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42219A -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 Google Patents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42219A
TW202242219A TW110114314A TW110114314A TW202242219A TW 202242219 A TW202242219 A TW 202242219A TW 110114314 A TW110114314 A TW 110114314A TW 110114314 A TW110114314 A TW 110114314A TW 202242219 A TW202242219 A TW 2022422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frared
fibers
resin
fiber
absorbing particle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1431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常松裕史
長南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to TW11011431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202242219A/zh
Publication of TW202242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42219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Multicomponent Fiber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種紅外線吸收纖維,其包含: 纖維;以及 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上述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具有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及覆蓋上述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 上述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配置於選自上述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

Description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本發明係關於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考察了各種各樣的提高了保溫效果的防寒服、內飾、休閒用品,並實用化。迄今為止提高被實用化的保溫效果的方法大致分為兩種方法。
第一種方法為使從人體產生的熱發散性減少以維持保溫性的方法。具體而言,採用例如,在防寒服中控制編織的結構,或者使所使用的纖維成為中空、多孔質等,物理上增加該防寒服中的空氣層的方法。
第二種方法為將從人體產生的熱再次向人體發散,將防寒服受到的太陽光的一部分轉化為熱等積極的方法,從而蓄積熱,提高保溫性的方法。具體而言,例如防寒服中,採用了對於衣服整體或構成該防寒服的纖維實施化學的、物理的加工的方法。
如上述那樣,作為第一種方法,採用了增多衣服中的空氣層,加厚布料,使網眼變得細,或者使顏色變濃的方法。作為具體例,可舉出毛衣等冬季使用的衣服、作為面向冬季體育的衣服而被廣泛使用的面料和內裡之間加入填充棉,利用該填充棉的空氣層的厚度來維持保溫性的衣服等。然而,如果加入填充棉等來增多空氣層,則衣服變重,因此在面向要求易於運動的體育時,產生了不良狀況。為了消除這樣的不良狀況,近年來,開始採用作為上述第二種方法的積極地有效利用來自內部產生的熱、外部的熱的方法。
作為實施第二種方法的一方法,已知將鋁、鈦等金屬蒸鍍至衣服的內裡等,將從體內發出的放射熱在該金屬蒸鍍面進行反射,從而積極地防止熱的發散的方法等。然而,在這樣的方法中,對於衣服蒸鍍加工金屬花費很高的成本,而且由於蒸鍍斑的發生等而成品率變差,結果導致製品本身的價格上升。
此外,作為實施該第二種方法的其它方法,提出了將氧化鋁系、氧化鋯系、氧化鎂系等的陶瓷粒子在纖維本身中混煉,利用這些陶瓷粒子所具有的遠紅外線放射效果、將光轉變為熱的效果的方法,即,積極地採用外部的能量的方法。
例如,專利文献1中公開了一種熱線放射性纖維,其特徵在於,含有包含导熱率為0.3kcal/m 2・sec・℃以上的金屬、金屬離子的至少1種的具有熱線放射特性的無機微粒的1種或2種以上。作為具有熱線放射特性的無機微粒,可舉出二氧化矽或硫酸鋇。
專利文獻2中公開了一種保溫性複合纖維,其特徵在於,為包含熔點為110℃以上的熱塑性聚合物A,以及熔點為15~50℃,降溫結晶溫度為40℃以下,結晶熱為10mJ/mg以上的熱塑性聚合物B的複合纖維,相對於纖維重量含有0.1~20重量%的具有遠紅外線放射能力的陶瓷微粒,並且,聚合物A覆蓋纖維表面。
專利文獻3中公開了,在纖維製品中,使包含由至少1種以上規定的胺基化合物形成的紅外線吸收劑的粘合劑樹脂分散、粘著而成的紅外線吸收加工纖維製品。
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藉由將具有近紅外線區域的吸收比黑色染料大的特性的染料與其他染料進行組合來染色,從而作為近紅外線吸收程度,在750~1500nm的範圍內,布料的分光反射率為65%以下的纖維素系纖維結構物的近紅外線吸收加工方法。
此外,本發明的申請人在專利文獻5、6、7中,提出了含有硼化物微粒、鎢氧化物微粒、複合鎢氧化物微粒的纖維,以及將該纖維加工而得的纖維製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279830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5-239716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8-3870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9-291463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5-9024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6-132042號公報 [專利文獻7]國際公開第2019/054476號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例如如專利文獻5~7等所公開的那樣,一直以來研究了含有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然而,根據本發明的發明人等的研究,鎢氧化物微粒等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耐化學特性不充分,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如果暴露在高溫的酸或鹼等化學環境下,則有時紅外線吸收特性降低。
本發明的一態樣中,目的在於提供具備耐化學特性的紅外線吸收纖維。 [用於解決問題之手段]
本發明的一態樣中,提供一種紅外線吸收纖維,其包含: 纖維;以及 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上述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具有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及覆蓋上述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 上述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配置於選自上述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 [發明之效果]
本發明的一態樣中,能夠提供具備耐化學特性的紅外線吸收纖維。
[紅外線吸收纖維] 在本實施方式中,對於紅外線吸收纖維的一構成例進行說明。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能夠包含纖維和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而且,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具有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及覆蓋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 此外,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配置於選自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
如已經描述的那樣,紅外線吸收纖維所使用的紅外線吸收粒子有時耐化學特性不充分。因此,本發明的發明人等對於用於製成具備耐化學特性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方法,進行了深入研究。其結果發現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直接配置樹脂等有機材料,製成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從而能夠發揮耐化學特性。
然而,紅外線吸收粒子通常為無機材料,在其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樹脂等有機材料是困難的。因此,還不知道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其製造方法。因此,本發明的發明人等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發現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配置有有機材料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其製造方法。
而且,發現藉由使用這樣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從而能夠製成具有耐化學特性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由此完成本發明。
因此首先,對於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以及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進行說明。 1.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如已經描述的那樣,能夠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而且,這樣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能夠具有例如以下步驟。
調製包含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劑以及分散介質的分散液的分散液調製步驟。 使分散介質從分散液蒸發的分散介質降低步驟。 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將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被覆用樹脂原料、有機溶劑、乳化劑、水以及聚合引發劑進行混合,調製原料混合液的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 冷卻原料混合液的同時,進行攪拌的攪拌步驟。 在進行使原料混合液中的氧量降低的脫氧處理之後,進行被覆用樹脂原料的聚合反應的聚合步驟。
以下,對於各步驟進行說明。 (1)分散液調製步驟 在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能夠調製包含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劑以及分散介質的分散液。
對於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調製分散液時能夠適合使用的各材料進行說明。 (a)紅外線吸收粒子 在分散液調製步驟中,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使用要求提高耐化學特性,例如耐酸性、耐鹼性的各種紅外線吸收粒子。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優選使用包含例如含有自由電子的各種材料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更優選使用包含含有自由電子的各種無機材料的紅外線吸收粒子。
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特別優選使用包含選自具有氧缺陷的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中的1種以上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在使用具有氧缺陷的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情況下,能夠使包含該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成為淺顏色,不引人注目。在該情況下,具體而言,紅外線吸收粒子優選含有選自例如由通式W yO z(W:鎢,O:氧,2.2≦z/y≦2.999)所示的鎢氧化物以及由通式M xW yO z(元素M為選自H、He、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種以上,0.001≦x/y≦1,2.0≦z/y≦3.0)所示的複合鎢氧化物中的1種以上。
一般而言,已知包含自由電子的材料藉由電漿震盪而對波長200nm~2600nm的太陽光線的區域周邊的電磁波顯示反射吸收響應。因此,包含自由電子的各種材料能夠適合用作紅外線吸收粒子。紅外線吸收粒子如果成為比例如光的波長小的粒子,則能夠降低可見光區域(波長380nm~780nm)的幾何學散射,對於可見光區域,能夠獲得特別高的透明性,因此優選。
另外,在本說明書中所謂「透明性」,以「相對於可見光區域的光,散射少,透射性高。」這樣的含義來使用。
一般而言,在鎢氧化物(WO 3)中不存在有效的自由電子,因此紅外區域的吸收反射特性少,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不是有效的。
另一方面,已知具有氧缺陷的WO 3、WO 3中添加有Na等陽性元素的複合鎢氧化物為導電性材料,為具有自由電子的材料。而且,藉由這些具有自由電子的材料的單晶等的分析,從而暗示自由電子對於紅外區域的光的響應。
根據本發明的發明人等的研究,能夠成為在該鎢與氧的組成範圍的特定部分,作為紅外線吸收材料具有特別有效的範圍,在可見光區域中,透明,且在紅外區域具有特別強的吸收的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
因此,對於作為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能夠適合使用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材料的一種的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以下進一步進行說明。 (a1)鎢氧化物 鎢氧化物以通式W yO z(其中,W為鎢,O為氧,2.2≦z/y≦2.999)來表述。
在以通式W yO z表述的鎢氧化物中,該鎢與氧的組成範圍是氧相對於鎢的組成比(z/y)優選小於3,更優選為2.2≦z/y≦2.999。特別進一步優選為2.45≦z/y≦2.999。
如果上述z/y的值為2.2以上,則能夠避免在該鎢氧化物中出現不成為目標的WO 2的結晶相,並且能夠獲得作為材料的化學穩定性,因此成為特別有效的紅外線吸收粒子。
此外,藉由使該z/y的值優選小於3,更優選為2.999以下,從而由於提高紅外區域的吸收反射特性,生成特別充分的量的自由電子,能夠效率良好地製成紅外線吸收粒子。
此外,具有2.45≦z/y≦2.999所示的組成比的、所謂「馬格內利相(Magneli phase)」在化學上穩定,近紅外區域的光的吸收特性也優異,因此能夠更優選用作紅外線吸收材料。因此,上述z/y進一步優選如已經描述的那樣為2.45≦z/y≦2.999。 (a2)複合鎢氧化物 複合鎢氧化物為向上述WO 3添加後述元素M的產物。
藉由添加元素M,製成複合鎢氧化物,從而在WO 3中生成自由電子,特別是在近紅外區域表現來源於自由電子的強的吸收特性,作為吸收波長1000nm附近的近紅外線的粒子是有效的。
即,藉由製成相對於該WO 3,並用了氧量的控制和生成自由電子的元素M的添加的複合鎢氧化物,從而能夠效率更良好地發揮紅外線吸收特性。在將相對於WO 3並用了氧量的控制和生成自由電子的元素M的添加的複合鎢氧化物的通式記載為M xW yO z時,優選滿足0.001≦x/y≦1,2.0≦z/y≦3.0的關係。上述通式中的M表示已經描述的元素M,W表示鎢,O表示氧。
如上述那樣,在表示元素M的添加量的x/y的值為0.001以上的情況下,能夠在複合鎢氧化物中生成特別充分的量的自由電子,獲得高紅外線吸收效果。而且,元素M的添加量越多,則自由電子的供給量越增加,紅外線吸收效率也上升,但是x/y的值為1左右時該效果也飽和。此外,在x/y的值為1以下的情況下,能夠避免在包含該複合鎢氧化物的紅外線吸收粒子中生成雜質相,因此優選。
另外,元素M優選為選自H、He、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種以上。
從特別提高M xW yO z中的穩定性的觀點考慮,元素M更優選為選自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中的1種以上的元素。而且,從提高作為包含該複合鎢氧化物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光學特性、耐候性的觀點考慮,元素M進一步優選為選自鹼金屬、鹼土金屬元素、過渡金屬元素、4B族元素、5B族元素中的1種以上的元素。
關於表示氧的添加量的z/y的值,在以M xW yO z表述的複合鎢氧化物中,除了與上述以W yO z表述的鎢氧化物同樣的機理起作用以外,在z/y=3.0中,也具有由上述元素M的添加量帶來的自由電子的供給。因此,優選為2.0≦z/y≦3.0,更優選為2.2≦z/y≦3.0,進一步優選為2.45≦z/y≦3.0。
進一步,在該複合鎢氧化物具有六方晶的晶體結構的情況下,包含該複合鎢氧化物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可見光區域的光的透射提高,紅外區域的光的吸收提高。一邊參照作為該六方晶的晶體結構的示意性的平面圖的圖1一邊進行說明。
圖1表示將具有六方晶結構的複合鎢氧化物的晶體結構從(001)方向觀察的情況下的投影圖,以虛線表示單元晶格10。
在圖1中,由WO 6單元形成的8面體11是6個集合而構成六邊形的空隙12,在該空隙12中,配置作為元素M的元素121以構成1個單元,該1個單元多個集合而構成六方晶的晶體結構。
而且,為了提高可見光區域中的光的透射,提高紅外區域中的光的吸收,只要在複合鎢氧化物中,包含使用圖1來說明的單元結構即可,該複合鎢氧化物可以為結晶質,也可以為非晶質。
在上述六邊形的空隙中添加元素M的陽離子並存在時,可見光區域中的光的透射提高,紅外區域中的光的吸收提高。這裡一般而言,添加離子半徑大的元素M時,易於形成該六方晶。具體而言,作為元素M,添加選自Cs、K、Rb、Tl、In、Ba、Li、Ca、Sr、Fe、Sn中的1種以上時,易於形成六方晶。當然即使是除了這些以外的元素,只要在由WO 6單元形成的六邊形的空隙中存在上述元素M即可,並不限定於上述元素。
具有六方晶的晶體結構的複合鎢氧化物具有均勻的晶體結構,因此元素M的添加量以已經描述的通式中的x/y的值計優選為0.2以上0.5以下,進一步優選為0.33。認為藉由使x/y的值為0.33,從而上述元素M被配置於六邊形的全部空隙。
此外,為六方晶以外,包含正方晶、立方晶的複合鎢氧化物的紅外線吸收粒子也具有充分地有效的紅外線吸收特性。根據晶體結構,存在紅外區域的吸收位置發生變化的傾向,存在以立方晶<正方晶<六方晶的順序,吸收位置向長波長側移動的傾向。此外,與此相伴,可見光區域的光的吸收少為六方晶、正方晶、立方晶的順序。因此,在透射更多可見光區域的光,遮罩更多紅外區域的光的用途中,優選使用六方晶的複合鎢氧化物。然而,這裡所描述的光學特性的傾向為相當粗略的傾向,根據添加元素的種類、添加量、氧量而發生變化,本發明並不限定於此。
含有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大幅吸收近紅外區域,特別是波長1000nm附近的光,因此大多是其透射色調從藍色系直至綠色系的物質。
此外,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粒徑能夠根據其使用目的,各自選定。
首先,在用於要保持透明性的應用的情況下,紅外線吸收粒子優選具有800nm以下的分散粒徑。這是因為,分散粒徑為800nm以下的粒子沒有被散射完全地遮罩光,能夠保持可見光區域的可見性,同時高效地保持透明性。特別是在重視可見光區域的透明性的情況下,進一步優選考慮由粒子帶來的散射的降低。
在重視由粒子帶來的散射降低的情況下,分散粒徑優選為200nm以下,更優選為100nm以下。這是因為,如果粒子的分散粒徑小,則由於幾何學散射或米氏散射引起的、波長400nm以上780nm以下的可見光區域的光的散射得以降低,結果是能夠避免例如分散了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紅外線吸收膜成為模糊玻璃那樣,得不到鮮明的透明性。即,如果分散粒徑為200nm以下,則上述幾何學散射或米氏散射降低,成為瑞利散射區域。這是因為在瑞利散射區域中,散射光與粒徑的6次方成比例並降低,因此隨著分散粒徑的減少,散射降低,透明性提高。
進一步如果分散粒徑為100nm以下,則散射光變得非常地少,是優選的。從避免光的散射的觀點考慮,優選分散粒徑小。
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粒徑的下限值沒有特別限定,例如由於能夠在工業上容易地製造,因此分散粒徑優選為1nm以上。
藉由使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粒徑為800nm以下,從而使該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介質中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體的霧度值能夠成為可見光透射率85%以下且霧度30%以下。藉由使霧度為30%以下,從而防止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體成為模糊玻璃那樣,特別是能夠獲得鮮明的透明性。
另外,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粒徑能夠使用將動態光散射法作為原理的大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製ELS-8000等來測定。
此外,從發揮優異的紅外線吸收特性的觀點考慮,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微晶直徑優選為1nm以上200nm以下,更優選為1nm以上100nm以下,進一步優選為10nm以上70nm以下。微晶直徑的測定能夠使用利用粉末X射線衍射法(θ-2θ法)的X射線衍射圖案的測定和利用裡德伯爾德法的解析。X射線衍射圖案的測定能夠使用例如Spectris股份有限公司PANalytical製的粉末X射線衍射裝置「X’Pert-PRO/MPD」等來進行。 (b)分散劑 分散劑以將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進行疏水化處理的目的來使用。分散劑能夠根據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介質、被覆用樹脂原料等的組合的分散體系進行選定。其中,能夠適合使用具有選自胺基、羥基、羧基、磺基、膦醯基、環氧基中的1種以上作為官能團的分散劑。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為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的情況下,分散劑更優選具有胺基作為官能團。
分散劑如上述那樣,更優選為具有胺基作為官能團,即胺化合物。此外,胺化合物更優選為三級胺。
此外,分散劑以將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進行疏水化處理的目的來使用,因此優選為高分子材料。因此,分散劑優選具有例如選自長鏈烷基和苯環中的1種以上,能夠更優選使用具有側鏈即使為被覆用樹脂原料也能夠使用的苯乙烯和作為三級胺的甲基丙烯酸2-(二甲基胺基)乙酯的共聚物的高分子分散劑等。長鏈烷基優選為碳原子数8以上的烷基。另外,例如,也能夠使用為高分子材料,並且作為胺化合物的分散劑。
分散劑的添加量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任意地選擇。分散劑適合的添加量能夠根據分散劑、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種類和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比表面積等進行選擇。例如,如果使分散劑的添加量相對於紅外線吸收粒子100質量份為10質量份以上500質量份以下,則易於調製特別良好的分散狀態的分散液,因此優選。分散劑的添加量更優選為10質量份以上100質量份以下,進一步優選為20質量份以上50質量份以下。 (c)分散介質 分散介質只要是能夠將已經描述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和分散劑進行分散,製成分散液的分散介質即可,能夠使用例如各種有機化合物。
作為分散介質,能夠適合使用例如,選自甲苯、二甲苯等芳香族烴類中的1種以上。
在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藉由將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劑以及分散介質進行混合,從而能夠調製分散液,為了降低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粒徑,均勻地分散於分散液內,優選在混合時合併進行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粉碎處理。
作為將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劑以及分散介質進行混合、粉碎時所使用的混合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使用例如選自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油漆搖動器、超聲波均化器等中的1種以上。特別是作為混合方法,更優選使用珠、球、渥太華沙這樣的介質的珠磨機、球磨機、砂磨機、油漆搖動器等介質攪拌磨。這是因為,藉由使用介質攪拌磨,從而對於紅外線吸收粒子,特別是能夠以短時間製成所期望的分散粒徑,從生產性、抑制雜質的混入的觀點考慮,是優選的。 (2)分散介質降低步驟 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中,能夠使分散介質從分散液蒸發,乾燥。
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中,優選能夠使分散介質從分散液充分地蒸發,回收紅外線吸收粒子。
使分散介質蒸發的具體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使用例如,烘箱等乾燥機、蒸發器、真空擂潰機等真空流動乾燥機、噴霧乾燥裝置等噴霧乾燥機等。
此外,對於使分散介質蒸發的程度,也沒有特別限定,優選能夠例如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以獲得粉末狀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方式,將其含有比例充分地降低。
藉由使分散介質蒸發,從而能夠獲得分散劑配置於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周圍,表面被疏水化處理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因此,提高這樣的被疏水化處理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與被覆用樹脂原料進行了聚合的被覆用樹脂的密合性成為可能,藉由後述的聚合步驟等,從而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被覆用樹脂成為可能。 (3)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 在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中,能夠將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被覆用樹脂原料、有機溶劑、乳化劑、水以及聚合引發劑進行混合,調製原料混合液。
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有時在其粒子的表面,附著分散液調製步驟所供給的分散劑,成為含有分散劑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因此,這樣,在分散劑附著於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情況下,在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中,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使用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這樣的含有分散劑的紅外線吸收粒子。
以下,對於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所使用的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外的各材料進行說明。 (a)被覆用樹脂原料 被覆用樹脂原料為利用後述的聚合步驟進行聚合,配置於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因此,作為被覆用樹脂原料,藉由聚合,從而能夠選擇能夠形成所期望的被覆用樹脂的各種單體等。
作為聚合後的被覆用樹脂,沒有特別限定,能夠採用選自例如熱塑性樹脂、熱固性樹脂、光固化樹脂等中的1種以上的樹脂。
另外,作為熱塑性樹脂,可舉出例如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氟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熱塑性聚胺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等。
作為熱固性樹脂,可舉出例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熱固性聚胺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矽氧樹脂等。
作為光固化樹脂,可舉出例如藉由紫外線、可見光線、近紅外線的任一光線的照射進行固化的樹脂等。
作為被覆用樹脂,特別優選含有選自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氟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聚胺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矽氧樹脂中的1種以上。另外,作為上述聚胺酯樹脂,熱塑性聚胺酯、熱固性聚胺酯都能夠使用。
此外,作為被覆用樹脂,光固化樹脂也能夠適合使用,光固化樹脂能夠如已經描述的那樣,含有藉由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的任一光線的照射進行固化的樹脂。
其中,作為被覆用樹脂,優選為能夠應用細乳液聚合法的樹脂,例如更優選含有聚苯乙烯樹脂。另外,在被覆用樹脂為聚苯乙烯的情況下,作為被覆用樹脂原料,能夠使用苯乙烯。
此外,作為交聯劑,也能夠添加二乙烯基苯、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等多官能乙烯基單體。 (b)有機溶劑 對於有機溶劑,也沒有特別限定,只要是非水溶性的有機溶劑,則任何有機溶劑都可以,沒有特別限定。其中,優選為低分子量的有機溶劑,可舉出例如,選自十六烷等長鏈烷基化合物、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甲基丙烯酸硬脂基酯等烷基部分為長鏈的甲基丙烯酸烷基酯、鯨蠟基醇等高級醇、橄欖油等油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有機溶劑,特別更優選為長鏈烷基化合物,進一步優選為十六烷。 (c)乳化劑 對於乳化劑,即表面活性劑,只要是陽離子性的乳化劑、陰離子性的乳化劑、非離子性的乳化劑等的任一者即可,沒有特別限定。
作為陽離子性的乳化劑,可舉出烷基胺鹽、季銨鹽等。
作為陰離子性的乳化劑,可舉出酸鹽或酯鹽等。
作為非離子性的乳化劑,可舉出各種酯、各種醚、各種酯醚、鏈烷醇醯胺等。
作為乳化劑,能夠使用例如選自上述材料中的1種以上。
其中,從紅外線吸收粒子特別容易形成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觀點考慮,優選使用陽離子性的乳化劑,即顯示陽離子性的表面活性劑。
特別是,在使用胺化合物作為分散劑的情況下,作為乳化劑,優選使用選自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DTAC)、鯨蠟基三甲基氯化銨(CTAC)等中的1種以上陽離子性的分散劑。
此外,在使用胺化合物作為分散劑的情況下,如果使用作為阴離子性的乳化劑的十二烷基硫酸鈉(SDS),則有時難以形成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在調製原料混合液時,乳化劑例如能夠添加至同時添加的水中,作為水溶液進行添加。此時,優選作為以成為臨界膠束濃度(CMC)的1倍以上10倍以下的濃度的方式進行了調整的水溶液來添加。 (d)聚合引發劑 作為聚合引發劑,能夠使用選自自由基聚合引發劑、離子聚合引發劑等各種聚合引發劑中的1種以上,沒有特別限定。
作為自由基聚合引發劑,可舉出偶氮化合物、二鹵素、有機過氧化物等。此外,還可舉出過氧化氫與鐵(II)鹽、過硫酸鹽與亞硫酸氫鈉等,組合有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氧化還原引發劑。
作為離子聚合引發劑,可舉出正丁基鋰等親核劑、質子酸、路易士酸、鹵素分子、碳陽離子等親電子劑等。
作為聚合引發劑,能夠適合使用例如,選自2,2’-偶氮二異丁腈(AIBN),過氧化二硫酸鉀(KPS)、2,2’-偶氮二(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V-50)、2,2’-偶氮二(2-甲基-N-(2-羥基乙基)丙脒)(VA-086)等中的1種以上。
在調製原料混合液時,聚合引發劑根據其種類,能夠添加至有機相或水相中,例如在使用2,2’-偶氮二異丁腈(AIBN)的情況下,能夠添加至有機相中,在使用過氧化二硫酸鉀(KPS)、2,2’-偶氮二(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V-50)的情況下,能夠添加至水相中。
在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中,只要能夠將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被覆用樹脂原料、有機溶劑、乳化劑、水以及聚合引發劑進行混合,調製原料混合液即可。因此,原料混合液的調製步驟等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預先作為水相,調製包含乳化劑的混合液。此外,作為有機相,能夠調製在有機溶劑中分散有被覆用樹脂原料和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混合液。
另外,聚合引發劑能夠如上述那樣,根據所使用的聚合引發劑的種類添加至水相或有機相中。
而且,藉由在水相中添加有機相,進行混合,從而能夠調製原料混合液。
優選以能夠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更均勻地配置被覆用樹脂的方式,在水相中添加有機相之後,充分地進行攪拌。即,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優選除了將分散介質降低步驟之後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被覆用樹脂原料、有機溶劑、乳化劑、水以及聚合引發劑進行混合的混合步驟以外,進一步具有將所得的混合液進行攪拌的攪拌步驟。
在攪拌步驟中,能夠使用例如攪拌器進行攪拌。在實施攪拌步驟的情況下,攪拌的程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優選為以形成被覆用樹脂原料所內包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水相的水中油滴的方式實施攪拌。
聚合引發劑的添加量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任意地選擇。聚合引發劑的添加量能夠根據被覆用樹脂原料、聚合引發劑的種類、作為細乳液的油滴的大小、被覆用樹脂原料與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比等進行選擇。例如,只要使聚合引發劑的添加量相對於被覆用樹脂原料為0.01mol%以上1000mol%以下,從而易於獲得將紅外線吸收粒子用被覆用樹脂進行了充分地覆蓋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因此優選。聚合引發劑的添加量相對於被覆用樹脂原料,更優選為0.1mol%以上200mol%以下,進一步優選為0.2mol%以上100mol%以下。 (4)攪拌步驟 在攪拌步驟中,能夠將由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獲得的原料混合液冷卻的同時,進行攪拌。
關於攪拌步驟中進行攪拌的程度,沒有特別限定,能夠任意地選擇。例如,優選以使作為被覆用樹脂原料所內包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水相的O/W型的乳液的水中油滴的大小,即直徑成為50nm以上500nm以下左右的細乳液的方式進行攪拌。
細乳液藉由在有機相中,添加水中基本上不溶解的物質,即疏水物,施加強剪切力來獲得。作為疏水物,可舉出例如已經描述的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中已經描述的有機溶劑。此外,作為施加強剪切力的方法,可舉出例如,藉由均化器等對於原料混合液賦予超聲波振動的方法。
在攪拌步驟中,如上述那樣,優選一邊進行原料混合液的冷卻一邊進行攪拌。這是因為藉由將原料混合液進行冷卻,從而抑制聚合反應進行的同時,能夠形成細乳液。
另外,將原料混合液進行冷卻的程度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優選利用冰浴等,使用0℃以下的冷卻介質進行冷卻。 (5)聚合步驟 在聚合步驟中,能夠在進行降低原料混合液中的氧量的脫氧處理之後,進行被覆用樹脂原料的聚合反應。
在聚合步驟中,能夠進行被覆用樹脂原料的聚合,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被覆用樹脂。
聚合步驟中的條件沒有特別限定,能夠在開始聚合之前,進行降低原料混合液內的氧量的脫氧處理。脫氧處理的具體的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可舉出進行超聲波照射的方法、向原料混合液吹送非活性氣體的方法等。
而且,實施聚合反應時的具體的條件能夠根據添加至原料混合液中的被覆用樹脂原料等進行任意選擇,因此沒有特別限定,例如能夠藉由將原料混合液進行加熱,或照射規定波長的光等,從而進行聚合反應。
根據以上所說明的本實施方式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在以往困難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樹脂等有機材料,從而能夠獲得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因此,即時暴露於高溫的酸或鹼等化學環境下,也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粒子直接與酸或鹼等化學成分相接觸,耐化學特性優異,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特性降低。 2.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對於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中能夠適合使用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進行說明。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具有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及覆蓋該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藉由例如已經描述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來製造。因此,對於已經說明的事項的一部分,省略說明。
這樣,藉由在以往困難的、配置覆蓋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其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從而即使在暴露於高溫的酸或鹼等化學環境下的情況下,也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粒子直接與酸或鹼等化學成分相接觸。因此,根據包含這樣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從而耐化學特性優異,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特性的降低。
對於紅外線吸收粒子,在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中已經進行了說明,因此省略說明,優選使用例如包含含有自由電子的各種材料的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更優選使用包含含有自由電子的各種無機材料的紅外線吸收粒子。
紅外線吸收粒子能夠特別優選使用包含選自具有氧缺陷的鎢氧化物、複合鎢氧化物中的1種以上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在該情況下,具體而言,紅外線吸收粒子優選含有例如由通式W yO z(W:鎢,O:氧,2.2≦z/y≦2.999)所示的鎢氧化物和由通式M xW yO z(元素M為選自H、He、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種以上,0.001≦x/y≦1,2.0≦z/y≦3.0)所示的複合鎢氧化物中的1種以上。
此外,對於被覆用樹脂,在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方法中也已經說明,因此這裡省略說明,能夠採用例如選自熱塑性樹脂、熱固性樹脂、光固化樹脂等中的1種以上樹脂。作為被覆用樹脂,特別優選含有選自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氟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聚胺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矽氧樹脂中的1種以上。另外,作為上述聚胺酯樹脂,熱塑性聚胺酯、熱固性聚胺酯都能夠使用。
此外,作為被覆用樹脂,光固化樹脂也能夠適合使用,光固化樹脂能夠如已經描述的那樣,適合使用藉由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的任一光線的照射而固化的樹脂。
其中,作為被覆用樹脂,優選為能夠應用細乳液聚合法的樹脂,例如更優選含有聚苯乙烯樹脂。
以上所說明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在以往困難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作為有機材料的被覆用樹脂。因此,即時暴露於高溫的酸或鹼等化學環境下,也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粒子直接與酸或鹼等化學成分相接觸,因此耐化學特性優異,能夠抑制紅外線吸收特性的降低。而且,使用了該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紅外線吸收纖維也能夠具備耐化學特性。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除了目前所說明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外,能夠包含纖維。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能夠藉由使已經描述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適當的介質中,使該分散物包含於選自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來製造。以下,對於纖維等進行說明。 3.纖維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纖維能夠根據用途進行各種選擇。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纖維例如,能夠包含選自合成纖維、半合成纖維、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無機纖維中的1種以上。作為纖維,具體而言,例如,即使使用選自合成纖維、半合成纖維、天然纖維、再生纖維和無機纖維所組成的纖維組中的1種以上、選自由選自上述纖維組中的1種以上混紡、合絲、混纖等形成的混合絲中的1種以上等的任一者也沒有關係。考慮到利用簡便的方法在纖維內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保溫持續性,纖維優選包含合成纖維,更優選為合成纖維。
在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合成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下,該合成纖維的具體的種類沒有特別限定。合成纖維例如,能夠適合使用選自聚胺酯纖維、聚醯胺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酯系纖維、聚烯烴系纖維、聚乙烯醇系纖維、聚偏二氯乙烯系纖維、聚氯乙烯系纖維、聚醚酯系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聚醯胺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尼龍、尼龍6、尼龍66、尼龍11、尼龍610、尼龍612、芳香族尼龍、芳族聚醯胺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丙烯酸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聚丙烯腈、丙烯腈-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丙烯腈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聚酯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聚烯烴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聚乙烯醇系纖維,可舉出例如維尼綸等。
作為聚偏二氯乙烯系纖維,可舉出例如聚偏二氯乙烯纖維等。
作為聚氯乙烯系纖維,可舉出例如聚氯乙烯等。
作為聚醚酯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萊克塞(REXE)、薩克塞斯(SUCCESS)等中的1種以上。
在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半合成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下,半合成纖維例如,優選包含選自纖維素系纖維、蛋白質系纖維、氯化橡膠、鹽酸橡膠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纖維素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乙酸酯、三乙酸酯、氧化乙酸酯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蛋白質系纖維,可舉出例如普羅米克斯(PROMIX)等。
在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天然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下,天然纖維優選包含例如,選自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植物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棉、木棉、亞麻、大麻、黃麻、馬尼拉麻、劍麻、新西蘭麻、羅布麻、椰子、燈心草、麥稈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動物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羊毛、山羊毛、安哥拉山羊毛、開士米、阿爾帕卡、馬海毛、駝毛、駱馬絨等羊毛、蠶絲、羽絨、羽毛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礦物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石棉(asbest)、石棉(asbestos)等中的1種以上。
在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再生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下,再生纖維例如,優選包含選自纖維素系纖維、蛋白質系纖維、褐藻膠纖維、橡膠纖維、幾丁質纖維、甘露聚糖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纖維素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人造絲、粘膠人造絲、銅氨纖維、波里諾西克、銅氨人造絲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蛋白質系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酪蛋白纖維、花生蛋白纖維、玉米蛋白纖維、大豆蛋白纖維、再生絹絲等中的1種以上。
在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無機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下,無機纖維例如,優選包含選自金屬纖維、碳纖維、矽酸鹽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金屬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金屬纖維、金絲、銀絲、耐熱合金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作為矽酸鹽纖維,可舉出例如選自玻璃纖維、礦渣纖維、岩石纖維等中的1種以上。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纖維的截面形狀沒有特別限定,可舉出例如,選自圓形、三角形、中空狀、扁平狀、Y型、星型、芯鞘型等中的1種以上。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也能夠同時含有不同截面形狀的纖維。
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對於選自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的配置能夠根據纖維的截面形狀等採用各種形態。例如在纖維的截面形狀為芯鞘型的情況下,可以在纖維的芯部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也可以在纖維的鞘部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纖維的形狀可以為長絲(長纖維),也可以為化纖短纖維(短纖維)。 4.添加劑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能夠在不損害所含有的纖維的性能的範圍內,根據目的,含有抗氧化劑、阻燃劑、除臭劑、防蟲劑、抗菌劑、紫外線吸收劑等。
此外,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除了紅外線吸收材料以外,也能夠進一步含有具有放射遠紅外線的能力的粒子。具有放射遠紅外線的能力的粒子能夠配置於例如選自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作為具有放射遠紅外線的能力的粒子,能夠適合使用例如,選自ZrO 2、SiO 2、TiO 2、Al 2O 3、MnO 2、MgO、Fe 2O 3、CuO等金屬氧化物、ZrC、SiC、TiC等碳化物、ZrN、Si 3N 4、AlN等氮化物等中的1種以上。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為紅外線吸收材料,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具有吸收波長0.3μm以上3μm以下的太陽能的性質,特別是選擇性地吸收波長0.9μm以上2.2μm以下附近的近紅外區域,轉換為熱,或再發散。
另一方面,上述放射遠紅外線的粒子接收作為近紅外線吸收材料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所吸收的能量,具有將該能量轉換為中、遠紅外線波長的熱能,並放射的能力。例如,ZrO 2粒子將該能量轉換為波長2μm以上20μm以下的熱能,並放射。因此,具有放射該遠紅外線的能力的粒子與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藉由在纖維內、表面共存,從而例如被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吸收的太陽能在纖維內部、表面被高效地消耗,進行更有效的保溫。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如已經描述的那樣,能夠在選自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配置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即,能夠在纖維的內部和表面的兩者,或纖維的內部或表面的任一者配置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而且,如已經描述的那樣,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耐化學性優異,因此對於包含該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而言,也能夠使耐化學性優異。 [紅外線吸收纖維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製造方法沒有特別限定,能夠藉由在選自纖維的表面和內部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配置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來製造。
例如,能夠藉由以下(a)~(d)的製造方法等,來製造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
(a)在合成纖維的原料聚合物中,直接混合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並進行紡絲的方法。 (b)預先製造在原料聚合物的一部分以高濃度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母料,將其在紡絲時稀釋調整為規定的濃度之後進行紡絲的方法。 (c)使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預先均勻地分散於原料單體或低聚物溶液中,使用該分散液來合成目標的原料聚合物的同時,使該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原料聚合物中之後,進行紡絲的方法。
(d)對於預先紡絲而得的纖維的表面,使用粘合劑等來附著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方法。 這裡,對於使上述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具有的纖維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上述(a)~(d)的製造方法,具體地舉出例子進行說明。
(a)的方法: 例如,將使用聚酯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在作為熱塑性樹脂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顆粒中添加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液,利用攪拌器進行均勻地混合之後,除去溶劑。將除去了該溶劑的混合物利用雙軸擠出機進行熔融混煉,獲得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母料。將該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母料在樹脂的熔融溫度附近熔融混合,按照例如公知的各種方法進行紡絲。
此時,為了提高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對於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的分散性,能夠添加分散劑。分散劑只要能夠在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包含該樹脂的母料紡絲而得的纖維中分散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即可,不受限定。例如,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樹脂所應用的分散劑沒有特別限定,例如優選為高分子分散劑,更優選為具有選自聚酯系、聚醚系、聚丙烯酸系、聚胺酯系、多胺系、聚苯乙烯系、脂肪族系中的任一主鏈、或者選自聚酯系、聚醚系、聚丙烯酸系、聚胺酯系、多胺系、聚苯乙烯系、脂肪族系中的2種以上的單元結構共聚而成的主鏈的分散劑等。
此外,分散劑優選具有選自含有胺的基團、羥基、羧基、含有羧基的基團、磺基、磷酸基或環氧基中的1種以上作為官能團。特別優選為具有含有胺的基團作為官能團的聚丙烯酸系。具有上述任一官能團的分散劑能夠吸附於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更確實地防止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凝集。因此,能夠使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更均勻地分散,因此能夠適合使用。
這樣的分散劑可舉出日本Lubrizol股份有限公司製SOLSPERSE(註冊商標)(以下相同)9000、12000、17000、20000、21000、24000、26000、27000、28000、32000、35100、54000、SOLTHIX250、EFKA Additives公司製EFKA(註冊商標)(以下相同)4008、EFKA4009、EFKA4010、EFKA4015、EFKA4046、EFKA4047、EFKA4060、EFKA4080、EFKA7462、EFKA4020、EFKA4050、EFKA4055、EFKA4585、EFKA4400、EFKA4401、EFKA4402、EFKA4403、EFKA4300、EFKA4320、EFKA4330、EFKA4340、EFKA6220、EFKA6225、EFKA6700、EFKA6780、EFKA6782、EFKA8503、味之素Fine Techno股份有限公司製ajisper(註冊商標)(以下相同)PB821、ajisperPB822、ajisperPB824、ajisperPB881、FAMEX L-12、BYK Japan股份有限公司製DisperBYK(註冊商標)(以下相同)101、DisperBYK106、DisperBYK108、DisperBYK116、DisperBYK130、DisperBYK140、DisperBYK142、DisperBYK145、DisperBYK161、DisperBYK162、DisperBYK163、DisperBYK164、DisperBYK166、DisperBYK167、DisperBYK168、DisperBYK171、DisperBYK180、DisperBYK182、DisperBYK2000、DisperBYK2001、DisperBYK2009、DisperBYK2013、DisperBYK2022、DisperBYK2025、DisperBYK2050、DisperBYK2155、DisperBYK2164、BYK350、BYK354、BYK355、BYK356、BYK358、BYK361、BYK381、BYK392、BYK394、BYK300、BYK3441、楠本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DISPARLON (註冊商標)(以下相同)1831、DISPARLON 1850、DISPARLON 1860、DISPARLON DA-400N、DISPARLON DA-703-50、DISPARLON DA-725、DISPARLON DA-705、DISPARLON DA-7301、DISPARLON DN-900、DISPARLON NS-5210、DISPARLON NVI-8514L、大塚化學股份有限公司製TERPLUS(註冊商標) MD1000、D 1180、D 1130。
(b)的方法: 有效地利用與(a)同樣的方法等,製作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母料,將該母料和由沒有添加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形成的母料以成為所期望的混合比的方式,在樹脂的熔融溫度附近進行熔融混合,按照公知的方法進行紡絲。
(c)的方法: 例如,將使用胺酯纖維作為纖維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使含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高分子二醇與有機二異氰酸酯在雙軸擠出機內進行反應,合成異氰酸酯基末端預聚物之後,在其中使增鏈劑發生反應,製造聚胺酯溶液(原料聚合物)。按照各種公知的方法將該聚胺酯溶液進行紡絲。
(d)的方法: 例如,將在天然纖維的表面附著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情況為例進行說明。 首先,調製混合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選自丙烯酸、環氧樹脂、胺酯、聚酯中的1種以上粘合劑樹脂以及水等溶劑的處理液。
接下來,使天然纖維浸漬於調製的處理液,或者使調製的處理液藉由填充(padding)、印刷或噴射等而含浸於該天然纖維,進行乾燥。由此,能夠使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附著於該天然纖維。而且(d)的方法除了上述天然纖維以外,能夠應用於半合成纖維、再生纖維、無機纖維、或它們的混紡、合絲、混纖等的任一者。
另外,在實施(a)~(d)的方法時,將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於溶劑(分散介質)的分散方法沒有特別限定,只要是能夠使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均勻分散於液體,即溶劑中的方法,則任何方法都可以。例如,能夠適合應用介質攪拌磨、球磨機、砂磨機、超聲波分散等的方法。
此外,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溶劑沒有特別限定,能夠根據混合的纖維進行選擇,能夠使用例如,選自醇、醚、酯、酮、芳香族化合物等一般的各種有機溶劑、水中的1種以上。
進一步,在使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附著於纖維、作為其原料的聚合物,並混合時,可以將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液與纖維、作為其原料的聚合物直接混合。此外可以根據需要,在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液中添加酸、鹼來調整pH,為了進一步提高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穩定性,也能夠添加各種表面活性劑、偶聯劑等。
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所含有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含量沒有特別限定。例如,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中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含有比例優選為0.001質量%以上80質量%以下。進一步,在考慮到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添加後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重量、原料成本的情況下,紅外線吸收纖維中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含有比例更優選為0.005質量%以上50質量%以下。
在紅外線吸收纖維中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含有比例為0.001質量%以上的情況下,例如即使使用了該紅外線吸收纖維的布料變薄,也能夠獲得充分的紅外線吸收效果。
此外,如果紅外線吸收纖維中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含有比例為80質量%以下,則能夠避免紡絲步驟中對於過濾器的網孔堵塞、斷線等導致的可紡性的降低,因此優選,特別是如果為50質量%以下,則進一步優選。此外,由於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添加量少就能完成,因此基本上不損傷纖維的物性,由此優選。
如以上所說明的那樣,根據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藉由在纖維的內部、表面配置紅外線吸收粒子,從而能夠提供高效地吸收來自太陽光等的紅外線,保溫性優異的纖維。此外,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耐化學特性高,因此即使暴露於高溫的酸或鹼等化學環境下,紅外線吸收特性也不降低。其結果是本實施方式涉及的紅外線吸收纖維能夠用於需要保溫性的防寒服、體育用服、長筒襪、窗簾等纖維製品、其它產業用纖維製品等各種用途。 [纖維製品] 本實施方式的纖維製品為將已經描述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加工而成,能夠包含已經描述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另外,本實施方式的纖維製品也能夠由已經描述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形成。
包含已經描述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本實施方式的纖維製品具有可見光吸收率為20%以下,且日照吸收率為47%以上的優異的特性。所謂可見光吸收率為20%以下,且日照吸收率為47%以上,表示該纖維製品為淺顏色,且紅外線吸收效果優異。
包含本實施方式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本實施方式的纖維製品的耐化學特性優異,例如即使在保持於80℃的0.01mol/L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中浸漬30分鐘,上述日照吸收率也維持47%以上。即,本實施方式的纖維製品能夠具有耐化學特性。 [實施例]
以下,一邊參照實施例一邊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下實施例。
另外,由實施例、比較例獲得的纖維製品的光學特性使用分光光度計U-4100(日立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製)進行測定。可見光透射率、可見光反射率、日照透射率、日照反射率按照JIS R 3106進行測定。
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微晶直徑的測定使用了從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液除去溶劑而得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乾粉。而且將該紅外線吸收粒子的X射線衍射圖案使用粉末X射線衍射裝置(Spectris股份有限公司PANalytical製X‘Pert-PRO/MPD),利用粉末X射線衍射法(θ-2θ法)進行了測定。由所得的X射線衍射圖案特定該紅外線吸收粒子所包含的晶體結構,進一步使用裡德伯爾德法來算出微晶直徑。 [實施例1] 藉由以下步驟,製作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進行了評價。 1.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 按照以下步驟,進行紅外線吸收纖維所使用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製造。 (分散液調製步驟) 在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調製包含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劑以及分散介質的分散液。
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準備包含銫(Cs)與鎢(W)的物質量的比為Cs/W=0.33的六方晶銫鎢青銅(Cs 0.33WO z,2.0≦z≦3.0)的複合鎢氧化物粉末(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製YM-01)。
作為分散劑,準備作為苯乙烯與甲基丙烯酸2-(二甲基胺基)乙酯的共聚物的高分子分散劑。
此外,作為分散介質,準備甲苯。
而且,將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10質量%、分散劑3質量%以及分散介質87質量%而得的混合液裝填於加入有0.3mmφZrO 2珠的油漆搖動器中,粉碎、分散處理10小時,獲得了實施例1涉及的Cs 0.33WO z粒子的分散液。 (分散介質降低步驟) 從由分散液調製步驟獲得的Cs 0.33WO z粒子的分散液,使用蒸發器來除去分散介質的甲苯,回收紅外線吸收粒子。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成為含有高分子分散劑的Cs 0.33WO z粒子的乾粉。
測定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即Cs 0.33WO z粒子的微晶直徑,結果為16nm。
另外,微晶直徑藉由已經描述的方法測定,並算出。 (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 將由分散介質降低步驟獲得的紅外線吸收粒子0.05g、作為被覆用樹脂原料的苯乙烯1.0g以及作為有機溶劑的十六烷0.065g進行混合,形成有機相。
此外,與上述有機相分開地,將作為乳化劑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作為聚合引發劑的2,2’-偶氮二(2-甲基丙脒)二鹽酸鹽(V-50)0.013g以及水進行混合,形成水相10g。另外,形成水相時,以成為臨界膠束濃度的1.5倍濃度的方式,將作為乳化劑的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銨添加至水中。此外,聚合引發劑以相對於有機相所添加的苯乙烯成為0.5mol%的方式來添加。
然後,藉由在水相中添加有機相,從而調製原料混合液。 (攪拌步驟) 對於由原料混合液調製步驟調製的原料混合液,一邊在冰浴下冷卻一邊照射高輸出超聲波15分鐘,獲得了細乳液。 (聚合步驟) 攪拌步驟之後,對於原料混合液,在冰浴下進行氮鼓泡15分鐘,進行脫氧處理。
然後,在氮氣氣氛下,在70℃實施6小時的加熱處理,進行苯乙烯的聚合反應,獲得了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液。
將獲得的包含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分散液進行稀釋,轉印於TEM觀察用的微網格,實施轉印物的TEM觀察。將TEM圖像示於圖2中。由TEM圖像確認到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包含顯現為黑色的複合鎢氧化物的粒子21被內包於作為被覆用樹脂的顯現為灰色的聚苯乙烯的被膜22,形成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23。另外,目視確認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結果能夠確認為淺顏色。此外,圖2中微網格24也顯現出來,但是它們沒有構成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2.紅外線吸收纖維的製造 將獲得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液和水溶性的丙烯酸系的粘合劑樹脂進行混合,調製處理液。接下來,使聚酯系纖維浸漬於調製的處理液並進行乾燥,從而製作出附著有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實施例1涉及的紅外線吸收纖維。 3.纖維製品的製造 將獲得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切斷以製作聚酯化纖短纖維,使用該纖維以製造短纖維紗。而且,使用該短纖維紗,獲得了實施例1涉及的編織製品。另外,進行調整以使製作的編織製品試樣的日照吸收率成為50%左右。以下的比較例中也同樣地調整。 4.纖維製品的評價 藉由上述方法測定實施例1涉及的纖維製品的光學特性。該可見光吸收率和日照吸收率由可見光吸收率(%)=100%-可見光透射率(%)-可見光反射率(%)和日照吸收率(%)=100%-日照透射率(%)-日照反射率(%)來算出。算出的可見光吸收率和日照吸收率分別為18%和51%。此外,目視確認編織製品的色調,結果為淺顏色。 5.耐鹼性的評價 將實施例1涉及的纖維製品在保持於80℃的0.01mol/L的氫氧化鈉水溶液中浸漬30分鐘,進行耐鹼性試驗。然後,再次測定光學特性。
耐鹼性試驗後的可見光吸收率和日照吸收率分別為17%和49%。以耐鹼性試驗前後進行比較時,可見光吸收率和日照吸收率的差分別為1%和2%。將該評價結果示於表1中。
即能夠確認耐鹼性試驗前後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的光的吸收率沒有大的變化。因此,能夠確認由本實施例獲得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具有耐化學特性,特別是耐鹼特性。 [比較例1] 在分散液調製步驟中,調製出包含紅外線吸收粒子和分散介質的分散液。
作為紅外線吸收粒子,準備包含銫(Cs)與鎢(W)的物質量的比為Cs/W=0.33的六方晶銫鎢青銅(Cs 0.33WO z,2.0≦z≦3.0)的複合鎢氧化物粉末(住友金屬礦山股份有限公司製YM-01)。
作為分散介質,準備純水。
而且,將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10質量%、分散介質90質量%而得的混合液裝填於加入有0.3mmφZrO 2珠的油漆搖動器中,粉碎、分散處理10小時,獲得了比較例1涉及的Cs 0.33WO z粒子的分散液。
從由分散液調製步驟獲得的Cs 0.33WO z粒子的分散液使用蒸發器來除去分散介質的純水,回收紅外線吸收粒子。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成為Cs 0.33WO z粒子的乾粉。
測定回收的紅外線吸收粒子,即Cs 0.33WO z粒子的微晶直徑,結果為16nm。
另外,藉由已經描述的方法來測定並算出微晶直徑。
代替實施例1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分散液,使用由上述分散液調製步驟調製的比較例1涉及的Cs 0.33WO z粒子的分散液,除此以外,進行與實施例1同樣的操作,獲得了比較例1涉及的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對於所得的纖維製品,與實施例1同樣地評價。將該評價結果示於表1中。
[表1]
Figure 02_image001
由以上表1所示的纖維製品的耐鹼性試驗前後的光學特性的評價的結果,能夠確認使用了在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被覆用樹脂的、實施例1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纖維製品中,試驗前後,光的吸收特性沒有大幅變化。
因此,能夠確認使用了實施例1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紅外線吸收纖維、包含該紅外線吸收纖維的纖維製品的耐鹼性,即耐化學特性優異,並且紅外線吸收特性優異。這裡僅實施了耐鹼性試驗,但是這些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被覆用樹脂,因此也同樣地具備耐酸性特性。
另一方面,能夠確認使用了比較例1的紅外線吸收粒子的纖維製品中,耐鹼性試驗後,紅外線吸收特性消失了,不具有耐鹼性。 以上,利用實施方式和實施例等說明了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但是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方式和實施例等。在請求項所記載的本發明的主旨的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變形、變更。
10:單元晶格 11:由WO 6單元形成的8面體 12:空隙 121:作為元素M的元素 21:粒子 22:被膜 23: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24:微網格
[圖1]為具有六方晶的複合鎢氧化物的晶體結構的示意圖。 [圖2]為由實施例1獲得的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的透射型電子顯微鏡照片。
21:粒子
22:被膜
23: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24:微網格

Claims (11)

  1. 一種紅外線吸收纖維,其包含:  纖維、以及 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 該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具有紅外線吸收粒子、以及覆蓋該紅外線吸收粒子的表面至少一部分的被覆用樹脂, 該有機無機混合紅外線吸收粒子配置於選自該纖維的內部和表面中的1個以上的部分。
  2. 如請求項1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被覆用樹脂含有選自聚酯樹脂、聚碳酸酯樹脂、丙烯酸系樹脂、聚苯乙烯樹脂、聚醯胺樹脂、氯乙烯樹脂、烯烴樹脂、氟樹脂、聚乙酸乙烯酯樹脂、聚胺酯樹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樹脂、聚乙烯縮醛樹脂、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樹脂、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樹脂、酚醛樹脂、環氧樹脂、三聚氰胺樹脂、脲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醇酸樹脂、聚醯亞胺樹脂、聚矽氧樹脂中的1種以上。
  3. 如請求項2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被覆用樹脂為光固化樹脂,該光固化樹脂含有藉由紫外線、可見光線、紅外線的任一光線的照射而固化的樹脂。
  4. 如請求項1~3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紅外線吸收粒子含有選自由通式W yO z(W:鎢,O:氧,2.2≦z/y≦2.999)所示的鎢氧化物和由通式M xW yO z(元素M為選自H、He、鹼金屬、鹼土金屬、稀土元素、Mg、Zr、Cr、Mn、Fe、Ru、Co、Rh、Ir、Ni、Pd、Pt、Cu、Ag、Au、Zn、Cd、Al、Ga、In、Tl、Si、Ge、Sn、Pb、Sb、B、F、P、S、Se、Br、Te、Ti、Nb、V、Mo、Ta、Re、Be、Hf、Os、Bi、I中的1種以上,0.001≦x/y≦1,2.0≦z/y≦3.0)所示的複合鎢氧化物中的1種以上。
  5. 如請求項1~4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纖維包含選自合成纖維、半合成纖維、天然纖維、再生纖維、無機纖維中的1種以上。
  6. 如請求項5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合成纖維包含選自聚胺酯纖維、聚醯胺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聚酯系纖維、聚烯烴系纖維、聚乙烯醇系纖維、聚偏二氯乙烯系纖維、聚氯乙烯系纖維、聚醚酯系纖維中的1種以上。
  7. 如請求項5或6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半合成纖維包含選自纖維素系纖維、蛋白質系纖維、氯化橡膠、鹽酸橡膠中的1種以上。
  8. 如請求項5~7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天然纖維包含選自植物纖維、動物纖維、礦物纖維中的1種以上。
  9. 如請求項5~8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再生纖維包含選自纖維素系纖維、蛋白質系纖維、褐藻膠纖維、橡膠纖維、幾丁質纖維、甘露聚糖纖維中的1種以上。
  10. 如請求項5~9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其中,該無機纖維包含選自金屬纖維、碳纖維、矽酸鹽纖維中的1種以上。
  11. 一種纖維製品,其包含請求項1~10中任一項之紅外線吸收纖維。
TW110114314A 2021-04-21 2021-04-21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TW20224221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4314A TW202242219A (zh) 2021-04-21 2021-04-21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14314A TW202242219A (zh) 2021-04-21 2021-04-21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42219A true TW202242219A (zh) 2022-11-01

Family

ID=857932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14314A TW202242219A (zh) 2021-04-21 2021-04-21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24221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63394B2 (ja) 赤外線吸収繊維、繊維製品
JP4355945B2 (ja) 近赤外線吸収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TWI816696B (zh) 近紅外線吸收纖維及使用其之纖維製品
JP7353972B2 (ja) 近赤外線吸収繊維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US20110091720A1 (en) Boride nanoparticle-containing fiber and textile product that uses the same
EP3626758A1 (en) Graphene composite material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GB2303375A (en) Far I.R.-radiating polyester fibres
JP3883007B2 (ja) ホウ化物微粒子含有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製品
CN102337603A (zh) 具有吸收红外线功能的纤维、其制法及纺织品
CN111995895B (zh) 颗粒材料及其应用
TW202242219A (zh) 紅外線吸收纖維、纖維製品
WO2023058694A1 (ja) 赤外線吸収繊維、繊維製品
WO2022219808A1 (ja) 赤外線吸収繊維、繊維製品
WO2024080084A1 (ja) 赤外線遮蔽繊維構造物とこれを用いた衣類
JP2023151572A (ja) 近赤外線吸収繊維、繊維製品、近赤外線吸収繊維の製造方法
JP2023019374A (ja) 近赤外線吸収繊維、繊維製品、近赤外線吸収繊維の製造方法
KR920007108B1 (ko) 보온성이 우수한 폴리에스테르 섬유의 제조방법
JP2023048779A (ja) 紫外線吸収性蓄熱繊維、紫外線吸収性蓄熱生地、及び紫外線吸収性蓄熱繊維の製造方法
JPWO2018235840A1 (ja) 農園芸用覆土フィルム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084256A (ja) 防汚性かつ耐候性に優れる高強力複合繊維及びメッシュクロ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