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8496A -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8496A
TW202318496A TW111130979A TW111130979A TW202318496A TW 202318496 A TW202318496 A TW 202318496A TW 111130979 A TW111130979 A TW 111130979A TW 111130979 A TW111130979 A TW 111130979A TW 202318496 A TW202318496 A TW 20231849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emiconductor device
trench
substrate
manufacturing
vertical dir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09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孟庭
Original Assignee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849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8496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7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1/7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or integrated circui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with subsequent division of the substrate into plural individual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8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using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g. laser radi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e.g. registration marks, alignment structures, wafer m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223/00Details relating to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23/00
    • H01L22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 H01L2223/54453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for use prior to dicing
    • H01L2223/5446Located in scribe lin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62Protection against mechanical dama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1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 H01L29/20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s of which they are formed including, apart from doping materials or other impurities, only AIIIBV compounds
    • H01L29/2003Nitride compound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Toxicology (AREA)
  • Dicing (AREA)

Abstract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基底、氮化鎵層、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以及切割道區。氮化鎵層設置在基底的第一表面上。半導體裝置單元與切割道區設置在氮化鎵層上。切割道區位於多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之間。在基底的第二表面形成溝槽,溝槽在垂直方向上與切割道區對應形成,且溝槽在垂直方向上貫穿基底的至少一部分。在溝槽形成之後,在基底上形成金屬層。在金屬層形成之後,對半導體結構進行切割製程,用以使多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互相分離。

Description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於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尤指一種包括切割製程的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在現在社會中,由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構成的微處理系統早已被普遍運用於生活的各個層面,例如家電用品、行動通訊設備、個人電腦等,都有積體電路的使用。一般所稱積體電路,是通過半導體製程中所生產的晶粒(die)而形成。製造晶粒的過程,是由生產一晶圓(wafer)開始:首先,在一片晶圓上區分出複數個區域,並在每個區域上,通過各種半導體製程如沉積、微影、蝕刻或平坦化製程,以形成各種所需的電路路線。然後,對晶圓上的各個區域進行切割而成各個晶粒,而晶粒可通過封裝或/及與其他積體電路結構連接而形成所需的半導體裝置。因此,上述切割步驟的製程良率將直接影響到產品的製作成本。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利用在進行切割製程之前先在基底的背側形成對應切割道區的溝槽,並在溝槽形成之後在基底的背側形成金屬層,藉此改善切割製程的相關問題並進而提升製造良率。
本發明之一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提供一半導體結構,半導體結構包括一基底、一氮化鎵層、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以及一切割道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在一垂直方向上與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氮化鎵層設置在基底的第一表面上。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設置在氮化鎵層上。切割道區設置在氮化鎵層上且位於多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之間。在基底的第二表面形成一溝槽,溝槽在垂直方向上與切割道區對應形成,且溝槽在垂直方向上貫穿基底的至少一部分。在溝槽形成之後,在基底上形成一金屬層。在金屬層形成之後,對半導體結構進行一切割製程,用以使多個半導體裝置單元互相分離。
以下本發明的詳細描述已披露足夠的細節以使本領域的技術人員能夠實踐本發明。以下闡述的實施例應被認為是說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對於本領域的一般技術人員而言顯而易見的是,在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形式及細節上的各種改變與修改。
在進一步的描述各實施例之前,以下先針對全文中使用的特定用語進行說明。
用語“在…上”、“在…上方”和“在…之上”的含義應當以最寬方式被解讀,以使得“在…上”不僅表示“直接在”某物上而且還包括在某物上且其間有其他居間特徵或層的含義,並且“在…上方”或“在…之上”不僅表示在某物“上方”或“之上”的含義,而且還可以包括其在某物“上方”或“之上”且其間沒有其他居間特徵或層(即,直接在某物上)的含義。
說明書與請求項中所使用的序數例如“第一”、“第二”等用詞,是用以修飾請求項之元件,除非特別說明,其本身並不意含及代表該請求元件有任何之前的序數,也不代表某一請求元件與另一請求元件的順序、或是製造方法上的順序,該些序數的使用僅用來使具有某命名的一請求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請求元件能作出清楚區分。
用語“蝕刻”在本文中通常用來描述用以圖案化材料的製程,使得在蝕刻完成後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能被留下。當“蝕刻”一材料時,該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在蝕刻結束後可被保留。與此相反的是,當“移除”材料時,基本上所有的材料可在過程中被除去。然而,在一些實施例中,“移除”可被認為是一個廣義的用語而包括蝕刻。
在下文中使用術語“形成”或“設置”來描述將材料層施加到基底的行為。這些術語旨在描述任何可行的層形成技術,包括但不限於熱生長、濺射、蒸發、化學氣相沉積、磊晶生長、電鍍等。
請參閱第1圖至第5圖。第1圖至第5圖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第2圖繪示了第1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3圖繪示了第2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4圖繪示了第3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而第5圖繪示了第4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本實施例提供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驟。首先,如第1圖所示,提供一半導體結構100,半導體結構100包括一基底10、一氮化鎵層20、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30以及一切割道區40。基底10具有一第一表面(例如第1圖中所示的表面S1)以及在一垂直方向Z上與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例如第1圖中所示的表面S2)。氮化鎵層20設置在基底10的表面S1上。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30設置在氮化鎵層20上。切割道區40設置在氮化鎵層20上且位於多個半導體裝置單元30之間。在一些實施例中,垂直方向Z可被視為基底10的厚度方向,表面S1可被視為基底10的前側表面,表面S2可被視為基底10的背側表面,而氮化鎵層20、半導體裝置單元30以及切割道區40可位於基底10的表面S1的一側。
在一些實施例中,基底10可包括矽基底、矽鍺半導體基底或其他適合的材料所形成的基底。氮化鎵層20可包括未摻雜的氮化鎵層或其他含有氮化鎵的III-V族化合物材料層。半導體裝置單元30可包括主動元件、被動元件、互連結構、保護層或/及其他需要的結構。上述的主動元件與被動元件可包括但並不限於電晶體、二極體、電容器、電阻器等,而互連結構可包括層間介電層以及設置於層間介電層中的多層導電層與多個導電插塞,用以電性連接主動元件或/及被動元件。上述的層間介電層以及保護層可包括介電材料,例如氧化矽、氮化矽、氮氧化矽、低介電常數(low dielectric constant,low-k)介電材料或其他適合的介電材料。上述的導電層與導電插塞可分別包括導電材料例如鎢、鋁、銅、鋁化鈦、鈦、氮化鈦、鉭、氮化鉭、氧化鋁鈦或其他適合之導電材料。
在一些實施例中,設置在氮化鎵層20上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中的半導體元件可包括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元件,例如由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材料所形成的高電子遷移率電晶體(high electron mobility transistor,HEMT),而氮化鎵層20可被視為用以形成III-V族化合物半導體元件的緩衝層,故氮化鎵層20可為未摻雜的氮化鎵層,但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位於相鄰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之間的切割道區40可包括絕緣材料、製程狀況監測結構或/及其他虛置線路,而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以及對應的氮化鎵層20或/及基底10可一併被視為半導體晶粒(die)或半導體晶片單元,但並不以此為限。
如第1圖至第2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對基底10進行一薄化製程91,用以減少基底10的厚度。舉例來說,可對基底10的表面S2進行薄化製程91,用以減少基底10的厚度(例如使如第1圖中所示的基底10的厚度TK1減少至如第2圖中所示的基底10的厚度TK2)。在一些實施例中,厚度TK1可約為1000微米,而厚度TK2可約為230微米,但並不以此為限。在薄化製程91之後,基底10的表面S2可變成表面S2’,而表面S2’可被視為與表面S1在垂直方向Z上相反的背側表面。在一些實施例中,薄化製程91可包括化學機械研磨薄化、回蝕刻或其他適合的物理性或/及化學性薄化方式。
如第2圖與第3圖所示,在薄化製程91之後,可在基底10的表面S2’形成一個或複數個溝槽TR,溝槽TR可在垂直方向Z上與切割道區40對應形成,且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可貫穿基底10的至少一部分。舉例來說,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可僅貫穿基底10靠近表面S2’的一部分,故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的深度DP可小於基底10在垂直方向Z上的厚度TK2。此外,溝槽TR的側壁可與表面S2’相連,而溝槽TR可被視為沿垂直方向Z上自基底10的背側表面(例如表面S2’)朝向基底10的前側表面(例如表面S1)延伸的凹槽。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TR的底部可被視為溝槽TR與表面S1之間距離最短的部分,而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的深度DP可被視為溝槽的底部與基底10的表面S2’在垂直方向Z上的距離。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TR可通過對基底10進行雷射處理、蝕刻製程或其他適合的方法而形成。溝槽TR可在垂直方向Z上與切割道區40對應設置,而溝槽TR的底部寬度(例如第3圖中所示的寬度W2)可小於或等於位於兩個相鄰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之間的切割道區40的寬度(例如第3圖中所示的寬度W1),藉此避免過寬的溝槽TR造成後續製程的負面影響。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的寬度W1可被視為兩個相鄰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之間的距離,但並不以此為限。
如第3圖與第4圖所示,在溝槽TR形成之後,可在基底10的表面S2’上形成一金屬層50,而金屬層50可被用為半導體裝置(例如半導體功率元件)的背面導電結構,但並不以此為限。金屬層50可通過蒸鍍、濺射或其他適合的方式形成,而金屬層50可包括單層或多層的金屬材料,例如鈦、鎳、銀、銅或其他適合的金屬材料。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層50的一部分可覆蓋基底10的表面S2’,而金屬層50的另一部分形成在溝槽TR中,且溝槽TR並沒有被金屬層50填滿。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層50的厚度(例如第4圖中所示的厚度TK3)可小於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的深度DP,藉此避免溝槽TR被金屬層50填滿,進而可加強在後續進行切割製程時將切割製程對金屬層50產生的應力破壞集中在溝槽TR中的效果並因此降低對於形成在表面S2’上的金屬層50產生負面影響(例如發生破裂或/及脫落)。
如第4圖與第5圖所示,在金屬層50形成之後,可對半導體結構100進行一切割製程92,用以使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互相分離而形成多個包括有半導體裝置單元30、氮化鎵層20、基底10以及金屬圖案50P的半導體裝置。複數個互相分離的金屬圖案50P可通過對金屬層50進行切割製程92而形成。切割製程92可包括切割刀(saw blade)切割方法、雷射切割方法或其他適合的切割方式,且切割製程92可在溝槽TR或/及切割道區40的位置進行。舉例來說,切割製程92可自半導體結構100的單側(例如形成有金屬層50的一側或靠近切割道區40的一側)或雙側進行。此外,通過形成溝槽TR、控制溝槽TR的寬度並使部分的金屬層50形成在溝槽TR中可改善切割製程92對基底10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翹曲,warpage)並可降低切割製程92對於形成在表面S2’上的金屬層50的負面影響(例如發生破裂或/及脫落),故可因此達到提升製程良率的效果。在一些實施例中,上述的製作方法可被視為在背面研磨與背面金屬化(backside grinding and backside metallization,BGBM)製程中加入形成溝槽TR的步驟,藉此提升切割製程92或/及其他相關製程的製程良率,但並不以此為限。
在一些實施例中,可視設計需要將半導體結構100的前側(例如較靠近半導體裝置單元30的一側)與載板(未繪示)接合之後再進行上述的減薄製程、形成溝槽TR的步驟以及形成金屬層50的步驟,而載板可在上述的切割製程92進行之前移除,但並不以此為限。
下文將針對本發明的不同實施例進行說明,且為簡化說明,以下說明主要針對各實施例不同之處進行詳述,而不再對相同之處作重覆贅述。此外,本發明之各實施例中相同之元件係以相同之標號進行標示,以利於各實施例間互相對照。
請參閱第1圖以及第6圖至第11圖。第6圖至第11圖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第7圖繪示了第6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8圖繪示了第7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9圖繪示了第8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10圖繪示了第9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第11圖繪示了第10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而第6圖可被視為繪示了第1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但並不以此為限。如第1圖與第6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TR可在垂直方向Z上貫穿基底10與氮化鎵層20,且溝槽TR的一部分可位於切割道區40中。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的深度DP可大於基底10在垂直方向Z上的厚度TK1且小於半導體結構100在垂直方向Z上的厚度TK4,故溝槽TR在垂直方向Z上並沒有貫穿切割道區40。在一些實施例中,溝槽TR可通過在基底10的表面S2上形成圖案化遮罩層(未繪示),並利用此圖案化遮罩層當作蝕刻遮罩進行蝕刻製程(例如但並不限於深反應離子式蝕刻,DRIE)以形成溝槽TR,而圖案化遮罩層可在溝槽TR形成之後被移除。
然後,如第6圖與第7圖所示,可形成一鑄模化合物(mold compound)材料60,鑄模化合物材料60的一部分可形成在基底10的表面S2上,鑄模化合物材料60的另一部分可形成在溝槽TR中,且溝槽TR可被鑄模化合物材料60填滿。鑄模化合物材料60可包括聚合物材料、樹脂(resin)材料、環氧化物(epoxy)材料、苯並環丁烯(benzocyclobutene,BCB)、聚醯亞胺(polyimide,PI)或其他適合的鑄模化合物材料。之後,如第8圖與第9圖所示,在形成鑄模化合物材料60之後,可對鑄模化合物材料60與基底10進行一薄化製程93,用以減少基底10的厚度(例如使如第8圖中所示的基底10的厚度TK1減少至如第9圖中所示的基底10的厚度TK2)並將位於溝槽TR之外的鑄模化合物材料60移除,而基底10的表面S2可在薄化製程93之後變成表面S2’。換句話說,在薄化製程93之後,基底10的背側表面(例如表面S2’)上可沒有鑄模化合物材料60,而鑄模化合物材料60可僅位於溝槽TR中,但並不以此為限。在一些實施例中,薄化製程93可包括化學機械研磨薄化、回蝕刻或其他適合的物理性或/及化學性薄化方式。值得說明的是,藉由薄化製程93可一併達到對基底10進行減薄以及將溝槽TR之外的鑄模化合物材料60移除的效果,故可因此簡化相關製程或/及降低製造成本。
如第8圖至第10圖所示,在薄化製程93之後,可在基底10的表面S2’上形成金屬層50,故薄化製程93可在形成溝槽TR之後以及形成金屬層50之前進行,而鑄模化合物材料60可在形成金屬層50的步驟之前形成。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層50可包括複數個互相分離的金屬圖案50P設置在基底10的表面S2’上,且各金屬圖案50P可在垂直方向Z上與一個半導體裝置單元30對應設置,而金屬層50可與鑄模化合物材料60互相分離。在一些實施例中,金屬圖案50P可通過圖案化製程將部分的金屬層50(例如形成在鑄模化合物材料60上的金屬層50)移除而形成,但並不以此為限。
如第10圖與第11圖所示,在金屬層50形成之後,可對半導體結構100進行切割製程92,用以使各半導體裝置單元30互相分離而形成多個包括有半導體裝置單元30、氮化鎵層20、基底10、鑄模化合物材料60以及金屬圖案50P的半導體裝置。切割製程92可在溝槽TR或/及切割道區40的位置進行,而通過形成溝槽TR、在溝槽TR中形成鑄模化合物材料60以及使金屬層50形成在溝槽TR之外且與鑄模化合物材料60互相分離可改善切割製程92對基底10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翹曲)並可降低切割製程92對於形成在表面S2’上的金屬層50的負面影響(例如發生破裂或/及脫落)。
請參閱第3圖、第4圖以及第12圖。第12圖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在一些實施例中,第12圖可被視為繪示了第3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而第4圖可被視為繪示了第12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但並不以此為限。如第3圖、第12圖以及第4圖所示,在一些實施例中,可在形成溝槽TR之後以及形成金屬層50之前,對基底10的表面S2’進行一蝕刻處理94,藉此增加表面S2’以及溝槽TR中的表面的粗糙度而提升後續形成的金屬層50的附著力。蝕刻處理94可包括適合的乾式蝕刻處理或/及濕式蝕刻處理,且蝕刻處理94亦可視設計需要應用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例如在上述第9圖的狀況之後以及第10圖的狀況之前對基底10的表面S2’進行蝕刻處理)。
綜上所述,在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中,可利用在進行切割製程之前先在基底的背側形成對應切割道區的溝槽,並在溝槽形成之後以及進行切割製程之前在基底的背側形成金屬層,藉此改善切割製程的相關問題並進而提升製造良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之較佳實施例,凡依本發明申請專利範圍所做之均等變化與修飾,皆應屬本發明之涵蓋範圍。
10:基底 20:氮化鎵層 30:半導體裝置單元 40:切割道區 50:金屬層 50P:金屬圖案 60:鑄模化合物材料 91:薄化製程 92:切割製程 93:薄化製程 94:蝕刻處理 100:半導體結構 DP:深度 S1:表面 S2:表面 S2’:表面 TK1:厚度 TK2:厚度 TK3:厚度 TK4:厚度 TR:溝槽 W1:寬度 W2:寬度 Z:垂直方向
第1圖至第5圖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 第2圖繪示了第1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3圖繪示了第2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4圖繪示了第3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5圖繪示了第4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6圖至第11圖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其中 第7圖繪示了第6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8圖繪示了第7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9圖繪示了第8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10圖繪示了第9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11圖繪示了第10圖之後的狀況示意圖。 第12圖所繪示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示意圖。
10:基底
20:氮化鎵層
30:半導體裝置單元
40:切割道區
50:金屬層
50P:金屬圖案
92:切割製程
100:半導體結構
S1:表面
S2’:表面
TK2:厚度
TK3:厚度
TR:溝槽
Z:垂直方向

Claims (20)

  1.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包括: 提供一半導體結構,該半導體結構包括: 一基底,具有一第一表面以及在一垂直方向上與該第一表面相反的一第二表面; 一氮化鎵層,設置在該基底的該第一表面上; 複數個半導體裝置單元,設置在該氮化鎵層上;以及 一切割道區,設置在該氮化鎵層上且位於該等半導體裝置單元之間; 在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形成一溝槽,其中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與該切割道區對應形成,且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貫穿該基底的至少一部分; 在該溝槽形成之後,在該基底上形成一金屬層;以及 在該金屬層形成之後,對該半導體結構進行一切割製程,用以使該等半導體裝置單元互相分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的深度小於該基底在該垂直方向上的厚度。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金屬層的一部分形成在該溝槽中。
  4.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金屬層的厚度小於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的該深度。
  5. 如請求項3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沒有被該金屬層填滿。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貫穿該基底與該氮化鎵層。
  7.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的深度小於該半導體結構在該垂直方向上的厚度。
  8.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的一部分位於該切割道區中,且該溝槽在該垂直方向上沒有貫穿該切割道區。
  9. 如請求項6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還包括: 在形成該金屬層之前,在該溝槽中形成一鑄模化合物材料。
  10.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被該鑄模化合物材料填滿。
  11. 如請求項9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金屬層與該鑄模化合物材料互相分離。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是通過雷射處理形成。
  13.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切割製程是在該溝槽的位置進行。
  14.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切割製程包括切割刀切割方法或雷射切割方法。
  15.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還包括: 在形成該溝槽之前,對該基底進行一薄化製程,用以減少該基底的厚度。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還包括: 在形成該溝槽之後以及形成該金屬層之前,對該基底進行一薄化製程,用以減少該基底的厚度。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還包括: 在形成該溝槽之後以及形成該金屬層之前,對該基底的該第二表面進行一蝕刻處理。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基底為矽基底。
  19.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氮化鎵層為未摻雜的氮化鎵層。
  20. 如請求項1所述之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其中該溝槽的底部寬度小於或等於該切割道區的寬度。
TW111130979A 2021-10-22 2022-08-17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TW20231849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30639.5 2021-10-22
CN202111230639.5A CN116013847A (zh) 2021-10-22 2021-10-22 半导体装置的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8496A true TW202318496A (zh) 2023-05-01

Family

ID=86027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0979A TW202318496A (zh) 2021-10-22 2022-08-17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30654A1 (zh)
CN (1) CN116013847A (zh)
TW (1) TW202318496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229887B2 (en) * 2016-03-31 2019-03-12 Intel Corpora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shiel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3847A (zh) 2023-04-25
US20230130654A1 (en)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478282B (zh) 半導體元件的形成方法
US9059167B2 (en) 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making crack stop for 3D integrated circuits
TWI325155B (en) Metal reduction in wafer scribe area
US1168863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KR102445596B1 (ko) 웨이퍼 본딩 및 다이싱을 위한 에지 트리밍 방법
KR101720406B1 (ko) 반도체 디바이스 및 방법
US11682599B2 (en) Chip package structure with molding layer and method for forming the same
US8569086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of dic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US8633086B2 (en) Power devices having reduced on-resistance and methods of their manufacture
US20140217577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1822309A (zh) 半導體結構及半導體製造方法
TW202318496A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US11710661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s and methods of packag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JP4046645B2 (ja) 半導体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78489B2 (en) Semiconductor dies with reduced area consumption
US11935788B2 (en) Semiconductor di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US11670549B2 (en) Semiconductor packages without debris
US20230352438A1 (en) Support structure to reinforce stacked semiconductor wafers
TWI843148B (zh) 用於矽上gan晶圓之單粒化的系統及方法
US20230102875A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TW202314856A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作方法
TW202141657A (zh) 半導體裝置及其形成方法
KR20230117689A (ko) 집적 회로 패키지 및 방법
TW201820488A (zh) 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