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4642A -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 Google Patents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4642A
TW202314642A TW111130929A TW111130929A TW202314642A TW 202314642 A TW202314642 A TW 202314642A TW 111130929 A TW111130929 A TW 111130929A TW 111130929 A TW111130929 A TW 111130929A TW 202314642 A TW202314642 A TW 20231464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image
aforementioned
main surface
amou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09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柿聡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Agc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46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464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15/00Investigating characteristics of particles; Investigating permeability, pore-volume or surface-area of porous materials
    • G01N15/06Investigating concentration of particle suspension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Sampling And Sample Adjustment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塵埃測量裝置具有:基板,其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攝像部,其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圖像解析部,其基於前述攝像部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Description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於例如無塵室等中,為了調查是否抑制塵埃之產生,而必須適切地檢測塵埃量。作為塵埃檢測之方法,例如,如專利文獻1般,業已知悉藉由以掃描器擷取入降下之塵埃所附著之黏著片材,並進行圖像解析,而檢測塵埃量之方法。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4-04413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如例如專利文獻1之方法中,為了檢測足以測定之量之塵埃,而有時將黏著片材曝露數日。該情形下,不易於特定塵埃之產生日期時間。因此,謀求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本發明鑒於上述問題,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之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塵埃測量裝置具有:基板,其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攝像部,其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圖像解析部,其基於前述攝像部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本發明之塵埃測量方法包含下述步驟: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之基板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基於前述攝像部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本發明之程式使電腦執行下述步驟: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之基板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基於前述攝像部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發明之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之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以下,基於圖式詳細地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此外,並非係藉由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來限定本發明者。又,針對數值,包含四捨五入之範圍。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示意圖。如圖1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1具有:攝像裝置100、攝像控制裝置200、及圖像處理裝置300。
(攝像裝置)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一部分之示意性剖視圖。如圖2所示,攝像裝置100具有:基板S、攝像部110、光源L、及遮蔽部120。此處,將鉛直方向設為方向Z。又,將沿方向Z之方向中之一方向設為方向Z1,將沿方向Z之方向中之另一方向、亦即方向Z1之相反方向設為方向Z2。於第1實施形態中,方向Z1係往向鉛直方向上方之方向,方向Z2係往向鉛直方向下方之方向。以下,將基板S之鉛直方向Z上方設為方向Z1側。方向Z1側意指自基板S往向基板S之上方向整體之區域內之任意位置之方向,可不完全與方向Z1一致。又,將基板S之鉛直方向Z下方設為方向Z2側。方向Z2側意指自基板S往向基板S之基板S之下方向整體之區域內之任意位置之方向,可不完全與方向Z2一致。
如圖2所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00係拍攝包含降下之塵埃之圖像之裝置。攝像裝置100配置於成為塵埃量(塵埃之數量)之測定對象之空間。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100拍攝後述之基板S之方向Z1側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且拍攝包含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圖像。
基板S係板狀之構件。基板S具有:方向Z1側之面即第1主面PS1、及方向Z2側之面即第2主面PS2。第1主面PS1係基板S之面中之方向Z1方向經曝露之面,亦即可謂係保持塵埃之面。降下且到達第1主面PS1之塵埃被保持於第1主面PS1上,且停留在第1主面PS1上。因此,藉由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而可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此外,基板S之第1主面PS1及第2主面PS2為平面狀,以第1主面PS1及第2主面PS2相對於方向Z正交之方式(亦即以沿著水平方向之方式)配置。惟,基板S之形狀不限於其,第1主面PS1及第2主面PS2可為曲面狀,第1主面PS1及第2主面PS2之至少一者可不對於方向Z正交。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板S於第1主面PS1未形成如使塵埃附著之黏著層,但不限於其,可形成黏著層。
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板S係供可見光透過之透明之構件,可為例如玻璃製。於本實施形態中,基板S供自第1主面PS1入射之光(可見光)向第2主面PS2側透過。藉此,由於自方向Z2側通過基板S可進行攝像,故可高精度地檢測塵埃。基板S不限於此,可為不供可見光透過之構件,該情形下,可自方向Z1側進行攝像。
攝像部110係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機構,例如係相機。攝像部110具有入射部111、及物鏡112。入射部111係使光入射至攝像部110之機構,且係方向Z1側開口之筒狀之構件。物鏡112係設置於入射部111內之透鏡。於本實施形態中,攝像部110配置於較基板S更靠方向Z2側,且自Z方向觀察,物鏡112配置為重疊於基板S。進一步而言,攝像部110以物鏡112朝向方向Z1側之方式,亦即以攝像方向朝向方向Z1之方式,配置於較基板S更靠方向Z2側。攝像部110較佳為以光軸110Z沿著方向Z1之方式、換言之以光軸110Z與第1主面PS1及第2主面PS2正交之方式配置。攝像部110較佳為配置於自物鏡112至基板S之距離為1 cm以上20 cm以下之位置。又,攝像部110較佳為於方向Z上設置於物鏡112之焦點重疊於第1主面PS1上、亦即塵埃位處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位置。進而,方向Z之物鏡112之焦點深度較佳為在攝像時為1 cm以上100 cm以下。藉此,由於容易使攝像部110之焦點對準塵埃,且不對準天井等塵埃以外之物體,故可於拍攝之圖像P中高精度地檢測塵埃。惟,攝像部110之位置及方向不限於此,可為任意,攝像部110可配置於可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任意位置及方向。
光源L係照射光之照明器具,例如係LED(Light Emitting Diode,發光二極體)等照射散射光之照明器具。光源L設置於可向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照射光之位置。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光源L設置於較第1主面PS1更靠方向Z1側。進一步而言,光源L較佳為設置於基板S之側方側之位置、換言之以基板S之沿著Z方向之中心軸為軸向時之較基板S更靠徑向外側之位置。光源L較佳為自該位置向第1主面PS1上照射光,遮擋來自光源L之光透過第1主面PS1向較第2主面PS2更靠方向Z2側照射。進一步而言,光源L較佳為設置於光源L之光軸LX與攝像部110之光軸110Z交叉之位置,光源L更佳為設置於光源L之光軸LX與光軸110Z所成之角LA之大小為80゚以上90゚以下之位置。藉由在角LA為該範圍之位置設置光源L,而可適切地抑制來自光源L之光向較第2主面PS2更靠方向Z2側照射。
遮蔽部120係覆蓋攝像部110之入射部111(物鏡112)與第2主面PS2之間之空間之筒狀之套管。遮蔽部120之開口之方向Z1側之端部與第2主面PS2連接。遮蔽部120之開口之方向Z2側之端部與攝像部110之光之入射部111連接。遮蔽部120係由不供可見光透過之構件、換言之可見光之透過率至少較基板S為低之構件形成。於第1實施形態中,遮蔽部120抑制來自遮蔽部120之外側之光向遮蔽部120之內部透過,對遮蔽部120之內部予以遮光。藉此,由於第2主面PS2與入射部111之間被保持為較暗,防止塵埃等進入第2主面PS2與入射部111之間,故可於拍攝之圖像P中高精度地檢測塵埃。此外,遮蔽部120之形狀不限於圓筒,可為中空之四角柱等中空之多角柱。
如此,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以光源L向第1主面PS1照射光,而使光因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而散射。而且,於第1實施形態中,藉由使因塵埃而散射之光透過基板S,而使因塵埃而散射之光入射至攝像部110之入射部111。惟,拍攝存在塵埃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方法不限於此。例如,攝像部110可對於基板S設置於方向Z1側。亦即,攝像部110可對於第1主面PS1設置於方向Z1側,自朝向第1主面PS1上之方向進行攝像。又,光源L亦非為必須之構成,可藉由使例如自然光或自設備內之其他照明照射至第1主面PS1之光入射至攝像部110,而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
(攝像控制裝置)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控制裝置之方塊圖。攝像控制裝置200可謂係控制攝像部110而取得圖像,且與圖像處理裝置300進行資訊之收發之電腦。例如,攝像控制裝置200係包含含有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處理單元)等運算電路之運算裝置、及記憶部220之電腦,藉由自記憶部220讀出並執行程式(軟體),而執行控制。攝像控制裝置200如圖3所示般具有通訊部210、記憶部220、及控制部230。
通訊部210係與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之通訊模組,且係例如天線或纜線等。通訊部210可利用任意通訊方式,與圖像處理裝置300等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
記憶部220係記憶控制部230之運算內容及程式等各種資訊之記憶體,例如包含如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隨機存取記憶體)及ROM(Read Only Memory,唯讀記憶體)之主記憶裝置、與HDD(Hard Disk Drive,硬碟機)及SSD(Solid State Drive,固態硬碟)等外部記憶裝置中至少1個。記憶部220記憶之控制部230用之程式可記憶於攝像控制裝置200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控制部230係運算裝置,包含例如CPU等運算電路。控制部230包含圖像取得部231。控制部230藉由自記憶部220讀出並執行程式(軟體),而實現圖像取得部231,並執行其等之處理。此外,控制部230可藉由1個CPU來執行其等之處理,亦可具備複數個CPU,利用該等複數個CPU來執行處理。又,可以硬體電路實現圖像取得部231之處理。
(圖像取得部) 圖像取得部231以攝像部110每隔特定時間進行攝像之方式進行控制,並取得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圖像P係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圖像,亦可謂於第1主面PS1中拍攝有降下之塵埃之圖像。圖像取得部231可以攝像部110每隔任意時間進行攝像之方式進行控制。攝像部110之攝像間隔(訊框率)較佳為相應於降下之塵埃之產生頻度,設定為毫秒單位至小時單位之間隔。此外,圖像取得部231較佳為將攝像部110之攝像間隔設為一定,但不限於其,特定時間可非為一定。例如,圖像取得部231於檢測到之塵埃增加時,可縮短攝像部110之攝像間隔。
(圖像處理裝置)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像處理裝置之方塊圖。圖像處理裝置300可謂係經由攝像控制裝置200取得圖像P之與攝像控制裝置200進行資訊之收發之電腦。例如,圖像處理裝置300係包含含有CPU等運算電路之運算裝置、及記憶部330之電腦,藉由自記憶部330讀出並執行程式(軟體),而執行處理。圖像處理裝置300如圖4所示般具有:輸入部310、通訊部320、記憶部330、輸出部340、及控制部350。
輸入部310受理對於圖像處理裝置300之輸入。輸入部310例如以鍵盤、滑鼠、觸控面板等輸入器件實現。輸入部310於處理自動進行時,非為必須之構成。
通訊部320係與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之通訊模組,且係例如天線或纜線等。通訊部320可利用任意通訊方式,與攝像控制裝置200等外部之裝置進行通訊。
記憶部330係記憶控制部350之運算內容及程式等各種資訊之記憶體,例如包含如RAM及ROM之主記憶裝置、與HDD及SSD等外部記憶裝置中至少1個。記憶部330記憶之控制部350用之程式可記憶於圖像處理裝置300可讀取之記錄媒體。
輸出部340輸出包含由圖像處理裝置300算出之塵埃之數量之各種資訊。輸出部340可為輸出圖像之顯示器、及輸出聲音之揚聲器之至少一者。
控制部350係運算裝置,包含例如CPU等運算電路。控制部350包含:圖像取得部351、圖像解析部352、及輸出控制部353。控制部350藉由自記憶部330讀出並執行程式(軟體),而實現圖像取得部351、圖像解析部352、及輸出控制部353,並執行其等之處理。此外,控制部350可藉由1個CPU來執行其等之處理,亦可具有複數個CPU,利用該等複數個CPU來執行處理。又,可以硬體電路實現圖像取得部351、圖像解析部352、及輸出控制部353之至少一部分之處理。
(圖像取得部) 圖像取得部351藉由通訊部320,自攝像控制裝置200取得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
(圖像解析部)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部拍攝之圖像之一例之圖。圖像解析部352基於第1圖像P1與第2圖像P2,測量塵埃之數量。第1圖像P1係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亦即拍攝位於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塵埃之圖像P。第2圖像P2係攝像部110於比第1圖像P1之攝像時間更早特定時間拍攝之圖像P,亦可謂於第1圖像P1之前拍攝之圖像P。亦即,第2圖像P2係於第1圖像P1之攝像時間更早特定時間拍攝位於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之塵埃之圖像P。以下,將攝像部110拍攝第1圖像P1之時刻設為時刻T1,將拍攝第2圖像P2之時刻設為時刻T2。圖像解析部352自第1圖像P1擷取粒子、實際上係擷取拍攝粒子之區域,將特定範圍內之大小之粒子作為塵埃進行計數,並算出其座標。此處,粒子係於圖像P內具有閉合之邊界之區域,包含塵埃及非為塵埃者。
圖像解析部352自第1圖像P1擷取粒子,將特定範圍內之大小之粒子判斷為塵埃並進行計數,並且取得塵埃之座標,詳細而言取得被判斷為塵埃之粒子之圖像P中之座標。具體而言,圖像解析部352自第1圖像P1內基於亮度檢測邊界,將邊界閉合之內部判定為粒子。而且,圖像解析部352基於第1圖像P1之粒子之像素數,測量粒子之大小(面積),僅將特定範圍內之大小之粒子判斷為塵埃,將特定範圍外之大小之粒子判斷為非為塵埃。圖像解析部352取得塵埃之重心、亦即設為塵埃之粒子所佔之區域之重心位置作為該塵埃之座標。圖像解析部352針對第1圖像P1中所含之各個粒子,進行是否為塵埃之判斷,將被判斷為塵埃之粒子之數量作為塵埃之數量進行計數。此外,此處之特定範圍可為任意,但例如,可於粒子之面積為直徑10 μm之圓之面積以上時,設為特定範圍內,於較直徑10 μm之圓之面積為小時,判斷為特定範圍外。又,粒子之面積之判定方法不限於基於像素數之方法,可為任意,例如,可利用粒子之寬度、及周長等進行。又,例如,可利用Sobel法等周知之方法來擷取粒子之輪廓(邊界),並算出由輪廓包圍之面積作為粒子之面積。
於圖5之例中,圖像解析部352將不作為塵埃明顯較大之粒子O1作為塵埃且不進行計數,且另一方面,將為特定範圍內之數目之粒子O2、及粒子O4作為塵埃進行計數,並取得各者之重心作為塵埃之座標。因此,於圖5之例中,圖像解析部352可將第1圖像P1之塵埃數、亦即時刻T1時之塵埃數判定為2個。
圖像解析部352於拍攝圖像P之每一特定時間,進行圖像P內之塵埃之數量之計數,並算出每一特定時間之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數。
進一步而言,圖像解析部352計數自前一次拍攝之時刻至此次拍攝之時刻到達基板S之塵埃之數量、亦即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亦即,圖像解析部352於拍攝圖像P之每一特定時間,算出於該時刻增加之塵埃之數量。圖像解析部352可基於第1圖像P1及第2圖像P2,進行例如第1圖像P1與第2圖像P2之差分解析,計數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該情形下,例如,圖像解析部352基於第1圖像P1內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及第2圖像P2內之塵埃之座標即第2座標,將於第2圖像P2中不存在但於第1圖像P1中存在之塵埃作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計數。亦即,圖像解析部352將在第1圖像P1中首先出現之塵埃作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計數。具體而言,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即第2座標之間之距離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2已經存在之塵埃,不作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計數。另一方面,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即第2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並進行計數。於圖5之例中,圖像解析部352將於第2圖像P2中在與粒子之座標相隔特定距離範圍OA2內包含粒子O8之座標之粒子O2判斷為於時刻T2已經存在之塵埃、亦即同一塵埃。另一方面,圖像解析部352將於第2圖像P2中在與粒子之座標相隔特定距離範圍OA4內不包含塵埃之座標之粒子O4作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計數。因此,於圖5之例中,圖像解析部352判定時刻T1時之塵埃之總數為2個,將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判定為1個。
此外,圖像解析部352將第1圖像P1與緊接第1圖像P1之前拍攝之第2圖像P2進行比較,計數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但不限於與緊接在前之圖像P進行比較。亦即,圖像解析部352可將於較第1圖像P1前面之任意時刻拍攝到之圖像P作為第2圖像P2,將第1圖像P1與第2圖像P2進行比較,計數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
又,圖像解析部352可基於3張以上之圖像P,計數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而非僅限於第1圖像P1與第2圖像P2。亦即,圖像解析部352可將第1圖像P1內之粒子之座標即第1座標、第2圖像P2內之粒子之座標即第2座標、及攝像部110於第2圖像P2之過去拍攝之複數張圖像P內之粒子之座標即第3座標進行比較,計數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此外,於上述之說明中,在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即第2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惟,亦設想因攝像條件等之影響,而塵埃持續存在但暫時未拍攝至圖像P中。因此,圖像解析部352可除了第1圖像P1及第2圖像P2以外,亦基於在第2圖像P2之過去拍攝之圖像P,判斷第1圖像P1之塵埃是否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具體而言,圖像解析部352在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即第2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但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即第1座標、與第2圖像P2之過去之圖像P之塵埃之座標即第3座標之間之距離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可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第2圖像P2中暫時消失之塵埃,且判斷為非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另一方面,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座標與第2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且第1座標與第3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可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
又,圖像解析部352不限於基於塵埃之座標來判定第1圖像P1之塵埃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同一性,可基於塵埃之形狀及大小等來判定塵埃之同一性。
(輸出控制部) 輸出控制部353控制輸出部340而輸出基於圖像解析部352之解析結果之資訊、亦即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於本實施形態中,輸出控制部353使時刻T1時之基板S上之塵埃之總數、與在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之至少一者作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顯示於輸出部340、例如顯示器。又,輸出控制部353於在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超過特定數量時,可控制輸出部340、例如顯示器而使顯示態樣變化。又,輸出控制部353於在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超過特定數量時,可控制輸出部340、例如揚聲器而拉響警報。輸出控制部353使攝像部110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圖像之每一間隔、亦即每一特定時間之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輸出至輸出部340。藉此,可對使用者經時地通知塵埃之數量。此時,圖像解析部352較佳為於自時刻T1至第1圖像P1之下一圖像P之攝像時刻之間,控制輸出部340而輸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藉此,藉由至下一攝像之前輸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而可大致即時通知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又,輸出控制部353不限於使基於解析結果之資訊輸出至輸出部340,例如,可經由通訊部320將表示測量結果之資訊發送至其他電腦。具體而言,於在時刻T1增加之塵埃之數量超過特定數量時,輸出控制部353可經由通訊部320將電子郵件發送至其他電腦。
此外,於以上之說明中,攝像控制裝置200與圖像處理裝置300為分別之裝置,但例如,攝像控制裝置200與圖像處理裝置300可為1個裝置。該情形下,兼具備攝像控制裝置200及圖像處理裝置300之裝置可控制攝像部110,而取得圖像P。
(流程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圖像解析之流程圖。圖像取得部351取得第1圖像P1(步驟S10),圖像解析部352擷取第1圖像P1內之粒子(步驟S20)。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內之粒子之大小為特定範圍內時(於步驟S30中為是),判斷為塵埃並進行計數(步驟S40),並且取得塵埃之座標(步驟S50)。另一方面,於第1圖像P1內之粒子之大小為特定範圍外時(於步驟S30中為否),將粒子判斷為非為塵埃。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內之所有粒子之解析未結束時(於步驟S60中為否),針對第1圖像P1內之其餘粒子亦進行同樣之解析。另一方面,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內之所有粒子之解析已結束時(於步驟S60中為是),進行與第2圖像P2之差分解析。於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之間之距離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於步驟S70中為是),圖像解析部352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2已經存在之塵埃,不作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計數。另一方面,於第1圖像P1之塵埃之座標、與第2圖像P2之塵埃之座標之間之距離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於步驟S70中為否),圖像解析部352將該第1圖像P1之塵埃判斷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並進行計數(步驟S80)。圖像解析部352於第1圖像P1內之所有塵埃之差分解析未結束時(於步驟S90中為否),針對第1圖像P1內之其餘塵埃亦進行同樣之解析,於第1圖像P1內之所有塵埃之差分解析已結束時(於步驟S90中為是),結束處理。
(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般,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1具有:攝像部110,其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基板S、及基板S之鉛直方向Z上側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及圖像解析部352,其基於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數量。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1由於可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包含降下至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圖像P,並每隔攝像間隔對圖像P進行解析,而測定塵埃之數量之時間變化,故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2實施形態) 其次,針對第2實施形態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就對於1個圖像處理裝置300,設置複數個具有攝像裝置100及攝像控制裝置200之單元之點,與第1實施形態不同。針對第2實施形態,構成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部位省略說明。
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示意圖。如圖7所示,第2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1A具有:複數個攝像裝置100、複數個攝像控制裝置200、及1個圖像處理裝置300。具有攝像裝置100及攝像控制裝置200之單元於測定空間、例如無塵室中配置於互不相同之地點。圖像處理裝置300取得由各個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各個單元所配置之地點之塵埃之數量。圖像處理裝置300使與各個單元所配置之地點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輸出至輸出部340。此外,於圖7中顯示具有4組攝像裝置100與攝像控制裝置200之單元,但僅為一例,但具有攝像裝置100及攝像控制裝置200之單元之數量可為任意。
圖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塵埃檢測前之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第2實施形態之圖像處理裝置300取得複數個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針對各個圖像P進行塵埃數量之測量,使顯示各個結果之圖像340A輸出至輸出部340。如圖8所示,圖像處理裝置300使各個單元所配置之各地點之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排列之圖像作為圖像340A,顯示於輸出部340。更詳細而言,圖像340A包含面板341。面板341係顯示基於與特定攝像裝置100之資訊、例如攝像裝置100之識別編號對應之攝像裝置100之塵埃之量之資訊的圖像。亦即,面板341可謂係顯示攝像裝置100之配置場所之塵埃之量之圖像。
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塵埃檢測後之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如圖9所示,於在某一攝像部110取得之圖像P中塵埃數之增加為特定值以上時,亦即於在某一地點在某一時刻增加之塵埃數為特定值以上時,輸出部340輸出將對應之面板341A之顯示態樣變更為面板341B之圖像340B。於圖9之例中,面板341B係變更面板341A之顯示色者,但僅為一例,只要為使用者可視認者,則可為任意,例如,可為變更面板341A之邊框之顯示態樣者。
圖10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不同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第1實施形態之輸出部340基於經由輸入部310之操作,輸出將與由該操作指定之地點之每一特定時間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排列之圖像340C。圖像340C包含圖像表345。圖像表345係顯示與特定攝像裝置100之資訊及攝像時刻對應之塵埃數之表。亦即,圖像表345可謂係顯示與特定地點及特定時刻對應之塵埃數之資訊。例如,圖像處理裝置300當在顯示圖像340A或圖像340B之狀態下,經由輸入部310輸入指定成為欲顯示每一特定時間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之對象之地點之資訊時,切換顯示於輸出部340之圖像。具體而言,圖像處理裝置300自圖像340A或圖像340B,切換為將與所指定之地點之每一特定時間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排列之圖像340C。亦即,輸出部340藉由經由輸入部310之輸入,而切換包含面板341之顯示態樣、例如圖像340A或圖像340B、與圖像340C。輸出部340之圖像之切換之操作可為任意,例如輸出部340顯示按鈕,藉由以滑鼠等按下按鈕,而輸出部340之顯示態樣可切換。
此外,於以上之說明中,設置有複數個具有攝像裝置100及攝像控制裝置200之單元,但例如,可對1個攝像控制裝置200設置複數個攝像裝置100。該情形下,攝像控制裝置200可控制複數個攝像部110,而取得圖像P。又,攝像控制裝置200與圖像處理裝置300可為1個裝置。該情形下,兼具備攝像控制裝置200及圖像處理裝置300之裝置可控制複數個攝像部110,而取得圖像P。
(效果) 如此,第2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複數個攝像裝置100與攝像控制裝置200之組連接於1台圖像處理裝置300。圖像解析部352基於各個攝像部110之圖像P,測量各地點之塵埃之數量,輸出部340輸出與各地點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根據該構成,由於可使基於複數個攝像裝置100之配置地點之塵埃數之資訊顯示於1處之輸出部340,故可經時地測定複數個地點之塵埃量。
(發明之效果) 各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可如例如以下般掌握。
第1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具有:基板S,其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PS1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PS2;攝像部110,其每隔特定時間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及圖像解析部352,其基於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數量。根據該構成,由於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包含降下至基板S之塵埃之圖像P,並每隔攝像間隔對圖像P進行解析,故可測定塵埃量之時間變化,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2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基板S可供自第1主面PS1入射之光向第2主面PS2側透過,攝像部110配置為較第2主面PS2更靠鉛直方向下方,且自第2主面PS2側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藉此,攝像部110由於可於不對塵埃向第1主面PS1之降下造成影響下,每隔特定時間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故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3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或第2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進一步具有向第1主面PS1上照射光之光源L。藉由,藉由塵埃將光散射,而攝像部110可拍攝塵埃之亮度高之圖像P,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4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3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光源L配置於光源L之光軸LX與攝像部110之光軸110Z以特定角度交叉之位置。藉此,藉由圖像P整體之塵埃將光散射,而攝像部110可拍攝所有塵埃之亮度高之圖像P,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5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3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具有遮蔽部120,該遮蔽部120設置為較第2主面PS2更靠鉛直方向下方,遮擋來自光源L之光,且光源L自基板S之側方側向第1主面PS1上照射光。藉此,僅提高塵埃之亮度,而不大幅度提高背景之亮度,藉此,攝像部110可拍攝明確出現塵埃之圖像P,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6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5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遮蔽部120覆蓋攝像部110之光之入射部111與第2主面PS2之間之空間。藉此,防止塵埃混入基板S與攝像部110之入射部111之間,藉此,攝像部110可僅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7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至第6中任一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攝像部110於第1主面PS1上具有焦點。藉此,攝像部110可明確拍攝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8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至第7中任一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於粒子之大小在特定範圍內時,將粒子作為塵埃進行測量。藉此,可僅將適切之大小之粒子作為塵埃進行計數,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9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至第8中任一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圖像解析部352基於在特定時刻T1拍攝之圖像P即第1圖像P1、及在特定時刻T1以前拍攝之圖像P即第2圖像P2,測量特定時刻T1之塵埃之數量。藉此,獲得於特定時刻T1新降下之塵埃之數量,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0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9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圖像解析部352取得第1圖像P1之粒子之座標即第1座標、及第2圖像P2之粒子之座標即第2座標,於第1座標與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第1圖像P1之粒子與第2圖像P2之粒子作為相同之粒子,測量與特定時刻T1對應之塵埃之數量,於第1圖像座標與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在特定距離範圍外時,將第1圖像P1之粒子與第2圖像P2之粒子作為不同之粒子,測量與特定時刻T1對應之塵埃之數量。藉此,將因基板S之振動等而略移動之塵埃視為同一塵埃,藉此,可與新降下之塵埃區別,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1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至第10中任一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圖像解析部352基於在特定時刻T1拍攝之圖像即第1圖像P1、在特定時刻T1以前拍攝之圖像即第2圖像P2、及在第2圖像P2之攝像時刻T2以前拍攝之圖像P,測量特定時刻T1之塵埃之數量。藉此,獲得於特定時刻T1新降下之塵埃之數量,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2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1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圖像解析部352取得:第1圖像P1之粒子之座標即第1座標、第2圖像P2之粒子之座標即第2座標、及在第2圖像P2之攝像時刻T2以前拍攝之圖像P之粒子之座標即第3座標,於第1座標與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但第1座標與第3座標之距離之差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該第1圖像P1之粒子判斷為於第2圖像P2中暫時消失之塵埃,作為非為於時刻T1增加之塵埃進行測量,於第1座標與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第1座標與第3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作為該第1圖像P1之粒子為於特定時刻T1增加之塵埃,測量與特定時刻T1對應之塵埃之數量。藉此,將因亮度之降低等而於圖像P中暫時未拍攝到之塵埃視為暫時自圖像P消失之塵埃,藉此,可區別新降下之塵埃,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3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至第12中任一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進一步具有輸出部340,該輸出部340顯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藉此,輸出部340可顯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4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3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輸出部340以自特定時刻T1至進行下一攝像之時刻之時序輸出與特定時刻T1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藉此,輸出部340可大致即時顯示與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5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係如第13或第14態樣之塵埃測量裝置者,其中基板S及攝像部110設置於複數個地點,圖像解析部352基於各個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各地點之塵埃之數量,輸出部340顯示與各地點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藉此,輸出部340可同時顯示與複數個地點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故而可經時地測定塵埃量。
第16態樣之塵埃測量方法包含下述步驟: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Z上側之第1主面PS1及鉛直方向Z下側之第2主面PS2之基板S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及基於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數量。
第17態樣之程式使電腦執行下述步驟: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Z上側之第1主面PS1及鉛直方向Z下側之第2主面PS2之基板S之第1主面PS1上之區域;及基於攝像部110拍攝之圖像P,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第1主面PS1上之塵埃之數量。
以上,雖然說明了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但並非係由本實施形態之內容限定實施形態者。又,在前述之構成要素中包含熟悉此項技術者容易想到之要素、實質上相同之要素、及所謂之均等範圍內之要素。進而,前述之構成要素可適宜地組合。進而,於不脫離前述之實施形態之要旨之範圍內可進行構成要素之各種省略、置換或變更。
此外,本發明申請案係基於2021年8月18日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發明專利申請2021-133344)者,其內容作為參考而被援用於本發明申請案之中。
1,1A:塵埃測量裝置 100:攝像裝置 110:攝像部 110Z,LX:光軸 111:入射部 112:物鏡 120:遮蔽部 200:攝像控制裝置 210:通訊部 220:記憶部 230:控制部 231:圖像取得部 300:圖像處理裝置 310:輸入部 320:通訊部 330:記憶部 340:輸出部 340A,340B,340C:圖像 341,341A,341B:面板 345:圖像表 350:控制部 351:圖像取得部 352:圖像解析部 353:輸出控制部 L:光源 LA:角 O1,O2,O4,O8:粒子 OA2,OA4:距離範圍 P:圖像 P1:第1圖像 P2:第2圖像 PS1:第1主面 PS2:第2主面 S:基板 T1,T2:時刻 Z,Z1,Z2:方向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示意圖。 圖2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裝置之一部分之示意性剖視圖。 圖3係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控制裝置之方塊圖。 圖4係第1實施形態之圖像處理裝置之方塊圖。 圖5係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攝像部拍攝之圖像之一例之圖。 圖6係第1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圖像解析之流程圖。 圖7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塵埃測量裝置之示意圖。 圖8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塵埃檢測前之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 圖9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塵埃檢測後之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 圖10係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輸出部之不同顯示態樣之一例之圖。
1:塵埃測量裝置
100:攝像裝置
200:攝像控制裝置
300:圖像處理裝置

Claims (17)

  1. 一種塵埃測量裝置,其具有: 基板,其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 攝像部,其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 圖像解析部,其基於前述攝像部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2. 如請求項1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基板可供自前述第1主面入射之光向前述第2主面側透過;且 前述攝像部配置為較前述第2主面更靠鉛直方向下方,且自前述第2主面側拍攝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
  3. 如請求項1或2之塵埃測量裝置,其進一步具有向前述第1主面上照射光之光源。
  4. 如請求項3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光源 配置於前述光源之光軸與前述攝像部之光軸所成之角度為80゚以上90゚以下之位置。
  5. 如請求項3之塵埃測量裝置,其進一步具有遮蔽部,該遮蔽部配置為較前述第2主面更靠鉛直方向下方,遮擋來自前述光源之光;且 前述光源自前述基板之側方側向前述第1主面上照射光。
  6. 如請求項5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遮蔽部 覆蓋前述攝像部之光之入射部與前述第2主面之間之空間。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攝像部 設置於焦點位置在前述第1主面上之位置。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圖像解析部 於粒子之大小在特定範圍內時,將前述粒子作為前述塵埃進行測量。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圖像解析部 基於在特定時刻拍攝之前述圖像即第1圖像、及在前述特定時刻以前拍攝之前述圖像即第2圖像,測量前述特定時刻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10. 如請求項9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圖像解析部 取得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之座標即第1座標、及前述第2圖像之粒子之座標即第2座標;且 於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在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與前述第2圖像之粒子作為相同之粒子,測量與前述特定時刻對應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於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在前述特定距離範圍外時,將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與前述第2圖像之粒子作為不同之粒子,測量與前述特定時刻對應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11. 如請求項1至10中任一項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圖像解析部 基於在特定時刻拍攝之前述圖像即第1圖像、在前述特定時刻以前拍攝之前述圖像即第2圖像、及在前述第2圖像之攝像時刻以前拍攝之前述圖像,測量前述特定時刻之塵埃之數量。
  12. 如請求項11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圖像解析部 取得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之座標即第1座標、前述第2圖像之粒子之座標即第2座標、及在前述第2圖像之攝像時刻以前拍攝之前述圖像之粒子之座標即第3座標;且 於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特定距離範圍內,但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3座標之距離之差在前述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判斷為於前述第2圖像中暫時消失之前述塵埃,作為非為於前述特定時刻增加之前述塵埃,測量與前述特定時刻對應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於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2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前述特定距離範圍內,前述第1座標與前述第3座標之距離之差不在前述特定距離範圍內時,將前述第1圖像之粒子作為於特定時刻增加之前述塵埃,測量與前述特定時刻對應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13. 如請求項1至12中任一項之塵埃測量裝置,其進一步具有輸出部,該輸出部輸出與前述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
  14. 如請求項13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輸出部以自前述特定時刻至進行下一攝像之時刻之時序輸出與特定時刻之前述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
  15. 如請求項13或14之塵埃測量裝置,其中前述基板及前述攝像部設置於複數個地點;且 前述圖像解析部基於各地點之前述攝像部之前述圖像,測量各地點之前述塵埃之數量; 前述輸出部輸出與各地點之塵埃之數量之測量結果相關之資訊。
  16. 一種塵埃測量方法,其包含下述步驟: 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之基板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 基於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17. 一種程式,其使電腦執行下述步驟: 每隔特定時間拍攝具有鉛直方向上側之第1主面及鉛直方向下側之第2主面之基板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區域;及 基於拍攝之圖像,測量每一特定時間之前述第1主面上之塵埃之數量。
TW111130929A 2021-08-18 2022-08-17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TW2023146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33344 2021-08-18
JP2021133344 2021-08-1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4642A true TW202314642A (zh) 2023-04-01

Family

ID=85240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0929A TW202314642A (zh) 2021-08-18 2022-08-17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22117A1 (zh)
TW (1) TW202314642A (zh)
WO (1) WO2023022117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37750U (ja) * 1992-10-21 1994-05-20 日新製鋼株式会社 粉塵分布計測装置
JP2003075353A (ja) * 2001-09-03 2003-03-12 Moritex Corp ダストカウンタとその部品
JP2014048100A (ja) * 2012-08-30 2014-03-17 Sharp Corp 粒子検出装置
JP6486643B2 (ja) * 2014-10-16 2019-03-20 国立大学法人電気通信大学 粉粒体の流量計測方法とそのプログラム
JP6975474B2 (ja) * 2016-10-21 2021-12-01 ファースト フロンティア ピーティーワイ リミテッドFirst Frontier Pty Ltd 空気試料の自動分析を実行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22117A1 (zh) 2023-02-23
WO2023022117A1 (ja) 2023-02-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91418B2 (ja) 光学測定用配置および関連方法
US10444486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detection of blank fields in digital microscopes
CN105593786B (zh) 对象位置确定
JP2016038889A (ja) モーション感知を伴う拡張現実
KR20160041313A (ko) 터치 패널 검사 장치 및 방법
US8487992B2 (en) Image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method
CN105486700B (zh) 一种检测透明物体缺陷的系统及其使用方法
CN101576372A (zh) 手术器械使用部位尺寸自动检测装置及其检测方法
US20210302529A1 (en) Determining Imperfections in an Imaging Camera for Determining the Orientation of Objects in Space
KR101739096B1 (ko) 디스플레이 패널 외관 검사 장치 및 그 검사 방법
CN110248180A (zh) 眩光检测装置
JP2020512536A (ja) モデルベースのピーク選択を使用した3dプロファイル決定のための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TW202314642A (zh) 塵埃測量裝置、塵埃測量方法及程式
JP2018146959A (ja) 画像生成装置及び画像生成方法
US10331276B2 (en) Projected interactive display surface interactivity determination
JP5648185B2 (ja) パーティクル検出用光学装置およびパーティクル検出装置
CN102052896A (zh) 手术器械使用部位尺寸自动检测方法
EP3240993B1 (en) An arrangement of optical measurement
CN206944930U (zh) 一种pcb板孔位检测装置
EP4010873B1 (en) Use of an hdr image in a visual inspection process
TW201520887A (zh) 電子裝置及顯示內容更新方法
TW201331573A (zh) 用以評估多晶太陽能晶圓上之晶粒大小之方法與系統
US11816827B2 (en) User interface device for autonomous machine vision inspection
JP6303528B2 (ja) 寸法計測装置、寸法計測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KR20210037288A (ko) 포토메트릭 스테레오를 이용한 영상 합성 시스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