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1675A - 電子裝置 - Google Patents

電子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1675A
TW202331675A TW111105205A TW111105205A TW202331675A TW 202331675 A TW202331675 A TW 202331675A TW 111105205 A TW111105205 A TW 111105205A TW 111105205 A TW111105205 A TW 111105205A TW 202331675 A TW202331675 A TW 202331675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transmitting
semi
transparent
ho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52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12004B (zh
Inventor
黃建溢
王昭舜
曾竣懋
程彥彰
劉馳
高敏哲
陳路儉
Original Assignee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華碩電腦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16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16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120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12004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13/00Illuminated signs; Luminous advertising
    • G09F13/04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 G09F13/08Signs, boards or panels, illuminated from behind the insignia using both translucent and non-transluc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8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reflec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56Details related to functional adaptations of the enclosure, e.g. to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EMI, shock, water, or to host detachable peripherals like a mouse or removable expansions units like PCMCIA cards, or to provide access to internal components for maintenance or to removable storage supports like CDs or DVDs, or to mechanically mount accessori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03Light absorbing elements

Abstract

本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發光元件以及一光擴散結構。其中,殼體包含一第一透光孔以及一第二透光孔。發光元件設於殼體內,且對準第一透光孔。光擴散結構包含一第一光擴散層以及一第二光擴散層。第一光擴散層設於殼體以及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一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一遮光區。其中,第一半透光區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第一遮光區係環繞第一半透光區。第二光擴散層設於殼體以及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二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二遮光區。其中,第二半透光區係對應於第二透光孔,第二遮光區係環繞第二半透光區。

Description

電子裝置
本案係關於一種電子裝置,尤其是關於一種可在殼體上產生發光效果之電子裝置。
電子裝置(如筆記型電腦)為了凸顯產品的獨特性,常常在殼體上利用發光圖案產生發光效果。
傳統的電子裝置通常是在殼體形成多個開孔,內部配合開孔數量設置多個光源朝向各個開孔射出光線。透過對各光源進行控制,即可產生各種不同的發光圖案以產生發光效果。然而,發光圖案的影像品質取決於開孔的分布密度。若是提高開孔密度而不增加相對應的光源數量,容易產生開孔亮度不均的問題。反之,若是配合開孔密度增加光源數量,除了容易導致系統內部溫度過高,也會增加製造成本。
本案提供一種電子裝置。此電子裝置包含一殼體、一發光元件以及一光擴散結構。其中,殼體包含一第一透光孔以及一第二透光孔。發光元件設於殼體內,且對準第一透光孔。光擴散結構包含一第一光擴散膜以及一第二光擴散膜。第一光擴散層設於殼體以及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一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一遮光區。其中,第一半透光區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第一遮光區係環繞第一半透光區。第二光擴散層設於殼體以及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二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二遮光區。其中,第二半透光區係對應於第二透光孔,第二遮光區係環繞第二半透光區。
本案之電子裝置利用第一光擴散層以及第二光擴散層,可以有效地將發光元件所產生的光線分散至第一透光孔以及第二透光孔向外投射。如此,即可使用較少數量之發光元件達到理想的影像品質,避免系統內部溫度過高,同時亦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下面將結合示意圖對本案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更詳細的描述。根據下列描述和申請專利範圍,本案的優點和特徵將更清楚。需說明的是,圖式均採用非常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案實施例的目的。
第一圖係本案電子裝置一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此電子裝置10可以是筆記型電腦、平板電腦、智慧型手機等可裝飾發光效果之電子產品。
如第一圖所示,電子裝置10之殼體110可劃分出多個陣列排列之發光單位A,每一個發光單位A對應至殼體110上之一第一透光孔112以及鄰近於第一透光孔112之至少一第二透光孔114。殼體110是一不透光殼體,例如一金屬殼體。
一實施例中,如第一圖與第二圖所示,每一個發光單位A對應至一第一透光孔112以及環繞第一透光孔112之八個第二透光孔114,進而定義出一個方形區域。第一透光孔112係位於這個方形區域的中央處,第二透光孔114位於這個方形區域周邊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個發光單位A中之第二透光孔114的數量可視需求(如透光孔密度與分佈方式、單一個光源的強度等)進行調整。
一實施例中,這些第二透光孔114對稱地分布於第一透光孔112之周圍,以利於呈現均勻的發光效果。
請一併參照第二圖,第二圖係以爆炸圖顯示本案電子裝置之發光單位A之內部結構之一實施例。圖中以四個發光單位A為例,發光單位A的數量可視需求調整。
複數個發光元件132位於殼體110內,且陣列排列於一電路板134上。這些發光單位A分別對應至一發光元件132。每一發光元件132對準殼體110上之第一透光孔112。一實施例中,發光元件132是一發光二極體元件。
光擴散結構140設於殼體110以及發光元件132間,且包括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第一光擴散層150包含一第一透光區152、一第一半透光區154以及一第一遮光區156。其中,第一半透光區154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112,第一遮光區156係環繞第一半透光區154。第一透光區152係位於第一半透光區154以及第一遮光區156之間,且對應於第二透光孔114。
第二光擴散層170設於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發光元件132間,且包括一第二透光區172、一第二半透光區174以及一第二遮光區176。其中,第二透光區172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112。第二半透光區174係對應於第二透光孔114且環繞第二透光區172,第二遮光區176係環繞第二半透光區174。
在第二圖之實施例中,第一光擴散層150在對應於第二透光孔114處具有第一透光區152。不過亦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利用第一半透光區154取代第一透光區152,以簡化第一光擴散層150之設計。另外,在第二圖之實施例中,第二光擴散層170在對應於第一透光孔112處具有第二透光區172。不過亦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亦可利用第二半透光區174取代第二透光區172,以簡化第二光擴散層170之設計。
一實施例中,第一半透光區154係呈現一圓形區域,且對準第一透光孔112。第一透光區152包含八個圓形區域1522,分別對準八個第二透光孔114。這八個圓形區域1522可以是互相連接,也可以是各自獨立。
一實施例中,第二透光區172係呈現一圓形區域,且對準第一透光孔112。第二半透光區174包含八個圓形區域1742,且分別對準八個第二透光孔114。這八個圓形區域1742可以是互相連接,也可以是各自獨立。
請一併參照第三圖,第三圖係本案光擴散結構140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如第三圖所示,光擴散結構140具有第一透光膜142與第二透光膜144作為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之基材。第一光擴散層150具有一遮光圖案層158以及一半透反射圖案層159。遮光圖案層158與半透反射圖案層159係位於第一透光膜142之同一側。遮光圖案層158定義出第二圖中之第一遮光區156,半透反射圖案層159定義出第二圖中之第一半透光區154,至於未覆蓋有遮光圖案層158以及半透反射圖案層159的部分則為第一透光區152。相較於遮光圖案層158,半透反射圖案層159對於可見光具有較高之反射係數以及透射係數。一實施例中,半透反射圖案層159係一銀色油墨層,遮光圖案層158係一黑色油墨層。
本實施例中,遮光圖案層158以及半透反射圖案層159係位於第一透光膜142之同一側,或是位於第一透光膜142之相對兩側。
第二光擴散層170包含一遮光圖案層178以及一半透光圖案層179。遮光圖案層178以及半透光圖案層179係位於第二透光膜144之同一側。遮光圖案層178定義出第二圖中之第二遮光區176,半透光圖案層179定義出第二圖中之第二半透光區174,至於未覆蓋有遮光圖案層178以及半透光圖案層179的部分則為第二透光區172。相較於遮光圖案層178,半透光圖案層179對於可見光具有較高之透射係數。一實施例中,半透光圖案層179係一白色油墨層,遮光圖案層178係一黑色油墨層。
本實施例中,遮光圖案層178以及半透光圖案層179可位於第二透光膜144之同一側,或是位於第二透光膜144之相對兩側。
一實施例中,相較於第一光擴散層150之半透反射圖案層159,第二光擴散層170之半透光圖案層179對於可見光之反射係數較低。
一實施例中,第一光擴散層150上之遮光圖案層158與第二光擴散層170上之遮光圖案層178可採用相同油墨材料製造。
本實施例中,第一光擴散層150所具有之半透反射圖案層159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所具有之半透光圖案層179可採用不同油墨材料製造,亦可以採用相同油墨材料製造。
其次,在第三圖之實施例中,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係分別位於第一透光膜142以及第二透光膜144上。不過亦不限於此。
請參照第四圖,第四圖係本案光擴散結構另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如第四圖所示,光擴散結構140’中之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亦可以是位於單一個透光膜141的相對兩側,而非位於二個透光膜。
請一併參照第五圖,第五圖係以剖面圖顯示第二圖之發光單位A之內部結構以說明發光元件132所產生之光線向外投射之光路徑。
如第五圖所示,發光元件132所產生之光線是依序透過第二光擴散層170、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殼體110上的第一透光孔112以及第二透光孔114向外投射。其中,由發光元件132垂直向上朝向第一透光孔112投射的光線R1,會穿透第二光擴散層170之第二透光區172投射至第一光擴散層150之第一半透光區154,被第一半透光區154向外散射並削弱其強度後,再透過第一透光孔112向外投射。由發光元件132斜向朝向第二透光孔114投射的光線R2,會投射至第二光擴散層170之第二半透光區174,被第二半透光區174削弱其強度後,再穿透第一光擴散層150之第一透光區152透過第二透光孔114向外投射。
由此可知,由第一透光孔112穿出之光線R1以及由第二透光孔114穿出之光線R2,都需要穿過半透光區,這些半透光區除了可會削弱光線強度,並可提升由各個透光孔穿出之光線的均勻度。如此,即可確保由第一透光孔112以及第二透光孔114向外投射之光線具有均勻的發光亮度,以確保發光單位A在殼體110上產生之發光圖案的影像品質。
第五圖的實施例中,第二光擴散層170是位於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發光元件132之間。不過亦不限於此。依據實際需求,第一光擴散層1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的位置可以互換,亦可產生類似的效果。
第六圖係以爆炸圖顯示本案電子裝置之發光單位B之內部結構之另一實施例。圖中以四個發光單位B為例,發光單位B的數量可視需求調整。
複數個發光元件132位於殼體210內,且陣列排列於一電路板134上。這些發光單位B分別對應至一發光元件132。每一個發光單位B對應至殼體210上之一第一透光孔212、鄰近於第一透光孔212之至少一第二透光孔214以及鄰近於第一透光孔212之至少一第三透光孔216。
一實施例中,每一個發光單位B係對應至一第一透光孔212、環繞第一透光孔212之四個第二透光孔214以及環繞第一透光孔212之四個第三透光孔216。第一透光孔212以及第二透光孔214之間具有一第一距離D1,第一透光孔212以及第三透光孔216之間具有一第二距離D2,第一距離D1小於第二距離D2。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單一個發光單位所對應之第二透光孔214以及第三透光孔216之數量僅為本案之一例示。本案應不受限於此。其數量可視實際狀況(如所需之透光孔密度與分佈方式、單一個光源的強度等)而定。
一實施例中,如第六圖中所示,每一個發光單位B所對應之第一透光孔212、四個第二透光孔214以及四個第三透光孔216係定義出一個方形區域。第一透光孔212係位於這個方形區域的中央處,第二透光孔214係位於這個方形區域的角落位置,第三透光孔216則是位於這個方形區域之四周的中間位置。
光擴散結構240包含一第一光擴散層2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270。第一光擴散層250設於殼體210以及發光元件132間。第一光擴散層250包括一第一透光區252、一第一半透光區254以及一第一遮光區256。
第一半透光區254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212,第一遮光區256係環繞第一半透光區254。第一透光區252係位於第一半透光區254以及第一遮光區256之間,且對應於第二透光孔214以及第三透光孔216。
一實施例中,第一半透光區254係呈現一圓形區域,且對準第一透光孔212。第一透光區252係具有八個圓形區域2522,分別對準四個第二透光孔214以及四個第三透光孔216。這八個圓形區域2522可以是互相連接,也可以是各自獨立。
一實施例中,第二光擴散層270設於第一光擴散層250以及發光元件132間。第二光擴散層270包含一第二透光區272、一第二半透光區274、一第三透光區275以及一第二遮光區276。
第二透光區272係對應於第一透光孔212。第二半透光區274係對應於第二透光孔214且環繞第二透光區272,第二遮光區276係環繞第二半透光區274。第三透光區275係對應於第三透光孔216。第二遮光區276係環繞第三透光區275。
一實施例中,第二透光區272以及第三透光區275整體呈現一個X形區域,由對應於第一透光孔212的位置延朝向周圍四個第三透光孔216的位置延伸。第二遮光區276係呈現一方型外框,環繞此X形區域。第二半透光區274則是位於第二遮光區276以及此X形區域之間。
請一併參照第七圖,第七圖係以剖面圖顯示第六圖之發光單位B之內部結構以說明發光元件132所產生之光線向外投射之光路徑。
如第七圖所示,發光元件132所產生之光線,是依序透過第二光擴散層270、第一光擴散層250以及殼體210上的第一透光孔212、第二透光孔214以及第三透光孔216向外投射。
由發光元件132垂直向上朝向第一透光孔212投射的光線R3,會穿透第二光擴散層270之第二透光區272投射至第一光擴散層250之第一半透光區254,被第一半透光區254向外散射並削弱其強度後,再透過第一透光孔212向外投射。
由發光元件132斜向朝向第二透光孔214投射的光線R4,會投射至第二光擴散層270之第二半透光區274,被第二半透光區274向外散射並削弱後,再穿透第一光擴散層250之第一透光區252透過第二透光孔214向外投射。
由發光元件132朝向第三透光孔216投射的光線R5,會穿透第二光擴散層270之第三透光區275以及第一光擴散層250之第一透光區252,再透過第三透光孔216向外投射。
由此可知,由第一透光孔212穿出之光線R3以及由第二透光孔214穿出之光線R4,都需要穿過半透光區,這些半透光區除了可會削弱光線強度,並可提升由各個透光孔穿出之光線的均勻度。如此,可以確保由第一透光孔212以及第二透光孔214向外投射之光線具有均勻的發光亮度。
因為第一透光孔212以及第二透光孔214間之第一距離D1小於第一透光孔212以及第三透光孔216間之第二距離D2,光線R5由發光元件132(可視為一點光源)投射至第三透光孔216之距離大於光線R4由發光元件132投射至第二透光孔214之距離。
由於發光元件132經由第三透光區275投射至第三透光孔216之光線R5所經歷之強度削減少於發光元件132經由第二半透光區274投射至第二透光孔214之光線R4,可彌補此光投射距離之差異,因此可使第二透光孔214與第三透光孔216有均勻的發光亮度,以確保發光單位B在殼體210產生之發光圖案的影像品質。
在前述實施例中,第一光擴散層150, 2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 270均具有遮光圖案層158, 178以形成第一遮光區156, 256以及第二遮光區176, 276於發光單位A, B的邊緣處,防止相鄰發光單位A, B互相干擾。不過本案不限於此。其他實施例中,若是發光單位A, B間具有足夠的距離,亦可以省略遮光圖案層158, 178。
本案之電子裝置利用第一光擴散層150, 250以及第二光擴散層170, 270,可以有效地將發光元件132所產生的光線分散至第一透光孔112, 212以及第二透光孔114, 214向外投射。如此,可減少發光元件132的數量,同時達到理想的影像品質。此外,亦可以避免系統內部因為過多發光元件132而造成溫度過高之情形,同時亦有助於降低製造成本。
上述僅為本案較佳之實施例而已,並不對本案進行任何限制。任何所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案的技術手段的範圍內,對本案揭露的技術手段和技術內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換或修改等變動,均屬未脫離本案的技術手段的內容,仍屬於本案的保護範圍之內。
10:電子裝置 110,210:殼體 A,B:發光單位 112,212:第一透光孔 114,214:第二透光孔 216:第三透光孔 132:發光元件 134:電路板 D1:第一距離 D2:第二距離 140,140’240:光擴散結構 141:透光膜 142:第一透光膜 144:第二透光膜 150,250:第一光擴散層 152,252:第一透光區 154,254:第一半透光區 156,256:第一遮光區 158,178:遮光圖案層 159:半透反射圖案層 179:半透光圖案層 170,270:第二光擴散層 172,272:第二透光區 174,274:第二半透光區 176,276:第二遮光區 1522,2522,1742:圓形區域 275:第三透光區 R1,R2,R3,R4,R5:光線
第一圖係本案電子裝置一實施例之外觀示意圖; 第二圖係以爆炸圖顯示本案電子裝置之發光單位之內部結構之一實施例; 第三圖係本案光擴散結構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四圖係本案光擴散結構另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第五圖係以剖面圖顯示第二圖之發光單位之內部結構以及光路徑; 第六圖係以爆炸圖顯示本案電子裝置之發光單位之內部結構之另一實施例;以及 第七圖係以剖面圖顯示第六圖之發光單位之內部結構以及光路徑。
110:殼體
112:第一透光孔
114:第二透光孔
132:發光元件
134:電路板
140:光擴散結構
150:第一光擴散層
152:第一透光區
154:第一半透光區
156:第一遮光區
170:第二光擴散層
172:第二透光區
174:第二半透光區
176:第二遮光區
1522,1742:圓形區域
A:發光單位

Claims (14)

  1. 一種電子裝置,包含: 一殼體,包含一第一透光孔以及一第二透光孔; 一發光元件,設於該殼體內,且對準該第一透光孔;以及 一光擴散結構,包含: 一第一光擴散層,設於該殼體以及該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一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一遮光區,其中,該第一半透光區係對應於該第一透光孔,該第一遮光區係環繞該第一半透光區;以及 一第二光擴散層,設於該殼體以及該發光元件間,且包括一第二半透光區以及一第二遮光區,其中,該第二半透光區係對應於該第二透光孔,該第二遮光區係環繞該第二半透光區。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光擴散層更包含一第一透光區,位於該第一半透光區以及該第一遮光區之間。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光擴散層更包含一第二透光區,該第二透光區係對應於該第一透光孔,且該第二半透光區係環繞該第二透光區。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一光擴散層包含一遮光圖案層以及一半透反射圖案層,該遮光圖案層定義出該第一遮光區,該半透反射圖案層定義出該第一半透光區。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光擴散結構包含一第一透光膜,該遮光圖案層以及該半透反射圖案層係位於該第一透光膜之相對兩側。
  6.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半透反射圖案層係一銀色油墨層。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遮光圖案層係一黑色油墨層。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光擴散層包含一遮光圖案層以及一半透光圖案層,該遮光圖案層定義出該第二遮光區,該半透光圖案層定義出該第二半透光區。
  9.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光擴散結構包含一第二透光膜,該遮光圖案層以及該半透光圖案層係位於該第二透光膜之相對兩側。
  10.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半透光圖案層係一白色油墨層。
  11. 如請求項8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遮光圖案層係一黑色油墨層。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殼體更包含一第三透光孔,該第一透光孔以及該第二透光孔之間具有一第一距離,該第一透光孔以及該第三透光孔之間具有一第二距離,該第一距離小於該第二距離。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第二光擴散層更包含一第二透光區以及一第三透光區,該第二透光區係對應於該第一透光孔,該第三透光區係對應於該第三透光孔,該第二半透光區係環繞該第二透光區,該第二遮光區係環繞該第三透光區。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電子裝置,其中,該光擴散結構包含一透光膜,該第一光擴散層與該第二光擴散層係位於該透光膜之相對兩側。
TW111105205A 2022-01-26 2022-02-14 電子裝置 TWI81200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094547.7A CN116543660A (zh) 2022-01-26 2022-01-26 电子装置
CN202210094547.7 2022-01-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1675A true TW202331675A (zh) 2023-08-01
TWI812004B TWI812004B (zh) 2023-08-11

Family

ID=87313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5205A TWI812004B (zh) 2022-01-26 2022-02-14 電子裝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36343A1 (zh)
CN (1) CN116543660A (zh)
TW (1) TWI812004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79824U (en) * 1999-11-18 2002-03-11 Wen Tai Entpr Co Ltd Multi-functional advertisement board with varying light and image
JP2002323705A (ja) * 2001-04-25 2002-11-08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KR20180083969A (ko) * 2012-10-04 2018-07-23 나노코 테크놀로지스 리미티드 양자점들을 이용한 조명 표지판
CN204614367U (zh) * 2015-04-08 2015-09-02 小米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Led显示模组
CN210896442U (zh) * 2019-12-20 2020-06-30 浙江正泰建筑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产品图案显示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43660A (zh) 2023-08-04
US20230236343A1 (en) 2023-07-27
TWI812004B (zh) 2023-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584594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11326636B (zh) 一种阵列基板、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5550505B2 (ja) 面状照明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液晶表示装置
WO2016107097A1 (zh) 显示装置
TWI546489B (zh) 光源模組與光源單元
TWI725894B (zh) 背光模組及其相關發光鍵盤
WO2020025011A1 (zh) 显示装置
TWI812004B (zh) 電子裝置
TW202004077A (zh) 發光殼體
CN112987386A (zh) 彩膜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TWI813764B (zh) 顯示裝置
US11018284B2 (en)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electronic device
TWI668722B (zh) 發光鍵盤及其發光模組
CN214099471U (zh) 键盘装置
KR20220100956A (ko) 수동 디스플레이 영역을 갖는 디스플레이
TWI656299B (zh) 發光殼體
TW202217408A (zh) 背光模組
KR20230013790A (ko) 디스플레이용 백라이트 장치
TWI814573B (zh) 具有光線調整結構之鍵盤裝置
JP5184240B2 (ja) 表示装置
JP2008076724A (ja) カラーフィルタ用フォトマスク、カラーフィルタの製造方法、カラーフィルタ、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TWM635383U (zh) 顯示裝置
CN218917868U (zh) 光扩散板及背光模组
TWI827262B (zh) 發光模組及電子裝置
TWM627927U (zh) 鍵盤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