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21768A -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 Google Patents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21768A
TW202321768A TW111122726A TW111122726A TW202321768A TW 202321768 A TW202321768 A TW 202321768A TW 111122726 A TW111122726 A TW 111122726A TW 111122726 A TW111122726 A TW 111122726A TW 202321768 A TW202321768 A TW 202321768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axis
optical system
optical
ninth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27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申斗植
Original Assignee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韓商Lg伊諾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217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21768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18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with lenses having one or more non-spherical faces, e.g. for reducing geometrical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087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index gradien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2003/0093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一種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所揭示之光學系統包括沿著一光軸在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安置之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該第五透鏡及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且該第四透鏡及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且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包括一第一臨界點,其中該第一臨界點安置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20%至50%之一範圍內。

Description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實施例係關於一種用於改良之光學效能之光學系統及一種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攝影機模組捕獲物件且將其儲存為影像或視訊,並且安裝在各種應用中。特定言之,攝影機模組以極小大小生產且不僅應用於諸如智慧型手機、平板PC及膝上型電腦之攜帶型裝置,而且應用於無人機及載具以提供各種功能。舉例而言,攝影機模組之光學系統可包括用於形成影像之成像透鏡,及用於將所形成影像轉換成電信號之影像感測器。在此狀況下,攝影機模組可藉由自動地調整影像感測器與成像透鏡之間的距離來執行對準透鏡之焦距的自動聚焦(AF)功能,且可藉由經由變焦透鏡增加或減小遠端物件之放大率來執行放大或縮小之變焦功能。另外,攝影機模組採用影像穩定(IS)技術,以校正或防止由於不穩定的固定裝置或由使用者移動引起之攝影機移動而導致的影像穩定問題。
用於此攝影機模組獲得影像之最重要元件為形成影像之成像透鏡。近來,對諸如高影像品質及高解析度之高效率的關注正在增加,且正在進行對包括複數個透鏡之光學系統的研究以便實現此高效率。舉例而言,正進行使用具有正(+)及/或負(-)折射能力之複數個成像透鏡以實施高效率光學系統的研究。然而,當包括複數個透鏡時,存在難以導出極佳光學屬性及像差屬性的問題。另外,當包括複數個透鏡時,總長度、高度等可由於該複數個透鏡之厚度、間隔、大小等而增加,藉此增加包括該複數個透鏡之模組之總大小。另外,影像感測器之大小增加以實現高解析度及高清晰度。然而,當影像感測器之大小增加時,包括複數個透鏡之光學系統的總徑 跡長度(Total Track Length;TTL)亦增加,藉此增加了包括光學系統之攝影機及行動終端之厚度。因此,需要能夠解決上述問題之新光學系統。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係為了提供一種具有改良之光學屬性之光學系統。該實施例意欲提供一種在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中具有極佳效能的光學系統。該實施例意欲提供一種能夠具有細長結構之光學系統。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光學系統包含在自一物件側至一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沿著一光軸安置的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且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且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且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且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包括一第一臨界點,其中該第一臨界點可安置在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20%至50%之一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光軸上之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可為凹面的,且該光軸上之該第一透鏡之感測器側表面可為凹面的。在該等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可具有最大有效直徑(通光孔徑(CA))。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一透鏡相對於d線波長之一折射率為nd1,且以下方程式可滿足:1.4<nd1<1.6。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第五透鏡之阿貝數可為Vd5,且以下方程式可滿足:10<Vd5<30。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九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包括一第二臨界點,且該第二臨界點可安置在該第九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20%至50%之一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九透鏡之一感測器側表面包括一第三臨界點,其中該第三臨界點可安置在該第九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 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40%至70%之一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光學系統包含在自一物件側至一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沿著一光軸安置的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且該第九透鏡在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且具有超過110度之一視場(FOV)。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在該等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可具有最大有效直徑。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CA_L1S1係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CA_L1S2係該第一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且以下方程式可滿足:1.5<CA_L1S1/CA_L1S2<3。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CA_L1S1係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CA_L1S2係該第一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其中以下方程式可滿足:0.4<L1_CT/L1_ET<1。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光學系統包含在自一物件側至一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沿著一光軸安置的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負(-)折射能力,且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正(+)折射能力,且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且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方向上的一距離在垂直於該光軸之一方向上自該光軸減小。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d12_CT係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該方向上的一距離,且d12_ET係在該第二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有效區域的一末端處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一方向上的一距離,且以下方程式可滿足:2<d12_CT/d12_ET<3。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在該第八透鏡與該第九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一方向上的一距離可自該光軸朝向該第八透鏡之該感測器側上之一第一點增加,且可自該第一點朝向該第八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末 端減小。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該第一點安置在該第八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60%至80%之一範圍內。
根據本發明之一實施例,一種攝影機模組可包括上文所揭示之光學系統。
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及攝影機模組可具有改良之光學屬性。詳言之,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可具有改良之解析度,此係由於複數個透鏡具有設定之形狀、焦距及其類似者。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具有廣視角且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因此,光學系統可在視角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可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及較小總徑跡長度(TTL),使得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
1:行動終端
10:攝影機模組
10A:第一攝影機模組
10B:第二攝影機模組
31:自動聚焦裝置
33:閃光燈模組
100:透鏡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190:第九透鏡
300:影像感測器
500:濾光器
1000:光學系統
OA:光軸
P1:第一臨界點
P2:第二臨界點
P3:第三臨界點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第三表面
S4:第四表面
S5:第五表面
S6:第六表面
S7:第七表面
S8:第八表面
S9:第九表面
S10:第十表面
S11:第十一表面
S12:第十二表面
S13:第十三表面
S14:第十四表面
S15:第十五表面
S16:第十六表面
S17:第十七表面
S18:第十八表面
圖1為根據本發明之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的方塊圖。
圖2為展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3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方塊圖。
圖4為展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5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方塊圖。
圖6為展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圖7為示出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應用於行動終端的圖。
[最佳模式]
在下文中,將參考隨附圖式詳細描述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本發明之技術精神不限於待描述之一些實施例,且可以各種其他形式實施,且組件中之一或多者可選擇性地組合及取代以在本發明之技術精神範疇內 使用。另外,除非具體界定且明確地描述,否則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包括技術及科學術語)可以一般熟習本發明所屬的技術者可通常理解的含義加以解釋,並且諸如在辭典中界定的術語之常用術語的含義應能夠考慮到相關技術之背景含義來加以解釋。另外,本發明之實施例中使用的術語用於解釋該等實施例,且並不意欲限制本發明。
在本說明書中,單數形式亦可包括複數形式,除非片語中另外具體陳述,且在其中陳述A及(及)B、C中之至少一者(或一或多者)之狀況下,其可包括可與A、B及C組合的所有組合中之一或多者。在描述本發明之實施例之組件時,可使用諸如第一、第二、A、B、(a)及(b)之術語。此類術語僅用於區分組件與另一組件,且可不藉由該術語根據對應組成元件之性質、序列或程序等來判定。並且在描述組件「連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組件時,描述可不僅包括直接連接、耦接或接合至另一組件,而且包括由該組件與該另一組件之間的另一組件「連接」、「耦接」或「接合」。此外,在描述為形成或安置在各組件「上方(上)」或「下方(下)」之狀況下,描述不僅包括在兩個組件彼此直接接觸時,而且包括在一或多個其他組件形成或安置於該兩個組件之間時。另外,在表達為「上方(上)」或「下方(下)」時,其可指相對於一個元件之向下方向以及向上方向。
「物件側表面」可指透鏡之相對於光軸面向物件側表面的表面,且「感測器側表面」可指透鏡之相對於光軸面向成像表面(影像感測器)的表面。透鏡之凸表面可意謂光軸上之透鏡表面具有凸面形狀,且透鏡之凹表面可意謂光軸上之透鏡表面具有凹面形狀。描述於透鏡資料表中之曲率半徑、中心厚度及在透鏡之間的距離可意謂光軸上之值,且單位為mm。垂直方向可意謂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且透鏡或透鏡表面之末端可意謂入射光穿過之透鏡之有效區域的末端或邊緣。
圖1、圖3及圖5為示出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的視圖。
圖1、圖3及圖5,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複數個透鏡100及一影像感測器300。舉例而言,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五個或多於五個透鏡。詳言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八個或多於八個透鏡。光學 系統1000可包括九個透鏡。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依序配置的第一透鏡110至第九透鏡190及影像感測器300。
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可沿著光學系統1000之光軸OA依序安置。對應於物件資訊之光可穿過第一透鏡110至第九透鏡190且入射於影像感測器300上。複數個透鏡100中之每一者可包括有效區域及無效區域。有效區域可為入射於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之各者上之光穿過的區域。亦即,有效區域可為入射光經折射以實施光學屬性的區域,且可表示有效直徑。無效區域可安置於有效區域周圍。無效區域可為光並未自複數個透鏡100入射至之區域。亦即,無效區域可為獨立於光學特性之區域。並且,無效區域可為固定至用於容納透鏡之鏡筒(圖中未示)的區域。
影像感測器300可偵測光。詳言之,影像感測器300可偵測依序穿過複數個透鏡100(詳言之,複數個透鏡100)之光。影像感測器300可包括能夠偵測入射光之裝置,諸如電荷耦合裝置(CCD)或互補金屬氧化物半導體(CMOS)。
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進一步包括濾光器500。濾光器500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濾光器500可安置於影像感測器300與複數個透鏡100當中最接近影像感測器300安置的最後一個透鏡之間。舉例而言,當光學系統1000包括九個透鏡時,濾光器500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濾光器500可包括紅外濾光器及諸如防護玻璃罩之光學濾光器中之至少一者。濾光器500可使設定波長帶之光通過且對不同波長帶之光進行濾光。當濾光器500包括紅外濾光器時,自外部光發射之輻射熱可被阻止傳輸至影像感測器300。另外,濾光器500可透射可見光且反射紅外光。
又,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孔徑光闌(圖中未示)。孔徑光闌可控制入射於光學系統1000上之光之量。孔徑光闌可安置於設定位置處。舉例而言,孔徑光闌可位於第一透鏡110之前側或可位於第一透鏡110之後側。又,孔徑光闌可安置於選自複數個透鏡100中之兩個 透鏡之間。舉例而言,孔徑光闌可定位於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替代地,選自複數個透鏡100中之至少一個透鏡可用作孔徑光闌。詳言之,選自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之一者的物件側或感測器側可用作用於控制光之量之孔徑光闌。舉例而言,第三透鏡13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六表面S6)或第四透鏡140之物件側表面(第七表面S7)可用作孔徑光闌。
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至少一個光路徑改變部件(圖中未示)。光路徑改變部件可藉由反射自外部入射之光來改變光之路徑。光路徑改變部件可包括反射器及稜鏡。舉例而言,光路徑改變部件可包括直角稜鏡。當光路徑改變部件包括直角稜鏡時,光路徑改變部件可藉由以90度之角度反射入射光之路徑來改變光之路徑。光路徑改變部件可比複數個透鏡100更接近物件側而安置。亦即,當光學系統1000包括一個光路徑改變部件時,光學路徑改變部件、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及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第八透鏡180、第九透鏡190、濾光器500以及影像感測器300可按自物件側至感測器方向之次序配置。替代地,光路徑改變部件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之間。舉例而言,光路徑改變部件可安置於第n個透鏡與第n+1個透鏡之間。替代地,光路徑改變部件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光路徑改變部件可改變在設定方向上自外部入射之光的路徑。舉例而言,當光學路徑改變部件比複數個透鏡100更接近物側而安置時,光學路徑改變部件可將在至複數個透鏡之第一方向上入射於光學路徑改變部件上之光的路徑改變為作為複數個透鏡100之配置方向的第二方向(圖式之光軸OA在複數個透鏡100間隔開之方向上的方向)。在光學系統1000包括光路徑改變部件時,光學系統可應用於能夠減少攝影機之厚度的摺疊式攝影機。
詳言之,當光學系統1000包括光路徑改變部件時,在垂直於光學系統1000應用於之裝置之表面之方向上入射的光可在平行於裝置之表面的方向上改變。因此,包括複數個透鏡100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裝置中具有較薄厚度,且因此可提供較薄裝置。舉例而言,當光學系統1000不包括光路徑改變部件時,複數個透鏡100可安置成在垂直於裝置中之裝置 表面的方向上延伸。因此,包括複數個透鏡100之光學系統1000在垂直於裝置表面之方向上具有較高高度,且因此,可能難以形成光學系統1000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裝置的較薄厚度。然而,當光學系統1000包括光路徑改變部件時,複數個透鏡100可安置成在平行於裝置表面之方向上延伸。亦即,光學系統1000經安置成使得光軸OA平行於裝置表面,且可應用於摺疊式攝影機。因此,包括複數個透鏡100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垂直於裝置表面之方向上具有低高度。因此,包括光學系統1000之攝影機可在裝置中具有薄厚度,且裝置之厚度亦可減小。
在下文中,將更詳細地描述根據實施例之複數個透鏡100。
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1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一透鏡11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一透鏡11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一表面S1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二表面S2。第一表面S1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二表面S2可在光軸OA上為凹面。亦即,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兩者可為非球面。
第一透鏡110可包括至少一個臨界點。詳言之,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中之至少一者可包括臨界點。此處,臨界點可意謂透鏡表面之切線之斜率為0的點。詳言之,臨界點為相對於光軸OA及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的傾斜值之符號自正(+)改變為負(-)或自負(-)改變為正(+)的點,且可意謂斜率值為0的點。舉例而言,第一表面S1可包括經界定為臨界點之第一臨界點P1。光軸OA為起點且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的終點為終點,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於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60%或小於60%之位置處。詳言之,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在第一表面S1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20%至約50%之範圍內。更詳言之,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在第一表面S1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30%至約40%之範圍內。此處,第一表面S1之末端可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的有效區域,且第一臨界點P1之位置可為基於光軸OA之垂直方向而設定之位置。起點(其為各透鏡表面之光軸)與有效區域之末端或邊緣之間的距離表示有效半 徑。
第一臨界點P1之位置較佳地滿足上述範圍以便控制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之量。另外,第一臨界點P1之位置較佳地滿足上述範圍以便有效地控制以約110度或大於110度之廣視角入射之光的路徑。
第二透鏡12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或負(-)折射能力。第二透鏡12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二透鏡12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二透鏡12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三表面S3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四表面S4。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四表面S4可為凸面的。亦即,第二透鏡12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替代地,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二透鏡12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二透鏡12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三表面S3及第四表面S4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三表面S3及第四表面S4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三透鏡13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或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13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三透鏡13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三透鏡13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五表面S5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六表面S6。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三透鏡13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替代地,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凹 面的。亦即,第三透鏡13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五表面S5及第六表面S6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五表面S5及第六表面S6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四透鏡14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14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四透鏡14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四透鏡14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七表面S7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八表面S8。第七表面S7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八表面S8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四透鏡14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替代地,第七表面S7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八表面S8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四透鏡14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15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五透鏡15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五透鏡15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九表面S9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十表面S10。第九表面S9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表面S10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九表面S9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表面S10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九表面S9及第十表面S10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九表面S9及第十表面S10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六透鏡16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或負(-)折射能力。第六透鏡16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六透鏡16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六透鏡16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十一表面S11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十二表面S12。第十一表面S11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十一表 面S11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六透鏡16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替代地,第十一表面S11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十一表面S11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六透鏡16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十一表面S11及第十二表面S12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十一表面S11及第十二表面S12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七透鏡17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或負(-)折射能力。第七透鏡17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七透鏡17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七透鏡17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十三表面S13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十四表面S14。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七透鏡17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七透鏡170可具有兩個表面為凸面之形狀。替代地,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七透鏡17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七透鏡17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十三表面S13及第十四表面S14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十三表面S13及第十四表面S14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八透鏡18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八透鏡18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八透鏡18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八透鏡18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十五表面S15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十六表面S16。第十五表面S15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六表面S1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八透鏡180可具有兩個表面為凸面之形狀。替代地,第十五表面S15可在光軸OA上 係凹面的,且第十六表面S1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亦即,第八透鏡180可具有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五表面S15及第十六表面S16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十五表面S15及第十六表面S16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九透鏡19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九透鏡190可包括塑膠或玻璃材料。舉例而言,第九透鏡190可由塑膠材料製成。第九透鏡190可包括經界定為物件側表面之第十七表面S17及經界定為感測器側表面之第十八表面S18。第十七表面S17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且第十八表面S18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九透鏡19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替代地,第十七表面S17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且第十八表面S18可在光軸OA上係凹面的。亦即,第九透鏡19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中之至少一者可為非球面表面。舉例而言,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兩者可為非球面的。
第九透鏡190可包括至少一個臨界點。詳言之,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中之至少一者可包括臨界點。舉例而言,第十七表面S17可包括第二臨界點P2。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的末端為終點時,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於第十七表面S17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60%或小於60%之位置處。詳言之,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在第十七表面S17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20%至約50%之範圍內。更詳言之,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在第十七表面S17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30%至約40%之範圍內。此處,第十七表面S17之末端可意謂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之有效區域的末端,且第二臨界點P2之位置可為在與光軸OA垂直之方向上設定之位置。
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可包括第三臨界點P3。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的末端為終點時,第三臨界點P3可安置於第十八表面S18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75%或小於75%之位置處。詳言之,第三臨界點P3可安置在第十八表面S18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40%至約70%之範圍內。更詳言之,第三臨界點P3可 安置在第十八表面S18相對於光軸之有效半徑的約50%至約60%之範圍內。此處,第十八表面S18之末端可意謂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之有效區域的末端,且第三臨界點P3之位置可為在與光軸OA垂直之方向上設定的位置。
第二臨界點P2及第三臨界點P3之各位置可滿足上述範圍以便改良光學系統1000之光學屬性。詳言之,第二臨界點P2及第三臨界點P3之位置較佳地滿足上述範圍以用於控制光學系統1000之諸如像差特性及解析度之光學特性。亦即,第九透鏡190可藉由第二臨界點P2及第三臨界點P3有效地控制通過第九透鏡190發射至影像感測器300的光之路徑。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
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滿足以下方程式中之至少一者。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解析度。另外,由於光學系統1000可有效地控制失真及像差特性,因此其可不僅在視場之中心部分處而且在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的光學效能。此外,光學系統1000可以更細長且更緊湊結構提供。
在下文中,將描述上述方程式。
[方程式1] 1<f4/F<2
在方程式1中,F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總焦距(mm),且f4意謂第四透鏡140之焦距(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解析度。
[方程式2] 1.4<nd1<1.6
在方程式2中,nd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d線中之折射率。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3] 10<Vd5<50
在方程式3中,Vd5意謂第五透鏡150之阿貝數。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解析度。
[方程式4] 1<F/EPD<3
在方程式4中,F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總焦距(mm),且EPD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入射光瞳大小。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4時,光學系統1000可藉由控制入射光而具有改良之亮度特性。
[方程式5] 1<L1_CT/L5_CT<5
在方程式5中,L1_CT意謂第一透鏡11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L5_CT意謂第五透鏡15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5時,光學系統1000可控制失真特性且因此最小化失真。
[方程式6] 1<L8_CT/L5_CT<5
在方程式6中,L5_CT意謂第五透鏡15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L8_CT意謂第八透鏡18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6時,光學系統1000可控制失真特性,藉此最小化失真。
[方程式7] 0.5<|f5|/|f4|<3
在方程式7中,f5意謂第四透鏡140之焦距(mm),且f4意謂第五透鏡150之焦距(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7時,光學系統1000可控制像差特性,藉此最小化像差之發生。
[方程式8] 1<CA_L1S1/CA_L3S1<8
在方程式8中,CA_L1S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第一物件側第一表面S1之有效直徑(通光孔徑(CA))(mm),且CA_L3S1意謂第三透鏡130之物件側第五表面S5之有效直徑(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8時,光學系統1000可控制像差特性,藉此最小化像差之發生。
[方程式9] 1<CA_L9S2/CA_L4S2<8
在方程式9中,CA_L4S2意謂第四透鏡14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八表面S8)之有效直徑(mm),且CA_L9S2為第九透鏡19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八表面S18)之有效直徑(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 1000滿足方程式9時,光學系統1000可控制像差特性,藉此最小化像差之發生。
[方程式10] 0.5<d12_CT/L1_CT<2
在方程式10中,L1_CT意謂第一透鏡11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d12_CT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之間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距離。亦即,L1_CT為第一透鏡110之中心厚度,且d12_CT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中心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0,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11] 1.5<CA_L1S1/CA_L1S2<3
在方程式11中,CA_L1S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之有效直徑(mm),並且CA_L1S2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之有效直徑(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1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12] 2<d12_CT/d12_ET<3
在方程式12中,d12_CT為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mm)。d12_ET為在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區域的末端處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距離(mm)。亦即,d12_ET為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之間的邊緣間隔。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2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13] 1<d89_CT/d89_ET<2.5
在方程式13中,d89_CT意謂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與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d89_ET為在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區域的末端處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距離。d89_CT為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之間的中心距離,且d89_ET是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之間的邊緣距離。當根據 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3時,其可在視場(FOV)之周邊部分處獲得良好光學效能。詳言之,當滿足方程式13時,可在視場(FOV)之周邊部分處獲得極佳失真及像差特性。
[方程式14] 0.4<L1_CT/L1_ET<1
在方程式14中,L1_CT意謂第一透鏡11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L1_ET意謂在第一透鏡110之有效區域之末端處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厚度。詳言之,L1_ET意謂在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之有效區域末端至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之有效區域末端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4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15] 1.5<L8_CT/L8_ET<3
在方程式15中,L8_CT意謂第八透鏡18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L8_ET意謂在第八透鏡180之有效區域之末端處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厚度。詳言之,L8_ET意謂在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區域末端至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之有效區域末端的距離(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5時,其可在視場(FOV)之周邊中具有良好失真特性。
[方程式16] 0.2<L9_CT/L9_ET<1
在方程式16中,L9_CT意謂第九透鏡19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且L9_ET意謂在第九透鏡190之有效區域之末端處在光軸OA方向上的厚度。詳言之,L9_ET意謂在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九透鏡19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八表面S18)之有效區域末端至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之有效區域末端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6時,其可在視場(FOV)之周邊中具有良好像差特性。
[方程式17] 3<L2R1/d12_CT<6
在方程式17中,L2R1意謂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d12_CT意謂在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 表面S3)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7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方程式18] 10<L7R1/d78_CT<30
在方程式18中,L7R1意謂第七透鏡17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三表面S13)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d78_CT意謂在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四表面S14)與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8時,其可在視場(FOV)之周邊中具有良好色像差特性及失真控制特性。
[方程式19] 100<|L8R1|/d89_CT<300
在方程式19中,L8R1意謂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d89_CT意謂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與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之間在光學透鏡OA上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9時,其可在視場(FOV)之周邊中具有良好失真控制特性。
[方程式20] -10<L1R1/L1_CT<-2
在方程式20中,L1R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L1_CT意謂第一透鏡11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0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方程式21] 5<L4R1/L4_CT<20
在方程式21中,L4R1意謂第四透鏡140之物件側表面(第七表面S7)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L4_CT意謂第四透鏡14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1時,可改良解析度,且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獲得良好光學特性。
[方程式22] -5<L4R2/L4_CT<-1
在方程式22中,L4R2意謂第四透鏡140之感測器側表面 (第八表面S8)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L4_CT意謂第四透鏡14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2時,可改良解析度,且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獲得良好光學特性。
[方程式23] 500<|L5R2|/L5_CT<8500
在方程式23中,L5R2意謂第五透鏡15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表面S10)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L5_CT意謂第五透鏡150在光軸OA上之厚度(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3時,可改良解析度,且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獲得良好光學特性。
[方程式24] -5<L1R1/L1R2<-1
在方程式24中,L1R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且L1R2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mm)。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4時,有可能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
[方程式25] 1<TD1/TD2<5
在方程式25中,TD1意謂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與第三透鏡13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六表面S6)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另外,TD2意謂第四透鏡140之物件側表面(第七表面S7)與第九透鏡19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八表面S18)之間在光軸OA上的距離。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5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大視角且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
[方程式26] 1<CA_max/ImgH<3
在方程式26中,CA_max意謂光學系統1000中包括之複數個透鏡100之透鏡表面當中的最大有效直徑(通光孔徑:CA)。ImgH意謂自影像感測器300之場0的區域至影像感測器300之場1.0的區域相對於光軸OA的垂直距離(mm)的兩倍,場0的區域係與光軸OA重疊之影像感測器300之上表面的中心。亦即,ImgH意謂影像感測器300之有效區域 的最大對角線長度。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6時,可將光學系統1000提供為細長且緊湊結構。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實施高解析度及高影像品質。
[方程式27] 2<CA_max/CA_Aver<4
在方程式27中,CA_max意謂在複數個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大小的透鏡表面之有效直徑(CA,mm)。另外,CA_Aver意謂複數個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之有效直徑(CA,mm)的平均值。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7時,光學系統1000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且可具有用於實現光學效能之適當大小。
[方程式28] 0.4<CA_min/Ca_Aver<1
在方程式28中,CA_min意謂複數個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具有最小有效直徑(CA)的透鏡表面之有效直徑(CA,mm)。另外,CA_Aver意謂複數個透鏡100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之有效直徑(CA,mm)的平均值。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28時,光學系統1000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且可具有用於實現光學效能之適當大小。
[方程式29] 0<F<30
在方程式29中,F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總焦距(mm)。
[方程式30] 2<TTL<20
在方程式30中,總徑跡長度(Total Track Length;TTL)意謂自第一透鏡110之物件側表面(第一表面S1)之頂點至影像感測器300之上表面在光軸OA上的距離。
[方程式31] 2<ImgH
在方程式31中,ImgH意謂自影像感測器300之場0的區域至影像感測器300之場1.0的區域相對於光軸OA的垂直距離(mm)的兩倍,場0的區域係與光軸OA重疊之影像感測器300之上表面的中心。亦即,ImgH意謂影像感測器300之有效區域的最大對角線長度(mm)。
[方程式32] BFL<2.5
在方程式32中,後焦距(Back focal length;BFL)意謂自最接近影像感測器300之透鏡的感測器側表面之頂點至影像感測器300之上表面的在光軸OA上的距離(mm)。
[方程式33] 110度<FOV
在方程式33中,FOV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視場。詳言之,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約115度或大於115度之視角。更詳言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約120度或大於120度之視角。
[方程式34] F#<3
在方程式34中,F#意謂光學系統1000之F數。
[方程式35] 0.2<TTL/ImgH<2
在方程式35中,可設定總徑跡長度(TTL)與ImgH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5時,光學系統1000可確保BFL用於應用具有相對較大大小之影像感測器300,例如具有約1吋或小於1吋之大小的影像感測器300,且可具有較小TTL,且因此可具有高清晰度及高影像品質,且可提供細長且緊湊結構。
[方程式36] BFL/ImgH<0.5
在方程式36中,可建立後焦距(BFL)與ImgH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6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大視角且可應用具有相對較大大小之影像感測器300,例如約1吋或小於1吋之影像感測器300,使得可實現高解析度及高影像品質。另外,由於最後一個透鏡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的距離可經最小化,因此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獲得良好光學屬性。
[方程式37] 1<TTL/BFL<15
在方程式37中,可建立總徑跡長度(TTL)與後焦距(BFL)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7時,光學系統1000可在確保BFL的同時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
[方程式38] 0.01<F/TTL<1
在方程式38中,可設定總焦距F與總徑跡長度(TTL)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8時,光學系統1000 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
[方程式39] 0.5<F/BFL<3
在方程式39中,可建立總焦距F與後焦距(BFL)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39時,光學系統1000可在設定視角下具有細長且緊湊結構,且可最小化最後一個透鏡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的距離。因此,有可能在視場(FOV)之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屬性。
[方程式40] F/ImgH<0.95
在方程式40中,可建立總焦距F與ImgH之間的關係。當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40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大視角且可應用具有相對較大大小之影像感測器300,例如約1吋或小於1吋之影像感測器300,使得可實現高解析度及高影像品質。
[方程式41]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1-38
在方程式41中,Z為垂度,其可意謂在光軸方向上自非球面表面上之任意位置至非球面表面之頂點的距離。Y可意謂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自非球面表面上之任何位置至光軸的距離。c可意謂透鏡之曲率,且K可意謂圓錐常數。A、B、C、D、E及F可意謂非球面常數。
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滿足方程式1至40中之至少一者或兩者或多於兩者。在此狀況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光學屬性。詳言之,當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至40中之至少一者時,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解析度且可改良像差及周邊失真特性。當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至40中之至少一者時,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具有相對較大大小之影像感測器300且具有相對較小TTL值,且光學系統1000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可具有更細長且更緊湊的結構。
在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複數個透鏡100之間的距離可具有根據一區域設定之值。
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可彼此間隔開第一距離。第 一距離可為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間隔。第一距離可根據第一透鏡110與第二透鏡120之間的位置而變化。詳言之,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之末端為終點時,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而變化。亦即,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第三表面S3之有效直徑之末端改變。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定位於第三表面S3上之第一點EG1減小。此處,第一點EG1可為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區域之末端。第一距離可在光軸OA中具有最大值。又,第一距離可在位於第三表面S3上之第一點EG1處具有最小值。在此狀況下,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兩倍或大於兩倍。詳言之,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滿足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可彼此間隔開第二距離。第二距離可為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之間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間隔。第二距離可根據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之間的位置而變化。詳言之,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四表面S14)之末端為終點時,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而變化。亦即,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直徑之末端改變。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二點EG2減小。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十四表面S14之末端為終點時,第二點EG2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5%之範圍內。
第二距離可在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二點EG2增加。舉例而言,第二距離可自第二點EG2至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三點EG3增加。第三點EG3比第二點EG2安置在更外部,且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0%至98%之範圍內。第二距離可在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三點EG3減小。舉例而言,第二距離可自第三點EG3至定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四點EG4減小。此處,第四點EG4可為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區域之末端。
第二距離可在光軸OA上具有最大值,且可在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區域之末端處(亦即,在第四點EG4處)具有最小值。在此狀 況下,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兩倍或大於兩倍。詳言之,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滿足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可彼此間隔開第三距離。第三距離可為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之間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間隔。第三距離可根據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之間的位置而變化。詳言之,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之末端為終點時,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而變化。亦即,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直徑之末端改變。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六表面S16上之第五點EG5增加。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十六表面S16之末端為終點時,第五點EG5可安置在第十六表面S16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0%之範圍內。
第三距離可在垂直於光軸OA之方向上自第五點EG5減小。舉例而言,第三距離可自第五點EG5至位於第十六表面S16上之第六點EG6減小。此處,第六點EG6可為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區域之末端。第三距離可在第五點EG5處具有最大值且在光軸OA處具有最小值。在此狀況下,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5倍或大於5倍。詳言之,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滿足最小值的約5倍至約15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屬性。詳言之,由於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在下文中,將參看圖式更詳細地描述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圖1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組態圖,且圖2為示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參看圖1及圖2,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依序配置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第八透鏡180、 第九透鏡190以及影像感測器300。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可沿著光學系統1000之光軸OA依序安置。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孔徑光闌可安置於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
濾光器500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詳言之,濾光器500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
[表1]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4-3
表1展示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各透鏡之中心厚度以及鄰近透鏡之間的中心距離、d線處之折射率、阿貝數及有效直徑(通光孔徑(CA))。
參看圖1及表1,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 S1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二表面S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表面S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二表面S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第一透鏡110可在複數個透鏡100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詳言之,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可在第一表面S1至第十八表面S18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第一透鏡11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上。
第二透鏡12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120之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二透鏡12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三表面S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四表面S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三表面S3及第四表面S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三透鏡13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130之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五表面S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六表面S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五表面S5及第六表面S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四透鏡14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140之第七表面S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八表面S8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四透鏡14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七表面S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八表面S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150之第九表面S9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表面S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九表面S9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表面S10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九表面S9及第十表面S10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六透鏡16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六透鏡160之第十一表面S11可沿著光軸OA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一表面S1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二表面S1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一表面S11及第十二表面S1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七透鏡17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七透鏡170之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七透鏡17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三表面S1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四表面S1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三表面S13及第十四表面S1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八透鏡18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八透鏡180之第十五表面S1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十六表面S16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八透鏡18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五表面S1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六表面S1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五表面S15及第十六表面S1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九透鏡19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八表面S18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九透鏡19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七表面S1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八表面S1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2中所展示。
第九透鏡19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上。另外,上述第三臨界點P3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上。
下表2展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之各透鏡表面的非球面係數之值。
[表2]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7-39
另外,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自光軸朝向垂直於光軸之方向的第一距離d12可如下表3中所展示。
[表3]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7-7
參看表3,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至位於第三表面S3上之第一點EG1減小。第一點EG1可為第二透鏡120之有效直徑之末端。此處,第一點EG1之值可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及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 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中所展示之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第一距離可在第一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一點EG1處具有最小值。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在一實施例中,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32倍。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可沿著一區域具有第一距離。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二距離d78可如下表4中所展示。
[表4]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8-8
參看表4,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二點EG2減小。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區域的終點為終點時,第二點EG2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5%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點EG2可安置於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76.4%的位置處。第二距離可自第二點EG2至定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三點EG3增加。第三點EG3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0%至約98%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三點EG3可安置於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5.5%的位置處。第 二距離可自第三點EG3至作為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直徑之末端的第四點EG4減小。此處,第四點EG4之值為在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四表面S14)及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當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中所描述之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
第二距離可在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四點EG4處具有最小值。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舉例而言,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27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在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三距離d89可如下表5中所展示。
[表5]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29-11
參看表5,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六表面S16上之第五點EG5增加。當光軸OA為起點且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區域的終點為終點時,第五點EG5可安置在第十六表面S16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0%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五點 EG5可安置於第十六表面S16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70.2%的位置處。又,第三距離可自第五點EG5朝向作為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直徑之末端的第六點EG6減小。此處,第六點EG6之值為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及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中所描述之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
第三距離可在第五點EG5處具有最大值且在光軸OA處具有最小值。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5倍至約15倍。舉例而言,在第一實施例中,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9.1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如圖2中所展示之像差特性。
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具有改良之解析度且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較小TTL且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如圖2中所展示之像差特性。
詳言之,圖2為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其中自左至右量測球面像差(縱向球面像差)、像散場曲線及失真。在圖2中,X軸可指示焦距(mm)或失真(%),且Y軸可指示影像之高度。另外,關於球面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約436nm、約486nm、約546nm、約587nm(d線)及約656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且關於像散及失真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587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亦即,參看圖2,由於複數個透鏡100具有設定之形狀及焦距,因此根據第一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改良之廣視角中具有極佳像差及失真特性。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處而且在周邊部分處提供良好的光學效能。
圖3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組態圖,且圖4為示 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參看圖3及圖4,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依序配置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第八透鏡180、第九透鏡190以及影像感測器300。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可沿著光學系統1000之光軸OA依序安置。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孔徑光闌可安置於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
濾光器500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詳言之,濾光器500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
[表6]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1-12
表6展示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在光軸OA上之曲率半徑、各透鏡之中心厚度及鄰近透鏡之間的距離、d線處之折射率、阿貝數及有效 直徑(通光孔徑(CA))。
參看圖3及表6,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二表面S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表面S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二表面S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第一透鏡110可在複數個透鏡100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詳言之,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可在第一表面S1至第十八表面S18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第一透鏡11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上。
第二透鏡12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120之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二透鏡12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三表面S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四表面S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三表面S3及第四表面S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三透鏡13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130之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五表面S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六表面S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五表面S5及第六表面S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四透鏡14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140之第七表面S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八表面S8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四透鏡14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七表面S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八表面S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150之第九表面S9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表面S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五透鏡15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 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九表面S9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表面S10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九表面S9及第十表面S10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六透鏡16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六透鏡160之第十一表面S11可沿著光軸OA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一表面S1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二表面S1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一表面S11及第十二表面S1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七透鏡17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七透鏡170之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七透鏡17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三表面S1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四表面S1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三表面S13及第十四表面S1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八透鏡18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八透鏡180之第十五表面S1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十六表面S16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八透鏡18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五表面S1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六表面S1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五表面S15及第十六表面S1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
第九透鏡19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八表面S18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九透鏡19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七表面S1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八表面S1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7中所展示。第九透鏡19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上。另外,上述第三臨界點P3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上。
下表7展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之各透鏡表面的非球面係數之值。
[表7]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4-14
另外,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一距離d12可如下表8中所展示。
[表8]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4-15
參看表8,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至位於第三表面S3上之第一點EG1減小。第一點EG1可為第二透鏡120之有效直徑之末端。此處,第一點EG1之值可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及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8中所展示之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第一距離可在第一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一點EG1處具有最小值。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34倍。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可沿著一區域具有第一距離,使得光學系統1000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另外,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二距離d78可如下表9中所展示。
[表9]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5-16
參看表9,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二點EG2減小。第二點EG2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5%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點EG2可安置於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75.7% 的位置處。第二距離可自第二點EG2至定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三點EG3增加。第三點EG3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0%至約98%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三點EG3可安置於約94.6%之位置處。第二距離可自第三點EG3至作為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直徑之末端的第四點EG4減小。此處,第四點EG4之值為在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四表面S14)及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當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8中所描述之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
第二距離可在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四點EG4處具有最小值。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31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又,在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三距離d89可如下表10中所展示。
[表10]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6-18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7-19
參看表10,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六表面S16上之第五點EG5增加。第五點EG5可安置在第十六表面S16基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0%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五點EG5可安置於第十六表面S16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9.9%的位置處。又,第三距離可自第五點EG5至作為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直徑之外端的第六點EG6減小。此處,第六點EG6之值為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及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8中所描述之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
第三距離可在第五點EG5處具有最大值且在光軸OA處具有最小值。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5倍至約15倍。舉例而言,在第二實施例中,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9.43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如圖4中所展示之像差特性。
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具有改良之解析度且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較小TTL且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如圖4中所展示之像差特性。
圖4為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其中自左至右量測球面像差(縱向球面像差)、像散場曲線及失真。在圖4中,X軸可指示焦距(mm)或失真(%),且Y軸可指示影像之高度。另外,關於球面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約436nm、約486nm、約546nm、約587nm(d線)及約656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且關於像散及失真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587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亦即,參看圖4,由於複數個透鏡100具有設定之形狀及焦距,因此根據第二實施例之光 學系統1000可在改良之廣視角中具有極佳像差及失真特性。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處而且在周邊部分處提供良好的光學效能。
圖5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組態圖,且圖6為示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
參看圖5及圖6,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包括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依序配置的第一透鏡110、第二透鏡120、第三透鏡130、第四透鏡140、第五透鏡150、第六透鏡160、第七透鏡170、第八透鏡180、第九透鏡190以及影像感測器300。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可沿著光學系統1000之光軸OA依序安置。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孔徑光闌可安置於第三透鏡130與第四透鏡140之間。濾光器500可安置於複數個透鏡10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詳言之,濾光器500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與影像感測器300之間。
[表11]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8-20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39-21
表11展示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在光軸上之曲率半徑、各透鏡之中心厚度以及鄰近透鏡之間的中心距離、d線處之折射率、阿貝數及有效直徑(通光孔徑(CA))。
參看圖5及表11,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二表面S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透鏡11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一表面S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二表面S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一表面S1及第二表面S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第一透鏡110可在複數個透鏡100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詳言之,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可在第一表面S1至第十八表面S18當中具有最大有效直徑(CA)。第一透鏡11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一臨界點P1可安置於第一透鏡110之第一表面S1上。
第二透鏡12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二透鏡120之第三表面S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四表面S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二透鏡12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三表面S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四表面S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三表面S3及第四表面S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三透鏡13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三透鏡130之第五表面S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六表面S6可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第三透鏡13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五表面S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六表面S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五表面S5及第六表面S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四透鏡14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四透鏡140之第七表面S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八表面S8可 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四透鏡140可具有兩側在光軸OA上係凸面的形狀。第七表面S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八表面S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七表面S7及第八表面S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五透鏡150之第九表面S9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十表面S10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五透鏡150可在光軸OA之兩側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九表面S9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表面S10可為非球面表面。第九表面S9及第十表面S10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六透鏡16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六透鏡160之第十一表面S11可沿著光軸OA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二表面S12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六透鏡16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一表面S11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二表面S12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一表面S11及第十二表面S12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七透鏡17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七透鏡170之第十三表面S13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四表面S14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七透鏡17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三表面S13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四表面S14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三表面S13及第十四表面S14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八透鏡180可在光軸OA上具有正(+)折射能力。第八透鏡180之第十五表面S15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且第十六表面S16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第八透鏡18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感測器側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五表面S15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六表面S16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五表面S15及第十六表面S16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
第九透鏡190可在光軸OA上具有負折射能力。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凸面形狀,且第十八表面S18可在光軸OA上具有凹面形狀。第九透鏡190可具有自光軸OA朝向物件側 凸出之彎月形狀。第十七表面S17可為非球面表面,且第十八表面S18可為非球面表面。第十七表面S17及第十八表面S18可具有非球面係數,如下表12中所展示。第九透鏡190可包括臨界點。詳言之,上述第二臨界點P2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七表面S17上。另外,上述第三臨界點P3可安置於第九透鏡190之第十八表面S18上。
下表12展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之各透鏡表面的非球面係數之值。
[表12]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1-23
另外,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相對於光軸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繪製的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第一距離D12可如下表13中所展示。
[表13]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1-24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2-25
參看表13,第一距離可自光軸OA至位於第三表面S3上之第一點EG1減小。第一點EG1可為第三透鏡130之有效直徑之外端。此處,第一點EG1之值可意謂第一透鏡11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二表面S2)及第二透鏡120之物件側表面(第三表面S3)(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5中所展示之第三表面S3之有效半徑值。
第一距離可在第一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一點EG1處具有最小值。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一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34倍。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一透鏡110及第二透鏡120可根據一區域具有第一距離。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通過第一透鏡110之光。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二距離可如下表14中所展示。
[表14]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2-26
參看表14,第二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二點EG2減小。第二點EG2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5%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二點EG2可安置於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75.8%的位置處。第二距離可自第二點EG2至定位於第十四表面S14上之第三點EG3增加。第三點EG3可安置在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0%至約98%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三點EG3可安置於第十四表面S14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94.8%的位置處。第二距離可自第三點EG3至作為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直徑之末端的第四點EG4減小。此處,第四點EG4之值為在第七透鏡17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四表面S14)及第八透鏡18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五表面S15)(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當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5中所描述之第十四表面S14之有效半徑值。
第二距離可在光軸OA處具有最大值且在第四點EG4處具有最小值。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倍至約3倍。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2.43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七透鏡170與第八透鏡18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在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與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之間的在垂直於光軸之方向上相對於光軸的第三距離d89可如下表15中所展示。
[表15]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3-27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4-28
參看表15,第三距離可自光軸OA朝向位於第十六表面S16上之第五點EG5增加。第五點EG5可安置在第十六表面S16基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60%至約80%之範圍內。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五點EG5可安置於第十六表面S16相對於光軸OA之有效半徑的約70.19%的位置處。又,第三距離可自第五點EG5至作為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直徑之外端的第六點EG6減小。此處,第六點EG6之值為第八透鏡180之感測器側表面(第十六表面S16)及第九透鏡190之物件側表面(第十七表面S17)(該兩個表面面向彼此)中具有較小有效直徑的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且意謂表11中所描述之第十六表面S16之有效半徑值。
第三距離可在第五點EG5處具有最大值且在光軸OA處具有最小值。第三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5倍至約15倍。舉例而言,在第三實施例中,第二距離之最大值可為最小值的約9.7倍。因此,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中而且在周邊部分中具有改良之光學特性。詳言之,由於第八透鏡180與第九透鏡190以根據位置設定之距離間隔開,因此根據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改良之失真控制特性。
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具有改良之解析度且可有效地控制以大視角入射之光。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具有較小TTL且可以細長且緊湊結構提供。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如圖6中所展示之良好像差特性。
圖6為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之像差特性的曲線圖,其中自左至右量測球面像差(縱向球面像差)、像散場曲線及失真。在圖6中,X軸可指示焦距(mm)或失真(%),且Y軸可指示影像之高度。另外,關於球面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約436nm、約486nm、約546nm、約587nm(d線)及約656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且關於像散及失 真像差之曲線圖係關於在587nm之波長帶中之光的曲線圖。亦即,參看圖6,由於複數個透鏡100具有設定之形狀及焦距,因此根據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改良之廣視角中具有極佳像差及失真特性。另外,光學系統1000可不僅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處而且在周邊部分處提供良好的光學效能。
[表16]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5-29
表16展示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之上述方程式的項目,且將存在光學系統1000之總徑跡長度(TTL)、後焦距(BFL)及F值、ImgH、視場、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110、120、130、140、150、160、170、180及190中之各者的焦距f1、f2、f3、f4、f5、f6、f7、f8及f9,邊緣厚度(ET)等。此處,各透鏡之邊緣厚度意謂在各透鏡 之有效區域之末端處在光軸OA之方向上的厚度。詳言之,各透鏡之邊緣厚度意謂在光軸OA之方向上自各透鏡在物件側上之有效區域的末端至感測器側上之有效區域的末端的距離。
[表17]
Figure 111122726-A0202-12-0046-30
表17展示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中 之上述方程式1至40的結果值。參看表17,可看到,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方程式1至40中之至少一者或全部。詳言之,可看到,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滿足以上所有方程式1至40。因此,根據第一、第二及第三實施例之光學系統1000可在視場FOV之中心部分及周邊部分處具有良好光學效能,且可具有良好像差特性。
圖7為示出根據實施例之攝影機模組應用於行動終端的圖。
參看圖7,行動終端1可包括設置於背側處之攝影機模組10。攝影機模組10可包括影像捕獲功能。又,攝影機模組10可包括自動聚焦功能、變焦功能及OIS功能中之至少一者。攝影機模組10可處理由影像感測器300在成像模式或視訊呼叫模式中獲得之靜止視訊影像或移動影像之影像圖框。經處理影像圖框可顯示在行動終端1之顯示單元(圖中未示)上且可儲存於記憶體(圖中未示)中。另外,儘管圖式中未展示,但攝影機模組可進一步安置於行動終端1之前部上。舉例而言,攝影機模組10可包括第一攝影機模組10A及第二攝影機模組10B。在此狀況下,第一攝影機模組10A及第二攝影機模組10B中之至少一者可包括上述光學系統1000及影像感測器300。因此,攝影機模組10可具有細長結構,且可改良周邊部分(視角(FOV)之約65%或大於65%的區域)之失真及像差特性。
行動終端1可進一步包括自動聚焦裝置31。自動聚焦裝置31可包括使用雷射之自動聚焦功能。自動聚焦裝置31可主要用於以下條件中:使用攝影機模組10之影像的自動聚焦功能例如在10m或小於10m的近程或黑暗環境中劣化。自動聚焦裝置31可包括:發光單元,其包括垂直共振腔面射型雷射(VCSEL)半導體裝置;及光接收單元,其將諸如光電二機體之光能轉換成電能。行動終端1可進一步包括閃光燈模組33。閃光燈模組33可包括在其中發射光之發光裝置。可藉由行動終端之攝影機操作或藉由使用者控制來操作閃光燈模組33。
以上實施例中所描述之特徵、結構、效應等包括在本發明之至少一個實施例中,且未必限於僅一個實施例。此外,各實施例中所示出之特徵、結構、效應等可由一般熟習實施例所屬技術者組合或修改用於其他實 施例。因此,與此類組合及修改相關之內容應解釋為包括在本發明之範疇中。另外,儘管上文已描述實施例,但其僅為一實例,且不限制本發明,且一般熟習本發明所涉及技術者在不脫離本實施例之基本特性的範圍內在上文進行了例示。可看到,尚未進行之各種修改及應用係可能的。舉例而言,可藉由修改來實施實施例中具體展示之各組件。且與此等修改及應用相關之差異應解釋為包括在界定於所附申請專利範圍中的本發明之範疇中。
100:透鏡
110:第一透鏡
120:第二透鏡
130:第三透鏡
140:第四透鏡
150:第五透鏡
160:第六透鏡
170:第七透鏡
180:第八透鏡
190:第九透鏡
300:影像感測器
500:濾光器
1000:光學系統
OA:光軸
P1:第一臨界點
P2:第二臨界點
P3:第三臨界點
S1:第一表面
S2:第二表面
S3:第三表面
S4:第四表面
S5:第五表面
S6:第六表面
S7:第七表面
S8:第八表面
S9:第九表面
S10:第十表面
S11:第十一表面
S12:第十二表面
S13:第十三表面
S14:第十四表面
S15:第十五表面
S16:第十六表面
S17:第十七表面
S18:第十八表面

Claims (15)

  1. 一種光學系統,其包含:
    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沿著光軸自物件側至感測器側方向安置,
    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包括一第一臨界點,且
    其中該第一臨界點安置在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20%至50%之一範圍內。
  2. 如請求項1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在該光軸上係凹面的,且該第一透鏡之一感測器側表面在該光軸上係凹面的。
  3. 如請求項2之光學系統,
    其中在該等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具有一最大有效直徑。
  4. 如請求項3之光學系統,
    其中用於該第一透鏡之一d線波長之一折射率係nd1,
    其中以下方程式滿足:1.4<nd1<1.6。
  5. 如請求項3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五透鏡之一阿貝數係Vd5,
    其中以下方程式滿足:10<Vd5<30。
  6. 如請求項1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九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包括一第二臨界點,且
    其中該第二臨界點安置在該第九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20%至50%之一範圍內。
  7. 如請求項1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九透鏡之一感測器側表面包括一第三臨界點,且
    其中該第三臨界點安置在該第九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40%至70%之一範圍內。
  8. 一種光學系統,其包含:
    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沿著一光軸在自一物件側至一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安置,
    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且
    其中該光學系統具有超過110度之一視場。
  9. 如請求項8之光學系統,
    其中在該等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之物件側表面及感測器側表面當中,該第一透鏡之一物件側表面具有一最大有效直徑。
  10. 如請求項9之光學系統,
    CA_L1S1係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
    CA_L1S2係該第一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且
    其中以下方程式滿足:1.5<CA_L1S1/CA_L1S2<3。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光學系統,
    CA_L1S1係該第一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
    CA_L1S2係該第一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有效直徑,
    其中以下方程式滿足:0.4<L1_CT/L1_ET<1。
  12. 一種光學系統,其包含:
    第一透鏡至第九透鏡,其沿著一光軸在自一物件側至一感測器側之一方向上安置,
    其中該第一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四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五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八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正(+)折射能力,
    其中該第九透鏡在該光軸上具有一負(-)折射能力,且
    其中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方向上的一距離在垂直於該光軸之一方向上自該光軸減小。
  13. 如請求項12之光學系統,
    d12_CT係該光軸上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該方向上的一距離,
    d12_ET係在該第二透鏡之該物件側表面之一有效區域的一末端處該第一透鏡與該第二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該方向上的一距離,
    其中以下方程式滿足:2<d12_CT/d12_ET<3。
  14. 如請求項12或13之光學系統,
    其中在該第八透鏡與該第九透鏡之間在該光軸之該方向上的一距離自該光軸朝向該第八透鏡之一感測器側表面上之一第一點增加,且自該第一點朝向該第八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之一末端減小。
  15. 如請求項14之光學系統,
    其中該第一點安置在該第八透鏡之該感測器側表面相對於該光軸之一有效半徑的60%至80%之一範圍內。
TW111122726A 2021-06-18 2022-06-17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32176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1-0079394 2021-06-18
KR1020210079394A KR20220169230A (ko) 2021-06-18 2021-06-18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21768A true TW202321768A (zh) 2023-06-01

Family

ID=84527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2726A TW202321768A (zh) 2021-06-18 2022-06-17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KR (1) KR20220169230A (zh)
CN (1) CN117529681A (zh)
TW (1) TW202321768A (zh)
WO (1) WO202226545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17120A (zh) * 2019-11-15 2021-05-18 深圳市伯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鱼眼镜头系统
CN111929849B (zh) * 2020-09-29 2020-12-18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014952B (zh) * 2020-10-13 2020-12-29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014953B (zh) * 2020-10-13 2021-01-01 瑞泰光学(常州)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415718A (zh) * 2020-12-07 2021-02-26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宽光谱复消色差的光学成像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29681A (zh) 2024-02-06
WO2022265455A1 (ko) 2022-12-22
KR20220169230A (ko) 2022-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35948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246830A (zh)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相機模組
TW202328750A (zh) 光學系統及具該光學系統的攝像模組
CN117999506A (zh) 光学系统以及包括该光学系统的光学模块和相机模块
TW202321768A (zh)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318058A (zh) 光學系統及包括該光學系統之相機模組
TW202331328A (zh) 光學系統及包括其之相機模組
TW202238207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316166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光學系統的攝像模組
TW202235949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235950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TW202238208A (zh) 光學系統及具有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US20240094509A1 (en) Optical system
CN117677883A (zh) 光学系统及包括其的相机模块
KR20230158177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162391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202334695A (zh) 光學系統及包括其之攝像模組
KR20230091508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TW202409632A (zh) 光學系統及包含該光學系統之攝影機模組
JP2024501338A (ja) 光学系及びこれを含むカメラモジュール
KR20220148028A (ko) 광학계
KR20230068904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068906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161278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
KR20230105259A (ko) 광학계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카메라 모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