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8543A - 鞋墊及其組合 - Google Patents

鞋墊及其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8543A
TW202228543A TW111103024A TW111103024A TW202228543A TW 202228543 A TW202228543 A TW 202228543A TW 111103024 A TW111103024 A TW 111103024A TW 111103024 A TW111103024 A TW 111103024A TW 202228543 A TW202228543 A TW 202228543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insole
sole
stimulation
sides
us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1103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清福
Original Assignee
道體一世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道體一世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道體一世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85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8543A/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ootwear And Its Accessory,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Apparatuses (AREA)

Abstract

一種鞋墊組合包括一內鞋墊、一外鞋墊及至少一刺激媒介。內鞋墊具複數第一銜接部、一上表面、及複數標記區域,其分別對應於複數足底反射區。外鞋墊具複數第二銜接部,將該內鞋墊容設於該外鞋墊內。刺激媒介,容設於該內鞋墊及該外鞋墊間,且具一第一容留端,及一第二刺激端以對該足底遂行一刺激作用。

Description

鞋墊及其組合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足具,尤指具保健功能者。
足乃人根,是人體精氣匯集之中心,故暱稱為人體「第二心臟」。但足離心臟最遠,又處最低位置,故末梢血液循環較差,血液易於滯留。是日常保健中,常使足部血液循環暢通,於保證全身氣血運行正常顯有重要地位。此則為足部按摩業者賴以服務人類之根由,有不少人酷愛此道,顯然已是認足部按摩具有固養根氣、疏通經絡、強身祛病、調節自律神經等功能。即,針對足部表面按壓,乃可啟動身軀調節功能、激發各器官細胞潛能、而增強免疫力。不論報章雜誌或臨床實踐皆已證明足部按摩療法對神經衰弱、失眠、消化道疾病、腰腿痛、糖尿病、支氣管炎、老年痴呆、心臟病、預防癌症等慢性疾病或預防疾病皆有長足效果。故有人稱每天赤腳踩一陣或走一段鵝卵石路並無痛苦、無副作用、實是一種不可多得自然療法,而可免除或預防吃藥或打針之必要。所可惜者,並非人人家臨鵝卵石路邊,或有時間或機會接觸鵝卵石路。
足療或稱區域反射療法(Reflexology,或zone therapy), 源自中國,而有逾三千年之歷史。其理論係人類足部及手部特定區域,皆可對應特定之身體器官。故特定區域進行拍打、刺激或按摩,即可達治療效果。如自中醫經絡學說觀察,似更能說明雙腳與全身之密切關係。即經絡系統與全身各臟腑間密切相連,構成全身統一循環。人體十四經絡中,有六條經脈(足三陰和足三陽)穿貫足部,並為足三陰經之始,而為足三陽經之終。奇經八脈中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亦皆起於足部,而沖脈則有分支到足部,故臟腑功能變化反映至足部乃理所當然。關於手腳反射療法之國外著作有1930之美國人Eunice D. Ingham, Stories the Feet Can Tell Thru Reflexology及1975年Hand  Reflexology: Key to Perfect Health (Mildred Carter,瑞士人)。至於民間認同,英國現代醫學協會於1985年正式將足部按摩方法定為「現代醫學健康法」,而美國加州於1989年召開了「足反射療法大會」。
人身有如小宇宙,身體表層所透露之每一訊息皆蘊含身體一種器官內在奧祕。小宇宙中各系統及器官彼此連結、分工與合作,係藉血管、神經、淋巴腺以及經絡而統合,故足部得為反映人體器官之鏡子。事實上,非僅足部,人身所有末端,如耳、鼻、頭部、全身皮膚、手心、手背、足部,甚至眼球亦皆屬之。然因足部距心臟最遠,乃血液最慢被傳送到達之部位,故如最偏遠之足部能受妥善照顧,其他部位之健壯將不言可喻。
但依各國經驗研究分析,似以按摩足部反射區效果最為顯著。此似因足部聚集無數毛細血管,而屬微動脈血管與微靜脈血管末端轉換交流處,且周圍佈滿末梢神經,故足部為身體最重要反射區,而最能反映循環、代謝、神經衝動訊息之傳輸。
「經絡」乃中國醫學發展之抽象概念,有人認為人體穴位一百餘、另有人認為兩百餘或三百餘。國際經絡學界曾將穴位總數定為三百六十五個,形同一天一個穴位,而便於記憶。然所謂三百六十五個,事實上是單側十二經絡,外加任、督二脈之穴位數,然因雙側對稱,至少要再外加三百零九個。如要再計入經外奇穴或耳穴,那總數肯定破千。如運用科學儀器,可檢驗出穴位之「電位差」,但每個穴位之電位差數值不一。
足部反射區數目究竟若干,各實務業者一般定為六十左右,皆係藉由前期之理論推敲,及隨後之經驗或系統研究方法,例如逐寸肌膚按壓,視何一區域之按壓會反應至、或改善何一臟氣、器官、身體機能或部位而日積月累。腳底按摩在手法運用上,乃利用按、摩兩種手法,而另過與不及之臟腑病變產生洩、補功效,而回復本然之陰陽平衡。詳言之,依中國傳統醫學之按摩手法,得細分為十種──按、摩、推、拿、揉、捏、點、擦、理、扣。「按」乃定點之按、壓,其作用在減輕能量負荷,具有「洩」功效;「摩」則係移動之摩、擦,其作用在增強能量不足,而具「補」之功效。故當能量過盛時,以手按之使洩;當能量太少時,則手摩之以補其不足。
不論中國傳統醫學,或西方(或現代)醫學,有關足療其實都涉及三種原理,及反射原理、循環原理及平衡原理,但前者(中國傳統醫學)分別只經絡反射原理、氣血循環原理及陰陽平衡/五行生剋原理;後者則指神經反射原理、血液循環原理及內分泌平衡原理。不論何者,健康皆可賴以維持。據報導,如將人體所有血管,含動脈、靜脈及微血管連成一線,約可繞行地球兩圈半。故如鞋子太緊,將造成足部血管阻塞,使血液無法順利回流,導致血液循環不良,並進而使體內養分或氧氣輸送困難、或廢物無法排泄,循致足部水腫。如竟細胞因而壞死,若僅屬身體表層細胞,皮膚將因角質化而剝落,然如組織壞死發生於內臟,器官將生病變,從而讓癌細胞有滋長空間。
「反射原理」導因極為微妙或複雜之「刺激-反應」生理現象,而具「連繫」、「合作」及「協調」三要素。易言之,身體陰陽調和,源自體內各系統彼此間持續有序之連繫、合作與協調以維持。「反射」之形同不自主反應,乃外來刺激因「能量流」(energy current)傳導所誘發器官、腺體或肌肉之反應動作。體表及內部佈滿豐富而敏感之感受器,當外界或身體內部環境有變時,感受器即引起神經衝動,並沿著傳入神經(afferent nerves)傳至中樞神經系統,由其協調誘生新神經衝動,再沿著傳出神經(efferent nerves)傳至器官、腺體或肌肉,終生生理意義之反應。大腦皮質運動區神經纖維行經延腦後方而形成一個交叉後,下行至脊髓部位,再由傳出神經傳至肌肉等細胞組織。來自皮膚之刺激亦然,刺激訊息經傳入神經循脊髓往上傳至延腦,因其神經纖維左右交叉(「感覺交叉」,Sensory decussation),使神經脈衝再傳至視丘後,上達大腦皮質感應區。
足部雖距心臟最遠,但雙腳反射區位於神經末稍,亦屬人體訊息反應最靈敏之反射地帶。自他一角度觀察,如肢體部位或器官生有病變或功能衰退,為其末端受訊器之足底將即刻反映至少部分遷變訊息。如吾人按摩或刺激足部某對應/反射點時,據報導身體之神經脈衝(電化學,electro-chemical)將誘生神經電位改變,並以每秒120公尺速度,經傳入神經傳抵脊髓神經節,再由傳出神經將訊息轉達相關部位或器官,而引生我們得見之反應。此瞬間反射作用雖非直接腦部指揮,但此脈衝仍循脊髓上傳至延腦交叉,而抵及大腦皮質感應區,誘生程度各異之痛感訊息。
人身傳送能源之通道,如血管或淋巴管,如因故有所阻塞,則代謝廢物與雜質將沉積在循環通道上,而影響細胞與器官正常功能。反之,如器官蒙受不同程度病變,其不良循環或脈動功能將透過與該器官連結之末梢神經與周圍神經,而傳遞到大腦與肢體各末梢反射區。至少因地心引力之故,沉積訊息甚易集結於足底。故理論上,反射區訊息之存否與強弱,即能判斷或察覺相關器官功能是否完好。是實踐上,足健師即透過按摩或刺激,促進足內雜質、沉積物之循環代謝,並透過關臟腑排出體外。
物理上,正、負兩極之電磁物理特性因交互作用,而誘生能量交流。中國之「陰陽平衡」似乎亦可如是解,如將人身頭與腳視為兩主要端點而構成能量流循環兩極。很可能是靠此種方式,吾人始能依歷史累積經驗,而讓各足健師業者依自己所傳承而確定各部位器官在足底之特定反射點。並透過反射學或反射區原理,經現代醫學或科技而為臨床實證,或完成理論基礎之論述。如更徵之黃帝內經靈樞外揣篇「昭昭之明不可蔽,其不可蔽,不失陰陽也。合而察之,切而驗之,見而得之,若清水明鏡之不失其形也。五音不彰,五色不明,五藏波蕩,若是則內外相襲,若鼓之應桴,響之應聲,影之似形。故遠者,司外揣內,近者,司內揣外,是謂陰陽之極,天地之蓋,請藏之靈蘭之室,弗敢使泄也。」似更增益吾人之信心。
介紹至此,吾人似被說服足療無限好,只是吾人如何有異於習用技術而有其享用尚未揭曉,而此前論述與本發明何涉亦待說明。詳言之,本發明第一目的係設法將足療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
本發明之第二目的,乃將足療原理融入足具中。
本發明之再一及其他目的,乃著眼於使吾人得以相對較低成本獲得足療之效果。
以下謹配合圖式,逐一揭露本發明如何實現前揭目的。民智日開,略有差異之仿襲原屬易事,故以下特定實施方式係用於輔助瞭解某一發明具體實施例之如何實踐發明目的,並非該發明發想角度之唯一可行方式或極限。同理,不同發明發想角度具體實施例之描述,常可彼此援以進行替換或修飾之參考。
請參閱圖1,其係足底反射區之示意圖。坊間業者各有手藝,彼此所施手藝,可能對某一反應區特別有效,故各家業者之足底反應區雖大體一致,然彼此間可能有區域大小之差異,或少數幾區迥異。申請人不敢說圖1最權威,但係依自己研究或認識所圖繪者。如前所述,圖1與坊間多數業者相似度逾百分之九十好幾,剩餘不足百分之十,有可能見仁見智,有待未來研究,或某方高明舉證令眾人誠服。
請參圖1,其係一對人足1000,雖多數對稱,但有例外,如肝臟反射區位於右足2000(有業者反對此說法,認應雙足對稱)、心臟反射區位於左足3000,故吾人須左右並列,以觀全貌。反射區包括額竇2、三叉神經及顳葉4、左眼6、左耳8、頭及頸淋巴腺10、僧帽肌(或斜方肌)12、肺及支氣管14、肩16、腋窩/腔18、上臂19、肘20、膝22、脛24、臀26、肝28、膽30、橫結腸32、升結腸34、小腸36、回盲瓣38、盲腸與闌尾40、感冒點42、坐骨神經44、頭痛點46、生殖腺48、失眠點50、直腸與肛門52、膀胱54、輸尿管56、肚臍58、十二指腸60、腰痛點62、胰腺64、腹腔神經叢(太陽叢)66、甲狀腺68、甲狀旁腺70、食道與氣管72、頸74、頸動脈76、頸椎78、舌及口腔80、小腦/腦幹82、頭/大腦84、鼻86、腦垂體88、右眼90、右耳92、心94、腎96、腎上腺98、脾100、乙狀結腸102及胃104。
請參圖2,其例示本發明第一實施例,係一鞋墊200,在鞋墊200上已標示各反應區名稱202,故使用者得輕易得知反射區部位。假設某甲有以下症狀:左耳及肩疼痛、肝虛及小腸消化不良,則吾人得於左耳反射區設置凸點204、肩反射區設置凸點206、肝反應區均勻佈置凸點208、且在小腸反射區均勻設置凸點210及212。則當某甲插置鞋墊200於其鞋內時,只要某甲走動,鞋墊200及地面即自動幫某甲進行足療工作。
凸點204-212之大小可依各反射區面積大小而異,並變更其數量。例如依圖2所示,各凸點大小不同。再如,在胰反射區上可設一較大刺激媒介218,其包含凸點平台214,及在其上設置三小凸點216,然不論凸點數量及尺寸大小此兩參數如何變化,總以發揮最大按摩效果為準繩。
茲摘要本發明第一實施例如次:一種鞋墊200,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一鞋具而使用,其中該鞋具具一鞋內底上表面、而使用者以其足底之表面踩踏於該鞋內底上表面、鞋墊200裝設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與該足底表面間、且鞋墊200包括一鞋墊本體220,具順應該鞋內底上表面之一外形,以及複數標記區域222,分別對應於在該足底上、反射該使用者之相關器官或部位之複數足底反射區。各標記區域222具一特定面積224,對應反射一相關器官或部位而在該表面上之一區域(2 - 102),及一標記線226,至少部分封閉特定面積224,用以讓該使用者易於辨識該特定面積224。
如前述鞋墊200實施例,可更包括一標記名稱202,註記於特定面積224上。
如前述鞋墊200實施例,可更包括至少一刺激媒介204黏貼於特定面積224上。當然,各該標記區域222或特定面積224可開設一孔洞或標註一註記符號,以利刺激媒介204黏貼或佈設。
如前述鞋墊200實施例,其中該刺激媒介218具一平台下部214,以及複數上部刺激凸點216。
請參圖3A,依本發明第二實施例之鞋墊230當然,凸點亦可統一大小,純依反射區面積大小而異其敷設數量,要以均勻按摩該反射區為度。依此方式設置有以下好處,因時代進步,各種娛樂媒介充斥市面,例如,孩童用貼紙240,如圖3B所示,已進化至半球狀珍珠粒242,在珠粒本體244之圓心平面上敷設一層薄黏膠246而暫時黏附於離型紙248上,孩童可一次一半球逐次將半球狀珍珠粒黏附於畫布或牆上,完成其心目中之「畫作」、「佈局」或「裝飾」。吾人即可請消費者至文具店購買該貼紙,而充當按摩/刺激媒介,並完成本發明具保健功能之鞋墊。換言之,此時消費者所需之協助,僅是在鞋墊上註明何一反射區何在?以及於各反射區,當如何為刺激佈置之安排?就此,依申請人之實驗,反射區正中心效果最卓著,此其一;就一特定反射區而言,全區均勻刺激之效果顯著,此其二;如係多點刺激同一特定反射區,全區均勻刺激效果固佳,愈近中心之刺激點愈多,按摩效果似乎愈佳,此其三,有如圖3C所示,其係本發明第三實施例鞋墊260,在小腸反射區愈靠近中心部分,其凸點262之數量愈多。
茲摘要本發明第二及三實施例如次:一種鞋墊230及260,其包含類似地一實施例之鞋墊本體220、標記區域222、特定面積224、一標記線226。但特定面積224更包括至少一刺激位置標誌232。當然,各該刺激位置標誌232之形狀與尺寸可皆相同
如前述鞋墊230或260實施例,其中距該特定面積之形心C愈近,該刺激位置標誌之數量愈多。
如前述鞋墊230或260實施例,更包括複數刺激媒介262,其中各該刺激媒介之形狀與尺寸皆相同。
請參圖4A,其係本發明第四實施例鞋墊組合280之示意圖,其與前述實施例之區別在於:其鞋墊本體286上對應各該反射區係開設一或多個開孔282,而每一開孔有一界定孔周284。請參圖4B,其係相配合之刺激媒介,於本實施例為柱狀體290,其包括一柱體上部292,用以扮演刺激媒介、一凹環294,用以配設於界定孔周284、以及一底座296,用以配設或定位於鞋墊280與一鞋底上表面之間,以使柱體上部292遂行其刺激作用。
茲摘述本發明第四實施例如次:一種鞋墊組合,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一鞋具而使用,其中該鞋具具一鞋內底上表面、該使用者有一足底、該足底具一表面踩踏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該鞋墊組合裝設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與該足底表面間、且該鞋墊組合包括:一鞋墊本體,具順應該鞋內底上表面之一外形;       複數標記區域,位於該鞋墊本體上、分別對應於在該足底上、及反射該使用者之相關器官或部位之複數足底反射區;以及至少一刺激媒介。各該複數標記區域包括一特定面積,對應反射一相關器官或部位而在該表面上之一區域、一標記線,至少部分封閉該特定面積,用以讓該使用者易於辨識該特定面積、以及至少一連接媒介,設於該特定面積內。該至少一刺激媒介,藉該連接媒介而與該特定面積彼此相對定位,俾當該使用者穿用該鞋墊組合時,對該足底表面進行一刺激作用。所謂至少封閉該特定面積,係指反射區可能延伸超出該足底表面,故對應在鞋墊本體上之面積可能僅是整個反射區之一部分之故。
如前述鞋墊組合,其中該連接媒介係在該特定面積上挖設之一孔洞,且每一孔洞具一界定孔周。
如前述鞋墊組合,其中該刺激媒介係略呈一圓柱狀體,且包括一柱體上部,用以扮演刺激媒介;一中段凹環,用以配設於界定孔周;以及一底座,用以配設於鞋墊本體與該鞋內底上表面間,以許柱體上部遂行其刺激作用。
請參圖5,其係本發明第五實施例鞋墊320之示意圖,其與前述實施例之區別在於:鞋墊320上對應反射範圍擴及足掌側邊之相關反射區,即肩16、腋窩/腔18、上臂19、肘20、膝22、脛24、臀26、鼻86、甲狀旁腺70、甲狀腺68、胰64、及膀胱54,係自鞋墊320兩側彎折往上延伸322,並於其上開設對應開孔324,而每一開孔324有一界定孔周326,以利與相配合之凸點構造(未圖示)結合,而對穿戴者遂行足底及/或足側之刺激作用。當然,單就此種側部延伸而論,其於本發明第一至四實施例亦得適用。
如前述所有實施例之鞋墊或鞋墊組合,其中使用者之足底具兩足底側邊、該足底具複數特定反射區、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側向向上延伸及於該兩足底側邊、且該鞋墊本體更包括兩側328,以及兩側部322側向自該兩側328向上延伸,而對應該複數特定反射區。
請參圖6A,其係本發明鞋墊350第六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其包括一內鞋墊360、一外鞋墊370及設於其間之刺激媒介380。內鞋墊360可類似於鞋墊320,而外鞋墊370係用以拘束或固定內鞋墊360於其內,而讓刺激媒介380發生作用即可。當然,內鞋墊360之兩側361亦可設兩側向延伸363,以對延伸至腳掌兩側之足底反射區工作,而為容設該兩側向延伸363,外鞋墊370自應對應設有兩側向延伸374,以利兩側向延伸363, 374於其間夾設該刺激媒介380。至於刺激媒介380,因受拘束於內外鞋墊360及370之間,故其結構可比凸點構造290簡單,有如圖6B所示,而僅包括刺激主體382及底座384。依此設計,因底座384夾置於內外鞋墊360及370之間即可定位,無須其他結構與內鞋墊360之開孔配合。如內鞋墊360上之穿孔368有一第一孔徑B、該第一容留端或底座384有一第二直徑D1、而該第二刺激端或刺激主體382有一最大第三直徑D2,則其間關係為:該第二直徑D1大於第一孔徑B、而該最大第三直徑D2約與該第一孔徑B相當。當然,此處所謂直徑似係圓孔,然吾人皆知,開孔屬否圓形非關重要,所重要者,在能彼此配合,於此不贅!
請參圖7A,其係本發明鞋具400第七實施例之示意圖,其包括一內鞋墊410、一外鞋墊420及設於其間之刺激媒介開孔430。鞋具400與鞋墊350功能類似,但外鞋墊420係作成一可直接接觸地面或外出使用之鞋本體,例如拖鞋。
請參圖7B,其係本發明鞋墊450第八實施例之示意圖,鞋墊450具一主足底鞋墊460,及套設主足底鞋墊460之一外圍框架470,其中主足底鞋墊460之五趾462彼此分離,以利卡合於外圍框架470之五趾穴472。此外,內鞋墊460之相關反射對應區同前設有刺激媒介開孔480。
茲摘要前述第六至八實施例如次:一種鞋墊組合350(或400),包括一內鞋墊360(410)、一外鞋墊370(420)及設於其間之至少一刺激媒介380(430)。內鞋墊360具複數第一銜接部362、一上表面364及在其上之複數標記區域366,其中各該複數標記區域具至少一穿孔368,且對應於一使用者之一足底上、反射其相關器官或部位之一足底反射區。外鞋墊370具複數第二銜接部372,並藉由該複數第一與第二銜接部362, 372之彼此銜接,將內鞋墊360容設於外鞋墊370內。複數(至少一)刺激媒介380,容設於內鞋墊360及外鞋墊370間,且各具一第一容留端384,拘限於內鞋墊360與外鞋墊370間,以及一第二刺激端382,自一相關穿孔368穿出該上表面364,以對該足底遂行一刺激作用。當然,如使外鞋墊370之周緣稍微突起,則第二銜接部會是一個孔縫,而非如圖6A所顯示之單純凹槽。如係孔縫形式,顯然較易更有效持留第一銜接部362。此等實施變例顯然可為諸多衍伸,於此不贅。
如前述實施例之鞋墊組合350(400),其中穿孔368有一第一孔徑B、該第一容留端有一第二直徑D1、該第二刺激端有一最大第三直徑D2、該第二直徑D1大於第一孔徑B、且該最大第三直徑D2約與該第一孔徑B相當。
如前述實施例之鞋墊組合,其中該外鞋墊有一拖鞋、涼鞋、球鞋、休閒鞋或皮鞋之外型。
如前述實施例之鞋墊組合350(400),其中該足底具兩足底側邊、該足底具複數特定反射區、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側向向上延伸及於該兩足底側邊、且該內鞋墊360(410)更包括兩側361,以及兩側部363側向自該兩側361向上延伸,而對應該複數特定反射區。
如前述實施例之鞋墊組合350(400),其中該複數第一銜接部與該複數第二銜接部之該彼此銜接係靠單純接觸,或依凸凹之配對/設計。
當然,鞋墊組合不一定要由上及下鞋墊組合而成,事實上,鞋墊450之上、下鞋墊之最高上表面亦可出以內及外共平面之方式,例如包括一主足底鞋墊460,及套設主足底鞋墊460之一外圍框架470,其中主足底鞋墊460之五趾462彼此分離,以利卡合於外圍框架470之五趾穴472。
請參圖8,其係本發明鞋墊組合500第九實施例之縱剖面示意圖,其高度為HS,坊間之數值大約在0.05至0.2公分之間。在足底放鬆狀態下,對應蹠骨最前端之部分502與跟骨最前端504兩處之高度最低,如將兩點502, 504連成一線L,其與足弓部最高處506之距離為H1,通常在0.2公分(扁平足)與1公分(高足弓)之間。足掌最前緣508與在近節趾骨處最高之足底表面510間為掌趾間連接部,其最高落差為H2,高度通常介於0.3至0.7公分之間。
請參圖8A,其係圖8中線AA’與線BB’間之放大圖。鞋墊組合500係由上鞋墊520及下鞋墊530構成,上鞋墊520具至少一開孔結構522,對應於一反射區,例如眼6或耳8。開孔結構522具一傾斜部524及一上部開口528。上鞋墊具一下表面526與下鞋墊530之上表面532貼合,上表面532則具至少一凹陷534。每一開孔結構522係與凹陷534共同組設一刺激媒介600於其間,而刺激媒介600具一刺激上部602、一配合中部604及一組設下部606。組設下部606容設於凹陷534中,配合中部604則與傾斜部524相配合,而使刺激上部602凸伸於開孔結構522之上部開口528,以刺激一使用者之足底。應說明者,此處之傾斜部524、配合中部604及凹陷534僅係實施本發明之一種實施例,其目的僅在將刺激600較佳繫留於鞋墊520鞋墊530之間爾。吾人知,只要能將刺激媒介600持留於上、下鞋墊520、530間任何手段,皆屬可行。例如下表面526與上表面532皆完整之平坦表面亦無不,因刺激媒介600之刺激頭(相當於刺激上部602)既已穿出上鞋墊之開孔(相當於528),刺激媒介600必然已受到適當拘限,故已可達到定位於上下鞋墊間之目的。
請回參圖8,上鞋墊具一下連接部529、下鞋墊具一上連接部531。此種連接部得設于腳趾部及腳根部,而其數量可得一或多,因足部將為踩踏,是無虞其彼此脫離,故其彼此銜接可極為簡易,例如貼合、各式簡單凹凸設計或榫槽配合。又,上鞋墊540具至少一開孔514,俾供設於上、下鞋墊540, 550間之刺激媒介之刺激本體560得自其穿出。
吾人謹先定義如下:凹陷534之高度為H3、組設下部606之高度為H4、配合中部604之高度為H5、刺激上部602之高度為H6、傾斜部524之高度為H7、上部開口528之高度為H8、下鞋底530之高度為H9、且上鞋底520之高度為H10。吾人可使各高度關係如次:H9 + H10 = HS、H3 = H4、H 5 = H7、而H6大於H8約0.1 – 0.3公分之實際刺激高度。如鞋墊組合500之上表面與足底表面貼合,則實際刺激高度0.1公分算是輕刺激,而0.3公分已算是重刺激。當然,肌肉堅實或強壯有加之人,或許可以增高至0.5公分。依此方式,吾人得控制刺激程度,顯然勝過鵝卵石路面之無法控制高低落差,而易致足底受傷。
如針對不同反射區,吾人設計具不同實際刺激高度之刺激媒介600,更能使刺激或按摩效果達到出神入化之境界。
此外,如對應一健康使用者之五臓(肝、心、脾、肺、腎)及六腑(大腸、小腸、胃、膀胱、膽、三焦)每日施予微刺激,顯然可增加其免疫力。而對於某些臟腑不佳之使用者,如針對性給予稍大刺激,則在渠等行走之際,其健康亦不知不覺間獲得不斷改善矣。
請參圖9,其係本發明鞋墊組合700第十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其與前述第八實施例相彷彿,但其上表面702配合足底之自然高低起伏,有如第八實施例500,但其下表面704則如同水平面。依此設計,事實上最能符合人體工學,或許將為人類健康帶來無限美好之可能。
請參閱圖10,係本發明刺激媒介800之另一實施例,其包括一刺激底座810、壓力彈簧830及刺激頭840。刺激底座810包括厚度為H11之底凸緣802、底座本體806及扣件820。底凸緣802與底座本體806間形成一肩部804,而底座本體806具一上端外螺紋808。扣件820具一下內螺紋822,用以與外螺紋808螺接。刺激頭840具一底緣842、一刺激本體846、以及介於其間之一肩部844。扣件之內徑小於底凸緣842之外徑,故可將刺激頭840之底凸緣842扣持於底座本體806內,藉此,由於肩部844被扣件820扣留,壓力彈簧830將以預定彈力將刺激本體846往上頂壓所選定之足底反射區,而獲預期效果。厚度H11依材質(可有特殊性質,例如釋放遠紅外線)之強度(金屬、塑膠、橡膠等),較佳介在0.1至1mm間。吾人是知:在H11極小情況下,不論上下鞋墊或內外鞋墊是否至少其一材質極軟,圖8A中之凹陷534並非必須具備之結構。當然,如有必要,此種凹陷也可設在上鞋墊或內鞋墊之下表面上,當為熟習於本技藝人士因本發明之揭露而易於理解者。
請參圖11,其係本發明鞋墊組合900第十一實施例之示意圖。鞋墊組合900具上鞋墊910及下鞋墊920,其中下鞋墊920具鞋上表面922、複數周圍側壁924、以及介於兩者間之扣接槽926。組裝時,將周圍側壁924外折,以利將上鞋墊910之周圍912卡入扣接槽926而完成兩者之組裝。當然,如刺激媒介之直徑略與上鞋墊910上開孔之直徑相當,將令使用者之組裝程序更形容易,因使用者可先初步結合刺激媒介與上鞋墊910,再將此一次組合插至扣接槽926中,以獲得鞋墊組合900。
前此所述各實施例本身之可能實施方式雖未詳盡一一列舉,但各實施例彼此間存在頗多可互相參考或替代之處,故此一實施例很有可能成為其他各實施例之參考或替代方案。
綜言之,本案實施方式得由熟習於本技藝人士任施匠思而為諸般修飾,然皆不脫後附權利要求所界定而屬於申請人所欲保護者。
反射區包括: 2:額竇 4:三叉神經及顳葉 6:左眼 8:左耳 10:頭及頸淋巴腺 12:僧帽肌(或斜方肌) 14:肺及支氣管 16:肩 18:腋窩/腔 19:上臂 20:肘 22:膝 24:脛 26:臀 28:肝 30:膽 32:橫結腸 34:升結腸 36:小腸 38:回盲瓣 40:盲腸與闌尾 42:感冒點 44:坐骨神經 46:頭痛點 48:生殖腺 50:失眠點 52:直腸與肛門 54:膀胱 56:輸尿管 58:肚臍 60:十二指腸 62:腰痛點 64:胰腺 66:腹腔神經叢(太陽叢) 68:甲狀腺 70:甲狀旁腺 72:食道與氣管 74:頸 76:頸動脈 78:頸椎 80:舌及口腔 82:小腦/腦幹 84:頭/大腦 86:鼻 88:腦垂體 90:右眼 92:右耳 94:心 96:腎 98:腎上腺 100:脾 102:乙狀結腸 104:胃 200:鞋墊 202:反應區名稱 204:左耳反射區設置凸點 206:肩反射區設置凸點 208:肝反應區均勻佈置凸點 210&212:小腸反射區均勻設置凸點 214:較大凸點平台 216:小凸點 218:刺激媒介 220:鞋墊本體 224:特定面積 226:標記線 230:鞋墊 232:刺激位置標誌 240:孩童用玩具貼紙 242:半球狀珍珠粒 244:珠粒本體 246:薄黏膠層 248:離型紙 260:鞋墊 262:凸點 280:鞋墊 282:開孔 284:界定孔周 286:鞋墊本體 290:柱狀體 292:柱體上部 294:凹環 296:底座 320:鞋墊 322:鞋墊兩側上延伸 324:對應開孔 326:界定孔周 328:鞋墊本體兩側 350:鞋墊 360:內鞋墊 361:兩側 362:第一銜接部 363:側向延伸 364:上表面 366:標記區域 368:穿孔 370:外鞋墊 372:第二銜接部 374:側向延伸 380:刺激媒介 382:刺激主體 384:底座 400:鞋具 410:內鞋墊 420:外鞋墊 430:刺激媒介開孔 450:鞋墊 460:主足底鞋墊 462:鞋墊五趾 470:外圍框架 472:外圍框架五趾穴 480:刺激媒介開孔 500:鞋墊組合500 502:蹠骨最前端對應部分 504:跟骨最前端對應部分 506:足弓部最高處 508:足掌最前緣 510:近節趾骨處足底最高表面 512:鞋墊組合上表面 514:開孔 520:上鞋墊 522:一開孔結構 524:傾斜部 526:下表面526 528:上部開口 529:下連接部 530:下鞋墊 531:上連接部 532:上表面 534:凹陷 540:上鞋墊 550:下鞋墊 560:刺激媒介之刺激本體 600:刺激媒介 602:刺激上部 604:配合中部 606:組設下部 700:鞋墊組合 702:上表面 704:下表面 800:刺激媒介 802:底凸緣 804:肩部 806:底座本體 808:上端外螺紋 810:刺激底座 820:扣件 822:下內螺紋 830:壓力彈簧 840:刺激頭 842:底緣 844:肩部 846:刺激本體 900:鞋墊組合 910:上鞋墊 912:上鞋墊周圍 920:下鞋墊 922:下鞋墊上表面 924:周圍側壁 926:扣接槽 B:穿孔368之一第一孔徑 C:形心 D1:底座384之孔徑 D2:刺激主體382之最大孔徑 H1:足弓最高處高度 H2:掌趾間最高落差 H3:凹陷534高度 H4:組設下部606高度 H5:配合中部高度 H6:刺激上部602高度為 H7:傾斜部524高度 H8:上部開口528高度 H9:下鞋底530高度 H10:上鞋底520高度 H11:厚度 HS:鞋墊高度 L:兩點502,504連線 1000:一對人足 2000:右足反射區 3000:左足反射區
實施例係藉由實例繪製,故僅屬發明概念之例示。 圖1係足底反射區之示意圖。 圖2係本發明鞋墊第一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3A係本發明鞋墊第二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3B係用以配合本發明鞋墊第二實施例之半球狀珍珠粒示意圖。 圖3C係本發明鞋墊第三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4A係本發明鞋墊第四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4B係用以配合本發明鞋墊第四實施例之凸點裝置示意圖; 圖5係本發明鞋墊第五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6A係本發明鞋墊第六實施例之爆炸示意圖; 圖6B係本發明鞋墊第六實施例所用刺激媒介之示意圖; 圖7A係本發明鞋墊第七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7B係本發明鞋墊第八實施例之示意圖; 圖8係本發明鞋墊第九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8A係本發明鞋墊第九實施例之局部放大示意圖; 圖9係本發明鞋墊第十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圖10係本發明刺激媒介之另一實施例爆炸圖; 圖11係本發明鞋墊第十一實施例之剖面示意圖。
350:鞋墊組合
360:內鞋墊
362:第一銜接部
364:上表面
366:複數標記區域
370:外鞋墊
372:第二銜接部
380:刺激媒介
382:刺激端
384:容留端

Claims (13)

  1. 一種鞋墊組合,包括: 一內鞋墊,具複數第一銜接部、一上表面及在該上表面之複數標記區域,其中各該複數標記區域具至少一穿孔,且對應於一使用者之一足底上、反射其相關器官或部位之一足底反射區; 一外鞋墊,具複數第二銜接部,並藉由該複數第一與第二銜接部之彼此銜接,使該內鞋墊與該外鞋墊相組合;以及 至少一刺激媒介,容設於該內鞋墊及該外鞋墊間,且具: 一第一容留端,拘限於該內鞋墊與該外鞋墊間;以及 一第二刺激端,自一相關該穿孔穿出該上表面,以對該足底遂行一刺激作用。
  2. 如請求項1之鞋墊組合,其中: 該穿孔有一第一孔徑、該第一容留端有一第二孔徑、該第二刺激端有一最大第三孔徑、該第二孔徑大於第一孔徑、且該最大第三孔徑約與該第一孔徑相當;及/或 該外鞋墊有一拖鞋、涼鞋、球鞋、休閒鞋或皮鞋之外型。
  3. 如請求項1之鞋墊組合,其中該足底具兩足底側邊、該足底具複數特定反射區、及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側向向上延伸及於該兩足底側邊,且其中: 該內鞋墊更包括兩側,及兩側部,其中該兩側部側向自該兩側向上延伸,而對應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及/或 該複數第一銜接部與該複數第二銜接部之該彼此銜接係靠單純接觸,或依不限方向凸凹之設計。
  4. 一種鞋墊組合,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一鞋具而使用,其中該鞋具具一鞋內底上表面、該使用者有一足底、該足底具一表面踩踏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該鞋墊組合裝設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與該足底表面間、且該鞋墊組合包括: 一鞋墊本體,具順應該鞋內底上表面之一外形; 複數標記區域,位於該鞋墊本體上、分別對應於在該足底上、反射該使用者之相關器官或部位之複數足底反射區、且各具: 一特定面積,對應該複數足底反射區之一; 一標記線,至少部分封閉該特定面積,用以許該使用者易於辨識該特定面積;以及 至少一連接媒介,設於該特定面積內;以及 至少一刺激媒介,藉該連接媒介而與該特定面積彼此相對定位,俾當該使用者穿用該鞋墊組合時,對該足底表面進行一刺激作用。
  5. 如請求項4之鞋墊組合,其中: 該連接媒介係在該特定面積上挖設之一孔洞,且每一孔洞具一界定孔周;及/或 該刺激媒介係略呈一圓柱狀體,且包括一柱體上部,用以扮演刺激媒介、一中段凹環,用以配設於該連接媒介、以及一底座,用以配設於鞋墊本體與該鞋內底上表面間,以許該柱體上部遂行該刺激作用。
  6. 如請求項4之鞋墊,其中該複數標記區域,係分別對應該使用者之五臓及六腑,且: 該足底具兩足底側邊、該足底具複數特定反射區、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側向向上延伸及於該兩足底側邊、且該鞋墊本體更包括兩側,及兩側部,其中該兩側部側向自該兩側向上延伸,而對應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及/或 該刺激媒介包括一刺激底座、一壓力彈簧及一刺激頭,其中: 該刺激底座具一底凸緣、一底座本體及一扣件; 該底凸緣與該底座本體間形成一第一肩部; 該底座本體具一上端外螺紋,且該扣件具一下內螺紋,俾與該外螺紋螺接; 該刺激頭具一底緣、一刺激本體、及介於其間之一第二肩部;以及 該扣件具一內徑小於該底凸緣之一外徑,藉此,因該第二肩部被該扣件扣留,該壓力彈簧將以一預定彈力將該刺激本體往上頂壓該複數足底反射區之一。
  7. 如請求項4之鞋墊組合,其中該鞋墊組合包括一上鞋墊及一下鞋墊: 該上鞋墊具一上表面,其中該上表面具順應一使用者足底在未與外界有任何接觸之一輪廓;及/或 該下鞋墊具一下表面,其中該下表面係一水平面,或具順應一使用者足底在未與外界有任何接觸之一輪廓。
  8. 如請求項4之鞋墊組合,其中該鞋墊組合包括一上鞋墊、一下鞋墊及設於其間之複數刺激媒介,其中: 對應於該複數足底反射區,該複數刺激媒介具不同之實際刺激高度;及/或 在該鞋墊組合中: 該上鞋墊具一下表面及對應於一相關足底反射區之至少一開孔結構,其中該開孔結構具一傾斜部及一上部開口; 各該刺激媒介具一刺激上部、一配合中部及一組設下部; 該下鞋墊具一上表面,其中該上表面具至少一凹陷; 該組設下部容設於一相關該凹陷; 該配合中部與該傾斜部相配合,而使該刺激上部凸伸於該開孔結構之該上部開口,以刺激一使用者之足底; 該下表面與該上表面貼合;以及 一相關該開孔結構與一相對應該凹陷共同組設一對應該刺激媒介於其間。
  9. 一種鞋墊,用以配合一使用者之一鞋具而使用,其中該鞋具具一鞋內底上表面、該使用者有一足底、該足底具一表面踩踏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該鞋墊裝設於該鞋內底上表面與該足底表面間、且該鞋墊包括: 一鞋墊本體,具順應該鞋內底上表面之一外形;以及 複數標記區域,位於該鞋墊本體上、分別對應於在該足底上、反射該使用者之相關器官或部位之複數足底反射區、且各具: 一特定面積,對應該複數足底反射區之一;以及 一標記線,至少部分封閉該特定面積,用以讓該使用者易於辨識該特定面積。
  10. 如請求項9之鞋墊,其中: 該鞋墊更包括一標記名稱,註記於該特定面積上;及/或 該特定面積更包括至少一刺激位置標誌,而該刺激位置標誌係一孔洞或一註記符號。
  11. 如請求項9之鞋墊,更包括至少一刺激媒介,其中: 該至少一刺激媒介,係黏貼於該特定面積上;及/或 該刺激媒介具一平台下部,以及複數上部刺激凸點。
  12. 如請求項9之鞋墊,更包括複數刺激位置標誌,分別設置於該等特定面積上,其中: 各該刺激位置標誌之形狀與尺寸皆相同;及/或 距一特定面積之一形心愈近,該刺激位置標誌之數量愈多。
  13. 如請求項9之鞋墊,其中: 該足底具兩足底側邊、該足底具複數特定反射區、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側向向上延伸及於該兩足底側邊、且該鞋墊本體更包括兩側,以及兩側部,其中該兩側部側向自該兩側向上延伸,而對應於在該兩足底側邊之該複數特定反射區;及/或 該鞋墊本體具一主足底鞋墊,及套設該主足底鞋墊之一外圍框架。
TW111103024A 2021-01-28 2022-01-25 鞋墊及其組合 TW20222854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10103152 2021-01-28
TW110103152 2021-01-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8543A true TW202228543A (zh) 2022-08-01

Family

ID=837827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1103024A TW202228543A (zh) 2021-01-28 2022-01-25 鞋墊及其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20222854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694831A (en) Massage footwear
WO2022161370A1 (zh) 鞋垫及其组合
TW202228543A (zh) 鞋墊及其組合
CN205072205U (zh) 一种按摩鞋垫
CN201143293Y (zh) 一种按摩保健鞋垫
CN201175433Y (zh) 按摩块可拆装组合的足疗鞋垫
KR20120003485U (ko) 손가락 지압 마사지 기기
JP3119861U (ja) 健康履物
CN218832118U (zh) 一种具有旋磁按摩功能的鞋垫
CN207041066U (zh) 一种具有舒经活络功效的休闲鞋
CN2601536Y (zh) 远红外磁疗保健拖鞋
KR20100137915A (ko) 발가락 부위를 지압하여 혈류 흐름을 개선한 기능성 토캡
CN201700497U (zh) 可调式穴位按摩鞋
CN201356109Y (zh) 一种多功能磁疗鞋
CN2296720Y (zh) 调节式按摩鞋垫
CN214103439U (zh) 新型可调节的弹性按摩鞋
WO2020006703A1 (zh) 一种养生按摩鞋
CN201976859U (zh) 磁疗能量养生鞋
TWM467379U (zh) 健康鞋墊
CN2291026Y (zh) 保健脚套
KR200280582Y1 (ko) 색채 스펙트럼을 이용한 양말
CN2702735Y (zh) 改善循环系统功能、提高免疫力的按摩保健鞋
CN2134872Y (zh) 保健按摩木屐
CN101199373A (zh) 按摩鞋
CN115633828A (zh) 一种具有旋磁按摩功能的鞋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