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10640A -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 Google Patents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10640A
TW202310640A TW111125862A TW111125862A TW202310640A TW 202310640 A TW202310640 A TW 202310640A TW 111125862 A TW111125862 A TW 111125862A TW 111125862 A TW111125862 A TW 111125862A TW 202310640 A TW202310640 A TW 202310640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ending vibration
vibration plate
plate
end side
bend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258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宏
鈴木政󿯙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樂聲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200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4827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2006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214090B1/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11200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14826B1/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樂聲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樂聲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1064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10640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02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struction
    • H04R7/12Non-planar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1/00Details of transducers, loudspeakers or microphones
    • H04R1/20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 H04R1/22Arrangement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or directional characteristics for obtaining desired frequency characteristic only 
    • H04R1/24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transducers or of two parts of the same transducer and responsive respectively to two or more frequency rang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2205/00Details of stereophonic arrangements covered by H04R5/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any of its subgroups
    • H04R2205/041Adaptation of stereophonic signal reproduction for the hearing impair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7/00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Cones
    • H04R7/16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 H04R7/18Mounting or tensioning of diaphragms or cones at the periph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RLOUDSPEAKERS, MICROPHONES, GRAMOPHONE PICK-UPS OR LIKE ACOUSTIC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DEAF-AID SETS; PUBLIC ADDRESS SYSTEMS
    • H04R9/00Transducers of moving-coil, moving-strip, or moving-wire type
    • H04R9/06Loudspeak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coustics & Sound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tolaryngology (AREA)
  • Diaphragms For Electromechanical Transducers (AREA)
  • Audible-Bandwidth Dynamoelectric Transducers Other Than Pickup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高性能且高品質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其可再生複數個頻段之聲音,對於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而言具有足夠之性能。 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10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1;彎曲片狀之第二振動板2;及驅動器單元4,其將第一振動板與第二振動板一起驅動。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1a與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2a均連接於驅動器單元。第二振動板藉由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曲率發生變化,而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該揚聲器單元被安裝於殼體50而形成揚聲器100。

Description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單元、及使用該揚聲器單元之揚聲器,詳細而言,本發明係關於高性能且高品質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其使聽力受損者無需佩戴助聽器即可與聽力正常者一起聽到聲音,且再生頻段得到擴大,從而可得到音質之改善。
近年來,因高齡所引起之老年性聽力受損、因外耳、中耳、內耳、耳蝸神經等有障礙之器質性聽力受損、因壓力引起之功能性聽力受損等聽覺障礙者增多。當聽力受損時,不僅聽不到聲音,即便是聽到了聲音,亦難以清晰地分辨所聽到之聲音。因此,會有不甚清楚會話內容卻做出回答而造成對方誤解,或中途多次反問而造成會話不順利之情形。
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順利交流,出現不知不覺中不願意說話而與人見面機會減少,或不外出而喜歡獨處在家中之現象,從而有出現與社會隔離、疏遠之問題。
作為減輕上述聽力受損帶來之不便之手段,一般為使用助聽器。又,當看電視時,有時會使用FM(frequency modulation,調頻)傳輸器,該FM傳輸器被與電視之耳機插孔連接而將聲音利用FM電波送出,並利用手持之FM廣播接收該聲音,從而獲取電視之聲音。
然而,對於聽力受損者來說,因「麻煩」、「不好意思佩戴」等原因而不太喜歡使用助聽器,不得已才使用助聽器之情形居多。又,其存在有如下之情形,即,有不少助聽器亦會接收噪聲,這樣反而會使得壓力變大。 另一方面,當使用FM傳輸器時有如下煩惱:必須準備FM傳輸器,每當看電視時就要設置該FM傳輸器。又,其存在如下之問題:因將FM傳輸器連接於耳機插孔而導致聲音之輸出目的地被切換,聽力受損者與聽力正常者則無法一起自由地看電視。
由此,作為發出雖不是所有聽力受損者但為多數聽力受損者能聽到之聲音的揚聲器,本申請人提出了如下揚聲器,該揚聲器具備有:中空結構之殼體;驅動器單元,其收容於殼體中;及彎曲振動板,其配置於殼體之表面;該揚聲器係將驅動器單元之振動傳遞至彎曲振動板之端緣部而放音(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
該使用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以下,簡單地稱為「彎曲振動板揚聲器」)可讓聽力受損者不佩戴助聽器而聽到聲音,並且亦可讓聽力正常者無不適感地聽到聲音。 而且,專利文獻1、2中記載之發明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於其後之實證實驗中,在近處自不待言,即便在遠處亦被確認可清楚地聽到聲音。即,不會有音量過高時之破音,且即便靠近聽取亦不會太吵。
該彎曲振動板揚聲器雖然已確認基本性能係經得起實用之水準,但對擴大再生頻段,尤其是於400~500 Hz以下之低音頻段(以下,稱為「低頻段」)中則被要求可提高再生性能以改善音質。
此處,彎曲振動板揚聲器一般為利用動圈,即所謂以音圈驅動彎曲振動板來發出聲音之方法。該方法中,為了增強低頻段側之再生能力而需要增大與能力相符之音圈振幅(移動)量,因而需要與該音圈振幅(移動)量相符之振動板及結構,並提昇功率。
然而,若為了增強低頻段側之再生能力而強行增大音圈之振幅量,則彎曲振動板自身會發出異常音。因此,為了進行與習知型揚聲器同等之低頻段再生,則必須使彎曲振動板之長度更長等而擴大面積,但該尺寸並不能稱得上為實用尺寸。
由此,為了增強低頻段側之再生能力而考慮如下方法:於安裝有彎曲振動板揚聲器單元之殼體,進而安裝具備錐形狀振動板之動態型揚聲器單元,對兩揚聲器單元進行驅動而使分別放音。藉此,利用錐形狀振動板之放音來對難以發出低頻段側聲音之彎曲振動板的音質進行修正,從而可製成使用彎曲振動板與錐形狀振動板之複合型全頻揚聲器。
然而,該複合型揚聲器系統中,雖然共有安裝揚聲器單元之殼體,但需要與再生頻段對應之2個揚聲器單元(彎曲振動板揚聲器單元與動態型揚聲器單元),因此成本較高。
又,若為了確保自2個揚聲器放音時之較佳音壓感,而以彎曲振動板與錐形狀振動板之放音方向相同之方式於殼體安裝各個揚聲器單元,則需要更大之設置面積,從而殼體巨大化。另一方面,若考慮到設置面積而使彎曲振動板與錐形狀振動板之放音方向不同,則於任一揚聲器均無法獲得充分的音壓感。
因此,本申請人提出如下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該揚聲器單元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彎曲之片狀之第二振動板;及驅動器單元,其將該些第一振動板與第二振動板一起驅動;驅動器單元係與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及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一起連接,該揚聲器係將該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參照專利文獻3)。
由本申請人提出之揚聲器單元中,僅需一個驅動器單元,因此製造成本與重量得到降低,並且整體形成得較小而實現小型化。又,使用該揚聲器單元之揚聲器藉由將具備錐形狀振動板之動態型第一揚聲器、與具備彎曲振動板之第二揚聲器進行組合,而可再生更寬頻段之聲音。
因此,藉由第一揚聲器(動態型揚聲器)來補充第二揚聲器(彎曲振動板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從而可製成混合型揚聲器系統,該混合型揚聲器系統能夠再生更寬頻段之聲音、且具備對聽力受損者極有效之揚聲器與針對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
因此,本申請人提出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可稱得上為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而言足夠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但若要小型化,且可再生更寬頻段之聲音,則需要提出進一步改善音質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
再者,對於將壓電物質用於平面振動板之驅動部之壓電型揚聲器,已被提出過如下揚聲器,該揚聲器具備兩片(一對)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之振動板,而可再生寬頻段之聲音(參照專利文獻4)。 然而,若成對之2個振動板(振動面)之大小、形狀彼此相同,則有如下之疑慮:於相近之位置自不同之振動面再生共振頻段相同的聲音,其所發出的聲音彼此相互共鳴、或失真,而對聽力受損者、聽力正常者為聽到不清楚的聲音而感到不適。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66823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6-14006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專利第6586702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專利實開昭59-59096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課題而完成者,其提供一種高性能且高品質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其係使用彎曲振動板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藉由可再生複數個頻段之聲音而擴大再生頻段,從而改善音質。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之特徵在於,至少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片狀之第二振動板,其形成彎曲之振動面;及驅動器單元,其將第一振動板與第二振動板一起驅動;驅動器單元連接於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與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第二振動板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即,第二振動板係在一片振動板上設置有共振頻段不同之複數個彎曲之振動面。 共振特性不同之該些區域,較佳為配置於自振動板之一端側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上。
該第二振動板例如,以在自一端側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曲率發生變化之方式彎曲,由此可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具體而言,將使一端側之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變小、且使另一端側之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變大之2個區域進行組合。
如此,藉由使一端側之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變小,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另一端側之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較一端側變大,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第二振動板被設為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厚度發生變化之形體,由此可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即,對第二振動板採取既定手段以於一片彎曲振動板上設置厚度不同之區域。
此處,既定手段係指例如,於既定區域或除了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中之任一區域貼附片材、或塗佈塗料劑。 因此,藉由採取該既定手段,例如可製成如下振動板,該振動板係將振動面之既定區域之厚度變大(變厚)、其他區域之厚度較既定區域變小(變薄)之2個區域進行組合。
如此,藉由使振動面之既定區域之厚度變大,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除了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之厚度變小,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第二振動板被設為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硬度發生變化之形體,由此可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即,對第二振動板採取既定手段以於一片彎曲振動板上設置硬度不同之區域。
具體而言,藉由採取上述既定手段,可將彎曲振動板之既定區域較硬而其他區域較既定區域較軟之2個區域進行組合。
如此,藉由使彎曲振動面之既定區域變硬,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除了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變軟,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第二振動板被設為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重量發生變化之形體,由此可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即,對第二振動板採取既定手段以於一片彎曲振動板上設置重量不同之區域。
具體而言,藉由採取上述既定手段,可將彎曲振動板之既定區域之重量較大(較重)、且除了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之重量較小(較輕)之2個區域進行組合。
如此,藉由使彎曲振動面之既定區域之重量變大,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除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之重量變小,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中,較佳為第二振動板之既定區域與其他區域具有邊界,該其他區域形成隨著自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而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的前端變細形狀。 即,設置為既定區域與其他區域之邊界呈羅馬文字「V」字狀。
如此,藉由以邊界部分之形狀呈羅馬文字「V」字狀之方式設置既定區域與其他區域,可以在自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共振區域重疊之方式,將不同之複數個共振特性之聲音融合而進行再生。
進而,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中,第二振動板可經由板狀的葉片而連接於驅動器單元,該板狀的葉片被安裝於驅動器單元之音圈繞線管之前端。 例如可於音圈繞線管之前端設置切口等來直接安裝該葉片,亦可於音圈繞線管之前端安裝中心蓋而將該葉片安裝於該中心蓋。
此時,葉片可與中心蓋分開,但較佳為與中心蓋成為一體。即,亦可將葉片安裝於現有之中心蓋,但如此一來,則需要向音圈前端安裝中心蓋及向中心蓋安裝葉片這兩項作業。 然而,若預先使葉片與中心蓋成為一體,則藉由向音圈前端安裝中心蓋這一項作業便可高效地安裝葉片。而且,藉由使葉片與中心蓋成為一體,亦可避免因音圈之振動而導致葉片自中心蓋脫落之疑慮。
而且,本發明之揚聲器之特徵在於,其係將上述揚聲器單元之任一者安裝於殼體而成。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及片狀之第二振動板,形成彎曲之振動面;第二振動板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因此,藉由在一片彎曲振動板中自一區域與另一區域再生不同共振頻段之聲音,可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又,本發明之揚聲器係藉由將上述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安裝(收容)於殼體中而形成混合型揚聲器系統,該混合型揚聲器系統係將具備錐形狀之振動板之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分開形成一個彎曲振動板之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一區域)之第二揚聲器及具備第二彎曲振動面(另一區域)之第三揚聲器進行組合而成。因此,藉由第一揚聲器(動態型揚聲器)來補充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均為彎曲振動板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並且將利用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之各彎曲振動面(區域)再生之共振頻段不同之聲音進行組合,藉此擴大再生頻段改善音質,從而製成揚聲器系統,該揚聲器系統具備對聽力受損者極有效之揚聲器與針對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
由此,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更佳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彎曲振動板揚聲器系統,其係使用彎曲振動板之複合型揚聲器系統,藉由可再生複數個頻段之聲音而擴大再生頻段,改善音質,並且降低成本,進而不使殼體巨大化即可確保較佳之音壓感。
<第一實施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及使用該揚聲器單元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之實施形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作為一例之在一片振動板上設置有共振頻段不同之複數個彎曲之振動面的構成進行說明。
再者,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係本發明之具體例,因此技術上帶有各種限定,本發明之範圍則係只要於以下說明中無特別限定之意旨,則不受限於該些形態。
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如圖1及圖2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的第一振動板(以下,稱為「錐形狀振動板」)1;彎曲之片狀的第二振動板(以下,稱為「彎曲振動板」)2;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5,其供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
錐形狀振動板1係研磨鉢狀之片狀構件,小徑側1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並且大徑側1b安裝於錐形支持框9。該錐形狀振動板1於製成揚聲器時,將錐形支持框9安裝於下述之殼體50,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經由錐形支持框9安裝於殼體50而構成揚聲器。
彎曲振動板2係以如下之方式預先成形:具有以所需曲率彎曲之複數個區域(彎曲之振動面)。 又,彎曲振動板2係具有柔軟性的片狀構件,其可彈性彎曲而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亦可為以維持所需曲率而具有複數個區域之方式被加工而成者。
即,彎曲振動板2藉由在自一端側2a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2b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的曲率發生變化,而自利用各曲率構成之振動面再生共振頻段不同之聲音。
作為彎曲振動板2之材料,可使用碳紙(carbon paper)等紙、聚醯亞胺、聚酯等具有可撓性之塑膠、巴沙木等木材、鋁、鈹、硼等金屬。
又,作為彎曲振動板2之材料,例如亦可使用發泡片材。具體而言,係對積水化學工業公司稱為「SOFTLON S」之聚乙烯照射電子束使其加熱發泡至5倍~50倍而形成厚度1 mm左右之片狀高發泡體。
彎曲振動板2如圖3所示形成如下形狀,即,隨著朝向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一端側2a,而自中途開始寬度方向之尺寸慢慢變小(變窄)。 此處,寬度方向係指與自一端側2a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2b彎曲的振動面之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寬度方向之尺寸即沿長度方向之兩側緣部間的距離(長度)。
圖3中,將彎曲振動板2示出如下,即,寬度方向之形狀於自另一端側2b朝向一端側2a中途慢慢變小(變窄),一端側2a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2小於自另一端側2b不變化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1(w1>w2)。
因此,彎曲振動板2的一端側2a之形狀,成為與錐形狀振動板1之研磨鉢形狀相適合之大致相同形狀,即便將彎曲振動板2的一端側2a與錐形狀振動板1的小徑側1a分別連接至相同之驅動器單元4,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亦不會相互接觸,從而不會發生干渉。
又,彎曲振動板2如圖4所示,於自一端側2a朝向另一端側2b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曲率發生變化。即,彎曲振動板2係採用將複數個曲率進行組合之彎曲方式。
圖4中,將彎曲振動板2示出如下,即,分為位於一端側2a之區域中的振動面(以下,稱為「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位於另一端側2b之區域中的振動面(以下,稱為「第二彎曲振動面」)22,並採用將第一彎曲振動面21具有之第一曲率、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具有之與第一曲率不同之第二曲率所組合之彎曲方式。
具體而言,例如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1之曲率半徑R1為51.40 mm、第二彎曲振動面22之曲率半徑R2為83.00 mm時,第一彎曲振動面21的曲率大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的曲率,彎曲振動板2於自一端側2a朝向另一端側2b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曲率小幅(平緩)地變化。
驅動器單元4係對應於輸入(通電)之電信號(聲音信號)來使錐形狀振動板1與葉片5一起振動之致動器。 此處,彎曲振動板2由驅動器單元4驅動之方向,係指彎曲振動板2之表面上之擴展方向,即隨著自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朝對向之另一端側2b(或者自另一端側2b朝對向之一端側2a)而振動面擴展之彎曲方向。
作為該驅動器單元4,例如可舉出有動圈方式或動磁方式之電磁式致動器。該些驅動器單元4由於線圈之占體積率較高,因此磁效應較高。因此,可期待放音之音量較高且清晰。
動圈方式之致動器係將音圈插入配置於磁路構成之磁隙中,藉由對該音圈施加電信號等而產生伴隨於施加信號之振動,將振動傳遞至與音圈連接之振動板而對其進行驅動。即,音圈之一端處於磁路(磁場)之中,另一端與振動板連接,因此輸入之電信號驅動音圈,該動作傳遞至振動板而轉換成音能(聲音)。
本實施形態中,驅動器單元4如圖2所示係作為動圈方式之致動器來進行說明,即,該驅動器單元4係將音圈41之一端插入至磁路42之磁隙中,藉由施加電信號而驅動音圈41。 再者,輸入至驅動器單元4之電信號,例如可舉出有自電視、廣播、影音播放器、個人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等智慧裝置等輸出之聲音信號。
如圖5所示,音圈41係藉由在圓筒狀之線圈繞線管411之外周處靠近高度(長度)方向之一端側來將所需直徑之線圈線材412捲繞所需匝數而構成。
另一方面,磁路42如圖6所示成為用於驅動音圈41之對應之形狀,最常用之一般結構包含如下等磁路零件:環形狀的鐵氧體磁鐵421、在由具有良好磁性材之鐵材構成之圓板的中央部設置有既定尺寸直徑之孔424a的極板424、及在同樣由鐵材構成之圓板的中央部設置有圓柱狀凸部(以下,記為「極桿」)423的磁軛422。
磁隙43係藉由在圓筒狀鐵氧體磁鐵421的上表面配置安裝極板424,並且於鐵氧體磁鐵421的下表面配置安裝具備圓柱狀極桿423之磁軛422的圓板部而形成。即,極桿423與極板424係將極桿423之外徑及極板孔424a之內徑的中心對準來安裝,於極桿423的外表面與極板424中央部之孔424a的內表面之間,構成具有既定寬度尺寸之環狀間隙、即間隙43。
又,磁隙43之深度方向的尺寸由極板424的厚度尺寸決定。因此,鐵氧體磁鐵421具有之磁,係由磁軛422及極板424引導至間隙43並收斂於此,因此於該間隙43產生磁通而構成磁隙。然後,在該環狀磁隙43之中心配置音圈41。
由此,如圖2所示,錐形狀振動板1係藉由將音圈41插入至設置於小徑側1a之中心部之既定尺寸的孔(以下,記為「頸部」)內,並於頸部與線圈繞線管411之外周部之接觸部分塗佈接著劑,而連接固定於驅動器單元4。
葉片5用於將彎曲振動板2高效地連接至驅動器單元4,以自錐形狀振動板1的小徑側1a朝向大徑側1b突出之方式安裝於驅動器單元4之音圈41的前端。 即,彎曲振動板2的一端側2a經由葉片5而連接至驅動器單元4。
該葉片5自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基端側至前端側整體地由一個平片構成,較佳為基端側相對於驅動器單元4大致垂直,且其隨著朝向前端側,配合彎曲振動板2之曲率而彎曲或傾斜。
即,若葉片5隨著朝向前端側,配合彎曲振動板之曲率而彎曲(傾斜),則容易進行彎曲振動板2向葉片5之安裝作業。 而且,若葉片5隨著朝向前端側而彎曲(傾斜),則於利用驅動器單元4進行驅動時,不用擔心對彎曲振動板2施加應力而可順利驅動。
圖1及圖2中表示具備彎曲振動板2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該彎曲振動板2係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2個區域,該2個區域係將位於一端側2a之曲率較大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1、與相較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1而曲率較小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組合而成。
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中,於將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時,藉由安裝至葉片5,該葉片5與安裝於音圈41之前端之中心蓋6成為一體,而可將彎曲振動板2與驅動器單元4(音圈41)連接。
即,在葉片5之一面側或彎曲振動板2之一面側塗佈接著劑之後,將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的一面以重疊於葉片5的一面之方式配置,藉此可製成圖1所示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
該手段與在音圈41之前端設置切口而將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插入切口之習知手段相比,可將彎曲振動板2與驅動器單元4(音圈41)一起確實地連接。
圖7中,將葉片5示出如下,即,該葉片5係與中心蓋6成為一體,且具備隨著朝向前端側,配合彎曲振動板2之曲率而向下方彎曲。
再者,中心蓋(防塵蓋)6係以不使灰塵進入音圈41內之方式安裝之構件,可使用與錐形紙相同之材料來提高音色之統一感,或使用金屬系之材料來具有圓頂型高音揚聲器之作用。
如此方式構成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中,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與經由葉片5安裝之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端面均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即,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直接地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並且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經由葉片5間接地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
因此,可藉由對驅動器單元4施加電信號等,而使音圈41隨著施加信號產生振動,將振動傳遞至連接於該音圈41之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來將其等一起驅動。
詳細而言,音圈41之一端(基端部分)處於磁路(磁場)42之中,另一端(前端部分)連接於錐形狀振動板1及經由葉片5而連接於彎曲振動板2。因此,輸入之電信號驅動音圈41,該動作傳遞至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而轉換為音能(聲音)。 而且,彎曲振動板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由於曲率互不相同,因此於各個彎曲振動面被再生之共振頻段不同。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中,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與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均連接於相同的驅動器單元4。因此,將驅動錐形狀振動板1之驅動器單元4、與驅動彎曲振動板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之驅動器單元4高效地共有,製造成本與重量得到降低,並且整體小型化。
而且,本實施形態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可將彎曲振動板2經由葉片5而簡單且確實地連接驅動器單元4。因此,可將第一揚聲器單元10高效地量產化。
如此方式構成之第一揚聲器單元10,進而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固定於殼體50,藉此如圖8及圖9所示構成揚聲器100。
殼體50之構成如圖10及圖11所示,其包含支持框51、連接設置於該支持框51之支持面52、設置於支持面52之終端部之固定機構54、分別配置於支持面52上之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56、一對側板58、58。
支持框51係具有錐形振動板1之大徑側1b露出大小之開口的平框狀構件,藉由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安裝於錐形支持框9開口周緣,而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藉由支持框51連接於殼體50。
支持面52係具有與彎曲振動板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的部位,且於彎曲振動板2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彎曲振動板2的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52以不使彎曲振動板2因來自前表面側之外力而變形之方式進行輔助而發揮功能。
固定機構54係供將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安裝於殼體50之一端側者,例如可由沿寬度方向設置之凹槽541、與配置於該凹槽541內之固定桿542構成。即,藉由將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插入凹槽541內,並且將固定桿542配置於該凹槽541內,而按壓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
彈性支持構件56係柔軟且有彈性,且可以不使彎曲振動板2撓曲之方式進行支持之構件,例如,可設為由海綿、絲狀纖維相互纏繞而成之綿狀構件構成。即,彈性支持構件56配置為,藉由將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連接於葉片5,將另一端側2b利用固定機構54來連接於殼體50,而夾在彎曲振動板2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52之間。
圖10中,示出彈性支持構件56整體地夾在彎曲振動板2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52之間。
該彈性支持構件亦可部分地而非整體地夾在彎曲振動板2之各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52之間。 作為部分地配置彈性支持構件之手段,例如,可設為將沿支持面52之彎曲方向延伸之細長的彈性支持構件於支持面52之中央部配置一根,或於支持面52上間隔配置複數根。又,小片狀之彈性支持構件亦可分散配置於支持面52上。
側板58係以與彎曲振動板2(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一起夾持並收容支持框51、支持面52、配置於該支持面52上之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56之方式,分別配置於該彎曲振動板2兩側之一對板狀構件,例如,與沿日本片假名文字「フ」之外緣形狀近似的一對板狀構件以彼此相向之方式配置。 圖11中,正面右側之側板以符號58R表示,正面左側之側板以符號58L表示。
再者,圖11中所示之符號91係用以於殼體50之支持框51安裝固定第一揚聲器單元10(錐形支持框9)之螺釘。 又,雖未圖示,但於殼體50之背板部設置有音頻插孔、及用以安裝開關之孔。
由此,第一揚聲器單元10如圖11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50之支持框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56配置於殼體50之支持面52,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插入凹槽541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2而進行按壓。藉此,彎曲振動板2之另一端側2b藉由固定機構54而安裝於殼體50。
如此構成之揚聲器1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並且可於彎曲振動板2位於一端側2a之曲率較大的第一彎曲振動面21,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另一方面,可於彎曲振動板2位於另一端側2b之曲率較小的第二彎曲振動面22,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揚聲器1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21;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1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因此,當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時,其與習知之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得到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再者,上述實施形態中,並未例示振動面之厚度、硬度、重量不同之情形,但其可藉由在用作振動板之片狀構件之表面另行貼附片材或塗佈塗料劑,而適當調整其厚度、硬度、重量,從而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即,彎曲振動板係具有可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之柔軟性的片狀構件,即便其為在以後無法加工維持所需曲率之彎曲振動板,其藉由在振動面另行貼附片材或塗佈塗料,亦可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厚度、硬度、重量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對於彎曲振動板之片材的貼附區域、塗料劑的塗佈區域並未特別被限定,但例如一區域與另一區域之邊界部分,較佳為將其設置為隨著自振動板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而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變窄) 的前端變細形狀。 具體而言,如圖12所示,於自彎曲振動板12之一端側12a朝向另一端側12b之長度方向中途,將一區域α與另一區域β之邊界121部分設置為羅馬文字之「V」字狀即可。
如此,若將一區域α與另一區域β之邊界121部分之形狀設置為羅馬文字之「V」字狀,則於成為前端變細形狀之邊界部分,可使自兩方區域再生之聲音重疊融合。
彎曲振動板12中,例如若成為第一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α之厚度較大(較厚),而成為第二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β之厚度較小(較薄)者,則可自第一彎曲振動面(區域α)再生共振頻段較低之聲音,而自第二彎曲振動面(區域β)再生共振頻段較高之聲音。
又,於彎曲振動板12中,若成為第一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α之硬度較大(較硬),而成為第二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β之硬度較小(較軟),則可自第一彎曲振動面(區域α)再生共振頻段較高之聲音,而自第二彎曲振動面(區域β)再生共振頻段較低之聲音。
進而,若藉由片材之貼附、塗料劑之塗佈而振動面之厚度變大,則重量自然亦會變大(變重)。因此,於彎曲振動板12中,若成為第一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α之重量變大,而成為第二彎曲振動面之區域β之重量變小(變輕),則可自第一彎曲振動面(區域α)再生共振頻段較低之聲音,而自第二彎曲振動面(區域β)再生共振頻段較高之聲音。
該彎曲振動板12係於以立起之平板狀態將一端側12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之後,藉由使另一端側12b彈性彎曲變形而形成曲面,使變形之彎曲凸面側朝向前方而使另一端側12b連接於殼體50。
再者,彎曲振動板亦可設為如下構件,該構件以具有複數個區域之方式預先成形,該複數個區域係於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厚度或硬度發生變化。
因此,本發明中,除了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曲率不同之複數個區域之構成之外,藉由設為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厚度不同之複數個區域之構成、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硬度不同之複數個區域之構成、及在一片振動板上具有重量不同之複數個區域之構成,其可提供具備設有共振頻段不同之複數個振動面之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單元、及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又,本發明中,藉由上述構成以外之其他手段,亦可提供可再生複數個頻段之聲音之揚聲器單元、及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即,上述構成設為在一片彎曲振動板上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但亦可設為如下的構成,即設有共振特性不同之分離的複數個振動面。
<第二實施形態> 例如,第二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其特徵為至少具備有:錐形狀的第一振動板;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之片狀的第二振動板;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之片狀之共振特性與第二振動板不同的第三振動板;及將該些第一振動板、第二振動板、第三振動板一起驅動的驅動器單元;第二振動板與第三振動板於第一振動板之大徑側彼此的一端側鄰接配置於相對向之位置,驅動器單元連接於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與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及第三振動板之一端側,上述第二振動板與上述第三振動板經由安裝於上述驅動器單元之音圈繞線管前端之板狀的葉片而連接於上述驅動器單元,上述葉片具有分支為兩部分之形狀以分別地安裝上述第二振動板及上述第三振動板。
即,第二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中,第二振動板與第三振動板例如可設為,自片狀之振動板之一端側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的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換言之,設為將一者的振動板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而另一者的振動板之長度較小(較短)的2個彎曲振動板所組合而成者。 再者,以下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中,以與上述揚聲器單元10、及揚聲器100不同部分為中心進行說明。因此,對相同構成部分被附予相同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其只要未特別說明則為相同。
具體而言,如圖13及圖14所示,第二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20至少具備有:第一振動板(以下,稱為「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振動板(以下,稱為「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三振動板(以下,稱為「第二彎曲振動板」)103;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15,其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一起安裝,並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
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係使用可形成彎曲之振動面之具有柔軟性的片狀構件所形成者,其一端側102a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之相同驅動器單元4相連接。
又,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同樣地,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係使用可形成彎曲之振動面的具有柔軟性之片狀構件所形成者,其一端側103a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的相同驅動器單元4連接。 即,第一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與第二彎曲振動板3之一端側3a,經由葉片5而一起連接於相同之驅動器單元4。
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彎曲振動板2同樣地,該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的材料可使用碳紙等紙、聚醯亞胺、聚酯等具有可撓性之塑膠、巴沙木等木材、鋁、鈹、硼等金屬。又,亦可使用上述發泡片材。
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的厚度,只要可以彈性彎曲來形成彎曲凸面之方式變形,則並無特別限定。即,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只要為如下厚度即可,即,該厚度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可於均以立起之平板狀態將各別之一端側102a、103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之後,藉由使另一端側102b、103b分別向不同之方向彈性彎曲變形而形成曲面,使變形之彎曲凸面側向前方而使另一端側102b、103b分別連接於下述之殼體150。
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亦可均為預先成形為具有彎曲之振動面的構件,在該情形時,於將各別之一端側102a、103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之後,以彎曲凸面朝向前方之方式將另一端側102b、103b分別連接於下述之殼體150。
進而,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中之彎曲振動板2同樣地,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如圖3所示均形成為如下形狀,即,隨著朝向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一端側102a、103a,而自中途開始寬度方向之尺寸慢慢變小(變窄)。
即,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2a、103a之形狀,成為與錐形狀振動板1之研磨鉢形狀相適合之大致相同形狀。因此,即便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2a、103a分別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驅動器單元4相連接,錐形狀振動板1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亦不會相互接觸,從而不會發生干渉。
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係分別自一端側102a、103a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102b、103b彎曲的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
即,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雖然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彼此之振動板的厚度等要素可為相同,但至少長度方向的尺寸要互不相同。 再者,藉由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而彎曲振動板之面積自然互不相同,若彎曲振動板使用之材料相同,則重量亦互不相同。
圖13及圖14中示出具備2個彎曲振動板之第一揚聲器單元20,該些彎曲振動板雖然彼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但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其係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一彎曲振動板2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二彎曲振動板3進行組合。
該揚聲器單元20中,由於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因此其振動面之面積較小,另一方面,由於第二彎曲振動板3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因此其振動面之面積較大。 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於以相同角度彎曲時,曲率互不相同。
驅動器單元4係對應於輸入(通電)之電信號(聲音信號)來使錐形狀振動板1與葉片15一起振動之致動器。 此處,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由驅動器單元4驅動之方向係被稱為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表面上之擴展方向,即隨著自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朝對向之另一端側102b(或自另一端側102b朝對向之一端側102a)而振動面擴展之彎曲方向。又,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由驅動器單元4驅動之方向係被稱為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表面上之擴展方向,即隨著自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朝對向之另一端側103b(或自另一端側103b朝對向之一端側103a)而振動面擴展之彎曲方向。
葉片15係用於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高效地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以自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向大徑側1b突出之方式安裝於驅動器單元4之音圈41前端。
該葉片15亦可自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基端側至前端側整體地由一個平片所構成,但較佳為具備隨著自基端側朝向前端側而慢慢分開之2個平片。即,其可設為如下: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基端側係成為一體之平片,但前端側以分別地安裝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方式分支為兩片。
又,該葉片15較佳為基端側與驅動器單元4大致垂直,隨著朝向前端側,分別因應於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曲率而彎曲或傾斜。
即,若葉片15隨著朝向前端側而配合彎曲振動板之曲率來彎曲(傾斜),則容易進行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向葉片15之安裝作業、及容易進行使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彈性彎曲變形而形成彎曲振動面之作業。 而且,若葉片15隨著朝向前端側而彎曲(傾斜),則於利用驅動器單元4進行驅動時,則無虞對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施加應力而可順利地驅動。
本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中,於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時,其係向葉片15安裝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該葉片15與安裝於音圈41之前端之中心蓋6成為一體。藉此,可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與驅動器單元4(音圈41)相連接。
即,於葉片15之一面側或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面側塗佈接著劑之後,將第一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之一面以重疊於葉片5之一面之方式配置,並且於葉片15之另一面側或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面側塗佈接著劑。然後,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之一面以重疊於葉片15之另一面之方式配置,藉此則可製成圖13所示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
該手段與在音圈41之前端設置切口,而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一起插入切口之習知手段相比,其可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與驅動器單元4(音圈41)一起確實地連接。
圖15中將葉片15係,其與中心蓋6成為一體,分支為具有上片15U與下片15D之兩片,且隨著朝向前端側,該上片15U配合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曲率而向上方彎曲,該下片15D配合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曲率而向下方彎曲。
如此方式所構成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中,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與經由葉片15安裝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端面、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端面,均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即,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直接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並且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經由葉片15而間接地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音圈41)。
因此,藉由對驅動器單元4施加電信號等,則音圈41隨著施加信號產生振動,將振動傳遞至與該音圈41連接之錐形狀振動板1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而將其等一起驅動。
詳細而言,音圈41之一端(基端部分)處於磁路(磁場)42之中,另一端(前端部分) 連接於錐形狀振動板1及經由葉片15而連接於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因此,輸入之電信號驅動音圈41,該動作傳遞至錐形狀振動板1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而轉換為音能(聲音)。 而且,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由於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因此於各個彎曲振動板再生之共振頻段不同。
又,本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中,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均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藉此,驅動錐形狀振動板1之驅動器單元4、驅動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驅動器單元4、驅動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驅動器單元4可高效地共有,而製造成本與重量得到降低,並且整體呈小型化。
而且,本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可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經由葉片15而簡單且確實地與驅動器單元4相連接,因此可高效地量產化。
如此方式所構成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進而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一起固定於殼體150,藉此而構成圖16及圖17所示之揚聲器200。
殼體150之構成如圖18及圖19所示,其包含有:支持框151;2個支持面152、153,其等與該支持框151連接設置;第一固定機構154,其設置於一者的支持面152之終端部;第二固定機構155,其設置於另一者的支持面153之終端部;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156、157,其等分別配置於2個支持面152、153上;及一對側板158、158。
支持框151係具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露出大小之開口之平框狀構件。該支持框151藉由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之錐形支持框9安裝於開口周緣,而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藉由支持框151而連接於殼體150。
支持面152係具有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於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152以不使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因來自前表面側之外力而變形之方式進行輔助而發揮功能。
支持面153係藉由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與支持面152同樣地,於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153以不使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因來自前表面側之外力而變形之方式進行輔助而發揮功能。該支持面152與支持面153隔著支持框151而連接設置於對向之不同位置。
第一固定機構154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安裝於殼體150之一端側,例如可由沿寬度方向設置之凹槽543、與配置於該凹槽543內之固定桿544所構成。即,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插入凹槽543內,並且將固定桿544配置於該凹槽543內,藉此按壓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
第二固定機構155係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安裝於殼體150之另一端側,例如與第一固定機構154同樣地,可由凹槽551與固定桿552所構成。即,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插入凹槽551內,並且將固定桿552配置於該凹槽551內,藉此按壓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
彈性支持構件156、157均係柔軟且有彈性、並可以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不撓曲之方式進行支持之構件,例如可由海綿、絲狀纖維相互纏繞而成之綿狀構件所構成。即,彈性支持構件156藉由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一端側102a連接於葉片15,將另一端側102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154而連接於殼體150,而以夾在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152之間之方式配置。另一方面,彈性支持構件157藉由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一端側103a連接於葉片15,將另一端側103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155而連接於殼體150,而以夾在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153之間之方式配置。
圖18中,將彈性支持構件156示出為全面夾在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152之間,將彈性支持構件157示出為全面夾在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153之間。 再者,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該等彈性支持構件亦可分別不全面夾在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各曲面部的凹面側與各支持面152、153之間,而是部分夾在其等之間。
側板158係以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一起夾持並收容支持框151、2個支持面152、153、及分別配置於該支持面152、153上之柔軟的彈性支持構件156、157之方式,分別配置於該支持框151兩側的一對板狀構件,例如,係形成與沿羅馬文字「B」之外緣形狀近似的大小2個山鄰接之橫向山型形狀。 圖19中,正面右側之側板以符號158R表示,正面左側之側板以符號158L表示。
由此,第二揚聲器單元20如圖19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150之支持框1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156配置於殼體150上側之支持面152,並且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02b插入凹槽54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4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154而安裝於殼體150。
又,彈性支持構件157被配置於殼體150下側之支持面153,並且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03b插入凹槽551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2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155而被安裝於殼體150。
圖18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上端側,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另一端側103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下端側。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03之振動面之曲率互不相同。
如此所構成之揚聲器2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的再生頻段。又,揚聲器200可於彎曲之振動面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的第一彎曲振動板2,自已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且可於彎曲之振動面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的第二彎曲振動板3,自已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揚聲器2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因此,當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時,其與習知之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可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得到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第三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三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30如圖20及圖21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12;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其共振特性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12不同;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12、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15,其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一端側一起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
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並且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雖互為相同,但係以適合驅動器單元4重量之方式調整成較小(較窄)。
即,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同樣地,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自各一端側112a、113a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各另一端側112b、113b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不同之處在於,各別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相比較小(較窄)。
此處,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係以使音圈41之重量與各彎曲振動板112、113之重量相近之方式進行調整。 再者,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由於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因此彎曲振動板之面積自然互不相同,若彎曲振動板使用之材料相同,則重量亦互不相同。
又,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同樣地,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係均使用具有可形成彎曲振動面之柔軟性的片狀構件來形成。因此,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將一端側112a、113a均經由葉片15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之相同驅動器單元4相連接。
該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均可使用與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相同之材料。 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均形成如下形狀,即,隨著朝向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一端側112a、113a而自中途開始寬度方向之尺寸慢慢變小(變窄)。
與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同樣地,如此方式所構成之第三揚聲器單元3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12之另一端側112b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一起固定於殼體150,而構成圖22及圖23所示之揚聲器300。
即,第三揚聲器單元30如圖23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150之支持框1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156配置於殼體150上側之支持面152,並且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12b插入凹槽54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4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板112之另一端側112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154而安裝於殼體150。
又,將彈性支持構件157配置於殼體150下側之支持面153,並且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13b插入凹槽551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2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155而安裝於殼體150。
圖22中示出將第三揚聲器單元30安裝於殼體150所成之揚聲器300,該第三揚聲器單元30具備2個彎曲振動板,該些彎曲振動板係將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安裝之殼體150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小(窄)並且互為相同,且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進行組合,其等至少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
又,圖22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板112之另一端側112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上端側,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下端側。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振動面之曲率互不相同。
如此所構成之揚聲器3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並且可於彎曲之振動面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自已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可於彎曲之振動面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自已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
即,揚聲器3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板112;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12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因此,當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時,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揚聲器30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1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係以使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變窄)並與驅動器單元4之重量近似之方式調整重量而使其輕量化,因此於彎曲振動板可獲得之音壓被提高。
<第四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四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40如圖24及圖25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其共振特性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不同;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15,其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一端側一起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係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並且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亦不同,而僅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以適合驅動器單元4之重量之方式調整得較小(較窄)。
即,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03同樣地,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中,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為互不相同,但不同點在於,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相同,而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則與上述第三揚聲器單元30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同樣地,其係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相比較小(較窄)。
換言之,該第四揚聲器單元40可說具備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三揚聲器單元30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組合。 再者,因為長度方向之尺寸與寬度方向之尺寸均不同,而使得彎曲振動板之面積自然互不相同,若彎曲振動板所使用之材料相同,則重量亦互不相同。
與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三揚聲器單元30同樣地,如此構成之第四揚聲器單元4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一起固定於殼體150,而構成圖26及圖27所示之揚聲器300。
圖24中示出,具備2個彎曲振動板之第四揚聲器單元40,該2個彎曲振動板係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進行組合,且長度方向的尺寸與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而該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安裝殼體150之寬度方向的尺寸相等,且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較短),該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相較於安裝殼體150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窄),且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長)。
即,第四揚聲器單元40如圖27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150之支持框1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156配置於殼體150上側之支持面152,並且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02b插入凹槽54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4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154而安裝於殼體150。
又,將彈性支持構件157配置於殼體150下側之支持面153,並且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13b插入凹槽551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2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155而安裝於殼體150。
又,圖26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另一端側102b安裝於殼體150之上端側,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另一端側113b安裝於殼體150之下端側。 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之振動面之曲率互不相同。
如此構成之揚聲器4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又,揚聲器400可於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且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寬)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而可於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且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較窄)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
即,揚聲器4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板102;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於揚聲器400中,僅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13以使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變窄)來與驅動器單元4之重量近似之方式調整重量而進行輕量化,因此於第二彎曲振動板113獲得之音壓較高,從而對與所組合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共振頻段之音壓平衡進行調整。
<第五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五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50如圖28及圖29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22;第二彎曲振動板123,其共振特性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不同;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第一彎曲振動板122、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15,其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一端側一起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
本實施形態中,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為相同,但僅第二彎曲振動板23之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以適合驅動器單元4之重量之方式調整得較小(較窄)。
即,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係彎曲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為相同,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相同,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係與上述第三揚聲器單元30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13同樣,其不同點在於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上述第二揚聲器單元20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03相比較小(較窄)。
即,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長度方向的尺寸、彼此振動板的厚度等要素亦可相同,但必要條件為至少寬度方向的尺寸為互不相同。再者,藉由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而使得彎曲振動板之面積互不相同,若彎曲振動板使用之材料相同,則重量亦互不相同。
與第二實施形態之第二揚聲器單元20、第三實施形態之第三揚聲器單元30同樣地,如此構成之第五揚聲器單元5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之另一端側122b及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另一端側123b一起固定於殼體150,而構成圖30至圖32所示之揚聲器500。
圖28中示出具備2個彎曲振動板之第五揚聲器單元50,該2個彎曲振動板係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進行組合,且長度方向的尺寸相同而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該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與安裝之殼體150之寬度方向的尺寸相等,該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相較於安裝殼體150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窄),而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長度方向之尺寸互為相同。
即,第五揚聲器單元50如圖32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150之支持框1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156配置於殼體150上側之支持面152,並且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22b插入凹槽54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4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之另一端側122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154而安裝於殼體150。
又,彈性支持構件157被配置於殼體150下側之支持面153,並且使第二彎曲振動板123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123b插入凹槽551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2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另一端側123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155而被安裝於殼體150。
圖30及圖31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之另一端側122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上端側,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另一端側123b被安裝於殼體150之下端側。 又,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之振動面之曲率互為相等。
如此構成之揚聲器500亦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又,揚聲器500可於彎曲之振動面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寬)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22,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且可於彎曲之振動面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窄)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23,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
即,揚聲器5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板122;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板122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板123。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於揚聲器500中,僅將第二彎曲振動板123以使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變窄)來與驅動器單元4之重量近似之方式調整重量而進行輕量化,因此於第二彎曲振動板123獲得之音壓較高,從而可調整與所組合之第一彎曲振動板102之共振頻段之音壓平衡。
以上,於該等第二至第五揚聲器200、300、400、500中,藉由使來自具備錐形狀振動板之動態型第一揚聲器之聲音、與來自具備彎曲振動板之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之聲音混合,而可再生更寬頻段之聲音(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聲波)。
又,第二至第五揚聲器200、300、400、500係將驅動錐形狀振動板之驅動器單元、與驅動彎曲振動板之驅動器單元共有,因此製造成本與重量可得以降低。進而,藉由將第一揚聲器與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一體地連接設置,可使設置面積較少而實現小型化。
再者,上述第二至第五實施形態中,雖未例示在長度、寬度之尺寸相同之彎曲振動板中振動面之曲率不同之情形,但若使用彎曲振動板之材料及其厚度相同,則藉由使一彎曲振動板之振動面之曲率較小而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且藉由使另一彎曲振動板之振動面之曲率變大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上述第二至第五實施形態中,雖未例示振動面之厚度或硬度不同之情形,但除了變更用作彎曲振動板之材料以外,還可藉由在相同材料之表面貼附片材或塗佈塗料而適當變更厚度或硬度。 其結果,藉由使一彎曲振動板之厚度變大而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且藉由使另一彎曲振動板之厚度變小而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又,藉由使一彎曲振動板柔軟而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且藉由使另一彎曲振動板較硬而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第六實施形態> 進而,本發明中,亦可構成為,於一片彎曲振動板設置有共振特性不同之分離的複數個振動面。 例如,第六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之特徵在於,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片狀之第二振動板,其形成彎曲之振動面;及驅動器單元,其將第一振動板與第二振動板一起驅動;驅動器單元連接於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與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第二振動板藉由具備沿彎曲方向之切口而以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2個振動面之方式分開。
即,第六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中,第二振動板係以自另一端側之端緣分離至一端側之附近為止之方式沿彎曲方向設置切口,藉此於一端側一體地連接,而於另一端側端緣被切斷,形成2個振動面。
具體而言,如圖33及圖34所示,第六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60至少具備有: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以下,稱為「錐形狀振動板」)1;彎曲之片狀之第二振動板(以下,稱為「彎曲振動板」)202;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02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5,其供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
彎曲振動板202係使用具有可形成彎曲之振動面的柔軟性之片狀構件所形成,一端側202a被連接於與錐形狀振動板1之小徑側1a連接之相同驅動器單元4。
本實施形態中,彎曲振動板202如圖35所示於寬度方向之中央具備沿長度方向之切口225。即,彎曲振動板202藉由設置切口225而以具有2個振動面之方式部分地分開,以切口225為界而鄰接形成一振動面(以下,稱為「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另一振動面(以下,稱為「第二彎曲振動面」)222。 再者,該切口225具有可配置隔板259之寬度尺寸,該隔板259被設置於下述之殼體250。
該2個振動面各別之一端側共通地作為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彼此分離。
又,彎曲振動板202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彼此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此處,彎曲振動面之長度係指自彎曲振動板2之一端側2a沿彎曲方向至對向之各彎曲振動面之另一端側221b、222b為止之尺寸。
即,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在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彼此振動面之厚度等要素雖可為相同,但至少長度方向之尺寸需互不相同。再者,藉由2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而彎曲振動面之面積自然互不相同,重量亦互不相同。藉此,2個振動面之共振特性不同。
進而,彎曲振動板202如圖35所示形成如下形狀,即,隨著朝向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一端側202a而自中途開始寬度方向之尺寸慢慢變小(變窄)。 此處,寬度方向係指與自一端側202a沿彎曲方向朝對向之另一端側221b、222b彎曲之振動面的長度方向正交之方向,寬度方向之尺寸係指作為彎曲振動板2而沿長度方向之兩側緣部間之距離(長度)。
圖35中,示出將彎曲振動板202之寬度方向之形狀於自另一端側221b、222b向一端側2a中途慢慢變小(變窄),一端側202a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4小於靠近另一端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3(w3>w4)。
因此,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之形狀,可成為適合錐形狀振動板1之研磨鉢形狀之大致相同形狀,而即便將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驅動器單元4連接,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02亦不會相互接觸從而不會發生干渉。
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彎曲振動板2同樣地,該彎曲振動板202之材料可使用碳紙等紙、聚醯亞胺、聚酯等具有可撓性之塑膠、巴沙木等木材、鋁、鈹、硼等金屬。又,亦可使用上述發泡片材。
彎曲振動板202之厚度只要能夠以彈性彎曲而形成彎曲凸面之方式變形,則並無特別限定。即,彎曲振動板202只要為如下厚度即可,該厚度之彎曲振動板202可於以立起之平板狀態將一端側202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之後,藉由使另一端側221b、222b彈性地彎曲變形而形成曲面,使變形之彎曲凸面側朝前方而使另一端側221b、222b分別連接於下述之殼體250。
又,彎曲振動板202亦可為以具有預先彎曲之振動面之方式成形之構件,在該情形時,於將一端側202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之後,以彎曲凸面朝前方之方式將另一端側221b、222b分別連接於下述之殼體250。
圖33及圖34中示出具備彎曲振動板202之第六揚聲器單元60,該彎曲振動板202具有2個彎曲振動面,該等彎曲振動面之彼此寬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但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分別於相同方向形成曲面部。 即,第六揚聲器單元60具備彎曲振動板202,該彎曲振動板202係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較短) 的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長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長) 的第二彎曲振動面222進行組合。
該揚聲器單元60由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因此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面積較小,另一方面,由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因此該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面積較大,除了長度方向之尺寸與面積互不相同以外,若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以相同角度彎曲,則振動面之曲率互不相同。
驅動器單元4係對應於輸入(通電)之電信號(聲音信號)而使錐形狀振動板1與葉片5一起振動之致動器。 此處,彎曲振動板202(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藉驅動器單元4被驅動之方向,係指彎曲振動板202之表面上之擴展方向,即隨著自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朝向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中對向之另一端側221b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中對向之另一端側222b而振動面擴展之彎曲方向。
本實施形態之第六揚聲器單元60中,當將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時,藉由安裝於葉片5,其可將彎曲振動板202與驅動器單元4(音圈41)連接,而使該葉片5與安裝在音圈41之前端的中心蓋6成為一體。
因此,藉由對驅動器單元4施加電信號等,而音圈41隨著施加信號產生振動,可將振動傳遞至連接於該音圈41之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02(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而將其等一起驅動。
詳細而言,音圈41之一端(基端部分)處於磁路(磁場)42之中,另一端(前端部分) 連接於錐形狀振動板1及經由葉片5而連接於彎曲振動板202,因此輸入之電信號驅動音圈41,該動作傳遞至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而轉換為音能(聲音)。 而且,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由於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因此於各個彎曲振動板再生之共振頻段不同。
如此方式所構成之第六揚聲器單元6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一起固定於殼體250,而構成圖36及圖37所示之第六揚聲器600。
殼體250之構成如圖38至圖40所示,其包含有:支持框251;鄰接之2個支持面252、253,其等與該支持框251連接設置;第一固定機構254,其設置於一者的支持面252之終端部;第二固定機構255,其設置於另一者的支持面253之終端部;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其等分別配置於2個支持面252、253上;及2個側板258、258。
支持框251係具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露出大小之開口之平框狀的構件,藉由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之錐形支持框9安裝於開口周緣,而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藉由支持框251而連接於殼體250。
支持面252係具有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的部位,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52係以不使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因來自前表面側之外力而變形之方式進行輔助而發揮功能。
支持面253係具有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的部位,與支持面252相同,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53係以不使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因來自前表面側之外力而變形之方式進行輔助而發揮功能。 又,支持面252與支持面253分別形成於隔著隔板259而鄰接之位置。
第一固定機構254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安裝於殼體250之一端側,例如可由沿寬度方向設置之凹槽545、與配置於該凹槽545內之固定桿546構成。即,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插入凹槽545內,並且藉由將固定桿546配置於該凹槽545內而按壓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
第二固定機構255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安裝於殼體250之另一端側,例如可與第一固定機構254相同,由凹槽553與固定桿554構成。 即,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插入凹槽553內,並且將固定桿554插入該凹槽553內,藉此按壓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
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均係柔軟且有彈性,可以不使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撓曲之方式進行支持之構件,例如可由海綿、絲狀纖維相互纏繞而成之綿狀構件構成。
即,彈性支持構件256被配置為,藉由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連接於葉片5,且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連接於第一固定部254,而夾在第一彎曲振動面221的凹面側與支持面252之間。另一方面,彈性支持構件257被配置為,藉由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202a連接於葉片5,且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連接於第二固定部255,而夾在第二彎曲振動面222的凹面側與支持面253之間。
圖38中,示出將彈性支持構件256全面夾在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252之間,圖39中,示出將彈性支持構件257全面夾在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曲面部的凹面側與支持面253之間。 再者,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同樣地,該等彈性支持構件亦可分別不全面夾在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的各凹面側與各支持面252、253之間,而是部分夾在其等之間。
側板258係以與彎曲振動板202(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一起夾持並收容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52、253、分別配置於該支持面252、253上之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及隔板259之方式,分別配置於該彎曲振動板202兩側之一對板狀構件,例如與沿羅馬文字「D」之外緣形狀近似之山型形狀之較大的板狀構件與較小之板狀構件以彼此相向之方式配置。 圖40中,正面右側之側板以符號258R表示,正面左側之側板以符號258L表示。
由此,第六揚聲器單元60如圖40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250之支持框2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256配置於殼體250右側之支持面252,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1b插入凹槽545內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6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254而安裝於殼體250。
又,彈性支持構件257被配置於殼體250左側之支持面253,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2b插入凹槽55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4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255被安裝於殼體250。
其結果,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被安裝於殼體250之右側下端,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被安裝於殼體250之左側下端,2個振動面(曲面部)向相同方向彎曲,且相互鄰接。 此時,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經由隔板259而鄰接,藉由隔板59而消除彼此發出之聲音相互干渉之疑慮。
又,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 均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因此曲面部之曲率互不相同。 圖38及圖39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曲率較小,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曲率較大。
如此方式所構成之第六揚聲器6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並且可於彎曲振動板20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另一方面,可於彎曲振動板20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第六揚聲器6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與習知之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其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可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得以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第七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七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70如圖41及圖42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彎曲振動板202;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等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02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25,其供彎曲振動板202之一端側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且彎曲振動板202與第六實施形態相同,於寬度方向之中央具備沿長度方向之切口225。
本實施形態中,彎曲振動板202藉由設置切口225而以具有2個振動面之方式部分地分開,經由切口225而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向不同方向彎曲,2個振動面斜向配置。 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在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彼此振動面之厚度等要素雖可相同,但至少長度方向的尺寸需互不相同。
即,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中,與上述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同樣地,其等長度方向之尺寸為互不相同,而不同點在於振動面之彎曲方向相反。
圖41及圖42中示出具備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七揚聲器單元70,該彎曲振動板202具有彼此寬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但長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且分別於相反之方向形成曲面部之2個彎曲振動面。
葉片25係用於將彎曲振動板202高效地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對應於彎曲振動面之彎曲方向而前端側分支為兩部分。 即,葉片25亦可自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基端側至前端側而整體地由一個平片構成,但較佳為基端側係與驅動器單元4大致垂直之一個平片,且於前端側設置切口而具備2個平片,該2個平片係對應於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彎曲方向而一者向上方且另一者向下方彎曲或傾斜。
即,若葉片25之前端側配合於彎曲振動板之彎曲方向而彎曲(傾斜),則使第一彎曲振動面221、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彈性彎曲變形而形成彎曲振動面之作業容易進行。 而且,若葉片25隨著朝向前端側而彎曲(傾斜),則於利用驅動器單元4進行驅動時,則不用擔心對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會施加應力而可順利地進行驅動。
圖43中,示出將葉片25係與中心蓋6成為一體且藉由設置切口而分支為兩部分者,即該葉片25具備有:左片25L,其前端側配合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彎曲方向而朝上方彎曲;及右片25R,其同樣配合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彎曲方向而朝下方彎曲。
如此構成之第七揚聲器單元7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一起固定於殼體260,而構成圖44所示之第七揚聲器700。
殼體260之構成如圖45及圖46所示,其包含有: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62、263,其等與該支持框251連接設置;第一固定機構254,其設置於一者的支持面262之終端部;第二固定機構255,其設置於另一者的支持面263之終端部;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其等分別配置於2個支持面262、263上;及一對側板268、268。
與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支持面252同樣地,支持面262係具有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62被設置於支持框251之上方位置。
與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支持面253同樣地,支持面263係具有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63被設置於支持框251之下方位置。 因此,該支持面262與支持面263隔著支持框251而連接設置於對向之不同位置。
側板268係以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一起夾持並收容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62、263、分別被配置於該支持面262、263上之柔軟的彈性支持構件256、257之方式,分別被配置於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兩側之一對板狀構件,例如形成與沿羅馬文字「B」之外緣形狀近似的大小2個山鄰接之橫向山型形狀。 圖46中,正面右側之側板以符號268R表示,正面左側之側板以符號268L表示。
由此,第七揚聲器單元70如圖46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260之支持框2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256配置於殼體260上側之支持面262,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1b插入凹槽545內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6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254被安裝於殼體60。
又,彈性支持構件257被配置於殼體260下側之支持面263,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0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2b插入凹槽553內之後,進而配置固定桿554,藉此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255被安裝於殼體260。
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另一端側221b安裝於殼體260之左側上端,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另一端側222b安裝於殼體260之右側下端,2個振動面(曲面部)向不同之方向彎曲且斜向配置。 因此,即便於2個振動面之間不存在隔板,亦無虞彼此發出之聲音相互共鳴而失真。
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曲面部之曲率互不相同。 圖45中,示出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之曲率較小,而第二彎曲振動面222之曲率較大。
如此所構成之第七揚聲器700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的再生頻段,並且可於彎曲振動板202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另一方面,可自彎曲振動板202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第七揚聲器7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1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與習知之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其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其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可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獲得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第八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八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80如圖47及圖48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彎曲振動板212;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12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5,其供彎曲振動板212之一端側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又,彎曲振動板212如圖49所示,其具備自寬度方向之中央位置偏移並沿長度方向之切口226。
在本實施形態中,彎曲振動板212藉由設置切口226而以具有2個振動面之方式部分地分開,其經由切口226而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向相同方向彎曲,鄰接形成2個振動面。 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長度方向的尺寸、彼此振動面之厚度等要素雖可為相同,但至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需互不相同。
即,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長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與上述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同樣地,振動面之彎曲方向亦相同,但彼此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
圖49中示出,較彎曲振動板212之中央偏向左側被設置切口226,位於切口226右側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大於位於切口226左側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寬度方向的尺寸。
又,彎曲振動板212如圖49所示形成如下形狀,即,隨著朝向與驅動器單元4連接之一端側212a,自中途開始寬度方向之尺寸慢慢變小(變窄)。 圖49中示出,彎曲振動板212之寬度方向的形狀於自另一端側223b、224b向一端側212a中途慢慢變小(變窄),其與靠近另一端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5相比一端側212a之寬度方向的尺寸w6較小(w5>w6)。
因此,彎曲振動板212之一端側212a的形狀亦為與錐形狀振動板1之研磨鉢形狀相適之大致相同形狀,即便將彎曲振動板212之一端側212a與連接有錐形狀振動板1之驅動器單元4連接,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12亦不會相互接觸,從而亦不會發生干渉。
與上述第一實施形態之彎曲振動板2同樣地,此彎曲振動板212之材料可使用碳紙等紙、聚醯亞胺、聚酯等具有可撓性之塑膠、巴沙木等木材、鋁、鈹、硼等金屬。又,亦可使用上述發泡片材。
彎曲振動板212只要為能夠以彈性彎曲而形成彎曲凸面之方式變形之厚度即可,其並無特別限定。 又,彎曲振動板212亦可為以具有預先彎曲之振動面之方式成形之構件。
圖47及圖48中示出具備彎曲振動板212之第八揚聲器單元80,該彎曲振動板212具有2個彎曲振動面,各個彎曲振動面於相同方向形成曲面部,該2個彎曲振動面彼此長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但寬度方向之尺寸不同,其係將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大(較寬)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寬度方向之尺寸較小(變窄)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組合而成。
該揚聲器單元80中,即便2個振動面之長度方向的尺寸相同,但由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寬),因此該振動面之面積較大,另一方面,由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窄),因此該振動面之面積較小,其等之重量亦互不相同。 藉此,2個振動面之共振特性不同。
如此構成之第八揚聲器單元8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一起固定於殼體270,而構成圖50所示之第八揚聲器800。
殼體270之構成如圖51所示,其包含有: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72、273,其等與該支持框251連接設置,且相鄰接;第一固定機構254,其設置於一者的支持面272之終端部;第二固定機構255,其設置於另一者的支持面273之終端部;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其等分別配置於2個支持面272、273上;及一對側板278、278。
與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支持面252同樣地,支持面272係具有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72設置於支持框251之下方右側位置。
另一方面,與第六揚聲器單元60之支持面253同樣地,支持面273係具有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彎曲相等之曲面部之部位,於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背面側,曲面部位於不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背面相接之位置,該支持面273設置於支持框251之下方左側位置。
該支持面272與支持面273分別形成於隔著隔板259而鄰接之位置,對應於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而支持面27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大於(寬於)支持面273之寬度方向的尺寸。
側板278係以與彎曲振動板212(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一起夾持並收容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72、273、分別配置於該支持面272、273上之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隔板259之方式,分別配置於該彎曲振動板212兩側之一對板狀構件,例如形成與沿羅馬文字「D」之外緣形狀近似之山型形狀的相同大小之一對板狀構件,以彼此相向之方式配置。 圖51中,正面右側之側板以符號278R表示,正面左側之側板以符號278L表示。
由此,第八揚聲器單元80如圖51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270之支持框2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256配置於殼體270右側之支持面272,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3b插入凹槽545內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6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254被安裝於殼體270。
又,將彈性支持構件257配置於殼體270左側之支持面273,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4b插入凹槽553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54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255被安裝於殼體270。
其結果,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安裝於殼體270之右側,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安裝於殼體270之左側,2個振動面(曲面部)於相同方向彎曲並相互鄰接。 此時,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亦經由隔板259而鄰接,因此藉由隔板259可消除彼此發出聲音之相互共鳴而失真之疑慮。
如此構成之第八揚聲器800亦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的再生頻段,並且可於彎曲振動板21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寬)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另一方面,其可於彎曲振動板212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窄)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第八揚聲器8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與習知之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其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其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得到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第九實施形態> 接下來,第九實施形態之揚聲器單元90如圖52及圖53所示,其至少具備有:錐形狀振動板1;彎曲振動板212;驅動器單元4,其將該些錐形狀振動板1與彎曲振動板212一起驅動;及板狀之葉片25,其供彎曲振動板212之一端側安裝並連接於驅動器單元4;且與第八實施形態同樣地,彎曲振動板212具備自寬度方向之中央位置偏移並沿長度方向之切口226。
本實施形態中,彎曲振動板212藉由設置切口226而以具有2個振動面之方式部分地分開,經由切口226而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向不同方向彎曲,2個振動面被斜向配置。 該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長度方向的尺寸、彼此振動面之厚度等要素可相同,但至少與長度方向正交之寬度方向的尺寸要互不相同。
即,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與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中,長度方向之尺寸、厚度相同,但與上述第七揚聲器單元70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1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2同樣地,不同點在於振動面之彎曲方向相反,並且與上述第八揚聲器單元80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同樣地,彼此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
圖52及圖53中示出具備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九揚聲器單元90,該彎曲振動板212具有2個彎曲振動面,該2個彎曲振動面彼此長度方向的尺寸、厚度相同,但寬度方向的尺寸互不相同,且分別於相反之方向形成曲面部。
如此構成之第九揚聲器單元90,進而藉由將錐形狀振動板1之大徑側1b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及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一起固定於殼體260,而構成圖54所示之第九揚聲器900。
殼體260之構成如圖55所示,其包含有:支持框251;2個支持面262、263,其等與該支持框251連接設置;第一固定機構254,其設置於一者的支持面262之終端部;第二固定機構255,其設置於另一者的支持面263之終端部;柔軟之彈性支持構件256、257,其等分別配置於2個支持面262,263上;及一對側板268、268。
由此,第九揚聲器單元90如圖55所示,首先,使用螺釘91將錐形支持框9固定於殼體260之支持框251。接下來,將彈性支持構件256配置於殼體260上側之支持面262,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向上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3b插入凹槽545內之後,進而藉由配置固定桿546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藉由第一固定機構254而安裝於殼體260。
又,將彈性支持構件257配置於殼體260下側之支持面263,並且將彎曲振動板212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向下方彈性地以180度之角度彎曲,將其另一端側224b插入凹槽553內之後,進而配置固定桿554,藉此而進行按壓。藉此,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藉由第二固定機構255被安裝於殼體260。
藉此,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之另一端側223b被安裝於殼體260之左側上端,第二彎曲振動面224之另一端側224b被安裝於殼體260之右側下端,2個振動面(曲面部)向不同方向彎曲且斜向配置。
如此構成之第九揚聲器900亦利用錐形狀振動板1來補充具備彎曲振動板之揚聲器所達不到之低頻段側之再生頻段,其可於彎曲振動板21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大(較長)之第一彎曲振動面223,自降低了共振頻段之中頻段使低頻段聲音再生,另一方面,可於彎曲振動板212之長度方向的尺寸較小(較短)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自提高了共振頻段之高頻段使中頻段聲音再生。
即,該第九揚聲器900具備有:動態型第一揚聲器,其具備錐形狀振動板1;第二揚聲器,其具備第一彎曲振動面223;及第三揚聲器,其具備共振頻段與第一彎曲振動面223不同之第二彎曲振動面224。因此,若對驅動器單元4輸入電信號,則與習知之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揚聲器系統相比,其可於彎曲振動板獲得寬幅(擴大)之再生頻段,從而可實現音質之改善。 而且,由於其輕量,設置面積亦較少,易於搬運,因此成為揚聲器之通用性得到提高之高性能且高品質之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以上,該些第六至第九揚聲器600、700、800、900,藉由使來自具備錐形狀振動板之動態型第一揚聲器之聲音、與來自具備彎曲振動板之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之聲音混合,可再生更寬頻段之聲音(針對聽力受損者及聽力正常者之聲波)。
又,第六至第九揚聲器600、700、800、900係將驅動錐形狀振動板之驅動器單元、與驅動彎曲振動板之驅動器單元共有,因此製造成本與重量減輕。進而,藉由將第一揚聲器與第二揚聲器及第三揚聲器一體地連接設置,可使設置面積較少而實現小型化。
再者,上述第六至第九實施形態中,於具備長度或寬度之尺寸相同之彎曲振動面之彎曲振動板中,雖未例示振動面之曲率不同之情形,但藉由使彎曲振動板之一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變小,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且藉由使彎曲振動板之另一彎曲振動面之曲率變大,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又,上述第六至第九實施形態中,雖未例示振動面之厚度或硬度不同之情形,但亦可藉由在彎曲振動面貼附片材或塗佈塗料而適當變更厚度或硬度。 其結果,藉由使一彎曲振動面之厚度變大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另一彎曲振動面之厚度變小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又,藉由使一彎曲振動面變軟則可再生降低了共振頻段之聲音,藉由使另一彎曲振動面變硬則可再生提高了共振頻段之聲音。
1:第一振動板(錐形狀振動板) 1a:小徑側 1b:大徑側 2,12:第二振動板(彎曲振動板) 2a,12a,102a,103a,112a,113a,202a:一端側 2b,12b,102b,103b,112b,113b,122b,123b,202b,221b,222b,223b,224b:另一端側 4:驅動器單元 5,15,25:葉片 6:中心蓋(防塵蓋) 9:錐形支持框 10,20,30,40,50,60,70,80,90:揚聲器單元 15U:上片 15D:下片 21:第一彎曲振動面 22:第二彎曲振動面 25L:左片 25R:右片 41:音圈 42:磁路 43:磁隙 50,150,250,260,270:殼體 51,251:支持框 52,152,153,262,263,272,273:支持面 54:固定機構 56:彈性支持構件 58,158,268,278:側板 58L,158L,258L,268L,278L:左側之側板 58R,158R,258R,268R,278R:右側之側板 91:螺釘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900:揚聲器(混合型揚聲器系統) 102,112,122:第二振動板(第一彎曲振動板) 103,113,123:第三振動板(第二彎曲振動板) 121:邊界 151:支持框 154,254:第一固定機構 155,255:第二固定機構 156,157,256,257:彈性支持構件 202,212:第二振動板(彎曲振動板) 221,223:第一彎曲振動面 222,224:第二彎曲振動面 225,226:切口 259:隔板 411:線圈繞線管 412:線圈線材 421:鐵氧體磁鐵 422:磁軛 423:凸部 424:極板 424a:孔 541,543,545,553:凹槽 542,544,546,552,554:固定桿 R1,R2:曲率半徑 w1,w2,w3,w4,w5,w6:寬度方向之尺寸 α:一區域 β:另一區域
圖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2係對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3係對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所用之彎曲振動板進行說明的前視圖。 圖4係對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所用之彎曲振動板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側視圖。 圖5係對構成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所用之驅動器單元之音圈進行說明的前視立體圖。 圖6係對構成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所用之驅動器單元之磁路進行說明之(A)分解立體圖、(B)組裝完成立體圖。 圖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中安裝彎曲振動板之前的狀態之前視立體圖。 圖8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一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9係圖8所示之第一揚聲器的後視立體圖。 圖10係圖8所示之第一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縱剖面。 圖11係對圖8所示之第一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12係對本發明之揚聲器單元所用之其他彎曲振動板進行說明之前視圖。 圖1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14係對本發明之第二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15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二揚聲器單元中安裝彎曲振動板之前狀態的前視立體圖。 圖16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二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二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17係圖16所示之第二揚聲器的後視立體圖。 圖18係圖16所示之第二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縱剖面。 圖19係對圖16所示之第二揚聲器的結構進行說明之分解圖。 圖20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三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21係對本發明之第三揚聲器單元的結構進行說明之分解圖。 圖22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三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三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23係對圖22所示之第三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24係表示本發明之第四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25係對本發明之第四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26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四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四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27係對圖26所示之第四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28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五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29係對本發明之第五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30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五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五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31係圖30所示之第五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縱剖面。 圖32係對圖30所示之第五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3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六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34係對本發明之第六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35係對本發明之第六揚聲器單元所用之彎曲振動板進行說明的前視圖。 圖36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六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六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37係圖36所示之第六揚聲器的後視立體圖。 圖38係圖36所示之第六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右縱剖面。 圖39係圖36所示之第六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左縱剖面。 圖40係對圖36所示之第六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41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七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42係對本發明之第七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43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七揚聲器單元中安裝彎曲振動板之前狀態的前視立體圖。 圖44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七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七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45係圖44所示之第七揚聲器中除驅動器單元以外之部分的前視中央縱剖面。 圖46係對圖44所示之第七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47係表示本發明之第八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48係對本發明之第八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49係對本發明之第八揚聲器單元所用之彎曲振動板進行說明的前視圖。 圖50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八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八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51係對圖50所示之第八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52係表示本發明之第九揚聲器單元的前視立體圖。 圖53係對本發明之第九揚聲器單元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圖54係表示將本發明之第九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而成之第九揚聲器的前視立體圖。 圖55係對圖54所示之第九揚聲器之結構進行說明的分解圖。
1:第一振動板(錐形狀振動板)
2:第二振動板(彎曲振動板)
4:驅動器單元
10:揚聲器單元
21:第一彎曲振動面
22:第二彎曲振動面

Claims (10)

  1. 一種揚聲器單元,其特徵在於,至少具備有: 錐形狀之第一振動板; 片狀之第二振動板,其形成彎曲之振動面;及 驅動器單元,其將上述第一振動板與上述第二振動板一起驅動; 上述驅動器單元被連接於上述第一振動板之小徑側與上述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 上述第二振動板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2. 如請求項1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藉由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振動面之曲率發生變化,而成為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3. 如請求項1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藉由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上述振動面之厚度發生變化,而成為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4. 如請求項1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藉由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上述振動面之硬度發生變化,而成為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5. 如請求項1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藉由在自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之長度方向中途上述振動面之重量發生變化,而成為具有共振特性不同之複數個區域。
  6.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被採取於既定區域或除了該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貼附片材之手段。
  7. 如請求項3至5中任一項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被採取於既定區域或除了該既定區域以外之其他區域塗佈塗料劑之手段。
  8. 如請求項6或7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既定區域係與上述其他區域具有邊界,該其他區域係隨著自上述第二振動板之一端側朝向另一端側而寬度方向之尺寸變小的前端變細形狀。
  9. 如請求項1至8中任一項之揚聲器單元,其中,上述第二振動板係經由板狀之葉片被連接於上述驅動器單元,該葉片安裝於上述驅動器單元之音圈繞線管之前端。
  10. 一種揚聲器,其特徵在於,其係將上述請求項1至9中任一項之揚聲器單元安裝於殼體所成。
TW111125862A 2021-07-20 2022-07-11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TW20231064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0069 2021-07-20
JP2021120071A JP7114827B1 (ja) 2021-07-20 2021-07-20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2021-120071 2021-07-20
JP2021120069A JP7214090B1 (ja) 2021-07-20 2021-07-20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2021120070A JP7114826B1 (ja) 2021-07-20 2021-07-20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2021-120070 2021-07-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10640A true TW202310640A (zh) 2023-03-01

Family

ID=84979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25862A TW202310640A (zh) 2021-07-20 2022-07-11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4340389A1 (zh)
KR (1) KR20240019366A (zh)
AU (1) AU2022315724A1 (zh)
CA (1) CA3224632A1 (zh)
TW (1) TW202310640A (zh)
WO (1) WO202300296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59096U (ja) 1982-10-14 1984-04-17 澤藤 正 圧電型スピ−カ
JP5668233B1 (ja) 2014-03-26 2015-02-12 株式会社サウンドファン 万能スピーカ
JP6507401B2 (ja) * 2014-07-01 2019-05-08 繁和 榎木 スピーカシステム、振動板および振動体
JP2016140060A (ja) 2015-01-25 2016-08-04 株式会社サウンドファン 万能スピーカ
KR20160140060A (ko) 2015-05-29 2016-12-07 부경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수질 모니터링 시스템 및 이를 이용한 수질 모니터링 방법
JP6586702B1 (ja) 2018-05-15 2019-10-09 株式会社サウンドファン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2962A1 (ja) 2023-01-26
AU2022315724A1 (en) 2024-01-04
KR20240019366A (ko) 2024-02-14
EP4340389A1 (en) 2024-03-20
CA3224632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69470B1 (ko) 만능 스피커
JP6586702B1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EP2103172A1 (en) Face plate, vibration speaker having face plate, and portable terminal including the same
TW202310640A (zh)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JP7369195B2 (ja) スピーカ
JP7114826B1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7214090B1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H11150790A (ja) スピーカ
JP7114827B1 (ja) 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6439894B1 (ja) 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JPWO2021033226A5 (zh)
KR102666325B1 (ko) 스피커유닛 및 스피커
TWI804679B (zh) 揚聲器單元及揚聲器
RU2800106C1 (ru) Блок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я и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JP2019201426A (ja) スピーカ湾曲振動板
RU2779044C1 (ru) Блок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я и громкоговоритель
JP2020077925A (ja) スピーカ、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振動板
JP2019110439A (ja) 複合型スピーカ、スピーカユニット及び振動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