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2412A -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 Google Patents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2412A
TW202302412A TW111117960A TW111117960A TW202302412A TW 202302412 A TW202302412 A TW 202302412A TW 111117960 A TW111117960 A TW 111117960A TW 111117960 A TW111117960 A TW 111117960A TW 202302412 A TW202302412 A TW 202302412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deflection
electric actuator
movable
link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179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後藤優
上田剛史
躬迅 郭
军翰 陈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商禧瑪諾(新)私人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新加坡商禧瑪諾(新)私人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2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2412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2Rear derailleurs electrically or fluid actuated; Contro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8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electrical or fluid transmitting syste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62M9/1242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linkage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4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 B62M9/1248Mechanisms for shifting laterally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biasing means, e.g. springs; Arrangement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3Rear derailleurs changing gears automatically

Abstract

本發明揭示一種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該變速器包含一基座構件、一可動構件、一連桿、一電致動器、一第一偏轉構件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該基座構件構造成附接到人力車輛的車體。該可動構件構造成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移動。該連桿構造成移動式將該可動構件連接到該基座構件。該電致動器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一方向施加第一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則變形。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二方向施加第二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則變形。

Description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人力車輛包括一變速器,該變速器包括一基座、一導鏈器以及一致動器。該導鏈器可動式耦接到該基座。該致動器將該導鏈器相對該基座移動。例如,該變速器可接受該變速器與道路上所提供物體之間干擾所導致之外力。較佳係,該致動器受保護免受此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一態樣,一種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包含一基座構件、一可動構件、一連桿、一電致動器、一第一偏轉構件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該基座構件構造成附接到人力車輛的車體。該可動構件構造成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移動。該連桿構造成移動式將該可動構件連接到該基座構件。該電致動器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一方向施加第一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則變形。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二方向施加第二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則變形。
運用根據該第一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一偏轉構件可至少部分吸收該第一外力,並且該第二偏轉構件可至少部分吸收該第二外力。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可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一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電致動器包括一輸出部分,該輸出部分構造成可操作上耦接到該可動構件,以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該輸出部分的該第一外力,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該輸出部分的該第二外力。
運用根據該第二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可有效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三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該第一外力,沿著第一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該第二外力,沿著第二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
運用根據該第三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一偏轉構件可藉由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第一外力而移動,以至少部分地吸收第一外力,而第二偏轉構件可藉由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第二外力而移動,以至少部分吸收第二外力。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能夠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四態樣,根據該第二或第三態樣的該變速器構造成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一相對端部。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端部可操作上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
運用根據該第四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可靠吸收至少部分該第一外力。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於該第一外力。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五態樣,根據該第四態樣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輸出構件,其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端部耦接到該輸出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五態樣的該變速器,該輸出構件使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端部能夠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用簡單結構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六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五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輸出構件固定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
運用根據該第六態樣的該變速器,該輸出構件可將致動力從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另一構件,同時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七態樣,根據該第四至第六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與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七態樣的該變速器,該保護構件使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相對端部能夠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以及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如此一來,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用簡單結構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八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一至第六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第一力而變形,該第一力是由該第一外力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偏轉力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第二力而變形,該第二力是由該第二外力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偏轉力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八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可有效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九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一至第八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朝向車體的橫向中心平面的向內方向上移動。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遠離車體的橫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動,該向外方向是該向內方向的相反方向。該第一方向包括該向內方向,該第二方向包括該向外方向。
運用根據該第九態樣的該變速器,當該第一外力沿著該向內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時,該第一偏轉構件可至少部分吸收該第一外力,當該第二外力沿著該向外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時,該第二偏轉構件可至少部分吸收該第二外力。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可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第十態樣,構造成根據第一至第九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
運用根據該第十態樣的該變速器,能夠用簡單結構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一態樣,構造成根據第一至第十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
運用根據該第十一態樣的該變速器,能夠用簡單結構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一外力和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二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一至第十一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第二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二端部與一第二相對端部。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端部耦接到該第一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十二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二偏轉構件可經由該第一連桿至少部分吸收該第二外力。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三態樣,根據該第十二態樣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與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十三態樣的該變速器,該保護構件使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相對端部能夠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以及該電致動器之該至少一者。如此,該第二偏轉構件能夠用簡單結構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第二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四態樣,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變速器包含一基座構件、一可動構件、一連桿、一電致動器、一第一偏轉構件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該基座構件構造成附接到人力車輛的車體。該可動構件構造成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移動。該連桿構造成移動式將該可動構件連接到該基座構件。該電致動器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該電致動器包括一輸出部分。如果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著第一旋轉方向旋轉,則該電致動器構造成經由該第二偏轉構件沿著該第一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如果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著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旋轉,則該電致動器構造成經由該第一偏轉構件沿著該第二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十四態樣的該變速器,該第二偏轉構件使該電致動器能夠沿著該第一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該第一偏轉構件使該電致動器能夠沿著該第二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此外,該第一偏轉構件與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可至少部分吸收外力。因此,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移動該可動構件,同時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可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五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十四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朝向車體橫向中心平面的向內方向上移動。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遠離車體橫向中心平面的向外方向上移動,該向外方向是該向內方向的相反方向。該第一方向包括該向內方向。該第二方向包括該向外方向。
運用根據該第十五態樣的該變速器,可沿著向內方向和向外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六態樣,構造成根據第十四或第十五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
運用根據該第十六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用簡單結構沿著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七態樣,構造成根據第十四至第十六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
運用根據該第十七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用簡單結構沿著該第一方向與該第二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八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十四至第十七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第二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二端部與一第二相對端部。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端部耦接到該第一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十八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該第一連桿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十九態樣,根據該第十八態樣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與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十九態樣的該變速器,該保護構件使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相對端部能夠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以及該電致動器之該至少一者。如此,該第二偏轉構件能夠用簡單結構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態樣,構造成根據至少該第十四至第十九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一相對端部。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端部可操作上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第一偏轉構件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另一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一態樣,根據該第二十態樣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輸出構件,其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一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輸出構件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另一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二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一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端部耦接到該輸出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二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該輸出構件與該第一偏轉構件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另一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三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一或第二十二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輸出構件固定到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三態樣的該變速器,該輸出構件能夠可靠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另一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四態樣,根據該第二十至第二十三態樣之至少一者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與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四態樣的該變速器,該保護構件使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相對端部能夠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以及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如此,該第一偏轉構件能夠用簡單結構可靠保護該電致動器免受該外力的影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五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十四至第二十四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和一第二連桿。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該第二連桿繞著一第二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二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五態樣的該變速器,該連桿可動式將該可動構件耦接到該基座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六態樣,根據該第十四至第二十五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更包含一保護構件以及一輸出構件。該保護構件以樞轉式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該輸出構件耦接到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該輸出構件包括可與該保護構件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部件。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六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該輸出構件在該第一接觸部件與該保護構件接觸之狀態下,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該保護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七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六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保護構件包括一與該第二連桿接觸的第二接觸部件。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七態樣的該變速器,可在該第二接觸部件與該第二連桿構件接觸之狀態下,在該第二連桿與該保護構件之間傳遞致動力。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八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五至第二十七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著該第一旋轉方向的第一旋轉,將致動力傳遞到第一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八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第二偏轉構件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該第一連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二十九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八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可動構件構造成隨著經由該第二偏轉構件從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之致動力,沿著該第一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
運用根據該第二十九態樣的該變速器,該電致動器可用該第二偏轉構件沿著該第一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三十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八或第二十九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二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和該保護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之該第一旋轉,將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一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三十態樣的該變速器,該電致動器可經由該第二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該保護構件和該第一連桿移動該可動構件。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三十一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二十五至第三十態樣之任一者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著該第二旋轉方向的第二旋轉,將致動力傳遞到第二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三十一態樣的該變速器,可經由第一偏轉構件將致動力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輸出部分傳遞到該第二連桿。
根據本發明的一第三十二態樣,構造成根據該第三十一態樣的該變速器,使得該第一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和該保護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之該第二旋轉,將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二連桿。
運用根據該第三十二態樣的該變速器,該電致動器可經由該第一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該保護構件和該第二連桿移動該可動構件。
現將參考附圖來說明(多個)具體實施例,其中在各種圖式中,相同的參考號碼指出對應或相同的元件。 第一具體實施例
如圖1所示,一人力車輛2包括根據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變速器10。在本發明中,一人力車輛是以動力行駛的車輛,該動力至少包括乘坐該人力車輛的使用者(亦即騎士)之人力。人力車輛包括諸如登山車、公路車、城市車、載貨車、手搖車、臥式車等各種自行車。此外,該人力車輛包括一電動自行車(E-bike)。電動自行車包括一電動輔助自行車,其構造成利用電動馬達輔助車輛的推進。然而,該人力車輛的車輪總數並無限制。例如,人力車輛包括具有一車輪或三或多個車輪的車輛。更具體係,人力車輛不包括僅使用內燃機作為動力的車輛。通常,輕型公路車輛(包括不需要公共道路駕駛執照的車輛)都假定為人力車輛。
人力車輛2更包括車體2A、座墊2B、車手把2C、操作裝置3、操作裝置4、動力動力傳動系統DT、車輪W1、車輪W2、煞車裝置BK1、煞車裝置BK2和電源PS。操作裝置3和4構造成固定到該車手把2C。操作裝置3構造成經由機械鋼索或液壓軟管連接到該煞車裝置BK1。操作裝置4構造成經由機械鋼索或液壓軟管連接到該煞車裝置BK2。該動力傳動系統DT包括變速器10、曲柄CR、前鏈輪總成FS、後鏈輪總成RS和鏈條C。
變速器10包括一變速器FD和一變速器RD,該前鏈輪總成FS固接到該曲柄CR。該後鏈輪總成RS旋轉固接到該車體2A。該鏈條C與該前鏈輪總成FS和該後鏈輪總成RS咬合。該變速器RD構造成固定到該車體2A。該變速器RD構造成使該鏈條C相對於後鏈輪總成RS的複數個鏈輪移動,以改變人力車輛2的檔位。該變速器FD構造成固定到該車體2A。該變速器FD構造成使該鏈條C相對於前鏈輪總成FS的複數個鏈輪移動,以改變人力車輛2的檔位。若需要及/或想要,可從變速器10省略該變速器FD。在此一具體實施例中,該前鏈輪總成FS只包括單一前鏈輪。
該電源PS構造成固定到該車體2A。該電源PS的多個範例包括電池、電容器以及發電機。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電源PS包括電池PS1。該電源PS構造成固定在該車體2A的下管處。然而,該電源PS可構造成固定到車體2A的其他部分,諸如座椅管。該電源PS可構造成直接安裝到諸如變速器FD或RD之類的裝置上。該電源PS可包括一發電機,其固定到輪轂總成以利用車輪W1及/或W2的旋轉進行發電。
該變速器RD構造成使用操作裝置3操作。該變速器FD構造成使用操作裝置4操作。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變速器RD構造成透過無線通訊頻道與操作裝置3和4電性連接。然而,如稍後所討論,該變速器RD和FD之至少一者可在自動變速模式下自動操作。因此,在人力車輛2僅具有自動變速模式的情況下,操作裝置3可省略變速旋轉握把單元,且操作裝置4可省略變速旋轉握把單元。此外,在變速器10省略該變速器FD的情況下,操作裝置4可省略操作裝置4的變速旋轉握把單元。
該變速器RD透過電纜EC1電性連接到該電源PS。該變速器FD透過電纜EC2電性連接到該電源PS。該電源PS構造成透過該電纜EC1和EC2供電給該變速器FD和RD。例如,該變速器FD和RD以及該電源PS構造成使用電力線通訊(PLC)相互通訊。然而,該變速器FD和RD以及該電源PS可構造成使用諸如無線通訊之其他通訊方法相互通訊。
在本申請案中,該變速器RD構造成與操作裝置3和4進行無線通訊。該變速器RD構造成接收從操作裝置3和4之每一者所無線傳輸的控制信號。該變速器FD構造成透過該電源PS以及該電纜EC1和EC2與變速器RD進行通訊。該變速器RD構造成透過該電源PS以及該電纜EC1和EC2至該變速器FD,將從操作裝置4無線傳輸的控制信號傳輸到該變速器RD。例如,該變速器RD構造成透過該電源PS以及該電纜EC1和EC2至該變速器FD的控制器,將從操作裝置4無線傳輸的控制信號傳輸到該變速器RD。然而,該變速器RD可構造成接收只從操作裝置3和4之一者所無線傳輸的控制信號。在此等具體實施例中,該變速器FD可構造成接收從操作裝置3和4之另一者所無線傳輸的控制信號。
然而,人力車輛2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例如,該變速器FD和RD之每一者可構造成透過電纜EC1和EC2以及諸如接線盒6的附加裝置電性連接到該電源PS。如果該變速器FD包括複數個電纜連接器,則該變速器RD和該電源PS之每一者可構造成透過電纜EC1和EC2電性連接到該變速器FD。如果該變速器RD包括複數個電纜連接器,則該變速器FD和該電源PS之每一者可構造成通過電纜EC1和EC2電性連接到該變速器RD。如果電源PS直接固定到該變速器FD和RD之一者,則變速器FD可構造成透過電纜EC1或EC2電性連接到變速器RD。此外,該變速器RD可沒有需無線通訊下,透過電纜連接到操作裝置3和4之至少一者。此外,該變速器FD可構造成透過無線通訊頻道電性連接操作裝置3和4之至少一者。
在本申請案當中,以下方向用語「前」、「後」、「往前」、「往後」、「左」、「右」、「橫向」、「往上」和「往下」以及其他任何類似方向用語代表根據使用者(例如騎士)坐在人力車輛2內該使用者標準位置上(例如,在座墊2B或座椅上),面向車手把2C所決定之方向。因此,用於描述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FD及/或RD)或其他組件的這些用語應該以配備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FD及/或RD)的人力車輛2於水平表面上正常騎乘位置時來解釋。
如圖2所示,該前鏈輪總成FS包括複數個前鏈輪FS1和FS2。該前鏈輪FS1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低檔位,該前鏈輪FS2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高檔位。該後鏈輪總成RS包括複數個後鏈輪RS1至RS12。該後鏈輪RS1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低檔位,該後鏈輪RS12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高檔位。
降檔時,鏈條C在後鏈輪總成RS中沿著向內方向D31從一鏈輪換到相鄰較大的鏈輪。升檔時,鏈條C在後鏈輪總成RS中沿向外方向D32從一鏈輪換到相鄰較小的鏈輪。該向外方向D32為該向內方向D31的相反方向。
降檔時,鏈條C在前鏈輪總成FS中沿著向內方向D61從一鏈輪換到相鄰較小的鏈輪。升檔時,鏈條C在後鏈輪總成FS中沿向外方向D62從一鏈輪換到相鄰較大的鏈輪。該向外方向D62為該向內方向D61的相反方向。
該車體具有一橫向中心平面CP。該橫向中心平面CP垂直於該後鏈輪總成RS及/或前鏈輪總成FS的旋轉中心軸A1及/或A2。該橫向中心平面CP定義為在平行於該後鏈輪總成RS及/或該前鏈輪總成FS的旋轉中心軸A1及/或A2之橫向方向D1上平分車體2A的橫向寬度。該橫向方向D1垂直於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該向內方向D31和該向外方向D32平行於該橫向方向D1。該向內方向D61和該向外方向D62平行於該橫向方向D1。
如圖3所示,人力車輛2包括一有線通訊結構WS。該電源PS通過有線通訊結構WS電性連接到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RD及/或FD),以供電給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RD及/或FD)。例如,有線通訊結構WS包括至少一電纜。然而,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RD及/或FD)可電性連接到與該電源PS分開提供的另一電源。例如,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RD及/或FD)可電性連接到設置在車體2A內部的電源或直接附接到變速器10(例如,變速器RD及/或FD)。
操作裝置4為與操作裝置3分離的裝置。操作裝置3固接到該車手把2C的右半部。操作裝置4固接到該車手把2C的左半部。然而,操作裝置3以及操作裝置4的位置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若需要及/或想要,操作裝置4可與操作裝置3整合構成單一裝置。
操作裝置3構造成接收一第一使用者輸入U11和一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U12。操作裝置3構造成隨著該第一使用者輸入U11而輸出一第一控制信號CS11。操作裝置3構造成隨著該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U12而輸出一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
操作裝置3包括一第一電氣開關SW11以及一第一附加電氣開關SW12。該第一電氣開關SW11構造成接收該第一使用者輸入U11。該第一附加電氣開關SW12構造成接收該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U12。
操作裝置4構造成接收一第二使用者輸入U21和一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U22。操作裝置4構造成隨著該第二使用者輸入U21而輸出一第二控制信號CS21。操作裝置4構造成隨著該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U22而輸出一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
操作裝置4包括一第二電氣開關SW21以及一第二附加電氣開關SW22。該第二電氣開關SW21構造成接收該第二使用者輸入U21。該第二附加電氣開關SW22構造成接收該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U2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使用者輸入U11和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指出變速器RD降檔。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U12和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指出變速器RD升檔。第二使用者輸入U21和第二控制信號CS21指出變速器FD降檔。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U22和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指示出速器FD升檔。
如圖4和圖5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RD包含一基座構件12、一可動構件14以及一連桿16。基座構件12構造成附接到人力車輛2的車體2A。可動構件14構造成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連桿16構造成以可動式將可動構件14連接到基座構件12。
連桿16包括一第一連桿18。第一連桿18繞著一第一樞轉軸PA1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4。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偏離該第一樞轉軸PA11。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PA11。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可非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PA11。
連桿16包括一第二連桿20。第二連桿20繞著一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並繞著一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4。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偏離該第二樞轉軸PA21。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平行於該第二樞轉軸PA21。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可非平行於該第二樞轉軸PA21。
可動構件14包括一可移動本體22以及一導鏈器24。可移動本體22以可動式耦接到基座構件12。連桿16構造成以可動式將可移動本體22連接到基座構件12。第一連桿18繞著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樞轉耦接到可移動本體22。第二連桿20繞著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樞轉耦接到可移動本體22。
導鏈器24以可動式耦接到可移動本體22。導鏈器24繞著一樞轉軸PA3樞轉耦接到可移動本體22。導鏈器24構造成與鏈條C接合。導鏈器24構造成使鏈條C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
導鏈器24包括一導體26、一導輪28和一張力導輪30。導體26繞著該樞轉軸PA3樞轉耦接到可移動本體22。導輪28繞著一導引旋轉軸RA11旋轉耦接到導體26。導輪28構造成與鏈條C接合。張力導輪30繞著一張力旋轉軸RA12旋轉耦接到導體26。張力導輪30構造成與鏈條C接合。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導引旋轉軸RA11和該張力旋轉軸RA12偏離該樞轉軸PA3。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導引旋轉軸RA11和該張力旋轉軸RA12之一者可與該樞轉軸PA3重合。
如圖6所示,人力車輛2的該變速器RD包含一電致動器32。電致動器32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可動構件14。電致動器32構造成產生致動力AF1,以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可動構件14。電致動器32附接到基座構件12。電致動器32包括一致動器殼體34,致動器殼體34固定到基座構件1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致動器32可附接到基座構件12之外的構件(例如,可動構件14或連桿16)。
如圖7所示,電致動器32包括一輸出部分36。輸出部分36可繞著一旋轉軸RA2相對於致動器殼體34旋轉。輸出部分36構造成繞著該旋轉軸RA2相對於致動器殼體34旋轉,以輸出該致動力AF1。輸出部分36包括一第一端部36A與一第二端部36B。輸出部分36沿著該旋轉軸RA2在該第一端部36A與該第二端部36B之間延伸。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輸出部分36包括一輸出轉軸38。輸出轉軸38沿著該旋轉軸RA2延伸。輸出轉軸38可繞著該旋轉軸RA2相對於致動器殼體34旋轉。然而,輸出部分36的結構並不受限於輸出轉軸38。
第二連桿20繞著該旋轉軸RA2樞轉耦接到第一端部36A與第二端部36B。第二連桿20繞著該旋轉軸RA2經由輸出部分36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換句話說,該第二樞轉軸PA21與該旋轉軸RA2重疊。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二樞轉軸PA21可偏離該旋轉軸RA2。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旋轉軸RA2可與第一樞轉軸PA11、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和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之一者重合。
如圖6和圖8所示,第二連桿20包括一第一拉桿39(參見例如圖6)、一第二拉桿40(參見例如圖8)和一中間部分42(參見例如圖8)。如圖6所示,第一連桿39繞著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並繞著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4。如圖8所示,第二連桿40繞著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並繞著第二附加樞轉軸PA2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4。中間部分42將第一拉桿39耦接到第二拉桿40。
如圖8所示,第二拉桿40包括一拉桿本體44、一附加拉桿本體46和一緊固件48。附加拉桿本體46為與拉桿本體44分開的構件,並用緊固件48固定到拉桿本體44上。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拉桿本體44、第一拉桿39以及中間部分42彼此整合成為一體成形構件。然而,若需要及/或想要,拉桿本體44和第二拉桿40之至少一者可為與中間部分42分開的構件。若需要及/或想要,附加拉桿本體46可與拉桿本體44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
如圖6所示,第一連桿18包括一第一連桿端部18A與一第一連桿相對端部18B。第一連桿18在第一連桿端部18A與第一連桿相對端部18B之間延伸。第一連桿端部18A繞著該第一樞轉軸PA1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第一連桿相對端部18B繞著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1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4。
如圖9所示,電致動器32包括一馬達50以及一齒輪結構52。馬達50構造成產生該致動力AF1。齒輪結構52將馬達50耦接到輸出部分36,以將該致動力AF1從馬達50傳遞到輸出部分36。馬達50和齒輪結構52設置在致動器殼體34中(參見例如圖8)。
馬達50包括一轉子轉軸50A,轉子轉軸50A構造成將該致動力AF1輸出到齒輪結構52。齒輪結構52包括至少一齒輪。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齒輪結構52包括第一至第七齒輪G1至G7。第一齒輪G1固定到第二齒輪G2,以將致動力AF1從第一齒輪G1傳遞到第二齒輪G2。第二齒輪G2與第三齒輪G3嚙合。第三齒輪G3固定到第四齒輪G4,以將致動力AF1從第三齒輪G3傳遞到第四齒輪G4。第四齒輪G4與第五齒輪G5嚙合。第五齒輪G5固定到第六齒輪G6,以將致動力AF1從第五齒輪G5傳遞到第六齒輪G6。第六齒輪G6與第七齒輪G7嚙合。第七齒輪G7固定到輸出部分36,以將致動力AF1從第七齒輪G7遞到輸出部分36。
齒輪結構52包括一旋轉限制結構54。旋轉限制結構54構造成允許輸出部分36隨著馬達50產生的致動力AF1而旋轉。旋轉限制結構54構造成限制輸出部分36由於經由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之至少一者施加的外部輸入力EF而旋轉(參見例如圖6)。旋轉限制結構54構造成限制外部輸入力EF從輸出部分36傳遞到馬達50。因此,旋轉限制結構54構造成保護馬達50免受外部輸入力EF的影響。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旋轉限制結構54包括固定到馬達50的轉子轉軸50A之一蝸輪54G。第一齒輪G1與蝸輪54G嚙合。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旋轉限制結構54可包括其他零件,諸如扭力二極體。
如圖10所示,可動構件14構造成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一第一方向D21以及與該第一方向D21不同的一第二方向D22移動。電致動器32構造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該第一方向D21和該第二方向D22操作移動可動構件14。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22為第一方向D21的相對方向,且平行於第一方向D21。然而,若需要及/或想要,第二方向D22可為與第一方向D21不同的其他方向。例如,若需要及/或想要,第二方向D22可相對於第一方向D21傾斜。
可動構件14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該向內方向D31,朝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移動。可動構件14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該向外方向D32,遠離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移動。該向外方向D32為該向內方向D31的相反方向。該第一方向D21包括該向內方向D31,該第二方向D22包括該向外方向D32。更具體來說,該第一方向D21為該向內方向D31。該第二方向D22為該向外方向D32。該第一方向D21和該第二方向D22垂直於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然而,第一方向D21可包括向外方向D32,而第二方向D22可包括向內方向D31。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一方向D21和該第二方向D22之至少一者可不垂直於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
可動構件14可在一第一位置P1與一第二位置P12之間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該第一位置P1比該第二位置P12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從第二位置P12沿著第一方向D21或向內方向D31移動到第一位置P1。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從第一位置P1沿著第二方向D22或向外方向D32移動到第二位置P1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二位置P12可比第一位置P1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1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最大鏈輪RS1(參見例如圖2)。第二位置P12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最小鏈輪RS12(參見例如圖2)。第一位置P1對應於最內側位置及/或低速檔位置。第二位置P12對應於最外側位置及/或高速檔位置。第一位置P1可亦稱為最內側位置P1或低速檔位置P1。第二位置P2可亦稱為最外側位置P2或高速檔位置P2。然而,第一位置P1可對應於最小鏈輪RS12、最外側位置及/或高速檔位置。第二位置P12可對應於最大鏈輪RS1、最內側位置及/或低速檔位置。
電致動器32構造成隨著第一控制信號CS11,沿著第一方向D21或向內方向D31移動可動構件14(參見例如圖3)。電致動器32構造成隨著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沿著第二方向D22或向外方向D32移動可動構件14(參見例如圖3)。
電致動器32構造成將可動構件14停在不同於第一位置P1和第二位置P12的至少一中間位置。該至少一中間位置定義在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12之間。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使可動構件14停在複數個中間位置P2至P11之每一者處。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使可動構件14定位在該等複數個中間位置P2至P11之每一者處。中間位置P2至P11依次配置在第二方向D22上。中間位置P2是中間位置P2至P11中最接近第一位置P1的位置。中間位置P11是中間位置P2至P11中最接近第二位置P12的位置。中間位置的總數不受限於上述具體實施例。
圖4和圖11顯示可動構件14位於第一位置P1的變速器RD之狀態。圖4和圖12顯示可動構件14位於第二位置P12的變速器RD之狀態。在圖11和圖12中,可動構件14省略導鏈器24。
如圖11和圖12所示,變速器RD包括一調整結構56。調整結構56構造成改變可動構件14的移動量。調整結構56構造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方向D21或第二方向D22改變第一位置P1。調整結構56構造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方向D21或第二方向D22改變第二位置P12。
調整結構56構造成當可動構件14沿著第一方向D21朝向第一位置P1移動時,將可動構件14停在第一位置P1。調整結構56構造成使可動構件14定位在第一位置P1。調整結構56構造成當可動構件14沿著第二方向D22朝向第二位置P12移動時,將可動構件14停在第二位置P12。調整結構56構造成使可動構件14定位在第二位置P12。
調整結構56包括一第一調整螺絲57以及一第二調整螺絲58。第一調整螺絲57附接到基座構件12。第二調整螺絲58附接到基座構件12。基座構件12包括一第一螺紋孔12A與一第二螺紋孔12B。第一調整螺絲57以螺紋與第一螺紋孔12A接合。第二調整螺絲58以螺紋與第二螺紋孔12B接合。
第一調整螺絲57可與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之至少一者接觸。第二調整螺絲58可與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之至少一者接觸。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調整螺絲57可與連桿16的第二連桿20接觸。第二調整螺絲58可與連桿16的第二連桿20接觸。如圖11所示,在可動構件14位於第一位置P1的第一狀態下,第一調整螺絲57與第二連桿20接觸。如圖12所示,在可動構件14位於第二位置P12的第二狀態下,第二調整螺絲58與第二連桿20接觸。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一調整螺絲57可構造成與連桿16的第一連桿18或可動構件14接觸。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二調整螺絲58可構造成與連桿16的第一連桿18或可動構件14接觸。
第一調整螺絲57相對於基座構件12的旋轉使第一調整螺絲57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調整螺絲57的第一縱向軸57A移動。因此,第一調整螺絲57相對於基座構件12的旋轉改變可動構件14的第一位置P1。
第二調整螺絲58相對於基座構件12的旋轉使第二調整螺絲58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二調整螺絲58的第二縱向軸58A移動。因此,第二調整螺絲58相對於基座構件12的旋轉改變可動構件14的第二位置P12。
如圖11和圖12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RD包括一第一偏轉構件60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62。第二偏轉構件62為與第一偏轉構件60分開的構件。
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如果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旋轉,而經由第二偏轉構件62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一連桿18。可動構件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經由第二偏轉構件62傳遞之致動力AF1,而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
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如果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與第一旋轉方向D41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D42旋轉,而經由第一偏轉構件60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二連桿20。可動構件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經由第一偏轉構件60傳遞之致動力AF1,而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
如圖11所示,輸出部分36構造成操作上耦接到可動構件14,以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可動構件14。變速器RD更包含一輸出構件64。輸出構件64已耦接到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以隨著輸出部分36一起旋轉。輸出構件64可隨著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一起相對於致動器殼體34繞旋轉軸RA2旋轉。
輸出部分36耦接輸出構件64,將來自輸出部分36的致動力AF1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和第二旋轉方向D42傳遞到輸出構件64。輸出部分36固定到輸出構件64,將來自輸出部分36的致動力AF1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和第二旋轉方向D42傳遞到輸出構件64。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輸出構件64從輸出部分36的旋轉軸RA2徑向向外延伸。輸出構件64包括一輸出拉桿64L。輸出拉桿64L從輸出部分36的旋轉軸RA2徑向向外延伸。然而,輸出構件64的結構並不受限於輸出拉桿64L。
如圖11所示,變速器RD更包含一保護構件68。保護構件68以樞轉式耦接到基座構件12、可動構件14、連桿16和電致動器32之至少一者。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保護構件68透過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2。保護構件68樞轉耦接到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保護構件68可相對於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繞旋轉軸RA2樞轉。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保護構件68從輸出部分36的旋轉軸RA2徑向向外延伸。保護構件68包括一保護拉桿68L。保護拉桿68L從輸出部分36的旋轉軸RA2徑向向外延伸。然而,保護構件6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保護拉桿68L。
如圖13所示,第二連桿2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設置成沿旋轉軸RA2或第二樞轉軸PA21觀察時彼此至少部分重疊。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連桿2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設置成沿旋轉軸RA2或第二樞轉軸PA21觀察時彼此部分重疊。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二連桿2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至少一者可設置成沿旋轉軸RA2或第二樞轉軸PA21觀察時,與第二連桿2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另一者完全重疊。
如圖7所示,輸出構件64固定到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輸出構件64包括一孔64A。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壓合在輸出構件64的孔64A。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為與輸出構件64分開的構件。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可與輸出構件64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
保護構件68包括一孔68A。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可繞旋轉軸RA2旋轉設置在保護構件68的孔68A中。輸出部分36包括一中間構件69。中間構件69固定到輸出轉軸38。中間構件69包括一孔69A。輸出轉軸38壓合在中間構件69的孔69A。中間構件69滑動設置於保護構件68的孔68A內。如果需要及/或想要,中間構件69可與輸出轉軸38整合為一體成形構件。
輸出部分36構造成耦接第二連桿2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輸出部分36和輸出構件64能夠相對於基座部件12、第二連桿20以及保護部件68,繞旋轉軸RA2和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第二連桿20可相對於基座部件36、第二連桿64以及保護部件68,繞旋轉軸RA2和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保護構件68可相對於基座部件36、輸出部分36以及第二連桿20,繞旋轉軸RA2和第二樞轉軸PA21樞轉。
如圖13所示,第二偏轉構件6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一連桿18。第一偏轉構件6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二連桿20。
輸出構件64包括可與保護構件68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部件70,保護構件68包括可與輸出構件64的第一接觸部件70接觸之一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第一接觸部件70包括可與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面70A。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包括可與第一接觸面70A接觸的一第一附加接觸面72A。第一接觸面70A面向第一旋轉方向D41。第一附加接觸面72A面向第二旋轉方向D42。
在第一接觸部件70與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接觸的狀態下,第一偏轉構件60最初在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間延伸。因此,第一接觸部件70藉由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偏轉力BF1壓靠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
第一接觸部件70隨著輸出構件64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的樞轉移動,而壓靠在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上。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隨著保護構件68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的樞轉移動,而壓靠在第一接觸部件70上。因此,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輸出構件64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的旋轉,而相對於基座構件12和可動構件14之一者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樞轉。輸出構件64構造成隨著保護構件64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的旋轉,而相對於基座構件12和可動構件14之一者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樞轉。
保護構件68包括可與第二連桿20接觸的一第二接觸部件74。第二連桿20包括可與保護構件68的第二接觸部件74接觸之一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第二接觸部件74包括可與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接觸的一第二接觸面74A。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包括可與第二接觸面74A接觸的一第二附加接觸面76A。第二接觸面74A面向第二旋轉方向D42。第二附加接觸面76A面向第一旋轉方向D41。
在第二接觸部件74與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接觸的狀態下,第二偏轉構件62最初在第一連桿18和保護構件68之間延伸。因此,第二接觸部件74藉由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偏轉力BF2壓靠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
第二接觸部件74隨著保護構件68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的樞轉移動,而被壓靠在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上。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隨著第二連桿20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的樞轉移動,而被壓靠在第二接觸部件74上。因此,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第二連桿20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的旋轉,而相對於基座構件12和可動構件14之一者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樞轉。第二連桿20構造成隨著保護構件64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的旋轉,而相對於基座構件12和可動構件14之一者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樞轉。
如圖14所示,第一接觸部件70從輸出拉桿64L沿著第二樞轉軸PA21延伸。保護拉桿68L包括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第二接觸部件74從保護拉桿68L沿著第二樞轉軸PA21延伸。第一拉桿39包括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
輸出構件64包括一第一耦接部件78。第一耦接部件78包括一第一耦接凹部78A。保護構件68包括一第二耦接部件80。第二耦接部件80包括第二耦接凹部80A和80B。第一連桿18包括一第三耦接部件82。
如圖13所示,第一偏轉構件60耦接到第一耦接部件78和第二耦接部件80。第二偏轉構件62耦接到第二耦接部件80和第三耦接部件82。
第一偏轉構件60包括一第一端部60A與一第一相對端部60B。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端部60A操作上耦接到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端部60A耦接到輸出構件64。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相對端部60B耦接到保護構件68。
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端部60A耦接到輸出構件64的第一耦接部件78。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端部60A設置於第一耦接部件78的第一耦接凹部78A。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相對端部60B耦接到保護構件68的第二耦接部件80。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相對端部60B設置於第二耦接部件80的第二耦接凹部80A(參見例如圖14)。
如圖13所示,第二偏轉構件62包括一第二端部62A與一第二相對端部62B。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端部62A耦接到第一連桿18。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相對端部62B耦接到保護構件68。保護構件68耦接到第一偏轉構件60和第二偏轉構件62。
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端部62A耦接到第一連桿18的第三耦接部件82。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相對端部62B耦接到保護構件68的第二耦接部件80。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相對端部62B設置於第二耦接部件80的第二耦接凹部80B(參見例如圖14)。
如圖8所示,變速器RD包含一第三偏轉構件86。第三偏轉構件86構造成施加第三偏轉力給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之至少一者,以使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方向D21和第二方向D22之一者移動。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三偏轉構件86構造成將第三偏轉力施加到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以使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第三偏轉構件86構造成將第三偏轉力施加到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以使可動構件14沿著第二方向D22朝向第二位置P12移動。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三偏轉構件86構造成將第三偏轉力之至少一者施加到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以使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
如圖13所示,由於第一接觸部件70接觸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所以當電動致動器32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旋轉輸出構件64時,保護構件68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繞旋轉軸RA2旋轉。由於第二偏轉力BF2大於位移鏈條C所需的力,所以第一連桿18由保護構件68沿著第一方向D21拉動,同時保持第二偏轉構件62的初始狀態。換句話說,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一連桿18。因此,鏈條C相對於後鏈輪總成RS沿著第一方向D21(例如,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的向內方向D31),偏移與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旋轉角度對應的距離(例如,相鄰兩後鏈便之間的距離)。
由於第一偏轉力BF1大於位移鏈條C所需的力,所以當電動致動器32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旋轉輸出構件64時,保護構件68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繞旋轉軸RA2旋轉。由於第二接觸部件74接觸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所以隨著保護構件68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的旋轉,第二連桿20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繞第二樞轉軸PA21旋轉。換句話說,第二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二連桿20。因此,鏈條C相對於後鏈輪總成RS沿著第二方向D22(例如,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的向外方向D32),偏移與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旋轉角度對應的距離(例如,相鄰兩後鏈便之間的距離)。
圖15顯示變速器RD的狀態,其中隨著第二外力EF2,可動構件14從第一位置P1(參見例如圖11)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到第二位置P12。圖16顯示變速器RD的狀態,其中隨著第一外力EF1,可動構件14從第二位置P12(參見例如圖12)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到第一位置P1。第一外力EF1和第二外力EF2之每一者都是由可動構件14、連桿16以及附接到可動構件14及/或連桿16的其他部件之至少一者與路面上所提供物體接觸而引起。第一外力EF1和第二外力EF2之每一者不包括由電動致動器32產生的致動力AF1。在圖15和圖16中,導鏈器24從可動構件14中省略。
如圖12和圖16所示,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變形。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彈性變形。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彈性變形。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如果第一外力EF1大於一第一閥值時,則變形。如果第一外力EF1小於或等於第一閥值,則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返回原始狀態(例如,第二位置P12),其是第一偏轉構件60在施加第一外力EF1之前的狀態。
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由第一外力EF1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偏轉力BF1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60之第一力F1,則變形。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由第一外力EF1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偏轉力BF1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60之第一力F1,則彈性變形。第一力F1大於第一偏轉力BF1。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36的第一外力EF1。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減小由第一外力EF1所引起並傳遞到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衝擊。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該第一外力EF1,而允許可動構件14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該第一外力EF1,而允許可動構件14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而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基本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2靜止。
當連桿16接觸調整結構56的第一調整螺絲57時,可動構件14停在第一位置P1。可動構件14可停在設置於第一位置P1與第二位置P12之間的其他位置。
在圖12和圖16中,可動構件14可隨著第一外力EF1而從第二位置P12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然而,當在可動構件14處於中間位置P2到P11之一者處之狀態下施加第一外力EF1時,可動構件14可隨著第一外力EF1而從中間位置P2至P11之一者沿著第一方向D21上移動。
如圖11和圖15所示,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變形。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彈性變形。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彈性變形。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如果第二外力EF2大於第二閥值時,則變形。如果第二外力EF2小於或等於第二閥值,則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返回原始狀態(例如,第一位置P1),其是第二偏轉構件62在施加第二外力EF2之前的狀態。
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由第二外力EF2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偏轉力BF2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62之第二力F2而變形。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由第二外力EF2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偏轉力BF2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62之第二力F2而彈性變形。第二力F2大於第二偏轉力BF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36的第二外力EF2。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減小由第二外力EF2所引起並傳遞到電致動器32的衝擊。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二外力EF2而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二外力EF2而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而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基本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2靜止。
當連桿16接觸調整結構56的第二調整螺絲58時,可動構件14停在第二位置P12。可動構件14可停在設置於第二位置P12與第二位置P12之間的其他位置。
在圖11和圖15中,可動構件14隨著第二外力EF2而從第一位置P1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然而,當在可動構件14處於中間位置P2到P11之一者處之狀態下施加第二外力EF2時,可動構件14可隨著第二外力EF2而從中間位置P2到P11之一者沿著第二方向D22上移動。
如圖17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FD包含一基座構件112、一可動構件114以及一連桿116。基座構件112構造成附接到人力車輛2的車體2A。可動構件114構造成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連桿116構造成可動式將可動構件114連接到基座構件112。
連桿116具有大體上與第一具體實施例內連桿16結構相同的結構。連桿116包括一第一連桿118。第一連桿118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第一連桿18之結構相同的結構。第一連桿118繞著一第一樞轉軸PA5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12,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PA5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14。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52偏離該第一樞轉軸PA51。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52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PA51。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52可非平行於該第一樞轉軸PA51。
連桿116包括一第二連桿120。第二連桿120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第二連桿20之結構相同的結構。第二連桿120繞著一第二樞轉軸PA61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12,並繞著一第二附加樞轉軸PA62樞轉耦接到可動構件114。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62偏離該第二樞轉軸PA61。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62平行於該第二樞轉軸PA61。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62可非平行於該第二樞轉軸PA61。
可動構件114包括一導鏈器124。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可動構件114可包括一可移動主體,諸如變速器RD的可移動主體22。導鏈器124構造成接合鏈條C。導鏈器124構造成使鏈條C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連桿116構造成可動式將導鏈器124連接到基座構件112。第一連桿118繞著該第一附加樞轉軸PA52樞轉耦接到導鏈器124。第二連桿120繞著該第二附加樞轉軸PA62樞轉耦接到導鏈器124。
人力車輛2的該變速器FD包含一電致動器132。電致動器132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電致動器32之結構相同的結構。電致動器132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可動構件114。電致動器132構造成產生致動力AF2,以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可動構件114。電致動器132附接到基座構件112。電致動器132包括一致動器殼體134。致動器殼體134固定到基座構件11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致動器132可附接到基座構件112之外的構件(例如,可動構件114或連桿116)。
電致動器132包括一輸出部分136。輸出部分136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輸出部分36之結構相同的結構。輸出部分136可繞著一旋轉軸RA5相對於致動器殼體134旋轉。輸出部分136構造成繞著該旋轉軸RA5相對於致動器殼體134旋轉,以輸出該致動力AF2。輸出部分136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輸出部分36之結構相同的結構。
第二連桿120繞著該旋轉軸RA5樞轉耦接到輸出部分136。第二連桿120繞著該旋轉軸RA5通過輸出部分136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12。換句話說,該第二樞轉軸PA61與該旋轉軸RA5重疊。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二樞轉軸PA61可偏離該旋轉軸RA5。
由於連桿116具有與變速器RD的連桿16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所以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連桿16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16」、「20」、「39」、「40」、「42」、「12A」、「12B」、「P1」、「P12」、「D21」、「D22」、「RA2」、「PA11」、「PA12」、「PA21」和「PA22」用「112」、「114」、「116」、「120」、「139」、「140」、「142」、「112A」、「112B」、「P51」、「P52」、「D51」、「D52」、「RA5」、「PA51」、「PA52」、「PA61」和「PA62」來說明連桿116。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由於電動致動器132具有與變速器RD的電動致動器32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因此可利用圖9來描述電動致動器132的結構。如圖9所示,電致動器132包括一馬達150以及一齒輪結構152。由於電致動器132具有與變速器RD的電致動器32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所以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電致動器32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16」、「32」、「34」、「36」、「50」、「50A」、「52」、「54」、「AF1」、「G1」、「G2」、「G3」、「G4」、「G5」、「G6」、「G7」和「54G」用「112」、「114」、「132」、「132」、「134」、「136」、「150」、「150A」、「152」、「154」、「AF2」、「G11」、「G12」、「G13」、「G14」、「G15」、「G16」、「G17」和「154G」來說明電致動器132。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17所示,可動構件114構造成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一第一方向D51以及與該第一方向D51不同的一第二方向D52移動。電致動器132構造成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該第一方向D51和該第二方向D52操作移動可動構件114。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方向D52為第一方向D51的相對方向,且平行於第一方向D51。然而,若需要及/或想要,第二方向D52可為與第一方向D51不同的其他方向。例如,若需要及/或想要,第二方向D52可相對於第一方向D51傾斜。
可動構件114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該向內方向D61,朝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移動。可動構件114可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該向外方向D62,遠離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移動。該向外方向D62為該向內方向D61的相反方向。該第一方向D61包括該向內方向D61。該第二方向D52包括該向外方向D62。更具體係,該第一方向D51為該向內方向D51。該第二方向D52為該向外方向D62。該第一方向D51和該第二方向D52垂直於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然而,第一方向D51可包括向外方向D62,而第二方向D52可包括向內方向D61。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該第一方向D51和該第二方向D52之至少一者可不垂直於車體2A的橫向中心平面CP。
可動構件114可在一第一位置P51與一第二位置P52之間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該第一位置P51比該第二位置P52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從第二位置P52沿著第一方向D51或向內方向D61移動到第一位置P51。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從第一位置P51沿著第二方向D52或向外方向D62移動到第二位置P5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二位置P52可比第一位置P51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51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最小鏈輪FS1(參見例如圖2),第二位置P52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最大鏈輪FS2(參見例如圖2)。第一位置P51對應於最內側位置及/或低速檔位置。第二位置P52對應於最外側位置及/或高速檔位置。第一位置P51可亦稱為最內側位置P51或低速檔位置P51。第二位置P52可亦稱為最外側位置P52或高速檔位置P52。至少一中間位置定義在第一位置P51與第二位置P52之間。
電致動器132構造成隨著第二控制信號CS21,而沿著第一方向D51或向內方向D61移動可動構件114(參見例如圖3)。電致動器132構造成隨著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而沿著第二方向D52或向外方向D62移動可動構件114(參見例如圖3)。
圖18顯示可動構件114位於第一位置P51的變速器FD之狀態。圖19顯示可動構件114位於第二位置P52的變速器FD之狀態。
如圖18和圖19所示,變速器FD包括一調整結構156。調整結構156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調整結構56之結構相同的結構。調整結構156包括一第一調整螺絲157以及一第二調整螺絲158。基座構件112包括一第一螺紋孔112A與一第二螺紋孔112B。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調整結構56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20」、「56」、「57」、「58」、「12A」、「12B」、「P1」、「P12」、「D21」、「D22」、「57A」和「58A」用「112」、「114」、「120」、「156」、「157」、「158」、「112A」、「112B」、「P51」、「P52」、「D51」、「D52」、「157A」和「158A」來說明調整結構156。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18和圖19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FD包含一第一偏轉構件160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162。第二偏轉構件162為與第一偏轉構件160分開的構件。第一偏轉構件160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第一偏轉構件60之結構相同的結構。第二偏轉構件162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第二偏轉構件62之結構相同的結構。
如果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71旋轉,則電動致動器132構造成藉由第二偏轉構件162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可動構件114。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71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2傳遞到第一連桿118。可動構件1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經由第二偏轉構件162傳遞之致動力AF2,而沿著第一方向D51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
如果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沿著與第一旋轉方向D71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D72旋轉,則電動致動器132構造成藉由第一偏轉構件160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可動構件114。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72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2傳遞到第二連桿120。可動構件1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經由第一偏轉構件160傳遞之致動力AF2,而沿著第二方向D52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
如圖18所示,輸出部分136構造成操作上耦接到可動構件114,以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可動構件114。變速器FD更包含一輸出構件164。輸出構件164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輸出構件64之結構相同的結構。輸出構件164已耦接到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以隨著輸出部分136一起旋轉。輸出構件164可與電動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一起相對於致動器殼體134繞旋轉軸RA5旋轉。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輸出構件64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32」、「36」、「64」、「64A」、「64L」、「AF1」、「D41」、「D42」和「RA2」用「112」、「114」、「132」、「136」、「164」、「164A」、「164L」、「AF2」、「D71」、「D72」和「RA5」來說明輸出構件164。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18所示,變速器FD更包含一保護構件168。保護構件168具有大體上與變速器RD的保護構件68之結構相同的結構。保護構件168樞轉式耦接到基座構件112、可動構件114、連桿116和電致動器132之至少一者。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保護構件168透過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樞轉耦接到基座構件112。保護構件168樞轉耦接到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保護構件168可相對於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繞旋轉軸RA5樞轉。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保護構件68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20」、「32」、「36」、「38」、「64」、「68」、「68A」、「68L」、「69」、「69A」、「PA21」和「RA2」用「112」、「120」、「132」、「136」、「138」、「164」、「168」、「168A」、「168L」、「169」、「169A」、「PA61」和「RA5」來說明保護構件164。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20所示,第二偏轉構件162、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2傳遞到第一連桿118。第一偏轉構件160、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2傳遞到第二連桿120。
輸出構件164包括可與保護構件168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部件170。保護構件168包括可與輸出構件164的第一接觸部件170接觸之一第一附加接觸部件172。保護構件168包括可與第二連桿120接觸的一第二接觸部件174。第二連桿120包括可與保護構件168的第二接觸部件174接觸之一第二附加接觸部件176。
第一接觸部件170、第一附加接觸部件172、第二接觸部件174和第二附加接觸部件176具有與變速器RD的第一接觸部件70、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第二接觸部件74和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如此,可運用第一接觸部件70、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第二接觸部件74和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20」、「64」、「68」、「70」、「70A」、「72」、「72A」、「74」、「74A」、「76」、「76A」、「D41」和「D42」用「112」、「114」、「120」、「164」、「168」、「170」、「170A」、「172」、「172A」、「174」、「174A」、「176」、「176A」、「D71」和「D72」來說明第一接觸部件170、第一附加接觸部件172、第二接觸部件174和第二附加接觸部件176。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由於連桿116、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具有與變速器RD的連桿16、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因此可利用圖14來描述連桿116、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連桿16、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6」、「18」、「32」、「36」、「39」、「60」、「60A」、「60B」、「62」、「62A」、「62B」、「64」、「64L」、「68」、「68L」、「70」、「72」、「74」、「76」、「78」、「80」、「80A」、「80B」、「82」和「PA21」用「116」、「118」、「132」、「136」、「139」、「160」、「160A」、「160B」、「162」、「162A」、「162B」、「164」、「164L」、「168」、「168L」、「170」、「172」、「174」、「176」、「178」、「180」、「180A」、「180B」、「182」和「PA61」來說明連桿116、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第二連桿120、第一偏轉構件160、第二偏轉構件162、第三偏轉構件186、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具有與變速器RD的第二連桿20、第一偏轉構件60、第二偏轉構件62、第三偏轉構件86、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可運用關於變速器RD的第二連桿20、第一偏轉構件60、第二偏轉構件62、第三偏轉構件86、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描述,藉由取代參考編號「12」、「14」、「16」、「18」、「32」、「36」、「39」、「60」、「60A」、「60B」、「62」、「62A」、「62B」、「64」、「64L」、「68」、「68L」、「70」、「72」、「74」、「76」、「78」、「78A」、「80」、「80A」、「80B」、「86」、「D21」、「D22」、「RD」、「P12」和「PA21」用「112」、「114」、「116」、「118」、「132」、「136」、「139」、「160」、「160A」、「160B」、「162」、「162A」、「162B」、「164」、「164L」、「168」、「168L」、「170」、「172」、「174」、「176」、「178」、「178A」、「180」、「180A」、「180B」、「186」、「D51」、「D52」、「FD」、「P52」和「PA61」來說明第二連桿120、第一偏轉構件160、第二偏轉構件162、第三偏轉構件186、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圖21顯示變速器FD的狀態,其中可動構件114隨著第二外力EF52而從第一位置P51(參見例如圖18)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到第二位置P52。圖22顯示變速器FD的狀態,其中可動構件114隨著第一外力EF51而從第二位置P52(參見例如圖19)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到第一位置P51。第一外力EF51和第二外力EF52之每一者是由可動構件114和連桿116之至少一者與路面上所提供物體接觸而引起。在圖21和圖22中,可動構件114省略導鏈器124。
如圖19和圖22所示,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51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變形。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51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彈性變形。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51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彈性變形。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如果第一外力EF51大於第一閥值時,則變形。如果第一外力EF51小於或等於第一閥值,則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返回原始狀態(例如,第二位置P52),其是第一偏轉構件160在施加第一外力EF51之前的狀態。
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隨著由第一外力EF51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160的第一偏轉力BF51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160之第一力F51則變形。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隨著由第一外力EF51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160的第一偏轉力BF51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160之第一力F51,則彈性變形。第一力F51大於第一偏轉力BF51。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136的第一外力EF51。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減小由第一外力EF51所引起並傳遞到電致動器132的衝擊。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一外力EF51,而沿著第一方向D51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第一偏轉構件160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一外力EF51,而沿著第一方向D51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而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基本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12靜止。
當連桿116接觸調整結構156的第一調整螺絲157時,可動構件114停在第一位置P51。可動構件114可停在設置於第一位置P51與第二位置P52之間的其他位置。
如圖18和圖21所示,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52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變形。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52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彈性變形。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52到可動構件114和連桿116之至少一者,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可動構件114時,則彈性變形。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如果第二外力EF52大於第二閥值時,則變形。如果第二外力EF52小於或等於第二閥值,則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返回原始狀態(例如,第一位置P51),其是第二偏轉構件162在施加第二外力EF52之前的狀態。
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隨著由第二外力EF52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162的第二偏轉力BF52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162之第二力F52而變形。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隨著由第二外力EF52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162的第二偏轉力BF52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162之第二力F52而彈性變形。第二力F52大於第二偏轉力BF5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136的第二外力EF52。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減小由第二外力EF52所引起並傳遞到電致動器132的衝擊。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二外力EF52,而沿著第二方向D52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第二偏轉構件162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二外力EF52,而沿著第二方向D52相對於基座構件112移動,而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136基本上相對於基座構件112靜止。
當連桿116接觸調整結構156的第二調整螺絲158時,可動構件114停在第二位置P52。可動構件114可停在設置於第二位置P52與第二位置P52之間的其他位置。
如圖3所示,變速器RD包括一位置感測器88和一馬達驅動器90。電致動器32電性連接到位置感測器88和馬達驅動器90。位置感測器88構造成感測變速器RD的當前檔位(例如,可動構件14的當前位置)。位置感測器88的多個範例包括一電位計(Potentiometer)和一旋轉編碼器(Rotary Encoder)。位置感測器88構造成將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絕對旋轉位置感測為變速器RD的當前檔位。馬達驅動器90構造成基於由該位置感測器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3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位置感測器88包括一位置偵測器88A以及一感測對象88B。感測對象88B附接到第一至第七齒輪G1至G7之一者(參見例如圖9),以隨著第一至第七齒輪G1至G7之一者(參見例如圖9)一起旋轉。位置偵測器88A構造成偵測感測對象88B的旋轉位置,以偵測可動構件14的位置。位置偵測器88A的多個範例包括一光位置偵測器以及一磁位置偵測器。感測對象88B的多個範例包括具有複數個狹縫的碟盤和具有複數個磁極的磁鐵。然而,位置感測器8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具體實施例與範例。
變速器RD包含一控制器92以及一通訊器94。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控制器92和通訊器94構造成固接到電致動器32。然而,控制器92之至少一者可固接到變速器RD的另一構件(例如可動構件14或連桿16)或諸如操作裝置3、操作裝置4、變速器FD、電源PS和有線通訊結構WS的其他裝置。
控制器92構造成使用有線通訊結構WS電性連接到變速器FD和電源PS。通訊器94構造成與操作裝置3、操作裝置4、變速器FD和電源PS通訊。控制器92構造成根據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和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來控制變速器RD。控制器92構造成根據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來控制變速器FD。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控制器92構造成控制電致動器32以使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而沿著向內方向D31(參見例如圖10)移動。控制器92構造成控制電致動器32以使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而沿向外方向D32(參見例如圖10)移動。
控制器92構造成控制電致動器132以使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而沿著向內方向D61(參見例如圖17)移動。控制器92構造成控制電致動器132以使可動構件114隨著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而沿向外方向D62(參見例如圖17)移動。
通訊器94包括構造成建立無線通訊頻道的無線通訊器WC3。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經由該無線通訊頻道與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進行通訊。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無線接收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
控制器92包括一處理器92P、一記憶體92M、一電路板92C和一系統匯流排92D。處理器92P和記憶體92M係電性固接到電路板92C上。處理器92P包括一中央處理單元(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以及一記憶體控制器。記憶體92M電性連接到處理器92P。記憶體92M包括一唯讀記憶體(ROM,read only memory)以及一隨機存取記憶體(Random-Access Memory, RAM),記憶體92M包括儲存區,每一區都在該ROM和該RAM內具有一位址。處理器92P構造成控制記憶體92M將資料儲存在記憶體92M的該等儲存區內,並從記憶體92M的該等儲存區內讀取資料。記憶體92M(例如該ROM)儲存程式,該程式讀入處理器92P,並藉此執行控制器92的組態及/或演算法。
該無線通訊器WC3電性固接在電路板92C上。電路板92C固定到致動器殼體34(參見例如圖8)。該無線通訊器WC3用電路板92C和系統匯流排92D電性連接到處理器92P和記憶體92M。該無線通訊器WC3包括一信號發射電路、一信號接收電路以及一天線。如此,該無線通訊器WC3可亦稱為無線通訊器電路WC3。
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使用預定的無線通信協定,將數位信號疊加在載波上,然後以無線方式發射一控制信號。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使用一加密金鑰加密一控制信號來產生已加密的無線信號。
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經由該天線接收一無線信號。在第一具體該實施例中,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解碼無線信號,以識別從該操作裝置3及/或該操作裝置4以無線方式發送的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及/或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該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使用該加密金鑰將該無線信號解密。
如圖3所示,操作裝置3包括一第一無線通訊器WC1,其構造成以無線方式發射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以及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以無線方式接收資訊。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電性連接到該第一電開關SW11,以隨著該第一使用者輸入U11而發射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電性連接到該第一附加電開關SW12,以隨著該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U12而發射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
操作裝置3包括一第一處理器3P、一第一記憶體3M、一第一電路板3C和一第一系統匯流排3D。第一處理器3P和第一記憶體3M係電性固接在第一電路板3C上。第一處理器3P包括一CPU和一記憶體控制器。第一記憶體3M係電性連接到第一處理器3P。第一記憶體3M包括一ROM和一RAM,第一記憶體3M包括儲存區,每一區在該ROM和該RAM具有一位址。第一處理器3P構造成控制第一記憶體3M,以將資料儲存在第一記憶體3M的該等儲存區內,並從第一記憶體3M的該等儲存區內讀取資料。第一電路板3C、該第一電開關SW11和該第一附加電開關SW12係電性連接到該第一系統匯流排3D。該第一電開關SW11和該第一附加電開關SW12使用第一電路板3C和第一系統匯流排3D,以電性連接到第一處理器3P和第一記憶體3M。第一記憶體3M(例如,ROM)儲存一程式。該程式讀入第一處理器3P,並藉此執行操作裝置3的組態及/或演算法。
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係電性固接在第一電路板3C上。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使用第一電路板3C和第一系統匯流排3D,以電性連接到第一處理器3P和第一記憶體3M。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包括一信號發射電路、一信號接收電路以及一天線。如此,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可亦稱為第一無線通訊電路WC1。
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使用預定的無線通訊協定在載波上疊加諸如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和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這類數位信號,以無線方式發射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和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使用加密金鑰來加密一控制信號(例如,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或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以產生加密的無線信號。
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經由該天線接收一無線信號。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解碼該無線信號,以識別從另一無線通訊器無線發射的信號及/或資訊。該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使用該加密金鑰將該無線信號解密。
操作裝置3包括一第一電源3E。第一電源3E構造成供電給操作裝置3。第一電源3E構造成電性連接到操作裝置3。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一電源3E包括一第一電池和一第一電池固定架。該第一電池包括一可替換及/或可充電電池。該第一電池固定架構造成經由第一電路板3C和第一系統匯流排3D以電性連接到操作裝置3。該第一電池構造成可分離式附接到該第一電池固定架。然而,第一電源3E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例如,代替或除了該第一電池和該第一電池固定架之外,第一電源3E可包括諸如電容器和發電元件(例如,壓電元件)的另一組件。
如圖3所示,操作裝置4包括一第二無線通訊器WC2,其構造成無線式發射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以及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無線式接收資訊。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電性連接到該第二電開關SW21,以隨著該第二使用者輸入U21而發射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電性連接到該第二附加電開關SW22,以隨著該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U22而發射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
操作裝置4包括一第二處理器4P、一第二記憶體4M、一第二電路板4C和一第二系統匯流排4D。第二處理器4P和第二記憶體4M係電性固接在第二電路板4C上。第二處理器4P包括一CPU和一記憶體控制器。第二記憶體4M係電性連接到第二處理器4P。第二記憶體4M包括一ROM和一RAM。第二記憶體4M包括多個儲存區,每一區在該ROM和該RAM內具有一位址。第二處理器4P構造成控制第二記憶體4M,以將資料儲存在第二記憶體4M的該等儲存區內,並從第二記憶體4M的該等儲存區內讀取資料。第二電路板4C、該第二電開關SW21和該第二附加電開關SW22係電性連接到該第二系統匯流排4D。該第二電開關SW21和該第二附加電開關SW22使用第二電路板4C和第二系統匯流排4D,以電性連接到第二處理器4P和第二記憶體4M。第二記憶體4M(例如該ROM)儲存一程式。該程式讀入第二處理器4P,並藉此執行操作裝置4的組態及/或演算法。
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係電性固接在第二電路板4C上。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使用第二電路板4C和第二系統匯流排4D,以電性連接到第二處理器4P和第二記憶體4M。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包括一信號發射電路、一信號接收電路以及一天線。如此,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可亦稱為第二無線通訊電路WC2。
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使用預定的無線通訊協定在載波上疊加諸如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這類數位信號,以無線方式發射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使用加密金鑰來加密一控制信號(例如,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或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以產生加密的無線信號。
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經由該天線接收一無線信號。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解碼該無線信號,以識別從另一無線通訊器無線發射的信號及/或資訊。該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使用該加密金鑰將該無線信號解密。
操作裝置4包括一第二電源4E。第二電源4E構造成供電給操作裝置4。第二電源4E構造成電性連接到操作裝置4。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第二電源4E包括一第二電池和一第二電池固定架。該第二電池包括一可替換及/或可充電電池。該第二電池固定架構造成經由第二電路板4C和第二系統匯流排4D電性連接到操作裝置4。該第二電池構造成可分離式附接到該第二電池固定架。然而,第二電源4E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例如,代替或除了第二電池和第二電池固定架之外,第二電源4E可包括諸如電容器和發電元件(例如,壓電元件)的另一組件。
每一變速器RD、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之每一者具有一配對模式。在配對模式下,無線通訊器WC3與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在無線通訊器WC3與第一無線通訊器WC1之間建立無線通訊頻道。在配對模式下,無線通訊器WC3與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在無線通訊器WC3與第二無線通訊器WC2之間建立無線通訊頻道。變速器RD、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之每一者構造成儲存唯一識別資訊。
在變速器RD的配對模式下,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將指示變速器RD的識別資訊傳輸給第一無線通訊器WC1,及/或構造成接收指示操作裝置3的第一識別資訊。在變速器RD的配對模式下,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將指示變速器RD的識別資訊傳輸給第二無線通訊器WC2,及/或構造成接收指示操作裝置4的第二識別資訊。
在操作裝置3的配對模式下,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將指示操作裝置3的第一識別資訊傳輸給無線通訊器WC3,及/或構造成接收指示變速器RD的識別資訊。在操作裝置4的配對模式下,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將指示操作裝置4的第二識別資訊傳輸給無線通訊器WC3,及/或構造成接收指示變速器RD的識別資訊。
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基於識別資訊及/或第一識別資訊,以識別從第一無線通訊器WC1發送的信號。無線通訊器WC3構造成基於識別資訊及/或第二識別資訊,以識別從第二無線通訊器WC2發送的信號。
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構造成基於識別資訊及/或第一識別資訊,以識別從無線通訊器WC3發送的信號。第二無線通訊器WC2構造成基於識別資訊及/或第二識別資訊,以識別從無線通訊器WC3發送的信號。
如圖3所示,變速器FD包括一位置感測器188和一馬達驅動器190。電致動器132係電性連接到位置感測器188和馬達驅動器190。位置感測器188構造成感測變速器FD的當前檔位(例如,可動構件14的當前位置)。位置感測器188的多個範例包括一電位計和一旋轉編碼器。位置感測器188構造成將電致動器132的輸出部分36之絕對旋轉位置感測為變速器FD的當前檔位。馬達驅動器190構造成基於由該位置感測器1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13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位置感測器188包括一位置偵測器188A以及一感測對象188B。感測對象188B附接到第一至第七齒輪G11至G17之一者(參見例如圖9),以隨著第一至第七齒輪G11至G17之一者(參見例如圖9)一起旋轉。位置偵測器188A構造成偵測感測對象188B的旋轉位置,以偵測可動構件14的位置。位置偵測器188A的多個範例包括一光位置偵測器以及一磁位置偵測器。感測對象188B的多個範例包括具有複數個狹縫的碟盤和具有複數個磁極的磁鐵。然而,位置感測器188的結構並不受限於上述具體實施例與範例。
如圖3所示,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產生一第一控制命令CC11。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產生一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產生一第二控制命令CC21。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產生一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
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彼此可區分。該第一控制命令CC11、該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彼此可區分。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該第一控制信號CS11和該第一控制命令CC11指示變速器RD降檔。該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和該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指示變速器RD升檔。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指示變速器FD升檔。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和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指示變速器FD降檔。
如圖3所示,馬達驅動器90構造成基於由控制器92產生的該第一控制命令CC11和該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以控制電致動器32。馬達驅動器90構造成基於該第一控制命令CC11和位置感測器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32,以使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一個檔位。馬達驅動器90構造成基於該第一附加控制命令CC12和位置感測器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32,以使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一個檔位。
馬達驅動器190構造成基於由控制器92產生的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來控制電致動器132。馬達驅動器190構造成基於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位置感測器1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132,以使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第一方向D51移動一個檔位。馬達驅動器190構造成基於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和位置感測器188感測到的當前檔位來控制電致動器132,以使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沿著第二方向D52移動一個檔位。
如圖3所示,控制器92、變速器FD、電源PS使用電力線通訊(PLC)技術經由該有線通訊結構WS彼此通訊。更具體係,有線通訊結構WS的多個電纜之每一者包括一接地線及一電壓線,其用可分離方式連接到由通訊介面形成的一序列匯流排。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控制器92、變速器FD和電源PS都可使用PLC技術透過該電壓線彼此通訊。
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透過該有線通訊結構WS從控制器92發射到變速器FD。然而,變速器FD可包括一無線通訊器,其構造成無線式接收該第二控制信號CS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信號CS22。在此具體實施例中,可從人力車輛2省略電源PS和有線通訊結構WS。取而代之,變速器RD和變速器FD之每一者可包括一電池。
PLC技術用於在電氣組件之間通訊。該PLC在導體上承載資料,而該導體亦同時用於傳輸電力或將電力分配到該電零件。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電力從電源PS經由有線通訊結構WS供應給變速器RD和變速器FD。此外,控制器92可使用該PLC透過該有線通訊結構WS,從變速器RD、變速器FD和電源PS接收資訊信號。
PLC使用唯一識別資訊(諸如唯一識別碼),該唯一識別資訊係指派給變速器RD、變速器FD和電源PS之每一者。變速器RD、變速器FD和電源PS之每一者構造成儲存該識別資訊。基於該識別資訊,變速器RD、變速器FD和電源PS之每一者構造成可在經由該有線通訊結構WS發送的控制信號之間,基於該識別資訊識別其自身必需的資訊信號。例如,控制器92構造成使用該有線通訊結構WS,以辨識從變速器RD、變速器FD和電源PS發送的資訊信號。但是,如果需要及/或期望的話,除了接地線和電壓線之外,還可提供單獨的信號線來傳輸資料,而不是使用該PLC技術。
通訊器94包括構造成建立有線通訊通道(諸如PLC)的有線通訊器PC1。該有線通訊器PC1係電性固接在電路板92C上。該有線通訊器PC1係連接到該有線通訊結構WS、變速器RD和系統匯流排92D。該有線通訊器PC1構造成將輸入信號分離為一電源電壓和控制信號。該有線通訊器PC1構造成將該電源電壓調節到控制器92和變速器RD可適當工作的位準。該有線通訊器PC1進一步構造成將諸如該第二控制命令CC21和該第二附加控制命令CC22之類的輸出信號,疊加在從電源PS施加至該有效通訊結構WS之該電源電壓上。
變速器FD包括一有線通訊器PC2。電源PS包括一有線通訊器PC3。操作裝置3包括一有線通訊器PC4。操作裝置4包括一有線通訊器PC5。有線通訊器PC1、PC2、PC3、PC4和PC5構造成使用PLC相互通訊。有線通訊器PC2、PC3、PC4和PC5具有與有線通訊器PC1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變速器RD包括一電纜連接器CN1,其以可拆卸式連接該有線通訊結構WS的電纜(例如,電纜EC1)。電纜連接器CN1構造成電性連接到控制器92和有線通訊器PC1。控制器92構造成經由電纜連接器CN1和有線通訊器PC1從電源PS接受電力。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電纜連接器CN1設置於致動器殼體34處。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纜連接器CN1可設置於另一構件,諸如基座構件12、可動構件14和連桿16。
如圖8所示,電纜連接器CN1設置於電致動器32的致動器殼體34處。電致動器32構造成經由電纜EC1與操作裝置3電性連接。電纜連接器CN1構造成經由電纜EC1接受從電源PS供應的電力。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纜連接器CN1可構造成接受從直接固接到變速器RD的電源所供應之電力。
如圖3所示,控制器92構造成偵測電纜是否已連接到電纜連接器CN1。例如,控制器92構造成如果無線通訊器WC3尚未配接另一無線通訊器,則隨著電纜和電纜連接器CN1之間的連接,而自動執行無線通訊器WC3的配接操作。控制器92可構造成隨著另一輸入而執行配接操作。
變速器FD包括一電纜連接器CN2,其可拆卸式連接該有線通訊結構WS的電纜(例如,電纜EC2)。電纜連接器CN2構造成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器PC2。電致動器132、有線通訊器PC2和馬達驅動器190構造成經由電纜連接器CN2和有線通訊器PC2從電源PS接受電力。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電纜連接器CN2具有與變速器RD的電纜連接器CN1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電纜連接器CN2設置於致動器殼體134處。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纜連接器CN2可設置於另一構件,諸如基座構件112、可動構件114和連桿116。
如圖3所示,操作裝置3構造成如果有線通訊器PC4沒有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結構WS,則選擇第一無線通訊器WC1。操作裝置4構造成如果有線通訊器PC5沒有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結構WS,則選擇第二無線通訊器WC2。
如果控制器92從操作裝置3無線接收到控制信號CS11及/或CS12,則控制器92構造成選擇無線通訊器WC3。如果控制器92從操作裝置4無線接收到控制信號CS21及/或CS22,則控制器92構造成選擇無線通訊器WC3。
如圖23所示,如果操作裝置3和4的有線通訊器PC4和PC5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結構WS,則控制器92構造成使用有線通訊器PC1透過有線通訊結構WS與操作裝置3和4通訊。操作裝置3構造成如果有線通訊器PC4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結構WS,則選擇有線通訊器PC4。操作裝置4構造成如果有線通訊器PC5電性連接到有線通訊結構WS,則選擇有線通訊器PC5。
如果控制器92從操作裝置3經由有線通訊結構WS接收到控制信號CS11及/或CS12,則控制器92構造成選擇有線通訊器PC1。如果控制器92從操作裝置4經由有線通訊結構WS接收到控制信號CS21及/或CS22,則控制器92構造成選擇有線通訊器PC1。控制器92可構造成隨著另一輸入而改變有線通訊通道與無線通訊頻道之間的通訊通道。
如圖3所示,人力車輛2包括一感測器SS1。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感測器SS1構造成感測人力車輛2的狀態。感測器SS1包括加速度感測器、旋轉感測器、陀螺儀感測器、扭矩感測器和運動感測器之至少一者。加速度感測器構造成感測車輪W2和後鏈輪總成RS之至少一者的加速度(參見例如圖1)。旋轉感測器構造成感測車輪W2和後鏈輪總成RS之至少一者的旋轉(參見例如圖1)。陀螺儀感測器構造成感測人力車輛2相對於重力方向的姿態。扭矩感測器構造成感測施加到曲柄CR的扭矩。馬達感測器構造成感測車輪W2和後鏈輪總成RS之至少一者的旋轉(參見例如圖1)。控制器92構造成經由電纜連接器CN1接收感測器SS1的偵測結果。
例如,在感測器SS1構造成感測人力車輛2相對於重力方向的傾斜角度之情況下,感測器SS1感測的傾斜角度表示人力車輛2所行駛路面的傾斜角度。感測器SS1構造成經過校準(例如,歸位)以基於感測器SS1校準時的感測器SS1之姿勢來執行感測器SS1的歸零調整。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感測器SS1固接到輪轂總成H,該總成構造成旋轉支撐後鏈輪總成RS。然而,該感測器SS1的位置及/或功能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例如,在感測器SS1包括扭矩感測器的情況下,感測器SS1可固接到曲柄CR。
人力車輛2包括一發電機98,其構造成利用車輪W1及/或W2的旋轉來發電。發電機98構造成電性連接到變速器RD的控制器92。發電機98固接到輪轂總成H(參見例如圖2)。輪轂總成H可亦稱為一輪轂發電機H。感測器SS1固接到輪轂總成H。變速器RD包括一附加連接器CN3。附加連接器CN3構造成經由電纜EC3電性連接到發電機98和感測器SS1。變速器RD構造成使用發電機98供應的電力。若需要及/或想要,可從人力車輛2可省略發電機98。感測器SS1可構造成與變速器RD的無線通訊器WC3進行無線通訊。
人力車輛2包括一踏頻感測器SS2。人力車輛2的狀態可包括人力車輛2的踏頻。踏頻感測器SS2構造成感測人力車輛2的踏頻。踏頻感測器SS2構造成感測曲柄CR的轉速。控制器92構造成獲得踏頻感測器SS2所感測的踏頻。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如圖1所示,踏頻感測器SS2固接在車體2A上。然而,踏頻感測器SS2的位置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例如,踏頻感測器SS2可設置在曲柄CR的曲柄軸、曲柄CR的曲柄臂、附接到曲柄CR的踏板之任一者處。踏頻感測器SS2構造成與變速器RD的控制器92進行無線通訊。然而,踏頻感測器SS2可構造成經由有線通訊結構WS電性連接到變速器RD。
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根據人力車輛2的行駛狀況來控制電動致動器32及/或電動致動器132。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行駛狀況與閥值之間的比較來控制電動致動器32及/或電動致動器132。
控制器92具有一手動變速模式以及一自動變速模式。在手動變速模式下,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從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發送的控制信號CS11、CS12、CS21和CS22來控制變速器RD和變速器FD。在自動變速模式中,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自動換檔規律R1(圖24)、變速器RD的當前檔位、變速器FD的當前檔位、由感測器SS1感測的人力車輛2之行駛狀態(例如,傾斜角度或車速),以及由踏頻感測器SS2感測的踏頻,而不使用從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傳送的控制信號,來控制變速器RD和變速器FD。在自動變速模式中,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自動換檔規律R1(圖24)、感測器SS1感測的傾斜角以及由踏頻感測器SS2感測的踏頻,而不使用從操作裝置3和操作裝置4傳送的控制信號,自動將曲柄CR的踏頻保持在較佳踏頻範圍內。控制器92構造成將該較佳踏頻範圍儲存在記憶體92M內。較佳踏頻範圍具有升檔閥值和降檔閥值,並且定義為從該升檔閥值到該降檔閥值。
在自動變速模式中,控制器92構造成如果踏頻感測器SS2感測到的踏頻高於升檔閥值達到一段確定時間,則執行變速器RD的升檔。控制器92構造成如果踏頻感測器SS2感測到的踏頻低於降檔閥值達到一段確定時間,則執行變速器RD的降檔。控制器92構造成將該確定時間儲存在記憶體92M內。每一升檔閥值和降檔閥值可亦稱為變速閥值。
在自動變速模式下,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感測器SS1感測的傾斜角來改變升檔閥值和降檔閥值。例如,控制器92構造成如果感測器SS1感測的傾斜角大於升檔閥值,則將升檔閥值和降檔閥值之每一者增加第一預定百分比。控制器92構造成如果感測器SS1感測的傾斜角大於降檔閥值,則將升檔閥值和降檔閥值之每一者減少第二預定百分比。控制器92構造成將該第一預定百分比、該第二預定百分比、升檔傾斜閥值和降檔傾斜閥值都儲存在記憶體92M中。
控制器92具有一同步變速模式以及一非同步變速模式。手動變速模式包括同步變速模式和非同步變速模式。在同步變速模式下,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同步換檔規律R2(圖24)和從操作裝置3發送的控制信號而不使用從操作裝置4發送的控制信號,來控制變速器RD和變速器FD。控制器92構造成將同步變速模式的同步換檔規律R2儲存在記憶體92M中。在非同步變速模式下,控制器92構造成基於從操作裝置3發送的控制信號來控制變速器RD,並且構造成基於從操作裝置4發送的控制信號來控制變速器FD。
如圖24所示,變速器RD具有第一至第十二檔位。變速器FD具有低與高檔位。驅動系統DT具有24個檔位。自動換檔規律R1具有24個檔位中的14個檔位。同步換檔規律R2使用24個檔位中的14個檔位。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自動換檔規律R1與同步換檔規律R2相同。然而,自動換檔規律R1可與同步換檔規律R2不同。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自動換檔規律R1和同步換檔規律R2之每一者用於升檔和降檔兩者。然而,控制器92可構造成使用升檔用的自動升檔規律和用於降檔而與自動升檔規律不同的自動降檔規律。控制器92可構造成使用升檔用的同步升檔規律和用於降檔而與同步升檔規律不同的同步降檔規律。
在變速器10省略變速器FD的情況下,前鏈輪總成FS可僅包括一單前鏈輪。在此具體實施例中,手動變速模式省略同步變速模式,並且圖24所示的人力車輛2之換檔規律省略同步換檔規律R2。自動換檔規律R1可為換檔規律中的最大和最小鏈輪RS1和RS12間之直排式。
在從人力車輛2省略手動變速模式的情況下,從手動變速模式省略同步變速模式,並且從圖24所示的人力車輛2之換檔規律中省略同步換檔規律R2。此外,可從操作裝置3省略操作裝置3的變速單元,並且可從操作裝置4省略操作裝置4的變速單元。
如圖3所示,操作裝置3包括構造成接收變速模式輸入U14的一變速模式操作開關SW14。控制器92構造成隨著變速模式操作開關SW14接收到的變速模式輸入U14,而在手動變速模式與自動變速模式之間改變變速模式。在人力車輛2只有手動變速模式和自動變速模式之一的情況下,可從操作裝置3中省略變速模式操作開關SW14。
操作裝置4包括一附加的變速模式開關SW24,其構造成接收附加變速模式輸入U24。在手動變速模式下,控制器92構造成隨著附加變速模式操作開關SW24接收到的附加變速模式輸入U24,而在同步變速模式與非同步變速模式之間改變變速模式。在人力車輛2僅具有手動變速模式和自動變速模式之一者及/或僅具有同步變速模式和非同步變速模式之一者當成手動變速模式之情況下,可從操作裝置4中省略該附加變速模式開關SW24。
如圖3所示,變速器RD包括一使用者界面96,使用者界面96構造成接收使用者輸入U3,以改變變速器RD的狀態。例如,使用者界面96構造成接收使用者輸入U3,以改變通訊模式、調整模式、設定值重設及/或變速器RD內的閥值。使用者界面96構造成電性連接到控制器92。
控制器92構造成偵測由使用者界面96接收到的使用者輸入U3。使用者輸入U3包括使用者界面96的單次正常操作、使用者界面96的長時間操作、及/或使用者界面96在預定時間週期內的操作總數(例如,連點擊兩次或雙擊)。控制器92可構造成根據使用者界面96的類型來確定使用者界面96的各種不同操作。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用者界面96包括一開關SW3。該開關SW3構造成隨著使用者輸入U3而啟動。開關SW3包括按鈕開關、撥號開關、觸覺開關、滑動開關、電容開關和撥動開關之至少一者。然而,使用者界面96並不受限於上述開關。使用者界面96可包括其他類型的介面,諸如觸控面板。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變速器RD可省略使用者界面96。
如圖3所示,變速器RD包含一資訊裝置97。資訊裝置97構造成將變速器RD的狀態通知使用者。資訊裝置97包括一指示器97A。指示器97A構造成指示變速器RD的狀態。變速器RD的狀態包括變速器RD的設定狀態、變速器RD的操作狀態、變速器RD的通訊狀態、變速器RD的異常及/或變速器RD的電源狀態(在變速器RD自帶電池的情況下)。例如,指示器97A包括發光二極體(LED)。指示器97A係電性連接到控制器92。指示器97A係電性固接到控制器92的電路板92C。指示器97A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
如圖3所示,變速器FD包括一使用者界面196,使用者界面196構造成接收使用者輸入U4,以改變變速器FD的狀態。例如,使用者界面196構造成接收使用者輸入U4,以改變通訊模式、調整模式、設定值重設及/或變速器FD內的閥值。使用者界面196構造成經由該有線通訊結構WS以電性連接到控制器92。
控制器92用於偵測使用者界面196接收到的使用者輸入U4。使用者輸入U4包括使用者界面196的單次正常操作、使用者界面196的長時間操作、及/或使用者界面196在預定時間週期內的操作總數(例如,連點擊兩次或雙擊)。控制器92可構造成根據使用者界面196的類型來確定使用者界面196的各種不同操作。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中,使用者界面196包括一開關SW4。該開關SW4構造成隨著使用者輸入U4而啟動。開關SW4包括按鈕開關、撥號開關、觸覺開關、滑動開關、電容開關和撥動開關之至少一者。然而,使用者界面196並不受限於上述開關。使用者界面196可包括其他類型的介面,諸如觸控面板。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變速器FD可省略使用者界面196。
如圖3所示,變速器FD包含一資訊裝置197。資訊裝置197構造成將變速器FD的狀態通知使用者。資訊裝置197包括一指示器197A。指示器197A構造成指示變速器FD的狀態。變速器FD的狀態包括變速器FD的設定狀態、變速器FD的操作狀態、變速器FD的通訊狀態、變速器FD的異常及/或變速器FD的電源狀態(在變速器FD自帶電池的情況下)。例如,指示器197A包括發光二極體(LED)。指示器197A係電性連接到控制器92。資訊裝置197並不受限於上述結構。 第二具體實施例
以下將參考圖25至圖30來說明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的變速器210。變速器210包括一變速器RD2和一變速器FD2。變速器RD2具有與變速器RD相同的結構及/或構造,除了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的配置。變速器FD2具有與變速器FD相同的結構及/或構造,除了電動致動器132、輸出構件146和保護構件148的配置。如此,實質具有與該第一具體實施例相同功能之元件在此採用相同編號,並且為了簡化起見,不會重複詳細說明及/或例示。
如圖25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RD2包含基座構件12、可動構件14以及連桿16。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RD2包含電致動器32。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RD2包含第一偏轉構件60以及第二偏轉構件62。變速器RD2更包含輸出構件64。變速器RD2更包含保護構件68。變速器RD2的基座構件12、可動構件14、連桿16、電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具有與變速器RD的基座構件12、可動構件14、連桿16、電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
在圖25中,變速器RD2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與圖13中所述該變速器RD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平面對稱。然而,變速器RD2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與圖13所述該變速器RD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可不對稱。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電致動器32附接到可動構件14。致動器殼體34固定到可動構件14。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致動器32可附接到另一構件,諸如基座構件12和連桿16。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21包括向外方向D32。第二方向D22包括向內方向D31。更具體係,第一方向D21為向外方向D32。第二方向D22為向內方向D31。然而,第一方向D21可包括向內方向D31,而第二方向D22可包括向外方向D32。
該第二位置P12比該第一位置P1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從第二位置P12沿著第一方向D21或向外方向D32移動到第一位置P1。可動構件14相對於基座構件12,從第一位置P1沿著第二方向D22或向內方向D31移動到第二位置P1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一位置P1可比第二位置P12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1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最小鏈輪RS12(參見例如圖2)。第二位置P12對應於後鏈輪總成RS的最大鏈輪RS1(參見例如圖2)。然而,第一位置P1可對應於最大鏈輪RS1、最內側位置及/或低速檔位置。第二位置P12可對應於最小鏈輪RS12、最外側位置及/或高速檔位置。
電致動器32構造成隨著第一控制信號CS11,而沿著第一方向D21或向外方向D32移動可動構件14(參見例如圖3)。電致動器32構造成隨著第一附加控制信號CS12,而沿著第二方向D22或向內方向D31移動可動構件14(參見例如圖3)。
圖26顯示可動構件14位於第一位置P1的變速器RD之狀態。圖27顯示可動構件14位於第二位置P12的變速器RD之狀態。在圖26和圖27中,可動構件14可省略導鏈器24。
如圖26和圖27所示,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如果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旋轉,則藉由第二偏轉構件62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一旋轉方向D41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一連桿18。可動構件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經由第二偏轉構件62傳遞之致動力AF1,而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
電動致動器32構造成如果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與第一旋轉方向D41相反的第二旋轉方向D42旋轉,則藉由第一偏轉構件60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沿著第二旋轉方向D42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二連桿20。可動構件14構造成隨著從電動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經由第一偏轉構件60傳遞之致動力AF1,而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
第二偏轉構件6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第一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一連桿18。第一偏轉構件60、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構造成隨著電致動器32的輸出部分36之第二旋轉,將致動力AF1傳遞到第二連桿20。
圖28顯示變速器RD的狀態,其中可動構件14隨著第二外力EF2而從第一位置P1(參見例如圖26)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到第二位置P12。圖29顯示變速器RD的狀態,其中可動構件14隨著第一外力EF1而從第二位置P12(參見例如圖27)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到第一位置P1。在圖28和圖29中,可動構件14省略導鏈器24。
如圖27和圖29所示,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一外力EF1來沿著第一方向D21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變形。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36的該第一外力EF1。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一外力EF1,而沿著第一方向D21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第一偏轉構件60構造成隨著由第一外力EF1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一偏轉構件60的第一偏轉力BF1而施加到第一偏轉構件60之第一力F1,則變形。
如圖26和圖28所示,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如果施加第二外力EF2沿著第二方向D22移動可動構件14時,則變形。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輸出部分36的該第二外力EF2。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允許可動構件14隨著該第二外力EF2,而沿著第二方向D22相對於基座構件12移動。第二偏轉構件62構造成隨著由第二外力EF2所引起並且抵抗第二偏轉構件62的第二偏轉力BF2而施加到第二偏轉構件62之第二力F2,則變形。
由於變速器RD2具有與變速器RD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因此關於變速器RD的描述可用於描述變速器RD2。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如圖30所示,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FD2包含基座構件112、可動構件114以及連桿116。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FD2包含電致動器132。人力車輛2的變速器FD2包含第一偏轉構件160以及第二偏轉構件162。變速器FD2更包含輸出構件164。變速器FD2更包含保護構件168。變速器FD2的基座構件112、可動構件114、連桿116、電致動器132、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具有與變速器FD的基座構件112、可動構件114、連桿116、電致動器132、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之結構基本相同的結構。
在圖30中,變速器FD2的連桿116、電動致動器132、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與圖20所述該變速器FD的連桿116、電動致動器132、輸出構件164和保護構件168平面對稱。然而,變速器FD2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與圖20所述該變速器FD的連桿16、電動致動器32、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可不對稱。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電致動器132附接到可動構件114。致動器殼體134固定到可動構件114。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電致動器132可附接到另一構件,諸如基座構件112和連桿116。
在第二具體實施例中,第一方向D51包括向外方向D62。第二方向D52包括向內方向D61。更具體係,第一方向D51為向外方向D62。第二方向D52為向內方向D61。然而,第一方向D51可包括向內方向D61,而第二方向D52可包括向外方向D62。
該第二位置P52比該第一位置P51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從第二位置P52沿著第一方向D51或向外方向D62移動到第一位置P51。可動構件114相對於基座構件112,從第一位置P51沿著第二方向D52或向內方向D61移動到第二位置P52。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第一位置P51可比第二位置P52較靠近橫向中心平面CP。
第一位置P51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最大鏈輪FS2(參見例如圖2),第二位置P52對應於前鏈輪總成FS的最小鏈輪FS1(參見例如圖2),然而,第一位置P51可對應於最小鏈輪FS1、最內側位置及/或高速檔位置。第二位置P52可對應於最大鏈輪FS2、最外側位置及/或低速檔位置。
由於變速器FD2具有與變速器FD的結構基本相同之結構,因此關於變速器FD的描述可用於描述變速器FD2。如此,為了簡化起見,將不再詳細說明。 修改例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的變速器RD中,如圖12所示,第一偏轉構件60和第二偏轉構件62之至少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第一偏轉構件60和第二偏轉構件62之每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然而,第一偏轉構件60以及第二偏轉構件62的結構並不受限於第一具體實施例內揭示的結構。如圖31所示,變速器RD可包含一第一偏轉構件360以及一第二偏轉構件362。第一偏轉構件360和第二偏轉構件362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在圖31中,第一偏轉構件360和第二偏轉構件362之每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
在圖31所示的修改例中,第一接觸部件70的第一接觸面70A面向第二旋轉方向D42。第一附加接觸部件72的第一附加接觸面72A面向第一旋轉方向D41。第二接觸部件74的第二接觸面74A面向第一旋轉方向D41。第二附加接觸部件76的第二附加接觸面76A面向第二旋轉方向D42。
如果需要及/或想要,圖31的修改例可套用於圖20所示的變速器FD、圖25所示的變速器RD2和圖30所示的變速器FD2。
在第一具體實施例的變速器RD中,輸出構件64和保護構件68構造成接合連桿16的第二連桿20。然而,如果需要及/或想要,輸出構件94和保護構件68可構造成接合連桿16的第一連桿18。如果需要及/或想要,相同修改可套用於圖20所示的變速器FD、圖25所示的變速器RD2和圖30所示的變速器FD2。
本說明書中使用的「含有」及其變化為開放式用語,指定存在的陳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但是未排除存在的其他未陳述特徵、元件、組件、整數及/或步驟。此概念亦適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文字,例如「具有」、「包括」及其變化等用語。
以單個型態使用的「構件」、「區段」、「部分」、「部件」、「元件」、「本體」以及「結構」等術語可具有單個與複數個部件的雙重用意。
諸如本說明書所引用「第一」、「第二」的序詞僅為識別,並不具備其他意義,例如特定順序等等。再者,例如「第一元件」用詞本身並未表示存在「第二元件」,並且「第二元件」用詞本身並未表示存在「第一元件」。
如本說明書所使用,「配接」用詞可涵蓋彼此具有不同形狀或結構的元件配接組態,加上其中彼此具有相同形狀或結構的元件配接組態。
在本說明書中,「一」、「一或多個」以及「至少一者」可交換使用。
本發明中使用的詞語「之至少一者」表示期望選擇之「一或多者」。針對一範例,如果其選擇的數量是二,則本發明中使用的詞語「之至少一者」意味著「僅一單個選擇」或「兩選擇之兩者」。對於其他範例,如果其選擇的數量等於或三個以上,則本發明中使用的詞語「之至少一者」意指「僅一單個選擇」或「等於或兩個以上選擇之任意組合」。例如,詞語「A和B之至少一者」涵蓋(1)僅A、(2) 僅B、和(3)A和B兩者。詞語「A、B和C之至少一者」涵蓋(1) 僅A、(2) 僅B、(3) 僅C、(4)A和B兩個、(5)B和C兩個、(6)A和C兩個、以及(7)A、B和C全部。換句話說,在本發明中,詞語「A和B之至少一者」並未意指「A之至少一者及B之至少一者」。
最後,諸如本說明書所使用的「大體上」、「大約」以及「約略」之程度用語表示合理的修改用語偏移量,使得結果未顯著改變。本申請案內所描述的所有數值可解釋為包括諸如「大體上」、「大約」以及「近似」的用語。
很明顯,本發明的許多修改與變化係鑑於上述教示。因此了解到,在文後申請專利範圍的範疇內,可用本說明書特定說明以外的實例來實踐本發明。
2:人力車輛 2A:車體 2B:座墊 2C:車手把 3,4:操作裝置 3E:第一電源 3P:第一處理器 3M:第一記憶體 3C:第一電路板 3D:第一系統匯流排 4E:第二電源 4P:第二處理器 4M:第二記憶體 4C:第二電路板 4D:第二系統匯流排 10,210,FD,RD,FD2,RD2:變速器 12,112:基座構件 12A,112A:第一螺紋孔 12B,112B:第二螺紋孔 14,114:可動構件 16,116:連桿 18,118:第一連桿 18A:第一連桿端部 18B:第一連桿相對端部 20,120:第二連桿 22:可移動本體 24,124:導鏈器 26:導體 28:導輪 30:張力導輪 32,132:電致動器 34,134:致動器殼體 36,136:輸出部分 36A:第一端部 36B:第二端部 38:輸出轉軸 39,139:第一拉桿 40,140:第二拉桿 42,142:中間部分 44:拉桿本體 46:附加拉桿本體 48:緊固件 50,150:馬達 50A:轉子轉軸 52,152:齒輪結構 54,154:旋轉限制結構 54G,154G:蝸輪 56,156:調整結構 57,157:第一調整螺絲 57A,157A:第一縱向軸 58,158:第二調整螺絲 58A,158A:第二縱向軸 60,160,360:第一偏轉構件 60A,160A:第一端部 60B,160B:第一相對端部 62,162,362:第二偏轉構件 62A,162A:第二端部 62B,162B:第二相對端部 64,164:輸出構件 64L,164L:輸出拉桿 64A,68A,69A:孔 68,168:保護構件 68L,168L:保護拉桿 69,169:中間構件 70,170:第一接觸部件 70A,170A:第一接觸面 72,172:第一附加接觸部件 72A,172A:第一附加接觸面 74,174:第二接觸部件 74A,174A:第二接觸面 76,176:第二附加接觸部件 76A,176A:第二附加接觸面 78,178:第一耦接部件 78A,178A:第一耦接凹部 80,178A:第二耦接部件 80A,180A:第二耦接凹部 82,182:第三耦接部件 86,186:第三偏轉構件 88,188:位置感測器 88A,188A:位置偵測器 88B,188B:感測對象 90,190:馬達驅動器 92:控制器 92P:處理器 92M:記憶體 92C:電路板 92D:系統匯流排 94:通訊器 96,196:使用者界面 97:資訊裝置 97A:指示器 98:發電機 A1,A2:旋轉中心軸 AF1,AF2:致動力 BF1,BF51:第一偏轉力 BF2,BF52:第二偏轉力 BK1,BK2:煞車裝置 C:鏈條 CC11:第一控制命令 CC12:第一附加控制命令 CC21:第二控制命令 CC22:第二附加控制命令 CN1,CN2:電纜連接器 CN3:附加連接器 CP:橫向中心平面 CR:曲柄 CS11:第一控制信號 CS12:第一附加控制信號 CS21:第二控制信號 CS22:第二附加控制信號 D1:橫向方向 D21,D51:第一方向 D22,D52:第二方向 D31,D61:向內方向 D32,D62:向外方向 D41,D71:第一旋轉方向 D42,D72:第二旋轉方向 DT:驅動系統 EC1,EC2,EC3:電纜 EF:外部輸入力 EF1,EF51:第一外力 EF2,EF52:第二外力 F1,F51:第一力 F2,F52:第二力 FS:前鏈輪總成 FS1,FS2:前鏈輪 G1-G7,G11-G17:齒輪 H:輪轂總成 P1,P51:第一位置 P12,P52:第二位置 P2-P11:中間位置 PA11,PA51:第一樞轉軸 PA12,PA52:第一附加樞轉軸 PA21,PA61:第二樞轉軸 PA22,PA62:第二附加樞轉軸 PA3:樞轉軸 PC1-PC5:有線通訊器 PS:電源 PS1:電池 R1:自動換檔規律 R2:同步換檔規律 RA11:導引旋轉軸 RA12:張力旋轉軸 RA2,RA5:旋轉軸 RS:後鏈輪總成 RS1-RS12:後鏈輪 SS1:感測器 SS2:踏頻感測器 SW11:第一電氣開關 SW12:第一附加電氣開關 SW14:變速模式操作開關 SW21:第二電氣開關 SW22:第二附加電氣開關 SW24:附加變速模式開關 SW3,SW4:開關 U11:第一使用者輸入 U12:第一附加使用者輸入 U14:變速模式輸入 U21:第二使用者輸入 U22:第二附加使用者輸入 U24:附加變速模式輸入 W1,W2:車輪 WC1:第一無線通訊器 WC2:第二無線通訊器 WC3:無線通訊器 WS:有線通訊結構
參考以下實施方式及附圖將更清楚瞭解本發明的更完整評價及其許多附加優點。
圖1為根據一第一具體實施例之含有變速器的人力車輛之側立面圖。
圖2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示意圖。
圖3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示意方塊圖(無線通訊)。
圖4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變速器之側立面圖(第一位置)。
圖5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變速器之側立面圖(第二位置)。
圖6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該變速器之透視圖。
圖7為沿著圖6中VII-VII線條的該變速器之剖面圖。
圖8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該變速器之透視圖。
圖9為該變速器中的一電致動器的內部結構之透視圖。
圖10為圖5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後視圖。
圖11為圖4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一位置)。
圖12為圖5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二位置)。
圖13為圖5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放大部分透視圖,其中已省略第二連桿(第二位置)。
圖14為圖4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連桿、輸出構件和保護構件之分解透視圖。
圖15為變速器中可動構件藉由第二外力從該第一位置移動到該第二位置之透視圖。
圖16為變速器中的一可動構件藉由第一外力從該第二位置移動到該第一位置之透視圖。
圖17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另一變速器之後視圖。
圖18為圖17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一位置)。
圖19為圖17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二位置)。
圖20為圖18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放大部分透視圖,其中已省略第二連桿(第二位置)。
圖21為圖17之該變速器中的一可動構件藉由第二外力從該第一位至移動到該第二位置之透視圖。
圖22為圖17之該變速器中的一可動構件藉由第一外力從該第二位置移動到該第一位置之透視圖。
圖23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示意方塊圖(有線通訊)。
圖24為圖1所例示之該人力車輛的換檔規律。
圖25為根據一第二具體實施例之變速器的放大部分透視圖,其中已省略第二連桿(第二位置)。
圖26為圖25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一位置)。
圖27為圖25所例示之該變速器的透視圖(第二位置)。
圖28為圖25之該變速器中可動構件藉由第二外力從該第一位至移動到該第二位置之透視圖。
圖29為圖25內該變速器中可動構件藉由第一外力從該第二位置移動到該第一位置之透視圖。
圖30為根據第二具體實施例之另一變速器的放大部分透視圖,其中已省略第二連桿(第二位置)。
圖31為根據一修改之變速器的部分透視面圖(第二位置)。
10,RD:變速器
12:基座構件
14:可動構件
16:連桿
18:第一連桿
20:第二連桿
32:電致動器
34:致動器殼體
36:輸出部分
40:第二拉桿
42:中間部分
44:拉桿本體
46:附加拉桿本體
48:緊固件
60:第一偏轉構件
62:第二偏轉構件
68:保護構件
86:第三偏轉構件
CN1:電纜連接器
EC1:電纜
PA12:第一附加樞轉軸
PA21:第二樞轉軸
PA22:第二附加樞轉軸

Claims (32)

  1.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包含: 一基座構件,其構造成附接到該人力車輛的一車體; 一可動構件,其構造成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移動; 一連桿,其構造成可移動式將該可動構件連接到該基座構件; 一電致動器,其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 一第一偏轉構件,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一方向施加第一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變形;以及 一第二偏轉構件,其構造成如果沿著該第二方向施加第二外力移動該可動構件時,則變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電致動器包括一輸出部分,其構造成操作上耦接到該可動構件,以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 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該輸出部分的該第一外力;以及 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減少傳輸到該輸出部分的該第二外力。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該第一外力,沿著該第一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以及 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允許該可動構件隨著該第二外力,沿著該第二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一相對端部;以及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端部操作上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
  5. 如請求項4所述之變速器,更包含: 一輸出構件,其耦接到該電動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端部耦接到該輸出構件。
  6. 如請求項5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輸出構件固定到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
  7. 如請求項4所述之變速器,更包含: 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第一力而變形,該第一力是由該第一外力所引起並且該第一力施加到該第一偏轉構件以抵抗該第一偏轉構件的第一偏轉力;以及 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第二力而變形,該第二力是由該第二外力所引起並且該第二外力施加到該第二偏轉構件以抵抗該第二偏轉構件的第二偏轉力而。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以一向內方向,朝該車體的一橫向中心平面移動; 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遠離該車體的該橫向中心平面的一向外方向上移動,該向外方向是該向內方向的相反方向; 該第一方向包括該向內方向;以及 該第二方向包括該向外方向。
  10.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
  11.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
  1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 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 該第二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二端部與一第二相對端部;以及 該第二偏轉構件的該第二端部耦接到該第一連桿。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變速器,其更包含: 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其中 該第二偏轉構件的該第二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14. 一種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包含: 一基座構件,其構造成附接到該人力車輛的一車體; 一可動構件,其構造成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第一方向以及與該第一方向不同的一第二方向移動; 一連桿,其構造成移動式將該可動構件連接到該基座構件; 一電致動器,其構造成操作上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該可動構件,該電致動器包括一輸出部分; 一第一偏轉構件;以及 一第二偏轉構件, 如果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一第一旋轉方向旋轉,則該電致動器構造成經由該第二偏轉構件沿著該第一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如果該電致動器的輸出部分沿著與該第一旋轉方向相反的一第二旋轉方向旋轉,則該電致動器構造成經由該第一偏轉構件沿著該第二方向移動該可動構件。
  1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沿著一向內方向,朝該車體的一橫向中心平面移動; 該可動構件可相對於該基座構件在遠離該車體的該橫向中心平面的一向外方向上移動,該向外方向是該向內方向的相反方向, 該第一方向包括該向內方向;以及 該第二方向包括該向外方向。
  1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拉伸彈簧。
  17.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和該第二偏轉構件之至少一者包括一壓縮彈簧。
  18.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 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 該第二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二端部與一第二相對端部;以及 該第二偏轉構件的該第二端部耦接到該第一連桿。
  19. 如請求項18所述之變速器,其更包含; 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其中 該第二偏轉構件的該第二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20.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包括一第一端部與一第一相對端部;以及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端部可操作上耦接到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變速器,其更包含: 一輸出構件,其耦接到該電動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
  22. 如請求項2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端部耦接到該輸出構件。
  23. 如請求項2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輸出構件固定到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
  24.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變速器,其更包含: 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的該第一相對端部耦接到該保護構件。
  25.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連桿包括一第一連桿和一第二連桿; 該第一連桿繞著一第一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一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以及 該第二連桿繞著一第二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並繞著一第二附加樞轉軸樞轉耦接到該可動構件。
  26. 如請求項14所述之變速器,其更包含 一保護構件,其樞轉耦接到該基座構件、該可動構件、該連桿和該電致動器之至少一者;以及 一輸出構件,其耦接到該電動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以隨著該輸出部分一起旋轉,其中 該輸出構件包括可與該保護構件接觸的一第一接觸部件。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保護構件包括可與該第二連桿接觸的一第二接觸部件。
  28.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二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沿著該第一旋轉方向之一第一旋轉,將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一連桿。
  29.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可動構件構造成隨著從該電動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經由該第二偏轉構件傳遞之該致動力,沿著該第一方向相對於該基座構件移動。
  30. 如請求項28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二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和該保護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之該第一旋轉,將該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一連桿。
  31. 如請求項25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沿著第二旋轉方向之一第二旋轉,將該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二連桿。
  32. 如請求項31所述之變速器,其中 該第一偏轉構件、該輸出構件和該保護構件構造成隨著該電致動器的該輸出部分之該第二旋轉,將該致動力傳遞到該第二連桿。
TW111117960A 2021-06-30 2022-05-13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TW2023024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17/363,006 US20230002006A1 (en) 2021-06-30 2021-06-30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7/363,006 2021-06-3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2412A true TW202302412A (zh) 2023-01-16

Family

ID=844924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17960A TW202302412A (zh) 2021-06-30 2022-05-13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02006A1 (zh)
CN (1) CN115535133A (zh)
DE (1) DE102022204961A1 (zh)
TW (1) TW20230241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787505B1 (en) * 2022-04-12 2023-10-17 Shimano Inc. Linkage and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794856B2 (en) * 2023-02-14 2023-10-24 Hazem Nihad Hamed Front derailleur electrical actua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3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535950A (en) * 1967-11-13 1970-10-27 Shimano Industrial Co Exposed speed change mechanism for a bicycle
US4259873A (en) * 1978-06-02 1981-04-07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US4437848A (en) * 1980-03-15 1984-03-20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US4610644A (en) * 1983-02-23 1986-09-09 Shimano Industrial Company Limited Derailleur for a bicycle
JPS6112486A (ja) * 1984-06-28 1986-01-20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イレ−ラ−
JPS63215481A (ja) * 1987-02-28 1988-09-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イレ−ラ−
JPH05270474A (ja) * 1992-03-23 1993-10-19 Maeda Kogyo Kk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ーラ
JP2607328Y2 (ja) * 1993-11-12 2001-07-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リヤディレーラ
JP3372616B2 (ja) * 1993-11-30 2003-02-04 株式会社シマノ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US5695421A (en) * 1996-02-21 1997-12-09 Shimano Inc. Elastomer coated coil spring and chain derailleur employing same
US5860880A (en) * 1996-11-21 1999-01-19 Shimano, Inc. Low normal bicycle derailleur which allows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chain guide toward the rear wheel in response to a force directed laterally towards the rear wheel
US6093122A (en) * 1998-01-09 2000-07-25 Sram Corporation Hybrid spring for bicycle derailleurs
US6315688B1 (en) * 1998-09-10 2001-11-13 Sram Corporation Derailleur link
US6162140A (en) * 1998-12-18 2000-12-19 Shimano, Inc. Motor driven derailleur
US6997835B2 (en) * 2002-11-26 2006-02-14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power storing mechanism
US6979009B2 (en) * 2004-02-26 2005-12-27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US7291079B2 (en) * 2004-02-26 2007-11-06 Shimano Inc. Motorized front derailleur assembly with saver arrangement
US7331890B2 (en) * 2004-02-26 2008-02-19 Shimano Inc. Motorized front derailleur mounting member
US7341532B2 (en) * 2004-02-27 2008-03-11 Shimano Inc. Electric derailleur motor unit
US7306531B2 (en) * 2004-04-23 2007-12-11 Shimano Inc. Electric bicycle derailleur
US7527571B2 (en) * 2004-12-20 2009-05-05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for bicycle
US7503863B2 (en) * 2005-02-18 2009-03-17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motor unit assembly
JP2007203954A (ja) * 2006-02-03 2007-08-16 Shimano Inc 自転車用ディレーラ
US7704173B2 (en) * 2006-02-08 2010-04-27 Shimano Inc. Motorized bicycle derailleur assembly
US8066597B2 (en) * 2007-03-15 2011-11-29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force overload protection
US7942768B2 (en) * 2008-01-28 2011-05-17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that re-engages a disengaged derailleur force overload clutch
US7892122B2 (en) * 2008-02-22 2011-02-22 Shimano, Inc. Electrically operated derailleur with a power storing mechanism
US8678963B2 (en) * 2011-09-21 2014-03-25 Shimano Inc. Bicycle front derailleur
US8900078B2 (en) * 2011-10-05 2014-12-02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US9303763B2 (en) * 2012-12-10 2016-04-05 Shimano, Inc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US8974331B2 (en) * 2012-12-10 2015-03-10 Shimano Inc. Bicycle derailleur
US8882618B2 (en) * 2013-01-29 2014-11-11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US9005059B2 (en) * 2013-03-27 2015-04-14 Shimano Inc. Rear derailleur
DE102014225036A1 (de) * 2013-12-23 2015-06-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derailleur mit Reibungsdämpfung
US10882587B2 (en) * 2017-06-26 2021-01-05 Sram, Llc Damper for a bicycle component
US11661141B2 (en) * 2019-11-27 2023-05-30 Shimano Inc.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IT202000031877A1 (it) * 2020-12-22 2022-06-22 Campagnolo Srl Dispositivo attuatore per un cambio di bicicletta e relativo cambio di bicicletta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204961A1 (de) 2023-01-05
US20230002006A1 (en) 2023-01-05
CN115535133A (zh) 2022-12-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302412A (zh) 人力驅動車用變速器
US7874229B2 (en) Bicycle handlebar assembly and bicycle brake/derailleur operating unit
US8459143B2 (en)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operating device
US20230090059A1 (en) Bicycle derailleur
US20220227458A1 (en) Operating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07475B2 (en) Bicycle derailleur
US20080087126A1 (en) Bicycle shifting control apparatus
US20190315423A1 (en) Electrical bicycle operating system
CN106005239A (zh) 自行车变速器控制设备
CN112298436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操作装置和辅助驱动系统
US20180001961A1 (en) Bicycle tensioner apparatus and bicycle tensioner
US11192609B2 (en) Shift control device and gear shifting device
CN112298441B (zh) 用于人动力交通工具的操作设备
US11407474B2 (en)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114132425B (zh) 用于自行车拨链器的电机单元
US11414151B2 (en) Operating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11465712B2 (en) Control apparatus, control system, and electric component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CN1281964C (zh) 旋转方向检测装置和后拨链器
US11724775B1 (en) Control device and derailleur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30159135A1 (en) Motorized component and control system of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20081068A1 (en) Operated component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US20230249782A1 (en) Drive train and sprocket arrangement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TWI834898B (zh) 自行車變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