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402314A -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 Google Patents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402314A
TW202402314A TW111125497A TW111125497A TW202402314A TW 202402314 A TW202402314 A TW 202402314A TW 111125497 A TW111125497 A TW 111125497A TW 111125497 A TW111125497 A TW 111125497A TW 202402314 A TW202402314 A TW 202402314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testinal
mice
quinoa
husk
group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4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24608B (zh
Inventor
童鈺棠
吳志鴻
曾濬嵐
Original Assignee
國立中興大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國立中興大學 filed Critical 國立中興大學
Priority to TW1111254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I824608B/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2460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24608B/zh
Publication of TW202402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402314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係揭露一種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藉由投予一有效量之台灣藜殼萃取物至一個體,係能夠有效地抑制脂肪累積、提升腸道菌相豐富度及歧異性、強化腸道屏障、調控血糖,以達到改善或預防代謝相關疾病及促進腸道健康之功效。

Description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植物萃取物之第二用途,特別係指一種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按,由於外食餐點多以油炸作為主要烹調方式,並使用大量調味料,使得油脂含量及鹽分過高,並且整體的蔬菜含量較少,以致於營養不均衡;因此,對於飲食習慣以外食為主者來說,長期下來,罹患代謝性疾病之風險隨之增加,例如高血壓、肥胖、高血脂等疾病。
台灣藜(Chenopodium formosanum)係為臺灣原生種之紅藜,長期被原住民作為主食或是釀酒原料使用,與南美洲之藜麥(Chenopodium quinoa)為不同種之植物。由於臺灣藜中含有Rutin及其他黃酮類化合物,故被認為具有調解代謝疾病之能力,不過有研究發現,人體對於Rutin及其他黃酮類化合物之吸收率及利用率很低,意即若投予Rutin及其他黃酮類化合物至個體時,約為50%以上之Rutin會隨著尿液排出,血漿中槲皮素當量亦僅有3.5 μmol/L。由此可知,雖然台灣藜被認為是一種營養價值高之植物,但是目前仍缺乏一種能夠提高生物可利用率之方法,故無法有效地於人體發揮其生理活性。
本發明之主要目的係在於提供一種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第二用途,意即台灣藜殼萃取物係具有抑制個體體內脂肪累積於肝臟或其他組織、調控個體血糖、改善腸道菌相之活性,因此,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萃取物係能夠被製備為一組合物,並藉由投予含有一有效量之台灣藜殼萃取物的組合物至一具高脂飲食習慣之個體,係能夠有效地達到促進個體腸道健康及預防或改善代謝性疾病之功效。
緣是,為能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揭露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製備改善腸道菌相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於製備過程中已經去除如纖維等雜質,故台灣藜殼萃取物不含有膳食纖維。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係含有二十六烷醇。
於本發明之實施例中,藉由投予該改善腸道菌相之組合物至一個體,係能夠使個體腸道菌相豐富度及歧異性增加,並且能夠調控或改變腸道菌相。
具體來說,該改善腸道菌相之組合物係能抑制下列至少一分類科之細菌生長:Tannerellaceae、Pept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 Helicobacteraceae、Ruminococcaceae 及Lactobacillaceae;並且,能夠增加下列至少一分類科之細菌生長: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Peptostreptococcaceae、Rikenellaceae及Eggerthellaceae。
於本發明之另一實施例中係揭露該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製備增強腸道屏障組合物之用途。具體來說,藉由投予該增強腸道屏障組合物至一個體,係能夠提升腸道ZO-1及Occludin蛋白表現量,藉此降低腸道通透性或是改善因高脂飲食所造成之腸道通透性增加,以達到強化腸道健康及降低代謝性疾病之功效。
本發明之又一實施例中係揭露將二十六烷醇用以改善肥胖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二十六烷醇係分離自上述台灣藜殼萃取物。
本發明實施例中所揭台灣藜殼萃取物係由一台灣藜殼以一醇類溶劑進行萃取而得者,其中,該醇類得為甲醇。
本發明係提供一種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具體來說,藉由投予一有效量之台灣藜殼萃取物或是含有該有效量台灣藜殼萃取物至一個體,係能夠有效地抑制脂肪累積、提升腸道菌相豐富度及歧異性、強化腸道屏障、調控血糖,以達到改善或預防代謝相關疾病,如肥胖症、高血糖症、糖尿病等,及促進腸道健康之功效,其中,又以該個體之飲食習慣以高脂高油為主者之改善效果較佳。
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萃取物,係含有二十六烷醇,並且幾乎不含有膳食纖維,其中,該二十六烷醇係被本發明證實為具有抑制脂肪累積及調控血糖活性之成分。
於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係由下列方法所製得者:將乾燥後之台灣藜殼先浸泡於醇類液體,再將如殼粉、纖維、灰分等雜質疑除後,進行濃縮凍乾等程序,得到台灣藜殼萃取物。由於於製備過程中已經去除殘餘殼粉、纖維、灰分等物質,因此,故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萃取物中幾乎不含有膳食纖維。
本發明所稱「組合物」,係包含但不限於食品、藥品、營養補充品、膳食品或其他可供生物食用之產品。
本發明所稱「有效量」,係會依據組合物種類、劑型、適用對象、適應症等原因不同而有所變動,一般來說,該有效量係為台灣藜殼萃取物佔組合物總重之0.1%~100%。
以下,為能進一步說明本發明之技術特徵及其功效,將茲舉若干實驗例並搭配圖式做詳細說明如後。
以下實例中所使用之細胞株皆為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且具通常知識者能夠簡單取得者,故不需要進行專利寄存。
實例一:製備台灣藜殼萃取物
新鮮台灣藜殼及台灣藜籽分別乾燥後,在甲醇中浸泡 7 天。將萃取物倒出,真空過濾,去除雜質(殘餘殼粉、纖維及灰分等物質)後進行濃縮及凍乾,得到台灣藜殼及台灣藜籽粗提物,經分析,台灣藜殼及台灣藜籽粗提物之回收率分別為3.17%及6.0%。
台灣藜殼粗提物依序以正己烷(Hex)、乙酸乙酯(EtOAc)、正丁醇 (BuOH)和水進行萃取,得到於各萃取溶劑中之可溶部分:Hex(9.2%)、EtOAc(10.1%)、BuOH(9.1%)和水(52.8%)。
實例二:分析台灣藜殼粗提物之活性成份
取小鼠正常肝細胞AML12(下稱AML12細胞),並以BSA-FFA(牛血清蛋白結合游離脂肪酸)誘導AML12細胞產生油滴累積,並分別以台灣藜籽萃取物、台灣藜殼粗萃物、及台灣藜殼粗萃物經不同溶劑所分離出來各可溶部份處理24小時,投予劑量為25 μg/mL,完成後,分析經不同給藥處理之AML12細胞中油滴累積之情形,結果如下表1所示。
由表1之結果可知,所有用於給藥處理之萃取物對於AML12細胞係無細胞毒性;於給藥處理24小時後,台灣藜殼粗萃物對於細胞油滴累積之抑制效果明顯優於台灣藜籽萃取物,並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係具有較佳之抑制油滴累積的效果,而台灣藜殼粗萃物-水可溶部份及台灣藜殼粗萃物-正己烷可溶部份幾乎沒有抑制油滴累積之功效。由表1結果顯示,台灣藜殼粗萃物中可抑制油滴累積之主要活性成份應存在於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中。
表1:不同給藥處理後之AML12油滴累積能力分析
給藥處理 含量(%) 細胞存活率(%) 油滴累積(%)
控制組(DMSO) - 100±0.6 100±7.5
台灣藜籽萃取物 6.0 105.1±11.3 85.8±2.5
台灣藜殼粗萃物 3.2 105.3±0.1 75.1±2.6
台灣藜殼粗萃物-正己烷可溶部份 9.9 98.0±3.8 84.9±11.6
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 9.8 99.6±0.8 59.3±0.8
台灣藜殼粗萃物-正丁醇可溶部份 23.7 110.0±2.5 72.0±15.4
台灣藜殼粗萃物-水可溶部份 56.6 105.9±0.7 99.4±6.6
以管柱層析法(Si-60 gel)分離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中之物質,回收率為85%;管柱層析分離後,得到8個次分離部,並且,將各次分離部以劑量12.5 μg/mL處理經BSA-FFA誘導油滴堆積之AML12細胞24小時。分析各次分離部之回收率、細胞毒性(細胞存活率)及油脂累積抑制能力之結果,如表2所示。
由表2之結果可知,除了次分離部6外,其餘次分離部皆無細胞毒性;並於不具有細胞毒性之次分離部中,次分離部1及次分離部2具有較佳之抑制肝細胞累積油滴之能力,其中,又以次分離部1之含量較高。
表2: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之管柱層析結果
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之次分離部 流動相 含量(%) 細胞存活率(%) 油滴累積(%)
1 EtOAc /n-Hexane (10/90) 6.8 102.8±2.8 47.0±1.6
2 EtOAc /n-Hexane (20/80) 3.5 108.4±4.6 55.0±3.3
3 EtOAc /n-Hexane (30/70) 8.4 109.7±0.5 87.9±4.3
4 EtOAc /n-Hexane (50/50) 8.4 95.6±0.7 82.7±4.9
5 EtOAc /n-Hexane (70/30) 14.2 96.3±5.1 122.7±2.5
6 MeOH/ EtOAc (0/100) 24.8 38.5±5.0 17.4±1.6
7 MeOH/ EtOAc (10/90) 31.6 106.4±8.6 113.2±3.2
8 MeOH/ EtOAc (20/80) 2.4 107.7±12.8 91.5±3.2
進一步地將上述次分離部1以HPLC分離系統進行分離及鑑定,結果如圖1所示,其中,流動相為EtOAc/n-Hexane(10:90),固定相為Si-60管柱。
由圖1之結果可知,次分離部1中有10個明顯正吸收訊號。分別將該10個分離峰以劑量12.5 μg/mL處理經BSA-FFA誘導油滴堆積之AML12細胞24小時,分析各分離峰抑制油脂累積之能力,結果如圖2所示。由圖2之結果可知,分離峰1、2、6具有較佳之抑制肝細胞油滴累積之能力,分別能夠將油滴累積降低至60.1±10.6%、55.9±8.1%以及44.5±10.4%,其中,又以分離峰6之抑制油滴累積能力較佳。
實例三:活性成份鑑定
將分離峰6進行純化後,得到呈針狀之白色固體之化合物,經質譜儀分析所測得之分子量為364.5,而該化合物檢測時產生脫水反應(M-18),故化合物6確切分子量應為382.5(如圖3所示)。
又,由 1H–NMR(CDCl 3, 600 MHz)圖譜結果(參圖4)顯示,該化合物具有典型的長鏈烷醇之圖譜特徵,δ 3.640(Triplet, J = 13.2 Hz)為1號碳上氫原子與羥基相鄰之特性訊號;δ 1.577(Pentet, J = 21.6 Hz)為2號碳上氫原子的吸收峰;δ 1.305之多重峰(Mutiplet)為3-25號碳上氫原子的吸收峰;δ 0.878(Triplet, J = 1.8 Hz)為26號碳上氫原子的吸收峰。根據上述圖譜資料與文獻(Gade et al., 2017)比對後,確定化合物6為二十六烷醇(Hexacosanol)。
對照實例二之結果,可計算出每克台灣藜殼粗萃物中含有586 μg之二十六烷醇。
實例四:細胞染色分析試驗
將AML12細胞以BSA-FFA(1mM)誘導後,分別以台灣藜殼粗萃物(25μg/mL)、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12.5 μg/mL)及二十六烷醇(12.5 μg/mL)進行給藥處理24小時,而後分別對各組細胞進行油紅染色,結果如圖5所示。
由圖5之結果可知,以BSA-FFA誘導後之AML12細胞係會累積大量油滴;而以台灣藜殼粗萃物、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或二十六烷醇處理後,係能夠有效抑制細胞經BSA-FFA誘導所產生之油滴累積,其中,又以二十六烷醇之抑制效果最佳。由圖5之結果顯示,二十六烷醇係為台灣藜殼粗萃物中具有抑制油脂累積及生成之主要活性成份。
實例六:動物試驗
取8週齡C57BL/6J小鼠,飼養於溫度控制、濕度控制之環境下;將小鼠隨機分組,並下列條件進行餵食,飼養16週。
第1組:正常飼料。
第2組:高脂飼料。
第3組:高脂飼料、50mg/kg之台灣藜殼粗萃物。
第4組:高脂飼料、250mg/kg之台灣藜殼粗萃物。
於試驗期間,檢測分析各組小鼠之體重、飲水量、熱量攝取量。於試驗第1、4、9、12、16週分別取各組小鼠之血液且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6A至圖6E所示。
由圖6A至圖6E之結果可知,第1組小鼠之體重增加約9.3公克,第2組小鼠體重增加約24.4公克,並且第2組小鼠血糖值也明顯增加,顯示長期間投予高脂飼料確實會成功建構肥胖誘導代謝疾病之小鼠;而相較於第2組、第3組及第4組小鼠之卡路里攝取量差異不大,但是第3組及第4組小鼠之體重及血糖值係明顯低於第2組小鼠。
由上述結果顯示,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至一個體,係能夠有效地抑制高脂飲食所造成的肥胖或血糖增加,意即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有效地達到預防或改善肥胖或代謝相關疾病,如高血糖症、糖尿病等。
實例七:血糖調控能力分析
實例六各組小鼠於試驗第15週時,進行口服血糖耐受度試驗(Oral Glucose Tolerance Test),意即於各組小鼠飢餓12小時後,餵食葡萄糖(2.0 g/kg body weight),並於餵食後第0、30、60、90、120分鐘檢測其血糖值,並進行統計分析,結果如圖7A及圖7B所示。
實例六各組小鼠於試驗第16週時,以市售胰島素免疫吸附檢測套組(Mercodia Mouse Insulin ELISA)檢測各組小鼠之血漿中胰島素表現量,並且以下列公式計算出HOMA-IR(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結果如圖7C及圖7D所示;又以市售AGEs(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檢測套組檢測各組小鼠AGEs含量,結果如圖7E所示。
由圖7A及圖7B之結果可知,相較於第1組小鼠,第2組小鼠於各檢測時間點時有較高血糖值及較低之葡萄糖耐受性;而相較於第2組小鼠,第4組小鼠係能夠明顯降低血糖值。又,由圖7B至圖7E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的OGTT之曲線下面積、HOMA-IR、AGEs含量皆明顯高於第1組小鼠;而第3組及第4組小鼠的OGTT之曲線下面積、胰島素含量、HOMA-IR、AGEs含量係分別較第2組小鼠下降。
由圖7A至圖7E之結果顯示,於高脂飲食之條件下,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有效地維持個體血糖調控之能力,抑制個體血糖大幅度之波動,以達到預防或是改善血糖相關疾病之功效。
實例八:脂肪細胞大小分析
取各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進行石蠟包埋,切片後進行H&E染色,結果如圖8A所示;並且分析各切片內脂肪細胞分布之情形,結果如圖8B所示。
由圖8A及圖8D之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之附睪白色脂肪組織明顯大於第1組小鼠,並且使脂肪細胞分布往大尺寸方向移動;而相較於第2組小鼠,第4組小鼠不僅脂肪細胞明顯變少,並且脂肪細胞之尺寸也較小。
由圖8A及圖8B之結果顯示,藉由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至一個體,係能夠有效抑制高脂飲食下造成之脂肪累積及脂肪細胞肥大之情形,意即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係能夠達到預防或改善肥胖或代謝相關疾病之功效。
實例九:蛋白質表現分析
以西方墨點法分析第1、2、4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及肝臟中與胰島素信號相關的蛋白質表現量,包含PPAR-γ、pIRS1、GLUT4,結果如圖9A至圖9E所示。
由圖9A至圖9C之結果可知,於附睪白色脂肪組織中,第2組小鼠之PPAR-γ及GLUT4表現量分別較第1組小鼠降低67.0%及51.2%,但於第4組小鼠之GLUT44及pIRS1表現量分別較第2組小鼠增加。由圖9D及圖9E之結果可知,於肝臟組織中,第2組小鼠之GLUT4及pIRS1表現量係分別較第1組小鼠降低,但第4組小鼠之GLUT4及pIRS1表現量係明顯較第2組小鼠提升。
由圖9A至圖9E之結果顯示,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明顯提升肝臟組織及附睪白色脂肪組織中GLUT4及pIRS1表現量,進而調控胰島素,以達到改善或預防血糖代謝相關疾病之功效。
實例十:肝臟抗氧化活性分析
以市售分析套組(Cayman assay kits、Sigma–Aldrich assay kit)檢測第1、2、4組小鼠肝臟中抗氧化酵素活性,包含有GPx(Glutathione Peroxidase)及CAT(Catalase),結果如圖10A及圖10B所示。
由圖10A及圖10B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肝臟中GPx及CAT之活性係分別較第1組小鼠降低20.1%及20.2%;而第4組小鼠係能夠明顯提升肝臟內GPx及CAT之活性,分別較第2組小鼠提升27.7%及17.2%。
由圖10A及圖10B之結果顯示,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有效提升肝臟組織內抗氧化酵素之活性,以抵抗高脂飲食所造成之氧化壓力,有效保護肝臟細胞,降低或改善肝臟組織受損情形。
實例十一:血液中LPS(Lipopolysaccharide)表現量分析
以市售套組(Toxinsensor TMendotoxin detection system)檢測分析第1、2、4組小鼠血清中LPS之含量,結果如圖11所示,並且,以西方墨點法分析第1、2、4組小鼠結腸中緊密連結蛋白(Tight Junction Proteins)之表現,包含ZO-1、Occludin,結果如圖12A及圖12B所示。
由圖11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血清中LPS含量係明顯較第1組小鼠增加,而第4組小鼠血清中LPS含量係較第2組小鼠降低。由圖12A及圖12B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腸道內ZO-1及Occludin之表現係被下調,但第4組小鼠腸道內ZO-1及Occludin之表現係被恢復。
由圖11及圖12之結果顯示,藉由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降低血液中革蘭式陰性菌之數量,並且能夠增加腸道內緊密連結蛋白之表現,藉此能夠避免腸道因高脂飲食誘導而發生腸道通透性增加之現象,且能夠避免或改善高血糖症之病症;換言之,本發明之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有效地改善或避免高血糖症所造成之腸道通透性增加及發炎反應。
實例十一:糞便菌相分析
參照文獻所揭露之內容(Illumina’s recommended protocols)以16S rRNAr基因之擴增與比對第1、2、4組小鼠糞便進行菌相分析,藉此比較各組小鼠腸道菌相之差異,結果如圖13所示。
由圖13A至圖13B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與第4組小鼠腸道間微生物之種類及組成具有高度差異。更進一步地,如圖13C所示,第1、2、4組小鼠腸道微生物種類主要以厚壁菌門(Firmicutes)及擬桿菌門(Bacteroidetes)為主,其中,以厚壁菌門來說,分別佔第1、2、4組小鼠腸道微生物之52.4%、47.1%、48.1%;以擬桿菌門來說,分別佔第1、2、4組小鼠腸道微生物之36.1%、43.2%、49.8%。高脂飲食會使第2組小鼠腸道內之細菌菌相改變,如增加分類上屬擬桿菌門之細菌的數量,降低厚壁菌門及軟壁菌門(Tenericutes)之細菌的數量,並且會有少量疣微菌門(Verrucomicrobia)及變形菌門(Proteobacteria)之細菌;而由第4組小鼠之腸道菌相組成顯示,對於高脂飲食之個體投予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增加腸道中擬桿菌門之細菌數量,減少疣微菌門及變形菌門之細菌數量。
由圖13D之結果可知,相較於第1組小鼠來說,第2組小鼠腸道菌相中分類屬於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Prevotellaceae、Anaeroplasmataceae、Helicobacteraceae、Rikenellaceae等科之細菌較少,但分類屬於Tannerellaceae、 Peptostreptococcaceae、Pept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Akkermansiaceae以及Lactobacillaceae之細菌較多;相較於第2組小鼠,第4組小鼠腸道菌相中分類屬於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Peptostreptococcaceae及 Rikenellaceae等菌科之細菌數量增加,分類屬於Tannerellaceae、Pept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Helicobacteraceae、Ruminococcaceae、Akkermansiaceae 及Lactobacillaceae等科之細菌數量減少。
又,藉由LEfSe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 Effect Size)之結果進一步分析各組小鼠間腸道菌群於菌屬上之差異性,顯示相較於第1組小鼠來說,第2組小鼠腸道中分類屬於Ruminococcaceae_ge、 Erysipelatoclostridium、Parabacteroides、Lactobacillus、Tyzzerella等菌屬之細菌數量較多,屬於Ruminococcaceae_UCG-014、Anaeroplasma、Prevotellaceae_UCG-001、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_ge、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及 Oscillibacter等菌屬之細菌數量較少;相較於第2組小鼠來說,第4組小鼠腸道中分類屬於Eggerthellaceae_ge、Muribaculaceae_ge、Alistipes、Family_XIII_UCG-001、Butyricicoccus等菌屬之細菌數量較多,屬於Parabacteroides、 Erysipelatoclostridium、Akkermansia等菌屬之細菌數量較少。根據LEfSe分析結果,取各組小鼠菌相中LDA分數大於4之細菌,並進行分析,結果如圖14A至圖14C所示。
由圖14A之結果可知,於第2組小鼠腸道菌相中分類屬於Anaeroplasma、Prevotellaceae_UCG-001、Lachnospiraceae_NK4A136_group、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_ge 、Oscillibacter等細菌之相對豐度明顯較第1組小鼠減少,並且第4組小鼠菌相中並未看出豐度上之改變。由圖14B之結果可知,於第2組小鼠腸道菌相中分類屬於Erysipelatoclostridium、Akkermansia、 Tyzzerella、Lactobacillus、Parabacteroides等細菌之相對豐度明顯較第1組小鼠增加;不過相較於第2組小鼠來說,第4組小鼠腸道菌相中Erysipelatoclostridium 及Akkermansia之細菌係為減少的。由圖14C之結果可知相較於第1組及第2組小鼠來說,第4組小鼠腸道菌相中Romboutsia、Muribaculaceae_ge、Alistipes之相對豐度明顯增加。
進一步分析各組小鼠糞便中之短鏈脂肪酸濃度,結果如圖15所示。由圖15之結果可知,第2組小鼠糞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和總 SCFA 濃度較第1組小鼠降低;但相較於第2組小鼠來說,第4組小鼠亦不會增加糞便中乙酸、丙酸、丁酸和總 SCFA 濃度;意即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無提升短鏈脂肪酸之功效。
由圖13至圖14之結果可知,高脂飲食會導致腸道內菌相變化,使壞菌比例增加,導致腸道內菌叢失衡;而藉由投予有效量之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係能夠有效地促進益生菌於腸道內生長,並能夠調控腸道內菌相,增加腸內菌相之豐富度及歧異度,以達到促進腸道健康及強化腸道屏障之功效。又,由圖15之結果可以確認本發明所揭台灣藜殼粗萃物並非如同膳食纖維般係透過使厭氧菌產生短鏈脂肪酸而達到促進腸道健康之功效,而是透過改變腸道菌叢組合而達到促進腸道健康之功效。
圖1係為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之管柱層析圖譜,其中,圖譜中之標號代表各次分離部。 圖2係為分析台灣藜殼粗萃物-乙酸乙酯可溶部份中次分離部1之各分離峰抑制油滴累積能力之結果。 圖3係為分離峰6純化所得化合物之ESIMS圖譜。 圖4係為分離峰6純化所得化合物之 1H–NMR圖譜。 圖5係為BSA-FFA誘導後之AML12經不同給藥處理後,進行油紅染色之結果。 圖6A係為分析各組小鼠於試驗期間體重之結果。 圖6B係為分析各組小鼠於試驗期間飲水量之結果。 圖6C係為分析各組小鼠於試驗期間熱量攝取量之結果。 圖6D係為分析各組小鼠於試驗期間血糖值之結果。 圖6E係為統計分析圖6D之曲線下面積之結果。 圖7A係為各組小鼠進行口服葡萄糖耐受性試驗後檢測其血糖值之結果。 圖7B係為統計分析圖7A之結果。 圖7C係為檢測各組小鼠血漿胰島素含量之結果。 圖7D係為分析各組小鼠HOMA-IR之結果。 圖7E係為檢測各組小鼠AGEs之結果。 圖8A係為各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進行組織切片染色之結果。 圖8B係為分析各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細胞尺寸及分布之結果。 圖9A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中PPAR-γ之表現量。 圖9B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中pIRS1之表現量。 圖9C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附睪白色脂肪組織中GLUT4之表現量。 圖9D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肝臟組織中pIRS1之表現量。 圖9E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肝臟組織中GLUT4之表現量。 圖10A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肝臟組織中GPx活性之結果。 圖10B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肝臟組織中CAT活性之結果。 圖11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血清中LPS含量之結果。 圖12A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腸道中ZO-1蛋白表現量的結果。 圖12B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腸道中Occludin蛋白表現量的結果。 圖13A係為第1、2、4組小鼠腸道微生物之Alpha 多樣性豐富度分析結果,其中,檢定指標為observed、Chao1、Shannon 和 Simpson。 圖13B係為第1、2、4組小鼠腸道微生物之主座標分析(PCoA)結果。 圖13C係為第1、2、4組小鼠腸道細菌種類於門等級之豐度分析結果。 圖13D係為第1、2、4組小鼠腸道細菌種類於科等級之豐度分析結果,其中,於本圖中係取每組中分配序列數最多且佔總序列數超過 97% 的前14菌科。 圖14A係為分析第1組及第2組小鼠腸道內細菌減少之菌群的結果。 圖14B係為分析第1組及第2組小鼠腸道內細菌增加之菌群的結果。 圖14C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腸道內細菌增加之菌群的結果。 圖15係為分析第1、2、4組小鼠腸道內糞便中之短鏈脂肪酸濃度的結果。

Claims (10)

  1. 一種將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製備改善腸道菌相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不含有膳食纖維。
  2. 如請求項1所述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係含有二十六烷醇。
  3. 如請求項1所述用途,其中,該組合物係能夠用於抑制下列至少一分類科之細菌生長:Tannerellaceae、Peptococcaceae、Erysipelotrichaceae、 Helicobacteraceae、Ruminococcaceae 及Lactobacillaceae。
  4. 如請求項1所述用途,其中,該組合物係能夠用於增加下列至少一分類科之細菌生長:Lachnospiraceae、Muribaculaceae、Clostridiales_vadinBB60_group、Peptostreptococcaceae、Rikenellaceae及Eggerthellaceae。
  5. 一種將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增強腸道屏障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不含有膳食纖維。
  6. 如請求項5所述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係含有二十六烷醇。
  7. 如請求項5所述用途,其中,該增強腸道屏障組合物係能提升腸道ZO-1及Occludin蛋白表現量。
  8. 一種將二十六烷醇用以改善肥胖之組合物之用途,其中,該二十六烷醇係分離自一台灣藜殼萃取物。
  9. 如請求項8所述用途,其中,該台灣藜殼萃取物係由一台灣藜殼以一醇類溶劑進行萃取而得者。
  10. 如請求項9所述用途,其中,該醇類溶劑係為甲醇。
TW111125497A 2022-07-07 2022-07-07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TWI82460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5497A TWI824608B (zh) 2022-07-07 2022-07-07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1125497A TWI824608B (zh) 2022-07-07 2022-07-07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4608B TWI824608B (zh) 2023-12-01
TW202402314A true TW202402314A (zh) 2024-01-16

Family

ID=900529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5497A TWI824608B (zh) 2022-07-07 2022-07-07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824608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555894B2 (ja) * 2005-03-10 2014-07-23 日油株式会社 脂質代謝調整剤
TWI516280B (zh) * 2014-03-20 2016-01-11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 紅藜萃取物用於製備促進膠原蛋白生成及抗皮膚老化之組合物之用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24608B (zh) 2023-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Zhao et al. Effects of polysaccharides from Yingshan Yunwu tea on meat quality, immune status and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chickens
JP7163276B2 (ja) 新規な用途および方法
JP7145566B2 (ja) 腸内細菌叢調整用組成物
Tian et al. Lycium ruthenicum diet alters the gut microbiota and partially enhances gut barrier function in male C57BL/6 mice
US20200009210A1 (en) Pharmaceutical Composition Comprising Indigo Pulverata Levis Extract or Fraction Thereof as Effective Ingredient for Preventing or Treating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Shi et al. Taurine supplements in high-carbohydrate diets increase growth performance of Monopterus albus by improving carbohydrate and lipid metabolism, reducing liver damage, and regulating intestinal microbiota
CN106103696A (zh) 新颖的拟干酪乳杆菌菌株
Hou et al. Beneficial effects of mung bean seed coat on the prevention of high-fat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the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mice
CN111494495A (zh) 荔枝果肉膳食纤维-结合酚加合物在制备改善肠道微生态制剂中的应用
JP2019528763A (ja) 新規なラクトバチルス・サケイ及びそれを含む組成物
Yan et al. Effect of fermented bee pollen on metabolic syndrome in high-fat diet-induced mice
Hung et al.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subsp. paracasei NTU 101 ameliorates impaired glucose tolerance induced by a high-fat, high-fructose diet in Sprague-Dawley rats
Yang et al. Effects of fenugreek seed extracts on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health of broilers
Sun et al. Mulberry (Morus atropurpurea Roxb.) leaf protein hydrolysates ameliorate dextran sodium sulfate-induced colitis via integrated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ity
Shen et al. Flavonoids from Rosa davurica Pall. fruits prevent high-fat diet-induced obesity and liver injury via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mice
Wei et al. The preventive effect of Glycyrrhiza polysaccharide on lipopolysaccharide-induced acute colitis in mice by modulating gut microbial communities
KR101346884B1 (ko) 마카추출물을 유효성분으로 하는 항피로, 염증성 장질환 예방 및 개선용 조성물
EP3861866A1 (en) Composition comprising molokhia extract as active ingredient for improving gut microbiome or for alleviating, preventing, or treating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leaky gut syndrome, obesity, or metabolic disease
Rosés et al. Effects of glucosinolate-enriched red radish (Raphanus sativus) on in vitro models of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syndrome-related functionalities
Zhu et al. Black chokeberry (Aronia melanocarpa L.) polyphenols attenuate obesity-induced colonic inflammation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and the TLR4/NF-κB signaling pathway in high fat diet-fed rats
Xu et al. Effects of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peel on the growth performance and intestinal microbiota of broilers challenged with Escherichia coli
EP3107535A1 (en) Activated soy pod fiber
TWI824608B (zh) 台灣藜殼萃取物用以改善代謝性疾病及調控腸道菌相之用途
Teng et al. Effect of burdock on the reg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in hyperglycemic rats and its in vitro digestion and fermentation characteristics
CN110123824B (zh) 毛冬青皂苷a1的新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