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00831A - 空氣淨化器 - Google Patents

空氣淨化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00831A
TW202300831A TW111133029A TW111133029A TW202300831A TW 202300831 A TW202300831 A TW 202300831A TW 111133029 A TW111133029 A TW 111133029A TW 111133029 A TW111133029 A TW 111133029A TW 202300831 A TW202300831 A TW 202300831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ocking
hook
guide
air
mention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3302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金孝東
宋永寬
裵熙喆
朴賢益
朴恩善
金沅燮
崔德仁
崔在亨
Original Assignee
南韓商Sk美奇科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088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50694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088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50239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08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5023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356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386443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001697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480442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21008511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2582123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南韓商Sk美奇科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南韓商Sk美奇科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008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00831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80Self-contained air purifi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56Remote contro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F24F13/084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with mounting arrangements, e.g. snap fasteners for mounting to the wall or du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 Cleaning Or Drying Semiconductors (AREA)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空氣淨化器,其包括:外罩,設置有外罩本體,上述外罩本體包括第一開口部、第二開口部以及內部流路,上述第一開口部用於吸入外部的空氣,上述第二開口部用於向外部排出上述空氣,上述內部流路連接上述第一開口部和上述第二開口部;送風單元,設置於上述內部流路,上述送風單元包括送風扇和驅動馬達,上述送風扇用於朝向上述第二開口部對收容於上述內部流路的空氣進行送風,上述驅動馬達配置於上述第一開口部與上述送風扇之間,以能夠分離的方式與上述送風扇軸結合;篩檢程式,設置於上述內部流路,用於對借由上述第一開口部吸入的空氣進行淨化;以及排出單元,以能夠分離的方式與上述第二開口部相結合,設置有排出格柵,上述排出格柵具有以使得到達上述第二開口部的空氣通過的方式形成的多個排出孔。根據如上所述的本發明,可借由從外罩的開口部分離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篩檢程式淨化的空氣的排出格柵來開放設置有送風扇、其他多個內部部件的內部流路,從而可借由設置有排出格柵的開口部輕鬆實施對於內部流路及多個內部部件的清洗、修理、其他作業。

Description

空氣淨化器
本發明涉及空氣淨化器。
空氣淨化器為吸入灰塵、被其他污染源污染的室內空氣並淨化後向室內排出淨化後的空氣的用於改善室內空氣品質的裝置。
通常,空氣淨化器包括:篩檢程式,借由捕集空氣中的污染物來淨化空氣;送風扇,在提供用於吸入室內的空氣的吸入力的同時重新向室內排出借由篩檢程式淨化的空氣;驅動馬達,用於旋轉驅動送風扇;以及外罩,設置驅動馬達、上述篩檢程式、送風扇、驅動馬達等空氣淨化器中的各種部件。
近來,開發使用如下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即,在利用篩檢程式對借由在外罩的側面和/或下部面所形成的吸入孔從室內吸入的空氣進行淨化後,借由在外罩的上部面所設置的排出格柵重新向室內排出。
但是,落地式空氣淨化器使得排出格柵朝向空氣淨化器的上側方向開放,若長時間不使用,則會出現因從空氣中沉積到排出格柵的灰塵、使用人員不小心倒到排出格柵的液體類等污染源而導致排出格柵、與排出格柵相連通的空氣淨化器的內部流路、送風扇的其他設置於內部流路的多個部件被污染的情況。並且,會出現因長時間使用後產生的篩檢程式的形狀變化而導致由未通過篩檢程式後直接進入到內部流路的空氣中所包含的污染源造成設置於內部流路及內部流路的多個部件被污染的情況。
另一方面,在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中,需從空氣淨化器分離形成有吸入孔並安裝在外罩的側面的蓋板及以使得借由吸入孔流入的空氣通過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的篩檢程式等來沿著外罩的水準方向開放內部流路後將使用人員的手、清洗工具等伸到如此開放的內部流路來清洗在內部流路及內部流路所設置的多個部件。
通常,送風扇不僅以與排出格柵相向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還具有比設置於內部流路的其他部件更大的體積,屬於最有必要清洗的部件。但是,在因蓋板及篩檢程式的分離而沿著外罩的水準方向開放的內部流路的開口部與送風扇之間,設置驅動馬達等的電器部件、其他多個部件。這導致需分離多個部件後才能清洗送風扇以及與送風扇相鄰的內部流路的特定區域,存在有可能因驅動馬達等的多個電氣部件而發生觸電事故的擔心,存在因多個電器部件的分離及組裝而發生電器配線的斷路、斷線、短路等其他破損的憂慮。因此,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只能由專業人員對內部流路及設置於內部流路的多個部件進行清洗作業,存在產品的維護花費很多時間及費用的問題和因難以在恰當的時間實施上述清洗作業而導致產品的衛生狀態變差並頻繁產生故障的問題等。
並且,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還包括相比於排出格柵設置在外罩內側的內側格柵,以能夠阻斷未被排出格柵阻斷後進入到外罩內部的污染物。但是,在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並不設置用於防止內側格柵從外罩隨意分離的單獨的安全裝置。因此,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存在因內側格柵在與使用人員的意願無關的情況下從外罩隨意分離而導致向外部露出的多個部件造成使用人員受傷的問題。
並且,現有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包括將設置於外罩的固定式蓋板以及以可分離的方式安裝於這種固定式蓋板的分離式蓋板包括在其中的第一方式的空氣淨化器和將以可相互結合的方式設置的多個分離式蓋板包括在其中的第二方式的空氣淨化器等。
但是,第一方式的空氣淨化器存在固定式蓋板的清洗度低的問題。並且,第二方式的空氣淨化器存在因產生使得磁鐵及用於貼上磁鐵的磁體等多個分離式蓋板相互結合所需的零部件的設置費用及組裝這種零部件所需的人工費用而導致成本上升的問題和在多個分離式蓋板的結合部產生高度差等的外觀產生不良的可能性高的問題等。
並且,空氣淨化器通常包括:集塵篩檢程式,為了對空氣進行集塵及殺菌,對空氣中所包含的灰塵、異物進行捕集並去除;以及光催化劑篩檢程式,利用借助由紫外線、其他激發光促進的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生成的自由基來對空氣實施殺菌及除臭。但是,現有的空氣淨化器存在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而導致空氣的流路阻力變大並使得集塵篩檢程式的集塵性能變差的問題。
並且,在現有的空氣的空氣淨化器中,光催化劑篩檢程式以無法拆裝的方式固定設置於空氣淨化器的內部。因此現有的空氣淨化器存在因沉積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的灰塵、其他異物而導致激發光無法順暢地照射到塗敷於光催化劑篩檢程式的光催化劑並由此造成光催化劑篩檢程式的殺菌及除臭性能下降的問題,存在因隨著空氣淨化器的使用時間而導致空氣的流路阻力逐漸變大並由此造成光催化劑篩檢程式導致集塵篩檢程式的集塵性能嚴重下降的問題。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用於解決如上所述的現有技術的問題,其目的在於提供可在從外罩的開口部分離排出格柵來開放內部流路的狀態下清洗設置於內部流路及內部流路的送風扇、其他部件的結構得到改善的空氣淨化器。
進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以在清洗內部流路時自動停止驅動馬達、其他多個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驅動馬達、其他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的方式改善結構的空氣淨化器。
進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以可利用鎖定件選擇性地對設置於排出單元的引導葉片及內側格柵進行鎖定或解鎖的方式改善結構的空氣淨化器。
進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以無需用於固定蓋板的單獨的零部件的方式改善結構的空氣淨化器。
進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以可使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造成的集塵篩檢程式的集塵性能下降最小化的方式改善結構的空氣淨化器。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用於實現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包括:外罩,設置有外罩本體,上述外罩本體包括第一開口部、第二開口部以及內部流路,上述第一開口部用於吸入外部的空氣,上述第二開口部用於向外部排出上述空氣,上述內部流路連接上述第一開口部和上述第二開口部;送風單元,設置於上述內部流路,上述送風單元包括送風扇和驅動馬達,上述送風扇用於朝向上述第二開口部對收容於上述內部流路的空氣進行送風,上述驅動馬達配置於上述第一開口部與上述送風扇之間,以能夠分離的方式與上述送風扇軸結合;篩檢程式,設置於上述內部流路,用於對借由上述第一開口部吸入的空氣進行淨化;以及排出單元,以能夠分離的方式與上述第二開口部相結合,設置有排出格柵,上述排出格柵具有以使得到達上述第二開口部的空氣通過的方式形成的多個排出孔。
用於實現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發明再一優選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包括:外罩,設置有鉤孔;以及蓋板,設置有能夠與上述鉤孔卡定結合的卡定鉤,其中,上述外罩還包括滑動插槽,設置有沿著預設的滑動方向延伸而成的滑動槽,上述蓋板還包括引導鉤,設置有以能夠滑移的方式插入於上述滑動槽的引導筋,以便能夠沿著上述滑動方向將上述卡定鉤引導至上述鉤孔。
用於實現如上所述的目的的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包括:外罩,設置有第一開口部、第二開口部以及內部流路,上述第一開口部用於使外部的空氣流入,上述第二開口部用於向外部排出上述空氣,上述內部流路連接上述第一開口部和上述第二開口部;以及光催化劑模組,設置有篩檢程式組裝體、發光器以及固定支架,在上述篩檢程式組裝體的至少一部分塗敷有光催化劑,上述發光器用於提供促進上述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的激發光,上述固定支架以使得從上述發光器發出的上述激發光照射到上述篩檢程式組裝體的預設位置的方式將上述篩檢程式組裝體及上述發光器分別固定在上述內部流路,上述篩檢程式組裝體包括:光催化劑篩檢程式,呈在中心部形成有旁通孔的中空形狀;以及篩檢程式引導件,以使上述空氣通過上述光催化劑篩檢程式且使得上述空氣中的一部分選擇性地通過上述旁通孔的方式收容上述光催化劑篩檢程式,與上述固定支架相結合。
對照先前技術之功效
本發明涉及空氣淨化器,具有如下的效果。
根據本發明,可借由從外罩的開口部分離向外部排出借由篩檢程式淨化的空氣所需的排出格柵來開放設置有送風扇、其他多個內部部件的內部流路,從而可借由排出格柵被分離的開口部輕鬆實施對於內部流路及多個內部部件的清洗、修理、其他作業。
根據本發明,由於可在開放內部流路時停止多個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因而可在對內部流路及多個內部部件進行清洗、修理、其他作業時防止使用人員受傷或觸電。
根據本發明,可使得可對空氣淨化器進行遠程操作的輸入輸出模組以可分離的方式與排出格柵相結合並與控制器、其他電氣部件實現無線連接,因而可將輸入輸出模組用作對空氣淨化器進行遠程操作的遙控器。
根據本發明,由於可利用鎖定件來以不從引導葉片分離的方式鎖定內側格柵,因而可防止因內側格柵在與使用人員的意願無關的情況下隨意分離而導致向外部露出的空氣淨化器的多個部件造成使用人員受傷的情況。
根據本發明,可在不單獨使用其他零部件的情況下僅依靠設置於外罩和蓋板自身的鉤結合結構來實現蓋板的組裝及分離,因而可減少材料成本及組裝費用。
根據本發明,借由採用形成有旁通孔的中空形狀的光催化劑模組來使得到達光催化劑模組的空氣的一部分通過光催化劑篩檢程式且使得另一部分通過旁通孔。由此,本發明可借由減少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導致的空氣的流路阻力來防止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造成篩檢程式的集塵性能下降。
圖1為示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2為用於說明圖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控制系統的框圖,圖3為示出圖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空氣迴圈結構的剖視圖,圖4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分離的方式旋轉的狀態的立體圖。
參照圖1至圖4,本發明優選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1可包括:外罩110,在內部形成有內部流路111b;蓋板120,形成有用於向內部流路111b引導外部的空氣A的多個吸入孔122;篩檢程式130,用於對向內部流路111b引導的空氣A進行淨化;送風單元140,沿著預設的流動路徑對收容於內部流路111b的空氣A進行送風;排出單元150,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單元140送風的空氣A;輸入輸出模組160,用於對資訊進行輸入或輸出;傳感單元170,對是否處於排出單元150與外罩110的預設位置相結合的狀態進行感測;以及控制器180,用於對空氣淨化器1的整體工作進行控制。
對於空氣淨化器1而言,優選地形成如下的落地式空氣淨化器,即,在利用篩檢程式130對借由位於外罩110的側面和下部面中的至少一面的多個吸入孔122吸入的外部的空氣A進行淨化後,借由位於外罩110的上部面的多個排出孔152b向外部排出,但並不限定於此。為了便於說明,以下將以空氣淨化器1形成落地式空氣淨化器的情況為基準來說明本發明。
首先,外罩110為用於支撐及收容空氣淨化器1中的各種部件的裝置。
外罩11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外罩110可包括:外罩本體111,以提供用於設置各種部件的支撐骨架及空間的方式設置;鉸鏈支架113,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可旋轉的方式相結合;以及支撐部件115,以可使輸入輸出模組160按預設的形態旋轉及移動的方式支撐輸入輸出模組160。為了便於說明,以下將先對外罩本體111進行說明,鉸鏈支架113及支撐部件115將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鉸鏈部164一同得到說明。
如圖3所示,外罩本體111可包括:第一開口部111a,以與外部相連通的方式在一側開放而成;內部流路111b,形成於外罩110的內部;以及第二開口部111c,以與外部相連通的方式在另一側開放而成。
第一開口部111a可在外罩本體111的側面和下部面中的至少一面開放而成。例如,如圖3及圖4所示,第一開口部111a可形成於外罩本體111的側面。優選地,第一開口部111a以多個形成放射狀的方式隔著預設間隔而成,但並不限定於此。根據這種第一開口部111a,借由蓋板120從外部吸入的空氣A可經由第一開口部111a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
如圖3所示,內部流路111b能夠以連接第一開口部111a和第二開口部111c的方式形成於外罩本體111的內部。可在內部流路111b設置篩檢程式130、送風單元140等空氣淨化器1的各種部件。根據這種內部流路111b,經由第一開口部111a流入的空氣A可在借由篩檢程式130及送風單元140被淨化及送風後傳遞到第二開口部111c。
如圖3所示,第二開口部111c可開放形成於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根據這種第二開口部111c,可借由與第二開口部111c相結合的排出單元150向外部排出以借由篩檢程式130及送風單元140被淨化及送風的狀態通過內部流路111b的空氣A。
接著,蓋板120為在保護外罩本體111免受外部影響的同時向外罩本體111的第一開口部111a傳遞外部的空氣A的裝置。
如圖4所示,蓋板120以可包圍外罩本體11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與外罩本體111的外周面相對應的形狀。蓋板120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可設置至少一個蓋板120。蓋板120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安裝於外罩本體111的外部面,以便在外罩本體111的外側蓋住第一開口部111a。
以與第一開口部111a相連通的方式在這種蓋板120形成有大小達到可使空氣A通過的預設大小的多個吸入孔122。這樣一來,當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送風扇142旋轉驅動時,吸入力將施加於與第一開口部111a及與第一開口部111a相連通的多個吸入孔122,借助這種吸入力從外部吸入的空氣A可在依次通過多個吸入孔122及第一開口部111a後傳遞到內部流路111b。
接著,篩檢程式130為用於對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的空氣A進行淨化的裝置。
作為篩檢程式130使用的篩檢程式的種類並不受特殊限制,可將可捕集並去除空氣A中所包含的灰塵、其他污染物的多種集塵篩檢程式用作篩檢程式130。例如,篩檢程式130可採用高效空氣微粒篩檢程式(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HEPA filter)或活性炭篩檢程式。
篩檢程式130以在外罩本體111的內側蓋住第一開口部111a的方式形成可插入於內部流路111b的形狀。例如,在內部流路111b形成圓筒形狀的情況下,篩檢程式130可形成外徑與內部流路111b的內徑相對應的圓筒形狀。根據這種篩檢程式130,如圖3所示,經由第一開口部111a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的空氣A必然通過篩檢程式130。由此,篩檢程式130將捕集並去除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的空氣A中所包含的污染物,從而可淨化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的空氣A。
接著,送風單元140為提供使得收容於內部流路111b的空氣A強行流動所需的流動力的裝置。
送風單元14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所示,送風單元140可包括:送風扇142,以對收容於內部流路111b的空氣A進行送風的方式設置;以及驅動馬達144,用於旋轉驅動送風扇142。
送風單元140以相比於篩檢程式130位於靠近第二開口部111c的位置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例如,如圖3所示,在空氣淨化器1為落地式空氣淨化器的情況下,送風單元140能夠以相比於篩檢程式130位於上側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其中,空氣淨化器1還可包括引導格柵190,以位於送風單元140與篩檢程式130之間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形成有朝向送風單元140引導通過篩檢程式130的空氣A的多個通孔192。根據這種引導格柵190,可將內部流路111b劃分為收容篩檢程式130的第一內部流路111d和收容送風單元140、排出單元150等的第二內部流路111e。
可作為送風扇142使用的風扇的種類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送風扇142可由以放射狀排出沿著軸方向吸入的空氣A的渦輪風扇構成。
如圖3所示,這種送風扇142可包括:多個扇片142a;以及引導板142c、142d,以送風扇142的中心部為中心來以放射狀引導借由多個扇片142a送風的空氣A。
引導板142c、142d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所示,送風扇142可包括:第一引導板142c,以蓋住多個扇片142a的上側的方式設置;以及第二引導板142d,以蓋住多個扇片142a的下側的方式設置。優選地,這種第一引導板142c及第二引導板142d形成越朝向內部流路111b的內周面側越朝著第二開口部111c傾斜的傾斜結構,但並不限定於此。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第二內部流路111e可包括:第一引導面111f,以朝向多個扇片142a側引導通過引導格柵190的空氣A的方式形成於內周面;以及第二引導面111g,以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側引導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形成於內周面。第一引導面111f形成於引導格柵190與送風扇142之間,可形成以越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越靠近送風扇142的中心部的方式傾斜的傾斜結構。與之相對應地,第二引導面111g以包圍第一引導面111f和送風扇142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於引導格柵190與引導葉片154之間,可形成以越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側越從送風扇142的中心部遠離的方式傾斜的傾斜結構。
驅動馬達144位於送風扇142與第一開口部111a之間,即送風扇142與篩檢程式130之間,並以使軸144a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側突出的方式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並且,優選地,驅動馬達144的面積應小於送風扇142,以在從第二開口部111c側觀察送風扇142時被送風扇142遮擋。軸144a以可向送風扇142提供驅動力的方式與在送風扇142的中心部所形成的軸孔142b軸結合。
這種驅動馬達144將沿著預設方向旋轉驅動送風扇142,以使得收容於內部流路111b的空氣A從第一開口部111a強行流動到第二開口部111c。這樣一來,用於吸入外部的空氣A的吸入力將施加於與第一開口部111a及第一開口部111a相連通的多個吸入孔122,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將在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被送風後借由排出單元150被排出到外部。由此,送風扇142可使得空氣A在設置空氣淨化器1的室內空間與空氣淨化器1之間強行迴圈。
將在之後的內容中進一步詳細說明這種送風單元140。
接著,排出單元150為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裝置。
排出單元15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所示,排出單元150可包括排出格柵152、引導葉片154、內側格柵156等。
排出格柵152以在向外部排出到達第二開口部111c的空氣A的同時阻斷污染物、其他液態或固態的外部物體經由第二開口部111c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的方式設置。
引導葉片154以按預設形態向排出格柵152傳遞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
內側格柵156以可阻斷未被排出格柵152阻斷且通過排出格柵152的外部物體的殘留物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來對排出格柵152起到輔助作用的方式設置。
將在之後的內容中進一步詳細說明這種排出單元150。
接著,輸入輸出模組160為用於輸入及輸出各種資訊的裝置。
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如下狀態配置,即,在利用空氣淨化器1對空氣A進行淨化的情況下,放置於排出格柵152,而在需對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多個部件進行清洗、更換、發生其他需開放第二開口部111c的事由的情況下,從排出格柵152分離。例如,如圖1及圖4所示,輸入輸出模組160能夠以可旋轉的方式鉸鏈結合於外罩本體111,以便放置於排出格柵152或從排出格柵152分離。這樣一來,在利用空氣淨化器1對空氣A進行淨化的情況下,能夠以放置於排出格柵152的狀態保管輸入輸出模組160,在需開放第二開口部111c的情況下,能夠以不干擾排出格柵152的方式從排出格柵152分離。
另一方面,如圖4所示,為了保護輸入輸出模組160免受外部影響,排出格柵152可包括以可插入及放置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方式凹陷形成於上部面的放置槽152a。放置槽152a的形狀並不受特殊限制,放置槽152a的形狀以可包圍插入及放置於該放置槽152a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外周面的方式與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形狀相對應。
這種輸入輸出模組16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2及圖3所示,輸入輸出模組160可包括:模組本體161,以可放置於放置槽152a的方式設置;輸入部件162,用於輸入資訊;輸出部件163,用於輸出資訊;以及鉸鏈部164,以與模組本體161之間形成預設角度的方式設置,以可旋轉的方式鉸鏈結合於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外罩110的鉸鏈支架113。
輸入部件162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輸入部件162可形成至少一個按鈕、觸摸屏等。優選地,輸入部件162設置於模組本體161,但並不限定於此。
可利用這種輸入部件162輸入的資訊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輸入部件162能夠以可輸入用於對空氣淨化器1進行操作的操作信號、其他各種資訊的方式設置。由此,控制器180可根據從輸入部件162傳遞的操作信號、其他資訊來控制空氣淨化器1的驅動。
輸出部件163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輸出部件163可採用以影像輸出方式輸出資訊的顯示器、以聲音輸出方式輸出資訊的揚聲器等。尤其,在輸入部件162為觸摸屏的情況下,優選地,輸入部件162及輸出部件163形成為一體,但並不限定於此。優選地,輸出部件163設置於模組本體161,但並不限定於此。
可利用這種輸出部件163輸出的資訊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輸出部件163能夠以輸出空氣淨化器1的驅動狀態、設置空氣淨化器1的室內環境、其他各種資訊的方式設置。
這種輸出部件163能夠以影像或聲音的方式輸出借由輸入部件162輸入的資訊、從控制器180接收的資訊、從外部裝置接收的資訊等。
另一方面,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詳細說明之前所述的鉸鏈部164。
接著,傳感單元170為對是否處於開放外罩本體111的第二開口部111c的狀態進行感測的裝置。
對是否處於開放第二開口部111c的狀態進行感測的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傳感單元170能夠以可對是否處於排出單元150與第二開口部111c相結合的狀態和是否處於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排出格柵152的放置槽152a的狀態中的至少一個進行感測的方式設置。
為此,如圖2所示,傳感單元170可包括:第一目標部件172,設置於外罩本體111和排出單元150中的一個的預設位置;第一傳感部件174,設置於外罩本體111和排出單元150中的另一個的預設位置,用於感測第一目標部件172;第二目標部件176,設置於排出單元150和模組本體161中的一個的預設位置;以及第二傳感部件178,設置於排出單元150和模組本體161中的另一個的預設位置,用於感測第二目標部件176。
控制器180可基於從第一傳感部件174及第二傳感部件178傳遞的信號來判斷排出單元150及輸入輸出模組160的設置狀態。
例如,若由第一傳感部件174感測到第一目標部件172,則控制器180可判斷為處於排出單元150與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的狀態,若未由第一傳感部件174感測到第一目標部件172,則控制器180可判斷為處於排出單元150從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分離的狀態。
例如,若由第二傳感部件178感測到第二目標部件176,則控制器180可判斷為處於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放置槽152a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的狀態,若未由第二傳感部件178感測到第二目標部件176,則控制器180可判斷為處於輸入輸出模組160從放置槽152a的預設的基準位置分離的狀態。
並且,控制器180可基於排出單元150及輸入輸出模組160的設置狀態來控制空氣淨化器1的驅動。
例如,若判斷為排出單元150從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分離的狀態,則控制器180可停止驅動馬達144、其他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各種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
這樣一來,當借由隨著分離排出單元150而開放的第二開口部111c來將使用人員的手、清洗工具、修理工具等伸到內部流路111b時,可防止因送風扇142、其他多個電氣部件而導致使用人員受傷或觸電等的安全事故的發生。
例如,若判斷為處於輸入輸出模組160從放置槽152a的預設的基準位置分離的狀態,則控制器180可停止驅動馬達144、其他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各種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
如上所述,若處於利用空氣淨化器1淨化空氣A的狀態或處於空氣淨化器1的其他正常使用狀態,則以放置於放置槽152a的狀態保管及使用輸入輸出模組160。但是,在這種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放置槽152a的狀態下,將因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干擾而無法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排出單元150。由此,以輸入輸出模組160不干擾排出單元150的方式從放置槽152a分離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動作應解釋成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排出單元150的前期作業。因此,即使在判斷為處於從放置槽152a分離輸入輸出模組160的狀態的情況下,控制器180也可停止驅動馬達144、其他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各種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
如上所述,在空氣淨化器1中,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可旋轉的方式鉸鏈結合於外罩本體111。根據這種空氣淨化器1,在需清洗內部流路111b及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送風扇142、其他多個部件(以下稱為“多個內部部件”)或者修理或更換多個內部部件的情況下,可在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從排出格柵152分離的方式旋轉的狀態下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排出單元150,從而可借由第二開口部111c向外部露出內部流路111b及多個內部部件。
但是,第二開口部111c中的需進行清洗、修理、更換等作業(以下稱為“清洗及其他作業”)的內部流路111b的主要作業區域與外部之間的距離相對較短,不僅如此,位於上述主要作業區域與外部之間的多個內部部件的數量相對較少。並且,第二開口部111c位於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第一開口部111a位於外罩本體111的側面或下部面,因而若使用人員借由第二開口部111c靠近上述主要作業區域,則與借由第一開口部111a靠近上述主要作業區域的情況相比,可用相對舒適的姿勢靠近上述主要作業區域。由此,使用人員可借由第二開口部111c來以沒有多個內部部件的干擾的方式用舒適的姿勢將使用人員的手、清洗工具、各種工具等伸到內部流路111b的上述主要作業區域,來輕鬆實施清洗及其他作業,從而取代第一開口部111a。
並且,在空氣淨化器1中,若第二開口部111c被開放或預測到第二開口部111c的開放,則將停止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多個電氣部件的驅動或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由此,空氣淨化器1可防止清洗及其他作業時使用人員因上述多個電氣部件而受傷或觸電等的安全事故的發生。
圖5及圖6為示出從外罩分離排出格柵的形態的圖。
如圖5及圖6所示,排出格柵152形成與第二開口部111c相對應的形狀,以便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扣入結合於第二開口部111c。這種排出格柵152可包括:放置槽152a,形成凹陷狀,以便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放置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模組本體161;多個排出孔152b,使得借由送風扇142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送風的空氣A通過;貫通孔152c,以可插入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鉸鏈部164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貫通而成;以及第一傳感槽152d,以可插入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傳感塊165的方式凹陷而成。
如圖6所示,放置槽152a從排出格柵152的中心部到週邊為止沿著排出格柵152的半徑方向延伸,並以朝向空氣淨化器1的上側開放的方式沿著排出格柵152的厚度方向在排出格柵152的上部面凹陷而成。
如圖6所示,多個排出孔152b沿著排出格柵152的厚度方向穿孔而成,以可使空氣A通過且無法使得有可能使上述多個內部部件受損的外部物體通過的方式形成預設大小。優選地,多個排出孔152b以放置槽152a為中心來呈放射狀,但並不限定於此。這種多個排出孔152b可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扇142送風至第二開口部111c的空氣A,可阻斷有可能使上述多個內部部件受損的外部物體借由多個排出孔152b向內部流路111b流入。
如圖6所示,貫通孔152c沿著排出格柵152的厚度方向貫通形成於放置槽152a的底面。優選地,貫通孔152c形成於放置槽152的最週邊部,但並不限定於此。並且,貫通孔152c以可使輸入輸出模組160的鉸鏈部164及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鉸鏈支架113的支撐部113f等通過貫通孔152c的方式形成預設大小。鉸鏈部164及支撐部113f的至少一部分能夠以可引出的方式插入於這種貫通孔152c。
如圖6所示,第一傳感槽152d以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傳感塊165相對應的形狀沿著排出格柵152的厚度方向在放置槽152a的底面凹陷而成。當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放置槽152a時,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傳感塊165可插入於這種第一傳感槽152d。
圖7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引導葉片及內側格柵的形態的圖,圖8為用於說明第一目標部件和第一傳感部件的圖。
如圖7所示,引導葉片154及內側格柵156分別形成與第二開口部111c相對應的形狀,以便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與第二開口部111c扣入結合。並且,優選地,引導葉片154及內側格柵156借由螺栓、其他結合部件互相結合,但並不限定於此。
引導葉片154可包括:引導板154a,以向引導葉片154的週邊側引導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於中心部;以及多個葉片翼154b,以向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內側格柵156的多個通孔156a側引導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於引導葉片154的週邊側。
內側格柵156可包括:多個通孔156a,以使借由引導葉片154引導的空氣A通過的方式沿著內側格柵156的厚度方向穿孔而成;把手156b,用於把持內側格柵156;以及第二傳感槽156c,以可插入排出格柵152的第一傳感槽152d的方式凹陷而成。
優選地,多個通孔156a的大小小於多個排出孔152b的大小。由此,內側格柵156可阻斷未由多個排出孔152b阻斷而是通過多個排出孔152b的外部物體,來以防止外部物體向內部流路111b進入的方式對排出格柵152起到輔助作用。
優選地,把手156b以不與引導葉片154相向的方式形成於內側格柵156的中心部,但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7所示,之前所述的傳感單元170的第二目標部件176可插入於第二傳感槽156c。這種第二目標部件176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第二目標部件176可由永久磁鐵構成。與這種第二目標部件176相關的具體內容將與第二傳感部件178一同在之後內容中進行說明。
另一方面,如圖8所示,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還可包括可插入傳感單元170的第一目標部件172的插入槽154c。插入槽154c的形成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插入槽154c可形成於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的週邊,以便在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與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時與內部流路111b的內周面相接觸。這種第一目標部件172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第一目標部件172可由永久磁鐵構成。
並且,如圖8所示,外罩本體111還可包括可插入傳感單元170的第一傳感部件174的插入槽111h。插入槽111h的形成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插入槽111h可形成於外罩本體111的外周面,以便在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與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時以留有外罩本體111的壁體的方式與插入槽154c相向。
第一傳感部件174以可在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與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時對第一目標部件172進行感測的方式構成。例如,在第一目標部件172由永久磁鐵構成的情況下,第一傳感部件174可由可感測第一目標部件172的磁開關構成。這種第一傳感部件174可在感測到第一目標部件172時輸出感測信號,控制器180可根據從第一傳感部件174輸出的感測信號來判斷是否處於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與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的狀態。
並且,雖然以插入槽154c形成於引導葉片154或內側格柵156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插入槽154c也可形成於排出格柵152。
圖9為示出驅動馬達與絕緣蓋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圖10為示出送風扇與絕緣蓋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圖11為示出防脫離部件的簡要結構的圖。
並且,圖12為從驅動馬達分離防脫離部件的形態的圖,圖13為示出從驅動馬達分離送風扇的形態的圖,圖14為示出從外罩分離驅動馬達的形態的圖。
如圖9所示,驅動馬達144可包括:軸144a,沿著預設的正向或與正向相反的反向旋轉驅動;以及對準筋144b,以可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馬達支架114的對準槽114b相結合的方式設置。
如圖9至圖11所示,送風單元140還可包括:絕緣蓋146,以隨著驅動馬達144的軸144a旋轉驅動的方式與軸144a軸結合,至少一部分由非導體構成,與送風扇142的軸孔142b軸結合;以及防脫離部件148,以可分離的方式與貫通軸孔142b的絕緣蓋146的端部相結合,以無法從絕緣蓋146脫離的方式支撐送風扇142。
通常,馬達的軸由金屬及其他具有導電性的導體構成。由此,當對內部流路111b及上述多個內部部件實施清洗及其他作業時,若使用人員接觸軸144a,則有可能發生觸電事故。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絕緣蓋146能夠以包圍驅動馬達144的軸144a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與軸144a實現軸結合。例如,如圖9所示,絕緣蓋146能夠以包圍朝向驅動馬達144的外殼的外部突出的軸144a的端部的方式設置。這種絕緣蓋146借由與向外部露出的軸144a的端部的外側相結合來以不向外部露出軸144a的方式隔開,從而可在對內部流路111b及上述多個內部部件進行清洗及其他作業時,防止使用人員因軸144a而觸電。
絕緣蓋146的外部形狀與送風扇142的軸孔142b的內部形狀相對應。由此,如圖10所示,絕緣蓋146可借由插入於軸孔142b來與軸孔142b軸結合。由此,送風扇142可將絕緣蓋146作為介質來隨著驅動馬達144的軸144a被旋轉驅動。
絕緣蓋146以使得端部貫通軸孔142b來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側突出的方式形成預設長度。並且,絕緣蓋146可設置有形成於外周面的第一螺紋146a。
另一方面,雖然以使得由非導體材質構成的絕緣蓋146與軸144a軸結合來防止使用人員觸電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也可使得軸144a的至少一部分由非導體材質構成,來省略掉絕緣蓋146。以下,以設置絕緣蓋146的情況為基準來說明本發明。
防脫離部件148以可結合的方式設置於貫通軸孔142b的絕緣蓋146的端部。例如,如圖11所示,防脫離部件148可包括:插入孔148a,用於插入貫通軸孔142b的絕緣蓋146的端部;以及第二螺紋148b,以可與絕緣蓋146的第一螺紋146a螺紋結合的方式形成於插入孔148a的內周面。由此,防脫離部件148可借助第一螺紋146a與第二螺紋148b之間的螺紋結合來與貫通軸孔142b的絕緣蓋146的端部相結合,從而以無法從絕緣蓋146脫離的方式支撐送風扇142(參照圖7)。
如上所述,隨著設置送風單元140,驅動馬達144將安裝於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馬達支架114,由此配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預設位置,絕緣蓋146與驅動馬達144的軸144a軸結合,送風扇142以使得絕緣蓋146插入於軸孔142b的方式與驅動馬達144相結合,防脫離部件148與貫通軸孔142b的絕緣蓋146的端部相結合。
若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排出單元150並由此開放內部流路111b,則這種送風單元140可將借由第二開口部111c向外部露出。由此,使用人員可在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排出單元150後,在送風單元140固定設置於外罩本體111的狀態下進行清洗,或可在從外罩本體111分離送風單元140的狀態下修理及更換送風單元140中的部件。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從外罩本體111分離送風單元140的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12所示,能夠以解除第一螺紋146a與第二螺紋148b之間的螺紋結合的方式使防脫離部件148沿著預設方向進行旋轉來從貫通軸孔142b的端部的絕緣蓋146的端部分離防脫離部件148。
之後,如圖13所示,以從軸孔142b引出絕緣蓋146的方式朝向第二開口部111c側抬起送風扇142,來從驅動馬達144分離送風扇142。其中,優選地,以可借由第二開口部111c向外部引出的方式設置送風扇142。例如,送風扇142的直徑可小於內部流路111b的內徑及第二開口部111c的內徑。
接著,如圖14所示,可對用於使驅動馬達144與外罩本體111的馬達支架114相結合的螺栓、其他結合部件進行操作來從馬達支架114分離驅動馬達144。
另一方面,如圖14所示,馬達支架114可包括:多個結合筋114a,以可將馬達支架114固定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預設位置的方式與內部流路111b的內周面相結合;對準槽114b,以可插入驅動馬達144的對準筋144b的方式在多個結合筋114a中的一個凹陷而成;以及至少一個螺栓孔(未圖示),用於使驅動馬達144和馬達支架114螺紋結合。根據這種馬達支架114,可在以可使對準筋144b插入於對準槽114b的方式使得驅動馬達144按預設的對齊形態放置於馬達支架114的狀態下,利用螺栓、其他固定部件來將驅動馬達144固定於馬達支架114,從而可將驅動馬達144固定設置於內部流路111b的預設位置。
圖15為示出外罩本體的安裝部與鉸鏈支架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圖16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的放置槽分離的方式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的立體圖,圖17及圖18為示出安裝部和鉸鏈支架的簡要結構的圖,圖19為示出輸入輸出模組的鉸鏈部與鉸鏈支架鉸鏈結合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上所述,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可旋轉的方式鉸鏈結合於外罩110。但是,當處於利用空氣淨化器1淨化空氣A的狀態、空氣淨化器1的其他正常使用狀態時,若向外部露出輸入輸出模組160與外罩110之間的鉸鏈結合結構,則有可能導致上述鉸鏈結合結構受損或對空氣淨化器1的美觀性產生不利影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優選地,以如下的方式設置上述鉸鏈結合結構,即,當空氣淨化器1處於上述正常使用狀態時,不向外部露出,而是限定性地僅在處於為了開放第二開口部111c而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的狀態下向外部露出。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以限定性地僅在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到可從排出格柵152的放置槽152a分離的狀態下向外部露出上述鉸鏈結合結構的方式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和外罩110鉸鏈結合的方法進行說明。為了便於說明,將以放置於排出格柵152的放置槽152a的方式配置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位置命名為“第一基準位置”,將以不干擾排出格柵152的方式從第一基準位置沿著預設的一方向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後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的位置命名為“第二基準位置”。
外罩本體111還包括以可使鉸鏈支架113沿著預設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的安裝部111i。與之相對應地,外罩110還可包括彈性支撐鉸鏈支架113的彈性部件117。
首先,安裝部111i以從第二開口部111c隔開預設間隔的方式設置於外罩本體111的壁體。例如,如圖15所示,在第二開口部111c形成於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的情況下,安裝部111i以在與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相反的下部面側從第二開口部111c隔開預設間隔的方式設置於包圍內部流路111b的外罩本體111的壁體。並且,如圖16所示,排出格柵152的貫通孔152c能夠以與這種安裝部111i及安裝在安裝部111i的鉸鏈支架113相向的方式形成於放置槽152a的週邊部分,即,排出格柵152的週邊部分。
安裝部111i可包括在外部面凹陷而成的引導槽111j、在外部面突出形成的擋止部111k等。
如圖15所示,引導槽111j可在安裝部111i的外部面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延伸形成。即,引導槽111j從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朝向下部面延伸形成於安裝部111i的外部面。引導槽111j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可隔著預設間隔形成多個引導槽111j。
如圖17及圖18所示,擋止部111k能夠以具有預設高度的方式突出形成於安裝部111i的外部面。擋止部111k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可隔著預設間隔形成多個擋止部111k。
接著,鉸鏈支架113可包括一對如下的部分:支架本體113a,以可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移動的方式安裝於安裝部111i;以及支架蓋113b,以蓋住支架本體113a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可分離地與支架本體113a相結合。
鉸鏈支架113可包括:第一結合孔113c及第二結合孔113d,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鉸鏈部164的鉸鏈銷164b相結合;導軌113e,以可滑移的方式安裝於安裝部111i的引導槽111j;支撐部113f,當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以使輸入輸出模組160無法沿著與上述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轉的方式進行支撐;以及引導狹縫113g,用於以可移動的方式插入安裝部111i的擋止部111k。
第一結合孔113c以可與鉸鏈銷164b的一端164e相結合的方式設置,第二結合孔113d以可與位於上述一端164e的相反側的鉸鏈銷164b的另一端164f相結合的方式設置。
如圖17及圖19所示,第一結合孔113c的一部分可形成於支架本體113a,第一結合孔113c的剩餘一部分能夠以與上述第一結合孔113c的一部分相吻合的方式形成於支架蓋113b。這種第一結合孔113c能夠以可與鉸鏈銷164b的一端164e實現扣入結合的方式形成與鉸鏈銷164b的一端164e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在鉸鏈銷164b的一端164e形成多邊形形狀的情況下,與之相對應地,第一結合孔113c可形成多邊形形狀。
如圖17及圖19所示,第二結合孔113d的一部分可形成於支架本體113a,第二結合孔113d的剩餘一部分能夠以與上述第二結合孔113d的一部分相吻合的方式形成於支架蓋113b。這種第二結合孔113d能夠以可與鉸鏈銷164b的另一端164f實現扣入結合的方式形成與鉸鏈銷164b的另一端164f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在鉸鏈銷164b的另一端164f形成曲面形狀的情況下,與之相對應地,第二結合孔113d可形成曲面形狀。
如圖15所示,導軌113e可在與安裝部111i的外部面相向的支架本體113a的一面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延伸形成。導軌113e以可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滑移的方式與安裝部111i的引導槽111j相結合。即,導軌113e以可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或下部面側滑移的方式與安裝部111i的引導槽111j相結合。根據這種導軌113e,鉸鏈支架113及與鉸鏈支架113鉸鏈結合的輸入輸出模組160可沿著引導槽111j來在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上移動。
另一方面,雖然以引導槽111j形成於安裝部111i且導軌113e形成於支架本體113a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引導槽111j也可形成於支架本體113a,導軌113e也可形成於安裝部111i。
如圖15所示,支撐部113f以如下的方式設置於支架本體113a,即,以收容鉸鏈部164的至少一部分並使得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的輸入輸出模組160無法朝向第一基準位置旋轉的方式進行支撐。與之相對應地,如圖15所示,安裝部111i還可包括以收容支撐部113f及鉸鏈部164的方式突出形成於安裝部111i的內部面的收容部111l。
優選地,收容部111l以可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對支撐部113f進行支撐的方式設置。為此,收容部111l可包括以可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收容及支撐支撐部113f的方式在外部面凹陷而成的收容槽111m。其中,安裝部111i的內部面是指朝向內部流路111b的安裝部111i的一面,收容部111l的外部面是指朝向鉸鏈支架113的收容部111l的一面。將在之後的內容中具體說明上述支撐部113f。
如圖17及圖18所示,引導狹縫113g使得安裝部111i的擋止部111k以可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滑移的方式插入。引導狹縫113g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使得多個擋止部111k中的一個插入於各個引導狹縫113g的方式形成至少一個引導狹縫113g。
這種引導狹縫113g能夠以如下的方式形成預設長度,即,當鉸鏈支架113及輸入輸出模組160位於預設的最低高度時,使得擋止部111k被引導狹縫113g的上端面支撐,當鉸鏈支架113及輸入輸出模組160位於預設的最高高度時,使得擋止部111k被引導狹縫113g的下端面支撐。由此,擋止部111k及引導狹縫113g能夠以使得鉸鏈支架113及輸入輸出模組160只能在預設的最低高度及最高高度之間進行上下直線移動的方式限制鉸鏈支架113及輸入輸出模組160的移動距離。
接著,彈性部件117以可沿著外罩本體111的下側方向彈性偏置鉸鏈支架113的方式設置。
可作為彈性部件117使用的部件的種類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彈性部件117可由拉簧構成。為了設置這種彈性部件117,安裝部111i還可包括用於卡定彈性部件117的一端的第一卡定突起111n,鉸鏈支架113還可包括第二卡定突起113h,以從第一卡定突起111n沿著外罩本體111的高度方向隔開的方式設置,用於卡定與上述一端相反的彈性部件117的另一端。
隨著像這樣設置彈性部件117,鉸鏈支架113可借由彈性部件117來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下部面側彈性偏置。
圖20為示出輸入輸出模組放置於排出格柵的放置槽的狀態的剖視圖,圖21及圖22為用於說明輸入輸出模組旋轉時借由外罩的支撐部件引導輸入輸出模組的直線移動的原理的示意圖。
並且,圖23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的放置槽分離的方式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的剖視圖,圖24為示出在輸入輸出模組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下借由外罩的支撐部件支撐輸入輸出模組的狀態的示意圖,圖25為用於說明在圖24中施加於輸入輸出模組的多個力之間的關係的示意圖。
如圖20所示,輸入輸出模組160還可包括:傳感塊165,用於設置傳感單元170的第二傳感部件178;以及引導面166,當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時,引導輸入輸出模組160的直線移動。
鉸鏈部164可包括:銷孔164a;鉸鏈銷164b,以可旋轉的方式與銷孔164a相結合;以及插入槽164c,朝向鉸鏈部164的內側凹陷而成。
在鉸鏈部164中,銷孔164a沿著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水準方向貫通而成。與之相對應地,鉸鏈銷164b以可旋轉的方式插入於銷孔164a。並且,鉸鏈銷164b以使得兩端164e、164f分別向銷孔164a的外部突出的方式形成預設長度。這種鉸鏈銷164b的兩端164e、164f可分別扣入結合於之前所述的鉸鏈支架113的第一結合孔113c及第二結合孔113d。由此,輸入輸出模組160能夠以鉸鏈銷164b作為中心來進行旋轉。
如圖20所示,插入槽164c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朝向支撐部件115側開放的方式朝向鉸鏈部164的內側凹陷而成。並且,支架蓋113b以至少一部分插入於插入槽164c的方式形成第一卡定面113i。與之相對應地,如圖21所示,鉸鏈部164還可包括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卡定於第一卡定面113i的方式形成於外部面的第二卡定面164d。
插入槽164c以可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不會在插入槽164c的內周面與第一卡定面113i之間產生碰撞的方式形成預設深度。由此,插入槽164c可防止因插入槽164c的內周面與第一卡定面113i之間產生碰撞而導致鉸鏈部164及鉸鏈支架113受損。
並且,在鉸鏈部164的外部面中,優選地,在輸入輸出模組160在第一基準位置與第二基準位置之間旋轉的過程中與第一卡定面113i相接觸的特定區域以可沿著第一卡定面113i滑移的方式形成具有預設曲率的曲面形狀。
如上所述,第二基準位置為在輸入輸出模組160以第一基準位置為基準來沿著預設的一方向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時的輸入輸出模組160所在的位置。其中,基準角度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基準角度可以是90度。這樣一來,第二基準位置可表示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垂直於排出格柵152的方式直立的狀態。在此情況下,如圖23所示,第一卡定面113i及第二卡定面164d能夠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從第一基準位置旋轉90度後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互相卡定的方式形成。由此,第一卡定面113i及第二卡定面164d能夠以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不會超出基準角度過旋轉的方式起到限制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角度的擋止部的作用。
傳感塊165能夠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插入於排出格柵152的第一傳感槽152d的方式突出形成於模組本體161的下部面。如圖20所示,可在這種傳感塊165的內部設置可對插入於內側格柵156的第二傳感槽156c的第二目標部件176進行感測的第二傳感部件178。
第二目標部件176和第二傳感部件178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第二目標部件176可由永久磁鐵構成,第二傳感部件178可由可感測第二目標部件176的磁開關構成。隨著以這種方式設置第二目標部件176和第二傳感部件178,若因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來使傳感塊165插入於第一傳感槽152d,則第二傳感部件178可輸出第二目標部件176的感測信號並向控制器180傳遞。控制器180可基於如此傳遞的感測信號來判斷輸入輸出模組160是否位於第一基準位置,即,可判斷輸入輸出模組160是否放置於放置槽152a。
如圖21所示,外罩110的支撐部件115為在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時與引導面166相聯動來引導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外罩本體111沿著高度方向(以下稱為“上述高度方向”)移動的部件。這種支撐部件115形成有用於以可沿著上述高度方向移動的方式在安裝部111i與支撐部件115之間收容鉸鏈支架113的收容空間,而上端115a將以與輸入輸出模組160相向的方式安裝於外罩本體111的外部面。
引導面166以可在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時沿著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滑移並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連續支撐的方式設置。但是,鉸鏈支架113的導軌113e以可沿著上述高度方向移動的方式與安裝部111i的引導槽111j相結合。由此,鉸鏈支架113及與鉸鏈支架113相結合的輸入輸出模組160可借助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驅動時從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作用於引導面166的反作用力來沿著上述高度方向移動。
更具體地,如圖20及圖21所示,引導面166能夠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當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的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從放置槽152a隔開的方式沿著預設的一方向朝向第二基準位置旋轉時,可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及鉸鏈支架113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上部面側上升,當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的輸入輸出模組160以靠近放置槽152a的方式沿著與上述一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旋轉時,可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及鉸鏈支架113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下部面側下降。
為此,引導面166可包括:第一引導面166a,當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第二引導面166b,當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以及第三引導面166c,當輸入輸出模組160在第一基準位置與第二基準位置之間旋轉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
如圖20及圖21所示,第一引導面166a能夠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的方式形成於模組本體161的下部面。
並且,如圖23及圖24所示,第二引導面166b能夠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並與第一引導面166a形成基準角度的方式形成於鉸鏈部164的外部面。
並且,如圖22所示,第三引導面166c能夠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在第一基準位置與第二基準位置之間旋轉時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並連接第一引導面166a和第二引導面166b的方式設置於模組本體161和鉸鏈部164的連接部位。優選地,這種第三引導面166c以在輸入輸出模組160在第一基準位置與第二基準位置之間旋轉時與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連續接觸的方式設置。為此,第三引導面166c可形成具有預設曲率的曲面形狀。
另一方面,如圖21所示,支撐部113f還可包括朝向鉸鏈部164突出形成的第一支撐突起113j,鉸鏈部164還可包括朝向支撐部113f突出形成的第二支撐突起164g。
第一支撐突起113j能夠以朝向鉸鏈部164的外部面的方式從支撐部113f的內周面突出形成。第二支撐突起164g能夠以朝向支撐部113f的內周面的方式從鉸鏈部164的外部面突出形成。
並且,如圖21及圖24所示,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的狀態下,第一支撐突起113j及第二支撐突起164g互相隔開預設間隔,在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的狀態下,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被第一支撐突起113j支撐。尤其,第一支撐突起113j及第二支撐突起164g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若輸入輸出模組160以達到預設的基準旋轉力以上的旋轉力進行旋轉,則第二支撐突起164g可跨過第一支撐突起113j。為此,第一支撐突起113j及第二支撐突起164g能夠以可彈性變形的方式設置。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輸入輸出模組160在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時借由支撐部件115和引導面166來沿著上述高度方向直線移動的形態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21及圖22所示,若使用人員在把持配置於第一基準位置的輸入輸出模組160後沿著預設的一方向朝向第二基準位置轉動,則借助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力及負荷等來使得第一引導面166a沿著外罩本體111的下側方向對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施加壓力。這樣一來,輸入輸出模組160及鉸鏈支架113將朝向第二基準位置旋轉並同時借助從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作用於第一引導面166a的反作用力來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上側方向上升,第一引導面166a將以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的狀態沿著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滑移。
並且,如圖22所示,若輸入輸出模組160從第一基準位置旋轉規定角度以上,則第三引導面166c將與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相接觸,輸入輸出模組160及鉸鏈支架113將借助從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作用於第三引導面166c的反作用力來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上側方向繼續上升。像這樣,隨著輸入輸出模組160及鉸鏈支架113上升,鉸鏈部164的一部分及鉸鏈支架113的一部分可從貫通孔152c被引出並露出於外部(參照圖16)。
之後,如圖24所示,若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則以與第一引導面166a形成基準角度的方式設置的第二引導面166b將與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相接觸並使得鉸鏈部164的第二卡定面164d卡定於鉸鏈支架113的第一卡定面113i。這樣一來,將完成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及直線移動,輸入輸出模組160能夠以第二引導面166c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的狀態垂直直立於排出格柵152。
但是,若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角度接近基準角度,則鉸鏈部164的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與第一支撐突起113j的底面相接觸。這樣一來,借助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力,第一支撐突起113j及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產生彈性變形,由此,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沿著上側方向跨過第一支撐突起113j。由此,如圖24所示,若輸入輸出模組160完成基準角度的旋轉,則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放置於第一支撐突起113j的上部面。這樣一來,第一支撐突起113j將借由第二支撐突起164g支撐輸入輸出模組160來防止輸入輸出模組160朝向第一基準位置逆旋轉。
參照圖25,當輸入輸出模組160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時,可有多種外力複合性地施加於輸入輸出模組160,例如有:以鉸鏈銷164b作為介質來從鉸鏈支架113施加的力F0;模組本體161的負荷F1;從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向第二引導面166b施加的反作用力F2;借由第一支撐突起113j向第二支撐突起164g施加的反作用力F3等。並且,以鉸鏈銷164b作為介質來從鉸鏈支架113施加的力F0可包括鉸鏈支架113的負荷、向鉸鏈支架113施加的彈性部件117的彈力等。
並且,上述多個外力F1、F2、F3可分別使得以鉸鏈銷164b為中心的旋轉力(扭力)作用於輸入輸出模組160,若如此作用的多個旋轉力之和達到“0”,則輸入輸出模組160將繼續維持配置於第二基準位置的狀態。其中,借助上述多個外力F1、F2、F3分別作用於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旋轉力相當於各個外力F1、F2、F3的大小和施加各個外力F1、F2、F3的施力點與鉸鏈銷164b之間的距離L1、L2、L3的乘積。
另一方面,若以使得達到預設的基準旋轉力以上的旋轉力以鉸鏈銷164b為中心來沿著上述另一方向(圖25中的逆時針方向)作用於輸入輸出模組160的方式由使用人員向輸入輸出模組160施加力F4,則第一支撐突起113j和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產生彈性變形,第二支撐突起164g將朝向下側方向跨過第一支撐突起113j並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開始沿著上述另一方向旋轉。像這樣,當輸入輸出模組160沿著上述旋轉方向旋轉時,鉸鏈支架113及輸入輸出模組160將借助彈性部件117的彈力來朝向外罩本體111的下部面側下降。這樣一來,如圖21所示,輸入輸出模組160將以使得支撐部113f被收容槽111m的底面支撐並使得第一引導面166a被支撐部件115的上端115a支撐的方式重新放置於放置槽152a。並且,鉸鏈部164及鉸鏈支架113可重新插入於貫通孔152c來從外部隔離。
如上所述,在空氣淨化器1中,當輸入輸出模組160旋轉驅動時,借助鉸鏈部164的引導面166與外罩110的支撐部件115之間的聯動作用來使得輸入輸出模組160直線移動,隨之限定性地僅可在輸入輸出模組160以可從放置槽152a分離的方式旋轉基準角度時向外部露出輸入輸出模組160和外罩110的鉸鏈結合結構。由此,空氣淨化器1可保護輸入輸出模組160和外罩110的鉸鏈結合結構免受外部影響,可提高美觀性。
圖26為示出引導葉片、內側格柵以及鎖定件互相分離的狀態的立體圖,圖27為圖26的部分放大圖,圖28為示出從內側格柵分離鎖定件的狀態的俯視圖。
並且,圖29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引導葉片及內側格柵的狀態的立體圖,圖30及圖31為用於說明鎖定鉤與葉片托架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
排出單元150可包括在結構上比起引導葉片154及內側格柵156產生部分變化的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以代替之前所述的引導葉片154及內側格柵156。在此情況下,在此情況下,排出單元150還可包括對引導葉片157和內側格柵158進行鎖定(Locking)或解鎖(Unlocking)的鎖定件159。
首先,如圖26所示,引導葉片157可包括:引導板157a,以朝向引導葉片157的週邊側引導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於中心部;多個葉片翼157b,以朝向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內側格柵158的多個通孔158a側引導借由送風扇142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於引導葉片157的週邊側;目標部件插入槽157c,用於插入傳感單元170的第二目標部件176;螺母固定槽157d,用於固定與螺栓B螺紋結合的螺母N,上述螺栓B用於將鎖定件159固定於內側格柵158;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用於插入外罩110的預設的卡定部117;以及鎖定鉤157f,用於鎖定引導葉片157。
由於引導板157a及多個葉片翼157b的結構與之前所述的引導葉片154的引導板154a及多個葉片翼154b的結構相同,因而將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27所示,目標部件插入槽157c以如下的方式形成於引導葉片157的上部面,即,若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在排出格柵152所設置的放置槽152a的預設的基準位置,則隔著排出格柵152的第一傳感槽152d及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內側格柵158的第二傳感槽158c來與輸入輸出模組160的傳感塊165相向。由此,若設置於傳感塊165的內部的第二傳感部件178感測到第二目標部件176,則控制器180可判斷為處於輸入輸出模組160放置於放置槽152a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的狀態。
如圖27所示,螺母固定槽157d以如下的方式形成於引導葉片157的上部面,即,若內側格柵158以預設的對準形態放置於引導葉片157,則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內側格柵158及鎖定件159的多個螺栓孔158h、159b相向。在這種螺母固定槽157d插入及固定螺母N,上述螺母N以可與貫通內側格柵158及鎖定件159的多個螺栓孔158h、159b的螺栓B的螺紋部實現螺紋結合的方式設置。由此,借由向內側格柵158及鎖定件159的多個螺栓孔158h、159b插入的螺栓B的螺紋部與固定於螺母固定槽157d的螺母N之間的螺紋結合,能夠以無法從引導葉片157分離的方式鎖定內側格柵158。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詳細說明與這種內側格柵158的鎖定相關的內容。
如圖27所示,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以如下的方式在引導葉片157的周圍面凹陷而成,即,當引導葉片157與在外罩本體111所設置的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時,使得外罩本體111的預設的卡定部117插入於內部。
並且,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形成與卡定部117相對應的形狀,以使得向該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插入的外罩本體111的預設的卡定部117可沿著預設的鎖定方向或與鎖定方向相反的解鎖方向被卡定。
外罩本體111的卡定部117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28所示,卡定部117可以是設置於外罩110的支撐部件115的上部及安裝部111i的上部。
如圖28所示,支撐部件115以使得兩側的端部蓋住安裝部111i的兩個側面的方式設置,安裝部111i在內部面形成朝向內部流路111b突出的收容部111l。其中,安裝部111i的內部面是指朝向內部流路111b的安裝部111i的一面。如圖27所示,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形成與卡定部117相對應的形狀,即與支撐部件115的兩側端部及安裝部111i的收容部111l相對應的形狀,以可使卡定部117選擇性地插入於內部。為此,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包括以可插入安裝部111i的收容部111l的方式在底面凹陷而成的第一收容部插入槽157g。
如圖27及圖28所示,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寬度大於卡定部117的寬度。這樣一來,可在卡定部117的兩個側面117a、117b中的至少一側面與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兩個側面157h、157i中的至少一側面之間形成用於使得引導葉片157以該引導葉片157的中心部為中心來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以下的角度的旋轉空間G。根據這種旋轉空間G,如圖28所示,引導葉片157可選擇性地沿著預設的鎖定方向或解鎖方向旋轉。
鎖定鉤157f以可根據引導葉片157的旋轉方向選擇性地對引導葉片157進行鎖定或解鎖的方式設置。
鎖定鉤157f的形狀及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29所示,鎖定鉤157f可在引導葉片157的外周面形成朝向內部流路111b的內周面突出的突起形狀。
鎖定鉤157f的設置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29所示,可隔著預設間隔形成多個鎖定鉤157f。
如圖29及圖30所示,與鎖定鉤157f相對應地,外罩本體111還可包括以根據引導葉片157的旋轉方向來使得鎖定鉤157f選擇性地卡定或解除卡定的方式形成的葉片托架111o。
葉片托架111o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1所示,葉片托架111o可包括:引導槽111p,以可滑移的方式收容鎖定鉤157f,以可使鎖定鉤157f沿著預設的移動路徑移動的方式進行引導;出入口111q,用於提供向引導槽111p的內部插入鎖定鉤157f或向引導槽111p的外部引出鎖定鉤157f的通道;以及卡定筋111r,用於卡定移動到引導槽111p的預設的鎖定位置的鎖定鉤157f。
葉片托架111o形成於在引導葉片157插入到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深度為止時與鎖定鉤157f相向的內部流路111b的內周面的一區域。並且,隔著與鎖定鉤157f的設置間隔相同的間隔來形成數量與鎖定鉤157f的設置數量相同的葉片托架111o。
引導槽111p以可滑移的方式收容鎖定鉤157f。尤其,引導槽111p以可使得鎖定鉤157f在引導槽111p的內部以引導葉片157的中心部為中心旋轉上述基準角度以下的角度的方式形成預設的寬度。
出入口111q以可借由該出入口111q向引導槽111p插入鎖定鉤157f或從引導槽111p引出鎖定鉤157f的方式與引導槽111p相連通。尤其,出入口111q以朝向空氣淨化器12的上側方向開放的方式形成於引導槽111p的上側。
卡定筋111r以封閉與上述鎖定位置相對應的出入口111q的一部分的方式形成,以便對借助引導葉片157的旋轉來在引導槽111p的整個區間中滑移到預設的鎖定位置為止的鎖定鉤157f進行卡定。這種卡定筋111r的形成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1所示,卡定筋111r可從引導槽111p的兩個側面中的位於上述鎖定位置側的一側面朝向上述出入口111q突出形成,以在空氣淨化器12的上側方向封閉上述鎖定位置。
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利用這種鎖定鉤157f及葉片托架111o實現的引導葉片157的鎖定方法。
接著,如圖26所示,內側格柵158可包括:多個通孔158a,以使借由引導葉片157引導的空氣A通過的方式沿著內側格柵158的厚度方向形成;把手158b,用於把持內側格柵158;第二傳感槽158c,以插入排出格柵152的第一傳感槽152d的方式凹陷而成;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用於插入外罩110的卡定部117;以及鎖定件插入槽158e,用於插入鎖定件159。
多個通孔158a、把手158b及第二傳感槽158c的結構與之前所述的內側格柵156的多個通孔156a、把手156b及第二傳感槽156c的結構相同,因而將省略其詳細說明。
如圖27所示,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以在內側格柵158與外罩110的第二開口部111c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時插入外罩110的卡定部117的方式在內側格柵158的周圍面凹陷而成。尤其,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以在內側格柵158按預設的對準形態放置於引導葉片157時與引導葉片157的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相吻合的方式在與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相對應的內側格柵158的周圍面凹陷而成。
並且,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形成與卡定部117相對應的形狀,即與支撐部件115的兩側端部及安裝部111i的收容部111l相對應的形狀,以可使卡定部117選擇性地插入於內部。為此,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包括以可插入安裝部111i的收容部111l的方式在底面凹陷而成的第二收容部插入槽158f。
如圖27及圖28所示,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寬度大於卡定部117的寬度。這樣一來,可在卡定部117的兩個側面117a、117b中的至少一側面與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兩個側面158j、158k中的至少一側面之間形成用於使得引導葉片157以該引導葉片157的中心部為中心來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以下的角度的旋轉空間G。根據這種旋轉空間G,如圖28所示,與引導葉片157相結合的內側格柵158可隨著引導葉片157沿著預設的鎖定方向或解鎖方向進行旋轉。
如圖27所示,鎖定件插入槽158e以可向鎖定件插入槽158e插入鎖定件159或從鎖定件插入槽158e引出鎖定件159的範式在內側格柵158的上部面凹陷而成。尤其,如圖27及圖28所示,鎖定件插入槽158e以與第二收容部插入槽158f的兩個側面158j、158k中的位於鎖定方向側的一側面158k相連通的方式在與第二收容部插入槽158f相鄰的內側格柵158的上部面的一區域凹陷而成。
這種鎖定件插入槽158e形成與鎖定件159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如圖27所示,鎖定件插入槽158e可包括:結合部插入槽158g,以可插入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鎖定件159的結合部159a的方式形成;螺栓孔158h,以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鎖定件159的螺栓孔159b相吻合的方式貫通形成於結合部插入槽158g的底面;以及銷孔158i,以可旋轉的方式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鎖定件159的鉸鏈銷159c鉸鏈結合。尤其,如圖27及圖28所示,結合部插入槽158g以與第二收容部插入槽158f的兩個側面158j、158k中的位於鎖定方向側的一側面158k相連通的方式形成,銷孔158i以與結合部插入槽158g相連通的方式形成。
為了便於說明,以下將卡定部117的兩個側面117a、117b中的位於解鎖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一側面117a,將卡定部117的兩個側面117a、117b中的位於鎖定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二側面117b。並且,將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兩個側面157h、157i中的位於解鎖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一側面157h,將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兩個側面157h、157i中的位於鎖定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二側面157i。並且,將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兩個側面158j、158k中的位於解鎖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一側面158j,將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兩個側面中的位於鎖定方向側的一側面命名為第二側面158k。
圖32為從上側方向觀察鎖定件的立體圖,圖33為從下側方向觀察鎖定件的立體圖,圖34至圖37為用於說明利用鎖定部件對內側格柵進行鎖定或解鎖的方法的圖。
接著,鎖定件159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能夠以使內側格柵158無法從引導葉片157分離的方式進行鎖定,並能夠以使引導葉片157無法從外罩110分離的方式進行鎖定。
為此,如圖32及圖33所示,鎖定件159可包括:結合部159a,以可插入於鎖定件插入槽158e的結合部插入槽158g的方式形成;螺栓孔159b,以可插入用於實現引導葉片157與內側格柵158之間的螺紋結合的螺栓B的螺紋部的方式貫通形成於結合部159a;鉸鏈銷159c,以可旋轉地與鎖定件插入槽158e的銷孔158i鉸鏈結合的方式從結合部159a延伸形成;以及擋止部159d,以在鎖定件159插入於鎖定件插入槽158e的情況下卡定於卡定部117的第二側面117b的方式從結合部159a延伸形成。
並且,鉸鏈銷159c能夠以可旋轉地插入於內側格柵158的銷孔158i的方式使所形成的直徑小於多個螺栓孔158h、159b的直徑。並且,鉸鏈銷159c可包括:凸緣159e,沿著鉸鏈銷159c的半徑方向在插入於多個螺栓孔158h、159b的鉸鏈銷159c的下端部突出形成;以及至少一個切開槽159f,以可使鉸鏈銷159c產生彈性變形的方式從鉸鏈銷159c的下端部朝向上端部延伸預設長度而成。尤其,凸緣159e以僅在借由切開槽159f來使鉸鏈銷159c彈性收縮的情況下通過銷孔158i的方式形成預設大小。這樣一來,在借由切開槽159f來使鉸鏈銷159c彈性收縮的狀態下,若使凸緣159e插入於銷孔158i,則鉸鏈銷159c將彈性復原並使得凸緣159e卡定於內側格柵158的底面,從而可使鉸鏈銷159c與銷孔158i鉸鏈結合。
並且,如圖34所示,擋止部159d以如下的方式形成預設大小,即,在以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及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兩個第一側面157h、158j卡定於卡定部117的方式使得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按預設的鎖定形態配置的情況下,插入於在卡定部117與鎖定件插入槽158e之間所形成的旋轉空間G來沿著鎖定方向卡定於卡定部117。
以下,參照附圖來說明鎖定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的方法。
首先,如圖30及圖31所示,以在卡定部117插入於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同時使得鎖定鉤157f經由出入口111q插入於引導槽111p的方式使得引導葉片157按預設深度插入於第二開口部111c。這樣一來,鎖定鉤157f將在引導槽111p的整體區間中配置於朝向出入口111q和空氣淨化器12的上側方向相連通的解鎖位置。
之後,以使得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第一側面157h沿著鎖定方向卡定於卡定部117的第一側面117a的方式使引導葉片157沿著鎖定方向進行旋轉。這樣一來,如圖31所示,鎖定鉤157f將從引導槽111p的上述解鎖位置向上述鎖定位置移動。由此,鎖定鉤157f以無法經由出入口111q向引導槽111p的外部引出的方式卡定於卡定筋111r,由此,引導葉片157以無法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的方式借由鎖定鉤157f及葉片托架111o來被第一次鎖定。
接著,如圖28所示,以使引導葉片157的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和內側格柵158的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相吻合的方式使得內側格柵158放置於被第一次鎖定的引導葉片157。這樣一來,第二支架插入槽158d的第一側面158j可將與第一支架插入槽157e的第一側面157h一同沿著鎖定方向卡定於卡定部117的第一側面117a。
之後,如圖34所示,將鎖定件159插入於內側格柵158的鎖定件插入槽158e。這樣一來,插入於旋轉空間G的鎖定件159的擋止部159d可沿著解鎖方向卡定於卡定部117的第二側面117b。
接著,如圖35所示,在使螺栓B的螺紋部插入於鎖定件159及鎖定件插入槽158e的多個螺栓孔158h、159b之後,螺紋結合於固定在引導葉片157的螺母固定槽157d的螺母N。這樣一來,內側格柵158以不與引導葉片157分離的方式按螺紋結合的狀態鎖定於引導葉片157。並且,鎖定件159將以擋止部159d沿著解鎖方向卡定在卡定部117的狀態固定於鎖定件插入槽158e。由此,引導葉片157以無法沿著解鎖方向旋轉的方式被卡定部117支撐,能夠以維持鎖定鉤157f在上述鎖定位置被卡定於卡定筋111r的狀態的方式被第二次鎖定。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解鎖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的方法進行說明。
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的解鎖可按照與之前所述的引導葉片157及內側格柵158的鎖定相反的順序進行。
首先,如圖36所示,在從螺母N分離螺栓B後,從鎖定件159及鎖定件插入槽158e的多個螺栓孔158h、159b引出。
接著,如圖36所示,從鎖定件插入槽158e引出鎖定件159。這樣一來,借由鎖定件159實現的內側格柵158的鎖定及引導葉片157的第二次鎖定將被解除。由此,內側格柵158將形成可從引導葉片157分離的狀態,引導葉片157將形成可沿著解鎖方向旋轉的狀態。
之後,如圖31所示,以使鎖定鉤157f向引導槽111p的解鎖位置移動的方式使得引導葉片157沿著解鎖方向旋轉。這樣一來,將形成可經由出入口111q向引導槽111p的外部引出鎖定鉤157f的狀態,將解除借由鎖定鉤157f及葉片托架111o實現的引導葉片157的第一次鎖定。
接著,如圖30所示,能夠以經由出入口111q向引導槽111p的外部引出鎖定鉤157f的方式朝向空氣淨化器12的上側方向抬起引導葉片157,來從第二開口部111c分離引導葉片157。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鎖定件159的鉸鏈銷159c與內側格柵158的銷孔158i鉸鏈結合。由此,如圖37所示,在從結合部插入槽158g及旋轉空間G選擇性地引出鎖定件159的結合部159a及擋止部159d的狀態下,使得鎖定件159以鉸鏈銷159c為中心來旋轉規定角度,由此能夠以擱置於內側格柵158的上部面的狀態輕鬆保管。並且,螺栓B可借由使螺紋部插入於鎖定件159的螺栓孔159b來以擱置於鎖定件159的狀態輕鬆進行保管。
圖38為示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39為示出圖38所示的蓋板分離的狀態下的空氣淨化器的立體圖,圖40為圖38所示的蓋板的立體圖。
與之前所述的空氣淨化器1相比,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2的不同點在於將外罩210與蓋板220之間的結合關係得到了具體化。
參照圖38至圖40,這種空氣淨化器2可包括:外罩210;蓋板220,以可分離的方式與外罩210相結合,以蓋住外罩210的側面;排出格柵230,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篩檢程式(未圖示)淨化的空氣;以及輸入輸出模組240,以放置於排出格柵230的放置槽232的方式設置,用於對與空氣淨化器21相關的各種資訊進行輸入或輸出。
首先,外罩210以可提供用於設置空氣淨化器2中的各種部件的骨架及空間的方式設置。
外罩21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外罩210可包括:底座211;外罩本體213,提供用於設置各種部件的骨架及空間;以及固定杆215,用於固定設置蓋板220。
底座211以可支撐空氣淨化器2的負荷的方式設置。底座211的形狀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9所示,底座211可形成圓盤形狀。
如圖39所示,底座211可包括擱置孔211a、開關孔211b、開關211c等。
擱置孔211a以可擱置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擱置鉤222的方式形成於底座211的預設位置。這種擱置孔211a能夠以如下的方式設置於底座211的預設的擱置位置,即,當在使擱置鉤222擱置於擱置孔211a的狀態下使蓋板220朝向外罩本體213的外部面旋轉時,可使得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引導鉤223插入於滑動插槽213d。
擱置孔211a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可隔著預設間隔形成至少一個擱置孔211a。
開關孔211b以與擱置孔211a隔開預設間隔的方式形成於底座211的一側。以朝向空氣淨化器2的上側方向露出的方式在這種開關孔211b設置開關211c。若被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蓋板220的感測筋226按壓,則開關211c可向控制器(未圖示)傳送表示蓋板220設置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感測信號。
外罩本體213可包括第一開口部213a、內部流路213b、第二開口部213c、滑動插槽213d、第一鉤孔213e等。
第一開口部213a以朝向空氣淨化器2的水準方向開放的方式形成於外罩本體213的側面,第二開口部213c以朝向空氣淨化器2的上側方向開放的方式形成於外罩本體213的上部面,內部流路213b能夠以連接第一開口部213a和第二開口部213c的方式形成於外罩本體213的內部。並且,可在內部流路213b設置對經由第一開口部213a向內部流路213b流入的空氣進行淨化的篩檢程式(未圖示)和朝向第二開口部213c對以經由篩檢程式淨化的狀態收容於內部流路213b的空氣進行送風的送風扇(未圖示)等。
滑動插槽213d以朝向外罩本體213的外側開放的方式在外罩本體213的壁體的外部面凹陷而成。這種滑動插槽213d可包括:滑動槽213f,沿著預設的滑動方向延伸形成;卡定槽213g,與滑動槽213f的端部相連接,沿著預設的卡定方向延伸形成;以及卡定臺肩213h,突出形成於滑動槽213f。
滑動插槽213d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能夠以左右對稱的方式隔著預設間隔形成一對滑動插槽213d。
滑動槽213f以在使蓋板220靠近外罩本體213的壁體側時使得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蓋板220的引導鉤223借由滑動槽213f的前端部向滑動槽213f的內部插入的方式形成。其中,滑動槽213f的前端部是指滑動槽213f的兩側端部中的位於遠離固定杆215的位置的端部,滑動槽213f的後端部是指滑動槽213f的兩側端部中的位於靠近固定杆215的位置的端部。
以當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蓋板220的引導鉤223沿著滑動槽213f滑移時向多個鉤孔213e、215a引導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蓋板220的多個卡定鉤224、225的方式確定滑動方向。其中,向多個鉤孔213e、215a引導多個卡定鉤224、225的情況是指多個卡定鉤224、225插入於多個鉤孔213e、215a的狀態或移動到可卡定的位置的狀態。
滑動槽213f的底面形成沿著滑動方向逐漸向上傾斜的傾斜結構。這種滑動槽213f的傾斜結構能夠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當以使得引導鉤223沿著滑動槽213f的底面滑移的方式使蓋板220旋轉時,可使蓋板220上升到比多個卡定鉤224、225的卡定高度高出預設的富餘間隔的高度。即,滑動槽213f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可使蓋板220上升到使得多個卡定鉤224、225以不與多個鉤孔213e、215a的周圍面碰撞的狀態穩定地插入於多個鉤孔213e、215a的高度為止。
卡定槽213g可從滑動槽213f的後端部沿著預設的卡定方向延伸形成。其中,卡定方向是指使得多個卡定鉤224、225卡定於多個鉤孔213e、215a的方向。
若以沿著這種卡定方向延伸的方式設置卡定槽213g,則在以使得引導鉤223進入到卡定槽213g的方式使蓋板220移動並向鉤孔213e、215a引導多個卡定鉤224、225的狀態下,以使得引導鉤223沿著卡定槽213g的方式使蓋板220沿著卡定方向移動,由此可使得多個卡定鉤224、225沿著卡定方向卡定結合於多個鉤孔213e、215a。
這種卡定方向的方向性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卡定方向可以是重力方向。這樣一來,若引導鉤223進入到卡定槽213g,則隨著蓋板220及引導鉤223因重力自動下落,多個卡定鉤224、225將自動卡定於多個鉤孔213e、215a而非常便利,可利用蓋板220的自重來使多個卡定鉤224、225強力結合在多個鉤孔213e、215a,從而可防止多個卡定鉤224、225從鉤孔213e、215a脫離。
卡定臺肩213h按預設高度從滑動槽213f的底面突出形成,以從滑動槽213f的內側面隔開預設間隔的方式形成,即,以從外罩本體213的外部面隔開預設間隔的方式形成。與滑動槽213f的內側面相向的卡定臺肩213h的內側面形成以與滑動槽213f的內側面之間的距離沿著滑動方向逐漸變小的方式傾斜的傾斜結構。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詳細說明與這種卡定臺肩213h相關的內容。
第一鉤孔213e的形成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39所示,第一鉤孔213e可形成於外罩本體213的壁體的上端部。第一鉤孔213e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以隔著預設間隔的方式沿著外罩本體213的周圍形成至少一個多個第一鉤孔213e。優選地,這種第一鉤孔213e以朝向上側方向開放的方式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如圖39所示,固定杆215形成沿著長度方向長長地延伸的杆形狀,能夠以沿著外罩本體213的高度方向長長地延伸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的外部面相結合。這種固定杆215的設置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能夠以將底座211及外罩本體213劃分為互相對稱的一對劃分區域的方式隔著180度的角度間隔設置一對固定杆215。在此情況下,之前所述的擱置孔211a、開關孔211b、開關211c、滑動插槽213d、第一鉤孔213e等可在每個劃分區域單獨形成。
這種固定杆215可包括以朝向之前所述的滑動方向開放的方式形成於側面的第二鉤孔215a。優選地,第二鉤孔215a能夠以可使得一對蓋板220對稱結合於固定杆215的兩個側面的方式分別形成於固定杆215的一側面及與一側面相反的另一側面。
第二鉤孔215a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隔著預設間隔的方式沿著外罩本體213的高度方向形成至少一個多個第二鉤孔215a。
圖41為示出蓋板設置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狀態的空氣淨化器的主視圖,圖42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擱置鉤卡定結合於擱置孔的狀態的圖,圖43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引導鉤插入於滑動插槽的卡定槽的狀態的圖。
並且,圖44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一卡定鉤卡定結合於第一鉤孔的狀態的圖,圖45為示出圖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二卡定鉤卡定結合於第二鉤孔的狀態的圖,圖46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感測筋與開關相接觸的狀態的圖。
接著,蓋板220能夠以可蓋住外罩本體213的第一開口部213a的方式設置。
如上所述,底座211及外罩本體213將由固定杆215劃分為一對劃分區域。與之相對應地,能夠以單獨蓋住多個劃分區域中的一個的方式設置一對蓋板220。
蓋板220的形狀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在外罩本體213形成圓筒形狀的情況下,蓋板220可形成曲率半徑與外罩本體213的曲率半徑相對應的曲面形狀。
如圖40所示,蓋板220可包括吸入孔221、擱置鉤222、引導鉤223、第一卡定鉤224、第二卡定鉤225以及感測筋226等。
吸入孔221以與第一開口部213a相連通的方式沿著蓋板220的厚度方向穿孔而成。吸入孔221的大小及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所形成的大小使空氣通過且使外部的物體無法通過吸入孔221的多個吸入孔221能夠以隔著預設間隔的方式形成。若以朝向第二開口部213c側對收容於內部流路211b的空氣進行送風的方式驅動送風單元的送風扇(未圖示),則吸入力將施加於第一開口部213a及與第一開口部213a相連通的多個吸入孔221,可借助這種吸入力來使得被多個吸入孔221吸入的外部的空氣經由第一開口部213a向內部流路213b進入。
能夠以在蓋板220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時擱置於底座211的擱置孔211a的方式在與擱置孔211a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蓋板220的內側面的特定位置形成擱置鉤222。
擱置鉤222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40所示,擱置鉤222可包括:支撐部222a,與蓋板220的內側面相結合;以及卡定部222b,以與支撐部222a形成預設角度的方式從支撐部222a朝向下側方向延伸形成。優選地,支撐部222a和卡定部222b以互相垂直的方式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這種擱置鉤222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隔著與擱置孔211a的形成間隔相同的間隔的方式形成數量與擱置孔211a的數量相同的多個擱置鉤222。
如圖41及圖42所示,在蓋板220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情況下,這種擱置鉤222能夠以使得支撐部222a被擱置孔211a的周圍面211e支撐並使得卡定部222b插入於擱置孔211a的方式卡定結合於擱置孔211a。
能夠以在蓋板220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時插入於外罩本體213的滑動插槽213d的方式在與滑動插槽213d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蓋板220的內側面的特定位置形成引導鉤223。
引導鉤223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40所示,引導鉤223可包括:引導筋223a,與蓋板220的內側面相結合;加強筋223b,用於加強引導筋223a的剛性;以及卡定突起223c,以在引導鉤223進入到滑動槽213f的情況下與滑動槽213f的底面相接觸的方式從引導筋223a的端部朝向下側方向突出形成。
引導鉤223以可按預設深度插入於滑動插槽213d的方式形成,卡定突起223c以使得高度大於滑動插槽213d的卡定臺肩213h的高度的方式形成。尤其,優選地,卡定突起223c以與引導鉤223互相垂直的方式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這種引導鉤223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隔著與滑動插槽213d的形成間隔相同的間隔的方式形成數量與滑動插槽213d的數量相同的多個引導鉤223。
如圖43所示,在蓋板220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情況下,這種引導鉤223能夠以位於比滑動槽213f的底面低上述預設的富餘間隔以上的位置的方式插入於卡定槽213g。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詳細說明這種引導鉤223與滑動插槽213d之間的結合關係。
能夠以在蓋板220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時卡定結合於外罩本體213的第一鉤孔213e的方式在與第一鉤孔213e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蓋板220的內側面的特定位置形成第一卡定鉤224。
第一卡定鉤224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40所示,第一卡定鉤224可包括:支撐部224a,與蓋板220的內側面相結合;以及卡定部224b,以與支撐部224a形成預設角度的方式從支撐部224a朝向下側方向延伸形成。優選地,支撐部224a和卡定部224b以互相垂直的方式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這種第一卡定鉤224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隔著與第一鉤孔213e的形成間隔相同的間隔的方式形成數量與第一鉤孔213e的數量相同的多個第一卡定鉤224。
如圖44所示,在蓋板220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情況下,第一卡定鉤224能夠以使得卡定部224b按預設深度插入於第一鉤孔213e的方式卡定結合於第一鉤孔213e。
能夠以在蓋板220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時卡定結合於固定杆215的第二鉤孔215a的方式在與第二鉤孔215a的形成位置相對應的蓋板220的內側面的特定位置形成第二卡定鉤225。
第二卡定鉤225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40所示,第二卡定鉤225可包括:支撐部225a,與蓋板220的內側面相結合;以及卡定部225b,以與支撐部225a形成預設角度的方式從支撐部225a朝向下側方向延伸形成。優選地,支撐部225a和卡定部225b以互相垂直的方式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這種第二卡定鉤225的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能夠以隔著與第二鉤孔215a的形成間隔相同的間隔的方式形成數量與第二鉤孔215a的數量相同的多個第二卡定鉤225。
如圖45所示,在蓋板220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情況下,這種第二卡定鉤225能夠以使得支撐部225a被第二鉤孔215a的內側面支撐並使得卡定部225b按預設深度插入於第二鉤孔215a的方式卡定結合於第二鉤孔215a。
能夠以在蓋板220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時按壓底座211的開關211c的方式在與開關211c的設置位置相對應的蓋板220的內側面的特定位置形成感測筋226。
感測筋226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40所示,感測筋226能夠以按預設長度突出的方式與蓋板220的內側面相結合。並且,感測筋226可包括以可按壓開關211c的方式在下部面突出形成的按壓突起226a。
如圖46所示,在蓋板220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情況下,這種感測筋226的按壓突起226a將按壓開關211c,與之相對應地,開關211c可向控制器輸入表示蓋板220已放置於準確位置的感測信號。優選地,控制器以僅在根據這種感測信號判斷為蓋板220已設置於準確位置的情況下使得空氣淨化器2按正常模式運行的方式進行控制,但並不限定於此。
圖47為示出以使得擱置鉤傾斜擱置於擱置孔的方式配置蓋板的狀態的圖,圖48為示出圖47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擱置鉤傾斜擱置於擱置孔的狀態的圖,圖49為示出圖47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並且,圖50為示出以使得引導鉤插入於滑動插槽的滑動槽的方式配置蓋板的狀態的圖,圖51及圖52為示出圖50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53為示出以鉤孔的周圍面不干擾卡定鉤的方式使蓋板上升的狀態的圖,圖54為圖53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圖55為圖53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二卡定鉤與第二鉤孔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以下,參照附圖來對使蓋板220和外罩本體213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說明。
首先,如圖47至圖49所示,在引導鉤223未進入到滑動槽213f的狀態下,以使得擱置鉤222傾斜擱置於擱置孔211a的方式將蓋板220放置於底座211。在此情況下,在多個第二卡定鉤225與多個第二鉤孔215a之間的距離方面,越是位於下側的多個第二卡定鉤225及多個第二鉤孔215a則越近。
接著,如圖50至圖52所示,以使得引導鉤223進入到滑動槽213f的方式使蓋板220朝向外罩本體213側旋轉。這樣一來,進入到滑動槽213f的引導鉤223的卡定突起223c將沿著滑動槽213f的底面來沿著滑動方向滑移。但是,由於滑動槽213f的底面形成越朝向滑動方向側越向上方傾斜的傾斜結構,因而隨著卡定突起223c沿著這種滑動槽213f的底面滑移,越靠近固定杆215側,蓋板220將上升與滑動槽213f的底面的傾斜高度相對應的高度。
並且,卡定臺肩213h的內側面形成與滑動槽213f的內側面之間的間隔沿著滑動方向逐漸變小的傾斜結構,卡定突起223c將因這種卡定臺肩213h的內側面而朝向滑動槽213f的內側面被施加壓力,即,朝向外罩本體213的外部面側被施加壓力。像這樣,蓋板220將因由卡定臺肩213h施加的外力而以曲率與外罩本體213的曲率相對應的方式產生彈性變形。
通常,蓋板由厚度相對較薄的板構成,可根據製造商的公差或長時間使用所造成的變形來導致每個蓋板的曲率半徑有細微不同。這種曲率半徑的不均衡有可能會成為發生蓋板220的安裝錯誤、產生外部高度差等的原因。但是,滑動插槽213d可借由卡定臺肩213h來使得蓋板220以形成與外罩本體213的曲率半徑相對應的規定的曲率半徑的方式產生彈性變形。由此,滑動插槽213d可防止因曲率半徑的不均衡而造成的蓋板220的安裝錯誤、發生外部高度差等。
並且,如圖50所示,在如此使引導鉤223進入到滑動插槽的情況下,多個第二卡定鉤225中的位於下側的多個第二卡定鉤225將插入到與該卡定鉤225相對應的第二鉤孔215a,如此插入於多個第二鉤孔215a的多個第二卡定鉤225能夠以蓋板220不發生安裝錯誤的方式引導蓋板220。
之後,如圖53至圖55所示,以使得引導鉤223進入到卡定槽213g的方式使蓋板220朝向外罩本體213側旋轉。這樣一來,引導鉤223將以上升與滑動槽213f的底面的傾斜高度相對應的高度的狀態進入到卡定槽213g,第一卡定鉤224將以不與第一鉤孔213e的周圍面產生碰撞的狀態進入到與第一鉤孔213e相向的位置,第二卡定鉤225將以不與第二鉤孔215a的周圍面產生碰撞的狀態插入於第二鉤孔215a的內部。
並且,若引導鉤223以上升與滑動槽213f的底面的傾斜高度相對應的高度的狀態進入到卡定槽213g,則支撐蓋板220的結構要素將瞬間消失,蓋板220及引導鉤223將借助重力自由下落。這樣一來,隨著多個卡定鉤224、225朝向重力方向卡定於多個鉤孔213e、215a,蓋板220將以位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方式與外罩本體213相結合,感測筋226的按壓突起226a將按壓開關211c。
另一方面,當從外罩本體213分離蓋板220時,需按倒序實施之前所述的結合作業。即,在以多個鉤孔213e、215a的周圍面不干擾多個卡定鉤224、225的移動並可使引導鉤223重新進入到滑動槽213f的方式使蓋板220上升之後,以依次通過卡定槽213g及滑動槽213f的方式使得蓋板220沿著滑動方向的相反方向移動,從而可從外罩本體213分離。
如上所述,在空氣淨化器2中,可在無需單獨使用磁鐵、其他零部件的情況下僅依靠設置於外罩210和蓋板220的鉤結合結構就可實現蓋板220的組裝及分離,這可減少材料成本及組裝費用。
並且,在空氣淨化器2中,可在外罩210單獨對整個蓋板220進行分離及組裝,可防止在以將蓋板220固定於外罩210的狀態用水進行清洗的情況下產生的材料腐蝕。
並且,在空氣淨化器2中,能夠以所具備的曲率半徑與外罩本體111的曲率半徑相對應的方式使蓋板220產生彈性變形,因此可防止因蓋板220的曲率不均衡而發生安裝錯誤、產生外部高度差等。
圖56為示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57為與圖56中的Ⅰ-Ⅰ線相關的剖視圖,圖58為與圖56中的Ⅰ-Ⅰ線相關的部分截面立體圖,圖59為示出在外罩安裝光催化劑模組的狀態的立體圖。
與之前所述的空氣淨化器1相比,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3的不同點在於以還可借由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來對空氣A進行殺菌及除臭的方式改善了結構。
參照圖56至圖58,空氣淨化器3可包括:外罩310,形成有內部流路310a;蓋板320,形成有用於向外罩310的內部流路310a引導外部的空氣A的多個吸入孔322;篩檢程式330,用於對向內部流路310a引導的空氣A中包含的灰塵、其他異物進行捕集並去除;光催化劑模組340,借由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對向內部流路310a引導的空氣A實施殺菌及除臭;送風單元350,用於對收容於內部流路310a的空氣A進行送風;排出單元360,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單元350送風的空氣A;以及輸入輸出模組370,用於輸入或輸出資訊。
首先,外罩310為用於設置及收容空氣淨化器3中的各種部件的裝置。
外罩31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57所示,外罩310可包括:底座311;外罩本體312,提供用於設置及收容各種部件的空間;支撐架313,以支撐外罩本體312的方式連接底座311和外罩本體312。
如圖57所示,在這種外罩310的內部形成使得借由蓋板320的多個吸入孔322從外部吸入的空氣A朝向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排出單元360的多個排出孔362b流動的內部流路310a。並且,內部流路310a可包括:第一內部流路310b,形成於借由多個支撐架313a劃分的外罩310的內部空間,使得借由蓋板320的多個吸入孔322從外部流入的空氣A進行流動;以及第二內部流路310c,形成於借由外罩本體312劃分的外罩310的內部空間,使得通過第一內部流路310b的空氣A進行流動。
如圖57所示,以可放置在用於設置空氣淨化器3的地面的方式設置底座311。可在這種底座311設置多個輪子和電線及插頭,上述多個輪子用於移送空氣淨化器3,上述電線及插頭用於使空氣淨化器3和外部電源電連接。
如圖57及圖58所示,外罩本體312可包括:第一部分314,構成外罩本體312的下部,向第二內部流路310c引導在第一內部流路310b中借由篩檢程式330淨化的空氣A;第二部分315,以向送風單元350引導借由第一部分314向第二內部流路310c流入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於第一部分314的內部;以及第三部分316,構成外罩本體312的上部,向外部引導借由送風單元350送風的空氣A。
如圖59所示,第一部分314可包括模組插入孔314a,以與第一內部流路310b相連通的方式形成,用於插入光催化劑模組340的至少一部分。由此,通過第一內部流路310b的空氣A可在通過插入於模組插入孔314a的光催化劑模組340後向第二內部流路310c流入。
如圖58所示,第二部分315在第一部分314的內部沿著空氣淨化器3的高度方向插入。第二部分315形成直徑朝向送風單元350側逐漸變小的傾斜結構。由此,第二部分315可向送風單元350引導通過光催化劑模組340的空氣A。
並且,第二部分315可包括用於安裝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送風單元350的驅動馬達354的馬達支架315a。這種馬達支架315a可借由結合筋315b來與第二部分315的內周面相結合。
如圖58所示,第三部分316沿著空氣淨化器3的高度方向與第一部分314相結合。第三部分316可包括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單元350送風的空氣A的第二開口部316a。並且,第三部分316形成包圍送風單元350的與送風單元350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可在第三部分316的下部形成直徑朝向第二開口部316a側逐漸變大的傾斜面316b。這種第三部分316可借由第二開口部316a向外部引導借由送風單元350送風的空氣A。
如圖59所示,支撐架313以支撐外罩本體312的方式設置於底座311與第一部分314之間。支撐架313的設置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以隔著預設間隔的方式設置多個支撐架313。如圖59所示,在這種多個支撐架313之間形成用於使蓋板320的多個吸入孔322和第一內部流路310b相連通的多個第一開口部313a。根據這種多個第一開口部313a,借由蓋板320的多個吸入孔322從外部吸入的空氣A可借由多個第一開口部313a向第一內部流路310b流入。
接著,蓋板320為在保護外罩本體312免受外部影響的同時向內部流路310a傳遞外部的空氣A的裝置。
如圖58所示,蓋板320以可包圍外罩310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與外罩310的外周面相對應的形狀。
蓋板320的設置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可設置至少一個蓋板320。蓋板320能夠以可借由鉤、其他結合部件(未圖示)分離的方式安裝於外罩310的外部面,以便在外罩310的外側蓋住第一開口部313a。
以與第一開口部313a相連通的方式在這種蓋板320形成有大小達到可使空氣A通過的預設大小的多個吸入孔322。
接著,篩檢程式330為用於對向第一內部流路310b流入的空氣A進行淨化的裝置。
篩檢程式330以在多個支撐架313的內側蓋住第一開口部313a的方式形成可插入於第一內部流路310b的內部的形狀。例如,如圖58所示,在第一內部流路310b形成圓筒形狀的情況下,篩檢程式330可形成外徑與第一內部流路310b的內徑相對應的圓筒形狀。
接著,光催化劑模組340為用於利用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來對通過第一內部流路310b的空氣A實施殺菌及除臭的裝置。
光催化劑模組34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58所示,光催化劑模組340可包括: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在至少一部分塗敷有光催化劑;發光器342,用於提供促進塗敷於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的激發光(UV);以及固定支架343,以使得從發光器342釋放的激發光(UV)照射到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預設位置的方式將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及發光器342分別固定於內部流路310a。
光催化劑模組340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58及圖59所示,光催化劑模組340能夠以位於篩檢程式330與送風單元350之間的方式設置。尤其,篩檢程式組裝體341以將發光器342作為基準來位於第二開口部316a的相反側的方式設置,發光器342以朝向如此設置於第二開口部316a的相反側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照射激發光(UV)的方式設置。根據這種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發光器342之間的位置關係,將阻斷從發光器341釋放的激發光(UV)借由第二開口部316a釋放到外部,從而可防止因向空氣淨化器3的外部釋放的激發光(UV)而對使用人員的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如圖58及圖59所示,光催化劑模組340能夠以可使得在第一內部流路310b中借由篩檢程式330淨化的空氣A通過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方式使至少一部分插入於第一部分314的模組插入孔314a。這樣一來,在第一內部流路310b中借由篩檢程式330淨化的空氣A可在光催化劑模組340中被殺菌及除臭後向第二內部流路310c流入。
將在之後的內容中進一步詳細說明這種光催化劑模組340。
接著,送風單元350為提供使得收容於內部流路310a的空氣A強行流動所需的流動力的裝置。
送風單元35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57及圖58所示,送風單元350可包括:送風扇352,以對收容於內部流路310a的空氣A進行送風的方式設置;以及驅動馬達354,用於旋轉驅動送風扇352。
接著,排出單元360為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扇352送風的空氣A的裝置。
排出單元36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58所示,排出單元360可包括排出格柵362、引導葉片364、內側格柵366等。
排出格柵362以在向外部排出到達第二開口部316a的空氣A的同時防止污染物、其他液態或固態的外部物體經由第二開口部316a向內部流路310a流入的方式設置。並且,如圖56及圖58所示,排出格柵362可包括:模組放置槽362a,用於放置輸入輸出模組370;以及多個排出孔362b,用於向外部排出到達第二開口部316a的空氣A。
引導葉片364可包括按預設的形態向排出格柵362傳遞借由送風扇352送風的空氣A的多個葉片翼。
內側格柵366以可防止通過排出格柵362的外部物體的殘留物向內部流路310a流入的方式設置。
接著,輸入輸出模組370為用於操作及控制空氣淨化器3或對用於顯示空氣淨化器3的驅動狀態的各種資訊進行輸入或輸出的裝置。
優選地,輸入輸出模組370需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放置於排出格柵362的放置槽,但並不限定於此。
圖60為與圖59中的Ⅱ-Ⅱ線相關的部分剖視圖,圖61為光催化劑模組的立體圖。
光催化劑模組340以位於篩檢程式330與送風單元350之間的方式設置於外罩本體312。例如,參照圖60,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可在以可分離的方式與固定支架343相結合的狀態下插入於第一部分314的模組插入孔314a,發光器342以可向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照射激發光(UV)的方式與固定支架343相結合。並且,可隨著使固定支架343的一部分設置於第一部分314與第二部分315之間來固定於外罩本體312,固定支架343的另一部分將以支撐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狀態插入於第一部分314的模組插入孔314a。
如上所述,為了設置光催化劑模組340,如圖60及圖61所示,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可包括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和收容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篩檢程式引導件345。與之相對應地,固定支架343可包括:第一固定支架348,與發光器342相結合,隨著使一部分設置於第一部分314與第二部分315之間來固定於外罩本體312;以及第二固定支架349,與第一固定支架348、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相結合,以使得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與發光器342隔開預設距離的方式與第一固定支架348相結合。
光催化劑模組340接收通過篩檢程式330的空氣A,優選地,形成與篩檢程式330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如圖61所示,在篩檢程式330形成圓筒形狀的情況下,光催化劑模組340可形成圓盤形狀。
圖62為圖61所示的篩檢程式組裝體的分離立體圖。
如圖62所示,優選地,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在中心部形成有旁通孔344a的環形的圓環形狀。但是,並不限定於此,並且,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還可形成在中心部形成有旁通孔344a的多邊形形狀。像這樣,隨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中空型圓環形狀,從第一內部流路310b到達光催化劑模組340的空氣A中的一部分將通過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另一部分將選擇性地通過旁通孔344a。
另一方面,雖然以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圓環形狀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可形成去掉旁通孔344a的圓盤形狀。以下,以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環形狀為基準來說明本發明。
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大小並不受特殊限制,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外徑按預設比例小於模組插入孔314a的直徑,以便能夠以收容於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狀態插入於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第一部分314的模組插入孔314a。並且,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內徑按預設比例小於外徑,以便使得從第一內部流路310b到達光催化劑模組340的空氣A中的預設比例的空氣A通過旁通孔344a。
並且,如圖62所示,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可由互相分離的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構成。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可形成分別具有預設圓弧角度的圓弧形狀。優選地,這種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以互相隔開預設的富餘間隔G的方式收容於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由此,可隨著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互相接觸來防止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形狀發生改變。
可在這種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至少一部分塗敷光催化劑。可向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塗敷的光催化劑的種類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可將氧化鋅(ZnO)、硫化鎘(CdS)、二氧化鈦(TiO2)等用作光催化劑。
由於二氧化鈦(TiO2)在自身受光的情況下也不產生變化,因而可實現半永久性使用,優選地,可由二氧化鈦構成光催化劑。另一方面,氧化鋅(ZnO)、硫化鎘(CdS)存在自身吸收光並導致催化劑本身被分解的缺點,因而具有作為光催化劑的壽命相對較短的缺點。
隨著將這種光催化劑塗敷於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若從發光器342釋放的激發光(UV)照射到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並促進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則將從空氣A中的氧(O2)及水蒸氣(H2O)生成臭氧(O3)及氫氧化自由基(羥基、OH自由基、羥自由基)。如此產生的氫氧化自由基將在與通過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及旁通孔344a的空氣A混合後對空氣A中所包含的污染物及惡臭物進行分解,從而可執行對於空氣A的殺菌及除臭。之前所述的氫氧化自由基的生成過程和殺菌及除臭作用已廣為人知,將省略對其的詳細說明。
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為以使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維持預設形狀的方式收容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部件。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篩檢程式引導件345可由結構上可互相吻合的成對的部分構成,例如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等。
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為用於收容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上部的部件。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形成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可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在此情況下,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外徑及內徑按預設比例大於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外徑及內徑,以使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上部收容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內部。
並且,如圖62所示,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可包括第一貫通孔346a、第一連通孔346b、第一結合鉤346c、第二結合鉤346d、卡定筋346e以及第一支撐筋346f等。
第一貫通孔346a以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旁通孔344a相吻合的方式形成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中心部。第一連通孔346b以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連通的方式在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向的一區域沿著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厚度方向形成。
第一結合鉤346c突出形成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外周面。第二結合鉤346d突出形成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內周面。
卡定筋346e以朝向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第二固定支架349的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突出的方式突出形成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外周面。以在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之間的間隔G按預設深度插入的方式隔著與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圓弧角度相同的圓弧角度間隔來在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下部面突出形成數量與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設置數量相同的第一支撐筋346f。
可在這種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至少一部分塗敷光催化劑。這樣一來,在塗敷於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光催化劑產生光化學反應,從而可提高對於空氣A的殺菌及除臭效率。
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為用於收容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下部的部件。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形成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可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在此情況下,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外徑及內徑可按預設比例大於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外徑及內徑,以使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下部收容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內部。
並且,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可包括第二貫通孔347a、第二連通孔347b、流入格柵347c、第一突出筋347d、第二突出筋347f、第三結合鉤347h、螺栓孔347i以及第二支撐筋347j等。
第二貫通孔347a以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旁通孔344a相吻合的方式形成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中心部。第二連通孔347b以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連通的方式在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向的一區域沿著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厚度方向形成。流入格柵347c以形成網格結構或放射狀結構的方式形成於第二貫通孔347a。
第一突出筋347d朝向第二開口部316a突出形成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外周面,在這種第一突出筋347d形成可與第一結合鉤346c鉤結合的第一鉤槽347e。第二突出筋347f朝向第二開口部316a突出形成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內周面,在這種第二突出筋347f形成可與第二結合鉤346d鉤結合的第二鉤槽347g。這種第一突出筋347d及第二突出筋347f以可使得多個第一結合鉤346c及多個第二結合鉤346d同時與多個第一鉤槽347e及多個第二鉤槽347g鉤結合的方式隔著與多個第一結合鉤346c及多個第二結合鉤346d的形成間隔相同的形成間隔形成。
第三結合鉤347h朝向第二開口部316a突出形成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外周面。螺栓孔347i形成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外周面。以在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之間的間隔G插入的方式隔著與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圓弧角度相對應的圓弧間隔來在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上部面突出形成數量與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設置數量相同的第二支撐筋347j。
可在這種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至少一部分塗敷光催化劑。尤其,優選地,在與空氣A相接觸的表面積相對較大的流入格柵347c的至少一部分塗敷光催化劑。這樣一來,在塗敷於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光催化劑產生光化學反應,從而可提高對於空氣A的殺菌及除臭效率。
如上所述,隨著設置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及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及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可借由多個結合鉤346c、346d與多個鉤槽347e、347g之間的鉤結合來互相結合。並且,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可收容於借由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及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相吻合而形成的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內部空間。
圖63為圖61所示的光催化劑模組的分離立體圖,圖64為與圖60中的X區域相關的部分放大圖,圖65為與圖60中的Y區域相關的部分放大圖,圖66為示出圖63所示的發光器的底面的立體圖。
如圖63所示,第一固定支架348可包括支架本體348a以及發光器引導件348b等。
支架本體348a形成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如圖63所示,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支架本體348a可形成內徑按預設比例大於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外徑的環形的圓盤形狀。
並且,如圖63所示,支架本體348a可包括形成於外周面的第一螺栓孔348c。優選地,隔著預設間隔形成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但並不限定於此。
並且,如圖64及圖65所示,隨著支架本體348a設置於外罩本體312的第一部分314與第二部分315之間,將固定於外罩本體312。為此,第一部分314還可包括以放置支架本體348a的下部面的方式凹陷而成的支架放置槽314b。並且,支架本體348a還可包括在上部面凹陷而成的對準槽348d,第二部分315可包括以在第二部分315插入於第一部分314時插入到對準槽348d的方式在第二部分315的一面突出形成的對準突起315c。這種對準槽348d及對準突起315c可使支架本體348a以在按預設的對準形態被對準的狀態放置於支架放置槽314b。
發光器引導件348b可形成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如圖63所示,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發光器引導件348b可形成外徑按預設比例小於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外徑且內徑按預設比例大於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內徑的環形的圓盤形狀。
如圖61及圖63所示,發光器引導件348b以在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第二固定支架349相結合時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向的方式配置於支架本體348a的中心部。為此,支架本體348a還可包括以將發光器引導件348b固定於支架本體348a的方式隔著預設間隔設置的多個固定筋348e。並且,可在多個固定筋348e之間的間隔形成可使得從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傳遞的空氣A通過的多個流路孔348f。
如圖64及圖65所示,發光器引導件348b可包括在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向的下部面凹陷而成的扣入槽348g。與之相對應地,如圖66所示,發光器342可包括:基板342a,以可分離的方式與扣入槽348g扣入結合;發光器件342b,隔著預設間隔安放於基板342a的一面,發出用於促進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的激發光(UV);以及接觸端子342c,用於使基板342a和外部電源電連接。
如圖66所示,基板342a形成與發光器引導件348b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在發光器引導件348b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在這種發光器引導件348b的下部面所形成的扣入槽348g也將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因而基板342a可形成可與扣入槽348g扣入結合的環形的圓盤形狀。尤其,優選地,基板342a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扣入結合於扣入槽348g,由此,在從發光器引導件348b分離基板342a後,可輕鬆實施對發光器件342b、發光器342的其他部件的修理、更換及其他維護管理作業。
優選地,發光器件342b以將本身帶有殺菌效果的紫外線作為激發光(UV)來發光的方式設置,但並不限定於此。例如,發光器件342b能夠以可發出除紫外線之外的可促進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的多種波長的光的方式設置。優選地,這種發光器件342b由發光二極體構成,但並不限定於此。
如上所述,隨著設置發光器342,如圖64及圖65所示,發光器342的基板342a能夠以使得多個發光器件342b與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相向的方式可分離地扣入結合於扣入槽348g。這樣一來,從多個發光器件342b釋放的激發光(UV)將照射到固定於第二固定支架349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塗敷於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光催化劑將借由激發光(UV)來使得光化學反應得到促進,從而生成氫氧化自由基。
如圖63所示,第二固定支架349可包括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第二螺栓孔349b、卡定槽349c、第三鉤槽349d、筋槽349f等。
第二固定支架349形成與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相對應的形狀。例如,如圖63所示,在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環形的圓盤形狀的情況下,第二固定支架349可形成內徑與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外徑相同或內徑按預設比例大於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外徑的環形的圓盤形狀。
如圖64及圖65所示,第二固定支架349以使得收容於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與結合在發光器引導件348b的發光器342隔開預設的基準距離的方式配置。優選地,以從發光器件342b釋放的激發光(UV)集中照射到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的方式設定基準距離。這樣一來,將向表面積比篩檢程式引導件345更大的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集中照射激發光(UV),從而可進一步促進光催化劑的光化學反應。
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當於沿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厚度方向形成於第二固定支架349的中心部的中空。能夠以使得篩檢程式引導件345的外周面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相向的方式使篩檢程式組裝體341插入於這種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
第二螺栓孔349b能夠以可與第一固定支架348的第一螺栓孔348c相吻合的方式形成於第二固定支架349的上部面。第二螺栓孔349b的數量與第一螺栓孔348c的數量相同。例如,在形成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的情況下,數量與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的數量相同的多個第二螺栓孔349b可隔著與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的形成間隔相同的間隔形成。
如上所述,隨著在多個固定支架348、349設置多個螺栓孔348c、349b,在以使得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和多個第二螺栓孔349b相吻合的方式配置第一固定支架348及第二固定支架349的狀態下,向互相吻合的多個第一螺栓孔348c及多個第二螺栓孔349b檸入螺栓,從而可使得第一固定支架348和第二固定支架349相結合。這樣一來,第二固定支架349及與第二固定支架349相結合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將以被第一固定支架348支撐的狀態固定於第二內部流路310c的預設位置。
如圖63所示,卡定槽349c能夠以可插入第一篩檢程式引導件346的卡定筋346e的方式形成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尤其,如圖65所示,卡定槽349c以形成預設的規定深度的方式形成,以使得向卡定槽349c插入的卡定筋346e卡定於卡定槽349c的內周面。
第三鉤槽349d以可使得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第三結合鉤347h實現鉤結合的方式形成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如圖63所示,在第三鉤槽349d的內周面突出形成用於對插入在第三鉤槽349d的第三結合鉤347h進行卡定的卡定突起349e。這樣一來,向第三鉤槽349d插入的第三結合鉤347h將卡定於卡定突起349e,從而第三結合鉤347h可與第三鉤槽349d鉤結合。
優選地,這種第三鉤槽349d及第三結合鉤347h以在卡定筋346e卡定在卡定槽349c的狀態下可使得第三結合鉤347h鉤結合於第三鉤槽349d或可從第三鉤槽349d分離第三結合鉤347h的方式設置。為此,第三鉤槽349d及第三結合鉤347h中的至少一個以可彈性變形的方式設置。
筋槽349f以可插入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第一突出筋347d的方式形成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如圖64所示,可在筋槽349f的內側面突出形成擋止部349g。這種擋止部349g以可在篩檢程式組裝體341按預設深度插入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時使得第一突出筋347d的上端部沿著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的厚度方向卡定的方式形成。這種擋止部349g能夠以使得篩檢程式組裝體341不會超出上述預設深度過插入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方式限制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插入深度。
根據這種第二固定支架349,當篩檢程式組裝體341插入於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時,卡定筋346e卡定於卡定槽349c並使得第三結合鉤347h鉤結合於第三鉤槽349d,由此,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可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的內周面相結合。像這樣,隨著設置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如圖64及圖65所示,在從發光器件342b釋放的激發光(UV)照射到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狀態下,在第一內部流路310b中借由篩檢程式330淨化後到達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空氣A將在通過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後向第二內部流路310c流入。這樣一來,塗敷於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光催化劑將借助激發光(UV)來使得光化學反應得到促進,通過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空氣A將借由經光化學反應生成的氫氧化自由基來被殺菌及除臭。
另一方面,篩檢程式330的集塵性能將受到與沿著內部流路310a流動的空氣A相關的流路阻力的影響,若隨著設置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而導致與沿著內部流路310a流動的空氣A相關的流路阻力增加,則有可能導致篩檢程式330的集塵性能下降。但是,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形成中心部形成有旁通孔344a的環形的圓環形狀。由此,如圖64及圖65所示,到達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空氣A的一部分將通過多個單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b,另一部分將通過旁通孔344a。因此,若採用到形成環形的圓環形狀的光催化劑模組340,則與將未形成旁通孔344a的普通圓盤形狀的光催化劑篩檢程式用於光催化劑模組340的情況相比,可減少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引起的流路阻力的增加。由此,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可使得因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引起的篩檢程式330的集塵性能的下降最小化。
並且,塗敷有光催化劑的流入格柵347c將以與通過旁通孔344a的空氣A相接觸的方式設置於以與旁通孔344a相吻合的方式形成的第二篩檢程式引導件347的第二貫通孔347a。根據這種流入格柵347c,可對因將形成環形的圓環形狀的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用於光催化劑模組340而產生的氫氧化自由基的生成量的減少量進行補充,從而可穩定地確保空氣A的殺菌及除臭所需的適當水準的氫氧化自由基的生成量。
圖67為示出從固定支架分離篩檢程式組裝體的形態的部分剖視圖,圖68為圖67的部分放大圖,圖69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光催化劑模組的狀態的立體圖。
如上所述,第三鉤槽349d及第三結合鉤347h中的至少一個能夠以在卡定筋346e卡定於卡定槽349c的狀態下可使得第三結合鉤347h鉤結合於第三鉤槽349d或從第三鉤槽349d分離第三結合鉤347h的方式可彈性變形地設置。由此,如圖67及圖68所示,當從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分離篩檢程式組裝體341時,在從外罩310分離蓋板320及篩檢程式330來使得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結合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借由第一開口部313a露出於外部的狀態下,首先從第三鉤槽349d分離第三結合鉤347h。接著,在以卡定於卡定槽349c的卡定筋346e為中心傾斜篩檢程式組裝體341之後,從卡定槽349c引出卡定筋346e,由此可從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分離篩檢程式組裝體341。如圖69所示,可經由第一開口部313a向外罩310的外部引出從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分離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由此,可在向外部引出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狀態下,可對光催化劑篩檢程式344輕鬆實施清洗、更換、其他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維護管理作業。
另一方面,當使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結合時,可按倒序實施之前所述的篩檢程式組裝體341的分離過程來使得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結合。即,當使得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結合時,可在先向卡定槽349c插入卡定筋346e之後,使得第三結合鉤347h鉤結合於第三鉤槽349d來使篩檢程式組裝體341與篩檢程式插入孔349a相結合。
圖70為示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圖71為用於說明圖70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控制系統的框圖,圖72為示出從排出格柵分離輸入輸出模組的狀態的圖。
與之前所述的空氣淨化器1相比,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4的不同點在於改變了外罩410與輸入輸出模組460之間的結合關係。
參照圖70至圖72,空氣淨化器4可包括:外罩410,形成有內部流路411b;蓋板420,形成有用於向內部流路411b引導外部的空氣A的多個吸入孔422;篩檢程式430,用於對向內部流路411b引導的空氣A進行淨化;送風單元440,用於對收容於內部流路411b的空氣A進行送風;排出單元450,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單元440送風的空氣A;輸入輸出模組460,可對空氣淨化器4進行遠程操作,以可分離的方式與排出單元450相結合;傳感單元470,對是否處於排出單元450與外罩410的預設位置相結合的狀態進行感測;以及控制器480,用於對空氣淨化器4的整體工作進行控制。
圖73為示出外罩與輸入輸出模組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剖視圖,圖74為示出在外罩設置第一信號收發部和無線電力傳輸部的狀態的圖。
首先,外罩410為用於支撐及收容空氣淨化器4中的各種部件的裝置。
外罩41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1至圖73所示,外罩410可包括:外罩本體411,以提供用於設置各種部件的支撐骨架及空間的方式設置;第一信號收發部413,用於以無線方式收發信號;以及無線電力傳輸部415,以無線方式傳輸用於驅動輸入輸出模組460的電力。
如圖73所示,外罩本體411可包括:第一開口部(未圖示),以與外部相連通的方式在一側開放形成;內部流路411b,形成於外罩410的內部;以及第二開口部411c,以與外部相連通的方式在另一側開放形成。
第一信號收發部413以能夠以無線方式收發用於遠程操作空氣淨化器4的操作信號、其他信號的方式設置。例如,第一信號收發部413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以無線方式發送從控制器480、其他設置於空氣淨化器4的各種電氣部件輸出的信號,或以無線方式接收從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460的第一信號收發部413發送的操作信號以及從其他外部裝置發送的信號。
第一信號收發部413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3及圖74所示,在空氣淨化器4為落地式空氣淨化器的情況下,能夠以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460的第二信號收發部464相向的方式在外罩本體411的一側面的上端部固定設置第一信號收發部413。
第一信號收發部413的信號收發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第一信號收發部413能夠以可無線收發紅外線信號的方式設置。
無線電力傳輸部415以借由利用線圈形成的電磁感測方式無線傳輸用於驅動輸入輸出模組460的電力的方式設置。但是,並不限定於此,無線電力傳輸部415還可借由電子自旋共振方式、微波方式、其他方式無線傳輸電力。
無線電力傳輸部415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3及圖74所示,在空氣淨化器4為落地式空氣淨化器的情況下,無線電力傳輸部415以與將在之後的內容中說明的輸入輸出模組460的無線電力接收部465相向的方式與第一信號收發部413隔著預設間隔設置於外罩本體411的一側面的上端部。
另一方面,如圖73所示,優選地,外罩410還可包括蓋部件417,以可分離的方式安裝於外罩本體411的一側面,以便蓋住第一信號收發部413和無線電力傳輸部415,但並不限定於此。
接著,蓋板420為在保護外罩本體411免受外部影響的同時向外罩本體411的第一開口部傳遞外部的空氣A的裝置。
如圖70所示,蓋板420以可包圍外罩本體411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形成與外罩本體411的外周面相對應的形狀。
以與第一開口部相連通的方式在這種蓋板420形成有大小達到可使空氣A通過的預設大小的多個吸入孔422。
接著,送風單元440為提供使得收容於內部流路411b的空氣A強行流動所需的流動力的裝置。
送風單元44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1所示,送風單元440可包括:送風扇(未圖示),以對收容於內部流路411b的空氣A進行送風的方式設置;以及驅動馬達444,用於旋轉驅動送風扇。
接著,排出單元450為用於向外部排出借由送風扇送風的空氣A的裝置。
排出單元45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2所示,排出單元450可包括排出格柵452、引導葉片454、內側格柵456等。
排出格柵452以在向外部排出到達第二開口部411c的空氣A的同時防止污染物、其他液態或固態的外部物體經由第二開口部411c向內部流路411b流入的方式設置。為此,如圖72所示,排出格柵452可包括以使得借由送風扇朝向第二開口部411c送風的空氣A通過的方式形成的多個排出孔452a。
引導葉片454以按預設形態向排出格柵452傳遞借由送風扇送風的空氣A的方式設置。
內側格柵456以可防止通過排出格柵452的外部物體的殘留物向內部流路411b流入的方式設置。
圖75為從下側方向觀察排出格柵和輸入輸出模組的分離立體圖。
接著,輸入輸出模組460為輸入用於操作空氣淨化器4的操作信號、其他資訊或輸出空氣淨化器4的驅動狀態、其他資訊的裝置。
輸入輸出模組460的結構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1及圖72所示,輸入輸出模組460可包括:模組本體461;輸入部件462,用於輸入資訊;輸出部件463,可輸出資訊;第二信號收發部464,用於收發信號;無線電力接收部465,用於以無線方式接收從外罩410的無線電力傳輸部415傳輸的電力;以及電池466,利用由無線電力接收部465所接收的電力進行充電。
如圖70及圖72所示,模組本體461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與排出格柵452相結合。為此,排出格柵452還可包括:放置槽452b,以可插入及放置模組本體461的方式在上部面凹陷而成;以及第一固定部件452c,以可分離的方式對放置於放置槽452b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的模組本體461進行固定。
如圖72所示,放置槽452b以從排出格柵452的中心部延伸到週邊為止的方式形成,並以朝向空氣淨化器4的上側開放的方式沿著排出格柵452的厚度方向凹陷而成。
放置槽452b的形狀並不受特殊限制,放置槽452b的形狀以可包圍插入及放置於該放置槽452b的模組本體461的外周面的方式與模組本體461的形狀相對應。
第一固定部件452c的至少一部分可由永久磁鐵構成,以便可利用磁力來以可分離的方式固定模組本體461。第一固定部件452c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5所示,排出格柵452還可包括以可使得第一固定部件452c扣入結合的方式形成於下部面的扣入槽452d,第一固定部件452c能夠以扣入結合在這種扣入槽452d的狀態配置於排出格柵452的下部面。
第一固定部件452c的設置數量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5所示,可隔著預設配置間隔來形成多個扣入槽452d,第一固定部件452c可分別扣入結合於這種多個扣入槽452d。
模組本體461可包括第二固定部件461a,至少一部分由永久磁鐵或磁體構成,以便借助從這種第一固定部件452c釋放的磁力來以可分離的方式與第一固定部件452c相結合。
第二固定部件461a的設置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可在模組本體461的下部面形成隔著與多個扣入槽452d相同的配置間隔形成的多個螺栓孔(未圖示),第二固定部件461a可形成由永久磁鐵或磁體構成並可分別與這種多個螺栓孔相結合的螺栓結構。
根據這種第一固定部件452c及第二固定部件461a,可利用磁力來以可分離的方式使輸入輸出模組460與放置槽452b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相結合。由此,在空氣淨化器4以實施空氣淨化、除濕等的常規使用模式驅動的情況下,輸入輸出模組460可在放置於放置槽452b的狀態下被用作用於對空氣淨化器4進行操作的操作面板,或者可在從放置槽452b分離的狀態下被用作用於遠程操作空氣淨化器4的遙控器。
雖然以使得第一固定部件452c的至少一部分由永久磁鐵構成且使得第二固定部件461a的至少一部分由永久磁鐵或磁體構成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即,也可使得第一固定部件452c的至少一部分由永久磁鐵或磁體構成,並可使得第二固定部件461a由永久磁鐵構成。
由於輸入部件462及輸出部件463的結構實際與之前所述的空氣淨化器1的輸入部件162及輸出部件163的結構相同,因而將省略其詳細說明。
第二信號收發部464以可無線收發用於操作空氣淨化器4的操作信號、其他信號的方式設置。例如,第二信號收發部464以如下的方式設置,即,可在與第一信號收發部413或外部裝置無線連接的狀態下,發送借由輸入部件462輸入的操作信號、其他信號,或者可無線接收從第一信號收發部413或外部裝置發送的空氣淨化器4的驅動資訊、其他資訊。
第二信號收發部464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3所示,第二信號收發部464能夠以在模組本體461放置於放置槽452b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的情況下與第一信號收發部464相向的方式設置於模組本體461的下部面。
第二信號收發部464的信號收發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在以無線收發紅外線信號的方式設置第一信號收發部413的情況下,能夠以無線收發紅外線信號的方式設置第二信號收發部464。
無線電力接收部465以可無線接收從無線電力傳輸部415傳輸的電力的方式設置。例如,在以借由利用線圈形成的電磁感測方式無線傳輸的方式設置無線電力傳輸部415的情況下,能夠以借由利用線圈形成的電磁感測方式接收由無線電力傳輸部415無線傳輸的電力的方式設置無線電力接收部465。
無線電力接收部465的設置位置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如圖73所示,無線電力接收部465能夠以在模組本體461放置於放置槽452b的預設的基準位置的情況下從無線電力傳輸部415隔開預設的有效充電距離以下的距離的方式固定設置於模組本體461的內部。
優選地,電池466由可對電力進行充放電的二次電池構成。這種電池466用借由無線電力接收部465來從無線電力傳輸部415接收的電力進行充電,設置於輸入輸出模組460的各種電氣部件可借助由無線電力接收部465無線接收的電力或由電池466供給的電力來驅動。
接著,傳感單元470為對是否處於開放外罩本體411的第二開口部411c的狀態進行感測的裝置。
對是否處於開放第二開口部411c的狀態進行感測的方法並不受特殊限制。例如,傳感單元470能夠以可對是否處於排出單元450與第二開口部411c相結合的狀態進行感測的方式設置。
為此,傳感單元470可包括:目標部件(未圖示),設置於外罩本體411和排出單元450中的一個的預設位置;以及傳感部件474,設置於外罩本體411和排出單元450中的另一個的預設位置,用於感測目標部件。
控制器480可基於從傳感部件474傳遞的信號來判斷排出單元450的設置狀態。例如,若由傳感部件474感測到目標部件,則控制器480可判斷為處於排出單元450與第二開口部411c相結合的狀態,若未由傳感部件474感測到目標部件,則控制器480可判斷為處於排出單元450從第二開口部411c分離的狀態。
並且,控制器480可基於排出單元450的設置狀態來控制空氣淨化器4的驅動。例如,若因排出單元450從第二開口部411c分離而使得控制器480判斷為開放第二開口部411c的狀態,則可停止驅動馬達444、其他設置於內部流路411b的各種電氣部件的驅動或可斷開對多個電氣部件進行的供電。
圖76為示出從外罩分離排出格柵的狀態的圖。
如圖76所示,排出格柵452形成與第二開口部411c相對應的形狀,以便能夠以可分離的方式扣入結合於第二開口部411c。因此,在需要進行維護作業、發生其他需要開放第二開口部411c的事由的情況下,排出格柵452可從第二開口部411c分離。
1:空氣淨化器 111:外罩本體   111a:第一開口部 111b:內部流路  111c:第二開口部 111d:第一內部流路 111e:第二內部流路 111f:第一引導面 111g:第二引導面 114:馬達支架     115:支撐部件 130:篩檢程式     140:送風單元 142:送風扇142 142a:扇片 142c:第一引導板 142d:第二引導板 144:驅動馬達     144a:軸 146:絕緣蓋 148:防脫離部件 150:排出單元     152:排出格柵 154:引導葉片     156:內側格柵 160:輸入輸出模組   161:模組本體 164:鉸鏈部 190:引導格柵 A:空氣
圖1為示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2為用於說明圖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控制系統的框圖。 圖3為示出圖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空氣迴圈結構的剖視圖。 圖4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分離的方式旋轉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5及圖6為示出從外罩分離排出格柵的形態的圖。 圖7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引導葉片及內側格柵的形態的圖。 圖8為用於說明第一目標部件和第一傳感部件的圖。 圖9為示出驅動馬達與絕緣蓋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 圖10為示出送風扇與絕緣蓋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 圖11為示出防脫離部件的簡要結構的圖。 圖12為從驅動馬達分離防脫離部件的形態的圖。 圖13為示出從驅動馬達分離送風扇的形態的圖。 圖14為示出從外罩分離驅動馬達的形態的圖。 圖15為示出外罩本體的安裝部與鉸鏈支架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 圖16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的放置槽分離的方式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17及圖18為示出安裝部和鉸鏈支架的簡要結構的圖。 圖19為示出輸入輸出模組的鉸鏈部與鉸鏈支架鉸鏈結合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0為示出輸入輸出模組放置於排出格柵的放置槽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1及圖22為用於說明輸入輸出模組旋轉時借由外罩的支撐部件引導輸入輸出模組的直線移動的原理的示意圖。 圖23為示出使得輸入輸出模組以從排出格柵的放置槽分離的方式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24為示出在輸入輸出模組旋轉預設的基準角度的狀態下借由外罩的支撐部件支撐輸入輸出模組的狀態的示意圖。 圖25為用於說明在圖24中施加於輸入輸出模組的多個力之間的關係的示意圖。 圖26為示出引導葉片、內側格柵以及鎖定件互相分離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27為圖26的部分放大圖。 圖28為示出從內側格柵分離鎖定件的狀態的俯視圖。 圖29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引導葉片及內側格柵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30及圖31為用於說明鎖定鉤與葉片托架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圖。 圖32為從上側方向觀察鎖定件的立體圖。 圖33為從下側方向觀察鎖定件的立體圖。 圖34至圖37為用於說明利用鎖定部件對內側格柵進行鎖定或解鎖的方法的圖。 圖38為示出本發明第二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39為示出圖38所示的蓋板分離的狀態下的空氣淨化器的立體圖。 圖40為圖38所示的蓋板的立體圖。 圖41為示出蓋板設置於預設的準確位置的狀態的空氣淨化器的主視圖。 圖42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擱置鉤卡定結合於擱置孔的狀態的圖。 圖43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引導鉤插入於滑動插槽的卡定槽的狀態的圖。 圖44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一卡定鉤卡定結合於第一鉤孔的狀態的圖。 圖45為示出圖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二卡定鉤卡定結合於第二鉤孔的狀態的圖。 圖46為示出圖41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感測筋與開關相接觸的狀態的圖。 圖47為示出以使得擱置鉤傾斜擱置於擱置孔的方式配置蓋板的狀態的圖。 圖48為示出圖47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擱置鉤傾斜擱置於擱置孔的狀態的圖。 圖49為示出圖47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50為示出以使得引導鉤插入於滑動插槽的滑動槽的方式配置蓋板的狀態的圖。 圖51及圖52為示出圖50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53為示出以鉤孔的周圍面不干擾卡定鉤的方式使蓋板上升的狀態的圖。 圖54為圖53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滑動插槽與引導鉤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55為圖53所示的空氣淨化器中的第二卡定鉤與第二鉤孔之間的位置關係的圖。 圖56為示出本發明第三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57為與圖56中的Ⅰ-Ⅰ線相關的剖視圖。 圖58為與圖56中的Ⅰ-Ⅰ線相關的部分截面立體圖。 圖59為示出在外罩安裝光催化劑模組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60為與圖59中的Ⅱ-Ⅱ線相關的部分剖視圖。 圖61為光催化劑模組的立體圖。 圖62為圖61所示的篩檢程式組裝體的分離立體圖。 圖63為圖61所示的光催化劑模組的分離立體圖。 圖64為與圖60中的X區域相關的部分放大圖。 圖65為與圖60中的Y區域相關的部分放大圖。 圖66為示出圖63所示的發光器的底面的立體圖。 圖67為示出從固定支架分離篩檢程式組裝體的形態的部分剖視圖。 圖68為圖67的部分放大圖。 圖69為示出從外罩分離光催化劑模組的狀態的立體圖。 圖70為示出本發明第四實施例的空氣淨化器的簡要結構的立體圖。 圖71為用於說明圖70所示的空氣淨化器的控制系統的框圖。 圖72為示出從排出格柵分離輸入輸出模組的狀態的圖。 圖73為示出外罩與輸入輸出模組之間的結合關係的剖視圖。 圖74為示出在外罩設置信號發送部和無線電力傳輸部的狀態的圖。 圖75為從下側方向觀察排出格柵和輸入輸出模組的分離立體圖。 圖76為示出從外罩分離排出格柵的狀態的圖。
1:空氣淨化器
111:外罩本體
111a:第一開口部
111b:內部流路
111c:第二開口部
111d:第一內部流路
111e:第二內部流路
111f:第一引導面
111g:第二引導面
114:馬達支架
115:支撐部件
130:篩檢程式
140:送風單元
142:送風扇142
142a:扇片
142c:第一引導板
142d:第二引導板
144:驅動馬達
144a:軸
146:絕緣蓋
148:防脫離部件
150:排出單元
152:排出格柵
154:引導葉片
156:內側格柵
160:輸入輸出模組
161:模組本體
164:鉸鏈部
190:引導格柵
A:空氣

Claims (7)

  1. 一種空氣淨化器,包括:外罩,設置有鉤孔;以及蓋板,設置有能夠與上述鉤孔卡定結合的卡定鉤,其中, 上述外罩還包括滑動插槽,設置有沿著預設的滑動方向延伸而成的滑動槽, 上述蓋板還包括引導鉤,設置有以能夠滑移的方式插入於上述滑動槽的引導筋,以便能夠沿著上述滑動方向將上述卡定鉤引導至上述鉤孔。
  2. 如請求項1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鉤孔及上述卡定鉤以使得上述卡定鉤沿著預設的卡定方向卡定在上述鉤孔的方式設置, 上述滑動插槽還包括卡定槽,沿著上述卡定方向延伸而成,以使得通過上述滑動槽的上述引導筋進入的方式與上述滑動槽相連接,若上述引導筋通過上述滑動槽,則能夠使上述蓋板沿著上述卡定方向移動。
  3. 如請求項2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鉤孔及上述卡定鉤以使得上述卡定鉤沿著重力方向卡定在上述鉤孔的方式設置, 上述卡定槽從與該卡定槽相連接的上述滑動槽的端部開始沿著重力方向延伸而成。
  4. 如請求項3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鉤孔及上述卡定鉤以使得上述卡定鉤在預設的卡定高度卡定在上述鉤孔的方式設置, 上述滑動槽以使得與上述卡定槽相連接的端部比上述卡定高度高出預設高度的方式設置。
  5. 如請求項4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外罩還包括開關,用於對上述蓋板是否結合在上述外罩的預設的準確位置進行感測, 上述蓋板還包括感測筋,以在上述蓋板結合在上述外罩的上述準確位置時與上述開關相接觸的方式設置。
  6. 如請求項1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引導鉤還包括卡定突起,以能夠沿著上述滑動槽的底面滑移的方式從上述引導筋突出而成, 上述滑動插槽還包括卡定臺肩,以使得上述卡定突起卡定在內側面的方式從上述滑動槽的底面突出而成。
  7. 如請求項1之空氣淨化器,其中, 上述外罩還包括在預設的擱置位置所形成的擱置孔, 上述蓋板還包括擱置鉤,以能夠擱置於上述擱置孔的方式設置, 上述擱置位置以如下方式確定,即,若在上述擱置鉤擱置在上述擱置孔的狀態下使上述蓋板以靠近上述外罩的方式旋轉,則上述引導筋將插入於上述滑動槽。
TW111133029A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TW20230083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200108856A KR102450694B1 (ko) 2020-08-27 2020-08-27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00108855A KR102450239B1 (ko) 2020-08-27 2020-08-27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0-0108855 2020-08-27
KR10-2020-0108854 2020-08-27
KR10-2020-0108856 2020-08-27
KR1020200108854A KR102450232B1 (ko) 2020-08-27 2020-08-27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00135611A KR102386443B1 (ko) 2020-10-20 2020-10-20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0-0135611 2020-10-20
KR10-2020-0169724 2020-12-07
KR1020200169724A KR102480442B1 (ko) 2020-12-07 2020-12-07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10085119A KR102582123B1 (ko) 2021-06-29 2021-06-29 공기 청정기
KR10-2021-0085119 2021-06-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831A true TW202300831A (zh) 2023-01-01

Family

ID=80353654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3028A TW202300830A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TW111133029A TW202300831A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TW110131742A TWI801981B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TW111133030A TW202300832A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33028A TW202300830A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31742A TWI801981B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TW111133030A TW202300832A (zh) 2020-08-27 2021-08-26 空氣淨化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75721A1 (zh)
TW (4) TW202300830A (zh)
WO (1) WO202204577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017909A (zh) * 2022-12-23 2023-04-25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59028A (ja) * 2000-08-23 2002-02-26 Toshiba Home Technology Corp 空気浄化装置
KR101168738B1 (ko) * 2004-06-02 2012-07-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청정기
KR100678670B1 (ko) * 2005-06-27 2007-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공기조화기
KR101600701B1 (ko) * 2014-08-26 2016-03-07 주식회사 위닉스 에어 워셔
KR102011030B1 (ko) * 2016-06-15 2019-08-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공기 청정기
CN106979560A (zh) * 2017-06-08 2017-07-25 合肥峰腾节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家用空气净化消毒装置
KR101998780B1 (ko) * 2017-12-29 2019-07-10 주식회사 교원 공기청정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00832A (zh) 2023-01-01
US20230175721A1 (en) 2023-06-08
TWI801981B (zh) 2023-05-11
TW202208795A (zh) 2022-03-01
WO2022045776A1 (ko) 2022-03-03
TW202300830A (zh) 202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97665B2 (en) Air cleaner
EP3211345B1 (en) Air cleaner
US10675577B2 (en) Air cleaner
JP6775595B2 (ja) 空気清浄機
KR102275299B1 (ko) 에어 워셔
CN111457490A (zh) 便携式空气净化器
TWI801981B (zh) 空氣淨化器
KR102021391B1 (ko) 공기 청정기
KR20180000121A (ko) 공기 청정기
EP2175962B1 (en) Air cleaner
KR102390196B1 (ko) 공기청정시스템
KR101809411B1 (ko) 공기 청정기
CN110743706A (zh) 一种安全可靠的高效型静电式空气净化器
KR102346638B1 (ko) 공기 청정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KR101809410B1 (ko) 공기 청정기
CN112444052A (zh) 光催化剂装置以及光催化剂单元
KR20210039844A (ko) 공기청정기
IL291918A (en) Air cleaning device
KR20170101100A (ko) 공기 청정기
KR102127936B1 (ko) 공기 청정기
KR102386443B1 (ko) 공기 청정기
KR20190058434A (ko) 공기 청정기
KR102600644B1 (ko) 원통형 필터 자동회전 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청정기
KR102571328B1 (ko) 원통형 필터 자동회전 장치의 내부구조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청정기
KR20060111027A (ko) 공기청정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