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8861A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8861A
TW202408861A TW111130734A TW111130734A TW202408861A TW 202408861 A TW202408861 A TW 202408861A TW 111130734 A TW111130734 A TW 111130734A TW 111130734 A TW111130734 A TW 111130734A TW 202408861 A TW202408861 A TW 20240886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havior detector
license plate
detection area
seat cush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07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許芳毓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4088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8861A/zh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跨坐型車輛1,其具備行為偵測器20,其可偵測是否有物體通過其有效偵測區22,藉以偵測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及電子控制單元25,其具有感應部26,感應部26於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之對應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位於規定之距離內時,電子控制單元25進入待機狀態,並進而使行為偵測器20進入待機狀態;且於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時,座墊開閉機構24解除對座墊14之固定,並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於前後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更前方,且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後方;於上下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座墊14之上端點14a更下方,且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上方;於左右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左方。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尤其係關於一種不需要以手操作即可使置物箱自動開啟之跨坐型車輛。
先前,已知有如專利文獻1,將開啟手段設置於跨坐型車輛之座墊內或座墊附近之機車用電子鑰匙系統。
詳言之,專利文獻1揭示一種機車用電子鑰匙系統,其係使用者所攜帶的收發訊機或發訊機(電子鑰匙)、與車體所搭載的控制裝置之間進行無線通訊,並對照ID,當判斷該通訊是來自於正規的使用者時,則進行機車的啟動。而專利文獻1為了將使用於汽車車門把手或行李箱蓋的啟動手段(開關)適用於可自由開閉的座墊的下部具有安全帽收容空間的機車,其考慮到使用者要進行啟動操作或進行安全帽的置入取出動作,故將啟動手段設置在座墊內或座墊附近等使用者的手能自然觸碰到的位置,以順暢地啟動控制裝置。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1:台灣專利第TW I230130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由於跨坐型車輛是主要的代步工具之一,例如於通勤、購物、接送的情形下經常使用,而時常有雙手持物或撐傘時需要使用車輛以及打開置物箱以置物的情況。專利文獻1的發明中,當使用者雙手持物時,會有難以從再以手按壓操作設置於座墊內或座墊附近之啟動手段的困難。尤其,在某些都會區中,如停車空間狹窄,或停車格多為緊密排列的環境下,使用者可能無法走至機車側面進行按壓操作,而必須從機車後方甚至是機車前方進行按壓操作,才能將雙手所持物品先置入置物箱內部。然而,如果使用者身材較小、或設置於座墊內或座墊附近之啟動手段距離該機車的車尾過遠,即可能會有使用者欲按壓啟動手段時無法觸及該啟動手段的情形,又或者使用者身材正常,但因手持物品時車輛剛好被卡在其他車輛之間,持有物品的雙手無法伸入車輛之間的縫隙,因而無法觸及該啟動手段進行按壓。
此外,如使用者欲先使用雙手施力從後方將車輛拖出後再進行置物,在雙手持物的情況下,因無法先將原本手持之袋裝物品安置於置物箱中,必須將其放置於地面或其他車輛之座墊上方,才能將車輛拖出以按壓設置於座墊內或座墊附近之啟動手段,不僅麻煩,且臨時置放的物品也容易發生袋內物品因重心不穩而傾倒,進而滾出袋外而掉落至地上,或外袋表面因碰觸地面而沾黏雨水或灰塵等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狀況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當使用者攜帶收發訊機或發訊機(電子鑰匙)時,手不需要靠近啟動開關,亦無須按壓設置於車體之啟動手段,即可使置物箱自動開啟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機車中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時所面臨的問題,發明人首先思考如何可讓使用者接近其機車後即可方便進行置物。首先,發明人考慮使用者的雙手可無須接觸車體亦可使置物箱自動開啟的方法,因而思考於電子鑰匙上再設置可開啟置物箱的遙控按鈕,但是當雙手持物時,並不方便從口袋中取出遙控按鈕並進行按壓。又,可考慮將該啟動開關設置於車輛之後部,但對雙手持物的使用者而言,使用上仍然有所不便。因此,發明人進而思考對雙手持物的使用者而言也能方便將手持物品置入置物箱的方法。
因此,發明人針對專利文獻1之先前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上述變更方式所存在的問題積極進行研發。發明人經研究後,首先於本發明中,在車輛之後部設置用以偵測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的行為偵測器,並且該行為偵測器係以使其偵測部僅向下方進行行為偵測的方式設置,以避免該行為偵測器偵測到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以外的其他行為或第三者之行為,導致置物箱物開啟。
當攜帶對應該車輛之電子控制系統的電子鑰匙的使用者靠近該車輛一定距離後,可喚醒該車輛之電子控制單元,接著,行為偵測器即進入待機狀態。而當使用者抬起單腳於行為偵測器下方擺動,行為偵測器偵測到該擺動且滿足一定的條件後,即發出訊號至電子控制單元,電子控制單元即控制座墊開閉機構將座墊自動開啟,以方便使用者將手持物品放入置物箱。
此外,對於如此之座墊自動開啟控制方式,發明人認為有必要進一步思考其技術構成,以綜合考量使用者的便利性、行為偵測器的保護性、及誤作動等各方面。具體而言,為了使用者的便利,較佳為將行為偵測器設置於車體上較低的位置,以盡可能降低使用者抬腳的高度,以及盡可能讓使用者在靠近車尾處抬腳,發明人首先思考在後擋泥板的後端部(即下部)處設置行為偵測器。然經發明人研究後,認為在跨坐型車輛之後擋泥板的後端處設置行為偵測器會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因跨坐型車輛(尤其是二輪車輛)的寬度窄,後擋泥板的寬度亦窄,不論將行為偵測器設置於後擋泥板的後端之寬度上的任何位置,行為偵測器均難以遠離後車輪。再者,某些類型的跨坐型車輛的後擋泥板之後端處距離地面過近,此時所設置的行為偵測器容易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而有導致其壽命變短或偵測失效之虞。
但,如果為了避免上述情況發生而單純地將行為偵測器設置於後擋泥板上遠離後車輪之過高的位置,則行為偵測器必須使用增加偵測距離的類型才能夠偵測到使用者的腳擺動。然而,此時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也易於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之座墊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另一方面,若不增加偵測距離,則使用者必須將腳抬高來擺動,但此時不僅對使用者不便,身體重心也會不穩。
此外,如果為了避免偵測器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而將偵測器自車輛寬度方向上過度向左側或右側延伸出去而設置,將如同後照鏡之支持構件般容易與鄰車發生干涉,而有偵測器被撞擊或其支持構件斷裂之虞。
因此,針對專利文獻1之先前技術中所存在的問題以及發明人研發過程中所思考到的上述各種問題點,發明人努力進行了各種檢討研究,最後得出了如下所述的發明構成。
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置物箱,其供使用者置放物品;座墊,其供使用者乘坐,位於置物箱上方,可於閉合位置與開啟位置之間轉動;座墊開閉機構,其可將座墊固定於閉合位置,或將座墊轉動至開啟位置;後擋泥板,其位於車輛後部;後車輪,其位於較置物箱更下方的位置,且較後擋泥板靠近前方;後車體外殼,其位於較座墊更下方並包覆置物箱,且位於較後車輪更上方;行為偵測器,其可偵測是否有物體通過其有效偵測區,藉以偵測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的行為;及電子控制單元,其具有感應部,感應部於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之對應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位於規定之距離內時,電子控制單元進入待機狀態,並進而使行為偵測器進入待機狀態;且於行為偵測器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的行為時,座墊開閉機構解除對座墊之固定,並將座墊轉動至開啟位置;於前後方向上,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擋泥板之後端點更前方,且較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後方;於上下方向上,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座墊之上端點更下方,且較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上方;於左右方向上,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車體外殼之左端點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之右端點更左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當攜帶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之使用者位於電子控制單元之感應部可接收訊號之規定距離內,且行為偵測器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的行為時,座墊就會被轉動至開啟位置,達成不需要以手操作即可使置物箱自動開啟之目的。
此外,由於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擋泥板之後端點更前方,可避免行為偵測器在停車狀態時被從後方通過之車輛或其他物體撞擊;並且,由於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後方,故可確保行為偵測器與站立於車輛後方的使用者之距離不會過遠,以方便使用者將腳伸入行為偵測器之下方。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座墊之上端點更下方,故可抑制行為偵測器之偵測區的高度範圍,造成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也可避免使用者為了將腳抬高至有效偵測區內擺動而造成重心不穩的問題。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上方,故行為偵測器不容易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得以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位於較後車體外殼之左端點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之右端點更左方,故可避免設置行為偵測器被過度地設置於左右方向之外側,在左右兩側有車輛通過時,行為偵測器也不會因為與鄰車發生干涉而被撞擊。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後擋泥板具有可安裝牌照板之牌照板支架,且該牌照板支架具有:牌照板緊固部,其緊固牌照板;及牌照板抵接部,其抵接牌照板,且較牌照板緊固部更靠近後擋泥板之後端點,較牌照板之後端點靠近前方;且後擋泥板具有:後擋泥板正面,其係安裝有牌照板之面;及後擋泥板背面,其係面向後車輪,且與後擋泥板正面相反之面;且牌照板抵接部位於後擋泥板正面,行為偵測器設置於牌照板抵接部。
根據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被設置於較牌照板緊固部更靠近後擋泥板之後端點且較牌照板之後端點更靠近前方的牌照板抵接部,換言之,行為偵測器被覆蓋於牌照板的上下端緣之間,且利用後擋泥板與後車輪隔開,故行為偵測器不僅能夠藉由牌板照避免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其更具備:後車輪擋泥板,其位於後車輪上方;後擋泥板具有:後擋泥板正面,其係安裝有牌照板之面;及後擋泥板背面,其係面向後車輪,且與後擋泥板正面相反之面;行為偵測器設置於後擋泥板背面之較後車輪擋泥板之下緣更上方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被設置於後擋泥板背面之較後車輪擋泥板之下緣更上方的位置,故不僅能藉由後擋泥板避免行為偵測器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後反射片,其係安裝於後擋泥板之設置有牌照板之側,且不為牌照板所遮蔽,以反射來自後方之光線;行為偵測器設置於後反射片背面。
根據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不僅能藉由後反射片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與被後車輪之間隔著後擋泥板,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側反射片,其設置於後擋泥板、或後車體外殼、或後擋泥板及後車體外殼交界處的左右方向上的側邊,以反射來自側方之光線;行為偵測器設置於側反射片背面。
根據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不僅能藉由側反射片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與被後車輪之間隔著後擋泥板或後車體外殼,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牌照燈,其包含透光構件及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牌照燈係藉由包覆構件連結於後擋泥板之安裝有牌照板之側,或連結於後車體外殼,且較牌照板位於更上方的位置,以使通過透光構件之光線照亮牌照板;行為偵測器設置於透光構件及包覆構件所構成之內部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不僅能藉由牌照燈之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與後車輪之間隔著後擋泥板或後車體外殼,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6實施型態任一者之技術特徵,且:行為偵測器之有效偵測區之範圍如下:於上下方向上,最高位置設於較行為偵測器低10cm之位置,最低位置設於較上述行為偵測器低20~40cm且距離地面高15~23cm的範圍內;於左右方向上,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左方10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由於有效偵測區被限制在距離地面高15~23cm以上的範圍,即使使用者抬腳前的鞋子或腳部通過行為偵測器下方的地面時,也不會經過有效偵測區,故可避免行為偵測器將抬腳前的鞋子或腳部的擺動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所做出的行為。另外,配合車輛外型以及其他零件的設置,將有效偵測區限制在距離偵測器下方10cm~20cm乃至10cm~40cm的高度範圍內,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的範圍過大而增加誤作動的機率。
且,由於有效偵測區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左方10度,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的左右方向上的範圍過大,而將通過車輛兩側的物體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所做出的行為。
關於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7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於行為偵測器之有效偵測區之下方至地面為無效偵測區,該無效偵測區於左右方向上之角度範圍與有效偵測區相同;行為偵測器之偵測期間為有物體進入有效偵測區或無效偵測區之時點開始,經過5秒結束。
藉此,可避免行為偵測器因每次偵測的時間過長,消耗電量過大而導致電瓶容易沒電的情形。
關於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8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當行為偵測器於偵測期間及有效偵測區內,偵測到在1秒內有物體通過有效偵測區超過2次時,行為偵測器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
藉此,可精確地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之座墊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8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當行為偵測器於偵測期間及有效偵測區內,偵測到在0.5秒內有物體通過有效偵測區超過2次時,行為偵測器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
藉此,可更精確地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之行為,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之座墊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
以下,基於圖式對本發明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所使用之跨坐型車輛1係速克達型車輛。
於以下之說明中,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係分別指自乘坐於跨坐型車輛1之騎乘者觀察時之前方、後方、左方、右方、上方、下方。另外,圖式中的箭頭F方向與箭頭B方向係表示前方與後方,箭頭U方向與箭頭D方向係表示上方與下方,箭頭L方向與箭頭R方向係表示左方與右方,而前後方向與車輛長度方向相同,左右方向與車輛寬度方向相同,上下方向與車輛高度方向相同。 《車輛整體》
首先,參照圖1~3對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之整體構造進行概說。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俯視圖,圖3係跨坐型車輛1之車輛後視圖。
如圖1、2所示,車體外殼含有包含前外殼部31、及用於包覆儀表及/或把手之上外殼部32之前車體外殼FC,以及包含左右側之側外殼部33及後外殼部34之後車體外殼RC。此外,上外殼部32配置於比前外殼部31更上方,且形成為用於至少包覆儀表及/或把手之把手11之一部分。
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具備:置物箱15,其供使用者置放物品;座墊14,其供使用者乘坐,位於置物箱15上方,可於閉合位置CP與開啟位置OP之間轉動;座墊開閉機構24,其可將座墊14固定於閉合位置CP,或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後擋泥板11,其位於車輛後部;後車輪16,其位於較置物箱15更下方的位置,且較後擋泥板11靠近前方。此外,跨坐型車輛1具備後車體外殼RC,其位於較座墊14更下方並包覆置物箱15,且位於較後車輪16更上方。亦即,本發明中,位於比置腳板2更前方之前外殼部31及上外殼部32構成配置於車體前部之「前車體外殼FC」,而位於比置腳板2更後方之左右側外殼部33及後外殼部34構成配置於車體後部之「後車體外殼RC」。
如圖1、3所示,本發明中,後外殼部34配置於座墊14之下方,係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從車輛之後部包覆車體。而左右側外殼部33配置於座墊14下方之兩側,係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從車輛之左右兩側覆蓋車體。此外,後外殼部34係以於車輛後視下位於左右側外殼部33之間之方式配置。左右側外殼部33係以於車輛側視下位於置腳板2與後外殼部34之間之方式配置。後車體外殼RC可包覆部分之後車輪16或不包覆後車輪16,本實施型態中之後車體外殼RC係不包覆到後車輪16。
此外,如圖1~3所示,於後車體外殼RC設有尾燈單元3、左方向指示燈部4、右方向指示燈部5。更具體而言,尾燈單元3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34,左方向指示燈部4及右方向指示燈部5則分別配置於後車體外殼RC之左右側外殼部33。如圖3所示,尾燈單元3包含尾燈3a及剎車燈3b。
又,如圖1所示,於後車體外殼RC內部設有座墊開閉機構24以及電子控制單元25。座墊開閉機構24可將座墊14固定於閉合位置CP,或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於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時,座墊開閉機構24解除對座墊14之固定,並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座墊14之閉合位置CP與開啟位置OP之夾角θ 5約為30~85度,當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時,使用者即可輕鬆地將手持物品放入置物箱15。座墊開閉機構24係可藉由設置於座墊14的卡扣部(圖中未示出)來卡合設置於座墊14上的被卡扣部(圖中未示出),將座墊14鎖定。又,座墊開閉機構24可藉由彈簧(圖中未示出)對座墊14賦勢的方式,在固定座墊14的卡扣鎖定解除之後,將座墊14彈升至開啟位置OP。此外,座墊14的開啟也可以藉由馬達驅動的方式,將座墊14緩緩升高至開啟位置OP。此外,本案圖1雖然僅例示座墊14向前方掀開(即前端固定後端升高)的開啟方式,但實際上座墊的開啟方式並不限於此,例如座墊亦可向左側掀開(即左側固定右側升高)或向右側掀開(即右側固定左側升高),座墊14亦可以高度不變,但整體向前方或左側或右側平移的方式,使置物箱15的空間露出。另外,關於將座墊14固定於閉合位置CP的方法,除了前面提到的卡扣鎖定之外,亦可藉由電磁鐵吸附等方式將座墊14固定於閉合位置CP。
電子控制單元25具有感應部26,感應部26於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之對應跨坐型車輛1之電子鑰匙(圖中未示出)位於規定之距離內,例如3~5公尺之距離內時,電子控制單元25會進入待機狀態,並進而使行為偵測器20進入待機狀態。換言之,當攜帶對應該車輛之電子控制系統的電子鑰匙的使用者靠近該車輛一定距離後,可喚醒該車輛之電子控制單元25,接著,行為偵測器20即進入待機狀態。而當使用者靠近跨坐型車輛1之後方,並抬起單腳於行為偵測器20下方擺動,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該擺動且滿足一定的條件後,即發出訊號至電子控制單元25,電子控制單元25即控制座墊開閉機構24將座墊14向開啟位置OP轉動而自動開啟,以方便使用者將手持物品放入置物箱15。 《後擋泥板11》
如圖1~3所示,本發明於後車體外殼RC之後外殼部34之下方設有後擋泥板11,用以阻擋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或泥水。於後擋泥板11設有牌照燈6、左側反射片7、右側反射片8、牌照板支架90、後反射片10。其中,牌照板支架90亦可為與後擋泥板11形成為一體者。更具體而言,牌照燈6位於牌照板9之上方,用以照亮牌照板9。左側反射片7及右側反射片8均屬於側反射片,設置於左右方向上的兩側邊,用以反射來自側方之光線。左側反射片7及右側反射片8可以如圖1設置於後擋泥板11的側邊,但也可以設置於後車體外殼RC的側邊,或是設置於後擋泥板11及後車體外殼RC交界處的側邊。後擋泥板11具有:後擋泥板正面11F,其係安裝有牌照板9之面;及後擋泥板背面11B,其係面向後車輪16,且與後擋泥板正面11F相反之面。牌照板支架90係供牌照板9安裝於後擋泥板11的構件,且牌照板支架90具有牌照板緊固部91及牌照板抵接部92。牌照板緊固部91係具有可供螺絲旋入的一對孔部,並藉此鎖住牌照板9的上緣部分。牌照板抵接部92係設於後擋泥板正面11F,其係一抵接於牌照板9背面的支點,且較牌照板支架90靠近牌照板9的下緣部分,藉此使牌照板9於被緊固時能夠與後擋泥板11保持等距離的間隙,而大致平行於後擋泥板11。後反射片10安裝於後擋泥板11之設置有牌照板9之側(即後擋泥板11之正面11F,參見圖5),且位於牌照板支架90的下方,不被牌照板9所遮蔽之處,用以反射來自後方之光線。
此外,後擋泥板11之未設置有牌照板9之側(即後擋泥板11之背面11B,參見圖5),係面向後車輪16。後車輪16上方具有後車輪擋泥板17,用以阻擋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或泥水。後車輪16具有後車輪軸心16a,且如圖4~8所示,定義通過後車輪軸心16a之垂直線為W 1,通過後車輪軸心16a之水平線為W 2
如圖1~3所示,車體前部具有方向控制把手12及後照鏡18,如圖2所示,方向控制把手12及後照鏡18可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至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左方的位置與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右方的位置。 《行為偵測器20之位置》
圖4係行為偵測器20a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之擴大左側視圖,圖5係行為偵測器20b安裝於後擋泥板背面11B之擴大左側視圖,圖6係行為偵測器20c安裝於後反射片10背面之擴大左側視圖,圖7係行為偵測器20d安裝於側反射片7、8背面之擴大左側視圖,圖8係行為偵測器20e安裝於牌照燈6之擴大左側視圖。其中,為了使本發明之行為偵測器20與後車輪16的位置關係更為清楚,圖4~8中省略了在左右方向上與後車輪16重疊的引擎單元等構件。另外,圖4~8中繪製的行為偵測器20,並未呈現其實際形狀與尺寸,而只是示意其所設置之位置。且,不同於圖1~3,圖4~8係呈現裝設有牌照板9的情況。
如圖1~4所示,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1設有行為偵測器20,行為偵測器20可偵測是否有物體通過其偵測區21中的有效偵測區22,藉以偵測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當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時,將傳送信號至電子控制單元25,電子控制單元25基於行為偵測器20所傳送的信號而令座墊開閉機構24解除對座墊14之固定。
如圖4~8所示,行為偵測器20可為如圖4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的行為偵測器20a,或是如圖5安裝於後擋泥板背面11B的行為偵測器20b,或是如圖6安裝於後反射片10背面的行為偵測器20c,或是如圖7安裝於側反射片7、8背面的行為偵測器20d,或是如圖8安裝於牌照燈6的行為偵測器20e。以下說明中,如記載為「行為偵測器20」,即表示其係對行為偵測器20a、行為偵測器20b、行為偵測器20c、行為偵測器20d、以及行為偵測器20e皆適用的說明。
如圖4~8所示,於前後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輪之軸心16a位置更後方的位置,亦即較通過後車輪軸心16a之垂直線W 1更後方的位置。而且,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更前方的位置。
此時,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擋泥板11之後端11a更前方,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在停車狀態時被從後方通過之車輛或其他物體撞擊;並且,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後方,故可確保行為偵測器與站立於車輛後方的使用者之距離不會過遠,以方便使用者將腳伸入行為偵測器之下方。
如圖4~8所示,於上下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座墊14之上端點14a更下方的位置,更佳為位於較後扶手13之上端點13a更下方的位置,最佳為位於較尾燈單元3及左方向指示燈4、右方向指示燈5更下方的位置。而且,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輪之軸心16a位置更上方的位置,亦即高於後車輪軸心16a之水平線W 2的位置。
此時,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座墊14之上端點14a更下方,故可抑制行為偵測器20之偵測區的高度範圍,避免造成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被行為偵測器20所偵測,也可避免使用者為了將腳抬高至有效偵測區內擺動而造成重心不穩的問題。
如圖2所示,於左右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方向控制把手12及後照鏡18更靠車體內側的位置,更佳為位於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左方的位置。
此時,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左方,故可避免設置行為偵測器20之支持構件過度向左右方向之外側延伸,在左右兩側有車輛通過時,行為偵測器20之支持構件也不會因為與鄰車發生干涉而被撞擊。
如圖4所示,行為偵測器20a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此時,行為偵測器20a位於較牌照板緊固部91更靠近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且較牌照板9之後端點9a更靠近前方,並從牌照板9與後擋泥板11之間的縫隙發出偵測光線,該偵測光線構成了如圖3、4所示之偵測區21。詳言之,行為偵測器20a係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之周圍或內部,圖3及圖4所示意者,係行為偵測器20a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之左側的情形,但於牌照板抵接部92形成為中空部之構成時,亦可將行為偵測器20a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92之內部,此時行為偵測器20a之偵測光線係從牌照板抵接部92下側之開口發出,且該偵測光線通過牌照板9與後擋泥板11之間的縫隙而進行偵測。
此時,行為偵測器20a被覆蓋於牌照板9的上下端緣之間,且利用後擋泥板11與後車輪隔開,故不僅能夠藉由牌照板9的保護而避免行為偵測器20a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如圖5所示,行為偵測器20b安裝於後擋泥板11的背面11B(即後擋泥板11之面向後車輪16之側之面)時,係位於較後車輪16上方之後車輪擋泥板17之下緣17a更上方的位置。且,行為偵測器20b於本實施態樣中位於較牌照板抵接部92更上方的位置。行為偵測器20b從後擋泥板11與後車輪擋泥板17之間的縫隙發出偵測光線。
此時,因為行為偵測器20b位於後擋泥板11的背面11B且位於較後車輪擋泥板17之下緣17a更上方的位置,故不僅能藉由後擋泥板11的保護而避免行為偵測器20b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如圖6所示,行為偵測器20c安裝於後反射片10背面(即後反射片10之朝車輛之前方側之面),後反射片10係安裝於後擋泥板11之設置有牌照板9之側之面(即後擋泥板11之正面11F,參見圖5),且不為牌照板9所遮蔽,以反射來自後方之光線。且,後擋泥板11之設置有牌照板9之側之面設置有可收容行為偵測器20c且用以支持後反射片10之後反射片基座10a。由於行為偵測器20c係位於後反射片基座10a的內部,該後反射片基座10a可以保護行為偵測器20c不被陽光直曬,且後反射片基座10a的下側設有供行為偵測器20c之偵測光線通過之開口。
此時,行為偵測器20c不僅能藉由後反射片10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c與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因此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c被後車輪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如圖7所示,行為偵測器20d安裝於側反射片7、8背面(即側反射片7、8之內側,也就是左右方向上較側反射片7、8更靠近車體中央之側之面),側反射片7、8可設置於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或後擋泥板11及後車體外殼RC交界處的左右方向上的側邊,以反射來自側方之光線。換言之,行為偵測器20d位在側反射片7、8與後擋泥板11之間,或是位在側反射片7、8與後車體外殼RC之間,或是位在側反射片7、8與後擋泥板11及後車體外殼RC交界處之間。此時,行為偵測器20d不僅能藉由側反射片7、8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d與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d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如圖8所示,行為偵測器20e安裝於牌照燈6之透光構件6a及包覆構件6b所構成的內部空間內(即牌照燈6之內部空間內)。牌照燈6包含透光構件6a、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6b、以及被收容於透光構件6a及包覆構件6b所構成的內部空間內之燈具(未圖示)。牌照燈6係藉由包覆構件6b連結於後擋泥板11之安裝有牌照板9之側,或連結於後車體外殼RC,且較牌照板9位於更上方的位置,以使燈具之光線通過透光構件6a而照亮牌照板9。且,行為偵測器20e除了如圖8所示般設置於透光構件6a上方之與燈具在上下方向上不會重疊的位置,並通過與包覆構件6b下緣連接的透光構件6a發射偵測光線之外,也可以設置於在下方沒有透光構件6a之包覆構件6b的內部,並於包覆構件6b的下表面設置供偵測光線通過之開口。又,如圖8所示,行為偵測器20e只需要讓偵測光線的發射位置位於透光構件6a及包覆構件6b所構成的內部空間內,其餘部分可崁入於與包覆構件6b連結之後擋泥板11內,只要該崁入部分不會從後擋泥板11之背面11B露出即可。
此時,行為偵測器20e不僅能藉由牌照燈6之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6b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e與被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e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
如圖3、4所示,從行為偵測器20發出的所有的偵測光線構成了偵測區21,偵測區21包含有效偵測區22及無效偵測區23,有效偵測區22之最高位置係設定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行為偵測器20下方10cm的位置,有效偵測區22之最低位置係配合車輛外型以及其他零件的設置,設定於上下方向上,位於距離行為偵測器20下端20~40cm中的位置,有效偵測區22之最高位置與最低位置之間的距離為圖3所示有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H 1。換言之,H 1的大小可設為10~30cm之間的任意值。另一方面,無效偵測區23之最高位置即所設定之有效偵測區22之最低位置,並且無效偵測區23之最高位置係可設定於上下方向上,自地面起15~23cm中的位置,無效偵測區23之最低位置則是地面。無效偵測區23之最高位置與最低位置之間的距離為圖3所示之無效偵測區23之高度範圍H 2。換言之,H 2的大小可設為15~23cm之間的任意值。假設使用者的腳尖端的鞋子高度為5cm,則使用者必須將腳抬高至離地面10~18cm的高度以上,才能讓鞋尖高於無效偵測區23的最高位置而進入有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H 1,進而使行為偵測器20將偵測到的腳部S擺動認定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如上所述,由於有效偵測區22及無效偵測區23相鄰,有效偵測區22之最低位置與無效偵測區23之最高位置相當,故有效偵測區22之最低位置係設於較行為偵測器20低20~40cm且距離地面高15~23cm的範圍內之處。
此時,藉由設置無效偵測區23,有效偵測區22被限制在距離地面高15~23cm以上的範圍,即使使用者抬腳前的鞋子通過行為偵測器20下方的地面時,也不會經過有效偵測區22,故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將抬腳前的鞋子的擺動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另外,將有效偵測區22限制在距離偵測器下端10cm~20cm乃至10cm~40cm的高度範圍內,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的範圍過大而增加誤作動的機率。詳言之,在左右方向上以固定角度範圍發射偵測光線時,有效偵測區22之高度範圍越長,有效偵測區22下緣的左右寬度也越寬,如果有效偵測區22的左右寬度過寬將難以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故而增加了誤作動的機率。
如圖4~8所示,由行為偵測器20所發出的偵測光線所構成的偵測區21,係於車輛側視下,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向車輛後方傾斜。詳言之,於車輛側視下,偵測區21之前邊緣FL(即行為偵測器20所發出的偵測光線中最靠近前方者)與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之夾角θ 1大於10度,且偵測區21之後邊緣BL(即行為偵測器20所發出的偵測光線中最靠近後方者)與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之間的夾角θ 2小於40度。另外,如圖4~8所示,即使行為偵測器20被設置於不同位置,偵測光線均會抵達後擋泥板11下方或附近的區域,偵測區21之前邊緣FL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SL之夾角θ 1、以及偵測區21之後邊緣BL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SL之夾角θ 2並非固定值。
亦即,由於使車輛側視下的偵測區21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向車輛後方傾斜,偵測光線較容易通過牌照板9、後擋泥板11、後車輪16之間的間隙,讓行為偵測器20所發出的偵測光線朝向後下方射出並到達進行抬腳動作時之使用者的鞋子或腳部S,故不易因被後擋泥板11等阻擋而無法進行抬腳動作的偵測,而可令使用者在與後擋泥板11下方或附近的區域附近晃動腳部S時可容易被偵測。
如圖3所示,由行為偵測器20所發出的偵測光線所構成的偵測區21,係於左右方向上,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從向車輛左方20度至向車輛右方20度之範圍,較佳為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右方10度之範圍。換言之,於左右方向上,較佳為偵測區21之左邊緣LL與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之夾角θ 3大致為10度,偵測區21之右邊緣RL與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之間的夾角θ 4大致為10度。換言之,於車輛後視下,偵測區21之範圍大致為從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起逆時鐘旋轉10度至順時鐘旋轉10度之範圍。
此時,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的左右方向上的範圍過大,而將通過車輛兩側的物體的行為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進行的抬腳行為。
如前所述,從行為偵測器20發出的所有的偵測光線或偵測波構成了偵測區21,偵測區21包含有效偵測區22及位於有效偵測區22下方至地面之無效偵測區23。如圖3~8所示,無效偵測區23於前後方向上及左右方向上之角度範圍係與有效偵測區22相同。 《行為偵測器20之偵測期間》
行為偵測器20之一次的偵測動作的持續期間,為有物體進入有效偵測區22或無效偵測區23之時點開始,經過5秒結束。換言之,從物體進入有效偵測區22或無效偵測區23之時點開始,行為偵測器20就開始進行一次為期5秒的偵測動作,如果在5秒內沒有物體再度通過偵測區21的話,這次的偵測動作就會結束。結束後如再有物體進入有效偵測區22或無效偵測區23時,則開始另一次的偵測動作,並重新起算5秒後結束此另一次的偵測動作。
藉此,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因每次偵測的時間過長,消耗電量過大而導致電瓶容易沒電的情形。
並且,於行為偵測器20之一次的偵測動作的期間內,使用者必須使其腳部S在1秒內兩次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22,行為偵測器20才會將偵測到的腳部S擺動認定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在此,所謂「兩次通過有效偵測區21」,係指使用者的腳部S第一次通過有效偵測區22被偵測器20第一次偵測到並且完全離開有效偵測區22之後,再一次進入有效偵測區22而被偵測器20第二次偵測到並離開有效偵測區22。如使用者的腳部S第一次被偵測到後沒有完全離開有效偵測區22的範圍,即使腳部S再往反方向擺動,偵測器20亦不會判斷為偵測到第二次。
更佳為設定為使用者的腳部S必須在0.5秒內兩次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22,行為偵測器20才會將偵測到的腳部S擺動認定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物體必須在1秒內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22兩次。
藉由上述對一次的偵測動作期間的限定,可精確地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所做出的行為,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之座墊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 《實施形態之功效》
關於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置物箱15,其供使用者置放物品;座墊14,其供使用者乘坐,位於置物箱15上方,可於閉合位置CP與開啟位置OP之間轉動;座墊開閉機構24,其可將座墊14固定於閉合位置CP,或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後擋泥板11,其位於車輛後部;後車輪16,其位於較置物箱15更下方的位置,且較後擋泥板11靠近前方;後車體外殼RC,其位於較座墊14更下方並包覆置物箱15,且位於較後車輪16更上方;行為偵測器20,其可偵測是否有物體通過其有效偵測區22,藉以偵測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及電子控制單元25,其具有感應部26,感應部26於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之對應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位於規定之距離內時,電子控制單元25進入待機狀態,並進而使行為偵測器20進入待機狀態;且於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時,座墊開閉機構24解除對座墊14之固定,並將座墊14轉動至開啟位置OP;於前後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更前方,且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後方;於上下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座墊14之上端點14a更下方,且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上方;於左右方向上,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左方。
根據本發明之第1實施型態,當攜帶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之使用者位於電子控制單元25之感應部26可接收訊號之規定距離內,且行為偵測器20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的行為時,座墊14就會被轉動至開啟位置OP,達成不需要以手操作即可使置物箱15自動開啟之目的。
此外,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更前方,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在停車狀態時被從後方通過之車輛或其他物體撞擊;並且,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後方,故可確保行為偵測器20與站立於車輛後方的使用者之距離不會過遠,以方便使用者將腳伸入行為偵測器之下方。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座墊14之上端點14a更下方,故可抑制行為偵測器20之偵測區21的高度範圍,造成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被行為偵測器20所偵測,也可避免使用者為了將腳抬高至有效偵測區22內擺動而造成重心不穩的問題。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輪16之軸心位置16a更上方,故行為偵測器20不容易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得以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又,由於行為偵測器20位於較後車體外殼RC之左端點LP更右方,且較後車體外殼RC之右端點RP更左方,故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被過度地設置於左右方向之車輛外側,在左右兩側有車輛通過時,行為偵測器20也不會因為與鄰車發生干涉而被撞擊。
關於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後擋泥板11具有可安裝牌照板9之牌照板支架90,且該牌照板支架90具有:牌照板緊固部91,其緊固牌照板9;及牌照板抵接部92,其抵接牌照板9,且較牌照板緊固部91更靠近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較牌照板9之後端點9a靠近前方;且後擋泥板11具有:後擋泥板正面11F,其係安裝有牌照板9之面;及後擋泥板背面11B,其係面向後車輪16,且與後擋泥板正面11F相反之面;且牌照板抵接部92位於後擋泥板正面11F,行為偵測器20a設置於牌照板抵接部92。
根據本發明之第2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20a被設置於較牌照板緊固部91更靠近後擋泥板11之後端點11a且較牌照板9之後端點9a更靠近前方的牌照板抵接部92,換言之,行為偵測器20a被覆蓋於牌照板9的上下端緣之間,且利用後擋泥板11與後車輪16隔開,故行為偵測器20a不僅能夠藉由牌板照9避免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其更具備:後車輪擋泥板17,其位於後車輪16上方;:後擋泥板11具有:後擋泥板正面11F,其係安裝有牌照板9之面;及後擋泥板背面11B,其係面向後車輪16,且與後擋泥板正面11F相反之面;行為偵測器20b設置於後擋泥板背面11B之較後車輪擋泥板17之下緣17a更上方的位置。
根據本發明之第3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20b被設置於後擋泥板背面11B之較後車輪擋泥板17之下緣17a更上方的位置,故不僅能藉由後擋泥板11避免行為偵測器20b被陽光直曬,還可避免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後反射片10,其係安裝於後擋泥板11之設置有牌照板9之側,且不為牌照板9所遮蔽,以反射來自後方之光線;行為偵測器20c設置於後反射片10背面。
根據本發明之第4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20c不僅能藉由後反射片10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c與被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c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側反射片7、8,其設置於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或後擋泥板11及後車體外殼RC交界處的左右方向上的側邊,以反射來自側方之光線;行為偵測器20c設置於側反射片7、8背面。
根據本發明之第5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20c不僅能藉由側反射片7、8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c與被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c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更具備:牌照燈6,其包含透光構件6a及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6b;透光構件6a係藉由包覆構件6b連結於後擋泥板11之安裝有牌照板9之側,或連結於後車體外殼RC,且較牌照板9位於更上方的位置,以使通過透光構件6a之光線照亮牌照板9;行為偵測器20e設置於透光構件6a及包覆構件6b所構成之內部空間內。
根據本發明之第6實施型態,行為偵測器20e不僅能藉由牌照燈6之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6b的保護避免被陽光直曬,由於行為偵測器20e與後車輪16之間隔著後擋泥板11或後車體外殼RC,還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e被後車輪16帶起的砂石撞擊或泥水噴濺,更加充分地確保其壽命及偵測之靈敏度。
關於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1~6實施型態任一者之技術特徵,且: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22之範圍如下:於上下方向上,最高位置設於較行為偵測器20低10cm之位置,最低位置設於較上述行為偵測器低20~40cm且距離地面高15~23cm的範圍內;於左右方向上,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左方10度。
根據本發明之第7實施型態,由於有效偵測區22被限制在距離地面高15~23cm以上的範圍,即使使用者抬腳前的鞋子通過行為偵測器20下方的地面時,也不會經過有效偵測區22,故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將抬腳前的鞋子的擺動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另外,配合車輛外型以及其他零件的設置,將有效偵測區22限制在距離偵測器20下方10cm~40cm的高度,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22的範圍過大而增加誤作動的機率。
且,由於有效偵測區22相對於通過行為偵測器20之垂直線SL,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左方10度,可以避免有效偵測區22的左右方向上的範圍過大,而將通過車輛兩側的物體誤判為使用者欲開啟置物箱15所做出的行為。
關於本發明之第8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7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於行為偵測器20之有效偵測區22之下方至地面為無效偵測區23,該無效偵測區23於左右方向上之角度範圍與有效偵測區22相同;行為偵測器20之偵測期間為有物體進入有效偵測區22或無效偵測區23之時點開始,經過5秒結束。
藉此,可避免行為偵測器20因每次偵測的時間過長,消耗電量過大而導致電瓶容易沒電的情形。
關於本發明之第9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8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當行為偵測器20於偵測期間及有效偵測區22內,偵測到在1秒內有物體通過有效偵測區22超過2次時,行為偵測器20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之行為。
藉此,可精確地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15之行為,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20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15之座墊14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
關於本發明之第10實施型態之跨坐型車輛,其具備第8實施型態之技術特徵,且:當行為偵測器20於偵測期間及有效偵測區22內,偵測到在0.5秒內有物體通過有效偵測區22超過2次時,行為偵測器20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置物箱15之行為。
藉此,可更精確地判斷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置物箱15之行為,避免因為腳擺動以外的動作(例如所持購物袋的搖擺、或相鄰車輛之駕駛者的動作等無意識之動作)被行為偵測器20所偵測,造成覆蓋置物箱15之座墊14在非使用者之意願下被掀起。
又,本發明並不限於二輪機車,亦可應用於三輪機車之態樣之速克達型車輛。再者,亦可應用於電動車輛、運動型機車、附踏板之輕型機車、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車輛))等四輪越野車等速克達型車輛以外之跨坐型車輛。
另外,本發明之車輛之尾燈、剎車燈、方向指示燈的位置以及後車體車殼之造型可隨著車輛整體配置進行任意的調整,此時,牌照板抵接部、後擋泥板、側反射片、後反射片、牌照燈的大小與位置也可相應做出調整,不侷限於本案圖式中所例示之大小與位置。行為偵測器所發出之偵測光線的角度範圍,亦可隨著後擋泥板的設計而調整。
1:跨坐型車輛 2:置腳板 3:尾燈單元 3a:尾燈 3b:剎車燈 4:左方向指示燈 5:右方向指示燈 6:牌照燈 6a:透光構件 6b:包覆構件 7:左側反射片(側反射片之一部分) 8:右側反射片(側反射片之一部分) 9:牌照板 9a:牌照板之後端點 10:後反射片 10a:後反射片基座 11:後擋泥板 11a:後擋泥板之後端點 11F:後擋泥板正面 11B:後擋泥板背面 12:方向控制把手 13:後扶手 13a:後扶手之上端點 14:座墊 14a:座墊之上端點 15:置物箱 16:後車輪 16a:後車輪軸心 17:後車輪擋泥板 17a:後車輪擋泥板之下緣 18:後照鏡 20:行為偵測器 20a: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時) 20b: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板背面時) 20c:行為偵測器(安裝於後反射片背面時) 20d:行為偵測器(安裝於側反射片背面時) 20e: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燈時) 21:偵測區 22:有效偵測區 23:無效偵測區 24:座墊開閉機構 25:電子控制單元 26:感應部 31:前外殼部(前車體外殼FC之一部分) 32:上外殼部(前車體外殼FC之一部分) 33:側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34:後外殼部(後車體外殼RC之一部分) 90:牌照板支架 91:牌照板緊固部 92:牌照板抵接部 B:後方 BL: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後邊緣 CP:閉合位置 D:下方 F:前方 FC:前車體外殼 FL: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前邊緣 H 1:有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 H 2:無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 L:左方 LL:偵測區於左右方向上之左邊緣 LP:後車體外殼之左端點 OP:開啟位置 R:右方 RC:後車體外殼 RL:偵測區於左右方向上之右邊緣 RP:後車體外殼之右端點 S:腳部 SL: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 U:上方 W 1:通過後車輪軸心之垂直線 W 2:通過後車輪軸心之水平線 θ 1: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前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θ 2: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後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θ 3:偵測區於左右方向上之左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θ 4:偵測區於左右方向上之右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θ 5:座墊之閉合位置及開啟位置之夾角
圖1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後視圖。 圖4係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之擴大左側視圖。 圖5係行為偵測器安裝於後擋泥板背面之擴大左側視圖。 圖6係行為偵測器安裝於後反射片背面之擴大左側視圖。 圖7係行為偵測器安裝於側反射片背面之擴大左側視圖。 圖8係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燈之擴大左側視圖。
3:尾燈單元
4:左方向指示燈
5:右方向指示燈
6:牌照燈
7:左側反射片(側反射片之一部分)
8:右側反射片(側反射片之一部分)
9:牌照板
9a:牌照板之後端點
10:後反射片
11:後擋泥板
11a:後擋泥板之後端點
13:後扶手
13a:後扶手之上端點
14:座墊
14a:座墊之上端點
15:置物箱
16:後車輪
16a:後車輪軸心
17:後車輪擋泥板
20:行為偵測器
20a:行為偵測器(安裝於牌照板抵接部時)
21:偵測區
22:有效偵測區
23:無效偵測區
90:牌照板支架
91:牌照板緊固部
92:牌照板抵接部
SL: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
FL: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前邊緣
BL: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後邊緣
θ1: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前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θ2:偵測區於前後方向上之後邊緣與通過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之夾角
W1:通過後車輪軸心之垂直線
W2:通過後車輪軸心之水平線
H1:有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
H2:無效偵測區之高度範圍

Claims (10)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特徵在於具備: 置物箱,其供使用者置放物品; 座墊,其供使用者乘坐,位於上述置物箱上方,可於閉合位置與開啟位置之間轉動; 座墊開閉機構,其可將上述座墊固定於閉合位置,或將上述座墊轉動至開啟位置; 後擋泥板,其位於車輛後部; 後車輪,其位於較上述置物箱更下方的位置,且較上述後擋泥板靠近前方; 後車體外殼,其位於較上述座墊更下方並包覆上述置物箱,且位於較上述後車輪更上方; 行為偵測器,其可偵測是否有物體通過其有效偵測區,藉以偵測使用者是否有欲開啟上述置物箱的行為;及 電子控制單元,其具有感應部,上述感應部於感應到使用者所攜帶之對應上述跨坐型車輛之電子鑰匙位於規定之距離內時,上述電子控制單元進入待機狀態,並進而使上述行為偵測器進入待機狀態;且 於上述行為偵測器偵測到使用者有欲開啟上述置物箱的行為時,上述座墊開閉機構解除對上述座墊之固定,並將上述座墊轉動至開啟位置; 於前後方向上,上述行為偵測器位於較上述後擋泥板之後端點更前方,且較上述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後方; 於上下方向上,上述行為偵測器位於較上述座墊之上端點更下方,且較上述後車輪之軸心位置更上方; 於左右方向上,上述行為偵測器位於較上述後車體外殼之左端點更右方,且較上述後車體外殼之右端點更左方。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後擋泥板具有可安裝牌照板之牌照板支架,且該牌照板支架具有: 牌照板緊固部,其緊固上述牌照板;及 牌照板抵接部,其抵接上述牌照板,且較上述牌照板緊固部更靠近上述後擋泥板之後端點,較上述牌照板之後端點更靠近前方;且 上述後擋泥板具有: 後擋泥板正面,其係安裝有上述牌照板之面;及 後擋泥板背面,其係面向上述後車輪,且與上述後擋泥板正面相反之面;且 上述牌照板抵接部位於上述後擋泥板正面,上述行為偵測器設置於上述牌照板抵接部。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後車輪擋泥板,其位於上述後車輪上方; 上述後擋泥板具有: 後擋泥板正面,其係安裝有上述牌照板之面;及 後擋泥板背面,其係面向上述後車輪,且與上述後擋泥板正面相反之面; 上述行為偵測器設置於上述後擋泥板背面之較上述後車輪擋泥板之下緣更上方的位置。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後反射片,其係安裝於上述後擋泥板之設置有上述牌照板之側,且不為上述牌照板所遮蔽,以反射來自後方之光線; 上述行為偵測器設置於上述後反射片背面。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側反射片,其設置於上述後擋泥板、或上述後車體外殼、或上述後擋泥板及上述後車體外殼交界處的左右方向上的側邊,以反射來自側方之光線; 上述行為偵測器設置於上述側反射片背面。
  6.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更具備: 牌照燈,其包含透光構件及由不透光材料構成之包覆構件; 上述牌照燈係藉由上述包覆構件連結於上述後擋泥板之安裝有上述牌照板之側,或連結於上述後車體外殼,且較上述牌照板位於更上方的位置,以使通過上述透光構件之光線照亮上述牌照板; 上述行為偵測器設置於上述透光構件及上述包覆構件所構成之內部空間內。
  7. 如請求項1至6任一項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上述行為偵測器之上述有效偵測區之範圍如下: 於上下方向上,最高位置設於較上述行為偵測器低10cm之位置,最低位置設於較上述行為偵測器低20~40cm且距離地面高15~23cm的範圍內; 於左右方向上,相對於通過上述行為偵測器之垂直線,從向車輛左方10度至向車輛左方10度。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於上述行為偵測器之上述有效偵測區之下方至地面為無效偵測區,該無效偵測區於上述車輛左右方向上之角度範圍與上述有效偵測區相同; 上述行為偵測器之偵測期間為有物體進入上述有效偵測區或上述無效偵測區之時點開始,經過5秒結束。
  9.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當上述行為偵測器於上述偵測期間及上述有效偵測區內,偵測到在1秒內有物體通過上述有效偵測區超過2次時,上述行為偵測器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上述置物箱之行為。
  10. 如請求項8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當上述行為偵測器於上述偵測期間及上述有效偵測區內,偵測到在0.5秒內有物體通過上述有效偵測區超過2次時,上述行為偵測器判定使用者有欲開啟上述置物箱之行為。
TW111130734A 2022-08-16 跨坐型車輛 TW202408861A (zh)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408861A true TW202408861A (zh) 2024-03-01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60292B (en) Storage device for motorcycle
JP433201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物品収納構造
US7198129B2 (en) Motorcycle
JP4176610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US7232014B2 (en) Brake caliper support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JP4243162B2 (ja) 軽車両
ITRM20070191A1 (it) Electronic authentication system for motorcycle
EP3299266B1 (en) Accessory socket structure of saddled vehicle
JP6916282B2 (ja) 照明装置
JP4908991B2 (ja) 自動二輪車用通信装置の取付構造
TWI688701B (zh) 跨坐型車輛
TW202408861A (zh) 跨坐型車輛
TWI701178B (zh) 跨坐型車輛
JP7064622B2 (ja) 鞍乗型車両
JP7083042B2 (ja) 鞍乗型車両
WO2020129642A1 (ja) 鞍乗型車両
JP4145766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4681017B2 (ja)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2005112311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バックレスト構造
JP2008201412A5 (zh)
JPH09290782A (ja) 自動二輪車の盗難防止装置収納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