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5389A - 半導體雷射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雷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5389A
TW202335389A TW112107160A TW112107160A TW202335389A TW 202335389 A TW202335389 A TW 202335389A TW 112107160 A TW112107160 A TW 112107160A TW 112107160 A TW112107160 A TW 112107160A TW 202335389 A TW202335389 A TW 20233538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type semiconductor
light
electrode structure
semiconductor la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71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鍾昕展
徐子傑
呂俊億
陳守龍
黃冠智
陳翰毅
Original Assignee
晶智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晶智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晶智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53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5389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SDEVICES USING THE PROCESS OF 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 [LASER] TO AMPLIFY OR GENERATE LIGHT; DEVICES USING STIMULATED EMISSION OF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IN WAVE RANGES OTHER THAN OPTICAL
    • H01S5/00Semiconductor lasers
    • H01S5/10Construction or shape of the optical resonator, e.g. extended or external cavity, coupled cavities, bent-guide, varying width, thickness or composition of the active region
    • H01S5/18Surface-emitting [SE] lasers, e.g. hav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avities
    • H01S5/183Surface-emitting [SE] lasers, e.g. having both horizontal and vertical cavities having only vertical cavities, e.g. vertical cavity surface-emitting lasers [VCSEL]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Semiconductor Lasers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雷射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二電極結構以及絕緣層。半導體堆疊層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半導體堆疊層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的活性層。第一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及側面上。第二電極結構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上並電性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層。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以及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絕緣層具有開口位於第一表面上,第一電極結構更分布至開口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

Description

半導體雷射
本揭露是關於一種半導體雷射。
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是半導體雷射元件的一種,由於其為磊晶面出光的結構優點,並隨著各種物聯網產品、智能電子產品及智能感測產品等更多應用需求浮現及市場需求驅動,VCSEL元件已逐步從網通產品市場拓展深入到各類智慧產品中(例如,光通訊光源模組、智慧平板手機\智慧耳機中的近接感測器(Proximity Sensor)、深度\距離\3D感測器、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光達感測器、微投影顯示器光源或面板、互動裝置中的眼動追蹤器(Eye Tracker)等產品中)。
在前述目前大多數的應用產品中,由於產品開發及產品使用上的各種需求(例如,低成本、輕便易攜、小型化、與其他元件間的整合匹配性高、車用應用上的嚴格環境可靠度、長產品壽命、低電耗\長使用時間、高頻率電性驅動運作等),越來越多VCSEL裝置採用覆晶封裝(Flip-Chip Package)技術,以滿足前述各項需求規格。
有鑒於此,本揭露提供不同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在一實施例中,係將電極配置於半導體堆疊層的斜側面,從而可使得雷射元件於封裝後,其封裝結構的尺寸得以減縮。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以及第一絕緣層。半導體堆疊層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第一表面相對該第二表面,側面位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間。半導體堆疊層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活性層。活性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及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一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及側面上。本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並延伸至側面。第一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第一絕緣層具有第一開口,第一開口位於第一表面上,並且第一電極結構更位於第一開口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側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具有夾角θ,該夾角θ的角度分布範圍為90度至120度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更包含基層,位於該第二型半導體層相對於該第一型半導體層的一側。
在該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更包括: 第二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及側面上。 其中,第一絕緣層,更位於該半導體堆疊層與該第二電極結構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極結構及第一絕緣層更從側面上延伸分布至基層上,且第一絕緣層更具有第二開口位於基層的表面上,且第二電極結構分布至第二開口中並接觸基層,以使第二電極結構透過基層而電性連接至第二型半導體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基層具有表面以及連接該表面的側面。半導體堆疊層中的第二型半導體層更包含第一平台部與第二平台部側向延伸分布於表面上,第一絕緣層及第二電極結構更位於第一平台部及第二平台部之表面上,第一絕緣層具有第二開口於第一平台部上,且第二電極結構分布至第二開口中並接觸第二型半導體層的第一平台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極結構不僅位於第一絕緣層的第二開口中,並延伸至基層的側面上,第一電極結構亦從半導體堆疊層的側面延伸分布經第二平台部上至基層的側面。
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更包括第二絕緣層以及黏著層,其中第二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黏著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基層之間。第二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上、側面上及第二表面上。第一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其中第一絕緣層具有多個第二開口,第二開口位於第二表面上,且第二電極結構更位於第二開口中並接觸第二型半導體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電極結構不僅位於第一絕緣層的第二開口中,還位於半導體堆疊層的第一表面並延伸至側面以及第二表面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黏著層及基層為可透光,黏著層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上並覆蓋第二電極結構以及第二絕緣層,而基層位於黏著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堆疊層更包括:第一電流限制層,位於活性層與第一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一電流限制層包括第一電流限制區以及第一電流導通區,且該第一電流導通區被該第一電流限制區環繞。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中或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中、或該第一型半導體層中與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中具有反射鏡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半導體堆疊層更包括第一電流限制層以及第二電流限制層。第一電流限制層位於活性層與第一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一電流限制層包括第一電流限制區以及第一電流導通區,該第一電流導通區被該第一電流限制區環繞。第二電流限制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二電流限制層包括第二電流限制區以及第二電流導通區,該第二電流導通區被該第二電流限制區環繞。該活性層具有第一量子阱層、第二量子阱層以及間隔層,且活性層更包括穿隧接面(Tunnel Junction)層,位於第一量子阱層與第二量子阱層之間。第一電流限制層位於第一量子阱層上,間隔層位於第一量子阱層與穿隧接面層之間,而第二量子阱層位於第二電流限制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更包括第一導電連接部、第二導電連接部以及第三絕緣層。第一導電連接部位於遠離基層之一側並連接第一電極結構。第二導電連接部位於遠離基層之一側並連接第二電極結構。第三絕緣層位於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一導電連接部之間以及第二電極結構與第二導電連接部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第二表面上的第二電極結構具有電極開口對應第一電流導通區及第二電流導通區的位置,其中電極開口的寬度大於第一電流導通區的寬度,且電極開口的寬度大於或等於第二電流導通區寬度。在一些實施例中,高摻雜半導體層的厚度小於100埃。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的厚度大於第一量子阱層的厚度,大於第二量子阱層的厚度,亦大於穿隧接面層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的能隙大於第一量子阱層的能隙,亦大於第二量子阱層的能隙。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的能隙大於穿隧接面層的能隙。
在一實施例中,間隔層中含有InGaP或AlGaAsP。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封裝結構,其包括:封裝基板、半導體雷射以及封裝層。半導體雷射具有出光面以及表面相對於出光面,半導體雷射位於封裝基板上且表面接觸封裝基板,其中,位於半導體雷射之側面上的第一電極結構及第二電極結構分別透過連接結構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之第一導電接墊結構及第二導電接墊結構。封裝層包括封裝材料,封裝層覆蓋半導體雷射。封裝層中具有多個填充粒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之一側面上(鄰近第二電極結構的側面上)更具有第三絕緣層,其中第三絕緣層延伸分布至出光面上以覆蓋部分的第一電極結構。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二電極結構的最低處至封裝基板的上表面之間相隔有間距,其中間距為30至50微米。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基板之基板主體的第一表面上更設有擋牆,且半導體雷射設於第一表面上並被擋牆圍繞,封裝層填充於擋牆所圍繞的區域中並覆蓋半導體雷射。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基板的第一導電接墊結構包括第一導電接墊部、第一內連接部及第二導電接墊部,且,封裝基板的第二導電接墊結構包括第三導電接墊部、第二內連接部及第四導電接墊部;其中,第一導電接墊部及第三導電接墊部位於封裝基板的第一表面上並被擋牆圍繞,第一內連接部及第二內連接部穿設於基板主體中且個別連接第一導電接墊部及第三導電接墊部,第二導電接墊部及第四導電接墊部位於基板主體的第二表面上且個別連接第一內連接部及第二內連接部。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更包括調整層向上凸設於封裝層上。封裝層中可不含有填充粒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的封裝層及調整層中更填充有多個填充粒子。
在一些實施例中,該調整層為透鏡,且透鏡的上表面可為曲面或齒狀。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的上表面可為凹面或凸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與封裝層由不同材料製成。另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與封裝層的填充粒子也可由相同材料製成。另外,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與封裝層為一體成型。
在一些實施例中,連接結構的材料包括錫。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一絕緣層、基層、第二電極結構以及第二絕緣層,其中,基層為可導電層,第二電極結構包含第二接觸電極部及第二延伸電極部。半導體堆疊層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第二表面相對於第一表面,側面位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間,側面相對於第一表面具有夾角θ,夾角θ的角度實質上為90度。半導體堆疊層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活性層,其中,活性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一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上。第一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其中第一絕緣層具有第一開口,第一開口位於第一表面上,且第一電極結構更位於第一開口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基層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相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的一側。第一絕緣層更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以及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其中第一絕緣層具有通孔,通孔穿過半導體堆疊層,第二電極結構之第二接觸電極部位於通孔中並接觸基層,以使第二電極結構透過基層電性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層。第二絕緣層位於通孔中,且第二絕緣層位於第二接觸電極部與半導體堆疊層之間,以隔絕第二接觸電極部與第一型半導體層,以及隔絕第二接觸電極部與活性層。第二電極結構之第二延伸電極部連接第二接觸電極部並自第一表面上延伸分布至側面上。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封裝結構,其包括:封裝基板以及半導體雷射,其中封裝基板包括基板主體、第一導電接墊結構及第二導電接墊結構。半導體雷射具有出光面以及表面,半導體雷射之半導體堆疊層的表面朝向基板主體且基層遠離基板主體,位於半導體堆疊層之側面上的第一電極結構及第二電極結構可分別透過連接結構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之第一導電接墊結構及第二導電接墊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二電極結構、電極基板、黏著層以及絕緣層。半導體雷射更具有貫孔,其中貫孔穿過半導體堆疊層及黏著層。半導體堆疊層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第二表面相對於第一表面,側面位於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之間,側面相對於第一表面具有夾角θ,夾角θ的角度實質上為90度。半導體堆疊層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活性層。活性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與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第一電極結構位於第一表面上以與第一型半導體層電性接觸。第二電極結構位於第二表面上以與第二型半導體層電性接觸。電極基板具有本體、第一電極單元以及第二電極單元,其中本體為不導電,且第一電極單元與第二電極單元分別位於本體之二側面並延伸分布至本體之上下表面,且第一電極單元與第二電極單元彼此不接觸。黏著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與電極基板之間,且黏著層為不導電。絕緣層位於貫孔中,且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以使活性層、第一型半導體層與第二電極結構電性絕緣,第二電極結構自第二表面上延伸分布於貫孔中並接觸電極基板之第二電極單元。其中,第一電極結構更電性連接第一電極單元。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封裝結構,其包括:封裝基板、半導體雷射以及連接結構,其中封裝基板包括基板主體、第一導電接墊結構及第二導電接墊結構。半導體雷射具有出光面以及表面,半導體雷射置於封裝基板上,半導體雷射的電極基板位於接近基板主體的一側,且半導體雷射的半導體堆疊層位於遠離基板主體的另一側,第一電極結構與第一電極單元透過連接結構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之第一導電接墊結構,第二電極結構與第二電極單元透過連接結構電性連接第二導電接墊結構。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一絕緣層、第二電極結構、第二絕緣層、黏著層、基層以及光學元件。光學元件位於基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可具有多個光學元件分別位於基層的不同位置。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光學元件位於基層上,而第二光學元件位於基層下。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層包含第一基層、第二基層及附著層,第二基層藉由附著層接合至第一基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二基層上具有光學元件。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之結構可位於基層的表面區域或位於基層的主體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更包括第三光學元件。第三光學元件之結構位於半導體堆疊層的第二表面上,第三光學元件之結構位於第二電極結構的出光口中,且第三光學元件之結構位於第二絕緣層及黏著層之間,其中出光口的位置會對應於半導體堆疊層中第一電流導通區之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光學元件具有超穎介面(Metasurface)結構,其中,超穎介面結構為具有多個週期排列之奈米結構體。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之黏著層與基層之間更包括第四光學元件,用以變化入射至基層之光的行進方向。更進一步地,在基層的出光側更具有第五光學元件,以再進一步變化出射基層之光的行進方向。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四光學元件為介於第二絕緣層及黏著層之間的結構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三光學元件可為第二絕緣層與黏著層之間的介面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前述光學元件可例如包含繞射式光學元件(Diffraction Optical Element,DOE)結構、微透鏡陣列(Micro Lens Array)結構、超穎介面(Metasurface)結構或超穎透鏡(Metalens)結構或前述各種光學元件結構之組合。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之結構可位於基層的表面區域或位於基層的主體中,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之結構亦可位於黏著層的主體中,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一絕緣層、基層以及第二電極結構。半導體雷射更包含透光導電層、電流侷限層以及絕緣層。其中,透光導電層堆疊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電流侷限層堆疊於透光導電層與半導體堆疊層之間,且電流侷限層為可透光。半導體雷射之半導體堆疊層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活性層以及電流限制層。活性層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層及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電流限制層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層及活性層之間。其中,電流限制層包括電流導通區及電流限制區。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上之電流侷限層具有導通開口,其中導通開口的位置對應於電流導通區。透光導電層位於電流侷限層上及導通開口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絕緣層位於透光導電層上,並具有絕緣開口,其中絕緣開口與導通開口不重疊。第一電極層位於絕緣層上及絕緣開口中並接觸透光導電層以電性連接第一型半導體層。第二電極層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下並電性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形成於電流侷限層上及導通開口中,位於導通開口的透光導電層具有第一厚度,不位於導通開口的透光導電層具有第二厚度,第一厚度大於第二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的透光導電層具有上表面及下表面,下表面相對於上表面,且,上表面為平面,下表面具有向下凸出面位於導通開口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導通區的位置對應導通開口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導通區具有導通寬度,導通開口具有開口寬度,導通寬度大於開口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為可透光的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為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侷限層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氮化矽或二氧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氧化銦錫(ITO)或者氧化銦鋅(IZO)。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氮化矽或二氧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的透光導電層形成於電流侷限層上並具有第一凹陷區,第一凹陷區位於導通開口上,位於該第一凹陷區的透光導電層具有第一厚度,不位於第一凹陷區的透光導電層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一厚度等於或接近第二厚度。在一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是共形(Conformal)形成於電流侷限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的絕緣層形成於透光導電層上並具有第二凹陷區,第二凹陷區位於第一凹陷區上,位於第二凹陷區的絕緣層具有第三厚度,不位於第二凹陷區的絕緣層具有第四厚度,第三厚度等於或接近第四厚度。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層是共形形成於透光導電層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半導體雷射的第一型半導體層中更具有摻雜區,在本實施例中,摻雜區的位置對應於電流導通區上方且不重疊於電流導通區的中心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半導體雷射的透光導電層包含第一透光導電區及第二透光導電區,第二透光導電區圍繞第一透光導電區,且導通開口位於第一透光導電區與第二透光導電區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其更包括反射層位於透光導電層之上表面,且反射層位於第一電極結構所界定的開口中,且絕緣層分布於反射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以使反射層與第一電極結構電性絕緣。
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可例如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BR)結構,更進一步反射層可由不同折射率的兩種以上之介電膜層交替堆疊而形成,例如氧化矽膜層和氧化鈦膜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的寬度會小於等於導通開口的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包括:半導體堆疊層、基層、第一電極結構、第二電極結構以及第一絕緣層。半導體堆疊層位於基層上,第一絕緣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且第一絕緣層具有第一開口,第一電極結構分布於第一絕緣層上並延伸至第一開口中以與半導體堆疊層電性連接。基層位於半導體堆疊層與第二電極結構之間,基層為可導電,以使第二電極結構電性連接半導體堆疊層。半導體堆疊層包含上反射鏡層、下反射鏡層以及活性層,活性層位於上反射鏡層及上反射鏡層之間。本實施例中,下反射鏡層為第二型半導體層且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上反射鏡層包含第一上反射鏡層及第二上反射鏡層,第一上反射鏡層位於活性層與第二上反射鏡層之間,第二上反射鏡層位於第一上反射鏡層與第一電極結構之間,其中第一上反射鏡層為第一型半導體層且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第二上反射鏡層包含中間反射區及電流路徑區,電流路徑區位於中間反射區的兩側,且第一電極結構透過第一絕緣層之第一開口與第二上反射鏡層中的電流路徑區電性連接。
在一些實施例中,上反射鏡層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其中位於電流路徑區中的布拉格反射結構具有摻雜或較高濃度的摻雜(相較於中間反射區)。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路徑區中的摻雜可透過離子佈植(ion implantation)或離子擴散(ion diffusion)的製程形成。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更包括電流限制層,位於活性層與上反射鏡層之間。電流限制層包括電流限制區以及電流導通區,且電流導通區被電流限制區環繞。其中,被電流限制區環繞之電流導通區具有第一分布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結構界定電極開口位於第一絕緣層上且電極開口的位置對應電流導通區的位置,電極開口具有開口寬度。位於兩側電流路徑區之間的中間反射區具有第二分布寬度,中間反射區的位置對應電流導通區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結構之開口寬度小於或等於中間反射區之第二分布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結構之開口寬度大於或等於電流導通區之第一分布寬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電極結構之開口寬度大於或等於中間反射區之第二分布寬度,且第二分布寬度大於等於電流導通區之第一分布寬度。
下文係參照圖式、並且以示例實施例說明本揭露之概念,在圖式或說明中,相似或相同的部分係使用相同的元件符號;再者,圖式係為利於理解而繪製,圖式中各層之厚度與形狀並非元件之實際尺寸或成比例關係。需特別注意的是,圖式中未繪示、或說明書中未加以描述之元件,可為本揭露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所知之形式。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發明之各實施例做出說明,目的是用以助於清楚理解,故應當將它們視作示範性說明。本說明書中的「在一個實施例」等用語不限於特定或相同的實施例,發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當認識到,可以對本發明之各實施例做出各種改變、組合或調整,而不會背離本發明之範圍和精神。
本說明書中使用的「第一」、「第二」、「第三」等名詞用語是用以標示及說明各對應實施例的特徵,並不必然具有任何順序、階層或前後的意思(例如,空間位置、時間順序、步驟順序等)。
本說明書中使用的「上」、「下」、「左」、「右」、「前」、「後」、「較低」、「較高」、「頂部」或「底部」等用詞,是用以描述各圖式中的一個元件對於另一元件(或一個結構對於另一結構)的空間分布相對關係。能理解的是,如果將圖式所繪示的結構上下顛倒,則所敘述在「下」、「之下」、「較低」側的元件將會成為在「上」、「之上」、「較高」側的元件。
在以覆晶封裝方式將雷射晶粒元件接合至電路基板時,若電路基板上的正負電極墊過於接近,則於覆晶封裝過程中施用錫膏時,有可能因錫膏側溢而將正負電極接墊相互連接,進而造成短路的問題;又若電路基板上的正負電極墊及/或雷射晶粒元件上的電極接墊的尺寸太小,則於覆晶封裝對位過程中,也有可能因對位機構的對位誤差而造成雷射晶粒元件之電極與電路基板上的電極墊錯位,進而造成短路、斷路或接合不良的問題。因此,為了避免所述問題,電路基板上的正負電極墊之間的距離需大於一定的間距(以現行的覆晶封裝技術,約需維持90微米的間距),且電極接墊大小亦需要有足夠的尺寸(以現行的覆晶封裝技術能力,一般為80微米*50微米)以提供足夠的電壓,然而這樣會造成雷射元件於封裝後,整體封裝尺寸難以再大幅減縮。
圖1A係繪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CSEL)之磊晶堆疊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圖1B係繪示一種VCSEL之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如圖1A所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1包含以半導體磊晶製程技術形成在導電成長基板40G的半導體堆疊層10,其中,半導體堆疊層10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以及活性層103A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之間。
本文以第一型及第二型分別指稱不同電性的半導體結構,若半導體結構以電洞為多數載子即為P型半導體,若半導體結構以電子為多數載子即為N型半導體,舉例而言,第一型半導體層為P型半導體,且第二型半導體層為N型半導體,反之亦可。
如圖1B所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1還包含電連接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的電極結構20以及電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的電極結構50。經由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提供驅動電源至半導體堆疊層10中,驅使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與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的(電子及電洞)載子注入活性層103A中,以使活性層103A發光。
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皆為高反射率層,由於活性層103A位於由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之間的諧振腔區域中,使得由活性層103A發射的光可以在其中來回反射以形成同調光。其中,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可包含分布式布拉格反射(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 structure,DBR)結構,如圖1B所示,在本實施例中,布拉格反射結構可由不同折射率的兩種以上之膜層交替堆疊而形成,例如由AlAs/GaAs、AlGaAs/GaAs或InGaP/GaAs所形成。
如圖1B所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1中,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兩者中之一個反射鏡層的反射率較低於另一個反射鏡層的反射率,例如,當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的反射率低於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的反射率,則於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及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2D之間形成的同調光會大部分穿透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並形成半導體堆疊層10於表面101S的出光L。
如圖1B所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1更包括電流限制層104A,位於活性層103A與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101U之間。電流限制層104A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A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A,且電流導通區1042A被電流限制區1041A環繞。電流導通區1042A的導電率高於電流限制區1041A,以使電流集中導通於電流導通區1042A中。
請參閱圖2,圖2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1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1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以及絕緣層30。
半導體堆疊層10具有表面11、表面12以及側面13。表面12相對該表面11,側面13位於表面11及表面12之間。半導體堆疊層10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以及活性層103。活性層103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本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例如為P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例如為N型半導體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即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例如為N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例如為P型半導體層。
電極結構20位於表面11及側面13上。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20位於表面11並延伸至側面13。因此,後續在將半導體雷射1001電性接合至封裝基板上的導電接墊時,由於電極結構20延伸至側面13,而可在不加大半導體雷射1001的尺寸下,增加半導體雷射1001之電極結構20與封裝基板之間的可接合面積。如此,使得半導體雷射1001在進行封裝時,可以在維持封裝基板之導電接墊間距的前提下減省晶片尺寸。
絕緣層3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20之間。絕緣層30具有開口31,開口31位於表面11上,並且電極結構20更位於開口31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101。
在一些實施例中,側面13相對於表面11具有夾角θ,夾角θ的角度分布範圍為90度至120度之間。
舉例來說,對於原本呈長方形且高度為10微米的半導體堆疊層10而言,若夾角θ是120度時,則原本的晶片尺寸為240微米*140微米,透過此實施例的配置而得到的晶片尺寸將縮小為217微米*128微米。又對於原本呈長方形且高度為30微米的電極結構20而言,若夾角θ是120度時,則原本的晶片尺寸為240微米*140微米,透過此實施例的配置而得到的晶片尺寸將更縮小為171微米*105微米。因此,透過將電極配置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從而可使得半導體雷射1001於封裝後,其封裝結構的尺寸得以減縮。
請參閱圖3及圖4,圖3及圖4係分別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及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2、1003的剖面示意圖。在這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2、1003之半導體堆疊層與圖2的半導體雷射1001之半導體堆疊層10結構相似,半導體雷射1002、1003更包含基層40,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相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的一側。請參閱圖3及圖4,基層40可以是半導體堆疊層10的成長基板,即半導體堆疊層10直接成長於基層40上,或者,請參閱圖5,基層40也可以是半導體堆疊層10的封裝基板,即半導體堆疊層10是先成長於成長基板上之後,再轉移至基層40上,以進行後續各項封裝程序。
請再參閱圖3及圖4之實施例,半導體雷射1002、1003更包括電極結構50位於表面11及側面13上,且絕緣層30更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3所示,基層40為可導電,電極結構50及絕緣層30更從側面13上延伸分布至基層40上,且絕緣層30更具有開口32位於基層40的表面上,且電極結構50分布至開口32中並接觸基層40,以使電極結構50透過基層40而電性連接至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因此,依據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2,可以更進一步增加半導體雷射1002之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個別與封裝基板的導電接墊之間的可接合面積。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基層40為可導電或電性絕緣,基層40具有表面41以及連接表面41的側面42,半導體堆疊層10中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更包含平台部1022A及1022B側向延伸分布於表面41上,絕緣層30及電極結構50更位於平台部1022A及1022B之表面上,絕緣層30具有開口32於平台部1022A上,且電極結構50分布至開口32中並接觸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平台部1022A。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50不僅位於絕緣層30的開口32中,並延伸至基層40的側面42上,電極結構20亦從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延伸分布經平台部1022B上至基層40的側面42。因此,依據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3,可以更進一步增加半導體雷射1003之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個別與封裝基板的導電接墊之間的可接合面積。
請參閱圖5,圖5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4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中的半導體雷射1004更包括絕緣層60以及黏著層70,其中絕緣層6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黏著層7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基層40之間。
請參閱圖5,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50位於表面11上、側面13上及表面12上。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進一步分為第一側面13a(上側面)及第二側面13b(下側面)。絕緣層3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其中絕緣層30具有多個開口32,開口32位於表面12上,且電極結構50更位於開口32中並接觸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在本實施例中,電極結構50不僅位於絕緣層30的開口32中,還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1並延伸至側面13以及表面12上。此外,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具有側向延伸突出於第一側面13a的平台部1012A、1012B。因此,依據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4,可以進一步增加電極結構20與封裝基板上的導電接墊的接觸面積以及電極結構50與封裝基板上的導電接墊的接觸面積。
請再參閱圖5,本實施例中,黏著層70及基層40為可透光,黏著層70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上並覆蓋電極結構50以及絕緣層60,而基層40位於黏著層70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鏡層(Distributed Bragg Reflector,DBR)的結構,使得由活性層103發射的光可以在兩個反射鏡中反射以形成同調光。
請再次參閱圖3至圖5,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更包括電流限制層104,位於活性層103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之間。電流限制層104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且電流導通區1042被電流限制區1041環繞。電流導通區1042的導電率高於電流限制區1041,以使電流集中導通於電流導通區1042中。在一些實施例中(未繪示),電流限制層亦可設置於活性層10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或者,於半導體堆疊層10中,多個電流限制層分別設置於活性層103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之間以及活性層10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
為了說明圖3至圖5實施例所繪示的半導體雷射1002~1004的製程,請先分別參閱圖21A至圖21F、圖22A至圖22G以及圖23A至圖23K。
圖21A至圖21F為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2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如圖21A所示,提供磊晶晶片2。所述磊晶晶片2包括形成於基層40上之半導體堆疊層10,半導體堆疊層10依序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活性層10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位於基層40上,其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可為多層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為P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為N型半導體層。半導體堆疊層10可以磊晶方式成長於基層40上,磊晶方式包含但不限於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氫化物氣相磊晶法、分子束磊晶法、液相磊晶法等。基層40包含但不限於三五族材料,其晶格常數與半導體堆疊層10互相匹配,本實施例之基層40的材料為砷化鎵(GaAs)。在其他實施例中,基層40的材料可以為磷化銦(InP)、藍寶石(sapphire)、氮化鎵(GaN)或碳化矽(SiC)等。
再次參閱圖21A,首先形成保護層PL覆蓋於磊晶晶片2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上,其中保護層PL的材料可為絕緣材料,包含但不限於氮化矽。接著,如圖21B所示,對前述磊晶晶片2實施蝕刻程序,搭配使用特定圖樣的遮罩以蝕刻去除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部分的活性層103與部分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並暴露部分基層40,從而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側形成高台結構P1並界定出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
接著,如圖21C所示,形成電極結構50的接觸電極部50a於基層40上。
接著,如圖21D所示,於半導體堆疊層10中形成電流限制層104。本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層104的形成方法可以是透過氧化製程以將預定形成電流限制區1041的區域產生材料氧化。舉例來說,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之其中至少一層之鋁含量大於97%(定義為預定形成電流限制層104之層)且大於活性層103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鋁含量,因此,在進行氧化製程時,半導體堆疊層10中的高鋁含量層區域(定義為預定形成電流限制層104)從側面13向內被氧化的速率高於其他區域,進而形成電流限制層104中具有低導電率的電流限制區1041。或者,可透過離子佈植(ion implant)製程在半導體堆疊層10中形成低導電率的電流限制區1041,並藉由遮罩同時定義上述的電流導通區1042。離子佈植可以是藉由在預定形成電流限制區1041的區域佈植氫離子(H +)、氦離子(He +)或氬離子(Ar +)等來實現,電流限制區1041的離子濃度遠大於電流導通區1042,使電流限制區1041具有較低的導電率。
接著,如圖21E所示,再形成絕緣層30覆蓋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表面11以及部份的基層40的表面。進一步於絕緣層30中形成開口31以暴露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同樣地,如圖21E所示,再形成絕緣層30覆蓋於接觸電極部50a的表面。進一步於絕緣層30中形成開口32以暴露接觸電極部50a。開口31與開口32之上視形狀可以為例如環形、圓形、橢圓形、多邊形、正方形、不規則形狀等,於本實施例中,開口31與開口32的形狀為環狀,但不以此為限。
最後,如圖21F所示,形成電極結構20於開口31中及延伸至側面13處的絕緣層30上,以使電極結構20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性連接並藉由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以加大電極結構20的分布範圍。並且,形成延伸電極部50b於開口32中並延伸至另一側面13處的絕緣層30上,以形成電極結構50並藉由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以加大電極結構50的分布範圍。本實施例中,基層40為可導電,例如GaAs基板,電極結構50藉由導電基層40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電性導通。
圖22A至圖22G為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3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如圖22A所示,提供磊晶晶片3並形成保護層PL覆蓋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上,其中保護層PL的材料可為絕緣材料,包含但不限於氮化矽。所述磊晶晶片3包括形成於基層40上之半導體堆疊層10,半導體堆疊層10依序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活性層10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位於基層40上,其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可為多層結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為P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為N型半導體層,基層40為半絕緣GaAs基板,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接著,如圖22B所示,對前述磊晶晶片3實施蝕刻程序,搭配使用特定圖樣的遮罩以蝕刻去除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部分的活性層103與部分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並暴露出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端面102a,從而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側形成高台結構P2並界定出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平台部1022A及平台部1022B。
接著,如圖22C所示,形成電極結構50的接觸電極部50a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平台部1022A的端面102a上,以使接觸電極部50a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電性連接。
接著,如圖22D所示,於半導體堆疊層10中形成電流限制層104。
接著,如圖22E所示,從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側對前述磊晶晶片3實施蝕刻程序,搭配使用特定圖樣的遮罩以蝕刻去除部分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平台部1022A、1022B以及部分的基層40,從而使第二型半導體層102與基層40形成高台結構P3並界定出基層40的傾斜側面42。
接著,如圖22F所示,形成絕緣層30覆蓋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上表面11以及側面13。進一步於絕緣層30中形成開口31以暴露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同樣地,如圖22F所示,接續形成絕緣層30覆蓋於覆蓋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平台部1022A、1022B的端面102a、接觸電極部50a以及覆蓋基層的傾斜側面42。進一步於絕緣層30中形成開口32以暴露接觸電極部50a。
接著,如圖22G所示,形成電極結構20於開口31中,以使電極結構20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性連接,且延伸形成電極結構20至側面13、平台部1022B及基層40之側面42的絕緣層30上,以加大電極結構20的分布範圍。並且,形成延伸電極部50b於開口32處並延伸至基層40之側面42的絕緣層30上,藉此接觸電極部50a與延伸電極部50b相互接觸並藉由基層40之側面42以加大電極結構50的分布範圍。
圖23A至圖23K為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4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如圖23A所示,提供磊晶晶片4。所述磊晶晶片4包括形成於成長基板2000上之半導體堆疊層10,半導體堆疊層10依序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活性層10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位於成長基板2000上,其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或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可為多層結構,本實施例之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為N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為P型半導體層,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半導體堆疊層10可以以磊晶方式成長於成長基板2000上。成長基板2000包含三五族材料,其晶格常數與半導體堆疊層10互相匹配,本實施例之成長基板2000的材料為砷化鎵(GaAs),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在其他實施例中,成長基板2000的材料可以為磷化銦(InP)、藍寶石(sapphire)、氮化鎵(GaN)或碳化矽(SiC)等。
接著,如圖23B所示,首先形成保護層PL覆蓋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上,其中保護層PL的材料可為絕緣材料,包含但不限於氮化矽。接著,對前述磊晶晶片4實施蝕刻程序,搭配使用特定圖樣的遮罩以蝕刻去除部分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與部分的活性層103,並暴露出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的端面101a,從而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側形成高台結構P4、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之平台部1012A及平台部1012B。
接著,如圖23C所示,於半導體堆疊層10中形成電流限制層104。
接著,如圖23D所示,形成絕緣層60覆蓋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上並延伸覆蓋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之平台部1012A及平台部1012B的端面101a。進一步於高台結構P4上的絕緣層60中形成開口32以暴露部分的第二型半導體層102。
接著如圖23E所示,形成電極結構50於開口32中,並使電極結構50延伸覆蓋至高台結構P4的側邊以及平台部1012A及平台部1012B上之絕緣層60上。
接著如圖23F所示,藉由黏著層70將形成有絕緣層60與電極結構50的磊晶晶片4接合至基層40。本實施例中,基層40為對活性層103發出的光具有高透光率的材料,如透光率大於80%之藍寶石。當形成有絕緣層30與電極結構50的磊晶晶片4接合至基層40後,係移除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側之成長基板2000,而形成如圖23G所示之結構。
接著如圖23H所示,形成電極結構20的接觸電極部20a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遠離基層40的一側(即形成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1上)。
接著如圖23I所示,對前述磊晶晶片4實施蝕刻程序,搭配使用特定圖樣的遮罩以蝕刻去除部分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並暴露出部分的絕緣層60,從而形成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的高台結構P5並界定出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
接著,如圖23J所示,形成絕緣層30覆蓋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上以及覆蓋於接觸電極部20a。進一步於絕緣層30中形成開口31以暴露接觸電極部20a,於絕緣層60中形成開口33以暴露電極結構50。
接著,如圖23K所示,形成延伸電極部20b於至開口31中並使延伸電極部20b延伸形成至側面13上之絕緣層30表面上,以使電極結構20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性連接,並藉由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以加大電極結構20的分布範圍。另,形成延伸電極部50b於開口33中並使延伸電極部50b延伸形成至側面13上之絕緣層30表面上,以使電極結構50從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側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側,並藉由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以加大電極結構50的分布範圍。
請參閱圖6,圖6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5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5與圖5之半導體雷射1004的結構相似,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的角度值實質上為90度,但並不以此為限。此外,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除了第一電流限制層104以外,更包括電流限制層105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電流限制層105亦包括電流限制區1051以及電流導通區1052,且電流導通區1052被電流限制區1051環繞。本實施例中,活性層103具有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以及間隔層1032,更進一步,活性層103更包括穿隧接面(Tunnel Junction)層1033位於量子阱層1031與量子阱層1034之間。
請繼續參閱圖6,本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層104位於量子阱層1031上,間隔層1032位於量子阱層1031與穿隧接面層1033之間,而量子阱層1034則位於電流限制層105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
其中,穿隧接面層1033包括高摻雜半導體材料層,且高摻雜半導體材料層為高摻雜P型半導體材料層以及高摻雜N型半導體材料層中的至少其中一者。換句話說,本實施例中,高摻雜半導體材料層可以是高摻雜P型半導體材料層或是高摻雜N型半導體材料層或者是高摻雜P型半導體材料層與高摻雜N型半導體材料層的混合層。另外,穿隧接面層1033的材料可以是與基層40匹配(match)的材料,例如基層40使用GaAs,則穿隧接面層1033可以使用GaAs、AlGaAs、InGaP、AlInP、AlGaInP或GaP。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6,半導體雷射1005更包括導電連接部91、導電連接部92以及絕緣層93。導電連接部91位於遠離基層40之一側並連接電極結構20。導電連接部92位於遠離基層40之一側並連接電極結構50。絕緣層93位於電極結構20與導電連接部91之間以及電極結構50與導電連接部92之間,以避免電極結構20與電極結構50之間的電性連接而造成短路。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6,位於表面12上的電極結構50具有電極開口52對應電流導通區1042及電流導通區1052的位置,其中電極開口52具有寬度W1,電流導通區1042具有寬度W2,電流導通區1052具有寬度W3,並且寬度W1大於寬度W2,且寬度W1大於或等於寬度W3。藉此,可以調變半導體雷射1005的空間模態分布與出光角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穿隧接面層1033中的高摻雜半導體材料層的厚度小於100埃。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1032的厚度大於量子阱層1031的厚度,大於量子阱層1034的厚度,亦大於穿隧接面層1033的厚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1032的能隙大於量子阱層1031的能隙,亦大於量子阱層1034的能隙。
在一些實施例中,間隔層1032的能隙大於穿隧接面層1033的能隙。
在一實施例中,間隔層1032中含有InGaP或AlGaAsP。
依據一些實施例,半導體雷射1001~1005可以為覆晶式(Flip Chip Type)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元件,並且,後續可使用焊料將半導體雷射1001-1005覆晶接合至電路基板(例如印刷電路板PCB)或封裝基板。
依據一些實施例,絕緣層30、絕緣層60及絕緣層93的材料包含非導電材料。非導電材料可以是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有機材料包含環氧樹脂光刻膠(例如SU8)、苯並環丁烯樹脂(B-staged bisbenzocyclobutene,BCB)、全氟環丁烷(Perfluorocyclobutane,PFCB)、環氧樹脂(Epoxy Resin)、丙烯酸樹脂(Acrylic Resin)、環烯烴聚合物(COC)、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碳酸酯(PC)、聚醚醯亞胺(Polyetherimide)、或氟碳聚合物(Fluorocarbon Polymer)。無機材料包含矽膠(Silicone)或玻璃(Glass)、氧化鋁、氮化矽、氧化矽、氧化鈦或氟化鎂。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層30、絕緣層60及/或第三絕緣層93包含多層結構(例如為DBR結構,藉由不同折射率的兩種以上之交替堆疊膜層來形成,例如氧化矽膜層和氧化鈦膜層)。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導電連接部91以及導電連接部92的材料可以包含金屬,例如:鋁(Al)、銀(Ag)、鉻(Cr)、鉑(Pt)、鎳(Ni)、鍺(Ge)、鈹(Be)、金(Au)、鈦(Ti)、鎢(W)或鋅(Zn)。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的材料可以為金屬材料,例如金(Au)、錫(Sn)、鈦(Ti)或其合金。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可具有相同的材料及結構組成,又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可各形成為具有不同組成的多層結構。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可為多層結構。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可為多層結構。舉例來說,往遠離基層40的方向,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例如包含鈦(Ti)層及金(Au)層、或鈦(Ti)層及鉑(Pt)層及金(Au)層、或鈦鎢(TiW)層及金(Au)層。
依據一些實施例,電流限制層104、電流限制層105的材料可為三五族半導體材料,於本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層104、電流限制層105的材料為AlGaAs,且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材料皆包含鋁。電流限制層104、電流限制層105的鋁含量大於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的鋁含量,舉例而言,電流限制層104、電流限制層105的鋁含量大於97%。在本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區1041及電流限制區1051的氧含量分別大於電流導通區1042及電流導通區1052的氧含量,使電流限制區1041、電流限制層105分別具有較電流導通區1042、第二電流導通區1052較低的導電率。
依據一些實施例,黏著層70為對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所發出的光具有高透光率的材料,如透光率大於80%,黏著層70的材料為絕緣材料,例如:苯並環丁烯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polyimide)、SOG(spin-on glass)、矽膠、或全氟環丁烷。
依據一些實施例,視其材料不同,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可發出峰值波長(peak wavelength)介於700 nm及1700 nm的紅外光、峰值波長介於610 nm及700 nm之間的紅光、峰值波長介於530 nm及570 nm之間的黃光、峰值波長介於490 nm及550 nm之間的綠光、峰值波長介於400 nm及490 nm之間的藍光或深藍光、或是峰值波長介於250 nm及400 nm之間的紫外光。在本實施例中,量子阱層1031、量子阱層1034的峰值波長為介於750 nm及1200 nm之間的紅外光。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包含多個不同折射率的膜層交互堆疊(例如:高鋁含量的AlGaAs層及低鋁含量的AlGaAs層交互週期性堆疊),以形成分散式布拉格反射鏡的結構,使得由活性層103發射的光可以在兩個反射鏡中反射以形成同調光。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材料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例如可以為AlGaInAs系列、AlGaInP系列、AlInGaN系列、AlAsSb系列、InGaAsP系列、InGaAsN系列、AlGaAsP系列等,例如AlGaInP、GaAs、InGaAs、AlGaAs、GaAsP、GaP、InGaP、AlInP、GaN、InGaN、AlGaN等化合物。在本揭露內容之實施例中,若無特別說明,上述化學表示式包含「符合化學計量之化合物」及「非符合化學計量之化合物」,其中,「符合化學計量之化合物」例如為三族元素的總元素計量與五族元素的總元素計量相同,反之,「非符合化學計量之化合物」例如為三族元素的總元素計量與五族元素的總元素計量不同。舉例而言,化學表示式為AlGaInAs系列即代表包含三族元素鋁(Al)及/或鎵(Ga)及/或銦(In),以及包含五族元素砷(As),其中三族元素(鋁及/或鎵及/或銦)的總元素計量可以與五族元素(砷)的總元素計量相同或相異。另外,若上述由化學表示式表示的各化合物為符合化學計量之化合物時,AlGaInAs系列即代表 (Al y1Ga( 1-y1)) 1-x1In x1As,其中,0≦x1≦1,0≦y1≦1;AlGaInP系列即代表 (Al y2Ga( 1-y2)) 1-x2In x2P,其中,0≦x2≦1,0≦y2≦1;AlInGaN系列即代表 (Al y3Ga( 1-y3)) 1-x3In x3N,其中,0≦x3≦1,0≦y3≦1;AlAsSb系列即代表 AlAs x4Sb( 1-x4),其中,0≦x4≦1;InGaAsP系列即代表 In x5Ga 1-x5As 1-y4P y4,其中,0≦x5≦1,0≦y4≦1;InGaAsN系列即代表 In x6Ga 1-x6As 1-y5N y5,其中,0≦x6≦1,0≦y5≦1;AlGaAsP系列即代表 Al x7Ga 1-x7As 1-y6P y6,其中,0≦x7≦1,0≦y6≦1。
請參閱圖7A,圖7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7A所示,本實施例中,提供一種封裝結構1a,其包括封裝基板200、半導體雷射1000以及封裝層300,其中,封裝基板200包括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
請一併參閱圖7A及圖4,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1a中的半導體雷射1000可以是前述半導體雷射1003。具體來說,請對應參閱圖4,半導體雷射1003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絕緣層30、基層40、以及電極結構50。
在本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3具有出光面1100以及表面1200相對於出光面1100,半導體雷射1003位於封裝基板200上且表面1200接觸封裝基板200,其中,位於半導體雷射1003之側面13上的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分別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故可無需加大半導體雷射1003的寬度、或無需縮短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之間的間距,藉由半導體雷射1003的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延伸擴大分布至側面13以加大與連接結構700的接觸面積,以避免封裝結構1a中半導體雷射1003與封裝基板200電性接觸不良(例如,電性短路、電性斷路等)的問題。
請續參閱圖7A,封裝層300包括封裝材料301,封裝層300覆蓋半導體雷射1003,更進一步,封裝層300中具有多個填充粒子302,藉此,可以利用變化封裝層300中填充粒子302的分布密度或粒子尺寸大小等以變化封裝結構1a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
請參閱圖7B,圖7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7B的實施例與圖7A的實施例相似,請一併參閱圖4,主要差異如下在於:
在本實施例中的封裝結構1b,半導體雷射1003之一側面上(鄰近電極結構50的側面13c上)更具有絕緣層90,其中絕緣層90延伸分布至出光面1100上以覆蓋部分電極結構20,如此,在將半導體雷射1003之電極結構5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50時,可避免因連接結構700接觸電極結構20而造成電性短路的問題發生。
更進一步,在本實施例中的封裝結構1b,電極結構20與電極結構50不接觸封裝基板200,請參閱圖7B,電極結構20與電極結構50的最低處至封裝基板200的上表面之間相隔有間距d,其中間距d為30至50微米,藉此以避免在半導體雷射1003底部與封裝基板200上之導電結構電性短路的問題發生。本實施例之封裝結構1b的半導體雷射1003上亦可覆蓋有封裝層300(未繪示),但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7C,圖7C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圖7C的實施例與圖7A的實施例相似,主要差異如下在於:
如圖7C所示,在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c中,封裝基板200之基板主體210的表面201上更設有擋牆400,且半導體雷射1003設於表面201上並被擋牆400圍繞,封裝層300填充於擋牆400所圍繞的區域中並覆蓋半導體雷射1003,封裝層300中具有多個填充粒子302,藉此,可以利用變化封裝層300中填充粒子302的分布密度或粒子尺寸大小等以變化封裝結構1c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
更進一步,封裝基板200的導電接墊結構220包括導電接墊部220U、內連接部220I及導電接墊部220O,且,封裝基板200的導電接墊結構250包括導電接墊部250U、內連接部250I及導電接墊部250O;其中,導電接墊部220U、250U位於表面201上並被擋牆400圍繞,內連接部220I、250I穿設於基板主體210中且個別連接導電接墊部220U、250U,導電接墊部220O、250O位於基板主體210的表面203上且個別連接內連接部220I、250I。請參閱圖7C,在本實施例中,由於導電接墊部220U、250U設於擋牆400所圍繞的區域中且被封裝層300覆蓋,故可藉由穿設於基板主體210中的內連接部220I、250I及設於基板主體210之表面203上的導電接墊部220O、250O,將封裝結構1c中的半導體雷射1003透過導電接墊結構220、250以與外部驅動電源電性連接。
請參閱圖7D,圖7D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d的另一剖面示意圖。圖7D的實施例與圖7A的實施例相似,主要差異如下在於:
如圖7D所示,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d更包括調整層350向上凸設於封裝層300上。藉此,可以進一步利用變化調整層350的表面形狀以變化封裝結構1d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在本實施例中,封裝層300中可不含有填充粒子302,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閱圖7E,圖7E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e的剖面示意圖。圖7E的實施例與圖7D的實施例相似,主要差異如下在於:
如圖7E所示,本實施例的封裝結構1e的封裝層300及調整層350中更填充有多個填充粒子302。藉此,可以利用變化封裝層300中填充粒子302的分布密度或粒子尺寸大小以及利用變化調整層350的表面形狀等以變化封裝結構1e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350為透鏡,且透鏡的上表面可為曲面或齒狀。在一些實施例中,透鏡的上表面可為凹面或凸面。
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350與封裝層300由不同材料製成,但並不以此為限制;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350與封裝層300也可由相同材料製成;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350中也可包括多個填充粒子302;在一些實施例中,調整層350與封裝層300可為一體成型結構(One-Piece Structure)。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1a、1c、1d、1e中的半導體雷射1003可以替換為如圖3所示之半導體雷射1002。具體來說,半導體雷射1002以覆晶的方式置於封裝基板200的基板主體210上,即半導體雷射1002之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1朝向基板主體210且基層40遠離基板主體21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上的電極結構20及50可分別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故可無需加大半導體雷射1002的寬度、或無需縮短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之間的間距,藉由半導體雷射1002的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延伸擴大分布至側面13以加大與連接結構700的接觸面積,以避免封裝結構中半導體雷射1002與封裝基板200電性接觸不良的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封裝結構1a、1b、1c、1d、1e中的半導體雷射1000可以替換為如圖5所示之半導體雷射1004。具體來說,半導體雷射1004以覆晶的方式置於封裝基板200的基板主體210上,即半導體雷射1004之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1朝向基板主體210且基層40遠離基板主體21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側面13上的電極結構20及50可分別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故可無需加大半導體雷射1004的寬度、或無需縮短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之間的間距,藉由半導體雷射1004的電極結構20及電極結構50延伸擴大分布至側面13以加大與連接結構700的接觸面積,以避免封裝結構中半導體雷射1002與封裝基板200電性接觸不良的問題。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7A至圖7E所示之封裝結構1a、1b、1c、1d、1e,其中,連接結構700的材料包括錫。
因此,依據封裝結構1a、1b、1c、1d、1e的一些實施例,可以藉由使電極結構20、50延伸至半導體堆疊層10之側面13上,增加電極結構20、50的分布面積,以容易透過連接結構700分別與封裝基板上的導電接墊結構220、250電性連接,從而使得半導體雷射在進行封裝時,可以在維持導電接墊結構220、250之間距的前提下減省晶片尺寸且可避免電性接觸不良的問題。
請參閱圖8,圖8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6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6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絕緣層30、基層40、電極結構50以及絕緣層60,其中,基層40為可導電層,電極結構50包含接觸電極部50a及延伸電極部50b。
請參閱圖8,半導體堆疊層10具有表面11、表面12以及側面13,表面12相對於表面11,側面13位於表面11及表面12之間,側面13相對於表面11具有夾角θ,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的角度實質上為90度。半導體堆疊層10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以及活性層103,其中,活性層103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
請參閱圖8,電極結構20位於表面11上。絕緣層3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20之間,其中絕緣層30具有開口31,開口31位於表面11上,且電極結構20更位於開口31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基層40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相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的一側。絕緣層30更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以及電極結構20與電極結構50之間,其中絕緣層30具有通孔65,通孔65穿過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50之接觸電極部50a位於通孔65中並接觸基層40,以使電極結構50透過基層40電性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層102。絕緣層60位於通孔65中,且絕緣層60位於接觸電極部50a與半導體堆疊層10之間,以隔絕接觸電極部50a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以及隔絕接觸電極部50a與活性層103。電極結構50之延伸電極部50b連接接觸電極部50a並自表面11上延伸分布至側面13上。
需要說明的是,圖8之實施例亦可具有電流限制層(如圖2所示之電流限制層104),其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圖8未繪示)。
請參閱圖9,圖9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八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請一併參閱圖9及圖8,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封裝結構1f,包括封裝基板200以及半導體雷射1006,其中封裝基板200包括基板主體210、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
請一併續參閱圖8及圖9,半導體雷射1006具有出光面1100以及表面1200,半導體雷射1006以覆晶的方式置於基板主體210上,即半導體雷射1006的表面1200朝向基板主體210且基層40遠離基板主體21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之側面13上的電極結構20及50可分別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
需要說明的是,圖9之實施例亦可具有電流限制層(如圖2所示之電流限制層104),其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圖9未繪示)。
請參閱圖10,圖10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九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7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7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電極基板49、黏著層70以及絕緣層90。更進一步,半導體雷射1007更具有貫孔95,其中貫孔95穿過半導體堆疊層10及黏著層70。
請參閱圖10,半導體堆疊層10具有表面11、表面12以及側面13,表面12相對於表面11,側面13位於表面11及表面12之間,側面13相對於表面11具有夾角θ,在本實施例中,夾角θ的角度實質上為90度。半導體堆疊層10包含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以及活性層103。活性層103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
請參閱圖10,電極結構20位於表面11上以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性接觸。電極結構50位於表面12上以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電性接觸。電極基板49具有本體491、電極單元492以及電極單元493,其中本體491為不導電,且電極單元492與電極單元493分別位於本體491之二側面並延伸分布至本體491之上下表面,且電極單元492與電極單元493彼此不接觸。黏著層70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電極基板49之間,且黏著層70為不導電。絕緣層90位於貫孔95中,且絕緣層9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以使活性層103、第一型半導體層101與電極結構50電性絕緣,電極結構50自表面12上延伸分布於貫孔95中並接觸電極基板49之電極單元493。其中,電極結構20更電性連接電極單元492。
針對前述半導體雷射1007,本揭露更提供對應的封裝結構1g。請參閱圖11,圖11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1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封裝結構1g,包括封裝基板200、半導體雷射1007以及連接結構700,其中封裝基板200包括基板主體210、導電接墊結構220及導電接墊結構250。
請一併續參閱圖11及圖10,半導體雷射1007具有出光面1100以及表面1200,半導體雷射1007置於封裝基板200上,半導體雷射1007的表面1200朝向封裝基板200,且出光面1100遠離封裝基板200,即半導體雷射1007的電極基板49位於接近基板主體210的一側,且半導體雷射1007的半導體堆疊層10位於遠離基板主體210的另一側,電極結構20與電極單元492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至封裝基板200之導電接墊結構220,電極結構50與電極單元493透過連接結構700電性連接導電接墊結構250。
需要說明的是,圖10所示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7中亦可具有電流限制層(如圖2所示之電流限制層104),其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圖10未繪示)。
請參閱圖12A,圖12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a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2A所示,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a之結構與前述圖5及圖6所繪示之半導體雷射1004及1005相似,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a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絕緣層30、電極結構50、絕緣層60、黏著層70基層40以及光學元件80。
在本實施例,光學元件80位於基層40上,其中,光學元件80具有圖案化結構,從半導體堆疊層10之表面12的出光,進一步藉由基層40上的光學元件80改變光行進的方向,藉此變化半導體雷射1000a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2B,圖12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另一半導體雷射1000a1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2B所示,本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0a1可具有多個光學元件80、85分別位於基層40的不同位置,例如,如圖12B所繪示,光學元件80位於基層40上,光學元件85位於基層40下。
請再一併參閱圖23E至圖23F之製作流程示意圖以及圖12A及圖12B,在一些實施例中,藉由黏著層70將形成有絕緣層60與電極結構50的磊晶晶片4接合至具有基層40,其中基層40具有光學元件80及\或光學元件85之結構。在磊晶晶片4的製程過程中直接將具有光學元件之基層40結合封裝至磊晶晶片4,藉此,可依據不同出光需求提供具對應光學元件結構之基層40,且產出具有晶圓級光學封裝結構的半導體雷射,以滿足微型化多種出光需求之應用。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12C,圖12C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另一半導體雷射1000a2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2C所示,本實施例中,基層40可為多層結構,例如,基層40包含第一基層40a、第二基層40b及附著層40c,第二基層40b藉由附著層40c接合至第一基層40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基層40b上具有如前所述之光學元件80,進一步藉由第二基層40b的光學元件80改變光行進的方向,藉此變化半導體雷射1000a2的出光角度(例如,出光方向、出光範圍等)或出光強度分布。
請再一併參閱圖23F、圖23K之製作流程示意圖以及圖12C,在本實施例中,可於進行至圖23F之流程時,先將第一基層40a結合至磊晶晶片4,之後,在完成圖23K之流程後,再藉由附著層40c將具有光學元件80之第二基層40b接合封裝至第一基層40a上,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即,在另一實施例中(未繪示),第二基層40b之光學元件80會面向第一基層40a並藉由附著層40c結合至第一基層40a上。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0、85之結構可位於基層40的表面區域、或位於基層40的主體中,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13,圖13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二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a3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a3與圖4所示之半導體雷射1004的結構相似,半導體雷射1000a3更包括光學元件82之結構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2上,光學元件82之結構位於出光口15中,且光學元件82之結構位於絕緣層60及黏著層70之間,其中出光口15為電極結構50之開口,出光口15的位置會對應於半導體堆疊層10中電流導通區1042之位置。
請再參閱圖13,在本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2具有超穎介面結構,其中,超穎介面結構為具有多個週期排列之奈米結構體,據此可將光學元件82直接形成於半導體堆疊層10的表面12上之出光口15中,以藉由表面12上的光學元件82進一步變化半導體雷射1000a3的出光角度(出光方向、出光範圍)或出光強度分布。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半導體雷射1000a3之黏著層70與基層40之間更包括光學元件84,用以變化入射至基層40之光的行進方向。更進一步,在基層40的出光側更具有光學元件86,再進一步變化出射基層40之光的行進方向。
在本實施例中,如圖13所示,光學元件84為介於絕緣層60及黏著層70之間的結構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即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2可為絕緣層60與黏著層70之間的介面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0、82、84、85、86可例如包含繞射式光學元件結構、微透鏡陣列結構、超穎介面結構或超穎透鏡結構、或前述各種光學元件結構之組合,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4、86之結構可位於基層40的表面區域或位於基層40的主體中,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光學元件84之結構亦可位於黏著層70的主體中,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參閱圖14A,圖14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的剖面示意圖。在一實施例中,如圖14A所示,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1000b,其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電極結構20、絕緣層30、基層40以及電極結構50,其中,基層40為半導體堆疊層10的成長基層,即基層40例如為半導體堆疊層10的成長基板,但本發明不以此為限。
請一併參閱圖14A及圖1B,半導體雷射1000b的結構與圖1B所示之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1的結構相似,如圖14A所示,半導體雷射1000b更包含透光導電層107、電流侷限層106以及絕緣層108,其中,透光導電層107堆疊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20之間,電流侷限層106堆疊於透光導電層107與半導體堆疊層10之間,且電流侷限層106為可透光。
如圖14A所示,本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0b之半導體堆疊層10包括: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第二型半導體層102、活性層103以及電流限制層104。活性層103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之間,電流限制層104堆疊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及活性層103之間。其中,電流限制層104包括電流導通區1042及電流限制區1041。
如圖14A所示,本實施例中,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上之電流侷限層106具有開口1061,其中開口1061的位置對應於電流導通區1042。透光導電層107,位於電流侷限層106上及開口1061中並接觸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絕緣層108,位於透光導電層107上,並具有開口1081,其中開口1081與開口1061不重疊。電極結構20位於絕緣層108上及開口1081中並接觸透光導電層107以電性連接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極結構50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下並電性連接第二型半導體層102。
請一併參閱圖14B,圖14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的模態示意圖。如圖14B所示,對於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1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序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一種發光模態(主要發光模態);另一方面,對於未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2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據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二種發光模態(非主要發光模態)。在本實施例中,為抑制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2,係透過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的厚度配置降低光線LB2在半導體雷射1000b中的反射率,從而導致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2因為反射率不足而較為無法被半導體雷射1000b射出。換句話說,透過此方式,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可僅射出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1,從而縮小的半導體雷射1000b的發光角度。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A所示,透光導電層107形成於電流侷限層106上及開口1061中,位於開口1061的透光導電層107具有第一厚度D1,不位於開口1061的透光導電層107具有第二厚度D2,且第一厚度D1大於第二厚度D2。
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0b的透光導電層107具有上表面1071及下表面1072,下表面1072相對於上表面1071,且,如圖14A所示,上表面1071為平面,下表面1072具有向下凸出面位於開口1061中。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4A所示,電流導通區1042的位置對應開口1061的位置,電流導通區1042具有導通寬度W4,開口1061具有開口寬度W5,導通寬度W4大於開口寬度W5。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8為可透光的單層或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107為單層或多層結構。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侷限層106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氮化矽或二氧化矽。
在一些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107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氧化銦錫(ITO)或者氧化銦鋅(IZO)。
在一些實施例中,絕緣層108的材料可以是但不限於氮化矽或二氧化矽。
需要說明的是,電流侷限層106與絕緣層108可以是相同材料,惟此處因其對於半導體雷射而言所賦予的作用不同,因而使用不同元件名稱。具體來說,在本實施例中,注入半導體雷射1000b的電流路徑並不會經過電流侷限層106。
另外,本實施例中,對應到主要發光模態的區域的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與絕緣層108的總厚度與對應到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區域的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與絕緣層108的總厚度的差值係為λ/4n,其中λ為半導體雷射1000b所發出的波長,n為折射率。
請參閱圖15A。圖15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1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5A所示,係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1000b1。半導體雷射1000b1的透光導電層107形成於電流侷限層106上並具有第一凹陷區1073,第一凹陷區1073位於開口1061上,位於該第一凹陷區1073的透光導電層107具有第一厚度D1,不位於第一凹陷區1073的透光導電層107具有第二厚度D2,第一厚度D1等於或接近第二厚度D2。在一實施例中,透光導電層107是共形(Conformal)形成於電流侷限層106上。
請再參閱圖15A,在一些實施例中,半導體雷射1000b1的絕緣層108形成於透光導電層107上並具有第二凹陷區1082,第二凹陷區1082位於第一凹陷區1073上,位於第二凹陷區1082的絕緣層108具有第三厚度D3,不位於第二凹陷區1082的絕緣層108具有第四厚度D4,第三厚度D3等於或接近第四厚度D4。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層108是共形形成於透光導電層107上。
請一併參閱圖15B,圖15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1的模態示意圖。如圖15B所示,對於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1’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序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一種發光模態(主要發光模態);另一方面,對於未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2’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據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二種發光模態(非主要發光模態)。在本實施例中,為抑制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2’,係透過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的厚度配置降低光線LB2’在半導體雷射1000b1中的反射率,從而導致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2’因為反射率不足而較為無法被半導體雷射1000b1射出。換句話說,透過此方式,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1可僅射出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1’,從而縮小半導體雷射1000b1的發光角度。
請參閱圖16A與圖16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五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例如,圖14A之半導體雷射1000b或圖15A之半導體雷射1000b1)的發光孔O的頂視示意圖,用以說明發光孔O的開口1061之配置。請參閱圖16A,本實施例中,開口1061與發光孔O可為圓形,更進一步開口1061與發光孔O可為同心圓配置,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6B,本實施例中,開口1061亦可為多邊形配置,例如三角形配置。是以,如同前述,對於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來說,會從開口1061所對應的區域A處射出,而對於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來說,則會從開口1061外且介於發光孔O內所對應的區域B射出。並且,請再參見圖14A及圖14B或圖15A及圖15B,自活性層103發出並由光區域A出射的光(例如,光線LB1或光線LB1’)與自活性層103發出並由區域B出射的光(例如,光線LB2或光線LB2’),由於其個別行經的結構層有所差異(例如,光線LB1與光線LB2、或者光線LB1’與光線LB2’),因而形成於區域B的出光被抑制或被衰減而主要由區域A出光的具較小出光角度範圍的半導體雷射,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閱圖17。圖17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六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2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7所示,係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1000b2。半導體雷射1000b2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中更具有摻雜區101DP,在本實施例中,摻雜區101DP的位置對應於電流導通區1042上方且不重疊於電流導通區1042的中心位置,本發明不限於此。
在一些實施例中,摻雜區101DP係以高溫製程產生,使一擴散材料(例如鋅)擴散至電流導通區1042未對應開口1061的區域。
對於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序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一種發光模態(主要發光模態);另一方面,對於未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據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摻雜區101DP、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二種發光模態(非主要發光模態)。在本實施例中,為抑制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係透過摻雜區101DP的配置搭配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的厚度配置降低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在半導體雷射1000b2中的反射率,從而導致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因為反射率不足而較為無法被半導體雷射1000b2射出。換句話說,透過此方式,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2可僅射出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從而縮小半導體雷射1000b2的發光角度。
請參閱圖18A。圖18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3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8A所示,係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1000b3。半導體雷射1000b3的透光導電層107包含第一透光導電區1074及第二透光導電區1075,第二透光導電區1075圍繞第一透光導電區1074,且開口1061位於第一透光導電區1074與第二透光導電區1075之間。
請一併參閱圖18B,圖18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3的模態示意圖。如圖18B所示,對於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2’’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序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一種發光模態(主要發光模態);另一方面,對於未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LB1’’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據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二種發光模態(非主要發光模態)。在本實施例中,為抑制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1’’,係透過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的厚度配置降低光線LB1’’在半導體雷射1000b3中的反射率,從而導致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1’’因為反射率不足而較為無法被半導體雷射1000b3射出。換句話說,透過此方式,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3可僅射出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LB2’’,從而縮小半導體雷射1000b3的發光角度。
請參閱圖18C至圖18E,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二十二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3的發光孔O的頂視平面示意圖,用以說明發光孔O範圍內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之配置,其中。請參閱圖18C,本實施例中,開口1061係呈環狀配置,但並不以此為限;請參閱圖18D,本實施例中,可具有多個呈圓形配置的開口1061,且各開口1061位於發光孔的週邊區域;再請參閱圖18E,本實施例中,可具有多個呈三角形配置的開口1061,且各開口1061位於發光孔的週邊區域。是以,如同前述,對於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來說,會從開口1061所對應的區域A處射出,而對於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來說,則會從發光孔O範圍內對應第一透光導電區1074所分佈的區域B射出。並且,請再參見圖18A及18B,自活性層103發出並由區域A出射的光(例如光線LB2’’)與自活性層103發出並由區域B出射的光(例如,光線LB1’’),由於其個別行經的結構層有所差異(例如,光線LB1’’與光線LB2’’),因而形成於區域B的出光被抑制或被衰減而主要由區域A出光的具較大出光角度範圍的半導體雷射,但本發明不限於此。
請參閱圖19,圖19係繪示根據本揭露十八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4的剖面示意圖。如圖19所示,係提供一種半導體雷射1000b4,其更包括反射層112位於透光導電層107之上表面1071,且反射層112位於電極結構20所界定的開口中,且絕緣層108分布於反射層112與電極結構20之間以使反射層112與電極結構20電性絕緣。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9所示,反射層112可例如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更進一步反射層112可由不同折射率的兩種以上之介電膜層交替堆疊而形成,例如氧化矽膜層和氧化鈦膜層。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19所示,由電極結構20注入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的電流(載子流)主要會沿著阻抗最短路徑PT注入活性層103中,因此可減少第一型半導體層101中由半導體膜層交替堆疊而成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鏡層的層數,由介電布拉格反射鏡層(反射層112)取代該些減少的半導體布拉格反射鏡層,如此可減少第一型半導體層101對活性層103之出光的吸光影響。
在一些實施例中,反射層112的寬度會小於等於開口1061的寬度。
對於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序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透光導電層107、反射層112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一種發光模態(主要發光模態);另一方面,對於未對應電流侷限層106的開口1061的光線來說,其自活性層103發出後,依據經過第一型半導體層101、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從而具有第二種發光模態(非主要發光模態)。在本實施例中,可透過反射層112的配置提升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在半導體雷射1000b4中的反射率,並進一步透過電流侷限層106、透光導電層107以及絕緣層108的厚度配置降低具有非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在半導體雷射1000b4中的反射率。換句話說,透過此方式,本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4可僅射出具有主要發光模態的光線,從而縮小半導體雷射1000b4的發光角度。
圖20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九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1000b5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1000b5包括:半導體堆疊層10、基層40、電極結構20、電極結構50以及絕緣層30。
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位於基層40上,絕緣層3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20之間,且絕緣層30具有開口31,電極結構20分布於絕緣層30上並延伸至開口31中以與半導體堆疊層10電性連接。基層40位於半導體堆疊層10與電極結構50之間,本實施例中,基層40為可導電,以使電極結構50電性連接半導體堆疊層10。
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包含上反射鏡層101A、下反射鏡層102A以及活性層103,活性層103位於上反射鏡層101A及下反射鏡層102A之間。本實施例中,下反射鏡層102A為第二型半導體層且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
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中,上反射鏡層101A包含反射鏡層101E及反射鏡層101I,反射鏡層101E位於活性層103與反射鏡層101I之間,反射鏡層101I位於反射鏡層101E與電極結構20之間,其中反射鏡層101E為第一型半導體層且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本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例如為N型半導體層,第一型半導體層例如為P型半導體層,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即,在另一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例如為N型半導體層,第二型半導體層例如為P型半導體層。
如圖20所示,反射鏡層101I包含中間反射區101I1及電流路徑區101I2,電流路徑區101I2位於中間反射區101I1的兩側,且電極結構20透過絕緣層30之開口31與反射鏡層101I中的電流路徑區101I2電性連接。
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中,上反射鏡層101A具有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其中位於電流路徑區101I2中的分布式布拉格反射結構具有摻雜或較高濃度的摻雜(相較於中間反射區101I1),電流路徑區101I2中的摻雜可透過離子佈植(ion implantation)或離子擴散(ion diffusion)的製程形成。
如圖20所示,本實施例中,半導體堆疊層10更包括電流限制層104,位於活性層103與上反射鏡層101A之間。電流限制層104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以及電流導通區1042,且電流導通區1042被電流限制區1041環繞,被電流限制區1041環繞之電流導通區1042具有分布寬度W42。
如圖20所示,電極結構20具有開口21位於絕緣層30上且開口21的位置對應電流導通區1042的位置,開口21具有開口寬度W21。
如圖20所示,位於兩側電流路徑區101I2之間的中間反射區101I1具有分布寬度W11,中間反射區101I1的位置對應電流導通區1042的位置。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電極結構20之開口寬度W21小於或等於中間反射區101I1之分布寬度W11。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電極結構20之開口寬度W21大於或等於電流導通區1042之分布寬度W42。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電極結構20之開口寬度W21大於或等於中間反射區101I1之分布寬度W11,且分布寬度W11大於等於電流導通區1042之分布寬度W42。
在一些實施例中,如圖20所示,由電極結構20注入至上反射鏡層101A之電流(載子流)主要會沿著阻抗最短路徑PT注入活性層103中,由於中間反射區101I1中的布拉格反射鏡層不具有摻雜(或相較於反射鏡層101E,中間反射區101I1的摻雜濃度較低),因此電流(載子流)會沿著上反射鏡層101A中的電流路徑區101I2,經過具有第二型半導體層的反射鏡層101E及電流導通區1042後注入活性層103中,鄰近電流導通區1042之活性層103的向上出光會經過上反射鏡層101A之中間反射區101I1後再射出於表面11,由於半導體雷射1000b5中主要出光的行經路徑與電流(載子流)的行經路徑分開,如此可降低上反射鏡層101A中之載子對活性層103之出光的吸光影響。
在一些實施例中,請參閱圖20,上反射鏡層101A中之電流路徑區101I2可分布接近至活性層103,以減少具有反射鏡層101E之第二型半導體層的層數,據此可進一步降低反射鏡層101E之第二型半導體層對活性層103之出光的吸光影響。
圖24A至圖24C分別為根據本揭露第二十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2400的剖面示意圖、下視透視示意圖和上視透視示意圖,其中,圖24A為沿著圖24C中的線A-A’剖面所顯示之剖面示意圖。
請參閱圖24A之剖面示意圖,其係根據本揭露一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2400的剖面示意圖。本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2400包含多個半導體雷射單元(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及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其中,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包括多個高台結構P1A、P2A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上(在圖24A所示實施例中為兩個高台結構P1A、P2A,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包括多個高台結構P3A、P4A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上(在圖24A所示實施例中為兩個高台結構P3A、P4A,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如圖24A所示,高台結構P1A、P2A為向上凸設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表面上之柱狀結構、高台結構P3A、P4A為向上凸設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表面上之柱狀結構。
請參閱圖24A之剖面示意圖,半導體雷射2400還包含透光的基層40及黏著層70,黏著層70位於基層40與多個高台結構P1A~P4A之間,即基層40藉由黏著層70黏合至多個高台結構P1A~P4A。如圖24A所示,多個高台結構P1A、P2A自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表面向上凸設於黏著層70中且多個高台結構P3A、P4A自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表面向上凸設於黏著層70中,即黏著層70包覆該些高台結構P1A~P4A於其間。
如圖24A所示,高台結構P1A、P2A、P3A、P4A分別包括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102U3、102U4以及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其中,活性層103U1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之間,活性層103U2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2之間,活性層103U3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之間,以及活性層103U4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4之間。
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具有電極結構20U1分布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下表面並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電性接觸。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具有電極結構20U2分布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下表面並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電性接觸。
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具有絕緣層60U1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的上表面並延伸分布至高台結構P1A、P2A的側表面,絕緣層60U1位於電極結構50U1及高台結構P1A、P2A之間,且絕緣層60U1具有多個開口61U1~61U4分別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的上表面,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的電極結構50U1位於開口61U1~61U4中以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電性接觸,且電極結構50U1自開口61U1~61U4延伸分布至高台結構P1A、P2A的側面之絕緣層60U1上。如圖24A所示,絕緣層60U1更進一步自高台結構P2A的側表面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上表面且具有開口33U1。
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具有貫孔101V1對應開口33U1的位置,電極結構50U1再沿著高台結構P2A側面之絕緣層60U1的表面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上表面上並至貫孔101V1中,且電極結構50U1進一步自貫孔101V1中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下方,即部分之電極結構50U1與電極結構20U1皆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下方。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包含絕緣層30U1位於電極結構50U1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之間,以電性隔絕電極結構50U1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
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具有絕緣層60U2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102U4的上表面並延伸分布至高台結構P3A、P4A的側表面,絕緣層60U2位於電極結構50U2及高台結構P3A、P4A之間,且絕緣層60U2具有多個開口61U5~61U8分別位於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102U4的上表面,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的電極結構50U2位於開口61U5~61U8中以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102U4電性接觸,且電極結構50U2自開口61U5~61U8延伸分布至高台結構P3A、P4A的側表面之絕緣層60U2上。如圖24A所示,絕緣層60U2更進一步自高台結構P4A的側表面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上表面且具有開口33U2。
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具有貫孔101V2對應開口33U2的位置,電極結構50U2再沿著高台結構P4A側面之絕緣層60U2的表面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上表面上並至貫孔101V2中,且電極結構50U2進一步自貫孔101V2中延伸分布至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下方,即部分之電極結構50U2與部分之電極結構20U2皆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下方。如圖24A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包含絕緣層30U2位於電極結構50U2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之間,以電性隔絕電極結構50U2與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
如圖24A與圖24B所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與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的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之間填充有絕緣層30B。如圖24B所示,絕緣層30U1、30B及30U2的絕緣層結構連通為絕緣層30,且絕緣層30填充於電極結構20U1、電極結構50U1、電極結構20U2及電極結構50U2之間以隔絕電極結構20U1、電極結構50U1、電極結構20U2及電極結構50U2。
如圖24A與圖24B所示,絕緣層30更具多個開口位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及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下表面上以個別暴露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底部的電極結構20U1及電極結構50U1,以及個別暴露出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底部的電極結構20U2及電極結構50U2。
請一併參閱圖24A至圖24C,在本實施例中,係將半導體雷射2400分為多個發光區2400A、2400B、2400C和2400D,各自具有獨立的一對電極以進行各個發光區的定址控制,但本發明之發光區數量及電極結構的數量並不以此為限,即可以依實際應用所需(例如感測應用、或照明應用等)來控制半導體雷射2400的發光位置(哪一發光區發光)和亮度(發光的發光區數量)。詳言之,如圖24A至圖24C所示,以發光區2400A及2400B作為例示說明,例如位於發光區2400A中的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1具有一對電極結構20U1、50U1,位於發光區2400B中的半導體雷射單元2400U2具有另一對電極結構20U2、50U2,且電極結構20U1、50U1與電極結構20U2、50U2係電性連接於電流控制裝置(圖未示),電流控制裝置可依據外界光強度判斷是否施加電流予特定的電極結構對(電極結構20U1、50U1及/或電極結構20U2、50U2),藉此點亮半導體雷射2400的不同發光區,以達到定址控制發光之效果。
如圖24A,在本實施例中,高台結構P1A~P4A中分別具有電流限制層104,分別位於活性層103U1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之間、活性層103U2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2之間、活性層103U3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之間以及活性層103U4與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4之間,但本發明不限於此。如圖24A,電流限制層104包括電流限制區1041和電流導通區1042,電流限制區1041圍繞電流導通區1042,電流導通區1042的導電率高於電流限制區1041,以使電流集中導通於電流導通區1042中。
請參閱圖24A,本實施例中之半導體雷射2400為覆晶式(Flip Chip Type)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ertical Cavity Surface Emitting Laser,VCSEL)的封裝結構,後續可使用焊料將半導體雷射2400接合至外部電路基板(例如印刷電路板PCB)或封裝基板。
請參閱圖24A,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4及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101U2包含多個不同折射率的膜層交互堆疊(例如:高鋁含量的AlGaAs層及低鋁含量的AlGaAs層交互週期性堆疊),以形成分散式布拉格反射鏡的結構,使得由活性層103U1~103U4發射的光可以在兩個反射鏡中反射以形成同調光。在本實施例中,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的反射率低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的反射率,且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3、102U4的反射率低於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2的反射率,藉此使同調光朝向基層40的方向射出。
在一些實施例中,第一型半導體層101U1、101U2及第二型半導體層102U1、102U2、102U3、102U4之材料包含三五族化合物半導體,例如可以為AlGaInAs系列、AlGaInP系列、AlInGaN系列、AlAsSb系列、InGaAsP系列、InGaAsN系列、AlGaAsP系列等,例如AlGaInP、GaAs、InGaAs、AlGaAs、GaAsP、GaP、InGaP、AlInP、GaN、InGaN、AlGaN等化合物。
視其材料不同,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可發出峰值波長(Peak Wavelength)介於700 nm及1700 nm的紅外光、峰值波長介於610 nm及700 nm之間的紅光、峰值波長介於530 nm及570 nm之間的黃光、峰值波長介於490 nm及550 nm之間的綠光、峰值波長介於400 nm及490 nm之間的藍光或深藍光或是峰值波長介於250 nm及400 nm之間的紫外光。在本實施例中,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的峰值波長為介於750 nm及1200 nm之間的紅外光。
在一些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層104的材料可以為上述之三五族半導體材料,如圖1A所示,電流限制層104的材料為AlGaAs,且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的材料皆包含鋁。電流限制層104的鋁含量大於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的鋁含量,舉例而言,電流限制層104的鋁含量大於97%。在本實施例中,電流限制區1041的氧含量大於電流導通區1042A的氧含量,使電流限制區1041具有較電流導通區1042較低的導電率。
黏著層70為對活性層103U1、103U2、103U3、103U4之發光具有高透光率的材料,如透光率大於80%,黏著層70的材料為絕緣材料,例如:苯並環丁烯樹脂、環氧樹脂、聚醯亞胺、SOG(spin-on glass)、矽膠、或全氟環丁烷。
絕緣層30U1、30U2、30B材料包含非導電材料。非導電材料可以是有機材料或無機材料。有機材料包含環氧樹脂光刻膠(例如SU8)、苯並環丁烯樹脂、全氟環丁烷、環氧樹脂、丙烯酸樹脂、環烯烴聚合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碳酸酯、聚醚醯亞胺、或氟碳聚合物。無機材料包含矽膠或玻璃(Glass)、氧化鋁、氮化矽、氧化矽、氧化鈦、或氟化鎂。在一實施例中,絕緣層30U1、30U2、30B包含一層或多層(例如為分布式布拉格反射鏡結構,藉由交替堆疊兩層膜層來形成,例如氧化矽膜層和氧化鈦膜層)。
電極結構20U1、20U2的材料可以包含金屬,例如:鋁(Al)、銀(Ag)、鉻(Cr)、鉑(Pt)、鎳(Ni)、鍺(Ge)、鈹(Be)、金(Au)、鈦(Ti)、鎢(W)或鋅(Zn)。電極結構50U1、50U2的材料可以為金屬材料,例如金(Au)、錫(Sn)、鈦(Ti)或其合金。電極結構20U1、20U2和電極結構50U1、50U2可為多層結構。電極結構20U1、20U2和電極結構50U1、50U2可各形成為具有不同組成的多層結構。
1: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 1a,1b,1c,1d,1e,1f,1g:封裝結構 2,3,4:磊晶晶片 10:半導體堆疊層 11,11A,12,101S,41,1200,201,203:表面 13,13c,42:側面 13a:第一側面 13b:第二側面 15:出光口 101U:第一型半導體反射鏡層 101,101U1,101U2:第一型半導體層 101A:上反射鏡層 101E,101I:反射鏡層 101I1:中間反射區 101I2:電流路徑區 102A:下反射鏡層 101DP:摻雜區 102D:第二型半導體反射鏡層 102,102U1,102U2,102U3,102U4:第二型半導體層 101a、102a:端面 1012A,1012B,1022A,1022B:平台部 103,103A,103U1,103U2,103U3,103U4:活性層 1031,1034:量子阱層 1032:間隔層 1033:穿隧接面層 104,104A,105:電流限制層 1041,1041A,1051:電流限制區 1042,1042A,1052:電流導通區 106:電流侷限層 107:透光導電層 1071:上表面 1072:下表面 1073:第一凹陷區 1074:第一透光導電區 1075:第二透光導電區 1082:第二凹陷區 112:反射層 20,20U1,20U2,50,50U1,50U2:電極結構 20a,50a:接觸電極部 20b,50b:延伸電極部 30,30U1,30U2,30B,60,60U1,60U2,90,93,108:絕緣層 21,31,32,33,33U1,33U2,61U1,61U2,61U3,61U4,61U5,61U6,61U7,61U8,1061,1081:開口 40:基層 40a:第一基層 40b:第二基層 40c:附著層 49:電極基板 491:本體 492,493:電極單元 40G:導電成長基板 65:通孔 70:黏著層 80,82,84,85,86:光學元件 91,92:導電連接部 95,101V1,101V2:貫孔 200:封裝基板 210:基板主體 220,250:導電接墊結構 220U,220O,250U,250O:導電接墊部 220I,250I:內連接部 300:封裝層 301:封裝材料 302:填充粒子 350:調整層 400:擋牆 700:連接結構 1000,1001,1002,1003,1004,1005,1006,1007,1000a,1000a1,1000a2,1000a3,1000b,1000b1,1000b2,1000b3,1000b4,1000b5,2400:半導體雷射 1100:出光面 2000:成長基板 2400U1,2400U2:半導體雷射單元 2400A,2400B,2400C,2400D:發光區 A,B:區域 d:間距 D1:第一厚度 D2:第二厚度 D3:第三厚度 D4:第四厚度 L:出光 LB1,LB1’,LB1’’,LB2,LB2’,LB2’’:光線 P1,P1A,P2,P2A,P3,P3A,P4,P4A,P5:高台結構 PL:保護層 PT:阻抗最短路徑 O:發光孔 W1,W2,W3:寬度 W21:開口寬度 W4:導通寬度 W11,W42:分布寬度 W5:開口寬度 θ:夾角
圖1A係繪示垂直共振腔面射雷射(VCSEL)之磊晶堆疊結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1B係繪示一種VCSEL之實施例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一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3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4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5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6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五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7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7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7C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7D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7E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六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另一剖面示意圖。 圖8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9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八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10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九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1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實施例的封裝結構的剖面示意圖。 圖12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2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另一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2C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一實施例的另一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3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二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4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4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三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模態示意圖。 圖15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5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四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模態示意圖。 圖16A與圖16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五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發光孔的頂視示意圖,用以說明發光孔中開口之配置。 圖17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六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8A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18B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模態示意圖。 圖18C至圖18E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七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發光孔的頂視平面示意圖。 圖19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八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20係繪示根據本揭露第十九實施例的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 圖21A至圖21F為根據本揭露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2A至圖22G為根據本揭露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3A至圖23K為根據本揭露第四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的製作流程的多個步驟之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24A至圖24C分別為根據本揭露第二十實施例之半導體雷射的剖面示意圖、下視透視示意圖及上視透視示意圖。
1002:半導體雷射
10:半導體堆疊層
11,12:表面
13:側面
101:第一型半導體層
102:第二型半導體層
103:活性層
104:電流限制層
1041:電流限制區
1042:電流導通區
20,50:電極結構
30:絕緣層
31,32:開口
40:基層
θ:夾角

Claims (9)

  1. 一種半導體雷射,包括: 半導體堆疊層,具有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側面,該第二表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該側面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第二表面之間,該半導體堆疊層包含: 第一型半導體層; 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 活性層,位於該第一型半導體層與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之間; 第一電極結構,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側面上; 第二電極結構,位於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上並電性連接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以及 絕緣層,位於該半導體堆疊層與該第一電極結構之間,以及位於該半導體堆疊層與該第二電極結構之間,其中該絕緣層具有第一開口位於該第一表面上,該第一電極結構更分佈至該第一開口中並接觸該第一型半導體層。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該側面相對於該第一表面具有夾角,該夾角的角度分布範圍為90度(含)至120度(含)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雷射,更包含基層,位於該第二型半導體層相對於該第一型半導體層的一側。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該第二電極結構,位於該基層上;以及該絕緣層具有第二開口,該第二開口位於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之表面上,該第二電極結構更分佈至該第二開口中並接觸該第二型半導體層。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該絕緣層更位於該第一表面及該側面上。
  6.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該基層具有第三表面以及連接該第三表面的側面,該絕緣層及該第二電極結構更分佈至該基層之該側面上。
  7.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雷射,更包括: 黏著層,位於該第二型半導體層與該基層之間,該基層透過該黏著層接著至該半導體堆疊層。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該第一型半導體層中或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中、或該第一型半導體層中與該第二型半導體層中具有反射鏡層。
  9.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雷射,其中, 該基層為導電層且接觸該第二型半導體層, 該絕緣層具有第二開口位於該基層之表面上, 該第二電極結構包含接觸電極部及延伸電極部連接該接觸電極部,該接觸電極部位於該第二開口且該延伸電極部自該第二開口延伸分佈至該側面上。
TW112107160A 2022-02-25 2023-02-24 半導體雷射 TW20233538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263313768P 2022-02-25 2022-02-25
US63/313,768 2022-02-25
US202263357203P 2022-06-30 2022-06-30
US63/357,203 2022-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5389A true TW202335389A (zh) 2023-09-01

Family

ID=8776475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7161A TW202349749A (zh) 2022-02-25 2023-02-24 發光裝置之封裝結構
TW112107160A TW202335389A (zh) 2022-02-25 2023-02-24 半導體雷射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7161A TW202349749A (zh) 2022-02-25 2023-02-24 發光裝置之封裝結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TW (2) TW202349749A (zh)
WO (1) WO202316058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WO2014103428A1 (ja) * 2012-12-28 2017-01-12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垂直共振面発光レーザ
JP6206669B2 (ja) * 2013-11-20 2017-10-04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アレイ、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の製造方法、面発光型半導体レーザ装置、光伝送装置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US9640944B2 (en) * 2015-09-08 2017-05-02 Fuji Xerox Co., Lt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optical semiconductor element
KR102390828B1 (ko) * 2017-08-14 2022-04-26 쑤저우 레킨 세미컨덕터 컴퍼니 리미티드 반도체 소자
TWI731329B (zh) * 2019-04-30 2021-06-21 晶智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雷射元件及其半導體元件
US11450787B2 (en) * 2019-08-08 2022-09-20 Epistar Corporation Light-emitting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49749A (zh) 2023-12-16
WO2023160589A1 (zh) 2023-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210194217A1 (en) Surface-mount compatible vcsel array
CN107819060B (zh) 半导体发光元件
CN109075184B (zh) 发光二极管
CN108063173B (zh) 发光元件及其制造方法
CN108879319B (zh) 半导体元件
US11322910B2 (en) Indium-phosphide VCSEL with dielectric DBR
US20200220060A1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light emitting diode module, and displace device having the same
US20230067254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CN114649322A (zh) Micro LED显示器件及制备方法
JP6252222B2 (ja) 面発光レーザアレイ及びレーザ装置
CN112349826A (zh) 光电半导体装置
TW202335389A (zh) 半導體雷射
TWI790622B (zh) 雷射元件及其半導體元件
US20230155349A1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TWI828116B (zh) 半導體元件
TWI778917B (zh) 半導體元件
CN111435780B (zh) 发光元件
CN110289548B (zh) flip chip型VCSEL芯片及其制造方法
TW202322502A (zh) 雷射元件及其半導體元件
TW202221993A (zh) 雷射元件
TW202329483A (zh) 發光元件
TW202209706A (zh) 化合物半導體元件及化合物半導體裝置
CN118053957A (zh) 光电半导体元件
TW202213817A (zh) 具有布拉格反射結構的半導體發光元件
KR20210102869A (ko) 광전소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