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222638A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Google Patents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202222638A TW202222638A TW110144336A TW110144336A TW202222638A TW 202222638 A TW202222638 A TW 202222638A TW 110144336 A TW110144336 A TW 110144336A TW 110144336 A TW110144336 A TW 110144336A TW 202222638 A TW202222638 A TW 202222638A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positioning
- pawl
- release
- operating device
- ratchet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3/00—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 B62K23/02—Rider-operated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i.e. means for initiating control operations, e.g. levers, grips hand actuated
- B62K23/06—Le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00—Saddles or other seats for cycles; Arrangement thereof; Component parts
- B62J1/08—Frames for saddles; Connections between saddle frames and seat pillars; Seat pillars
- B62J2001/085—Seat pillars having mechanisms to vary seat height, independently of the cycle fram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5/00—Axle suspensions
- B62K25/04—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 B62K2025/048—Axle suspensions for mounting axles resiliently on cycle frame or fork with suspension manual adjustment detai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M—RIDER PROPULSION OF WHEELED VEHICLES OR SLEDGES; POWERED PROPULSION OF SLEDGES OR SINGLE-TRACK CYCLES; TRANSMIS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H VEHICLES
- B62M25/00—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 B62M25/02—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 B62M25/04—Actuators for gearing speed-change mechanis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with mechanical transmitting systems, e.g. cables, levers hand actuat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Control Devic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且包含定位棘輪、定位構件、及拉引棘爪。定位構件包括定位棘爪,定位棘爪在固持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移動。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以在固持位置選擇性地建立預定位置。定位棘爪從定位棘輪脫離,以致定位棘輪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拉引棘爪包括第一接觸部件、第二接觸部件、及抵靠部件。第一接觸部件接合定位棘輪的第一齒群組,以在第一方向上移動定位棘輪。第二接觸部件接合定位棘輪的第二齒群組,以在第一方向上移動定位棘輪。抵靠部件接觸定位棘輪,以避免第二接觸部件接合第一齒群組。
Description
此揭露一般地關於一種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像是自行車的人力車輛典型地設有用來操作一個或更多個組件之一個或更多個操作裝置。在自行車的案例中,一些這些組件的範例包括變速裝置(例如,撥鏈器或內變速輪轂)、懸吊裝置及座柱。操作裝置通常在供騎士容易地操作操作裝置之位置(例如,在車把上)被設置於人力車輛上。操作裝置經常例如利用包登式控制纜線而被連接於組件。
一般地,本揭露涉及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的各種不同特徵。在此所使用的用語「人力車輛」是指能至少被人類驅動力驅動之車輛,但不包括僅使用人類動力以外的驅動動力之車輛。特別地,僅使用內燃引擎作為驅動動力的車輛未被包括於人力車輛中。人力車輛一般地被設想成是有時不需要供在公共道路上駕駛用的執照之緊湊、輕型車輛。人力車輛上的車輪的數目不受限制。人力車輛例如包括單輪車及具有三個或更多個車輪的車輛。人力車輛例如包括各種不同類型的自行車,像是登山自行車、公路自行車、城市自行車、載貨自行車、及斜躺自行車、及電輔助自行車(E-bike)。
鑒於已知技術的狀態及根據本揭露的第一方面,一種操作裝置被設置成基本地包含支撐結構、定位棘輪、定位構件、及拉引棘爪。定位棘輪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在第一方向及與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之方式被支撐。定位棘輪包括複數個棘輪齒。定位構件包括定位棘爪,定位棘爪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在固持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定位棘爪在定位棘爪位於固持位置之情形下接合定位棘輪,以相對於支撐結構選擇性地建立定位棘輪的複數個預定位置。定位棘爪在定位棘爪位於釋放位置之情形下從定位棘輪脫離,以允許定位棘輪相對於支撐結構在第二方向上移動。拉引棘爪包括第一接觸部件、與第一接觸部件隔開之第二接觸部件、及與第一接觸部件及第二接觸部件隔開之第一抵靠部件。拉引棘爪的第一接觸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棘輪齒的第一齒群組,以在第一方向上移動定位棘輪。拉引棘爪的第二接觸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棘輪齒的第二齒群組,以在第一方向上移動定位棘輪。拉引棘爪的第一抵靠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觸定位棘輪,以避免第二接觸部件接合棘輪齒的第一齒群組。
利用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利用拉引棘爪而在第一方向上可靠地旋轉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二方面,根據第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拉引棘爪還包括第二抵靠部件,第二抵靠部件選擇性地接觸定位棘輪,以避免第一接觸部件接合定位棘輪的第二齒群組。
利用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利用拉引棘爪而在第一方向上更可靠地旋轉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三方面,根據第二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拉引棘爪包括凸部,凸部包括被定位於凸部的第一側上之第二抵靠部件及被定位於凸部的第二側上之第二接觸部件,凸部的第一側相對於定位棘輪的移動與凸部的第二側相反。
利用根據第三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利用拉引棘爪而在第一方向上更可靠地旋轉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四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三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棘爪被建構成將拉引棘爪從定位棘輪脫離。
利用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在定位棘輪的釋放期間於未有定位棘爪干涉之情形下旋轉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五方面,根據第四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棘爪被建構成回應於定位棘爪從定位棘輪的脫離移動而接觸拉引棘爪的脫離部件,以移動拉引棘爪。
利用根據第五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利用簡單構造而將拉引棘爪容易地移動離開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五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拉引棘爪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繞著樞轉軸線樞轉之方式被安裝,且第一接觸部件被定位於第二接觸部件和拉引棘爪的樞轉軸線之間。
利用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使操作裝置緊湊且同時使操作裝置堅固。
根據本揭露的第七方面,根據第六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抵靠部件被定位於第一接觸部件和拉引棘爪的樞轉軸線之間。
利用根據第七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使操作裝置更緊湊且同時使操作裝置堅固。
根據本揭露的第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七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拉引桿件,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拉引棘爪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拉引桿件上,以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
利用根據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提供用來在第一方向上旋轉定位棘輪的簡單構造。
根據本揭露的第九方面,根據第八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拉引棘爪被偏壓成朝向與定位棘輪接合。
利用根據第九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回應於操作拉引桿件而將拉引棘爪迅速地接合定位棘輪。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方面,根據第一至第九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第一釋放構件,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第一釋放構件被操作性地耦接於定位棘爪,以回應於第一釋放構件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而將定位棘爪從固持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
利用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藉由在釋放操作期間使用第一釋放構件而可靠地控制定位棘輪的移動。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一方面,根據第十方面的操作裝置還包含釋放桿件,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移動之方式被配置,以將第一釋放構件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
利用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使用者能將第一釋放構件從第一位置容易地移動至第二位置。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二方面,根據第十一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釋放桿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繞著第一桿件樞轉軸線在第一操作方向上從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及可相對於支撐結構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在與第一操作方向不同的第二操作方向上從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
利用根據第十二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在兩個不同方向上操作釋放桿件,以施行釋放操作。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三方面,根據第十至第十二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第二釋放構件,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在初始位置和致動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第二釋放構件藉由從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之第一釋放構件而被從初始位置朝向致動位置移動。定位棘爪藉由從初始位置朝向致動位置移動之第二釋放構件而被從固持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
利用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藉由在釋放操作期間結合第一釋放構件來使用第二釋放構件而可靠地控制定位棘輪的移動。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四方面,根據第十三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釋放構件包括複數個釋放棘爪,複數個釋放棘爪被配置成回應於第一釋放構件從第一位置的單一個漸進釋放操作而依序地接觸第二釋放構件的釋放部分,以改變定位棘輪的預定位置中的多者。
利用根據第十四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在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達成多段釋放操作。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五方面,根據第十至第十四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第一釋放構件被偏壓元件朝向第一位置偏壓。
利用根據第十五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第一釋放構件能在第一釋放構件已經被移動至第二位置以後返回至備妥位置。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六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五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止動棘爪,其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在止動棘爪停止定位棘輪的釋放移動之止動位置和止動棘爪允許定位棘輪的釋放移動之非止動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配置。
利用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限制定位棘輪的釋放移動,以在釋放操作期間釋放僅一個棘輪位置。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七方面,根據第十六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定位構件包括止動棘爪,使得定位棘爪及止動棘爪作為單一個單元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支撐結構。
利用根據第十七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簡化定位棘爪及止動棘爪的構造。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八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七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絲線捲繞器,其被設置於定位棘輪。
利用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利用操作裝置來操作纜線作動組件。
根據本揭露的第十九方面,根據第十八方面的操作裝置被建構,以致絲線捲繞器及定位棘輪相對於支撐結構在釋放方向上被偏壓。
利用根據第十九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將纜線從操作裝置可靠地釋放。
根據本揭露的第二十方面,根據第一至第十九方面中任一者的操作裝置還包含車把附接件,其被耦接於支撐結構。
利用根據第二十方面的操作裝置,有可能的是,將操作裝置附接於車把,以改善操作裝置的操作性。
又,所揭示的操作裝置的其他目的、特徵、方面及優點對於熟習該項技術者將從以下詳細說明而變得明白,其中結合隨附圖式的以下詳細說明揭露操作裝置的較佳實施例。
現在將參照圖式來描述所選實施例。對於人力車輛領域(例如,自行車領域)中熟習該項技術者從此揭露將會明白的是,實施例的以下說明僅被提供來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先參照圖1至圖4,操作裝置10被設置成用於人力車輛V。特別地,人力車輛V的車把H的一部分根據一個繪示實施例被顯示成配備有操作裝置10。在此,人力車輛V是自行車,且操作裝置10是特別地被建構成用於後撥鏈器的自行車操作裝置10。然而,操作裝置10能被使用來將自行車的後撥鏈器以外之其他類型的組件定位。
在此,操作裝置10包含車把附接器12。操作裝置10例如藉由車把附接器12而被配置在車把H的右側上,以便由騎士的右手所操作。替代地,操作裝置10能被建構為鏡像且被配置在車把H的左側上。雖然車把H在所繪實施例中是平直式車把(MTB車把),操作裝置10能被建構成被安裝於像是下沉式車把(公路車把)之其他類型的車把。車把附接器12被建構成以傳統方式被安裝於車把H。車把附接器12較佳地以像是金屬材料或強化樹脂材料之強的剛性材料製成。
如圖5中所見,在此,車把附接器12具有車把夾持器12a及用來將車把夾持器12a繞著車把H鎖緊的鎖緊螺栓12b。雖然車把夾持器12a被顯示成為單件單體構件(亦即,非鉸接式夾持器),車把夾持器12a能為具有一對彎曲夾爪的鉸接式夾持器,此一對彎曲夾爪在一端處被可樞轉地連接且藉由鎖緊螺栓12b而在另一端處被可調整地耦接。
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1中所見,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經由控制纜線C而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車輛(自行車)組件VC。較佳地,如圖1中所見,控制纜線C是具有罩覆內絲線(wire)C2的外套C1之傳統自行車操作纜線。換言之,控制纜線C是包登(Bowden)式纜線,其中內絲線C2被可滑動地接收在外套C1內。內絲線C2具有纜線接管或附接筒C3(見圖9),以用來將內絲線C2附接於操作裝置10,如以下所討論。操作裝置10藉由選擇性地拉引及釋放內絲線C2而操作自行車組件VC。因此,操作裝置10構成自行車纜線操作裝置。操作裝置10包含殼體14,其中控制纜線C的內絲線C2被拉引至殼體14中及從殼體14釋放。
在所繪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被建構為變速器,以用來控制像是撥鏈器或內變速輪轂之變速裝置(自行車組件VC)的檔位。然而,操作裝置10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而被使用作為用來操作其他類型的自行車組件(例如,懸吊裝置、可調整座柱等)之自行車控制裝置。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2及圖3中所見,操作裝置10具有複數個預定段階(step)或位置。當自行車組件VC是後撥鏈器時,操作裝置10的預定段階或位置對應於後撥鏈器的檔位。
為了操作控制纜線C,操作裝置10還包含釋放桿件16。釋放桿件16是使用者操作桿件的一個範例。在所繪實施例中,釋放桿件16是被使用來從殼體14釋放控制纜線C之絲線釋放桿件。在此,操作裝置10還包含拉引桿件18。拉引桿件18是使用者操作桿件的一個範例。在所繪實施例中,拉引桿件18是被使用來控制纜線C拉引至殼體14中之絲線拉引桿件。雖然所繪實施例的操作裝置10使用兩個操作構件(例如,兩個桿件),操作裝置10不受限於此特別配置。例如,操作裝置10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能被重新建構成使得釋放桿件16亦被使用作為拉引桿件。因此,內絲線C2回應於釋放桿件16的操作而被送出殼體14,內絲線C2回應於拉引桿件18的操作而被拉引至殼體14中。
在此,例如,殼體14包括上(第一)殼及下(第二)殼14b。上殼及下殼藉由緊固件而被耦接在一起。殼體14的上殼及下殼是由像是硬的塑膠的適合材料或像是鋁的輕量金屬所構成之硬的剛性構件。然而,殼體14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能具有各式各樣的組態。由於殼體14的形狀、尺寸及材料能實際地為任何適合的形狀、尺寸及材料,殼體14的構成在此將不會被更詳細地討論。
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1及圖2中所見,釋放桿件16能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從靜置位置(圖1)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圖2),以施行內絲線C2的釋放操作。又,如圖1至圖3中所見,釋放桿件16能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從靜置位置(圖1)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圖3),以施行內絲線C2的釋放操作。第二操作方向D2與第一操作方向D1不同。例如,如在所繪實施例中,第二操作方向D2與第一操作方向D1相反。在此所使用的用語「靜置位置」是指一部件(例如,釋放桿件16)維持靜止不動之狀態,而在此狀態下不需要使用者固持此部件。另一方面,在此所使用的用語「操作位置」及「致動位置」是指一部件(例如,釋放桿件16)由於外力被輸入至操作裝置10中而被暫時地固持在一位置之暫時狀態。
如以下所解釋,操作裝置10能在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根據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從靜置位置(圖1)的移動量而被操作來改變預定位置中的多者。特別地,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從靜置位置(圖1)操作時,預定位置中的一者、兩者或三者在釋放桿件16的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能被改變。所發生的段階或預定位置的數目取決於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多遠。
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1至圖4中所見,拉引桿件18能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被從靜置位置(圖1)移動至操作位置(圖4),以施行內絲線C2的拉引操作。如以下所解釋,操作裝置10能在單一個連續拉引操作中根據拉引桿件18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的移動量而被操作來改變預定位置中的多者。特別地,當拉引桿件18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被從靜置位置(圖1)操作時,預定位置中的一者、兩者或三者在拉引桿件18的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能被改變。
現在參照圖5至圖9,操作裝置10現在將被更詳細地討論。操作裝置10包含支撐結構20。支撐結構20支撐操作裝置10的內部部件。釋放桿件16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釋放桿件16以還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與第一操作方向D1不同的第二操作方向D2上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
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7及圖8中所見,殼體14被建構成罩覆支撐結構20及操作裝置10的內部部件。殼體14被可移除地附接於支撐結構20。在操作裝置10的組裝狀態下,殼體14被固定於支撐結構20。因此,殼體14能被視為操作裝置10的支撐結構20的一部分。換言之,雖然殼體14被描述為與支撐結構20分開的部件,殼體14的上殼及下殼能被視為支撐結構20的一部分,其中殼體14是與支撐結構20形成為一體之靜止不動的支撐部件。
如以下將解釋,釋放桿件16以可相對於支撐桿件20繞著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見圖11)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從靜置位置(圖1)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例如,圖2)之方式被配置。在此,有可能的是,在釋放桿件16於第一操作方向D1上的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改變最多達三個預定位置。因此,操作裝置10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有效地具有三個第一操作位置。又,釋放桿件16以可相對於支撐桿件2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見圖11)在與第一操作方向D1不同的第二操作方向D2上從靜置位置(圖1)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例如,圖2)之方式被配置。例如,如在所繪實施例中,有可能的是,在釋放桿件16於第二操作方向D2上的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改變最多達預定位置中的一者。因此,操作裝置10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有效地具有一個第二操作位置。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與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平行。能為可能的是,在釋放桿件16於第二操作方向D2上的單一個連續釋放操作中改變最多達三個預定位置。
拉引桿件18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從靜置位置(圖1)移動至操作位置(圖4)之方式被配置。拉引桿件18繞著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樞轉,以施行拉引操作。當拉引桿件18被使用者操作時,釋放桿件16在其靜置位置維持靜止不動。又,當釋放桿件16被使用者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操作及被使用者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操作時,拉引桿件18在其靜置位置維持靜止不動。
如以下所討論,支撐結構20是相對於車把H靜止不動的部件。在此,車把附接器12被耦接於支撐結構20。更確切地,車把附接器12被可移除地附接於支撐結構20。然而,替代地,車把附接器12可被直接地附接於殼體14,其進而被附接於支撐結構20。在操作裝置10的組裝狀態下,車把附接器12被固定於支撐結構20。因此,車把附接器12亦能被視為操作裝置10的支撐結構20的一部分,其中車把附接器12是與支撐結構20形成為一體之靜止不動的支撐部件。
在此,支撐結構20主要地被建構在第一或座板22上及第二或頂板24上。座板22及頂板24被耦接在一起,以形成操作裝置10的內部框架或底座構件。座板22及頂板24是以像是金屬材料或強化複合材料的適合材料所製成之剛性板構件。在此,座板22及頂板24是被彎折至所繪形狀之金屬板件。
如圖5至圖10中所見,支撐結構20還包含固定螺栓26及固定螺母28,以用來將座板22及頂板24耦接在一起。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8中所見,固定螺栓26具有頭部分26a及軸桿部分26b。軸桿部分26b設有外螺紋26c。固定螺母28被旋鎖至軸桿部分28b的外螺紋28c上。選項地,如圖8及圖10中所見,固定板30及防旋轉扣32能被設置於支撐結構20,以防止固定螺栓28相對於支撐結構20的旋轉。
參照圖7至圖9,釋放桿件16包括被設置在殼體14的內部之附接部分16a及從附接部分16a延伸到殼體14的外部之桿件部分16b。附接部分16a被可移動地附接於支撐結構20,如以下所討論。附接部分16a及桿件部分16b例如是以單一個金屬件形成,其中桿件部分16b具有被模製於桿件部分16b上之塑膠使用者接觸部分16c。
同樣地,拉引桿件18包括被設置在殼體14的內部之附接部分18a及從附接部分18a延伸到殼體14的外部之桿件部分18b。附接部分18a被可樞轉地附接於支撐結構20,如以下所討論。桿件部分18b被配置成使得使用者移動桿件部分18b,以相對於支撐結構20樞轉拉引桿件18。附接部分18a及桿件部分18b例如是以單一個金屬件形成,其中桿件部分18b具有被模製於桿件部分18b上之塑膠使用者接觸部分18c。
在所繪實施例中,釋放桿件16藉由界定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的支撐銷34而被可移動地安裝於支撐結構20的座板22(見圖11)。特別地,支撐銷34藉由在座板22中的開口22a(圖11)中對於支撐銷34的端部變形(鉚接)而被固定於座板22的底側。附接部分16a具有彎曲槽縫16a1,彎曲槽縫16a1具有位於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上的曲率中心,且支撐銷34被可移動地設置在彎曲槽縫16a1中。以此方式,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移動以施行釋放操作時,支撐銷34接觸彎曲槽縫16a1的一端部,以致釋放桿件16在第一軸桿樞轉軸線A1上樞轉。
釋放桿件16亦能繞著由固定螺栓26的中心軸線所界定的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樞轉。在此案例中,釋放桿件16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移動,以施行釋放操作。藉由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移動釋放桿件16,釋放桿件16由於支撐銷34接合彎曲槽縫16a1而在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上樞轉。因此,桿件部分16b被配置成使得使用者移動桿件部分16b,以將釋放桿件16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樞轉。
參照圖5及圖6,車把附接器12被耦接於座板22及頂板24。在此,車把附接器12藉由第一螺栓36而被耦接於座板22,且藉由第二螺栓38而被耦接於頂板24。在此,支撐結構20亦設有被可調整地耦接於座板22的筒形調整器40,以相對於支撐結構20可變化地固定外殼C1的端部的接觸點。
如以上所提,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移動之方式被配置,以相對於支撐結構20不論是釋放或者是拉引內絲線C2。特別地,固定螺栓26將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可樞轉地支撐於座板22及頂板24。以此方式,釋放桿件16以可相對於座板22從靜置位置(圖1)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圖2)及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圖3)之方式被配置。同樣地,以此方式,拉引桿件18以可相對於座板22從靜置位置(圖1)移動至操作位置(圖4)之方式被配置。
在此,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相對於支撐結構20被偏壓至它們的靜置位置。換言之,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被建構成具有扳機動作,使得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中的每一者在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且被釋放之情形下自動地返回至靜置位置。在所繪實施例中,如圖11中所見,偏壓元件42被設置成用來將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朝向它們的靜置位置偏壓。在此,偏壓元件42被操作性地設置在釋放桿件16和拉引桿件18之間。偏壓元件42將偏壓力施加於釋放桿件16上,使得釋放桿件16被偏壓抵頂支撐銷34,以建立釋放桿件16的靜置位置。偏壓元件42亦將偏壓力施加於拉引桿件18上,使得拉引桿件18被偏壓抵頂座板22的向下延伸凸緣22b,以建立拉引桿件18的靜置位置。在此,偏壓元件42例如是被安裝在固定螺栓26上的扭力彈簧。
如圖11至圖15中所見,操作裝置10還包含定位棘輪44。定位棘輪44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複數個預定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定位棘輪44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第一方向R1及與第一方向R1相反的第二方向R2上移動之方式被支撐。在此,定位棘輪44被可樞轉地安裝在固定螺栓26上,以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樞轉。因此,定位棘輪44被建構成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樞轉。操作裝置10還包含定位構件46。在此,定位棘輪44包括複數個定位棘輪齒44a。定位構件46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移動之方式被支撐,以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齒44a,以建立複數個預定位置。定位棘輪44及定位構件46界定操作裝置10的定位機構,其回應於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的操作而被操作。在此,定位構件46被建構成繞著偏位於且平行於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及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之樞轉軸線A3樞轉。確切地,定位構件46被可樞轉地安裝在被支撐於座板22和頂板24之間之樞轉銷48上。樞轉軸線A3由樞轉銷48的中心縱向軸線所界定。
在此,定位構件46包括定位棘爪46a。如稍後更詳細地討論,定位棘爪46a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固持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定位棘爪46a在定位棘爪46a位於固持位置之情形下接合定位棘輪44,以相對於支撐結構20選擇性地建立定位棘輪44的預定位置。亦即,定位棘爪46a在定位棘爪46a位於固持位置之情形下與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接合。定位棘爪46a在定位棘爪46a位於釋放位置之情形下從定位棘輪44脫離,以允許定位棘輪44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釋放方向上移動。亦即,定位棘爪46a在定位棘爪46a位於釋放位置之情形下脫離定位棘輪齒44a。在釋放操作期間,如以下所解釋,定位棘爪46a在定位棘爪46a位於釋放位置之情形下從釋放棘輪44脫離,以允許定位棘輪44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第二方向R2上移動。如圖49中所見,定位棘爪46a被建構成在定位棘輪44於第二方向R2上被完全地釋放之情形下未與定位棘輪44的任何定位棘輪齒44a接合,以建立定位棘輪44及絲線捲繞器54的第一或低段位置。
在此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還包含止動棘爪46b。如稍後更詳細地討論,止動棘爪46b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止動棘爪46b停止定位棘輪44的釋放移動之止動位置和止動棘爪46b允許定位棘輪44的釋放移動之非止動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配置。止動棘爪46b被設置成確保定位棘輪44在釋放桿件16的某個移動範圍內僅移動預定位置中的一個位置。在所繪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能利用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的單一個漸進移動而施行最多達三個釋放操作。在所繪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能利用釋放桿件16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的單一個漸進移動而施行最多達一個釋放操作。無論在任何案例中,止動棘爪46b被建構成在使用釋放桿件16的釋放操作期間限制定位棘輪44的移動,如以下所討論。在此,止動棘爪46b被朝向非止動位置偏壓,如稍後所解釋。
亦即,如圖24至圖30中所見,止動棘爪46b回應於釋放桿件16的釋放操作而被從非止動位置(圖24)移動至止動位置(圖27及圖28)。在非止動位置(圖24),止動棘爪46b位於定位棘輪齒44a的移動路徑的外面,以致止動棘爪46b未接觸定位棘輪齒44a。在止動位置(圖27及圖28),止動棘爪46b被移動至定位棘輪齒44a的移動路徑中,以致止動棘爪46b接觸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以暫時地停止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移動。然後,定位棘輪44的移動將止動棘爪46b移動回去至非止動位置(圖30)。
又,在此實施例中,定位構件46包括止動棘爪46b,使得定位棘爪46a及止動棘爪46b作為單一個單元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支撐結構20。在此,止動棘爪46b及定位棘爪46a被形成為藉由樞轉銷48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支撐結構20之單件構件。換言之,在所繪實施例中,定位棘爪46a及止動棘爪46b是藉由樞轉銷48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座板22和頂板24之間之單一個構件。因此,當止動棘爪46b在非止動位置(圖24)和止動位置(圖27及圖28)之間移動時,止動棘爪46b在樞轉軸線A3上樞轉。然而,定位棘爪46a及止動棘爪46b能被建構為在相同樞轉軸線上樞轉之分開的構件、或在不同樞轉軸線上樞轉之分開的構件。
如圖11及圖16至圖19中所見,偏壓元件50被支撐在樞轉銷48上,以用來將定位棘爪46a朝向與定位棘輪44的接合偏壓及用來將止動棘爪46b偏壓離開與定位棘輪44的接合。在此,偏壓元件50是具有被設置在樞轉銷48上線圈區段之彈簧。偏壓元件50具有接觸定位構件46之第一自由端部50a及接觸支撐結構20的一部分的第二端部50b。在此,作用在定位構件46上的偏壓力是可調整的。特別地,在所繪實施例中,支撐結構20設有被可旋轉地安裝在座板22和頂板24之間之調整構件52。調整構件52具有第一抵靠部52a、第二抵靠部52b及第三抵靠部52c。藉由旋轉調整構件52,偏壓元件50的第二端部50b選擇性地接觸第一抵靠部52a、第二抵靠部52b及第三抵靠部52c中的一者。當調整構件52被旋轉成以第一抵靠部52a接觸偏壓元件50的第二端部50b時,偏壓元件50被預施負載,以產生高偏壓力。當調整構件52被旋轉成以第二抵靠部52b接觸偏壓元件50的第二端部50b時,偏壓元件50被預施負載,以產生中間偏壓力。當調整構件52被旋轉成以第三抵靠部52c接觸偏壓元件50的第二端部50b時,偏壓元件50被預施負載,以產生低偏壓力。
如圖8至圖10中所見,操作裝置10還包含被設置於定位棘輪44之絲線捲繞器54。基本地,定位棘輪44被不可移動地耦接於絲線捲繞器54,使得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作為一個單元相對於支撐結構20移動。因此,絲線捲繞器54相對於定位棘輪44在第一方向R1及第二方向R2上被固定。因此,絲線捲繞器54相對於支撐結構20的位置藉由選擇性地接合及脫離定位棘爪46a之定位棘輪齒40a而被選擇性地建立。在此,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是被耦接在一起以作為一個單元移動之分開的部件。替代地,定位棘輪44能被一體地形成為絲線捲繞器54的一部分,以成為單件構件。
絲線捲繞器54包括纜線固持器54a。內絲線C2藉由纜線附接筒C3而被附接於絲線捲繞器54的纜線固持器54a。絲線捲繞器54藉由固定螺栓26而被可樞轉地安裝於支撐結構20。絲線捲繞器54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對應於拉引方向的第一方向R1上樞轉,且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對應於釋放方向的第二方向R2上樞轉。
參照圖10,較佳地,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釋放方向上被偏壓。偏壓元件56被設置在支撐結構20的頂板24和絲線捲繞器54之間,以在第二方向R2上偏壓絲線捲繞器54。在此,偏壓元件56是線圈扭力彈簧,其具有接合於絲線捲繞器54的凹口中之第一自由端部及接合於支撐結構20的頂板24的凹口中之偏壓元件56的第二自由端部。偏壓元件56較佳地被預施負載,以將絲線捲繞器54在第二方向R2上偏壓抵頂支撐結構20的頂板24的抵靠部24a。
選項地,操作裝置10還能包含被操作性地耦接於絲線捲繞器54的檔位指示器,以指示絲線捲繞器54的目前檔位。由於檔位指示器經常在操作裝置中被使用,被操作性地耦接於絲線捲繞器54的檔位指示器將不會在此被詳細地繪示或討論。
在所繪實施例中,為了實現行絲線捲繞器54的釋放操作,操作裝置10還包含第一釋放構件60。更佳地,如在所繪實施例中,操作裝置10還包含第二釋放構件62。第二釋放構件62是與第一釋放構件60不同之分開的部件。操作裝置10能以第二釋放構件62被省略之方式被重新建構。
基本地,第一釋放構件60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釋放桿件16相對於支撐結構20被可移動地配置,以將第一釋放構件60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以此方式,釋放桿件16將第一釋放構件60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更佳地,如在所繪實施例中,第一釋放構件60相對於支撐結構20被可移動地支撐,以在釋放桿件16從第一釋放構件60的第一位置(初始位置)的單一個漸進移動中實現預定位置的一個、兩個或三個釋放段階。因此,在所繪實施例中,第一釋放構件60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對應於初始或靜置位置的第一位置、對應於第一釋放段階的第二位置、對應於第二釋放段階的第三位置、和對應於第三釋放段階的第四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當然,操作裝置10如果有需要及/或想要能被建構成在釋放桿件16從第一釋放構件60的第一位置(初始位置)的單一個漸進移動中僅施行單一個釋放操作。
在此,第一釋放構件60以可回應於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從靜置位置至操作位置的移動而相對於支撐結構20繞著樞轉軸線(在此,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樞轉之方式被配置。因此,定位棘輪44被建構成繞著偏位於且平行於釋放桿件16的桿件軸線(在此,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之第一釋放構件60的樞轉軸線(在此,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樞轉。又,定位棘爪46a被建構成繞著偏位於且平行於第一釋放構件60的樞轉軸線(在此,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之樞轉軸線A3樞轉。
又,第一釋放構件60回應於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釋放之釋放桿件16而被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在所繪實施例中,第一釋放構件60被建構成在釋放桿件16於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樞轉之情形下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樞轉。因此,第一釋放構件60回應於在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操作之釋放桿件16而被移動,以施行釋放操作。
第一釋放構件60被偏壓元件(例如,偏壓元件42)朝向第一位置偏壓。在所繪實施例中,偏壓元件42被使用來將第一釋放構件60朝向第一位置偏壓且將釋放桿件16及拉引桿件18偏壓至它們各別的靜置位置中的每一者。偏壓元件42將偏壓力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直接地施加於拉引桿件18上。
在此,偏壓元件42例如是被安裝於固定螺栓26上之扭力彈簧,其中扭力彈簧的第一自由端部被勾在拉引桿件18上,且扭力彈簧的第二自由端部被勾在第一釋放構件60的臂上。偏壓元件42將偏壓力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直接地施加於拉引桿件18上,且將偏壓力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一方向R1上直接地施加於第一釋放構件60上。因此,拉引桿件18及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相反兩方向上被偏壓。
釋放桿件16與第一釋放構件60接合,使得被偏壓元件42施加於第一釋放構件60上之偏壓力被傳遞至釋放桿件16,且被施加於釋放桿件14的使用者操作力被傳遞至釋放桿件14。以此方式,釋放桿件16被偏壓元件42操作性地偏壓抵頂支撐銷34,以建立釋放桿件16的靜置位置及第一釋放構件60的靜置位置。
更確切地,如圖20中所見,釋放桿件16被顯示成位於靜置位置,且第一釋放構件60被顯示成位於亦為靜置位置的第一位置。釋放桿件16包括力傳遞凸部或指部64及力傳遞表面66,力傳遞凸部或指部64及力傳遞表面66在它們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時接合第一釋放構件60,如圖20中所見。第一釋放構件60包括力接收凸部或指部68及力接收表面70,力接收凸部或指部68及力接收表面70在它們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時接合釋放桿件16,如圖20中所見。確切地,在釋放桿件16及第一釋放構件60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之情形下,釋放桿件16的力傳遞凸部64接觸第一釋放構件60的力接收凸部68,且釋放桿件16的力傳遞表面66接觸第一釋放構件60的力接收表面70。力傳遞凸部64和力接收凸部68之間的接觸、及力傳遞表面66和力接收表面70之間的接觸藉由偏壓元件42的偏壓力而被維持。利用此配置,從它們的靜置位置,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能被移動,以藉由將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樞轉而施行釋放操作。如圖23至圖36中所見,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移動時,釋放桿件16在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上樞轉,且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被移動。又,如圖23至圖36中所見,取決於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的移動量,預定位置中的一個、兩個或三個釋放段階被施行。如圖42至圖47中所見,當釋放桿件16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移動時,釋放桿件16及第一釋放構件60一起在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上樞轉,使得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被移動。
如圖20至圖22中所見,釋放桿件16和第一釋放構件60之間的接合係使得使用者能在預定位置中的多個釋放段階被施行時於觸覺上感受。在圖20中,釋放桿件16在釋放桿件16位於靜置位置之情形下於第一接觸點CP1處接觸第一釋放構件60。在此,在圖20中,第一接觸點CP1在以與樞轉軸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平行的方向觀看時被定位於連接釋放桿件16的桿件樞轉軸線(第一桿件樞轉軸線A1)及第一釋放構件60的樞轉軸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之直線L1的第一側上。然後,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操作時,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被移動。
在圖21中,釋放桿件16及第一釋放構件60已經被移動至一點,在此點,定位棘爪46a回應於從第一位置(圖20)移動至第二位置(圖21)的第一釋放構件60而從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脫離(見圖28)。在圖21中,釋放桿件16在中間接觸點CP1.5處接觸第一釋放構件60。中間接觸點CP1.5在以與樞轉軸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平行的方向觀看時被定位於直線L1上。
然後,當釋放桿件16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從圖21中所示的位置被操作時,第一釋放構件60進一步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被移動,如圖22中所示。在圖22中,釋放桿件16在釋放桿件16位於操作位置(圖22)之情形下於第二接觸點CP2處接觸第一釋放構件60。現在,第二接觸點CP2在以與樞轉軸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平行的方向觀看時被定位於相對於直線L1是不同側的第二側上。在圖22的位置,釋放桿件16及第一釋放構件60已經被移動至一點,在此點,定位棘爪46a回應於從第二位置(圖21)移動至第三位置(圖22)的第一釋放構件60而從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第二者脫離(見圖32)。由於接觸點CP1、CP1.5、CP2在釋放桿件16於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操作時相對於直線L1移位,使用者能感覺到將操作桿件16從一個釋放段階操作至下一個釋放段階所產生之不同的桿件操作力。因此,在所繪實施例中,桿件釋放力在釋放桿件16抵達中間接觸點CP1.5以後將增加,以指出第一釋放段階已經完成且第二釋放段階將要開始。又,桿件操作力在釋放桿件16抵達第二接觸點CP2以後將增加,以指出第二釋放段階已經完成且第三釋放段階將要開始。
如圖36中所見,釋放桿件16具有第一止動件71及第二止動件72。第一止動件71可與支撐結構20接觸,以限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的旋轉。特別地,座板22設有向下延伸凸緣22d,其形成用來限制釋放桿件16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的旋轉之抵靠部。第二止動件72在釋放桿件16於第一操作方向D1被移動時可與支撐結構20接觸,以限制釋放桿件16和桿件軸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之間的相對移動。換言之,在釋放桿件16於第一操作方向D1上移動之期間,有可能的是,釋放桿件16可能相對於被設置在彎曲槽縫16a1中的支撐銷34移動。如果釋放桿件16可能相對於支撐銷34移動,則第二止動件72將接觸座板22的向下延伸凸緣22d,以限制釋放桿件16相對於界定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的支撐銷34之移動量。
如以下所解釋,第一釋放構件60被操作性地耦接於定位棘爪46a,以回應於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第一釋放構件60而將定位棘爪46a從固持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換言之,定位棘爪46a藉由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的第一釋放構件60而脫離。更確切地,回應於釋放桿件16的釋放操作,第一釋放構件60被從第一位置移動至第二位置,使得定位棘爪46a從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脫離。因此,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能回應於在施行釋放操作時於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操作之釋放桿件16而在第二方向R2上移動。
第二釋放構件62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初始位置和支撐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特別地,第二釋放構件62繞著偏位於且平行於定位棘爪46a的樞轉軸線A3之樞轉軸線A4被可樞轉地附接於定位構件46。更確切地,第二釋放構件62藉由樞轉銷74而被可樞轉地附接於定位構件46。以此方式,第二釋放構件62能與定位構件46一起繞著樞轉軸線A3樞轉及相對於定位構件46繞著樞轉軸線A4樞轉。
第二釋放構件62回應於在第一操作方向D1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之釋放桿件16而從第二釋放構件62的初始位置移動至致動位置。又,第二釋放構件62回應於在第二操作方向D2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之釋放桿件16而從初始位置移動至靜置位置。特別地,第二釋放構件62藉由從第一位置朝向第二位置移動之第一釋放構件60而被從初始位置朝向致動位置移動。因此,定位棘爪46a藉由從初始位置朝向致動位置移動之第二釋放構件62而被從固持位置移動至釋放位置。亦即,在所繪實施例中,第一釋放構件60包括複數個釋放棘爪60a,其被配置成回應於第一釋放構件60從第一位置的單一個漸進釋放操作而依序地接觸第二釋放構件62的釋放部分62a,以改變定位棘輪44的預定位置中的多者。
基本地,當施行釋放操作時,使用者在第一操作方向D1或第二操作方向D2上將操作力施加於釋放桿件16。釋放桿件16的此操作力然後被傳遞至第一釋放構件60,使得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樞轉。第一釋放構件60的釋放棘爪60a的第一者然後接合第二釋放構件62的釋放部分62a,以將定位構件46及第二釋放構件62兩者一起繞著樞轉軸線A3樞轉。定位構件46繞著樞轉軸線A3的此樞轉移動造成定位棘爪46a從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脫離。以此方式,定位棘輪44及絲線捲繞器54一起在第二方向R2上移動。當定位棘輪44在第二方向R2上旋轉時,定位棘輪44接觸第二釋放構件62,以將第二釋放構件62相對於定位構件46繞著樞轉軸線A4朝向初始位置樞轉回去,且然後將定位構件46及第二釋放構件62一起繞著樞轉軸線A3樞轉。特別地,第二釋放構件62包括接觸部分62b。接觸部分62b被配置成在定位棘輪44被從定位棘爪46a釋放之情形下被定位棘輪44接觸及移動。亦即,第二釋放構件62的接觸部分62b在定位構件46和第二釋放構件62一起繞著樞轉軸線A3樞轉時移動至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的路徑中。然後,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接觸第二釋放構件62的接觸部分62b,以將第二釋放構件62繞著樞轉軸線A4朝向初始位置移動回去。第二釋放構件62繞著樞轉軸線A4朝向初始位置回去的此移動造成第二釋放構件62的釋放部分62a從第一釋放構件60的第一釋放棘爪60a脫離。以此方式,如果使用者希望在釋放桿件16的單一個漸進移動中施行第二釋放段階(亦即,在未將釋放桿件16朝向靜置位置移動回去之情形下),第二釋放構件62準備好重新接合第一釋放構件60。定位構件46及第二釋放構件62一起繞著樞轉軸線A3的樞轉移動造成定位棘爪46a接合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下一個鄰近者。藉由使用者在未將釋放桿件16朝向靜置位置移動回去之情形下進一步操作釋放桿件16,第一釋放構件60的第二及第三釋放棘爪60a能以如以上所討論的相同方式依序地接合第二釋放構件62的釋放部分62a,以施行定位棘輪44的預定位置的兩個附加釋放段階。當釋放桿件16被釋放且返回靜置位置時,第一釋放構件60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在第二方向R2上樞轉回去至第一位置。
為了確保第二釋放構件62在釋放操作期間正確地移動,操作裝置10還包含返回導引件22e,且第二釋放構件62包括受導引部分62c。返回導引件22e被建構成在第二釋放構件62接觸定位棘輪44以後導引第二釋放構件62回去至初始位置,且在釋放操作期間被定位棘輪44移動。返回導引件22e被設置於支撐結構20的底座構件。如以上所提,支撐結構20的底座構件係由座板22及頂板24所形成。在此,返回導引件22e係由座板22的一部分所形成。返回導引件22e被配置成在第二釋放構件62的接觸部分62b於釋放操作期間接觸定位棘輪44以後將第二釋放構件62的受導引部分62c朝向初始位置導引回去。特別地,第二釋放構件62的受導引部分62c接觸返回導引件22e,以在第二釋放構件62的接觸部分62b於釋放操作期間接觸定位棘輪44以後將第二釋放構件62的受導引部分62c朝向初始位置導引回去。
選項地,偏壓元件76能被設置在樞轉銷74上,以用來將第二釋放構件62相對於定位棘爪46a朝向定位棘輪44偏壓。利用此配置,偏壓元件76是非必要的且能被省略。在偏壓元件76被省略之案例中,第二釋放構件62既未被朝向初始位置偏壓、亦未被朝向致動位置偏壓。
操作裝置10被建構成藉由使用拉引桿件18而施行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拉引操作。使用者能如圖48至圖58中所見施行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單一個段階操作、或如圖58至圖70中所見施行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數個段階操作。為了實現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拉引操作,操作裝置10還包含拉引棘爪80。在此,拉引棘爪80以可相對於支撐結構20繞著樞轉軸線A5樞轉之方式被安裝。特別地,拉引桿件18包括被配置成接合定位棘輪44之拉引棘爪80。更確切地,拉引棘爪80被可移動地設置在拉引桿件18上,以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換言之,拉引棘爪80被可樞轉地安裝在拉引桿件18上,以回應於拉引桿件18從靜置位置至操作位置的移動而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以此方式,拉引棘爪80利用拉引桿件18的移動而被移動,且在拉引桿件18上樞轉,以選擇性地接合或脫離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因此,定位棘輪44回應於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拉引桿件18而被從預定位置中的一者移動至預定位置中的一不同者。更確切地,拉引棘爪80在拉引操作期間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44的定位棘輪齒44a中的一者,以於第一方向R1上移動絲線捲繞器54。當定位棘輪44在拉引操作期間於第一方向R1移動時,絲線捲繞器54相對於支撐結構20在對應於纜線拉引方向的第一方向R1上樞轉。絲線捲繞器54能取決於拉引桿件18繞著第二纜線樞轉軸線A2的移動量而以預定位置中的一者或更多者來移動。因此,定位棘輪44回應於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拉引桿件18而從預定位置中的一者移動至預定位置中的一不同者。再次,所改變之段階或預定位置的數目取決於使用者能將拉引桿件18從靜置位置樞轉多遠。
如以上所提,拉引桿件18藉由偏壓元件42的偏壓力而被偏壓成與座板22的抵靠部22b接觸,以致拉引棘爪80位於用於拉引操作的備妥位置。在此,定位棘爪80包括被建構成在拉引操作期間選擇性地接合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之凸部81、凸部82及凸部83。拉引棘爪80藉由樞轉銷84而被可樞轉地安裝在拉引桿件18上。以此方式,凸部81、凸部82及凸部83被選擇性地樞轉朝向及離開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
較佳地,如在所繪實施例中,拉引棘爪80被偏壓成朝向與定位棘輪44接合。在此,偏壓元件86被設置在拉引桿件18和拉引棘爪80之間,以用來將拉引棘爪80朝向與定位棘輪44接合。例如,如在所繪實施例中,偏壓元件86能為扭力彈簧,此扭力彈簧具有安裝在樞轉銷84上的其線圈部分且具有分別與拉引桿件18及拉引棘爪80接合之相反的自由端部。
如圖48中所見,拉引桿件18位於靜置位置處,且定位棘輪44位於對應於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完全釋放位置之第一預定位置。在絲線捲繞器54及定位棘輪44的第一預定位置,拉引棘爪80的凸部83被偏壓成與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接觸。以此方式,拉引棘爪80的凸部81及82被保持成未與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接觸。
由於偏壓元件86在所繪實施例中將拉引棘爪80朝向與定位棘輪44偏壓,拉引棘爪80較佳地在釋放操作期間被移出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的路徑。在所繪實施例中,定位棘爪46a被建構成將拉引棘爪80從定位棘輪44脫離。特別地,定位棘爪46a被建構成回應於從固持位置朝向釋放位置移動之定位棘爪46a而將拉引棘爪80從定位棘輪44脫離。定位棘爪46a被建構成回應於定位棘爪46a從定位棘輪44的脫離移動而接觸拉引棘爪80的脫離部件88,以移動拉引棘爪80。以此方式,拉引棘爪80在釋放操作期間未干涉定位棘輪44於第二方向上的移動。
如圖49至圖52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在第三操作方向D3被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時,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接觸凸部82。特別地,拉引棘爪80包括第一接觸部件82a。第一接觸部件82a被設置在凸部82上,且被建構成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一棘輪齒44a1,以用來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轉定位棘輪44,如圖49至圖52中所見。又,第一接觸部件82a被建構成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二棘輪齒44a2,以用來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轉定位棘輪44,如圖49至圖52中所見。因此,拉引棘爪80的第一接觸部件82a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棘輪齒44a的第一齒群組G1,以在第一方向R1上移動定位棘輪44。在此,棘輪齒44a的第一齒群組G1包括第一棘輪齒44a1及第二棘輪齒44a2。
如圖53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被釋放且開始朝向靜置位置返回時,凸部81接觸定位棘輪44的邊緣。特別地,拉引棘爪80包括第一抵靠部件81a。第一抵靠部件81a被設置在凸部81上,且被建構成接合定位棘輪44的邊緣,以將拉引棘爪80的凸部82及83固持成未與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接觸。在此,第一抵靠部件81a被定位於第一接觸部件82a和拉引棘爪80的樞轉軸線A5之間。
如圖54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到達靜置位置且位於第二預定位置時,凸部81、凸部82及凸部83中的每一者並未接觸定位棘輪44的任何棘輪齒44a或定位棘輪44的任何其他部件。而是,拉引棘爪80的自由端靜置在定位構件46上。
如圖55至圖57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再次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被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時,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接觸凸部81。特別地,第一接觸部件82a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二棘輪齒44a2,以用來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轉定位棘輪44,如圖55至圖57所見。
如圖58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被釋放且開始朝向靜置位置返回時,凸部82接觸定位棘輪44的第三棘輪齒44a3。在此位置,凸部81及凸部83並未接觸定位棘輪44的任何棘輪齒44a或定位棘輪44的任何其他部件。
如圖59至圖61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再次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被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時,凸部83接觸定位棘輪44的第三棘輪齒44a3。特別地,拉引棘爪80包括第二接觸部件83a。第二接觸部件83a被建構凸部83上,且被建構成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三棘輪齒44a3。特別地,第二接觸部件83a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三棘輪齒44a3,以用來在第一方向R1上旋轉定位棘輪44,如圖59至圖61中所見。第二接觸部件83a透過在第二方向上從定位棘輪44的第三棘輪齒44a3數來的第十四棘輪齒而亦接合第四棘輪齒。因此,拉引棘爪80的第二接觸部件83a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棘輪齒44a的第二齒群組G2,以在第一方向R1上移動定位棘輪44。在此,棘輪齒44a的第二齒群組G2包括第三棘輪齒44a3到第十四棘輪齒。拉引棘爪80的第一抵靠部件81a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觸定位棘輪44,以避免第二接觸部件83a接合棘輪齒44a的第一齒群組G1。
第二接觸部件83a與第一接觸部件82a隔開。亦即,第二接觸部件83a相對於第二桿件樞轉軸線A2環周地與第一接觸部件82a隔開。又,第二接觸部件83a比起第一接觸部件82a係與拉引棘爪80的樞轉軸線A5隔開更遠。換言之,第一接觸部件82a被定位於第二接觸部件83a和拉引棘爪80的樞轉軸線A5之間。
如圖62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被釋放且開始朝向靜置位置返回時,凸部82接觸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以將拉引棘爪80樞轉離開定位棘輪44。如圖63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進一步朝向靜置位置被移動時,凸部82及凸部83接合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兩個鄰近者,以防止凸部81、凸部82及凸部83中的每一者移動成與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完全接合。因此,拉引棘爪80還包括第二抵靠部件83b,其選擇性地接觸定位棘輪44,以避免第一接觸部件82a接合定位棘輪44的第二齒群組G2。亦即,第一接觸部件82a和第二抵靠部件83b之間的距離大於第二齒群組G2的棘輪齒44a中鄰近兩者之間的距離。在此,凸部83包括被定位於凸部83的第一側上之第二抵靠部件83b及被定位於凸部81的第二側上之第二接觸部件83a。凸部81的第一側相對於定位棘輪44的移動與凸部81的第二側相反。
然後,如圖64中所見,當拉引桿件18已經被移動至靜置位置時,凸部82接觸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而凸部81及凸部83並未接觸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在此靜置位置,第四預定位置藉由定位棘爪46a與定位棘輪44的接合而被建立。又,現在,如果另一個拉引操作被施行,凸部83的第二接觸部件83a準備好接合定位棘輪44的棘輪齒44a中的一者。
如圖64至圖70中所見,拉引桿件18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D3上被從圖64的靜置位置移動,以在拉引桿件18的單一個連續行程或操作中施行多個段階或位置操作。在此,定位棘輪44在圖64至圖70中所見的拉引桿件18的單一個連續行程或操作中被從圖64的預定位置移動預定位置中的兩個預定位置。更確切地,定位棘輪44被從圖64的位置移動預定位置中的一個預定位置至圖67的位置且被從圖67的位置移動預定位置中的另一個預定位置至圖69的位置。圖70顯示拉引桿件18在完成多個段階或位置操作以後返回至靜置位置。
在了解本發明的範圍時,在此所使用的用語「包含」及其衍生字旨在作為界定所述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之開放式用語,但未排除其他未陳述的特徵、元件、組件、群組、整數、及/或步驟的出現。前述者亦應用於具有類似意義的字,例如用語「包括」、「具有」及其衍生字。又,用語「部分」、「區段」、「部」、「構件」、或「元件」在以單數型使用時能具有單一個部件或複數個部件的雙重意義,除非指出並非如此。
在此所使用的以下方向性用語「面向車架側」、「未面向車架側」、「向前」、「向後」、「前」、「後」、「上」、「下」、「以上」、「以下」、「向上」、「向下」、「頂」、「底」、「側」、「豎直」、「水平」、「垂直」及「橫截」、以及任何其他類似方向性用語是指處於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人力車輛領域(例如,自行車)的那些方向。因此,被運用來描述操作裝置的這些方向性用語應相對於在水平表面上處於直立騎乘位置且配備有操作裝置的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來解釋。用語「左」及「右」被使用來在從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後方觀看的情形下以右側作參考時指明「右」,且在從人力車輛領域(例如,自行車)的後方觀看的情形下以左側作參考時指明「左」。
在此揭露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一個或更多個」的所想要選擇。對於一個範例而言,如果其選擇的數目是兩個時,此揭露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一個單一選擇」或「兩個選擇兩者」。對於另一個範例而言,如果其選擇的數目等於或大於三個時,此揭露中所使用的用語「中的至少一者」意指「僅一個單一選擇」或「等於或大於兩個選擇之任意組合」。
又,將會明白的是,雖然用語「第一」及「第二」在此可被使用來描述各種不同的組件,這些組件不應由這些用語所限制。這些用語僅被使用來將一組件與另一組件區分。因此,例如,以上所討論的第一元件在沒有背離本發明的教示的情形下可被稱為第二元件,且反之亦然。
在此所使用的用語「被附接」及「附接」涵蓋:藉由直接地將一元件固定至另一元件而使該元件直接地被牢固至該另一元件之組態;藉由將一元件固定至中間構件然後該中間構件被固定至另一元件而使該元件間接地被牢固至該另一元件之組態;以及一元件與另一元件一體成形(亦即,一元件本質上是另一元件的一部分)之組態。此定義亦應用於類似意義的字,例如:「被連合」、「被連接」、「被耦接」、「被安裝」、「被結合」、「被固定」及其衍生字。最後,像是在此所使用的「實質地」、「大約」及「近似地」的程度用語意指所修飾用語的變異量,使得最終結果不會顯著地改變。
雖然僅所選的實施例已經被選來繪示說明本發明,對於熟習該項技術者從此揭露將會明白的是,在不離開如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中所界定的本發明範圍的情形下,能在此作成各種不同的變化及修改。例如,除非確切地指出並非如此,各種不同組件的尺寸、形狀、位置、或定向能依所需要及/或想要而被改變,只要此等變化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它們的意欲功能。除非確切地指出並非如此,被顯示成直接連接或互相接觸的組件能具有設置在它們之間的中間結構,只要此等變化不會在實質上影響它們的意欲功能。一個元件的功能可由二個元件來施行,且反之亦然,除非確切地陳述並非如此。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及功能能在另一個實施例中被採用。所有的優點不須同時呈現在一個特別的實施例中。相較於習知技術為獨特的每一特徵不論是單獨或與其他特徵組合亦應被視為申請人的進一步發明的分開敘述,包含由這樣的特徵所具體實施的結構性及/或功能性概念。因此,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前述說明僅用於繪示說明,而非以限制由隨附的申請專利範圍及其等效物所界定的本發明為目的。
10:操作裝置
12:車把附接器
12a:車把夾持器
12b:鎖緊螺栓
14:殼體
16:釋放桿件
16a:附接部分
16a1:彎曲槽縫
16b:桿件部分
16c:塑膠使用者接觸部分
18:拉引桿件
18a:附接部分
18b:桿件部分
20:支撐結構
22:座板
22a:開口
22b:向下延伸凸緣
22d:向下延伸凸緣
22e:返回導引件
24:頂板
26:固定螺栓
26a:頭部分
26b:軸桿部分
26c:外螺紋
28:固定螺母
30:固定板
32:防旋轉扣
34:支撐銷
36:第一螺栓
38:第二螺栓
40:筒形調整器
42:偏壓元件
44:定位棘輪
44a:棘輪齒
44a1:第一棘輪齒
44a2:第二棘輪齒
44a3:第三棘輪齒
46:定位構件
46a:定位棘爪
46b:止動棘爪
48:樞轉銷
50:偏壓元件
50a:第一自由端部
50b:第二端部
52:調整構件
52a:第一抵靠部
52b:第二抵靠部
52c:第三抵靠部
54:絲線捲繞器
54a:纜線固持器
56:偏壓元件
60:第一釋放構件
60a:釋放棘爪
62:第二釋放構件
62a:釋放部分
62b:接觸部分
62c:受導引部分
64:力傳遞凸部
66:力傳遞表面
68:力接收凸部
70:力接收表面
71:第一止動件
72:第二止動件
74:樞轉銷
76:偏壓元件
80:拉引棘爪
81:凸部
81a:第一抵靠部件
82:凸部
82a:第一接觸部件
83:凸部
83a:第二接觸部件
83b:第二抵靠部件
84:樞轉銷
86:偏壓元件
88:脫離部件
A1:第一桿件樞轉軸線
A2:第二桿件樞轉軸線
A3:樞轉軸線
A4:樞轉軸線
A5:樞轉軸線
C:控制纜線
C1:外套
C2:內絲線
C3:纜線附接筒
CP1:第一接觸點
CP1.5:中間接觸點
CP2:第二接觸點
D1:第一操作方向
D2:第二操作方向
D3:第三操作方向
G1:第一齒群組
G2:第二齒群組
H:車把
L1:直線
R1:第一方向
R2:第二方向
V:人力車輛
VC:車輛組件
現在參照形成此原始揭露的一部分之隨附圖式,一個繪示性實施例被顯示。
[圖1]是配備有根據一個繪示性實施例的操作裝置之人力車輛(例如,自行車)的車把的一部分的上視圖,其中第一使用者操作構件(亦即,釋放桿件)及第二使用者操作構件(亦即,拉引桿件)位於靜置位置。
[圖2]是如圖1中所繪示之被耦接於車把的操作裝置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一操作位置,以施行纜線釋放操作。
[圖3]是如圖1及圖2中所繪示之被耦接於車把的操作裝置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第二操作位置,以施行纜線釋放操作。
[圖4]是如圖1至圖3中所繪示之被耦接於車把的操作裝置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以施行纜線拉引操作。
[圖5]是圖1至圖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透視圖,其中殼體已經被移除,以露出操作裝置的內部部件。
[圖6]是圖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內部部件的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7]是圖1至圖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內部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拉引桿件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8]是圖7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內部部件的下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拉引桿件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9]是圖7及圖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內部部件的側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拉引桿件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10]是圖7至圖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內部部件的進一步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11]是圖10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內部部件的進一步局部分解透視圖。
[圖12]是圖11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內部部件的第一透視圖,其顯示定位機構及關聯於釋放操作及拉引操作的所選內部部件。
[圖13]是圖12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定位機構及關聯於釋放操作及拉引操作的所選內部部件的第二透視圖。
[圖14]是圖12及圖1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定位機構及其他所選內部部件的上視圖。
[圖15]是圖12至圖1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定位機構及其他所選內部部件的上視圖,但其中第二釋放構件被移除。
[圖16]是圖1至圖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定位機構的一部分的上視圖,其顯示用來調整用於定位構件的偏壓元件的偏壓力之調整構件,其中調整構件位於高偏壓力位置。
[圖17]類似於圖16,是定位機構的該部分的上視圖,其中調整構件位於高偏壓力位置,但頂板以虛線顯示。
[圖18]是圖16及圖17中所繪示之定位機構的該部分的上視圖,但其中調整構件位於中間偏壓力位置。
[圖19]是圖16至圖18中所繪示之定位機構的該部分的上視圖,但其中調整構件位於低偏壓力位置。
[圖20]是圖1至圖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釋放桿件的一部分及第一釋放構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第一釋放構件位於靜置位置。
[圖21]是圖20中所繪示之釋放桿件的一部分及第一釋放構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第一釋放構件被移動,以完成第一釋放段階及開始第二釋放段階。
[圖22]是圖20及圖21中所繪示之釋放桿件的一部分及第一釋放構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第一釋放構件被移動,以完成第二釋放段階及開始第三釋放段階。
[圖23]是圖1至圖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及拉引桿件位於它們的靜置位置且定位棘爪與定位棘輪接合,以建立定位棘輪的預定位置中的一者。
[圖24]是圖2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3的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第二釋放構件與第一釋放構件接合,以開始纜線釋放操作。
[圖25]是圖23及圖2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4的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且定位棘爪開始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26]是圖23至圖2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5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繼續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這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的接觸部分被移動至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中且定位棘爪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27]是圖23至圖2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6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繼續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這造成定位棘輪開始旋轉且第二釋放構件的接觸部分接觸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一者。
[圖28]是圖23至圖27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7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爪脫離定位棘爪且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接觸第二釋放構件的接觸部分,以將第二釋放構件相對於定位棘爪樞轉,這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移動離開與第一釋放構件的接合。
[圖29]是圖23至圖2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位於與圖28中所示相同的位置,但其中定位棘輪在纜線釋放方向上旋轉,這進而造成定位棘爪旋轉回去至定位棘輪的路徑中且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移動超過第一釋放構件的第一釋放齒。
[圖30]是圖23至圖2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29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段階完成且第一釋放構件接合第二釋放構件以準備第二釋放段階,且使得定位棘輪接合定位棘爪。
[圖31]是圖23至圖30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0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且定位棘爪開始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32]是圖23至圖31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1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繼續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這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由於接觸部分移動至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中而相對於定位構件樞轉且在定位棘輪樞轉時被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這造成定位棘爪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33]是圖23至圖32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2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二釋放段階完成且第一釋放構件接合第二釋放構件以準備第三釋放段階,且使得定位棘輪接合定位棘爪。
[圖34]是圖23至圖3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3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且定位棘爪開始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35]是圖23至圖3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4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繼續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這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由於接觸部分移動至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中而相對於定位構件樞轉且在定位棘輪樞轉時被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這造成定位棘爪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36]是圖23至圖3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一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5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二釋放構件從第一釋放構件脫離,以完成第三釋放段階。
[圖37]是圖23至圖3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在完成第三釋放段階以後已經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6的位置朝向靜置位置移動。
[圖38]是圖23至圖37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7的位置朝向靜置位置移動。
[圖39]是圖23至圖3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8的位置朝向靜置位置移動。
[圖40]是圖23至圖3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39的位置朝向靜置位置移動。
[圖41]是圖23至圖40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0的位置朝向靜置位置移動。
[圖42]是圖23至圖41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1的位置移動,使得釋放桿件位於靜置位置。
[圖43]是圖23至圖42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2的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第二釋放構件與第一釋放構件接合,以開始纜線釋放操作。
[圖44]是圖23及圖4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3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且定位棘爪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45]是圖23至圖4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4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構件繼續將第二釋放構件及定位棘爪一起朝向纜線釋放位置樞轉,這造成第二釋放構件由於接觸部分移動至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中而相對於定位構件樞轉且在定位棘輪樞轉時被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這造成定位棘爪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46]是圖23至圖4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二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5的位置移動,使得第一釋放段階完成且第一釋放構件準備好重新接合第二釋放構件,以供另一個釋放段階,且使得定位棘輪接合定位棘爪。
[圖47]是圖23至圖4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釋放桿件已經被從圖46的位置移動,使得釋放桿件回到位於靜置位置。
[圖48]是圖1至圖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位於靜置位置,且定位棘輪位於對應於定位棘輪的完全釋放位置之第一預定位置。
[圖49]是圖4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由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之拉引棘爪所卡合,以開始纜線拉引操作。
[圖50]是圖48及圖4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49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接觸定位棘爪,以開始將定位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51]是圖48至圖50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0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進一步被樞轉離開定位棘輪的棘輪齒的路徑。
[圖52]是圖48至圖51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1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建立定位棘輪的新位置。
[圖53]是圖48至圖52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被釋放且開始朝向靜置位置返回,使得拉引棘爪開始卡合在定位棘輪上。
[圖54]是圖48至圖5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及拉引棘爪已經返回至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55]是圖48至圖5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4的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由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之拉引棘爪所卡合,以開始另一個纜線拉引操作。
[圖56]是圖48至圖5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5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57]是圖48至圖5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6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建立定位棘輪的新位置。
[圖58]是圖48至圖57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及拉引棘爪已經返回至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59]是圖48至圖5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8的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由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之拉引棘爪所卡合,以開始另一個纜線拉引操作。
[圖60]是圖48至圖5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59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61]是圖48至圖60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0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建立定位棘輪的新位置。
[圖62]是圖48至圖61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被釋放且開始朝向靜置位置返回,使得拉引棘爪開始卡合在定位棘輪上。
[圖63]是圖48至圖62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繼續朝向靜置位置返回,使得拉引棘爪卡合在定位棘輪上。
[圖64]是圖48至圖63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及拉引棘爪已經返回至它們的靜置位置。
[圖65]是圖48至圖64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4的靜置位置朝向操作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由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之拉引棘爪所卡合,以開始另一個纜線拉引操作。
[圖66]是圖48至圖65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5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67]是圖48至圖66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6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建立定位棘輪的新位置。
[圖68]是圖48至圖67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7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將拉引棘爪樞轉離開定位棘輪。
[圖69]是圖48至圖68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已經進一步在第三操作方向上被從圖68的位置移動,使得定位棘輪進一步被拉引棘爪旋轉且定位棘爪接合定位棘輪的棘輪齒中的一者,以建立定位棘輪的新位置。
[圖70]是圖48至圖69中所繪示之操作裝置的所選部件的上視圖,其中拉引桿件及拉引棘爪已經返回至它們的靜置位置。
18:拉引桿件
18a:附接部分
22:座板
22b:向下延伸凸緣
22d:向下延伸凸緣
22e:回復導引件
34:支撐銷
44:定位棘輪
44a:定位棘輪齒
44a1:第一棘輪齒
44a2:第二棘輪齒
46:定位構件
46a:定位棘爪
46b:止動棘爪
48:樞轉銷
80:拉引棘爪
81:凸部
81a:第一抵靠部件
82:凸部
82a:第一接觸部件
83:凸部
83a:第二接觸部件
83b:第二抵靠部件
84:樞轉銷
88:脫離部件
A2:第二桿件樞轉軸線
A3:樞轉軸線
A5:樞轉軸線
D3:第三操作方向
G1:第一齒群組
G2:第二齒群組
Claims (20)
- 一種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該操作裝置包含: 支撐結構; 定位棘輪,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第一方向及與該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上移動之方式被設置,該定位棘輪包括複數個棘輪齒; 定位構件,其包括定位棘爪,該定位棘爪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固持位置和釋放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設置,該定位棘爪在該定位棘爪位於該固持位置之情形下接合該定位棘輪,以相對於該支撐結構選擇性地建立該定位棘輪的複數個預定位置,該定位棘爪在該定位棘爪位於該釋放位置之情形下從該定位棘輪脫離,以允許該定位棘輪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該第二方向上移動;及 拉引棘爪,其包括第一接觸部件、與該第一接觸部件隔開之第二接觸部件、及與該第一接觸部件及該第二接觸部件隔開之第一抵靠部件, 該拉引棘爪的該第一接觸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該棘輪齒的第一齒群組,以在該第一方向上移動該定位棘輪, 該拉引棘爪的該第二接觸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合該棘輪齒的第二齒群組,以在該第一方向上移動該定位棘輪, 該拉引棘爪的該第一抵靠部件被建構成選擇性地接觸該定位棘輪,以避免該第二接觸部件接合該棘輪齒的該第一齒群組。
- 如請求項1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拉引棘爪還包括第二抵靠部件,該第二抵靠部件選擇性地接觸該定位棘輪,以避免該第一接觸部件接合該定位棘輪的該第二齒群組。
- 如請求項2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拉引棘爪包括凸部,該凸部包括被定位於該凸部的第一側上之該第二抵靠部件及被定位於該凸部的第二側上之該第二接觸部件,該凸部的該第一側相對於該定位棘輪的移動與該凸部的該第二側相反。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棘爪被建構成將該拉引棘爪從該定位棘輪脫離。
- 如請求項4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棘爪被建構成回應於該定位棘爪從該定位棘輪的脫離移動而接觸該拉引棘爪的脫離部件,以移動該拉引棘爪。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拉引棘爪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繞著樞轉軸線樞轉之方式被安裝,且 該第一接觸部件被定位於該第二接觸部件和該拉引棘爪的該樞轉軸線之間。
- 如請求項6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抵靠部件被定位於該第一接觸部件和該拉引棘爪的該樞轉軸線之間。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拉引桿件,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從靜置位置移動至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該拉引棘爪被可移動地設置在該拉引桿件上,以選擇性地接合該定位棘輪的該棘輪齒。
- 如請求項8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拉引棘爪被偏壓成朝向與該定位棘輪接合。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第一釋放構件,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該第一釋放構件被操作性地耦接於該定位棘爪,以回應於該第一釋放構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而將該定位棘爪從該固持位置移動至該釋放位置。
- 如請求項10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釋放桿件,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移動之方式被配置,以將該第一釋放構件從該第一位置移動至該第二位置。
- 如請求項11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釋放桿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繞著第一桿件樞轉軸線在第一操作方向上從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一操作位置及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繞著第二桿件樞轉軸線在與該第一操作方向不同的第二操作方向上從該靜置位置樞轉至第二操作位置之方式被配置。
- 如請求項10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第二釋放構件,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初始位置和致動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支撐, 該第二釋放構件藉由從該第一位置朝向該第二位置移動之該第一釋放構件而被從該初始位置朝向該致動位置移動,且 該定位棘爪藉由從該初始位置朝向該致動位置移動之該第二釋放構件而被從該固持位置移動至該釋放位置。
- 如請求項13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釋放構件包括複數個釋放棘爪,該複數個釋放棘爪被配置成回應於該第一釋放構件從該第一位置的單一個漸進釋放操作而依序地接觸該第二釋放構件的釋放部分,以改變該定位棘輪的該等預定位置中的多者。
- 如請求項10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第一釋放構件被偏壓元件朝向該第一位置偏壓。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止動棘爪,其以可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該止動棘爪停止該定位棘輪的釋放移動之止動位置和該止動棘爪允許該定位棘輪的該釋放移動之非止動位置之間移動之方式被配置。
- 如請求項16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定位構件包括該止動棘爪,使得該定位棘爪及該止動棘爪作為單一個單元被可樞轉地安裝於該支撐結構。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絲線捲繞器,其被設置於該定位棘輪。
- 如請求項18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其中 該絲線捲繞器及該定位棘輪相對於該支撐結構在該釋放方向上被偏壓。
-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還包含 車把附接件,其被耦接於該支撐結構。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DE102020131632.1A DE102020131632A1 (de) | 2020-11-30 | 2020-11-30 |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
DE102020131632.1 | 2020-11-30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2222638A true TW202222638A (zh) | 2022-06-16 |
Family
ID=815863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10144336A TW202222638A (zh) | 2020-11-30 | 2021-11-29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DE (1) | DE102020131632A1 (zh) |
TW (1) | TW202222638A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22130414A1 (de) | 2022-11-17 | 2024-05-23 | Shimano Inc. | Betätigungsvorrichtung für ein muskelkraftbetriebenes fahrzeug |
-
2020
- 2020-11-30 DE DE102020131632.1A patent/DE102020131632A1/de active Pending
-
2021
- 2021-11-29 TW TW110144336A patent/TW202222638A/zh unknow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0131632A1 (de) | 2022-06-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1642822B1 (en) | Bicycle shift operating device | |
CN108528626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US10543884B2 (en) |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 |
US8869648B2 (en) |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operating device | |
CN108528625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US8881619B2 (en) | Bicycle control device | |
TWI491534B (zh) | 腳踏車變速操作裝置 | |
TWI551505B (zh) | 自行車控制裝置 | |
TW202222638A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
US9932091B2 (en) | Bicycle operating device | |
TWI674214B (zh) | 自行車操作裝置 | |
TW202227311A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
TW201609477A (zh) | 自行車控制裝置 | |
TW202227312A (zh) | 用於人力車輛的操作裝置 | |
US9365258B2 (en) | Bicycle brake and shift operating device | |
CN112660294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CN114763193B (zh) | 操作装置 | |
TW202421513A (zh) | 用於人力驅動車之操作裝置 | |
US12134440B2 (en) |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 |
US20240199165A1 (en) | Operating device for human-powered vehicle | |
CN107235106B (zh) | 自行车操作装置 | |
TW202327935A (zh) | 自行車操作裝置 | |
CN115230860A (zh) | 用于人力车辆的操作装置 |