可增大握套的緊度而使握套相對於底座本體穩固地配合。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八方面,根據第二十七方面的底座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彼此間隔開。
以根據第二十八方面的底座構件,可在增大握套的緊度的同時節省底座構件的重量。
依據本發明的第二十九方面,根據第二十七或第二十八方面的底座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握套具有從套內表面被界定至套外表面的厚度。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具有從握套的套內表面被界定的高度。所述高度等於或小於握套的厚度。
以根據第二十九方面的底座構件,可在增大握套的緊度的同時可靠地節省底座構件的重量。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十方面,根據第二十九方面的底座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所述高度包含極大高度。極大高度等於或大於0.5mm(毫米)。
以根據第三十方面的底座構件,可以可靠地增大握套的緊度而使握套相對於底座本體穩固地配合。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一方面,根據第二十九或第三十方面的底座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的每一個具有曲線狀輪廓。所述高度小於曲線狀輪廓的直徑。
以根據第三十一方面的底座構件,可容易地形成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
依據本發明的第三十二方面,根據第二十九至第三十一方面中任一方面的底座構件被建構成使得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的每一個包含曲線狀凸面。
以根據第三十二方面的底座構件,可將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採用於與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接觸的接觸部件。
隨著藉著參考以下與所附的圖式一起被考量的詳細敘述而使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被更佳地瞭解,可容易地獲得對本發明及其所伴隨的許多有利點的更完全的評價。
以下參考所附的圖式敘述實施例,其中同樣的參考數字在不同圖式中均標示相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實施例
如在圖1中所見的,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被安裝於人力車輛VH的車把HB。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用液壓軟管3而被連接於液壓操作裝置2。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用電控制纜線5而被連接於電裝置4。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用電控制纜線5而被連接於電裝置6。在此實施例中,液壓操作裝置2包含制動器卡鉗。電裝置4包含被建構成改變人力車輛VH的檔位位置的電換檔裝置。電裝置6包含電換檔裝置以外的其他的附加裝置(例如,可調整的座桿(seatpost))。但是,液壓操作裝置2不限於制動器卡鉗。電裝置4不限於電換檔裝置。電裝置6不限於可調整的座桿。在此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為右手側操作裝置。但是,操作裝置10可為左手側操作裝置。
在本申請案中,以下方向術語「前」、「後」、「向前」、「向後」、「左」、「右」、「橫向」、「向上」、及「向下」以及任何其他類似的方向術語指的是根據坐在人力車輛VH(例如,自行車)的鞍座上而面向車把HB的使用者(例如,騎車者)所決定的該些方向。因此,這些術語在被用來敘述操作裝置10時應相對於配備有操作裝置10的人力車輛VH(例如,自行車)在處於水平表面上的豎立騎行位置時所使用的方向被解讀。
舉例而言,人力車輛VH為用包含至少騎乘人力車輛VH的騎車者的人力的原動力(motive power)行進的車輛。人力車輛VH具有任意的車輪數目。舉例而言,人力車輛VH具有至少一個車輪。在此實施例中,人力車輛VH較佳地具有比四輪汽車的尺寸小的尺寸。但是,人力車輛VH可具有任意尺寸。例如,人力車輛VH可具有比四輪汽車的尺寸大的尺寸。人力車輛VH的例子包括自行車、三輪車、及滑板車(kick scooter)。在此實施例中,人力車輛VH為自行車。包含電馬達的電輔助系統可被應用於人力車輛VH(例如,自行車)以輔助騎車者的肌肉原動力。亦即,人力車輛VH可為電動自行車(E-bike)。
操作裝置10包含底座構件12及操作構件14。操作構件14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底座構件12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車把的沈降部份及把端部份中之一者。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12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車把HB的沈降部份HB1。但是,底座構件12可被建構成被安裝於車把的把端部份。
操作構件14包含近端部14A、及相反於近端部14A的遠端部14B。操作構件14於近端部14A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操作構件14從近端部14A延伸至遠端部14B。遠端部14B構成操作構件14的自由端部。樞轉軸線方向D1平行於樞轉軸線A1。
如在圖2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包含槓桿凹部14C,此槓桿凹部14C被設置在近端部14A與遠端部14B之間以接收騎車者的手指(指部或趾部(digit))。操作構件14包含被設置在近端部14A與槓桿凹部14C之間的突出部14D。在此實施例中,操作構件14包含接觸表面14C1,此接觸表面14C1被設置於槓桿凹部14C以可與騎車者的手指(指部或趾部)接觸。接觸表面14C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實質上線性的輪廓。
如在圖3中所見的,接觸表面14C1在剖面圖中具有曲線狀凸形輪廓。亦即,接觸表面14C1包含曲線狀凸面。但是,接觸表面14C1可包含平坦表面或其他類型的表面而非曲線狀表面,或是除曲線狀表面外還包含平坦表面或其他類型的表面。
操作構件14可至少部份地具有表面處理,以抑制騎車者的手指相對於操作構件14的滑移。此種表面處理的例子包括防滑塗層(例如,橡膠塗層或橡膠狀塗層)及粗糙度處理(例如,噴砂(shot blasting))。此種表面處理可被提供在操作構件14的接觸表面14C1或其他表面上。
如在圖2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可繞樞轉軸線A1相對於底座構件12從靜置位置P11樞轉至操作位置P12。在本申請案中,所使用的術語「靜置位置(rest position)」指的是可移動的部件例如操作構件14在該可移動的部件未被使用者操作的狀態中維持靜止不動所在的位置。所使用的術語「操作位置(operated position)」指的是該可移動的部件已被使用者操作以執行液壓操作裝置2的操作所在的位置。
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端部部份16、第二端部部份18、及抓握部份20。第一端部部份16被建構成被耦接於車把HB。第一端部部份16包含車把接觸表面16A,此車把接觸表面16A在第一端部部份16被耦接於車把HB的狀態中與車把HB接觸。第二端部部份18相反於第一端部部份16。抓握部份20被設置在第一端部端部16與第二端部部份18之間。底座構件12於垂直於樞轉軸線A1的縱向方向D2在第一端部部份16與第二端部部份18之間延伸。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12包含鞍橋(pommel)部份21。鞍橋部份21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18。鞍橋部份21在底座構件12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從第二端部部份18向前地向上延伸。鞍橋部份21可從底座構件12被省略。
如在圖4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側表面22及第二側表面24。第二側表面24於平行於樞轉軸線A1的樞轉軸線方向D1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的反面。第一側表面22面向樞轉軸線方向D1。第二側表面24面向樞轉軸線方向D1。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側表面22面向平行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界定的第一樞轉軸線方向D11。第二側表面24面向平行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界定的第二樞轉軸線方向D12。第二樞轉軸線方向D12為第一樞轉軸線方向D11的相反方向。第一側表面22在操作裝置10被安裝於車把HB(圖1)的安裝狀態中面向人力車輛VH的車輛中心平面CP。車輛中心平面CP在安裝狀態中垂直於樞轉軸線A1。第一側表面22在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成於樞轉軸線方向D1比第二側表面24靠近車輛中心平面CP。
如在圖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定位部份26。第一定位部份26也可被稱為第一握持部份26。第一定位(握持)部份26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第一定位部份26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手指F(圖4)(於第一側表面22)。
如在圖4中所見的,騎車者的手指F包含騎車者的拇指F1。第一定位部份26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拇指F1。但是,第一定位部份26可被建構成定位拇指F1以外的其他手指。在此實施例中,騎車者的手指F也可被稱為騎車者的指部或趾部F。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份26包含第一凹部28。第一凹部28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手指F。第一凹部28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拇指F1。但是,第一凹部28可被建構成定位拇指F1以外的其他手指。
槓桿凹部14C被設置在近端部14A與遠端部14B之間以接收騎車者的至少一根手指F。操作構件14包含第一側表面14E及第二側表面14F。第一側表面14E面向樞轉軸線方向D1。第二側表面14F面向樞轉軸線方向D1。第二側表面14F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14E的反面。第一側表面14E被設置成於樞轉軸線方向D1比第二側表面14F靠近第一側表面22。第二側表面14F被設置成於樞轉軸線方向D1比第一側表面14E靠近第二側表面24。槓桿凹部14C於樞轉軸線方向D1從第一側表面14E延伸至第二側表面14F。
槓桿凹部14C包含第一凹部端線14G及第二凹部端線14H。第一凹部端線14G被設置在近端部14A與第二凹部端線14H之間。第二凹部端線14H被設置在遠端部14B與第一凹部端線14G之間。
第一凹部端線14G包含第一端點14G1及第一附加端點14G2。第一凹部端線14G從第一端點14G1延伸至第一附加端點14G2。第一端點14G1於樞轉軸線方向D1比第一附加端點14G2靠近第一側表面14E。第一凹部端線14G相對於樞轉軸線方向D1傾斜,使得第一附加端點14G2比第一端點14G1靠近近端部14A。但是,第一凹部端線14G可實質上平行於樞轉軸線方向D1,並且從第一附加端點14G2至近端部14A的距離可等於從第一端點14G1至近端部14A的距離。
第二凹部端線14H包含第二端點14H1及第二附加端點14H2。第二凹部端線14H從第二端點14H1延伸至第二附加端點14H2。第二端點14H1於樞轉軸線方向D1比第二附加端點14H2靠近第一側表面14E。第二凹部端線14H相對於樞轉軸線方向D1傾斜,使得第二附加端點14H2比第二端點14H1靠近近端部14A。但是,第二凹部端線14H可實質上平行於樞轉軸線方向D1,並且從第二附加端點14H2至近端部14A的距離可等於從第二端點14H1至近端部14A的距離。
在此實施例中,如在圖2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包含槓桿凹部14C及突出部14D。但是,如在圖6中所見的,槓桿凹部14C可從操作構件14被省略。如在圖7中所見的,突出部14D可從操作構件14被省略。如在圖8中所見的,槓桿凹部14C及突出部14D二者均可從操作構件14被省略。
如在圖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側隆起部30。第一側隆起部30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以至少部份地界定第一定位部份2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側隆起部30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以整個地界定第一定位部份26。但是,第一側隆起部30可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以部份地界定第一定位部份26。
如在圖1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進一步包含第二定位部份32。第二定位部份32被設置在第二側表面24上。第二定位部份32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另一手指F(圖4)。
如在圖4中所見的,騎車者的另一手指F包括騎車者的食指F2。第二定位部份32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食指F2。但是,第二定位部份32可被建構成定位食指F2以外的其他手指。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份32包含第二凹部34。第二凹部34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另一手指F。第二凹部34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食指F2。但是,第二凹部34可被建構成定位食指F2以外的其他手指。
如在圖1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第二側隆起部36。第二側隆起部36被設置在第二側表面24上以至少部份地界定第二定位部份3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側隆起部36被設置在第二側表面24上以整個地界定第二定位部份32。但是,第二側隆起部36可被設置在第二側表面24上以部份地界定第二定位部份32。
如在圖4中所見的,第一側表面22在於縱向方向D2(圖2)觀看時具有第一脊線RL11。第二側表面24在於縱向方向D2觀看時具有第二脊線RL21。第一凹部28在於縱向方向D2觀看時從第一側表面22的第一脊線RL11於樞轉軸線方向D1凹入。第二凹部34在於縱向方向D2觀看時從第二側表面24的第二脊線RL21於樞轉軸線方向D1凹入。
如在圖10中所見的,第一定位部份26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一區域AR11。第一區域AR11是以鏈線標示。如在圖11中所見的,第二定位部份32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二區域AR21。第二區域AR21是以雙劃鏈線標示。如在圖10及11中所見的,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部份地重疊。但是,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整個地重疊。
如在圖10中所見的,第一凹部28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一凹部區域AR12。第一凹部區域AR12是以虛線標示。如在圖11中所見的,第二凹部3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二凹部區域AR22。第二凹部區域AR22是以虛線標示。如在圖10及11中所見的,第一凹部28的第一凹部區域AR12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凹部34的第二凹部區域AR22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凹部28的第一凹部區域AR12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凹部34的第二凹部區域AR22整個地重疊。但是,第一凹部28的第一凹部區域AR12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凹部34的第二凹部區域AR22部份地重疊。
如在圖12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底座本體38及握套40。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以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38。在此實施例中,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以整個地覆蓋底座本體38。握套40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本體38。但是,握套40可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以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38。握套40也可被稱為覆蓋構件40。
如在圖4中所見的,用於包含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配置的操作構件14的操作裝置10的握套40(覆蓋構件)包含第一側表面22、第二側表面24、及第一定位部份26。亦即,握套40包含第一側表面22及第一定位部份26。握套40包含第二側表面24及第二定位部份32。但是,握套40可從底座構件12被省略。在此種實施例中,底座本體38可包含第一側表面22及第一定位部份26。底座本體38包含第二側表面24及第二定位部份32。
如在圖13中所見的,第二定位部份32相對於垂直於樞轉軸線A1的參考平面RP與第一定位部份26不對稱。但是,第二定位部份32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與第一定位部份26對稱。參考平面RP被界定成將第一定位部份26與第二定位部份32之間於樞轉軸線方向D1的距離L1二等分。
底座本體38包含第一附加側表面42及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第一附加側表面42被握套40至少部份地覆蓋。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被設置在第一附加側表面42上。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包含第一附加凹部46。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包含第一附加側隆起部47。第一附加側隆起部47被設置在第一附加側表面42上以至少部份地界定第一附加凹部46。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附加側表面42被握套40整個地覆蓋。第一附加側隆起部47被設置在第一附加側表面42上以整個地界定第一附加凹部46。但是,第一附加側表面42可被握套40部份地覆蓋。第一附加側隆起部47可被設置在第一附加側表面42上以部份地界定第一附加凹部46。
底座本體38包含第二附加側表面48。底座本體38包含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第二附加側表面48被握套40至少部份地覆蓋。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被設置在第二附加側表面48上。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包含第二附加凹部52。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包含第二附加側隆起部53。第二附加側隆起部53被設置在第二附加側表面48上以至少部份地界定第二附加凹部52。在此實施例中,第二附加側表面48被握套40整個地覆蓋。第二附加側隆起部53被設置在第二附加側表面48上以整個地界定第二附加凹部52。但是,第二附加側表面48可被握套40部份地覆蓋。第二附加側隆起部53可被設置在第二附加側表面48上以部份地界定第二附加凹部52。
握套40包含第一內表面56及第二內表面58。第一內表面56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的反面。第一內表面56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面向第一附加側表面42。第二內表面58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設置在第二側表面24的反面。第二內表面58於樞轉軸線方向D1與第一內表面56間隔開。第二內表面58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面向第二附加側表面48。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內表面56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與第一附加側表面42接觸。第二內表面58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與第二附加側表面48接觸。
握套40包含第一內隆起部60。第一內隆起部60被設置在第一內表面56上。第一內隆起部60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第一內隆起部60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一附加凹部46。第一內隆起部60具有與第一附加凹部46互補的形狀。
握套40包含第二內隆起部62。第二內隆起部62被設置在第二內表面58上。第二內隆起部62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第二內隆起部62在握套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二附加凹部52。第二內隆起部62具有與第二附加凹部52互補的形狀。
如在圖14中所見的,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一附加區域AR13。第一附加區域AR13是以與第一區域AR11的鏈線不同的鏈線標示。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的第一附加區域AR13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的第一附加區域AR13部份地重疊。但是,第一定位部份26的第一區域AR11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定位部份44的第一附加區域AR13整個地重疊。
如在圖15中所見的,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具有第二附加區域AR23。第二附加區域AR23是以與第二區域AR21的雙劃鏈線不同的雙劃鏈線標示。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的第二附加區域AR23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的第二附加區域AR23部份地重疊。但是,第二定位部份32的第二區域AR21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二附加定位部份50的第二附加區域AR23整個地重疊。
如在圖16中所見的,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區域AR13、第二區域AR21、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區域AR1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區域AR13、第二區域AR21、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部份地重疊。但是,第一區域AR11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附加區域AR13、第二區域AR21、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整個地重疊。
如在圖17中所見的,第二區域AR2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區域AR11、第一附加區域AR13、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至少部份地重疊。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區域AR21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區域AR11、第一附加區域AR13、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部份地重疊。但是,第二區域AR21可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與第一區域AR11、第一附加區域AR13、及第二附加區域AR23整個地重疊。
如在圖1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包含安裝構件64。安裝構件64被建構成將底座構件12耦接於車把HB。在此實施例中,安裝構件64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2的底座本體38。安裝構件64包含夾環(clamp band)66及收緊結構68。收緊結構68被耦接於夾環66以收緊夾環66。
如在圖18中所見的,收緊結構68包含鉗夾螺栓70及鉗夾螺母72。鉗夾螺栓70被耦接於夾環66。鉗夾螺母72與鉗夾螺栓70螺紋接合。
如在圖9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參考表面74。參考表面74被建構成在第一端部部份16被耦接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面向上。鞍橋部份21在安裝狀態中從第二端部部份18向上延伸。鞍橋部份21在安裝狀態中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參考表面74的上方。在此實施例中,鞍橋部份21在安裝狀態中被部份地設置於參考表面74上方。但是,鞍橋部份21可在安裝狀態中被整個地設置於參考表面74上方。
底座構件12包含反向表面76。反向表面76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的反面。第一定位部份26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在鞍橋部份21與反向表面76之間。反向表面76在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參考表面74的下方。
鞍橋部份21包含第一表面78、及被設置成比第一表面78遠離第一端部部份16的第二表面80。底座構件12包含被設置在第一表面78與參考表面74之間的曲線狀表面81。第一角度AG1被界定在第一表面78與參考表面74之間且等於或小於110度。第一角度AG1等於或小於100度。第一角度AG1等於或大於70度。第一角度AG1等於或大於80度。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角度AG1為92度。但是,第一角度AG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第一軸向距離AD1於縱向方向D2被界定在樞轉軸線A1與第二端部部份18之間。第一軸向距離AD1為樞轉軸線A1與第二端部部份18之間於縱向方向D2的極大距離。第一軸向距離AD1在從20mm(毫米)至25mm(毫米)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一軸向距離AD1為22.9mm。但是,第一軸向距離AD1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第二軸向距離AD2被界定在樞轉軸線A1與曲線狀表面81之間。第二軸向距離AD2為樞轉軸線A1與曲線狀表面81之間的極小距離。第二軸向距離AD2在從20mm至28mm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二軸向距離AD2為24.4mm。但是,第二軸向距離AD2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第三軸向距離AD3於縱向方向D2被界定在樞轉軸線A1與第一端部部份16的車把接觸表面16A之間。第三軸向距離AD3為樞轉軸線A1與第一端部部份16的車把接觸表面16A之間於縱向方向D2的極小距離。第三軸向距離AD3在從57mm至69mm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三軸向距離AD3為63mm。但是,第三軸向距離AD3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第三軸向距離AD3大於第一軸向距離AD1及第二軸向距離AD2。但是,第三軸向距離AD3可等於或小於第一軸向距離AD1及第二軸向距離AD2中之至少一者。
如在圖1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活塞82。底座構件12包含缸筒孔83。缸筒孔83具有缸筒中心軸線A2。缸筒孔83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延伸。活塞82被可移動地設置於缸筒孔83內。活塞82被操作性地耦接於操作構件14,以回應操作構件14的樞轉移動而相對於底座構件12移動。
在此實施例中,活塞82被耦接於操作構件14以回應操作構件14從靜置位置P11朝向操作位置P12的樞轉移動而被推動。但是,活塞82可被耦接於操作構件14以回應操作構件14從靜置位置P11朝向操作位置P12的樞轉移動而被拉動。
活塞82可在初始位置P21與致動位置P22之間相對於底座構件12移動。活塞82在操作構件14處於靜置位置P11的靜置狀態中處於初始位置P21。活塞82在操作構件14處於操作位置P12的操作狀態中處於致動位置P22。
操作裝置10包含第一密封構件84及第二密封構件86。第一密封構件84及第二密封構件86被附接於活塞82。活塞82、第一密封構件84、及缸筒孔83界定液壓容室88。
操作裝置10包含第一偏壓構件90、活塞桿92、及耦接桿94。第一偏壓構件90被設置於液壓容室88內以將活塞82朝向初始位置P21偏壓。活塞桿92將活塞82耦接於耦接桿94。活塞桿92被可樞轉地耦接於活塞82且被可樞轉地耦接於耦接桿94。
如在圖14及1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第一導槽96及第二導槽98。如在圖13中所見的,耦接桿94包含第一端部94A及第二端部94B。耦接桿94在第一端部94A與第二端部94B之間延伸。耦接桿94的第一端部94A被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一導槽96內。耦接桿94的第二端部94B被可移動地設置於第二導槽98內。
操作裝置10包含樞銷100。底座構件12的底座本體38包含樞接孔101A及101B。樞銷100界定樞轉軸線A1。樞銷100的兩個端部被設置於樞接孔101A及101B內。樞銷100將操作構件14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2。
如在圖1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調整結構102,此調整結構102被建構成調整操作構件14相對於底座構件12的靜置位置P11。調整結構102將操作構件14操作性地耦接於活塞82。調整結構102包含中間構件104及調整螺釘106。
如在圖13中所見的,中間構件104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操作構件14。如在圖12中所見的,中間構件104與耦接桿94接觸。調整螺釘106被附接於操作構件14以改變中間構件104與操作構件14之間的相對位置。調整螺釘106與中間構件104接觸。操作構件14包含螺紋孔108。調整螺釘106被螺紋接合於操作構件14的螺紋孔108內。調整螺釘106包含被建構成可與工具例如六角扳手接合的工具接合孔106A。
如在圖19中所見的,調整螺釘106具有中心軸線A6。調整結構102包含半止動件(half stopper)109。半止動件109被附接於操作構件14以防止調整螺釘106在無意中被從操作構件14移去。操作構件14包含溝槽102A。半止動件109被設置於溝槽102A內。操作構件14包含纜線凹部14R。纜線凹部14R相對於調整螺釘106被設置在與半止動件109相反之側。控制纜線154(稍後會敘述)延伸通過纜線凹部14R。
操作裝置10包含第二偏壓構件110。第二偏壓構件110被附接於樞銷100,以將中間構件104相對於操作構件14朝向調整螺釘106偏壓。樞銷100將第二偏壓構件110相對於底座構件12支撐。
如在圖1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包含第三偏壓構件111。第三偏壓構件111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2以將耦接桿94相對於底座構件12朝向中間構件104偏壓。樞銷100將第三偏壓構件111相對於底座構件12支撐。
如在圖14中所見的,耦接桿94的第一端部94A在活塞82處於初始位置P21(圖12)的靜置狀態中與第一導槽96的第一槽端部96A接觸。第一偏壓構件90及第三偏壓構件111在活塞82處於初始位置P21(圖12)的靜置狀態中將耦接桿94的第一端部94A壓抵於第一導槽96的第一槽端部96A。
如在圖15中所見的,耦接桿94的第二端部94B在活塞82處於初始位置P21(圖12)的靜置狀態中與第二導槽98的第二槽端部98A接觸。第一偏壓構件90及第三偏壓構件111在活塞82處於初始位置P21(圖12)的靜置狀態中將耦接桿94的第二端部94B壓抵於第二導槽98的第二槽端部98A。
如在圖12中所見的,第一偏壓構件90對活塞82施加第一偏壓力BF1。第二偏壓構件110(圖19)對中間構件104施加第二偏壓力BF2。第三偏壓構件111對耦接桿94施加第三偏壓力BF3。第一偏壓力BF1大於第三偏壓力BF3。但是,第一偏壓力BF1可等於或小於第三偏壓力BF3。
底座構件12包含貯器孔112。貯器孔112具有貯器中心軸線A3。貯器孔112沿著貯器中心軸線A3延伸。在此實施例中,缸筒中心軸線A2沿著貯器中心軸線A3延伸。缸筒中心軸線A2平行於貯器中心軸線A3。但是,缸筒中心軸線A2可不平行於貯器中心軸線A3。
操作裝置10包含隔膜(diaphragm)114、蓋件116、止動件118、及貯器插塞120。隔膜114被設置於貯器孔112以封閉貯器孔112的端部開口112A。貯器孔112及隔膜114界定貯器容室122。蓋件116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2以將隔膜114的端部固持在蓋件116與底座構件12之間。止動件118被固定於底座構件12以防止蓋件116在無意中被從底座構件12移去。底座構件12的底座本體38包含被連接於貯器孔112的螺紋孔124。貯器插塞120被螺紋接合於螺紋孔124內。
底座構件12包含將貯器孔112連接於缸筒孔83的多個連接孔126及128。液壓容室88在活塞82處於初始位置P21的狀態中經由連接孔128而與貯器容室122流體連通。當活塞82從初始位置P21朝向致動位置P22移動時,在第一密封構件84移動超過連接孔128之後,第一密封構件84阻塞連接孔126與液壓容室88之間的流體連通。
如在圖12中所見的,樞轉軸線A1在底座構件12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上方。樞轉軸線A1在安裝狀態中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於貯器中心軸線A3的上方。但是,樞轉軸線A1可在安裝狀態中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下方,或是被設置於與缸筒中心軸線A2的位置相同的位置。樞轉軸線A1可在安裝狀態中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於貯器中心軸線A3的下方,或是被設置於與貯器中心軸線A3的位置相同的位置。
如在圖20中所見的,缸筒中心軸線A2於平行於樞轉軸線A1(圖12)的樞轉軸線方向D1從貯器中心軸線A3偏移。缸筒中心軸線A2於垂直於樞轉軸線A1(圖12)及缸筒中心軸線A2二者的垂直方向D3從貯器中心軸線A3偏移。樞轉軸線A1(圖12)在底座構件12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在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觀看時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上方及於貯器中心軸線A3的上方。貯器中心軸線A3在底座構件12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在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觀看時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上方。
貯器孔112具有沿著貯器中心軸線A3延伸的筒形形狀。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12包含具有貯器孔112的缸筒129。貯器孔112具有沿著垂直於貯器中心軸線A3的平面所取的圓形截面。但是,貯器孔112的截面形狀不限於此實施例。貯器孔112的截面可具有其他形狀,例如多邊形形狀或橢圓形形狀。換句話說,在此敘述中,所述的筒形形狀不只是指示具有圓形截面的形狀,並且也指示具有其他截面例如多邊形截面、橢圓形截面等的形狀,只要貯器孔112是沿著貯器中心軸線A3延伸。
缸筒孔83具有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貯器孔112具有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第一偏移距離DS1於樞轉軸線方向D1被界定在缸筒中心軸線A2與貯器中心軸線A3之間。第一偏移距離DS1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中之至少一者。第一偏移距離DS1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中之至少一者。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偏移距離DS1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二者。第一偏移距離DS1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二者。但是,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可等於或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第一偏移距離DS1可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或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第一偏移距離DS1可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或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第一偏移距離DS1可等於或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中之至少一者。第一偏移距離DS1可等於或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中之至少一者。
第二偏移距離DS2於垂直於樞轉軸線A1及缸筒中心軸線A2二者的垂直方向D3被界定在缸筒中心軸線A2與貯器中心軸線A3之間。第一偏移距離DS1小於第二偏移距離DS2。第二偏移距離DS2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中之至少一者。第二偏移距離DS2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中之至少一者。
在此實施例中,第二偏移距離DS2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二者。第二偏移距離DS2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二者。但是,第一偏移距離DS1可等於或大於第二偏移距離DS2。第二偏移距離DS2可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或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第二偏移距離DS2可大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或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第二偏移距離DS2可等於或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的一半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一半中之至少一者。第二偏移距離DS2可等於或小於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中之至少一者。
舉例而言,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每一個在從5mm(毫米)至15mm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為10mm。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為10.4mm。但是,缸筒極大內部直徑DM1及貯器極大內部直徑DM2的每一個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舉例而言,第一偏移距離DS1在從1mm至15mm的範圍內。第一偏移距離DS1較佳地在從1mm至5mm的範圍內。第二偏移距離DS2在從3mm至25mm的範圍內。第二偏移距離DS2較佳地在從6mm至18mm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偏移距離DS1為2mm,且第二偏移距離DS2為12.6mm。但是,第一偏移距離DS1及第二偏移距離DS2的每一個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如在圖21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從缸筒孔83延伸至端部開口132的孔130。端部開口132在底座構件12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下方。孔130具有在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觀看時相對於垂直於樞轉軸線A1(圖13)的參考平面RP傾斜的孔中心軸線A4。孔中心軸線A4與缸筒中心軸線A2相交。但是,孔中心軸線A4可從缸筒中心軸線A2偏移。底座本體38包含管狀部件134及附加管狀部件136。管狀部件134包含缸筒孔83。附加管狀部件136包含孔130及端部開口132。附加管狀部件136從管狀部件134沿著孔中心軸線A4延伸。
操作裝置10進一步含被設置於孔130以封閉孔130的插塞138。插塞138被設置在缸筒孔83與端部開口132之間。插塞138在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缸筒中心軸線A2的下方。孔130包含螺紋孔130A。插塞138包含被螺紋接合於螺紋孔130A內的外螺紋部份138A。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2的止動銷140。插塞138被設置在缸筒孔83與止動銷140之間。插塞138被附接於附加管狀部件136。底座構件12包含附接孔142。止動銷140被設置於附接孔142。孔130、插塞138、及止動銷140可從操作裝置10被省略。
底座構件12包含從缸筒孔83朝向與孔130相反之側延伸的附加孔144。附加孔144具有與孔中心軸線A4同軸的附加孔中心軸線A5。底座構件12包含輸出通道146。輸出通道146被建構成與液壓操作裝置2流體連通。附加孔144將缸筒孔83連接於輸出通道146。附加孔144在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觀看時從缸筒孔83延伸而避開貯器孔112。但是,附加孔144的結構不限於此實施例。附加孔144可從底座構件12被省略。
如在圖22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2包含附加構件148,此附加構件148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以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38的管狀部件134。附加構件148包含開口148A。附加管狀部件136在附加構件148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的狀態中被設置於開口148A內。附加構件148為與底座本體38及握套40分開的構件。但是,附加構件148可以與底座本體38及握套40中之一者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一構件。在此實施例中,附加構件148是用黏著劑而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但是,附加構件148可用另一種附接結構例如螺釘而被附接於底座本體38。管狀部件134的外圓周表面對完全管狀部件的整個外圓周表面的暴露百分比在從80%至95%的範圍內。在此實施例中,暴露百分比為92%。但是,暴露百分比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如在圖23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輸入的電開關SW1、SW2、及/或SW3。電開關SW1、SW2、及/或SW3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操作構件14中之至少一者上。在此實施例中,電開關SW1被設置在操作構件14上。電開關SW2被設置在操作構件14上。電開關SW3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上。亦即,電開關SW1、SW2、及SW3可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及操作構件14二者上。但是,電開關可只被設置在底座構件12上或只被設置在操作構件14上。電開關可被設置在操作裝置10的其他構件上。
電開關SW1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升檔輸入U1。電開關SW2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降檔輸入U2。電開關SW3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升檔輸入U1及使用者降檔輸入U2以外其他的附加使用者輸入U3。但是,電開關SW3可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升檔輸入U1及使用者降檔輸入U2中之一者。
在此實施例中,電開關SW3被附接於鞍橋部份21。底座本體38包含底座部件38A及鞍橋框架38B。底座部件38A包含上表面38C。上表面38C在底座本體38被安裝於車把HB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樞轉軸線A1的上方。鞍橋框架38B被設置在上表面38C上且從上表面38C於與樞轉軸線A1相反之側延伸。電開關SW3被固定於鞍橋框架38B。但是,電開關SW3的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電開關SW3包含開關托座SW31及開關單元SW32。開關托座SW31被固定於鞍橋框架38B。開關單元SW32被固定於開關托座SW31。開關單元SW32包含底座板件SW33及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底座板件SW33被附接於開關托座SW31。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可移動地附接於底座板件SW33以接收附加使用者輸入U3。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面向第一樞轉軸線方向D11。
如在圖24中所見的,電開關SW3於樞轉軸線方向D1從參考平面RP偏移。因此,使用者可以可靠地操作電開關SW3。明確地說,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設置成於樞轉軸線方向D1較為靠近第一附加側表面42而較為遠離第二附加側表面48。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於操作方向D4相對於開關托座SW31移動。操作方向D4不垂直於參考平面RP。操作方向D4不平行於參考平面RP。操作方向D4相對於參考平面RP傾斜。垂直方向D3(圖22)係垂直於樞轉軸線A1及缸筒中心軸線A2二者被界定。操作方向D4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不平行於缸筒中心軸線A2。操作方向D4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相對於缸筒中心軸線A2傾斜。但是,操作方向D4可垂直於參考平面RP。操作方向D4可平行於參考平面RP。操作方向D4可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垂直於缸筒中心軸線A2。操作方向D4可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平行於缸筒中心軸線A2。
如在圖25中所見的,鞍橋框架38B包含基座框架38D、第一肋部38E、及第二肋部38F。基座框架38D被設置在底座部件38A的上表面38C上且從上表面38C延伸。第一肋部38E及第二肋部38F被設置在底座部件38A的上表面38C上且從上表面38C延伸。第一肋部38E與第二肋部38F間隔開。
如在圖26中所見的,基座框架38D具有面向操作方向D4的附接表面38G。鞍橋框架38B包含第四肋部38H。第四肋部38H從附接表面38G於操作方向D4延伸以提供附接凹部38R。電開關SW3被設置於附接凹部38R。在此實施例中,電開關SW3被可在無實質損壞下拆卸地附接於鞍橋框架38B。舉例而言,電開關SW3是用緊固件例如螺釘而被附接於鞍橋框架38B。電開關SW3可被更換為其他組件。其他組件的例子包括另一開關、及具有與電開關SW3的形狀實質上相同的形狀的單元。
如在圖24中所見的,附接表面38G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不垂直於缸筒中心軸線A2。附接表面38G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不平行於缸筒中心軸線A2。附接表面38G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相對於缸筒中心軸線A2傾斜。但是,附接表面38G可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垂直於缸筒中心軸線A2。附接表面38G可在於垂直方向D3(圖22)觀看時平行於缸筒中心軸線A2。
如在圖27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控制器CR,此控制器CR被電連接於電開關SW3,以根據電開關SW3的操作而產生控制訊號。控制訊號的例子包括用以控制電裝置例如自行車座桿(bicycle seatpost)、自行車懸吊裝置、自行車換檔裝置、自行車碼錶(cycle computer)、或智慧型手機(smart phone)的控制訊號。控制器CR可從操作裝置10被省略或是被設置在操作裝置10以外的其他裝置上。
控制器CR包含處理器CR1、記憶體CR2、及電路板CR3。處理器CR1及記憶體CR2被電安裝在電路板CR3上。處理器CR1是用電路板CR3而被電連接於記憶體CR2。處理器CR1包含中央處理單元(CPU)。記憶體CR2儲存程式及其他資訊。記憶體CR2包含僅讀記憶體(ROM)及隨機存取記憶體(RAM)。舉例而言,儲存於記憶體CR2內的程式被讀取至處理器CR1內,因而使控制器CR的演算法(algorithm)被執行。
如在圖28中所見的,電路板CR3被附接於電開關SW3的底座板件SW33。控制器CR被整合(integrated)於電開關SW3。換句話說,電開關SW3被設置在控制器CR上。在此實施例中,開關單元SW32包含開關電路SW35。開關電路SW35被電安裝在電路板CR3上。舉例而言,開關電路SW35包含常開(normally-open)開關。但是,開關電路SW35可包含其他類型的開關。
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與開關電路SW35接觸。開關單元SW32包含撓性支撐件SW36。撓性支撐件SW36被附接於底座板件SW33,且將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於操作方向D4相對於底座板件SW33移動地支撐。在此實施例中,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與撓性支撐件SW36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一構件。但是,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為與撓性支撐件SW36分開的構件。
如在圖27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進一步包含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及操作構件14中之一者的纜線連接器CC。在此實施例中,纜線連接器CC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2。但是,纜線連接器CC可被設置於操作構件14。纜線連接器CC是用控制纜線150而被電連接於控制器CR。纜線連接器CC包含連接埠CC1(圖29),用以可拆卸地接收電控制纜線5,以將電控制纜線5電連接於控制器CR。
如在圖29中所見的,底座本體38包含連接器附接凹部152。纜線連接器CC被設置於連接器附接凹部152。纜線連接器CC可從操作裝置10被省略或是被設置於操作裝置10以外的其他裝置。
如在圖27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包含通訊器CM,此通訊器CM被建構成傳輸由控制器CR所產生的控制訊號。在此實施例中,通訊器CM被建構成使用電力線通訊(power line communication(PLC))技術來傳輸傳輸由控制器CR所產生的控制訊號。但是,通訊器CM可被建構成無線地傳輸由控制器CR所產生的控制訊號。在此種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可包含被安裝於電開關SW1、電開關SW2、電開關SW3、控制器CR、及/或纜線連接器CC的電源。電源的例子包括電池及電力產生裝置(例如,壓電(piezoelectric element)元件)。
電力線通訊(PLC)是在也同時被用於至電裝置4及6的電力傳輸或電力分佈的導體上載運資料。通訊器CM接收由控制器CR所產生的控制訊號。通訊器CM將控制訊號疊加(superimpose)在於電控制纜線5中流動的電源電壓上。電源電壓是從電源BT(例如,電池)用電控制纜線5供應。
電開關SW1及SW2被電連接於控制器CR。在此實施例中,電開關SW1及SW2是用控制纜線154而被電連接於控制器CR。控制器CR根據使用者升檔輸入U1及使用者降檔輸入U2而分別產生升檔控制訊號及降檔控制訊號。控制器CR可被建構成回應根據電開關SW1、SW2、及SW3所產生的控制訊號而分別控制分開的裝置。控制器CR可被建構成回應根據電開關SW1、SW2、及SW3中的至少兩個所產生的控制訊號而控制一個裝置。 第二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30及31敘述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操作裝置210。除了底座本體38外,操作裝置210具有與操作裝置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第一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30及31中所見的,操作裝置210包含底座構件212,此底座構件212包含底座本體238。底座構件212具有與底座構件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底座本體238具有與底座本體38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樞轉軸線A1的位置PA1可被改變至至少一個其他位置。舉例而言,底座本體238除樞接孔101A及101B外還包含附加樞接孔101C及101D。樞轉軸線A1的位置PA1可藉著將樞銷100插入附加樞接孔101C及101D而被改變至位置PA2。如此,底座本體238可供不同類型的操作裝置共用。另外,使用者可依據使用者的手的大小改變樞轉軸線A1的位置。位置PA1與位置PA2之間的位置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舉例而言,雖然位置PA1及位置PA2在第二實施例中被配置於縱向方向D2,但是位置PA1及位置PA2可被配置於垂直方向D3。 第三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32及33敘述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操作裝置310。除了操作構件14外,操作裝置310具有與操作裝置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在第一實施例中,如在圖4中所見的,操作構件14在於底座構件12的縱向方向D2(圖2)觀看時從近端部14A實質上線性地延伸至遠端部14B。如在圖3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310包含操作構件314。操作構件314具有第一實施例的操作構件14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操作構件314在沿著缸筒中心軸線A2觀看時從近端部14A延伸至遠端部14B成為使得遠端部14B於樞轉軸線方向D1從近端部14A偏移。如在圖33中所見的,操作構件314包含槓桿凹部14C及突出部14D。 第四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34至36敘述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操作裝置410。除了底座構件12外,操作裝置410具有與操作裝置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34中所見的,操作裝置410包含底座構件412。底座構件412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底座構件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4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4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4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第一突出部件413A被設置在握套40上以增進底座構件412的抓握。第二突出部件413B被設置在握套40上以增進底座構件412的抓握。第三突出部件413C被設置在握套40上以增進底座構件412的抓握。
第一突出部件413A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第二突出部件4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第三突出部件413C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中之至少一者可被設置於其他位置,例如第一表面78或曲線狀表面81。
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與第三突出部件413C彼此間隔開。但是,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中之至少一者可與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中之另一者被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部件。
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4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413A、多個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多個第三突出部件413C。第一突出部件413A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413B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總數目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突出部件413A具有第一寬度W41。第二突出部件413B具有第二寬度W42。第三突出部件413C具有第三寬度W43。第一寬度W41、第二寬度W42、與第三寬度W43彼此相等。但是,第一寬度W41、第二寬度W42、及第三寬度W43中之至少一者可與第一寬度W41、第二寬度W42、及第三寬度W43中之另一者不同。
第二突出部件413B在於垂直方向D3觀看時於與第一突出部件413A延伸的方向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但是,如在圖35中所見的,在於垂直方向D3觀看時,第二突出部件413B的方向可以與第一突出部件413A的方向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方向相同。
如在圖36中所見的,第一突出部件413A具有從參考表面74被界定的第一突出量AP41。第二突出部件413B具有從參考表面74被界定的第二突出量AP42。第三突出部件413C具有從參考表面74被界定的第三突出量AP43。第一突出量AP41與第二突出量AP42及第三突出量AP43不同。第一突出量AP41小於第二突出量AP42及第三突出量AP43。第二突出量AP42等於第三突出量AP43。但是,第一突出量AP41可等於或大於第二突出量AP42及/或第三突出量AP43。第二突出量AP42可與第三突出量AP43不同。 第五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37及38敘述根據第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510。除了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配置外,操作裝置510具有與操作裝置4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37中所見的,操作裝置510包含底座構件512。底座構件512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的底座構件4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5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5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5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513A及第二突出部件513B。底座構件5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513A及多個第二突出部件513B。相應於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部件被從底座構件512省略。
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513A中的至少一個被設置在第一表面78上。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513A中的其餘部件被設置在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5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513A可只被設置在第一表面78上或只被設置在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513A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513B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曲線狀表面81中之至少一者上。
第一突出部件513A具有第一寬度W51。第二突出部件513B具有第二寬度W52。第一寬度W51與第二寬度W52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W51大於第二寬度W52。但是,第一寬度W51可等於或小於第二寬度W52。
如在圖38中所見的,第一突出部件513A具有從第一表面78或曲線狀表面81被界定的第一突出量AP51。第二突出部件513B具有從參考表面74被界定的第二突出量AP52。第一突出量AP51與第二突出量AP52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量AP51小於第二突出量AP52。但是,第一突出量AP51可等於或大於第二突出量AP52。 第六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39及40敘述根據第六實施例的操作裝置610。除了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配置外,操作裝置610具有與操作裝置4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39中所見的,操作裝置610包含底座構件612。底座構件612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的底座構件4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6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6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6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613A及第二突出部件613B。底座構件6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613A及多個第二突出部件613B。相應於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部件被從底座構件612省略。
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613A被設置在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6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613A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其他表面例如參考表面74及第一表面78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613B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其他表面例如第一表面78及曲線狀表面81上。
第一突出部件613A具有第一寬度W61。第二突出部件613B具有第二寬度W62。第一寬度W61與第二寬度W62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W61於第一突出部件613A為定值。第二寬度W62從第二突出部件613B的一個端部變化至第二突出部件613B的另一個端部。第二寬度W62等於或大於第一寬度W61。但是,第一寬度W61可從第一突出部件613A的一個端部變化至第一突出部件613A的另一個端部。第二寬度W62可於第二突出部件613B為定值。
如在圖40中所見的,第一突出部件613A具有從曲線狀表面81被界定的第一突出量AP61。第二突出部件613B具有從參考表面74被界定的第二突出量AP62。第一突出量AP61與第二突出量AP62不同。在此實施例中,第一突出量AP61從第一突出部件613A的一個端部變化至第一突出部件613A的另一個端部。第二突出量AP62從第二突出部件613B的一個端部變化至第二突出部件613B的另一個端部。但是,第一突出量AP61可於第一突出部件613A為定值。第二突出量AP62可於第二突出部件613B為定值。 第七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41敘述根據第七實施例的操作裝置710。除了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配置外,操作裝置710具有與操作裝置4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41中所見的,操作裝置710包含底座構件712。底座構件712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的底座構件4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7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7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7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713A、第二突出部件713B、及第三突出部件713C。底座構件7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713A、多個第二突出部件713B、及多個第三突出部件713C。
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713A被設置在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7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所述的多個第三突出部件713C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713A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參考表面74及/或第一表面78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713B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或曲線狀表面81上。
第一突出部件713A具有第一寬度W71。第二突出部件713B具有第二寬度W72。第三突出部件713C具有第三寬度W73。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W71、第二寬度W72、與第三寬度W73彼此相等。但是,第一寬度W71、第二寬度W72、及第三寬度W73中之至少一者可與第一寬度W71、第二寬度W72、及第三寬度W73中之另一者不同。
第一突出部件713A具有如同第一突出部件413A的第一突出量AP41(圖36)。第二突出部件713B具有如同第二突出部件413B的第二突出量AP42(圖36)。第三突出部件713C具有如同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第三突出量AP43(圖36)。但是,第一突出部件713A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713B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三突出部件713C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八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42敘述根據第八實施例的操作裝置810。除了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配置外,操作裝置810具有與操作裝置4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42中所見的,操作裝置810包含底座構件812。底座構件812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的底座構件4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8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8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8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813A及第二突出部件813B。底座構件8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813A及多個第二突出部件813B。相應於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部件被從底座構件812省略。
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813A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8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813A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或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813B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或曲線狀表面81上。
第一突出部件813A具有第一寬度W81。第二突出部件813B具有第二寬度W8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W81等於第二寬度W82。但是,第一寬度W81可與第二寬度W82不同。
第一突出部件813A具有如同第一突出部件413A的第一突出量AP41(圖36)。第二突出部件813B具有如同第二突出部件413B的第二突出量AP42(圖36)。但是,第一突出部件813A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813B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一突出部件813A包含第一部件813A1及第二部件813A2。第二部件813A2於與第一部件813A1延伸的方向不同的方向延伸。第一部件813A1被與第二部件813A2成整體地設置。但是,第一部件813A1可為與第二部件813A2分開的部件。 第九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43敘述根據第九實施例的操作裝置910。除了第一突出部件413A、第二突出部件413B、及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配置外,操作裝置910具有與操作裝置4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43中所見的,操作裝置910包含底座構件912。底座構件912具有與第四實施例的底座構件4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在此實施例中,底座構件912包含被設置在底座構件912的外表面上的至少一個突出部件。底座構件912包含第一突出部件913A及第二突出部件913B。底座構件912包含多個第一突出部件913A及多個第二突出部件913B。相應於第三突出部件413C的部件被從底座構件912省略。
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913A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913B被設置在參考表面74上。但是,所述的多個第一突出部件913A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或曲線狀表面81上。所述的多個第二突出部件913B可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第一表面78及/或曲線狀表面81上。
第一突出部件913A具有第一寬度W91。第二突出部件913B具有第二寬度W9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寬度W91等於第二寬度W92。但是,第一寬度W91可與第二寬度W92不同。
第一突出部件913A具有如同第一突出部件413A的第一突出量AP41(圖36)。第二突出部件913B具有如同第二突出部件413B的第二突出量AP42(圖36)。但是,第一突出部件913A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第二突出部件913B的突出量不限於此實施例。 第十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44至59敘述根據第十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10。除了底座構件12外,操作裝置1010具有與操作裝置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44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10包含底座構件1012及操作構件14。底座構件1012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底座構件12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底座構件1012包含第一端部部份16、第二端部部份18、及抓握部份20。操作構件14被可繞樞轉軸線A1樞轉地耦接於底座構件1012。用於操作裝置1010的底座構件1012包含底座本體1038及握套1040。握套1040被建構成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以至少部份地覆蓋底座本體1038。底座本體1038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底座本體38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握套1040具有與第一實施例的握套40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
如在圖45中所見的,底座構件1012包含第一側表面22及第二側表面24。底座構件1012包含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18的定位部份1025。定位部份1025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定位部份1025包含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手指的定位凹部1025A。定位凹部1025A被設置在第一側表面22上。如在圖4中所見的,手指的例子包括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及小指。亦即,騎車者的手指也可被稱為騎車者的手的指部。
如在圖46中所見的,定位部份1025包含定位側表面1025B及壁部1025C。壁部1025C從定位側表面1025B突出以提供定位凹部1025A。壁部1025C包含從定位側表面1025B延伸的接收表面1025D。接收表面1025D相對於定位側表面1025B傾斜。定位側表面1025B及接收表面1025D界定定位凹部1025A。定位側表面1025B及接收表面1025D被建構成接觸騎車者的手指F(例如,拇指)。
如在圖47中所見的,定位部份1025包含被建構成指示定位部份1025的位置的指示部1025E。指示部1025E包含圖案(pattern)。在此實施例中,指示部1025E被設置在定位側表面1025B及接收表面1025D上。但是,指示部1025E的配置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48中所見的,指示部1025E包含至少一個溝槽。在此實施例中,指示部1025E包含多個溝槽1025F。如在圖47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溝槽1025F包含多個筆直溝槽1025G及一環狀溝槽1025H。所述的多個筆直溝槽1025G被設置於環狀溝槽1025H內。但是,指示部1025E的結構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49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10包含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建構成接收附加使用者輸入U3(使用者輸入的例子)且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012的第二端部部份18。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安裝於底座構件1012的底座本體1038。在此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10包含電開關SW3。電開關SW3包含所述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即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的開關底座SW37。開關底座SW37包含第一實施例中所述的開關托座SW31及底座板件SW33。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開關底座SW37於操作方向D4移動。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建構成被使用者操作。但是,電開關SW3可從操作裝置1010被省略。
如在圖50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010包含限制構件1027。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與底座構件1012的第一端部部份16之間,以限制對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的無意中的進接。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與底座構件1012的第一端部部份16之間,以限制使用者的手進接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與底座構件1012的第一端部部份16之間,以限制設置在抓握部份20上的使用者的手進接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此處所使用的術語「進接」可涵蓋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的操作。
如在圖51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及限制構件1027被設置成較為靠近第一側表面22及第二側表面24中之一者而較為遠離第一側表面22及第二側表面24中之另一者。在此實施例中,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及限制構件1027被設置成較為靠近第一側表面22而較為遠離第二側表面24。但是,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及限制構件1027可被設置成較為靠近第二側表面24而較為遠離第一側表面22。
如在圖52中所見的,限制構件1027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限制構件1027被可在無實質損壞下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限制構件1027是用緊固件1029而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但是,限制構件1027可以是用其他固定結構例如黏著劑、扣合(snap-fitting)、及壓入配合(press-fitting)而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
電開關SW3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在此實施例中,電開關SW3被可在無實質損壞下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電開關SW3及限制構件1027是用緊固件1029而被可拆卸地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但是,電開關SW3可以是用例如黏著劑、扣合、及壓入配合等固定結構而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
底座本體1038包含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18的收納凹部1038A。電開關SW3被設置於收納凹部1038A內。開關底座SW37被設置於收納凹部1038A內。限制構件1027被設置於收納凹部1038A內。但是,收納凹部1038A可從底座本體1038被省略。
如在圖51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01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突出。限制構件1027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突出。限制構件1027相對於開關底座SW37於操作方向D4突出。開關底座SW37界定參考平面RP2。開關底座SW37包含面向操作方向D4的外表面SW38。外表面SW38界定參考平面RP2。參考平面RP2垂直於操作方向D4。但是,電開關SW3的其他部件可界定參考平面RP2。
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具有從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被界定的第一長度L11。限制構件1027具有從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被界定的第二長度L1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長度L11大於第二長度L12。但是,第一長度L11可等於或小於第二長度L12。
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一段操作行程L13。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從靜置位置P31移動至操作位置P32。電開關SW3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處於靜置位置P31的狀態中關閉。電開關SW3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處於操作位置P32的狀態中打開。操作行程L13是從靜置位置P31被界定至操作位置P32。
在此實施例中,操作行程L13等於或大於第一長度L11與第二長度L12之間的差值L14。操作行程L13大於第一長度L11與第二長度L12之間的差值L14。但是,操作行程L13可等於或小於第一長度L11與第二長度L12之間的差值L14。
握套1040被建構成在握套10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的狀態中至少部份地覆蓋限制構件1027。在此實施例中,握套1040被建構成在握套10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的狀態中整個地覆蓋限制構件1027。但是,握套1040可被建構成在握套10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的狀態中部份地覆蓋限制構件1027。
限制構件1027為與握套1040分開的構件。限制構件1027為與底座構件1012分開的構件。限制構件1027為與開關底座SW37分開的構件。但是,限制構件1027可與開關底座SW37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一構件。限制構件1027可與握套1040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一構件。
如在圖53中所見的,限制構件1027包含開口1031。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設置於開口1031內。在此實施例中,開口1031包含缺口1031A及附加缺口1031B。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被設置於缺口1031A內。但是,開口1031可包含其他結構,例如孔及凹部。開口1031的形狀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52中所見的,限制構件1027包含限制本體1033。限制本體1033被附接於底座構件1012。限制本體1033是用緊固件1029而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如在圖50中所見的,限制本體1033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在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與底座構件1012的第一端部部份16之間。
如在圖53中所見的,限制構件1027包含從限制本體1033延伸的第一延伸部份1035。第二端部部份18包含在底座構件1012被安裝於車把HB(見例如圖44)的安裝狀態中被設置於第二端部部份18的上方側的表面18A。第一延伸部份1035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在第二端部部份18的表面18A與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之間。限制構件1027包含從限制本體1033延伸的第二延伸部份1037。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設置在第一延伸部份1035與第二延伸部份1037之間。但是,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第一延伸部份1035、與第二延伸部份1037之間的位置關係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53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包含於操作方向D4延伸的中心軸線A7。第一延伸部份1035及第二延伸部份1037在於操作方向D4觀看時界定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的繞中心軸線A7的角度範圍AR。限制本體1033在於操作方向D4觀看時被設置於角度範圍AR內。在此實施例中,角度範圍AR大於90度。角度範圍AR較佳地大於120度。角度範圍AR較佳地大於180度。但是,角度範圍AR不限於此實施例及以上所述的範圍。
如在圖47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定位部份1025的區域內。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定位側表面1025B的區域內。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指示部1025E的區域內。
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定位部份1025的區域內。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定位側表面1025B的區域內。限制構件1027在沿著樞轉軸線A1觀看時被至少部份地設置於相應於指示部1025E的區域內。
如在圖51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是由使用者的手(例如,使用者的手指F,例如拇指F1)經由握套1040而於操作方向D4被操作。
如在圖54中所見的,底座本體1038包含底座外表面1038B。握套1040包含套內表面1040B。套內表面1040B被建構成在握套10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的狀態中面向底座外表面1038B。底座構件1012包含多個凸形部件1041。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至少兩個凸形部件被設置在底座外表面1038B及套內表面1040B中之至少一者上。在此實施例中,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被設置在套內表面1040B上。但是,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可被設置在底座外表面1038B上。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至少兩個凸形部件可被設置在套內表面1040B上,並且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其餘者可被設置在底座外表面1038B上。
如在圖55至58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該至少兩個凸形部件是以預定圖案被配置。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彼此間隔開。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一個凸形部件具有與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中的另一個凸形部件的形狀相同的形狀。套內表面1040B包含第一套內表面1040D、第二套內表面1040E、第三套內表面1040F、及第四套內表面1040G。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包含多個第一凸形部件1041D、多個第二凸形部件1041E、多個第三凸形部件1041F、及多個第四凸形部件1041G。所述的多個第一凸形部件1041D被設置在第一套內表面1040D上。所述的多個第二凸形部件1041E被設置在第二套內表面1040E上。所述的多個第三凸形部件1041F被設置在第三套內表面1040F上。所述的多個第四凸形部件1041G被設置在第四套內表面1040G上。
如在圖55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第一凸形部件1041D中的至少兩個凸形部件繞樞轉軸線A1被設置。如在圖56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第二凸形部件1041E中的至少兩個凸形部件繞樞轉軸線A1被設置。在此實施例中,預定圖案包含線性配置。如在圖57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第三凸形部件1041F中的至少三個凸形部件以線性配置被設置。如在圖58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第四凸形部件1041G中的至少三個凸形部件以線性配置被設置。但是,預定圖案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59中所見的,握套1040包含套外表面1040C。握套1040具有從套內表面1040B被界定至套外表面1040C的厚度T1。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具有從握套1040的套內表面1040B被界定的高度T2。高度T2等於或小於握套1040的厚度T1。在此實施例中,高度T2包含極大高度T3。極大高度T3等於或大於0.5mm(毫米)。但是,極大高度T3不限於此範圍。
如在圖55至58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的每一個具有曲線狀輪廓。如在圖54中所見的,在此實施例中,曲線狀輪廓具有沿著套內表面1040B被界定的極大長度ML1。如在圖55至58中所見的,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的每一個具有圓形輪廓。極大長度ML1為曲線狀輪廓或圓形輪廓的直徑DM11。高度T2小於曲線狀輪廓的直徑DM11。高度T2小於圓形輪廓的直徑DM11。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的每一個包含曲線狀凸面1041A。舉例而言,曲線狀凸面1041A構成球面的一部份。高度T2小於曲線狀凸面1041A的曲率半徑。但是,凸形部件1041的形狀不限於此實施例。
如在圖54及59中所見的,握套1040在握套1040被附接於底座本體1038的狀態中由於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與底座本體1038接觸而彈性變形。如此,所述的多個凸形部件1041可增大握套1040的緊度而使握套1040相對於底座本體1038穩固地配合。 第十一實施例
以下參考圖60及61敘述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110。除了電開關SW3及限制構件1027外,操作裝置1110具有與操作裝置1010的結構相同的結構。因此,具有與上述實施例中的元件實質上相同的作用或功能的元件在此處會被給予相同的元件符號,並且為簡潔起見將不會在此處被再次地詳細敘述及/或顯示。
如在圖60中所見的,操作裝置1110包含底座構件1012。操作裝置1110進一步包含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被建構成接收附加使用者輸入且被設置於底座構件1012的第二端部部份18。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與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間隔開。
操作裝置1110包含限制構件1127。限制構件1127具有與第十實施例的限制構件1027的結構實質上相同的結構。限制構件1127被建構成限制對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的無意中的進接。限制構件1127被建構成限制使用者的手進接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
如在圖61中所見的,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01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突出。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相對於底座構件101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且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突出。
限制構件1127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突出。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具有從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被界定的第一長度L11。限制構件1127具有從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被界定的第二長度L12。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具有從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被界定的第三長度L21。第一長度L11及第三長度L21中之至少一者大於第二長度L12。在此實施例中,第一長度L11及第三長度L21大於第二長度L12。但是,第一長度L11及第三長度L21中之至少一者可等於或小於第二長度L12。
使用者操作部份SW34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一段操作行程L13。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移動一段附加操作行程L23。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相對於參考平面RP2於操作方向D4從靜置位置P41移動至操作位置P42。電開關SW3在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處於靜置位置P41的狀態中關閉。電開關SW3在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處於操作位置P42的狀態中打開。附加操作行程L23是從靜置位置P41被界定至操作位置P42。
操作行程L13等於或大於第一長度L11與第二長度L12之間的差值。附加操作行程L23等於或大於第二長度L12與第三長度L21之間的差值。在此實施例中,附加操作行程L23大於第二長度L12與第三長度L21之間的差值。但是,附加操作行程L23可等於或小於第二長度L12與第三長度L21之間的差值。
電開關SW3包含附加開關電路SW45。附加開關電路SW45被電安裝在電路板CR3上。舉例而言,附加開關電路SW45包含常開開關。但是,附加開關電路SW45可包含其他類型的開關。
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與附加開關電路SW45接觸。電開關SW3包含附加撓性支撐件SW46。附加撓性支撐件SW46被附接於底座板件SW33,且將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於操作方向D4相對於底座板件SW33移動地支撐。在此實施例中,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被與附加撓性支撐件SW46成整體地設置成為單件式的單一構件。但是,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SW44可為與附加撓性支撐件SW46分開的構件。
第一至第十一實施例中之至少一者可以與第一至第十一實施例中之另一者組合。
此處所用的術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是指明確界定所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但是不排除其他未述及的特徵、元件、組件、群類、整數、及/或步驟的存在的開放式術語。此概念也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眼,例如術語「具有」、「包括」、及其衍生字。
術語「構件」、「區段」、「部份」、「部件」、「元件」、「本體」、及「結構」在以單數使用時可具有單一部件或多個部件的雙重意義。
本申請案所記載的序號例如「第一」及「第二」只是識別號,並不具有任何其他的意義,例如特定的順序及類似者。另外,舉例而言,術語「第一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二元件」存在,並且術語「第二元件」本身並不暗示有「第一元件」存在。
此處所使用的術語「一對或成對」除了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相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之外,還可涵蓋成對元件具有彼此不同的形狀或結構的組態。
術語「一(a或an)」、「一個或多個」、與「至少一個」在此處可被互換地使用。
最後,此處所用的程度術語例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表示其所修飾的術語具有使得最終結果不會大幅改變的合理偏差量。本申請案中所敘述的所有數值均可被解讀成為包含諸如「大致上或實質上」、「大概或大約」、及「近乎或近似」等術語。
顯然,從以上教示的觀點,本發明可有許多的修正及改變。因此,應瞭解的是在附隨的申請專利範圍請求項的範圍內,可以用此處所明確敘述者之外的其他方式來實施本發明。
2:液壓操作裝置 3:液壓軟管 4:電裝置 5:電控制纜線 6:電裝置 10:操作裝置 12:底座構件 14:操作構件 14A:近端部 14B:遠端部 14C:槓桿凹部 14C1:接觸表面 14D:突出部 14E:第一側表面 14F:第二側表面 14G:第一凹部端線 14G1:第一端點 14G2:第一附加端點 14H:第二凹部端線 14H1:第二端點 14H2:第二附加端點 14R:纜線凹部 16:第一端部部份 16A:車把接觸表面 18:第二端部部份 18A:表面 20:抓握部份 21:鞍橋部份 22:第一側表面 24:第二側表面 26:第一定位部份、第一握持部份 28:第一凹部 30:第一側隆起部 32:第二定位部份 34:第二凹部 36:第二側隆起部 38:底座本體 38A:底座部件 38B:鞍橋框架 38C:上表面 38D:基座框架 38E:第一肋部 38F:第二肋部 38G:附接表面 38H:第四肋部 38R:附接凹部 40:握套、覆蓋構件 42:第一附加側表面 44:第一附加定位部份 46:第一附加凹部 47:第一附加側隆起部 48:第二附加側表面 50:第二附加定位部份 52:第二附加凹部 53:第二附加側隆起部 56:第一內表面 58:第二內表面 60:第一內隆起部 62:第二內隆起部 64:安裝構件 66:夾環 68:收緊結構 70:鉗夾螺栓 72:鉗夾螺母 74:參考表面 76:反向表面 78:第一表面 80:第二表面 81:曲線狀表面 82:活塞 83:缸筒孔 84:第一密封構件 86:第二密封構件 88:液壓容室 90:第一偏壓構件 92:活塞桿 94:耦接桿 94A:第一端部 94B:第二端部 96:第一導槽 96A:第一槽端部 98:第二導槽 98A:第二槽端部 100:樞銷 101A:樞接孔 101B:樞接孔 101C:附加樞接孔 101D:附加樞接孔 102:調整結構 102A:溝槽 104:中間構件 106:調整螺釘 106A:工具接合孔 108:螺紋孔 109:半止動件 110:第二偏壓構件 111:第三偏壓構件 112:貯器孔 112A:端部開口 114:隔膜 116:蓋件 118:止動件 120:貯器插塞 122:貯器容室 124:螺紋孔 126:連接孔 128:連接孔 129:缸筒 130:孔 130A:螺紋孔 132:端部開口 134:管狀部件 136:附加管狀部件 138:插塞 138A:外螺紋部份 140:止動銷 142:附接孔 144:附加孔 146:輸出通道 148:附加構件 148A:開口 150:控制纜線 152:連接器附接凹部 154:控制纜線 210:操作裝置 212:底座構件 238:底座本體 310:操作裝置 314:操作構件 410:操作裝置 412:底座構件 413A:第一突出部件 413B:第二突出部件 413C:第三突出部件 510:操作裝置 512:底座構件 513A:第一突出部件 513B:第二突出部件 610:操作裝置 612:底座構件 613A:第一突出部件 613B:第二突出部件 710:操作裝置 712:底座構件 713A:第一突出部件 713B:第二突出部件 713C:第三突出部件 810:操作裝置 812:底座構件 813A:第一突出部件 813A1:第一部件 813A2:第二部件 813B:第二突出部件 910:操作裝置 912:底座構件 913A:第一突出部件 913B:第二突出部件 1010:操作裝置 1012:底座構件 1025:定位部份 1025A:定位凹部 1025B:定位側表面 1025C:壁部 1025D:接收表面 1025E:指示部 1025F:溝槽 1025G:筆直溝槽 1025H:環狀溝槽 1027:限制構件 1029:緊固件 1031:開口 1031A:缺口 1031B:附加缺口 1033:限制本體 1035:第一延伸部份 1037:第二延伸部份 1038:底座本體 1038A:收納凹部 1038B:底座外表面 1040:握套 1040B:套內表面 1040C:套外表面 1040D:第一套內表面 1040E:第二套內表面 1040F:第三套內表面 1040G:第四套內表面 1041:凸形部件 1041A:曲線狀凸面 1041D:第一凸形部件 1041E:第二凸形部件 1041F:第三凸形部件 1041G:第四凸形部件 1110:操作裝置 1127:限制構件 A1:樞轉軸線 A2:缸筒中心軸線 A3:貯器中心軸線 A4:孔中心軸線 A5:附加孔中心軸線 A6:中心軸線 A7:中心軸線 AD1:第一軸向距離 AD2:第二軸向距離 AD3:第三軸向距離 AG1:第一角度 AP41:第一突出量 AP42:第二突出量 AP43:第三突出量 AP51:第一突出量 AP52:第二突出量 AP61:第一突出量 AP62:第二突出量 AR:角度範圍 AR11:第一區域 AR12:第一凹部區域 AR13:第一附加區域 AR21:第二區域 AR22:第二凹部區域 AR23:第二附加區域 BF1:第一偏壓力 BF2:第二偏壓力 BF3:第三偏壓力 BT:電源 CC:纜線連接器 CC1:連接埠 CM:通訊器 CP:車輛中心平面 CR:控制器 CR1:處理器 CR2:記憶體 CR3:電路板 D1:樞轉軸線方向 D11:第一樞轉軸線方向 D12:第二樞轉軸線方向 D2:縱向方向 D3:垂直方向 D4:操作方向 DM1:缸筒極大內部直徑 DM2:貯器極大內部直徑 DM11:直徑 DS1:第一偏移距離 DS2:第二偏移距離 F:手指、指部或趾部 F1:拇指 F2:食指 HB:車把 HB1:沈降部份 L1:距離 L11:第一長度 L12:第二長度 L13:操作行程 L14:差值 L21:第三長度 L23:附加操作行程 ML1:極大長度 P11:靜置位置 P12:操作位置 P21:初始位置 P22:致動位置 P31:靜置位置 P32:操作位置 P41:靜置位置 P42:操作位置 PA1:位置 PA2:位置 RL11:第一脊線 RL21:第二脊線 RP:參考平面 RP2:參考平面 SW1:電開關 SW2:電開關 SW3:電開關 SW31:開關托座 SW32:開關單元 SW33:底座板件 SW34:使用者操作部份 SW35:開關電路 SW36:撓性支撐件 SW37:開關底座 SW38:外表面 SW44:附加使用者操作部份 SW45:附加開關電路 SW46:附加撓性支撐件 T1:厚度 T2:高度 T3:極大高度 U1:使用者升檔輸入 U2:使用者降檔輸入 U3:附加使用者輸入 VH:人力車輛 W41:第一寬度 W42:第二寬度 W43:第三寬度 W51:第一寬度 W52:第二寬度 W61:第一寬度 W62:第二寬度 W71:第一寬度 W72:第二寬度 W73:第三寬度 W81:第一寬度 W82:第二寬度 W91:第一寬度 W92:第二寬度
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圖2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3為沿圖2的線III-I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4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5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立體圖。
圖6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修改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7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另一修改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8為根據第一實施例的另一修改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9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側視圖。
圖10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放大側視圖。
圖11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部份放大側視圖。
圖12為沿圖4的線XII-X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13為沿圖12的線XIII-XI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14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放大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15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部份放大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16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部份放大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17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部份放大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18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19為沿圖12的線XIX-XIX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0為沿圖12的線XX-XX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1為沿圖12的線XXI-XX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2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23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24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25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26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27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示意方塊圖。
圖28為沿圖26的線XXVIII-XXVI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29為圖1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30為根據第二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部份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31為圖29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部份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32為根據第三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33為圖32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34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35為根據第四實施例的修改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36為沿圖34的線XXXVI-XXXV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剖面圖。
圖37為根據第五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38為沿圖37的線XXXVIII-XXXVI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剖面圖。
圖39為根據第六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40為沿圖39的線XL-XL所取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剖面圖。
圖41為根據第七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42為根據第八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43為根據第九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頂視圖。
圖44為根據第十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側視圖。
圖45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前視圖。
圖46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立體圖。
圖47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側視圖。
圖48為沿圖47的線XLVIII-XLVII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49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立體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50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另一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51為沿圖47的線LI-L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52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53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部份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54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圖55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剖面圖。
圖56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另一剖面圖。
圖57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另一剖面圖。
圖58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握套的另一剖面圖。
圖59為圖44所示的操作裝置的放大剖面圖。
圖60為根據第十一實施例的操作裝置的部份側視圖,其中握套被省略。
圖61為沿圖60的線LXI-LXI所取的操作裝置的剖面圖。
2:液壓操作裝置
3:液壓軟管
4:電裝置
5:電控制纜線
6:電裝置
10:操作裝置
12:底座構件
14:操作構件
14A:近端部
14B:遠端部
24:第二側表面
32:第二定位部份
34:第二凹部
36:第二側隆起部
A1:樞轉軸線
BT:電源
D1:樞轉軸線方向
HB:車把
HB1:沈降部份
VH:人力車輛

Claims (16)

  1. 一種操作裝置,包含: 底座構件,其包含: 第一端部部份,被建構成被耦接於車把, 第二端部部份,相反於該第一端部部份, 抓握部份,被設置在該第一端部部份與該第二端部部份之間,及 缸筒孔,該缸筒孔具有缸筒中心軸線,該缸筒孔沿著該缸筒中心軸線延伸; 操作構件,其被可繞樞轉軸線樞轉地耦接於該底座構件,該底座構件包含第一側表面、及於平行於該樞轉軸線的樞轉軸線方向被設置在該第一側表面的反面之第二側表面;及 使用者操作部份,其被建構成接收使用者輸入且被設置於該第一側表面及該第二側表面中的至少一者, 該使用者操作部份可於操作方向移動,該操作方向不平行於參考平面,該參考平面垂直於該樞轉軸線。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操作方向不垂直於該參考平面。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操作方向在於垂直方向觀看時不平行於該缸筒中心軸線,該垂直方向係垂直於該樞轉軸線及該缸筒中心軸線二者被界定。
  4.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電開關,其被建構成接收該使用者輸入,該電開關在沿著該樞轉軸線觀看時從該參考平面偏移。
  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構件包含被設置於該第二端部部份的定位部份,該定位部份包含被建構成定位騎車者的手指之定位凹部。
  6.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部份被設置在該第一側表面上。
  7.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部份包含 定位側表面,及 壁部,其從該定位側表面突出以提供該定位凹部。
  8.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部份包含被建構成指示該定位部份的位置之指示部。
  9. 如請求項5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部份在沿著該樞轉軸線觀看時與該使用者操作部份至少部份地重疊。
  10.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通訊器,其被建構成根據該使用者輸入而無線地傳輸控制訊號;及 電源,其被建構成將電力供應至該通訊器。
  11.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活塞,其被可移動地設置於該缸筒孔內,該活塞被耦接於該操作構件,以回應該操作構件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的樞轉移動而被推動。
  1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使用者操作部份較為靠近該樞轉軸線而較為遠離該缸筒孔。
  1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底座構件還包含貯器孔及連接孔,該連接孔將該貯器孔連接於該缸筒孔。
  14. 如請求項13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使用者操作部份較為靠近該貯器孔而較為遠離該缸筒孔。
  15. 如請求項1所述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附加電開關,其被建構成於附加操作方向接收附加使用者輸入,該附加使用者輸入與該使用者輸入不同。
  16. 如請求項15所述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附加電開關被設置在該操作構件上。
TW112144427A 2018-08-30 2019-08-29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TW20240887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6/118,380 2018-08-30
US16/427,259 2019-05-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875A true TW202408875A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26510B (zh)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TWI821377B (zh) 操作裝置
TWI823996B (zh) 操作裝置及握套
US11072388B2 (en)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TW201339045A (zh) 腳踏車液壓元件操作裝置
TW201815626A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及自行車液壓裝置總成
TW201425127A (zh) 自行車液壓元件操作裝置
CN109383689B (zh) 液压操作装置
CN109383685B (zh) 操作装置
TW202408875A (zh) 操作裝置及底座構件
TW202114903A (zh) 液壓操作裝置
TW202132152A (zh) 操作裝置及握套結構
TWI679146B (zh) 自行車液壓操作裝置
US11492063B1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TWI726187B (zh) 自行車操作裝置
TWI833797B (zh) 操作裝置
TWI685444B (zh) 自行車操控裝置
JP2004106706A (ja) バーハンドル車両用操作レバ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