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31986A -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 Google Patents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31986A
TW202231986A TW111101681A TW111101681A TW202231986A TW 202231986 A TW202231986 A TW 202231986A TW 111101681 A TW111101681 A TW 111101681A TW 111101681 A TW111101681 A TW 111101681A TW 202231986 A TW202231986 A TW 202231986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locking
inner cylinder
latch
do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16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806360B (zh
Inventor
木健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瀧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瀧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瀧源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319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319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63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6360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3/00Fastening knobs or handles to lock or latch part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15/00Other details of locks; Parts for engagement by bolts of fastening devic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47/00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 E05B47/0001Operating or controlling locks or other fastening devices by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with electric actuators;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thereof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5/00Handles completely let into the surface of the wing
    • E05B5/003Pop-out handles, e.g. sliding outwardly before rot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BLOCKS; ACCESSORIES THEREFOR; HANDCUFFS
    • E05B65/00Locks or fastenings for special us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除了以鑰匙進行的解鎖操作外,還可以電氣信號進行解鎖操作之犯罪防範功能高之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附鎖把手裝置1係具備把手盒2、內筒3、鎖扣構件4、把手5、彈簧構件6、上鎖機構7、鎖頭單元8、及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可藉由把手5對於把手盒2的推入動作而自動地獲得鎖固狀態。藉由鎖頭單元8的鑰匙操作,透過轉動體凸輪73而將固定鎖閂71驅動至非鎖固位置以解除鎖固。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的電磁圈91係藉由電氣信號而拉入柱塞912,且啟動桿94係將固定鎖閂71上推而解除鎖固。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係可與護板15一體地拆裝而加裝於把手盒2。

Description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彈出型的門用附鎖把手裝置,該彈出型的門用附鎖把手裝置係安裝於自動販賣機之機殼的門上來使用,當將裝入把手軸部的鎖頭單元的轉動體(rotor)以正規的鑰匙往預定方向轉動時,把手即會從把手盒(case)突出,藉由轉動該把手即能夠進行門的解鎖操作。
專利文獻1中已記載了一種門用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此附鎖把手裝置係具備把手盒、內筒、鎖扣構件、把手、彈簧構件、上鎖機構、及鎖頭單元。把手盒係具備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軸承筒部、及設於該軸承筒部之前端部的凸緣部,且以使凸緣部抵接於機殼之門的前表面之方式固著於該門。內筒係以可旋轉而且無法前後移動之方式嵌插於把手盒的軸承筒部內。鎖扣構件係連結於內筒的後端部,且在將門對機殼進行鎖扣的上鎖位置、與將門從機殼解除鎖扣的解鎖位置之間與內筒一體地正反旋轉。把手係具備:概略圓筒狀的把手軸部;及把手板部,係從該把手軸部的前端朝與該把手軸部之軸線正交的方向往一方向伸出。把手軸部係以無法繞著軸轉動之方式嵌插於內筒。因此,把手軸部係可與內筒、鎖扣構件一體地相對於把手盒旋轉。此外,把手軸部係可 在沒入於把手盒內之收納位置、與從把手盒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相對於內筒自如地前後移動,且在突出位置中,可與內筒一體地於上鎖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相對於把手盒進行旋轉操作。把手板部係構成為具有連通於把手軸部的開口,且在收納位置中抵接於把手盒之凸緣部的前表面。彈簧構件係插入於內筒與把手軸部之間,且將把手朝前方突出方向彈推。上鎖機構係設於把手軸部的後部,且在收納位置將把手軸部相對於內筒於前後方向上進行拘束,或解除其拘束。鎖頭單元係被裝入而固定於把手軸部的前部,且藉由以鑰匙操作所進行之轉動體之鎖固(lock)位置與非鎖固位置之間的旋轉而驅動上鎖機構使之進行拘束或解除動作。上鎖機構係具備固定鎖閂(deadbolt)、轉動體凸輪(rotor cam)、接頭凸輪(joint cam)。固定鎖閂係以朝半徑方向自如地進退於從把手軸部朝其半徑方向突出之鎖固位置與沒入於把手軸部內之非鎖固位置之間之方式裝入把手軸部,且朝鎖固位置被彈推。轉動體凸輪和接頭凸輪係對應鎖頭單元之轉動體往非鎖固方向的旋轉而動作且往非鎖固方向旋轉,藉此使固定鎖閂朝非鎖固位置後退。把手軸部係具備鎖閂收容空間,該鎖閂收容空間係以使固定鎖閂朝半徑方向出沒之方式於外周敞開。內筒係構成為具備貫通開口,該貫通開口係配置成在把手位於收納位置時與把手軸部的鎖閂收容空間相對向,藉此使固定鎖閂貫通而移動至鎖固位置,且藉此將把手拘束於收納位置,而於把手未位於收納位置時係將固定鎖閂保持於非鎖固位置。軸承筒部係具備卡合凹部,該卡合凹部係配置成在把手於上鎖位置位於收納位置時,與鎖閂收容空間和貫通開口相對向,藉此使位於從貫通開口突出之鎖固位置的固定鎖閂卡合,且藉此將把手5拘束於上鎖位置。固定鎖閂係具備在鎖固位置中與軸承筒部之卡合凹部卡合的頭部、從該頭部伸出的腳部、及以與接頭凸輪卡合之方式形成 於腳部的被動卡合部,且藉由介於腳部與把手軸部之間的彈簧而朝鎖固位置被彈推。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6-56534號公報
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附鎖把手裝置為僅藉由以鑰匙來操作鎖頭來進行門的解鎖者,惟有亦希望以電氣方式來控制門之解鎖的要求。
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除了以鎖頭的鑰匙操作外,還可以電氣方式控制門之解鎖之犯罪防範性能高之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以下將參照所附圖式的符號來說明,惟本發明不限定於此。
用以解決上述問題之本發明的附鎖把手裝置1係具備把手盒2、內筒3、鎖扣構件4、把手5、彈簧構件6、上鎖機構7、鎖頭單元8、及電氣解鎖機構9。
把手盒2係具備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軸承筒部21、及設於該軸承筒部21之前端部的凸緣部22,且以使凸緣部22抵接於機殼之門D之前表面之方式固著於該門D。
內筒3係以可旋轉而且無法前後移動之方式嵌插於把手盒2的軸承筒部21內。
鎖扣構件4係連結於嵌插於軸承筒部21內之內筒3的後端部,且在將門D對機殼進行鎖扣的上鎖位置與將門從機殼解除鎖扣的解鎖位置之間與內筒3一體地正反旋轉。
把手5係具備:概略圓筒狀的把手軸部51;及把手板部52,係從該把手軸部51的前端朝與把手軸部51之軸線正交的下方伸出。把手軸部51係以無法繞著軸旋轉之方式嵌插於內筒3內。因此,把手軸部51係可與內筒3、鎖扣構件4一體地相對於把手盒2旋轉。此外,把手軸部51係可在沒入於把手盒2內之收納位置、與從把手盒2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相對於內筒3自如地前後滑動,且可在突出位置中,與內筒3一體地於上鎖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相對於把手盒2進行旋轉操作。把手板部52係構成為具有連通於把手軸部51的開口521,且在收納位置中抵接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前表面。
彈簧構件6係插入於內筒3與把手軸部51之間,且將把手5朝前方突出方向彈推。
上鎖機構7係具備固定鎖閂71、及轉動體凸輪73,且被裝入把手軸部51內。固定鎖閂71係朝半徑方向自如地進退於從把手軸部51朝下方突出之鎖固位置與沒入於把手軸部51內之非鎖固位置之間,且朝鎖固位置被彈推。轉動體凸輪73係自如地繞著軸旋轉於鎖固位置與非鎖固位置之間,且朝鎖固位置被旋轉彈推。
把手軸部51係具備裝入固定鎖閂71的鎖閂收容空間513。鎖閂收容空間513係藉由鎖閂出入開口516而於下方外周敞開,而使固定鎖閂71從該鎖閂出入開口516出沒。
內筒3係具備在把手5位於收納位置時與把手軸部51之鎖閂出入開口516相對向的貫通開口332,且以使固定鎖閂71貫通兩開口之方式移動至鎖固位置,藉此將把手5拘束於收納位置。
軸承筒部21係具備細縫(slit)212,該細縫212係在把手5於上鎖位置位於收納位置時,與鎖閂出入開口516和貫通開口332相對向,藉此使固定鎖閂71朝下方露出。
固定鎖閂71係具備:鎖固部712,係在鎖固位置中卡合於內筒3的貫通開口332而拘束把手5;及被動抵接面715,係與轉動體凸輪73卡合。
轉動體凸輪73係具備驅動抵接面736,該驅動抵接面736係在轉動體凸輪73對應鎖頭單元8的轉動體81而動作且朝非鎖固方向旋轉時,與固定鎖閂71的被動抵接面715卡合而使固定鎖閂71朝非鎖固位置後退。
電氣解鎖機構9係構成作為由前方之電磁圈91和後方的啟動桿組裝體92形成一體而成的電氣解鎖機構單元。啟動桿組裝體92係具有對應電磁圈91而動作且將固定鎖閂71上推至非鎖固位置的啟動桿(kick lever)94。
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係與硬質的護板15一併地藉由共通的螺釘16拆裝自如地設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該硬質的護板15係在電磁圈91之前方以遮蔽該電磁圈91之前表面之方式配置。
啟動桿94係以對應電磁圈91而動作且將固定鎖閂71上推至非鎖固位置之方式配置於把手盒2之細縫212的下方。
上述附鎖把手裝置1可依據使用者的期望,提供一種未搭載有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且護板15單獨地固定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的構成。使用者係可僅以鎖頭單元8的操作而進行上鎖和解鎖的方式使用此附鎖把手裝 置。之後,視需要將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藉由螺釘16一體地固定於既有的護板15的後方,即可作為附加有以電氣信號進行解鎖操作功能的附鎖把手裝置來使用。
本發明之附鎖把手裝置1除藉由鎖頭單元8的鑰匙操作進行門D的解鎖外,還具有藉由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之電性控制進行門D之解鎖的附加功能。護板15可防止鑽孔機從把手盒2之凸緣部22之外側對於電磁圈91攻擊等所導致的暴力式破壞,而發揮對於竊盜的高防禦性能。
當不需要電氣解鎖功能的情形下,可更低廉地構成附鎖把手裝置1,該附鎖把手裝置1未搭載有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僅將護板15單獨地安裝於凸緣部22之下部後表面側而提高防禦性能。在之後有需要時,可易於加裝電氣解鎖機構單元9。
1:附鎖把手裝置
2:把手盒
3:內筒
4:鎖扣構件
5:把手
6:彈簧構件
7:上鎖機構
8:鎖頭單元
9:電氣解鎖機構單元(電氣解鎖機構)
10:轉動體凸輪彈簧(彈簧)
11:鎖頭固定構件
12:擋止鎖閂
13:固定環
14:防護罩蓋
15:護板
16:固定螺栓(螺釘)
21:軸承筒部
22:凸緣部
31:法蘭部
32:端壁
33:周壁
51:把手軸部
52:把手板部
71:固定鎖閂
73:轉動體凸輪
81:轉動體
82:鎖頭盒
83:螺釘部
84:平坦面
91:電磁圈
92:啟動桿組裝體
93:托架構件
94:啟動桿
95:上推構件
151:遮蔽板部
152:側板部
153:凹部
154:固定翼片
211:圓弧狀凹部
212:細縫
221:把手承接凹部
223:開口
311:突起
331:凹部
332:貫通開口
333:長孔
511:周壁
512:突部
513:鎖閂收容空間
514:轉動體凸輪收容空間
515:鎖頭收容空間
516:鎖閂出入開口
517:固定金屬配件插入用開口(開口)
518:軸承孔
519:扇型卡合凹部
521:開口
522:罩蓋承接凹部
711:被動卡合部
712:鎖固部
713:引導凹部
714:腳部
715:被動抵接面
716:鎖固面
717:彈簧
718:引導溝
72:啟動構件
721:起立片
722:下片
723:斜面
724:引導突起
731:驅動卡合部
732:軸筒部
733:法蘭部
734:突條
735:軸承孔
736:驅動抵接面
737:鎖固面
738:被動抵接面
911:電磁圈盒
912:柱塞
931:安裝板部
932:軸承板部
933:引導板部
934:固定翼片
935:螺釘
941:樞銷
942:樞銷
951:樞支部
952:上推部
953:滑動卡合部
954:樞銷
D:門
圖1係本發明之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的分解立體圖。
圖2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電氣解鎖機構的分解立體圖。
圖3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的前視圖。
圖4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的後視圖。
圖5係上鎖狀態中之圖3的A-A剖面圖。
圖6係解鎖狀態中之圖3的A-A剖面圖。
圖7係上鎖狀態中之圖5之B-B之主要部份的剖面圖。
圖8係上鎖狀態中之圖5的C-C之主要部份的剖面圖。
圖9係鑰匙進行之解鎖狀態之圖5中之B-B之主要部份的剖面圖。
圖10係說明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中之電氣解鎖機構所進行之解鎖動作之過程的圖,(a)係顯示解鎖動作途中時,(b)係顯示解鎖動作完成時。
圖11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把手盒的前視圖。
圖12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把手盒的後視圖。
圖13係圖11的D-D剖面圖。
圖14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內筒的前視圖。
圖15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內筒的側視圖。
圖16係圖14的E-E剖面圖。
圖17係圖14的F-F剖面圖。
圖18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把手的前視圖。
圖19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把手的後視圖。
圖20係圖18的G-G剖面圖。
圖21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轉動體凸輪的前視圖。
圖22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轉動體凸輪的側視圖。
圖23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轉動體凸輪的後視圖。
圖24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固定鎖閂的前視圖。
圖25係圖24之H-H剖面圖。
圖26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啟動構件的前視圖。
圖27係圖1之附鎖把手裝置之啟動構件的側視圖。
茲參照圖示來說明本發明的實施型態。
在圖1、5、6中,附鎖把手裝置1係具備把手盒2、內筒3、鎖扣構件4、把手5、彈簧構件6、上鎖機構7、鎖頭單元8、及電氣解鎖機構9。
在圖1、11至13中,把手盒2係具備前後敞開的軸承筒部21、及設於該軸承筒部21之前端部的凸緣部22,且如圖5、6所示,把手盒2以使凸緣部22之後表面抵接於機殼之門D之前表面面板之方式固著於該門D。在凸緣部22的前表面,係形成有收納把手5之把手板部52之把手承接凹部221。
在圖1、5、6中,內筒3係以可在上鎖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繞著軸相對旋轉約90度之方式嵌插於把手盒2之軸承筒部21內,而且藉由前方的法蘭部(flange)31、固著於後端的鎖扣構件4,作成無法相對於軸承筒部21前後地移動。
如圖1、14至17所示,內筒3的周壁33係於前方敞開,後方被端壁32所封閉。如圖5、6所示,端壁32係朝軸承筒部21的後方露出,且在其後表面固著有鎖扣構件4。形成於法蘭部31之後表面的擋止突起311(圖15)係嵌合於形成於把手盒2之軸承筒部21之內周前緣部之上半部的左右一對大致90度的圓弧狀凹部211(圖11),藉此使內筒3相對於把手盒2的旋轉範圍被限制為約90度。藉由將內筒3之對於軸承筒部21的嵌入角度進行180度變更,即可變更內筒3的旋轉方向。
在圖5、6中,鎖扣構件4係固著於內筒3之端壁32的後表面,且在朝上下方向延伸而將門D對機殼進行鎖扣的上鎖位置、與朝水平方向延伸而 將門D解除鎖扣的解鎖位置之間,與把手5和內筒3一體地在約90度的範圍內相對於把手盒2進行正反旋轉。
在圖1、18至21中,把手5係具備:概略圓筒狀的把手軸部51;及把手板部52,係從該把手軸部51的前端朝軸線正交方向往一方(下方)伸出。把手軸部51係藉由周壁511之外周之圓弧狀的突部512與內筒3的內周凹部331(圖1、14)嵌合,從而嵌插成相對於內筒3無法繞著軸相對旋轉,在軸方向上則可於預定範圍內相對移動。如圖5、6所示,把手5的軸方向相對移動範圍係由內筒3之長孔333和卡合於該長孔333的擋止鎖閂12所規定。
因此,把手5係在沒入於把手盒2內之收納位置(圖5)與從把手盒2突出之突出位置(圖6)之間相對於內筒3自如地前後滑動,此外在突出位置中,可與內筒3、鎖扣構件4一體地於上鎖位置(圖3中的實線位置)與解鎖位置(圖3中的假想線位置)之間相對於把手盒2進行旋轉操作。
如圖5所示,把手板部52係在收納位置中沒入於把手盒2之把手承接凹部221內而無法進行旋轉操作。如圖1、20所示,把手板部52係具有:開口521,係連通於把手軸部51而於前方敞開;罩蓋(hood)承接凹部522,係擴展於該開口521的外緣。
在圖1、5、6中,彈簧構件6係插入於內筒3之端壁32與把手軸部51之後端壁之間,且將把手5朝前方突出方向彈推。
如1所示,上鎖機構7係具備固定鎖閂71、啟動構件72、及轉動體凸輪73,且被裝入把手軸部51內之各收容空間513、514(圖5、6、20)內。上鎖機構7係與鎖頭單元8的上鎖和解鎖操作或電氣解鎖機構9的解鎖動作連 動,將把手軸部51在收納位置與把手盒2於前後方向上相對於內筒3進行拘束,或解除其拘束。
鎖頭單元8係被裝入而固定於把手軸部51的鎖頭收容空間515(圖5、6、20)。鎖頭單元8係藉由以鑰匙操作所進行之轉動體81從鎖固位置往非鎖固位置的旋轉,透過轉動體凸輪73而驅動固定鎖閂71使之在鎖閂收容空間513內從鎖固位置(圖7、8)上拉至非鎖固位置(圖9)。鑰匙只可在鎖固位置進行插拔。
在圖1、2中,電氣解鎖機構9係具備電磁圈91、及啟動桿組裝體92,且如圖5、6所示,被裝入而固定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電氣解鎖機構9係藉由來自遠端之控制中心等的電氣信號,透過電磁圈91、啟動桿組裝體92而驅動固定鎖閂71使之從鎖固位置(圖7、8)上推至非鎖固位置(圖10a、10b)。
電氣解鎖機構9係構成為由電磁圈91和啟動桿組裝體92形成一體而成的單元,且隨同護板(guard plate)15一併藉由螺釘16以可拆裝自如之方式設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在附鎖把手裝置1中,係可視需要加裝電氣解鎖機構9。
如圖7、8、9所示,固定鎖閂71係被裝入把手軸部51的鎖閂收容空間513內。在把手軸部51之鎖閂收容空間513的下方,形成有鎖閂出入開口516(圖20)。固定鎖閂71係朝半徑方向自如地進退於下方的鎖固部712從鎖閂出入開口516朝半徑方向下方突出之鎖固位置(圖7、8)與沒入於把手軸部51內之非鎖固位置(圖9、10b)之間,且被彈簧717朝鎖固位置彈推。
如圖1、圖8所示,固定鎖閂71係具備從鎖固部712伸出之平行一對的腳部714,且使轉動體凸輪73的軸筒部732朝前後方向貫通一對腳部714之間。在腳部714的前端與把手軸部51的內周之間隔介有彈簧717。如圖24、25所示,在鎖固部712的中央部前表面側,形成有收納啟動構件72的引導(guide)凹部713。在一方之腳部714的前表面側,設有由與轉動體凸輪73之驅動卡合部731卡合之凹部所構成的被動卡合部711。被動卡合部711係以可在預定角度範圍內旋轉自如之方式收納轉動體凸輪73的驅動卡合部731。在被動卡合部711的上端部形成有被動抵接面715,在下端部形成有鎖固面716。被動抵接面715係在由鑰匙進行的解鎖操作時,抵接於轉動體凸輪73之驅動抵接面736而被上推(圖9)。鎖固面716係以與固定鎖閂71之移動方向正交之方式設於引導凹部713的正上方。
如圖7至圖10所示,啟動構件72係在固定鎖閂71之引導凹部713(圖24、25)內以可自如地相對移動於上方的啟動位置(圖10b)與下方的非啟動位置(圖7、8、10a)之間之方式嵌合。如圖26、27所示,啟動構件72為彎曲成剖面L字形的板狀構件,且具備嵌合於固定鎖閂71之引導凹部713的起立片721、及沿著鎖固部712之下表面的下片722。起立片721係在肩部具備驅動斜面723,此外在後表面側具備引導突起724。下片722係在固定鎖閂71位於鎖固位置時處於非啟動位置,且藉由自體重量從鎖固部712的下表面朝下方突出(圖7、8)。如圖8所示,引導突起724係相對移動自如地卡合於形成於引導凹部713之前表面側之上下方向的引導溝718,從而限制啟動構件72相對於固定鎖閂71的上下移動範圍。
轉動體凸輪73係被裝入把手軸部51的轉動體凸輪收容空間514(圖20)。轉動體凸輪73係將鎖頭單元8之轉動體81的旋轉傳遞至固定鎖閂71者,且具備卡合於固定鎖閂71之被動卡合部711的驅動卡合部731(圖7、8),可自如地繞著軸旋轉於鎖固位置(圖7、8)與非鎖固位置(圖9、10b)之間。圖9係顯示鑰匙操作所進行之非鎖固位置,圖10b係顯示電氣解鎖機構9所進行之非鎖固位置。轉動體凸輪73係對應轉動體81往非鎖固方向的旋轉而動作且往非鎖固方向旋轉,藉此使固定鎖閂71上推至非鎖固位置(圖7、8)。轉動體凸輪73係被彈簧10朝鎖固方向(圖7、8中為逆時針方向)旋轉彈推。
如圖18、19、20所示,在把手軸部51的內部,係從前方朝向後方形成有鎖頭收容空間515、轉動體凸輪收容空間514、及鎖閂收容空間513。鎖頭收容空間515係藉由開口521而於前方敞開。在把手軸部51的後端壁,形成有旋轉自如地支持轉動體凸輪73之後端部的軸承孔518。在軸承孔518的外周側,形成有限制轉動體凸輪73之旋轉角度的扇型卡合凹部519。在鎖閂收容空間513的下部,形成有鎖閂出入開口516。鎖閂收容空間513係以從鎖閂出入開口516朝半徑方向出沒自如之方式保持固定鎖閂71。如圖1所示,在鎖頭收容空間515之周壁511的右方,形成有用以插入鎖頭固定構件11的開口517。
如圖1、6、17所示,內筒3係在其周壁33具備對應把手軸部51之鎖閂出入開口516的貫通開口332。如圖5所示,貫通開口332係在把手5位於收納位置時與鎖閂出入開口516相對向,且使固定鎖閂71朝下方貫通。藉此,把手5被拘束於收納位置。內筒3係於把手5未位於收納位置時,如圖6所示,以周壁33推壓固定鎖閂71,且將固定鎖閂71保持於非鎖固位置。在內筒3的周壁 33,形成有接續貫通開口332而朝前方延伸之軸線方向的引導長孔333,且啟動構件72的下片722係以移動自如之方式卡合在此引導長孔333。
因此,把手5係可在固定鎖閂71之鎖固部712從貫通開口332之緣部332a(圖6、16、17)脫離之後,在啟動構件72之下片722沿著長孔333移動的範圍(圖6)內相對於內筒3往前後方向移動。
貫通開口332和引導長孔333係於180度旋轉對稱位置(上下)上設置有一對。螺合於把手軸部51之後部上表面之擋止鎖閂12的頭部係嵌入上方之貫通開口332和長孔333,此亦限制把手5與內筒3之軸線方向的相對移動範圍(圖6)。
如圖5、6、13所示,在把手盒2的軸承筒部21,形成有與下方的貫通開口332和長孔333相對向地朝軸線方向前後延伸的細縫212。在固定鎖閂71從貫通開口332朝鎖固位置突出時(圖5),啟動構件72之下片722的下端部係從細縫212朝軸承筒部21的外側下方露出。
如圖7、9所示,轉動體凸輪73係以於鎖固位置(圖7)與非鎖固位置(圖9)之間自如地繞著軸進行正反旋轉之方式被裝入把手軸部51內。如圖1、7、21至23所示,轉動體凸輪73係具備軸筒部732、法蘭部733、驅動卡合部731、及突條734。軸筒部732係以在旋轉方向上具有些微間隙之方式嵌合於鎖頭單元8的轉動體81。法蘭部733係形成於軸筒部732的前端部。驅動卡合部731係突設於法蘭部733的後表面。突條734係以朝軸線方向延伸之方式形成於軸筒部732的外周。
如圖1、5、7所示,轉動體凸輪73的軸筒部732係使突條734卡合於扇型卡合凹部519,且在後端部中被支撐於把手軸部51的軸承孔518。因此, 轉動體凸輪73係在扇型卡合凹部519的角度範圍內與鎖頭單元8的轉動體81一體地於鎖固位置(圖7)與非鎖固位置(圖9)之間相對於把手軸部51自如地繞著軸進行正反旋轉。
轉動體81為具有平行之二個平坦面84的H截面軸,且其所嵌合之軸筒部732的軸承孔735為相對向扇型剖面形狀。在轉動體81與軸筒部732的軸承孔735之間,係在旋轉方向上形成有些微的間隙。
如圖23所示,驅動卡合部731係具備驅動抵接面736、鎖固面737、及被動抵接面738。
驅動抵接面736係設於轉動體凸輪73往非鎖固側之旋轉方向的側面,且在轉動體凸輪73伴隨著鑰匙操作而朝非鎖固位置轉動時,抵接於固定鎖閂71的被動抵接面715而將固定鎖閂71上推至非鎖固位置(圖9)。
鎖固面737係在轉動體凸輪73位於鎖固位置(圖8)時,抵接於固定鎖閂71的鎖固面716,且藉由兩者之垂直方向的撐抵卡合,而阻止固定鎖閂71往非鎖固方向(上方)移動。
被動抵接面738係設於與驅動抵接面736大致為旋轉方向之相反側的面,在啟動構件72藉由啟動桿94被上推至啟動位置時,被其驅動斜面723推壓而使轉動體凸輪73往非鎖固方向些微地做初始旋轉,且使鎖固面737從與固定鎖閂71之鎖固面716之垂直方向的互擠位置移開,容許固定鎖閂71的繼續上推。
如圖1、5所示,鎖頭單元8係以使防護罩蓋(guard hood)14介於鎖頭盒82、固定環13之間之方式被裝入把手5。鎖頭盒82為圓筒狀,且於外周具有螺釘部83,並且在相對向側面部具有與軸線平行的一對平坦面84。固定 環13係於外周具有環狀溝131,且螺合固定於鎖頭盒82的外周。防護罩蓋14係由硬質材所構成,有效地對抗由鑽孔機等所進行的暴力式破壞。
如圖1、圖5所示,鎖頭單元8係藉由通過固定金屬配件插入用開口517朝軸線正交方向插入把手軸部51的鎖頭固定構件11而固定於把手軸部51內。
如圖2所示,與啟動桿組裝體92一併構成電氣解鎖機構9的電磁圈91係具備從箱型之電磁圈盒911朝上方突出的拖式柱塞(pull plunger)912。
啟動桿組裝體92係具備托架構件93、啟動桿94、及上推構件95。
托架構件93係具備:平行一對的安裝板部931,係沿著電磁圈盒911之左右對向側面設置;該等安裝板部931之上部的軸承板部932;引導板部933,係接續安裝板部931之後端緣間且以隔著間隔之方式沿著電磁圈盒911的後表面設置;及一對固定翼片934,係從安裝板部931的前緣呈直角地往左右外側方向立起。托架構件93係在安裝板部931中以螺釘935固定於電磁圈盒911。
因此,構成電氣解鎖機構9的電磁圈91與啟動桿組裝體92係透過托架構件93而構成為一體的單元。
啟動桿94係在中間部中以水平的樞銷941樞支於軸承板部932,並且在前端側中以水平的樞銷942樞接於柱塞912。啟動桿94之後部係藉由彈簧943而朝從固定鎖閂71之下端離開之方向(下方)的原始位置被彈推,且藉由柱塞912的下拉,使後部立起而使啟動桿94朝鎖固解除位置轉動。啟動桿94係於朝鎖固解除位置轉動時,透過上推構件95將位於鎖固位置的固定鎖閂71上推至非鎖固位置。
上推構件95係具備樞支部951、樞支部951之上方的上推部952、及朝下方伸出的滑動卡合部953,且在樞支部951中以水平的樞銷954被樞支於啟動桿94的後部。滑動卡合部953係以朝上下方向滑動自如之方式卡合於托架構件93的引導板部933。
因此,上推構件95係在啟動桿94從原始位置往鎖固解除位置轉動時,一面使滑動卡合部953相對於引導板部933朝垂直上方滑動,一面相對於啟動桿94以樞銷954為中心相對轉動,且將上推部952大致垂直地往上方上推。
當以啟動桿94自體將固定鎖閂71上推的情形下,由於啟動桿94會一面旋轉一面抵接於固定鎖閂71的下表面,故其上推力將成為輸入角度的垂直分力。由於該垂直分力係比電磁圈91的吸引力小,故為了要上推固定鎖閂71,需相應地增大電磁圈91的激磁電力。然而,當可使用於電磁圈91之激磁的電力受到限制的情形下,若僅依靠啟動桿94的旋轉力,會有固定鎖閂71的上推力不足之虞。故上推構件95係為了補足該上推力的不足所設。
亦即,在啟動桿94旋轉時,由於以使上推部952朝大致垂直上方突出之方式上推固定鎖閂71,故即使電磁圈91的吸引力相對地較小,亦可獲得充分的上推力。
在電磁圈91的前方係配置有硬質金屬製的護板15。護板15係阻礙從把手盒2之凸緣部22之外側對於電磁圈91的鑽孔機攻擊等所導致的暴力式破壞。
護板15係具備:矩形的遮蔽板部151,係遮蔽電磁圈91的前方;一對側板部152,係從遮蔽板部151的左右兩緣以沿著電磁圈盒911之左右側面之方式呈直角地向後方立起,且於彼此間形成收納電磁圈盒911之前方半部的 凹部153;及固定翼片154,係與遮蔽板部151平行地從側板部152朝左右伸出。護板15係將固定翼片154與托架構件93之固定翼片934重疊,且與啟動桿組裝體92一體地以共通的固定螺栓16固著於把手盒2之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
另外,當不需要電氣解鎖功能的情形下,可更低廉地構成不具備電氣解鎖機構9的附鎖把手裝置1。在此種附鎖把手裝置1中,係可視需要加裝電氣解鎖機構9。
在不具備電氣解鎖機構9的附鎖把手裝置1中,有可能會發生從把手板部52的正面以鑽孔機破壞凸緣部22的下部而從外側將固定鎖閂71之下端部上推的暴力式竊盜。為了防止此暴力式竊盜,在未裝設有電氣解鎖機構9的情形下,亦於凸緣部22的下部後表面側單獨地安裝護板15。
茲說明從藉由鎖扣構件4於閉鎖狀態下門D鎖扣於機殼之圖5所示的狀態,解開門D的鎖扣,將門D開啟而完成作業之後,再度閉鎖且進行鎖扣為止的過程。
在圖5、圖7、圖8所示的狀態下,鎖扣構件4係位於上鎖位置,把手5係沒入於把手盒2,固定鎖閂71係位於卡合於內筒3之貫通開口332的鎖固位置,且鎖頭單元8的轉動體81、轉動體凸輪73亦均位於鎖固位置。
從此狀態,將鑰匙插入於鎖頭單元8且朝圖8中之順時針方向旋轉而使轉動體81來到非鎖固位置時,轉動體凸輪73的驅動卡合部731即一面推壓固定鎖閂71的被動抵接面715,一面將固定鎖閂71拉入至非鎖固位置。當固定鎖閂71從內筒3的貫通開口332脫離時(圖9),把手5即會藉由彈簧構件6而從把手盒2被推出(圖6)。在此狀態下,固定鎖閂71係藉由內筒3的周壁33而 保持於非鎖固位置。另一方面,轉動體81係與轉動體凸輪73一同藉由彈簧10的彈推力而返回至鎖固位置。
藉此,握住把手5,例如將把手5朝逆時針方向旋轉90度時,鎖扣構件4即與內筒3一同朝解鎖位置旋轉,從未圖示之機殼的對應卡合部脫離,故可打開門D。
完成所需要的作業後將門D關閉,且使把手5與內筒3和鎖扣構件4一同朝順時針方向旋轉90度而回到上鎖位置,將把手5推入至把手盒2中。當將把手5推入至把手盒2中時,固定鎖閂71即在與內筒3之貫通開口332相對向的位置,被彈簧717推壓而自動地從把手軸部51突出而與貫通開口332卡合,把手5係被拘束,因此門D即被鎖扣於機殼。附鎖把手裝置1係回到圖7、8的鎖固狀態,而可將鑰匙從鎖頭單元8拔出。
此外,附鎖把手裝置1能夠不依賴鑰匙所進行之鎖頭單元8的操作,只要藉由來自遠端的電氣信號使電氣解鎖機構9啟動,即可進行解鎖。
在圖5的鎖固位置中,啟動構件72係位於下位的非啟動位置,而啟動桿94係向後下方傾斜,上推構件95的上表面係大致水平地與啟動構件72的下表面相接。當從此狀態將電磁圈91激磁時,如圖6所示,柱塞912朝下方退入,啟動桿94以樞銷941為中心朝逆時針方向旋轉,而將上推構件95大致垂直地往上方上推。
上推構件95係首先抵接於啟動構件72的下表面且將啟動構件72上推至上方的啟動位置(圖10a)。當啟動構件72上升時,轉動體凸輪73即會被啟動構件72的驅動斜面723推壓而朝非鎖固方向(圖10a中之順時針方向)些微地做初始旋轉。藉由轉動體凸輪73的初始旋轉,圖8中於垂直方向上與固定 鎖閂71之鎖固面716做撐抵卡合的鎖固面737係從鎖固面716脫離,而解開固定鎖閂71之垂直方向的拘束。啟動桿94係進一步轉動,而上推構件95係將固定鎖閂71與啟動構件72一體地上推至非鎖固位置(圖10b)。藉此,使固定鎖閂71的鎖固部712從貫通開口332脫離,且使把手5從把手盒2突出(圖6)。
固定鎖閂71係在鎖固位置中被彈簧717朝下方的鎖固位置彈推,並且藉由轉動體凸輪73的鎖固面737阻止了往上方之非鎖固方向的移動(圖8)。因此,為了從外部將固定鎖閂71上推,除了要使轉動體凸輪73抵抗彈簧10而朝非鎖固方向轉動之外,還需要使彈簧717壓縮的力。因此,即使從外部施加暴力式的振動或撞擊而使固定鎖閂71受到朝上的力,也不會朝非鎖固方向上升,而可發揮防止竊盜的高防禦性能。
10:轉動體凸輪彈簧(彈簧)
11:鎖頭固定構件
12:擋止鎖閂
13:固定環
14:防護罩蓋
15:護板
16:固定螺栓
31:法蘭部
32:端壁
33:周壁
51:把手軸部
71:固定鎖閂
72:啟動構件
73:轉動體凸輪
81:轉動體
82:鎖頭盒
83:螺釘部
84:平坦面
91:電磁圈
92:啟動桿組裝體
94:啟動桿
151:遮蔽板部
152:側板部
153:凹部
154:固定翼片
211:圓弧狀凹部
221:把手承接凹部
331:凹部
332:貫通開口
333:長孔
511:周壁
512:突部
515:鎖頭收容空間
517:固定金屬配件插入用開口(開口)
521:開口
522:罩蓋承接凹部
711:被動卡合部
712:鎖固部
713:引導凹部
714:腳部
715:被動抵接面
716:鎖固面
717:彈簧
718:引導溝
721:起立片
722:下片
723:斜面
731:驅動卡合部
732:軸筒部
733:法蘭部
734:突條
735:軸承孔

Claims (3)

  1. 一種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係具備:
    把手盒,係具備軸線朝前後方向延伸的軸承筒部、及設於該軸承筒部之前端部的凸緣部,且以使凸緣部抵接於機殼之門之前表面之方式固著於該門;
    內筒,係以可在上鎖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繞著軸相對旋轉而且無法前後移動之方式嵌插於前述把手盒的軸承筒部內;
    鎖扣構件,係連結於前述內筒的後端部,且在將門對機殼進行鎖扣的上鎖位置與將門從機殼解除鎖扣的解鎖位置之間與內筒一體地正反旋轉;
    把手,係具備:概略圓筒狀的把手軸部;及把手板部,係從該把手軸部的前端相對於把手軸部的軸線朝正交方向下方伸出,其中,前述把手軸部係構成為以無法繞著軸相對旋轉之方式嵌插於前述內筒,且在沒入於前述把手盒內之收納位置與從把手盒突出之突出位置之間相對於內筒自如地前後相對滑動,且在突出位置中可與前述內筒一體地相對於前述把手盒繞著軸於前述上鎖位置與解鎖位置之間進行旋轉操作,前述把手板部係構成為具有連通於前述把手軸部而於前方敞開的開口,且在收納位置中抵接於前述把手盒之凸緣部的前表面;
    彈簧構件,係插入於前述內筒與前述把手軸部之間,且以將前述把手朝突出位置推出之方式將把手軸部朝前方彈推;
    上鎖機構,係設於前述把手軸部內的後部,且可在拘束狀態與解除狀態之間動作,該拘束狀態係以將前述把手相對於前述內筒拘束於收納位置和上鎖位置之方式卡合於前述內筒,該解除狀態係解開前述把手與前述內筒的卡合而容許前述把手從前述內筒突出;
    鎖頭單元,係被裝入而固定於前述把手軸部內的前部,且藉由以鑰匙操作所進行之轉動體之鎖固位置與非鎖固位置之間的旋轉而驅動前述上鎖機構使之進行拘束或解除動作;及
    電氣解鎖機構,係被裝入而固定於前述把手盒之凸緣部的下部後表面側,且藉由來自控制中心的電氣信號而驅動前述上鎖機構使之進行解除動作;
    前述上鎖機構係具備:固定鎖閂,係朝半徑方向自如地進退於從前述把手軸部朝其半徑方向下方突出之鎖固位置與沒入於前述把手軸部內之非鎖固位置之間,且朝鎖固位置被彈推而裝入前述把手軸部;及轉動體凸輪,係自如地繞著軸旋轉於鎖固位置與非鎖固位置之間,且朝鎖固位置被旋轉彈推而裝入前述把手軸部;
    前述把手軸部係具備鎖閂收容空間,該鎖閂收容空間係以使前述固定鎖閂朝半徑方向出沒之方式藉由鎖閂出入開口於外周敞開;
    前述內筒係構成為具備在前述把手位於收納位置時與前述把手軸部的鎖閂出入開口相對向的貫通開口,且藉由使前述固定鎖閂貫通前述兩開口而移動至鎖固位置,且藉此將前述把手拘束於收納位置;
    前述軸承筒部係具備細縫,該細縫係在前述把手於上鎖位置位於收納位置時,與前述鎖閂出入開口和前述貫通開口相對向,藉此使前述固定鎖閂向外側露出;
    前述固定鎖閂係具備:鎖固部,係在鎖固位置中卡合於前述內筒的貫通開口而拘束前述把手;及被動抵接面,係與前述轉動體凸輪卡合;
    前述轉動體凸輪係具備驅動抵接面,該驅動抵接面係在前述轉動體凸輪對應前述鎖頭單元之轉動體而動作且往非鎖固方向旋轉時與前述固定鎖閂的被動抵接面卡合而使該固定鎖閂往非鎖固位置後退;
    前述電氣解鎖機構係構成為由前方的電磁圈和後方的啟動桿組裝體形成一體而成的電氣解鎖機構單元,該後方的啟動桿組裝體係包含與該電磁圈對應而動作且將前述固定鎖閂朝非鎖固位置上推之啟動桿;
    前述電氣解鎖機構單元係與硬質的護板一併地藉由共通的螺釘拆裝自如地設於把手盒之凸緣部的下部後表面側,該硬質的護板係以遮蔽前述電磁圈之前表面之方式配置於該電磁圈之前方;
    前述啟動桿係以對應前述柱塞而動作且將前述固定鎖閂上推至非鎖固位置之方式配置於前述把手盒之細縫的下方。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係未搭載有前述電氣解鎖機構單元,且前述護板單獨地以前述螺釘固定於前述把手盒之凸緣部的下部後表面側。
  3. 一種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的使用方法,該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係安裝於機殼的門上而使用,該使用方法係在藉由將請求項2所述之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安裝於前述門而僅使用前述鎖頭的操作而進行上鎖和解鎖之後,視需要將前述電氣解鎖機構單元藉由前述螺釘而與其一體地固定於前述護板的後方,藉此附加以電氣信號進行的解鎖操作功能而使用。
TW111101681A 2021-02-10 2022-01-14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TWI8063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20249 2021-02-10
JP2021020249A JP2022122780A (ja) 2021-02-10 2021-02-10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31986A true TW202231986A (zh) 2022-08-16
TWI806360B TWI806360B (zh) 2023-06-21

Family

ID=827627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1681A TWI806360B (zh) 2021-02-10 2022-01-14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2122780A (zh)
CN (1) CN114909027A (zh)
TW (1) TWI80636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75504B2 (en) * 2000-11-21 2003-06-10 Triteq Lock And Security, L.L.C. Bayonet lock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vending machines and the like
US8276948B2 (en) * 2010-05-24 2012-10-02 Adams Rite Manufacturing Co. Multiple access door lock mechanism with reversible cam actuation
JP6688847B2 (ja) * 2018-08-31 2020-04-28 タキゲン製造株式会社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4909027A (zh) 2022-08-16
TWI806360B (zh) 2023-06-21
JP2022122780A (ja) 2022-08-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64183B2 (en) Dual lock apparatus
JP5982440B2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EP1995400B1 (en) Handle Apparatus
KR960005340B1 (ko) 인출회전형 문용 록핸들장치
JP2009180028A (ja) 開閉ロック装置
TWI687579B (zh)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
TW202231986A (zh)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及其使用方法
TW202231983A (zh)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
TW202231984A (zh) 門的彈出型附鎖把手裝置
JP4127712B2 (ja) 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5982441B2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6902598B1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JP6902597B2 (ja) 扉のポップアウト型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AU2018223215B2 (en) Rim latch with safety release selectability
JP4755701B2 (ja) 機器類の補助ロック装置
JP3989925B2 (ja) 自動販売機等の補助ロック装置
AU2001258051B2 (en) A dual lock apparatus
JP5732487B2 (ja) ポップアウト型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
NZ756436B2 (en) Rim latch with safety release selectability
AU2001258051A1 (en) A dual lock apparatus
JPH0586765A (ja) ドアロツク機構
NZ531369A (en) A lock gate apparatus with cam moving slider to move bolt with cam able to enter cavity between gate on slider but only exit gate with slider in withdrawn position
JPH1046880A (ja) ポップアウト型扉用ロックハンドル装置の錠前ユニット組込み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