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5027A -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 Google Patents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225027A
TW202225027A TW110145332A TW110145332A TW202225027A TW 202225027 A TW202225027 A TW 202225027A TW 110145332 A TW110145332 A TW 110145332A TW 110145332 A TW110145332 A TW 110145332A TW 202225027 A TW202225027 A TW 20222502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dapter
nut
base element
bolt
fram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01453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亨利克 布萊特
馬夏斯 穆勒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矢倫德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DE102021131414.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DE102021131414A1/d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矢倫德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矢倫德國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2250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225027A/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6Chain guides; Mounting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9/0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04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 B62M9/06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0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 B62M9/12Transmissions characterised by use of an endless chain, belt, or the like of changeable ratio using a singl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involving different-sized wheels, e.g. rear sprocket chain wheels selectively engaged by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the chain, belt, or the like being laterally shiftable, e.g. using a rear derailleur
    • B62M9/121Rear derailleurs
    • B62M9/125Mounting the derailleur on the fra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3/00Bicycles
    • B62K3/02Fram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一種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後換擋機構,其適於利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適配器螺母的適配器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後叉的保持區段上,並且具有雙臂式基礎元件、樞轉機構、可動元件和鏈條導引裝置,而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實現了在適配器螺母與a)基礎元件之內部第一臂部、b)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c)適配器螺栓中的至少一者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所述嚙合元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起到將可借助適配器螺栓和適配器螺母施加至基礎元件的後續旋轉力增大的作用。

Description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後換擋機構。
發明背景
自行車可以配設有傳動裝置,例如鏈傳動裝置。可使用自行車傳動裝置來將轉矩從騎行者傳遞至後主動輪,從而對自行車進行驅動。傳動裝置例如能夠將轉矩從前鏈輪裝置經過鏈條傳遞至後鏈輪或者小齒輪,如所謂的小齒輪飛輪或所謂的小齒輪組的小齒輪,從而對後主動輪進行驅動。這種傳動裝置也可稱作傳動系。
針對自行車的鏈輪總成可以具有一或數個單個的鏈輪。前鏈輪一般被稱作齒盤。可以借助不同類型的固定裝置將齒盤固定。例如可以借助齒盤螺釘將齒盤固定,或者直接安裝在自行車的曲柄上。後鏈輪通常被稱作小齒輪。可以將複數個後鏈輪稱作飛輪、小齒輪飛輪或者小齒輪組。這種飛輪通常以能夠固定在後主動輪的自由輪部件上的方式配置。例如,可以借助楔連接和/或螺紋連接將飛輪固定在後輪的自由輪體上。
前齒盤組與後小齒輪飛輪的對準影響鏈條的性能。例如,前齒盤組可以具有一個單獨的齒盤,其朝向後小齒輪飛輪的特定小齒輪對準。如果鏈條將該單獨的齒盤與這個大體對準的單獨的後部小齒輪連接,則鏈條處於較小的側向負荷下或者不承受側向負荷。但如果鏈條例如通過傳動系的鏈式換擋裝置的後變速器或者後換擋機構側向運動至飛輪的另一小齒輪,則鏈條承受一定的側向負荷。當前齒盤組具有數個齒盤,鏈條通過前變速器或鏈式換擋裝置的前換擋機構在這些齒盤之間運動時,會出現鏈條的對應的側向負荷。
為了實現這種鏈式換擋裝置的良好性能,在專業領域內也稱作後自行車撥鏈器或者後換擋機構的後變速器的工作能力及性能非常重要。這個後變速器不僅用於通過在自行車的小齒輪組的數個相鄰的小齒輪之間撥動鏈條來實施換擋操作。後換擋機構的另一同樣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確保足夠的鏈條張力。為此,後換擋機構通常具有以下結構。設有在專業領域內稱作B轉向節的基礎元件,借助此基礎元件將變速器安裝在自行車上。還設有在專業領域內也稱作P轉向節的可動元件,其可動地耦合至基礎元件,以及設有通常實施為所謂鏈罩的鏈條導引裝置,其可動地耦合至該可動元件,用於實現相對於旋轉軸線的旋轉。此可動元件是可沿側向(軸向)運動,從而使得鏈條導引裝置沿小齒輪組的小齒輪運動,這樣便使鏈條從起始小齒輪進入目標小齒輪。此鏈條導引裝置是通過拉伸彈簧或諸如此類來沿旋轉方向彈性預張,即沿經鏈條導引裝置導引的自行車的鏈條的張力的方向預張,從而分別地將鏈條保持在張緊狀態下,或使鏈條在先前鏈條張力不足的狀態後恢復張緊狀態。在此也將這個旋轉或樞轉方向稱作“鏈條張緊方向”。鏈條導引裝置沿這個方向的旋轉使鏈條張力增大,並且同時使得作用於鏈條導引裝置的拉伸彈簧的張力減小。
視小齒輪組中的在給定的時間點上與鏈條卡合的當前小齒輪而定,鏈條導引裝置相對於可動元件,處於相對旋轉軸線的不同偏轉位置。
對鏈條和鏈條導引裝置的作用不僅歸結於通過鏈條在小齒輪組的不同小齒輪之間的轉換而實現的鏈式換擋裝置的換擋,而是也歸結於行駛操作自身。例如在不平的地帶行駛時,後換擋機構和鏈條會承受衝擊和振動,該等衝擊和振動可能沿與“鏈條張緊方向”相反的樞轉方向作用於鏈條導引裝置。鏈條導引裝置沿這個與“鏈條張緊方向”相反的方向的旋轉使得作用於鏈條導引裝置的拉伸彈簧的張力增大,並且直接導致鏈條張力減小(例如當直接作用於鏈條導引裝置,使得其沿這個方向旋轉時)或者至少導致鏈條張力的巨大危險後續降至必要程度以下。負面後果可能是鏈條的張力下降以及非期望的鏈條的間隙或“鬆弛”,在極端情況下甚至會發生鏈條從小齒輪組的脫離。
在將後換擋機構摩擦配合式固設在自行車車架上的情況下,就換擋機構的預定角位、即相對於自行車的向前或向後方向的角位或沿“鏈條張緊方向”的角位、或者反向於“鏈條張緊方向”的角位而言,例如在因處於不平的地帶上、或因伸入車道的樹枝或諸如此類、或者因摔倒而對後換擋機構施加衝擊的情況下,可能會導致後換擋機構的角位的意外調節,但與後換擋機構就此角位被型狀配合式固設的情況下而因此類衝擊所造成的換擋機構損壞危險相比,通常優選採用此摩擦配合式固設。
對於此種鏈式換擋裝置的良好性能而言,特別是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的正確定位和對準有重要意義。已發現的是,可以將同軸對準特徵應用在傳動裝置中。例如可以將一個單獨組件用作針對傳動裝置的其他不同組件的對準參考。舉例而言,換擋機構和飛輪均可以與一個軸線同軸的方式對準或安裝。通過將傳動系的元件,如換擋機構,相對其軸線對準,能夠減小在不同應用中因輪子或者車架的公差變化而造成的不準確性。換擋機構與輪軸或飛輪的同軸對準也有助於在換擋機構的不同的偏轉角下,在換擋機構的部件與飛輪的部件之間實現均勻的徑向距離。
傳動裝置也可以被配置為剛性,用以提高精度和/或改善組件的相對對準。例如,就後換擋機構、包含後輪轂的後輪軸裝置、後主動輪的小齒輪飛輪,以及自行車車架後叉的與上述對應的車架接口而言,其相關組件和元件可以依據彼此配置,使得一方面相對於小齒輪飛輪和通過此小齒輪飛輪運行的鏈條,將換擋機構可靠地、正確地、並且以取決於公差的最高的無損程度加以定位和安裝在車架上,且與此同時實現良好的剛度,從而即使在騎行中存在較大的以及變化的負荷(具體視騎行路面而定)的情況下,也維持此正確的定位。
據此,後換擋機構的所謂的B轉向節(或者基礎元件)、即後換擋機構的安裝在對應的車架接口上的子組件,以及自行車車架的後叉、特別是其安裝有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和後換擋機構的車架接口,以及後輪軸裝置,它們的配置相互匹配,故能滿足述及的在正確定位和對準、精度以及剛度方面的要求。
在此技術背景下,本發明涉及一種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後換擋機構,以及將所述後換擋機構相對後輪軸安裝在自行車車架上的方式,且進而也涉及一種適用於對應的自行車的具有所述後換擋裝置的自行車車架的車架接口。
傳統上,後換擋機構是借助獨立於車架後叉或者歸屬於車架後叉的變速器掛架,並且是以在徑向上相對後輪軸錯開且進而不與後輪軸同軸的方式,安裝在車架後叉的後叉端上。變速器掛架,也稱作“hanger掛架”,在其一端上與後輪軸同軸地固定在車架後叉上,並且在其另一端上與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B轉向節)連接。基礎元件是可相對變速器掛架圍繞B軸轉動。
鑒於此借助變速器掛架將後換擋機構安裝在車架上的各種缺點,申請人SRAM Deutschland GmbH開發了一種新型的後換擋機構,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經相應構建的自行車車架後叉上,本專利申請案便是針對此後換擋機構。自行車車架具有針對後換擋機構的專門的接口,該接口在後換擋機構的車架適配器的協作下同時用作針對位於一個軸向車架側上的後軸裝置的車架接口。此外,這個含基礎元件(B轉向節)和車架適配器在內的車架接口、位於另一軸向車架側上的針對後軸裝置的車架接口,以及後軸裝置的配置在此新的後換擋機構類型中初次特別恰當地相互匹配。借此,不僅克服使用傳統變速器掛架時的各種缺點,還實現換擋機構在其車架接口上的佈局的足夠的乃至極佳的剛度。能夠可靠地實現本文開篇述及的有關正確定位、對準和精度的目標。
就此而言,參考作為DE 10 2018 001 253 A1(簡稱DE'253)公開的德國專利申請案Az.10 2018 001 253.1、作為EP 3 388 324 A2公開的歐洲專利申請案Az.18 000 255.2、作為TW 2018 34 921 A公開的臺灣專利申請案Az.107 107 712、作為CN 10 8622 302 A公開的中國專利申請案Az.2018 1021 7966.9、作為US 2018/0265169 A1公開的美國申請案Az.15/926,194,這些申請案歸屬於SRAM Deutschland GmbH。這些申請案的揭示內容通過引用而被完全納入本專利申請案的揭示內容。
由這些公開案已知一種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此已知的換擋機構具有基礎元件、樞轉機構、可動元件和鏈條導引裝置。樞轉機構將基礎元件與可動元件連接,並且,(能夠)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的鏈條導引裝置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與該可動元件連接。基礎元件包括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上的第一連接端和用於與樞轉機構耦合的第二連接端。第一連接端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在軸向上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將換擋機構安裝在自行車車架後叉的對應的保持區段(特別是叉端或者車架尾鈎)上。
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第一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且第二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附屬的可與該適配器螺栓螺接的適配器螺母。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
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方向旋轉,能夠將旋轉力施加至適配器螺母,以此為基礎,通過適配器螺母的至少一個帶動形態和基礎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對配帶動構型,能夠將一個後續旋轉力施加至可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沿與該擰緊旋轉方向對應的第一旋轉方向而相對保持區段旋轉的基礎元件。這個後續旋轉力以與施加至基礎元件的反旋轉力反向的方式起作用,該反旋轉力在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經鏈條導引裝置導引的自行車鏈條的協助下,被沿反向於第一旋轉方向的第二旋轉方向施加至基礎元件。第一旋轉方向對應前述“鏈條張緊方向”。
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螺栓頭和適配器螺母通過軸向螺紋力而與保持區段夾緊。適配器螺母在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配設有滾花面,滾花面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與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的對應的抵靠面嚙合。在安裝完畢狀態下,基礎元件在其第一臂部的夾持區段上軸向夾持在適配器與附屬於自行車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定子組件之間,並被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抗旋轉地固設。
公開案DE 10 2018 206 104 A1 (簡稱DE'104)、EP 3 556 643 A1、CN 11 0386 220 A、TW 2019 45 244 A和US 2019/0322333 A1也揭示過請求項1的前序部分所基於的這種後換擋機構,這些公開案的揭示內容同樣通過引用而被納入本專利申請案的揭示內容。在公開案DE 10 2020 201 229 A1、EP 3 712 052 A1、CN 11 1720 506 A、TW 2020 39 303 A和US 2020/0298933 A1中,以及在公開案DE 10 2020 123 208 A1 (簡稱DE'208)、EP 3 838 731 A2、CN 11 3002 690 A、TW 2021 24 213 A和US 2021/0188396 A1中,描述過此後換擋機構的進一步方案和替代性解決方案。
自行車車架後叉的為了同軸安設這種後換擋機構而實施的車架接口可以同時有利地適於:如同在DE'104和DE'208中揭示的那樣,以不與相關車架尾鈎同軸的方式來替代性地安裝傳統的換擋機構。此安裝是借助經調整的保持元件進行,此保持元件通常被稱作“變速器掛架”或者“hanger掛架”,但如前文所述與傳統的變速器掛架有區別。
下面僅明確地引用也簡稱為DE'253的公開案DE 10 2018 001 253 A1,其也作為已述及的依據DE'253和DE'104的兩個同族專利的代表。下文對發明的各方面的描述,以及對將發明具體化的實施例的描述,採用了在公開案DE'253中給出的定義、相互關聯和術語,並且,不僅就在DE'253中給出的定義和技術關聯而言,此公開案的內容是本發明說明書的組成部分。
根據DE'253,如同從該案的圖5至圖8可以詳細看出的那樣,使用車架適配器60來安裝換擋機構10。將車架適配器60與自行車車架的後叉的右側叉端或車架尾鈎螺接,使得歸屬於車架適配器60的滾花螺母或適配器螺母66 (在該案中也稱作滾花墊圈或止擋墊圈)借助其端側滾花,通過在右側車架尾鈎的內側上的形狀配合式或摩擦配合式抵靠,獲得相對於車架尾鈎的定義的旋轉角位。
借助適配器螺母66的這個定義的旋轉角位,能夠通過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所謂的B‑轉向節)在適配器螺母66的旋轉止擋突出部68a/b上的抵靠(參閱DE'253的圖8),來將換擋機構10的相對自行車後軸或相對叉端的相應的樞轉位置加以調節和固設。借此,借助以常見方式位於可進行切換運動的元件(所謂的P‑轉向節40,參閱DE'253的圖3)與鏈條導引裝置(所謂的鏈罩50,參閱DE'253的圖3)之間的扭簧,自行車鏈條獲得為了實現最優換擋功能所期望的或需要的鏈條張力。
在DE'253中,在段落[0090]中結合該案的圖10至圖12詳細描述了用於建立期望的鏈條張力或為此所需的所謂的鏈隙(上部的鏈條導引輥與參考小齒輪之間的距離)。
於2021年2月25日公開的DE 10 2020 210 354 A1的揭示過一種具有調節顯示器的自行車換擋機構,此調節顯示器顯示介於P轉向節組件與罩組件之間的旋轉角。此公開案也包含有關正確調節自行車傳動系的所謂鏈隙的信息。就此而言,還可參考對應的公開案EP 3 782 891 A1、CN 11 2407 136 A和US 2021/0054929 A1。
以前述現有技術為基礎,針對已知的用於將自行車後換擋機構以與後軸同軸的方式連接至自行車車架後叉的右側車架尾鈎或者叉端的解決方案,本發明提供替代性解決方案和進一步方案,由此產生各種優點。
發明概要
本發明的一個目的在於,確保實踐中所需的、後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可調節性。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在對於安裝在車架上而言較為重要的組件(含車架)之間,實現較高的保持元件。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通過對於安裝在車架上而言較為重要的組件中的至少一個的替代性技術方案,滿足不同的要求。
本發明的另一目的在於,使得後換擋機構在自行車車架上的錯誤位置更加易於辨識。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個,根據第一方面,本發明提供以下主題: 一種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後叉上的後換擋機構,具有: - 基礎元件, - 樞轉機構, - 可動元件,以及 - 鏈條導引裝置; 其中,樞轉機構將基礎元件與可動元件及鏈條導引裝置連接,並且,能夠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的鏈條導引裝置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與該可動元件連接; 其中,基礎元件包括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後叉上的第一連接端和用於與樞轉機構耦合的第二連接端; 其中,第一連接端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以在軸向上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將後換擋機構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的對應的保持區段上; 其中,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第一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且第二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 其中,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附屬的可與該適配器螺栓螺接的適配器螺母,並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以及 其中,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方向扭轉,能夠將旋轉力施加至適配器螺母,以此為基礎,通過適配器螺母的至少一個帶動構型和基礎元件的至少一個對應的對配帶動構型,能夠將一個後續旋轉力施加至可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沿與該擰緊旋轉方向對應的第一旋轉方向相對保持區段扭轉的基礎元件,該後續旋轉力以與施加至基礎元件的反旋轉力反向的方式起作用,該反旋轉力在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經鏈條導引裝置導引的自行車鏈條的協助下被沿反向於第一旋轉方向的第二旋轉方向施加至基礎元件。
根據本發明,此主題的特徵在於實現適配器螺母與a)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b)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以及c)適配器螺栓中的至少一個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的至少一個嚙合元件,其起到增大可施加至基礎元件的後續旋轉力的作用。
進一步地提出,設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其是為了實現適配器螺母與適配器螺栓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和佈置,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所述嚙合元件起到增大可施加至適配器螺母的旋轉力的作用。
作為補充或替代方案還提出,設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其是為了實現適配器螺母與a)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和b)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中的至少一個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和佈置,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所述嚙合元件影響被沿擰緊方向施加至適配器螺栓並且迫使適配器螺栓相對保持區段扭轉的原始旋轉力與產生的後續旋轉力之間的瞬時比例,旨在增大後續旋轉力。
可採用的方案是: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扭轉適配器螺栓能夠將旋轉力施加至適配器螺母,使得此適配器螺母先以其帶動構型與基礎元件的帶動構型帶動嚙合,並且隨即將後續旋轉力施加至基礎元件,使得這個基礎元件沿與擰緊旋轉方向對應的第一旋轉方向扭轉。
一個優選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的嚙合元件,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夾持在適配器螺母與適配器螺栓之間並且將適配器螺母與適配器螺栓摩擦配合式耦合,從而通過適配器螺栓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帶動適配器螺母旋轉。
其中優選地,所述嚙合元件實施為優選由塑料製成的環形元件,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夾持在適配器螺母的內周與適配器螺栓的外周之間。
進一步地提出,因適配器螺栓被插入和旋入適配器螺母來建立定義的預裝配狀態,所述容置於位於適配器螺母的內周上的環形槽中的環形元件發生彈性變形或能夠彈性變形、或者發生塑性變形或能夠塑性變形、或者發生彈性和塑性變形或能夠彈性和塑性變形,從而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徑向夾持在環形槽的底部與適配器螺栓的外周之間,並且如期望的那樣軸向夾持在環形槽的軸向界面之間。
(所述)優選實施方式的特徵(還)在於至少一個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的嚙合元件,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提供一個與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以及適配器螺母對應的、將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與適配器螺母之間出現的摩擦減小的滑動軸承,從而減小對適配器螺母沿第一旋轉方向的扭轉起反作用的反力。
其中可採用以下方案:所述至少一個嚙合元件提供徑向滑動軸承與軸向滑動軸承中的至少一個。
此外優選地,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外側與適配器螺母的內側之間設有至少一個由滑動軸承材料製造的環形元件,用以提供滑動軸承。
進一步地提出,環形元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軸向佈置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與適配器螺母的面向彼此、優選軸向反向定向的表面區段之間。
一個優選技術方案的特徵在於,環形元件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徑向佈置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構成內周區域的表面區段與適配器螺母的構成外周區域的表面區段之間,其中,適配器螺母的外周區域與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內周區域至少局部地軸向重疊。
優選也可採用以下方案:環形元件(能夠)在徑向過盈配合側上與內周區域和外周區域中對應的那一個過盈配合嚙合,並且,環形元件的徑向間隙配合側與內周區域和外周區域中的另一個對應,其中,設有環形元件相對此對應的另一內周區域或外周區域的間隙配合。
進一步地提出,環形元件的間隙配合側配設有至少一個保持構型,以及,內周區域與外周區域中的對應的另一個、優選適配器螺母的外周區域配設有至少一個對配保持構型,其中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保持構型與對配保持構型(能夠)以一定方式形狀配合嚙合,使得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適配器螺母借助環形元件保持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外側上。
為此進一步設想的是,保持構型與對配保持構型中的至少一個採用徑向伸出的實施方案、必要時實施為徑向伸出的環形凸緣,並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同保持構型和對配保持構型中的另一個徑向重疊,其中為了將適配器螺母保持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外側上,保持構型和對配保持構型中的一個優選(能夠)彈性卡入另一個或者卡在另一個後。
還提出,在適配器螺母借助環形元件保持在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的外側上的情況下,在保持構型與對配保持構型之間設有軸向間隙,其能夠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扭轉而消除。
其中,可進一步採用的方案是: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扭轉,適配器螺母能夠通過優選實施為滾花面的抵靠面靠近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的對應抵靠面,並且抵靠在這個抵靠面上,其中,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扭轉,優選地,在適配器螺母的抵靠面與保持區段的對應抵靠面發生抵靠嚙合之前,先是能夠將保持構型與對配保持構型之間的軸向間隙消除。
在建立抵靠嚙合之後,如果能夠通過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進一步扭轉、通過保持構型與對配保持構型的相互的形狀配合嚙合對環形元件施加軸向拉力,並且環形元件能夠通過此軸向拉力將定義的軸向段從與內周區域和外周區域中對應的那個的過盈配合拉出,則產生額外的優點。
還可設想的是,所述優選實施方式或者一個替代性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至少一個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的、保持在適配器螺母上的、並且用作軸向間隔元件的嚙合元件,其對應適配器螺母的優選實施為滾花面的抵靠面以及對應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的抵靠面,並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充當在這些抵靠面之間起作用的間隔元件,在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以適配器螺栓的預定旋轉角範圍扭轉的情況下,該間隔元件將適配器螺母的抵靠面與保持區段的抵靠面以軸向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保持,在這之後,在將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進一步扭轉的情況下,適配器螺母的抵靠面與保持區段的對應抵靠面發生抵靠嚙合。
進一步地提出,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適配器螺母是可借助其抵靠面,因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的扭轉,以反向於卡合在保持區段的抵靠面上的間隔元件的可克服的反力的方式,靠近保持區段的對應抵靠面,該間隔元件實現這些抵靠面之間的與直接嚙合相比有所減小的間接摩擦,並且優選能夠彈性變形、或者塑性變形、或者彈性和塑性變形。
其中優選地,間隔元件可以實施為能夠至少在軸向上張緊的彈簧元件,例如實施為鋼彈簧。
可設想的是,間隔元件在適配器螺母的抵靠面上被保持在凹槽中、優選被保持在環形凹槽或者圓弧段狀凹槽中,並且,在適配器螺母的與保持區段的彼此對應的抵靠面的靠近過程中,因適配器螺栓沿擰緊旋轉方向的扭轉,間隔元件的至少一個從凹槽伸出的區段是可被保持區段的抵靠面從位於兩個抵靠面之間的軸向中間區域擠入凹槽。
一般而言進一步地提出,適配器螺母的外凸緣區段構成適配器螺母的帶動構型,以及,基礎元件的從第一臂部的外側朝向第二臂部軸向伸出的、必要時實施為獨立限位螺栓的突出部構成對配帶動構型。
通常,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螺栓頭和適配器螺母通過軸向螺紋力而與保持區段夾緊。優選地,適配器螺母可以在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配設有(所述)滾花面,其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與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的對應的抵靠面嚙合。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個,在此還提出,適配器螺母配設有外凸緣,其在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具有滾花,所述滾花構成滾花面或者在徑向上將這個滾花面增大,其中,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該外凸緣伸入位於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與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之間的軸向間隙。
即使獨立於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此進一步方案也是有意義的。
據此,根據獨立的第二方面,本發明提供以下主題: 一種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自行車的車架後叉上的後換擋機構,具有: - 基礎元件, - 樞轉機構, - 可動元件,以及 - 鏈條導引裝置; 其中,樞轉機構將基礎元件與可動元件連接,並且,(能夠)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的鏈條導引裝置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與該可動元件連接; 其中,基礎元件包括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上的第一連接端和用於與樞轉機構耦合的第二連接端; 其中,第一連接端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其以在軸向上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將換擋機構安裝在車架後叉的對應的保持區段上; 其中,至少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第一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且第二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 其中,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附屬的可與該適配器螺栓螺接的適配器螺母,並且,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以及,螺栓頭和適配器螺母是通過軸向螺紋力與保持區段夾緊,並且 其中,適配器螺母在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配設有滾花面,其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與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的對應的抵靠面嚙合。
根據本發明,此主題的特徵在於,適配器螺母配設有外凸緣,其在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具有滾花,所述滾花構成滾花面或者在徑向上將這個滾花面增大,其中,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該外凸緣伸入位於基礎元件的第一臂部與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之間的軸向間隙。
進一步地提出,外凸緣實施為呈環形圍繞適配器螺母的具有針對適配器螺栓的螺接開口的中央區域延伸的環形凸緣,該環形凸緣在其面向保持區段的軸向側上具有呈環形延伸的滾花。
特別優選地,外凸緣構成針對基礎元件的對應的對配止擋的前止擋,從而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在固定夾緊於保持區段上的適配器螺母上,以形狀配合的方式對沿向前方向作用於基礎元件的力進行支撐。
其中優選地,前止擋是由(所述)作為環形凸緣呈環形圍繞適配器螺母的(所述)具有針對適配器螺栓的螺接開口的中央區域延伸的外凸緣的徑向伸出的凸緣區域構成。
針對某些使用情形還提出特別優選的進一步方案,其中外凸緣構成針對基礎元件的對應的對配止擋的後止擋,用以在(所述)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尚未固定夾緊的適配器,或者在與預裝配狀態對應的狀態下在預先固定夾緊的適配器鬆開後,限定基礎元件在向後方向上相對保持區段的樞轉角。
其中優選地,後止擋是由(所述)作為環形凸緣呈環形圍繞適配器螺母的(所述)具有針對適配器螺栓的螺接開口的中央區域延伸的外凸緣的徑向伸出的凸緣區域構成。
就此而言提出,至少一個凸緣區域從適配器螺母的內部環形凸緣區域徑向伸出,並且用作與基礎元件的至少一個對配止擋共同起作用的止擋,其中該環形凸緣區域配設有(所述)呈環形延伸的滾花,其構成滾花面或者在徑向上將這個滾花面增大,並且,用作止擋的凸緣區域不具有滾花。
就此而言,對於基礎元件而言可設想的是,設有基礎元件的至少一個突出部,其從第一臂部的外側沿軸向朝向第二臂部伸出的、必要時實施為獨立限位螺栓,且其用作用於與適配器螺母的至少一個止擋共同起作用的對配止擋。
參考根據第一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發明方案和進一步方案。
優選地,在安裝完畢狀態下,基礎元件可以在其第一臂部的夾持區段上軸向夾持在適配器與附屬於自行車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定子組件之間,並被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抗扭轉地固設。
為此,為了達成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個而進一步地提出,設有控制顯示器,借此能夠辨識以下中的至少一個:基礎元件的當前的目標角度定位,及相對於適配器螺母、保持區段以及定子組件中的至少一個自目標角度定位偏離的當前錯誤角度定位。
即使在獨立於根據第一方面的發明方案以及獨立於根據第二方面的發明方案的情況下,此進一步方案也是有意義的。
據此,根據獨立的第三方面,本發明提供以下主題: 一種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的後換擋機構,具有: - 基礎元件, - 樞轉機構, - 可動元件,以及 - 鏈條導引裝置; 其中,樞轉機構將基礎元件與可動元件連接,並且,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或可預緊的鏈條導引裝置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與該可動元件連接; 其中,基礎元件包括用於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的第一連接端和用於與樞轉機構耦合的第二連接端; 其中,第一連接端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在軸向上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將換擋機構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的對應的保持區段上; 其中,至少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第一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且第二臂部位於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 其中,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附屬的可與該適配器螺栓螺接的適配器螺母,並且,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以及,螺栓頭和適配器螺母是通過軸向螺紋力與保持區段夾緊,並且 其中,在安裝完畢狀態下,基礎元件在其第一臂部的夾持區段上軸向夾持在適配器與附屬於自行車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定子組件之間,並被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抗扭轉地固設。
根據本發明,此主題的特徵在於控制顯示器,借此能夠辨識以下中的至少一個:基礎元件的當前的目標角度定位,及相對於適配器螺母、保持區段以及定子組件中的至少一個自目標角度定位偏離的當前錯誤角度定位。
優選地,控制顯示器具有第一顯示元件,其位於具有與基礎元件的固定相對角度關係的獨立組件上,或者優選地位於基礎元件上。
為此進一步地提出,控制顯示器具有第二顯示元件,其位於適配器螺母、保持區段以及定子組件中的一個上,或者位於具有與適配器螺母、保持區段以及定子組件中的一個的固定相對角度關係的組件上。
根據一個特別優選的技術方案,該第二顯示元件是設置在具有與適配器螺母的固定相對角度關係的組件上,或者優選地設置在適配器螺母上。
其中可設想的是,在基礎元件的當前角度定位等於目標角度定位的情況下,第一顯示元件與第二顯示元件相互對齊。
優選地,基礎元件的目標角度定位對應於基礎元件相對適配器螺母的止擋角位,其中,基礎元件的止擋角位是通過適配器螺母的止擋(優選為前止擋)與基礎元件的對應的對配止擋的相互止動或者相互抵靠定義。
一般而言,針對本發明的所有方面進一步地提出,後換擋機構配設有支承元件裝置,其與適配器螺栓、基礎元件的第二臂部以及保持區段中的至少兩個對應,用以實現相互支承。
其中特別優選地,支承元件裝置包括以下組件中的至少一個:與適配器螺栓的杆部區段以及與保持區段的安裝開口的內周對應的支承套,與保持區段的外側以及與基礎元件的第二臂部對應的支承凸緣或支承環,以及,與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以及與基礎元件的第二臂部對應的支承套或者與這些組件(即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以及與基礎元件的第二臂部)對應的支承環。
此外,本發明也提供一種自行車,包括具有車架後叉的自行車車架、後主動輪和具有後換擋機構的鏈式換擋裝置,其中所述自行車還具有以下特徵: - 後主動輪配設有包括後輪軸裝置的定子裝置以及轉子裝置,其中轉子裝置是以可相對定子裝置旋轉的方式安裝,並且包括主動輪轂,該主動輪轂包含承載鏈式換擋裝置的小齒輪組的傳動裝置; - 自行車車架的後叉具有針對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內部軸的左側保持區段和右側保持區段,左側保持區段和右側保持區段具有沿借助這些保持區段安裝在車架上的內部軸的幾何軸線的預定的軸向距離,並且分別構成針對設於內部軸上、夾持在保持區段之間並且包括定子裝置組件的組件總成的對配軸承; - 後換擋機構是相對該幾何軸線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並且包括: - 基礎元件, - 樞轉機構, - 可動元件,以及 - 鏈條導引裝置; 其中,樞轉機構將基礎元件與可動元件連接,並且,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或可預緊的鏈條導引裝置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旋轉的方式與該可動元件連接; 其中,基礎元件包括用於相對該幾何軸線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的第一連接端和用於與樞轉機構耦合的第二連接端; 其中,第一連接端具有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第一臂部和第二臂部以軸向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將換擋機構安裝在車架的後叉的對應的右側保持區段上,其中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附屬的可與該適配器螺栓螺接的適配器螺母; 其中,第一臂部位於對應的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且第二臂部位於對應的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以及 其中,適配器螺栓的螺栓頭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佈置在保持區段的軸向內側上。
根據本發明,後換擋機構是實施為根據本發明的三個獨立方面中的至少一個的後換擋機構,為此,可選擇地時實現一或數個進一步方案。後換擋機構可在自行車車架上安裝完畢。
其中可設想的是,與後換擋機構對應的右側保持區段具有針對適配器的適配器螺母的止擋構型的前止擋。
為此進一步設想的是,在後換擋機構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安裝完畢的狀態下,在安裝部份的前止擋與適配器螺母的止擋構型之間存在旋轉角距離,其優選為3至15度,並且最優選為7至9度。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在以下發明說明書中以及部分地為附圖使用的位置或方向說明,如“左”、“右”、“前”、“後”、“上”、“下”等,對應於自行車上的騎行者視角。
圖1例示性地示出具有常規自行車傳動裝置的自行車。所述自行車傳動裝置包括前鏈輪CR、後小齒輪組R和鏈條K,該鏈條可以借助後換擋機構RD從一個小齒輪運動至下一個小齒輪。下文中應用的方向說明“右/左”和“前/後”是基於行駛方向V上的自行車而言,即對應於自行車上的騎行者視角。自行車車架F通常具有左側的和右側的後叉端或車架尾鈎,在其之間裝有後輪。後輪與小齒輪組R一起圍繞後輪軸A旋轉。“軸向”是表示多層小齒輪配置R的後輪軸A或旋轉軸線A或者與此平行的方向。與較小的小齒輪相比,最大的小齒輪在軸向上更靠內佈置。齒部佈置在小齒輪的徑向外部。後換擋機構具有所謂的基礎元件(B轉向節),其安裝在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上,更確切言之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右側叉端1b上。所謂的可動元件(P轉向節),其上以可繞樞轉軸體樞轉方式安裝了一個鏈罩,可動元件通過樞轉機構與基礎元件連接。後換擋機構的樞轉機構可以實施為傾斜平行四邊形。
在此示出的特殊的、相對新型的換擋機構RD不使用單獨的變速器掛架而固定在車架F的車架後叉1的右側叉端1b上。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B轉向節)適於借助基礎元件的內部和外部臂部或臂段,相對旋轉軸線A同軸地安裝在叉端1b上,這些臂部或臂段在叉端1b的內側和外側上被牢固保持在其上,如在公開案DE 10 2018 001 253 A1和與之對應的諸如EP 3 388 324 A2和US 2018/0265169A1的文獻中所揭示的那樣。
在上文已述及的SRAM Deutschland GmbH公司所申請並已公開為DE 10 2018 001 253 A1 (DE'253)專利申請案中,就可相對自行車的後軸同軸地安裝的後換擋機構及其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安裝進行了詳細描述。將換擋機構通過適配器60固設在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的為此構建的車架尾鈎或者叉端上,參閱DE'253中的圖2至圖7以及特別是圖8。在本案的附圖組中,將DE'253的圖1包含作為圖2 a),將DE'253的圖2包含作為圖2 b),將DE'253的圖4包含作為圖3 a),將DE'253的圖7包含作為圖3 b),並且將DE'253的圖8包含作為圖4。
圖2 a)為根據DE'253的已知的後換擋機構10的透視圖。後換擋機構10是同軸地安裝在後輪軸6上。為清楚起見,未示出後輪和小齒輪組。可以看出設於車架1的兩個叉端之間的後輪轂3和將右叉端環扣的換擋機構10。基礎元件20是借助適配器60與軸線A同軸地安裝在車架的車架後叉1上。
圖2 b)為沿圖2 a)所示的換擋機構10的軸線A的後視剖視圖。幾何軸線A沿後輪軸6延伸。為簡單起見,在此圖示中僅示出插接軸7,未示出軸及輪轂裝置的其餘部件。基礎元件20是借助適配器60固定在右側叉端上。為此,適配器60穿過右側車架開口2b。插接軸7是插入左側車架開口2a並且與適配器60螺接。適配器60同時用作針對插接軸7的對配件(Konter)。在將插接軸7擰緊的情況下,插接軸進一步旋入適配器60並且抵向車架1夾緊。
圖3 a)為借助適配器60安裝在車架1上的基礎元件20以及輪轂裝置的部件的局部透視剖視圖。第一臂部22a和第二臂部22b分別定位在車架1的一側上。為了安裝在此未示出的後輪,在基礎元件20的內側上沿輪轂導引件27將這個後輪與輪轂裝置(在此僅示出空心軸或輪轂軸5)和輪轂端蓋4一起導引。輪轂導引件27構建為具有朝向彼此會聚的導引面的凸緣(Bund)。輪轂端蓋4在其末端位置中徑向貼靠在輪轂導引件27上。在軸向上,輪轂端蓋4抵向位於基礎元件20的內側上的軸向輪轂止擋面26。輪轂端蓋4是以剖視圖示出。
圖3 b)為通過適配器60安裝在車架的車架後叉1上的基礎元件20的局部放大剖視圖。適配器60也是以剖視圖示出。螺栓頭62和螺母66的尺寸大於車架開口2b。在適配器60擰緊的情況下,螺栓頭62和螺母66以摩擦配合的方式貼靠在車架後叉1上。螺母66具有如DE'253的圖6所示的滾花面69,用以建立特別牢固的摩擦配合連接,並且視車架在針對螺母的抵靠區域內的技術方案和材料而定,還建立與車架1的形狀配合連接,並且對變速機構10的向前(逆時針)扭轉起反作用。如圖4所示,螺栓體63具有抵靠區域63a,其以微小的間隙貼靠在車架開口2b上,並且具有補償區域63b,其相對框架開口2b的間隙更大。借助補償區域63b,適配器60能夠在車架開口2b中沿軸線A對準。螺栓61在車架開口2b中具有間隙,並且在車架開口未與軸線A準確對齊的情況下,螺栓可能在車架開口中傾斜。
在圖4中,與DE'253的原始的圖8相比增添了一個雙向箭頭及一參考標示D,顯示有效支撐半徑以及從而顯示有效支撐直徑,有效支撐半徑以及有效支撐直徑一方面針對適配器螺母66的相互協作止擋面68a和68b,以及另一方面是針對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24a和24b,其由基礎元件20的內臂22a的軸向伸出的銷件或螺栓構成)。
適配器60有兩個任務:1) 通過螺栓61與螺母66之間的螺接建立在車架後叉1上的夾緊。重要之處在於,適配器60是可相對車架後叉1固定,並且是可沿軸向被壓緊至車架後叉上。例如,與較粗的車架尾鈎1b相比,較細的車架尾鈎1b更能夠使螺接進一步地擰緊。2) 適配器60是可相對基礎元件20僅有限地順時針扭轉,進而充當抗扭保護件和前行止擋。為此,在螺母66上設有兩個止擋68a、68b,其與位於基礎元件20上的兩個銷件24a、24b共同起作用(參閱圖3 b)。由於適配器60與基礎元件20之間的抗扭保護,換擋機構10僅能有限地向前(逆時針)扭轉。此抗扭保護替代常見的B螺釘,並且防止換擋機構意外向前扭轉。借由銷件24a、24b停在止擋68a、68b處而定義的、基礎元件20在車架後叉1上的樞轉位置,產生經鏈條導引裝置50導引的鏈條的對應的張力,以及產生最上部的鏈條導引輥與小齒輪組的參考小齒輪的對應距離(即所謂“鏈隙”)。
針對後換擋機構在自行車車架後叉上的安裝和調節,DE'253提出下列安裝步驟: i)      借助於基礎元件20和適配器60將換擋機構10預裝在車架後叉1上。為此,基礎元件20環扣車架後叉1的右叉端,並且將適配器60嵌入和旋入在基礎元件20的車架開口2b和定心開口23a、23b中。旋入適配器60,直至將其與基礎元件20一起以尚且能夠旋轉的方式保持在車架後叉1上(參閱DE'253的圖6和圖7)。 在第一安裝步驟之後,適配器60和基礎元件20在軸向和徑向上相對車架後叉1預定位,但尚未擰緊。適配器60和基礎元件20是可相對於車架後叉1繞軸線A轉動。 ii)     將包含整個輪轂裝置的後輪嵌入,並且將插接軸7旋入,但尚不完全擰緊(參閱DE'253的圖1至圖3,其中未示出後輪)。在尚未擰緊的狀態下,換擋機構10尚且能夠繞後輪軸A轉動。 iii)    將適配器60擰緊。其中,將螺栓61隨螺母66沿順時針方向相對基礎元件20轉動,直至螺母66的止擋68a、68b觸及基礎元件20的對配止擋24a、24b。借由這些止擋,當進一步旋轉時,基礎元件20和整個換擋機構10被帶動,直至鏈條張緊。在張緊位置中,基礎元件20和螺母66均被固定,使得螺栓61旋入螺母66的內螺紋67,直至適配器60被擰緊在車架後叉1上。 為了通過由適配器螺栓61的外螺紋64和適配器螺母66的內螺紋67構成的螺紋對,將足夠的帶動旋轉力從適配器螺栓61傳遞至適配器螺母66,此螺紋對可以並且應當配設有優選出廠設置的螺旋鎖緊件。 可選地,可以使用調節輔助件。可以採用如DE'253的圖10所示的調節鎖定裝置。鎖定裝置42/58將可繞軸線P轉動的鏈條導引裝置50固定在特定的角位中,從而預設上鏈條輥子51與參考小齒輪之間的期望距離。為此,將換擋機構10切換至參考擋位或參考小齒輪,將鏈條導引裝置50鎖定,並且將基礎元件20與整個換擋機構10一起繞後輪軸A向後扭轉,直至達到理想的鏈條張力。 iv) 在設定位置上將插接軸7擰緊,並且將鎖定裝置鬆開。通過擰緊插接軸7,將內臂22a夾緊在輪轂端蓋4與適配器60之間。由此,內臂22a連同整個基礎元件20和換擋機構10一起以與輪轂端蓋4或後輪軸A正交的方式對準。車架後叉、叉端和此技術領域中要求的後變速器掛架的公差以及相對大的不精確度對此對準而言無關緊要。
更多結構細節,以及將已知的換擋機構10安裝在自行車車架上的方式,參考公開案DE 10 2018 001 253 A1的完整內容以及與之對應的同族專利的公開案。關於堅固性、鏈條導引裝置的精度和換擋過程以及簡化安裝過程的各種優點已進行了詳細說明,特別是參閱DE'253中的段落[0013]、[0041]、[0057]、[0064]、[0090 iv]、[0097]、[0100]。就此而言,具有螺栓或適配器螺栓61以及螺母或適配器螺母66的適配器60有重要作用,從前文對已知解決方案的說明也可以看出這一點。
在此描述的發明主要涉及適配器方面,及其針對車架後叉和基礎元件20的接口,基礎元件在行業中也被稱作B轉向節,參閱DE'253中的圖1至圖10。
在下文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描述中,使用與DE'253的說明書和附圖中的附圖標記相同或者類似的附圖標記,具體方式如下:對於與根據DE'253的已知解決方案的對應元件大體相同或略有變動的元件而言,使用與DE'253相同的附圖標記。對於功能與根據DE'253的已知解決方案的元件類似,但結構有區別的元件而言,為DE'253中的附圖標記增加100的數值。對於在根據DE'253的已知解決方案中無先例或者在DE'253中未以附圖標記標示的元件而言,則使用處於從200起的數字範圍內的新附圖標記。在下文的描述中,如果處於數字範圍0至99內的附圖標記未出現在本發明的附圖組的附圖中,則參考的是在DE'253的附圖中示出的元件。
根據第一發明主題,涉及借助適配器在安裝過程中實現後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20在自行車車架上的所需的可調節性,並且為此主要涉及螺母或適配器螺母66的一或數個止擋面168 (參閱根據DE'253的適配器螺母66的止擋68a、68b)在基礎元件20的一或數個止擋面124 (參閱根據DE'253的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24a、24b)上的可靠止擋。
在下文中,但凡述及螺母或適配器螺母66的止擋面和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只要上下文中未明確表明是基礎元件和/或適配器螺母的複數個止擋面,便也涵蓋以下可能性:適配器螺母66具有僅一個對應的止擋面並且基礎元件具有僅一個對應的止擋面。
在安裝過程期間,通過適配器螺母66將螺栓61與車架尾鈎夾緊。在將螺栓61擰緊期間,為了正確地安裝換擋機構而需要的是:螺母66一直隨轉,直至螺母與基礎元件的止擋面168、124 (參閱根據DE'253的68a、68b、24a、24b)彼此接觸,於是在將螺栓61進一步擰緊的情況下,基礎元件20以及可與其同軸地圍繞後軸樞轉的換擋機構被適配器螺母66旋轉帶動,直至鏈條張緊。事實表明,可能會出現下文描述的邊界條件,其對調節過程的這一段造成不利影響。 a)     依據傳統方案在出廠時設於位於螺母與螺栓之間的螺紋67、64中的螺旋鎖緊件和/或此連接的油脂因使用者而磨損/移除。 在將螺栓擰緊在位於螺母與螺栓之間的螺紋中產生的、並且用於在前述以及如DE'253描述的換擋機構安裝或換擋機構調節過程中所需的用於正常帶動適配器螺母66的帶動力矩,可能因此大幅減小。在此情形下,在螺栓61的擰緊過程中通過螺栓61對適配器螺母66的帶動,以及對基礎元件20和整個換擋機構的相應帶動,以及對上述組件的正確校準,均不再能確保。 b)     在前述將螺栓61擰緊的過程中,滾花面69在車架尾鈎上的過早接觸/卡合。
這可能會阻礙為了正常安裝或調節換擋機構而需要的、螺母66以及換擋機構在換擋機構的安裝或調節過程中圍繞後軸的帶動和旋轉。如果在螺母66與螺栓61的螺紋對中產生的、通過螺栓傳遞至螺母66的帶動力矩不足以克服滾花面在車架尾鈎上的摩擦阻力,則螺母會在不正確的角位中與車架夾緊。就此而言,適配器螺母的“正確的角位”是指:在該角位中,從騎行者的視角視之,基礎元件20以及換擋機構同軸地圍繞後軸向後樞轉了一定程度,使得達到預定的鏈條張力和所需的鏈隙(上鏈條導引輥與小齒輪飛輪的小齒輪的距離)。有關自行車傳動系的鏈隙調節的細節可以參閱前述DE'253的段落[0090 iv],更詳盡的說明參閱德國專利申請案No. 10 2020 210 354.2的在2021年2月25日公開的公開案DE 10 2020 210 354 A1。
針對這些問題,本發明提供數個補充性的具體解決方案,部分也可視作替代性解決方案。但所有這些解決方案也可以共同地實現。
根據一個發明方案,在將適配器螺栓61相對適配器螺母66擰緊的過程中,在達到適配器螺母和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168和124 (參閱根據DE'253的68a、68b、24a、24b)在彼此上的止擋位置前,防止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與其在車架尾鈎上的對應抵靠面發生接觸。
根據另一發明方案,增大適配器螺栓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帶動轉矩。
根據另一發明方案,減小在換擋機構的安裝或校準期間不期望的、處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之間的保持力矩,其對適配器螺母直至到達其在基礎元件20上的正確旋轉位置及止擋位置為止的旋轉造成阻礙。
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方式,將優選位於凹槽中的彈簧元件整合至適配器螺母中。此凹槽優選設於適配器螺母的朝向車架尾鈎之接觸面的滾花面69或接觸面中,其適於容置對應的、優選軸向起作用的彈簧元件。
根據在下文詳述的附圖所展示的實施方式,彈簧元件在軸向上以一定方式伸出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使得在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觸碰車架尾鈎的接觸面之前,該彈簧元件在適配器螺栓的擰緊過程中與車架尾鈎的接觸面發生接觸。
借此確保彈簧元件在適配器螺栓的擰緊過程中先部分地預緊,直至適配器螺母的滾花能夠卡在車架尾鈎的接觸面上。亦即,如果在換擋機構的安裝或調節操作中將螺栓擰緊,則通過彈簧先確保車架尾鈎的接觸面與滾花面之間的氣隙。在將適配器螺栓進一步擰緊的情況下,彈簧元件進一步預緊,且氣隙逐漸減小。隨著彈簧元件的預緊程度增大,由適配器螺栓和適配器螺母產生的軸向夾緊力增大,故從適配器螺栓傳遞至適配器螺母的帶動轉矩也因螺紋中增大的摩擦而提升。
作為替代或補充方案,根據另一實施方式,可以設有摩擦配合帶動元件,其在適配器螺栓61與適配器螺母66之間起作用,並且例如按照自鎖螺母的工作原理運作,從而在扭轉適配器螺栓的情況下實現適配器螺母的隨轉。
亦即,如果設有彈簧元件或者摩擦配合帶動元件,或者設有彈簧元件和摩擦配合帶動元件這兩者,則一般而言在適配器螺母66上有足夠的帶動力矩,足以在適配器螺母的滾花卡在車架尾鈎的接觸面上之前,可靠地實現適配器螺母與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或止擋元件168與124 (參閱根據DE'253的68a、68b、24a、24b)之間的旋轉止擋。
這樣便能確保在換擋機構安裝或換擋機構校準過程中,適配器螺母66在正確的旋轉位置中,且與此同時以貼靠在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124上的方式,固設在車架尾鈎上。基於適配器螺母以及換擋機構圍繞後軸的正確的旋轉位置,能夠確保期望的或規定的鏈條張力,並且在上部鏈條導引輥與小齒輪飛輪的參考小齒輪之間確保期望的或規定的、正確的鏈隙。
需要指出的是,在僅設有摩擦配合帶動元件的情況下,適配器螺母仍可以配設有適於容置彈簧元件的凹槽,例如用以在需要生產具有彈簧元件的實施方式和無彈簧元件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減小部件多樣性,或者用以在酌情加裝彈簧元件時簡化操作。
為了在換擋機構安裝或換擋機構校準過程中,即使在特別不利的邊界條件下,也能正確地實施所述調節過程,也可以有利地實施在下文中述及的其他解決方案,下文將結合附圖對這些解決方案的特徵進行詳細描述,並且可將其視作獨立於前述解決方案的獨立解決方案。
例如,適配器螺母的徑向凹槽可以在適配器螺母與基礎元件的左臂的重疊區域內用作針對環形元件的容置件。這個環形元件用作滑動軸承,用以在適配器螺栓的擰緊過程中在適配器螺母與基礎元件之間實現較小的保持力矩,並且相應地由適當的滑動軸承材料(例如POM)製成。
在一個特別的實施方式中,以一定方式設計環形元件的規格,使得在環形元件與基礎元件的左臂之間的重疊區域中,環形元件的外徑與基礎元件的內徑過盈配合。而在凹槽區域內,環形元件的內徑具有與適配器螺母的外徑的間隙配合。也可以相反地,將環形元件的內徑用於過盈配合,並且將外徑用於間隙配合。還需要指出的是,作為替代方案,所述徑向凹槽也可以實施在基礎元件的左側(內部)臂部中。
基於此佈局,環形元件在基礎元件中用作針對適配器螺母的滑動軸承,其中還可額外地實現適配器螺母在基礎元件中的軸向固設。此整合將安裝過程簡化,並且防止適配器螺母在換擋機構的拆卸狀態下丟失。
在一個特別優選的實施方式中,軸向間隙,即在徑向凹槽中介於適配器螺母的徑向凹槽的一端與環形元件上的卡入突出部(環形元件通過這個卡入突出部卡入適配器螺母的徑向凹槽)之間的軸向間隙是以一定方式實施,使得在將螺栓擰緊的過程中,在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卡在其位於車架尾鈎上的抵靠面上前,這個軸向間隙閉合。
借此,在將螺栓進一步擰緊的情況下,環形元件通過位於螺母與環形元件之間的軸向滑動面被從位於環形元件與基礎元件之間的過盈配合拉出一小段。通過位於適配器螺栓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螺紋提供為了克服這個過盈配合的軸向保持力而需要的力,並且意味著此螺紋中的摩擦力增大。在擰緊過程中,適配器螺母上的相應增大的帶動力矩又有助於可靠地實現適配器螺母66的止擋面168在基礎元件的止擋面124上的可靠止擋。
第二發明主題涉及的是在適配器螺母與車架叉端之間實現較高的保持力矩。
在安裝狀態下,適配器螺母和適配器螺栓通過其軸向螺紋力牢固地與車架叉端夾緊。在操作期間,通過適配器螺母66的止擋面168以及基礎元件的止擋面124的旋轉止擋,將較大的力從基礎元件傳遞至螺母,並且從這個螺母進一步導至車架後叉。
其中,適配器螺母相對車架叉端的在調節過程中正確對準的角位不允許改變,以確保換擋機構的正確工作。事實表明,螺母與車架叉端之間的較高的保持力矩有重要意義。
此外,重要之處在於,在適配器螺栓中將這個保持力矩所需要的擰緊力矩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借此,在緊急情況下,即使在採用相應具備最小尺寸的工具(即所謂的多工工具),也能實施調節過程。另一方面,在適配器螺栓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軸向夾緊力較高的情況下,存在由碳或其他輕量化材料構成的經重量優化的車架受損的危險。在設計螺栓和螺母時,如果能夠減小待吸收的預緊力,則也能夠減輕重量。
為了解決此問題,本發明提出,在適配器螺母66上設置外凸緣。此凸緣被設計成可伸入在基礎元件的內臂與車架尾鈎之間專設的間隙區域。
借助這個佈置,能夠增大適配器螺母的用於接受車架尾鈎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保持力矩的有效直徑。此外,通過在適配器螺母的凸緣區域中的接觸面的直徑和面積的此種增大,對因針對可以設有的彈簧元件的彈簧槽(如若設有)而造成的面積損失進行補償。
甚至於表示,進一步縮小徑向位於彈簧槽內的區域中的滾花面可為有益。此處的決定性因素是軸向預緊力和滾花的特性。在滾花幾何形狀和軸向預緊力經給定的情況下,能夠判定在採用定義的車架材料的情況下實現最佳嚙合條件的面積值。
優選地,將判定的滾花面施覆在可用接觸面的徑向外部區域上,從而將最大有效直徑用於保持力矩。本發明適於為由複合材料構成的輕量化車架配備同軸的換擋機構,並且即使在極端地形中仍確保無故障工作。
第三發明主題涉及的是在螺母與基礎元件之間沿止擋方向實現較高的保持力矩。
在述及的越野操作情況下,會通過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20將較高的脈衝力導入由自行車傳動系與車架後叉構成的系統。相應地,位於基礎元件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接口也需要吸收較高的力。
本發明用於達成此目的的解決方案為,與例如依據DE'253的現有技術相比,顯著增大對於從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20至適配器螺母66、以及從適配器螺母通過其滾花面至車架尾鈎以及車架後叉的力傳遞或轉矩傳遞有效的支撐直徑。為此,使用適配器螺母的凸緣區域,或徑向向外越過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擴展。根據由車架尾鈎或車架接口給定的邊界條件,對配止擋124安設在基礎元件20上於內臂上的支撐結構的前區中。
車架接口在這個區域內提供額外的自由空間,其可用於安裝針對非同軸換擋機構的適配器,例如在DE 10 2018 206 104 A1 (DE'104)和DE 10 2018 222 834 A1 (DE'834)中所揭示的那些。一方面,利用此裝設空間來將接觸面或止擋元件124盡可能定位在徑向外部。另一方面,適配器螺母的這個凸緣區域被構建成僅有有限的角度範圍可供使用,至多適配器螺母的凸緣區域在車架接口的前止擋上的可能止擋處。借此,在例如為了拆卸換擋機構而將螺栓鬆開時,可以使用車架上的這個前止擋來為適配器螺母提供保持力。
與諸如前述DE'834的現有技術相比,至多適配器螺母的凸緣區域在車架接口的前止擋上的止擋處的角度範圍可以大幅減小,因為在根據本發明的佈局中,這個角度範圍與換擋機構的向後樞轉範圍無關。
由此產生兩個優點。一方面,角度範圍的減小使得車架尾鈎的針對適配器螺母的接觸面上的磨耗減小,此磨耗可能因適配器螺母在適配器螺栓鬆開時隨適配器螺母的滾花的旋轉而產生。另一方面,在換擋機構的調節過程中,借此僅需要克服較小的、有限的角度範圍,這有助於快速並且可靠地實現適配器螺母的凸緣區域在後換擋基礎元件的止擋元件124上的正確的止擋位置。
第四發明主題涉及適配器螺母的替代性技術方案。作為適配器螺母僅具有第一止擋的實施方案的替代方案,止擋螺母可有利地配設有第二止擋。
根據本發明,可使用具有一個或是兩個止擋區域的適配器螺母。這些適配器螺母可以簡單地互換,這樣便能針對相應的應用領域將換擋機構優化。
除了重量更輕以外,具有一個止擋區域的適配器螺母的優點主要在於換擋機構的向後的樞轉範圍較大。這使得主動輪易於拆卸,並且甚至於在換擋機構定位在小齒輪飛輪的較大的小齒輪中的一個下的情況下時也能實現這一點。在競速中存在缺陷的情況下,此功能能夠節省寶貴的數秒。
反之,適配器螺母配設兩個止擋區域的設計限制換擋機構的向後的樞轉範圍。這樣一來,通常僅當換擋機構定位在小齒輪飛輪的較小的小齒輪的區域中時,才能快速地將主動輪拆下。然而另一方面,限制向後的樞轉範圍有助於避免可能因換擋機構的強行回轉而產生的損傷。當鏈條在換擋機構罩中例如因一異物的卡入而堵轉時,便可能出現上述情形。在此情形下,進一步踩踏會使換擋機構因鏈條力而向後樞轉。這尤其會影響到電助力自行車或電單車,其中驅動力可能特別高,或者電動機控制器經常無法及時辨識出異物在換擋機構中的卡入,故可能會發生換擋機構損壞。
第五發明主題涉及容易地辨識換擋機構在車架尾鈎上的錯誤位置,以及輔助正確地(重新)調節換擋機構的位置。為此,本發明提供所謂的“碰撞指示器(Crash-Indicator)”(也可稱作“B間隙控制顯示器”)。
在前述專利申請案DE'253中描述過換擋機構的一個功能,其能夠特別在因騎行中與障礙物接觸而發生摔倒或正面撞擊時保護換擋機構和車架,防止其受損。
由於將基礎元件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同軸地固設在適配器螺栓與輪轂端蓋4之間,參見p.104,例如參閱DE'253的圖24a,換擋機構無法自由地向後樞轉,這不同於不相對後軸同軸地安裝的傳統的換擋機構。
此外,就DE'253所揭示的換擋機構裝置而言,組件是設計成為了克服這個摩擦配合式連接,相應地需要相對較大的力,用以在正常工作中確保換擋機構的正確定位。
然而,在有來自正面方向的高負荷的情況下,此摩擦配合在換擋機構上發生結構性損傷前被克服。通過這個佈置,例如在騎行期間與異物發生碰撞的情況下或者在摔倒的情況下,能夠以在換擋機構的整個可能的向後樞轉角度的範圍內的受控方式,將能量消散,進而保護換擋機構以免其受損。
然而,為了在此類事件後重新恢復換擋機構的正確定位,需要手動地將換擋機構送入位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20在彼此上的止擋面168與124 (參閱根據DE'253的68a、68b、24a、24b)之間的原始止擋位置。
一方面,事實表明,尤其是在極端的越野運行中,使用者往往無法注意到相應的碰撞,以及換擋機構相對車架後叉的樞轉角變化。另一方面,往往也會出現以下情況:換擋機構未從位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168與124 (參閱根據DE'253的68a、68b、24a、24b)之間的正確的止擋位置移出,甚至於在摔倒的情況下也是如此。
鑒於這些情況,一方面存在使用者無法注意到換擋機構的不正確定位的問題,這對傳動系的性能和換擋品質造成負面影響。另一方面,使用者在摔倒後往往不必要的試圖將完全未調整的換擋機構重新定位。
本發明用以解決這兩個問題的解決方案為一種可被使用者優選良好地看見的控制顯示器,其例如具有兩個顯示元件,一個優選位於基礎元件上,且另一個優選位於適配器螺母上。在顯示元件相互對齊的情況下,控制顯示器使基礎元件的止擋元件124在適配器螺母66的對應的前止擋168上的正確定位視覺化,進而使換擋機構的特別是就鏈條張力和鏈隙而言正確的樞轉角位置視覺化。
如果換擋機構向後偏轉,則在位於基礎元件上的顯示元件與位於適配器螺母上的靜止固定在車架的顯示元件之間產生可見的距離。此距離指出需要手動地對換擋機構進行重新定位,並且也可以向使用者提供有關換擋機構所吸收的衝擊能量的信息。借此,使用者可以將碰撞事件分類,並視情況而定就進一步的功能檢查或者維護措施進行決策。
在隨後的重新定位中,使換擋機構一定程度地向前樞轉,直至重新到達位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20的止擋面或止擋元件168和124之間的的止擋位置,並且,顯示元件也借此重新對齊。
這樣一來,就此調節操作而言,還為觸覺控制(因止擋面或止擋元件168和124在彼此上的抵靠而造成的阻力)增添視覺控制。在實踐中,使用者認為此多餘是正面的。
根據在下文中將結合優選實施例詳細說明的發明方案和進一步方案,主要實現以下優點: - 減少換擋機構適配器螺母的錯誤安裝 - 減少換擋機構的與旋轉角/鏈隙有關的錯誤安裝 - 即使在維護欠缺或者過度維護的情況下,也實現換擋機構調節的維持及可重現性 - 增大用於維持鏈隙調節和鏈條張力的保持力矩 - 能夠減小夾緊力,並且減小單位面積壓力,以保護輕量化車架 - 在換擋機構的拆卸和安裝過程中減小車架尾鈎上的油漆/材料損耗 - 減小用於例如現場調節換擋機構的緊固力矩 - 系留適配器螺母 - 適配器螺母有兩個可互換的變體(例如“Extreme/Race(極限/競速)”和“Protect/Normal(保護/正常)”) - 換擋機構上設有可視的碰撞顯示器 - 視覺指示換擋機構是否發生碰撞以及碰撞的嚴重程度 下面結合圖5至圖21,對根據本發明的換擋機構10以及對應的自行車的兩個優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在這些附圖中,僅示出自行車車架F的基礎元件和車架後叉1與相關聯組件。樞轉機構、可動元件以及鏈條導引裝置可以如根據DE 10 2018 001 253 A1 (DE'253)的已知解決方案那樣實施,該解決方案被視作對根據本發明的實施方式的描述的出發點。僅闡釋這些實施例與DE'253的區別。
圖5以分圖5 a)示出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的右側的剖視圖,連同包含內部或左側之臂部22a以及右側或外部之臂部22b的基礎元件20在內。類似於DE '253的已知解決方案,基礎元件是借助適配器60固定在車架後叉1的車架尾鈎1b上。適配器具有已知的適配器螺栓61和已知的適配器螺母66,其相互螺紋嚙合。適配器螺母66配設有外凸緣202。展示的所有組件均以剖視圖示出。車架後叉1在其也可稱作叉端而非車架尾鈎的、在圖中可看出的區域1b中配設有右側車架開口2b,可將其理解為狹義上的車架尾鈎,且適配器螺栓61插入其中。然而,在此將包含圍繞車架開口2b的車架區域在內的整個叉端稱作車架尾鈎。一般而言可稱之為車架接口,抑或稱之為車架的保持區段1b。
適配器螺母66在面向車架後叉1的軸向內側上、在外凸緣202的徑向區域內具有凹槽204,在所述凹槽中容置有彈簧元件206。僅在分圖5 b)以附圖標記206標示出彈簧元件。在位於彈簧凹槽206外部的徑向區域內,外凸緣202在其面向車架尾鈎的面上具有環形滾花面208。
所述優選實施為鋼彈簧的彈簧元件206從彈簧凹槽204軸向伸出,即伸出滾花面208。彈簧元件206通過其在此軸向伸出的位置中的相應預緊而確保:在如圖5所示的適配器螺栓61尚未被擰緊的預裝配狀態下,將滾花面208與車架尾鈎1b的對應的抵靠面保持一定距離,使得在將適配器螺栓擰緊前,在車架尾鈎與螺母之滾花面之間維持軸向氣隙210。借此防止滾花面208過早地以摩擦配合甚或形狀配合的方式卡在車架尾鈎上。在這個位置上,彈簧元件206與叉端的內側之間的摩擦最大程度地起作用。這樣便能確保通過將適配器螺栓61沿其擰緊方向相應的扭轉,來將基礎元件20調節至正確的或者期望的角位。
另參考根據圖15的分解圖,可以看出,車架開口2b、適配器螺栓61和第二臂部22b的上部區域可以有對應的支承元件,例如軸向起作用的支承軸環212、徑向和軸向起作用的支承套214、以及徑向起作用的支承套216。這些支承元件優選可以由可負荷的剛性的滑動軸承材料製成,並且主要用於在可相對彼此運動的構件之間實現公差補償,以及用於減小適配器螺栓與車架尾鈎之間或基礎元件與適配器螺栓之間的間隙。這樣也實現換擋機構右側之臂部22b在調節操作中的無間隙配合。借此對脆弱的車架表面和材料進行保護。然而,也可以不採用這類支承元件。
所示實施方式的特徵還在於特殊的環形元件218,其佈置在位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的內臂22a之間的軸向和徑向中間區域中,並且佈置在內臂22a與適配器螺母66的面向彼此的軸向面之間,以及佈置在適配器螺母66的外周面與內臂22a的內周面之間。在適配器螺母與左側臂部22a的重疊區域內,環形元件218以徑向伸出的環形軸環段221(參閱圖16)卡入適配器螺母66的徑向環形槽220。此環形槽220用作針對環形元件218的容置件,用以將適配器螺母固設在內臂22a上,且進而固設在基礎元件20中。
環形元件218在其外周上借助過盈配合219保持在內臂22a的軸向伸出的軸環區域248(參閱圖16)的內周上,並且在其內周上具有與適配器螺母66的間隙配合。
環形元件218可以由適當的滑動軸承材料製成,並且在適配器螺母與基礎元件20的左側臂部22a的軸向重疊區域中提供軸向滑動面。因而,近似於提供一個滑動軸承,其在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20之間起作用,用以減小這些組件之間的摩擦。因此,在沿擰緊方嚮導入適配器螺栓61的力中,更確切言之在因這些力而施加至適配器螺母66的力中,較大的一部分可供用於調節基礎元件20在叉端上的角位。
如分圖5 b)所示,在所示的預裝配狀態下,在環形元件218的徑向向內伸出的環形軸環221,與適配器螺母66的徑向向外伸出並且朝向內臂22a方向界定凹槽220的環形軸環223(參閱圖16)之間,存在軸向間隙224。因此,在所示預裝配狀態下,在環形元件218的環形軸環與適配器螺母66的環形軸環之間存在軸向間隙,其在適配器螺栓的擰緊過程中被消除。優選如下佈置成在將螺栓61擰緊在適配器螺母66中的最後階段中,在將彈簧元件206通過叉端1b的內表面完全擠入彈簧槽208的情況下,兩個環形軸環抵在彼此上,並且,環形元件218因適配器螺母66而被一定程度地從其與內臂22a的過盈配合219軸向拉出,即被適配器螺母66帶動一定的軸向距離。
從圖7、8、11及12可以更精確地看出,滾花面208可以僅設置在用於容置彈簧元件206的凹槽204的外部。位於凹槽120內徑向內部且未設滾花的適配器螺母的軸向環端面在此用209標示。但同樣可以為適配器螺母的這個面向車架叉端的表面區域配設滾花。
在這兩種情況下,當適配器螺栓61擰緊時,能在適配器螺母66的滾花與車架後叉1之間都有一個高保持元件。通過與DE'253的已知解決方案相比大幅增大滾花的有效半徑來實現,以及基於外凸緣202增大滾花面,該外凸緣在位於內臂22a與車架尾鈎1b上之抵靠面之間的軸向區域中延伸。
原則上,位於基礎元件20與適配器螺母66之間的接口125可以採用各種技術方案,借此以沿擰緊方向施加至適配器螺栓61的旋轉力為基礎,將旋轉調節力從適配器螺母66傳遞至基礎元件20。圖8示出一個特別優選的技術方案。基礎元件的內臂22a配設有軸向伸出的突出部,且其在處於內臂上的支撐結構的前區內提供一個止擋面124。
在此,所述突出部優選是由單獨的止擋元件,例如實施為限位螺栓的止擋元件構成,為簡單起見,該止擋元件也用124標示。這個止擋面124或這個止擋元件124是與適配器螺母66的外凸緣202的徑向伸出的凸緣區域168對應,該凸緣區域構成適配器螺母的與止擋面124對應的止擋面。為簡單起見,為這個凸緣區域和由其提供的止擋面使用相同的附圖標記168。凸緣區域168與止擋元件124或由這些組件提供的止擋面構成基礎元件與適配器螺母之間的所述接口,在圖8中以虛線圓標125示出此接口。
凸緣區域168優選地是只有有限的角度範圍α,直至車架接口上的限制件上的止擋為止。這尤其限制了在後換擋機構向前部強行扭轉的情況下,適配器螺母的滾花面對車架表面的磨損或損壞,並且與現有技術水平相比對車架表面的磨損或損壞有所減少。車架接口的所述前止擋在圖9中示出,並用230標示。在用作止擋的適配器螺母66的凸緣區域168與車架後叉的這個前止擋230之間存在有限的角度範圍α,例如介於3與15度之間,優選介於7與9度之間。在圖9和圖10中,這個通過雙向箭頭和兩個虛線徑向延長部標示出的角度間距α為8度。
圖9是對應於朝向叉端1b的內側的視向的示出,其中未示出保持於基礎元件上的內臂22a,但示出了基礎元件的止擋元件124a以及在內臂22a上處於過盈配合中的環形元件218。
車架尾鈎1b上的針對適配器螺母66的車架側抵靠面是用232標示。如在234處可以看出的那樣,存在自由空間用於安裝針對非同軸的後換擋機構的適配器,例如SRAM Deutschland GmbH的專利申請案中揭示的所謂換擋器掛架,且這些適配器針對後換擋機構的同軸安裝的車架後叉的安裝情形進行專門調整。
需要指出的是,通過帶有止擋凸緣區段168的適配器螺母66,以及帶有止擋元件124的基礎元件,實現了相對於圖2 a)所示的幾何軸線A相對較大的支撐半徑以及支撐直徑。此支撐半徑通過雙向箭頭R表示,並且遠大於根據DE'253的已知結構的支撐半徑,如圖4所示的附加的雙向箭頭D。
對應於圖9,圖10示出適配器螺母66的一個實施變體。這個適配器螺母具有第二止擋區域,其類似於止擋168地由外凸緣202的一個徑向伸出的區段240構成,並且用於限制後換擋機構10的向後的樞轉範圍。這個止擋240也能夠與基礎元件20的止擋元件124共同起作用。
圖11和圖12再次示出如圖5至圖9所示的適配器螺母66,該適配器螺母被保持在內臂22a上的位置中,並且,在圖11中,適配器螺母的止擋凸緣168止擋嚙合在基礎元件20的止擋元件124a上,在圖12中,適配器螺母處於安裝狀態下,其中尚未在止擋168與124之間建立止擋嚙合。在將基礎元件安裝在車架後叉1上的過程中,可能出現這種狀態。在借助適當的工具使適配器螺栓61沿擰緊方向旋轉,進而將旋轉力施加至適配器螺母66的情況下,首先使得適配器螺母66的止擋凸緣168抵靠在基礎元件20的止擋元件124上,隨後,通過將適配器螺栓61沿擰緊方向進一步扭轉,能夠借助適配器螺母66將調節旋轉力施加至基礎元件20,從而使得這個基礎元件進入在叉端上的目標角位,以實現鏈式換擋裝置的鏈條的期望的張力。
圖13示出正確並且牢固地安裝在車架後叉上的基礎元件20,更確切而言是安裝在叉端或車架尾鈎1b上的基礎元件20,在將其作為完整後換擋機構(包含附屬的樞轉機構、可動元件以及鏈條導引裝置)的部件,其相對後輪軸同軸地安裝在車架後叉上。在此情形下,內臂22a夾緊在適配器螺母66的內側與後輪軸裝置的定子組件之間,並且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固設在其角位中。基礎元件的支撐結構是用234標示。如圖所示,內臂22a的止擋124是由一個單獨的限位螺栓旋入內臂的螺接開口所構成。還示出在圖5中便可看出的位於基礎元件20的內臂22a的內側上的輪轂導引件27。
亦即,圖13示出基礎元件20相對適配器螺母66且進而相對車架尾鈎1b的標準角度位置或者目標角度位置。如圖所示,將換後擋機構10與適配器螺母66一起向後扭轉,直至克服鏈條下垂,並且在適配器螺母66的旋轉帶動的同時進一步擰緊適配器螺栓61,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換擋機構10的沿順時針旋轉帶動下,實現期望的鏈隙或由製造商給定的鏈隙。這對應於基礎元件20相對適配器螺母66且進而相對車架尾鈎1b的所述標準位置或者目標位置,在該位置中,適配器螺母66也處於相對車架尾鈎的標準角度位置或者目標角度位置,該適配器螺母在安裝完畢狀態下借助自行車的後輪的後輪軸裝置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固設在車架尾鈎1b上。
位於基礎元件的內臂22a上的視覺和/或觸覺標記241和位於適配器螺母66的外凸緣202的外周上的對應的視覺和/或觸覺標記,能夠非常簡單地辨識出基礎元件處於這個標準位置或者目標位置的情況,所述標記如圖13所示為軸向對齊的。
基礎元件可能因碰撞或者對基礎元件20的衝擊而移出這個目標位置或標準位置,借助所述標記能夠簡單地辨識出這一點。亦即,所述標記構成所謂的“碰撞指示器”。圖14示出了吸收摩擦能量的情況下,例如基礎元件因碰撞而處於一個自其目標位置或標準位置樞轉出的位置中,即一定程度上處於“碰撞後的位置”中。
與如圖13所示的位置相比,基礎元件20向後樞轉。這導致位於內臂22a上的標記241相對位於適配器螺母66的外凸緣22的外周上的標記242向前樞轉。由於適配器螺母66是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固設在車架尾鈎1b上,適配器螺母66的角度位置仍然等於先前設置的標準位置或目標位置。
受過碰撞的騎行者現能簡單地重新恢復基礎元件20在車架尾鈎上的目標位置,具體方式為,將旋入適配器螺栓61且進而與內臂22a的後輪軸裝置的定子裝置夾緊的插接軸7鬆開,隨後將基礎元件重新移回如圖13所示的樞轉位置,隨後將插接軸重新擰緊,且借此恢復內臂22a的軸向夾緊。
圖15為基礎元件20的分解圖,其包含在前文中所詳細描述的對應的組件。但示出的是一個實施變體,其包含以略有不同的方式實施的適配器螺母66。作為位於彈簧凹槽204徑向內部的無滾花的環面209的替代方案,適配器螺母66的面向車架尾鈎1b的抵靠面的這個內部環形區域在此也經過滾花。
也可以看出彈簧元件206的形態,其實施為大體呈環形的彈簧元件,其具有軸向波紋和位於兩個面向彼此的彈簧端部之間的間隙。與此對應地,彈簧凹槽204也可以實施為與此匹配的圓弧節段,即具有位於兩個彼此相鄰的凹槽端之間的經滾花的間隙。但也可以將彈簧凹槽204實施為環形凹槽。
圖16為如圖15所示的組件的剖視分解圖,其中也示出叉端或車架尾鈎1b。在此剖視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用於環形元件218 (或環形滑動元件218)的適配器螺母66的凹槽220。此外還可清楚地看出位於環形元件218的內周上的環形嚙合軸環或嚙合突出部221。如同結合圖5說明的那樣,內臂22a的軸向伸出的凸緣區域248是與適配器螺母66的在適配器螺母與左側臂部22a的重疊區域內的徑向凹槽220對應,並且與這個凹槽構成適配器螺母與基礎元件的左側臂部的軸向重疊區域。
現結合圖17至圖21對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進行描述,其中僅闡釋與根據圖5至圖16的第一實施例的區別。
圖17示出適配器螺母66,其大體等同於根據圖10的第一實施例的適配器螺母66,即具有兩個止擋外凸緣區域168和240。區別在於,如同根據圖15和圖16的實施變體那樣,位於彈簧凹槽204徑向內部的抵靠面區域也經過滾花。
但與第一實施方式相比,第二實施方式的特徵在於,用作間隔元件206的彈簧元件206最好被省略,因此在適配器螺母66的抵靠面上的彈簧凹槽204也可以相對應地省略。在需要提供具有彈簧元件206的實施方式和無彈簧元件206的實施方式的情況下,仍然可以設置彈簧凹槽204以減小部件多樣性。此外,就無彈簧元件206的實施方式而言,如果證明合適的話,設有彈簧凹槽204進一步提供了加裝彈簧元件的選擇。圖17至圖21既揭示具有彈簧元件206的實施方式,也揭示無彈簧元件206的實施方式。圖21示出前一實施方式。
第二實施例相對於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區別在於優選呈環形的嚙合元件250,其實現適配器螺母66與適配器螺栓61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而帶動嚙合,從而基於導入適配器螺栓61的旋轉力來施加增大的旋轉力至適配器螺母66。圖17示出容置於適配器螺母的環形凹槽252中的嚙合元件250,所述環形凹槽佈置在針對滑動元件218的環形凹槽220的徑向內部並且徑向向內敞開。這個嚙合元件或者這個嚙合環250也可以稱作夾緊環,並且通常由諸如聚醯胺的塑料製成。夾緊環250以用作螺旋鎖緊件的自鎖螺母或止動螺母的對應夾緊環或夾緊件的方式起作用。
在將適配器螺栓61插入和旋入適配器螺母66的情況下,這個夾緊環發生塑性和彈性變形,其中彈性部分原則上具有引發徑向作用的壓緊配合式鎖緊機構的效果,防止適配器螺母66從適配器螺栓61鬆開。但在此涉及的不是此壓緊配合式鎖緊機構,而是通過該彈性部分引起的適配器螺母66與適配器螺栓61的摩擦配合式耦合。
圖18示出了適配器螺栓61旋入適配器螺母66中的狀態。也可以看出適配器螺栓的示意性示出的外螺紋64,其從位於適配器螺栓的外周上的環形凹槽256延伸至適配器螺栓61的內端,也可以看出適配器螺母66的示意性示出的內螺紋67。涉及第一實施例,在圖5的分圖中也示意性示出這個外螺紋和這個內螺紋,但在前文闡釋的其他附圖中則未明確示出。
亦即,夾緊環250的作用是:使得在借助插入工具嚙合開口258的工具將適配器螺栓61沿擰緊方向(或者替代性地反向於擰緊方向)扭轉時,能夠增大施加至適配器螺母66的旋轉帶動力,這樣一來,通常無需設置用作間隔元件的彈簧元件206。在借助適配器螺栓61和適配器螺母66施加至基礎元件的旋轉力足以實現對鏈條張力的校準的情況下,視情況而定也可以省去位於適配器螺母66與基礎元件20的內臂22a之間的滑動環218。
圖18的實施方式與第一實施例的區別還在於用支承環214'替代支承套214。
圖19示出圖18的組件,連同基礎元件20和大體示意性示出的附屬的後輪軸裝置在內,該後輪軸裝置包括旋入適配器螺栓61的插接軸7,其穿過包含靜止組件104、107、108和旋轉組件103、200的總成H延伸。圖20為與此對應的圖示。額外地示出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的左側叉端1a和右側叉端1b或左側車架尾鈎1a和右側車架尾鈎1b。如圖所示,未設有彈簧元件206。圖21則為實施變體的放大圖,其中既設有彈簧元件206也設有夾緊環250。
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後換擋機構,其被提供利用包括適配器螺栓61和適配器螺母66的適配器60,相對後輪軸A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的保持區段1b上,並且具有雙臂的基礎元件20、樞轉機構30、可動元件40和鏈條導引裝置50,根據本發明的一個方面,其特徵在於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06 / 218 / 250,一方面,該元件實現適配器螺母66與a) 基礎元件20之內部第一臂部22a、b) 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c) 適配器螺栓61中的至少一個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另一方面,所述嚙合元件206 / 218 / 250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起到將可借助適配器螺栓61和適配器螺母66而施加增大的後續旋轉力至基礎元件20。
1:車架後叉;車架 1a:左側叉端;左側車架尾鈎 1b:(右側)叉端;(右側)車架尾鈎;區域;(右側)保持區段 2a:(左側)車架開口 2b:(右側)車架開口 3:主動輪轂 4:輪轂端蓋 5:輪轂軸 6:後輪軸 7:插接軸;內部軸 10:後換擋機構 20:基礎元件 21:第一連接端 22a:第一臂部;內臂;(左側)臂部 22a’,22b”:第一臂部 22b:第二臂部;臂部 22b’,22b”:第二臂部 23a:定心開口 23b:定心開口 24a:止擋面;銷件 24b:止擋面;銷件 26:輪轂止擋面 27:輪轂導引件 29:第二連接端 30:樞轉機構 40:可動元件 42:鎖定裝置 50:鏈條導引裝置 51:上鏈條輥子 58:鎖定裝置 60:適配器 61:適配器螺栓 62:螺栓頭 63:螺栓體 63a:抵靠區域 63b:補償區域 64:螺紋 66:適配器螺母 67:內螺紋 68a:止擋面 68b:止擋面 69:滾花面 100:傳動裝置 103:旋轉組件;轉子裝置;主動輪轂 104,107,108:靜止組件;輪軸裝置;定子裝置 120:凹槽 124:止擋面;止擋元件;對配止擋;止擋;突出部 124a:止擋元件 125:接口 168:止擋面;止擋元件;(止擋)凸緣區段;止擋;止擋凸緣;止擋外凸緣區域;外凸緣區段;前止擋 200:旋轉組件;轉子裝置;傳動裝置 202:外凸緣 204:凹槽;彈簧凹槽 206:彈簧元件;間隔元件;嚙合元件 208:滾花面 209:環端面 210:軸向氣隙 212:支承凸緣 214:支承套 214':支承環 216:支承套 218:環形元件;(環形)滑動元件;滑動環;嚙合元件 219:過盈配合 220:環形槽; 凹槽 221:環形軸環段;環形軸環;環形嚙合軸環或嚙合突出部 223:環形軸環 224:軸向間隙 230:前止擋 232:抵靠面 234:支撐結構 240:區段;止擋;止擋外凸緣區域;後止擋;控制顯示器 241:(視覺和/或觸覺)標記;第一顯示元件 242:標記;控制顯示器;第二顯示元件 248:軸環區域;凸緣區域 250:夾緊環;嚙合元件 252:環形凹槽 256:環形凹槽 258:工具插口 A:後輪軸;旋轉軸線;幾何軸線;軸線 CR:前鏈輪 F:車架 H:總成 K:鏈條 P:軸線 R:後小齒輪組;小齒輪組;多層小齒輪配置 P:旋轉軸線RD:(後)換擋機構 V:行駛方向
下面結合附圖所示的例示性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行詳細說明。 圖1示出例示性的自行車,其具有自行車的鏈式換擋裝置的根據本發明的後換擋機構,該後換擋機構與自行車的後主動輪的旋轉軸線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上。 圖2示出DE 10 2018 001 253 A1 (DE'253)的圖1和圖2。 圖3示出DE'253的圖4和圖7。 圖4示出DE'253的圖8。 圖5以分圖a)示出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實施例的後換擋機構的基礎元件的剖視圖,其中未示出樞轉機構、可動元件和鏈條導引裝置,並且是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基礎元件在該狀態下佈置在自行車車架的後叉的右側車架尾鈎上,並且分圖b)為分圖a)的區域B的細節放大圖。 圖6為如圖5所示的佈局的從右外側視之的透視側視圖。 圖7為如圖5和圖6所示的佈局從後方斜視之的另一透視圖,其中以剖視圖示出車架尾鈎。 圖8為後換擋機構的從正前方斜視之的另一透視圖,其中未示出車架尾鈎。 圖9為針對如圖5至圖8所示的實施方式的車架尾鈎的內側的視圖。 圖10以對應於圖9的示意圖示出第一實施例之一變化實施例。 圖11以另一視角示出如圖8所示的佈局,其中未示出適配器螺栓。 圖12以對應於圖11的示意圖示出處於另一狀態下的組件。 圖13為在從後方斜視車架尾鈎的內側的情況下,在基礎元件在車架尾鈎上的額定位置或目標位置中,如圖5所示的組件的透視圖。 圖14為在基礎元件在車架尾鈎上的錯誤位置中,如圖13所示的組件的從另一視向視之的示意圖。 圖15為第一實施例的組件的分解圖。 圖16以剖視圖示出根據圖15的分解圖,其中也以剖視圖示出車架尾鈎。 圖17為第二實施例的經改動的適配器螺母的局部剖視透視圖。 圖18示出如圖17所示的適配器螺母,連同旋入其中的附屬的適配器螺栓在內。 圖19示出包括適配器螺栓和適配器螺母的適配器,以及基礎元件和其他附屬組件(含示意性示出的後輪軸裝置)。 圖20示出如圖19所示的組件,其中以剖視圖示出自行車車架的後叉。 圖21為根據一個變化實施例的包含如圖20所示的適配器的右側車架尾鈎的放大圖。
1:車架後叉;車架
1b:(右側)叉端;(右側)車架尾鈎;區域;(右側)保持區段
20:基礎元件
22a:第一臂部;內臂;(左側)臂部
22b:第二臂部;臂部
60:適配器
61:適配器螺栓
66:適配器螺母
104,107:靜止組件;輪軸裝置;定子裝置
200:旋轉組件;轉子裝置;傳動裝置
206:彈簧元件;間隔元件;嚙合元件
208:滾花面
212:支承凸緣
214':支承環
216:支承套
218:環形元件;(環形)滑動元件;滑動環;嚙合元件
250:夾緊環;嚙合元件
H:總成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相對後輪軸(A)同軸地安裝在自行車的車架後叉(1)上的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後換擋機構(10),具有: 基礎元件(20), 樞轉機構(30), 可動元件(40),以及 鏈條導引裝置(50); 其中,所述樞轉機構(30)將所述基礎元件(20)與所述可動元件(40)連接,並且,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或者可預緊的所述鏈條導引裝置(50)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P)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可動元件(40)連接; 其中,所述基礎元件(20)包括用於相對所述後輪軸(A)同軸地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1)上的第一連接端(21)和用於與所述樞轉機構(30)耦合的第二連接端(29);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端(21)具有第一臂部(22a)和第二臂部(22b),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以在軸向上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60)將所述換擋機構(10)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1)的對應的保持區段(1b)上; 其中,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所述第一臂部(22a)位於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上,且所述第二臂部(22b)位於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外側上; 其中,所述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61)和附屬的可與所述適配器螺栓(61)螺接的適配器螺母(66),並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以及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適配器螺栓(61)的螺栓頭(62)佈置在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適配器螺栓(61)螺紋嚙合的適配器螺母(66)佈置在所述保持區段(1b)的所述軸向內側上;以及 其中,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通過將適配器螺栓(61)沿擰緊方向旋轉,能夠將旋轉力施加至適配器螺母(66),且基於所述旋轉力,通過適配器螺母(66)的至少一個帶動構型和基礎元件(20)的至少一個對應的對配帶動構型,能夠將一個後續旋轉力施加至所述基礎元件(20),所述基礎元件(20)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能相對於所述保持區段(1b)而在對應於所述擰緊旋轉方向的第一旋轉方向上旋轉,所述後續旋轉力以與施加至所述基礎元件(20)的反旋轉力反向的方式起作用,所述反旋轉力在自行車鏈式換擋裝置的經所述鏈條導引裝置(50)導引的自行車鏈條的協助下,沿反向於第一旋轉方向的第二旋轉方向被施加至基礎元件(20); 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06; 218; 250)實現了在所述適配器螺母(66)與a)所述基礎元件(20)的所述第一臂部(22a)、b)所述保持區段(1b)的所述軸向內側以及c)所述適配器螺栓(61)中的至少一者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所述嚙合元件起到增大可施加至所述基礎元件的後續旋轉力的作用。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50)是為了實現所述適配器螺母(66)與所述適配器螺栓(61)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和佈置,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所述嚙合元件起到增大能施加至所述適配器螺母的旋轉力的作用。
  3. 如請求項1或2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06; 218)是為了實現所述適配器螺母(66)與a)所述基礎元件(20)的所述第一臂部(22a)和b)所述保持區段(1b)的所述軸向內側中的至少一者之間的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和佈置,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所述嚙合元件影響了沿擰緊方向被施加至所述適配器螺栓(61)並且迫使所述適配器螺栓相對於所述保持區段(1b)旋轉的原始旋轉力與產生的後續旋轉力之間的瞬時比例,旨在增大後續旋轉力。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50)是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被夾持在所述適配器螺母(66)與所述適配器螺栓(61)之間並且將適配器螺母(66)與適配器螺栓(61)摩擦配合式耦合,從而通過所述適配器螺栓(61)以摩擦配合的方式帶動所述適配器螺母(66)旋轉。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18)是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提供了與所述基礎元件(20)的所述第一臂部(22a)以及與所述適配器螺母(66)對應的一個滑動軸承並且減小在所述基礎元件(20)的所述第一臂部(22a)與所述適配器螺母(66)之間出現的摩擦,從而減小對所述適配器螺母(66)沿第一旋轉方向的旋轉起反作用的反力。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有至少一個嚙合元件(206),其是為了實現間接的摩擦配合式嚙合而實施,且保持在所述適配器螺母(66)上並且用作軸向間隔元件,且其與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優選實施為滾花面(208)的抵靠面對應以及與位於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上的抵靠面(232)對應,並且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充當在這些抵靠面之間起作用的間隔元件,而在將所述適配器螺栓(61)沿該擰緊方向以所述適配器螺栓(61)的預定的旋轉角範圍旋轉的情況下,所述間隔元件將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抵靠面與所述保持區段(1b)的抵靠面(232)以軸向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保持,在這之後,在將所述適配器螺栓(66)沿該擰緊方向進一步旋轉的情況下,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抵靠面與所述保持區段的對應抵靠面(232)發生抵靠嚙合。
  7. 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外凸緣區段(168)構成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帶動構型,以及,所述基礎元件(20)的突出部(124)構成了對配帶動構型,所述突出部(124)從所述第一臂部(22a; 22a’; 22b”)的外側朝向所述第二臂部(22b; 22b”)軸向伸出且必要時實施為獨立限位螺栓。
  8. 如請求項1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在安裝完畢狀態下,所述螺栓頭(62)和所述適配器螺母(66)通過軸向螺紋力與所述保持區段(1b)夾緊; 其中,所述適配器螺母(66)在面向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側上配設有滾花面(208),其在安裝完畢狀態下與位於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上的對應的抵靠面(232)嚙合;以及 其中,所述適配器螺母(66)配設有外凸緣(202),其在面向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側上具有滾花,所述滾花構成所述滾花面(208)或者在徑向上將這個滾花面增大,其中,在安裝完畢狀態下,所述外凸緣伸入位於所述基礎元件(20)的所述第一臂部(22a)與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之間的軸向間隙。
  9. 如請求項8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凸緣實施為呈環形圍繞所述適配器螺母(66)的中央區域延伸的環形凸緣,所述中央區域具有針對所述適配器螺栓(61)的螺接開口,所述環形凸緣在其面向所述保持區段(1b)的軸向側上具有呈環形延伸的滾花。
  10. 如請求項8或9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凸緣(202)構成了針對所述基礎元件(20)的對應的對配止擋(124)的前止擋(168),從而在安裝完畢的狀態下,在固定夾緊於所述保持區段(1b)上的所述適配器螺母(66)上,以形狀配合的方式對沿向前方向作用於所述基礎元件(20)的力進行支撐。
  11. 如請求項8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外凸緣(202)構成了針對所述基礎元件(20)的對應的對配止擋(124)的後止擋(240),用以在定義的預裝配狀態下所述適配器(60)尚未固定夾緊時,或者在與預裝配狀態對應的狀態下,預先固定夾緊的所述適配器(60)鬆開後,限定所述基礎元件(20)在向後方向上相對於所述保持區段(1b)的樞轉角。
  12. 如請求項1至11中任一項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在安裝完畢狀態下,所述基礎元件(20)在其第一臂部(22a)的夾持區段上軸向夾持在所述適配器(60)與附屬於自行車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定子組件之間,並被以摩擦配合的方式抗旋轉地固設,其中,設有控制顯示器(240, 242),借此能夠辨識以下中的至少一者:基礎元件(20)的當前的目標角度定位,和當前的相對於所述適配器螺母(66)、所述保持區段(1b)以及所述定子組件中的至少一者的自所述目標角度定位偏離的錯誤角度定位。
  13. 如請求項12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顯示器具有第一顯示元件(241),其位於與所述基礎元件(20)具有固定的相對角度關係的獨立組件上,或者優選位於基礎元件(20)上。
  14. 如請求項12或13所述的後換擋機構,其特徵在於,所述控制顯示器具有第二顯示元件(242),其位於所述適配器螺母(66)、所述保持區段(1b)以及所述定子組件中的一者上,或者位於與所述適配器螺母(66)、所述保持區段(1b)以及所述定子組件中的一者具有固定的相對角度關係的組件上。
  15. 一種自行車,包括帶有後主動輪的自行車車架,並且包括具有後換擋機構(10)的鏈式換擋裝置: 其中所述自行車還具有以下特徵: 所述後主動輪配設有包括後輪軸裝置(104, 107, 108)的定子裝置(104, 107, 108)以及轉子裝置(103, 200),其中所述轉子裝置是以可相對定子裝置旋轉的方式安裝,並且包括主動輪轂(103),所述主動輪轂包含承載鏈式換擋裝置的小齒輪組(R)的傳動裝置(200); 所述自行車車架(F)的車架後叉(1)具有針對後主動輪的後輪軸裝置的內部軸(7)的左側保持區段和右側保持區段(1b),所述左側保持區段和所述右側保持區段沿著借助所述保持區段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1)上的所述內部軸的幾何軸線(A)具有預定的定義軸向距離,並且分別構成了一個針對設於所述內部軸上的組件總成(4, 5, 8)的對配軸承,所述組件總成是夾持在所述保持區段之間並且包括定子裝置組件; 所述後換擋機構(10, RD)是相對所述幾何軸線(A)同軸地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1)上,並且包括: 基礎元件(20), 樞轉機構(30), 可動元件(40),以及 鏈條導引裝置(50); 其中,所述樞轉機構(30)將所述基礎元件(20)與所述可動元件(40)連接,並且,通過儲能器裝置沿鏈條張緊方向預緊或者可預緊的所述鏈條導引裝置(50)是以可圍繞旋轉軸線(P)旋轉的方式與所述可動元件(40)連接; 其中,所述基礎元件(20)包括用於相對所述幾何軸線(A)同軸地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1)上的第一連接端(21)和用於與所述樞轉機構(30)耦合的第二連接端(29); 其中,所述第一連接端(21)具有第一臂部(22a)和第二臂部(22b),所述第一臂部和所述第二臂部以軸向相互間隔一定距離的方式佈置,並且適於借助附屬的適配器(60)將換擋機構(10)安裝在所述車架後叉的對應的右側保持區段(1b)上,其中所述適配器包括適配器螺栓(61)和附屬的可與所述適配器螺栓(61)螺接的適配器螺母(66); 其中,所述第一臂部(22a)位於對應的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上,且所述第二臂部(22b; 22b’)位於對應的保持區段(1b)的軸向外側上,以及 其中,所述適配器螺栓(61)的螺栓頭(62)佈置在保持區段(1b)的軸向外側上,並且,與所述適配器螺栓(61)螺紋嚙合的所述適配器螺母(66)佈置在保持區段(1b)的軸向內側上, 其特徵在於,所述後換擋機構(10)是如請求項1至14中任一項實施,並且在所述車架後叉(1)安裝完畢。
TW110145332A 2020-12-03 2021-12-03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TW20222502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20007377.8 2020-12-03
DE102020007377 2020-12-03
DE102021003319.1 2021-06-29
DE102021003319 2021-06-29
DE102021131414.3 2021-11-30
DE102021131414.3A DE102021131414A1 (de) 2020-12-03 2021-11-30 Hinteres Schaltwerk zur koaxialen Anbindung an einem Fahrrad-Rahmen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225027A true TW202225027A (zh) 2022-07-01

Family

ID=797306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0145332A TW202225027A (zh) 2020-12-03 2021-12-03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20177075A1 (zh)
EP (1) EP4008622A1 (zh)
CN (1) CN217198524U (zh)
TW (1) TW202225027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20201229A1 (de) * 2019-03-22 2020-09-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Koaxiale Schaltwerksanbindung
DE102020132208A1 (de) * 2019-12-18 2021-06-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Schaltwerk und Anbindung eines Schaltwerks an einem Fahrrad-Rahmen
TWI742700B (zh) * 2020-05-29 2021-10-1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變速器
TW202227319A (zh) * 2020-12-31 2022-07-16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托架裝置
TWI800929B (zh) * 2021-09-27 2023-05-01 彥豪金屬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自行車後變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001253A1 (de) 2017-03-20 2018-09-20 Sram Deutschland Gmbh Hinteres Schaltwerk zur koaxialen Montage
DE102018206104A1 (de) 2018-04-20 2019-10-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Schaltauge zur Montage eines hinteren Schaltwerks an einem Fahrradrahmen und Set von Komponenten zur wahlweisen Montage alternativer hinterer Schaltwerke an dem Fahrradrahmen
DE102018222834A1 (de) 2018-12-21 2020-06-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Halterungselement und Fahrrad mit einem Halterungselement
DE102020201229A1 (de) 2019-03-22 2020-09-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Koaxiale Schaltwerksanbindung
EP3712052A1 (de) 2019-03-22 2020-09-23 SRAM Deutschland GmbH Koaxiale schaltwerksanbindung
EP3782891B1 (de) 2019-08-23 2022-12-07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schaltwerk mit einstellanzeige
DE102020210354A1 (de) 2019-08-23 2021-02-25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schaltwerk mit einstellanzeige
EP3838731B1 (de) 2019-12-18 2024-05-15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schaltwerk und anbindung eines schaltwerks an einem fahrrad-rahmen
DE102020132208A1 (de) 2019-12-18 2021-06-24 Sram Deutschland Gmbh Fahrrad-Schaltwerk und Anbindung eines Schaltwerks an einem Fahrrad-Rahme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198524U (zh) 2022-08-16
US20220177075A1 (en) 2022-06-09
EP4008622A1 (de) 2022-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202225027A (zh) 用於同軸連接在自行車車架上的後換擋機構
TWI831935B (zh) 後變速器機構及具有後變速器機構之自行車
US11661142B2 (en) Rear gearshift mechanism for coaxial installation
US10759494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with a damper assembly
CN110386220B (zh) 变速器悬架和替代后换档机构选择性装设的部件套件
US20200198728A1 (en) Bicycle bracket element
US9463846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with a damper assembly
JP3568123B2 (ja) 自転車リアディレーラのケージ板調節機構
CN102963210B (zh) 具有转矩管的自行车前轮轮毂
US11939029B2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and frame connection
US8246064B2 (en) Bicycle crank assembly
US11577804B2 (en) Damper assembly for bicycle gearshift mechanism
US20120309572A1 (en)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for a Bicycle Gearing as Well as Rear Axle Arrangement with a Multiple Sprocket Assembly of this Type
EP1747912B1 (en) Fastening mechanism for bicycle hub
US8342553B2 (en) Mounting method for bottom bracket planetary
US8002068B2 (en) Final gear transmission mechanism for a motorcycle, and motorcycle incorporating same
US20240034433A1 (en) Bicycle rear derailleur and frame connection
CN112440615B (zh) 自行车花鼓组件
JP2006142947A (ja) 自転車用クランク軸組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